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秋天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07 17:41: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秋天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關秋天的詩詞

篇1

我認為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有責任改變這種狀況,而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借助詩化語言激發學生的審美潛能,進而詩化學生的心靈,使他們能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有效提高語文素養。詩歌是語言藝術的精髓所在,代表著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朱光潛先生說:“詩比別類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微?!彼€認為“詩是培養興趣的最好媒介?!币虼?,要培養學生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興趣,教師不妨以詩化語言為突破口。什么是詩化語言?簡言之,詩化語言是指具有詩的韻味、詩的意趣、詩的風格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具有情感美、形象美和音樂美,最能感發人心,以其特有的情感魅力和審美讓學生投入忘我的學習之境。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就是對感官富于刺激性的語言。形象生動的語言,能讓學生有如臨其境的現場感;富有感情的語言,能感染學生,陶冶情操,振刷精神??傊?,詩化語言能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自主學習,欲罷不能。我和學生自主開發了一次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活動主題為《秋之戀捕夢網》,這一綜合性學習活動在組合運用詩化語言提升活動品味,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以詩化語言激發學生參與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我引導學生自主開拓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和資源。我對學生說:“在教材中,沒有關秋天的綜合性學習內容,那就讓我們為秋天開道。碧云天,黃葉地,西風緊,殘,秋天如約而至。楓葉將故事染色,瀟瀟暮雨洗出一個清秋節。柔柔的一抹斜陽給我們帶來溫暖的憂傷,秋月撒下的漠漠輕寒勾起我們的遼遠的秋的相憶。秋天來了,讓我們走進秋天,構思秋天的詩?!边@一段頗有詩意的開場白將古詩詞和學生喜愛的歌詞融匯起來,又用幾組形象感人的鏡頭展現出美麗的秋色畫卷,讓喜歡秋天的學生受到激發,讓那些不怎么喜歡秋天的孩子對秋天有了感覺。學生們就很自然地在這樣詩化語言的引導下,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隨后,我在與學生的探討交流過程中,將這次活動主題定為富有詩意的“秋之戀捕夢網”。處于人生黃金時期的學生,從某種意義而言都是詩人,他們對詩化的語言有著敏銳的感知力,他們的心靈也猶如一張無弦琴,只要我們教師巧妙地彈撥,就會發出美妙的和鳴。

(二)用詩化語言構想、提煉活動方案設計。最初,我與學生共同設計方案時,就提兩個要求:一是要有詩意,二是要有一點創意。我讓更多的學生發揮專長,從各方面設計活動方案,如朗誦、品鑒、音樂、攝影、繪畫、書法、郊游等等,然后在考慮將學生設計的活動方案納入到語文學習中來。學生交來的活動方案有吉光片羽的創意和詩思,但較為零碎,如:寫一封致秋天的信,將這封信貼在樹上;同學們拍攝或親手描繪的秋景圖,并配短詩;有關秋天的詩詞或書畫作品賞析;配樂朗誦,如朗誦李清照的《聲聲慢》,古琴配樂《梧葉舞秋風》;選擇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去郊游,放飛風箏,寄語秋天……我對學生的方案進行提煉梳理,確定了由四個主要環節構成的活動方案:一、尋找秋的足跡;二、文藝中的秋韻;三、探究秋的意蘊;四、共同寄語秋天。但總覺得詩意不濃,還是有些枯燥與僵化。后來,在收集有關秋天的詩詞的過程中,閃現了這樣的靈感:給每一個環節配上意味相近的詠秋詩詞名句,將各個活動環節詩化?;顒臃桨敢虼酥饾u成形:一、“曉來誰染霜林醉”——閑尋秋蹤跡;二、“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文藝世界中秋之舞步;三、“不知秋思落誰家”——探究秋的意蘊;四、“折蘆花贈遠,零落一身秋”——“寄語秋天”創意活動評選。我認為,引用詩詞提煉活動方案的設計,要比要求學生機械背誦、默寫詠秋的古詩詞更能激發學生的詩情,而且化詩為思,隨機生成、觸處成春,也使活動更富有創造力和美的光彩。當然,這樣詩化語文活動方案的前提是要充分培養學生讀詩的興趣,運作的關鍵是師生要有大量的詩詞積累。

