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隨想范文

時間:2023-03-16 19:1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隨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清明隨想

篇1

清明到了,預示著暮春了,雨水也更多了。小草不在是嫩芽尖尖而是綠草茵茵了;楊柳不在是吐芽而是柳絮紛飛了;桃花不是含苞待放了而是鮮花怒放了······選一個晴朗的周末,去踏青。

清明到了,當然要吃青團子了。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青團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團子更為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不發硬、不變色。后來正儀鎮中心橋南一爿糕團店的陳四寶老大娘從趙慧處學得了這個秘方,從此青團子供應于市場,成了一種色味兼美,饒有鄉土特色的點心。所以現在大家都有吃青團的習慣

青團的制作并不難,可我家的青團卻不必一般。先將艾葉洗干凈,過一遍水,然后把他們發在面團里揉搓,直到面團變色。將面團放在模具了一壓,立馬出現了許多團,看著都流口水。再將白糖、芝麻、肉末和花生、麻油包入其內,第一口香甜可口;第二口甜而不膩抱你白吃不厭。

那是只知道吃,現在才知道是為“寒食”準備的。

相傳戰國時期公子重耳流亡,餓暈在路上,他的心腹介子推割下腿上一塊肉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文公親自去請介子推出山,終不見子推。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篇2

從01年的《買兇拍人》算起,《春嬌與志明》是彭浩翔的第十部作品,給《志明與春嬌》拍續集原非他本意,只因惦念春嬌的人太多,他收到一千多封郵件,來告訴他該如何讓春嬌與志明相處,這是《春嬌與志明》的緣起。

《志明與春嬌》雖然贊聲一片,但是卻因為本港作品以及吸煙、臟話被定為三級,幾乎無緣內地觀眾,僅在部分地區小范圍的上映了幾場。在電影創作上彭浩翔是個理想主義者,拍攝過程中他苛刻到一個花瓶的位置都要準確無誤;但是站在商業的角度,他則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為了方便在內地上映,電影將故事發生地從香港挪到了北京,并且加入了內地演員的參與,港產片與香港這城市命運相連,無法再獨善其身,必須融入中國市場,因此堅持香港的核心價值與信念之同時,我們也要不停地調整自我定位與思維。對彭浩翔來說,張志明與余春嬌,不只是個故事角色,反而更像個時代記錄。

當相愛變成相處

篇3

聲樂類

女高音歌唱家馬玉濤,您一定很熟悉。她的演唱,感情充沛,聲音高亢、有力。在她的盒帶《春天,展翅的季節》中,輯錄了《馬兒啊,你慢些走》等16首歇。于淑珍的演唱,被人贊為“高如行云,低如流水,聲以情發,歌由心飛”。去年為她錄制了兩種盒帶,《漓江謠》和《中國民歌選》。前者內有《合歡花,我心中的花》等17首歌,后者內有《四季調》《茉莉花》等14首歌。朱逢博也錄制了兩種盒帶,《白蘭花》和《飄》,每盒各有16首歌。她的演唱,感情真摯、委婉悠柔、輕快活潑,富有藝術個性。其他女高音的盒帶還有葉佩英的《我愛你,中國》及《鄭緒嵐獨唱歌曲選》等等。

近年來,女中音獨唱十分受聽眾歡迎。1982年特別錄制出版了羅天嬋、關牧村、陳蓉蓉、蘇小明、成方圓等的盒帶。蘇小明的新盒帶《大海的歌》中,有《我愛軍港的早晨》等19首歌。《成方圓獨唱選輯》,選錄了17首中外歌曲,部分歌曲是用英語演唱的。

男高音獨唱專輯有郭頌的《烏蘇里船歌》,李雙江的《風帆》,胡松華的《但愿人長久》,姜嘉鏘的《川江無處不飛歌》,臧玉琰的《春潮》,蔣大為的《牡丹之歌》等。男中音獨唱專輯有劉秉義的《清水溪,濁水溪》。男低音獨唱專輯有吳天球的《伏爾加船夫曲》。

另外,還出版了一些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的歌唱專輯,如藏語的《民歌》,蒙語的《路燈》,維語的《百靈鳥》和《牡丹罕》等。

民歌和歌劇選曲為許多農村青年所喜愛,放錄音可以一邊聽一邊學著唱。這方面可選擇的盒帶有:安徽民歌集錦四盒,山東、湖南、山西民歌各一盒,《江姐》《洪湖赤衛隊》《竇娥冤》等歌劇選曲盒帶。

