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草種植范文

時間:2023-03-18 21:44: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苜蓿草種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苜蓿草種植

篇1

隨著時代的發展,畜牧業已逐漸成為現代農業重要的生產對象之一,阿勒泰作為全國畜牧產業較為重要的牧業基地,其擁有優質的地理環境和放牧條件,雖然其條件與其他地區相比是最佳區域,但畜牧產業發展較為緩慢。畜牧產業的發展狀況與畜牧使用的飼草料離不開關系,由于新疆的畜牧產業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草原畜牧業仍在依靠傳統的飼養模式來進行養畜,這種養畜方式不僅是導致新疆畜牧業落后的原因,也是導致生態環境失去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1 阿勒泰地區的飼草種植狀況

阿勒泰作為我國的重點牧區之一,其飼草種植情況是大眾關注的對象之一。阿勒泰地區是典型的草原畜牧業地區,是當地牧民基本的生產資源和牧業發展的基本物質,草地分布極其廣泛,是當地牧民畜牧產業的重要資源來源,截止2014年底,阿勒泰地區人工草地總面積約120萬畝,整個地區草原的總面積為1.48億畝,可利用的草地面積為1.08億畝,全區的植物種類高達1500-1600余種,擁有良好的天然資源和地理環境,是種植飼草料的最佳場所。

2 飼草種植新模式現狀

根據阿勒泰地區的畜牧產業發展狀況來看,雖然阿勒泰擁有良好的產地資源和優越的種植環境,但由于阿勒泰的種植技術較為落后,其種植物品較為單一,很多生產技術都不成熟。經過對現代市場上的調查,發現了大部分牧民一直在采用苜蓿作為傳統飼草料,這種飼草料受到廣大牧民的喜愛,在畜牧產業中被廣泛的應用著,這也表明了現代畜牧產業的市場需求量,但是,由于很多種植產業一直都在使用傳統的種植模式,導致種植效果不顯著,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也不高,對此許多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都不高。阿勒泰地區四季氣候特點顯著,但當地開發的飼草料地多用于種植經濟作物,其主要種植產品為油葵、打瓜等農作物,這些產物的種植對當地區域土地的傷害力非常大,在種植的5到6年后,那片種植區域就會出現土地退化的現象,一旦出現這種現象這片土地就再也無法種植其他農作物,最終變成荒地。據相關人士統計,目前阿勒泰被荒廢的區域已越有55萬畝地,這些土地常年被荒廢,無法為農民帶來經濟效益。而苜蓿草種植對土地要求和環境要求都不高,能在貧瘠的土地上進行大面積種植,苜蓿與傳統的農作物相比不僅存活力強,其對環境的抵抗能力也非常強大,在冬季的冰雹天、冰凍天、夏季的干旱天、大風天等對植被傷害較大的天氣下苜蓿都能夠有效的抵抗,這也表明這苜蓿的種植風險小,不會因氣候的突變而導致出現農作物產量下降的現象,其管理方式也不復雜,與傳統的農作物相比管理方式較為簡單,是現代市場上農作物中最好的草料。

3 種植飼草料節水灌溉技術推廣

要想在荒地上種植苜蓿,其過程與灌溉土地離不開關系,隨著農產業的不斷發展,已研發出了節水灌溉技術,這種技術能夠有效的為荒地帶來水源,使其減少種植過程因缺水帶來的不便,雖然科技技術減少了苜蓿的種植缺水問題,但苜蓿不一定就會種植成功。由于許多農牧民都缺乏對種植技術的管理,在使用節水灌溉技術時沒有維護設施的意識,當設施出現了問題時時常不清楚怎么去解決,這種現象會致使節水灌溉技術一直被停用,也導致國家對設施投入的資金沒有發揮最大功效。阿勒泰地區的農牧民長期以來一直是以牧業為主要收入來源,但這些農牧民在種植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缺乏經驗、種植技術不完善、種植過程簡單等現象,在耕種苜蓿的過程中常常使用錯誤的耕種手段,導致農作物的管理方式出現了很大誤差,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在這些問題的基礎上,就算擁有再完善的科技技術也無法生產出讓人滿意的效果。對此,針對這些現象,農業戶可采用滲灌苜蓿種植技術,這種技術能夠控制農作物的整個生產過程,能有效的農民進行土地和植物的管理。

滲灌苜蓿種植技術在管理上,主要是使用代管代種的新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在農牧民生產農作物的過程中完全的管理農作物的生產狀況,在實施這項技術前,農戶要簽訂相關合同,并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和種植的材料費用,這項技術需要種植經驗豐富的人員才可進行實施,其管理過程為播種、施肥、管理三個步驟,其中還需對節水設施進行有效管理,這種種植新模式使銷量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大量的減少了人工勞動力,使當地的種植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經過有效證實,這項技術使當地的種植水平逐漸走向科學化與專業化,農民不再只關注農作物的產量,而是更加關注管理手段和養殖過程,這項新技術不僅使原有的荒地變為了綠色資源地,也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改善了土地的荒廢現象,使土地有了更好的用途。

4 產業開發

隨著種植技術的創新,飼草料的種植技術得到了巨大的突破。以往的牧民雖然有穩定的居住點,但是由于沒有穩定的飼草料來源,牧民只要采用放牧方式來飼養牲畜,這也是導致牧民的居住點一直飄渺不定的原因。也有很多牧民因為不了解種植飼草料技術,導致種植飼草的效果時常不顯著。但是有了滲灌苜蓿種植技術后,可以使種植過程變得簡易化,其管理方式也非常的簡便,滲灌苜蓿技術能為當地農民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減少了飼草貨源短缺的現象。滲灌苜蓿技術不僅改善了種植過程,也為當地的畜牧產業帶來了大量的貨源,減少了草原植被的破壞現象,也使當地的畜牧產業鏈大幅度提升了,改變了以往因氣候原因、地理位置等原因帶來的飼草短缺現象,使當地相關的飼草料企業、肉制品企業、奶制品企業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也使當地的土地植被得到了有效的恢復。

5 結束語

畜牧產業的發展與飼草料種植息息相關,飼草料的貨源充足直接影響著畜牧產業鏈的發展前景,對此,當地地區各個部門應重視飼草的種植情況,對飼草種植投入相應資金,研發新型飼草種植模式,讓飼草不再出現貨源短缺的現象,面對還在使用傳統種植技術的農民當地部門應派發專業人士來進行專業指導和管理,讓牧民使用科學合理的方式來種植飼草,使其未來有更好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牧草 產業化 經濟效益

1.牧草的地位和產值

1.1牧草的消費者

牧草的消費者是家畜、家禽、魚類和其他特產養殖動物,反芻家畜是牧草的主要消費者。據研究表明,牧草為所有肉牛提供了83%的飼料,其中為育肥肉牛提供了27.6%的飼料。由于肉牛育肥時間短,因此消耗的精飼料僅占肉牛總需求量的很少一部分。奶牛對牧草的需求量比肉牛少一些,所有奶牛消耗的牧草占總飼料的61.2%。綿羊和山羊消費的牧草比例很大,達到91.1%。馬、騾和兔也主要消費牧草,但比反芻動物少。豬消費的牧草相對較少,大約占日糧的15%左右。家禽和魚類僅消費少量牧草,雖然在配合飼料中可加3%~5%的牧草草粉,但在實際生產中一般不用。

