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翻譯范文
時間:2023-03-16 11:43: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鄭人買履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p>
注釋
1.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2.欲:將要,想要。
3.者:......的人。(定語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測量。
6.而:連詞,表示承接。
7.置:放置,擱在。
8.之:代詞,代它,此處指量好的尺碼。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攜帶。
14.已:已經。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碼。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罷: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說。
25.寧(nìng):寧可。
26.無: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詞 【讀音】履:lǚ 邊音,第三聲
【讀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聲
【讀音】寧:nìng 鼻音, 第四聲
【讀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聲
譯文
有一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后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為什么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的大小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p>
鄭人買履擴寫
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叫鄭呆,說他呆吧,他還真呆,不信你往下讀讀.
鄭呆的鞋穿破了,他想買一雙新鞋,于是他東找西找,找到了一條繩子,對比好自己的腳剪下多余的部分.剪好尺碼以后,順手把量好的尺碼放在座位上,就匆匆向集市跑去了.
集市上的人很多,不一會兒,鄭呆就找到了一家鞋店,這個鞋店不僅鞋的質量好,價錢還便宜.憑著店主多年的經驗,店主很快就看出了鄭呆合適穿的鞋,就從鞋架上拿了一雙鞋對鄭呆說:"先生,這雙鞋適合您,您先試試合不合腳."鄭呆心想:"哼!別以為我會吃你的虧,幸虧我足智多謀帶了個尺碼!哈哈!"他的手就往口袋里一摸,"哎呀!我沒帶尺碼,你等等我!我這就回去取."鄭呆說著便象兔子一樣飛奔回去.
鄭呆拿到尺碼后又飛跑了回來,可這個時候集市已經空空如也,一人無有了.他垂頭喪氣的走了回去,一邊走著,還一邊說:"怪我!跑的那么慢!"有些愛管閑事的人走上來關切的問:"咋啦?小伙子?這是給誰買個鞋呀?"鄭呆說:"給我自己呀!"路人聽了又問:"你不知道集市這時已經散了嗎?"鄭呆說:"我是來早了,可沒帶尺碼,又回去取的".路人聽了哈哈大笑,問:"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試呢?"鄭呆理直氣壯的說:"我寧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篇2
第一,教師要有探究的意識和熱情。除非經過了有意識的指導和訓練,否則學生在課堂中是不會想到要去探究的,“老師能給現成的答案,嘛要去走彎路呢?”所以,老師的探究意識是激發學生探究熱情的重要條件??措娨晞』蚪浀湫≌f,每到精彩之處,往往來個“且聽下回分解”,是謂“吊胃口”。在語文課堂中運用“吊胃口”的方法能增強學生對語文課的期待,增強思維想象力,激發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某老師教《秋詞》,其中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老師說:“‘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古代悲秋的代表作,同學們一定背過不少的詩歌,我們能不能再找一些悲秋的詩句呢?”這樣就激發了同學們的探究熱情,大家暢所欲言,爭相背了許多有關“秋”的詩句,甚至到下課時還意猶未盡。
第二,語文課堂需要為學生探究學習提供平臺。語文是一門無所不包的學科,其豐富的內容決定了它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探究專題,科學、人生、四季、親情、民俗風情……語文老師應充分挖掘這些資源,努力開發與課文相匹配的探究課題,語文課堂中應該留有探究的空間,留有值得探究的問題,這樣就能為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實現語文學科與各門學科的大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例如《春》結尾的三個比喻,老師以此激疑說:“作者說‘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有人認為‘鐵一般的’和全文委婉柔和的語調不一致,看看也滿有道理,到底哪種說法正確,我也搞不清楚,同學們怎么看呢?”這樣就給同學們提供了一個探究的課題了。
第三,課堂探究學習需要讓學生親自去實踐。江蘇省特級教師黃桂林在作文教學中深有感觸。有一次,他布置學生回家學煎雞蛋,第二天叫學生寫作文。由于實踐在先,學生有感而發,所以學生拿起筆來,大多一揮而就,寫得還真不錯。只有小陽咬著筆尖,悶悶不樂,原來,他以前沒有煎過雞蛋,昨天又沒有做,所以就只能閉門造車了。后來,黃老師讓學生經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不但悟出了作文的寫作技巧,還更加熱衷于社會實踐活動(《少年文藝》2007年第三期P12)。語文教學中如果也能像理、化、生等學科一樣增加一點操作實驗,相信其教學效果一定會更好。
第四,課堂探究學習需要讓學生親自去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問題,要解決問題,唯有讓學生自主思考。不要以為學生腦子笨,沒有別人講解就想不通。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思考,無論學生成績多差,“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比如,教學《鄭人買履》,學生們要悟出文章的寓意可能有一定的難度,那就反復閱讀原文并思考:鄭人為什么要憑“度”去買履,這個“度”是生活中的什么?鄭人沒買到履的結果說明了什么?如果想不出,那么可以查找資料,互相討論來解決疑難,這就是自主學習。然后再想想生活中有這樣類似的例子嗎?這樣,即使是再差的學生也會通過思考和學習而有所悟。
