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父親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07 15:33: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父親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你廳《關于軍隊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失業保險有關問題的請示》(晉勞社失函〔2001〕6號)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總后勤部《關于軍隊后勤保障社會化改革中人事和勞動保障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2000〕后司字第332號)規定,“軍隊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從 2000年7月1日起,按國家規定參加當地失業保險,繳納失業保險費,享受失業保險待遇”。其中,“軍隊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是指軍隊機關事業單位中無軍籍的所有職工。即:列入軍隊隊列編制員額的職工和不列入軍隊隊列編制員額的職員、工人(含合同制)以及聘用的其他職工(不含離退休人員)。
二、軍隊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失業保險,應按照規定如實提供職工人數、繳費工資基數等情況。失業保險經辦機構應按照軍隊機關事業單位提供的參保人員名單和繳費工資等情況,為繳費單位和繳費個人辦理參保手續、建立繳費記錄。軍隊機關事業單位中的參保人員失業時,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要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并提供相應的服務。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人事部辦公廳
篇2
1、堂哥是父親兄弟的孩子,堂跟父親兄弟有關,即父親兄弟、從父親兄弟所生的兄弟為堂親。
2、代表著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一起長大的兄弟。分家后不算。從父兄弟的兒子比自己年長稱之為堂哥,從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兒子比自己年長稱之為表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2020年06月21日,星期日是父親節。
父親節,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于二十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現已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
最廣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這一天過父親節。節日里有各種的慶祝方式,大部分都與贈送禮物,家族聚餐或活動有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1、06月21日對應節日:父親節。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于二十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現已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
2、最廣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這一天過父親節。節日里有各種的慶祝方式,大部分都與贈送禮物、家族聚餐或活動有關。
3、中國大陸官方沒有設立正式的父親節。但內地民眾習慣上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當做父親節;中國臺灣父親節是8月8日。中國臺灣的父親節訂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稱為“八八節”。這是因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又好像一個 “父”字,所以父親節特別被定于八月八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當時就覺得那離我很遠,離我的父母也很遠,因為行將就木的人才會有黃眼珠,我這么認為。
一天,當我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時,被父親叫到身邊。父親跟我訓話時,我漫無目的地瀏覽著他的臉。父親很帥,真的,這是我一直引以自豪的。他完美的輪廓很像劉德華,甚至超過他,因為父親的眼睛特別有韻味,深沉中不泛一絲體貼,穩重中不乏一點兒溫柔。用人們常說的,從他眼中你能找到安全感。梁朝偉的眼睛是深邃而迷人的,可他不如父親,父親眼中還多了一點含義,那叫父愛。
目光剎那間定格在父親的眼睛上,心不由得一顫:那黃色的眼珠,如同琥珀一樣,當中的一點黑,明顯的比常人的要小了許多,我好怕,我好怕父親離開我。父親今年才四十出頭,他還很年輕,不知何時,歲月已無情地剝下父親眼中的黑珍珠。眼珠中,我看見一個小人,是的,她占住了父親所有的視線,她搶走了父親的黑珍珠,如今還霸占著琥珀和那一點點墨黑?!坝廾恋娜?!”我咒罵道,“你吸走了父親眼中的英氣,只留下一雙蒼老的眼?!蔽业臏I悄無聲息地滾下來。淚珠放大了那個人,我看清了那父親的“眼”中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臉;而父親卻心甘情愿為她付出一切――黑珍珠算什么,烏黑的頭發算什么,白皙的雙手又算什么呢?只要她好,只要她幸福,一切都可以付出!
那不是我嗎?!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嬌氣而又蠻橫的面孔,是我吸盡了父親的精、氣、神。我,一個自私又自利的家伙。我傷心地哭了:“爸,我錯了?!?/p>
父親的雙眼仍舊那么溫柔、體貼,仍舊毫無怨言,像是在說:“沒事,我心甘情愿,你是我女兒?!?/p>
人們常說父親是一座穩重的山,默默無語,很難讀?,F在我忽然明白了,那只不過是人們的托辭、借口罷了。從父親的雙眼中,你能讀懂一切。
(指導教師 馮慧敏)
【簡評】
本文構思精巧。文章開頭就以有關“眼睛”的論述為切入點,很有幾分新意。接下來,作者截取了有關“父親”眼珠由黑變黃的幾個片段,并有機地融合了自己感情的變化。這種巧妙的構思讓我們得到了閱讀的樂趣。
篇6
1、2020年父親節的日期:2020年06月21日,星期日,庚子年(鼠年)五月初一。
2、父親節(Father's Day),顧名思義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于二十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現已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節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異。
3、最廣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這一天過父親節。節日里有各種的慶祝方式,大部分都與贈送禮物、家族聚餐或活動有關。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父親以前體質差,不愛鍛煉,經常生病住院,后來他迷上了養生保健、鍛煉身體,經常買有關的書籍學習。他不但自己學,還經常向一起遛彎的老年人傳授??墒侵粦{他一張嘴忙不過來,小區那么多老年人。今天說明天說,還不把嘴皮磨破了?想到很多老年人都有手機,父親有了主意:為何不用微博轉發養生信息呢?