1.2大規模的牧草種植

在世界上,發達國家大規模地種植牧草,以滿足畜牧業發展的需求。新西蘭三分之二以上的草地是人工草地。許多發達國家在農田中大量種植牧草,丹麥、愛爾蘭農田種草比例高達70%以上,澳大利亞和荷蘭大約為60%,美國為40%,法國為30%~40%,保加利亞為25%,我國僅為4%。

1.3牧草在農業中占有很高的比重

縱觀世界各國,發達國家的畜牧業水平都很發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其產值一般都占該國農業總產值的五成以上。按畜牧業產值比重排序,分別是新西蘭、丹麥、英國和德國,其占的比重分別為90%、90%、74%和70%。

牧草轉化成為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的大部分,把牧草轉化為畜產品的國家,按所占比例排序依次是新西蘭、澳大利亞和英國,分別為95%、90%和80%。經過以上對比可知,發達國家的牧草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三分之一以上,牧草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最高的國家是新西蘭,達到85%。其次是丹麥,牧草產值比重為72.0%。再次是英國和澳大利亞,牧草產值比重分別為56.0%和54.0%。由此可見,發達國家的牧草在農業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2.牧草市場

2.1干草市場

2.1.1國際市場

據調查,國外干草產品市場每年的需求量大約1000萬噸,其中北美洲200萬噸,歐盟100萬噸,東南亞地區700萬噸。其中每年亞洲苜蓿草產品的需求量大約為200萬噸,主要進口國是日本和韓國。據1995年資料,日本進口苜蓿草138萬噸,其中純苜蓿草105萬噸,產品中苜蓿草捆約占70%,其余為草塊或草顆粒。韓國每年進口10萬噸。此外,東南亞一些國家也有幾十萬噸的進口量,亞洲苜蓿產品約70%來自美國,20%來自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也有少量出口,我國每年出口苜蓿草僅僅萬噸。如果我國能夠成批量生產高質量的苜蓿產品,則有能力占領亞洲市場。因為我國具有運距短、運費低、調運快捷的地理優勢,所以在國家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能力。

2.1.2國內市場

國家估算,我國牧草產品的需求量約為3000萬噸,其中肉牛、肉羊育肥需2300萬噸,奶牛需480萬噸。1997年全國生產牧草產品210萬噸,其中外調29.5萬噸,苜蓿生產76.9萬噸,外調3.78萬噸;羊草生產107萬噸,外調24.8萬噸;沙打旺生產25.1萬噸,外調0.89萬噸。顯然,目前我國牧草的生產量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2.2草種市場

2.2.1牧草種子市場

根據國家規劃,全國至少要建立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2000萬公頃,治理退化草地3300hm2,平均每年需要20萬噸牧草種子。目前我國種子田和草場采種基地共采集牧草種子約7萬噸,二者相差13萬噸,數量可觀。最僅幾年,我國對牧草種子的需求量大增,國產種子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不得不從國外大量進口。因而發展牧草種子繁育基地是必要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2.2.2草坪草種市場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在加快,運動娛樂休閑場所在增加,交通運輸設施在加快發展。特別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供,對環境質量的要求顯著增強,從而推動了我國草坪綠地的發展。但是我國的草坪綠化主要依賴于進口品種,1985年我國進口草坪種子10t,1997年超過2500t,1998年超過2500t,1999年達到6000t。目前,我國的草坪種子市場只相當于美國的1%、歐盟國家的1.5%。據估計,未來我國的草坪種子市場每年可能達到10萬噸。為改變我國牧草種子依賴進口的局面,發展國產草坪種子市場,前景極為廣闊。

3.牧草的商品化與經濟高效益

3.1牧草的商品化

在我國,牧草從小規模種植、自種自用,到現代化的牧草專業化、區域化、商品化生產,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F在牧草生產已成為經濟效益高的農業產品之一,可作為商品的有草種、干草及其加工草品、蔬菜等。

種子是牧草生產的基礎,我國生產牧草種子,但大部分自種自用。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我國牧草種子生產有了一定發展,除自用外還有少量出口。長期以來,我國牧草生產沒有實行產業化,規模小,對牧草種子的需求量少,從而影響到牧草種子的銷售價格。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對牧草種子的需求量增加,其價格提高。另外,開始從國外大量進口,特別是2001年春季,牧草種子嚴重脫銷,種子價格很高。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特別是草食畜牧業的發展,草成為商品,而且品質優良營養豐富的苜蓿產品備受青睞。目前我國的苜蓿草產品主要是干草捆和草粉,還生產少量的苜蓿草顆粒和草塊,產品主要內銷。目前苜蓿草產品的價格在產地都在1000元/t以上,其各種產品的參考價格見表1。

表1 苜蓿產品價格(元/t)

3.2牧草的經濟效益

種植牧草,特別是種植多年生牧草,一次建植成功,可多年利用,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經濟效益高的優勢。以苜蓿為例,在旱作的條件下,苜蓿種子的平均純收入比糧食作物多450~1650元/hm2,比大豆高300~1500元/hm2;苜蓿干草的收入比種子略高一些。在有灌溉的條件下,苜蓿干草的平均純收入比玉米多150~2025元/hm2,比小麥多1650~3525/hm2;苜蓿種子的平均純收入比小麥和玉米少。

參考文獻:

篇3

種果蔬、種鮮花、種苜蓿,這些與北大荒大農業千畝豆海、萬頃稻浪相去甚遠的小產業,被齊齊哈爾管理局作成了富民大文章。養螃蟹、大雁、梅花鹿是這個管理局的特色養殖項目,撐起群眾致富的半壁江山。

高效特種,品質效益優先

墾區馬鈴薯主產地――克山農場馬鈴薯種植面積10萬畝,成為墾區馬鈴薯產業的脊梁。墾區西部水稻種植的起源地――查哈陽農場與袁隆平水稻研究所合作,開展水稻高品性抗病品種育種,目前育種工作已經進入品種審定階段。齊齊哈爾管理局著力發展棚室經濟,將果蔬、食用菌與花卉作為主栽品種,并繼續夯實中草藥、雜糧豆以及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種植業的根基。齊齊哈爾種畜場棚菜種植戶劉振東的兩棟大棚四季生產,畝效益超過6萬元。花卉種植戶衣秀華種植君子蘭,年效益超過20萬元。

自2012年開始,齊齊哈爾管理局工會、科技局等部門在陽光培訓過程中聘請省內科研院校、山東的食用菌專家和五常、七臺河等地的食用菌種植大戶到管理局食用菌培訓班傳授經驗,在指導種植戶生產的同時,也拓寬了銷售渠道,留下了客商資源。齊齊哈爾種畜場香菇種植大戶高宇每天通過手機和電腦時刻關注香菇的價格變動情況,第一時間了解市場動態,并與齊齊哈爾、大慶等地的蔬菜銷售商簽訂了合作協議。

2015年,這個管理局共生產食用菌10多個品種、80萬袋,預計利潤可超過百萬元。明年,管理局還將利用水稻育秧大棚在查哈陽、依安農場和富裕牧場等地重新開辟一批種植基地,并與有加工能力和銷售渠道的食用菌龍頭企業加強聯系,帶動食用菌產業迅速、持久地成為一個新興的富民產業。

