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5 23:04: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相思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相思的詩句

篇1

淚,點點滴滴,卻真真切切地傳達出人內心最柔軟的一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楊柳總寓別離,明月常含思戀,簡簡單單一個“淚”字,道出詞人的萬般思念之情。

每每讀到思鄉的詩句,總為自己的生活而慶幸,有手機嘛,萬水千山,一通電話直達,起碼能報平安。而在古代,只能“欲寄彩箋兼尺素”,唯盼“家書抵萬金”了?!皩懙眉視諠M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闭珀懹嗡鶡o奈的,一封家書傳遞需要數月,這思鄉念舊之苦難耐,往往“欲語淚先流”啊。遠離家鄉,誰不思,誰不戀,歐陽修都說“不枉東風吹客淚”了。家,總有溫暖與美好。范仲淹曾在一杯濁酒中感嘆:“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边吶喙陋殻涑庵姞I嘹亮的號角,彌漫著飛揚的黃土。作為戰士,白日忙于操練,無多少時間去感慨,可到了夜深人靜時,這思鄉之情涌上心頭,連著平日行軍的苦,都化作兩行淚。但鐵血男兒志向不變,豪情滿懷,一個“淚”道出了他們心中的柔情,在蒼涼中透出悲壯,同時也塑造了一位位俠骨柔情的英勇戰士的形象。

晏殊說:“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彪x別,一個看著就令人嘆息的詞,總是那么傷感,令人心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寒蟬,長亭,驟雨,蘭舟,在這凋零肅殺的深秋時節,“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的《雨霖鈴》籠罩著哀婉幽怨,而一個“淚”,將離別時的依依不舍表現得更細膩真切,仿佛透過紙背可以看見手拉著手欲放還留的場景,再加上那一句極盡旖旎凄婉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使全詞如一幅感人至深的送別圖,過目難忘。

篇2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時,日日與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離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せ?,夜夜棲芳草。(唐·無名氏)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唐·張籍《節婦吟》)

追攀更覺相逢晚,談笑難忘欲別前。(宋·王安石《別葛使君》)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2、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

3、嶺外音書斷,經冬夏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沃畣枴抖蓾h江》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5、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Φ篮狻度巳账細w》

篇4

關鍵詞:道家;中醫;局部望診

中圖分類號:R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12-0077-02

中醫學是根植于中國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而形成和發展的,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道家思想的影響,“十道九醫”的說法提示“道”與“醫”關系密切,道家思想對中醫局部望診的影響主要表現如下。

1形神之論促使中醫重視望神、望形態

作為先秦時期道家學說創始人的老子和莊子,都強調了“神”的作用,追求形神俱存,形神相依,并把形神相依作為生命存在的基礎。莊子主張“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莊子•刻意》),漢朝的淮南子則繼承發展了上述觀點,如《淮南子•原道訓》:“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進而提出了以養神為主的養生原則。中醫經典之作《黃帝內經》受到這種哲學觀點的熏陶,認為人體是“形與神俱”、“形神合一”的整體,“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如《素問•卷第一•上古天真論篇第一》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闡述了人體形與神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關系。因而中醫望診極其強調望神、色、形、態,通過局部望診診查人體各部神的情況,如望目觀眼神、望舌觀察舌神等,并將面色、目、精神、意識、思維、呼吸、活動等大量各個局部望診的內容綜合分析,得出人體整體神的狀態結論,如望到面色白而無光澤,兩目晦暗,呆鈍不靈為失神;兩目乏神,面色少華,為少神的征象。

2精氣神學說拓展了局部望診的生理及病機闡釋

精、氣、神是一種古代哲學概念,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老子》中就已提出“精”與“氣”,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管子》則提出精氣為萬物本源,書中有精生“五谷”、“列星”等萬物的觀點。如《管子•水地》說:“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此乃其精也”?!豆茏?#8226;內業》言:“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可見,精氣神作為人類生命要素的觀點,早就出現在《老子》、《莊子》、《管子》、《孟子》等著作中,是道家理論的核心內容。

道家的精氣神之論對中醫學精氣神理論體系及其它重要理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黃帝內經》中已有關于精、氣、神內容的豐富記載,因《黃帝內經》諸篇先后著成于先秦與漢代,故此其精氣理論的創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受到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滲透和影響”?!熬珰鈱W說作為對物質世界本原的解釋,滲入到研究人體生命變化的中醫學理論中來,對《內經》的自然、人體、生理、病理、養生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對其精氣生命理論的形成和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中醫認為,精有形為生命本原,氣無形為生命的動力,精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神為生命的主宰及體現,也即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活動,人體的精神心理活動是以心為主的五臟之精氣及其運動為基礎產生的”[2]。而精氣觀念又是藏象理論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促成了“腎藏精”這一重要命題的產生。一般來說人體精、氣、神正常,則身體健康;若精、氣、神任何一方出現異常,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臨床上了解就診者精、氣、神充沛與否,是中醫診斷學局部望診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診察內容。如觀察到就診者耳輪肉厚而潤澤,耳聰目明,骨骼堅實,生長發育、生殖機能正常,身體強健,精力充沛,是為腎精充足;如見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為先天腎精不足。見就診者面色紅潤有光澤,舌色紅活明潤是心氣充足;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皮膚柔嫩、光滑、毛孔細致是肺氣充足;如見面色萎黃,大便稀溏,口涎自出,崩漏肌衄,苔膩,則為脾氣虛弱,脾失健運。見口張不閉,為肺腎之氣將絕。見神志清楚,兩目精彩,呼吸平穩,語言清晰,面色榮潤,肌肉不削,動作自如,反應靈敏,是為得神;反之,可能是少神、失神等;見舌色紅活明潤,運動靈敏是為舌有神,反之為舌無神。見雙眼瞳神散大,為神的散失等。

