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3-28 15:32: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課堂導入部分
我們中國有句老話:“萬事開頭難。”的確,好的開頭是課堂成功的一半。教師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運用電教媒體,創設出好的課堂導入,上課一開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點燃起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們情緒飽滿地主動地去學習新知識。 課堂導入有很多方式,如下幾種:
(一)音樂激趣導入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月光曲》一課記敘的是德國大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全過程。課文以兩條線索貫穿全文,明線是事情的發展順序,暗線是貝多芬的情感起伏變化,而這一變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變化交織而成的。要想講清這兩條線索,體會課文內容的含義,重要的是講好開頭,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學習,去理解體會。我是這樣處理的,學生齊讀課文題目后,立即播放《月光曲》樂曲,這時優美的曲調,悅耳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學生,引起了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此刻,教師伴隨樂曲的進行,運用富于感染的語氣道來:“現在我們聽到的是鋼琴曲──《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它的內容是什么?表達了貝多芬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問題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苯處煹那擅铧c撥激發了學生欣賞音樂時探究的心理,又點明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學生對《月光曲》的欣賞,也激起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導入
在小學課文中,許多文章文筆清新、意境優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敘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可借助電教手段,創設出課文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情趣,使他們帶著愉悅的情感進入課文的意境。
二、講授部分
(一)置疑啟發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抓住重點詞語和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重點講解。這些詞句在課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中如果抓住這些詞句,重點設疑,啟發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學習,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如小學語文《草船借箭》中的“神機妙算”一詞是課文最后通過周瑜的話出現的,這是周瑜自嘆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對諸葛亮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機妙算”一詞,學生很難體會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間的關系,必須放在借箭過程中去理解。故此應圍繞“神機妙算”啟發思考:在借箭過程中,哪些地方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重點學習借箭的經過,同時配合使用復合投影片。講“去借箭時”,推上底片。投影出現一支船隊連接向北岸開去?!笆芗龝r”,放下復合片,呈現的是船隊頭西尾東一面受箭的情景。諸葛亮下令調轉船頭時,把投影片翻過來映出,出現的是船隊頭東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投影的演示,使學生看清了借箭的全過程,再加上教師繪聲繪色的引讀,學生各抒己見的議論,課堂教學異彩紛呈,井然有序。學生認識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曉地理,識人心,巧謀劃,進而體會到,諸葛亮能克敵制勝的關鍵在于他運籌帷幄文治武功的經天緯地之才,及其胸懷天下、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的氣魄。
(二)直破難點
例如小學語文《黃河象》一文,屬于科普作品,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推理過程。讓學生參與科學家的推理過程,讓學生經過自己的智力活動,支配、運用已有知識,從中探求真理,發現真知是培養思維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于是我把閱讀的思維突破點、結合點安排在假設―推測―成因―結論上。如講《黃河象》一文,即采用變序式教法,先講難點第四段(推測依據),再講第二段(故事過程)。設計制作投影片(剛發掘時象骨架圖),讓學生認真地觀察投影,動腦思考:(1)發掘時為什么先發現象牙(2)骨架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為什么腳踩礫石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大膽地假設推想,再讓小組推薦代表發言。各組代表各抒己見,互相補充修正,不斷完善。最后教師指導學生歸納成因及小結:先發現象牙是由于黃河象落水時曾抬頭呼救過;從“沙土”和“礫石”可以推測在很早很早以前,這里曾是一條河;從“腳踩礫石”可以想象黃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景。在推測中,學生的頭腦進行了一番緊張的比較、分析、判斷的邏輯思維活動,直接突破了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篇2
關鍵詞:過程與方法 河流地貌 地表形態