器樂類

隨著欣賞水平的提高,不少青年開始喜歡交響音樂和獨奏音樂了。新出版的交響音樂盒帶有《清明祭》《云嶺寫生》等。鋼琴獨奏《牧童短笛》和雙簧管獨奏《牧羊姑娘》則別具特色,深得青年聽眾喜愛。

我們的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基礎。收錄有11首古典名曲的盒帶《春江花月夜》,可說是雅俗共賞;張燕的箏獨奏《一點紅》和吳文光的古琴獨奏《瀟湘水云》,可說是古樸生輝;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和琵琶協奏曲《花木蘭》,則是民族音樂現代化的一種成功嘗試。

篇4

2013年清明節前夕,上海發生了新型禽流感(H7N9)。由于是新型病毒,人們對它的認識不多,但隨著江蘇省衛生廳“板藍根可預防H7N9”的公告后,華東不少地方再次出現了十年前非典時期的搶購板藍根風潮。一時間,口罩、板藍根、白醋這“非典三大神器”又重出江湖,再度成為緊俏物資,個別地方甚至出現賣斷貨的情況。且不說SARS病毒和H7N9是不同的病毒,只要稍微動一下腦筋就會知道,十年來,禽流感病毒都已經變異好幾代了,板藍根是不可能對新型禽流感有效的。病毒已經走遠,思維卻還是停留在板藍根上,刻舟求劍的故事在當今中國大地上集體上演,這是一種怎樣的滑稽和悲哀?;叵氩痪们叭毡景l生里氏8.9級大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泄漏,中國沿海浙江、江蘇、山東的多個城市發生大規模的購鹽潮,鹽價一路飆升至20元每袋。還有“世界末日”的謠言驅使很多人又去搶蠟燭,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一系列的搶購行為令人啼笑皆非。中國人為何喜歡“搶”,這些“搶”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搶,為何會演變成了中國人的一種生存之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搶紅燈、搶座位、搶車道、搶房號、搶票等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在古老的民俗中還有搶婚、搶親等習俗,可見“搶”在人們生活中已經見怪不怪了。這種生活習慣甚至還被帶到了國外,以至于國外的景區有專門針對中國人的中文提示:“排隊!”老外對中國人不喜歡排隊一直困惑不解。面對稀缺的資源,出于生存的本能,大家都想多占有一點,這個時候若出現爭和搶,沒有什么奇怪的。問題是即使面對人人都有份兒的東西,也有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沖上去。這說明搶已經成為習慣了,成為一種慣性思維了。

為此辯解的人可能會說:搶是一種競爭,是力爭向上的表現。從表面上看,搶是一種競爭,但它確實不是真正的競爭。真正的競爭是在遵循一定的游戲規則條件下發揮個體的能動性,相互比拼的過程。勝利者和失敗者都愿意接受競爭的結果。回頭來看,中國式搶,確實是雜亂無章的,有些搶甚至連前提都不成立。如果非要把中國式搶當作是一種競爭的話,那也只能是一種無序的競爭,是一種非良性的競爭。

中國式搶的生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多種文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從根源、本質、社會心理三個角度分析中國式搶的生成機制或許可見一斑。

搶的生成根源:缺乏理性思考

所謂理性,就是和感性相對的東西。理性總是和判斷、推理、本質、規律、邏輯聯系在一起,感性則是和現象、感覺、情緒、直覺,直觀等詞匯聯系在一起。縱觀前述各種“搶”的背后,都有一種不可靠的信息,正是相信了這些根本經不起推敲的傳言,才出現荒誕的、非理性的搶購行為?;蛘咭驗槿狈ο嚓P的知識,信息累積不夠,無法判斷傳言的真偽,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跟著周圍的人一起匯入了“搶”的洪流。理性缺乏的原因要么是沒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要么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習慣,從而在生活中依靠直覺和經驗作出判斷。從古至今,中國人信神、信命、信祖先、信圣人、信書,乃至信金錢、信風水……容易輕信正是個體理性缺乏的表現。有人說中國社會缺乏公共理性,這是對的。但是這個判斷還不夠,看看生活中各種口號和吹捧就知道了,中國人把重點放在了處事的圓滑世故以及是否符合主流道德倫理上了,反而對事物的真假漠不關心,或者直接就把判斷真假的責任推給了別人。

