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12 13:4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雪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大雪》 陸游
大雪江南見未曾,今年方始是嚴凝。
巧穿簾罅如相覓,重壓林梢欲不勝。
氈幄擲盧忘夜睡,金羈立馬怯晨興。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黃河徹底冰。
《江雪》 柳宗元
雪壓冬云白絮飛,
萬花紛謝一時稀,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獨釣寒江雪
《北風行》 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夜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雪》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對雪》 高駢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
《雪詩》 張孜
長安大雪天, 鳥雀難相覓。
其中豪貴家, 搗椒泥四壁。
到處爇紅爐, 周回下羅冪。
暖手調金絲, 蘸甲斟瓊液。
篇2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段)。并提出了具體的分段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要能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3-4年級)要能體驗情感,領悟內容;第三學段(5-6年級)要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第四學段(7-9年級)要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隨著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古詩詞教學也越來越引起關注。怎樣教好詩詞,一直是我探索的問題。詩歌教學重在理解詩歌蘊涵的意境,而要體會出意境就離不開朗讀。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摸索出了詩詞教學的路徑,那就是詩詞教學三步走。
第一步:朗讀詩詞,激發興趣
我國古典詩歌具有韻律美、意境美、藝術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因此,教學一首詩詞之前,首先讓學生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對這首詩詞有整體的感知。在這一環節里面,教師所做的工作就是指導學生們朗讀。對學生們的朗讀要求不僅僅是文從字順,還要有感情的朗讀。所謂感情朗讀(葉圣陶先生稱之為“美讀”)就是要體會作品的感情,讀出作品所蘊含的感情。言外之意,就是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讀得有聲有色。簡而言之,就是要讀出詩詞的節奏和韻律。
初學詩詞時,都是教師把朗讀的節奏和重音標出。如學習“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吐?青山/外,行舟/綠水/前?!边@些詩詞時,我把詩詞的節奏標注出來,讓學生根據劃分去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總結出規律。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五言詩一般“二、一、二”或“二、二、一”拍,七言詩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再后來,我讓學生利用已有劃分節奏的知識,自己劃分詩歌的節奏。如學習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時,我就讓學生自己劃分節奏: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學習的《沁園春 雪》時,我也讓學生自己劃分朗讀節奏。(可按其意義或音節劃分)學生們都興趣盎然劃分,并爭著展示自己的劃分。這時,教師還要注意糾正學生的讀音,強調易錯易混的字音,把握詩句中音節、語調及變讀,適當講古詩的平仄押韻,引導學生讀出情感、語氣,感受古詩的音律美。
此外,在這一環節里面,教師還要敢于范讀。通過聽教師范讀和指導,讓學生認識到每個節奏后要有輕短的拖音,有極短暫的停頓,以突出節奏;如傾聽教師范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痹诮虒W中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誦讀方式,或聽讀、或范讀、或領讀、或齊讀、或指明讀。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誦讀方式,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進行科學的誦讀指導。促使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最后讀得聲情并茂。
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欲罷不能,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還為學生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學生自然進入解讀古詩的階段。
第二步,解讀詩詞,理解領悟
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對詩詞內容的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步的教學:解讀詩詞,理解領悟。如何解讀詩詞呢?
要完全解讀一首古詩詞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詩人的生活環境、詩詞作品創作的背景(包括作者當時的遭遇、時代的興衰、社會習俗等)。這就是專家學者所提倡的“知人論世”法。比如在教學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的《沁園春 雪》、舒婷的《祖國啊,親愛的祖國》等詩時,我都適時地向學生們交待了使人們創作詩詞的背景。這樣學生們就會把詩詞內容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把握作品的風格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古詩詞進行教學,學生們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把握,會更透徹、更準確。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在這個前提下,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我通常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再去朗讀詩詞。提問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使其反應具有指向性。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設計與理解詩詞有關的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精讀細思。這樣會讓學生更加快捷、更加迅速地走進古詩詞,深刻體會詩詞深邃的意境。這種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則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時,我設計了兩個思考題:①這首詞上闋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場面?這場面有什么特點?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看出這個特點的?②這首詞下闋抒發了詞人的什么思想情感?你是從哪些地方感悟的?在教學的《沁園春 雪》我設計了以下問題:①這首詞上闋描寫了北國的雪景,你從那些語句中看出北國雪景的特點?你認為詞的上闋抒發了詞人什么感情?②這首詞的下闋寫了什么內容?你認為詞的下闕抒發了詞人的什么情懷?那些句子最能體現詞人的這種情懷?在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①本詩所出現的意象有哪些,你認為哪一意象是這首詩的核心?②本詩以“假如我是一只鳥”開頭,仔細揣摩“鳥”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頌的“土地”有什么樣的聯系?③讀完全詩后,你認為這首詩抒發了詩人的什么情感?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精讀細想,認真思索,尋找答案。最后在師生的討論交流中明確這些問題的答案。學生們在積極參與中,既享受了學習的過程,又領悟了詩詞的內容和情感。
這樣的巧妙設計,使學生們的思維活躍了,又使學生目標明確,精心思考,更使學生的注意力在每一瞬間都很集中。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對詩詞進行了透徹的理解領悟。真是一舉多得呀!