近年來,牧草種植已悄然成為齊齊哈爾管理局的新興產業。綠色草原牧場種植苜蓿草6.5萬畝,苜蓿草種植合作社與青貯種植合作社不僅在種植牛產、銷售上減輕了種植戶負擔,還購進TMR機械,將全混日糧配送進了養殖小區。

見縫插針,拓展養殖領域

奶牛養殖一直是齊齊哈爾管理局畜牧業發展的重點,而不斷萎縮的奶業市場對奶牛養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齊齊哈爾管理局從政策扶持、完善服務出發,堅持穩奶牛、走規模、提單產、重質效的發展策略,分析市場找原因,應用現代化的養殖技術,盡量降低成本提高產能,走質量效益型畜牧業發展道路,發展乳肉兼用牛,進一步加快了奶牛牧場集約化改造步伐。

這個管理局發揮天然草場資源豐富和養殖業較為發達的優勢,發展肉羊、牛豬、禽類養殖,獲得了較為可觀的效益。

巨浪牧場宏旺孵化場場長楊宏業對筆者說:“孵化場今年孵化鵝雛20萬只、雞雛10萬只,獲純利20余萬元?!比ツ甏禾?,30歲的楊宏業在開辦養殖場的同時又投資50萬元創辦了宏旺孵化場,走上了“白繁+養殖+銷售”的廣業之路。他考察了山東、吉林等地的禽類市場,在山東購進10臺大型孵化設備,通過兩個多月的辛苦付出,孵化出的鵝雛、雞雛結實健壯。在他的帶動下,牧場職T的養殖積極性高漲。目前.飼養大鵝10萬余只、牛態雞5萬余只,養殖戶達126戶。

在齊齊哈爾市的東出城口,高速公路兩側是齊齊哈爾種畜場健康養殖基地,每年六月以后,這里就會出現大批的鵝群、雞群。總局黨委書記王兆力在到這里調研時,看著在草原上像白云一樣游動的鵝群,他囑咐農場領導:“抓好草原養護,效益才能持久。”針對健康養殖缺少龍頭企業拉動、銷售受到市場影響的現狀,他建議該場與大的屠宰、加工企業合股建設牛產線,消化場內年生產的350萬只肉雞和30萬只大鵝。

富裕牧場豐收水庫在養魚的同時兼養螃蟹,收入可觀。牛蛙、蚯蚓、紅蟲等稀有品種養殖雖然規模小,但銷路不成問題,養殖戶的收入也相當可觀。

瞄準資源,打破尋常銷路

篇4

“春風行動”由人社部、國務院扶貧辦、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共同組織開展,將依托基層平臺和對口扶貧機制等,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招聘會、趕集日下鄉等活動,同時充分運用現代化通信技術,開展手機短信、微信推送、網上求職、遠程招聘等,幫助勞動者和用工單位實現有效對接;通過加強勞務協作,幫助農村勞動者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和穩定就業;落實職業培訓補貼相關政策,提供職業培訓、創業政策咨詢、項目推介等,并堅決治理農民工工資支付拖欠。

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推進任務

農業部近日印發《2017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要點》,旨在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2017年將重點推進任眨包括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強化執法監管,著力加強監測評估工作,繼續深化質量安全縣創建,加快推進追溯體系建設,切實強化應急處置,加快健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監管制度機制。

實施《加快完善我國農藥殘留標準體系的工作方案(2015-2020年)》,新制定農藥殘留標準1000項。編制《加快完善我國獸藥殘留標準體系的工作方案(2017-2020年)》,修訂獸藥殘留標準100項。出臺《農業部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的意見》,建立工作規范,指導各地農業部門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力度。開展春、秋兩季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推動建立種子、農藥、獸藥質量追溯體系。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試點工作,完善合格證管理辦法,加強與市場準入銜接。

農業部苜蓿產業“十三五”規劃

近日,農業部《全國苜蓿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了“十三五”我國苜蓿產業發展思路、區域布局與發展重點?!兑巹潯诽岢觯?020年,全國優質苜蓿產量達540萬噸,苜蓿單產、質量、優質率和商品率進一步提升,草業龍頭企業不斷壯大,種養結合更加緊密。

《規劃》指出,苜蓿產業發展要按照加快發展草牧業、振興奶業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優化種植養殖區域布局,加強苜蓿草種繁育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高產優質苜蓿種植加工,推行種養結合發展模式,提高苜蓿生產標準化、規?;⑹袌龌?、產業化水平,促進苜蓿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今年種植業發展突出“一穩四進”

篇5

關鍵詞:人工種草;現狀調查;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S81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0-0130-03

Abstract:It takes advantage of the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forestry,food crops and forage productions” to extend artificial plant grass in Hotan Prefecture,which promote the county’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grassland economic benefit,ecolog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operation process. This study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 Hotan Prefectur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tending artificial plant gras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Artificial plant grass;Curr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和田地^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緣,深處內陸,地處東經77°24′~84°55′,北緯34°20′~39°38′。周圍高山環繞,氣候極端干旱,全地區草地總面積為2627200hm2,可利用面積為2475600hm2[1]。和田地區畜牧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一直以來主要表現在無水缺水草場面積大,加劇了冷季草場的不足和超載,平原區草地類型單純,牧草種類相對貧乏,草質差,草地退化沙化現象顯著;山區又由于夏季山洪頻發,進入夏場的牧道均要溯河而上,轉場壓力大,造成夏秋場利用不充分,諸多因素的影響限制著和田地區天然草地畜牧業的發展。但是和田地區特殊的地理構造促使和田地區綠洲經濟與綠洲農業發達,對該地區畜牧業的現狀與發展有深刻影響,由此,發展農區畜牧業,草原畜牧業與農區畜牧業相結合,大力發展飼草料生產多年來一直是和田地區加快畜牧業生產和發展的方向。

2016年,自治區畜牧廳為推進和田地區脫貧攻堅加快畜牧業發展工作,成立調查組對和田地區七縣一市,就退耕還草、退牧還草、地區2016年飼草料種植、農業3項補貼(青貯玉米)等任務開展了督查指導和技術服務工作,摸清人工種草現狀的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極促進和田地區人工種草事業的發展。

1 和田地區人工種草現狀

1.1 以畜牧業產業化為導向,走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道路 近年來,和田地區以“改造提升傳統畜牧業,開拓創新現代畜牧業”為目標,大力實施現代畜牧業產業化為導向,集中資源、集中投入、扶持壯大一批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走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道路?!盀豸斈君R春暖花開種業有限公司”看好和田地區草業發展的前景,在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建立66.67hm2高標準新疆和田大葉苜蓿種子基地,預計年產30t優質大葉苜蓿種子,緩解了新疆大葉苜蓿種子市場短缺的局面。