父親在新浪網開通了微博,經常在微博上分享養生經驗,關注他的“粉絲”有幾百位,很多都是小區有相同鍛煉愛好的老年人。父親微博癮很大,每天刷微博刷得眼都花了,為了保護他的眼睛,我給他買了一部電子墨水屏手機。母親見他整天都低頭刷微博,常生氣地說:“你就知道刷微博,刷刷刷,你什么時候替我刷碗了?”父親會說:“我刷微博是為了轉發養生經驗呢,小區的粉絲都很崇拜我,為了別人的健康,我刷微博是有意義的事。我們老了,退休了,也要有社會責任啊?!?/p>
在父親眼中,為老人傳播養生經驗,就是承擔社會責任。事實上正是這樣,很多老人按著父親微博上的養生秘籍、健身方法做,身體真的健康了許多,這讓父親很有成就感。
不過,畢竟是老年人,父親甄別信息的能力不強。記得去年4月1日,父親轉發了一條飲食健康的微博。說人要健康,就得在吃上做學問,文章推薦了一道菜:在隔夜的白菜里放入西瓜和紅糖,和熱茶水一起吃,有利于健康。父親也沒甄別信息的真假,就轉發了這條微博,結果小區幾位老人按著上面說的法子做了,好幾位都拉了肚子。父親哪知道4月1日是愚人節,文章是開玩笑的。這事出了后,父親覺得對不起他的粉絲,一時間很是自責,好幾天都不敢打開微博了。從那以后,父親轉發微博更加小心了。對于一些來源不明的信息,他都會加以甄別,為了弄清信息真假,還會上科普網站去查證。父親立志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博主,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更多老人的身體健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事實上,自從做了健康博主,父親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勁頭很足,身體也很少出現問題,我們在一旁看著都感覺十分欣慰,而這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微博的功勞呀。
篇8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體驗式教學模式;角色;想象力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5-0079-02
體驗式教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對閱讀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充分使用體驗式閱讀教學模式,并且最大程度發揮體驗式閱讀教學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推行體驗式教學提出了一些相應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喚醒學生內心情感
初中學生學習語文多年,已經具備了相關的語文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初中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要創設好一定的教學情境,將學生內心積淀的知識情感最大程度地喚醒起來。這樣一來,學生們就能更好地對初中語文知識進行理解。教師在創設情境的時候,可以通過音樂感情的渲染,或者通過多媒體的實際文章情境模擬來獲得。學生內心的情感會被內在的音樂感受以及被多媒體的直觀感受較好的喚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建立起新知識的感知力。比如,在對初中九年級上冊的課文《隆中對》進行教學的時候??梢栽谶M行課文教學之前播放一些與《三國演義》有關的音樂和影視片段,這樣學生通過對音樂和片段的感知,可以較好地感受該作品的氣勢磅礴和各個英雄人物的大智大勇,特別是被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深深吸引,從而有效地把學生們帶進硝煙四起的歷史情景中去。又比如,在對酈道元的名篇《三峽》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有關三峽的圖片或者電影片段,學生通過直接的觀看,感受到了較為真實的三峽。然后再進行課文的教學,就會較好地加深學生的感受。我國著名教師于漪通過情境體驗法對高爾基的《海燕》進行教學的時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于漪老師運用優美的語言將學生帶到了大海的意境之中。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感受到了大海的平靜與波濤洶涌,這樣就能將海燕的精神貫穿到每個學生的內心情感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而且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的創造力,讓學生對心中的大海進行描繪,同時將自己對大海的感受充分抒發出來。
二、設定文章中的角色,引發學生共鳴