(三)以詩化語言展示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成果。著名特級教師陳鐘梁先生說:“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睆哪撤N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彰顯語文本色,拒絕被異化為政治課、生物課、地理課,也應緊緊抓住語言。因此,要求學生用詩化語言展示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成果就尤其必要。在學生的筆下,這樣與秋天相遇:“秋天就這么來了。早晨起來開窗的時候,手指一下子涼了起來,風把秋的味道,一絲一縷的傳遞到我的世界?!鼻锶贞柟饫锏臉淙~有夢幻般的美:“樹葉在風的裹挾中旋舞飛揚,日光的影子,在落葉上惝恍迷離地劃過,這些葉子就像一個個金色的精靈狡黠地沖我眨眼,而后翩翩而下。山路上,一片,一片,半綠半黃的,點點泛金的,金黃燦亮的,深紅淺絳的,疏疏密密。”在品讀悲秋詩文后有這樣的感喟:“冷月殘陽、枯樹衰草、寒蟬驚蛩、斷鴻啼鴉……這些歷代詠唱不衰的秋景,以其永恒的魅力、莫名的傷感,長久地對應著詩人們的愁懷,映現著中國詩人以愁為美的詩心。”這些詩化的語言所呈現出的真切情感或者情境,令人不知不覺地就融入到或靜謐或悠遠,或歡悅或悲愁的氛圍中,令人陶醉在濃郁的詩樣的秋天里。其中體現出來的創作能力,是單純進行仿句訓練無法比擬的。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創作引發了學生對自然的親切綿邈的深情和詩意的思索。自然是人類詩性的家園,也是人類智慧的源泉。不能和自然對話的人缺乏靈氣的底蘊,恐怕在學業上也終究難有所作為。學生通過詩化的語言與秋天相約,與自然相擁,得到的不僅僅是心靈的震撼,可能更多的是去領悟自然之美“與人類當中比較有思想的人的心情絕對和諧一致”的真諦。

篇2

關鍵詞:中秋節;青少年;集體活動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1-0283-01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宋代、明代、 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一、自制月餅大賽

(1)組織好同學在教室坐好,由老師統一在投影上播放關于制作月餅的相關視頻,讓同學們熟悉制作月餅的過程。

(2)在活動場地將桌椅一排排碼放好,將活動要用到的材料放在桌子上,等同學們進行活動時讓同學們自行挑選。材料:奶粉,轉化糖漿,枧水,花生油,中筋面粉,蓮蓉,咸蛋黃,蛋黃,蛋清。在現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同學們還可以自己創新月餅制作程序,設計新穎獨特、自己喜歡的月餅。嘗試鍛煉自己的創造、動手能力。

(3)將做好的月餅坯放入電烤箱中烘烤。

(4)當月亮高掛于空,最圓最亮的時候,大家團團坐,邊賞月邊聊天賞評吃月餅,分享大家勞動的成果。

二、賞月詩詞誦讀演唱會

師生們圍坐一團進行關于“月”的詩歌朗誦。大家一邊吃著月餅,一邊看著又亮又圓的月亮,一邊聆聽學生聲情并茂的詩詞朗誦或詞曲表演歌唱,體會感受到中秋節月圓人圓的氣氛。

同學們自行選擇感興趣的詩詞進行朗誦,感受詩詞中的美好境界。大家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有關“月”的詩詞歌賦等進行朗誦或背誦,也可以通過交流將自己找到的詩詞歌賦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同時開動自己的智慧想一些有關“月”的短信、祝福語等將它們寫下來,送給我們的親人、朋友,將我們最美好的祝福送給我們最親的人。

雖然只是一則小小的短信,但是經過我們自己的努力編寫出的短信就會有更深一層的祝愿。收到短信的人心里也會是溫暖的,更深刻的體會到中秋節大團圓的氛圍。為更好的傳承華夏瑰麗燦爛的詩歌文化,為同學們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擴大和培養詩歌文化受眾,啟發同學們的創作靈感,提高同學們的文學修養,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中秋節的氛圍。

三、猜燈謎

用繩子將掛有附燈謎的燈籠串聯在一起,再將燈籠放在操場中央掛起來,每個燈籠上都寫有不同的的燈謎。然后,同學們開始猜謎題,看看誰先猜出來?;顒訁⑴c者若知道謎底,撕下選中的燈謎,去旁邊的兌獎桌告訴工作人員編號及答案,若答案正確,則可當場獲得獎品。同學們可以集思廣益,踴躍猜謎,如果猜中就到領獎處領取精美獎品。猜燈謎鍛煉了同學們的思維敏捷度和知識的儲存量,讓同學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秋節的氛圍。猜謎,就是要順藤摸瓜,一點點開動腦筋,一步步向前,讓自己的思維敏捷起來,根據提示找到答案。

四、許愿船

活動前期:活動前通過海報的形式向全校師生進行活動宣傳,由負責人員準備好活動所用到的材料,然后將同學們帶到指定教室,由同學們自己選擇所需材料。分配人員對活動地點進行實地勘察,確定交通路線和活動地點。材料有彩紙、馬克筆、小蠟燭。

