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大自然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3-27 05:28: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大自然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大自然的文章

篇1

作者:魏玉文 郭全收

摘要: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創新試題頻出,主要體現在考查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方面,其中比較賞析閱讀的文章成為一種新穎題型。許多經典的文言篇目語言精美,意蘊深刻、寫法獨特、有許多可以借鑒之處,現在我們以《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為例,欣賞它的描寫之美,比較它的閱讀之美。

關鍵詞:《與朱元思書》 《答謝中書書》 比較 意境

動靜 感官 修辭

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創新試題頻出,主要體現在考查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方面,其中比較賞析閱讀的文章成為一種新穎題型。許多經典的文言篇目語言精美,意蘊深刻、寫法獨特、有許多可以借鑒之處,現在我們以《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為例,欣賞它的描寫之美,比較它的閱讀之美。

《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兩篇都是以書信短札的形式,來描寫秀麗的山水風景物。兩者文體都是駢體文,講究對偶,語言華美。兩篇文章在寫法上都是寓情于景,觸景生情,寄情山水抒發作者的內心感情的。但兩篇文章雖都是寫景小品文,《答謝中書書》對景物的描寫較為概括,而《與朱元思書》中景物描寫比較具體。兩篇文章都寫出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閑適隨意的心情,不過《與朱元思書》還表達了鄙棄名利的思想感情 。這兩篇文章在寫景上各有特色,現從主題、內容、寫作手法,修辭等上比較異同,感受大自然之美。

一、主題內容表現人文美

《答謝中書書》的主題是描寫山水之美,表達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而《與朱元思書》的主題是作者描寫富春江奇麗的山水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喜愛和贊美之情。兩篇文章的的主題表達雖不同,但是他們都是在描寫大自然的美好風光,借此表達自己情感。

二、動靜結合展現圖畫美

動即是運動,靜即是靜止,靜止便于顯現事物的外形,運動利于傳達事物的精神,二者結合則能相得益彰,形成“應物象形”“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動靜結合的手法可分為四類:一類是以靜襯動;一類是以動襯靜――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反襯出靜態,是反襯手法的一種;一類是以動襯動;一類是動靜互襯?!洞鹬x中書書》基本寫靜,《與朱元思書》運用了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與朱元思書》先總寫后分寫,著重從視覺和聽覺上寫景,《答謝中書書》從不同時空層次進行描寫,以靜見動,以動見靜。寫出了一派優美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杜c朱元思書》中“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動靜結合,突出了水的深、清、急?!皧A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動寫靜,突出了山“奇”的特點。

三、感官結合展現色彩美

《答謝中書書》宛如一幅山水畫,語言精煉生動,作者善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如(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加以組合;寫法上采用動靜結合好從視覺、聽覺等感官角度來描寫。這篇文章是通過人物的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官來寫景的,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來傳達感受。描繪的了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的畫面,詩人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歸隱林泉的高潔志趣?!杜c朱元思書》寫作時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來寫,能夠從不同的側面展現事物特點,給人以生動直觀的印象。如:作者通過描繪哪幾種景物來寫山之奇?從人的感官角度看,這里分別運用了哪些感官?解析:借用其他景物描繪山之奇的句子是:“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寫到的景物有山峰、泉水、鳥叫、蟬鳴、猿啼、樹木。稍作分析,可知這里既有看到的,即視覺―山峰、樹木、也有聽到的,即聽覺―泉水冷冷作響,鳥鳴、蟬鳴、猿啼。作者寫山中各種聲音,把文中把清泉的吟唱、好鳥的歡唱、知了的鳴叫、猿猴的啼鳴交織在一起寫,構成了一首大自然的協奏曲。聲音是動態的,表面上熱鬧異常,其實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深無人的幽靜,是以動襯靜的手法。

