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風俗范文

時間:2023-04-03 11:19: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回族風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回族風俗

篇1

[關鍵詞]回族風俗習慣;回族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K892.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2-0062-02

回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人口居于全國第三位。由于歷史的原因,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區。回族文化與所有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樣,成為一種歷史的積淀,帶有民族的傳統和特色。

泰勒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認為:“文化是一個組織嚴密的體系,同時它可以分成基本的兩方面,即器物和風俗,由此可再分成較細的部分和單位?!泵绹祟悓W家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文化模式概念,她非常強調民族文化的個性發展,即獨特性。她認為:“人類學把人當作社會的產物來研究。人類學所關注的是一個社群與屬于不同傳統之其他社群的差別處,也就是一個社群的體質特征、工藝技術、風俗習慣與價值標準?!?/p>

回族文化以伊斯蘭文化為背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環境,相互影響而形成一個相對獨特的文化體系。而這些文化都反映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產習俗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活,必然建立在物質生活基礎上。就回族來說,它形成于元明時期,生產力較發達,因而回族在生產領域呈現出明顯特點:一是他們所從事的主要職業是農業,但對其他行業也都有涉及;二是有相當數量的回族投身于商業活動,并成為回族生產方式或經濟生活中最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一部分。這一切都取決于回族民族性格和生活消費的獨特要求,通過經商這種專門生產方式,首先,提供了共同經濟生活的條件,推動了回族在全國不同居住區域內的發展;其次,促成了回族對漢語的使用以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從而維系和鞏固了回族文化,更促進了本民族的成熟和發展。

二、飲食習俗

飲食文化是回族歷經千年所創造的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回族的勤勞和智慧,也體現了多種文明的融匯和交流。從整體來看,回族的飲食習俗主要受伊斯蘭教的規定和禁忌的影響,各地回族除了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經典中規定的食物禁忌,不吃豬肉、自死動物、動物的血以及猛禽野獸的肉等。由于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差異,北方的回族多以面食為主食,南方的回族則以大米為主食。“青海的托茂人以及蒙古族地區的部分回族以肉食為主。藏族地區的回族則以青稞面做的‘糌粑’為主食, 而且日常生活中也愛喝酥油茶。” “福建泉州民間傳統食品酥油花繭、邑飯,云南的牛干巴、油茶等?!北M管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飲食習俗,卻始終保持著伊斯蘭教的信仰和本民族的風俗禁忌,以及民族自我意識,促進了民族關系的改善。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入居城市的回族人口和流動人口在不斷增加,因此推動了回族城市飲食業的發展。為了適應城市中不同階層回族人士的需要,由職業廚工創造或提煉的“清真菜系”開始問世,而在回族聚居的大街小巷,則涌現出多種多樣的回民小吃攤檔。這些都構成了回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

三、服飾文化

服飾是構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承回族文化的載體之一,體現出這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水準?;刈宸椇蜐h族服飾大致相同,所以歷史上有“漢裝回”之稱,但是二者之間仍有區別?;刈宓姆棽惶岢A麗多彩,講求素雅大方,回族傳統的服飾文化中男子喜愛戴白色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繡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不同顏色的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也有不少已婚婦女平時戴白色的帶檐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服裝方面,回族青年和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俗稱“馬夾”),黑白色搭配顯得干凈、利落。婦女穿右衽的大襟衣服,前胸或衣邊繡有精美的圖案。由于社會歷史的發展和回族生存地域的多樣性,也體現了回族服飾文化的多樣性。

))四、婚喪習俗

婚姻習俗是一個民族人生禮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婚姻習俗。中國各地回族的婚姻習俗,由于所處地域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甘肅、寧夏、青海等地,阿訇念過“尼卡哈”后,親自向眾人拋撒核桃、棗兒、花生等,人們爭先去搶這些象征幸福、吉利的果品。不僅如此,青海鬧房比較厲害, 三天無大小,不僅戲鬧新郎、新娘,還戲鬧新郎的父母。生活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回族,其婚姻習俗中已滲有南方少數民族的某些習俗。因各地風俗人情的不同,回族婚俗頗具生活情趣,同時也反映了回族的生活水平。

回族的喪葬習俗基本上遵循伊斯蘭教的禮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回民聚居區還是回漢雜居區,都實行土葬,忌火葬,主張速葬。在西北回族聚居區,有的為了方便,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刈迦瞬恍棚L水,也不看風水,只要干燥、平穩的地方就可作墳地。亡人去世后,最多停留三天,入土前要焚香、傳經、做“都哇”,意為祈禱。對亡人表示懷念或紀念,之后舉行七日、月頭、百日、周年等活動。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篇2

方法:根據伊斯蘭教哲學“真一流溢學說”原理,運用具有回族特色的推拿、針灸、熏、洗、敷、吹等技術及回藥四元三子理論辯證施治進行綜合治療,并根據回族病人的風俗習慣及膳食特點,制定出具有回族特色腰椎間盤病人護理措施。

結果:充分尊重回族病人風俗習慣,使回族病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感覺,能夠信賴放心地接受科學而合理治療、護理。

結論:回族醫藥促進了民族病區發展,民族病區也開創了民族護理新局面。

關鍵詞:回族 腰椎間盤突出癥 護理特色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475-02

回族醫藥已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曾為中華民族的整體健康水平和整體醫藥文化水平的提高作出過歷史性貢獻。挖掘和發展回族醫藥,無疑會豐富中華民族醫學的內涵。石嘴山市中醫院回族示范病區是一個以診治回族內外、婦兒、骨傷科病人為主的具備醫療、科研一體化的綜合病區,是目前我區唯一的具有回族文化醫療特色的診療病區。我院回族示范病區與寧夏回族骨傷科、吳忠市回族醫院聯手全方位合作,為石嘴山市及省內外廣大穆斯林患者提供就醫服務。運用具有回族醫藥特色的針灸、推拿、熏、洗、敷、吹等技術及回藥四元三子理論辯證施治進行綜合治療,并根據回族病人的風俗習慣及膳食特點,制定出具有回族特色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的護理措施[1]。

1 護理

1.1 急性期患者應絕對平臥硬板床休息,不可洗大小凈及禮拜。飲食、大小便等均不能起床。

1.2 對急性發作期的患者,應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與變化的關系以及有無放射痛和皮膚感覺異常等情況。

