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16 04:02: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望海潮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問:寶寶能走會跑后,一天之內被我批評十次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因為他不是摔壞了杯子,就是拿著拖把到處亂拖,要不就干脆鉆到桌子底下嘗試著把小指頭塞進電源插座里……總之,只要家里大人一分鐘沒注意到,他肯定會犯錯誤。后來,我發現自己一張口就是批評孩子的話,覺得這樣不妥,但是怎樣才是妥當的做法呢?
劉亞麗
答:不管寶寶犯多少錯誤,每天批評他的次數最好不要超過兩次。
在非重大錯誤中,失敗的確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驗教訓。有些家長在寶寶犯錯時,總是大加指責、恐嚇,卻忘了這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家長批評寶寶是想阻止寶寶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生反作用。寶寶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再冒險,從而失去學習的熱情和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與大人對抗。而且,大人過于頻繁的指責不僅讓孩子變“皮”了,對批評充耳不聞,還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認為自己做什么都不對。
因此,批評孩子,如果不是危及生命安全的重大錯誤,不妨每天只說一兩次,不要逢事就說。有的錯誤,孩子可能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說也罷。對于重大錯誤,在批評時也應該注意兩點:一是要冷處理。即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不妨放低聲音,或采取沉默。這比高聲叫嚷更有效果,孩子會更緊張,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二是要趁熱打鐵。孩子的時間觀念較差,昨天發生的事,仿佛已經過了好長時間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如果覺得孩子做了錯事必須批評,那就別拖拉,馬上說,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了。
我很受傷,“應聲蟲”反抗了
問:第一次聽到兩歲的兒子對我說“不”時,我很吃驚,同時有受傷、失落的感覺。我對孩子突然表現出的反叛感到困惑。孩子一直很乖,是我的“小尾巴”和“應聲蟲”。但是最近忽然變了,我該如何應對呢?
李紅霞
答:孩子的反叛和抵觸行為有多種表現,在孩子獨立的過程中,你可能會遇到以下事情:孩子拒絕父母的要求;孩子與父母對著干;孩子不理睬父母;孩子不要父母摟抱,不和父母親熱;孩子不待在父母身邊,從父母身邊跑開。
孩子從一歲起,這些事情就時有發生,在兩歲左右更加頻繁和激烈。其實,孩子有時候不是有意識地和父母對著干。由于語言功能沒有發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執行父母的指令。而且,他還沒有足夠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在父母看來,孩子就是和他們過不去,對著干。父母們放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變得合作起來的。
父母要記?。悍纯剐袨槭呛⒆映砷L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一般來說,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標志,表明孩子開始產生自主意識,試圖了解周圍環境,建立好惡觀念,表達個人需求。你可以試試以下方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
情緒緊張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反抗心理。所以,在孩子疲憊或者饑餓的時候,不要教他學習新東西或者強迫他做事情,讓他休息或者吃一些喜歡的零食,有助于緩解他的緊張情緒。周圍環境的變換也會讓孩子緊張,加重反抗心理。比如,家里新換了保姆,這個時候就不要讓孩子再去幼兒園,讓他慢慢適應環境的改變。如果孩子表現出煩躁不安,可以給他一個新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孩子生病時通常情緒低落,容易和父母對著干,父母要理解孩子,在他生病時不妨縱容他一下。
孩子的危險意識不強,有些行為可能會導致危險,父母應該立即制止他的危險行為。而且制止孩子的行為之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溝通,讓他了解自己行為的后果。比如,孩子在大街上跑得興高采烈,可能被車子撞倒。你要告訴他:“媽媽不能讓你在大街上跑,因為這里車子很多,如果被車子撞到會受傷,會非常疼的。”
采用適當的方法,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合作。“把書拿給我,好嗎?”和“把書拿給我!”這兩句話產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還有,告訴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點,可以說:“輕輕地拿起那個杯子?!辈灰f:“不要把杯子打破!”
如果不想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父母提的要求要合理。對孩子來說,讓他跟小朋友交換玩具比讓他無償地把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更容易。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如果孩子在超市大吵大鬧地要蛋糕,不要因為周圍人的目光就讓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帶出來,平靜地告訴他:“因為你的表現很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應該跟媽媽好好說?!甭?,孩子就學會了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吵鬧、反抗。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孩子的偶像。父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要因為心急而發怒。這樣做,對孩子、對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選擇。
樹立榜樣,要可望又可及
問: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每當我看到有比較出色的孩子時,就不忘提醒兒子向人家學習??墒俏覂鹤铀坪鯇Υ撕芊锤小U垎?,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的做法有問題?
