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長江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6 07:1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長江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保ǘ鸥Α堕w夜》)
3、“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杜甫《長江二首》)
4、不將真性染埃塵,為有煙霞伴此身。帶日長江好歸信,博羅山下碧桃春。《寄題羅浮別業》【唐】高駢峽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峽此中去,鳴鳥孤猿不可聞。一道水聲多亂石,四時天
5、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氳。
6、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江雪——柳宗元
7、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8、李白也沒有少寫三峽:“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p>
9、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早發白帝城——李白
10、巫峽【唐】楊炯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傷。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呂梁。美人今何在,靈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
11、峽中即事【唐】廉氏清秋三峽此中去,鳴鳥孤猿不可聞。一道水聲多亂石,四時天色少晴云。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氳。
篇2
當朋友將湯松波的詩集《東方星座》置于我的案頭時,我只是微微一笑。但細讀之,則肅然起敬,感到這是一部高品位的詩集。
作者為我國56個民族各寫詩一首,前后銜接,一氣呵成,將一部大型組歌推現到讀者面前。創作這樣一部主題詩集是一項浩繁的工程,他需要搜集和考證56個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性和代表人物,需要抓住每個民族的顯著特征,寫出每個民族的“這一個”,寫出民族的靈魂和豪情。我驚嘆詩人的才情和睿智,也感佩詩人歷時三年嘔心瀝血,培育出如此絢麗的花朵。
《東方星座》是中華民族的星座,寄托著詩人湯松波美好純潔的感情,承載著他對祖國母親的無限熱愛。凡是讀過這部詩集的人都會熱血沸騰,都會為華夏民族的智慧、美德、精神、風骨而自豪?!斑@是山川輝映的/一道道閃亮的靈光/這是大地祖傳的/一幀幀生動的底片”詩人在“序曲”中,就沐浴歷史的煙霞,喜迎日出的盛典,指揮長江、黃河和巍巍的高山,以一曲雄渾的交響樂,謳歌華夏民族的新詩篇。“炎黃子孫:漢/龍鳳呈祥:且飛且舞的漢/四大發明:大漢/孔孟學說:儒漢/七大方言:曰漢/方塊漢字:寫漢/……也有過第一聲:憨/還有過第二聲:寒/更有過第三聲:吶喊的喊/現在是第四聲了:汗――/汗水不會白流的/汗/遲早又要令西半球汗顏的/汗”。詩人湯松波以如此鏗鏘的詩句,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漢族的歷史、文化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獨特的構思,巧妙地切入,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寫哈薩克族時,詩人寫道:“大西北,有/神秘的大草原/大草原上,有/神馳的駿馬/駿馬上,有白天鵝的部落/――哈薩克”、“幾乎所有的雪山/都在模擬著/白天鵝的/白/”“幾乎所有的雪山/都不由自主地禮贊著/白天鵝的/白/作為白天鵝化身的/哈薩克/像戀牧場一般/像戀穹廬一般/像戀冬不拉一般/像戀‘叼羊’和‘姑娘追’一般/戀著――/駿馬所在的大草原/大草原所在的大西北/大西北所在的/大中國”。詩人抓住白天鵝的“白”,把哈薩克族的純潔、勇敢和對祖國的赤誠寫得淋漓盡致。在寫柯爾克孜族時,詩人以親切的詩句做向導:“雪峰如靈魂一樣/在高處/湖泊如愛情一樣/在眼前/牧場如人生大廣場一樣/在腳下/河谷是避風谷/可安心/可安家”;在寫撒拉族時,詩人以謠諺般的詩句作介紹:“鐵出爐家/人出舅家/最敬舅親的/是薩拉/猶如沉甸甸的果實/總是朝根朝土/垂掛”。
詩貴在情,情貴在真。這部作品表達詩人的真性情,真抱負。在長詩中,詩人的感情噴涌,思緒交織,他以獨特的感受,獨特的構思,獨特的意境為56個民族造像。其聯想之奇妙,比喻之貼切,令人嘆為觀止。詩人通過憑實生虛,借神化形的藝術手段,移情入景,融進他自己的情思、性格、胸懷和氣質?!稏|方星座》“用詩歌為民族立言,用真情為時代畫像”,使詩歌回歸本質,回歸大眾,其導向作用值得稱道。尤其是在以娛樂、媚俗、戲說為時尚的今天,弘揚時代主旋律的作品尤為可貴。
篇3
