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18 05:42: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張衡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張衡的故事

篇1

1、電池問題:若是用電池的要首先看看電池是不是太舊了,電壓不夠也會熱水器打不著火。

2、電磁閥故障:若點火的時候只聽到點火聲,沒有電磁閥“嗒”磁吸聲,可能為:a、電磁閥損壞或者老化,電磁閥老化,會不受控制,在打火開始時能吸合一下,打得著火,但隨即閉合又熄火了; b、燃氣壓力過高或過低,使用鋼瓶氣的熱水器會出現鋼瓶減壓閥輸出壓力過高或過低使用熱水器不能打著火;c、電磁閥有臟物。電磁閥不能過氣,燃氣(天燃氣、液化石油氣、 人工煤氣)就不能出來,不能出來,以致點不著火。在確認電磁閥好壞之前要確認點火器控制電路是否正常,若有故障,不能控制電磁閥吸合。

3、點火器故障:脈沖點火器和控制器有一方有故障,熱水器均不能正常點火。

4、點火針或感應針問題:a、點火針偏位或老化時點火十分困難,可更換或將點火針正確安放; b、感應老化,可將感應擦亮安放好(使火焰不管大火還是小火能充分燒著感應針)即可。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金屬化球團工藝;還原風機;轉子失衡;故障分析;動平衡技術

金屬化球團生產工藝是近30年才發展起來的非高爐煉鐵工藝的一種,適合回收處理鋼鐵企業氧化鐵皮、轉爐污泥、除塵灰等含鐵含鋅粉塵等廢料,該工藝既有利于節能減排,又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目前已成為國內外鋼鐵企業關注和研究的熱點之一。

作為一項新興煉鐵工藝,其在發展與完善過程中將有諸多問題有待我們去發現、分析與解決,煙氣系統還原風機失衡振動故障的分析與處理就是其中一項。

一、金屬化球團工藝系統中還原風機的工況特點

金屬化球團生產工藝(轉底爐直接還原工藝)以含鐵海砂、煉鋼污泥、氧化鐵皮及高爐灰為原料,輔以煤粉、固體粘結劑壓制成球,在轉底爐1300~1400℃的高溫狀態下氧化鐵與煤粉發生還原反應,形成金屬化率80%以上的金屬化球團;金屬化球團在轉爐煉鋼工藝環節可直接代替廢鋼作為冶煉原料或稀釋劑、冷卻劑使用。工藝流程簡示如下:

在以上工藝流程中,還原風機的主要作用是抽風保持爐內負壓、并將廢氣經煙囪外排,其工況條件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工況環境溫度高。經換熱器-噴淋塔降溫的轉底爐煙氣在風機段的溫度在100~400℃左右。

(二)介質煙氣含塵量較大。含有固體粘結劑的生球經高溫焙燒后,部分化合物氣化隨煙氣外排至風機段,在低溫狀態下易凝結成煙塵顆粒,造成風機段煙氣含塵量大。

(三)介質煙氣含化學成分復雜。金屬化球團生產工藝主要目的是處理鋼鐵企業固體廢棄物,其生產原料(氧化鐵皮、轉爐污泥、高爐灰等)及輔料(固體粘結劑等)均不同程度的含有S、Cl等元素,在轉底爐高溫狀態下反應會形成S2-、Cl-離子,與煙氣中的水汽結合后呈酸性、腐蝕性強。

以上工況條件極易造成金屬化球團工藝系統還原風機轉子失衡,進而引起風機振動超標。

二、日照鋼鐵金屬化球團生產線還原風機轉子失衡狀況及原因分析

日照鋼鐵共有兩條金屬化球團生產線,于2010年5月投入生產,其中煙氣系統還原風機相關參數如下:

風機型式:單吸入、雙支撐離心式抽風機

風機型號:HFY-AR210F

進口流量:16000m3/min

進口壓力:-8000Pa

全 壓:8500Pa

葉輪直徑:2100mm

風機轉速:1450r/min

轉子材質:HG-60

出口線速度:159m/s

電機功率:630KW

在生產過程中,多次因風機轉子不平衡導致振動超標、造成故障停機。根據以往的故障情況,造成還原風機轉子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風機轉子及機殼內壁粘灰結垢

還原風機于2010年10月首次出現振動超標。其故障特點是:

1.風機軸承座徑向振動0.13mm,軸向振動0.05mm,反差明顯;

2.風機突發性振動,一小時內急劇上升超標,且有繼續上升趨勢;

3.風機轉動時噪音加大、機殼有摩擦異音;

4.軸承溫度正常。

原因分析:根據軸承座軸向、徑向振動幅度初步分析為風機轉子平衡有問題?,F場停機開蓋檢查發現,轉子及機殼內壁粘灰結垢非常嚴重,屬于粘灰結垢不均勻造成風機轉子失衡、局部結垢脫落造成風機振動急劇上升直至超標。

還原風機轉子粘灰結垢是與金屬化球團工藝系統介質煙氣特性有關系的。經噴淋塔-換熱器降溫、除塵器凈化過的煙氣濕度很大,未除凈的粉塵顆粒雖然很小,但粘度大、粘附性強。當它們通過還原風機時,在氣體渦流的作用下會被吸附在葉片非工作面上,特別在非工作面的進口處與出口處形成比較嚴重的粉塵結垢,并且逐漸增厚。當灰垢粘附不均勻、或部分灰垢在離心力和振動的共同作用下脫落時,轉子的平衡遭到破壞,引起風機整體振動。