趙春蛾
答: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以佼佼者為例與之比較,以期達到激發孩子上進的目的,這種“反比”教育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讓孩子向榜樣學習,但通常效果不佳。為什么呢?因為這一“比”往往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產生了逆反心,“像他那樣的有幾個,全國恐怕也就一兩個?!薄澳阍趺床蝗W他,想當年你也不咋樣,恐怕連我都不如!”一旦孩子有了這種心態,榜樣的意義就不復存在,孩子甚至會產生條件反射,本能地拒絕學習。
其實,當孩子看到與自己同齡的榜樣時,大都會產生敬佩之情,有的還會暗暗對照自己。這時,如果父母能抓住機會,正確地進行啟發和誘導,那么這個榜樣就可能在孩子身上產生正面的、積極的作用。
父母應該怎么進行啟發和誘導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人為地拉大榜樣與孩子之間的差距,而要盡量縮短這種差距,讓孩子有種可望又可及的感覺,覺得自己努力努力,完全可以追上。比如,在電視里看到一個畫畫很好的孩子,父母不妨這樣說:“他的畫畫得真好,不過他也不是天生就畫得這么好。如果你認真練上幾年,肯定能達到他的水平。”或者問:“兒子,你覺得他為什么能畫得這么好?”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待孩子找到答案后再問:“那么,你能不能向他學習呢?”
反之,父母恨鐵不成鋼,帶著不滿情緒運用激勵機制,只能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覺得目標離自己太遠,自己根本無法企及,索性拒絕學習。
懲罰教育,也要從愛出發
問:在社會大力提倡賞識教育的今天,談懲罰多少有點不合時宜。然而,懲罰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上,實在難以避免。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我認為適當懲罰孩子也是愛的表現,是規范孩子行為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樣懲罰孩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唐敏
答:首先,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被罰。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有效時間較短,不能持久。很多時候,受罰的孩子改正錯誤后卻不明白錯在哪里,所以今后還有再犯的可能。因此,讓孩子明白受罰的原因才是避免再犯同樣錯誤的關鍵。在懲罰孩子前,家長要跟孩子講清楚為什么懲罰他。懲罰后,最好強化一次認識,確認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其次,合理把握懲罰的“度”。家長懲罰孩子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所以合理掌握懲罰的度就顯得尤為必要。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懲罰太輕,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再次,懲罰要“循規”。為了讓懲罰有規可循,家長應事先跟孩子協商制訂一個獎懲規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后將受什么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少犯錯誤。當孩子犯錯后,家長還應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沖動隨意懲罰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則施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最后,家長在批評孩子時,要給孩子指明“出路”。孩子小經驗少,當做錯事情時,家長要告訴孩子改正錯誤的具體方法,效果才更明顯。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么做、達到什么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么樣的后果。孩子對自己的不當行為進行反思后,通過改錯會恢復原來的自信,當他以后再犯類似錯誤而感到后悔時,他就會想辦法彌補過失,而不會一味譴責自己沒用。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地讓孩子“自己去想”。同時,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只有當受罰的孩子有了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
篇2
【關鍵詞】 旅游資料 翻譯 原則 技巧
一、旅游資料的功能及英譯標準
談論旅游資料的翻譯必須把旅游資料的功能與翻譯有機結合。旅游資料有不同的種類,但目的都是為了吸引游客。其主要功能在于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誘導功能。旅游資料首先必須提供足夠的信息,通過對風景名勝的介紹、宣傳,激發人們旅游、參觀的興趣,增加游客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為了增強吸引力,旅游資料必須能給讀者帶來美的感受,使之產生一睹為快的欲望。具備了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也就具備了誘導功能。因此,旅游資料的翻譯要通過傳達原文的信息,全面反映原文的功能,才能達到原文的交際目的。