3臟腑功能理論促進了局部望診的臟腑定位診斷

中國古代道家認為:人體由臟腑組成,臟腑是人體功能的承擔者,五臟與人體情志活動密切相關;五臟功能正常,則人體健康,五臟功能受損,則人體患病。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中有:“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腎藏精與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钡兰业呐K腑論和五志對應五臟的思想,對中醫藏象學說、五臟與情志的關系的形成影響深遠。如學者提出《素問•宣明五氣篇》和《靈樞•本神篇》所說的五臟藏五志是一致的[3];而《莊子•外物》說:“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碧岢鲂挠懈兄墓δ埽苏f影響到中醫“心藏神”理論的產生;道家提出精為萬物本原的思想,后來成書的《黃帝內經》提出了腎主持人體生命生長、生殖、發育的理論,成為后世醫家提出“腎為先天之本”的理論淵源[4]。所以在道家臟腑功能理論對促成中醫藏象學說的形成、促成中醫思外揣內、見微知著診斷原理的產生、進而最終形成中醫的臟腑辨證,臟腑定位診斷功不可沒。臨床通過觀察局部表現,可以測知五臟氣血陰陽的盛衰。如見面色萎黃為脾氣虛;肌衄日久,面色淺淡為脾不統血;耳道流膿黃稠,為肝膽濕熱;大便完谷不化日久,屬脾腎陽虛;面色青紫,為心陽不足,寒邪凝滯之心脈痹阻;舌尖色紅,多為心火亢盛等。

綜上所述,中醫局部望診形成和發展,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把握這一點,有利于正確理解及闡釋中醫局部望診理論體系,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寨華,于崢,楊威.古代哲學精氣學說的發展及其在《內經》精氣理論構建中的作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8,14(2).

[2]楊梅,王寅,胥筱云,等.中醫精氣神學說與傣醫五蘊學說的比較[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7,(5):4.

[3]楊雪梅,臟腑辨證學說與道教[J].中華醫史雜志,2004,34(4):233.

篇5

關鍵詞: 白居易 “閑適詩” 內涵 內容 思想內蘊

一、白居易“閑適詩”的內涵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為閑適詩作的界定是:“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保?]因而白居易所謂的閑適詩應該是一個人沒有公事的煩擾,獨處閑居時體會到的知足與保和的審美體驗,并將這種情感體驗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文學作品?!伴e”是“適”的前提和基礎,“適”是“閑”的目的和旨歸,閑適是融合在一起不可截然分開的。在白居易的閑適詩中,“閑適”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閑境。閑境是產生閑適思想的前提,外在環境的清幽閑靜能夠引發內心的安寧,讓人忘卻或暫時逃離世俗的喧囂煩擾。白居易無論身在何處,總會想方設法為自己營造一個清幽的生活居住環境,在京城,曾與元稹到永崇里華陽觀閉門讀書;后在新昌坊租房居住,室名“松齋”;后搬家宣平坊,精心布置;貶官江州時,在廬山筑遺愛草堂,環境雅致;回京后,在新昌坊購宅居住,居室考究;在洛陽任職時,又在履道里筑白氏宅園,晚年長期居住于此,后來此地成為一個著名的園林建筑。他在居室前植樹養花、修臺筑亭,為自己打造一方寧靜的天地;無論在京任職,還是貶官外地,但凡有名勝古跡、山林泉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在大自然的秀美中,尋求著內心的寧靜與豁達。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對閑境的描述:

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軒車不到處,滿地槐花秋。(《永崇里觀居》)

風竹散清韻,煙槐凝綠姿。日高人吏去,閑坐在茅茨。(《官舍小亭閑望》)

(二)身閑適。人的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層次。身閑適屬于物質滿足層次,即衣食無憂而又有閑暇的時間。在白居易前期的閑適詩中,經常不厭其煩地表現出追求感官享樂和感性適意的生活態度,描寫物質生活的瑣碎與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俸祿多少也經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渲染著日常生活的慵懶和肢體的快適中,寄托著他心靈的愉快和滿足”,[2]他還常常通過寫別人的忙襯托出自己的閑,從而尋求內心的平衡,自我寬慰對現實的不滿。

名利場,雞鳴無安居。獨有懶慢者,日高頭未梳。(《常樂里閑居》)

俸錢四五萬,月可奉晨昏。廩祿二百石,歲可盈倉鎩#ā凍醭戶曹喜而言志》)

(三)心閑適。心閑適是超越了身閑適的精神境界,是超脫了塵世欲望的煩擾體驗到的保和的心態?!啊汀侵袊鴤鹘y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而白居易所謂‘保和’主要是指審美主體保持‘和’的審美心境。不但強調審美心理的節情以中,而且從根本上注重情性的柔順溫良,將它作為一種人格修養來強調,白居易在知足中得到感情的凈化和升華,并逐漸達到道家超功利性的淡泊和佛家的無欲無求”。[3]由身閑適到心閑適,是從物質到精神的提升。

盡日松下坐,有時池畔行。行立與坐臥,中懷澹無營。(《懷》)

或吟詩一章,或飲茶一甌。身心一無系,浩浩如虛舟。(《意》)

四是忘適。是一種至高的道的境界。白居易在《隱幾》詩中表現了對“忘適”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身適忘四支,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百體如槁木,兀然無所知。方寸如死灰,寂然無所思。今日復明日,身心忽兩遺?!彪m然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并不能處處看到“忘適”之作,但是當他不再關注于個人的窮達榮辱,而是以保和之心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感受著人生的真諦,不再故意追尋適的境界時,反而不時在作品中展現出“忘適”的境界。

