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天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3 04:16: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冬天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雨雪dd,見曰消
dd:雪盛的樣子;一說猶“飄飄”。;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2、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4、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5、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凄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6、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7、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8、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9、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篇2
【關鍵詞】詩情畫意;小學語文
一、引導學生感受詩情
1.從直白的古詩入門
在古詩中有很多語言直白的佳作,比如《詠鵝》《鋤禾》等,都被很多家長和老師選作入門必學。例如《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钡谝恍性妼W生很容易從字面上來理解意思?!霸鹿馔高^窗戶找到床前的地面上,好像是地上有一層厚厚的霜”。引導學生――虛景和實景。我們所見到的月光是白色的,“白色”的月光讓人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地面上結了一層“霜”?!八笔谴笞匀恢械囊环N現象,是孩子日常能見到的一種現象。學生們對“霜”的評價是“冷”“冬天才有”“冷冰冰”等等。前兩行詩給人一種寒冷的感覺?!芭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意思是“抬頭仰望皎潔的月亮,低頭思念遠在故鄉的親人”。遠在他鄉的一個人在深夜不能入睡,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孤獨、凄涼”派生出怎樣的情,想要家人的溫暖、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讀了《靜夜思》你有什么感受呢?6、7歲左右的孩子感受的其中的氛圍和情感。
2.從直白到含蓄的提升
與入門的簡單直白相比,學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與《詠鵝》和《靜夜思》比起來《江雪》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古詩都是曲折見意?!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是作者對現實環境的描畫,畫外之意是生存環境的一種寫照。“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是在寫實景更是作者對自己處世的心態的一種描寫。從整首詩來看是是作者在寫景,景中蘊含作者對自己審視的描寫對人生態度,全部從古詩的字里行間體悟出來,然而從詩面上卻看不出作者的身世之感。只有和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環境,聯系起來,才能更深刻的體味到這一層意思。詩歌表達的一個比較大的特點是含蓄,往往表面一個意思,而實際講的是另一層意思。
3.同類情的不同詩歌進行比較
比較是認識事物異同的方式,是啟迪思維,深化理解的途徑,閱讀古典詩詞時,對詩歌進行思路比較,中心比較,語言比較等,在比較中讀出異同,讀出詩情的優劣。我把《渭城曲》《別董大》《贈汪倫》這三首詩同時呈現給學生三幅不同的畫面,《渭城曲》畫面清新,卻以樂景寫悲情;《別董大》畫面凄涼,卻以悲景寫豪情。奮發精神盡顯其中;《贈汪倫》平淡直白的畫面是敘事體情,“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感激,依戀全在詩句之中。
二、領略畫義
(1)從構圖入手,在古詩中作者通過環境的描寫來調動讀者情緒,使讀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響接受作者的觀點和情緒。如《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备鶕@兩行詩我們看到了一副由遠而近,由上而下的畫卷,河面上“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畫面變得飽滿而恬靜,給人一種愜意自適的感覺。從結構上講純屬遠景寫意的詩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眻D畫顯得蒼勁而飄渺,給予讀者不同的情感體驗,不同的詩作不同的風格的畫,從他們的意象不同的詩人作不同風格的畫,從他們的意象和構圖充分體現這樣直觀的視覺沖擊力更易引起學生共鳴,真正是通俗易懂。
(2)從色彩著筆。在一幅近乎完美的畫中除了巧妙地構圖和意象給人留下深刻地印象外,色彩地搭配更能給人耳目一新地感覺,為讀者地情緒體驗起到了推波助瀾地作用。如《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睆倪@首詩來看畫面是活潑、歡快、富有生命力的。詩中那“未成蔭”地“瘦綠”滿眼金黃地菜花,讓人感到的是初夏地溫暖,作者熱愛生活地情感躍然紙上。如《憶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樣的寫法一反中國畫的色彩,淡雅,大有西方油畫的之列和厚重感。色彩留給讀者的印象更為直接和深刻與意象構圖搭配渾然天成,用畫來解釋詩更符合小學生地年齡特點。
篇3
【教學目標】
1.欣賞大自然的美,提高審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3.學習對比、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1.品評江南冬景的圖畫美
2.領會并學會運用對比、虛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方法】
師生合作,分組探究,討論交流,誦讀品味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兩分鐘播放樂曲《太湖美》創設情境
導入:
師:提到江南,總會有一種柔軟的情愫涌上心頭,這樣四個字就會自然地浮現在腦海當中――煙雨江南!許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詩篇。
大家看投影片上的這倆首詩:(同學齊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憶江南》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絕句》
這兩首詩都是描繪江南春季的景色,那么江南的冬季又是怎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郁達夫的這篇散文《江南的冬景》。
師:下面我們一起解決預習的字音題(投影正音)
(學生集體讀兩遍)
師:請大家快速地瀏覽課文,思考:郁達夫筆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江南的冬景給郁達夫留下的總體印象是什么(請用文中的一個詞回答)?
