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的時候范文

時間:2023-04-05 17:5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分別的時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分別即在眼前。我不知道當我分別是,是背起書包就走?還是與同學們緊緊抱在一起不肯松開?還是當著同學們的面就大聲哭起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我的心里會有一千個,一萬個的不舍:那些同學們,那些老師們,那個教室,那套桌椅,都是舍不得。

我不知道未來的路是怎樣的,每當我去想的時候,我的心都會隱隱作痛。

當分別的時候,我會怎樣呢?…

篇2

“享受司局級政治、生活待遇”這種用語,不了解詳情的同志很容易產生誤解,在此之前全國各地有很多同志提出過疑問,貴州省委組織部還就這個問題向中央組織部作了請示,為此,中央組織部老干部局專門下發了《關于行政十四級、十八級以上干部離休后提高待遇問題的電話答復》(老干辦字〔1993〕第106號),對此作了明確的解釋:“離休干部按中央組織部《關于行政十四級、十八級以上干部離休后分別按司局級和縣處級待遇的通知》(中組發〔1982〕13號)規定提高待遇后,享受副司局級或副縣處級待遇。”

為便于老同志全面準確掌握文件精神,現將中組發〔1982〕13號文件和中央組織部老干部局老干辦字〔1993〕第106號文件全文刊登如下,以資學習、參考。

中央各部委,國家機關各部委黨組,各人民團體黨組,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組織部:

根據中央關于對離休老干部一定要很好地安排照顧的指示精神,現決定:

一、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未擔任司局(地專)級職務的行政十四級以上老干部離休后,一般可享受司局(地專)級的政治、生活待遇。

二、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未擔任處(縣)級職務的行政十八級以上老干部離休后,一般可享受處(縣)級的政治、生活待遇。

篇3

兩個孩子的爸爸,北大心理系畢業,花徑美德工程創辦人,中國生命教育、心靈教育的探索者,開拓者和弘揚者。他所提出的“無分別的愛”“和心在一起”的教育理念,逐漸成為新時代生命教育、心靈教育的一面旗幟。代表作有《媽媽,我可以這樣嗎》《媽媽,請這樣愛我》《養心書》等。

林巨老師開設了專門回答大家問題的新浪微博:

@花徑美德 ,每天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家教問題。

今天,是香寶寶3歲4個月整,很慚愧,一個字都不認識,因為,從來沒教過她,可是,香寶寶又“認識”很多字。這是什么意思?還是讓故事來說話吧。

故事1:香寶寶想喝酸奶,我家酸奶平時放在冰箱里,媽媽拿出來給香寶寶時,會提醒她:“等一會兒再喝,就不那么涼了!”可是,香寶寶指著酸奶盒子上的字,嚴肅地對媽媽說:“媽媽,你看!這兒不是寫著呢嘛――沒事兒的!有點兒不涼,可以喝!好啦,那我喝啦!”話音未落,酸奶已然下肚!

故事2:媽媽累了,香寶寶說:“媽媽我來哄你睡覺吧!我給你講故事!”說著拿來一本書,開始給媽媽講故事。翻一頁講幾句,再翻一頁再講幾句,書翻完了,故事也講完了,媽媽說:“真是很好聽呀!我還想再聽一遍!”“好的!”香寶寶一臉的寬容與慈祥?!皬那把健边€是這本書,還是翻一頁講幾句,再翻一頁再講幾句,只是這一次講的和上一次沒有一句是一樣的。

故事3:媽媽下班回家,香寶寶跑過來,遞給媽媽一張紙,“媽媽,我給你寫了一封信?!眿寢尯荏@喜,可是,滿篇都是莫名其妙的符號,看不懂啊,就問香寶寶:“信上都寫什么了呀?能給媽媽念念嗎?”香寶寶就開始念:“媽媽,你不在家,我想你了……”念了好長一段。

我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

如果您是沖著怎樣讓孩子識字來,這個故事可能會讓你失望的。

要不要讓幼兒識字,識多少字,多大開始學等等,一直是一個爭議很大的話題。那么,我又是怎樣看待的?