第三步,賞讀詩詞,尋覓美點
詩詞是文學的藝術。詩詞具有韻律美、意境美、藝術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因此,在深入理解詩歌內容和準確把握詩歌情感的基礎上,還要對詩歌進行藝術特色的賞析。 詩歌欣賞是一種藝術的認知活動。對詩歌藝術的欣賞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詩詞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詩詞一般都借景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對學生進行詩詞賞析時,要對學生做好這方面的指導。
(2)詩詞中修辭方法的運用。詩詞中常用的修辭一般有以下幾種: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什么);夸張、對比(突出了什么)等。
(3)詩詞中表現手法的運用。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主要有以下幾類:襯托、正襯(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反襯(樂景寫哀情);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虛實結合(虛:夢境或想象;實:現實);活用典故;象征等。
(4)詩詞語言中的選字煉句。詩詞中語言是高度凝練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有些字詞句的運用,能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賞析詩詞時,也要進行方法點撥。
在學習《沁園春 雪》時,我引導學生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尋找詩詞的美點。有的同學從修辭角度去賞析。如本詞運用了比喻、擬人、對偶、互文等修辭方法?!坝c天公試比高”中,一個“欲”字拔“山”“原”人格化,生動地他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奮發的氣概。有的同學從詞的表現手法角度去賞析。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一句,賦靜景以動態,極為傳神地把冰封雪蓋的群山高原寫活了,使之生機勃勃。學習《江城子 密州出獵》時,我引導學生從活用典故這個角度去賞析,從“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中,同學們明白了詞人以魏尚自喻,抒發了自己希望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的情感;從“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中,學生明白了詞人活用了“天狼”的典故。表達了詞人期望為國御敵立功的雄心壯志。這一環節,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點撥,不但對詩詞內容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體悟,而且對詩詞的語言美有了深層次的賞析。這一步,真可謂是畫龍點睛之一步。
篇3
一、 激活經驗,還原語境
許多古詩詞與小學生的語言世界存在隔膜,在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縮短這種距離,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展現詩人當時可能的生活場景,實現“語境還原”,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領悟詩境。薛法根老師在教學白居易《夜雪》時,與學生展開對話,將一首小詩演繹得情趣盎然、言意盡得。
師:夜雪,就是夜里下雪。當時詩人在哪兒呢?
生:詩人應該在窗前看到下雪,不然怎么知道夜里下雪了呢?
生:我知道詩人這時正在床上睡覺?!耙延狋勒砝洹敝械摹棒馈焙汀罢怼笔钦f明作者正在被窩里睡覺呢!
生:詩人正在被窩里睡覺,是被凍醒的?!耙延狋勒砝洹钡摹袄洹本褪歉嬖V你,當時詩人的被子和枕頭都是冷的。
生:我補充,這還不是一般的冷,是冰冷冰冷,“訝”就是冷得讓人驚訝。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設身處地,像詩人那樣地想,那樣地生活了,讀詩就要體驗作者當時的情境。那么,作者在被窩里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呢?
