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洞庭上張丞相范文

時間:2023-03-15 22:26: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洞庭上張丞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古代有釣魚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從而獵魚捕魚食魚,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釣魚的目的也逐漸發生轉變,成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看似枯燥實則陶冶情操,到了今天釣魚已經向著體育競技的方向發展。

古人對于釣魚季節、天氣的選擇以及釣魚技巧的運用等方面,也頗有經驗?,F在把春、秋季視為釣魚的“黃金季節”,這在古籍里也早有描述,如張志和《漁歌子》中“桃花流水鱖魚肥”的詩句,指的就是在春季釣魚的情況;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北愕莱隽饲锛菊轻烎~好時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引言

現代隱喻理論受認知學理論研究的影響,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本質上是指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和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發展密切相關。

自亞里士多德時代起,隱喻開始了其漫長的發展和演變,從最初只作為修辭格存在,到現在演化成為熱門的學科――認知語言學,隱喻受到愈來愈多的學者的關注。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了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理論,并把概念隱喻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三種。結構隱喻( Structural metaphors)是指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是指參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隱喻概念??臻g方位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中心-邊緣等,人們將這些具體的概念映射到情緒、身體狀況、社會地位等抽象的概念上,形成了方位詞語表達抽象概念的詞語。實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是指人類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質的,人類對物質的經驗為我們將抽象概念表達為“實體”提供了物質基礎?!霸谌粘I钪校藗兺鶇⒄账麄兪熘?、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思維、經歷和對待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形成了一個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的認知方式”(趙艷芳,2001)。隱喻是人類認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類的語言、思維和文化中,通過隱喻,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和理解世界。

約翰遜和萊考夫認為,意象圖式是在對事物間基本關系的認知基礎上所構建的認知結構,是人類經驗和理解中形成的一種聯系抽象關系和具體意象的組織結構,是反復出現的對知識的組織形式,是另一種人類理解和認知更復雜概念的基本結構。人們通過完形感知、動覺和意象,來認識由事物和關系組成的外部世界,不但獲得了對事物認知的能力,而且也獲得了認識事物相互關系的能力,即構建了意象圖式。這些意象圖式為人類的抽象思維提供了理據。

本文以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概念隱喻理論和意象圖式理論為依據,把“水”的隱喻分為實體、空間及其它三個認知域,并且運用漢語語料,對“水”語詞的語義拓展及“水”詞語的范疇化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文化對“水”語詞意義產生和拓展的理據。

二、“水”為實體的范疇化

人的認知發生在對外部世界感知的過程中。人在感知外部世界的事物時,會在大腦中留下印象,這些印象經過“人腦處理人的認知和經驗的機制作用”,會將有關聯的經驗組織成多種意象圖式:部分-整體圖式、起點-路徑-目標圖式、上-下圖式、前-后圖式、線性圖式、力圖式等。水是實體,實體有屬性、動態、重量、溫度、顏色、可分割等子域。

水具有實體屬性:實體可分為好、壞、軟、硬等,這些屬性映射到“水”上,水就構成了“窮山惡水、油光水滑、肥水不流外人田”等詞語。例如:

(1)男人是泥捏的,女人是水做的。

(2)這個女孩溫柔似水,人見人愛。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經離亂后天恩流夜郎億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4)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

水為動態的實體:水具有川流不息的特點,水的流動性這一概念深深地扎根在中國人的思想中。在中國人的思維中,水是運動的標記,是運動的象征。無論是在古代甲骨文,還是現代漢語中,“水”這個字符以及水的偏旁本身就像形于水,充滿動感。人們借助“動是水”這一概念來思維、理解和描述運動、發展、變化著的抽象的和具體的事物(王英雪,2008)?!巴伙@直接反映了人們在主觀上對某一事體感興趣或最感興趣的部分”(王寅,2008:211~217)。“水”的流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突顯,范疇化相對豐富。

(一)“水”喻“思想”

(5)余秋雨揮斥方遒、懸河瀉水的本領,在他的系列文章里,確實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欽羨。

(6)街頭行走,被電視臺記者攔住,在鏡頭前就某個話題,迅疾如懸河瀉水,發滔滔振奮之言,作赳赳激昂之狀,給人以鼓勵。

(二)“水”喻“交通”

(7)來往的車輛川流不息。

(8)為何民營中醫院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而一些國營醫院卻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三)“水”喻“時間”

(9)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河流。

(10)流光易去歡難得,莫厭頻頻上此臺。(鮑防《人日陪宣州范中丞傳正與范侍御傳真宴東峰亭》)

(四)“水”喻“金錢”

(11)當一些同行被“呆帳”和“三角債”弄得寸步難行時,陶建幸的資金卻流動如水。

(12)這就是馬而立的作風,那人大手大腳,看樣子就是個大少爺,花錢如流水。

物體具有溫度高低之分,一旦映射到“水”上,水就具有了溫度的意義,產生“潑冷水、春江水暖鴨先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等詞語。例如:

(13)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14)天階月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杜牧《秋夕》)

(15)他定了這個計劃,最初不敢告訴太太,怕她潑冷水。

(16)直飲至夜涼如水,更深人靜,醉意十足,才停酒就寢。

水為有重量的實體:物體的重量映射到水上,水就具有了輕重之分,水也可以量化:杯水之謝、尺山寸水、斗升之水、尺水丈波等。

(17)“我東海之波臣,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莊子?外物》)

(18)懸身井半,風言沸騰,尺水丈波,古今常事。(孫光憲《北夢瑣言》)

(19)次日,鳳四老爹果然別了萬中書,不曾受他杯水之謝,取路往杭州去了。(吳敬梓《儒林外史》)

(20)盡管遠隔萬水千山在電話的兩端,他們同樣心系著中國的教育事業。

物體具有顏色的特點,一旦映射到“水”上,就有了顏色的意義,就會產生“青山綠水、白山黑水、白水鑒心”等詞語。例如:

(21)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22)客路青山下,行舟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

(23)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李白《送友人》)

物體還具有可分割的特點,一旦映射到“水”上就會產生“抽刀斷水、雙瞳剪水、裁云剪水”等詞語。例如:

(24)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叔書云》)

(25)特別是一雙剪水雙瞳,眼風過處,不由得就吸引住了張醫生的視線。

三、“水”為空間的范疇化

除了人自身以外,人類通過感知外部空間來認知世界。外部空間有三個特點:長、寬、高。(齊振海、覃修貴,2004:24~28)人是獨立于周圍世界以外的實體,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容器。萊考夫(1987:271)發現,在人類認知的意象圖式中,“一個容器圖式,即一個具有界限的圖式,是有‘內’和‘外’之分的”。人們將這種概念投射于人體以外的其它物體。容器包含著內容,有內外之分,如果這個概念映射到“水”上就會產生水中撈月、水中著鹽、水中捉月、水中投石、水底撈月等詞語。例如:

(26)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暮江吟》)

(27)端嚴相好,身光明朗,如水中月,普照十方。

(28)這是一場期待以久的霸王之爭;這是一場百年罕見的水中決斗。

(29)影子雖看得見,但若去取,就如水中撈月,撈不著。

把水概念化為一個二維的空間,即一個平面空間,如“一片水”。既然水可以看成是片狀或是平面狀的,那么就有理由有“水闊”“水平”等詞語了。例如:

(30)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劉長卿《餞別三十一南游》)

(31)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32)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33)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

漢語還可以將水隱喻為一維空間,既然對水有一維空間的認知,那么水就可以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分了,如:山高水長、山長水遠、細水長流、尺山寸水等。例如:

(34)今天又襯著山無令,何不細水長流,慢慢地大家同飲,劃拳行令,熱鬧熱鬧。

(35)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四、“水”為其他類別的范疇化

水是永恒的、永久流傳的,正如親情、友情和愛情一樣源遠流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才有了把水映射到各類情感上的詞語。在這一概念隱喻中,若將“愛情”比作“水”,我們往往會突顯水的“激情澎湃”,如:愛如潮水;若將“友情”比作“水”,我們通常是會突顯水的“淡然平定”,如:淡水交情、君子之交淡如水;若將“親情”比作“水”,我們一般會突顯水的“深不可測”,如:菽水承歡、親人似水長。雖然側重點不同,但是這些隱喻無疑可以引起人們感情上的共鳴。水是液體,沾到水就會濕,可以隱喻成把某人帶入同樣的環境中。于是就有了諸如“拉下水”“拖人下水”的說法了。若把水當成物品,就有了“借水推船”“順水人情”等詞語的產生。

五、結語

范疇化是指事物在認知中的歸類,大腦采取分析、判斷、歸類的方法對客觀世界的事物進行分類。人類從不同事物中找到相似性,并據此將可分辨的不同事物處理歸為同一類進而形成概念的過程和能力。通過上述分析和討論可知,漢語關于“水”詞語所構建的隱喻意義大多與實體和空間的認知取向有關,因為人類最初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就是從認知實體和空間開始的,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所以對“水”詞語隱喻意義的理解既要基于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能力,又要把地域、宗教和文化的差異納入考慮范圍。任何詞語意義的產生和拓展都離不開認知、地域、宗教和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英雪.從中、英文中關于“水”的認知看隱喻的普遍性[J].遼

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3]王寅.認知語言學的“體驗性概念化”對翻譯主客觀性的解釋力

――一項基于古詩《楓橋夜泊》40篇英語譯文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3).

[4]齊振海,覃修貴.“心”隱喻詞語的范疇化研究[J].外語研究,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