解決辦法:粘灰結垢引起的風機失衡振動通過清灰即可解決?,F場對粘附物料的物理特性進行試驗分析后發現:①該混合物質冷態下質地堅硬,但經高壓溫水沖刷時極易混合于水中,因此采用高壓水槍清理風機結垢是一種非常便捷的解決辦法。②同時該物質在高于150℃的溫度下即可液化,失去粘附能力,因此經總結對比后,生產操作過程中通過控制風機進口煙氣溫度(150~300℃),很好的解決了風機粘灰結垢問題,延緩了檢修周期。

(二) 風機轉子受侵蝕或沖刷磨損

2011年2月,污泥線還原風機發生突發性振動超標、振幅急劇上升超過0.12mm。除機殼內無摩擦異音外,其故障特點與風機轉子粘灰結垢失衡狀態下的故障特點相同,可直接判斷為轉子失衡引起的風機振動。

原因分析:現場停機開蓋檢查發現,風機轉子無粘灰,葉片受侵蝕變薄、背部有明顯侵蝕性溝槽,且葉片與輪轂處焊縫有開焊,屬于轉子受侵蝕磨損、局部耐磨片開焊脫落造成動平衡破壞、振動超標。

提高風機進氣溫度控制了轉子的粘灰結垢問題,但高溫環境加快了煙氣中酸性離子對葉片及焊縫的侵蝕,而且少量大顆粒和許多微小的粉塵顆粒隨同高溫、高速的煙氣一起通過還原風機時,使葉片遭受連續不斷地沖刷、造成不銹鋼焊縫底部掏空。當侵蝕或沖刷磨損逐漸加深且不均勻、或受侵蝕和沖刷磨損后的局部耐磨層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脫落,就會引起風機轉子失衡、造成風機振動。這是造成本次葉輪不平衡、風機振動的根本原因。

解決辦法:因侵蝕或沖刷磨損而造成的風機失衡振動只能通過補焊加配重塊、重新恢復轉子動平衡來解決。具體步驟及要點是:①補焊;修補開焊和受侵蝕的焊縫、重新恢復葉片和輪轂的連接強度,葉片受侵蝕嚴重時還須考慮對葉片及耐磨層進行堆焊加固;補焊與堆焊時應盡量保證各葉片焊材的均勻用料。②重新進行動平衡校正,對不平衡的轉子加配重塊使之重新恢復平衡狀態。

三、金屬化球團生產工藝煙氣系統風機轉子失衡故障預防措施

風機轉子失衡振動是一類常見的、對生產和運行產生影響很大的故障,還原風機作為金屬化球團生產線的核心設備,發生風機失衡振動直接給生產帶來以下不良影響:

(一)故障診斷復雜、處理時間長,影響工業化連續生產、進而影響產量;

(二)使設備保養周期縮短,增加設備維護成本,加重設備維護勞動強度;

(三)對設備本體產生損傷,降低設備預期使用壽命,特別表現在軸承的早期損壞;

(四)突發性振動故障容易擴大,存在安全隱患。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和減少還原風機轉子失衡振動故障是金屬化球團生產線安全順行的保障。根據金屬化球團煙氣系統工藝特點及轉子失衡故障分析,改善與預防措施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通過添加藥劑改善介質煙氣的酸性環境、延緩腐蝕。轉底爐煙氣系統自動加堿裝置技術改造項目正在審批立項過程中,實施后通過向煙氣系統的精確加堿,可有效中和介質煙氣含有的酸性離子,確保風機在中性或弱堿性的煙氣工況中運行,以解決風機葉片的酸性腐蝕問題。

(二)采用熱噴涂技術或陶瓷粘接對風機轉子添加保護層。即用特殊的手段將耐磨、耐高溫的金屬或陶瓷等材料變成高溫、高速的粒子流,噴涂到葉輪的葉片表面,形成一層比葉輪本身材料耐磨、耐高溫和抗氧化性能高得多的外衣,這樣不僅可減輕磨損造成葉輪動平衡的破壞,還可避免腐蝕性氣體對葉輪的侵蝕。目前比較常用的處理方式有:①對轉子進行碳化鎢熱噴涂;②對葉輪表層粘接特種陶瓷片。

(三)在轉子備件訂貨和以后同類工程的風機設備選型時,選用抗腐蝕能力強的不銹鋼葉輪。

(四)對煙氣及除塵系統整體改造,降低煙氣含水、含塵量,凈化煙氣環境。

(五) 加強日常監控檢測,隨時掌握風機整體運行狀況,避免故障擴大、杜絕惡性事故發生。

四、現場動平衡技術在風機失衡振動故障排解過程中的應用

無論是采用熱噴涂處理的葉輪,還是采用各種方法清灰除垢的葉輪,其效果都不會是一勞永逸的;風機在長期使用后,仍會出現因轉子失衡而引起振動超過允許上限值的情況。風機轉子本體的不平衡問題只能通過動平衡校正來解決。

以往葉輪的動平衡校正通常是在動平衡機上進行的,已不能適應現代工業節奏緊湊、低停機率的生產要求。風機現場動平衡技術是一種成熟、實用的維修技術,它是在不拆除設備的情況下,直接進行轉子部件的動平衡校正(需要便攜式動平衡儀器),可以簡便、快捷和經濟地解決不平衡問題。與以往的方法相比,風機現場動平衡技術的主要優點為:①避免繁瑣的拆裝工作,節省了拆裝和運輸費用,縮短了維修時間。②保存了原有的安裝精度,提高了整個還原風機系統的平衡精度。

(一)測試方法簡述如下:

測試設備:動平衡分析儀,型號VA-11M,日產

接線示意:

測試步驟:

1、在風機主軸上貼反光條,安裝測速傳感器、測振傳感器(水平方向)并連線到位,動平衡分析儀測得風機轉子通頻振幅Vrms0、工頻振幅V0、相角φ0的初始值,存儲;

2、焊接試重塊后重新啟動風機,動平衡分析儀測得加試重后的通頻振幅Vrmsl、工頻振幅V1、相角φ1,對比初始值Vrms0、V0、φ0,輸入試重塊的重量,儀器可自動求得動平衡解算結果(配重值和加配重的角度);

3、去除試重塊,按動平衡分析儀解算結果加配重,重新啟動后測風機振動滿足振動驗收標準即可。

測試時間:對熟練的現場測試人員,完成上述工作只需l~2小時。

(二)試重配加的輔辦法:

在以上現場動平衡的測試過程中,動平衡分析儀是給不出第2步試加配重的具體方位及重量的,而試加重量的大小和加重方位至關重要,它有利于減少機組平衡啟停次數,縮短平衡時間;對于高速運轉、且振幅嚴重偏高的離心式風機來說,配重塊加錯方位會引起風機振幅增大、嚴重時會造成故障擴大為事故,在此情況下,試重配加的的輔辦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速運轉的失衡風機轉子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對風機主軸產生徑向外拉力,利用這一原理我們可以準確判斷轉子失衡方位。對于運轉速度超過1000r/min、振幅超過0.06mm的風機,試重方位可采取一種非常簡便的方式來輔助確定,其操作辦法如下:

1、砂紙打磨風機軸承座與機殼之間的風機主軸,擦機布擦拭干凈,目的是方便主軸著色;

2、風機運轉狀態下,用紅藍鉛筆或石筆輕觸風機軸承座內側主軸,力度不可過大,以著色但不劃完主軸一周為原則;

3、停機檢查主軸,在主軸留下間斷性劃痕則說明操作成功;取劃痕中點沿軸向劃記號,其反方向180°即可判斷為試重塊添加方位。

篇3

關于廉政的書法作品欣賞

關于廉政的書法作品圖片1

關于廉政的書法作品圖片2

關于廉政的書法作品圖片3

關于廉政的書法作品圖片4

古代廉潔故事

西漢史學家——司 馬 遷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任太史令時,朝中最得勢的將軍李廣利千方百計想拉攏他,便派人給他送來一對珍貴的玉璧。司馬遷之女對這對晶瑩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歡,司馬遷卻深情地開導女兒說:“玉璧貴在無暇,人也應如此。如果我收下這對玉璧,心靈上就會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說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漢代天文學家——張 衡

漢代天文學家張衡曾兩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間相牗地方官犢。當時,世風日下,弊政甚多,但張衡法治嚴明,著力打擊那些地方豪強劣紳。為此,有的富豪便派人暗中送來“金錯刀”,進行賄賂。然而,張衡并沒有被金錢所誘惑,他憤然拒收“金錯刀”,使這些富豪的陰謀徹底破產。張衡堅持“法治不失志”,過了不久,郡中上下肅然,民風大正,百姓安居樂業。

篇4

到現在為止,這本書我已經基本讀完。書中的每一位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書中的每個故事都十分的生動有趣,他們都克服了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最終為我們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他們的那種精神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激勵著我們這一代的人們。

當我讀到“鐵杵磨針的少年李白”的時候,我知道了學習應該要有“鐵杵磨針”的韌勁,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李白從老婆婆那里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他日后成為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并為我們后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

當我讀到“愛數星星的孩子張衡”的時候,我知道了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不光要學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經常主動觀察周圍的其他事物,并要對不明白的要細心的進行研究。張衡就是經常細心觀察天象,才能夠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天文的儀器——渾天儀。在那之后,他又發明了世界上最早觀測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當我讀到“立志氣象科學的沈括”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人們經常說能夠提出問題才說明把書本讀的相對透徹,也就是這個道理。沈括就是從小就愛在學習中思考,并且下工夫去鉆研,才寫出了我國氣象方面的巨著《夢溪筆談》。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留下來的名言。意思是說只有書讀的多,那么在寫文章的時候才能夠做到“文如泉涌”;只有把書讀的很精,那么才能夠在作文章的時候寫出“點睛之筆”;只有把書讀的很透,那么在敘述的時候做到“信手拈來”。

最主要的是,我在這本書中學到了古人的那種堅忍不拔毅力和刻苦學習的精神。曾經有人說過“成功=1%的天才+99%的勤奮”,這說明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必須要牢記他們的這些事跡,并用此來時刻提醒自己,那么才能夠在學習上取得好的成績。

前天晚上,我讓媽媽在我生日的時候送我一份禮物。媽媽笑著問我想要什么,我對媽媽說我還想要類似《100位名人成材故事》的書,因為我從其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從媽媽那嘉許的眼神中,我明白了書對我學習的價值,書對我人生的價值。

篇5

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蔡倫改進造紙術;《九章算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張衡的地動儀。

通過歸納秦漢時期我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科學技術成就,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建立在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說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并能從中感受到我國古代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發民族自豪感,加深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秦漢時期許多科學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特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文化是秦漢時期歷史的重要內容,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這一時期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醫學和數學的成就和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秦漢時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科技領域中也處于領先地位。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形成時期,秦漢時期的科技成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是與秦漢時期的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密切相關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是這一時期先進科學技術的代表,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它毫無疑問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秦漢時期的先進科學技術,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這些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勞動后又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

重點分析:

1.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它不僅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而且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2.數學和醫學方面的成就