當然,在思慮堵塞難以有悟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去學習。荀子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睂W習和思考必須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安W之,審察之,慎思之,篤行之”。這些至理名言值得我們牢牢記取。
做和尚的要參禪悟道,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自然一世都成不了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時我們可以參照佛教的“參禪悟道”的方法,留下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悟。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問題思路。精誠所致,金石為開,長此以往,再笨的腦子也會閃現靈光。在深思熟慮之后,靈感的火花一旦閃耀,學生就會見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數梨花開”的奇景,產生醍醐灌頂的頓悟。
第五,語文課堂的探究學習需要老師的幫助。講解和提示是探究學習的必要輔助。對于悟性不是太高的孩子,要讓他學有所成,是離不開老師的幫助的。講解和提示能幫助學生理清思維線索,疏通思維渠道,讓學生注意到思考的重點和方法。盡管我們不能“點石成金”,但通過提示和引導,能夠觸發學生的靈感。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翻譯起來特別困難,比如“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當然,要是你把現成的翻譯教給學生并讓他記住,并不是難事。如果提示一下:“令”“毋”“斬”、“而”、“死”、“者”、“十六七”等詞義是可以理解的,要是能弄懂“借”、“第”和“固”的意思不就行了嗎?再比如翻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得講解什么是互文,才能讓學生觸類旁通。
適當的提示和講解能夠把學生思維引導到光明的世界。然而講解和提示是需要“度”的,常說的“點到為止”就是指提示的度?!墩撜Z》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一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秾W記》又云:“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這就更注重給予學生自行摸索學習的空間。“道(導)而弗牽”就是只給予引導而不勉強牽著他們走;“強而弗抑”就是要求高而不濫加貶抑;“開而弗達”就是開個頭但沒有把問題完全解決,讓學生自行解難。(《禮記?學記》的歷史地位與現代意義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嚴宇樂)
講解和提示對開啟學生的悟性有一定的作用,但我們應該防止另一傾向――以講代讀,以講代思,以講代練,以講代悟。講解是學生發展外因,應少講精講。要是事無巨細,樣樣講通點破,那就無悟可言了。
第六,課堂探究學習需要顧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理科的教學重在運用原理公式進行解釋和計算,而語文重在用語言文字進行敘述、思辨和論證。對于語文課堂來說,要探究一個大的問題是不現實的,我們只能根據文本的知識點、能力點,激發學生搞一些小的探究,如探討一些詞義,探索一個規律,探討一個人物形象,利用猜讀的方法對文言詞語進行歸類比較,或利用辯論的方式對某個觀點進行析疑等,從而讓學生了解探究的方法。此外探究學習還要有必要的知識基礎和思考分析、綜合表達等基本能力。課堂中探究的問題過大過多,則有害無益。
篇3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施多年以來,無論是識字教學,還是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也體現在教師教育教學方法上和學生學習方法上。但不知為何,新課標理念不能滲透進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課堂仍然重復著傳統教學模式---奉行"字字落實、句句翻譯"的教學觀念,教師借助教參讓學生背詞語解釋、背語句譯文,學生被動記憶,看不到成功,更沒有文言文學習興趣,致使文言文教學投入多、收效差。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把新課標理念運用到文言文教學中去,提高教學效率呢?這是初中語文教育人一直追求的教育夢想。筆者結合多年來文言文教學實踐,主要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1.巧妙導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欲望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巧妙的新課導入,不僅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把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還能為學生放開思維、馳騁想象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文言文畢竟是一種歷史語言,與學生口語和常接觸的書面語都相差甚遠,讀起總感覺拗口、理解不通,難度大,這也是學生難以愛上文言文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師變換形式的課前導入,將枯燥的內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輕松、愉快而又嚴密、系統的氛圍中進行,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大有裨益的。新課導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師回腸蕩氣、神韻別致的范讀;講趣味盈滿、內容新穎的文言小故事,如鄭人買履、自相矛盾、杯弓蛇影、鷸蚌相爭等。如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可以借助聲像俱美、視聽結合的多媒體,以優美的朗讀聲把學生帶入幽美的的"世外桃源"??傊?,只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學習積極性自然也就調動起來了。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加強朗讀,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文語感