在美國,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1968年,內華達州一位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這位媽媽聽后非常吃驚,問她是怎么認識的,伊迪絲說是“薇拉小姐教的”。令人想不到的是,這位母親立即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是說幼兒園剝奪了伊迪絲的想象力,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然而自從幼兒園教她識讀了“O”后,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

訴狀遞上去之后,幼兒園的老師們都認為這位母親大概是瘋了,一些家長也感到此舉有點莫名其妙。3個月后,此案在內華達州州立法院開庭,庭審結果,幼兒園敗訴了。法庭上,這位母親說:“我感到伊迪絲變成了幼兒園里的一只天鵝,他們剪掉了伊迪絲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們早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只有26個字母的小水塘。”這段辯護詞后來竟成了內華達州修改《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其中規定幼兒在學校必須擁有的兩項權利:1.玩的權利;2.問為什么的權利,也就是擁有想象力的權利。

這個故事很著名,因為它強調了教育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但繼續深究下去,想象力的后面,又是什么?或者,換一個問題:激發想象力的精神力量的最基本的因子,又是什么?這個問題,才是教育最核心的問題。

在我看來,那就是“無分別”的能力,就是和自己的本心在一起的能力。比如,哭的能力。孩子是有哭的能力的,因為,在他們看來,“哭”沒有不好,那個時候,他們是無分別的。但是他們漸漸長大,一路上無數人告訴他:哭是不好的,于是分別心開始生長出來,到了成年,就沒有哭的能力了,生命的情緒垃圾自然就都積壓下來,漸漸“臭”不可聞。

在我看來,教育有兩種,一種是知識技能類的教育,另一種是心靈價值觀層面的教育。無分別的愛,是價值觀層面的教育,因為價值感是認識世界的核心。同樣,無分別的愛,也是知識技能層面的教育,因為我們同樣需要知識和技能,來幫助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當然,這兩者,最根本最關鍵的,是前者。

就拿識字教育來說,就有兩種,一種是有分別的教育,比如:

1. 認字越多越好。2.要多說某些字,少說某些字。3.一定要這樣寫那樣讀,這樣表達那樣分析。4.要通過識字激發孩子的好勝心,或者,滿足父母的好勝心。5.要通過識字培養孩子的某某能力,或者,通過識字發現孩子的好多問題。6.要通過識字確立孩子未來的成功、領先之類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把我們的孩子,早早地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幾百個字幾千個字的小水塘。我們就已經成功地剪掉了孩子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不,比這嚴重得多,是刨掉了孩子無分別的本心,無分別的童真。

如此一來,孩子的分別心越來越重,越來越痛苦,同樣,我們自己,也分別心越來越重,越來越痛苦,終究是死路一條。

自然,也有無分別的教育,比如:

1.允許孩子按照個人自然的節奏學習。2.不以數量為目標,自然恰到好處為佳,寧少勿多。3.允許他們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情緒情感的真實狀態來說話寫字表達。4.通過識字,發現小生命內在的美質,更加理解和欣賞小生命。5.幫助孩子領略文字之美,生命之美,幫助孩子發現生活中處處是美。6.告訴孩子真實的就是最好的,幫助孩子喚醒內在的美,幫助孩子更加喜歡自己,喜歡生命,喜歡生活……

這樣的生命,對自己是無分別的,他們會深深愛上自己的一切,他們會允許和接納自己的一切,他們是如此地自由自在,這個時候,想象力自然而然就來了。

其實,他們所擁有的能力,又何止是想象力啊。他們擁有的最高的能力,就是愛的能力。他們會借由喜歡自己,愛自己,自然而然走上喜歡他人、愛他人、喜歡生活、愛生活、喜歡生命、愛生命的陽光大道。

關于“識字”教育,還有一個很大的謬誤,就是說幼兒期記憶力好,就應該趁這個機會多學多識字。這個理念的荒謬,打個比方就清楚了:一個人長跑,剛開始跑的時候,精力最充沛,那么,是不是一開始就應該跑得最快?顯然不是的。

人生是一趟漫長的旅行,有時,在某個階段,老天送你一個禮物,是有深遠的考慮的,你不要貪心,一下子把它用完。比如,小時候很棒的記憶力。老天送你這個禮物,可不一定是讓你來記東西的。也許,他老人家,是為了讓你來感受和領悟這個世界的;也許,是為了讓你來繼續把心拓寬,來吸收這個世界的靈性的;也許,他老人家,是為了讓你能成為一條大河,先給你一個海洋的擁抱,他只是想讓你牢牢記住什么是海洋,而不是讓你裝載很多貨物。

篇4

關鍵詞:身份識別,面孔,語音,腦功能成像。

分類號:B842

人們要與他人交流就必須能夠再認他人,即識別他人的身份。身份識別使得人們對他人的認識具有連貫性、一致性,從而為有效、準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人類在識別他人身份方面具有很高的技能。例如,在缺乏其他線索的情況下,也能夠迅速辨別他人身份。

