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母親節的句子范文
時間:2023-03-13 20:34: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適合母親節的句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走遍千山萬水,看過潮起潮落,歷經風吹雨打,嘗盡酸甜苦辣,始終覺得您的懷抱最溫暖!不論我走多遠,心中永遠眷戀。祝媽媽母親節快樂!
2、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想對媽媽您說聲:媽媽節日快樂!愿媽媽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樂!
3、想送您康乃馨,您總說太浪費;想請您吃大餐,您說外面沒家里吃得香;想送您禮物,您總說家里什么都有。但有個禮物我一定要送:媽媽,我永遠愛您。
4、五月的康乃馨,沒有牡丹的雍容,沒有百合的濃香,只是默默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清香,就象母親的愛。轉發這帶著馨香的短信,積攢送予母親最真的祝福!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小組合作 高效 課堂 分組 應用 初探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著“重知識講授、輕能力培養”的傾向,在這種情形下,學生成為課堂配角,同時難以達到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F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币虼耍艺J為,在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下,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溝通、學會交流合作行之有效的途徑。它能激發、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改變以往的師生關系,更新了講課模式,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協作能力,實現課堂教學交際化。本文就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高效課堂下的應用探討了初中英語在角色表演――信息處理――語義重建中進行“合作學習”淺談一些看法,以供同行參考。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要打造高效的課堂。而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在課堂上是不可小視的。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里從事學習活動,通過合作與交流自主建構知識,并獲得社交技能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它強調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參與,涵蓋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參與互動中發揮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中要把時間和機會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體現
自主學習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小組合作學習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手段。課堂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組合作的成效如何。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提高教學效率的新策略。主動參與、善于合作、樂于探究,這是新一輪課改所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有利之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體現:1.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2.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幫扶學習。3.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團結精神。4.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進行巡視指導。5.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提高課堂容量和效率。6.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有效利用教學空間。7.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8.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整體提高教學質量。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做法
合作學習小組的構成對合作學習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結構合理的分組是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師應重視合作學習小組的分組問題。分組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①依學生特質分組。②分組要合理搭配優等生和學困生,如果是4人合作小組,一般以一個優等生,一個學困生和兩個中等生為主要構成原則。③教師要注意觀察,了解學生。④教師要動態化變更小組成員,活躍合作學習的氣氛。
1.以優生帶動差生,進行單詞合作學習
在英語教學中,詞匯的學習一直是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的攔路虎,但由于教學時間較緊,學生人數多,教師難以一一面授輔導。這時,教師就可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先檢查組長的發音,然后以小組的形式練習單詞發音。由組長指導發音較差的學生,最后組織小組競賽。這樣既能增加學生的練習量,又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課前預習的合作
教師把需要預習的內容及要求告訴學生,讓小組中的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查生詞、翻譯對話或課文、整理重點詞組和語法項目,經過小組討論,將組成成員的成果進行整理。對于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可以小組之間討論,將組內成員的成果進行整理。對于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可以小組之間討論或者由教師解答。例如,在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中,我要求學生預習時做到:①預習課文、查閱生詞、理解對話的意思,并將語言點歸類整理;②對小組成員到達學校的方式進行調查,并寫成完整的句子如I get to school by bus.He gets to school on foot.③調查其他國家或城市學生到達學校的方式by bus、by subway so on,為上課做準備。課堂上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并且還學到許多書本以外的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3.課堂中的合作學習