活動階段: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折成各種樣式的小船,然后將自己選擇的蠟燭放在船身中央,由負責人員將大家集體帶到小河邊,將已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河中,點燃蠟燭,在心中許下愿望,讓小船隨著河流的方向自由流動,看著小船越飄越遠,它承載著我們的夢想隨著河流的方向流動。這種方式表現的是心中一種美好的祝愿,放飛我們心中的夢想。

篇3

在秋天,一些聲音蓋過我所有的孤寂,讓我以為紛亂的塵世里,終于覓到一片屬于我的天空,一朵潔白的云彩,為我唱著最動聽的歌,那是一支只屬于我的歌。我喜歡靜坐在秋天的門濫上,細數著每一個與回憶有關,與歌聲有關的日子,心變的如湖水般溫柔。我懷揣著美麗的遐想,走丟在秋的夢幻里。夢要是永遠不醒多好,至少我還會堅定的認為冷漠的石頭也會開出溫馨的花??墒聦嵶C明,石頭終究是石頭,它只會僵硬而又冰冷的存在著。

秋天的早晨也會有鳥鳴聲。其實我很很早就聽見,只是蜷縮在溫暖的棉被里不愿醒來。秋天的鳥鳴比春天的鳥鳴少了一份清脆,少了一份歡快。多了一份低沉,多了一份憂郁。這是我閉著眼睛,聽出來的感受。盡管聽著聽著,心會莫名的傷感。即使不喜歡秋天,卻也無可奈何。因為這是不容許選擇,也是不容許逃避,必須要去迎接,而且還是必須要笑著去迎接的一個季節。

如果說這個秋天美麗,那是因為一場遇見,當溫馨的祝福如漫天的雪花一樣飛舞,幸福很快就盈滿了我那顆小小的易感的心。我喜歡用花來形容幸福,其實我更知道幸福如花這是一個很不貼切的比喻?;倳泵娴蛄悖腋?,也會很短暫,短暫到如流星劃過天際,如月夜曇花一現。又有誰看見我明媚的眸子暗自流轉著憂傷,又有誰會知道有一個幽靈一樣飄忽的影子總在我的腦中游蕩。

篇4

古詩文教學中應如何真正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呢?我在近兩年的課題研究中作了如下的嘗試探究。

一、知人論世,在作品背景處激情

絕大多數的詩人都是在借詩抒情或借詩寄意,而大多數詩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這制約著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我們不妨為學生提供與詩詞有關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為學生學習詩詞作知識、情感的鋪墊。

我在上《示兒》一詩時,首先復習引入《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鋪墊全文基調,很自然地將陸游的詩句聯系起來,加深了學生對于作者以及當時社會背景的了解。

接著我飽含深情地說:這一盼就是六十五年,詩人陸游在日夜盼望著宋王朝的軍隊能早日收復失地,實現祖國統一。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歲了,北方還沒有傳來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詩人發出了內心的悲嘆。(出示《訴衷情》)

題解:這首詞是陸游晚年的作品。這時詩人已退居故鄉山陰。但他一日也沒忘記抗敵前線,報國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彌堅。引領學生誦讀,大致理解詩意后,老師接讀: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轉眼又是六年過去了,詩人已八十六歲了,臨終之時,還沒有看到祖國統一的他揮筆寫下了最了不起的遺囑 :《示兒》。史實材料的補充讓學生豁然開朗,學生也在不覺中入境,切身感受到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二、巧用“誦讀”,在深化體驗中抒情

古詩的情感常常蘊涵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只有讓學生反復地讀,才能在讀中有所感悟。起始階段的自由讀;深入學習階段的讀中悟情;學完全詩后的抒情朗讀,等等。如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我用熱情奔放的音調給學生范讀,充分表現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激情,讓學生一開始就受到感染,激起濃厚的情趣。再如教學林升的《題臨安邸》,詩中“西湖歌舞幾時休”是個問句,在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后,我就設置這樣的情境:現在你就是詩人,請你指著那些統治者的鼻子問一問。學生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假如這個昏庸的南宋皇帝現在就站在你面前,請你再問一問。學生更加憤怒地――“西湖歌舞幾時休?”……在體驗角色有情朗讀中,學生會漸漸地產生對終日只知游山玩水、歡歌曼舞、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慨及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讀寫結合,在想象寫話中融情

當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真正被詩中的情景所吸引、陶醉、沉浸之時,老師在結課延伸時對課文主旨的升華拓展和寫話,也可謂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教學《山行》一文后,一孩子問:“那山上的楓葉真的有那么美嗎?能讓作者那么流連忘返?”這可是給學生練筆的好機會,我靈機一動,說:“你們覺得秋天的山林,是怎樣的美呢?試著寫寫看?!?/p>