搶的本質:藐視規則

從現象上看,搶是一種無序的行為,無序的根源是群體成員擱置規則和不遵守規則。在儒家五常中,只有“禮”和規則沾邊,但是“禮”體現更多的是一種人倫秩序,所以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呈現的是有等級、有禮儀,但是不遵守規則。即使規則制定者本人,也不想把規則運用在自己身上?!靶滩簧洗蠓颉本褪堑湫偷拇?。這個滑稽、自私的表達,卻長期被統治者當成教義一樣遵守,這句話明白地告訴我們:在規則面前,人人不平等,規則是有選擇性地依據特定的身份而起作用的。所以,中國人都崇拜特權(豁免權),有特權就可以繞過規則,或者說規則對他們根本不起作用。普通百姓恨的不是特權,恨的是自己沒有特權。這也不奇怪,既然規則的制定者自己都不愿意遵守,那我憑什么要遵守?這個規則的公正和效用值得懷疑。在自己沒有某種特殊身份的情況下,出于一種自利,普通百姓冥思苦想的是怎么規避規則,用自己的小智慧去逃過規則的約束。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有個代表團到日本去學管理,看到日本人進工廠大門都有序的在電腦上打卡,團長說道:“我要是不來,讓別人替我打卡你的電腦不是也沒辦法?”一語乍出,日方懼驚,連說:“??!中國人大大的聰明!不用來日本學習了?!痹谌粘I钪校颖芤巹t、繞過規則不但不會被眾人鄙視,而且還平添幾分崇拜和羨慕,親密的朋友之間還會交流逃避規則的經驗。在已故的美國作家阿倫特、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筆下,現實社會中有一群這樣的人——群氓,他們并沒有犯什么傷天害理的罪行,為的只是圖自己的小便宜,或是盲目從眾,但最終的結果卻導致了整個社會群體的混亂和更大的丑惡,對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害,并且這種損害還找不到為它負責的人。由于這種人不是大奸大惡,阿倫特因此也稱之為“平庸的邪惡”。

搶的社會心理:從眾心理和怕吃虧的心理

篇5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中學生端午節在國旗下講話合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生端午節在國旗下講話合集1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隨想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為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著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大家接受我提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中學生端午節在國旗下講話合集2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圣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多年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著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么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中學生端午節在國旗下講話合集3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于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楚國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后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采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里,他對當前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于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毀攻擊。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斗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么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于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于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胸前的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掃凈了自之后彌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拼搏來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為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于炎黃子孫的人。

中學生端午節在國旗下講話合集4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文化

今天是6月16號,農歷五月初一。到本周五,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為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著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中學生端午節在國旗下講話合集5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之屈原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0--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

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此風俗日后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篇6

關鍵詞 青少年 感恩品質 教育生成策略

感恩,是一項重要的傳統美德,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研究發現,“感恩對減少青少年的外化和內化問題行為有積極的作用”[1]。但是,“青少年的感恩品質特別是感恩回報和感恩負向體驗的培養亟待加強”[2]。

感恩,作為一種重要的核心價值觀,須內化為個體的感恩品質,才能真正發揮導向和規范作用。感恩品質的形成,是一種建構生成的過程,離不開教育創造的交往實踐活動。因為,“人是生成性存在,教育在本質上是人的一種建構生成的交往實踐活動”[3]。實施感恩教育,“必須把握基本的感恩心理產生發展的機制與規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4]。感恩品質的生成機制是感恩教育的內在基礎,是制定感恩教育策略的根本依據。

一、青少年感恩品質的結構

感恩品質到底包含哪些基本要素?國內學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劉利才等認為感恩品質具體包括“感恩認知、感恩的正向體驗、感恩的負面體驗和回報四個層面”[2]。岳偉等認為感恩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次[5]。美國品格教育的代表人物里可納也認為品格由三個互相聯系的部分構成,即:“道德認知、道德體驗和道德行為”[6]。

可見,感恩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層次,已成為眾多學者的共識。從現象學看,感恩行為的發生建立在一定條件的基礎上。首先,個體要有感恩意識,即認識和理解“知恩圖報”是一種美德,也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基礎,同時還要準確客觀地意識到自己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很多關愛。其次,個體要有感恩情感,即有“投桃報李”的意愿,會為他人的報恩行為而感動,也從自己的報恩行為中體驗到快樂。再次,要有感恩行為,即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以實際行動回報所受到的恩惠,進而形成穩定的感恩品質。因此,系統梳理感恩意識、感恩情感和感恩行為的生成機制,是實施感恩教育的基本前提。

二、青少年感恩品質的生成機制

人格品質的形成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它以心理活動的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及意志過程為基礎,是心理過程與社會實踐相互作用的結果。感恩品質的形成需要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的協同作用。

1.感恩意識生成機制

感恩意識是認識到應該對所受到的關愛給予回報的心理傾向,它的形成與個體心理活動的認知過程密切關聯。認知過程指人認識外部世界、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它是人類個體心理系統得以成功啟動的先決條件。