生:作者被凍醒了,連被子和枕頭上都是冰冷的,就知道下雪了。
師:雪夜寒氣重,衾枕忽覺冷,這是從“觸覺”上知道下雪了。
生:夜里漆黑一片,窗戶照理是黑乎乎的?!皬鸵姶皯裘鳌笔钦f現在明亮起來了,詩人就猜到是下雪了,那是雪光映照到窗戶上了。
師:對呀,“雪光”映照到窗戶上,泛出了白色,這是從“視覺”上判斷下雪了。
生:詩人從竹子折斷的聲音中判斷下雪了。竹子上積了很多的雪就會折斷,“時聞折竹聲”,詩人不斷聽到竹子折斷的聲音,就知道下雪了。
師:顯然,折斷的是竹梢,或者是整棵竹子了,這是從“聽覺“上知道下雪了。
生:詩人說“夜深知雪重”,這個“重”就是積雪壓斷了竹枝,發出清脆的聲音,由此知道下雪了。
生:雪積在松枝上的時候,感覺沉甸甸的。風一吹就一顫一顫的,好像很重的樣子。
師:啊,你們能憑借生活中的經驗來體會這個“重”字,真會讀書!這是從“知覺”上判斷出這是一場大雪。
這樣的“語境還原”,是讓學生與詩人通過作品跨越時空,實現對話,生成特殊的語境。學生透過詩句,仿佛看到詩人在“雪夜難眠”的情景,自然詩人的心境就了然于心。
二、 知人論世,還原語境
因為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對許多“人”和“世”很難靠近和理解,教學中要適度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生活,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詩詞真正的內容情意,理解詩人的情趣志向。張祖慶老師教學白居易的《憶江南》在多次朗讀后,出示了一段節選自王旭烽《走讀西湖》中介紹白居易在杭州為官離任后的文字材料,然后引導學生還原語境:
師:這平常的江花和江水,在白居易看來是如此美麗,為什么?
生:因為他所居地洛陽是缺水的地方,而杭州是江南水鄉,水很多的地方。所以詩人回憶江南,把普通的江水、江花寫進詞中。
生:還因為在江南時,白居易結交了很多好朋友。他在想念這些好友。
師:是啊,那一方百姓,那一群朋友,就是他眼中的風景??!還因為什么?
生:因為他在那里帶領百姓建筑了一道美麗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
師:在白居易眼中,那一道湖堤,那六井清泉,就是一道風景。所以他無限向往地沉吟道――江南好……
接下來,師生接讀詞句聲情并茂。江南景美,人好,情濃!能不憶江南?回讀“江南好” ,著一“好”字,境界全出?!昂谩痹谇樯钜忾L,熱烈醇厚,呼之欲出!師生深深被詩人的濃烈情感所感染、陶醉。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課例,成功在于教者適時引領學生走近詩人,了解他在江南的這段特殊經歷,讓學生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
三、 扮演角色,還原語境
《清平樂 村居》中,“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中的“相媚好”和“醉”,是整首詞的重要語言符號,教師可讓學生扮演這對老夫妻,幾杯老酒下肚,老兩口的話多了起來,他們在聊些什么?
1. 聊兒子
男生:看哪,老伴,咱們的大兒子多勤快,正幫我們干農活呢。
女生:是啊,我們二兒子在織雞籠,三兒子最調皮。我們可以享福了。
2. 談收成
男生:老伴,今年莊稼長得多好,多虧有我們的大兒子。
女生:(羞澀地)嗯,嗯。
男生:老伴,這雞長得多好,起碼可以長到五六斤;還有那豬,可以長到兩百斤。
3. 論景色
男生:咱村莊景色多美,小溪清清,小草青青。
女生:要是能在這兒生活一輩子該多好。
篇4
1.有關物理變化的古詩詞、成語
(1)有關的物理變化古詩詞:①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②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③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沁園春?雪》);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⑤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與李白有關的成語故事);⑥白玉為床,金為馬(曹雪芹《紅樓夢》);⑦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在遠處就能聞到梅花香味,是因為分子不斷運動。
(2)有關物理變化的成語:①木已成舟:物體外在形狀發生改變。②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斷的運動。③滴水成冰:物態變化中溶化現象。④鐵杵成針:物體形狀由大變小。⑤積沙成塔:積少成多的過程。⑥沙里淘金:從泥沙里淘取黃金的過程。⑦飛沙走石:爆炸或大風中的沙石運動。⑧山崩地裂:地震過程中的山地變化。
2.有關化學變化的成語、古詩詞
(1)有關化學變化的古詩詞。①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涉及草原上的野草發生燃燒現象。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這首描寫爆竹中黑火藥燃燒,引發爆炸。③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涉及草原上的野草發生燃燒現象。
(2)有關化學變化的成語:①蠟炬成灰:涉及物質的燃燒現象。②火上澆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燒更為充分。③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以達到滅火的目的。④杯水車薪,抱薪救火:滅火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⑤千錘百煉,百煉成鋼:說明金屬冶煉在生產中重要性。⑥水滴石穿:水中溶解的CO2生成了碳酸,碳酸與石灰石反應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發生了化學變化。
3.同時含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古詩詞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的這句詩寫的是通過蠟燭燃燒和蠟燭熔化來告訴我們要堅持不懈地追求,甘愿付出自己的所有。
(2)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妒乙鳌肥敲鞒褡逵⑿塾谥t在幼年所作的一首詩,通過借鑒鈣元素的三種化合物轉化,來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
4.試題鏈接
(1)成語是中華民族語言的瑰寶,下列成語中,其本意主要為化學變化的是()
A.鐵杵磨成針 B.死灰復燃
C.木已成舟 D.積土成山