孩子寫作的熱情被激起,創作的欲望被點燃了:聽,一路上,鳥兒“嘰嘰喳喳”,那交響樂不禁使人陶醉;看,那火一般的楓葉,織成了一片絢麗的朝霞……短短28字的詩句就這樣在孩子們心中逐漸豐滿起來。

四、適度“拓展”,在提升內涵中升情

在古詩教學中,我竭力做到用活教材:既憑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過適度地拓展閱讀,使教學內容豐滿充實。例如《墨梅》,這是一首題畫詩,也是托物言志詩的代表作。詩的意思并不難理解,如何引領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懊贰钡谋逵駶崳懊贰钡母邼嵠焚|,奠定了她所代表的“梅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懊坊ā钡奈幕瘍群绱酥?,范圍如此之廣,何不帶學生以一首帶動多首,走近梅文化,走進梅的世界呢?因此,我確定了“吟詩詠梅”這一教學的主題,課始,在欣賞了一組梅花圖片后,我展示了一組詠梅的古詩詞名句,以此來體現梅之高潔品性的多方面內涵,并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入領悟梅之精神,再由物及人,以創設情境追問的方式一次次地引讀本詩的中心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使學生入情入境。課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課后搜集有關“歲寒三友”的詩句及故事,辦一期以“歲寒三友”為主題的小報。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唐詩 語文素質 人文性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蘊涵的價值

1.以古詩之美豐富學生思想

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詩歌都是文質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與審美觀念,作為教師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應將這些思想與審美觀念,通過對學生的講述與引導,對其加以熏陶、傳授,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幫其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初中古詩詞中蘊含的思想與審美觀念可分為以下幾種:

(1)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這類作品在古詩詞里面占據多數,其感情濃烈,富有感染力,讀者讀來蕩氣回腸。比如:在國家動蕩不安,戰亂四起、民族危難的年代,詩人用行動,用詩歌表達自己誓死衛國的決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詩人杜甫因國家動亂,到處漂泊,但無時無刻不掛念國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一句句無不反應了作者的悲憤與痛徹心扉,表現出了杜甫本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意念。大詩人李白雖然滿腹詩書,卻一生潦倒,懷才不遇,空懷一腔為國建功立業的情懷,但他仍然對追求理想擁有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膱讨?,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樂觀心態,等等。

(3)向世人傳達一種純潔美好的人間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詩詞不斷歌頌著人世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对娊洝分械摹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達了男女對純真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毙蜗笊鷦拥乇磉_了老母親對孩子的關愛與依戀。友情在中學生階段很重要,古詩詞中有不少表達友情的美好詞句,如“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等等。

(4)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古詩詞中有不少寫景的詩篇,從古代詩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對祖國江山、對大自然的由衷熱愛。比如教材中的《錢塘湖春行》《西江月》《題破山寺后禪院》等。里面蘊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同時也表達了只有留心身邊一草一木,關注生活點滴,才能將生活如此美妙地傳達出來。

2.以古詩之美發展學生語文能力

古典詩詞體現著豐富的藝術美,其表現主要如下:

(1)音樂美。古典詩詞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每首古詞都配有曲,曲就是配樂唱的,其音樂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詩多音律和諧,章節復疊,有著濃烈的音樂性和節奏感。在唐朝之前成為古詩,之后成為格律詩,古詩多不講究平仄和對仗,律詩對格式要求十分嚴格,必須講究平仄,以求得聲調的抑揚頓挫,朗朗上口。

(2)語言美。詩歌是最精美的語言藝術,詩中的每一個字對詩整體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古詩詞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作者經過千錘百煉、反復推敲得出來的,詩中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韻味,飽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較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悠然望南山”中“見”與“望”的區別。很明顯,“望”字缺少一種悠閑的意蘊。

(3)意象美。詩歌形成過程中需要詩人精神情感異常飽滿、激烈,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這種廣闊深遠、自由新奇的審美想象。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抓住詩歌這一特點豐富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幻燈片、講述詩歌寫作背景、詩人個人經歷等措施,積極調動學生想象力,使其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自己的感情體驗與經歷去感受詩歌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意蘊與豐富畫面。

(4)結構美。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詩歌的意境,還應在教學活動中讓他們了解一下詩歌的構思結構特點。古典詩歌的構思結構主要有以下幾種:敘述故事情節的構思方法(《木蘭辭》),寫景抒情或懷古抒情的構思方法(《錢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結合現實的構思(《雁門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見大、動靜結合等表現手法,擬人、對比、雙關、夸張都是修辭手段的有效運用,使得古詩結構與意境更加豐富。所有這些在古詩詞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都應向學生加以傳授,進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藝術結構與思想意境。

二、實現古詩教學價值有效性的途徑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底蘊,不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養初中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學習習慣。