1.聽讀,創設氛圍,初步感知。學習一首新詩時,學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因此,創設良好的教詩氛圍是詩歌教學的前提。教師可根據詩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聽讀方法,引導學生感知新詩,如播放影片、歌曲,聽錄音范讀等都是很好的“導入”方法,這讓學生在新課伊始就能初步感受到詩的整體感情基調。例如,學習胡宏偉的《長江之歌》就可以先安排學生觀看電視系列片《話說長江》片段,并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描寫長江的詩、詞、歌、文、圖、音像等資料,課上交流,使學意的理解,修改前面所劃分的節奏。因為節奏是詩人根據內容的需要對語言所作的精心組合,也是詩人思想感情發展變化在詩中的體現。因此,把握好詩的節奏,便是把握住了詩人的情感。只要明確了本詩的節奏,就容易讀出詩情。指名讀后,大家一起討論:為何重讀在這個詞里而不在生對長江有個初步的認識,然后教師范讀,學生就能初步感受到詩的感情基調,初步感知新詩的內容。
2.自由讀,個性感悟,體驗情感。學生對詩的內容、基調有了大概了解后,讓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劃分的節奏朗讀,在自由朗讀的過程中結合對詩那個詞中?為何停頓應劃分到此?這樣讀使學生從中感悟到了詩人的感情,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因此,不必強求一致。
3.大聲誦讀,抒感,完成審美創造。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讀已對詩歌有了完整粗淺的把握,多少有了些共鳴,這時再要求學生大聲地讀,讀出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自己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讀出自己的理想追求,實現審美再創造。學生通過反復自讀,基本能理解詩歌大意,了解詩人主要表達的情感,并能通過感情朗讀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達出來,完成與文本的對話。
二、品悟新詩,走近詩人,讓學生樂說
1.“悟”是感悟詩歌。感悟詩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詩歌的特點——凝練性、跳躍性、模糊性,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產生障礙。詩歌“往往是跳躍式的,要由讀者憑想象去聯系起來。”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領悟新詩所抒發的感情是學習詩歌的關鍵。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反復感悟琢磨,激發學生自己去想象,去發揮,通過想象領悟新詩形象,猜測新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走進新詩的情境,去感悟、去體驗,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2.“品”是領悟詩歌的神韻,品味語言。詩歌教學應引導學生去“品”,在“品”中去發現、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發揮,從而領悟到詩歌的神韻,領悟到詩歌的美?!捌贰备匾氖且龑W生去品味詩歌的語言,教師可示范性地講一些精妙的語句,讓學生學會“品”的方法;更要讓學生自己去“品”,以提升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3.“述”是強化形象描述,感受詩的形象?!笆觥币灤┯谛略妼W習的整個階段。教師在“述”的指導上,可以是運用富有感情的語言形象描述,引導學生進入詩境;更應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用優美的語言表述出來。教師要根據詩的不同基調變換不同的情緒、語言和語調,把握描述的節奏,繪聲繪色地展示詩的情境。對學生的“述”,教師應教給方法,如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敘述入手,抓住具體的形象,用語言描述出來;再如引導學生借助想象,將頭腦中那一幅幅畫面描繪出來。
三、仿寫新詩,彰顯個性,教學生會寫
1.從仿寫入手,讓詩心在個性中躍動。新詩語言新穎、凝練,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語法規范。在新詩教學中,伴以仿句訓練,既能使學生充分感悟新詩語言的奧妙,又能提升其遣詞造句的能力,進而與詩情感想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學新詩《四季的腳步》第一段“春天的腳步”時,先指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指導學生想象詩歌中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再次指導學生仿寫“春天的腳步”片段,抒發自己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同學們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朗誦自己仿寫的詩歌,他們把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喜愛完全融入詩中,仿寫出了不同的詩句,審美、理解、聯想和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后,我又指導學生把仿寫的句子整理成了一首贊美春天的組詩。