1.3 針灸推拿前囑咐患者排空大小便,理療后即用腰圍固定腰部。

1.4 中藥熏洗治療時做好解釋工作,必要時用屏風遮擋。注意保暖,以免加重病情。

1.5 臥床期間做好皮膚護理,防止濕疹、壓瘡的發生。

1.6 多食滋補肝腎的食物如羊肝、羊腎、羊肉、大棗等,多飲水,宜食蔬菜和水果,防止便秘。忌食肥甘厚味,苦寒生冷食品。

1.7 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做好思想疏導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1.8 1-3周后,如癥狀緩解,可戴護腰下地活動,并可在他人的協助下洗大凈。洗大凈時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因受風寒濕冷的刺激而誘發。不可禮拜,以避免久坐、久立及大幅度的彎腰和旋轉。

1.9 疼痛緩解后,即開始腰背肌功能鍛煉,加強腰背肌保護功能。

1.10 出院后,如需做禮拜時,應避免大幅度的彎腰。

2 辯證施護

2.1 血瘀證。

2.1.1 調護原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2.1.2 調護方法:

(1)生活護理:痛重時臥床休息,疼痛減輕后應適當進行腰部活動,可消瘀血。

(2)飲食護理:飲食宜用清淡疏利之品。

2.2 寒濕證。

2.2.1 調護原則:祛寒除濕,濕經通絡。

2.2.2 調護方法。

(1)生活護理:居室應溫暖、向陽、避風、干燥,要注意保暖,鼓勵患者多曬太陽。中藥宜溫服或熱服,可熱敷局部。

(2)飲食護理:宜用溫性食品,如羊排,雞肉、蛋類等,亦可用利濕之品,如苡仁、扁豆、鱔魚等;忌用生冷之品??捎萌夤?g,水煎去渣,入梗米100g,煮粥服食。

2.3 濕熱證。

2.3.1 調護原則:清熱除濕,溫經通絡。

2.3.2 調護方法。

(1)生活護理:居室宜清爽、干燥、通風,忌用熱敷。

(2)飲食護理:飲食宜用清熱疏利之品,忌用辛辣助熱食物。

2.4 肝腎虧虛證。

2.4.1 調護原則:偏陽虛者,宜溫補腎陽;偏陰虛者,宜滋補腎陰。

2.4.2 調護方法:

(1)生活護理:腎陽虛者居室應溫暖,向陽,避風,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痛重者應臥床休息。

(2)飲食護理:飲食可注意食用補腎之品,如核桃肉、山藥、蓮子、黑豆、芝麻、羊腎等。

3 健康指導

3.1 減輕腰部負荷,避免過度勞累,盡量不要彎腰提重物,如撿拾地上的物品宜雙腿下蹲腰部挺直,動作要緩。

3.2 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要注意持之以恒。

3.3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規律,多臥床休息,宜睡硬板床;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

3.4 禁煙酒,忌食肥甘厚味,苦寒生冷食品,多食滋補肝腎的食品如羊肝、羊腎、羊肉、大棗等。

3.5 腰圍不可長期使用,應積極進行腰背肌的功能鍛煉,可采用飛燕點水、五點支撐練功,以增強腰部肌力,練習行走,下坐、蹬空、側臥外擺等動作,以增強腿部肌力。

3.6 病人應樹立戰勝疾病的決心。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長,恢復慢,病人應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待疾病。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常見病,慢性病,多發病,因此對于回族椎間盤突出癥護理尤為重要,我們秉承“以病人為中心”服務理念,充分尊重回族病人風俗習慣,使廣大回族患者真正感受到家的感覺,能夠信賴醫院放心地接受科學而合理治療,接受具有民族特色的護理[2]。回族醫藥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促進了民族病區發展。

參考文獻

篇3

回族舞蹈教學要想創新發展,只是分析本族的傳統文化和舞蹈特點是不夠的,還要多分析其他民族的舞蹈特點,多學習其他民族舞蹈學科的教學經驗,從而讓回族舞蹈教材內容更加豐富,讓回族舞蹈不僅有本民族的舞蹈特色,也有其他民族舞蹈的魅力,這樣才是真正的實現了回族舞蹈的創新發展。

1.對回族人民的典型動作進行歸類整理。由于回族人民生活的地區分散,所傳承下來的舞蹈形式也就多樣,這是一筆寶貴的資源。我們可以把各區域有特色的舞蹈動作進行歸類整理,整合成一本有教學價值的舞蹈書籍,它可以指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可以保證學生所學的舞蹈更加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把花兒手、屈伸步、碎搖頭等動作進行整理,然后從新分析進行編排,讓這種動作更有節奏,從而提高舞蹈動作的觀賞性。

2.把回族風俗習慣中的重要動作融入舞蹈藝術中。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很有特點,在生活中的許多動作很有代表性,有些動作很能體現出人的情感,這些動作如果能夠融入到舞蹈教學中,不僅會讓舞蹈藝術更具魅力,還會讓民族文化得到傳承。例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中的托耳手勢就是做禮拜的基本動作;還有回族舞蹈服裝可以選擇蓋頭,這個服裝不僅可以反映出回族人民的服裝特點,還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加以利用,一定會讓回族舞蹈得以創新發展。3.在民間藝術中提取有價值的舞蹈動作?;刈宓貐^的民間到處都有藝術表演,有些表演很有特色,也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因此,我們如果把這些民間藝術融入到教學中,也會讓回族舞蹈表演更有表現力。例如:“蛙鳴”“賢孝”“踏腳”等民間藝術可以和回族舞蹈結合,讓回族舞蹈更具魅力,更有民族特色。