1.2 加快推進草品種選育步伐 牧草種子是草地改良以及人工草地建植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更是確保中央惠牧政策落實、畜產品有效供給、畜產品質量安全、國家生態安全和草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草品種區域試驗是確定品種適應區域和生產性能的有效方法,也是品種審定和推廣的基礎,只有通過嚴格、規范的區域試驗,才能對品種材料做出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才能確保品種審定質量,才能為國家重大草原政策落實、草產業發展和草原建設工程實施提供良種支持。[2]為了加快推進和田地區優質牧草種子的選育,自治區草原總站于2016年在于田縣設立了自治區級草品種區域試驗點,試驗點種植面積2.67hm2,包括23個牧草品種,為今后建立和完善區級優良牧草評價體系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1.3 人工飼草料種植情況 依托退耕還草、退牧還草等項目支撐,截至2016年8月19日,和田地區實際完成人工種草面積11000hm2,其中種植苜蓿5833.33hm2,種植青貯玉米3686.67hm2,種植蘇丹草1493.33hm2,超額完成2016年和田地區人工種草8000hm2的計劃。

2 和田地區人工種草的主要特點

和田地區人均耕地少,水資源緊缺,自2011年國家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以來,和田地區積極落實補獎政策,大力推進人工種草。在水土資源充足的區域,結合牧民定居,大力開墾生荒地,加大種草力度。在林果業大發展的情況下,創造性的提出了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為目的的種植新模式。有效利用林帶、田間地頭機耕帶種植苜蓿;積極探索和開發出在核桃樹、石榴樹、紅棗等果樹下推廣種植蘇丹草、苜蓿等的“林草”模式,套種小麥的“糧草果”等林、糧、草兼作的農業生產模式。這些新模式的運用和推廣,有效解決了南疆地區飼草料短缺的問題,為促進南疆地區畜牧業與林果業協調發展,構建農林牧復合型畜牧業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和思路。

3 人工種草效益分析

3.1 經濟效益 人工種草可以直接增加牲畜的越冬飼料,進一步增強牲畜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家畜繁殖成活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農牧民的生活條件,為提高農牧民收入奠定基礎[3]。人工種草項目的實施,還有效轉變了當地牧民靠天養畜、只索取不投入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觀念。如:墨玉縣雅瓦鄉“胡楊農牧養殖合作社”項目實施前種植33.33hm2小麥,小麥產量4500kg/hm2,價格2.1元/kg,收益9450元/hm2,小麥秸稈6000kg/hm2,按照市場價0.8元/kg折合計算,價值4800元/hm2,年收入共475000元;項目實施后2016年種植苜蓿,1hm2苜蓿干草12000kg,苜蓿干草價格按1.5元/kg折合計算,價值18000元/hm2,33.33hm2耕地年收入600000元,和田地區對種植苜蓿的農牧民進行補貼1500元/hm2,補貼資金50000元,僅種草一項合作社就增收125000元/a。

3.2 生態效益 大面積的人工種草可以有效減少草場沙化現象,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能夠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通過實施人工種草項目,將人工種草與天然草場改良相結合,增加草場載畜量,有效緩解草畜矛盾[4]。通過實施人工草地項目之后,逐漸減輕了天然草原載畜壓力,使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復。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同時,人工種草項目中所產的鮮草則轉化為畜產品在市場銷售,既環保又增收,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普遍歡迎。如:和田市團結新村是和田市在沙漠里新開辟的定居點,周圍都是流動沙丘,周圍種植133.33hm2苜蓿,不但解決了飼草料問題,還固定了沙丘,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同時定居點也免受沙漠風沙的掩埋。

3.3 社會效益 和田地區大力實施現代畜牧業產業化,扶持壯大一批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企業走集約化、品牌化發展道路[5]。烏魯木齊春暖花開種業有限公司在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建立的66.67hm2高標準新疆和田大葉苜蓿種子基地,預計年產30t優質大葉苜蓿種子,可以有效緩解新疆大葉苜蓿種子市場短缺的局面,助推和田地區人工種草建設的步伐。

4 人工種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1 草畜結合不緊密,阻礙草產I健康發展 草畜結合才能實現草產業的效益最大化[6]。近年來大量企業進駐和田地區實施治沙種草,多數企業有地種草,無畜養殖,而和田本地畜牧養殖規?;潭鹊?,小戶、散戶占有比重大。由于當地農牧民耕地有限,種草面積小,小戶缺草嚴重,加之當地飼草料產品流通不暢,“有草無畜、有畜無草”現象存在,草畜結合不夠緊密,影響草產業健康發展。

4.2 種植業結構難均衡,田間管理水平落后 和田地區農牧民人均耕地面積僅0.08hm2,由于林果種植效益高,耕地又有限,老百姓觀念還未完全轉變,普遍把好水、好地用于發展林果業和糧食生產,沙化地才用于種草,飼草料種植集中在地力比較貧瘠的耕地,造成牧草播種面積波動大,產量、質量無法保證。在牧草生產管理方面,部分農牧民由于缺乏觀念和技術,對飼草不管不問,雜草叢生,嚴重影響了飼草的產量,產草量不及正常水準的2/3。

4.3 牧業機械少,飼草料精深加工儲藏技術不高,制約草產業發展 苜蓿生產因產品的加工特點需求,需要規?;藴驶?、機械化的生產經營方式[7]。和田地區雖然農業機械擁有多,但牧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全地區目前擁有畜牧業機械29783臺,主要以鋤草機、粉碎機為主,其他飼草料播種機、收割機、打捆機、裹包機、粉碎機等牧草種植收儲、農副秸稈收儲加工機械數量少。目前大部分種植以人工為主,工作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作業成本高,草產業機械化水平較農業機械化相對滯后,遠不能滿足現代草產業發展要求,嚴重制約著和田地區草產業發展。同時,目前和田地區飼草加工還是傳統的割、曬、捆,有的只是剁成草垛,據統計,天然牧草經青貯或機械烘干后加工成捆、塊、粒、粉,可保存90%的營養,傳統的飼草調制方法使用飼草浪費約35%~55%[8],牧草營養成分的損失嚴重。

4.4 水資源匱乏 和田地區屬全疆最缺水地區之一,農業耕種用水長期處于半饑餓狀態,隨著工礦業迅猛發展,農業用水局面更加捉襟見肘。當前,全疆都要積極落實退地減水政策,受水力資源所限和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硬性規定,草產業處于水資源利用的邊緣[9]。近年新增牧草種植區耕地大多處于沙化區,牧草種植難度大,許多地方沙漠開荒滴灌種草,雖然出苗好,但保苗成活難度很大,成功率不高。開墾區地表植被破壞后,若不及時種植,易形成風沙源。

5 鞏固和發展人工種草的對策建議

5.1 加大草產業發展項目資金的落實,確保草產業健康發展 和田地區各級發改、財政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與上下之間、部門之間的聯系,及時掌握草產業資金的安排下達情況。對和田地區草產業專項資金按項目、按進度加快分配和撥付,切實做到急事急辦、特事特辦,文到即轉、款到即撥,確保及時將項目資金落實到位,以保障草種等生產資料及時采購,確保種草任務及各項草原項目的順利實施。

5.2 加大相關政策、項目的宣傳培訓力度,發揮引領作用 為推動和田地區各項惠草項目、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應不斷探索創新宣傳方式,廣泛利用多種宣傳手段,積極開展惠草政策宣傳。一是以會代訓??h市畜牧部門通過鄉鎮干部和村干部相關會議宣傳自治區及和田地區各項促進草產業發展的政策,提高基層干部依法行政水平。二是編印資料宣傳??h市畜牧部門編印《草產業發展政策、項目宣傳手冊》發到各縣區鄉鎮、村進行深入宣傳。三是通過現代傳媒和信息平臺宣傳。各縣市積極進行惠草政策宣傳媒體和平臺建設,采取多種方式和渠道開展惠草政策宣傳。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切實把各項草產業發展政策、項目宣傳到戶,發揮政策、項目引領作用,提升廣大農牧民群眾種草積極性。

5.3 加強田間管理 春季、夏季在沙漠地帶和沙地種植的苜蓿,因無法確保苜蓿灌水而出苗后出現大面積死亡,建議這些地方種植苜蓿任務安排在7月中旬到8月底,以便提高苜蓿成活率。應加強農牧民種植飼草技術的學習,改變傳統觀念,要做到飼草種植和小麥等農作物種植管理一樣。對于集體飼草種植的地塊,要專人負責。

6 結語

只有大力且科學的發展人工種草,才有可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和田地區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重及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的愿望。

參考文獻

[1]許鵬.新疆草地資源及其利用[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3.

