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情的近義詞范文

時間:2023-03-22 16:0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動情的近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上午好!

今天,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一個值得我們倍加珍惜的時光。對于全市禁毒工作來說,又增添了一支強有力的戰斗隊伍;對于我市的志愿者工作來說,又探索了一種新的活動載體和工作領域;對于在場的各位禁毒志愿者來說,這也將是我們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一次新的人生歷程。

,正無情地侵害著各族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侵蝕著我們改革開放的建設成果。禁毒工作關系千家萬戶的安康和幸福,關系社會穩定和改革開放大局。做好禁毒工作,不僅是黨委政府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組織開展青年禁毒志愿者行動,就是以志愿者活動的形式,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禁毒人民戰爭的一種有效形式,這對于調動和激勵全市人民參與禁毒工作的積極性和推動禁毒人民戰爭的深入開展具有深遠的意義。作為一名禁毒志愿者,我們感到無尚光榮。同時,也倍感責任重大。但是我們堅信,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有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有社會各方的密切配合,有各位禁毒志愿者的無私奉獻,我市的禁毒志愿者行動和禁毒人民戰爭一定會取得成功。

篇2

一個男人真正需要的只是自然和女人。其余的一切,諸如功名之類,都是奢侈品。當我獨自面對自然或面對女人時,世界隱去了。當我和女人一起面對自然時,有時女人隱去,有時自然隱去,有時兩者都似隱非隱,朦朧一片。

女人也是自然。

文明已經把我們同自然隔離開來,幸虧我們還有女人,女人是我們與自然之間的最后紐帶。

男人抽象而明晰,女人具體而混沌。

所謂形而上的沖動總是騷擾男人,他苦苦尋求著生命的家園。女人并不尋求,因為她從不離開家園,她就是生命、土地、花、草、河流、炊煙。

男人是被邏輯的引線放逐的風箏,他在風中飄搖,向天空奮飛,直到精疲力竭,邏輯的引線斷了,終于墜落在地面,回到女人的懷抱。

男人一旦和女人一起生活便自以為已經了解女人了。他忘記了一個真理:我們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們最不了解的。

也許,對待女人的最恰當態度是,承認我們不了解女人,永遠保持第一回接觸女人時的那種新鮮和神秘的感覺。難道兩性差異不是大自然的一個永恒奇跡嗎?對此不再感到驚喜,并不表明了解增深,而只表明感覺已被習慣磨鈍。

我確信,兩性間的愉悅要保持在一個滿意的程度,對彼此身心差異的那種驚喜之感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二、愛和喜歡

“我愛你?!?/p>

“不,你只是喜歡我罷了?!彼蛩г沟卣f。

“愛我嗎?”

“我喜歡你?!彼蛩詭妇蔚鼗卮?。

在所有的近義詞里,“愛”和“喜歡”似乎被掂量得最多,其間的差別被最鄭重其事地看待。這時候男人和女人都成了最一絲不茍的語言學家。也許沒有比“愛”更抽象、更籠統、更歧義、更不可通約的概念了。應該用奧卡姆的剃刀把這個詞也剃掉。不許說“愛”,要說就說一些比較具體的詞眼,例如“想念”、“需要”、“尊重”、“憐憫”等。這樣,事情會簡明得多。

怎么,你非說不可?好吧,既然剃不掉,它就屬于你。你在愛。愛就是對被愛者懷著一些莫須有的哀憐,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怕她(他)凍著餓著,擔心她(他)遇到意外,好好地突然想到她(他)有朝一日死了怎么辦,輕輕地撫摸她(他)好像她(他)是病人又是易損的瓷器。愛就是做被愛者的保護人的沖動,盡管在旁人看來這種保護毫無必要。

三、和魅力

,放蕩,性感,這些近義詞之間有著細微的差別。

“性感”譯自西文sexappeal。一位朋友說,應該譯作漢語中的“騷”,其含義正相同。怕未必,只要想想有的女人雖騷卻并不性感,就可明白。

“性感”是對一個女人的性魅力的肯定評價,“”則用來描述一個女人在性引誘方面的主動態度。也不無魅力。喜同男往的女子,或是的,或是智慧的。你知道什么是尤物嗎?就是那種既又智慧的女子。

