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傳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14 05:5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托爾斯泰傳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在同一引言中他還說:“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他正是緊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
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確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個痛苦險峰,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如果說《貝多芬傳》是英雄主義的號召,是力的頌歌,那么《托爾斯泰傳》則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闋送葬曲。貝多芬偉大的痛苦是因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運,托爾斯泰偉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觀意志的選擇。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斗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
“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終于,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里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回應,在這里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里留給我們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篇2
《名人傳》讀后感范文600字
讀完《名人傳》這本書,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們的心靈的。這本書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蓋千秋的大偉人,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種內在的強大的生命力,使他們勇敢地與困難作斗爭。
貝多芬出身貧寒,他很小就輟學。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與命運作斗爭。他孤獨的活著,他惟一的親人辜負了他,他內心受到沉重的打擊,可他還堅強活下來。他沒有一個朋友,他就像與世隔絕……雖然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一直痛苦的活著卻創作了不朽的傳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聾后創作的。他最后終于戰勝命運,戰勝疾病,戰勝痛苦,戰勝聽眾的平庸,戰勝困難和障礙,攀上生命的巔峰。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不肯屈服于命運,他改變了命運,他的精神震驚全世界。
米開朗琪羅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他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底。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毀于戰亂,他受到別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錢。他一生依附教皇,為教皇做事。教皇為自己樹立碑立傳,使米開朗琪羅達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許多困難。他堅持,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歲。
托爾斯泰出生于富貴家庭。他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曾經獲得成功,但他蔑視自己擁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虛度年華,他想要通過照福人類來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他弘揚真正的基督精神,對自由主義的蔑視。
作者告訴我們要勇敢的與命運作斗爭,只要你不屈服于命運,總有一天你會改變命運。人生就是奮斗,幸福就產生在奮斗之中,命運是自己掌握的。
《名人傳》讀后感范文600字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于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后的歲月里,性格過于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差了點,但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p>
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并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名人傳》讀后感范文600字
合上《名人傳》的最后一頁,我的思緒便像奔騰的野馬般飛奔了起來。
《名人傳》是羅曼·羅蘭的一部著作。這本書由《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三傳組成。其主人公分別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
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音樂家。他沒有感受過家庭溫情,愛情也屢屢化作泡影,而他的侄子又浪蕩無能。這一切都是如此地無情,而后的耳聾使他近乎絕望。耳聾,對于一個音樂家是多大的打擊,這簡直可以將一個音樂家摧毀。面對痛苦,貝多芬想到了自殺,然而,在死亡的邊緣,貝多芬發出了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吶喊。他經過這一思想轉變,成為了命運的強者。他還用頑強的意志奏出了生命中的優美旋律。
米開朗琪羅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雕塑家。他所雕刻的塑像都是近乎完美的。但他在生活中是一個怯弱的人,他總是選擇屈服,然而他會斗爭,他同自己的弱點斗爭,即使失敗,他也不會放棄。這事米開朗琪羅成為了一個棱角分明的人。
篇3
張瑋潔
《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都出自于羅曼·羅蘭之手。傳記里講的三位人物分別是一位音樂家:貝多芬,一位雕刻家:米開朗琪羅,一位小說家:托爾斯泰,三位人物都各具千秋,并且他們都被人們譽為“天才”。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但都有著為為尋找真理和正義,為創造不朽杰作奉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貝多芬,在做著人生的戰場上屢次支撐著作者,作者與貝多芬單獨相見時傾吐著自己的哀曲,在多霧的萊茵河畔,在那些灰色而潮濕的四月天,充斥著他的苦難,他的勇氣,他的歡樂,他的悲哀;作者跪坐著,由他用強而有力手攙扶起來,給作者的新生兒約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禮。貝多芬,他是一個為音樂癡狂,為執著真理而奉獻的人,他曾說過:竭力為善,愛自由甚至于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忘真理。這就是貝多芬。即使愛情把他拋棄了,即使聽覺把他拋棄了,但音樂絕不會拋棄他,就因為他那顆為音樂執著的心。
在翡冷翠的國家美術館中,有一座稱為《勝利者》的白石雕像。這是一個裸露的青年,生成美麗的軀體,低低的額頭上曲卷曲的頭發,昂昂的站著,他的膝蓋彎曲在一個胡鬢滿面的囚人背上,囚人蜷伏著,頭伸向前面,如一匹衰敗的馬,勝利者不注視他。即在他的拳頭快要落下去的那一剎那,他停住了,滿是消沉抑郁之感的嘴巴和猶豫不決的目光轉向別處去,他不再要勝利,勝利使他厭惡,他已經征服勝利,但亦被勝利征服。這座雕塑就是出自米開朗琪羅之手。這個作品是米開朗琪羅全部作品中是永遠留在工作室中的唯一的作品。
篇4
《名人傳》讀后感
《名人傳》是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于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那么,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么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愿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于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篇5