近年來,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起和發展,采用腦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fMRI)技術(以正常人為考察對象)和神經心理學方法(以腦損傷病人為考察對象)對身份識別的研究越來越多,文章將綜述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并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1 概述

人們在看到他人面孔、聽到他人聲音的時候,就可提取與此人有關的性別、年齡、熟悉性、職業,甚至個性等個人身份信息,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身份識別。它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對身份識別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研究者們普遍認為,身份識別的典型表現是,同一個人的面孔和語音再次呈現的時候能夠得到再認。因此,對身份識別的研究,也主要采用再認的實驗范式,包括對身份整體性的再認和對身份亞成分(subcomponent ofidentity)的再認,如性別、種族等。

身份識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面孔身份識別和語音身份識別。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孔身份識別始終是認知神經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受到研究者的極大關注。在身份識別方面,語音與面孔有相似性,有些研究稱之為“聽覺面孔”(auditory face)。Belin發現,類似于對面孔呈現特異反應的梭狀回(fusiform gyms),顥上溝(superiortemporal sulcus)對語音有特異性反應。這個研究,使得人們開始關注語音的身份識別。

關于身份識別的腦成像研究大都采用了重復啟動(repetition priming)范式。在這種范式中,實驗者首先給被試呈現面孔或語音刺激,間隔一段時間后,再次呈現此面孔或語音。這樣,與所呈現刺激加工相關的腦區,會對刺激產生適應性,從而對刺激的再次出現表現出較弱的腦區活動。因此,初次呈現條件相對于再次呈現條件,表現出活動顯著減弱的腦區就被認為是與身份識別密切相關的腦區。有些研究采用即時重復啟動(immediate repetition)范式,在這種范式中,同一面孔或語音的兩次呈現之間沒有其他刺激出現;有些研究采用間隔重復啟動(10ng-lag repetition)范式,在這種范式中,同一面孔或語音的兩次呈現之間還有其他刺激出現?,F階段的研究主要采用間隔重復啟動范式。

2 身份識別的腦機制研究

身份識別不僅包括對一個人身份整體性的識別,而且包括對其種族、性別、熟悉性、自我/他人等身份亞成分的識別。下面分別描述與這兩種識別有關的腦機制研究。

2.1 身份整體性識別的腦機制

相對于身份亞成分的識別,對身份整體性的識別更為重要。以下從面孔和語音兩個方面分別介紹關于身份整體性識別的腦機制研究。

Winston等對面孔身份識別的研究,采用重復啟動范式。他們采用的刺激圖片包含4種情況:同一或不同個體的相同或不同表情,實驗采用非面孔圖片作為控制條件。實驗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的任務是,被試看到物體圖片時做按鍵反應;第二階段的任務是,被試看到女性面孔圖片時做按鍵反應。結果發現,當同一個體的圖片再次呈現時,梭狀回和顳上溝的激活表現出明顯的降低,表明梭狀回和顳上溝是與面孔身份整體性識別密切相關的區域。Hoffman等的實驗要求被試注意所呈現圖片中面孔的個體性一眼神方向(eye gaze),或者是整體性一身份信息。結果發現,被試對面孔身份識別的時候,枕下回(inferior OCtipital gyrus)和梭狀回出現了更大的激活。Henson等的實驗也證明了梭狀回與身份整體性的識別是密切相關的。

相比之下,語音身份識別的研究首先開始于腦損傷病人,這些病人能夠感知到實驗材料中說話者所敘述的語音內容,但是不能再認說話者的身份。近年來,研究者運用腦功能成像技術也對正常人的身份識別過程進行了考察。在Kriegstein等的一項腦功能成像研究中,實驗者向被試播放語句,這些語句由不同的個體讀出。在實驗中,被試判斷是語句重復還是說話者重復。結果發現,與語句重復相比,說話者重復的時候,大腦右側顳上溝前部(anterior superior temporal)和右側一部分楔前葉(precuneus)的活動顯著,表明語音身份整體性的識別與大腦右側顳上溝前部和右側一部分楔前葉密切相關。Belin等也對語音身份整體性識別進行了腦功能成像研究,在實驗中,主試向被試播放語音,這些音節由不同的發音者發出。被試聽音節而不做任何的反應。結果發現,當是發音者重復,而不是音節重復時,大腦右側顳上溝前部的激活顯著。這一研究驗證了Kriegstein等人的研究結果。從上述實驗可見,右側顳上溝前部是與語音身份識別密切相關的區域。