英語教材中的對話一般都有2~3個角色,在學完一段對話后,要求學生進行角色表演。首先,讓學生有時間準備,然后,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競賽,評判可以從讀音是否標準、對話是否有感情、學生參與是否積極等各方面綜合考慮,選出最佳小組。目的是為了每個組員都能在小組活動中充分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合作總結語法項目。這一合作一般應用于復習單元的學習中,在復習時,指導教師經常讓學生分組歸納總結某一語言結構的功能或用法。如在教學完初中九年級下Unit5后,可以讓學生總結定語從句的用法這一語法項目。教師讓學生歸納總結定語從句的定義、先行詞、關系詞、謂語動詞以等。獨立思考并小組討論后會有比較完整的總結。并且有些學生對一些特殊的用法也進行了總結,這是很值得表揚的一點。學生對于經過自己思考歸納出的知識印象更深,記憶更牢。
4.課后的合作學習
合作完成作業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新課程標準則要求改變過去單一的作業形式,力求作業多樣化。如聽寫單詞句子、寫英語小作文、與外國朋友通信、表演對話、制作英文賀卡等。這些作業可以個別完成,但小組合作完成效果更好。如在母親節前夕,我給學生布置一個給母親寫一張母親節賀卡的任務。學生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來設計自己心目中最美的賀卡,送給自己的母親。用英語寫上自己最想對母親說的話,小組推薦組內最好的兩件作品在全班進行比賽。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感受到集體智慧的力量,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做作業的樂趣。
現代教育理論與外語教學實踐已經證明:合作學習能改變課堂的社會心理氣氛,它有利于學生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又能培養集體,團體的合作精神。同時也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正如著名作家肖伯納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交換一個蘋果,那么你和我依然是各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換思想,那么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边@就是合作學習在課堂中的優越性。
總之,課堂要想變得高效就應該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靈。教師在當前課改的環境下,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環境,呼喚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刻把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根主線,讓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新課改中煥發獨特地魅力。
參考文獻
[1]董建輝 淺議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英語(初中版)》 2012年14期
[2]何志團 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年,07期。
[3]楊萬娜 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下旬)》,2014年,01期。
篇3
【關 鍵 詞】 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策略研究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要改變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傾向。因此教師越來越關注語言的交際功能,而語言形式的對錯經常被忽略,要是遇到公開課、觀摩課以及經驗交流更是盡量回避語法教學。許多人認為在小學階段教師不必去教語法,誤認為小學語法教學無足輕重,只要練好口語和聽力就可以了,這樣英語教學就由“重知識、輕能力”走向了“重能力、輕知識”的極端。也有些小學高段教師為了應付考試,脫離現行教材,把語法教學當成了教學的重點,對詞、句、時態等等花很多時間、很大精力去細講,強調語法概念,側重語法知識的孤立訓練,造成學生被動接受,扼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鑒于此,筆者進行了小學高段語法教學的策略探究,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質。
語法教學往往跟抽象、枯燥、困難聯系在一起。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我們在語法教學中應注重些什么呢?怎樣的語法教學才更適合小學英語教學呢?我在教學中順應語法教學的引入與呈現、模仿與操練、歸納與鞏固、交際與運用這四個環節,相應地采用了一些策略,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入“情”入“理” 直觀感知
這里所說的“情”是指語言學習的情境,“理”則是指語法規則。在語法教學方面,外國教學專家提出了兩種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顯性語法教學)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隱性語法教學)。前者側重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則,語法教學的目的直接明顯;后者則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則,主要通過情境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歸納出語法規則。對智力還在發展的孩子采用隱性語法教學的方法更為合適。
(一)創設情境,交際化呈現語法
語言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中,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所以,教師要在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進行語法教學,使語法知識由抽象變形象,降低學習的難度。
如我在教學現在進行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帶一個籃球走進教室。學生以為上體育課,很是興奮。于是我就抓住這一教學的契機,自己先拍起了球,說:“I can play basketball. Look,I’m playing basketball.”邊連續拍邊講。這時許多男生都開口了:“Miss Shen,I can play basketball better than you. Let me show you.”于是學生接到球在拍的時候,我就趁機問他:“What are you doing?”他會很自然地說:“I’m playing basketball.”學生在情境中習得現在進行時的規則,即運用正在發生時,動詞的后面要加―ing形式。
在學生多次練習后,可以點一下現在進行時的語法知識。這樣所學得的語法知識,更靈活生動,也更扎實。
(二)利用媒體,直觀化呈現語法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語法知識則是抽象的、枯燥的,這不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因此,在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必須化抽象為具體,把某一知識點具體為學生既熟悉又感興趣的素材,廣泛利用圖片、實物、動作、簡筆畫、歌曲、游戲等直觀手段呈現語法。
1. 利用實物。在教學方位介詞時,可采用實物呈現法。教師首先出示一toy bear,把它放在講臺上比較顯眼的地方。
T:Where is the bear?
Ss:It’s on the desk.