生:江南指江浙地區,總體印象:江南的冬景是一種明朗的情調。
師:你能告訴大家是在哪里看出來的嗎?
生:在文章的第六小節和文章的第三小節。
師:很好,所以人們這樣說:達夫的江南,明朗的江南。
師:明朗的江南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朱自清在《春》中用五幅圖畫來描繪春天,本文和《春》有異曲同工之妙,郁達夫也為我們展現了五幅江南冬景圖,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五幅圖并依次加以命名。
(學生分小組討論解決)
明確:曝背談天圖、午后冬郊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旱冬閑步圖
(只要同學們對課文有一個熟知的過程,目的就達到了。不必囿于與答案完全一致,意思對即可)。
師:我們有些同學可能并沒有去過江南,但郁達夫已經用他那優美的文筆帶給我們一個冬日里的美麗江南。在這一幅幅詩一般的圖畫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幅圖呢?
(學生七嘴八舌,盡管各人所言不盡相同,但絕大多數的同學選擇了:午后郊游圖、江南冬雨圖以及江南雪景圖。)
師:好,下面我們就分別看看同學們選擇的這幾幅圖,說說你為什么喜歡,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1:我喜歡午后冬郊圖,它在文章的第五小節,在這幅圖中作者寫了許多的景,有蘆花、烏桕葉、烏桕籽、野草、微風、陽光等。它們很符合江南冬天的特點,顯得生機盎然。
生2:我也很喜歡這幅圖,但是我覺得這位同學沒有抓住要害回答,我覺得應該抓住一些修飾語,比如白色的蘆花、火紅的烏桕葉、雪白的烏桕籽、赭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風、溫暖的陽光,這些才是江南冬天的特點。
師:很好,同學的發現能力很強。白色的、火紅的、雪白的、和煦的、溫暖的,這才是江南的冬景所特有的,它們的特點是?
生:很溫暖、非常美、很漂亮、色彩明亮(這些是同學們隨口而出的描述江南冬景特點的詞)。
師:這些字眼沒有文學色彩,沒有感情,也尚欠雕琢!請再想想。
生:和煦溫暖、如詩如畫、多姿多彩。
師:正如大家所言,這是一幅明麗、絢爛、生機盎然、和煦溫暖的江南冬景。以色彩入文,給畫面著色,也是郁達夫散文寫作中的一個特點,這樣寫作會使文章更加豐滿耐讀。
師:請大家集體朗讀第五小節,注意讀出這種明麗、絢爛、生機盎然、和煦溫暖的感覺。
(學生集體朗讀,很投入)
師:還有同學喜歡其他圖景的嗎?
生3:我更喜歡微雨寒村圖,大家看這幅圖中寫了小橋流水人家、孤村細雨煙樹、烏蓬茅屋酒客,多么淡雅的場景,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太美了。
師:嗯,你說得很不錯,你把這幅圖中的景和景物的特點都說出來了。那么這樣的景給我們什么感覺呢?
學生搶著答:悠閑,灑脫。(文本中有這樣的詞匯)
師:同學們在品讀文章時文本意識很強,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請哪位同學給大家讀一讀這段文字,看能不能把這種悠閑、灑脫的氛圍讀出來。
(一女生主動站起來朗讀,聲情并茂,很投入。同學們給以熱烈的掌聲。)
師:老師在讀文章的時候感覺江南雪景圖寫得很有特色,大家一起品品看。
投影下面語段:(學生齊讀)
最妙的是下一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老舍《濟南的冬天》
師:看完這段同樣是寫雪景的文字,相比之下,我感覺到與《江南的冬景》寫法上好像有所不同,同學們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有很多的古詩句。
師:對了,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下這些詩句,最好是搖頭晃腦地讀。
生:(做搖頭擺尾狀)“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師:不描寫具體的景,而是借助于古詩詞來描寫,這在寫作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間接描寫。
師:《濟》文更多的是在進行直接描寫,而《江》文是引用詩句、虛寫江南的雪景。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要費這么大的勁,繞這么多的彎子,直接像《濟》文里那樣描寫不就很好嗎?
(學生小組討論)
生:優美詩句的內涵更豐富,更能讓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
師:說得很好。郁達夫經常在散文中引入一些詩句,這樣就讓他的散文充滿濃濃的書卷氣,文章也寫得不再平淡,也更富有詩情畫意。
師: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們一起去品鑒剩下的幾幅圖,但為了能讓你們自己學會去感悟文學之美,我就將這幅美麗的圖畫交給你們自己課后去鑒賞。請大家讀一讀、品一品,看看這幅圖畫里有什么樣的美景,這些圖景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郁達夫先生又用了哪些巧妙手法進行藝術創造的。
師:在讀文章的時候,老師有個疑問,既然文章寫的是江南的冬景,那郁達夫為何要在開頭寫北方的冬天?