負責面孔身份識別和語音身份識別的腦區雖然有所不同,但研究結果都顯示了顳區對身份整體性識別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與語音身份識別相比,對面孔身份的識別,多了一個腦區的參與,這個腦區為梭狀回。這是因為,面孔身份識別必然涉及到對面孔的加工,而梭狀回對面孔加工具有高度特異性,因此面孔身份識別與梭狀回的活動聯系緊密。

2.2 身份亞成分識別的腦機制

雖然對身份整體性的識別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對身份亞成分的識別也是不可忽視的,否則人們同樣難以與他人進行正常、合理的交流。以下對身份亞成分識別的腦功能成像研究進行介紹。

2.2.1 種族識別研究

當有面孔呈現到個體面前的時候,個體會猜想這張面孔屬于哪個種族,是亞洲人、非洲人還是美洲人,是否與自己屬于同一種族,這就是種族身份識別。行為學研究已經發現,與對其他種族面孔的識別相比而言,人類對自己種族的面孔進行識別的時候,不僅所用反應時更少,而且準確率更高,即人類對同種族面孔的識別具有優越性。

Golby等對此進行了一項腦功能成像研究。實驗刺激材料為圖片,這些圖片的內容分別為歐洲美國人面孔、非洲美國人面孔、古董收音機圖片和

注視點,各種刺激隨機呈現。實驗被試為歐洲美國人和非洲美國人,在掃描過程中,被試按鍵以確定自己注意到了刺激。掃描實驗結束后,把掃描時呈現的刺激與新刺激混合在一起,然后再次呈現給被試,讓他們判斷哪些刺激是之前出現過的,以確認其在掃描過程中對刺激的注意。結果發現,與對其他種族面孔的識別相比,識別本種族面孔的時候,梭狀回平均信號發生顯著改變,說明對同種族面孔的識別具有一定的優越性(superiority)。

人們對不同種族的人的身份識別有所不同,即對同種族的人的身份識別具有優越性,而且在同種族內部這種優越性也與對他人的熟悉程度有關。Kim等人對梭狀回的人類種族面孔識別進行了研究。他們的實驗被試為高加索美洲人。在實驗中,主試向被試隨機呈現4種不同的面孔,分別是被試熟悉的東方韓國人面孔、不熟悉的東方韓國人面孔、熟悉的高加索美洲人面孔、不熟悉的高加索美洲人面孔。實驗任務讓被試對所呈現的圖片中的面孔的熟悉性做出判斷。結果發現,被試對熟悉面孔的辨認沒有種族差異,但對不熟悉面孔辨認時,梭狀回的激活有顯著差異。實驗表明人類對不熟悉面孔的辨認有種族優越性,優先識別與自己同種族的面孔。

從上述研究可見,梭狀回對面孔的識別有種族優越性,但實驗所采用的刺激材料都是種族差異明顯的面孔。面孔間的差異減少到何種程度,人類就不能分辨出這些面孔是屬于不同種族的,目前還沒有相關研究。相對于面孔種族身份識別,語音種族身份的識別沒有腦成像研究。

2.2.2 性別識別研究

當個體聽到他人語音的時候首先會感受其性別,這就涉及到性別身份加工。面孔與語音識別的腦成像研究雖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一直沒有關于性別身份識別方面的報告,把性別身份識別獨立出來進行研究是近年來才出現的,還缺乏比較一致的研究結果。

有些fMRI研究發現,人類在識別男性聲音和女性聲音時沒有顯著差別。Orfanidou等向被試播放由不同性別的個體分別發出的真詞和假詞,并讓被試對詞的真假性做出判斷。結果發現,對真詞和假詞加工的腦區域存在顯著差異,而對不同性別的語音識別卻沒有顯著差異。

有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結果。Hunter等的研究采用性別模糊范式(語音的中心頻率在135Hz到181Hz之間,其中50%的評估者認為語音是由男性發出的,另外50%的評估者認為是由女性發出的。)和性別清晰范式(男性語音的中心頻率在101.09Hz到114.01Hz之間,女性語音的中心頻率在197.7Hz到225.84Hz之間)。刺激材料采用的是語句,這些語句的內容分為3個維度,即視覺、聽覺和運動。實驗過程中讓被試對講話者的性別做出判斷。結果發現,女性語音和男性語音相比,顯著激活了右側顳上溝前部,而男性語音與女性語音相比,楔前葉的活動顯著。Lattner等也進行了腦功能成像研究,在實驗中,主試向被試隨機呈現男性語音和女性語音,這些語音按照不同的標準又可分為自然語音和人工語音兩種。在實驗過程中,被試辨別所播放語音為自然語音或者是人工語音。結果發現,女性語音與男性語音相比,在左側顳上回(superiortemporal gyms)后部和丘腦(thalamus)有顯著激活。在精神分裂癥病人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即病人的聽覺幻想具有性別差異,他們不考慮真實性別是什么,所幻想語音中的71%被認為是男聲,23%被認為是女聲。