放蕩和貞潔各有各的魅力,但更有魅力的是二者的混合:的貞潔,或貞女的放蕩。

調情之妙,在于情似有似無,若真若假,在有無真假之間。太有太真,認真地愛了起來,或全無全假,一點兒不動情,都不會有調情的興致。調情是雙方認可的,以戲謔的方式表白了也宣泄了對于對方的愛慕或。

昆德拉的定義是頗為準確的:調情是并不兌現的許諾。

一個真正有魅力的女人,她的魅力不但能征服男人,而且也能征服女人。因為她身上既有性的魅力,又有人的魅力。

好的女人是性的魅力與人的魅力的統一。好的愛情是性的吸引與人的吸引的統一。好的婚姻是性的和諧與人的和諧的統一。

性的誘惑足以使人顛倒一時,人的魅力方能使人長久傾心。

大藝術家兼有包容性和駕馭力,他既能包容廣闊的題材和多樣的風格,又能駕馭自己的巨大才能。

好女人也如此。她一方面能包容人生豐富的際遇和體驗,包括男人們的愛和友誼,另一方面又能駕馭自己的感情,不流于輕浮,不會在的上覆舟。

四、嫉妒和寬容

的排他性,所欲排除的只是別的同性對手,而不是別的異性對象。它的根據不在性本能中,而在嫉妒本能中。事情夠清楚的:自己的所愛再有魅力,也不會把其他所有異性的魅力都排除掉。在不同異性對象身上,性的魅力并不互相排斥。所以,專一的僅是各方為了照顧自己的嫉妒心理而自覺地或被迫地向對方的嫉妒心理作出的讓步,是一種基于嫉妒本能的理智選擇。

可是,什么是嫉妒呢?嫉妒無非是虛榮心的受傷。

虛榮心的傷害是最大的,也是最小的,全看你在乎的程度。

在中,嫉妒和寬容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你真心愛一個異性,當他(她)與別人發生關系時,你不可能不嫉妒。如果你是一個通曉人類天性的智者,你又不會不對他(她)寬容。這是帶著嫉妒的寬容和帶著寬容的嫉妒。二者互相約束,使你的嫉妒成為一種有尊嚴的嫉妒,你的寬容也成為一種有尊嚴的寬容。相反,在此種情境中一味嫉妒,毫不寬容,或者一味寬容,毫不嫉妒,則都是失了尊嚴的表現。

好的愛情有韌性,拉得開,但又扯不斷。

相愛者互不束縛對方,是他們對愛情有信心的表現。誰也不限制誰,到頭來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真愛。

五、彈性和靈性

我所欣賞的女人,有彈性,有靈性。

彈性是性格的張力。有彈性的女人,性格柔韌,伸縮自如。她善于妥協,也善于在妥協中巧妙地堅持。她不固執己見,但在不固執中自有一種主見。

都說男性的優點是力,女性的優點是美。其實,力也是好女人的優點。區別只在于,男性的力往往表現為剛強,女性的力往往表現為柔韌。彈性就是女性的力,是化作溫柔的力量。

彈性的反面是僵硬或軟弱。和僵硬的女人相處,累。和軟弱的女人相處,也累。相反,有彈性的女人既溫柔,又灑脫,使人感到雙倍的輕松。

如果說愛是一門藝術,那么,彈性便是善于愛的女子固有的藝術氣質。

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諦。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如果說男性的智慧偏于理性,那么,靈性就是女性的智慧,它是和肉體相融合的精神,未受污染的直覺,尚未蛻化為靈性的反面是淺薄或復雜。和淺薄的女人相處,乏味。和復雜的女人相處,也乏味。有靈性的女人則以她那種單純的深刻使我們感到雙倍的韻味。所謂復雜的女人,既包括心靈復雜,工于利益的算計,也包括頭腦復雜,熱衷于抽象的推理。在我看來,兩者都是缺乏靈性的表現。有靈性的女子最宜于做天才的朋友,她既能給天才以溫馨的理解,又能糾正男性智慧的偏頗。在幸運天才的生涯中,往往有這類女子的影子。未受這類女子滋潤的天才,則每每因孤獨和偏執而趨于狂暴。

