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增長方式的分別
時間:2022-11-14 04:29:59
導語:經濟發展與增長方式的分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王彥奇工作單位:大同煤礦集團雁崖煤業公司
20世紀50年代以前,經濟理論研究中一般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視為同一概念。之后,經濟學開始把二者區別開來:將經濟增長定義為產出的增加,并認為這是發達國家經濟學的研究課題;將經濟發展定義為結構的改變,并認為這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學的研究課題。其實二者是不可以完全割裂開的,它們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經濟增長方式側重于經濟數量的增加,經濟發展方式側重于經濟質量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改善,二者構成經濟增長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的統一。經濟發展方式包含經濟增長方式,追求集約型、效益型增長,即又好又快地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方式更有效、更持續地進行,也就轉變成了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結果,沒有一定幅度的經濟增長,也就不會有經濟發展。對于我國的經濟現狀,已不能簡單地只求經濟增長,而是要更加注重經濟協調發展。
1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在概念上的差別
經濟增長偏重于數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變化導致產出數量的增加,它的核算常采用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GDP增長率和人均GDP三個指標。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生產要素投入的變化(包括生產要素數量增加、質量改善和組合優化)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劃分,經濟增長方式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增加生產要素占用和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即粗放型增長方式;另一種是通過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即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方式。經濟發展的內涵比經濟增長更廣泛、更深刻,它強調經濟系統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是一個量變和質變相統一的概念,不僅包含生產要素投入變化,而且包括發展的動力、結構、質量、效率、就業、分配、消費、生態和環境等因素,涵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各個方面。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不一定包含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重視經濟規模擴大和效率提高,更強調經濟系統的協調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成果的共享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調整經濟發展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所以,從經濟增長方式到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轉換,不僅僅是從“增長”到“發展”兩個字的簡單調整,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又一次飛躍,將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產生重大導向作用。
2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的淵源、產生條件不同
不同國家和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約束,要求采取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方式。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總量較小,資本、技術、制度等要素比較稀缺,土地、礦產、水、環境等要素的稀缺問題還不突出。當時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以盡可能少的資本和技術與盡可能多的自然資源相組合,注重經濟增長方式。但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生產要素的稀缺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就要求對經濟發展進行調整,強調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在指導思想、推動力上的不同
經濟增長方式以經濟總量的增長為指導思想,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總量的擴張,它的推動力是引進技術、提高資源投入的數量與利用。經濟發展方式的指導思想是發展觀,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與經濟結構的改善。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又好又快增長、以人為本、“五個統籌”、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構建和諧社會等均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也都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要求。經濟發展方式的推動力是制度創新、知識自主創新、擴大公眾福利、循環經濟、經濟結構優化等。在制度創新上,要界定政府干預的經濟領域,明晰產權,制定有效率的法規與政策,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務,制止腐敗;在知識自主創新上,要明確自主創新的路線與定位,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提高創新回報的社會環境,建立知識創新體系;在擴大公眾福利上,要確立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并重互動的發展思路,強化公共財政意識,加大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不斷提升公眾社會福利水平;在發展循環經濟上,經濟活動要嚴格執行資源利用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再生、再開發和多種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三次產業間循環、工業園區循環、社會循環;在經濟結構優化上,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
4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在理論基礎、側重點上的不同
經濟增長方式的理論依據主要是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側重于以物為本的單一線性的生產要素研究;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依據是全面發展理論、均衡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以人為本的學科多元化(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資源環境學等)和立體性地研究經濟(生產、流通、分配、消費)。
5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衡量指標、實現路徑上的不同
經濟增長方式的衡量指標主要是要素投入的數量及配備比例、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總量實現翻番的時間、人均GDP的數量。它是在增長中求發展,增長以快、多為先為重,發展為后為輕。經濟發展方式的衡量指標除經濟增長方式的指標外,還包括社會公平與穩定指標、發展指標、環境指標等。它是在發展中求增長,發展為先為重,增長為后為輕,認為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能使社會結構得到改善,相反,會出現高增長下的“有增長無發展”和增長不可持續等問題。所以,必須從發展中求增長,即經濟發展方式。
6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增長方式在取向目標上的不同
經濟增長側重于經濟數量的擴張,著眼于經濟的短期變化,屬于戰術目標;經濟發展側重于經濟結構的改善,著眼于經濟的長期變化,屬于戰略目標。經濟增長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的,經濟增長方式只能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標”,而經濟發展方式能夠治本。經濟增長方式的取向是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主要體現生產要素由分散向聚集、資源利用由數量向效率轉變;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取向是按經濟結構、自然資源、環境狀況、經濟發展階段、社會發展戰略等實施轉變。從一定意義上說,經濟發展方式決不是一朝一夕、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它比經濟增長方式任務更繁重、更艱巨,過程更復雜、更漫長。當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取向:(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2)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3)實行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6)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7結束語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方式不同于經濟增長方式,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要求,把“增長”改為“發展”,用“發展方式”代替“增長方式”,這種變動涵意深刻,意義在于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提法更科學、更符合發展規律、更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要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要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按照十七大報告的要求,努力實現三個轉變,逐步形成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及城鄉之間和區域發展之間相協調的新格局,將我國的經濟社會轉入全方面發展的軌道。
- 上一篇:國內經濟增長的轉變探究
- 下一篇:經濟增長的判定模型探索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