[2]齊曉,O旭疆,洪軍,等.我國草品種區域試驗工作進展[J].草地學報,2013(06):31-33.

[3]吳宗權.略論人工種草對生態環境的保護[J].四川草原,2000(04):25-27.

[4]李艷波,李文軍.草畜平衡制度為何難以實現“草畜平衡”[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41-44.

[5]盧小良,柯興彬.草業產業化是草地保護與開發的原動力[A].草業與西部大開發――草業與西部大開發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草原學會200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123-126.

[6]孟英環,姚鳳軍,齊鳳林.淺談草畜結合標準化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J].現代畜牧獸醫,2012(10):15-17.

[7]王鑫.紫花苜蓿鮮草的青貯、調制及其利用[J].草業科學,2005(11):36-37.

篇6

生態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

【關鍵詞】流域水源涵養林;工程;模式

1. 基本情況

1.1 工程位置。

伊嗎圖河是大凌河下游細河右側一級支流,發源于阜新縣北八家子鄉烏蘭木圖山南麓,由東北向西南流經紅帽子、大五家子、王府、佛寺、七家子、他本扎蘭(西部)、伊嗎圖、東梁、臥風溝等八個鄉鎮,于盛家窩堡東南入細河,全長65Km,流域面積804Km2,流域內低山丘陵占80%以上,風沙干旱,水土流失嚴重。涵養林工程項目區位于伊嗎圖河(王府以上)流域,地理位置:東經121°15ˊ~121°40ˊ,北緯42°01ˊ~42°20ˊ。主河長35.7Km,河道平均比降4.79‰,集水面積507Km2,占伊嗎圖河流域面積的63.1%。

1.2 水土流失現狀。

項目區屬大凌河流域,山地丘陵面積比重大,水土流失嚴重。平均海拔都在百米以上,山丘區地形破碎,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質瘠薄,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24.6%,林草覆蓋率29.7%。

現有水土流失面積37776.1hm2,占規劃區總土地面積的74.6%,其中坡耕地11916.2hm2,荒山9072.5hm2,溝壑4419.1hm2,牧場5224.9hm2,疏林地5373.1hm2,無工程果園80.7hm2,裸巖379.2hm2,其它1310.4hm2。土壤侵蝕模數為每年每平方公里2455.72t,溝壑密度2~3Km/Km2,最高可達5Km/Km2。

項目區總土地面積50619.4hm2,其中耕地面積為16114.0hm2,占總面積的31.8%,(水平梯田913.0hm2,平地3284.9hm2,坡耕地11916.1hm2),林地12472.7hm2,占總面積的24.6%(成林6927.5hm2,疏林5373.1hm2,經濟林172.1hm2),草地2584.4hm2,占總土地面積的5.1%,荒山荒坡11098.8hm2,占總土地面積的21.9%,村莊、道路2716.9hm2,占總土地面積的5.4%,水域2162.4hm2,占總土地面積的4.3%,其它3470.3hm2,占總土地面積的6.9%。

2. 工程規劃

2.1 治理模式。

根據當地的地形等條件,并結合谷坊、塘壩、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而采取以下治理模式。

(1)喬灌果草相結合模式:即在坡頂沙棘、紫穗槐,坡中上部刺槐,中下部為草帶,坡下部土層較厚的栽植果樹或營造水平梯田,種植農作物。河道兩邊栽植速生豐產林,在侵蝕溝道內修筑谷坊,在谷坊上可栽植紫穗槐。

(2)喬灌果相結合模式:即在坡頂栽植沙棘或紫穗槐,坡中種植刺槐,坡腳修建水平梯田或栽植果樹,河道兩邊栽植速生豐產林,在侵蝕溝道內修筑谷坊,在谷坊上栽植紫穗槐。

(3)喬灌草相結合模式:即在坡地地勢較緩的侵蝕坡面上布置喬灌草相結合治理模式,在侵蝕溝道修筑谷坊,谷坊上可栽植沙棘、或種植紫花苜蓿草。

(4)喬灌相結合模式:即在坡頂栽植沙棘或紫穗槐,坡中種植刺槐,坡腳或河道兩岸栽植速生豐產林,在侵蝕溝道內修筑谷坊,在谷坊上栽植紫穗槐或沙棘。

(5)灌果相結合模式:即在侵蝕坡面栽植沙棘、紫穗槐等灌木林為主,在坡腳土層厚的地方栽果樹,侵蝕溝道修筑谷坊,在谷坊上栽植沙棘、紫穗槐。

2.2 主要措施。

(1)工程措施。

水平梯田:田面基本水平或向內微傾斜,水土保持的效果好,水平梯田對一般降雨可就地攔蓄,土壤也不會被沖走,暴雨時也可攔蓄大部分徑流,控制大部分泥沙,基本上可以達到水不出田,泥不下坡。在梯田埂上種植苜蓿草或紫穗槐等牧草和灌木帶。

魚鱗坑整地:魚鱗坑深30~60cm,寬60~100cm,坑間距200~300cm,魚鱗坑的大小及數量依造林目的和自然條件構成來決定,修魚鱗坑時要盡可能保留坑間的雜草和灌木以保持水土,減少沖刷。

水平溝整地:水平溝溝寬60~80cm,深30~50cm,溝長150~300cm,水平溝能攔截較多的地表徑流,溝壁有一定的遮陽作用,可以降低溝內溫度,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林木生長好。

谷坊:谷坊是在小溝中分段修建的小壩,它可以減緩溝底和水流比降,攔截徑流和泥沙,從而固定溝床,防止兩岸崩塌,淤出的臺狀土地可種植林木和作物。這次規劃的谷坊全部是土谷坊,壩高一般在1~5m,壩長在5~20m,在溝中修建谷坊一般是在溝中自上而下層層修建,節節攔截徑流和泥沙,分段控制水土流失。

塘壩:塘壩是在集水面積不大的小流域,壩址位置選在河谷的狹窄段,且土質比較堅實的地基上。塘壩可以攔截地表徑流和泥沙。這次規劃的塘壩為土壩,壩高一般在8~10m,壩長在100~120m。

(2)植物措施。

造林種草是水源涵養林的主要措施,它能改變小氣候,又能減少地表徑流,防止土壤沖刷,保持水土,根據試驗資料觀測分析,造林種草可以減少徑流30~80%,減少土壤沖刷可達90%。