其實,彈性和靈性是不可分的。靈性其內,彈性其外。心靈有理解力,接人待物才會寬容靈活。相反,僵硬固執之輩,天性必愚鈍。

靈性與彈性的結合,表明真正的女性智慧也具一種大器,而非瑣屑的小聰明。智慧的女子一定有大家風度。

彈性和靈性又是我所贊賞的兩性關系的品格。

好的兩性關系有彈性,彼此既非僵硬地占有,也非軟弱地依附。相愛的人給予對方的最好禮物是自由。兩個自由人之間的愛,擁有必要的張力。這種愛牢固,但不板結;纏綿,但不黏滯。沒有縫隙的愛太可怕了,愛情在其中失去了自由呼吸的空間,遲早要窒息。

篇3

關鍵詞:語用;語言情境;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4-140-03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修訂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一提法,明確指出今后語文教學的任務: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這個建立在“語用學”理論基礎之上的課程要求,提法新穎本質卻不新鮮,它并不是突如其來的的空降,其實在我們幾年來的課改實踐中是有跡可循、有案可學的。低年級閱讀教學中究竟如何有效落實“語用”目標呢?

一、認知語用――透視層層包裹的“同心圓”

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是母語教育的啟蒙階段,肩負著引領孩子們從依依呀呀的生活用語向規范的書面語言轉承習得的任務,更是引導孩子們“親近母語,推廣閱讀”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平臺。有限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以兒童發展為出發點樹立“大語文觀”,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小學語文課本為憑借,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語文閱讀的實踐活動,更是一個推廣無限的兒童閱讀的踐行陣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簡言之,語文能力就是表現在交往過程中聽說讀寫的能力。課堂教學是語文能力訓練的練兵場,會聆聽、樂表達、多誦讀、勤練筆,都是兒童積累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方法。而寫所見所聞、寫所思所想,用語言敘述自己、描寫世界,就是學習語言的最高境界。

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不經過歷練是不可能實現的,非要靠學生親歷親為的實踐不可。學習語言文字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運用語言文字更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注釋①)一是感受的實踐,通過感悟感受文本中語言文字的精妙與特點;二是將感悟轉化為語言的實踐,學會言語的表達,并在表達中運用,從而獲得理解。這種遷移從文本感受到的言語實踐,就是運用,即語文課程的最核心目標――建構言語能力。

這層層包裹的“同心圓”,不僅揭示了語言能力各層級的關系,更是通過語用學的“關聯理論”昭然了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綜合性和實踐性。正如劉仁增老師在《讓語文回家》一書中所說:“語文教學的‘本然’,其實就是言語運用,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必須定位在‘語用’上?!?/p>

二、落實語用――穿行層層包裹的“同心圓”

基于以上能及遞進的“同心圓”的設想,我認為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應在有效的語文實踐中,引領學生穿行在層層包裹的“同心圓”,聯接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恰接語文教學的感悟和訓練,讓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在對話模式中和諧并存。

1、立足語文,堅持創設語言情境

(注釋②)強調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意義,正是語用學最重要的觀點。脫離了語境的“語用”教學枯燥無味,會陷入機械訓練的泥沼;盲目運用多媒體情境替代語用情境,則讓言語訓練陷入裸奔的尷尬境地。

(1)言語渲染拓展語用空間

語文教師的角色是學生的合作伙伴,教師通過生動的語言渲染出來的情境會創造出師生互動的和諧語境,是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和指導朗讀的好辦法。如教學《雷雨》中“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時,我是這樣層層深入:

師:(先借助課件中圖片引導觀察)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烏云?

生:我看到云很多。

師:哪個詞語讓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滿天。

師:帶上你的所見讀一讀句子。(指名朗讀)

生:我從看到天上的云很黑。

師:哪個詞語讓你感受到了云多?

生:黑沉沉。

師:(指名朗讀)你還能說出哪些像這樣表示顏色的詞語?