(2)古詩詞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下列詩句中只涉及物理變化的是()
A.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C.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D.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3)明代愛國將領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該詩體現了詩人的崇高情操和獻身精神詩中蘊含著石灰的來源、生產、性質、用途等化學事實,下列化學變化中與詩意無關的是()
A.CaCO3=CaO+CO2B.CaO+H2O=Ca(OH)2
C.Ca(OH)2+CO2=CaCO3+H2OD.CaO+2HCl=CaCl2+H2O
(4)下列俗語與物質的化學性質無關的是:()
A.真金不怕火煉B.百煉方能成鋼
C.紙里包不住火D.玉不琢不成器
(5)黃金是一種貴重金屬,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素有“沙里淘金”、“真金不怕火煉”之說這說明黃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也說明黃金的化學性質在自然條件下非常________。
(6)“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詩人在遠處就能聞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篇5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養
對于古詩詞教學而言,教師首先要對我國的古詩詞有濃厚的興趣,必須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教師必須熟讀部分乃至更多的唐詩宋詞,了解主要流派代表詩人的生平及文學風格,了解常見詩人所處的朝代風貌,掌握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歷史背景及心境。教師甚至可以研讀現當代名家對詩人研究的著作,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余秋雨的《東坡突圍》、林語堂的《坡傳》、辛更儒的《辛棄疾研究叢稿》等等,在學習與反思、聯系與比較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古代文學素養。
二、整合學科資源
古詩詞的學習不能孤立進行,它不僅僅局限于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注重與其他學科和活動的有機整合,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我們可以在音樂、美術等課堂上積極引導:在音樂課上讓學生欣賞和吟唱已經配樂的古典詩詞,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的《沁園春?雪》、 李商隱的《無題》、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或者嘗試給經典古詩配上音樂吟誦;在美術課上讓學生畫出古詩的意境,或涂鴉或描摹,或想象或欣賞,雖然顯得稚嫩,但是從興趣入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
三、創新評價機制
在檢測古詩詞教學效果的方法上,要改變當前單一的書面閉卷考試形式,增大誦讀、改寫等開卷探究題的比例。在教完一首古詩詞后布置搜集同類型的詩詞,要求誦讀乃至背誦,最終檢查學生對于古詩詞積累量,并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首感情朗讀。如在教完送別詩《贈汪倫》之后,要求學生整理出10首送別詩誦讀。在開卷探究題的設計上,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討論題,讓學生花上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去探究。在教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后,可布置這樣的探究題:“詩人王維的家鄉在九月九這天有哪些風俗習慣?我們家鄉有這樣的風俗習慣嗎?這些風俗習慣的寓意是什么?你參加過哪些活動?”這一題隱含的信息量比較大。學生在完成上述題目時必須進行針對性閱讀,可以借助網絡搜索、可以合作交流,甚至帶動父母一起加入詩詞的學習。在完成上述題型的過程中,學生的收獲已遠遠超越完成習題本身,可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四、探索課堂教學模式
古詩詞具有自身的特點,其最大特點是“文言”,對于學生而言晦澀難懂。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直接影響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立足教學實踐與學生實際,筆者探索出一套“五步法”古詩詞教學模式。
一是做好預習。引導學生借助資料理解古詩詞字、詞、句的意思,讀通讀正確詩詞,了解詩人生平事跡。這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前提。
二是理解詩意。在檢查詩文意思預習情況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答案,告知學生并要求記熟。采用“告知式”教學,這是基于古詩文字詞解釋的統一性,是學生積累詩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時間不超過10分鐘。
三是品詩悟境。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一首詩就是一幅畫,一首詩背后就有一個故事,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設身處地感知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意象和意境,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時間約為20分鐘。如在學習《游園不值》時,讓學生與葉紹翁角色互換,學生自然就能體味詩人由“滿懷希望――倍感失落――欣喜”的感情變化了?!凹t杏出墻,那園內又是怎樣的春色呢?”這一提問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面對滿園的春色,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又讓學生腦中的畫面動起來了。在古詩詞教學中,“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這一提問具有普適性,它能夠點燃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古詩詞充滿色彩、幻化成音、舞出動作、洋溢味道。如果再用上多媒體,通過動畫、圖片和聲音等輔助手段再現古詩詞的意境,情境創設就更加美妙成真了。