晝倦前齋熱,晚愛小池清。映林余景沒,近水微涼生,坐把蒲葵扇,閑吟三兩聲。(《小池二首》)

得意言語斷,入玄滋味深。雖然相顧哂,心適而忘心。(《舟中李山人訪宿》)

閑適是一種審美境界,一種情感體驗,這種情感可以是積極樂觀的,是志得意滿后的喜悅之情;也可以是淡然孤寂的,是人生失意后的自我安慰;更應該是豁達灑脫的,是無論窮通與出處,都能夠優游自在地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的道的境界。

二、白居易“閑適詩”的內容

白居易的閑適詩具有很強的“尚俗”性,他追求詩意的通俗易懂,使童子能吟、老嫗能解。本文從“尚俗”角度,將白居易的閑適詩分為以下兩類。

(一)自適詩?!白赃m”是一種類似于“逍遙游”的精神境界,不為外物所累,超然于物外的達觀、淡然,這種“心閑適”與“忘適”的心態投射到詩歌創作中,即形成白居易閑適詩中的“自適詩”。白居易的詩歌作品有著通俗易懂的特點,“自適詩”的特點是雅俗。這種詩歌主要產生于白居易生活的后期,尤其是中隱于洛陽之后。經歷了宦海的沉浮,白居易對世事和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認識,越是到晚年,他對名利看得越淡,傾心于佛道思想中的淡泊寧靜,這時的他更多地表現出對純粹的精神生活的追求,這種精神的愉悅不再需要從物質生活的滿足中派生出來,而是從自我純粹的審美感受中體現出來。他在《序洛詩》中曾說:“自(太和)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歲,作詩四百三十二首。除喪朋、哭子十數篇外,其他皆寄懷于酒,或取意于琴,閑適有余,酣樂不暇。苦詞無一字,憂嘆無一聲。豈牽強所能致耶?蓋亦發中而形外耳。斯樂也,實本之于省分知足,濟之以家給身閑,文之以觴L歌,飾之以山水風月。此而不適,何往而適哉?”[4]具體詩歌作品在前文已經列舉,此處不再贅述。

(二)適俗詩。是一類滿足于世俗價值體系認同的詩歌作品。作者受到世俗價值體系的影響,在作品中遵循世俗的標準尋求一種物質的和精神的滿足。這種“身閑適”的心態投射到詩歌作品中,即形成白居易閑適詩中的“適俗詩”。“適俗詩”的特點是世俗或庸俗。“白居易的閑適,是在名與利大體得到滿足的前提下產生的,他并不正面地否定名利,排斥對名利的欲望……而是融入折衷調和,歸于無形的境地”,[5]“世俗文學當然不等同于庸俗文學,‘世俗’本指民間的風俗習慣,或曰大眾習俗。世俗文學本指那種反映大眾習俗、普遍市井生活情趣為主旨的,以滿足大眾消遣、娛樂為目的的,不刻意追求高雅藝術形式的文學”。[6]白居易的適俗詩主要產生于前期,他在作品中時常表現出滿足于物質生活所帶來的舒適,用慵懶閑散的方式麻痹對現實的不滿帶來的內心苦痛。他不厭其煩地描寫自己的衣食住行和為官的俸祿,在對比中尋求心理的平衡,追尋和滿足于物質生活,反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態,這是適俗社會普遍的價值取向,也是白居易詩歌中“世俗”特點的表現。但是他經常睡到日上三竿,飲酒到通宵達旦,并且津津樂道于不需付出體力勞動而衣食豐足的愜意,這樣的作品則經常表現出“庸俗”的特點。如:“新浴支體暢,獨寢神魄安。況因夜深坐,遂成日高眠。”(《春眠》)

三、白居易“閑適詩”的思想內蘊

(一)儒釋道思想的融合。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儒家思想已成為他生命中揮之不去的一部分?!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白居易一生所奉守之道,孟子所謂“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7]這段話反映了儒家從容進退的文化心理和人生態度,白居易傳統地繼承了這一點。莊子曾說:“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保?](《外篇?達生》)這種思想,直接體現在白居易的《隱幾》詩中,在他的閑適詩中,也在努力尋求著這種忘適的道的境界。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晚年更是潛心佛學。儒釋道思想的融合是中國古代文人共同的思想取向,前期初入仕途,意氣風發,以儒家進取精神為主;后期仕途失意,對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則用佛老思想與儒家思想相調和,從而尋求內心的安寧、心靈的慰藉。

(二)閱盡繁華榮辱后的達觀心態。閑適的心情與所處的環境、年齡、心態有關,閱盡繁華榮辱,反而會容易產生達觀的心態,所以年邁之人更易有閑適的心境,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但應具有普遍性。白居易在他的作品中則體現出了這種年齡、閱歷的變化對人的心態的影響。學術界普遍認同以元和十年被貶江州為界,將白居易的思想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主要以儒家的兼濟天下之志為主,后期以儒家的獨善其身、結合佛老思想為主,終于在儒釋道的融合中尋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這一思想變化,影響著白居易閑適詩的創作,前期的閑適詩多是描寫在知足的心態下物質生活的滿足中感受到的閑適,在與他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對比中尋求心理的平衡,自我安慰、故作曠達;后期的閑適詩則更多地描寫在保和心態下的閑適,不為外物所累,不再汲汲于自身的物質的滿足,而是放眼于美好的自然與人生,感受著生命的真諦。但是,不能截然以此作為“身適”與“心適”的分期,閑適只是一種瞬間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唯有文藝作品才能夠將這種瞬間的閑適之情轉變成永恒的藝術美。

參考文獻:

[1]嚴杰編選.白居易集?與元九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348.