生積累:黃澄澄、紅彤彤、白茫茫、綠油油、白花花、紅通通、紫瑩瑩……

生:我還看到了云很厚。

生:我看到云很低,離我們很近。

師:(朗讀指導)這樣黑沉沉的烏云,鋪天蓋地地向你壓下來,你覺得――

生:很悶,快喘不了氣。(指名讀出自己的感覺)

師:這黑沉沉的烏云從天邊翻滾而來,它似乎就在你的頭頂上方壓下來,你覺得――

生:烏云來得很快,很悶。

師:就請你把這種來勢洶洶的感覺讀一讀。(指名讀)

師:有時,滿天的烏云只需幾分鐘就讓整個天空變得像夜幕降臨,藏在烏云里的電荷就要炸開了,雨點兒都有點迫不及待了。(齊讀)

教師通過語言上的引導,創設了烏云壓頂的語言情境,不僅從句子中攝取了“滿天、黑沉沉”等關鍵詞語,還積累了ABB式表示顏色的詞語,并在教師描述性語句的渲染下切身感受到烏云多、黑、厚所帶來的“悶”的感受,從而使指導朗讀悄然地水到渠成。

(2)圖文結合再現那情那景

低年級的課文大都是看圖學文,聯系圖畫和生活實際觀察理解,再在具體的語境中運用,將輕輕松松拉近與文本的距離,體會人物的美好品質。如教學《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第4、5自然段的教學中,有的教師這樣設計:(1)要到了自己的東西,小白兔是怎樣做的呢?自己讀4―5自然段,用線劃出來。(2)“把土翻松”什么意思?請用動作演示。(3)詢問孩子:你感覺怎樣?它翻了幾次?隔了多久?(4)“常?!边@個詞語在哪里見過?近義詞是什么?(5)小白兔辛苦嗎?你看出小白兔是個怎樣的孩子?此方案的實施,有令人驚喜之處,比如在動作的演示中輕而易舉地感受到勞動的辛苦,然而教學過程的呈現僅僅停留在一問一答的簡單體會中,孩子始終無法達到教師預期的勞動教育和朗讀效果。

其實,這正是語境感的淡薄,使孩子的語言表達蒼白無力。如果將案例修改如下,會有不一樣的收獲:(1)小白兔要到了菜子,回到家是怎么做的?快讀一讀課文的4-5自然段,圈畫出小白兔的行動。(2)看看這幅圖,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到太陽高照,小白兔滿頭大汗。)(3)創設勞動情境,小白兔種菜可用心了!有時天蒙蒙亮,小白兔 ;有時烈日炎炎,小白兔 ;有時太陽都要下山了,小白兔還是在 ……(4)孩子們,這就是“常?!薄N覀円瞾硪黄稹鞍淹练伞保▌幼餮菔荆?,你有什么感覺?可小白兔都堅持了下來,在菜地里時,它心里會想些什么?(5)你想怎么夸夸小白兔?至此,一個完整的教學片斷就展示出小白兔的勤勞和要自己種出白菜的決心,對文末中心句的理解“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起到踏雪無痕的鋪設作用,孩子們讀起來也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同時孩子也在對話的過程中不斷建構言語、表達想法。

《雷雨》一課兩次設身處地揣摩小蜘蛛的內心:雨前,小蜘蛛,你為什么要從網上垂下來逃走?雨后,蜘蛛再次坐在網上,這個織網高手可能在想什么?《酸的和甜的》一文在引導觀察描述葡萄架下的狐貍手舞足蹈、轉來轉去,想吃而不得的饞樣后,再讓孩子們想象狐貍此時的心理想法……這樣的圖文結合說話練習,都是難能可貴的語用點的挖掘。

“語境是以活的方式呈現在學習者或理解者面前,只有形成了語境理解力,才算是真正具有了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苯處熡米陨淼纳罱涷灪挽`動的語言創設出來的語言情境,才是真正散發著語文味的情境,才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語用能力。

2、立足實踐,堅持巧仿勤練

低年級的文本簡單淺顯,挖掘文本語言特點,要采用多種方式豐富語言文字的運用,從而落實年段學習目標。崔巒指出:“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如低年級運用詞語說話、寫話,抓住常用句式、有特點的句式進行遷移運用?!?/p>