生:這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寫北方的冬天突出江南的冬天晴暖溫和的特點。
師:文章當中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嗎?
生:還有閩粵地區的冬景和江南的冬景比較,和北方的夏夜比較以及和德國的寒郊散步比較。
師:美是由我們自己來發現的,江南的冬景美不勝收,美得有品味,但如果沒有這一系列的對比,這種美也不會表現得如此突出,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郁達夫真正表現出了自己筆下江南冬景的特點。郁達夫曾說:“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篇散文里所表現的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這就是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
師: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寫作手法。(投影)
1.多引用詩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2.虛實結合的寫景方法。
3.運用對比寫法突出景物的特點。
4.文章要融進自己的個性。
(投影林俊杰《江南》的歌詞)
篇4
1.學習和掌握多種識字方法。認識8個生字,學會一個偏旁“反犬旁”,學會一個筆畫“彎鉤”。
2.感悟古詩大意,了解梅花的特點,體會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3.正確、流利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并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小朋友,你們喜歡花嗎?誰能告訴我哪個季節花開得最鮮艷?(春天)
2.是呀,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各種各樣的花都爭著搶著開放,向人們展示自己的美麗,到了冬天,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襲擊都凋謝了,可有一種花卻不怕嚴寒,傲然挺立在風雪之中,你們猜猜看,這是什么花呢?(梅花)
3.說得對,你們有沒有見過梅花呢?在哪里見過?是什么樣的?(學生介紹)
4.是呀,梅花原產于我國的東南部,因此在北方很少見到。老師搜集了許多關于梅花的圖片,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課件播放梅花觀賞圖,配樂,教師解說)
梅花原產于我國的東南部,喜歡溫暖稍帶濕潤的氣候,不畏嚴寒,有200多個品種,生長很有特點:先開花,后長葉,它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如果你仔細地數一數,就會發現它的花瓣是五瓣,或者是五的倍數,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梅花有的結果,有的不結果,如果它的花瓣只有一層,那么它多數都能結果,味道好酸,如果它的花瓣有兩層或兩層以上,一般就很少結果,只能供人觀賞了,梅花有大紅、粉紅、白色、黃色等好多種顏色,植物學家們還新培育了其他顏色的梅花呢!好讓它在百花凋零的冬天給大家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5.好了,同學們,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片,聽了老師詳細的介紹,現在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學生自由匯報)
6.揭題:梅花這么美,引得許多詩人為她留下了很多優美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宋朝詩人王安石所作的古詩《梅花》(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學習“梅”字。
(1)指名拼讀。
(2)怎樣記住這個字?(猜謎語:每天站在木頭邊、加一加、拆部件、老師重點教給形聲字的識字方法:梅是形聲字,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左邊的“木”字是形旁,表示梅字的意義和樹木有關,右邊的“每”字是聲旁,表示“梅”字的讀音和“每”相近。漢字中大部分合體字都是形聲字,因此學會用形聲字的方法識記生字非常重要。)
(3)“木”字家族的成員可真不少呢!你還知道哪些“木”字旁的字?(松、楊、柳、柏、楓、桃、杏、李)這樣歸類學習,也是識記生字的好辦法。
(4)你能結合剛才的短片用“梅花”說一句話嗎?
二、初讀古詩,熟讀成誦
1.看來你剛才看得非常仔細,聽得非常認真。短片中向我們介紹了梅花的許多特點,那詩人王安石又是怎樣描寫梅花的呢?
2.請同學們打開書,聽老師讀詩文,注意聽清每個字的讀音。
3.梅花多美呀!你們也想這么美美地讀讀課文嗎?請同學們拿起筆,端好書,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生字做上記號,再逐句把詩文讀正確。
4.指名讀課文。
5.男女生分讀。
6.齊讀。
三、隨文識字,意境中感悟
讀了這么多遍,你能告訴老師,你讀懂了什么?(隨機體會詩句內容,并在意境中識字。)
1.“墻角數枝梅”
(1)梅花開放的位置――墻角。識記“墻”字。我們班有墻嗎?用手指指墻在什么位置?這個字的筆畫這么多,你有好辦法記住它嗎?(猜謎語:左邊有土回不來)
(2)“數枝”(課件演示:一枝、數枝)數枝就是很多枝,墻角數枝梅就是墻角有幾枝梅花。
識記“數”字?!皵怠边@個字念“shu”,你在哪里見過這個字?(數學書)這個字還有一個讀音你知道嗎?“shu”(課件出示)數一數,我們來數一數這個小組有幾個同學?