1.吟誦朗讀

誦讀是學習古詩歌的有效途徑,它能讓學生在吟誦過程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音韻美。出色的誦讀不但能夠讓學生讀出詩歌抑揚頓挫的節奏感,也能將學生引入到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之中,從而加深學生對它的理解與掌握。同時,誦讀詩歌要講究節奏,各詞字的語音、語調都會有輕重之分,這樣既能讀出音律美,也能傳達詩人的思想情感。不僅如此,在吟誦過程中還能加強學生古詩詞量的積累,為今后的學習及寫作打下基礎。

2.通過比較聯系法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積累

比較聯系法可有效減少學生古詩詞書寫過程中的錯別字的現象,比如“親射虎,看孫郎”與“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與“狼”的書寫。通過平時的比較聯系可有效幫助學生區分并理解。

比較聯系法可幫助學生積累古詩詞蘊含的傳統意向。比如古典詩詞中常見的“燕”與“雁”的區分。通過對含有這兩字的詩句進行分析發現,幾乎所有含“燕”字的詩句都有春天有關,代表了春意盎然,成為春天的象征;帶有“雁”字的詩詞多與秋天相關,出現意象多為大漠、邊塞等,通過類似比對,學生對古詩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總之,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聯想與想象,使其認識到古典詩詞的存在價值及其所能產生的影響,增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積累,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意象 詩歌 靈魂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2-023-01

詩詞猶如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卷,在那凝練的語言、整齊的節奏、豐富的意象中,描繪著自然的美麗,體驗著生活的滋味,記錄著人生的悲喜,感受著生命的真諦。高中生處于人生最重要的階段,是培養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不能只以應試為目的進行枯燥的知識灌輸,特別是在高中語文的詩詞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詩詞多種美的意象來讓學生體驗,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通過誦讀詩詞的語言美來體會意象

詩歌的每詞每句都具有精煉、含蓄、生動等特點。通過誦讀,細細地品味詩歌的字里行間,我們能夠看到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卷在眼前展開,讓人頓生美感。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通過明月、松林、清泉、漁舟、浣女向人們勾勒出了秋天雨后一個寂靜深幽的美景。陶淵明對世外桃源的描述:“荒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儼如一幅恬靜的田園風光圖。詩中的語言風格魅力獨特,意境令人神往,通過誦讀感受語言的意象能夠讓人心情愉悅。

在誦讀詩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兩點:第一,要教會學生正確的誦讀方法。讓學生把握好誦讀的節奏,通過抑揚頓挫地誦讀、音節間的錯落,自然的融入詩詞描繪的意境當中。如《蜀道難》中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兩句統攝全詩,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噫吁唏”是驚異之辭;“?!薄案摺保x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詩的感情豪放,要讀得有聲勢。第二,課堂當中需講解相關的詩詞鑒賞技巧,結合學生的反復誦讀,讓學生來進行品味、比較詩詞中的語言在聽覺、視覺方面的美感,以及用詞的精準、凝練。

二、通過詩歌的情境再現來體會意象

詩詞中凝聚著作者豐富的體驗意象,是詩人情感的再現,在那客觀的物象背后,或許是詩人的悲歡離合,或許是詩人治國平天下的夙愿。通過創設情境,品味詩詞,體驗詩人的情感意象。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有意識地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使他們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在教學《山居秋暝》時,教師飽含情感地描繪一幅清新動人的山間秋圖景,學生就自然會情隨意遷,變此情此景為我情我景,自己就會散步在秋雨洗過的山谷,呼吸著新鮮濕潤的空氣,聞到撲鼻而來的松脂、竹葉及荷花香味,看到滾動著晶瑩水珠的蓮葉及波光粼粼的漣漪,聽到山泉潺潺的音響和浣紗女舒心歡悅的笑聲,于是陶醉在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中,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他們的審美情趣,激發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創設情境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類似情感的音樂、畫面等方式來引導體驗。如《春江花月夜》,詩作給人展示的是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作者借助春江、江天、江流、江水、江畔、江潭、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等形與景、光與色的物象,將春、夜、花、人有機結合起來的??梢杂枚嗝襟w對這些景色再現,結合思鄉之情的音樂,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江夜月,體驗到在那美麗的景色之中,孤獨游子的靜靜思鄉之情。例如,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整篇意境就是比較低沉而凄切的。老師可以在上課之前,先選擇一曲比較憂傷哀怨的琵琶獨奏曲進行播放,并利用多媒體播放出相應的畫面。秋風蕭瑟的一個夜晚,詩人、明月、孤舟、江水構成了一個冷清的畫面。哀傷的樂曲、凄冷的畫面,讓學生一下就能領會到詩歌的基本情感。