2.教學生創作詩,讓詩心在筆尖流動。學生學會了仿寫并不是教師指導學生學新詩的真正目的,學習新詩真正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充滿詩意的語言環境里熏陶詩情、發展詩思、積淀詩語,從而親近母語,樂于創作。再如,我在教完學生仿寫“春天的腳步”這一段后,便讓學生仿寫“夏”“秋”“冬”的詩句,此時的指導由扶到放,學生寫出不少富有童趣的詩。例如:冬天的腳步悄悄/悄悄地/她笑著走來/北風唱起了歌兒/呼呼,呼呼/大地披上白色的外套……
篇4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語文學習首先要“死去”,要“死記硬背”。一提到“背誦”,學生就皺眉頭,并且會拿“死記硬背”來強調他們的“反抗”是有理有據的??墒俏覀冋n本中的若干名家名篇都充滿了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語文之美,很值得我們去背誦。
語文學習更重要的是“活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古詩詮釋了背誦的重要作用,可是“吟”得再好也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東西。在和學生一起背誦《春》的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記住的是作者寫春的五幅圖畫,然后根據圖畫的提示,再
去背誦。很多年后,學生們能把朱自清先生的《春》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原因就是對其記憶得牢、理解得深。
當學生們恰當地把一句古詩引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我就在點評作文時高度稱贊,并啟發他們:能不能再換成別的詩句?有時候,若干句話才能說完的事情,我們用一句詩就能概括了。當學生模仿名家習作,寫出自己的文章的時候,我積極地通過各種手段,如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寄給報社等,讓他們享受到寫作的樂趣,進一步體味背誦的成果。作文進步了,背誦的樂趣就漲起來了,寫―背―寫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
語文課堂上,我還通過各種形式的比賽,讓學生的背誦、記憶真正地“活”起來。在教學《三峽》一課時,我讓學生嘗試著用詩句來概括文章的意境。“滾滾長江東逝水”“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孩子們的詩句雖然不是每一句都很恰當,但他們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和作者交流,這本身就體現了他們的背誦已被自己所用,他們的背誦已經“活”了起來。
強記而后活用,讓積累的知識沉淀成為自己的營養,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讓自己的知識“活”過來。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死去活來”,讓我們的學生在“死去活來”中成為一個個語文大師吧!
參考文獻:
篇5
1. 感受優秀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2. 培養學生的欣賞、體驗、創造美的能力。
3. 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獲取資料,親身體驗自主學習、團結合作的樂趣。
4. 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的綜合與分析的能力。
二、活動時間
本次活動時間為4周,第一周選出主題,激發興趣;第二周制定計劃,準備資料;第三周反饋問題,解決問題;第四周匯報成果,交流體會。
三、活動思路
第一階段:確定活動主題。
第二階段:各小組制定行動方案,分頭準備所需材料。
第三階段:各小組展開實踐探究,即時反饋情況。
第四階段:活動成果交流。
四、課堂展示
(一)活動導入
我們學校自從開展了“誦讀優秀詩文”的活動以來,同學們飽覽詩書,特別是去年的“古詩文誦讀”匯報演出時,全年級的學生共同誦讀詩文的壯觀場景,更是難以忘懷。今天,我們結合了前段日子的積累,再次走進《詩文大觀園》,體味優秀詩文的無窮魅力。
(二)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歷史星空)
1.自從開展了“誦讀優秀詩文”的活動以來,我們已背誦了不少古詩。在背誦的過程中,我們認識了許多杰出的詩人,像豪邁悲壯的辛棄疾;細膩含蓄的王維;憂國憂民的陸游;浪漫豪放的李白;多情婉約的李清照……我們不但對他們的詩感興趣,更對發生在這些文人之間的趣聞軼事充滿好奇。下面讓我們來到“歷史星空”,看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哪些同學做了這方面的探究?