與教學大綱不同的是,地理課程標準強調“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體現的是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積累和傳承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要將“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貫穿其中,以提升地理科學價值,促進學生能力發展。下面筆者以《河流地貌的發育》的知識目標為例,探討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實現“過程與方法”的目標。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關于河流地貌的發育的知識目標為“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的影響。” 對該標準我們可作如下解讀:本節課要求掌握的是外力的因素,即流水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態——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及過程和方法上的要求,即結合實例和舉例說明的探究過程等。
一、結合實例,分析歸納流水作用形成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
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傳統的教學過程一般為:先講侵蝕地貌的形成概念,后講河流發育的初期和河流形成后,侵蝕作用的特點。通過閱讀活動,學生了解湖南省境內的張家界河谷的形成是河流的侵蝕地貌。河流的堆積地貌,主要是通過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降低——搬運能力減弱——泥沙堆積的因素形成。教師可以分別講解發育于山前的洪積——沖積平原,發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灘平原和形成于河流入??诤I地區的三角洲,最后讓學生通過案例3和活動來了解河流的三種堆積地貌的形成。該教學有較強的條理性和邏輯性,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講授較多的知識,但主要的缺點是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體,主導著整個的教學過程,學生只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將學生的“過程和方法”目標混淆成教師自己的“過程和方法”目標。
我認為,流水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教學過程可做如下改變:首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應用Google Earth軟件,讓學生觀看長江(或本土的河流如閩江)、黃河,由遠到近,溯源而上瀏覽觀察下游到源頭的河流地貌,并設置提問:1.河流上游的河谷形態與下游的河谷形態是否相同?2.長江上游河谷形態與黃河上游河谷形態有何相同點?歸納河流上游河谷形態的特征。3.長江下游河谷形態與黃河下游河谷形態有何相同點?歸納河流下游河谷形態的特征。4.判斷下列哪些圖片呈現的是河流侵蝕地貌,哪些圖片是河流堆積地貌。教師再展示湖南省境內的張家界風景旅游區,讓學生推測張家界河谷的形成,說清流水的侵蝕作用和侵蝕地貌。通過課本中的實驗活動,驗證洪(沖)積扇形成過程和外部形態,思考坡度、流速以及顆粒物大小對洪(沖)積扇形態的影響。
這樣的教學設計突出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可以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能力,有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
二、舉例說明,啟發學生探究問題,歸納總結地表形態對聚落的影響
為實現“地表形態對聚落的影響”課程目標,教師要充分利用本節“活動”這個例子讓學生進行探究。
活動:根據圖,分析下列問題。
■
(1)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選擇在地勢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選擇在地勢稍高的B地?
(2)A、B、C三地聚落哪個更有可能發展成為城市?為什么?
該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探究聚落的選址應趨利避害,避開自然災害的威脅,河流地貌憑借著水源、土壤、交通等優勢條件,往往成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區。河流的干、支流匯合處,地勢平坦,利于農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積聚和中轉;還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發育的較理想環境。同時教師還可以聯系我國南、北方地區,說明河網密度和水源獲得的難易程度對聚落規模的影響。
三、設計試題體現課改,側重考查“過程與方法”
例1.讀“河流不同部位剖面圖”,完成下列各題。
■
(1)與剖面圖甲相對應的部位 (填字母),該處流水作用以 作用為主。
(2)與剖面圖乙相對應的部位 (填字母),該處流水作用以 作用為主。
(3)與剖面圖丙相對應的部位 (填字母),該處流水作用以 作用為主。
答案:A. c 堆積 B. a 侵蝕 C. b 搬運
該題給出的是河流的不同部位剖面圖,要求學生利用圖中提供的河流不同剖面形態對應河流的不同部位。河流不同的剖面形態與流水的外力作用有很大的關系,即與流水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有很大的關系。整個解題過程考查了對地理思維過程與方法的落實情況。
例2.長江中游沿岸某中學地理研究學習小組在查詢當地歷史地理資料時發現了唐朝詩人胡玢的一首題為“桑落洲”的詩,描寫了當地地貌和聚落的演變過程。河南安陽某中學在查閱歷史資料時發現,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于訥”(訥:河水內灣環抱處,即河流凸岸),殷墟舊址就位于河流凸岸。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盡,平沙長未休。想應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
閱讀上述材料和圖示,完成下列問題。
(1)胡玢詩中“數家新住處”可能位于丁圖中的哪一位置?
(2)“桑落洲”(桑落洲即江心洲)是怎樣形成的?