三、通過類比鑒賞來品味詩詞的意象

詩詞中的物象、詞句通常隱含著多重的意象,在教學中通過類比思維的培訓,對學生的鑒賞能力是有很大益處的。比如,“梅花”象征高潔、堅韌的品格,常見的象征堅貞高潔,鴻雁是思鄉懷親的標志,蘭花、竹子、松樹、蓮花、梧桐、杜鵑等也是古詩詞中常采用的物象。另外,古詩詞常通過諧音字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感情,如“柳”與“留”諧音,常借“柳”來表達挽留之意,故有折柳送友的習慣,如《折楊柳》和《雨霖鈴》就是例證?!吧彙迸c“憐”諧音,和愛情有關,南朝樂府的《西洲曲》中就是借“蓮”來表達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切思念和對愛情的純潔。

篇7

關鍵詞:詩歌鑒賞;意象;形象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3-0173-01

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題往往存在畏難情緒,常感到只可意會,難以言傳,這主要是學生不能準確把握意象造成的。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無詩味,主要看意象;詩美不美,有無意蘊,主要則看意境。由詩味到詩美,實際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過程。離開了意象,就無以談意境。因此,掌握鑒賞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是提高學生對古詩詞鑒賞能力的重要環節。

一、善解意象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作者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其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們理解詩歌形象,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詩歌鑒賞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藝術感受能力。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連疊用九個意象組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懷,那枯藤、老樹、昏鴉、古道、瘦馬等意象,都傳遞著作者的羈旅愁思。“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意象勾畫出楊柳依依,曉風吹拂,殘月微明的情景,這些最能觸動人離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構成了凄涼難耐的意境,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感傷離別的悲哀。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人的悵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意象來表達的。王維《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庇伞爸窳帧薄ⅰ肮虑佟?、“長嘯”、“明月”等構成了清幽絕俗的意境。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敖ā?、“江水”兩個意象就足以說明白居易的快樂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傳達出來的是傷別情懷。

二、熟悉意象的傳統色彩

詩歌中常用一種反復出現的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因而,這些意象有較為固定的意義。熟悉意象的傳統色彩,有助于我們對詩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詩人反復的運用,這一意象已經固定地帶上清高芳潔,傲雪凌霜的意趣。“鳥”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戀情及婚嫁有關。日落、夕陽、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時光的流逝等。月能思鄉,星可傳恨,水喻愁多;松喻堅貞,荷、蘭喻高潔,菊喻隱逸,竹多勁?。凰砂裂┒匪?、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楊花多有離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顯輕薄,更表惜別懷遠之意,鴻鵠、駿馬、大鵬喻志向遠大的人,鸞鳥、鳳凰喻忠誠的賢士,杜鵑鳥是凄涼、哀傷的象征,表達歸家之念,鷓鴣、寒蟬能引起人的離愁別緒、羈旅傷感,鴻雁借指書信,也表思鄉之情;灞橋易水多與送別有關;夕陽、西風、殘照既表示個人沉浮的身世命運,又代表歷史的滄桑變化,秋風往往表思歸之意,《陽關三疊》多寫故人友誼,《關山月》、《梅花落》與鄉思鄉愁有關;杜康是酒的代稱,賈生、屈原多指懷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婦感情和諧,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誼等。

三、分析意象的個性色彩

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這和詩人要表達的感情有關,也和詩人的風格有關。同一個意象,不同的詩人也會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義,要注意結合詩句辨析。

篇8

常見的詩詞風格

在古詩當中有這樣一部分詩詞,它們不追求詞藻華麗,其語言平實樸素,其風格平中見奇。如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闭自婏@平淡,但在平淡當中卻傳達出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把握這類詩歌時,要從語言方面下手,在平淡的語言描述中,作者的情感滲透其中。

情或事不直接寫出,恐怕是東方人固有的特性,更是古代人典型的性格,通過其他事物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達內心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痹娙藦尼跽?、崔九堂前“聞”歌,到落花江南“重逢”。含蓄地表達了時代滄桑、人生巨變,抒發了沉痛的家國興亡之感。此類詩歌借景抒情,詠物言志,字里行間的情感總能讓人言欲未盡。

不留雕琢痕跡,渾然天成。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短短四句,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也沒有精工華美的詞藻,自然清新,但內涵豐富。此類詩淺顯易懂,但說出了人類共通的情感,韻味無窮。

既講究詞藻,又強調對仗,色彩絢麗,工穩和諧。如杜甫的《絕句(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比娝木?,兩兩相對,且一句一景,獨立成畫,色彩繽紛。此類詩歌,雖有明顯的雕琢痕跡,但作者遣詞造句的細膩還是讓人領略到真切的情感。