生講故事……
2.你們講的故事把同學們引入了一個波瀾壯闊、人才輩出的時代。故事還涉及到了一些歷史知名人物呢,看來你們探究的很有深度,其他同學誰還能補充?
生補充……
3.同學們的感受各不相同,正如詩中所說:“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數百年?!?/p>
第二環節(風采展示)
1.唐詩、宋詞講究一種韻律美、節奏美,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個“風采展示”平臺,你們打算以什么形式來展示呢?
2.學生展示:合唱、詩朗誦……
3.這些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你們背得非常流利,真不簡單??磥硗瑢W們已經在這美妙的意境中陶醉了。
第三環節(詩情畫意)
1.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講求一種詩情畫意的境界: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同學們欣賞幾組畫面及所附的四幅圖:春花、秋月、夏日、冬雪??纯茨隳苈撓氲侥男┰娋洌?/p>
學生聯想春天的詩句……
2.真是“萬紫千紅總是春”,看看另外的畫面,你們還能聯想到哪些更美的詩句?
學生聯想夏、秋、冬的詩句……
3.看來同學們的確“胸有成竹”“各領”。你們背了這么多的古詩,誰能說說這些詩你是從哪兒學到的?
學生交流
4.是呀,詩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我們的生活,因為有了詩而美麗。
第四環節(我來賦詩)
1.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陸游說:”紙上的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今天我們吟、誦、唱、演了這么多優美詩文,許多同學也躍躍欲試,一顯身手。下面我們就來做個小詩人寫一首詩,和先賢哲人們比試一下如何?
我們就以家鄉為題材
學生寫詩詞……交流、推敲字句。
2.好,我們不但寫出了好詩,還學會了評詩。看來每一首好詩都要經過仔細推敲、斟酌。
(三)總結
篇6
《談中國詩》原文較長,內容豐富,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1.推薦給學生的選段
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并不妨礙延長,仿佛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外國的短詩貴乎尖刻斬截。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望見了“無垠”。
一位中國詩人說:“言有盡而意無窮?!绷硪晃辉娙苏f:“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用最精細確定的形式來逗出不可名言、難于湊泊的境界,恰符合魏爾蘭論詩的條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聯接著確切。
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換個說法,說這是一種懷孕的靜默。說出來的話比不上不說出來的話,只影射著說不出來的話。濟慈名句所謂:
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那聽不見的更美。
我們的詩人也說,“此時無聲勝有聲”;又說,“解識無聲弦指妙”。有時候,他引誘你到語言文字的窮邊涯際,下面是深秘的靜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p>
有時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遙思遠悵:“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薄八上聠柾樱詭煵伤幦?。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不知”得多撩人!中國詩用疑問語氣做結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詩來得多,這是極耐尋味的事實。試舉一個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紀拉丁詩里有個“何處是”的公式,來慨嘆死亡的不饒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國詩都利用過這個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維榮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問何處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楊貴妃,然后結句道:“可是何處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國詩里這個公式的應用最多,例如:“壯士皆死盡。余人安在哉?”“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薄敖衲昊漕伾模髂昊ㄩ_復誰在?”“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許要說:
夠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從前那樣美了。
中國詩人呢,他們都像拜倫《哀希臘》般地問:
他們在何處?你在何處?
問而不答,以問為答,給你一個回腸蕩氣的沒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臨死所說,余下的只是靜默――深摯于涕淚和嘆息的靜默。
2.引導學生關注的內容
(1)一個共識:中國詩“富于暗示”。
(2)一個公式:疑問語氣做結束。
3.我引導學生說開去的內容――中國詩“富于暗示”的情況有哪些?
(1)以問結束的詩歌
(2)以景結情的詩歌
(3)精選意象的詩歌
(4)精心煉字的詩歌
4.我引導學生應試的內容――如何用“模板”賞析“富于暗示”的詩歌?