四是熟讀成誦。古詩詞具有意境美、語言美、音樂美、形象美的特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讀古典詩詞,應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如聽讀、范讀、領讀、齊讀、個人表演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
篇6
小雪的詩詞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小雪的詩詞2 《問劉十九》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小雪的詩詞3 《梅花》宋·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小雪的詩詞4
《別董大》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小雪的詩詞5
《小雪》——(唐)戴叔倫
花雪隨風不厭看,
更多還肯失林巒。
愁人正在書窗下,
一片飛來一片寒。
小雪的詩詞5
《夜泊荊溪》——(唐)陳羽
小雪已晴蘆葉暗,
長波乍急鶴聲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
眼看山頭月落溪。
小雪的詩詞6
《沁園春》
小雪初晴,畫舫明月,強飲未眠。
念翠鬟雙聳,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
密意雖具,歡期難偶,遣我離情愁緒牽。
追思處,奈溪橋道窄,無計留連。
天天。莫是前緣。自別後、深誠誰為傳。
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兩心長在,須合金鈿。
淺淡精神,溫柔情性,記我疏狂應痛憐。
空腸斷,奈衾寒漏永,終夜如年。
小雪的詩詞7
小雪
作者:釋善珍
云暗初成霰點微,旋聞蔌蔌灑窗扉。
最愁南北犬驚吠,兼恐北風鴻退飛。
夢錦尚堪裁好句,鬢絲那可織寒衣。
擁爐睡思難撐拄,起喚梅花為解圍。
小雪的詩詞8
初寒
作者:陸游
久雨重陽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賣菜掘頭船。
篇7
一、傳統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1.古詩教學方式枯燥,學生失去興趣
傳統的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大多是出示題目、給出作者、解釋詞句、讀寫背誦,填鴨式的灌輸,讓學生機械地抄寫、讀背,古詩教學呈現功利和單項的傾向,課堂如一潭死水,逐漸失去了理想中的美麗,給教、學雙方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同時也剝蝕著小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興趣。
2.古詩詞教學模式單一,課堂失去韻味
古詩詞語言精湛、意境深邃,往往是詩情畫意、情理并融,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給人以深深的啟迪,是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回味的精神大餐。而傳統古詩詞教學的單一模式,使得古詩詞本身的無窮韻味蕩然無存,完全變成古詩詞的解剖,不僅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同時也讓古詩詞課堂教學應有的韻味消失殆盡。
二、小學古詩詩教學策略探微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走近古詩詞
人具有先天性的“趨樂避苦”的心理傾向。因此在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授如果不能讓學生感到有趣、愉快,那他們的學習動機也會減弱,反之,如果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能激起學生積極情感,學生就會產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情,從而會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導入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導入導出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走近古詩詞,奏響有效古詩詞教學的序曲。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可以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導入教學,如故事、猜謎、游戲等。如在教學古詩《所見》時,筆者就采用了猜謎的方式,事先畫了一張牧童騎牛的圖并沿輪廓剪下,反扣于黑板上,讓學生猜猜這是什么,從而導入古詩的學習。猜謎將學生的興致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增強了古詩詞教學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2.創設情境促進體驗,讓學生更好走進古詩詞
古詩詞往往以精美精煉的文字,勾畫出一幅幅色彩迥異的畫卷,給人無盡地遐想和享受。所以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進入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思想情感交融的意境,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詩中所表達的真情實感。
①利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古詩意境。多媒體技術融文字、聲音、圖像、音頻、視頻于一體,借助多媒體再現詩中情境,能讓詩句中所描繪的畫面在課堂教學中鮮活起來,讓學生跨越千年時空,傾聽詩人的傾訴,盡情領略古詩的神韻。例如在教學高鼎的《村居》,我導入古詩詞教學后利用多媒體展示了這樣的情境:農歷二月,一望無際的大地呈現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河堤上柳枝迎風飛舞,空中鶯兒在自由自在地飛翔,人們盡情享受著美好的春光。孩子們背著書包從學校放學,天色還早,興高采烈地放起了風箏。短小精悍的詩句化作了可感的畫面,讓學生立刻進入了詩句所描繪的意境中。