教師反復做放的動作,讓學生明白on的概念。用同樣的方法教學in front of,behind,near等介詞。也可以讓學生來操作,讓學生在說和做的交際活動中明白介詞的用法。
2. 利用圖畫、簡筆畫。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用圖畫、簡筆畫等直觀手段形象呈現內容。如在教學名詞復數時,教師可以先在黑板上畫一個蘋果an apple,依次呈現兩個、三個,教學apples,然后再舉一些其他的例子,讓學生自己說。這樣使學生在直觀的對比中快速理解復數的意義。
3. 利用動作、表情。如在教學句型“Excuse me,can I use you...r?”時,教師假裝忘記帶書了,臉上露出焦慮不安的神情,同時問學生:Where is my book?學生回答:Is it in the desk?...教師四處尋找,隨后說:Oh,no,I can’t find my book. 接著,教師可走到一位學生面前,指著他的書說:Excuse me,can I use your book?學生看著老師的動作和表情,一下就明白了新語法點的含義了。
4. 借助多媒體。有些不易呈現的移動情境在現代媒體的幫助下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場景的快速切換,有效地調動和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先幫助他們形成直觀的表象,再設計一些有一定信息溝的會話練習,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循“序”漸進 扎實操練
要小學生理解抽象的語法知識,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法教學中不能操之過急,每個語法項目都有一個逐步積累、消化的過程。在教學語法的時候,難點不易過分集中,要注意循序漸進,在平時的教學中點滴滲透。
(一)分散難點,輕松操練語法
如在教一般現在時的過程中,當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時,動詞的變化是個重點也是難點。我們應在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其他人稱狀態下的動詞形式,再導入第三人稱單數的概念及相關的動詞變化規則,然后再結合do,does對疑問句式和否定句式作進一步的闡述。這樣步步為營,學生才會對語法知識有清晰的認識,也才能一步步地構建好相關的語法體系。
(二)以舊帶新,梯度操練語法
語法教學中,教師不要直奔主題,急于求成。應從學生已具備的語法能力入手,找到最近的切入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隱性的方式。這種隱性的方式把語法項目巧妙地融入語言活動中,并進行從舊知到新授,從簡單到復雜的層層鋪墊,讓學生在語言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學習語法。
如在教學第三人稱單數的特殊疑問句:What does she/he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及其回答時,教師首先可以從復習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入手。復習時,教師通過與學生對話引出動詞短語,當學生們對這一知識點已能熟練運用時,教師就順勢轉換人稱詢問。這樣由學生熟悉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轉換到第三人稱,學生在回答問題和教師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將新舊知識按照一定的邏輯有機地結合起來,活化了語法教學。
(三)分步教學,扎實操練語法
有的語法項目還需要按照其不同的結構層次分步驟、分階段地進行,各個層次的語法逐一點破、歸納。到了一定階段,教師再引導學生對零散的規則要點進行系統分析、歸納、總結,使語法知識系統化、網絡化。
如比較級的教學。我先教學比較級的單詞形式和變化規則,然后教學比較級在句子中的用法。具體步驟如下:
1. 呈現句型,感知語法。首先,我選兩名高個學生到講臺。Li Ming is tall. Wang Lei is taller. Wang Lei is taller than Li Ming. 在這樣的真實情境中學生立刻就明白了taller 的含義。這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對身邊的其他孩子進行觀察、比較、造句,并給予一個語言支架:主語+be+(數量等)+比較級+than+比較對象。
2. 發現規律,鞏固句型。歸納句型以后,就到了鞏固環節。先是機械訓練,我讓學生翻譯一些句子,用上比較級和我們學過的生詞。如我的姐姐比她的哥哥年齡大,我的書包比你的書包重。學生在翻譯的過程中,發現這里代詞的選用也是比較復雜的。經過小組的合作探究和教師的引導,他們很快掌握了代詞的使用方法。
3. 根據實際,自主造句。機械訓練過后,我把自還給了學生,讓他們根據實際情況造句。學生造出了很多典型的句子:
I’m younger than my friend.
My father is stronger than my mother.
I’m heavier than my cat.
...