同學們都喜歡閱讀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語文中拿下名著試題得分,但由于平時沒有掌握閱讀名著的正確方法,因此不少同學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確閱讀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閱讀名著之前,對作者的有關情況應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狀況等),這將有助于你對其作品內容的閱讀理解。如閱讀《紅樓夢》,應對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閱讀《聊齋志異》,你要了解蒲松齡的身世遭際: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要知道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經歷。有的同學在答名著題時,連作者都想不起來,甚至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這些都是對作者生平經歷不甚了解的緣故。
二、理清故事情節
小說是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同學們之所以愛讀名著,就是因為那里面的故事情節生動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長篇巨制,故事情節復雜多變,再加作者創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節,才能把握全篇。如長篇小說《水滸傳》,總的故事情節是寫以一百零八將為首的英雄好漢們是如何被殘酷的社會現實逼上梁山走造反這條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據各自情況的不同有具體的故事情節。九年級《語文》上冊人選的《智取生辰綱》,就是節選該書的第十六回“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節。根據中考名著題的特點,還需要同學們學會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故事情節。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眾多,我們為什么能夠區分出他們呢?因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獨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國演義》,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說到足智多謀為蜀漢鞠躬盡瘁的軍師,我們就知道此人是諸葛亮:一提及“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權臣,我們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也就不盡相同?!端疂G傳》中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西游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紅樓夢》中劉姥姥“見笑”大觀園,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學名著還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應的外號,最好也能記住,這對分析人物性格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風”是《水滸傳》中李逵的外號,由此可以看出他“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性格特點:“鳳辣子”是《紅樓夢》中王熙鳳的綽號,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潑辣的特點。
四、積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記住這些名言警句,不僅利于解答試題,還能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提升我們的文化品位。如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開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國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對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綱挈領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內容,記住它們,就記住了章節的主要內容。還有一些名著對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評語,也應注意積累,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就是《紅樓夢》中評論王熙鳳在賈府悲慘下場的詩句。
五、寫讀后感鞏固
這里的讀后感有兩個含義:一是讀完名著后,自己寫出讀后感:二是看別人寫的讀后感,如能把二者結合起來更好。自己寫讀后感,勢必要回顧原作,咀嚼回味,從而加深對原作的進一步理解??磩e人寫的讀后感,既能觀照自身的閱讀經驗,又能發現自己讀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品讀名著的方法當然不止這些,同學們也可以從閱讀實踐中自己摸索總結出經驗。希望大家平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名著里汲取更多的養料。
六、多進行讀書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個月)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讓學生把名著帶入課堂,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交流獨到的感受。同時,要倡導一種新理念:師生同讀,父母子女同讀。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同讀一本書,所獲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讓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交流讀書感受,益處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的距離:能促進學生心靈和人格的正常培養;更能提高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能力。
篇6
名著就是指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題和經典的人物形象,能夠經過時間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流傳的文字作品。
歷年“名著閱讀”題題型多樣,內容豐富,從呈現形式上看,有選擇題、填空題、填表題、簡答題;從考查內容看,有識記積累題、歸納概括題、感悟理解題、欣賞評價題等。然而綜觀今年的各地中考題,其考查的軌跡還是微有變化的:命題者選取名著中的一個微小的語段,讓考生閱讀,從中把握名著的涉及的作者、出處、故事情節、主要人物,有的試題對作品的理解把握、對人物形象的評判和鑒賞等也進行考查,考查由知識點向能力點遷移,注重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自覺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這就要求我們閱讀時不光要采取泛讀的方式,還要精讀,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關注人物的語言、行動,積極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考題展示】
1.(2011年浙江省湖州市)名著閱讀:下面是摘自不同作品中的書信內容,請按要求回答問題
【甲】“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的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p>
【乙】“我更高興的更安慰的是:多少過分的諛詞語夸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贊美,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
【丙】“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著,但從此越來越惡化……還會痊愈嗎?”