語感就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培養學生語感,新課標給出了方法,要求學生直接接觸文言文材料,多讀多積累。因此文言文教學要以讀為突破口,注重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以其人之見讀其人之文,自然能通曉、領會其文章內容。這樣讀能解意,讀能培養語感,加強朗讀,反復地讀,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大法寶?,F行初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優美、人文性強的好文章,教師應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文中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同時通過學生朗讀,將無聲的語言就能變成有感情的音響,逐漸品味文中獨特的內容和感情,激發美感而引發對文本的學習興趣。有時候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往往能感染學生的心靈,在美感的作用下,學生怎會沒有學習課文的興趣呢?教師朗讀課文后,即使對學生不做任何要求,學生也會自覺地去讀課文、讀注解、弄清字句等。如《陋室銘》中的"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岳陽樓記》中的"先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優美工整的句子,讓學生反復誦讀,產生興趣,為語感打基礎。這樣的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授人與漁,教給學生文言文學習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認為不教就要先教,教他方法。文言文教學也應該這樣"授人以漁",授予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如何預習文言文、如何朗讀文言文、如何理解文言文等等。學生學習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內容。而了解文言內容,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熟讀的基礎上利用文中的注釋和工具書弄清生字、通假字等特殊字的讀音,翻譯文章。通過翻譯,不僅了解了文意,還應深入地學習了解相關的文言文的一些基礎知識,積累文言詞匯,提高文言閱讀水平。如教學《愛蓮說》時,比較文中八個"之"字的用法,哪些"之"理解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再有就是文學常識了,采取讓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將一課、一單元乃至一冊書中的作家、作品和出處,按朝代順序整理出來,更便于記憶。教師也會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自覺不自覺地指導,甚至參與學生的預習中去。
4.實詞教學,加強文言文新舊知識聯系
語文是一門漸進性很強的學科,它比其它學科更需要日積月累,文言詞語教學更是如此,分實詞和虛詞,虛詞數量有限,常見意思也較少,而實詞數量多,義項復雜。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有效積累常用實詞,我在教學中,采取了以舊帶新,新舊對比,古今對比,逐步整理等新舊聯系的方法。①以舊帶新。我們不僅要看到古今詞義的"異",還要看到古今詞義的"同"。"異"是我們可以突破的難點,"同"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條件。到哪里去找這個"同"呢?從學生已有的知識里找,如學習《隆中對》中的"此用武之國"一句時,我首先叫學生解釋"北國風光"的"國",使學生知道"此用武之國"中的"國"和"北國風光"的"國"字詞義相同,即"地方"的意思。②新舊比較。一詞多義,是學習文言文的又一困難。要掌握一個詞語的多種解釋,我采取新舊比較,詞義辨析的方法。如學習《兩小兒辯日》,在解釋"去"時,我著重聯系舊知識,使學生掌握古今詞義的不同,然后作為新知識積累下來。待到學習"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岳陽樓記》)則著重于比較,通過辨析,讓學生掌握"去"有"離開"、"除去"等不同解釋;③古今對照。學習文言文,歸根結蒂,是為了提高理解閱讀和運用現代語文的能力。
5.溫故知新,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
篇4
關鍵詞:小古文 目標 趣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05-0059-02
作者簡介:柯向妹(1977―),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福建泉州市泉港莊重文實驗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閱讀與寫作。
小古文被稱為中華語文的“活化石”,不管是哪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均選編了經典小古文。根據新課程標準、小學生年齡特征及小古文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小古文學習的興趣就成了小古文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落實這一教學目標呢?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一、趣讀
誦讀是小古文教學的命脈。小古文的表達方式與現代文有所不同,更具音樂美、對稱美及節奏美,尤其適合誦讀。小古文的誦讀形式豐富多彩:除常見的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男女生輪讀、創設情境讀外,還可古文今文對照讀、根據平仄音律讀、插圖補白讀、古文版文本和現代版文本對照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自由靈活地選擇。
著名特級教師戴建榮老師引導學生按照“平仄”規律吟誦詩文,深受學生歡迎。對于短小精悍的小古文,教者可以讓學生先用“―”“|”表示“平”“仄”,遵循音韻規律趣讀。如《鷸蚌相爭》語句的吟誦指導:
| ― ― | ― | ― ― | | ― ― ― ― |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這樣,既朗朗上口,又抑揚頓挫,詩文的節奏之美被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學生興致勃勃地嘗試,在快樂的誦讀體驗中親近小古文。
二、趣品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較、揣摩的方法對文本的意蘊和妙處進行語感分析。小古文的詞、句、段高度凝練,內涵豐富,皆可納入品味范疇。
在《鷸蚌相爭》一文中通過比較,品味“箝”的精妙:
師:剛才有同學說“箝”就是“夾”的意思,那么直接把“夾”替換進句子,你們覺得怎么樣?