四、修辭運用體現意境美

篇2

她在《山中雜記七———說幾句愛海的孩氣話》中,把海與山從視野、顏色、動態三個角度去對比,她以靈敏的思維抓住了海和山的主要特征,用生動簡潔的語言,對海和山加以描繪和概括,唯美的語言中無不流露著對大海的深深眷戀。“海是藍色灰色的。山是黃色綠色的。拿顏色來比,山也比海不過。藍色灰色含著莊嚴淡遠的意味……。”“海是動態的,活潑的;而山,是靜態的、呆板的。晝長人靜的時候,天氣又熱,凝神望著青山,一片黑郁郁的連綿不動,如同‘病牛’一般。而海呢,你看她沒有一刻靜止!從天邊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邊,觸到崖石,更欣然的濺躍了起來,開了燦然萬朵的銀花!”作者在這里把山和海比喻成‘病牛’和‘銀花’,可見她對海的深情厚意。但作者還意猶未盡,接著把海上和山上看月出進行比較,更惟妙惟肖的說出了山的崎嶇、僵冷,使人沒有;而海璀璨、嫵媚,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與美感。在這里作者也認為大海也有缺憾,例如,大海沒有的野花,沒有可愛的小鳥。然而她一轉筆鋒,卻說起山中姹紫嫣紅的野花雖然美麗,但很快就會凋謝,趕不上大海的浪花,會一年四季不斷;小鳥也雖然可愛,然而也趕不上大海上的海鷗的美麗姿態。到文中的最后,她更是情不自禁對大海進行深刻的贊美,說大海有透視能力,讓人們去探索大海深處所蘊藏的寶藏。愛是冰心文學世界的主題,她對自然的熱愛和敏感是超然的。她喜歡大自然,一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就有到了故鄉的感覺。

除大海之外,山川、云霞、繁星、花草、飛鳥等都在她筆下栩栩如生。懷著對大自然的深情厚意,她用虔敬的心態描寫山林、花鳥、云霞……,從中領悟了自我生命和自然生命的交融。她筆下的山川、花鳥、云霞等爭奇斗艷、流芳溢彩、美不勝收;她還在筆下描繪出各式各樣的明月,以及月下的各種美景,例如《往事二》,寫的便是月下青山。她在文章一開始就說“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無可比擬!”她雖說無可比擬,但卻在這萬難之中展開了她病留青山中的一段對月下美景贊嘆不已的情感,這不可比中的比,真是妙語連珠。她在無可比的情況下,傳神地刻畫出她此時山中月下的感受:“只能說是似娟娟靜女,雖有照人的明艷,卻不飛楊妖冶;是低眉垂袖,瓔珞矜嚴。”她把月下的青山比作月下靜女,這種審美發現,使文章有了下面展開的無限可能性。接下來,她在這位“靜女”身上付與了一種流動的美:“流動的光輝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濃黑的,天空是瑩白的,無邊的雪地,竟是淺藍色的了。這三色襯成的宇宙,充滿了凝靜,超逸與壯嚴。”在她的筆下,把月下青山,畫成了幅天然的圖畫。我們從這段文字中感受到冰心不僅是具有豐富情感的詩人,還是一位善于描繪色彩的畫家。接下來她以四個否定的排比句,來繼續描寫這月下青山:“今夜的林中,不宜于將軍夜獵…”因為那會使靜冷的月光繚亂;“今夜的林中,不宜于燃枝野餐…”因為那會破了這如怨如慕的詩的世界;“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愛友話別…”“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因為這一切都‘太人間’了,與這月下的青山的空靈超凡的格調太不協調。這時文章才進入正題,因為病中的作者倚枕望月,原來“今夜的青山只宜于這女孩子,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也就是說,此刻的月下青山只宜于作者自己,病中的、倚枕望月的“娟娟靜女”。她在描寫江南水鄉的美景時,更是讓人“悠然如醉”,她在《通訊四》中寫道:“江水申入田隴,遠遠幾架水車,一簇一簇的茅亭農舍,樹圍水繞,自成一村。水漾輕波,樹枝低椏。當幾個農婦挑著擔兒,荷著鋤兒,從那邊走過時,真不知是詩是畫。”“有時遠見大江,江帆點點,在曉日之下,清極秀極。”她在這里展現出了一幅獨具特色的中國水墨畫,真是美極妙極。冰心對自然景物的獨具特色的描寫,成為她作品中最閃耀著異彩的奇葩。