二、把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編排到舞蹈中來,實現回族舞蹈的創新發展

把原生態元素合理的融入到舞蹈中,在經過加工處理,才能讓這些素材具有藝術表現力,讓人們體驗到藝術的美感,感受到文化的氣息。而且,創作者在對素材加工過程中,也是一種情感歷練,他可以感受到回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宗教的虔誠,這是一種心靈上的交流,創作者會體會到回族人民內心的情感。在回族舞蹈語言創編中,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情態是發揮重要作用的。例如:回族人民做禮拜的叩首動作、女子懷抱湯瓶的姿態等都是非常好的舞蹈素材,在《心泉》作品中,回族女子懷抱湯瓶身體前傾,塌腰昂首,半腳尖碎步曲線流動,形成了曲線美,女子時而梳理蓋頭,時而移動湯瓶,更有一種含羞的氣質美,該舞蹈的基本動作都是來自宗教生活“凈洗”中的,通過提煉女子的體態來表達女性的宗教情懷?!断炊Y》中回族姑娘痛快淋漓的凈洗,不僅表現了今天的回族婦女充分享受水帶給她們的無限歡樂與幸福的同時,也暗含著回族人民嚴格信奉伊斯蘭教的品格,生動的揭示出回族婦女心靈深處的純潔和美好,展現出她們含蓄與開朗、純真與熱情的雙重性格特征。該舞蹈中還融入了阿拉伯音樂元素,利用交響樂器和管弦樂器來演奏,給人帶來更加流暢的意境,讓人情不自禁的聯想到和平的畫面。在舞蹈題材創作中,民間剪紙也能發揮作用?!都艋ɑā纷髌返某晒驼f明了民間工藝也能成為舞蹈創作的主題。在寧夏的南部,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當地人民一直生活貧窮,但是,當地的少女卻沒有受生活的影響,沒有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揣著生活的夢想,她們心地善良、熱愛生活,她們最擅長的剪紙就是一種民間藝術的傳承,可見,生活上的貧窮并沒有給她們帶來壓力,她們生活的還是那樣幸福。該舞蹈在創作中就是以回族女人剪花花為題材,通過把她們生活中的態度利用舞蹈來反映出來,充分表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該舞蹈的成功之處就是創意非常新穎,動作非常細膩,讓整個舞蹈充滿藝術性,讓人們感受到人物渴望幸福的內心情感?;刈逦湫g也是舞蹈創作中可利用的重要元素。“踏腳”本是一種回族武術,而且是武術中的打斗動作,有很強的攻擊性。但是,在舞蹈《啊吆喂》中,創作者卻是把“踏腳”中的一些武術動作編排到舞蹈中,從而讓男子的舞蹈動作更有霸氣,能體現出男人的那種氣魄。而哎呦喂又是一句地方語言,是女人對男人欣賞時所說的嘆語,在舞蹈編排中,女子的舞蹈動作多是回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創作者這樣編排可以反映當地女子對哥哥的愛慕之情,讓人通過觀看舞蹈就能看出人物的內心情感,這個舞蹈中的動作盡管是經過重組改編而成,但是卻很能體現民族特色,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結語

篇4

方法

1.被試。調查樣本為中學生77人,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部分中學。其中初中生47名(61%),30名(39%);男生39名(51%),女生38名(49%),共計77名。

2.統計方法。采用SPSS16.0將本民族認同、中華民族認同量表測評所獲得的有效數據(N=77)輸入計算機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1.本民族認同不同維度的差異分析。以年齡(初中生vs.高中生)和性別(男vs.女)兩個因素為自變量,本民族認同的認知、情感、評價以及行為四個維度分別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認知維度,年齡和性別的交互作用達到邊際顯著,F(1,68)=2.60,P=0.10,如圖1,年齡和性別的主效應均不顯著。初中階段,女性的認知分數高于男性(M=24.44,SD=3.05VS.M=23.65,SD=3.18);高中階段,女性的認知分數低于男性(M=23.67,SD=3.31VS.M=25.37,SD=2.77)。情感維度,年齡的主效應達到顯著水平F(1,66)=5.19,P=0.03。高中生的情感分數高于初中生(M=30.43,SD=3.87VS.M=28.23,SD=4.87)年齡和性別的交互作用無。評價維度和行為維度,年齡和性別的交互作用及主效應都沒有。

2.中華民族認同不同維度的差異分析。以年齡(初中生vs.高中生)和性別(男vs.女)兩個因素為自變量,中華民族認同的認知、情感、評價以及行為四個維度分別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發現:認知和行為維度年齡和性別的主效應不顯著,無交互作用。情感維度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68)=4.16,P=0.045;男性的情感分數高于女性(M=24.87,SD=4.29VS.M=23.11,SD=4.29)。沒有年齡的主效應;沒有年齡和性別的交互作用。評價維度性別的主效應顯著,F(1,68)=4.23,P=0.044;男性評價分數高于女性(M=30.86,SD=4.44VS.M=33.56,SD=2.91)沒有年齡的主效應;沒有年齡和性別的交互作用。

討論

1.本民族認同。從數據分析結果,可知回族青少年本民族認同的認知維度在年齡和性別上有交互作用,高中生比初中生在民族認同的情感維度上分數高,有年齡的顯著差異,而評價和行為維度沒有年齡和性別上的差異。民族認同中認知維度的內容包括:對本民族風俗習慣的了解、對本民族傳說故事的了解、對本民族歷史的了解等。在回族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伊斯蘭教的宗教精神和宗教儀式都強調對男性的培養,在重大節日中男性會身著民族服裝前往清真寺禮拜。在節日中男性表現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傳承的責任感。因此,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增長,回族青少年男性較女性而言,對本民族的了解越來越多。高中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增強,自我認同也在增強,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歸屬。在身份認同的意義來看,民族認同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自己對本民族身份歸屬也更加強烈,這種歸屬感帶有情感,對本民族其他成員的認同,并愿意給予積極的幫助。

2.中華民族認同?;刈迩嗌倌陮χ腥A民族認同中,認知和行為維度在年齡和性別上沒有差異,但是在情感維度和評價維度上有性別上的差異,男性的情感和評價分數高于女性?;刈逶诿褡逍纬蛇^程中兼蓄伊斯蘭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所以回族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及風俗習慣的了解和過節、飲食等行為上沒有不同。男性比女性對中華民族認同情感歸屬更強,可能與中學生階段男性比女性在自我喜歡的程度更高,對自己的評價更為積極,對自己屬于中華民族成員中的一員也有著更為積極的認同。年齡段雖然是一種人為的分類方式,但它也是一種時間變量。隨著年齡的增長,回族青少年對漢族文化、回族文化的接觸時間越長,對這些文化更為了解,也能夠更為全面地理解這些文化之間的區別和聯系。事實上,在多元文化下的認同,并不是排他性的,并非認同一種文化就要排斥其他文化。在不同情景需要下,靈活轉換自己的認同更有利于個體社會適應。

結論

篇5

這種用面捏制成的民間藝術品,在我國以吃面食為主的北方其它地區也叫“禮饃”、“花饅頭”,既是平常難得吃上的節日食品,又是風俗信仰的象征物,也是農村群眾禮尚往來、寄予厚望、抒感的媒介??墒?、可看、可玩、可用,面花在農耕時代風靡一時。

豐富的民俗意蘊

隨著這一傳統習俗千百年的流傳,面花已不僅僅作為祭祀的祭品了,它已融入了淮寧河川一帶群眾的生產生活、歲時節令、婚喪嫁娶之中,在民間廣為流傳。例如,在男女青年初定秦晉之好時,男方要送給女方一對兒面捏的“蓮花魚兒”,女方要送給男方一對兒面捏的“老虎”。結婚時還要蒸制“催妝饃饃”,像海碗一樣大的饅頭上裝飾精美的紋飾,涂上花色,美輪美奐。