成書于東漢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毒耪滤阈g》的思想方法對我國古代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自隋唐之際,《九章算術》已傳入朝鮮、日本,現在更被譯成多種文字。

這一時期中國的醫學水平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對以后中國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華佗也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生,他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又具有救死扶傷的精神,被人譽為“神醫”。華佗制成的全身劑“麻沸散”,此項發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張衡發明地動儀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在東漢時期,地震更加頻繁,給人們帶極大的痛苦,由于當時對地震現象還不能做出科學地解釋,以為是神靈主宰,造成了人們的恐懼。張衡沖破神學迷信思想的束縛,制造出地動儀,通過實際檢測,宣揚了他的科學觀念,具有進步意義。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此類的發明早1700多年,顯示出我國古代科學家非凡的創造力。

難點分析:

初一的學生對于地震的知識只是初步了解,物理還沒有學習,而地動儀的工作原理無論是地震學知識,還是物理上的力學知識,都是學生難以深刻理解的;對于地動儀的作用學生容易誤以為只有預報、預測地震才有用,而對及早了解地震的意義認識不足,這些都會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產生一定的障礙,因而將這一部分內容定為難點。

重點突破方案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找出造紙術發明以前的書寫材料:陶器、龜甲、青銅器、竹木簡或帛。

2.請學生閱讀課文和有關圖片,了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制成“蔡侯紙”。

3.請學生結合書上造紙術外傳示意圖,制作我國造紙術外傳時間表,并搜集史料,討論造紙術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

4.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可簡單介紹紙的生產原理和過程,或課外帶領學生參觀造紙廠,了解紙的生產工藝,親身感知歷史。

二、“醫圣”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請學生閱讀課文和小字內容,了解張仲景和華倫的主要醫學成就。

2.請學生介紹課前收集的有關張仲景和華倫的故事,感受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本課難點突破方案

張衡和地動儀的發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使學生感受動態效果。

2.搜集有關張衡在科學方面的貢獻的資料,感受張衡的科學精神。

教學設計思想

以電腦課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夠讓初一的學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發明過程和簡單工作原理。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造紙術、數學、醫學

教學難點: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詞的理解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1.秦漢時期的起止年代,經歷過哪幾個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漢、新、東漢)2.這一時期內,我們學過的哪些內容是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秦的統一、秦長城、秦兵馬俑、漢絲綢之路等)然后總結,這一時期,國家統一、人民生活安定、經濟迅速發展、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秦漢時期文化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這節課我們學習第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演示板書)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我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掌握了造紙技術,今天已在許多地方出土了漢代的紙張,大家請看屏幕。(演示紙出土的地點)

紙在今天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最主要是用作書寫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紙發明以前,人們用什么作書寫材料呢?(學生回答略)

這些書寫材料同紙相比,有什么缺點呢?

(演示紙同其他書寫材料優缺點對比,停在漢紙)

竹木簡在紙發明以前是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但由于竹木簡很笨重,帶來許多不便。據說,秦始皇一天批閱的竹木簡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漢武帝時依然難免其苦,大家教材,這是文人東方朔給漢武帝上的一個奏本,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漢武帝看了一個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一種輕便、實用、經濟的書寫材料,于是造紙術應運而生。大量的考古發掘都發現了屬于西漢前期的紙,從而證明了紙的發明是在西漢。人們最先造出來的紙叫絮紙,后來發展為麻纖維紙,再改進為植物纖維紙。(演示紙的改進)

紙是人們受到什么的啟發而造出來的呢?大家看這個"紙"字的偏旁,對,與絲織有關。人們用上好的蠶繭抽絲織物,一些劣質的繭只能制成絲棉。制絲棉要把蠶繭煮爛,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爛做成絲棉,這時竹席上會留下一些絲,干后形成薄絲棉片,揭下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制成了絲絮紙,后來,人們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纖維紙。但無論是絮紙還是麻紙,其原料來源少,紙的質量還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國造紙術名揚世界還是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后。

105年,宦官蔡倫總結以前人們的造紙經驗,經過反復試驗,改進了造紙術。我們看屏幕。(演示蔡倫像、漢代造紙過程)

造紙術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紙術傳播圖)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大家看英國大科學家培根對包括造紙術在內的四大發明的評價。(演示弗蘭西斯·培根的一段話,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數學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書于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全書分九章,故稱《九章算術》,這是我國第一部古代數學專著,奠定了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的醫學成就主要有:(演示醫學成就表,讓學生劃書)1.《神農本草經》2.張仲景。3.華佗(返回主菜單)

秦漢時期還有許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義。下面我們看一下大科學家張衡。(演示張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運行的渾天儀,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演示地動儀的工作情況)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慣性原理,哪邊發生地震中間的都柱就倒向哪邊。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車時有這樣的感受,當汽車啟動時,我們倒向后邊;當汽車剎車時,我們倒向前邊,這就是慣性現象。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同等的地動儀早1700多年。張衡除制造地動儀、渾天儀外,還在文學、史學、數學、天文、歷法、地理、機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們應稱其為偉大的科學家。為了紀念張衡在天文學方面的杰出貢獻,國際天文組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單)

篇6

與此同時,張衡、祖沖之、郭守敬等人通過對天文的不懈觀察和推算,為后代的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流傳至今的許多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例如嫦娥奔月、敦煌壁畫中的神女飛天、《西游記》里的天兵天將等,無不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想象力以及對外部宇宙世界的神往。