4. 組織辯論,靈活運用。從學生興趣出發,我又設計了“爭當小老師”這樣一個辯論活動。學生們都很想當老師,我讓他們說出自己當老師比別人當老師有利的條件,有人說:“I’m taller than you.”有人說:“I’m smarter than you.”就在激烈的辯論中,一堂課結束了。
通過以上分步教學法,學生將比較級這一語法項目已牢牢掌握。英語語法教學要善于一步步地引導學生自我發現與探究,并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使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和思考的樂趣。
三、激“趣”提“興” 有效鞏固
把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娛樂活動中,既可以改變英語教學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兒童求知欲,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樂”的作用。
(一)設置活動,趣味鞏固語法
探囊猜寶:為了幫助學生鞏固There Be句型的疑問句式,教師準備了一個色彩鮮艷的布袋,里面放有ruler,toy car,banana,tie等實物。課堂上,教師揮動布袋,神秘地對學生說:Look!I have a magic bag. Please touch and guess.并要求學生運用句型Is there...?提問。學生們興致勃勃,踴躍參與,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了新句型。
歌曲套編:老師可以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曲調配上新的歌詞,將語法教學滲透其中。如《Yours or mine》
This is my bike. This is my bike. Mine,mine,mine.
That is your dog. That is your dog. Yours,yours,yours...
這首歌把形容性物主代詞、名詞性物主代詞區別得淋漓盡致,歌曲哼唱過程中,學生已仔細體會到兩者的不同用法,一曲終了,學生已能熟練運用。
靈耳小將:聽一段Zip and Zoom的對話,找出錯誤的語法點。這個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二)編順口溜,趣味歸納語法
如在學習了現在進行時后,學生要么忘了寫Be動詞要么忘了寫動詞的后綴。為此,師生共編一個順口溜:
主人正要干大事,要找比比(be動詞)當保鏢,保鏢出門不簡單,后面帶著英英(ing)跟屁蟲。
(三)故事引入,形象歸納語法
認知心理學認為,如果輸入到大腦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實用性的話,那么當它到達大腦這一中心加工器時,便會產生興奮的情感,輸出活躍的思想與行為。課堂上如果將語法知識賦予趣味性或是真實性,那么孩子們聽起來比較清晰,學起來比較容易,用起來也就了如指掌了。
四、學以致“用” 凸顯語用
語法是在語境和語用中為交際而教學的,因此教師要設計一系列含有交際性的活動,讓學生把剛學的語法知識應用于真實的交際情境中去。
(一)實現交際,體驗運用語法
如學生到了六年級時已經學習了四種語法現象,分別是一般現在時、現在進行時、一般過去時和一般將來時。如何把這四種時態說清楚,光靠教師對著概念解釋或者背誦相應的概念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教師可以綜合四種時態,布置進行調查的交際任務。表格如下:
學生通過調查,體會到四種時態之間的區別,使學生在用語言完成交際任務的過程中,內化了語言形式,體現了語法知識的語用性。
(二)設置任務,靈活運用語法
語法教學的內容包括語言形式、含義以及它的語用性。如果過分強調語法分析,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特點,根據不同的語法內容設計不同的任務,讓學生掌握語法知識的同時體現語法知識的語用性。如:
1. 寫信。如學習了“Be going to...”的語法技能后,結合“母親節”這一話題,我設計了如下任務:母親節快到了,你打算怎么做?請你讀一讀Jack的信并回信給他說說你的計劃。
2. 采訪。如在教學完Do you have any hobbies?后,教師結合國慶節學校舉行才藝表演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們扮演小記者,用所學語法采訪報名者。這樣,學生就會在交談中自然地運用所學的“Do you have any hobbies?/I like.../What can you do?/I can...”等句型。
3. 列購物清單。學校組織秋游活動,教師讓學生們分小組討論需要攜帶的物品,并列出一個購物清單。學生們將所學的“What do you like?/I like.../Would you like some...?/How many do you want ...?/I want...”等都靈活地運用到了討論中,效果極佳。
……
在有效的任務中,學生才會真正運用語言,達到先讀再說、以說促寫的目的。而且可以克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語法學習,讓學生在任務完成中交際使用語言,在語言使用中理解、掌握語法知識。
五、結束語
常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一門語言,必須學習其語法知識,因為語法是用詞造句規則的綜合,雖說掌握語法并不等于掌握語言運用能力,但語法的欠缺會對學生準確地運用英語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小學階段,我們要“以人為本”進行簡單的語法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能舉一反三,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從而促進口頭輸出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張柳珍. 小學英語語法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06(3):16-18.