⑴【甲】出自作品《 》,【乙】出自作品《》。
⑵【丙】中的“我”指,他是法國作家塑造的三個偉大人物之一。
【試題解析】
本題命題者巧妙地將不同國別的書信,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考查考生對初中階段所掌握的名著閱讀情況,尤其是對書信這個特殊文體的考查,本題三個微語段,題目的考查主要是作品名稱、主要人物、以及人物影響等。做好這類試題,需要仔細的閱讀分析,抓住主要的關鍵的字眼去體味,【甲】段中我們要抓住“菲利普”這個人物,我們自然會想到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乙】段中我們抓住“諛詞有使你喪失自知”看到這我們就會想到的是《傅雷家書》的語段;【丙】段中我們抓住“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边@句話,就立即想到的是音樂家貝多芬。了解到這些信息,對解析下面的題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答案】
⑴《我的叔叔于勒》或《羊脂球》;《傅雷家書》⑵貝多芬 羅曼•羅蘭
【方法指津】
1.了解作者背景:在閱讀名著之前,對作者的有關情況應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狀況等),這將有助于你對其作品內容的閱讀理解。如閱讀《紅樓夢》,應對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要知道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經歷。有的同學在答名著題時,連作者都想不起來,甚至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這些都是對作者生平經歷不甚了解的緣故。
2.理清故事情節:小說是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來反映社會生活的。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長篇巨制,故事情節復雜多變,再加作者創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節,才能把握全篇。如長篇小說《水滸傳》,總的故事情節是寫以一百零八將為首的英雄好漢們是如何被殘酷的社會現實逼上梁山走造反這條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據各自情況的不同有具體的故事情節。根據中考名著題的特點,還需要同學們學會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故事情節。
3.分析人物性格: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眾多,我們為什么能夠區分出他們呢?因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獨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國演義》,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說到足智多謀為蜀漢鞠躬盡瘁的軍師,我們就知道此人是諸葛亮:一提及“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權臣,我們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也就不盡相同。《水滸傳》中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西游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紅樓夢》中劉姥姥“見笑”大觀園,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另外,有的文學名著還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應的外號,最好也能記住,這對分析人物性格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風”是《水滸傳》中李逵的外號,由此可以看出他“風風火火闖九州”的性格特點:“鳳辣子”是《紅樓夢》中王熙鳳的綽號,由此可以看出她性格潑辣的特點。
4.積累名言警句: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記住這些名言警句,不僅利于解答試題,還能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提升我們的文化品位。如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開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國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對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綱挈領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內容,記住它們,就記住了章節的主要內容。還有一些名著對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評語,也應注意積累,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就是《紅樓夢》中評論王熙鳳在賈府悲慘下場的詩句。
5.寫讀后感鞏固:這里的讀后感有兩個含義:一是讀完名著后,自己寫出讀后感:二是看別人寫的讀后感,如能把二者結合起來更好。自己寫讀后感,勢必要回顧原作,咀嚼回味,從而加深對原作的進一步理解。看別人寫的讀后感,既能觀照自身的閱讀經驗,又能發現自己讀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品讀名著的方法當然不止這些,同學們也可以從閱讀實踐中自己摸索總結出經驗。希望大家平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名著里汲取更多的養料。
6.多進行讀書交流:定期(半月或一個月)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讓學生把名著帶入課堂,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交流獨到的感受。同時,要倡導一種新理念:師生同讀,父母子女同讀。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同讀一本書,所獲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讓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交流讀書感受,益處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父母子女之間的距離:能促進學生心靈和人格的正常培養;更能提高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能力。
【能力提升】
1. (2011年山東省臨沂市)名著閱讀
⑴他是一個“堅決、沉默而又有生氣”的上等車夫,為了爭取起碼的生存權利,奮斗,掙扎,最終走上了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⑵他是梁山好漢,江湖人稱“黑旋風”,揮一雙板斧,勇猛無比。招安時,大鬧東京城,扯了皇帝的詔書,殺了欽差……
⑶他出身于英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向往冒險生活。他在一座無人的荒島上過了長達28年的原始人生活。
⑴作品:; “他”叫
⑵作品:; “他”叫
⑶作品:; “他”叫
2.(2011年浙江省溫州市)根據閱讀體驗,回答問題。
“你(阿廖沙)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點聲說!”她說話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鮮花那樣溫柔、鮮艷和豐潤,一下子就牢牢地打進我的記憶里。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
(選自高爾基《童年》)
⑴這里的“她”是誰?