(1)以問結束的詩歌賞析舉隅(例子略)。
(2)以景結情的詩歌賞析舉隅
山 中
王 ?搖勃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注】本詩大概作于王勃被廢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間。
請分析本詩最后一句的藝術效果。
結句以景結情,詩人用眼前漫山的黃葉飄飛這一深秋蕭瑟景色,烘托(暗示)了自己飄零旅況、久客思歸的悲寂心情,言有盡而意無窮。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賞析“以景結情”的大致模板:
指出手法(以景結情)+結合本詩分析景與情+說明審美效果(言有盡而意無窮)。
小結: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南宋?沈義父《樂府指迷》)
5.引導學生“科研”的內容――如何用“對比”賞析“富于暗示”的詩歌?
(1)精選意象的詩歌賞析舉隅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注】蔡家親:表親。
明代謝榛《四溟詩話》云:“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讟诽煸唬骸畼涑觞S葉日,人欲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娡粰C杼,司空為優。”
1.詩論說“三詩同一機杼”,請寫出三人的詩句在寫法上的相同點。
這三句詩都是人樹并寫,以景襯情,用樹之落葉來比喻(烘托)人之衰老。
2.謝榛認為三人的詩句“司空為優”,為什么?
司空曙的詩句寫了夜雨、昏燈、黃葉樹、白頭人,表現了詩人孤獨悲苦的心境;
韋詩直言人老,韻味不足。白詩寫將老未老,悲愁不濃。司空之詩多了夜雨昏燈等意象,色彩感和空間感更強,形象更加具體鮮明;暗示性更強,讀者對所暗示的悲愁感受更為真切;聯想意義更多:天氣不好,處境不妙,心境不佳,身體不康,朋友不多……為外第相訪之喜蓄勢良多。
(2)精心煉字的詩歌賞析舉隅(例子略)。
二、我這樣教《談中國詩》的理據
教《談中國詩》大體有三種處理方式:
(1)引導學生發現錢鍾書的“了不起”: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學理,四是通幽默。由此說開去,可以介紹錢鍾書的偉大成就。
(2)引導學生讀懂這篇文章:一是整體感知,梳理中國詩的幾個特點;二是局部賞析,理解本文的幾個有特色的句子。由此說開去,可以小結賞析現代文(尤其是論說文)的一般方法。
(3)引導學生體會、認識并賞析中國詩的一些奧妙。這是本人所選取的路徑。
第一種做法可以使學生對錢鍾書產生崇敬之情,但也可能使學生產生“距離感”,我們的“文化昆侖”太“高大上”了,只能仰望,難以企及!當然,若能引導學生去讀關于錢鍾書的傳記,也是極好的;但這可能受限于很多條件而難于落實。
第二種做法非常實在,非常“接地氣”,但目標是“讀懂此文”,未免沒有發揮此文的價值。何況讀懂“此”文的一般方法,未必就適于用來讀“此類”文章。因而“一般方法”可能被學生視為“謬論”而質疑老師,甚至不再“跟著老師走”。
篇7
揚州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歷來很高,南朝詩人殷蕓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和唐朝詩人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詩句就足以佐證。
揚州地處長江以北,景色宜人,氣候溫和,這里不僅風光綺麗,且人物妖嬈,加之飲食清淡,故女子膚色多細膩、白皙而微紅,像極了婉約的江南少女,因此便有了自古揚州出美女的佳話。
“揚州出美女”這句話不知道已流傳了多少年,杜牧當年便寫下了“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姓名”的詩句,歷史上的揚州美女雖多出“青樓”,但都才貌雙全,琴棋書畫兼備,為歷代文人所流連。古代文人對揚州女子擁有獨到的鑒賞力,北宋詞人、同為揚州人的秦少游一句“柔情似水”成了多少男子的擇偶標準和多少女子的努力方向。
揚州人說話的語調悠悠長長,多以開音節的平聲結尾,絲毫不亞于甜甜的吳儂軟語,充滿了音樂感,所以揚州出揚劇、出評書、出清曲、出彈詞。正所謂“千家養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種田”,揚州城出美女,揚州城也像美女。
揚州的影響所及,連中國古代的詞牌都有《揚州慢》、曲名都有《廣陵散》,而以城為名的詞曲在中國極為鮮見。
清乾隆年間,浙江風俗詩人汪沆來往于天津、揚州與杭州之間,深感揚州之湖與杭州之湖燕瘦環肥,異曲同工,且揚州之湖別有一種清瘦含蓄、嬌妍秀麗的風韻,于是詩興勃發,欣然命筆:“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筆下寫盡了揚州的秀、揚州的水、揚州的月和揚州的陰柔,因而揚州城盡得水月之靈氣。竹西深處,既有《茉莉花》,也有《蘆柴花》。駕鶴吹簫,占盡天下二分明月夜,一首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更使其博得了“月亮城”之美譽。