②啟發學生想象進入古詩意境。古詩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教材插圖或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想象,勾勒出古詩的意境。例如在教學《楓橋夜泊》這首古詩時,就可以通過教材插圖:深秋夜晚,月亮已落下,江岸是火紅的楓樹,江面是星星點點的漁火,詩人難以入眠。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夜深人靜時刻,鳥兒歸巢,而詩人卻愁情滿懷,難以入眠。通過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感受詩句中那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情境,更好地幫助學生走進古詩詞。
3.引導誦讀進入境界,讓學生更好地品味古詩詞
古詩詞教學倡導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來感受和欣賞古詩詞的美。古詩詞的教學教師要采用多樣的誦讀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古詩詞的語言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精煉美,在誦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①通過范讀初步感知。這一階段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范讀或播放錄音等,幫助學生疏通古詩句,通過背景的介紹,作者的介紹等來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詩文的意境,通過感知、想象等多樣的方式幫助學生觸摸詩句的感情基調。
②學生朗讀理解詩意。古詩詞語言精巧、回味無窮,教學中若能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讀,必然會讓學生觸摸到詩文的脈搏,傾聽出詩人的情思。教師在這一階段要設計些巧妙的問題,引導學生誦讀感悟,通過學生的誦讀和師生的分析,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在感悟中誦讀。
篇8
關鍵詞:中學古詩詞;詩詞鑒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8-247-01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史上一顆亮麗的明珠,是我國文學寶庫里的瑰寶。高尚的思想,精湛的藝術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吨袑W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鑒賞古詩詞呢?我們可借助詩題、作者常識、注釋及詩眼,來全面、準確鑒賞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
一、精心導入,培養學生審美心境
古詩詞教學的導入,除了對詩人作必要的介紹外,要把重點放在把學生帶入對詩詞的審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種在較長時間內影響人整個行動比較持久的情緒狀態,因而能使一個人的活動和體驗染上一種情緒色彩。能培養學生的審美心境的方法很多:1.導語設計。精心設計好與詩詞的意境相協調的導語,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緒,提起對詩詞賞析的興趣,對進入詩詞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樂導入。音樂是生命的節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情緒活動,是融合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境界。古詩詞不僅大多可以配樂吟唱,而且由于其獨特的韻味,常被改編成廣為傳唱的歌曲。在學習前,放一段與所學內容有關的音樂也能激發學生極大的興趣,并創造教學情境,使學生順利進入審美心境。3.畫面導入。文學藝術作品,尤其是詩詞,既有鮮明的形象性,猶如繪畫一樣,又有深刻的內蘊。讓學生在繪畫藝術中初步感知詩詞中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詩詞的韻味。導入的方法還有許多,目的都是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審美的心境。
二、通過點撥誦讀,感悟詩詞意境
品味出詩的意境,必須探究詩作背后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縮小時空差距,還必須通過對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聯想和想象,來探究和再現詩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審美發現的滿足和藝術欣賞的美感??赏ㄟ^點關鍵詞句。所謂關鍵詞句,主要指詩歌中富有表現力的妙詞佳句。這些詞句最能引發讀者情思,余味無窮,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教學《沁園春?雪》,須抓住“望”、“惜”這兩個詞,它們分別統領上闕和下闕,一“望”飽覽祖國大好河山,激情澎湃;一“惜”借古論今,歌頌當代英雄人物。抓住這兩個關鍵詞讓學生品味,學生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的叱咤風云,博懷。欣賞《虞美人》,把握一個“愁”字,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恣肆,無窮無盡,學生就可以去體會李煜的亡國之痛。對這些關鍵詞句的反復品味,學生心中就會激蕩起與詩人、詩作相關的深切感受,感情誦讀也就水到渠成。其次,點思維方式。在古詩詞的形象世界里,語言環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簡單鏈條式結構,而是一個由形象體系互相滲透著情感的立體式多維空間存在。所以教師還應點撥學生從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維觸角,讓學生順利地把握住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長的普通詞句。像王維的《山居秋暝》、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詞句均通俗易懂,但正像清人王國維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币黄匀坏木吧?,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只有把每一個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細細品味,才能讓學生感到詩人的心境或意境。