⑵小說中“她”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 (2011年四川省眉山市)名著閱讀
【甲】達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幾小時以后,她看見丈夫的臉色像死人般蒼白,但仍然很有生氣,而且像往常一樣平靜溫存:“好姑娘,你別擔心,我可不會這么容易就進棺材的。我還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醫學權威的預言搗搗蛋也好嘛。他們對我病情的診斷完全正確,但是寫個證明,說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勞動能力,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走著瞧吧!”
保爾堅定地選擇了一條道路,決心通過這條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設的隊伍中去。
【乙】那漢子口里唱著,走上岡子來,松林里頭歇下擔桶,坐地乘涼。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里是甚么東西?”那漢子應道:“是白酒。”眾軍道:“挑往那里去?”那漢子道:“挑出村里賣?!北娷姷溃骸岸嗌馘X一桶?”那漢子道:“五貫足錢?!北娷娚塘康溃骸拔覀冇譄嵊挚剩尾毁I些吃?也解暑氣。”正在那里湊錢,楊志見了,喝道:“你們又做甚么?”眾軍道:“買碗酒吃?!睏钪菊{過樸刀桿便打,罵道:“你們不得灑家言語,胡亂便要買酒吃!好大膽!”眾軍道:“我們自湊錢買酒吃,甚事?也來打人!”楊志道:“你理會得甚么!到來只顧吃嘴!全不曉得路途上的勾當艱難!多少好漢被蒙汗藥麻翻了!”
⑴填寫表格
⑵甲段中說保爾“選擇了一條道路”,這條道路指什么?從他的人生經歷和影響來看,我們應該學習保爾的什么精神?
⑶乙段中的主要人物楊志,后來也被逼上梁山,也成為了108個英雄好漢中的一位。請根據這個人物的相關故事內容,完成下面的下聯。
上聯: 保爾嘔心瀝血寫小說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
4. (2011年山東省東營市)名著閱讀
“我拿出小刀決意把船上的錨索隔斷,這樣一來我臉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枝箭。接著我又拾起搭著鐵鉤的繩結,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敵艦拖走了?!?/p>
這段文字選自英國諷刺作家______寫得《》。選文中的“我”還曾流落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充滿奇幻色彩的地方。
5. (2011年湖南省邵陽市)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字,然后填空。
【甲】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毙略唬骸罢l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于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辈傩υ唬骸罢煞蛞辔防缀??”玄德曰:“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
【乙】蔣門神見了武松,心里先欺他醉,只顧趕將入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先把兩個拳頭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地轉身便走。蔣門神大怒,搶將來;被武松一飛腳踢起,踢中蔣門神小腹上,雙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將過來,那只右腳早踢起,直飛在蔣門神額角上,踢著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這醋缽兒大小拳頭,望蔣門神臉上便打……
①【甲】文段說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選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段說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選自名著《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或【乙】文段中__________________ (填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為__________________。
6.(2011年山東省青島市)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填空。
夜來了,一種有力的、清新的、宛如慈母的體貼似的東西注入胸懷,寂靜像溫暖的、毛茸茸的手輕柔地撫摸著,拂去記憶中應當忘掉的一切――所有的苦難和辛酸,白天所沾染的一切侵蝕人的細塵。仰面朝天躺著,看星星怎樣亮起來而使天空顯得深不可測,真是讓人陶醉的事情……
外祖母久久不能入睡,她躺在那里,把手交叉著枕在腦后,興奮地講著故事。
“阿廖沙,你睡著了嗎?”顯然她很在乎我是否在聽。她總能找出一個恰當的童話故事,使我感覺夜晚是如此的美麗和神秘。
聽著她均勻有節奏的話語,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夢鄉。
上述文字節選自文學名著______,作者是______ 。
【參考答案】
篇7