《茉莉花》是一首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民間小調,它有許多變體,源于明代的一首民歌《鮮花調》?!盾岳蚧ā肥侨藗冏钍煜ぁ⑿勺顑灻赖闹T多變體中的一首,它曲調婉轉曲折,節奏均勻平穩,旋律以級進為主,極富江南民歌清秀細致的特征。歌曲通過對茉莉花的贊美,生動含蓄地表達了青年人的愛情,但也有人認為其表露了一位少女愛花、惜花、護花的情懷及對生活的熱愛。
更值得一提的是,《茉莉花》作為典型的中國民歌,十八世紀末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將其曲調用作歌劇《圖蘭朵》中女聲合唱的素材,進而傳到了歐洲、南美等地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拔根蘆柴花》則是揚州地區人們在水田勞動中唱的歌,屬秧田歌。稻農為了解除疲勞、自我調節,便以歌寄興,他們所唱的內容有很大的即興性,而曲調和襯詞襯腔則相對穩定。這首秧田歌表面上看歌詞分為三段,實際上每段只有第一句是實詞,其后便是固定襯詞“拔根蘆柴花”和以虛代實的“清香玫瑰玉蘭花兒開”。這樣的唱詞結構說明此歌是借“花”寄興,而不在乎唱的是什么,這也是一般勞動歌曲的特征之一。全曲音調在明快、奔放、昂揚的基調中糅合了一點委婉的因素,剛柔相濟,兼融江南與江北、勞動歌曲與抒情山歌的特色,這也是它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
篇8
傳統詩歌教學主要是通過粉筆來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即教師將自知的知識、技能,憑借一支粉筆、一張嘴,傳授給學生。由于課堂容量小,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單一,學生往往產生厭倦情緒。
多媒體的出現,給傳統的詩歌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體教學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圖、文、音并茂,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綜合刺激,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強教學效果。把多媒體運用到詩歌教學中,更有利于發展全新的現代化教育。下面詳細談談多媒體在詩歌教學中的應用。
1.多媒體可以帶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集圖片、動畫、影像、聲音、色彩于一體,具有視覺上的直觀感和美感,可以創設出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
老師在講授《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時,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可以先用多媒體展示配有滾滾長江的視頻畫面及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雄奇壯闊、氣勢非凡的場景中,讓學生初步感受赤壁壯闊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學生的思緒一下就被拉回到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用視頻畫面及配樂朗讀導入新課,讓學生覺得既輕松又新穎,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濃厚興趣,喚起了學生求知的好奇心。
2.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傳統教學僅憑老師講解,很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多媒體可以讓學生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形象豐富的圖片畫面、真實可感的情景再現、優美動聽的音樂,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老師在講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時,制作了優美的課件圖片進行觀賞,先是鳥語花香的江南勝地杭州的美景,配以優美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然后展現洶涌澎湃的錢塘大潮。看完圖片,學生能感受到杭州自然景色優美、壯觀,然后老師讓學生想象在這美麗的杭州,老百姓生活怎么樣?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活躍。這樣形象直觀的畫面既幫助學生理解語言,又培養了想象力,激活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觸景生情、浮想聯翩,產生語言的形象感。