認知過程對于感恩品質的作用,就在于獲得感恩信息、形成感恩意識。青少年只有先感知到他人、社會和自然的恩惠,才會意識到要有感激之情和做出回報行為。感恩意識是感恩品質的心理基礎,是感恩情感和感恩行為產生的基本前提。

2.感恩情感生成機制

感恩情感是基于感恩意識而產生的對回報行為的積極情緒,它對感恩行為具有動力作用。感恩情感的形成對應個體心理活動的感情過程。情感過程是一個態度體驗過程,反映個體對所接觸到的事物、所做的事情、對他人和自己的體驗。

感恩品質的形成是一個不斷體驗關懷、感激之情的過程。施惠者會因關懷他人而產生自尊感,受惠者會因為受到關愛而產生感激之情。在個人不斷體驗關懷和感激的過程中,感恩逐漸成為個體內心深處的“情結”。

3.感恩行為生成機制

感恩行為是基于感恩意識和感恩情感而產生的回報行為,它的形成對應個體心理活動的意志過程。意志過程是個體調節和控制自身行為以實現行動目的的過程,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個體的意志能力使其可以主動地設定目標、采取行動、克服困難以達成目標。

意志作為調節行為的內在機制,在個體表現感恩行為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意志的行為調節作用,把感恩意識、感恩情感外化為感恩行為,并通過經常性重復而養成感恩習慣,進而形成穩定的感恩品質。

三、青少年感恩品質的教育生成策略

從感恩品質形成的心理機制角度看,感恩教育就是要以感恩品質形成的心理機制為依據,以青少年的生活世界為切入點,以感恩意識、感恩情懷和感恩習慣的形成為目標,以課程和社團活動為載體,全面提升當代青少年知恩、感恩、報恩素養的系統過程。

1.感恩意識教育生成策略

(1)案例討論法

案例討論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選取某一典型案例并對其關鍵性問題進行歸納,而后組織青少年圍繞案例針對關鍵性問題展開討論的教學活動”[7]。案例具有生動性、形象性和真實性等特征,對青少年具有自然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案例作為一種間接經驗,是對青少年內在的經驗系統的有益補充。通過感恩案例主題討論,可以幫助青少年理解案例內容、提取案例價值、激發行動意向,進而促進感恩品質的形成。

在具體操作中,案例討論法能有效促進學生交流感恩看法和激發感恩行動。首先可以讓青少年表達對感恩案例的感受和看法,比如讓青少年討論:案例人物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和行動?你對案例人物的行為選擇有何感想?其次可以通過案例討論激發感恩行動,比如讓青少年討論: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為什么?你覺得哪位同學的解決方法比較好?為什么?感恩案例討論可以讓青少年對感恩事件的實然狀態和應然狀態形成整體理解,從而生成感恩意識。

(2)價值澄清法

價值澄清學派的目標是“幫助學生選擇能指導其行為的價值觀”[8]。因此,感恩教育的重點就是幫助青少年明確感恩的價值觀,并使其成為行為選擇的根據。感恩的“價值澄清”是讓青少年對一系列價值觀進行價值排序或認同度排序,從而幫助青少年在多個價值觀之間確定重要順序。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價值澄清活動的引導者而不是價值觀的傳授者,學生才是價值選擇的主體。 具體操作中,可以把與感恩價值觀相聯系的詞語或句子列出,先讓青少年選出自己最認可和最不認可的幾個詞或句子并說明理由,再分小組討論確定出小組普遍認可和普遍不認可的詞或句子并說明理由,對感恩價值觀進行交流和討論的過程就是青少年感恩價值觀逐漸內化、生成的過程。案例討論法與價值澄清法都強調受教育者主動進行判斷和選擇的過程,不同之處在于案例討論法更多選擇從身邊的生動案例入手,比較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

2.感恩情感教育生成策略

(1)情感體驗法

情感體驗法“是基于感覺經驗而喚醒學生的倫理同情和憐憫,對真實的倫理情境中獲得內在心靈化的倫理情感領悟的方法”[9]。感恩品質生成教育的情感體驗法,是通過情境活動讓青少年體驗感恩情感,進而激發青少年的感恩之情、養成感恩品質。

具體操作中,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青少年創造不同的感恩體驗,組織青少年對自己的活動體驗進行反思和提煉,然后引導青少年自己總結出人際互動、親子互動、師生互動要遵守的基本原則,進而啟發青少年自覺運用活動中的體驗和經驗。也可利用春節、清明節、兒童節、中秋節、教師節,還有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等特別的日子,開展禮物贈送、真情告白等活動。在這些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學正真正理解這些節日的本質含義,體驗節日的現實價值,既開拓了青少年的視野,也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