面花應用在農村的四時八節,貫穿于人生禮儀的全過程。陜西合陽的面花制作精巧,意蘊厚重,堪稱一絕。從外形看,合陽面花可分為三類。一是簡潔生動的貼花型,類似浮雕;二是夸張性強的變體型,選取花鳥蟲魚、瓜果蔬菜等自然對象,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三是富麗堂皇的插花型,呈立體狀,一個大饅頭上能插七八十乃至上百朵小面花。有的甚至做成幾層樓,十分壯觀。曾在牌樓面花

古文化藝術節上大展風采的合陽大面花,竟用去了整整50斤的面粉。更令人稱奇的是,這些精巧的作品,不但有巧奪天工的形象可以欣賞,且有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可以品味。

人們一見到面花,從外形上便可分辨出要派什么用場。比如外孫子過周歲時,外婆便要給他蒸一個“牛軛斗”,祝愿孩子像牛一樣堅韌有耐力,長大以后能擔負起生活的重擔;老人過世了,當地人認為是升天了,要蒸一對大花饅頭來感謝接納死者的上天,叫“獻天饃”,花叢中還要立上一只白鶴,寓意這個人“在世時像松鶴一樣長壽,死后又駕著白鶴到西天赴宴去了?!?/p>

從這簡單的面花上,我們不能不驚嘆于民間藝人的智慧及豐富的想象力。

形象各異的面花

中國如此遼闊的土地,風俗習慣也有極大的差別,真是“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個省份內的面花造型也會相差甚遠。

原始風味的陜西面花

在陜西北部的子洲縣,面花又稱“子推饃”,是為祭奠晉國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子洲縣淮寧河川上游又叫重耳川,春秋時為狄地,據說晉文公重耳逃難時曾經到過這里,介子推割股獻肉的事就發生在此地。因此,這里的群眾每年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兩日)都要捏面花,而且代代相傳。

而陜北府谷縣面花主要造型有魚、蛙、鳥、獸,形象帶有原始味道。尤其使人驚奇的是這里的“面人人”——一種爬著的胖乎乎的娃娃,其技藝代代相傳業已定型。有的雙手交叉,有的是長脖子。這是這一帶特定的造型,據說這種面人人是農歷七月十五鬼節以及結婚禮品中必做的樣式。男女訂婚時,男方送女方的聘禮禮饃中,面人人也是必須的禮品。有的要用幾十斤面粉,分段蒸熟,最后組成真人大的面人人,十分壯觀。

長脖面人人是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在陜北麻谷縣,七月十五日是祭祖掃墓的日子,以面娃作禮饃,顯然與子孫繁衍有關聯。那么婚配作禮饃,依然與婚配的目的,即繁衍后代相連。面人人的寓意與山西定襄縣連體娃娃的寓意是一致的。但府谷的長脖子面人人可能有多一層的涵義,那就是護生的神力。如此強調長脖子,是否與人祖伏羲、女媧的蛇身有關?“媧”、“蛙”與“娃”同音,而且都是象征生殖。女媧更是人類婚媒的祖先,借女媧之形作生殖繁衍和祝生命旺盛之象征,豈不是很自然的嗎?長脖面人人既是祭祀的禮饃,又是護生的神靈。府谷縣一帶由于偏僻,原始性的風俗文化尚保存于民間,表現在面花禮饃的內涵中,比其他地區更古樸,外加修飾更少些??傊瓤h的面花禮饃風格獨樹一幟,它的深奧內涵勝于外在的精致技巧,對研究民俗學和人文學更有價值。

獨具匠心的山西面花

山西定襄“辨不清”娃娃面花,四組胖娃繞成圈。以面本色為主,不上色彩,黑豆為眼,紅豆為口,可愛至極。

筆者有幸看到了從上蒸籠,到出鍋點紅,一個個可愛的面花完成的整個過程。那些手巧的大娘和大嫂子們,利用刀、剪、木梳為工具,以一把紅豆,一把黑豆,一把紅棗,一盤發酵好的白面為材料。她們手中舞動著工具,一會揉出個這,一會兒捏出個那,十二生肖、獅、魚、瓜果樣樣齊全,讓你看得目不暇接。尤其那面娃娃各種姿態都有,而連體娃娃更讓你分不清每個爬著的娃娃胖胖的雙腿和屁股是在左還是在右,生動可愛之極,逗人歡心。據她們說自己也愛不釋手,舍不得吃,只掛在墻上欣賞。

她們制作這些造型,都有一定的程式傳承著,所以技藝已相當嫻熟。定襄的面花不染色,利用白面蒸熟后光澤潔白的特點,產生一種特殊美感。連體娃娃塑造得生龍活虎:娃娃嫩皮的質感,小胖臉蛋和小胖屁股讓你舍不得摸、舍不得親。民間很多吉祥圖案紋樣,組成連續不斷頭的效果,以此比喻吉祥永遠不斷頭。連體娃娃也是采取這一傳統表現手法,象征多子多孫、永遠繁衍。

定襄縣的面花,在中國黃河流域的民間面塑藝術園地里,真是獨具匠心。

風格獨特的山東面花

山東也是以面食為主的地區,面制品在供祭天地祖先、慶賀生婚嫁娶以及歲時節氣禮儀風俗中,是絕不能缺少的。

大型的棗糕、棗饅頭以及印壓花紋的鍋盔大餅之外,膠東沿海一帶民間普遍的“餑餑子”果模制品的“魚兒果子”和“巧果”,更是手制面花的衍生品種。大大小小、各式花樣十分可愛的果模都離不開傳統紋式,如魚、雞、八寶、小獅子、蟬、瓜果、蓮子蓬、石榴桃兒、蝙蝠等。在婚喪嫁娶、生辰壽歲和一年的吉日節期中,有經濟能力的人家都要烙上傳統稱魚兒果子的果模制品贈送親友。

每年七月七日和孩子們的生日,家中要烤烙小型果模巧果,用紅線串起來,像項鏈一樣掛在兒童的脖子上,代表著祝福并膠合著人際關系。工匠刻制的果模造型與民間藍印花布的花紋造型十分相似,在民間美術中顯得分外協調。

山東冠縣郎莊的面花,本來統稱“面老虎”,是民俗中不可缺的辟邪項目,多由婦女創造。后來在這個小村莊中的男女老少、家家戶戶一年四季都在制作面花,大的高四五寸,小的只有一兩寸。郎莊制作面花也是用發酵的麥面,不過有時摻入顏色做成粉紅色和粉綠色面料。然后全家老少齊動手,在面案上用剪刀、梳子、搟面杖及菜刀等簡單工具,熟練地捏塑出各式花樣,經過蒸熟,上膠著色,最后曬干,美麗的小面花就完成了。郎莊面花多為扁平浮雕造型,易于平放和吊掛。涂色強烈奪目,以品紅、黃、綠等原色為主,再用鈷藍和白粉點綴成花骨朵和梅花點,像珍珠翡翠般閃爍著。最后以墨線勾畫眉眼和頭發,形成獨特風格。