識記“枝”字。這個字比較簡單,你是用什么辦法記住的?(組詞、形聲字、加一加等)
小結: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告訴了我們幾枝梅花盛開的地點。除此之外,再來看看古詩,你還讀懂了什么?
2.“凌寒獨自開”
(1)梅花開放的時間――開在冬天里。從哪個字看出來的?“寒”,現在就是冬天,我們到外面去,就會感覺到天氣比較寒冷。寒冷的反義詞是“溫暖”。因為天氣冷了,所以我們要戴上帽子,因此這個字是寶蓋頭,這兩豎就像我們的脖子,為了保暖我們還要圍上圍巾,這三橫就像圍巾,包裹得嚴嚴實實,兩只小腳丫也藏在了皮靴下。瞧,這么復雜的字我們用講故事的方法就記住了。
(2)“獨自開”就是獨自開放,從這里你知道了什么?(許多花在冬天都凋謝了,只有梅花還在盛開)這說明梅花――非常勇敢、頑強,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蔼殹笔俏覀円獙W習的生字,在學習新字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部首“反犬旁”。(領讀)由三筆寫成。數筆畫,教學新的筆畫名稱“彎鉤”。(書空“獨”字)你能幫“獨”找個朋友嗎?它不喜歡一個人。(孤獨、獨自、獨立、單獨、獨一無二、獨唱)
(3)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寒,就是寒冷,獨自開就是獨自開放,那“凌”是什么意思呢?老師告訴大家“凌”在這里是冒著的意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跟老師讀“ling”你能給“凌”組個詞嗎?(凌晨、凌空、凌云、凌亂、冰凌)
(4)那么從這一句話中,我們看到了梅花的頑強不屈,不畏嚴寒,讓我們帶著對梅花的贊美來讀一讀前兩行詩句。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p>
在嚴寒中盛開的梅花是什么顏色的?它有沒有香味呢?你從哪里知道的?
(1)梅花是白色的。(遙知不是雪)
這里我怎么沒有見到“白”字呀!“遙”就是遠遠的。在遠遠的地方知道那不是雪,因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飄來。 “遙”,就是遠的意思。這個字是半包圍結構,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他嗎?(換一換)
(2)作者差點就把這潔白的梅花當成雪,可仔細一分辨,不是雪,為什么呢?“為有暗香來”因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飄來?!鞍怠边@個字念“an”,本意呢是光線不亮,它的反義詞是“明”,你能幫它找到朋友嗎?(黑暗、暗示、暗號、陰暗)
4.配樂有感情地讀課文,邊讀邊加深理解。
同學們說得真好。這就是梅花,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是我國的國花,詩人寫下這首梅花,也寫下了對梅花的贊美和喜愛?,F在,請你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寒冷的冬天,大雪紛飛,梅花穿著雪白的衣裳,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在寒風中傲然開放!現在你們面前就是美麗獨特的梅花,你們想不想做一回詩人,美美地吟誦一下這首詩呢?(齊讀)
5.熟讀成誦。
老師也很喜歡這首古詩,喜歡梅花以她潔白的花朵,給大自然增添美;喜歡梅花以不怕嚴寒的品格,為人們樹立了榜樣;喜歡梅花以她的暗香,給人們送來了喜悅?,F在老師和你們一起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好嗎?
師生合作對讀對背、自由背、個別背、能背的站起來背。
四、集中認讀,強化記憶
古詩同學們都已經能夠熟讀成誦了,看來本課這些比較難的生字也應該沒問題了,是嗎?我們一起來進行一下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開火車拼讀。
2.去掉拼音讀。
3.游戲:賞梅花。將詞語寫在梅花形的卡片上。讀對的將梅花送給她。
梅花墻角 數學樹枝 凌云 寒冷 獨自 遙遠 黑暗
數九寒天 五花八門 獨一無二 柳暗花明
五、總結
1.出示句子: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話是說梅花飄香緣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艱難困苦,才能取得成功。希望同學們也能夠學習梅花的精神,勇敢地面對困難與挫折,經歷了磨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讓我們帶著對梅花的敬佩與贊美,再來背誦《梅花》。
篇5
今天我就講講這首古詩吧!這首詩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的作品。一次,蘇軾乘著船在西湖中飲酒,恰逢天晴后又下雨,景色十分迷人,乘興而作此詩。
第一句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第二句描寫雨天西湖的山色。這水光山色,在善于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是那樣的美好,那樣的奇妙?!扒绶胶谩?、“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坝盐骱任髯?,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把西湖寫活了,突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是因為西施無論是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而西湖,不管是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
把西湖比作西子,是十分形象的,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其實西湖不僅“晴方好”“雨亦奇”,她的一年四季也是風景各異,美麗動人。
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齊放的白堤、蘇堤上眺望著湖面,只見湖面上波光粼粼、輕舟蕩漾,三潭映月如寶石般嵌在湖面。柳絲時而輕拂你的臉頰,時而輕輕掠過頭上、肩上,再配上輕微的搖擼聲和遠處動聽的琴聲,多么讓人陶醉??!