(3)殷墟舊址選擇河流凸岸的原因有哪些?(從農業、軍事防衛和取水三方面分析)
■
解析:第(1)題,甲、乙、丙、丁四幅圖反映了不同時期長江沿岸堆積地貌的形成,丁圖中②處面積大,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有便捷的內河航運和海上運輸,因此最有可能為②。
第(2)題,“桑落洲”即江心洲,由于河流中下游河道變寬時,水流速度減緩,河流攜帶的泥沙沉積而成。
第(3)題,河流凸岸堆積,凹岸侵蝕。
篇3
播放視頻《地球上的水》
師:剛才這段視頻為同學們提供了很多水的信息,水是生命之源,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地球上的水。
【新知學習】
第一節:自然界的水循環(板書)
【課標要求】
1.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2.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師:下面,我們就帶著這樣一個目的,進入今天的學習。
設問:同學們都聽過“井水不犯河水”這句話,對這句話,你們怎么看?覺得它有道理嗎?
生:思考,回答。
過渡:自然界中,水的類型很多,其中就包括剛才提到的井水(地下水)和河水,那這些不同水體之間有沒有聯系呢?如果有,它們又是怎樣聯系的呢?
一、相互聯系的水體(板書)
用一瓶農夫山泉礦泉水為例,提問并配合板圖:
1.這瓶水在進入瓶子之前,是來自哪里?(千島湖)
2.千島湖水又是哪里來的呢?(降水、地下水、積雪融水等)
3.降水又是哪里來的呢?(大氣水)
4.千島湖的水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呢?(主要流到海洋)
5.老師現在將這瓶水喝掉,它又變成什么水了?(生物水)
師:地理上,通常將某種水的來源稱為它的補給,從圖中可以看出,各種水體之間是有補給關系的,例如,千島湖水可以補給錢塘江。所以,井水是可以犯河水的。
提問:剛才講的這些水體,如果按照空間位置的不同,將其分為三類,應該怎么分?
生:(思考回答)
師總結: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過渡:為幫助同學們理解這三類水體的補給關系,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模擬水循環:
1.在一個平底大燒杯中加少量的水,蓋滿底部即可,把一個裝有沙子的小燒杯放入水中。
2.用一塊透明玻璃蓋住大燒杯,并將大燒杯放在支架上準備加熱。
3.點燃酒精燈,給大燒杯加熱,觀察燒杯內和玻璃片上的變化。
師:如果大、小燒杯分別表示海洋和陸地,請同學思考,如何用箭頭來表示自然界中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的相互補給?
學生思考并請一名學生上黑板畫圖,其他同學補充。
師:(板圖)
■
師: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水在海洋、陸地、大氣之間是可以循環往復運動的,我們將之稱為水循環。
二、水循環的過程和環節(板書)
1.定義(板書)
師:板書補充水循環過程中的主要環節。
提問:所謂循環,就是有去有回,請同學們觀察圖中哪些過程可以構成一個循環?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并板書:
2.分類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提問:1.淮河水參與哪種循環?
2.塔里木河水參與哪種循環?
3.海上暴風雨屬于哪種循環?
過渡:剛才這個圖是一個簡化了的水循環示意圖,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完整的水循環過程演示。
師:動畫演示水循環并提問。
1.海陸間循環有地球哪些外部圈層參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2.陸地內循環有地球哪些外部圈層參與?(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3.海上內循環有地球哪些外部圈層參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過渡:正是由于水循環能聯系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層,所以水循環產生后,會對自然環境乃至人類活動產生深刻影響。
三、水循環的地理意義(板書)
師:蒸發從能量的角度看,是一個吸熱的過程,通過水汽輸送以后,到其他的地區產生降水,這又是一個放熱的過程。通過全球的大氣環流,水循環會將熱量從一地帶到另一地。
1.調節全球的熱量平衡(板書)
師:演示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和黃河三角洲圖片,說明水循環的影響。
2.促進物質遷移,塑造地表(板書)
師:淮南工農業發展需要不斷從淮河取水,淮河的水會用完嗎?為什么?
3.促進水體更新(板書)
師: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拓展延伸:
設問:水循環有著自身的規律,但是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也在不斷影響著水循環,你們覺得人類最可能影響水循環的哪些環節?(地表徑流、蒸騰、下滲、降水)
師: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如果是合理的,那會造福人類。
案例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對成都平原的影響(配圖片)
師:如果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不合理,也會危害人類。
案例展示:2011年鄱陽湖的干涸(配圖片)
學生分組討論:
1.鄱陽湖干涸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
2.鄱陽湖干涸與哪些人為因素有關?