(學生思考,搖頭,但似乎說不出個所以然)
師:伸出你的手,試著做一做這兩個動作。
(學生伸出雙手,比劃著,若有所悟)
師:用一個詞來形容,可以說是――
(生的思路頓時打開,答案精彩紛呈:使勁地、用盡全身力氣地、牢牢地、竭盡全力、死死地等)
師:同學們都從力度上來回答,那么,從速度上來講,那是――
(生:迅速地、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閃電般等)
師:孩子們,想想此時此刻鷸蚌的心情,那么,鷸蚌又會怎么“箝”呢?
(生:狠狠地、互不相讓、毫不示弱等)
師:是的,在文本中,牢牢地、死死地、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地、迅速地、互不相讓地,這樣的“夾”,就可以說是“箝”。一個小小的“箝”字,讓我們感受到了鷸蚌相爭的激烈程度及二者復雜的內心世界;一個小小的“箝”字,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用字的精準與獨到。
通過“箝”和“夾”的比較品味,挖出了“箝”中無限的精彩,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帶領學生領略了古文所傳遞的情感和語言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落實了教學目標。
三、趣拓
選編入教材的小古文大多出自《論語》《戰國策》《韓非子》等經典,所選編的小古文背后或有膾炙人口的故事,或蘊涵著深刻的哲理,或在謀篇布局、細節描寫等寫作方法方面有精妙之處可挖掘?!敖逃皇枪酀M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火”(葉芝語),教師要適當取舍,巧妙拓展,開闊學生視野,努力點燃學生學習小古文及課外閱讀的興趣之火。
內容方面的拓展。《鷸蚌相爭》一文,學生反復品讀感悟后,教師可告訴學生這則小小的寓言曾經制止了一場戰爭。在學生迫切想深入了解之時,把《鷸蚌相爭》在《戰國策》中的原文呈現出來,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聽了蘇代的話后,趙惠王就消除了攻打燕國的念頭?適當的拓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寓言的特點及魅力,也體現了古文濃濃的文化味。
寫作方法的拓展。著名特級教師林莘老師執教《東施效顰》一文時,拋出“你怎么知道東施長得丑”這一話題,引導學生潛心會文,討論交流,學習“側面描寫”的方法,并適時引入《陌上?!穬热荩骸靶姓咭娏_敷……但坐觀羅敷”,體會側面描寫之精妙。
情感升華的拓展?!恫澜^弦》一文,學生感受伯牙與鐘子期的情誼后,配樂誦讀悲痛欲絕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短歌,學生深深地被這曠世“知音”之情感染,升華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趣說
不同版本的教材均為學生了解文言文內容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如北師大版教材直接附譯文,人教版教材附注釋等,這也為學生的想象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發揮想象,挑戰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文言文翻譯、創造得更生動有趣,甚至超越教材。如《鷸蚌相爭》一文中“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一句,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趣說:“一只河蚌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嘴里還哼著小曲兒,瞧,它多么愜意呀!有只鷸循聲望去,一陣激動:啊哈哈,我的美餐!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嘴伸到蚌殼兒里去啄肉。歌聲戛然而止,突如其來的情況讓河蚌猝不及防,它急忙把殼兒合上,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這樣的趣說,通過豐富的想象把文本創造性地讀“長”了,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
五、趣演
小古文中人物形象很鮮明,比如《楊氏之子》中聰慧的孩子,《兩小兒辯日》中活潑可愛的小兒和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孔子,《鄭人買履》中迂腐的鄭人等。教學中引導學生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討論揣摩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試著辯一辯,演一演,激發興趣,領會主旨。《鷸蚌相爭》一文中,鷸蚌相爭可謂達到了你死我活的白熱化程度。教師讓學生組內分好角色,合作表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學生情緒高漲。
表演中,學生感受到強烈的對比:那樣你死我活的激烈爭斗,到頭來卻是雙雙失去性命的可悲下場,這兩個場景鮮明而突兀地呈現在眼前,學生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哈哈大笑之余觸發深深的思考,心靈受到震撼。
六、趣“得意”
篇5
一、興趣是關鍵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積累足夠的文言文知識。那怎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呢?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水滸傳》、《西游記》等等,激發他們讀原著的熱情,尤其從激發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開始,逐步擴大閱讀范圍,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文言文的詞匯,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行動。例如,教《扁鵲見蔡桓公》時,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上“病人膏肓”、“諱疾忌醫”、“防微杜漸”三個成語,接著,讓學生查字典,明含義,組織學生討論:誰“病人膏肓”?為什么“病入膏肓”?怎樣防止?三個成語串連整篇課文的情節,必能極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成課本劇,進行即興表演,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晏子使楚》《鄭人買履》等課文都可以運用。還有許多優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畫。如《記承天寺夜游》《愛蓮說》等文章都可以讓學生用手中的筆畫出精妙的圖畫,在揮灑自如中,讓陌生的語言真實地展現面前,學生在想象的天空中盡情地翱翔。除此以外,教師的教學設計也要別出心裁,而在教學設計中導入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我們可以利用成語、典故、名言警句、歷史故事來引入課文;調動學生已有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儲備來引入課文;下載與課文相關資料導入課文等等。
二、誦讀要強練