篇4
關鍵詞:合理運用 信息技術 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要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蔽倚J侨珖着F代教育技術實驗校,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結合學生和教材的具體特點,找準信息技術使用的最佳時機,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現淺述如下。
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激發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便會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發揮,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可見興趣在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極其重要的。而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式,以其形象的動畫,生動的語言,迷人的色彩,一下子就勾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在教學中,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呈現生動的圖像,圖文結合,使學生直觀感知課文的情境,從而激起強烈的學習欲望。
例如在教學《雪頓節上看賽?!窌r,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先播放了一段藏族人賽牦牛激烈場景的課件,學生都被那壯觀的場面深深吸引,興趣油然而生。此時,我向學生提出閱讀要求:“看到這樣的場面,你想知道課文是怎樣描寫的?還想了解賽牦牛會的哪些情景?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讀課文?!边@樣喚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迫不及待地讀起了課文。在讀書時,學生對有趣的場面描寫忍不住哈哈大笑;對驚險場面的描寫也跟著揪心,從而較好地感知課文內容,也為后面的閱讀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梢姡ㄟ^良好情境地創設,引起學生的審美愉悅,激發了學習的極大興趣,達到“樂學”境界,學生在這樣的情景中進行閱讀、探究、理解、感受語言文字,凸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可以說是其樂融融。
二、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難點,提高閱讀水平
小學生的認知由于受年齡、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文字或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了。這時,教師適時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化靜為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學生對教學重點、難點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如教學《趙州橋》一課,在學生的頭腦中,很難清晰地想象文中描寫的各種龍的姿態的樣子。因而,我運用多媒體手段將其形象化,讓那些千姿百態的龍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映入學生的眼簾。句子理解了,同時也啟迪和感染了學生的心靈。閱讀中的詞句訓練真正落實到了實處,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目的。又如教學《劉胡蘭》一課時,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理解課文、情感體驗造成一定的障礙。我通過適時地播放網上下載的有關劉胡蘭的電影,使學生對那個時代有了感性認識。這樣,學生通過影片的直觀視覺作用,教學中的難點現在卻成了最吸引學生的地方,對于理解、突破難點也水到渠成。理解課文之后,就更能體會到劉胡蘭英勇、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了,閱讀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在作文教學時,許多學生經常感到無話可寫。我通過多媒體適時地為學生提供聲像并茂的寫作素材,供學生借鑒,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學生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材料,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每個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在“母親節”來臨之前,我讓學生寫《媽媽,我想對您說……》等,學生容易寫空話、套話,不能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讓學生寫真話、實話、心里話。為此,我讓學生觀看視頻中一幅幅有關母愛的感人畫面,配以柔和的音樂,那樸實真摯的感人畫面及動人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官,喚醒學生那最容易忽視的母愛,學生真切地體驗母愛,感受母愛,寫作欲望油然而生,完全進入角色,紛紛拿起筆來,將心中對媽媽的愛盡情在寫出來。這樣,按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時選用多媒體的形、聲、色并茂的功能,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齊上陣,讓他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不斷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和表象,豐富了寫作素材,讓“巧婦有米可炊。”
四、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要樹立大語文觀,教學基于課本但不局限于課本,引導課內延伸到課外。而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絡優勢,能收集更多的學習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的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語文資源。師生雙方利用計算機在教學活動中交流、討論、啟發等實現資源的共享。在聽、讀、說、看、操作活動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學習主體,學習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知識面擴大了,綜合學習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篇5