在冰心的文章里,她不僅用最雋麗和清秀的語言贊美大自然,還把大自然的景物人格化,把它們比作母親或與自己性情相通的朋友等,例如她在《往事(一)七》里寫到:“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蔽陰?”這是冰心在一個大雨天,看到一枝紅蓮被一張大大的荷葉遮蔽呵護著,而心生感觸寫下的。在她的心中,母親是人一生中,唯一可以依靠的避難所、是溫馨的港灣。冰心用形象生動的擬人寫法,既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依戀,也表達了母親對女兒深深的愛戀,情深意切,催人淚下。冰心在《繁星》一四中寫道:“我們都是自然的嬰兒,臥在宇宙的搖籃里。”作者在這里,用比喻手法,把大自然比喻作母親,把宇宙比喻作搖籃,而自己則成為了自然的孩子。在冰心的眼里,人類來源于自然最后還應該回歸于自然,所以人類和自然應該是和諧統一的。冰心在《繁星》一二中寫道:“小小的花,也想抬起頭來,感受春光的愛———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她終于沉默。母親啊!你是那春光嗎?”冰心在她的作品,大多采用清麗秀美的語言,描繪著生動的形象,讓讀者于平淡中享受無盡的審美樂趣。這首小詩,一方面寫出了母親象春光一樣對作者的滋潤,另一方面抒寫了作者對母親滿懷深情的贊頌;冰心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就象陽光對自然的熱愛,就象小雨對花兒的眷戀。她在《繁星》四七中寫道:“兒時的朋友:海波呵,山影呵,燦爛的晚霞呵,悲壯的喇叭呵,我們如今是疏遠了嗎?”冰心從小就以海為伴,粼粼的海水濺起的浪花、海邊燦然的朝陽晚霞、午夜露臺上燦爛的星辰,陪伴著她度過美好的童年,所以她在此把它們比作是她兒時的朋友,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她把大自然的純潔和清麗,都注入了她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另外冰心對大自然的贊頌和崇拜還體現在,她把大自然的花草等比喻成和自己性情相通的人,從而反映出自己的價值取向。

她在《繁星》二四中寫道:“向日葵對那些末見過白蓮的人,承認他們是好朋友。白蓮出水了,向日葵低下頭了:她亭亭的傲骨,分別了自己。”作者通過向日葵的感受,寫出了白蓮的出污泥而不染的“亭亭的傲骨”。向日葵在白蓮浮出水面前和浮出水面后,感覺截然不同。在白蓮浮出水面前,向日葵說他們是最好的朋友,但白蓮浮出水面后,向日葵則自慚形穢,被白蓮的亭亭傲骨深深折服。這種擬人化的描寫,寫出了兩種不同的人格,也從中反映出了作者本人的價值取向??v覽冰心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愛的哲學”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回響,她愛祖國、愛兒童、愛母親、愛自然,她的作品大多數以自然為題材,但從中體現出多重的愛戀。她的作品中很少寫國家的重大事件、時代的風云,但她作品中那種出污泥而不染的純凈,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在她作品中體現出的道德力量,是她的作品能永葆青春世世相傳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雁 單位:通化職工大學

篇3

清爽的早晨,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獨自一人來到了山中拜訪自己的好朋友。

作者用特別的描寫方法讓我感受到了他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走進樹林,作者把自己也當成了一棵樹,可見他是多么喜愛這些生命。作者運用了一句反問,更突出了他與大自然的親密:“這山中的一切,那個不是我的朋友?”他還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的修辭方法與許多好朋友打招呼。忽然,下起了雷陣雨,巖石給作者撐起了巨傘,給了作者一處看雨的好地方,更突出了作者與巖石的深厚情誼。

作者用生動活潑的文筆表達了他與大自然的各種生靈的美好友誼,并賦予了它們生命,還運用了親切的第二人稱來與大自然對話、交流。我們應學習這種寫法,給自己的文章多添一絲生動。

篇4

【關鍵詞】小學;語文;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內容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大自然不僅保證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哺育我們的精神。

(二)父母之恩?!鞍ОЦ改福覊騽凇?,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

(三)祖國之恩。祖國是具體的,祖國不僅是疆土,還有文化和她的萬千子女。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地大物博,更要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祖國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

(四)社會之恩。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培養為有個性的人,還要把學生培養為社會人,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類,培養學生博大的胸懷。

二、感恩教育的價值取向

語文課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感恩的價值觀。

(一)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陽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包括交通違章、吸毒、艾滋病,還有形形式式的犯罪。

(二)感恩――承擔責任

在感恩教育,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作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茍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舍生而取義”,是古人早已弄明白的道理。