色彩絢麗的甘肅面花

甘肅隴東慶陽一帶的禮饃制作是豐富多彩的。使人注目的是此地的獅造型與眾不同:滿口的牙齒像須一般向四周彎伸著。最特殊的是它不同于陜北和山西雁北一帶面花的樸素,也不同于山東面塑色彩那么濃艷,它用色有如水彩畫,強調彩色暈染的水分感覺,以豆綠與桃紅兩色為主,從深向淺過渡,既有民間色彩的絢麗,又如水彩般的清淡,像雨后的虹彩。

風味獨特的回族面花

回族的面花藝術,以其制作工藝精湛,別具特色,味道鮮美而備受人們的贊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品嘗和欣賞。據回族民間傳說,面花藝術早在元代就已流行。在繼承阿拉伯傳統飲食工藝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兄弟民族飲食工藝的一些手法,經過數代相傳,形成了回族獨特的面花造型和風味。

回族面花藝術的品種達百余種,一品一形,百形百味。特別逢回民過節、婚喪嫁娶、抓周、招待貴客等重要的喜慶場合,只要你留意,就會看到那琳瑯滿目、千姿百態的面花,使你一飽眼福。

篇6

提起我們家呀,嘿!可真有意思,一個蕭蕭的家庭卻有三個民族組成。每當逢年過節,我們歡聚在奶奶家是,鄰居李大嬸總是羨慕地對我們水:“喲,瞧你們致意家子,真是一個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p>

是呀,歲人我們這個家庭只有11口人,可還是有多民族組成的呢!奶奶、爸爸和我,還有三伯爺、二伯爺是壯族,媽媽和爺爺是漢族,二伯娘是回族‘三伯娘是蒙古族。民族不同,生活習慣和性格愛好也不同。二伯娘性格溫順,歹人熱情,而且總是把佳麗整理得干干凈凈,衣著既樸素,又大方;三伯娘具有蒙古族豪爽的氣質,她能歌善舞,常常為大家表演;壯族和漢族的風俗罪人差不多,但是也各有特點,奶奶做的菜分外香,每次吃飯,奶奶總是要做幾樣精致的小菜,大家吃了之后都伸出大拇指。

記得那是去年的除夕之夜,我們團聚在奶奶家。奶奶為我們做了豐盛的年飯,有紅燒魚、麻婆豆腐、木耳炒肉、蘑菇炒肉,還有特意為三伯娘做的手扒牛肉和奶茶,為二伯娘炸的“馓子”,泡的紅茶。

“當、當、當……”新年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來到了,我左手拉著回族的小妹妹菲菲,右手拉著蒙古族的小弟弟寶寶,隨著大家的腳步,一起來到了陽臺上,我們抬頭仰望著那五彩繽紛、火樹銀花的夜空。

我真為生長在這樣一個多民族的家庭中感到幸福和自豪

篇7

(一)少數民族的民歌音樂

少數民族的民歌音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中既有想象宇宙形成、人類起源、民族來源的“古歌”;也有歌頌本民族英雄人物的“史詩歌”;還有敘述本民族傳說故事、描寫生產勞動、歌唱愛情的“敘事歌曲”等。不過,這些可總稱為“敘事歌”。達斡爾族的“舞春”(亦為“烏春”)是一種誦調式敘事歌曲,內容有反映勞動生產的,如農家苦、打魚、伐木等,亦有反映士兵厭倦清政府強迫其征戰的《薄坤綽》。它以四句為一節,全曲有十幾節乃至幾百節不等。維吾爾族的敘事民歌,稱“達斯坦”,它由說、唱、演奏等多種形式組合而成,內容多為民間傳說故事,如《艾里甫與西苓》、《塔赫爾左胡來》、《好漢斯依提》等??聽柨俗巫宓臄⑹鹿鸥琛⑹吩姼鑾в猩裨捝?,如《庫爾滿別克》、《庫加牙西》、《瑪納斯》等,曲調雖較簡單,但卻仍悠揚。錫伯族的古老民歌,稱為“菲散布熱烏春”,內容有反映民間困苦生活的,如《亞其那》;有反映西遷歷程的《西遷歌》。其音樂曲調,分為上下兩個樂句,反復吟唱。彝族的敘事民歌,在楚雄稱“梅葛”,在紅河稱“先基”,在永仁稱“米果庫”。內容有史詩《梅葛》、《阿細的先基》,贊美愛情的敘事歌曲《阿詩瑪》等。

(二)少數民族的說唱音樂

在清代前期,說唱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在少數民族中亦深受喜愛,并形成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說唱音樂藝術。其中,最為著稱的有:蒙古族的《好力寶》,內容為說唱民間故事。朝鮮族的說唱音樂,有敘述歷史故事的,如《楚漢相爭》、《赤壁之戰》等;有說唱傳說故事的,如《春香傳》、《沈清傳》等;有說唱美景風光的,如《花草短歌》、《游山歌》等。白族的說唱音樂藝術,稱為“大本曲”,它是由本民族山歌、小調,用曲牌套連的形式,加以說唱,其中有民間故事《秦香蓮》、《梁山伯與祝英臺》、《董永賣身》等,深受民人喜愛。

二、少數民族音樂與其他民間音樂的關系

民間音樂包括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器樂五部分,這些民間音樂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吸收、互相豐富、互相促進的關系,但從根本上說,民歌是其他音樂的基礎。1.民歌是民間歌舞的基礎:一些歌舞音樂顯然來自于民歌,或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稍加變化,而加上舞蹈動作,如歌舞“鳳陽花鼓”便是在《鳳陽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2.民歌是說唱的基礎:我國的許多說唱顯然是從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如四川清音的許多曲調就是在一些民歌(如《放風箏》、《泗州調》、《麻城歌》等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3.民歌是戲曲音樂的基礎:許多地方戲曲劇種的音樂就是在當地民間小調的基礎上,經過加工而形成和發展的,如在嵊縣山歌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越劇、在湖北和安徽民歌小調基礎上發展的黃梅戲等。4.民歌是民族器樂的基礎:許多器樂直接來自于民歌,如河北吹歌這種樂種就是來自于演奏河北的民歌。民歌是其他音樂的基礎,但是在歌舞、說唱、戲曲與器樂形成和發展以后,其較高的藝術水平又反過來對民歌的藝術性提高產生了作用。