多讀、熟讀,是提高閱讀古文能力的一種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彼未笪暮捞K軾深有體會地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辈辉陂喿x上下工夫,想通過什么別的途徑獲得一把可以打開一切古文學習之門的鑰匙,那只是一種幻想。學習文言文,熟讀課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師曾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這種境界,文意將會自見。加上文言文與我們相隔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很不熟悉,這就使學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要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必須指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感性材料。沒有必要的語言積累,學生就無法真正地領悟課文內容和語文知識,而要進行語言積累,朗讀和背誦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在朗讀和背誦中,學生還會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語言美。如朗讀《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時,文章中那些整齊的格式、優美的語言、明快的節奏和高遠的立意,一定會使讀者陶醉。而文章中的這種美唯有讀出來才會有深切的感受。再如教學《出師表》一課,文中大多為對稱短句,且長短句結合,讀來朗朗上口,其結構亦條理分明。但要加強誦讀,培養語感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朗讀方法及注意點,如:正音、停頓、語速、節奏等,必要時可適當加入體態動作。不少學生學習文言文只滿足于掃清文字障礙,認為會讀就行。其實不然,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記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識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誦讀和背誦可以學到古代名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語言修辭等方面的要義,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誦讀和背誦,指導誦讀時要求學生要讀出抑揚頓挫和感情,而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學生誦讀的文言文多了,對文言的語言感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文言文的閱讀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通過這樣的反復誦讀,培養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學生對全文內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為分析、理解課了很好的鋪墊。
三、重視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惫鈱W不積累,能力如何提高?文言文多是記錄古代的生活,現代人多比較陌生,加之語言的變化,文言文的詞義與今天差距較大,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詞義也有固定的,多積累自然就會熟悉。一般而言,實詞意義較單一,如“走”為“跑”,“書”為“寫”,“嘗”為“曾今”,“布衣”為“百姓、平民”,“犧牲”為“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等等;虛詞意義較為復雜,如“之”的用法有七種,連詞“而”表示的意義關系有六種,只要熟悉用法含義,做到心中有數,再遇到詞語,根據語言環境去判斷辨析,自然會容易的多。如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把學過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的用法進行歸類總結,逐漸使知識系統化,并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讓學生養成摘錄的習慣,把一些名句、重點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強記憶,學以致用。還有學習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還有賴于遷移的訓練,遷移時注意選擇一些與課文難度相當的,內容聯系緊密的,主題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以《王冕求學》作為遷移材料,進行比較學習,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刻苦求學的重要性。既鞏固了文言知識,同時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實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標。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后,教師給學生整理古今義差別較大的文言詞語和用法較多的文言詞語是必要的。對于難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對重點關鍵詞反復記,才會掌握。
四、改變教法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同其它學科一樣,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方式,特別是初中文言文教學,教師更是擔心學生讀不懂,就采取“教讀――解詞――串講――翻譯”的方法教學,這種 “注入式”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因而初中學生普遍對文言文產生畏懼感,學起來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根據“初語”新大綱“讓學生多讀,通讀誦讀,培養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銳的感受”的要求,改過去教讀文言文課文為引導學生預習、閱讀課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體做法是:
(一)給予提示,明確要求
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前,教師要給予學生明確的提示,或給學生交代學習本課的目的要求,或簡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況,或要求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借助注釋,初識文章,要么來一點有趣的“引子”,講個相關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等等。這樣的課前提示,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給學生自讀文言文創設一定的條件;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給予提示之后,還應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要求。如要識字解意,要多讀課文,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己將課文初譯出來,并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大家聽。在要求中還應體現大綱教材單元和課文的目的要求,做到從整體出發,從大處著眼,文道統一。所以在提示中還應明確提出、領會課文思想內容的要求。
(二)閱讀思考,學會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