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詩朗誦范文

時間:2023-04-03 07:25: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古詩朗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清明古詩朗誦

篇1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咦!這是誰的聲音?原來是我班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古詩朗誦會。

站在講臺上的正是我們班的詹亞玲、肖雨萌同學,要知道她們剛才還鬧了一個笑話呢!首先她們表情緊張地走向講臺,然后,一起說`我們給大家帶來的是《詠柳》,‘清明時節雨紛紛,’詹亞玲自顧自的朗讀了起來,臺下的同學哄堂大笑,肖雨萌瞪了她一眼,她這才意識到自己背成了《清明》)改正了過來。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要算徐蘊儀等四人的組合表演了。她們搖頭晃腦,聲音抑揚頓挫,如果再加上一把扇子,就活生生的,是個古代詩人了……。同學們都陶醉在那美妙的詩歌中了。

我希望天天都舉行古詩朗誦會。

篇2

關鍵詞:閱讀;寫作;提高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單說寫作是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些比較難以捉摸的閱讀程度。”可見,讀離不開寫,寫也離不開讀,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教給學生讀寫方法,把讀與寫結合起來,讓讀寫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從而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經過差不多兩年的課題研究實踐活動,我們課題組的老師結合本校三、四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了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下面是我們在讀寫結合教學中的幾點做法、體會。

一、利用閱讀教學進行說寫結合

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的實際,讓學生正確理解課文中描述的語言、文字及其他符號,聯系已有的知識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的材料結合起來,啟發學生進行想象,以拓寬閱讀教學的空間,并進行寫作訓練,讓學生在“有說有寫”的氛圍中積淀寫作能力。具體做法是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標點、概括性語句、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文中插圖、結尾、作業設計來啟發學生想像,進行寫作。如《珍貴的教科書》中,張指導員為了保護教科書而光榮犧牲前不忘囑咐“我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最后的省略號,可以抓住時機啟發學生想象:張指導員下面可能會說些什么?在學生各抒己見后鼓勵學生動筆寫下自己的想象。,這樣不但加深了學生對張指導員關心下一代,滿懷深情鼓舞同學們珍惜學習生活、努力學習,將來報答黨和人民的赤誠之心的理解,還達到了寫作訓練的目的。

又如教學寓言故事《邯鄲學步》和《狐假虎威》時,可分別設計這樣的寫話練習:

那個燕國人后來是怎樣回到燕國的,回到燕國后又遭遇了什么樣的嘲笑?結果怎樣?

老虎后來發現百獸是因為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它會怎樣做?結果又怎樣呢?

這樣一來,學生想象的積極性就會很容易被激發,會以極大的興趣發揮想象,把故事編下來,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強化課外閱讀

寫作能力的高低取決于閱讀的深淺,但僅僅靠語文課本上閱讀到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這就要我們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加大課外閱讀來豐富寫作內容和提高寫作水平。課外閱讀的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外閱讀,不能散漫而沒有目的。無論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老師都要加以認真的指導,提供相應的閱讀資料,要讓閱讀有針對性;課外閱讀還可以和課文內容結合起來,相輔相成,共同提高。

在課題研究實踐活動中,我們結合教學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強化了課外閱讀,具體方法是:

(一)加強指導,提高閱讀效率。

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我們加強了對學生的閱讀指導,鼓勵學生讀好的書,善于讀書。首先,要做好讀物的推薦。我們利用了學校的圖書館資源和教室里的圖書角,有選擇地向學生推薦了《愛的教育》、《格林童話》、《魯賓遜漂流記》等引人入勝的讀物,如《上下五千年》等,讓孩子去咀嚼歷史,從歷史的博大中認識我們的祖國,《十萬個為什么》,讓孩子從小培養熱愛科學、熱愛大自然的探究心理。在我們推薦的書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都進入了孩子們的閱讀視野。我們很慶幸把這么多的孩子引領到書的世界中,讓孩子們在閱讀中成長。其次,教給閱讀方法。我們教給學生精讀和略讀兩種方法,跟學生說清楚兩種方法的區別,讓學生根據所讀的書目自行選擇。再次,輔導做好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提出了做好讀書筆記的要求,要求根據書目的情況,或記下書名、人物,或摘抄好詞好句,或記錄主要內容、精彩片段、名言佳句,或寫讀后感。我們并不注重形式,只看實效,大大地提高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二)激發興趣,提高閱讀能力。

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我們不斷地激勵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樂趣,視作一種享受,讓課外閱讀產生巨大的能量。一是進行榜樣激勵。老師自己樹立閱讀榜樣,經常閱讀并向學生推薦好書,還在班里樹立讀書典型,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多讀書,肯讀書,才能有較高的閱讀能力。二是活動激趣。抓住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開展適當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獲取閱讀的成功體驗,比如講故事、美文誦讀、詞語接龍、古詩朗誦等比賽活動。三是制作讀書卡片。我們采用教學生制作小卡片的方式,讓學生記錄閱讀的成果,卡片里面有好詞好句好片段,再配上背景圖畫,向大家展示,使每個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極大的滿足感,從而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向課外延伸,獲取寫作素材

作文教學中,學生“無東西可寫、無話可說”一直困擾著我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從課外實踐活動中獲取寫作素材。課外實踐活動包括校外和校內兩種形式,它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校內外實踐活動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課是一門色彩斑斕,生氣盎然的學科。除了在語文課堂上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外,課外也有廣闊的學習天地,進行恰當有效的課外延伸,才能使學生施展自己的才能,發揮聰明才智。根據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精神,在教學中我們也進行了這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充分利用節慶活動。

一些群眾性節日和傳統節日,如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9月10日教師節、清明節、中秋節等節日活動都可以與對學生的教育結合起來。因此,我們啟發學生在節慶活動中獲取素材,進行寫作。三八婦女節,鼓勵學生寫感恩母親的日記;清明節,把親身經歷的祭掃烈士、緬懷革命先烈的活動記錄下來;六一兒童節,把自己的快樂時光進行記敘,留下美好的回憶;還可以寫寫教師節的敬師活動和中秋之夜。在節慶活動中,學生身臨其境,心情愉快,心中充滿了美好的愿望,為了表達和寄托他們的心情和愿望,一定很樂于把活動情景寫下來,寫作一定會得心應手。

(二)加強綜合活動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