古書記載,一年中秋節,唐明皇在后宮和妃子們飲酒,很是郁悶不樂。眾人忙問何故,唐明皇感慨道:“都說月宮里有仙子,美妙絕倫,可惜我雖為天下君王,也無緣看到!”這時,席間一位姓羅的道士笑盈盈地接薦道:“只要皇上愿意,這又有何難呢?”只見他舉起手中的拐棍往空中一劃――果然,唐明皇眼前一亮,一條銀色的“天梯”自天而降,直通“月宮”。唐明皇大喜過望,順著“天樓”輕松地走進了“廣寒宮”。只見嫦娥仙子與白衣仙女們正載歌載舞,迎接他的到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明皇游月宮”的故事。雖然只是羅道士與宮廷樂師頭領李龜年聯手導演的一出“舞臺劇”,但人們對宇宙神秘世界的向往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神話畢竟不是現實,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準,最早的載人航天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

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噴氣發動機》(Rockets and Jets)一書中提到,“約當14世紀之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叫萬戶,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裝上47枚當時可能買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綁在椅子的前邊,兩只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時點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動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钡鄙倏茖W技術的“飛天”之舉只能換來悲壯的回憶,萬戶的血肉之軀在一聲巨響中被炸得粉碎。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月球上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一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作為兵器的古代火箭,在宋、元、明代有過幾百年的輝煌歷史。以古代火箭為基礎,在隨后的歷史發展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一步步將飛天的夢想變成了現實。

篇7

關鍵詞:臨沂;樂舞百戲;畫像石;戲劇因子

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戲曲從起源到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的過程,吸收了許多藝術形式的內容,正如許金榜在《中國戲曲文學史》中說:“中國戲曲是一種最全面的綜合藝術,許多藝術形式都對戲曲產生過影響,比如在歌舞表演中又包含著詩、音樂、舞蹈、雜技、雕塑、美術等因素?!倍賾蛘菓蚯囆g汲取養份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

《辭?!肥沁@樣解釋“百戲”的:

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秦漢時已有。漢代又稱“角抵戲”。包括各種雜技幻術(如扛鼎、尋H、吞刀、吐火等),裝扮人物的樂舞,裝扮動物的魚龍曼延以及帶有簡單故事的《東海黃公》等。……南北朝后亦稱“散樂”?!院?,百戲內容更加豐富發展,一般均習用種種樂舞雜技的專名,百戲一詞逐漸少用。

張衡的《西京賦》和李尤的《平樂觀賦》對當時的百戲表演作了華麗生動的描寫,以《平樂觀賦》為例:

方曲既設,秘戲連敘,逍遙俯仰,節以鼓。戲車高H,馳騁百馬,連翩九仞,離合上下?;蛞择Y騁,覆車顛倒。烏獲扛鼎,千鈞若羽。吞刀吐火,燕S鳥N。陵高履索,踴S旋舞。飛丸跳劍,沸渭回援。巴渝隈一,u肩相受。有仙駕雀,其形蚴虬。騎H馳射,狐兔驚走。侏儒巨人,戲謔為耦。禽鹿六,白象朱首。魚龍曼延,山畏蜒山阜。龜螭蟾蜍,挈琴擊缶。

結合《西京賦》可知,兩賦中記載的百戲節目涉及到幻術、雜技、樂舞、扮人表演、扮物表演、有簡單故事情節的競技表演、類似于后世舞臺美術的布景等。很多學者指出,百戲是戲曲的母體。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說“然其(元雜劇)與百戲及滑稽戲之關系亦非全絕,……雖在今日,猶與戲劇未嘗全無關系也?!眳菄鴼J在《中國戲曲史漫話》中說:“我們可以說,中國戲曲孕育于百戲的搖籃之中。百戲不一定都是‘戲’,但中國戲曲卻是百戲中之一‘戲’。它一開始就和其他的姐妹藝術如歌唱、舞蹈、雜技、武術等結下不解之緣”。

人們往往把南戲與元雜劇視為中國戲曲正式形成的標志,什么是戲曲呢?王國維在《戲曲考原》中說:“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焙髞恚凇端卧獞蚯贰分兴盅a充道;“必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戲劇之意義始全?!边@里提到戲劇包含的幾種要素,歌、舞、科白、演(代言體的人物扮演)、故事。結合前人對于百戲的理解,可以說,在山東臨沂漢基出土的樂舞百戲圖中至少包含著以下幾種戲劇因子:樂、舞、雜技、化裝表演、競技性的表演、簡單的故事情節。因為百戲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戲劇,其整體的戲劇形態尚未從“散”、“百”、“雜”的“伎樂”中完全獨立和分化出來,所以我們只能說其個別節目具備了今人所認為的戲劇因子。

一、就樂的方面而言,戲曲演出均離不開音樂作為劇情的烘托,而漢代百戲的演出多有音樂的伴奏。漢代民間樂舞即俗樂大盛,史稱“是時鄭聲尤甚”,皇親國戚“目極角抵之視,耳窮鄭衛之音”。子夏解釋鄭衛之樂為“進退俯仰,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疆雜子女?!?《禮記?樂記》)漢代,宮廷雅樂徒有其表,“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宮中“掖庭材人”(宮中女樂)和上林苑樂府,“皆以鄭聲施于朝廷”(《漢書?禮樂志》),可想而知沂南漢墓主人(山東沂南北寨村1954年出土的東漢墓,其中有樂舞百戲畫像石,以下簡稱沂南《百戲圖》)肯定也是喜俗樂而非雅樂。漢樂府的種類有歌曲(如相和歌)、舞曲(如《巴渝舞》、《公莫舞》、《鐸舞》等“雜舞”)、散樂、“四夷樂”、鼓吹樂等。為百戲、俳優、雜技等伴奏的稱為散樂。在沂南《百戲圖》中,(如圖)