氣勢豪邁壯闊,筆力剛健遒勁,境界雄奇奔放。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痹娋鋵L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為一體,凸現了歷史長河蕩滌千古的風流人物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邊對景生情的豪邁。

特定的表達意象

與別離有關:如楊柳、長亭、浮云、明月、揚花、柳絮、孤蓬、灞橋、易水等。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薄肮屡睢庇髦高h行的朋友。友人將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飄遠,此種寄托了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又如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薄皸盍薄皳P花”“離亭”牽拽彼此的惜別之情,惹動了雙方繚亂不寧的離愁。

與鄉思有關:秋風、歸雁、杜鵑、落花、明月、枯藤等。如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秋風”使百草凋零,游子見到這凄涼搖落之景,必然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扒镲L”引發“鄉思”。又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邊塞的秋天,風景獨特,南飛的大雁卻無半點留戀之意,由此觸發了戍邊將士的鄉思。

與情操志向有關:松、竹、梅、菊、蘭、蟬、荷花、大鵬等。如李白的《送楊山人歸嵩山》:“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薄霸隆薄八伞毕笳麟[居者高潔的情懷。又如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抒發自己高潔傲岸,但遭人妒忌的憤懣。

與自己身世命運相關:落日、西風、殘照、賈生、屈原等。如杜甫的《江漢》:“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薄奥淙铡敝缸约阂训侥耗?,也有身處逆境之意。

典型的藝術手法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愛憎。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痹娙怂加朴迫松瘡闹衼?,放聲長嘆,一吐心中壯志難酬的悲憤,表達失意苦悶的情懷。

情景交融,將情感融于景物。如杜甫的《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夜黃鸝空好音?!本拔镏邪髡邔χT葛亮的憑吊,對自己壯志難酬的哀嘆。這種手法多為詩歌詞曲所用。

托物言志,通過對某種具體事務的描繪,表達一種志向,寄托一種情操。如陸游《卜算子 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北驹~明寫梅花,暗寓人事,表達了詩人不肯同流合污和不屈不撓的品格。

借對歷史人與物的緬懷、憑吊、諷喻現實,寄托情懷。如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薄盎ā钡拿颐抑?,使陳朝滅亡。杜牧借這一史實對當時不以國事為重,反用這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的統治者進行了尖銳的諷刺。

運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如王昌齡的《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苯枥顝V故事,既表現了對漢武時國威遠播的向往,又顯示了對當時變幻莫測的世事的擔擾;既表現了對“飛將軍”李廣的仰慕,又蘊含了對唐將庸碌無能的譴責;還希望能有英才良將克敵戍邊的期待,可謂言簡義豐,意味無窮。

篇9

關鍵詞:詩歌鑒賞;宏觀把握;典例講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1-0125

詩歌鑒賞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題目,雖然形式上經歷了客觀題到主觀題的變化,但是考查的基本點一直未變。在高三復習過程中,詩歌鑒賞題一直是學生最頭疼的板塊,好多學生讀詩歌時總是云霧繚繞,讀不懂,更不用說再去做題了。在近幾年的高考備考復習中,筆者總是在一輪復習時就最先開講詩歌,目的是讓學生能有充裕的時間消化吸收所講的詩詞基本知識,能夠通過大量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并最終能在考試中獲得高分。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學好詩歌,并且最終能在高考時拿到高分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一、對詩歌要有宏觀把握

1. 對作者的介紹要全面深入。古人講“知人論世”,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因而在介紹作者時,教師不能流水賬似地講一遍生平經歷,而更要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展現出他豐富的精神世界,從而帶領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使他們與作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另外,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詩人一生的思想并非一成不變,寫于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感基調和旨趣。例如柳永的詞作不都是寫兒女情長的,也有氣勢澎湃的《望海潮》留世;陸游的愛國詩作讀來酣暢淋漓,但也有《釵頭鳳》讓古往今來眾多有情男女潸然淚下。

2. 對文本的探究既要關照字詞更要超越字詞。法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币虼耍處熢诮庾x文本的時候重在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和體驗,結合文本中的每一句甚至每一個字來形成自己對文本的解讀。

首先,要積累古詩詞中常見字詞的含義,如:“遲日”指春日;“端居”是閑居的意思;“素秋”是秋天的代稱。

其次,要積累古詩詞中常見意象的含義。幾乎所有的復習資料中都有關于意象的相關知識。如:高山、滄海,大江、等這類意象一般抒寫自己的豪情壯志;沙漠、落日、寒風、冷雨、梧桐、杜鵑等這類意象多抒發凄涼悲傷或孤獨惆悵的感情;松、菊、梅、竹?這類意象多用來表達堅貞高尚的品格;楊柳、南浦、長亭、月亮、鷓鴣鳥等這類意象多用于抒寫離別之苦;鴻雁是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搗衣,往往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長城、樓蘭、柳營、羌笛等意象多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對和平的向往。