夏季,西湖的湖面上,荷葉、荷花挨挨擠擠。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潔白如玉的荷花,嫻靜、素潔,真是“出淤泥而不染”。荷葉托著那些晶瑩如瑪瑙般的露珠,又守護著婷婷玉立的荷花和胖胖的花骨朵,簡直是一幅大畫家的畫卷也無法比擬的自然風景畫。
秋季的西湖,是一派成熟的景色。岸邊十里飄香的桂花呀,真讓人流連忘返;湖面上,荷葉像害羞的小姑娘,都低下了腦袋,躲藏了起來,她們在提醒和等待著人們去采摘那根下的蓮藕呢,這時候,人們劃著輕快的小船,哼著悠閑的小曲,輕輕地采下蓮藕。那一只只蓮藕呀,白白胖胖的,像一個個的小胖娃娃,讓人愛不釋手。你要是從筐子里隨便揀上一只,洗洗干凈咬上一口,脆生生的,那味兒一直能甜到你心里。
篇6
但眾所周知,古詩的教學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古詩難教就難在如何讓學生進入詩人所描寫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初步的審美能力。作者以為在教學過程中若想對這個問題有所解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聯系時代背景
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以及所在的時代背景是有密切關系的。如詩圣杜甫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歌對于學生來說要理解表面的意思并不難,要體會到杜甫那種“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愛國熱情就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在課前若向學生推薦或介紹有關資料、書籍,讓學生知道安祿山的反叛對大唐盛世所帶來的沉重災難,戰亂打破了包括詩人在內很多人幸福安定生活的那段歷史,并知道杜甫作為一個詩人他那深沉憂郁的愛國愛民的感情時,就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為什么詩人聽到唐軍打敗叛軍的消息時,以至于高興的快要發狂發瘋的心情了。
二、插上想象的翅膀
詩歌的語言很凝練,在極其精練的語言文字中包含的內容卻相當豐富。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會把握詩中豐富的蘊意呢?這就要教師很好的引導學生,給他們的思維插上一對想象的翅膀。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同時要指導學生發揮想象,挖掘詩中所蘊涵的深層意思?!督芬辉娭挥卸潭痰亩畟€字,但這二十字中卻蘊藏著無窮的詩味。盡管這是一幅寒江垂釣圖:在嚴寒的冬天里,千山萬嶺不見一只飛鳥,萬徑千路沒有一個行人,在這大雪覆蓋的江面上只有一葉孤舟,而孤舟上只有一個穿蓑衣戴斗笠垂釣的老者,從作者描寫的內容來看似乎純粹是一首寫景詩,但在這樣的冰天雪地是釣魚的時候嗎?能釣到魚嗎?因此仔細一想,我們就會發現詩人所寫的景并不是實景,而是想象之景。然而詩人為什么會寫這種想象之景呢,這便是我們要重點理解的全詩所蘊藏的意蘊所在。白雪象征著純潔,孤舟、寒江象征著孤高、特立獨行的品格,因此這首詩景中藏情,表現了詩人的品格與精神。這樣通過一步步的發問,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就不難把握詩中的意蘊了。
三、領略美妙的意境
意境是中國詩歌領域中獨創的一個概念。它是華夏抒情文學高度發達的產物,也是我們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既然意境對詩歌的理解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意境呢?經過歷代無數詩人學者的努力使我們在今天認識到:意境就是詩歌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景象及其審美想象空間。通過對意境這樣一個簡潔明了的界定讓我們明白:意境含有兩大因素(情與景)和一個空間(審美想象空間),因此在解讀詩歌的過程中能讓學生牢牢把握這兩大因素和一個空間,將會對詩歌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如杜甫的《春望》一詩,作者用夸張擬人的手法描寫了雖然春天花開鳥鳴,恰逢安史之亂使人無比憂愁傷心的春景。在這國家滿目瘡痍家人流離分散的景象中,自然包含了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與急切思家的情感。于是作者就寫出了這首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好詩,并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感人肺腑的愛國思家圖。在這個作者為我們營造的情景交融的審美想象空間中,就能使學生體會到詩人痛苦哀傷的心情。
四、反復誦讀品味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字詞;理解;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3-379-01