可以看到伴奏的各種樂隊組合,共22人,樂器也有多種,秦序在《中國音樂史》提道有鼓、鐃、鐘、磬、簫、竽、瑟、筑等樂器。而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編《中國戲曲史圖鑒》則提道鐘、馨、鼓、鼗、排簫、豎笛、笙、瑟、塤等樂器,可見因為出土畫像石的清晰度的原因導致人們對其中樂器的不同推斷。樂隊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左邊上半部分,一人擊建鼓,一個敲編鐘,一人敲編磬。這里的建鼓與《詞源》中對建鼓的形制介紹很相符:

古樂器?!秲x禮?大射》:“建鼓在阼階西?!奔粗复斯?。其形制:以大鼓穿徑為方孔,貫拄其中而樹之,柱上施華蓋,頂飾金鸞,柱下有四足,飾以臥獅。也稱應鼓。

圖中華蓋兩層,亦稱羽葆。編鐘兩個,掛在一個虞(木架)上。編磬四個也掛在一個虞上。樂器前均有一個樂者在演奏。擊磬人后面有一人端坐。左下,則為三組坐著的樂人。第一排五人擊鼓,最右邊一人手拿短梃似在指揮,這與今天京劇的音樂伴奏有相似。在京劇的伴奏中,武場的鼓師(舊稱打鼓佬)是樂隊演奏打擊樂和管弦樂的指揮者。中間一排樂人也是五名,最右一人在敲饒,旁邊三人吹排簫,最左邊一人吹塤。后排四名樂人,最右邊一人似在擊筑,或鼓瑟,最左邊一人吹笙。

還有一部分樂人在圖右邊魚龍曼衍之戲中。三人坐在長席上,最右邊一個似在吹豎笛。三位樂人后有一人端坐。三人下面是車戲,車上有建鼓,前排兩人吹排簫,后面二人一人擊鼓一人吹長笛。車后有三人,足前各置一小鼓,左手持長梃,可能一邊踏鼓一邊用長梃擊之。

魚龍曼衍之中還有一種樂器名鼗,即小鼓,象今天的撥浪鼓一樣。龍戲、魚戲共有五人持鼗。

舊時戲曲的場面(即伴奏人員)在舞臺上是可以被觀眾看到的,不知是否與百戲的這種開放式演奏形式有關??梢韵胍?,在整個百戲的演出中,音樂伴奏是貫穿始終的。

二、就舞的方面而言,中國戲曲“無動不舞”,凡是動作都舞蹈化了。沂南《百戲圖》中舞的成分極為鮮明。當中有著名的《七盤舞》,一人剛剛從盤上縱躡而下,蹬弓步,衣袖飛揚,正如張衡《七盤舞賦》所描繪的,“盤鼓煥以駢羅”,“歷七盤而屣(一作縱)躡”。魚龍曼衍之戲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舞蹈。沂南《百戲圖》中的魚、鳳、豹都是人扮成獸,即戴上擬獸的面具作各種各樣的舞蹈動作,稱為象人?!跋笕藨颉本褪怯杉咳搜b扮表演的動物戲、人物戲和神仙戲。擬豹之人手中揮一面小旗,擬魚之人跪一膝,右肩扛人造魚,手中持鼗。圖中戲獸之人也是有動作的,如戲龍(馬扮的)之人、戲魚之人、戲鳳之人,他們手中有持鼗的,有持梧桐樹的(含義大約是鳳棲梧),想來一定與擬獸之間有某種動作的對應關系,就象今天的舞獅子、舞 龍表演一樣。

在臨沂出土的漢墓畫像石中有大量樂舞圖像,其中舞伎的長袖與今天的戲曲關系密切。戲曲中的水袖,是在傳統的蟒、帔、開氅、褶子等服裝的袖端,綴有一尺上下的白綢。運用水袖的動作有助于表現戲曲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感情,并可加強舞蹈美。戲曲服飾是在明代服裝的基礎上加工而成,水袖即是明代“套袖”的夸張形式。但細思之,服裝的演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前代服飾的流行元素都是后世服飾吸取的養分之一,尤其是作為舞伎的長袖,它舞動時的美感必定會在水袖形成的過程中起過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有人說水袖即由漢時舞伎的長袖演變而來。在1974年臨沂銀雀山八號墓出土的樂舞俑中就有類似于今天水袖表演的舞俑圖,圖中舞伎衣袖約有半尺,一袖后垂,一袖前垂。(如圖)