3.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教學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可以迅速地把課程資源顯現在學生面前,既可以大量節省教師講課、板書的時間,又可以使教師傳授更多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講柳永的《雨霖鈴》時,對傳頌千古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該句好在何處,于是老師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學生熟悉的寫酒、寫柳、寫風、寫月的詩句,通過對這些詩句的分析,學生知道酒、柳、風、月抒發的都是離別傷感之情。柳永的高明之處是他把這些傷感的意象巧妙地都用在自己的詩句中,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借助多媒體,學生直接從屏幕上獲取比較全面、直觀的知識,既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學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提高教學質量
一節課上得好壞、成功與否,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看有無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而僅借助于傳統的教學手段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多媒體教學可以變復雜為簡單、變困難為容易,變抽象為形象,更易突出重點和難點。
講授屈原的《離騷》一課,文中用了很多香花、香草來比喻作者高潔的品德,學生對那些花草的名字學生都沒聽說過,腦海中很難浮現出它們的模樣。理解背誦起來難度比較高,為了攻克這個難點,老師搜集了一些花草的圖片,開講時輕點鼠標,一幅幅形態各異、色彩紛呈的花草圖片展現在學生眼前,面對如此美麗的景象,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自然就增強了,都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了,重點和難點輕而易舉的就解決了。
所以,多媒體的運用,讓不易理解的重點、難點,變得生動、形象、具體,清楚易懂,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5.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水平,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運用多媒體網絡將多姿多彩的課外知識引進課堂,學生的視野拓寬了,教學內容豐富了,學生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在主動探索未知空間,豐富自己知識的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性相對減少,逐漸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如學完曹操的《短歌行》后,學生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這句詩提到的"酒"頗感興趣,于是老師讓學生到電腦上搜集文人詩歌中提到的寫酒的詩句。在搜集的過程中,學生復習了很多學過的知識,見到了很多新穎別致的詩句,了解了"酒"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在作品中的象征意義,于是有的學生開始以"酒"為話題進行自主探究,寫了不少優秀的文章。
篇9
你卻刀筆合一,慷慨悲涼,被之管鉉,皆成華章。
從青州發軔,30萬精銳之師,猶如鰹鏘沉雄的詞句,浩浩蕩蕩,嘈嘈切切。在青絲大環刀的召喚下,靈動而有序地書寫,戰馬蕭蕭,刀光劍影。中原大地一片狼煙升騰。
管渡之戰,精彩曼妙,神韻飛揚。點晴的筆觸,智慧的沉吟,從字里行間迎面撲來的霸氣,金光閃閃,俘獲著一位位挑戰者的目光。從此你的詩句扎根底蘊深厚的北方,大氣磅礴,震懾人心。
分久必和,合久必分。
三國鼎立的帷幕一經開啟,你變調動一生的心思來醞踉。
散光山頭,褐石巖畔,太行老林……是誰駕虹霓,乘赤云,襟袍飄飄,煮酒臨風,龍吟虎嘯?挈闊談宴,笙歌悠揚,而心系天下。
天地間,人為貴。是你溫柔的殺手锏。
唯才是舉的用人理念,又使銅雀臺下猛將如云,巧舌林立。
就這樣就決勝千里之外,運籌于帷幄之中。
赤壁麓戰,割須棄袍。雖成敗筆你卻仰首長嘆,笑傲蒼穹。穿透心底的笑聲,山崩海裂,竟讓關公的大刀也為之折服。走出華容道,你的天空從此云開日出,清俊通脫。
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切風云成飛花。當三國的大幕沉重的合上,試問天下,誰是英雄?