[2]史素昭.從閑適詩看白居易.郴州師專學報(綜合版),1998,(01):17.

[3]史素昭.獨善和兼濟相交織,知足與保和相融合――試論白居易閑適詩體現出來的人生態度.懷化學院學報,2002,(03),62.

[4][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卷七十,257.

[5][日]川合康三.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240.

[6]毛妍君.白居易閑適詩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122.

篇6

關鍵詞 巨機器;技術;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1)36-0064-02

Enlightenment of Thinking and Education about Mumford’s Huge Machine//Liu Haixia

Abstract Beginning at the laws of human natur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self-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Mumford puts forward huge machine, as well as its core technology and ideas. In this paper the technical theory of value is firstly proposed, the giant technology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analyzing and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n the current education, on the basic of which the possible ways to solve an education huge machine are advanced.

Key words huge machine; technology; quality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China 110034

巨機器是芒福德技術哲學的主要思想,他認為社會本是一個有機體,一切都遵從和諧發展的自然規律。芒福德始終認為“小的就是美好的”,對巨大工程、巨型建筑、巨型城市有本能的恐懼和反感。他認為,現代技術的主要問題是具有反有機的本質,及對有機世界的系統性背離,其標志就是“巨機器”成為時代的主角,而現代技術的本質也被芒福德稱為“巨技術”。“巨技術”影響著整個社會,社會變成由高度組織化了的人所組成。從內部結構和職能方面,學校是一個小小的“社會”。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素質教育的大力推行和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學校披上“巨技術”的外衣,成為由高度組織化的教育工作者組成。芒福德從“巨機器”的起源這一視角對巨機器的本質進行批判,并提出,只有人類能恢復自己的主體能動性,與技術和諧發展,才能回歸技術的本質意義,實現技術的真正價值。

關于人的本質的說法很多,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并非要否定人性中包含的自然屬性因素,而是強調社會屬性是人類與動物相區別的根本所在,與舊唯物主義劃清界限。他反對拋開一切社會關系和歷史條件去談人的本質,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為人們理解人類的本質是什么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勞動創造了人,而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整個過程中,交往、合作并且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形成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有機系統,是人類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合成和統一,社會的發展需要人類采取系統的、科學的方法分析社會關系和論證人的本質,并從社會關系的各種聯系中把握人的本質。

隨社會形態的更替和變遷,人類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每一種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存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人的本質是由一切社會關系所決定的,人的本質不是永恒不變的,隨社會形態的更替而發展的,社會關系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改變而發展。社會歷史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總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類通過實踐創造價值和實現自由的過程,也是人類社會更替的過程。從根本上說,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思維的發展,人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價值,追求自由的過程,就是人的本質價值化的過程,也是人的本質力量外化的過程。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鉆木取火到現代社會的虛擬現實,都伴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來:鉆木取火讓人類能得以生存;紙的發明推動教育和文化的發展;蒸汽機的發明,英國吹響了工業革命的號角,標志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互聯網時代,創造了一個網絡虛擬世界。這一切無不證明技術從沒有離開人的生存和發展,并且改變著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人的本質是人自己通過技術構建的,技術將人類潛在的自由帶向現實,技術讓人類的本質――自由得到真正的實現。自由只有通過技術才能表現出來,技術實現了人類自由的可能性,也讓另一種可能性單一化。有什么樣的技術就有什么樣的可能性和自由,技術開展和豐富每一種自由可能性的同時,也讓另外一種自由的可能性遺忘,對人類而言,技術既是主體彰顯自我的外部力量,也是自我毀滅的力量,這是技術的二元性。

芒福德認為,現代技術的本質是巨機器。他認為,所謂的巨技術就是與生活技術、多元技術相違背的一元化專制技術,它表現的是制造整齊劃一的秩序。

李有才博士在教育返本開新的前提性反思中提到:“教育淪為國家機器,學校成為生產標準件的工場,分數等于時間加汗水搭上健康,考試成為學生揮之不去的噩夢,教育異化了。異化了的教育只是教育中的部分反教育現象,須返本開新:讓教育與政治形成良性互動和相互支撐。

在古代封建官僚統治時期,教育是皇家、貴族才能擁有的。后來隨著夸美紐斯《大教學論》中泛智教育的提出,教育中有了班級授課制,出現學校,教育得到大力普及。到改革開放時期,教育得到國家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朝著政治和教育和諧發展的趨勢邁進。受西方經濟高速發展的影響,和對“科學技術”的盲目崇拜和追求,各領域都追求高效率的發展速度,教育是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領域,肩負著為社會各行業輸送大量德才皆備人才的重任,在加強科學化的進程中,人們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無形中將教育由傳統的倫理道德規范滲透轉變為科學知識灌輸。再加上高考指揮棒的引導,學生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為中考高考做準備,所學的知識機械化,內容簡約化,形式單一化,教育帶給人類的樂趣和享受已被現實所剝奪和吞并。死記硬背,應對考試,考了又背,背了又考,反復的練習、強化,都是為了追求機械化,高效率的輸出效果。許多高等院校和一些專業技術學校,只有一些社會上賺錢的專業才受歡迎,部分人文社科類的專業遭到冷落,隨之,學校附有了工具的職能和特點,教育失去原有本質的根源。

隨著先進技術對教育領域的影響趨勢,技術對教育界的影響可謂是盛世空前,從教育技術學科的誕生到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大規模整合,技術帶給教育的巨大推動作用是有目共睹,共同見證的。多媒體教室,數字化校園工程,遠程教育學院比比皆是,這一切與傳統教育相比較,呈現出高效率、多感官、可視化的教學模式,人類終于從繁重的教育工作中解脫出來,教師上課可以通過大屏幕代替黑板,手寫筆代替粉筆,對一些內容進行可視化講解,攝像頭幫助教師監管學生,錄像和視頻減少教師部分講課,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教師通過網絡為學生服務。教育變成教師和學生的簡單流而不是探討,沒有情感的相互交流和滲透,教育將會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值得教育相關部門和有關人士反思。

自然界中任何個體只有在遵從它自身有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地生存和發展。從巨機器概念的提出和其性質分析來看,當前教育要恢復原有的本質,必須恢復主體有機統一的本質和自身的生活技術,才能與各種社會關系形成良性循環,教育與人類才能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業才.教育返本開新的前提性反思[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1-5.