(1)品味詞句,積累語言文字

詞語教學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注釋③)要使學生不僅能夠依據文本理解詞語的確切意義,而且能夠依據與文本相類或不相類的若干例子發現詞語的正確用法,體會用詞的精當,豐富自己的詞匯。如《兩只鳥蛋》第二小節的教學中,可先聯系生活理解“焦急不安”:你要是放學了沒有回家,媽媽會怎樣?再引導想象:此時鳥媽媽嘰嘰喳喳地叫著,好像在說什么?接著讓孩子用詞獨立說一句話。這樣的步步為營,詞語已經深深地刻畫在孩子們的腦海里了?!懂嫾液湍镣芬晃闹幸龑W生找到三個近義詞“夸贊、贊揚、稱贊”可以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豐富性。送給學生詞語,充實詞語庫“惟妙惟肖、神來之筆、栩栩如生、妙筆生輝……”之后,再用上詞語夸夸戴嵩的畫作,也不失為提高學生語用能力,豐富語言生長點的妙招。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運用中不僅快樂地積累了詞匯,也使教學效果得到了優化。

(2)舉一反三,增值文本語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語用能力的提升必須在自主的語用活動中實現?!闭覝饰谋局姓Z用能力的增長點,以教材為范例拓展語用空間,是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常見的訓練。

著名特級教師劉仁增在執教《荷葉圓圓》時,通過引導學生想象體驗,品味動詞的精妙,特別值得學習。先指名學生做“?!钡膭幼?,再啟發想象:小水珠躺在荷葉上,一陣風吹來,荷葉搖晃起來,小水珠覺得怎么樣?不僅舒服,它還眨著亮晶晶的眼睛,好像看到了什么?再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小水珠的快樂。余下的段落循著“發現動詞――想象體驗――感情朗讀”的方法教學。

擬人化動詞的使用,是這篇兒童詩在語言表達上的顯著特點。劉老師在教學中重視發揮這一獨特的語言價值,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中感受語言情趣。接著,自然而然地進行動詞模仿練習,荷葉的好朋友不止這四個,小蝴蝶也來了。引導填空:

小蝴蝶 在荷葉上, 。

在荷葉上, 。

值得一提的是,句式的訓練并未止步,最后的句子仿說更是激活學生自主表達的欲望,幫助學生意會語言表達的內在關聯,引領學生實現了“語用”最大限度的增值。

小蝴蝶 在荷葉上, 。小蝴蝶落在荷葉上,跳起來優美的舞蹈。

小雨點說:“荷葉是我的 ?!毙∮挈c打在荷葉上,這里一下,那里一下,敲著歡快的鼓點。

當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只有守住“語用”意識,穿行在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才能漫溯向語言運用的更深處,才能發揮語言實踐的智慧,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解決生活所需的實用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仁增.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言語能力建構.小學語文教學會刊.2012.7.

篇4

一、教師的語言彰顯語文味

教師的授課語言配合文本主題。語文課與其他課最大的區別是具有情感性,同樣的文字放入不同的文本中就具有不一樣的感受。作為教師,就應該帶著孩子,走近那份情感的海洋,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意境美、語言美。如此而已,語文味便油然而生!

如,《歡樂的潑水節》描繪的是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歡樂”的場面,這節課在教學時,我帶著激動的心情,用興奮、快樂的語氣帶著孩子去讀,想象傣族人民潑水時的快樂心情,再讓學生們模仿著演一演,學生或“灌”或“潑”,課堂上一下子熱鬧起來。這時,我動情的引導學生再一次朗讀這句話,學生讀得入情入境。

教師的評價語言體現本課程的特點。孩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來源于教師的積極的語言評價。語文課上的評價不能簡單以“對或錯”來詮釋,而應處處體現其課程的特點。答得好,棒在哪處;有待改進的,指明方向。這就要求教師在聽學生回答時,不僅聽得要細,思得更要快,辯得更要準。