一、從定情、揚情到激趣的審美情感功能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是說作者先有了情思再發為文辭,讀者先看了文辭再了解情思,沿著波流(辭)向上追溯源頭(情),即使隱微的也一定會顯露。劉勰從寫作和閱讀兩個角度都談到“情”是文章的源頭。語文教學中,篇篇文學作品,從情感上講都有一個基本情調,也就是“源頭”。教師在備課、講授、練習等整個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討源”,要把握好“基本情調”,而且要始終如一,這就是所說的定情。情感定得準確,整個教學過程才能渾然一體,教學方法才能運用自如,即使遇到枝節問題也能迎刃而解。如《愛蓮說》《陋室銘》兩文,其意境雋永、言簡意豐、韻味深長,為散文的名篇。兩文情調看似一致,都有不愿與趨附權貴者、茍隨時俗者同流合污之情,但斟酌定情卻有差異。劉禹錫在《陋室銘》中雖然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但有隱居避世之意,從“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句中就可以看出。這種情趣正是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哀嘆的“菊,花之隱逸者也”?!熬铡痹凇稅凵徴f》中只是“蓮”這個不愿隱逸、不貪富貴、在污濁世間保持正直操守的主人公形象的陪襯,因而《愛蓮說》比《陋室銘》更有積極意義,周敦頤高出劉禹錫的地方是在于有批判之情。
情是作者因客觀現實的感發而產生的內在情志,是作品的客觀存在。這個情不是露天的珠寶,碧空的銀星,伸手可以摸得著,抬頭可以看得見,需要你“沿波討源”,教師“討源”后,需要揚情――揚起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來感染學生的主觀感受,來激發學習的情趣。這是語文教學中審美情感的第二步。揚情往往在課堂教學的起始,它能夠撥起學生情感的琴弦,催動學生情感的波瀾。如上海特級教師于漪講授《春》這一課,是這樣開始教學的:“我們一提到春啊,你們想一想看,會不會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庇阡衾蠋熡蔑柡星榈恼Z言,描繪了春天美麗的景色,以情動人,激起了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
二、從傳情、移情到共鳴的審美情感功能
學生的情感被揚起后,需要與作品中的情感碰撞、交融相通,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喜亦喜,憂亦憂。為了使學生情感與作品中的情感共鳴,教師要架起溝通的橋梁,把作者之情傳融為學生之情。傳情這一審美情感功能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教師要通過自己的音容笑貌,舉止神態,或誦讀,或講解,或板書……讀則如出我口,講則如出我心,把作品中的情感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學生在教師入境動情的傳遞中,把自己的有我之情轉入到無我之情,把有我之境帶入到無我之境。我們借列夫?托爾斯泰一句話來概括:“藝術是這樣的一項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情感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藝術論》)移情審美情感功能中,學生發揮著主體作用。教師的傳情,觸動了學生的情思,作品中的人物在學生頭腦里“活”了起來;作品中的環境、場面、景物、氣氛等等,使學生感到真切,猶如身臨其境。學生有了形象再創造之過程,對作品有了理性認識,作品的情才能移過來,才能出現共鳴現象。
如教學《背影》,教師把人們生活中的“父子”的情感體驗講給學生,啟發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還情不自禁地用手攀住黑板的邊緣,模仿“父親”穿越鐵道時攀越站臺的吃力動作,在特定的意境中,完成了特寫的定格鏡頭。學生在老師的情感傳遞下,有的講起媽媽半夜起來給自己加蓋被子,有的談起爸爸結滿老繭的雙手,有的說起媽媽冒著風雪背著“我”上醫院;教《最后一次講演》,教師激情噴涌,拍案而起,講臺上站著的就好像是怒斥敵人、視死如歸的“聞一多”,臺下學生掌聲四起,喊聲共振,就好像是“悼念李公樸的會場”。傳情、移情、情感的浪花和波濤在激蕩,在裂變,在沖撞,在組合――語文課堂就是一個情感的殿堂。
三、從生情、動情到引思的審美情感功能
與作品情感共鳴的學生,其情感并沒有終止,而會驅遣想象去聯想,再生發新的情感。教師要在學生新的思緒動情中,點撥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創新。一是對作品中的主題、結構,語句以及情感諸多問題分析、評論、質疑;二是將從作品中獲得的情感來充實自己的激情,以便于得心應手地駕馭構思、行文、修改等寫作技巧。
以《我的叔叔于勒》教學為例,學生從莫泊桑筆下的菲利普夫婦冷酷自私、貪財牟利的市儈形象中產生了對資本主義社會拜金主義的憎惡之情,經老師啟發,又研究了高中教材中《項鏈》一文,兩者比較鑒賞后寫了“讀后感”,又產生了新的情感。這多層次的情感正引發了學生多方位的思考。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強烈的思想情感往往能促進質疑:“《社戲》中,桂生、阿發、雙喜一群農家少年和‘我’看社戲后歸航途中偷羅漢豆吃,魯迅是不是在‘獎勵偷竊行為’?《曹劌論戰》里,魯莊公在長勺之戰中善于納賢,勇于聽諫,他的功勞應該不應該給予確切的評價?《出師表》內,忠貞不移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什么不能成為三國的統一者……”抑制不住熾熱情感的學生經教師的點撥也能進發靈感的火花來化解這些疑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