(一)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有兩種分類方法:1.按題材分類,分為牧歌、贊歌、思鄉曲、宴歌、諺歌、敘述歌、兒歌等;2.按體裁分類,分長調(蒙古語:烏日汀道)和短調(包古尼道)兩類。長調的曲調悠長,節奏自由,篇幅較長,氣息寬廣,情感深沉,在持續的長音上常有類似馬頭琴演奏式的顫動和裝飾,有的長調還具有史詩般雄渾的氣魄和歷史滄桑感。牧歌、贊歌、思鄉曲等屬于此類,代表曲目如《遼闊的草原》、《牧歌》等;短調的曲調較緊湊、節奏整齊、篇幅較短小、輕快活潑、音域較窄,狩獵歌、敘事歌等屬于此類。代表曲目如《黑緞子坎肩》、《嘎達梅林》、《森吉德馬》等。蒙古族民歌的音樂特點,在音階上,多用五聲音階,也用七聲音階;在調式上,以羽調式和徵調式為主,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旋法上,旋律常呈拋物線狀,即一個樂句或樂節的高點常位于中部,此外,音程跳進較多;性格上,具有開闊、穩健、彪悍的性格。

(二)哈薩克族民歌

哈薩克族民歌在內容上可分勞動歌曲、頌贊歌曲、愛情歌曲、習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五類;在演唱形式上可分為獨唱、彈唱(冬布拉彈唱)和對唱三種。哈薩克民歌音樂特點,在音階上,常用七聲音階,也用五聲音階;在調式上,用中國五聲調式和歐洲體系的七聲調式;旋法上,普通帶有呼喚式的音調,多由主音和四度或五度音構成,跳進是其核心音調;在節奏節拍上,常使用混合節拍。

(三)達斡爾族民歌

達斡爾族民歌從演唱形式上分為四類:1.“札恩達勒”,它是近似山歌、小調體裁的民歌,曲調高亢奔放,抒情性強;2.“哈庫麥”舞蹈歌曲,音樂熱烈歡快;3.“烏春”民間藝人用四胡自拉自唱的歌曲;4.“薩滿曲”(或稱“雅得根”),古老的宗教祭祀歌曲。

三、少數民族音樂藝術的審美特性

(一)傳統美

傳統美學的追求以美為理想狀態,“優美”、“典雅”、“崇高”、“喜”等作為傳統美學的審美范疇體現出一種確定性和單純的快樂,即審美愉悅。但是,在生產力較為落后、巫術,祭拜活動頻繁的族群中,原始心理活動如恐懼、祈求、崇拜、詛咒等仍然大量存在,他們的一切活動主要出于生存的目的而非審美的目的,所以就出現了與傳統美學意義相反的審美的異態。土家族的民間音樂中存在大量的審美異態現象,“丑陋”、“怪誕”、“狂亂”等審美意識在土家族大量的音樂、舞蹈中都有典型的體現,如《跳喪鼓》,土家族諺語有云:“父母亡,鼓報喪,眾必跳,歌必狂”,眾人對著死人長嘯當歌、狂歌熱舞,以歇斯底里的嘶鳴為歌,舞蹈動作含胸扣背、踏地為節,一步多顫,搖動構形,頗為怪誕詭異,且據清《巴東縣志》記載:“歌舞達旦,或一夕或三五夕”;再如《哭嫁歌》,婚嫁本是喜事,卻以“悲”代“喜”,音樂形式自由,多下行進行,且音符常以短長短長交替出現。

(二)“為了審美”的價值取向

西方“美”觀念的構成有六個要素,要素之一——“精神距離”。就是說,參與音樂的人使自己與音樂“游離”并保持一定距離去審視它,在審美的水平上關注音樂。但是,如果以這個標準衡量,許多民族就不持有美的態度了,因為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把音樂從文化中抽離出來,以一種“為了審美”的價值取向來審視音樂的。白馬人把歌唱看的比器樂重要,這看似只是行為上的差異,我認為這其中隱藏的是白馬人對音樂的哲性思考,用身體的一部分歌唱而不用身體之外的樂器表現,音樂在白馬人那里不能被抽離,他們把音樂看作是身體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篇8

關鍵詞:結婚;儀式;宴席

一、婚禮前悉心的準備過程

結婚前三天就算是整個結婚儀式的開始了。第一道程序是送喜帖和喜果:送喜帖和喜果之前,親戚朋友會根據和主家關系的親密程度來上禮錢或者送禮物。管事人會搬一張桌子放在大門外面當賬桌。我詢問站在旁邊的一位長輩,為什么要把桌子放在外面,人來人往的這么亂豈不是影響做記錄。他告訴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顯示公開性。原因有兩點:一是讓主家對管事人幫忙收禮錢做記錄放心,桌子周圍會坐著好幾位有威信的幫忙人。二是讓旁邊的人看清楚帳的明細,以辨別上禮錢的人與主家親疏遠近的關系。當然也不排除炫耀的因素。主事人做完詳細記錄之后,根據賬本記錄的名單寫喜帖。寫完之后會讓主家親戚中的小伙子去送,有時候新郎親自去送。不論上禮錢的多少和禮物是否貴重,只要賬本上有記錄的人都會收到一封喜帖和一份喜果。在把喜帖遞給上禮人時還要再叮囑一句:結婚時一定過去參加宴席。一方面是提醒上禮人別忘了結婚日期以免耽誤;一方面是表示客氣、道謝的意思。

舉行婚禮前幾天的另外一道程序是接嫁妝。送嫁妝的人完全是女方這邊的親屬與朋友,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主要是負責往車上搬運嫁妝,一種是女方的長輩,主要是代表女方的家長,要求必須是能說會道,懂得許多禮節的成年人。而男方這邊負責接嫁妝的人也是這樣構成的。這是一個禮俗。?

二、婚禮前一天的最后準備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是最忙碌的時候,大家相互幫忙給主家整理一下瑣碎的事情。把主家的院子收拾整潔;認真檢查禮單;準備明天宴席所需的飯菜,大家再相互提示有沒有遺漏的事情,主家的院子里呈現出一派忙乎乎的景象。禮單上面記錄著所有主家親戚朋友的名字,明天新郎把新娘接來后要拿出來讀這些名字,以便讓新娘拜禮。同時還要找幾個有威信的長輩,商量好明天的細小禮節,以免失了禮,給主家丟了面子。一般都在院子上面搭一個大帳篷,在院子中間布置好桌椅,明天的婚宴直接在院子里進行。在這個過程中也體現出了濃郁的鄉情,另外也增強了人際間的交往,甚至突破了民族的界限,回族和其他民族也友好往來,和諧相處。