溝坡造林:應因地制宜,分別配置在干溝坡的不同部位,如山頂、坡面、溝底等,以便迅速收到最好效果。

封山育林育草:在地廣人稀勞力缺乏的鄉村,大力推廣封山育林育草,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

(3)蓄水保林耕作措施,本區坡耕地占總耕地74%,在坡耕地上實行蓄水保土的耕作法,一般可增產20~50%。主要是:等高種植,疏密作物等高帶狀間作,農作物與牧草帶狀間作。

2.3 工程規劃。

結合規劃治理區自然地形等條件,紅帽子鄉多以喬灌果草相結合模式為主,可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其它模式,在紅帽子鄉道力板村修塘壩1座,在侵蝕溝道內修筑谷坊,谷坊上可栽植沙棘或紫穗槐。王府鎮喬灌果相結合模式為主,在南八家子村修塘壩1座,在侵蝕溝道內修筑谷坊。他本鄉坡地較緩,可采取在侵蝕坡面喬灌草相結合模式,在侵蝕溝道修筑谷坊,谷坊上可栽植沙棘或紫穗槐。大五家子、七家子鄉采取喬灌結合模式,在侵蝕溝道修建谷坊。八家子鄉坡面以栽植沙棘灌木林為主,河道兩岸或坡腳平緩地帶栽植果樹,侵蝕溝道修筑谷坊。

根據當地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和治理模式,應選擇優質、經濟的樹種。主要規劃樹種為:刺槐、楊樹、大扁杏、沙棘、紫穗槐等,主要草種為多年生紫花苜蓿。

規劃沙棘825hm2,刺槐576hm2、紫穗槐624hm2,速生楊358hm2,果樹219hm2,牧草66hm2。刺槐、紫穗槐、沙棘、速生楊等1665株/hm2,果樹1200株/hm2。牧草籽22.5Kg/hm2,規劃水平梯田108hm2、谷坊143座、塘壩2座。

3. 工程量與投資

動用總土方量為154.85萬m3,石方量1138m3,人工107934個工日,機工6226.1臺時,苗木423.05萬株,草籽1485Kg。

國家財政撥款180萬元,每年60萬元,其余231.20萬元由當地群眾自籌。2003年投資138.26萬元,2004年投資135.00萬元,2005年投資137.94萬元。

4. 工程效益

項目區通過工程治理后,年效益為:保水168.38萬m3,保土7.16萬t。

經測算,治理措施全部生效后,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可達1018.62萬元,與治理投入417.37萬元相比,產投比為2.44。

生態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調節地表徑流,減少洪峰流量和洪水災害,工程措施攔泥蓄水,植物措施使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24.6%增加到29.3%,林草覆蓋度由原來的29.7%增加到34.5%,紫穗槐、刺槐為豆科植物,產生的根瘤菌可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結構,沙棘根固氮能力強,能提高地力。水源涵養林林冠面積大,枝葉繁茂,可有效攔蓄天然降水,喬木闊葉樹林冠截留率為降水量的14~18%,灌木林冠截留率為降水量的18~25%。

參考文獻

[1] 張貴軒,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建設,中國香港,1999,世界華人重大學術成果公報,60.

篇7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必要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無公害的草食性畜禽需求越來越大,尤其羊肉一直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在本地區也有很好的市場。銅陵市場每年消費肉羊4萬多只,其中本市僅能生產4000只左右(數據來源于市農委畜牧獸醫站),90%以上需要從外地調入,且大多數是冷凍羊肉,新鮮的甚少,所以在本市發展養羊業,一方面可為市場提供大量的新鮮羊肉,同時因項目區屬山區,山多地少,適宜發展畜牧養殖業,通過發展養羊業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2、可行性。

(1)優越的地理位置項目區位于銅陵、南陵、繁昌三縣交界處,項目發展前景廣闊,可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項目地點距銅南路2公里,距市區30公里,交通便捷,信息暢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東陵村大王沖屬于山丘地區,草場資源豐富,且環境相對封閉,外界污染少,適宜于發展養羊生產。

(2)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項目區屬北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條件好。東陵村有山場近5000畝,牧草資源豐富。同時,農作物秸桿種類多、數量大,有大豆、玉米、山芋、稻草、花生等,這些作物的秸桿都可以用作飼料,免去焚燒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山林火災的危險。

(3)豐富的養羊經驗鐘鳴鎮山多地少,牧草資源豐富,農民養羊的積極性很高,目前全鎮羊的存欄量有2000多只,占全市存欄量的一半以上。當地百姓有多年的養羊經驗,有利于“公司加農戶”的模式推廣。

三、項目單位基本情況銅陵市東陵種羊基地是一個股份有限責任公司,項目前期總投資123萬元。其中查全慶(個人)和曹美恒(個人)分別以90萬元、2萬元資金入股,占股本的73.2%;東陵村以40多畝土地入股,折合人民幣21萬元,4萬元項目引導資金作為前期征地經費,村土地價值占總股本的17.1%;金榔鄉黃羊養殖場田明生以100多只黃羊及波爾山羊入股,折合人民幣9萬元,占總股本的7.3%(此時金榔鄉黃羊養殖場注銷)。

公司經營以合資公司章程為準則,實行“公司+農戶”的模式,即本公司以生產種羊為主,將種羊分散到當地農戶飼養,公司按羊羔每斤2元的價格付給養殖戶工資和飼料費用,并提供技術服務。計劃2004年首批引進種羊400多只,通過滾動發展,爭取到2010年羊群存欄數擴大到10000只的規模。

四、項目技術方案1、品種選擇主要品種為小尾寒羊和南江黃羊,適量引進波爾山羊和薩能羊。

2、飼養方式以圈養為主,分散到農戶飼養的放養和圈養相結合。

3、養殖模式公司負責培育種羊,種羊育成后分散到農戶飼養,與農戶簽訂飼養合同。以55只種羊為一組計算,公司將提供每組羊保底工資和飼料費8000元/年,上不封頂,具體操作以羊羔每斤2元的價格付給養殖戶。公司為所有羊提供統一的防疫、驅蟲,農戶發現羊有疾病時,必須在12小時之內通知公司,由公司派技術人員上門診治,如未及時上報病情造成羊只死亡的,損失由養殖戶承擔。羊只丟失的,應由養殖戶承擔全部損失。養殖戶家中的所有羊均為公司財產,養殖戶無權對外出售和配種。