搞好組織教學,創設英語氛圍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精彩的英語課也不例外。我們處在一個全部漢語的環境,學生很難找到說英語的感覺,因此每節課前五分鐘的“熱身運動”顯得尤其重要。其形式活潑,話題來源廣泛。
1、利用教材中現成的話題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動力就是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口語教學在初中階段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交際教學法也給我們提供一個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語言首先是有聲語言,只有開口,才能學好,開口是中學生學英語要過的第一關。青少年學生具有很強的語言可塑性,處于語言學習的黃金時代,作為教師應該抓住時機,讓他們接受語言技能方面的嚴格訓練,以免錯過了青少年學生在語言學習上的優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Go For it 教材中設計的話題廣泛,生活化強,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再加上學生已經掌握的語言材料,在他們已有的認知水平基礎上,學生談論起來可以運用自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開拓思維。例如,八年級上冊Unit 4 中談論到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這一話題與學生的生活聯系非常密切。在學習這一單元的過程中,我們的口語練習集中談論這個話題。課前幾分鐘,用多種形式進行問答練習。開始階段由于學生對生詞不熟悉,可以是老師提問,幫助學生回答,引入要學的詞匯,如by bus, by car, by train 等的交通方式。在學生熟悉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進行回答練習。最后就可以進行小組活動,進行調查。或以team 形式進行drills 訓練。就這樣,同一個句型,我們以對話、做調查、游戲的各種方式進行輸出,反復強調了要掌握的句型,達到了活用教材的目的。
2、談論最近發生的和學生身邊的事
英語組織課堂的題材和形式是豐富多彩的。既可以談論天氣情況,最近的重大見聞,還可以談談自己身邊發生的有趣的事和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學生春游回來后的第二天,我提出話題,How was it going yesterday? What did you do?然后小組談論。母親節來臨時,我倡導Mothers’ Day is com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gether? 學生們立刻投入積極的討論中。總是在這個時候他們會問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我不能及時解答的,就和他們一起查閱詞典、資料。盡管看起來好像是耽誤了教學進程,但這種在需要的情況下學習知識的迫切性,要比普通情況下的講解效率高很多。這樣,學生們利用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談論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也積極想辦法解決。在學生需要的情況下學習知識,真正實現了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3、課前開展Free Talk, Daily Talk
學生可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興趣愛好,生活軼事,內心感受,或朗讀英語詩,唱英語歌,出謎語題,大家開動腦筋,臨場發揮,進行有趣的熱線形式的ask and answer,或放一段學生自己的英語錄音。Talk 帶給學生想說英語,會說英語,說好英語的動力,得以輕松、主動地用英語交流思想情感,提供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
二、培養興趣,設計合理的情景
在英語口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興趣,如何設計合理的情景以便最佳發展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成為每個英語老師教學中首要解決的問題。
1、有針對性的創造各種環境,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英語,增強學習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例如:教師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畫一些物體,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口語練習。
T: What’s this?
S: It’s a chair.
T: Where’s the bag?
S: It’s on the chair.
T: Where’s the cat?
S: It’s under the chair, on the floor.
2、由背句型到自創句子的飛躍
古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英語的學習中。肚子里裝著幾百條朗朗上口的好句子自然能輕松的與他人很好的交流。人民版的初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是圍繞著一個話題展開的,為了讓學生們能用該話題與他人用英語進行交際,我經常在墻上掛上這個話題的三五個例句,這樣學生在上課下課都可以看到并默記于心。背誦了一個好句子,學生們還能創造出許多好句子來。這樣,到這個單元結束時,全班的同學們都會做關于這個話題的報告或演講,少則三五句多則上百句。事實上,這種由例句到自由對話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基礎不夠好的學生能學到最核心的英語句子,優秀的學生在這種示例句型訓練下能創造句子而讓他們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同時這種訓練很好地培養了孩子們的創新能力。此外,堅持這種背誦訓練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感。
3、小小辯論會,激發學生表現欲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來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樂中學,在玩中學,通過表演、競賽等形式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小小辯論會的比賽模式,符合中學生喜歡表現自己、喜歡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利用這一特點我經常將學生們分成兩組讓他們就某個班上的事情簡單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剛開完運動會后我會問:Who is a better jumper, Lucy or Tim? 通常我們班的男同學會盡力維護男同學說:Tim is a better jumper than Lucy. He jumped higher than Lucy. 然后女同學們很不服氣的說:I don’t think so. Lucy is a better jumper than Tim. Although she broke her leg, she continued to jump. She is great ….由此通過激烈的辯論將整節課推向。