三、婚禮當天的隆重儀式

(一)到新娘家接親的儀式

結婚這一天,一大早,大家就開始準備迎接新娘的到來。要在正屋擺放禮品、糖果、瓜子、香煙之類的,用來招待送新娘的貴賓。沿途在很多拐角的地方都放著紅紙,或把下水道井口都用紅紙糊上,為了圖吉利。老百姓認為下水道口是污穢的地方,在這么圣潔的日子,以免它玷污了這個儀式。負責接新娘的貴賓由女方的叔叔和媒人領著進了正屋,女方家倒上茶、遞上煙,大家先聊會天,女方家人在院子里布置好一塊地毯,要讓新郎向女方家親屬拜禮。當然這個環節并不是一個嚴肅的環節。女方家親屬在新郎拜禮期間是可以和新郎開玩笑的,故意刁難新郎與他嬉鬧,但是新郎一定要恭敬。大體是這樣的:由一個人念著禮單上的名字:“三大娘的一禮,二嬸子的一禮”新郎就要鞠躬拜禮。拜禮完畢之后,新郎要去新娘房間給新娘戴上戒指獻上鮮花,然后合影照相。整個過程是看不到新娘的父母,根據當地風俗,新娘的父母這時候是要避開的。因為嫁女兒會讓他們感到傷感,以免讓這一幕掃了大家的興。出房間時周圍的人開始在他們身后撒一些糖果,一直撒到他們走進婚車。

(二)新郎家舉行婚禮的儀式

婚車快到新郎家時,已經有很多人守候在門口了。新郎新娘剛一出車門,就被新郎的朋友圍著“抹黑臉”(把煤灰抹到新娘新郎臉上)。新郎護著新娘趕緊往家里趕,但還是沒能奪過他們的“攻擊”。一陣嬉鬧之后,新郎新娘跑到廚房洗了洗臉,這時阿訇和幾位有威信的長輩都到了。洗完臉后,新郎新娘走到正屋一塊給阿訇道:“色倆目”。接下來就是阿訇念尼卡哈,在新房里待上十幾分鐘后,新娘這時要拿上個衣服包裹“回門”。俗稱回娘家,以前是三天回門近幾年都是當天回門。新娘子回到家里待上一會兒然后換一身衣服就可以回婆家了。待新娘子回來后,要開始認婆家的親戚了。待大家坐好后,新娘子給這些長輩一一端茶,由婆婆給介紹應該如何稱呼這些長輩。介紹完后,這些長輩要掏“認親禮”的,一般是二百塊錢。待這些親戚認完之后,就到了新娘子行拜禮的時候了。差不多和新郎在新娘家行拜禮時的場景一樣,也是在一片輕松歡快的氣氛中進行的。

(三)熱鬧而有序的婚宴

行完拜禮之后,就該開始婚宴了。有專門負責管事的人分配任務,有的負責提菜,有的負責拿饅頭送餐具。幫忙的人中小伙子一般都提菜,年長些的負責指導查看還有沒有遺漏的事情。

婚宴分三批進行,第一批吃飯的是遠道而來的貴客和新娘家的親屬。待他們入座后,宴席開始。宴席的內容是鎮上特色的“清真十大碗。”宴席上的客人是男女分坐的,給宴席上的女客人送上第一碗之后就開始送饅頭直接吃,而給男客人送上第一碗后是不送饅頭的,因為送饅頭就意味著該吃飯了,他們還沒有喝喜酒所以不能送饅頭。在宴席的菜上到一半左右的時候,新郎要過來向宴席的客人敬酒。這時大家都會相互推讓,新郎盡可能讓客人多喝幾杯,以表熱情,而客人這時就會說些祝福的話語。新郎要給每個桌上的每一位客人都要敬酒,所以場面甚是熱鬧。新郎敬酒的同時,新郎的長輩也要向客人敬酒,以此對大家都來參加婚宴表示感謝。當敬酒幾輪完之后,大家也喝的差不多很滿意的時候,開始送饅頭。一般三十分鐘左右第一輪的客人吃完后就離開了。

送走第一撥客人走后,第二批的客人又開始入座了,這些大多都是新郎家里的親屬朋友。第二批宴席進行的時候,大家就會明顯的輕松一些,畢竟第一批有不少娘家客人,所以大家都要顧及禮節彼此都要恭恭敬敬。第二批客人雖然是新郎家里的朋友,但是新郎也要去敬酒的,不同的是長輩不必去敬酒了。這時候大家也喝的比較隨意,沒有那么拘束。

最后一批客人就是負責整個宴席的幫工,一般都是新郎家輩分比 較小的年輕人和廚師。最后一批的宴席時間明顯長了很多,大家彼此都很熟悉,忙活了一天,累的也夠嗆,這時都吃的比較隨意,再加上是最后一批了,大家索性就放慢了節奏,一邊聊天,一邊好好的享受這頓佳肴,傳出陣陣歡笑和嬉鬧聲。婚宴在祥和、熱鬧中慢慢拉上了帷幕。

四、總結與思考

回族的婚俗既是一種民俗文化,更是一種新家庭組成的重要儀式?;刈宓幕槎Y儀式具有廣泛的社會功能,它不僅宣告了一個新的婚姻的成立,這個婚姻更是獲得了社會的承認,得到了法律的保護。此外,回族婚俗還傳承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增強了回族和伊斯蘭教的內聚力。回族的民俗生活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融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元素,體現在回族的婚喪嫁娶等習俗里,這也體現了回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 回回先民不斷調適與本土化的結果。這也是民族主體自覺的“文化適應”。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體檢中心;體檢者需求;對策

【中圖分類號】R19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242-01

在少數民族回族聚居地的寧夏南部山區,由于民族風俗不同,思想比較保守,觀念落后,對體查需求有其特殊性, 2009年我們對前來體檢患者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2009年體檢中心體檢者及醫務人員。

1、2調查方法

1、2、1問卷法:問卷是由筆者自行設計為自由詢問式。填寫每個就診流程環節中的期望和需求。調查人員由專人負責,調查時使用統一指導語,不記名答卷,30分鐘后收回。每日發放10份,全年共發放3267份,收回3248份,有效收回率99.41%,有效問卷3255份,有效問卷率99.67%。問卷法主要針對周邊農村少數民族群體。

1、2、2換位問卷法:每月一次派出8名本中心醫護人員分別到本地4家醫院做為體檢患者進行就診體驗,填寫問卷,填寫每個就診流程環節中的期望和需求。共派出16次,發放問卷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

2、數據處理 采用百分率進行統計處理。

3、結果

把兩種調查方法提出的類似項目進行百分率統計比較。見表。

問卷法與換位問卷法比較表

4、對策

4、1尊重信仰和被關懷的心理:

回族患者民族風俗特殊而濃厚,在飲食、用藥等方面有特殊忌諱,對此我們采取了(1)免費提供一次性口杯、開水、清真食堂。在用藥上避免使用含其忌諱的成分元素。(2)強化醫護主動服務意識,介紹醫院環境、就診秩序。作到了維護、尊重患者的,是患者自尊心理得以滿足。