三、在吟誦品讀中加深理解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备鶕@一要求,我們在這個教學環節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和審美情操。做法分四步:一是先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反復吟讀,教師在詩的節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給予指導,師生共同總結朗讀古詩的方法。二是變換形式閱讀,使學生在讀中得到美的享受。三是利用古詩本身具有感染性強和陶冶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受到深刻的審美教育。一方面引導學生品味詩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和所創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歷其境”,如對詩歌中所描寫的祖國秀美山河為之贊賞、熱愛,對詩文所歌頌的英雄人物從心底里升騰起崇敬之情,對詩文所表現的社會底層的人們的不幸傾注同情和關切;另一方面,則要求學生選擇一首最合適的曲子給詩歌配樂,然后進行朗讀,進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四、借助詩(詞)眼把握主旨
篇9
一、注意古今語序的不同
一般而言,無論是詞序還是句序,都是按其約定俗成的慣例排列的??稍诰唧w的語言交際中,說話人調換一下原有語序,即便不另增新詞,也能創生新意,使語言表達盡顯姿彩,還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學《迢迢牽牛星》時,曾要求口譯“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一句,學生發現此句為互文,應作“迢迢牽牛星皎皎,皎皎織女星迢迢”。我追問,既為互文,能否將語序變為“皎皎牽牛星,迢迢河漢女”?經過研討,學生悟出其中奧妙,原來用“迢迢”寫牽牛星,還可讓人聯想到他是一個遠在他鄉的游子;而用“皎皎”寫織女星,則會讓人聯想到女性之柔美,兩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換。
二、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詩詞講究韻律,于是便會出現平常少見的句式,初學者一時較難理解,不能適應;待其稍稍適應后,有的也未必能深思其中道理,這對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變換句式來幫助引導學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將句子換一種說話”的改寫只是手段,目的還在于通過比較,使學生能夠領會原句表達的精妙。
譬如教學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開篇“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句,學生咋看難以理解,筆者于是讓學生在原句基礎上稍作調整和補充,使它再變為散文句式,然后師生對照原句,體會兩者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學生感覺到兩句區別在于“英雄”與“孫仲謀”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謀”,意在突出詞人的景仰之情。筆者如此點撥,學生學習運用,對詞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進行改寫,經過對照品讀,發現原句突出強調的是時間“四十三年”,這就使得詞人壯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三、注意詞語的替換
詩詞中有些字詞的運用可謂獨一無二,精妙無雙,即使是用意義再相近的詞語替換也難奏其效。當然,我們通過替換字詞進行比較,有助于理解難詞新句,同時也能夠領會詞語運用的準確巧妙。在教學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時,有學生發現《三國演義》版本中是“皎皎如月,何時可輟”,是否課本有誤呢?于是師生乘熱打鐵,發現用“掇”不僅能顯示曹公“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求賢若渴之心,而且還作比興手法,暗寓賢才何時求得與自己理想何時實現等豐富涵義,而取“輟”則僅是“求賢之心不可?!?。兩相對照,意境迥然不同。再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赤壁之景的詩句:“亂石穿(崩)空,驚濤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層浪)?!惫P者問,若改為后者豈不更有氣勢?經過一番研討,學生認為從豪放詞風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給人以慘烈之感,與后文“江山如畫”之語境極不協調。
四、注意增減詞語的變化
名家之作大都可稱得上是文不加點,不刊之論,有時是“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如若增字刪詞,再與原詩詞比較,則能凸現其遣詞著字的大家風范,讀者也能進一步體會作品準確、生動的藝術表達效果。對此,筆者在教學李清照《聲聲慢》一詞時感觸頗深。
詞開篇“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七疊連用,歷來被倚聲家視為疊詞運用的典范,而如何使學生領會卻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題。筆者將原句改為“尋覓,冷清,凄慘戚戚”,讓學生結合詞人身世研討,反復誦讀,最后學生終于領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覺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尋找,一處找不著再尋一處;而后幾疊連加,極其生動細致地表現了女詞人內心悲戚之情。當讀到詞人借酒澆愁,“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筆者就此啟發,若將其中“淡”字去掉如何?學生猛然醒悟,原來詞人悲苦濃重,就是“酒”在口中也無味啊!