旅游資料的翻譯不能等同于單純的中譯英文字翻譯,旅游資料翻譯的成功與否,首先取決于效果。奈達在他的“對等反應”理論中認為,翻譯的重點不應當是語言的表現形式,而應當是讀者對譯文的反應,還應把這種反應和原作讀者對原文所產生的反應作對比。譯文應該具有與原文同等的表現力和吸引力,要想讓譯文在譯文讀者心目中引起的反應效果與原文讀者的反應效果相似,譯者必須把重點放在譯文的譯文讀者上,充分考慮到譯文的可讀性和讀者的接受能力,從讀者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適當措施,在不影響原文意思表達的前提下,對譯文讀者可能不易理解的信息作適當的調整和變通,才能使讀者理解并接受信息,達到旅游資料翻譯的最終目的。
不同民族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上的差異賦予了各個民族語言不同的文化內涵,并制約著各自使用語言的獨特方式。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要充分考慮不同民族所固有的文化背景、心理因素和欣賞習慣。旅游資料的翻譯更是這樣。旅游資料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涉及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只求語言形式上的對等而忽視漢英在文化深層次上的差異,是無法實現旅游資料的功能的。
二、當前旅游資料英譯存在的問題
綜觀當前旅游資料漢譯英翻譯現狀,可以發現旅游資料英譯的欠缺較多,常見的旅游資料英譯過程中出現問題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譯文語言欠考慮,漢化英語嚴重;二是譯文過分忠于原文的字句,不分對象,不顧及中外讀者的差別,逐字照翻對,對于外國游客不熟悉的漢語文化背景知識缺乏必要的處理,令外國游客難以理解;三是譯文多以漢語的思維方式行事,不符合外國游客的審美方式和欣賞習慣;四是譯文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難以引起外國游客的興趣。
三、旅游資料翻譯的原則
譯文必須是流暢的外文,譯文必須合乎英語的語法表達,也就是說要用流暢,英語本族語能接受的慣用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信息,讓讀者正確了解原意。片面強調形式對等,字面對等,只會使譯文生硬難懂,甚至違反原意,引起外國游客的反感。
譯文要清晰易懂,是為了使譯文能適應國外一般讀者的接受能力。旅游資料翻譯的對象是國外游客,譯文首先要讓國外普通旅游者讀懂、看懂,并喜聞樂見。一般外國游客對中國了解甚少,不同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生活環境、發展程度迥異,在思想溝通、信息交流過程中必然要遇到不小困難。如果不分對象,不顧及中外讀者的差別,只是照直翻譯,只會使國外讀者糊里糊涂,不知所云。尤其是像歷史朝代、人物、地名和典故等具有文化內涵的詞語,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可能十分熟悉,但對于缺乏背景知識的國外讀者來說,卻很陌生,難以理解。因此,在翻譯這些詞語時應盡可能地予以簡潔的說明、解釋,使譯到清晰易懂,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
譯文的表達應該簡潔直觀,才符合國外讀者的審美方式和欣賞習慣。漢語和英語分屬東西兩大不同的文化體系,各自所處的地域環境、歷史條件、社會背景、生活方式等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這種差異反映到語言表達形式上,就出現了漢語語言華美,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英語重寫實、重理性,語言表達強調自然簡潔、描述突出直觀可感的特點。具體到旅游景點描繪也是如此。因此,旅游資料的翻譯,尤其是以景點描繪為主的資料翻譯,表達一定要簡潔自然,客觀具體,才符合國外讀者的欣賞習慣。否則,會使人感到譯文過分虛夸,言過其實,不易使國外讀者接受。
譯文必須具有感染力才能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譯文應該有生動活潑的可讀性強的語言,使之充分發揮英語的魅力,以感染讀者。譯文語氣要顯得親切友好,本著尊重游客,一切為游客所想的態度,這樣會更容易為游客所接受。相反,如果忽視游客的存在,缺乏親切感,則不易引起游客的興趣。
四、旅游資料英譯的主要方法
旅游資料翻譯不是表象文字上的吻合,而是信息和語言內涵上的契合。旅游資料的翻譯只有把握翻譯的基本原則,采取多種翻譯方法有機結合,對譯文進行適當調整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翻譯實踐中,應根據旅游資料不同的側重點,進行必要的變通和處理,對譯文進行調整。
1、增補。增補,也可稱為增詞或加注,就是在翻譯有關人名、歷史事件、地理名稱、風俗、典故、詩詞等詞語時予以簡要的說明、解釋或補充。例如,“解放前”、“解放后”這兩個較常用的詞匯,一般的外國人并不熟知,如果將它們逐字譯成“beforeliberation”和“afterliberation”也不能使外國游客清楚地了解具體的時間,如果譯成“before/afterthefoundingofthepeople’RepublicofChina(in1949)”,語義就顯得清楚明確。又如:
原文:路左有一巨石,石上原有坡手書“云外流春”四個大字。
譯文:ToitsleftisanotherrockfornerlyengravedwithfourbigChinesecharactersYunWaiLiuChun(BeyondCloudsflowsspring) writtenbySuDongpo(1039-1101)themostversatilepoetoftheNorthernSongDynasty(960-1127).
