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4 23:3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送東陽馬生序原文及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
《與朱元思書》吳均
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小船)隨著江流飄行,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水都是蒼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仿佛要互比高遠,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2】
《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翻譯: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用它做了自己的號。/他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意旨有所領會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因為家里窮,所以經常沒有酒喝。親戚朋友知道他有這種嗜好,有時擺了酒叫他來喝。/他一來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語說: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不熱衷于發財做官?!?從這句話看,他應該是五柳先生這類人吧?/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八年級下冊文言文原文及翻譯【3】
《馬說》韓愈
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便宜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24《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翻譯:
篇2
關鍵詞:初中 文言文教學 以學定教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5)10-0137-01
早在春秋時代,偉大的教育學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區區四字可謂意蘊豐厚、影響深遠。當前“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課堂轉型理念可視作為“因材施教”思想的一種具體化的延伸。所謂“以學定教”,是指教師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基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情感興趣和發展階段等來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自主、積極、有效地學習。
下面我將結合文言文教學,對這一課型模式進行一點嘗試性的探索,并談談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思考。
一、文言文課堂轉型模式的具體操作
為體現“先學后教”的理念,在教學文言文課型時,我主要按照以下流程進行,即導入新課――朗讀感知――合作疏通――探究質疑――及時點撥――自主練習――當堂反饋。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文言文閱讀教學作了如下表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笨梢姡囊饫斫馐俏难晕慕虒W的重要組成。為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課前,我先布置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有了 “先學”的鋪墊,在課堂疏通文意的環節中,我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每個小組先選擇本組想要研究探討的段落,然后針對這一段落小組內交流加點字的解釋和語句的疏通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必然會對某些字詞句的翻譯出現分歧和問題,這個期間我會走到每個小組中了解上述情況,然后特別記錄下來,以便在接下來的學生展示和教師點撥環節中提醒自己注意。在隨后的展示環節中,小組既要有口頭匯報,又要派代表板書注釋。其他同學在此過程中可以質疑、糾錯,解決出現的分歧和問題。大部分的字詞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是可以自主解決的,教師需要點撥、明確和強調的是個別的易錯點、特殊的語法點或者新出現的一詞多義義項。
在感知文意、賞析語言和體悟情感的過程中,我主要抓住一到兩個主問題,拋出問題讓學生通過組內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如《送東陽馬生序》一課,我主要拋出三個問題:第一,請用原文回答作者求學中遇到過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于學習的態度是怎樣的?第二,文中有兩處地方用了比較明顯的對比手法,你能找出相關語句并分析其作用嗎?這兩個問題主要從理解主旨和揣摩寫法的角度入手,對文章內容進行剖析。學生在展示過程中基本上能夠正確領會文章主旨,在對比手法的處理上,學生的語言表述存在不夠全面、準確、規范的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點撥、明確了,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考點,讓學生養成規范的答題習慣。
二、關于“以學定教”文言文課型的思考
首先,充分的預習是“以學定教”的必要保證。學生不預習也就無從質疑。尤其在文言文課中,如果學生不預先查找加點字,不練習翻譯語句,單純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生硬灌輸,恐怕一堂課下來,教師學生都會覺得索然無味、精疲力竭。不僅教學效率低下,而且教師也不能明確了解哪里是學生普遍存在的難點和易錯點,哪里是學生自己就已經能夠掌握和解決的問題。因此,充分的預習對于文言文教學尤為重要。
第二,磨刀不誤砍柴工,扎扎實實最重要。剛剛工作時,文言文課疏通文意的環節總是以我與學生單調的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學生要一邊思考釋義一邊動筆記錄,所以總有學生在課堂中記錄不全,導致基礎掌握不夠牢固。后來,課前我讓學生將文段抄在黑板上,小組活動后,每個加點字的義項都清晰地呈現在黑板上,而且學生也可以用手指著黑板逐字逐句地翻譯語句。這樣做的效果是一舉三得的,方便學生做記錄,方便教師在重點、難點易錯點上用彩色粉筆做出醒目的標記,并且能夠使學生自覺地放下教輔資料,完全依靠黑板上的提示和自己的能力逐字逐句地翻譯文章語句。誠然,學生在黑板上板演會多耗費一些課堂時間,但通過多次反饋后,我發現耗費這些時間值得,因為從結果來看,加點字、翻譯句子等基礎知識,大多數學生確實掌握得扎實了許多。對于學生來說,準確、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穩扎穩打、落到實處才是學習的關鍵。
第三,學生質疑能力薄弱,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明確提問的方向及范圍。如前文所述,我在感知文意、賞析語言和理解主旨等環節時,依然是教師拋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但是在近幾次教研活動中我發現,教師設疑、學生探究的模式已經慢慢被學生主動質疑、自主探究的模式所取代。在教學中我也漸漸將這種模式引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但收效并不見佳,學生不是提不出問題,就是提出的問題天馬行空、缺乏價值。反思之后我發現,學生如何提問才有價值,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教師讓學生自主質疑,必須要給學生限定一個范圍,這個范圍一定是教師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或教學重點。如 “就整體感知作品的角度提出一個你最想解決的問題”,非常明確地告知了學生,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就是從行文思路、主要內容的角度對文章進行整體性探究。這樣,不但為學生提供了提問的方向,而且也明確了提問的范圍,保證了問題集中、有效、有價值。
必須承認的是,教師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癥下藥,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我相信,每一次教學改革都是一次進步的機會,都是一次提高自我的契機。關于課堂轉型“以學定教”,我才粗淺地嘗試了一點,不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我會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收獲到成長與進步的快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