(三)感恩――學會和諧相處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生靈的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和不同階層的人相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一)信息篩選――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恩。要根據文章特點,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明白要感誰的恩,感什么恩。表現大自然之恩的,要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特點,從景物特點、從事物特點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寫人記事的文章,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特點或事情的意義,感知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

(二)情感體驗――感恩

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

1、在朗讀中體驗

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體會對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體會人物感恩之心和對家庭的責任感;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深入意境,體會大自然的神奇,愉悅自己的情感。

2、在想象中體驗

表現大自然美景的課文,通過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黃河魂》對壺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體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國的雄偉壯麗。

3、在思維中體驗

對表現事物意義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思維,在思維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如,《圓明園的毀滅》,通過體會圓明園毀滅的意義,從而體會到一個強大的祖國對人民的意義,激發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情感?!断蛲鶌W運》,理解舉辦奧運會的意義,能更加激發民族自豪感。

(三)傾訴衷腸――報恩

篇5

關鍵詞:自然景物的描寫,現代化散文小說,沈從文、郁達夫、蕭紅

中圖分類號:I29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汪曾祺在談及現代小說散文化的問題時曾指出:“所謂小說的散文化,即不是寫人物的部分,不是直接寫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有時只是一點點氣氛”。情緒如何醞釀,氛圍怎樣營造,首當其沖的便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

一、作家、大自然和文學創作

就小說而言,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從一開始就自然而然的將自然景物描寫融入到了敘事之中。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把自然景物描寫融入小說創作的作家也不勝枚舉,尤其是沈從文、郁達夫和蕭紅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寫更加具有個人特色,而且,他們對大自然和文學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領悟。

屠格涅夫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描寫大師,他在文中表現出的那種自然與人相契合而散發出的濃郁的詩意,激發了沈從文創作的沖動,又因為湘西山水自然的孕育,使沈從文建構了他的湘西世界,并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以清淡的散文筆調抒寫自然之美。沈從文在《長河》的題記中也曾說:“在素樸自然景物下襯托簡單信仰蘊蓄了多少抒情氣氛?!背缟凶匀?,表現人性之“?!笔瞧鋭撟髯谥?。郁達夫是我國現代浪漫抒情小說的開拓者,抒情當然離不開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他推崇盧梭“返歸自然”論,贊賞其作品中自然描寫的精美。郁達夫在《小說論》中說:“小說的背景中間,最容易使讀者得到實在感覺又最容易使小說美化的是自然風景和天候的描寫。”在其《閑書》中也有許多論及人與自然的觀點。在小說中描寫自然景物是郁達夫自覺的審美追求。蕭紅從小就親近自然。家里后花園中生機勃勃的景物引起了蕭紅對生命、自由、美好的向往,是其熱愛自然的最初根源。長大后,蕭紅對文學創作有了自覺的探索。她曾說:“有一種小說學說小說一定要寫的像契科夫、巴爾扎克,我不信這一套。有各式各樣的生活就有各式各樣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樣的小說反映其藝術上獨特追求?!敝矣谧约后w驗和感覺的蕭紅在許多作品中都以其故鄉為背景、以自己的經歷為素材表現普通人民的生活。正是有了自覺的文體意識和對東北自然風情的獨特描繪,才讓我們看到了蕭紅異于他人的那種介于小說、散文和詩歌之間的獨特文體。

在沈從文、郁達夫和蕭紅的文學創作中,自然景物被賦予了無限生機和活力,擁有了各種思想和靈魂,寄托了他們復雜情感和思想。同時,他們也因出色的自然景物描寫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二、散文化小說中景物描寫的類型

現實主義者描寫的風景大都是他們親眼目睹過的,并且他們會對這些自然景物作客觀、細致的描繪,使得作品中的風景充滿了質感。沈從文的小說創作雖然有意識的淡化時代背景,但從其文學創作宗旨和結果上看,沈從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只不過他堅持的現實主義是努力感受天地自然的運作規律。因而,在其筆下,大多是對自然狀態的現實的民間生活的書寫。在《邊城》中,沈從文對茶峒山城及其碼頭、沿河的吊腳樓、方頭渡船、白塔、碧溪的竹簧等都作了細致的描繪,精心勾勒出一幅湘風俗畫面,表現出一種未受現代文明浸染的邊城整體風貌。