在運用體驗式教學的時候,要特別注重體驗的作用。教師在進行閱讀課文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對文章中角色的設定,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的體驗感得到加強。初中語文教師對那些有著人物遭遇和情境事件的文章教學時,要讓學生對文章的角色進行選擇和扮演,這樣就能讓學生同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從而較為真實地理解文章要傳遞的思想感情。通過角色的假設,也能夠讓學生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比如,在對《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中的幾個角色進行扮演。學生在扮演鄒忌、妻、妾、客等幾個角色之后,通過對話形式來感受鄒忌納諫的力度。同時,學生在扮演過程中也可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積累起良好的生活經驗。比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的時候,學生能夠感受到“我”對叔叔于勒的深切同情。但是,不少學生無法理解“我”的父母還有全家其他成員對于勒態度的極大轉變,以至于發出來“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親弟弟,我的親叔叔”。教師在課文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扮演具體的角色來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播放影像的形式,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
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體驗
學生在對文章中那些人物或者事件產生共鳴的時候,只會在情感上產生一定的波動。如果想要深層次的讓學生得到身心的愉悅,還要使學生從心靈上不斷進行凈化,這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閱讀中去,充分理解文章蘊含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對魯迅的小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進行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努力想象作者為何懷念阿長媽和百草園,這樣就要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想象,去理解帶給作者的感受。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在感受百草園的生活以及領悟作者思念故鄉的真情實感,以此來讓學生的文學素養得到提升。又如在對《天上的街市》這篇文章進行學習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理解“什么樣的景象才算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為什么會如此的美麗?作者為何會有這樣的想象?”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進行深層次的領悟。
四、提倡多元解讀,促使學生個性化體驗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多元化解讀。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內心體驗的時候,可以通過實踐操作、創設情境、語言訓練、組織活動等方式來獲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促使學生獲得個性化體驗。以閱讀《背影》為例,文章的語言平實、樸素,所敘之事也都是日常的瑣屑之事,理解起來似乎沒有多少障礙,但是,恰恰是這類“一看就懂”的文章,最容易“一看而過”,忽略文本所提供的“重要暗示或提示”。很多老師在處理教材時大多只停留在讓學生關注作者“幾次寫背影”、幾次寫“我流淚”、“父親爬月臺”等一些淺表的信息上,從而得出了“歌頌父愛”這個看似正確,實則俗淺空洞的闡釋。如果我們能沉潛下去,深入咀嚼隱含在全部文字中的信息,就會發現其中極為豐富的“暗示或提示”:文章首尾都以傷感的筆調寫出了父親處境的凄涼——失業、喪母、家景慘淡、謀生艱難、老境頹唐;也滿含著愧悔之情寫了“我”的自作聰明,以及對父親良苦用心的不夠體諒;又含蓄地交代了因種種原因造成的父子關系的一度冷漠,多少年過后,當讀到了父親來信中那句催人淚下的話語“……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父親的養育之恩、愛子之情,以及自己幾年來對父親的誤解。在“我”對父愛的回味中,交織著愧疚、悔恨、自責等等復雜的情感,而所有種種復雜的情感又都凝聚在看到父親背影時的瞬間感受上。經過以上的梳理,“我”的幾次流淚就有了情感的依托,文本的復雜內涵也逐漸由隱到顯,為讀者多角度的解讀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和線索——既可以從父子情深的角度,也可以從“骨肉親情也難免有誤解和隔閡”以及“我”面對養育之恩時的愧疚、悔恨、自責等角度解讀。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倡導多元化的閱讀方式,促進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個性化體驗。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體驗;也可以設定文章中的角色,引發學生共鳴;創設情境,喚醒學生內心情感。
參考文獻:
[1]賀衛東.體驗式語文教學的意義與建構[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6B).
[2]許書明,鄧君.體驗式閱讀教學的特征及其步驟和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1,626(04).