如,我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第二自然段一、二句時,我及時用 “老師好像聞到了香味了”“香味真濃啊”這樣的評價語,激勵孩子們去讀出“人們在清水里滴上香水,撒上花瓣”那文字背后蘊含的“味道”??梢钥闯鰟傞_始由于孩子們年齡小讀不到文字背后的含義,結果感情不能表達出來,讀得平淡,但是我沒有批評,及時用了這樣的評價以后,學生一下就明白了。讀出了清水的香味,讀出了人們的用心。

二、課文的朗讀富含語文味

富含感情的朗讀,有利于孩子更好地體會文章內容。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例如我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第二自然段第三句潑水節的場面描寫這一句時,我設計了四個層次的體驗感悟:(1)看圖說話后讀,通過先看靜止的畫面,想象歡樂的場面,讀出心中的歡樂。(2)看視頻后讀,直觀形象,情感熏陶,進一步體驗潑水節的歡樂。(3)帶著動作讀,這樣富有個性化的體驗,進一步感受潑水節的歡樂。(4)配樂讀,通過音樂的渲染,直抵孩子的心靈,帶孩子進入情境,激發孩子讀出各人內心獨特的歡樂感受。

三、課文的品析浸潤語文味

品析即通過理解文本語言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實感。學生只有將作者內心實感體會到了,才是感悟了語文味。我們要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掌握滲透著思想感情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

例如:我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第二自然段中第一、二兩句中我抓住“早早地”“早已”體會人們的迫切心情,緊扣“滴上香水”,“撒上花瓣”等關鍵詞語,通過“還有更早的呢”“你是八點鐘才準備的”“真是精心準備”這樣引領孩子們反復咀嚼,從而引導孩子們理解這清水所表達的含義,了解人們精心準備的用心,感受歡樂的氛圍。抓住“個個身上濕淋淋,人人臉上笑開了花”體會人們歡快、高興的心情。在教學潑水節的意義時,對于“象征和意味”這一組近義詞進行了辨析理解,再通過一個感嘆號讓學生們明白不用問號的原因是因為此時人們的心情萬分開心,小小的感嘆號包蘊著一份大大的歡樂。通過品析課文、啟發想象帶領學生進入情境,促使學生對“言”與“意”積極感悟、內化,進而運用個性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課文的拓展體現語文味

語文課堂與數學課堂最大的區別在于不能很快的檢測孩子們的知識掌握能力。但是,這一點可以通過恰當的拓展練習進行克服,充分體現語文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例如:在進行《歡樂的潑水節》的教學時,我進行了相應的句式訓練。我設計了“我想把清水潑在 身上,祝 。”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并設計了一個情感場,“如果你正在參加潑水節,你最想把這象征著吉祥如意的水潑在誰身上呢?想送出你的什么祝福?”請把你的祝福寫在卡片上。隨后在交流的過程中,從學生嘴里自然流出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我想把清水潑在奶奶身上,祝奶奶健康長壽?!薄拔蚁氚亚逅疂娫趮寢屔砩希寢層肋h吉祥如意。”“我把清水潑在老師身上,祝老師越長越漂亮?!薄拔野亚逅疂娫谕馄磐夤砩?,祝外婆外公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薄拔蚁氚亚逅疂娫谕瑢W們的身上,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篇5

1.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1)替代性學習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指出,替代性學習是通過觀察別人而進行的學習。眾所周知,人類的大部分學習是替代性學習,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上,最便捷高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體為學習者提供學習的范例和榜樣,這種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習速度和效率,獲得滿意的結果。

(2)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指通過觀察并模仿他人而進行的學習,這一理論對對外漢語多媒體教學的指導作用和上一個理論比較相似,在此不再贅述。

2.認知學習理論

(1)應用情境和學習情境的一致性

如何有效地獲取和保持知識是認知學習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從相關的一些實驗和理論研究來看,保持應用情境和學習情境的一致性對知識記憶有重要的影響。在與學習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學習者能夠更好地提取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因此,應該更多地讓學生在真實而豐富的情境中進行學習。在多媒體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展示真實語言環境下的視頻、聲音或圖片,盡量營造出目的語語境,以便于學生在面對真實的情境時可以順利地使用所學知識進行交流。