小學階段以打基礎為準,并且通過打基礎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基本字詞的表達和基本句子的理解,我們要有效的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并且將字詞句放到日常 功課當中去,通過多種方式來進行學習,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對于字詞 鞏固和把握等,然后我們進而以課本為基準,提升自我的閱讀能力。像課文的主題閱讀方式,立足課本而投過之于課外的課外閱讀等,都是需要我們進行學習的基礎和前提,小學語文一記憶為主,但是記憶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也是可以互通的,我們只要找準目標,然后通過多種途徑去實現,這就是我們的最好方法。
一、重視基礎知識學習――貫穿小學學習主線
重視基礎的學習,就是重視小學階段的字詞和背誦,這成為我們學習的重點,并且在此之外,我們要接觸和學習各種語法知識,這三個方面的學習有效的結合到一起去,進行自我的理解感悟和思考。
1、重視字詞的學習――多種方式的展開
我們在字詞的學習當中,應該重視字形的基本寫法,并且應該重視字詞的意義,這成為我們學習的重點,其中已經包含了近義詞和反義詞,學生能夠根據讀音寫出詞語,根據詞語寫出意義,根據意義歸納詞語等。
在生字表當中,有表一和表二兩種,一種要求會寫,一種要求會認,會寫的要重視結構,會認的要會讀。我們通過課堂教師示范寫,學生摹寫,教師糾正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每個字應該怎么寫,這就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此外對于漢字字形的認知,我們需要讓孩子們通過游戲、加一加、減一減、熟字換偏旁的方式進行寫作,體現認識字體的多元化方式。
2、古詩背誦背景化,古詩翻譯簡約化
古詩背誦需要展現詩句背景,然后通過背景的方式去了解其中的詩句和意思。“春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了解背景,不需要死記硬背,學生就可以得出詩句順序的意思,此外,對于古詩的意思,我們要讓孩子們做到有效的記憶,需要將古詩意思概括化和簡約化。
對于古詩的意思分析,我們要說出其主要內容,將重點放在對于重點詞語的解釋上,然后加上自己的語言進行拓展。例如上述古詩中,對于前兩句的解釋,就是“在明媚的春天,我在泗水邊欣賞美麗的花朵,萬物更新,這里有無邊美麗的光景”,這就將句子的主要內容表達了出來,并且通過自己的話進行串聯。不要特別的記憶,而且能夠提升自己的翻譯水平。
二、重視文章主題閱讀――提升縱深的理解能力
對于文章的閱讀能力,是一個長久的課題,我們不僅僅需要閱讀課內的文章內容,而且更需要閱讀和理解課外的內容,并且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
像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性的內容,例如保護環境、描寫風景、探索科學、人際相處等,每一個單元都有幾篇課文進行有效的詮釋,共同闡發一個道理。例如在描寫春天風光的單元中,我們接觸到了《燕子》、《古詩兩首-《春日》《詠柳》、《荷花》等文章,都是圍繞明媚的春天來寫的,而且這種寫法就是對于風光的描寫和描繪,有各種顏色,有各種景物,我們要將它們有效的貫穿到一起去。這是屬于課內的內容,以此為主題,我們從課外引入《濟南的冬天-老舍》《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讓孩子們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美感,教師要有效的重視這兩個方面的學習,并且把這兩個方面的學習放到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去,在有效夯實基礎知識基礎之上,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提升作文水平。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知我們在實際的學習當中,應該以基礎知識的學習為前提,像基礎的字詞和古詩背誦翻譯等,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并且通過各種創新的思考來進行提升和感悟,讓學生在有趣的方式中學到知識,并且有效的感悟和分析思考,提升自己的水平,感悟自己的能力提升。這些都是考試的重點,要重點鞏固分析,作為我們的基礎得分,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進行思考的有效提升,通過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分析,進行文章的內部感悟和分析,這樣就能有效的解決理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 磊.《新課程成功教師管理實用手冊》.黑龍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2. 陳元.《語文新課程教學設計與評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8