浪漫主義者在小說中對景物的描寫注重的是一種格調,有濃重的的主觀色彩和抒情性。自然萬物皆可與人對話、交流。就像郁達夫在《沉淪》中寫的“他看看四邊,覺得周圍的草木,都在那里對他微笑。看看蒼空,覺得悠悠無窮的大自然微微的在那里點頭?!弊匀痪拔锟蓳嵛啃撵`感傷的人,可感知人的愉悅情緒,而人也能細致入微地體會著自然景物的常與變。浪漫主義者在描寫自然景物時,還特別注意景物隨人物心境的變化而變化,即便是同一景物,在人物的不同情緒下,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他們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不在意自然萬物的有形之體,而在意自然萬物的無形之靈?!?/p>

無論是現實主義作家還是浪漫主義作家,他們對自然景物的書寫都不是對自然景物的純粹描摹。小說中色彩斑斕的自然畫卷背后蘊含著作家對大自然和人的命運的沉思。風景是一種象征。蕭紅在小說中對東北自然風景的描繪體現了她對生活和生命的獨特領悟。我們在《生死場》中看到的“墳場、屠宰場、曠野、狂風、暴雪、野狗、蚊蟲……”這些粗獷、惡劣的自然景物,不僅是當時的東北人民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對的自然環境,它們也象征了那時的社會環境。通過這些殘酷自然景物的襯托,使讀者更能深切感受到當時東北人民乃至全國普通人民生存的悲慘。無怪乎魯迅在《生死場》的序言中說:“敘事和寫景勝于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庇暨_夫因其詩人的本性,在《遲桂花》中,他滿懷深情的贊頌桂花和山中景物,深蘊了對人生和人性的思考。文中有言:“桂花開得愈遲愈好,因為開得遲,所以經的日子久?!睔v久才能彌香?!暗肝覀兌际沁t桂花”是郁達夫對己對人的深切期望!

三、自然景物之于散文化小說的意義

任何一部成功的散文化小說都應該有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否則,難以感染讀者。出色的景物描寫可以營造非同一般的藝術氣氛。蕭紅后期的作品幾乎都以荒涼為主題,以凄美為基調。這種感覺的形成與她對景物意象的選擇和描寫有密切的關系?!逗籼m河傳》的第四章,蕭紅反復寫到“我家是荒涼的”。滿院子的蒿草,一到了夏天就長沒我的頭頂,夜里一刮起風來就刷刷地響,給人一種恐怖的感覺。不僅如此,院子里的其它東西也都毫無生機。就算飛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涼的一片蒿草上玩鬧著,也不讓人覺得繁華,反而更顯荒涼和寂寞。這種死寂的景物意象與院子里冷清的人氣兩相映照,使讀者更能體會荒涼的氣氛。

散文化小說還有一大特點,即是追求意境之美。成功的意境往往能使人物、景物和情感融會貫通,產生虛實相映的效果。沈從文是描寫自然景物的高手,讀他的作品就會使人感到強烈的意境之美。如《邊城》中的自然景物描寫用筆很淺很淡,但就是這種自然狀態的描寫,才會形成翠翠自然的形象。如同山間的日月一樣明凈,好似清澈的溪水那樣柔美,宛若雨后的青竹一般富有生機。翠翠不僅是翠翠,她跟整個自然界是氣脈相通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悟,是他們心靈的反映。散文化小說因其“散文化”的特點,不易集中思想,又因其小說文體,要有一定的人物形象,因此,作家在行文前總要精心選擇一定的自然景物以符合人物的情思和心境,并把它們融入作品的整體構思之中,來表現他們心中的所思所想。這樣,散文化小說中的自然景物不但參與了作品主題的表達,而且還使原本松散的結構有了內在的統一性。在《沉淪》中,郁達夫對煙雨迷蒙的江南天候和封閉的書齋生活的描寫,既交代了人物多愁善感、敏感憂郁的淵源,也為他以后眷戀自然作了鋪墊。其它的諸如田園風光的安寧,山中梅林的幽靜等自然景物也都是為了適應“他”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和孤寂心境而設置,從而使人、物相得益彰,不但彌補了散文化小說常因事件的單純而容易造成人物性格的干枯,而且增強了小說的意蘊。

參考文獻:

[1] 曹文軒.小說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2] 劉洪濤 楊瑞仁.沈從文研究資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王自立 陳子善.郁達夫研究資料[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篇6

[關鍵詞]水仙花 大自然 精神撫慰

[中圖分類號]I1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6-0074-01

一、創作背景

華茲華斯出生于177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都發表于1797年到1807年之間。華茲華斯被認為是英國最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抒情歌謠集》的發表標志著英國進入到了浪漫主義新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人們都在按照華茲華斯的方式去創作詩歌。那些浪漫主義時期桀驁不馴的杰出人物,即便是看不起他的浪漫主義三杰也不得不承認華茲華斯在詩壇上的地位。年輕的他才華橫溢,引領時代潮流。正是華茲華斯讓普通人們的生活成為了詩歌最重要的主題。華茲華斯拒絕描寫空泛的神話題材、英雄史詩。他提出普通人的生活才是詩人應該歌頌的,并且詩人應該使用普通人能看得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袄寺髁x”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前30年歐洲文學的主要思潮流派。其基本特點是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崇尚大自然,將大自然和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相對立;重視民間文學;藝術上喜歡用夸張、對比的手法,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

二、詩歌賞析

和其他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一樣,華茲華斯的個人性格和詩歌本身都深深地受他自己對大自然熱愛的影響。他被稱為大自然的祭司,由此可見,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到了什么樣的地步。華茲華斯一直生活在英國風景優美的湖區,領略著湖區秀美的風光。他和柯勒律治、騷塞一起被稱為“湖畔詩人三人組”,他們一起贊美湖畔的平靜生活、美麗景色。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所帶來的靈感并未能獲得另一個杰出三人組的認同。年輕氣盛的“浪漫主義三杰”不喜歡華茲華斯的保守、成熟和平淡,他們希望華茲華斯這位前輩能和他們一起沖鋒陷陣。

《水仙花》全詩可以分成兩大部分:寫景和抒情。詩的開篇以第一人稱敘述,格調顯得低沉憂郁。詩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憶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覺得獨自漂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大自然所賦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做一朵流云,隨意飄蕩,富有想象的詩句暗示詩人有一種排遣孤獨、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憶中,水仙花繽紛茂密,如繁星點點在微風中輕盈飄舞。

《水仙花》同樣是一部描寫大自然的作品。詩人用他那純凈、樸實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這個世界大概就是詩人心中的理想國,或者就是他生活的湖畔。在那兒,我們可以看到大片大片金黃色的水仙花隨著湖畔的微風靜靜地蕩漾。高高的白云下面,山谷深處,那一片片的水仙花突然不知道從哪里跳了出來,跳入詩人的眼簾,也跳到了詩人的心里,深深地扎著根。這是詩歌第一節展現給我們的畫面。詩人仿佛賦予了我們一雙可以穿越時空的慧眼,可以讓我們也身臨其境地看到那顫動的花枝,波浪般向我們涌來。詩歌的第二節進一步描寫這些如繁星般點綴在星空的水仙花,那湖畔也成了花的海洋,又像是閃爍著星星的銀河吸引著詩人的目光。水仙花們在這海洋中,在這銀河里舞動著,跳躍著,像一群可愛活潑的精靈。詩人的心完全被這群美麗的精靈所吸引。

如果說詩歌的第一、二節是描寫美麗的水仙花以及湖畔的風景,那么在第三節作者把這水仙花的美進行了升華。那美已經不是平凡的美,而是超凡脫俗的美,是精神的美,充實的美。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歡跳,但都比不上這水仙花的舞蹈,那樣輕靈,那樣無拘無束。詩人已經把她當成了人生的伴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詩歌第三節的最后把這種快樂上升到了精神層次。詩人久久地凝視卻沒有領悟到這美和這快樂帶給我的精神至寶。詩人華茲華斯在現實中的一切不如意到此刻似乎都煙消云散一般不見蹤跡。那保守派的冷眼,那激進派的嘲笑,還有那些政敵的攻訐,這一切都消散在水仙花那優美的舞蹈當中。水仙花第一次撫慰著詩人孤獨的靈魂。在這一節中表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感受,有歡樂也有平和。詩人運用了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水仙花的親近,這也是浪漫主義詩歌的一大特點。他把自己比做一片漂泊的浮云,詩人在這一大片水仙花上俯視著它們。此外,詩人還運用擬人的手法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