譯文沒有簡單地將人名、詩詞譯成漢語拼音,而是用解釋性的增譯加以說明,使游客更好地理解內容。對于歷史年代也增加了具體時間,使之更清晰易懂。
2、類比。類比,即用人們所熟悉的事例說明或解釋未知的或較難理解的道理。運用類比,不需要長篇大論就可以把難以表達的概念或道理表達清楚。類比的方法不僅有助于外國游客理解克服文化差異,更好地理解譯文,更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產生親切感,激發游客的興趣,使譯文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
原文:濟公劫富濟貧,深受窮苦人民愛戴。
譯文:jigong,RobinHoodinChina ,robbed therichandhelpedthepoor.
譯文將濟以比作外國游客非常熟悉的羅賓漢,不用更多的筆墨就可以讓外國游客了解濟公是什么樣的人和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產生很好的效果。
類比可以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使外國游客將他們陌生的中國歷史年代、人物和事件等與他們熟悉的人物、事件等聯系起來,便于理解。
3、刪減或調整。漢語在描寫景物時,主觀色彩極濃,詞藻華麗,文筆夸張。如果將漢語原文逐字譯出,與英語簡潔明快,直觀理性的欣賞習慣不相符合??桃庾非笤闹溃瑫雇鈬慰透械秸Z言羅嗦,華而不實,根本無法領略其中美感。在翻譯這類資料時,需要譯者仔細推敲原文,透過其華麗的外表,抓住實質具體的內容,譯出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譯文,只有這樣才能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或相近的審美反映。例如:
原文:這里3,000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態各異,有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頂天;有的像銅墻鐵壁,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壘卵,搖搖欲墜;有的若盆景古董,玲瓏剔透…….神奇而又真實,迷離而又實在,不是藝術創造勝似藝術創造,令人嘆為觀止。
譯文:3000 cragsriseinvariousshape-pillars,columns ,walls, shakyeggstacksandpottedlandscapes…conjuringupfantasticandunforgettableimages .
譯文刪掉了原文堆砌的詞藻,根據原文內容譯出了具體的實物,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原文:這兒的峽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峽而過,兩岸樹木蔥籠,鮮花繁茂,碧草萋萋,活脫脫一幅生機盎然的天然風景畫。各種奇峰異嶺,令人感受各異,遐想萬千。
譯文:Itisanothergorgethroughwhicharapidstreamflows 。Trees, flowersandgrass ,apictureofnaturevitality,thriveonbothbanks。Theweirdpeaksarousedisparatethoughts。
漢語為了增加原文的色彩,用了“蔥籠”、“繁茂”、“萋萋”三詞,若按英語思維,這三個詞表達同一個意思“生長茂盛”,用一個“vitality”再結合“樹、花、草”等實物,語言上用煉達,直觀簡潔,符合外國游客的審美習慣。
4、再創造性翻譯。翻譯是一門再創造的藝術。提高譯文的感染力的關鍵是譯文的再創造。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譯者首先吃透原文,然后拋開它,通過再創造,把原意用地道的英文和國外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
原文:杭州因有美麗的西湖而成為著名于世的風景旅游城市。北宋詞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詞中寫道:“東南形勢,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廉翠幕,參參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鄭霜雪,天切無崖。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竟豪奢…………
譯文:Hello ,friend ,thewestlake ,likeabeautifulorientalgirl ,isgladtomeetyou ,happytoseejourneyflyingoverthemountainsandtheseas. As everybodyinChinaknows:“Inheaventhereisparadise;onearththereareSuzhouandHangzhou .”TheWestLake isaholidayparadisein theeyesoftheChinesepeople,theprideof theorientalcivilization.
原文引用了中文描寫文中常見的古代詩詞,這種做法在中文中常能起到好的效果,而在英文中則是不必要的,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譯者在吃透中文后,從英文的表達角度出發進行了再創造,把原文內容有機地糅合在譯文中。雖然譯文在字面上與原文有很大的出入,但整段譯文語言生動,既不拘泥于原文,又達到與原文相同甚至超出原文的效果,有很強的感染力。
總之,旅游資料的翻譯需要譯者對譯文要有深入的理解,在把握住旅游資料的功能和翻譯原則的基礎之上,處理好文中的文化因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賈文波:漢英時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 劉慧梅、楊壽康:文化角度看旅游資料的英譯[J].中國翻譯,1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