三、就雜技而言,中國戲曲區別于西方戲劇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技求藝,運用特殊的技術手段來表現藝術的內涵。技能、技巧的訓練對于戲曲演員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雜技與戲曲的關系也是顯而易見的。沂南《百戲圖》中涉及到跳丸劍、擲倒、尋檀、跟掛、腹旋、高(i恒)、馬技等。最左邊就是一個飛劍跳丸的人。兩手擲四把短劍,兩足跳躍,身后有五個鏤孔的圓球。稍右是“尋植”,一人額上頂一根十字形的長竿,竿上橫術兩端,有兩個小兒,全身倒懸,在空中翻轉著,正如張衡《西京賦》所形容的:“突倒投而跟掛,譬隕絕而復聯”,動作極為驚險。在竿的頂端放著一個圓盤子,有一小兒正在腹旋,即用腹部撐在圓盤子上在高空旋轉。七盤舞也有一定的雜技的成分在內。圖的中間最上方是“高軀”,象今天的走鋼絲一樣,有三個女孩子在繩上表演,繩下倒插著四把尖刀。左右兩個女孩子在繩上輕盈地跳躍,中間的女孩子兩手握著繩子在兩腳朝天拿大頂,這種表演帶有極大的危險性。龍戲中龍身上馱著一個大瓶子,有一女子正站在瓶口舞動帶有流蘇的長竿子表演。圖右上方是馬技表演。左右兩名女子在疾馳的馬上或雙手按在馬背上雙足騰空,一手持戟,或舞動一根長長的帶有流蘇的繩子。今之戲曲“趟馬”動作,就是吸取了馬技表演的精髓并進行了簡化。車戲中車廂內建鼓上設有平板方架,板上有一小兒雙手按架,兩腳朝天拿頂翻騰。戲曲中的“做”與“打”的部分包含著一些特技的成分,比如我們看到跳丸劍時很容易聯想到今天戲曲舞臺上的把子功“打出手”,即以一個角色為中心,同其他幾個角色相互配合作拋擲傳遞武器的特技,形成種種舞蹈性的驚險場面。而腹旋、拿大頂、翻跟斗在武戲中也很常見。

四、就表演而言,中國戲曲被稱為“表演藝術”,表演是戲曲最基本的表現方式,而且,戲曲還是一種妝扮的表演藝術。周貽白先生曾說:“表演的意思,是把一個故事的全部情節或部分情節,由演員們扮演劇中人物,用歌唱或說白以及表情動作,根據規定的情境表演出來?!睉騽”硌莶粌H需要妝扮以改變演員的造型與形象,還需要演員化為劇中人物去活動。

臨沂漢墓出土的百戲圖充分體現了表演的因素。象人舞是要用到面具的,而角抵戲《東海黃公》也要用面具,這就是一種化裝表演,也可視為一種特殊的造型藝術,體現了百戲中包含的美術因素,這也是戲曲的藝術手段之一。今天的戲曲中也有模擬動物的戲,如《白蛇傳》中的蝦兵蟹將,西游戲中的孫悟空、豬八戒、各色妖魔都是由藝人借助于動物形狀道具表現某種動物的造型。

《東海黃公》同時也是競技表演的代表。角抵,相傳起源于戰國,是秦漢時流行的競技表演。角抵戲的名稱始見于《史記?李斯列傳》:“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優俳之觀。”應劭集解日:“戰國之時,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觸也?!蔽姆f注曰:“案:秦名此樂為角抵,兩兩相當角力,角伎藝射御,故曰角抵也?!笨梢娊堑謶蚺c武備有關。梁代任P《述異記》對角抵戲的來源是這樣記載的:“秦漢間說蚩尤氏耳有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三三兩兩,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边@段話指出角抵戲是蚩尤戲的遺制,則其來源更為久遠。到漢代,角抵逐漸演變為表演故事性的樂舞雜技“角抵戲”,其中包含戲劇藝術的本質要素,即沖突,從而使情節更引人入勝?!稏|海黃公》是最著名的角抵戲,在張衡《西京賦》里有關于它的記載和評論:

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壓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于是不售。

《西京賦》的敘述過于簡略,在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里也對此事有所描述:

余所知有鞠道龍,善為幻術,向余說古時事:有東海人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發,立興云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力贏憊,飲酒過度,不能復行其術。秦未有白虎見于東海,黃公乃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俗用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之戲焉。

篇8

“天上是星星的花園;水面是星星的鏡子。”我坐在板凳上,抬頭仰望著美麗的星空,情不自禁地贊嘆道,“這是真是良辰美景??!”雖是深夜,天黑漆漆的,可一襯上這繁星,天空呈現的是深沉的藍色!

看著看著,我漸漸睡著了……“這孩子,怎么在外頭睡上了!醒醒,醒醒!”不知是誰在我耳邊輕輕喚著我的名字,“會著涼的,進屋去吧!”“不嘛,不嘛!星星還沒睡呢,他們……在舉行派對呢……”我迷迷糊糊的回應著。已是深夜,寒風一陣陣吹來,我趴在桌子上,卻感受不到外面的寒冷。

早晨,當我揉著眼睛,打著呵欠,伸著懶腰時,星星不在了!他們狂歡了一個夜晚之后,都回家睡覺了!還有一兩顆晨星在天空閃爍著,顯然沒有了昨晚的活潑歡快,看樣子他們已經累壞了。“咦,是誰給我蓋上了棉被?是星星嗎?昨晚是誰再叫我?是星星嗎?”我迷惑不解。“媽媽,你知道星星的家在那里嗎?”我問道,“呵呵,其實啊,天空就是他們的家!”媽媽回答道,“可是,為什么我看不見?。?rdquo;我著急的問道,“他們一直在天上,只不過太陽的光,使你看不到他們了!”媽媽笑著說。

星星是大自然的小精靈,對于我們來說,也許星星只有美麗能形容!其實他們就像人類一樣,擁有喜怒哀樂,自古以來,許多祖先都贊美過他們,也有許多祖先把他們編織成各種神話故事與星座,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還曾經與星星結下不少緣分!星星時時刻刻在看著我們成長,他們也需要我們不斷的發現,讓我們一起像星星這個古老的奧秘進發吧!