上述可見,從大多數研究來看,女性語音比男性語音激活更多的腦區,也導致一些腦區更大的激活。相對于語音性別身份識別,還沒有面孔性別身份識別的腦成像研究報告。

2.2.3 熟悉性識別研究

對于他人的面孔和語音,個體不僅能識別其種族、性別,而且可以識別其是否是自己熟悉的人,與自己的熟悉程度如何等,這就是對他人熟悉性的識別。一張從沒有見過的面孔和從沒有聽過的語音是新穎的、不熟悉的,而多次見過或聽過的就是熟悉的,熟悉的面孔和語音又有不同的熟悉程度,例如有些研究采用的是被試家人的面孔和語音,有些研究采用的是被試同事的面孔和語音,有些研究采用的是名人的面孔和語音。

Leveroni等的研究采用3種刺激材料,分別是名人面孔、不熟悉面孔和剛學習過的面孔。在實驗中,被試看到所呈現面孔是剛剛學習過的面孔時做按鍵反應。結果發現,識別熟悉面孔和識別不熟悉面孔相比,雙側前額葉(profrontal lobe)、單側顳葉(1ateral temporal lobe)和顳葉內側(mesialtemporal lobe)的激活有顯著差異。Schwartz等對杏仁核(amygdale)的熟悉性識別進行了研究,他們的實驗在每個組塊中給被試呈現熟悉的面孔或者是熟悉與不熟悉都有的面孔,結果發現,與不熟悉面孔的識別相比而言,熟悉面孔的識別在杏仁核有顯著的激活。Pierce等在一項有關自閉癥病人的研究中也發現,與自閉癥病人相比,正常人對熟悉面孔的加工更多的激活扣帶回后部(posteriorcingulate)、杏仁核、前額葉包括扣帶回前部(anteriorcingulate)。

相對于面孔熟悉性的研究,關于語音熟悉性的研究主要來自Kriegstein等。在Kriegstein等的實驗中,依次給被試呈現語句,這些語句可分為被試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實驗由4個階段組成,相應的實驗任務分別是,從每個組塊中分辨熟悉語音、不熟悉語音、熟悉語音發出的具有某一特定語義內容的句子和不熟悉語音發出的具有某一特定語義內容的句子。結果發現,相較于不熟悉的語音,當給被試呈現熟悉語音時,梭狀回出現顯著激活,而呈現不熟悉語音的時候,顳上溝后部、右側下頂葉(inferior parietal lobe)和杏仁核的激活顯著。Kriegstein等在隨后一項研究中發現,與對不熟悉語音的識別相比,對熟悉語音識別的時候,梭狀回、顳上溝前部和后部激活顯著。郝貴峰等的研究結果發現,與接受不熟悉聲音刺激相比,被者在接受熟悉聲音刺激時,后扣帶回、丘腦、右顳中回 (middle temporal gyms)和右前額中回(middle prefrontal gyrus)前部顯著激活,在接受不熟悉聲音刺激時,左楔前葉、枕葉(occipital lobe)和楔葉顯著激活。

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發現,對熟悉面孔的識別主要激活的是顳區前部。而關于語音熟悉性的研究發現對熟悉語音的識別不僅能夠激活顳上溝,而且能夠激活梭狀回,以及梭狀回與顳上溝之間的區域。關于這個現象,研究者們認為,當熟悉的語音呈現在耳邊時,人們會自發想到擁有這個熟悉語音的個體,包括這個個體的面孔,所以對熟悉語音的識別激活了對面孔識別有特異性的區域,而不熟悉語音不能使人們想到他人面孔,所以不熟悉語音不能激活梭狀回。

目前對熟悉性身份識別的研究雖然得出了一些一致的結果,但是隨著被試對刺激材料的熟悉程度的不同又有所差異。

2.2.4 自我/他人識別研究

自我/他人面孔的識別有所不同,人類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面孔,但是與他人說話的時候卻時時刻刻看著他人的面孔,我們對他人面孔甚至比對自我面孔更加熟悉。