三、結論

詩歌的最后一節,詩人在詩中強調了回憶過去的重要意義,撫慰我們靈魂的水仙花也是活在詩人的記憶里,沒有這些寶貴的記憶,水仙花只能暫時開放,只能撫慰一時的靈魂,而不像現在這樣時刻在撫慰著詩人。詩人希望自己內心的孤獨能和水仙花一起跳著快樂的舞蹈。這孤獨已經不再是孤獨。

【參考文獻】

[1]張伯香.英國文學教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環境教育;環保意識

一、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環境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要將現代化的教育模式應用到小學語文教育中,使學生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把環境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讓小學生知道環境保護的意義,讓他們體會到社會責任感。我們要開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保護環境的活動,教師制作活動課件以方法、步驟、目的為活動提綱,讓環境教學開展得有實效。比如,我們要在平常生活中分類垃圾、不用的舊電池應該回收,在日常生活中不開車,騎自行車綠色出行等作為每次活動的題材。制訂環保計劃、有目的地完成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學習積極性快速提高。多開展類似的活動,讓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深入了解現在的環境問題比較惡劣。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把環境教育運用到教學實踐中。

二、引用語文教學材料內容,學習好環境教育

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關于環境教學的題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材料,更好地了解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課本中有很多描寫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能夠體現出環境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系。老師教學生學習與環境相關的課文時,引導學生對環境的美好聯想,也能對大自然了解,從而能使學生看到大自然的美麗,對大自然的欣賞,對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既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愛護環境。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中,與我們的生活、學習、生產勞動有著密切聯系。如果環境遭到破壞,造成污染,給我們的身心和生活就會帶來不幸和災難。課本中還有是敘述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和如何治理的,可以讓學生充分學習科學知識,掌握環境知識。讓學生知道目前地球上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已經不多了,不允許再一味浪費和破壞,養成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到保護我們的環境。老師在教小學語文的同時,要根據學科所學內容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行為。課本中還有一些古詩詞和散文,表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和諧共處的需求。文章中作者表達了一種博大的愛國情懷,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此類文章通過對自然美景的贊美,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文章中體會到作者的意境,對學習語文更有幫助,更好地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老師應該從平時學到的古詩詞、描寫大自然的課文中讓學生熟讀并運用到寫作中,把自己對環境的熱愛、保護之情表達在自己的作品中。還有一些文章是寫有一些人只顧眼前利益去破壞環境的不好行為,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意義,為保護我們的環境,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學好文化知識,用知識來改變社會問題。從而有了學習的動力,更好地實現現代化教育,使現代化的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完善。

三、以環境教學為基礎,從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要讓學生養成多觀察、多思考的能力。多看書提高閱讀水平,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把環境教育運用到平時的寫作練習中,作文題目以環境問題來給學生布置課下作業,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逐步養成留心觀察發現事物不同點的好習慣。關心我們的生活環境,提高環保意識,養成愛護環境的習慣。

四、通過閱讀讓我們更好地保護環境

在課余時間多閱讀關于環境保護的書籍,從而提高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斷能力。在學習語文課堂知識的同時,更能多閱讀、多思考。讓學生多接觸大自然,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珍惜和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植樹造林,是它們默默付出,為我們凈化空氣,讓我們可以自由呼吸??砷喿x關于環境保護的書,如《寂靜的春天》《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等,讓學生學習更多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從閱讀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感悟,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而努力。改變從我做起,感染身邊的人一起愛護環境。

總之,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只有每個公民都有環保意識,才能讓我們的環境更美麗,做到可持續發展。要讓人們更好地保護環境,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從小學生抓起,把環境教育作為小學生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讓學生樹立愛護環境的良好品德,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為改善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積極動員每個社會公民,為了社會為了我們自己把環境保護這項事業做到最好。我們的責任就是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讓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環保意識,靠大家的力量保護環境,讓地球環境更美好。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感恩對象;語文學科;感恩教育

語文一直與感恩相聯,不僅因為語文教材中蘊含大量的感恩素材,更因為語文教學開放靈動的教學過程為實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契機。在感恩意識日益淡薄的今天,語文教學理應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讓感恩教育與語文教育相得益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嘗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感恩教育。