提高學生的口語思辨能力是口語教學的最高階段。這一階段能訓練學生們用英語思考而不是單純的模仿。通過課堂上的小小辯論會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口語的思辨能力,而且陶冶了情操。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思辨、分析和創新能力,結合中學生的特點,我會安排學生們課后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第二天再安排兩個學生做簡短的報告,再由其他學生提問。這樣既訓練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又訓練了學生批評性傾聽能力。
三、利用信息差,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課改要求之一。過去的英語課堂上大多是老師問學生答,主動權都在老師的手里,學生只有被動的接受知識。在這種教育方法下一旦學生們有機會和外國人交流,他們都不知該從何說起,同時也束縛了他們的思維發展。那么,如何創造真實的情景讓學生用英語提問呢?近段時間英語教學中提倡利用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培養孩子的質疑能力,我認為這是一個可取的辦法,在我的課堂上這種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常在教師與學生第一次見面時學生們很好奇這個新老師的名字、愛好、家庭狀況等,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告訴他們:你要想知道就來問問我吧。慢慢地就會有第一個孩子站起來,第二個孩子站起來……漸漸地,課堂的氛圍活躍起來了。但是漸漸地,隨著學生們一天天地與老師熟悉起來,老師與學生的信息差就越來越小,學生們能提的問題也越來越少。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一些讓學生們感興趣的信息差讓學生們提問。例如我在講我喜歡的動物時,我會經常和學生們一起做“猜一猜”游戲。我讓一個學生到前面來對著他的耳朵小聲地告訴他,我喜歡青蛙。然后,再讓其他的學生大聲問他:“What’s Miss Guan’s favorite manimal?”他會跑過去對著另一個學生的耳朵小聲的告訴他答案,接著其他的學生再問這個……。由于這個活動符合學生們好奇的天性,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利用課件來制造信息差,如在講過去時態時,通常我會出示班上的學生在操場上玩耍的照片,但照片的一部分被一個很大的問號遮住了,這時學生們就會很好奇地問照片上的這位同學:“What did you do at that moment?”真實的照片、真實的語言環境讓同學們的語言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此外,對學生的回答追根究底也是提高口語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教現在進行時時,我會問學生:“What are you doing?”學生一般會說:“I am standing.”“I am talking.”等。然后我會繼續地追問下去:“Where are you talking?”“Who are you talking to?”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經過一番詢問后,學生們會發現原來他們可以說那么長的句子,開口說英語的積極性大大的提高。
四、教學語法,激活學生思維
英語表達與漢語有很多的不同,例如語序,用英語表達時一般是先說句子的中心含義,按照句子結構將時間、地點等表示程度的詞放在后面,像I like you very much.按照漢語的思維和習慣是“我很喜歡你”。如果不注意用英語思維,很多學生就會將這句話翻譯成“I very like you.”這種蹩腳的句子。和漢語不相同的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英語中的時態的變化,漢語的表達只需要說清楚動作發生的時間就一目了然了,但英語的表達除了要說清楚動作發生的時間外,還需要動詞本身的變化,即大部分學生所頭疼的時態。在一個完全漢語的環境中,生硬地接受一種與自己語言大相徑庭的另一種語言,的確是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自己創造一個新的環境,讓學生不自覺地融入到所學的內容中,形成了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比如在講述一般將來時態時,我是這樣做的。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般現在時態和一般過去時態的基礎上,談論他們的日常生活, What do you often do on Sunday?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最后導入What will you do next Sunday? 這樣,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談論自己的日常生活這種親身體驗,逐步掌握了一般將來時態的結構形式,由談論經常性的動作和過去的動作自然過渡到將來的動作,學生們不感到突然,容易接受。而談論他們要計劃做的事情,他們感興趣,學習積極性高,在以后的小組學習中,很多學生思維活躍,逐步鞏固了一般將來時態的結構形式。
五、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學習信心
由于現在的中考中沒有口試的分數,致使很多的學生對口語重視不夠,從而甘愿學習“啞巴”英語。因此,要使口語真正得到迅速提高,必須想辦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口語的重要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具體做法如下:
1、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口語重要性的最直接的辦法是在平時的測試中增加口試。由于目前的大型考試中沒有口試的分數,造成了很多學生認為口語不重要,從而甘愿學習“啞巴”英語。增加口試既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也是提高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說,刺激某些學生開口,從而達到口語鍛煉的目的。
2、發揮學生在其他方面的特長,取之以進行英語學習。比如有的學生愛好唱歌,不妨教唱英語歌曲。然后讓他示范,教唱給其他同學。利用中學生的好勝心理,給了他自信,也給了他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