寂靜處,惟有你還在壯懷激烈,辭賦依舊:
篇10
一、修辭手法
古詩中最常見的修辭有四種:比喻、對比、擬人、夸張。教學時可重點介紹它們的作用。
1.比喻。詩歌中的比喻主要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事物的特征,使其形象生動,如“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人用“白銀盤”比喻洞庭湖水光,用“青螺”比喻山色,寫出山水之美。二是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象。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用“一江春水”比喻“憂愁”,使得本來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
2.對比。對比可以使比較的雙方特點凸顯,從而使情感更鮮明,主題更深刻。有今昔對比,抒發今不如昔的感慨,如很多詠史詩;有空間對比,如吳融的“四郊飛雪暗云端,惟此宮中落便干”兩句,通過宮中與四郊氣候的對比,揭示統治者只顧自己享樂,不能體察民情的社會現實;有人與人的對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表現了階級對立,貧富懸殊的現實,抒發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憤慨;有人與物的對比,如杜審言的“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詩人拿自己和湘江水對比,表現了被貶南下的無奈;還有物與物之間的對比,蘇軾用“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突出傲霜斗寒的形象。
3.擬人。它的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突出事物的特點,表達作者喜愛之情,如韓愈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二句,寫出了春雪的活潑可愛。二是移情于物,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詩人的情感已轉移到花和鳥身上。
4.夸張。古詩的夸張主要通過夸大事物的特點來表達詩人的喜怒哀樂之情,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突出了詩人內心的哀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則表現了詩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誼。
二、表達方式
由于考試中基本不涉及說明、記敘和議論,因此這里主要介紹描寫和抒情。古詩中的描寫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種。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結合?!独顟{箜篌引》一詩就是采用以側面描寫為主,正面描寫為輔的方法。白居易的《夜雪》則完全采用側面描寫,從觸覺、視覺和聽覺三個角度對夜雪作了描繪。
2.動景和靜景的結合。很多詩在寫景時愛將動景與靜景結合起來。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一靜一動,互相映襯。劉的《雨后池上》一詩,前兩句“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極寫水面之靜,后兩句“東風忽起垂楊柳,更作荷心萬點聲”則以動襯靜。李白的“遙看瀑布掛前川”化動為靜;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則化靜為動。
3.遠景和近景的結合。詩人在寫景時,常既寫遠景又寫近景,使得畫面更加開闊,景物更有層次感。如張籍的《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詩的第二句寫的是近景,其余三句都是遠景。
4.實景和虛景的結合。虛實相生,是古詩寫景中的絕妙境界。因此,詩人在描寫實景的同時,常常會插入虛景。虛景主要有五種。一是印象之景,即過去存在、發生過,但現在已不復存在,如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燕”及“百姓家”是實景,而“舊時王謝堂”則已成過眼云煙,是虛景。二是不見之景,即因條件限制,目光無法觸及之景,如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一枝紅杏”是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屬于實景,而“滿園春色”則由于圍墻的阻擋無法看到,是虛景。三是猜測之景,這種情景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和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都是詩人猜測之情景,借助這樣的猜測想象,更加流露出詩人思家心切。四是假設之景,這種情景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是詩人主觀愿望,如柳宗元的“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五是夢幻之景,如蘇軾的“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古詩中的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常和議論結合在一起,一般在詩的后半部分及詞的下闕。這些句子常帶有嘆詞或“悲”“愁”“思”等體現詩人情感或心理活動的詞語。如“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物,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萬里悲秋常作客”“煙波江上使人愁”“低頭思故鄉”等詩句,都是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詩詞中非常普及,詩中寫景的句子,一般都用了這種手法。如李商隱的“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就是借景抒情的典型例子。托物言志主要用在詠物詩中,如張潛的《早梅》,詩人以梅自喻,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孤寂傲世、堅韌剛強、超凡脫俗的自我形象。
三、表現手法
側重介紹用典和襯托。
1.用典。古詩詞中引用的典故可分為字典、句典和事典三種。字典是指化用某個具有特定含義的字詞,如柳、杜鵑、梅花落等。韓琮的“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中的“暮云”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詩句“江東日暮云”,用來指友情。句典是指化用前人的詩句,如辛棄疾的“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事典是指在詩中化用故事,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成功的運用了五個典故,借這些史實,作者含蓄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感。使用典故,在文字上可以以少勝多,在表意上可以含蓄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