3.人類可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
過渡:水循環的異常已經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包括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
案例:南京、北京的內澇(配圖片)
分析說明:南京、北京的內澇,除了降水異常外,人類對地表植被的破壞,導致下滲減少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師:淮南作為一座資源型城市,政府提出要把淮南建設成山水園林城市,所以我們感受到了我們家鄉淮南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我們的校園也因為花草樹木變得更漂亮了。
教師總結:看來,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類一定要遵守自然本身的規律,否則就會危害人類自身的安全。
篇4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興趣也是教學大綱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新課程在教學設計上明顯增強了對學生的啟發性,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本文將在對傳統高中地理教學進行反思的基礎上,研究探討增加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的途徑。
一、新課改下對傳統高中地理教學的反思
1、灌輸式教學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地理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用填鴨式機械地灌輸知識的方法,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缺乏學習動機和目標,容易引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缺乏興趣,聽課不積極投入,把課業當成負擔。
2、程序式教學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地理教學,基本都是按照原有既定程序實施教學,缺乏教法和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學生對地理知識、概念和地理現象的理解浮于表面。對書本和教師盲目遵從,不敢大膽置疑,缺乏創造性思維,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封閉式教學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地理教學,把學生的身心禁錮在教室里,禁錮在地理教材、課堂練習、作業、考題和各種復習資料上,強迫學生機械地學習記憶、被動地接受知識。地理知識的學習缺乏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得所學的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嚴重脫節,不能學以致用,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的途徑
1、通過直觀教學激發興趣。地理這一學科的知識涉及多學科內容,且很多知識抽象性、邏輯性強,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僅憑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也很難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因而,教師可借助地球儀、教學掛圖和地理景觀圖片等各種直觀教具,或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等,直觀的將事物的本質要素和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有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地球的運動”時,運用Photoshop或Powerpoint制作多媒體演示課件,直觀地展示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公轉,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教師予以簡潔的解說,美麗的星球和自然界奇妙的現象吸引了學生全部的注意力,使學生學習起來興趣十足。
2、通過語言調控激發興趣。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媒介。我們之所以稱教師的教學行為是“言傳身教”,恰恰是因為教師的教學語言對與學生的學習的重要作用。無論那種教學行為,離開教師的語言都無法達到教學目的,因此高中的地理教師也應在教學中加強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研究探討利用語言的調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方式。在地理教材中,很多地理知識是抽象的,在教學中需要用豐富、生動、形象的語言或詩句、民謠、諺語等來引導學生想象,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他們正確理解地理事物的特點還可使課堂教學富有感染力和啟發性,增強學生興趣,令學生神往,達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學“水循環”時,我引用了李白《將進酒》中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巧妙的將學生引入了想象的境界。即形象又生動,且加深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以語言調控學生的興趣要求語言準確性,邏輯性、生動性強,學生才會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時要盡量簡明扼要、形象、具體;語音要清晰,音量適度,語速適中,以增強語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現象時,要生動形象;講解地理概念時,要嚴密準確,化抽象為具體;總結規律時,要抓住要領,言簡意賅;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可暫時變換聲調,提醒注意。
3、通過知識生活化激發興趣?!兜乩硇抡n標》對地理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即“將地理知識作為認識現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準備,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因此地理教師應思考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突破課堂教學空間,實行開放式的地理教學,使地理教學生活化。首先要在教學中擅于創設生活情景,把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生活情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理解。例如在講解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工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城市規劃,旅游資源的開發等地理知識時,就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本地區實際情況加以運用。又如:在《亞熱帶季風》的教學中,教師可從生活情景導入:提問學生生活中所了解的我國哪些天氣現象與季風有關,我們是怎樣加以利用的?還可以結合實事內容例如引導學生對汶川地震的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進而探討家鄉所在地發生地震的可能性。這些問題的提出,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現實生活中去,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導入教學內容,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思維,還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深刻體會學地理以致用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