3、做中學,學中樂。從功能語法的角度分析語言,認為語言是一種“doing”的形式,而不是“knowing”的形式,對語言來說,口語永遠是第一性的,口語交際的信息量和重要程度是書面表達方式所不能取而代之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嘗試著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情境中自由表現口語技能,可以模仿“交際”場面,如看病、購物、找工作面試等,學生活潑好動,好勝心強,讓他們從固定的座位上起來演示,從而做到學中樂,樂中學,動中學,學中動,課堂也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4、平時的作業布置多樣化,滲透口語練習。在平時的作業布置中,我經常布置看圖說話、故事復述等形式的作業。準備階段讓他們小組活動,在組里練習,互相糾正,取長補短,然后小組選出代表,在班里競爭。而教師此時的身份是裁判、公證員。
六、運用各種手段,加強訓練
1、加強復習,有針對性地布置口語作業。“重復是記憶之母”,一定要重視復習,作業的內容要緊密結合學生所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教師要根據今天學了什么內容,要讓學生掌握什么,就布置與之相對應的口頭作業。
2、多渠道輸入,反復訓練,加深印象。例如:在訓練“I have…”句型時,教師邊放錄音邊舉實物,并以擁有某物時的自得神情引導學生聽讀“I have a pen /book/watch/dictionary”。然后再播放錄音,教師再舉實物,用同樣表情讓學生聽后跟讀。最后關掉錄音,教師又舉實物,讓學生進行句型操練。在多種形式操練中,訓練并鞏固了學生的英語口語。在進行這種渠道輸入訓練時,若是條件許可,最好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他們對所訓練內容的印象,收到更好的口語訓練效果。
3、倡導任務型教學。任務型教學活動要求設計的任務要真實,貼近學生生活。如教學Autumn Festival 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公園或操場開一個賞月英語晚會。學生自帶月餅,一邊品嘗月餅一邊用英語交流思想。晚會上,要求學生能熟練說出“How nice it is!”“They are delicious.”“How bright the moon is!”等句子。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訓練學生英語口語的目的。
4、開設英語角。英語角活動可以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鍛煉、交際的空間。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暢所欲言,這種無拘無束的交流定能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口語水平。英語角活動的形式靈活多變,以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為準繩。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一切鍛煉口語的機會,有意識地參與各種形式的口語交際,特別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英語演講的賽英語夏令營等有益的活動,在持之以恒的鍛煉中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傊绻靡痪湓拋砀爬ㄓ⒄Z口語的成功秘訣的話,那就是一句英語諺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實踐出真知)。它道出了英語口語教學與訓練的真諦。
七、延續課堂教學,拓展學習空間
要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除了在課堂盡量使用英語外,還可以積極開展課外活動,給學生創建一個說好英語、展示才華的平臺。例如,每學期舉行一次規模較大的英語演講比賽。平時的課余活動開展“小小英語角”,“英語俱樂部”或“舉辦英語晚會”等。通過這些活動的舉辦,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說英語的興趣,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和機會,從而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1、做小游戲,寓教于樂。例如:在操練“There be”句型時,教師可用“A guessing game”的形式來進行。在一個大盒子里放了許多物品,事先向學生作了一些提示:“里面放的是學習用品一類的東西?!崩蠋焼枺篧hat’s in the box? 學生用There is 或There are來猜,猜對的有獎品。能過這一游戲,學生們積極性都能極高,在不知不覺中熟練地掌握了該句型。
2、開展角色表演。英語小品靈活多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教授Seeing the doctor 時,教師可以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4-6人一組,一人扮演醫生,其余扮演病人,鼓勵學生使用看病就醫用語:“What’s wrong with you?”,“You’d better stay in bed and have a good rest.”“You must drink a of water.”“Don’t worry.”等等。逼真的環境,學生會更感興趣。
八、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口語水平
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痹囅?,如果作為教師本身每天用漢語控制課堂,如何讓學生開口講英語呢?因此,要想讓學生形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教師自身必須先具備這方面的能力。只有教師能用英語應用自如得控制課堂,才會給學生創造一個完全的英語環境。除精心設計課堂活動以外,我還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
1、用英語組織課堂活動。很多教師覺得用英語講課很費勁,不如用漢語簡單、透徹、更簡潔,對于很多難以理解的語法知識,的確不得不用漢語解釋,但對于大部分的語言知識是可以用英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的。只有教師自己形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以身示范,才能創造一個逼真的英語環境,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
2、堅持閱讀。閱讀英語文章不僅可以不斷擴大自己的詞匯量,還可以逐漸形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很多雅俗共賞的文章還幫助我們更多的了解西方的文化習俗和當前的語言新的發展和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