篇9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边@就告訴我們,記人寫事,一定要注意曲折變化,尺水興波。換言之,就是讓事件的情節有張有弛,虛實相生。同時,主要事件的關鍵處要詳寫;凡是與表達主題密切相關的材料要潑墨如雨,詳寫細寫,從細處落筆將最能展現人物性格特點的言語、外貌、動作、心理等描述出來;對那些次要的方面或故事情節則簡寫甚至一筆帶過。
【妙語導入】
1.我們結婚四十年,我有許多事情,對不起她,可以說她沒有一件事情是對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為如此,她對我們之間的恩愛,記憶很深。我在北平當小職員時,曾經買過兩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臨終之前,她還向我提起這一件小事,問道:
“你那時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
我說:
“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
——孫 犁《亡人逸事》
2.父親出去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揀回的蘑菇卻一天比一天少。每一次回來,他都是筋疲力盡,臉色蠟黃,像大病初愈的樣子。兒子問怎么了?父親說沒事,有些累。兒子害怕地哭起來,他說爸爸,我們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親說不會的,只要我們堅持住,就會有人發現我們……
終于有人經過。是一位獵人。是父親的布條把他引到了小屋。獵人把他們帶出森林,他們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后,每次談起這次經歷,父子倆都心有余悸。
家里的飯桌上,從此沒有蘑菇。甚至,兒子說,哪怕在菜市場見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可是時間會改變一切。十幾年過去了,有一天,兒子回家時,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訴父親,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農民在大山里采的,剛才在街邊叫賣,他看著不錯,就買來一袋。十多年沒吃蘑菇了吧?兒子對父親說,我想您可能都忘記蘑菇是什么味了。
父親笑笑,沒說話。他似乎對蘑菇并不反感。
父親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細清洗。突然,他低下頭,從那些蘑菇里挑出兩個,扔進旁邊的垃圾桶里。兒子問爸您干什么?父親說,這兩個蘑菇,有毒。
有毒?兒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親得意地笑了。他說,還記得十五年前我們的那次歷險嗎?那幾天,我可能嘗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周海亮《父親的秘密》
3.我曾多次規勸文盲母親,讓她不要信算命那一套,母親卻總是一臉慈愛的笑,等算命瘸子一來,還是照算不誤。我很生氣,說你兒子好夕是個有文化的國家干部,你這樣愚昧就太丟臉了。母親安詳地說:“你是你,我是我?!?/p>
……
算命瘸子老了,老得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了,也不來算命了,聽說靠救濟糧應付一日三餐,日子就過得很是凄涼。逢年過節,母親就讓家里人送過去半袋糧食,拾元錢。母親說:“他一個瘸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身邊又沒一個親人,不算命靠什么吃飯呢?”我后來才明白,不是母親糊涂,糊涂的是我。
——顧振威《算命》
4.我把“人”字總誤寫成“入”字,就在這桌上吧!
我一排排地晾干彈弓子用的小泥球兒,就在這桌上吧!
我在小木板上釘釘子,就在這桌上吧!
這些只有我才知道的故事,早已融進往昔歲月中的童年生活。為此,我很少用濕布去拭抹它。
只有一次例外。那是我上小學四年級時。我前排坐著一個女同學,十分瘦弱。她年齡與我一般大,個子卻比我矮一頭。兩條短短的黃辮兒,簡直是兩根麻繩頭。一天,上語文課,我沒聽講,卻悄悄把眼前的兩條黃辮子拴在這女同學的椅子背兒上。正巧老師叫她回答問題,她一起身,拴住的辮子扯得她頭痛得大叫。我的語文老師姓李,瘦削的臉滿是黑胡碴,連臉頰上都是。一副黑邊的近視鏡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頭次見到他時以為他挺兇,其實他溫和極了。他對我們調皮的忍耐限度比別的老師都大。但不知為什么,那天他好厲害,把我一把拉到課堂前,叫我伸出雙手,狠狠打了十多板子。他真生氣呢!氣呼呼地直喘,什么話也說不出來了,只指著門瞪圓眼對我吼道:“走!快走!”我離開了課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沒什么,但當眾挨打受罰,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淚汪汪地在桌上寫了“李老師是狗!”幾個字。我寫得那么痛快和解氣,好像這幾個字給我報了什么“仇”似的。這幾個字就相當威風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長時間。
——馮驥才《失去了的書桌》
【閱讀心得】
片段1詳略得當是這篇選文的最大特點。介紹四十年來夫妻之間的恩愛,作者只是舉了一個具體的事例。而對這件事,只是通過亡人的臨終追問,這個細節表現它在妻子心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其他類似的事件或者有關情節全都略而不提,文章給人的感覺簡潔又真切。
片段2情節起伏,懸念重重?!懊恳淮位貋?,他都是筋疲力盡,臉色蠟黃,像大病初愈的樣子?!苯o人留下懸念,究竟為什么父親會如此?讀到文章結尾,豁然開朗,“還記得十五年前我們的那次歷險嗎?那幾天,我可能嘗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片段3開始讓人疑惑不解,為何母親“不理”“我”的勸說,依然找瘸子算命,最終在結尾讓我們撥云見日。原來母親一直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去幫助一位無依無靠的殘疾人。這樣的故事情節讓人回味無窮,嘆為觀止。
片段4詳略得當使文章中心突出。作者開始簡略敘述了與課桌有關的幾件事,細致地敘述了有一次因為“我”的頑皮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借書桌發泄自己對老師的不解和怨恨,同時也為后文自己內心的懺悔埋下伏筆。一詳一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技法點睛】
記敘文尤其要注意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詳略分明才能引起閱卷老師的閱讀興趣,從而獲得高分。下面這幾種方法可以讓你的文章曲折跌宕,詳略有致。
篇10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4課《賣火柴的小女孩》講述了小女孩在下著大雪的平安夜被凍死的情景。課文主要寫了小女孩的五次幻想。教學本文的重點是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提升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目標:
1.明確小女孩的痛苦,使學生產生同情心;
2.憎恨當時社會整體的道德缺失、善心的冷漠;
3.激發學生讓人間充滿愛的決心;
4.培養學生讀文動腦、思維創新的意識。
教學片斷:
(一)產生同情之心
1.故疑爭辯,鋪墊同情之基。
師:小女孩的媽媽是否還在世?
