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4-07 01:1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去二三里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84-02

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教學首要任務,而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是教學重要內容。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方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要如何才能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就成了大家較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為了更好地促進低年級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筆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以期能夠更好地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1.激發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

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了解低年級學生的特性,大家都知道低年級學生自身年齡較小,對于一切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滿好奇,同時也十分好動,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也很難長時間的保持興趣,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最大程度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就一定要盡可能的激發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識字學習充滿熱情,從而就能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而要想提高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教師就需要對以往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式進行適當的改變,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字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畫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如,針對人教版一年級上冊《靜夜思》中"窗前明月光"這里面的"月"字,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月亮圖案,以此來向學生講述"月"這一生字,教師在畫圖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心思都集中在課堂之上,而這種教學方式的使用,學生在今后只要一看見月亮都會想到"月"字,這樣就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偠灾?,要想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教師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有效的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1]。

2.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語文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教學,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通過上一點我們能夠知道低年級學生只有對一件事產生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相關學習,而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能夠更好地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這樣就能激發學生對識字學生產生興趣,進而學生就能主動進行識字學習,提高其自身的自主識字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一去二三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將《一去二三里》中的每個生字制作成卡片,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低年級學生心理特征,將卡片色彩豐富起來,這樣就能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之后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技術將其投放到大屏幕上面,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十分新奇,進而就會十分積極的去認識屏幕上的生字,這樣就能起到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就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3.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

要想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教師在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通過各種教學方式的使用調動學生對識字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就能更好地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2]。在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教導學生掌握相應的識字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對其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就能保證其教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進而才能有效的教導學生掌握相應的識字方式。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想培養學生養成自主識字習慣,教師可以通過猜謎、演示等游戲方式對學生進行識字教學,這樣學生能最大程度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肉""奈""王"等生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幾個謎語對學生進行教學:"一人在內是什么字?一大二小是什么字?一加一猜一字?"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能力,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就是其自主進行識字的過程,這樣就能有效的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演示法教學則主要是利用一些肢體行動來對字進行描述,教師可以讓學生也參與到其中,這樣也能有效地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4.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就一定要針對低年級學生心理狀態,以及興趣愛好為其創設較為良好地教學環境,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只有學生對識字學習產生了興趣,才能最大程度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從而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數學閱讀 數學視界 數學理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數學課程與教學的總體要求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解讀新課標發現:新一輪數學課改我們將圍繞良好的數學教育、“四基”、數學素養等展開。怎樣的數學教育才是良好的數學教育呢?尚未有權威的定義。數學是一種高度概括、凝練的科學語言,“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學習離不開閱讀。帶領學生走進數學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不一樣的數學,獲得不一樣的數學理解,從而最終促使其數學素養的穩步提升,應該就是學生獲得良好數學教育的途徑之一。在本文中,筆者試對數學閱讀進行一些實踐層面的個性解讀。

一、在“厚”與“薄”中解析數學——課本閱讀扶本固元

數學是理性的,張奠宙教授說:“數學教育,自然是以‘數學’內容為核心?!睌祵W教育應當更多地關注數學的特性。數學特性的最主要載體當推數學課本,課本由眾多專家及一線名師精心編寫,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最重要的資源。指導學生開展數學閱讀,學會如何閱讀課本是扶本固元之舉。

1.讀“厚”教材,讓“濃縮的精華”豐滿、鮮活起來。

限于篇幅,教材編寫必須濃縮、留白。讀厚教材,需要指導學生領會并挖掘教材背后的一些東西,如讀懂問題情境、例題提示,讀懂習題,讀懂旁注、留白,等等。讀“厚”教材,可以補白、可以拓展、可以開放情境……它既是教師在深度解讀教材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的過程,也是教會學生學會“從頭至尾”思考問題的過程。

2.讀“薄”教材,讓“散落的珍珠”統整、結構起來。

讀“薄”教材,就是指導學生學會整體把握教材、習題、情境,它是學習結構化的過程,也是知識結構同化或順應的過程。讀薄整個小學數學知識方法體系,理清線索;讀薄年段知識結構,形成教學脈絡;讀薄一冊教材,明晰知識要點。比如,閱讀教材,學生要能夠根據目錄知道本冊的主要內容,知道分幾個單元及每個單元的知識點。單元結束,能在腦中形成一個清晰的網絡結構或思維導圖,根據這些導圖就可以把握核心的數學知識,把握關鍵的數學原理。再比如,在閱讀一些習題時,要能夠從一個個具體的情境中跳出來,把握數學的核心本質。能從具體的問題解決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借助模型真正進入數學的世界,也能通過模型將數學應用于生活世界。

無論是厚還是薄,閱讀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教材、掌握知識、積累經驗、生成智慧。

二、在“古”與“今”中尋覓數學——課外閱讀錦上添花

2002年8月在北京舉行國際數學家大會期間,著名數學家、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給廣大少年兒童題詞“數學好玩”。數學好玩,學生才喜歡。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數學讀物也一樣要好玩。