[2]芒福德.技術與文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82-189.

[3]吳國盛.技術與人文[J].北京社會科學,2001(2):91-97.

篇7

一、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樹立思想工作的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始終保持強大政治優勢的關鍵所在。公司的宣傳思想政治工作要走出了一條新路子:一是服務"一個中心",一切為煤電企業搞好生產經營、提高經濟效益服務;二是堅持"兩個面向",面向員工、面向市場;三是實現"三個結合",結合生產、經營、管理、改革的全過程,結合員工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思想動態,結合建筑煤電企業自身的特色;四是塑造"四個形象",即煤電企業形象、員工形象、品牌形象、法人代表形象;五是要講奉獻,人生最大的價值在于奉獻,市場競爭的最大價值和最終目的也在于奉獻,只有為國家、社會、煤電企業多奉獻,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

二、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個主題,將煤電企業經營發展融入管理之中

理想信念教育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題,是我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內容。煤電企業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重點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幫助、引導廣大干部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從而使廣大干部職工在煤電企業的經濟建設過程中,能較好地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提高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獻身精神。從根本上說,我們的煤電企業是交通行業中的煤電企業,是國家交通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企、嚴格管理是永恒的主題,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從當前公司員工思想狀況分析來看,產生一些思想方面的問題,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崗位職位還沒落實,內部管理還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與管理工作沒有緊密結合與銜接,有時還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因此,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從強化管理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與管理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第一、實施以人為本、進行科學的、規范化的管理,尤其是要創新和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借鑒先進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 “全員參與、職責明確、過程控制、持續改進”的管理體系,形成公平、公正、公開的工作局面,使管理中處處滲透著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時時蘊含著嚴格的管理。

第二、強化管理,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理順內外部、上下級關系,確保在本煤電企業里有一個良好生活環境和工作秩序,為進一步開展好思想工作奠定堅實的工作基礎和充實的內容。

第三、要切實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崇高理想和服務的觀念,圍繞煤電企業管理認真細致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著力做好在實現嚴格的管理中理順發展思路、解決情緒、化解矛盾、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成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把科學的規范的管理同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并形成合力,管理實效才能不斷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抓好黨員干部的表率作用,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說服力感召力和影響力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為本,這是一項邊教育邊說服人的重點工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認可真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示范效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想象,若要讓一個不廉潔的講廉潔、不敬業的講敬業、不奉獻的講奉獻,能讓被教育者心服口服嗎?這樣不但敗壞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聲譽,甚至還會引起職工群眾的反感。因此,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對于加強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尤其是領導干部在實現煤電企業經營目標和工作目標的過程中,肩負著更加具體的工作任務,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領導干部就更應該作好表率,率先垂范。同時,還應注重抓好黨員模范作用的發揮。因為廣大黨員工作在各個生產崗位和工作崗位上,相對來講職工對黨員的接觸、了解更深,時間更長,黨員的行為對職工的影響也更直接、更深刻。所以,領導干部的表率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得如何,都會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

要搞好新型煤電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構建一支廉潔勤政、樂于奉獻、真抓實干的領導班子。要求各級領導在各項工作中要處處起表率作用,要求群眾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群眾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不空喊口號,唱高調,要實實在在為群眾做出示范。帶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爭取成為干部職工思想道德上的榜樣。在對待群眾切身利益上要心系群眾、心系,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在群眾中展示最佳的領導風度和魅力、展示優秀的思想品質和領導作風。只有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具有強烈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1、劇情簡介:那一天,12名未成年少年少女為了安樂死相約廢棄醫院。到了約定的地方,他們卻在那里發現了一具還有余溫的尸體。

2、明明這個安樂死計劃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才對。到處可見不自然的犯罪痕跡,而后又接二連三地發生詭異事件。突發狀況讓原本單純的安樂死計劃發生變卦,想死,卻又怕被殘忍殺害的少年少女們,開始互相猜疑、欺騙,全員陷入困境,一分一毫的掉以輕心都足以致命。遍尋不著出口、無法停止的懸疑密室游戲就此展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莎劇;服裝造型;形式化;思想性

從戲劇形式上分析,語言作為交流的必備因素,在溝通與表達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準確貼切的語言描述可以在溝通的過程中使信息得以更順利的流通,錯誤的表達往往令事情適得其反。莎劇藝術也有它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以一種特殊的視聽形式存在,它多樣且富有變化,從視覺部分而言,可以簡要概括為服裝樣式、角色形象氣質以及舞臺場景效果等方面,從聽覺部分大概分為角色的對白、語氣,背景音樂和環境音等。視覺與聽覺所采用的形式千差萬別,所傳達的效果也各有不同,與語言異曲同工的是,這些形式的目的是傳達出創作者的藝術思想與情感,讓觀眾能夠更加清晰甚至深刻地領會到作者的意圖,為了更好地去表達,是需要創作者具有一定的技巧的。