思明區故宮小學五年級 月明

篇9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人的認識總是從外部豐富多彩的世界通過感官經過抽象概念化形成的,所以學習一定要從生動豐富的情景開始,因此我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利用計算機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多媒體集成性為學習者創設了生動豐富的情景:設計一幅滿天繁星并伴有音樂的美麗星空,畫面以GIF小動畫作點綴,營造出了生動的畫面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情景下試著數數星星,優美的情景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情景的創設滿足了學生的情感,藝術和審美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鼓勵了學生去自主學習和探索。

提供學習時空,讓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以往的教學中,低年級的識字一直是一個難點,尤其新教材加大了識字量,課堂教學中往往難以按時完成,而教師又很難做到針對學生不同學習情況使所有學生全部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識字任務,難免造成部分學生識字生疏,量少。在網絡環境下借助計算機正好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

學中玩,玩中學

在識字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用文字,聲音,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將音,形,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顯示給學生。一年級學生識字,學得快,忘得也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我設計了一個“游戲樂園”模塊來鞏固學生的識字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有趣的玩耍氛圍中記牢漢字。

營造表演的氛圍,讓學生愉快學習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必須有一個過程,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嘗試合作學到知識的樂趣。在學生獨立識字后,我設計了小組合作,用生字卡片的形式相互交流,進一步鞏固了識字效果.在識字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互幫互學,又加強了學生的團體精神。在教學中給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快樂學習。學文中讓學生把課文讀給自己的小伙伴聽,讓學生邀請好伙伴一同表演等,師生共同唱歌表演,這些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變學習活動為學生的情感內需,而且極大的增強了學習的有效性,盡可能擴大了學習的全體性參與,把學習變成一件愉快的事。

感受語言,體驗情感

首先,閱讀的目的在于獲得意義,而意義的獲得有賴于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如,在學生對張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用“你喜歡張衡嗎?為什么喜歡?你能讀一讀那句話嗎?”這樣一個連續的問題,給學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其次,語文教學是一個認識和情感相生相伴,互相促進的過程。因此,認識必然與情感相隨,而語言訓練若離開了情感,便如同失去了靈魂一般。在網絡環境的幫助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初步理解任意選擇想要學習的段落來重點學習。將自己的想法和老師,同學們一起交流。因此,活動設計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感受語言,體驗情感。

利用Internet拓展課文內容,豐富學生知識

在很多課文學習完內容后,我就利用網絡及時拓展。如將“張衡小故事”,“星空直播站”介紹給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激發了學生了解歷史人物,學習天文知識的興趣。在學習中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查找資料的能力。同時學生也在自主學習中體驗到了獲得新知識的快樂。

總之利用網絡網絡優勢輔助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課不論是前期準備工作,還是課堂教學過程,都讓學生們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作為教師,同樣也讓我受益匪淺。課前準備工作,現場組織教學工作的難度都大大增加了;對教師的課堂組織應變能力,學習困難的即時診斷,能力發展水平即時估價能力,知識的準備水平,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等等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些對于我這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教師來說還有些欠缺,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路上敢于否定自己,不斷學習以拓展知識面,深化對各類知識以及知識整體的理解……

篇10

這里燈會的主題是"奧運之光".舉目四望,只見燈火通明,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入口處是一副對聯:修文文化促發展,祈福福娃迎奧運.五個可愛的福娃燈,也在門口迎接游人的到來.接著走過激光燈陣,看到地上星星點點的亮光,抬頭卻不見光束,我好奇的四處尋找光點的來源時,只聽到一陣響亮歡快的鑼鼓聲,于是,我拉著媽媽隨著人流一起來到了鑼鼓隊燈跟前.

只見展臺上一字排開的"鑼鼓手"們威風凜凜,各各昂首挺胸,聚精會神的看著前面站在一面大鼓上的"指揮",隨著"他"手中指揮棒的舞動,敲擊著整齊激動人心的鼓點,為我們的奧運會加油助威呢!而站在臺前的福娃們也練起了自己的絕活:有的在練拳擊,有的在玩射擊,有的在練武術,有的在打棒球......

繼續向前走,一條巨龍船上的故事燈組吸引了我.這組燈講述了好多歷史上很著名的事件,我最喜歡的是"關羽刮骨療毒","三顧茅廬","鴻門宴""張衡和地動儀"這四組,還親自給它們拍了照片呢.你看,關羽的骨頭都刮的透出來了,而他卻談笑自如.一邊的華佗大夫動作顯得小心翼翼,眼里充滿了對關羽的敬佩之情.忽然,我發現關羽怎么沒有胡子?我記得<<三國>>里說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呀.仔細一看,哦,原來他把胡子咬在嘴里了.這樣的疼一般人一定忍受不了,關羽真了不起!

"現代奧運--顧拜旦"燈組上站著"奧運之父"--顧拜旦,背后展臺中間有三只和平鴿,下面是奪目的奧運五環,后面還有一串柳葉.這組燈雖然造型普通,但它讓我知道了"奧運之父"顧拜旦,媽媽還給我講了他為奧運事業貢獻出畢生精力的事跡.顧拜旦在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中遇到了重重困難,可他執著發展體育事業的意志從不動搖。是他堅持奧運會是屬于世界的,應該在全世界不同城市舉辦,奧運會才有了今天的輝煌.我聽了后很敬佩他,可是,有"奧運之父",那"奧運之母"又是誰呢?

排了十來分鐘隊后,我進入了"九曲黃河燈陣".這個燈陣的外型像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堡,身在陣中時,才發現它真是走也走不完,左拐右彎,繞來繞去,聽說它全長一千多米呢.我在陣中歡快的跑著,媽媽在后面不停的喊:"慢點,等等我?。絷囍幸黄瑲g聲笑語,盞盞紅燈映紅了人們的笑臉.走出燈陣時,我感覺快繞暈了,真不愧是"黃河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