關于自我面孔識別的研究最有影響的是Keenan等的實驗,他們發現右半球是自我面孔加工的優勢區域。實驗采用兩種刺激材料,即“自我一著名”面孔(被試自己的面孔和著名人物的面孔合成)和“熟悉一著名”面孔(被試熟悉的面孔和著名人物的面孔合成),要求被試對所呈現面孔是否是自己的面孔做出判斷。結果發現,與右手按鍵相比,左手按鍵的時候,被試更傾向于把“自我一著名”面孔識別為自己的面孔。Keenan等對癲癇病人的研究同樣發現右半球是自我面孔識別的優勢半球。Lucina等的研究也發現,自我面孔的加工更多需要的是右半球的額下回和頂下回(inferiorparietal gyms),這就說明了右半球是自我面孔識別的優勢半球。

但Turk等用與Keenan等相似的實驗卻得出相反的結果,即左半球是自我面孔識別的優勢半球。實驗以割裂腦病人為被試,以“自我-著名”和“熟悉-著名”兩種合成圖為刺激材料考察自我面孔識別情況。結果發現,當合成面孔圖片呈現在左腦時,被試更多地判斷為自我面孔;圖片呈現在右腦的時候,被試更多地判斷為熟悉同事的面孔。

另一些研究同時否認了Keenan和Turk的研究結果,認為左腦和右腦都有自我面孔識別的能力。Kircher等分別進行了兩個實驗,在第一個實驗中,主試把被試的自我面孔和新奇面孔混合,讓被試分辨自我面孔和新奇面孔;在第二個實驗中,主試把是把新奇面孔和實驗中合作者的面孔相混合,讓被試分辨新奇面孔和合作者面孔。結果發現,對自我面孔辨別的時候,海馬(hippocampus)、腦島(insula)、扣帶回前部有顯著激活。這個實驗表明,自我面孔識別是大腦左右側共同活動的結果。Platek等采用圖片作為刺激材料,這些圖片分別是有關自我面孔、熟悉面孔和不熟悉面孔的。在實驗中,被試辨別3種面孔。結果發現,與對熟悉的他人面孔識別相比較而言,對自我面孔的識別顯著激活右側額上回、內側額葉、下頂葉和左側顳中回。

從上述研究可見,對自我面孔的識別涉及多個腦區,不能簡單地說是哪個大腦半球主導的。

相應的關于語音的自我/他人身份識別方面,Femyhougy等研究發現關于自我語音身份識別的能力與說話者自己在一段對話中說話的頻率和發言次數成正比,但目前還沒有腦成像方面的研究。

身份亞成分不僅包括上面介紹的種族、性別等,而且包括年齡、身高、體重等,但目前還沒有年齡、身高、體重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3 身份識別中面孔和語音的關系

在日常生活中,語音與面孔的加工是隨時進行的。通常,這兩者并不是單獨呈現,而是同時呈現的,這就提供了關于他人身份的冗余信息。大腦同時要對面孔和語音做出加工。

有些研究者認為,同時呈現面孔和語音時,對身份的識別不是在原水平上分別進行,而是與其他個人相關信息在更高水平的超模型上得以結合,這些相關信息的結合可能發生在顳葉前部。

Bruce和Young提出的面孔識別模型認為面孔識別經過4個階段,分別是結構編碼、面孔再認單元(FRU)、信息儲存和姓名生成。面孔再認單元提供結構編碼和個體身份節點(PINs;個體身份節點是用來儲存有關個體信息的)的連接,面孔和語音的連接涉及個體身份節點。面孔和語音的結合過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高水平的加工可以通過反饋作用調控較低水平的加工。Snowden等研究發現,無論信息是以面孔還是以語音的方式呈現,對于前顳葉受損的病人,都難以識別個體,所以前顥葉被認為是個體身份信息得以結合的區域。

但是現在大部分研究表明,面孔與語音的結合發生在早期加工階段,其結合過程是自下而上的加工,不是自上而下的加工,也不存在所謂的超模型。

Kriegstein等進行的一系列研究說明語音和面孔的結合是發生在早期加工階段的。他們對面孔失認癥病人的研究發現,失認癥病人對熟悉語音再認的行為表現不及正常人,但是在梭狀回和顳上溝之間的區域的激活是正常的;對熟悉面孔反應的區域,激活強度不及正常人的。這個研究從側面說明,語音和面孔的結合是發生在早期加工階段,并不依賴自上而下的加工,而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機制。面孔和語音身份識別之間的聯系是神經的自動連接,需要面孔和語音的同時呈現,而不是超模型水平的結合。