與常見的形式所不同的一種形式叫做極簡主義,英文名是“Milimalism”,也稱為極簡派藝術,或簡約主義。它的含義較為廣泛,不單是指一種藝術流派,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或服裝風格。這是一種采用“極端”方式進行藝術處理的形式,它在最大限度內將藝術形式的內容進行簡化或刪減,只保留最核心的部分,從而彰顯藝術的本質。過程中它去掉了很多輔的修飾內容,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最基本、最必要的創作手法來追求藝術最本質、最精華的部分。長期以來,這種藝術形式被很多設計師推崇,它像短小精悍的詩句,常常起到讓人過目不忘的效果,也更容易引發讓人震撼的藝術沖擊力,用極小的內容給人們極大的想象空間。這種“以小見大”的魅力令很多藝術家樂此不疲,他們將自己的藝術思想理念壓縮然后傳達給觀眾后再次釋放,每個觀眾有不同的自我解讀,有時不必追求固定的答案,每個人的理解都是合理的,這給藝術思想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在傳播的速率上也占有極大的優勢,甚至成為了當今藝術界的主流趨勢。

“經過逐漸消除被證明是多余的東西,我們發現沒有化裝,沒有別出心裁的服裝和布景,沒有隔離的表演區(舞臺),沒有燈光和音響效果,戲劇是能夠存在的。沒有演員與觀眾中間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關系,戲劇是不能存在的?!盵1]現代戲劇已經走得更加遙遠、前衛、“反戲劇”?!胺磻騽 被蛘哒f后劇場藝術仍然是一種戲劇,只不過它強調的是敘述性而非戲劇性。主張以身體為創作的主體,作為在劇場表達藝術觀念的主要工具。即便沒有任何其他的舞臺元素,只有表演,戲劇還是可以成為戲劇。讓演員的肢體語言和運動應該成為關注的重點轉移,行為開始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它和戲劇的藝術形式結合成一個用來體驗世界、了解人生和自我的過程。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梅耶荷德“假定性戲劇”、葛羅托斯基“質樸劇場”等,他們一致認為劇場是一種透過自我發現去感受生命的方法,把觀眾的視點集中于演員的演繹上,回到戲劇表演的源頭。

2012年“說書版”《泰特斯2.0》導演鄧樹榮夸張了血腥與暴力的元素效果,巧妙地借助了演T的肢體語言,講出了一個精彩的復仇故事,深深地印在了觀眾的心里。劇中的角色穿著日常服裝演出,當他們脫下日常服裝后竟然露出了戲服,這一設計使人十分難忘,印證了“一脫下日常生活的衣服,其實我們就是一個說書人”。演員一橫排端坐在舞臺里側倒的椅子上,在現場樂師制造的各種雜音中,開始了他們的敘述與表演。整場演出演員只是通過聲音、呼吸、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和空間移位來塑造角色。他們時而敘述,時而扮演,時而評議,在不固定的角色之間來回轉換,跳進跳出,并伴以飽含張力的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探討人類最原始的5種表達元素的表達能力。7個演員7把椅子,燈光極簡,現場音樂極簡,唯一突出的是演員作為人體的存在。將戲劇變成由一群扮演者在舞臺上表演如何講述一個故事的戲劇。隱匿的暴力沒有削弱泰勒斯的性格,對于制度的理解他有自己的誤區,也因此悲劇不斷,以暴制暴。導演所要表達的深層意思應該是說暴力是人的本能,是人性的一部分,暴力發生于一念之間,如果消除暴力,就需要做到內心的平靜。在冷漠的現代社會中,非理性的狂暴場面所帶來的情感與道德淪陷,將觀眾引入對暴力的體驗,這是一個微妙且復雜的課題。

以“感覺”觸碰戲劇的本質,以“表現”代替“描述”。[2]這句話貼切地形容了形式與思想的關系,弄清楚這一關系對于莎劇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戲劇的本質是思想,思想是無形的、抽象的、無法觸碰的,但思想可以以視聽的形式非常直接地從一方傳達到另外一方,進而去影響或改變對方的思想,這就是視聽感覺如何觸碰到了戲劇的本質。與此同時,為了更有說服力地去影響別人的思想,戲劇的表達形式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有時候像是不同的人在講同樣的一個故事,有的人只是平淡的描述,而有的人則在講述的時候投入自己的情感、情緒,采用的語言形象而生動,甚至配上肢體語言來立體地去表現,這兩種表達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對于戲劇而言,好的設計形式能夠為戲劇的思想錦上添花,也更具有生命力。

在筆者看來,一部好的莎劇作品的影響力,首先在于其精神特質是否完善,其次是承載這種精神的形式是否便于傳播。要做到這些就要著重于自我精神的塑造與強化。對于戲劇演出而言,過度的重復和照搬會使其變得形式僵化,也容易使觀眾審美疲勞。莎劇本身已經具有極強的精神表達力,想要超越極其困難,創作者應當懂得巧妙地“借力打力”,把它的精神力量根據自身的理解與體會進行重塑,傳統與當代的文化差距便可以化作這種重塑過程中的強大動力。推陳出新的過程中仍需要先深入地研究莎劇的精神精髓,同時也要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精神特質,兩方面能夠客觀的接納才會吸收后轉化成自我精神。沒有自己的特質便容易在研究莎劇傳統的過程中迷失自己,陷入無盡的傳統文化之中找不到出路。只有站在一定的角度進行自我精神剖析后,堅定對自己的認識后再去接納傳統,有選擇地去吸收和運用,方能激化戲劇文化的沖突并推動其發展。

參考文獻:

[1]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波蘭).邁向質樸戲劇[M].魏時,譯.