(2)多元表征

佩維奧的雙重編碼理論是記憶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按照這種理論推測,在學習過程中,同時以言語符號和視覺形象這兩種方式進行表征的信息比用單一方式進行表征的信息更能夠得到保持。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原本就存在比較大的認知上的困難,如果教師能夠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進行語言講解的同時配合相關的圖片、動畫或視頻,就能夠有效克服學習者的困難,大大提高學習效果。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情境性學習

建構主義者反對傳統教學觀念中學習的“去情境”化,提出了情境性認知的觀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不可能脫離活動情境而抽象的存在的,是生存在具體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的,只有通過實際應用活動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這就是所謂的情境性學習。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尤其是在非目的語的國家進行教學時,社會環境是不能給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的,這種情況不利于對第二語言的掌握。此時,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為學習者營造一個逼真的目的語的情境,學習者可以直接了解到目的語情境中語言的使用情況,并在模擬情境下進行訓練,從而能夠比較順利的使用第二語言。

(2)生成性學習

美國的建構主義學者維特羅克提出了“生成性學習”的理論,對理解的生成過程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解釋。根據這一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該引導學生建構這兩類聯系。一方面,加強當前所學不同知識成分之間的聯系,如講解篇幅較長的課文時,可以劃分段落、添加小標題、總結大意、畫出邏輯圖、列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等。另一方面,引起學生當前所學知識與先前知識之間的聯系,如講解某個詞義時,可以將以前學過的近義詞或反義詞列出來,這些只有備課時進行預先準備,才能在課堂上為學生建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無論哪一方面,多媒體的輔助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3)探究式學習

為了促進知識建構,建構主義鼓勵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一個廣泛采用的探究性學習的具體模式是基于項目式學習,針對課程內容設計出一個個學習單元,讓學習者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學習問題。學習者進行分組合作練習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方式,這種練習對于開闊學生的思路,鍛煉學生的表達都是十分有益的。作為活動的結果,學習者通常要借助多媒體演示軟件展示能表達自己理解的實際內容。在這里,多媒體教學系統就不僅僅是教師進行教學的輔助工具,而成為了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媒介。

(4)內化理論與活動理論

所謂內化,即把存在于社會中的文化轉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且以此有意識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種心理活動?;顒永碚撌菍然碚摰纳罨?,進一步強調了活動在內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能夠在課堂上較為熟練的使用目的語,但依然無法保證其在目的語環境下能夠順利交際,這往往就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總會遇到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由于條件的限制,我們在課堂上很難幫助學生做到目的語社會文化的內化,作為最優的替代品,教師只有利用多媒體,影音并茂的向學生展示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交際訓練。

(5)支架式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所謂的“支架式教學”,就是教師或其他助學者為學習者參與某種活動提供一定的外部支持,和學習者一同完成他們獨自無法完成的任務。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搭建支架的具體方法有很多,教師如果只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引導學生,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使用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學習者進行啟發、示范或演示都是教師很好的選擇。

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1)自由學習的原則

教育心理學家羅杰斯所倡導的學習原則的核心就是讓學生自由學習。促進自由學習有很多方法,其中比較重要的兩點就是創設真實的情境和提供學習資源。關于創設真實的情境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在前文中已經詳細談過,在這里不予贅述。必須指出的是,由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性,這種方式在面對零基礎的學習者進行教學時是不予提倡的,但對于已經比較熟練的掌握第二語言的高級班學生來說,這種思想很有借鑒性。在以學生為主進行自由學習的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系統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一定的指導,學生就可以借此得到充分的鍛煉。

(2)價值教育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學校要將道德教育的理念與實踐融入各科教學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這一理論雖然是應用于基礎教育中學生人格的塑造,但卻與對外漢語教學的指導原則不謀而合。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時,我們不能僅僅針對于語言知識的教育,我們還應該進行國家傳統文化習俗和價值觀的介紹和傳播,這樣可以使學習者能夠接受差異較大的文化,更好的融入目的語國家的環境。這種跨文化傳播的途徑,自然離不開多課堂上的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