4、2獲取信息心理:

當閉塞、落后的鄉村患者進入醫院這個新的環境后急需了解各方面的情況,如醫生的技術、服務態度、環境等。我們的對策是:(1)把相關專家、大型設備及各科診療范圍、醫院簡介、各種診療費用等,采用大屏幕滾動字,附加在體檢病歷中,印制成宣傳單向患者講解、發放。(2)根據體檢結果告知患者自己的病情、病因、預后、用藥、國內外現狀,亞健康者向其提供相關的防御保健知識等。

4、3 便捷的心理:

(1)為體檢者提供便捷服務,縮短就診流程。醫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各項檢查盡量集中在一層樓里,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各種檢查由分診護士引領,且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密切協作,保證流程環環相扣,不流盲點和空白點。如此大大縮短了就診流程,贏得了時間。

篇10

筆者所處地區是一個典型的回漢兩民族雜居地區,兩個民族的文化互有特色、相互輝映?;貪h兩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發展。從總體上來看,在經濟、文化較為發達、開放的城鎮地區,密切的經濟交往已經成為回漢民族和諧相處的保證。族際認知良好,族際之間文化滲透、融合;65%以上的回漢居民對兩民族風俗習慣有較高的了解;族際交往密切,80%以上的居民都有異族朋友;居住的格局也逐漸從各民族區域聚居向民族之間混居轉換;民族之間的經濟生活更具相似性,日常生活有明顯的趨同傾向,族際通婚情況逐漸增多。然而,作為西部基層,就局部來說,由于經濟欠發達,少數農村地區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刈鍖h族認同、了解不夠,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少且居住分散,其平等權益容易忽視、受到損害。同時,傳統宗教、文化觀念更趨于保守。少數民族生活、工作大多以為中心,對于風俗習慣的固守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盲目的排外心理,加深與其他民族社會成員之間的隔膜。民族認同意識的強烈心理暗示,使得民族邊界明顯,讓人們在跨區域民族方面的社會交往難度增大,成本增加。

2工作中的難點、對策與存在的問題

作為西部回漢雜居地區基層婦幼保健工作者,黨和國家賦予的醫療保健任務是每一個從業醫護人員必須肩負的職責。對于那些人口數量多、分布廣的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員,一旦在工作中處理不當,極易產生矛盾,造成民族問題。在這些特殊的地域,不僅僅要完成每一位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工作,更要尊重民族習慣,顧及民族方針。

2.1區域婦幼保健工作難點由于回漢雜居的區域特點,使得婦幼保健工作參雜更多民族問題,工作難度加大。在實際婦幼保健工作中,可以把工作對象大致分為三類人群:經濟寬裕地區回漢人群、經濟欠寬裕地區漢族人群、經濟欠寬裕地區回族人群。對于不同的人群,婦幼保健工作者完成同樣的工作任務時,面臨不同的問題。對于經濟寬裕地區回漢人群,由于生活較為寬裕,人們接受教育程度較高,對于國家相關政策認知能力高,對婦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性認識清晰。因此,對這部分人群只要做好相關宣傳,告知其一定時期內的工作安排和工作范圍,能夠得到大多數人群的認同,相關工作也較容易開展。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流動人口的相關保健工作尚不能完全到位。對于經濟欠寬裕地區漢族人群,由于家庭收入關系,青壯年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常住人口以老人和留守兒童居多。對于婦幼保健工作而言,由于絕大多數適齡婦女外出,與這部分工作對象平時缺失必要的溝通,工作難度較大;適齡兒童大多由祖輩老年人撫養,而老年人對兒童保健工作存在不理解、不認可的態度,意識不到婦幼保健工作的必要性,認為在沒有生病的情況下給適齡兒童服藥丸、注射疫苗是不可取的,甚至有醫護人員“加害兒童”的想法。在實踐中,經常發生讓兒童吐出糖丸、躲避注射疫苗的情況。對于經濟欠寬裕地區回族人群,同樣存在青壯年外出務工,老人躲避給兒童做防疫保健的問題。通過工作中隨機對86名該地區婦女的訪談,有相當大比例的人甚至不知道一些國家推動多年的婦幼保健服務;另有相當比例的婦女雖然對婦幼保健項目有所了解,但認為這些項目沒有必要。具體數據見表1。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民族習慣、民族認同等問題,老人們對上門服務的婦幼保健人員,尤其是漢族、男性醫務人員敵對情緒強烈,有時會出現群體性抵制的情況,對相關醫護人員心理上造成了巨大負擔。結果造成婦幼保健部門相關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2.2工作對策針對區域民族特點,結合工作實踐,基層婦幼保健部門工作人員應群策群力,發揮集體智慧,對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和解決。對于經濟寬裕地區回漢人群,以學校、社會、單位為載體進行深入的宣傳,通過在人口密度較大的廣場、校園、公園等地方張貼宣傳海報、計劃免疫安排等進行工作告知。讓更多人了解、接受國家婦幼保健措施及相關優惠政策。通過小學、幼兒園統一安排相關適齡兒童接種、免疫監督、管理工作,確保適齡兒童按照國家要求完成基礎免疫接種工作。對于經濟欠寬裕地區漢族人群,通過駐村干部、村委會、村醫共同做好老年人思想工作。醫務人員改以往“坐診”為下村“巡診”,挨家逐戶排查,宣傳兒童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得家屬認可,對適齡兒童進行相關免疫工作。對于學齡兒童,通過學校統一安排必要的防疫、免疫工作。經濟欠寬裕地區回族人群是區域婦幼保健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對于這部分人群,首先在醫護人員內部宣傳民族政策,請民族人士介紹宗教習俗、生活習慣,取得內部的統一和認可;其次,爭取地區民族宗教權威人士的認可和支持。通過向區域阿訇等在民族內部具有一定地位和認可人士的宣傳,向其介紹國家婦幼保健工作的政策和該項工作對民族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他們的支持;第三,大力培養回族醫護人員和回族村醫,以他們的民族身份取得轄區特定對象的民族認同,便于開展工作;最后,通過合理人員調配,增加婦幼保健部門回族女性工作人員數量和技術水平。近年來在地方衛生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上述具體工作方針、措施,以女性醫護人員數量、回族村醫培訓、兒童免疫普及等方面為工作重點,5年來通過各方努力,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績(表2)。上述的方法和對策,對于轄區內回漢兒童的免疫保健工作起到了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宗教人士的支持下,回漢醫護人員組成工作小組對目標服務對象開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績,確保了轄區兒童免疫保健工作任務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