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的判定模型探索

時間:2022-11-14 04:32:05

導語:經濟增長的判定模型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增長的判定模型探索

本文作者:張艷麗工作單位: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管理系

目前,經濟增長方式的判定方法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法,將經濟增長比例和資源投入比例做出直觀對比,并據此作出經濟增長處于粗放增長還是集約增長的模式.這種判定方法簡單,在判定區分較明顯的兩種經濟增長方式時方便易用.但在現階段,經濟增長伴隨高資源消耗和高環境代價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中一個十分突出而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解決好此問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引導國民經濟由粗放型增長轉變為以技術進步、管理提高為中心的內涵式發展模式,是自/九五0計劃以來始終擺在首位、亟待解決、而又遠未解決的重要課題.而如何通過統計數字的定量測算來判定宏觀經濟的增長模式和通過評估數據判定微觀經濟實體的增長方式,為國家制定有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為企業決策提供實用的指導,則要求細致的定量分析.本文則是從定量分析的角度出發建立了較為簡明的數學模型,解決了該問題。

1模型假設

經濟增長方式分為粗放型增長(extensivegrowth)和集約型增長(intensivegrowth).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指依靠提高勞動力或資源的等/硬投資0投入來獲得經濟的增長;集約型增長是指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基礎的經濟增長,經濟效益的提高通過增加/軟投資0來實現,即以較少的要素投入獲得預期的產出,或以既定的投入獲得較大的產出.因此經濟增長方式的判定主要是對經濟增長源泉的分析.生產率分析是探求經濟增長源泉的主要工具,因此我們假設,經濟增長方式可以顯見于全要素生產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即經濟增長方式可以用全要素生產率來表示。全要素生產率分析是相對偏要素理論而言的,是現代生產率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全要素的生產率分析主要用于考查除勞動力、資金以外的要素為經濟增長所做出的貢獻,一般多指科技進步、管理創新、技術擴散、經濟外部性、政策改進、規模經濟和其他非體現因素為生產率增長做出的貢獻.

2參數設計及模型的建立

模型1:生產函數法用基于C-D生產函數的TFP增長公式考查經濟增長方式:C-D生產函數Y=AKAtLBt,來描述生產過程,那么全要素生產率(TFP)為:lnYt=lnA+AlnKt+BlnLtln(Yt/Y0)=lnA+Aln(Kt/K0)+Bln(Lt/L0)I=A(Kt/K0)+B(Lt/L0)y=Yt/Y0TFP=y/It式中:Y)產出;y)產出增長率;K)資本投入;k)資本投入增長率;L)勞動投入;l)勞動投入增長率;A)資本產出彈性;B)勞動產出彈性;I)/硬投入0增長指數.當該式計算的TFP>1時,說明經濟增長率高于/硬投入0增長指數,經濟增長的源泉不僅來自/硬投入0的增加,必然還來自于/軟投入0的提高,如提高管理水平,科技進步,受技術擴散影響等,此時,經濟增長方式屬于集約型增長方式,且TFP越大,說明集約程度越高.當TFP=1或接近1時,說明經濟的增長主要是由于/硬投入0提高帶來的,經濟增長與科技進步管理水平無明顯相關性,經濟發展基本上屬于粗放式增長.TFP指標小于1的年度,產出小于投入,效益低下.說明經濟的增長以浪費資源為代價,不應提倡.當考慮到微觀經濟實體(企業)時,該法則同樣適用.模型2:非參數的生產率指數法用Divisia指數判斷經濟增長方式迪氏(Divisia)指數常被經濟計量學家用來度量全要素生產率,并且被認為是分析生產率的最好工具,其定義為產出Divisia指數與投入Divisia指數之比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其表達式為d=DTFPtDTFP0=Y(t)/Y(0)X(t)/X(0)d)Divisia指數;DTFPt)比較期的全要素生產率;DTFP0)基期的全要素生產率;Y(t))比較期的產出;Y(0))基期的產出;X(t))比較期的投入;X(0))基期的投入.表達式的物理意義:表達式左邊為Divisia指數,即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率,右端分子Y(.)表示總產出增長率,分母X(.)表示總投入的增長率.總產出增長率Y(.)等于各種具體產出增長率的加權和,總投入的增長率X(.)等于各種具體投入增長率的加權和.i、當d>1時,說明總產出的增長率大于總投入的增長率,經濟增長必然存在技術進步或管理水平提高的因素,經濟呈集約型增長;d越大說明集約程度越高.ii、當d=1或接近1時,說明經濟產出與投入變化速度相當,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投入帶動,與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無明顯相關關系屬于粗放型經濟增長.iii、當d<1時,說明高額的投入增長并沒有帶來同樣的產出增長,存在較大的資源浪費和投入不經濟.值得說明的是,Divisia指數不僅可以考查國家宏觀經濟的增長方式,也可以考查某產業發展狀況或指導微觀經濟實體(企業)來考分析其增長方式并作出決策.通過考查一產業的Divisia指數可以判斷出該產業在投入與產出方面的關系,若投入增長大于產出增長在該產業內普遍存在,則說明該產業發展方式急需改進,可以通過增加科技投入或提高管理水平來改變該產業面貌,必要時可以限制這樣的產業進一步發展.用Divisia指數考查微觀經濟實體(企業),則可以明確一企業的效率高低,這也是企業自身關心的問題.

3模型的現實意義

中央政府在一次講話中指出,/九五0計劃以來,我國政府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從整體上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轉變,經濟發展付出了很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目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鋼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別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分別達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經超出環境容量.同時,自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存在投資過熱現象.許多項目在投資方向上存在著盲目性.一些項目盡管在短期內可以贏利,但消耗資源過度,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和外部成本,最終成為經濟粗放增長的原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不管從宏觀還是微觀方面都亟待解決,刻不容緩.該模型的現實意義在于,定量分析各種投入產出之間的關系,準確判斷經濟增長屬集約型還是粗放型.對國家宏觀調控來說,有利于認清經濟所處形勢,并進一步判斷導致粗放增長的亂投資、濫開發、過度使用能源的經濟因素,制定限制不利因素的方針政策,鼓勵應用進步技術和有效管理的經濟因素,作出正確的經濟導向,從而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微觀經濟實體來說,及時判斷自己所處境地,有效分析自己企業的投資所屬類型,避免過度硬投資,節約有效地進行投資,抓好技術進步和有效管理兩個方面,讓企業處于集約增長的模式下,有利于國民經濟和諧發展,也有利于企業自身經濟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