4 總結和展望

隨著認知神經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孔和語音身份識別成為近幾年來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關于面孔身份識別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不僅包含身份整體性的識別,也包含身份亞成分的識別。相比之下,對語音身份識別的研究卻剛起步。在語音身份識別方面,關于自我/他人身份識別、種族身份識別等都還是空白。性別身份識別方面也不很一致。對于語音物理特征等的變化的研究也是剛剛起步,如語音多大程度的變化人們才可以識別為同一身份等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篇5

記得2008年的9月1日,你我相遇在703班。那時的我們,剛剛告別了金色的童年,也才與母校的老師和同學分別,依依不舍地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學校,有緣被分配到了703班,緣分吶!雖然你我素未謀面,但卻慢慢變成知心好友,我們在703這個班級里,一起經歷了太多太多,留下了許多美好難忘的回憶!

——屬于我們的703

在703的這些日子里,我們曾經一起去軍訓,一起上下學,放學不想回家就一起跑去喝珍珠奶茶( 嘻嘻,因為喝太多了,所以我現在已經不太喜歡了?。?,還有,我們還一起上課說悄悄話,一起吃零食,一起抄作業,當然,我們的703可不是一群只會調皮搗蛋的壞學生!(*^__^*) 我們上課說悄悄話這絕對是個壞習慣,可是該認真聽的時候我們都會認真聽講,而且是很認真的哦!順便炫耀一下,我們的語文和政治成績可是得過全級第一的哦?。ㄗ院溃┧?,千萬別小看了我們!但是,我們似乎很偏科,英語成績就很差,不過現在還好啦,因為,我們努力過!

——幸運703

與其他班相比,我覺得我們超幸運,因為我們的老師都非常好,倍兒棒!就說我們的英語老師吧,她是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我們是她的第一屆學生。真是有緣,她曾經跟我們講過,原本我們班的英語老師不是她教的。(幸虧有換成她)她對我們真的很好,就像我們的朋友,一位很照顧我們的朋友。下雨的時候,只有她會怕我們著涼,拿紙給我們擦掉身上的雨水,上課的時候知識點講完了,她就會放些英語的影片給我們看,雖然我們聽不懂,但是可以看字幕,內容精彩極了,另外,她布置的作業也是少之又少,這些待遇別的班應該沒有,羨慕吧!可是,我們還總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有好幾次都惹得她好生氣好生氣,可是過后她總是會原諒我們。最覺得對不起老師的就是第一學期的前兩次學段考,我們的語文考第一名,英語卻是倒數第一,這讓老師很傷心,可是她并沒有太怪我們,后來,每次考試后,她都會問我們覺得這次成績怎么樣,我們就說“不會又是倒數第一吧!”而她總會笑著說,倒數第二,第三,第四……我們在一次次的進步,因為老師總在鼓勵我們,她總是會把我們和其他班級的分數拿出來比較,告訴我們每個人只要考多1或2分就可以排到第**名……到了她教我們的最后一節英語課,她問我們有沒有什么話要對她說,我們都只對她說了聲“BYE-BYE!”,“再見!”,多么簡單啊!其實,我心里有很多的不舍……只希望她下一屆的學生會更好,不再惹她生氣。。。老師,對不起!老師,謝謝你!

——分別703

終于,還是到了分別的日子,大家都不知道初二會被分到哪一班,會遇到怎樣的老師和同學,只知道我們即將面對分別!分別!在這里,我們一起創造了只屬于我們的703,我們各自將自己的美好回憶珍藏起來,在分別的這一天,大家相互祝愿……一切盡在不言中!

——永恒703

篇6

一種眷戀

似乎是莫名的一種傷感

也許是無聲的一種等待

或許沒有結束一種情感

好像說不出

再美的花兒總有凋謝的時候

再深的情感總會有分別的一天

傻傻地眷戀

卻是無聲地說再見再不舍又能如何

等待的不只是曇花一現

39個人在一起卻總有分別的一天

一如蒲公英飄散

在世界的各地

最后一句輕聲的

篇7

無法放開的手

你走了之后

只剩落葉陪我

微笑著的淚

讓風吹走了

留下忘記的思愁

六年生涯

擦間而過

直到了最后

都不愿放開的手

秋天過了以后

我們都要學會成熟

也許時間

會停留在

每個想你的時候

讓我們分別

無法抹去的痛

風繼續侵襲著孤單

沒有停

內心波動的情緒

環繞著我

舍不得你走

當時光回首

翻開相冊

你那笑容帶不走

我心中的想念

在每年秋天

這個時候

到最后

分別前最眷戀的理由——

珍惜友誼

秋天的時候

篇8

贈別

今天

我和你

要跨過這古老的門檻

不要祝福

不要再見

那些都像表演

最好的是沉默

隱藏總不算欺騙

把回想留給未來吧

就像把夢留給夜

淚留給大海

風留給帆

顯然,這首詩是作者在與友人分別的時候寫下的,在詩中,他說“不要祝福,不要再見”因為這些都像“表演”,真情實意并不流露在表面上,而是由心而發。我也認同“最好的是沉默”因為沉默不算欺騙。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信任。沉默不僅保留了你的思想,而且還讓對方讀懂你的情意。