篇10

[關鍵詞]尼采;悲劇美學;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B83;B51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6)05-0074-03

一、生命悲劇

尼采深受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叔本華認為,盲目的不可遏制的生命沖動便是意志,它是世界的本體,它是世界的本質,也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顯現出來的現象都是意志的客體化,叫做表象。物質是中介,意志通過這個把自己客體化,成為現象。繼承了叔本華意志論的同時,尼采又對生命的悲劇性作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倡用藝術救贖生命悲劇的審美主義。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為我們講述了希臘的一個民間故事:有一天,米達斯王(古希臘神話中的佛律葵亞國王,傳說他曾捕獲狄奧尼索斯的伴友西列諾斯,隨后交給了酒神。狄奧尼索斯為了報答米達斯王,授之以點金術。從此,米達斯王觸摸到的東西都會變成黃金,以至于連飯也吃不成。最后,只有請求狄奧尼索斯收回魔力。)感到索然無味,他在林間徘徊了很久,想找一個可以和自己飲酒至一醉方休的伙伴。這時他想到了西列諾斯(古希臘神話中的精靈,酒神狄奧尼索斯的養育者和老師。他喜愛飲酒和音樂,而且能夠預卜未來)。剛開始,他怎么也沒有找到西列諾斯,幾經周折,當米達斯王找到西列諾斯的時候,他便請教西列諾斯對于凡夫俗子來說,什么是絕佳之物。西列諾斯回答說人如朝露,不過在無常的人世間苦苦求生,而絕佳之物就是不要在這個世界上存活。

尼采提倡的權力意志克服了叔本華式的虛無主義,找回了世界的價值,為人類的生存確立了自身的價值。在他的人生哲學中,超人學說是一種反對傳統價值的新的價值觀――主張重估。人類在面對生命悲劇的時候,產生的強力意志是接連不斷的。這個過程當中,生成不斷的活動著,賦予了人最根本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并且借此走向生活的更高階段。換而言之,永恒給生存提供了一個活動的場所。一切都是輪回的,這使一個生成的世界極其接近于存在的世界。基于生命的永恒悲劇、存在的虛無與永恒的輪回,人類的生成和創造極大程度上克服這些生命悲劇帶來的恐懼感。在這種生成中,人的價值得以體現。這樣的觀念直接擺脫了依靠“原罪”說靠懺悔達到靈魂凈化的觀念。

在尼采看來,這是一種削弱自身力量的行為。人要敢于面對生命悲劇性的現實。尼采批判傳統宗教價值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他理性的一面。但相對而言,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理性。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讓人的心靈有皈依感,人類需要心靈的棲息地。這點而言,真理或者理性是無法帶給我們的心靈上的平和與愉悅的。

早期的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和德謨克利特等人的哲學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的自然環境和宇宙,尋找自然環境的本原特點是他們的目標。古希臘是西方悲劇創作的繁盛時期,在古希臘時候,歐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三大悲劇家是當時的杰出代表。例如《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和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哲學家們建立了一種新的哲學――存在哲學,存在論哲學從某一種程度上表現了一種人類的客觀主義心態,這種客觀主義不摻雜個人主觀愿望以及個人的價值觀,減少了古代人心靈上的不安、恐懼、孤獨等等。

柏拉圖時期,形而上學的模式占有了一定的話語權位置。比如基督哲學、理性主義、唯心主義、新柏拉圖主義。到了黑格爾,他試圖把柏拉圖所否定的“虛幻世界”賦予意義――“真實的世界”即“絕對理念”自我發展的過程。柏拉圖的形而上學得到了人們的支持和贊同,即尼采所說的日神制造美的外觀和幻覺的精神。尼采認為如果叔本華所倡導的哲學觀被人們廣泛接納的話,歐洲文明依舊會停留在低級水平,尼采反對佛教的悲觀主義,他認為正是這種意識形態阻礙了亞洲文明的發展。

二、藝術救贖

尼采對悲劇命運的現實做出了有力的回擊。在他看來,最初的自然界并不適合人類生存。當人們赤身,以手無縛雞之力面對自然界的一切災難時,人類自身便認識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而古希臘人的聰明之處在于:對悲劇現實的生存環境有深刻的認知,這種認知讓人感到痛苦和可怕。他們為了抵御這種恐懼,安排奧林匹斯諸神光輝夢境的誕生,古希臘人因此開始構建他們燦爛輝煌的奧林匹斯諸夢。在奧林匹斯的夢中,在光輝美麗的外觀中,人們獲得了形而上的慰藉,暫時擺脫了強大的自然界給人帶來的強烈恐怖感。

尼采認為悲劇這種藝術體裁的誕生使得藝術具有崇高性。他主張人們要有日神精神,日神精神表現在以藝術來美化苦難獲得形而上的慰藉,從而肯定生命,對生命賦予價值。尼采借酒神和日神來表達自己的審美觀,他稱之為夢與醉的藝術世界。日神代表的是造型藝術,我們用阿波羅來命名所有美的外觀讓我們產生的幻覺,即使在夢里,也是美不勝收。然而這只是“曇花一現”,人終究要回到生命悲劇的現實中。酒神藝術代表的是以音樂為代表的非造型藝術。酒神在希臘神話中代表:死亡與復活。

《悲劇的誕生》中,主要說明古希臘悲劇藝術是什么,以及其如何成為古希臘人克服悲觀主義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尼采后來在1886年的新版前言“自我批判的嘗試”中說,《悲劇的誕生》的任務是“用藝術家的眼光考察學術,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藝術”,后者體現出藝術對人類生命的救贖。悲劇和藝術不是獨立自足的,而是作為服務人生的一種“方式”,它的存在是為了人生而存在的。