最后,要了解中國古典詩詞中對語言的變形。詩人要借助非常精簡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必須要對語言作出變形。中國古典詩詞中對語言的變形,在語法上主要表現為:詞性改變、詞序顛倒、內容省略、意象羅列等,而影響學生對詩歌大意理解的往往是前三種,這也是筆者在詩詞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提問最多的問題。以下就對前三種變形簡要作一說明。

(1)詞性改變

詩人為了煉字,常常改變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而這些詞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例如:周邦彥《滿庭芳》“風老鶯雛,雨肥梅子”中“老”的使用就把雛鳥從嗷嗷待哺的嬌憨到漸漸羽毛豐滿,再到展翅離巢的漫漫時日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胺省币矊懗隽嗣纷訌那酀近S肥的動態特征。又如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紅”與“綠”的使用把看不見的時光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形象,借“紅”、“綠”顏色之轉變,抒發了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嘆。

(2)語序改變

例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币饧辞绱ǎㄇ缋实脑吧希h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 ;“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后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保◣だ锷沆F,枕邊積書山。)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詞組,實際上卻是表示“在春風中笑”的意思。

(3)內容省略

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影響理解的最重要原因是詩歌內容的省略。從語言形式看,省略可以使語言簡約凝練;從欣賞心理看,省略可以使詩歌產生含蓄的藝術美,拓寬詩意聯想的空間。一般來說,詩歌語言的省略越多,理解的難度就越大。

例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香爐”是“香爐山”的縮寫,而不是燒香的爐?!奥啡私鑶栠b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遙招手”的主語是蓬頭稚子。孟浩然《宿建德江》“野闊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闊”“清”后都省略了連詞“故”。

再如,2004高考浙江卷選的是李白的《菩薩蠻》,給出的考題是: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為什么會出現兩種答案,就是詞語省略造成的。由此可見,正確補出詩歌省略的內容對于理解詩意有多么重要。

篇10

關鍵詞:課堂;教學;引導

“導”即是在學生學習之前進行指導,它是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的,也是滲透在每一個環節里的。我認為它應該分為三方面的引導:

一、環節引導(即教師應該對授課的環節進行宏觀的規劃與引領)

例如,在今年三月份的區級匯報課《雨之歌》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復習學習散文詩的方法。

1.讀――讀出感情。

2.品――品析形象。

3.悟――體悟主題。

4.探――探究寫法。

在學習環節上讓學生有一個把握,同時,這樣的環節引領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法引導。

1.讀――讀出感情,就是要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來體會詩人在散文詩中表現出來的感情。

2.品――品析形象,就是要學生在朗讀的礎礎上品析詩歌給我們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3.悟――體悟主題,就是通過朗讀、體會感情、品析形象來體悟出詩人想要表達的主題。

4.探――探究寫法,最后的一步探就是讓學生在內容學習的基礎上探究出寫作上可以借鑒的方法。

這不僅僅是環節,同樣是方法的引導。

關于環節引導,其實,在我們教學目標當中也是可以體現出來的。

二、方法引導(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關于方法的引導,不僅僅指學生學習的某一類課文的方法,同時也指一些細小知識掌握的方法。例如,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引領學生的朗讀不是只讓他們讀就行,而是給出了方法讓學生依方法而行事。

例如,《雨之歌》的教學中在朗讀這一環節中,我就提出了方法和要求:

1.在朗讀中感知詩歌的形象。

2.在朗讀中體味情感,注意流暢(節奏、停頓、快慢等)。

3.在朗讀中重在進入情境,體會抒情性。

三、細節引導

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我具體提出兩個細節引導的問題:

1.學習目標的出示

學習目標的設定為課時目標,每節課都有相應的目標。并在每一節課的授課之后進行適當的調整。學習目標作為一堂課中學生學習的方向和依據,在設置時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自身素質。舉例來說,我的學生因為普遍在中游,所以每一堂課我便結合他們的素質來安排目標。

例如,《雨之歌》這篇文章的學習目標:

(1)讀――讀出感情,體會詩中的感情及美妙意境。

(2)品――品析形象,作者筆下雨的形象。

(3)悟――體悟主題,理解詩歌的主題。

(4)探――探究寫法,探究詩歌中比喻與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

2.自學部分及探究部分的問題設定

問題的提出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不僅要注意問題的明確性、適度性、激發性、靈活性等,還要注意問題的提出的技巧。

再如《秋天》一課的教學中,開放性問題設計如下:

用你喜歡的方式來描繪你眼中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