學生作文難,難在于不會觀察生活,有人說現在學生沒有生活,每天兩點一線——家、校。我卻不這么認為,現在學生接受信息量是很大的,坐在家里便知天下事,看電視可以接受很多信息,尤其上網,更可查到很多資料,還可以和外界交流。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接觸的新生事物多了,沒有仔細觀察,用心體會。學生接受信息量大,反而漠然了。八九十年代沒有電視,沒有電腦,學生讀名著,那真可謂如饑似渴啊。他們從名著中積累詞語,學習寫法,吸取營養。而現在學生的閱讀卻受到了電腦、電視的沖擊。名著都編成了電視劇,孩子們都不喜歡看文本了,哪知道原著是電視劇所代替不了的。要想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必須要善于觀察,注重積累。我根據自己教學的一點經驗,談談寫好作文的必備條件——如何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善于觀察,用心體會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學會觀察人,端莊秀麗,靜謐可人,這是一種沉靜的美;落落大方,清新自然,這是一種自信的美;平和灑脫,超然物外,這是一種閑適的美;粗獷豪放,不拘小節,這是一種大氣的美。 學會觀察景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天地自然之靈氣鑄就成了一種渾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豐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種超脫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靈秀,使人擺脫俗氣,過目難忘。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誰都會見過,只是大多忘記了欣賞,沒有真正感到那種透視的美。即使是室內也有美,家里面井然有序,窗明幾凈,各種家什擺放錯落有致,這是一種整潔的美。老師應該在學生寫作文前,帶領觀察自然景物。初春,帶領學生去尋找春天的足跡,讓學生削去枯黃的冬衣,看那在枯草下孕育的新的生命;夏天,帶領學生去看那漂浮不定的云,聽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秋天,去看那豐收的果實,看那農民的笑臉;冬天,打雪仗,堆雪人,欣賞北國風光。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生活中有形形的人:親人,朋友、老師,同學,聽他們行為舉止,記錄他們的故事;生活中有各種有意義、新鮮的事:如游泳、做飯、看戲等。寫作前帶領學生做游戲,讓學生書寫自己的游戲過程。真實是作文的生命,學生書寫真實的生活,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用心體會生活。獨生子女體會不到父母的愛,老師的愛,認為父母老師的付出都是應該的。認為愛至少應該像玫瑰般轟轟烈烈,像牡丹般富麗堂皇。老師應該教會學生懂得愛像平平淡淡的茉莉。淡雅中散發出幽香。讓學生從平凡中發現真,從平淡中懂得愛。愛常和小事結伴。觀察媽媽粗糙的手,觀察老師額頭上的皺紋;了解媽媽勞動的辛苦,了解老師工作的勞累;懂得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愛。只有心中有情,才能筆下有愛。才能“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讓學生伸出了一根根觸角,探尋生活中的愛。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就這樣諄諄告誡初學者:“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要把自己鍛煉到觀察簡直成習慣,仿佛變成第二個天性?!卑延^察鍛煉成習慣,鍛煉成第二天性,這是一種很需要時間去磨練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注重積累,從名著中汲取營養
有了生活,作文還要有詞語的積累。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作文沒有詞匯量的積累,是很難寫出好作文的。寫作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積累,“學理如登塔,學文如積沙”的比方,就是對積累特點的最佳概括。
首先,從課文中積累。中學語文都是經過篩選的名家名篇,摘錄優美段落,達到熟讀成誦。在寫作做中,就不會詞不達意。
其次,從課外閱讀中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老師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尤其課標要求的中學生必讀中外名著,要規定一學期讀幾本書,在讀中積累語言,從名著中汲取營養,提高自己充實自己。
積累時采取以下幾點做法,效果會更好。
1、背誦法?!氨痴b是積累知識、豐富語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積累語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誦,但不是死記硬背,須在閱讀時進行準確的感知和透徹的理解,教師要幫助學生抓住感知的重點、理解的要點,不懂課文不能背誦課文。
2、摘抄法。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在閱讀中,,隨時把優美的詞句摘抄下來,將會及時地對知識進行有效的積累。
3、分門別類積累法 。學生有針對性的積累。描寫景物方面,積累描寫四季景物詞語,從古今散文中摘抄優美語句,從古詩詞中找優美詩句,整理成冊;寫人物方面的,可摘抄古今中外小說中描寫人物片段,加以比較,學習寫法。
篇9
一、世博報道中經常寫錯的成語是:美輪美奐。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功舉辦,園區中各國展館千姿百態,“美輪美奐”便成了媒體描寫這些展館的常用詞語,但常常錯寫成“美侖美奐”或“美倫美奐”。這一成語形容的是建筑物的高大美觀,其中的“輪”含義為“高大”,寫成“侖”或“倫”,都是別字。