生:爭辯。正方:媽媽在世;反方:媽媽不在世。(爭辯參考:小女孩早已是個沒媽的孩子。第一,如果母親在世,是絕對不會讓一個孩子在平安夜出去賣火柴的;第二,文中提到“唯一疼她的奶奶……”由此可以看出,小女孩很早就沒媽了;第三,文章中只提到父親和奶奶對她怎么樣,一點也沒提到媽媽對小女孩怎樣。)
2.一空多填,主攻幻想之情。
(1)默讀批注:小女孩都幻想了什么?交流:小女孩為什么會幻想到這些?
(2)討論:為什么說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討論參考:小女孩幻想自己的生活有了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希望,以為獲得了光明和幸福。)
(3)自由朗讀五次幻想部分。
(4)填空式交流:我們同情她( ),更同情她( )。
【為達成同情小女孩之目標,采用設疑激趣、正反方爭辯的策略,鋪設小女孩是個沒媽的孩子這個基礎,并以此鍛煉學生前后聯系的讀書方法。然后為強化同情心,采用批注、重點讀、整合讀、討論、填空等多種方式主攻課文重點――五次幻想。特別是填空,同學們所填之詞或句非常廣,如:我們同情她(饑寒交迫),更同情她(以死為福);我們同情她(幻想得到了幸福),更同情她(在虛幻幸福中死去的悲慘)等等。這樣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整合文章內容。在備課時,我們不能忘記“教師的首要責任是激發學生思維”?!?/p>
(二)產生憎恨之情
師:我們同情她饑寒交迫,更同情她悲慘地去了另一個世界。但是,在哀嘆中也有讓我們十分氣憤的事情。文中的哪些事讓你很氣憤?
1.讀談男孩的譏笑:讀有關男孩的語句,并用“痛苦、快樂、自己、他人、人間、美麗”這些詞,談談男孩、談談自己。(可用上這里的一個詞,也可多幾個,都用上更好。)
2.讀辯父親的冷峻:讀有關父親的語句,然后爭辯。正方:沒有親情的父親;反方:無可奈何的父親。(爭辯參考:家庭極度貧困,屋不遮風,衣不蔽體,終日饑腸轆轆。作為父親不可能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在這樣的社會里,窮人沒有生存之地,也得不到點滴的關愛。她的父親無可奈何,不得不讓孩子出去賣火柴貼補家用。也許她的父親有著自己的美好想法――那些富人也許可憐孩子,在平安夜給一點飯吃。即便是這樣的最基本的生存愿望,在這樣的社會里,也只能化為泡影。)
3.讀評社會的炎涼:讀“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請你評論這一現象。(評論參考:抓住“一整天、一根、一個”評論。社會整體的道德缺失、善心的冷漠。這是一個沒有愛、沒有前途的社會。)
師:這樣的社會扭曲了親情,夭折了生命。從小男孩個體到社會整體道德缺失、善心冷漠,這個沒有愛的社會是沒有前途的社會。今天的我們,要善于打破一個道德缺失的社會,建立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愿我們的人間流淌著溫暖。
【本環節從不同的視角切入,使學生產生憎恨之情。對三件事實采取不同的方法:選詞式談話、正反式爭辯、事件評論,使學生自己建構道德價值觀,自己生成對文本的深層認識。所以,選取什么樣的視角、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斑x詞式”談話,照顧了差生,降低了難度,做到了因材施教;談話中用詞的多少,暗含著學生之間的競賽。爭辯式設計使學生的思維不斷碰撞出奇異的火花,滾動式生成新的認識。如果不是按小男孩、社會整體所作所為的順序安排課堂環節,學生不可能認識到這是一個沒有愛的社會,進而產生憎恨之情。我們應該用語文的工具干語文的活,完成語文素養這一工程。】
(三)產生幸福之感
1.播放《愛的奉獻》
2.讀“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苯涣鳎壕渥又袃蓚€“幸?!钡暮x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