4、防疫方案每年春秋兩季進行集中防疫,新生羊根據需要補防。主要防疫種類有:羊痘、羊四聯苗(快疫、

猝疽、腸毒血癥、羔羊痢疾)、口蹄疫、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等。

五、項目內容1、水、電、路三通,地基平整,挖水塘、打水井各一口。

2、新建羊舍800平方米,運動場1600平方米,辦公用房及飼料倉庫200平方米。引進南江黃羊、波爾山羊等種羊400余只。

3、購置黑麥草、苜蓿草、皇竹草等草種,種植牧草100畝。以后根據需要擴大種植規模。

4、新建沼氣池2個,確保羊舍及辦公照明用氣。

六、項目進度安排1、2004年底之前新建羊舍及辦公用房600平方米,運動場800平方米。

2、購置黑麥草、苜蓿草、皇竹草等草種,種植牧草20畝。

3、2004年底之前新建沼氣池2個。

4、2004年引進各類種羊400余只在場內圈養。

5、2005年新建羊舍400平方米,運動場800平方米,羊群規模發展到1200只,大部分種羊分散到農戶中飼養。

6、至2010年,羊群存欄數穩定在10000只左右。

七、投資概算1、水、電、路(包括建橋)三通,地基平整,11.93萬元。

2、新建羊舍800平方米,運動場1600平方米,辦公用房及倉庫200平方米,36.6萬元。

3、購進種羊316只,31.6萬元。

4、飼料費及醫療費,9.89萬元。

5、草種,1萬元。

6、種植及其他人工費,5萬元。

7、飼料加工器械,1萬元。

8、動物防疫器械及藥品,0.6萬元。

9、建沼氣池2個,0.5萬元。

10、征用3400平方米土地,12.88萬元。

11、人員工資,5人,3萬元。

八、資金籌措1.東陵村集體自籌4萬元;2.查全慶(個人)和曹美恒(個人)共出資95萬元;3.爭取以獎代補、科技扶持、科技示范園區、農業產業化及支農發展等資金20萬元。

九、項目組織管理與運行1、加強組織領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與協調下,在市農委畜牧獸醫站及鐘鳴鎮農業技術服務站的具體指導下,成立合資公司,嚴格按照合資企業章程運行,并由投資各方按照合資企業章程委派董事會成員,成立合資企業最高權利機構——董事會。項目所在鐘鳴鎮成立項目領導小組,由鎮人民政府鎮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分管農業副鎮長任常務副組長,市選派干部、鎮經發辦主任任副組長,鐘鳴鎮經發辦、鎮工商所、鎮稅務所、鐘鳴鎮東陵村委會等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鐘鳴鎮東陵村,市選派干部、東陵村支部第一書記兼辦公室主任。

2、強化項目管理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在全面完成項目基礎性工作的前提下,抽調技術骨干和業務人員開展前期技術咨詢和服務。項目落實后,將作為技術支撐參與項目建設。嚴格按規劃任務實施,按作業設計施工,按建設標準驗收,并就項目建設的進度、質量、竣工驗收制定完整的實施細則,同時嚴格財務審批手續,實行??顚S?,按計劃項目開支,做到開支合理,手續齊全,符合要求,充分發揮資金效益,以確保項目的有序推進和高質量的完成。

3、“公司+農戶”的服務方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建立健全“公司+農戶”多元化的發展方向,為養殖戶做好產前、產后的疫苗工作,重點培育養殖大戶,使周邊農戶家家養羊,迅速擴大養羊隊伍,最終使東陵村成為全鎮乃至銅陵地區的種(肉)羊供應基地。

十、效益預測年序飼料費(萬元)農戶收入(萬元)種羊(只)羔羊(只)收入(萬元)利潤(萬元)200528.813.441200112030.24-14.42200686.440.322800336090.72-29.832007106.9294.056007840211.610.68200874.84134.4880011200302.493.16200976.44201.69

篇8

關鍵詞:自然恢復適地適樹生態群落治理度

一、自然地理概況

察爾森水庫地處東經121°,北緯46°'位于 黑龍江、吉林、內蒙交界處,大興安嶺東坡,該地區冬季嚴寒漫長,夏季炎熱短處,年平均氣溫1.4-2.9,最低氣溫-38.6,最高氣溫42.7.年積溫2600度,初霜期在10月上旬,終霜期在4月下旬這里年降水量為400――500毫米,土壤為黑鈣土和暗栗鈣土。植物種類較豐富,主要有羊草、貝加爾針茅、大油芒、線葉菊等。

二、工程生態破壞情況

察爾森水庫始建于1973年因當時國民經濟等諸多原因1984緩建,1986年列為七.5重點工程由松遼委管轄1989年下閘蓄水,由于當時經濟落后、社會動亂時期,沒有水庫進行全理的規劃,只要符合用料隨意開采,開挖的土石料就地堆放,水土流失嚴重威脅著大壩的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主要開采區土料場位于大壩東南、南、西南3處;河卵石骨料壩下隨意采取,料坑到處都是,就近采石場子2處。壩上壩下千窗百孔,混亂不堪;給水庫的管理帶來諸多的不便,生態環境相當惡劣。

三、水土保持的治理原則

根據水庫的現實狀況,經過工程加固與植物措施相結的方針,使生態環境良好改變達到減少水土流失,保護大壩和生命財產的損失;通過治理使水庫全形成穩定的多樣生態群落,生態環境多樣化不斷改善人們生活和居住環境,通過治理全水庫為一流的水庫和一流的環境。

四、治理方法及植物的選擇

1.進行封育保護,進行自然恢復。

保護好天然林,禁止保護區內放牧、挖沙、采石;察爾森水庫原有良好的天然的林在長達20多年的建設中都成為燒材,大多都采伐一空,保護好天然林是是恢復生態最好的途徑。天然林主要有蒙古櫟、樺樹、大果榆、山丁子、山杏、榛子、秀線菊,雜草品種豐富歷經多年的保護已經郁閉。壩下堤防以外多是的河灘,含土量非常少,放水時水位較主高適合封育保護,一些雜草生長較逐步改良土壤,向高一級群落發展堤內河沖擊后淤積有大小不等的水坑由于水分充足自然形成楊樹和河柳。

2.適地適樹的原則。

首選當地植被,因為當地的植被是由多年的演變下繁殖下來的具有絕對優勢的植被,是物種經過天然的優勝劣態競爭后最適合當地生態條件的物種,用這些物種經過栽植,最易成活、并且生長良好,如草本植物牛毛草有幾公分的土層就能生長、堿草、披尖草還有一些雜草可自然繁殖、濕地如蘆葦、三棱草、蒲棒、水蔥等這些草本植被可用分根的繁殖方式進行繁殖在雨季分根9月份苗木出齊第二年達到郁閉,木本植物園當年的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和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地里條件選擇鄉土樹種,闊葉主要有楊樹、柳樹、榆樹;針葉樹種落葉松、云杉、圓柏、樟子松等;灌木有檸條、胡技子、沙棘、丁香、刺玫、紅瑞木、連翹、這些樹可根據立地條件選擇樹種如土質肥沃的可選一些用材林如當地楊樹、柳樹、樟子松、落葉松,土質貧瘠可選擇一些灌木和油松、樟子松、落葉松等。

3.土料場施工與樹種選擇

土料場的處理首先對料場垂直和較陡的地段進行削坡形成較為穩定的坡面,然后在7月份雨季播種,可選早熟禾、披尖草、苜蓿草等,灌木主要有檸條、沙棘、胡枝子等;要選在雨季,要根據各種植物的發芽時間,提前進行催芽,在種子剛要蒙芽時及時播種草種一般為7天左右,沙棘、胡枝子拌細沙催至7天左右,檸條種子浸泡12小時可播種、有條件可噴1-2次水,3-5天內出苗;做好撫育和保護工作,草可當年覆蓋、灌木3-5年高達1米。水土保持效果顯著。