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古今中外的數學趣事,尋找美麗的數學花邊。“米壽”特指88歲(八十八),“白壽”指99歲(“百”去“一”為“白”),“茶壽”指108歲(“茶”的草字頭即雙十,雙十即二十,草字頭下面可看作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即一百零八),數學居然和祝壽有關;隨口一吟“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古人居然能把數字寫進詩里,數學與生活居然有這么多的聯系?;ㄟ呏皇屈c綴,只是數學閱讀的趣味激活。為了讓學生能讀到值得閱讀的數學科普讀物,我利用網絡、發動家長、求教朋友,淘到了一批好書:《數學小博士漫畫百科》光看內容介紹就會吸引住你:數學的世界并非是冰冷無情的。簡簡單單的“1”,代表的可以是一顆石子、一堆食物、一汪湖水、一片藍天、一個生命……這本書將告訴你,五彩繽紛的世界,如何變成了簡單的1、2、3、4……而枯冷的數字背后,又隱藏著多少迷人的內涵;《哈哈,數學原來超有趣》被稱之為韓國最暢銷的數學知識書,圖文并茂最能激發學生翻閱的興趣。類似的書還有近百本,如《閱讀新視窗:貝貝妮奇奇卡的數學之旅》《奇妙的數王國》《數學花園漫游記》等。這些書涉及數學的前世今生、古今中外,涉及數學世界的人、文、情,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數學世界。

有了好書,如何讓學生更懂得珍惜,更自覺地閱讀呢?我在班里開展了“漂書分享”活動:為每本書編號登記,請書主人激情推介,喚起其他學生的閱讀欲望,分批借出,看完速還。書在教室里快速流動,好看的書都要早早預訂。偶爾還會抽時間進行閱讀心得分享。書源在擴大,流通在加速,價值在升華,數學課外閱讀成了學生的一種快樂的期待。不到一個學期,很多學生都已經閱讀完六七本數學讀物了,相信這份積淀總有芳華綻放的時候。

三、在“做”與“思”中經歷數學——閱讀生活積累經驗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本次課標修訂中新增的重要內容。課標修訂組組長史寧中教授指出:“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親自或間接經歷了活動過程而獲得的經驗。”筆者以為,可以開展數學專題活動,結合教材的操作性內容進行專項研究“做數學”,讓學生從數學的視角閱讀生活,從生活的層面思考數學,這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升和毫升”單元的教學中,由于這些容量單位大,學生沒有生活儲備,缺乏感覺,實際教學中也不可能讓他們都去實驗、操作。于是,教學設計中,我思考將一部分操作內容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帶著數學任務在調查、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數學理解。學生利用雙休日到超市去調查,在家里做實驗,有的家長也陪著學生一起做,看似簡單幼稚的實踐性作業,他們卻樂此不疲。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最后的結果,而是“做”的過程中“玩”的快樂。在制作量器、估算容器容量、驗證等過程中,學生借助N多次的實踐體會很好地建立了“1升”“1毫升”“幾十毫升”等概念,使抽象的容量單位被賦予了經驗的累積,變得有意義起來。

這樣的專題學習活動一學期可能只做一到兩次,但數學閱讀除了閱讀有形文字外,還需要“做”“思”結合,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用數學的視角去閱讀生活,去感受數學之于生活的意義,這也是至關重要的。

四、在“悟”與“述”中內化數學——數學表達詮釋理解

史寧中教授說:“思想的感悟和經驗的積累是隱性的東西,光靠老師的講是不行的,必須自己感悟?!睌祵W閱讀中悟出的東西如何使之顯性并傳遞出來?我要求學生能夠“講述”,借助講、畫、文字(寫數學日記、小論文)等形式詮釋自己對數學的獨特理解。

數學是什么?不同學生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三年級的蔣佳翰寫道:“提起數學,首先會想到枯燥的計算和干巴巴的題目,但數學的真面目并不是這樣的。數學是有趣的,是巧妙的推理、靈活的思考。數學是玩的,要學會玩,否則,數學在你面前永遠是無味的。早上,一起床,看一下時鐘,一眼就被數學粘上了,你早餐吃什么?2個饅頭、1個雞蛋?數學仍緊跟著你……”六年級的蔡依依寫道:“也許每個人都會對數學有不同的定義,我想,數學就是一門引導我們去學會思考、嘗試探究、活躍思維、開闊思路的課程?!?/p>

每學習完一個知識點、看完一本書,我都建議學生用日記、周記或小論文的形式寫下感受并與人分享。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都會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獨特理解。

誰的風箏放得高?

做一張練習試卷時,我對附加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放風箏比賽中,小明和小紅各用30米長的線放風箏,放完后固定在地上,已量出小紅的線與地面呈50°夾角,小明的線與地面呈45°夾角,誰放的風箏高?

我想:老師曾教過,垂線段是最短的,假設與地面垂直的風箏線高達30米,若不是垂直線段,但是要到30米高的位置,一定需要更長的線,如果只能用30米長的線,風箏肯定會低一些。同樣是30米,與地面形成90°的線放的風箏一定最高。

為了驗證猜想,我以3厘米長的線段表示30米,與地面夾角分別是50°(小紅的)和45°(小明的),量得:小明的風箏離地面高大約21米(2.1厘米),小紅的風箏離地面高大約24米(2.4厘米)。2.1

在不斷探究思考中,我體會到思維的快樂,發現題目中內在的規律,通過熟練運用,靈活解決問題。

上文中的同學借助數形結合的方式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這對一個四年級學生而言實屬不易。

開展數學閱讀,目的不是想讓學生掌握多少數學知識,寫出多么精彩的文字,而是希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漸去掌握一些數學的思想方法,逐漸去積累一些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逐漸學習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用數學的思維發現,悟出一些數學的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