所以有句古話說得好“沉默是金”。有句名言也曾說“在辯論時,沉默往往是最難駁倒的觀點”。

垃圾放對了地方就成了寶貝,金子放錯了地方就成了垃圾。沉默并不是什么時候都適用的,有的時候,我們稍稍一用錯,沉默不僅僅一文不值而且還爛的可憐。

篇9

六年,整整六年,這對于人們來說,不是個小數字,因為,這是一個很直接的數字,過去的時光不再倒流,不可能再來,有些人可能很愛惜時間的一分一毫,但是有些人,虛度光陰。有時候我真的以為,我是第二種,對于小學的六年時光,我沒有做出什么偉大,就可以說是令我滿意的成績,可以說是偶爾一兩次有吧,但是為什么不能持久呢?是不是說明我很虛偽?對于時間的流失,我感匆匆....

我感到匆匆的直接原因就是,時間的飛逝,六年,在我的手中流逝,不可能再重復了,不可能,不可能....今天是美好的,不可能在和今天一樣,這就是日子的意義,說到這里,我不禁掩面嘆息,一年365天,六年2190天...和同學們玩耍的快樂日子,老師的循循善誘,考試時得到優異的成績的,這些都不再重來,我恨,我恨這個世界為什么要讓人老,要讓人死,親情的割舍,時間的流逝,讓我對時間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覺得時間是人類的殺手,它一天一天的過去,就代表人類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死亡,時間的逝去太恐怖,我感匆匆.......

我期待著未來,我考上什么初中,什么中學,什么高中 ,什么大學,因為我怕,我舍不得,我不愿意離開這些讓我有著學習的快樂時光的同學,我忘不了我的老師,我想象不了我離開了她們以后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也許,以后聯系的會很少,我不要,我不要,這時候,我怨恨,上帝為什么要人類分別,他明明知道離別的痛苦 ,還要讓他的子民嘗受離別的苦衷,在離開這一群可愛.團結的六3班,我會哭泣,我不要這樣的感覺,這樣的感受好比是把自己的心放到鍋里面去煎熬,我可以想到在分別的那一刻,我的整個身體就像被撕成了兩半,一半和同學們一起離開,留下永久的思念,另外的一半在我的身上痛苦....這一切,我感匆匆.....

篇10

今天的清晨,風光無限美麗,寧靜的片刻你打來了電話,僅僅是那么一兩句的問候,我卻感動的要命,你約了我一起去玩,我想,這也許是快樂的一天,有你的每天,都是這么快樂。

你到了我們約好的地方,寧靜的連顆針掉地下都可以聽見的寧靜等待著你的到來,我就要走了,想著想著眼淚掉落了下來,別的地點,別的學校,別的我所不熟悉的人,你來了,我擦干了眼淚。你把我帶到了繁華的街道,吃著美味的小吃,看著迷人的書籍,品味著哲理與思想,有你的每天,都是這么快樂。

然后,你悄悄的告訴我,你知道,知道我要說什么,我在想,你總是,總是那么明白,在我華麗的外表下,有一顆脆弱無助的心。你知道我要轉走,到來別的學校,我們的聯系就會少了,緊跟著抵觸就會來了,但你卻并沒有對我說太多告別的話,卻終究只說了一句:“再見,保重”,有你這句話,我心滿意足。有你的每天,都是這么快樂。

分別時,我百般挽留,你卻只說:“送君終須一別”,我含著淚和你告別了,我忘不了你,忘不了今天。有你的每天,都是這么快樂。

我難過的時候,有你,我感到快樂,有你的每天,都是這么快樂。

我高興的時候,你會讓我更快樂,有你的每天我都充滿快樂。

我傷心的時候,你會陪伴我,有你的每天,我不再感到孤單。

我打你、罵你、說你,你總會忍著,有你的每天我真的很快樂。

我回家了,你送我回家,有你的每天都是這么快樂。

回到家,我大哭了一場,真的好想對你說:“有你的每天,真的很快樂。今天,真的特別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