在西方美學史上,悲劇作為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一直受到哲學家們的重視。因為悲劇能以最強烈的手段表現沖突、痛苦和死亡等人生問題,引起哲學家、美學家在哲學、美學領域內的深刻思考。西方哲學史上,黑格爾、叔本華等都對悲劇有過精彩的論述。在尼采這里,悲劇與人生之間的緊密聯系達到了他們所未達到的高度。尼采認為,希臘人因看清命運悲劇性的永恒存在繼而產生日神沖動和酒神沖動,從而產生悲劇。古希臘悲劇產生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結合。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是古希臘神話中掌管藝術的兩位神靈,古希臘人沒有使用概念的習慣,他們使用神話中的鮮明形象,從而使得人們領悟到他們藝術觀念的深奧且隱秘的象征內涵。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獨立而言,都是美化苦難人生的一種審美情趣。日神的造型藝術和酒神非造型的音樂藝術的創造趨勢形成了強烈的對立?!八囆g”這一詞只在表面上消除了相互之間的對立。

尼采認為,日神制造的美的實質是人的幻覺。藝術上敏感的人總是面向夢的現實。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體驗到了夢這種美麗幻覺給人帶來的愉悅感,所以人也更愿意相信夢境比日?,F實更真實、更完美,關鍵是能給在這個悲劇本質的世界上生存的人們帶來形而上的愉悅與快樂,并可以暫時擺脫生存給人帶來的焦慮與惶恐。尼采認為的日神精神,主張以超然物外,冷靜節制的態度,將宇宙和人生視為夢幻,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寧靜。他所倡導的是一種審美情趣,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化解人生的苦難,以及痛感。酒神精神,主張一種欲望上的放縱,酒使人沉醉在這種歡樂中。在精神上,表現為一種“陶醉”的體驗。陶醉是清醒的對立面,相對于日神精神保持清醒的刻意克制與趨向幻覺,陶醉是另一種精神現象。關于生命現象的基本對立就是生命和死亡、清醒和夢幻。陶醉是人喝醉酒后表現在精神上的一種狀態,它是清醒的對立面。它臨界于生命和死亡、清醒與夢幻,是它們兩者之間的相遇、轉換和撞擊。它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既是亢奮的也是寧靜的??簥^表現在生理的變化,隨著酒精注入身體,人開始蠢蠢欲動,身體的亢奮導致靈魂的激動,醉酒的人大多滔滔不絕而顯得極富靈感。在尼采看來,醉的本質是力量的提高與充溢。酒給人一種充溢的生命感或力量感,在其中,痛苦起著興奮劑的作用。它和追求幻覺的產物奧林匹斯諸神一樣,也是對生命肯定的表達。在酒神節上,人通過宗教式的感悟,感覺到最深邃的生命本能,求生命未來、生命永恒的本能,因為本質上,宗教就起著這樣一個作用。尼采認為,夢境與醉境沒有參與藝術的創造力。這兩種結果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美化苦難、戰勝悲劇時產生的,在這個過程中,尼采主張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生。醉境藝術最大的意義在于使人們相信生存的快樂:然而尋求這種快樂是有條件的,就是應該直面它,沉浸在這種現象之中,而不是躲在它的后面。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生存的時候時刻準備著死亡的時刻,但不能因為這種悲劇而變得麻木,讓自己失去意義。

三、美學救贖

尼采與叔本華一樣,對人生悲劇做出了深刻沉重的剖析。相比叔本華,尼采同時在尋找克服人生悲劇的辦法?!吧系鬯懒栓D―超人――強力意志――永恒輪回”形成一種新的思想體系,意味著尼采對悲劇命運的拯救,對悲劇人生的真正救贖。

尼采提出自己的審美觀以后,并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人們心中至上的理性以及科學開始粉身碎骨,他提倡把人生悲劇看作一種現象,用他提倡的方式讓人們獲得精神上的釋放。在酒神非造型藝術中達到沉醉的效果,因為沉醉使人的生命力量達到瞬間提高的效果,這種瞬間提高的能戰勝人們對生命產生的恐懼感,從而達到人類對自身生命的美化和歡娛。尼采認為這是“永恒輪回”的世界,以這種方法達到對生命的最高肯定,人要直面永恒的悲劇。把人生當作審美現象,在此基礎上歷經毀滅,感受到生命的不可悲催,而后笑對人生一切悲劇,從生存悲劇這個事實中超然出來。個體生命在整體宇宙中得到消解與縮小,從而放棄人們對自我和自我痛苦的執著,感受個體存在的價值。想要獲得永恒的快樂首先就要毀滅個體的快樂,以個體的小快樂換得站在宇宙生命立場而獲得的大快樂。個體快樂是有限而短暫的,永恒的快樂卻是持久的。他要求人們用生命本身的力量來戰勝生命的痛苦,人們應該努力挖掘自己身上潛在的不可預知的力量。

尼采把藝術認定為生命的最終拯救通道,他熱烈而痛苦的仰望著藝術。他賦予藝術很高的肯定,藝術象征著力量與美感,它可以抵抗否定生命。尼采崇拜古希臘悲劇藝術,并且對于酒神精神給予了很高的肯定。為了藝術的存在,為了一種審美直觀得以存在,沉醉的心理狀態是不可缺的,這是引導悲劇人性升華的意義所在。用悲劇藝術解讀人生,詮釋生命,把人引入審美境界。在這種審美觀照中,獲得真實的生命感并體悟生命的無窮快樂,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境界。

人一生下來,仿佛都不能擺脫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命運的悲劇性是時刻存在著的,它不會因為人的意識而轉移。我們要時刻認識到命運悲劇性永恒存在的現實。所以至今人們仍在研究尼采的悲劇美學觀,以解決這個哲學領域里永恒存在的話題。

參考文獻:

[1]彭立勛,邱紫華,吳予敏,西方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程偉功,王常柱譯.悲劇的誕生[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