4.山坡、邊坡施工與植被選擇

山坡邊坡處理,首先疏通水道,支渠起先逐級截流、然后按山體的等高線進行栽植樹,如土質較好可選擇作用材林如樟子松、落葉松、楊樹等,經濟林如果樹、山杏、文冠果、沙棘等,防護如檸條、胡枝子等。邊坡處理一般采用漿砌石作成網格護坡或拱形,內填客土可根據環境的要求種草可種草坪草當地主要早熟禾、多麥草、栽植花灌木主要有丁香、榆葉梅、紅瑞木、錦雞兒、刺玫瑰和花卉主要有波絲菊(掃帚梅)用于造型有:串紅、紫葉草、萬壽菊、雞冠等

察爾森水庫經過三年的治理,水庫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治理,生態景觀大有改善、顯現水庫生態多樣化,草、樹合理搭配形成穩定整體生態群落,林草蓋度83.3%;2005年9月經松遼委水土監測報告測定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度98.24%水土流失強度為輕度或微度。

篇9

縣地處貴州北部,大婁山東麓。北與重慶的南川市相鄰,東抵務川,東南靠鳳崗,南鄰湄潭,西南接綏陽,西北毗桐梓,東與道真縣相鄰。全縣轄19個鄉鎮,144個村,6個社區,總人口585518人,其中農業人口549258人,縣域總面積2595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70.2%,耕地116萬畝,占國土面積的29.8%。有可利用的草山草坡161萬畝,是一個農業縣。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畜牧業的發展列為全縣經濟工作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畜牧業的優惠政策,提出了實施畜牧業發展“1113”工程(即:到20xx年實現生豬存欄100萬頭,牛出欄10萬頭,羊出欄10萬只,禽出欄300萬羽)和建設生態畜牧業大縣的奮斗目標。全縣各級各有關部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這一工作思路狠抓落實,使畜牧業結構得到了不斷優化,畜牧業不斷發展壯大。

20xx年全縣豬飼養量115.74萬頭,出欄55.48萬頭,存欄57.87萬頭;牛飼養量36.5萬頭,出欄3.1萬頭,存欄18.4萬頭;山羊飼養量20.3萬只,出欄8.1萬只,存欄10.15萬只;家禽飼養量315.6萬羽,出欄155.48萬羽,存欄157.8萬羽;畜牧業產值5.22億元。

但是從總體來看我縣畜牧業生產還存在著認識不到位,發展不平衡,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科技水平跟不上等薄弱環節和制約因素。為此,要發展我縣畜牧業生產,實現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生態畜牧業大縣以及“1113”工程目標,要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增強發展畜牧業的緊迫感

我縣草山草坡眾多,山塘水庫較多,無工礦企業,生態環境優越,具備了發展畜牧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畜牧業有著巨大的潛力。因此,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務必充分認識到發展畜牧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感,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做到認識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一是要從傳統的畜牧業發展觀念中解放出來,真正把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來抓;二是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把發展養殖大戶和生態畜牧小區建設作為工作主戰場;三是多出臺有利于畜牧產業化的優惠政策和激勵機制,對外采取招商引資,對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搞活經營;四是大力吸收民間資本參與畜牧業的開發;五是切實幫助養殖戶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使我縣的畜牧業生產逐步向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方向發展,從而使畜牧業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全面提高農民增收。

二、發展規模養殖,建設生態畜牧小區

我縣多數農民仍采用的是傳統的粗放經營模式,沒有形成規模養殖,養殖效益低,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后勁。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畜牧業快速健康發展。因此,我縣畜牧業發展,重點要在規模養殖和生態養殖上做文章,一是要大力推進“畜——沼——果”、“畜——沼——糧”等科學生態養殖模式,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積極組織養殖大戶到外縣、市畜牧業發達的地方參觀學習,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結合我縣實際,堅持“因地制宜,突出優勢,規模連片,相對集中”的原則,推行“政府引導,協會組織,龍頭帶動,大戶養殖,統一防疫,集中服務”。按照統一規劃布局結合生態學原理進行圈舍建設,飼養管理,逐步實現畜牧生態協調發展;二是狠抓養殖大戶和畜牧養殖小區,逐步實現畜牧業養殖規?;?、集約化;三是培植和發展以大戶、小區、重點鄉鎮為主的專業化、規?;纳a基地,充分利用典型示范帶動,提高輻射帶動效益;四是充分利用糧食、秸稈、牧草、草山草坡等資源優勢,依靠科技,加大產業化經營力度;五是積極扶持龍頭企業,興辦畜產品生產基地,搞好立體開發和綜合利用;六是結合我縣農村“四在農家”、沼氣池建設,大力推進沼畜工程,逐步實現畜牧產業化、農村沼氣化。

三、力求創新,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正安養牛業歷史悠久,早在民國時期就開始飼養牛,在長期的飼養選育過程中,不僅廣大群眾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培育了適應性較強的地方優良品種——桴焉黃牛,該品種耐寒、耐熱、耐粗飼,蹄質堅實,動作敏捷,適于山區役用,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養殖項目。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未來的畜產品中,草食牲畜的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牛、羊肉的市場需求將持續旺盛。牛、羊肉被現代人稱之為“人類的保健性功能食品”,在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深受消費者青睞。從銷售來看,大到國際、國內市場,小到周邊市縣及本縣的兩家牛肉干廠,都存在著巨大的空間。因此選準主攻肉牛養殖對正安畜牧業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而且潛力巨大。

選定肉牛這個項目,因為正安本身就是肉牛項目基地建設實施縣,加上周邊縣市肉牛的飼養量都偏小,均沒有形成規模,這正好給正安的肉牛發展提供了機遇??h內草場資源豐富,分布廣泛,種類繁多,無霜期長,光照充沛,牧草生長周期長,同 時還有田間空地,還可人工改良草場,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可充分利用秸稈圈養肉牛。建立牧草繁育基地,積極推廣良種牧草,引進一年生、多年生黑麥草、苜蓿草、芽茅等優良草種種植,減少養牛對天然林地和草場的依賴,維持生態平衡,保護山林植被,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四、強化品種改良,完善繁育體系

積極發展外二元母豬繁育場,確保每年新增外二元母豬5000頭以上,外三元商品豬10萬頭以上;進一步推進牛、羊凍輸配技術,牛改普及率提高到80%以上,羊改普及率提高到75%以上;積極引進推廣良種家禽,興辦良種家禽養殖場。提高良種覆蓋率,形成競爭優勢,除此之外,政府部門要大力扶持,財政劃撥專項資金,對引進良種實行補貼。

五、強化防疫體系建設

建立和完善基層動物防疫機構,強化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隊伍建設,完善獸醫制度和技術規程,完善動物疫病監測、化驗診斷設施,建立行政管理、執法監督,技術支撐相互配套的動物防疫控制體系。明確職能,理順體制,精簡人員,提高素質,強化防檢,建立起分別承擔公益性職能和經營的基層獸醫服務體系,走國家扶持和自我發展相結合,無償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的路子,建立起一支強壯的防疫隊伍。

全面實施動物免疫標識管理制度,形成以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為主,運輸監督與市場監督相結合的動物檢疫新格局,建立動物防疫責任追究制和防疫監督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和完善動物防疫工作領導責任制和部門分工負責制,推動動物防疫承包合同制,鼓勵和支持畜牧獸醫技術人員與養殖大戶簽訂常年防疫責任承包合同,明確雙方責任的獎罰,不斷提高防疫技術服務水平,鞏固好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政府要安排專項資金,著力扶持畜牧業重點鄉鎮的防檢疫點的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