(2)生活隨筆法

生活隨筆法是通過讓青少年撰寫生活隨筆來豐富感恩情感的教育方法?!吧铍S筆是擷取生活中的故事、見聞、感悟而創作的小文章?!盵10]生活隨筆的素材來源于真實生活,它更生動活潑、真實可感,因而是更直接的培養青少年情感素養的途徑。通過日記、散文、隨想等形式書寫生活隨筆,是對零碎的、混沌的生活經驗的梳理、總結和反思的過程,從而把流水式的生活經驗整合成結構式的自我經驗。

具體操作中,教師要對青少年的生活隨筆進行定向引導。比如讓青少年寫日記記錄身邊的感恩或關愛行為,可以記錄父母每天對自己所有關愛的行為表現,也可以記錄自己對父母所給予的關愛的反應,或者是記錄自己對父母的所有關愛行為等。生活隨筆能引導青少年用心觀察和體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察自身情緒的微妙變化,用心去感受關愛之情、表達感激之情。用文字把這生活情感記錄下來,會幫助青少年掌握更豐富的情緒詞匯,幫助青少年用理性(文字)的力量去整合自身的情緒進而生成良好的情緒素養和自我調控能力。

3.感恩行為教育生成策略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指“運用角色表演的方法,扮演某個具有社會意義的故事,在該故事中,將個人通過角色扮演置身于他人的社會角色中,并按照這一角色所擔負的責任和義務行事,以理解他人的社會角色及自己原來角色的責任,從而更好地履行自己角色職責的一種心理學技術”[11]。在感恩教育中運用角色扮演法,是讓青少年扮演感恩情境中的某一角色,以增進他們對感恩行為方式的理解進而提升他們在生活中表現感恩行為的可能性。

角色扮演的過程是一個換位思考的過程。比如兩位青少年相互扮演父子關系、師生關系、朋友關系,讓扮演者以所扮演角色的身份說話做事,從而豐富扮演者的感恩情緒體驗。青少年提升對角色的理解并在行動上扮演角色的過程,也是逐漸習得行為習慣的過程。感恩角色扮演活動在促進青少年體諒他人、感恩他人的品性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整個扮演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針對扮演者的言行進行指導和點評,能給扮演者和觀察者更多直接學習的機會。

(2)行為塑造法

行為塑造法,“是通過連續不斷的逐一強化,使之更接近目標的行為,同時消退原來的不良行為,從而形成某種新的良好行為的訓練方法”[12]。行為塑造法要通過反饋、強化等手段訓練和塑造青少年的感恩習慣進而養成良好的感恩品質。

通常,行為塑造要經過目標確定、行動表現、反饋強化、評估改進等環節。首先,要明確感恩行為塑造的目標。其次,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青少年表現出感恩行為,比如倡導青少年通過做家務、為父母按摩等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激。再次,當青少年表現出感恩行為時,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及時強化感恩行為。最后,對青少年的行為習慣進行評估,幫助青少年保持已經養成的感恩習慣,進而營造相互學習、積極向上的感恩文化。

感恩品質是一個包括感恩意識、感恩情感和感恩行為的系統,其形成是社會實踐和心理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感恩教育要通過案例討論法、價值澄清法激發感恩意識,通過情感體驗法、生活隨筆法培育感恩情感,通過角色扮演法、行為塑造法養成感恩行為習慣,進而建構起完整的感恩品質。

參考文獻

[1] 喻承甫,張衛,曾毅茵.青少年感恩與問題行為的關系:學校聯結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4).

[2] 劉利才,許燕.我國青少年感恩品質現狀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15(1).

[3] 岳偉.促進人的自我實現:一種新的教育目的觀[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4] 楊新穎.感恩的心理解讀及教育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11(10).

[5] 萬衛華,祁正新.學生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24).

[6] 托馬斯?里可納.美式課堂品質教育學校方略[M].劉冰,董曉航,鄧海,譯.??冢汉D铣霭嫔纾?001.

[7] 邵貞.案例教學在經偵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4(24).

[8] 楊韶剛.從道德相對主義到核心價值觀――學校道德教育轉向的心理學思考[J].教育研究,2004(1).

[9] 唐代興.情感?認知?行動:倫理教育方法論[J].重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7).

[10] 葉艷芳.談談生活隨筆的寫作[J].采寫編,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