二、世博報道中經常寫錯的地名是:黃浦江。上海世博會沿黃浦江布局,“黃浦江”因此成為世博報道中的高頻詞語,但因為“黃浦”和“黃埔”音同形近,往往錯成了“黃埔江”?!包S浦江”相傳和戰國春申君黃歇有關,故名“黃歇浦”,簡稱“黃浦”,“浦”義為水濱或水流交匯處?!包S埔”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因歷史上成立過黃埔軍校而聞名。
三、統計數量時經?;煜脑~是:截止/截至?!敖刂瓜挛?點,入園參觀人數已超過30萬?!逼渲小敖刂埂睉獮椤敖刂痢??!敖刂埂钡囊馑际峭V?,一般用于某一時間之后,如“活動已于昨日截止”;而用于某一時間之前的應當是“截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報名”。
四、新聞報道中容易用錯的詞是:側目。如:“他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令世界為之側目?!薄斑@位小將在廣州亞運會上的成績離世界紀錄只有1秒,令人側目。”這里的“側目”應改為“矚目”之類的詞語。所謂“側目”,是指斜目而視,形容憤恨或者畏懼的樣子,它和“矚目”完全是兩回事。
五、體育報道中經常用錯的詞是:囊括。廣州亞運會報道中曾有這樣的句子:“中國軍團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薄皩幉ㄟx手廣州亞運囊括10金?!逼渲械摹澳依ā泵黠@用詞不當?!澳依ā钡囊馑际菬o一遺漏,只要不是將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六、繁體字容易誤認的是:晝?!皶儭笔恰皶儭钡姆斌w字,常被誤認作“書”(書)或“畫”(畫)。2010年中央電視臺元宵晚會便把古詩名句“花市燈如晝”誤讀為“花市燈如書”。選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晝錦堂記》,也被誤作《畫錦堂記》。這都是因為認錯了繁體字“晝”。
七、書名或欄目名稱常見的差錯是:“精粹”誤為“精萃”?!熬北局附洅x的好米,“粹”則指純凈而無雜質的米,“精”“粹”都是名詞,兩者并列,引申指提煉出的好東西。“萃”常用義為集聚,是動詞,如“薈萃”“集萃”等,沒有精華的意思。
八、在否定句式中經常誤用的詞語是:無時無刻?!吧虾J啦缁鹑巛?,無時無刻都在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边@里把“無時無刻”與“都”搭配使用是錯誤的?!盁o時無刻”是無一時無一刻的意思,其含義與“每時每刻”不同,用法也與后者不同?!懊繒r每刻”常與“都”搭配,而“無時無刻”則須與“不”搭配才能表達肯定的意思。
篇10
平凡的家境,平凡的成績,平凡的容貌。我沒有一個能讓人引以為傲的特點,因為我太過平常。
媽媽說,女孩子苗條一點才好看。于是我開始學舞蹈。那一年,我穿上了屬于自已的白絲襪和舞蹈裙……那年,我四歲。
我知道自己資質上沒什么天賦。于是我加倍努力,希望考出好成績。但我始終是中等生!成績一直都在平均線上徘徊,每一個老師都曾從我身邊掠過,但沒有一個注意過我……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開始喜歡古詩和《紅樓夢》。
讀古詩是爸爸對我從小的要求。我不認字時,便能背誦詩文。一開始只是口熟,后來,才體會到詩中無限的凄涼與憂傷。我最喜歡白居易的詩,或許是一直沉浸在他的“夢啼妝淚紅欄桿”和“此恨綿綿無絕期”中吧!有人問過我,你背的詩,怎么都那么憂傷……
我開始喜歡《紅樓夢》,讀了很多遍。我喜歡林黛玉實為不假,但又何嘗討厭過薛寶釵,她天資聰慧,美貌過人,性格溫和,家財萬貫。憑什么她那么好!高貴的出身,美麗的容貌,還有家人對她的寵愛,她什么都有;臨了了,林黛玉卻什么也沒有。我發現,我對她不是討厭,而是嫉妒……那時,我八歲。
每次去舞蹈隊,我都會站在最后一排,靠右邊的那個位子。
那兒的風景很好。有一面大大的窗,我可以偷偷地瞥見太陽從那里落下。
休息時,我靠在那兒的柱子邊,躲在那一絲絲的光線下,看著她們聊天,我是一向不合群的!偶爾會和她們一起拉韌帶,說實話,我真的很羨慕她們。我沒有她們那么好的軟度,更沒有她們那么好的個性。我只知道,竭盡全力去努力就可以了……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應該是最冷的一個冬天了。
我們舞蹈隊小有名氣,附近的養老院請我們去表演。老師告訴我們,地方太小,只能選一半人去。
我輕輕地抿了抿嘴,低下頭。
畢竟,這個地方高手如云。
我輕輕擺弄著自已的發梢。書上說,只有不自信的人,才會這么做。
“王可欣!”我沒有動,老師一定是叫錯了!
“嗨,再往前一步??!”老師笑著把我拉了出來。
我不會記錯的,這是第一個把我從那角落里拉出來的老師。
“嗨,再往前一步”。腦子里余音繞梁。
很欣喜,我本來是想笑的??墒?,卻哭了……
上海市交華中學指導教師:王寧
很喜歡文章的這個標題,簡單的一句話里,卻凝結了作者多少彷徨和起伏的心路歷程。這是一個易感卻又堅強真實的女孩,似乎一切都那么平凡的她,內心卻不曾放棄過對美好的追求,她很努力,卻不自信,然而舞蹈隊老師挑選隊員時的一句話,卻讓她內心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動――“嗨!再往前一步”,讓一個自詡平凡的女孩重新燃起了自信……
文字的清新自然很值得稱道,細膩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述,讓人如臨其境,結尾的那句“我本來是想笑的。可是,卻哭了……”言短卻情蘊綿長,不禁讓人疼惜起這個美好的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