五、注意詩歌的整體意境
詩詞語言鑒賞要進行整體性語言風格比較。在比較過程中,既可橫向以不同作家的同類題材作品相比,也可縱向以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相比,但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誦,精心推敲,使學生能夠整體把握住不同詩詞語言的獨特風格。
篇10
關鍵詞:古詩詞;激發興趣;做法
中國古典詩歌是華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表現手法,在中國文壇上獨樹一幟。它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流淌的是祖先們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摯、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難抒之情;它寫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遙看“西嶺千秋雪”,注目“萬里送秋雁”,聽得“十里蛙鳴”,聞到“十里荷香”。這不得不引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視,也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上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提出:古代詩文的閱讀,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那么,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就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淺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巧用故事,導入課堂,激發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語文學習中,古詩文的學習是學生的“老大難”,把學生弄得愁眉苦臉,枯燥乏味的背誦讓學生對古詩文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說是興趣,甚至對古詩文恨之入骨。面對學生的這種情緒,我認為培養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已是一項不可忽視的任務。
“不愿學習的學生哪里都有,但不愿聽故事的學生哪里都沒有?!币虼?,我將故事引進課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將古詩文中蘊含或涉及的小故事引到課堂中,把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深奧的知識通俗化,給學生以啟迪和智慧,也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
在上陸游的《示兒》時,我就以這樣的一個故事導入:那是在12世紀的一天晚上,屋外大雨傾盆,白楊樹“沙沙”地擺動著枝葉,仿佛都在為這位即將逝世的老人哭泣。屋內,傳來了一陣又一陣的啜泣聲。床上,陸游的兒女們都靠在他身邊,說道:“爹,您一定要活下去,不能死?,F在的九州還尚未統一,我希望您可以親眼看見我們祖國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醫生會治好您的病的,您不能這么快就離開我們??!”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的愛國思想熏陶,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毕M约河幸惶炷苡H臨戰場殺敵報國。
這時,陸游斷斷續續地說:“我……快要與……世長辭了。快……拿紙、筆給我?!焙⒆觽円詾楦赣H要交代后事了,便把筆和紙遞給了陸游。陸游至死不忘收復失地,沒有說半點分家產之類的話語。他提起筆,寫下了《示兒》這首詩。
這一故事不僅導入了新課,還有助于學生體會詩中詩人強烈的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同時以故事導入更能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信息,營造意境,深刻理解
1.動手畫畫,激發興趣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詞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在教學中教師將抽象凝練的語言化為栩栩如生的畫面,教學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人對六月的西湖景致做了極力的渲染,表達了自己的贊嘆之情,教學時,引導學生把握詩意之后,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或用筆畫下來,深入體會古詩詞的意境?!渡叫小贰顿x得古原草送別》等都可以運用繪畫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形象、更真切地了解文意,獲得和作者同樣美的體驗。
2.聽賞音樂,激發興趣
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韻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詩詞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音律,有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我國特級語文教師武鳳霞老師執教的《漁歌子》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她選的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特別是她示范著把這首古詩詞讀唱出來,更是喚起了學生豐富的想象,感染了學生,感染了在場所有聽課的教師。
3.補充拓展資料,激發興趣
優美的詩詞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文化底蘊密切相關,教師采用多媒體手段提供有關的時代背景的音像資料,能夠生動形象地展現當時的歷史狀況、社會動態,為教學傳遞信息、鋪墊知識,又使學生更好地貼近作者、理解作者。
三、搭建平臺,提供展示運用場地
學校積極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結合學校的各種活動,開展班級誦讀比賽,可以讓學生個人、自由組成小組等多種參與形式朗誦、背誦古詩,評選“詩書班級”“小詩人”等,以活動激起學生的興趣。
四、科學評價,激勵延續興趣之味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背誦詩文的數量雖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記憶力好的學生,背得要快些,記憶力稍差一點的學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教師要正確對待,要承認差異,個別沒有完成任務的學生,教師也要予以表揚、予以鼓勵。對待韻律、節奏、情感讀得不理想的學生,教師應該耐心指導,還要表揚他“讀得很認真”或“你一次比一次有進步”等等,以此激發其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和信心。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绻覀冊诠旁娫~教學中充分激發、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就可以使教和學得到和諧的發展,教學效果就會隨之得到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