一、有效利用文本,從文本入手,培養感恩意識

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要讓學生知恩,只有之恩,才能圖報。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文本特點,引導學生從中篩選信息,明白對誰感恩,感什么恩。因此,在語文課堂中,以文本為載體,充分利用文本進行角色體驗、情感體驗、情境體驗來引導學生知恩、感恩、施恩,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讓感恩的心延續。

1.領悟自然之恩。在語文課本當中,有許多與大自然相關的課文,通常是寫景的記敘文或是說明性質的文章。比如《特殊的葬禮》、《鳥的天堂》以及《只有一個地球》等。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我們可以慢慢地滲透感恩教育。比如,《特殊的葬禮》和《只有一個地球》,這兩篇課文告訴我們大自然的重要性,我們在享受自然饋贈的同時,也要感謝自然,不能破壞自然。特別是在近兩年,隨著大自然所遭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使得生態系統嚴重失衡,這對我們子孫后代而言無疑是嚴重的打擊。小學生是新世紀的接班人,不論是為了子孫后代著想,還是為了讓學生懂得感恩,領悟自然之恩都是極為重要的。

2.領悟父母之恩。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關心子女、最心疼子女的人,他們幾乎不向子女索取回報。俗話說:父母之恩重于泰山、寬如東海。所以,領悟父母之恩是每一個人在成長歷程中都要做到的。一個人只有善待了父母,善待了家人,才能更加平穩地立足于社會之中,并得到大家的尊重。反觀當代的小學生,他們的感恩意識卻無比的淡薄,他們認為父母對他們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難道現在的孩子真的不懂得感恩了嗎?其實不然,只是因為他們的生活中缺乏感恩教育,沒有人對他們訴說感恩的意義,所以他們才無法意識到這一點。

在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父母的文章,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和《母親的恩情》這兩篇課文都體現了父母對子女那無邊無際、不圖回報的無私關愛。前者,當災難發生之后,父親及時鼓勵兒子,并用無盡的愛去保護兒子;而后者,“慈母手中錢,游子身上衣?!庇纱?,我們不難發現父母之愛的寬廣和偉大。教學時,我將感恩意識融入課文當中,提出相應的問題:父母如此對待子女,作為子女不該表示些什么嗎?子女不該回報一下父母嗎?“哀哀父母,生我夠勞”,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這些問題在學生回答的同時,也是對他們感恩意識的培養過程。

3.領悟老師之恩。三尺講臺上,是偉大的你,燈光照射下是默默的你,學生成功時默默流淚的是自豪的你……你是誰?你就是我的恩師。

我要飛翔,是您給我插上了翅膀;我要奮斗,是您為我刷新起跑線;我們要超越,是您為我們點燃斗志,您為我們傳道、授業,卻不求多大的回報。在昏暗的燈光下操勞的人是您;在無盡的黑暗中引我們走向黎明的人是您;在成功背后默默付出的是您;您就是我們的另一位母親。沒有哪一位母親不是真心愛著自己的孩子,您也一樣,為了我們寧愿付出自己的青春,您把我們視為寶石,我們把您視為母親。一句話語,一份答卷……無不體現著我們對母親的回報。

在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贊美老師的文章,比如《理想的風箏》一文中作者蘇叔陽每年看到風箏就會想起自己的劉老師。通過回憶劉老師笑談腿疾、板書和放風箏的事,贊嘆了對劉老師身殘志堅、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精神和態度,字里行間表達了對劉老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又如《最后的姿勢》一位普通的老師,他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人們贊頌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古人不忘感恩,我們又怎能忘記感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授業“之恩,終身難忘!

4.領悟祖國之恩。祖國是具體存在的,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方疆土,同時還包含了豐富的人文、地理、歷史、人物、風景等。當我們學習一些描寫祖國的文章時,除了感受其中壯麗景色和趣味人文的描寫內容,同時還要從中感受到祖國的博大和強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正是因為祖國擁有著這樣的魅力,所以我們才會共同組成這個家庭,互相聯系、和諧共處,共同建設這個大家園。因此,在感謝自然之恩、父母和老師之恩的同時,我們更要感謝祖國,是祖國給予了我們這個生活與成長的平臺,是祖國為我們呈現了無盡的文化財富,從而讓我們的人生不至于枯燥乏味。

在語文課本當中,有許多描寫祖國的經典文章,比如《我們愛你啊,中國》、《長江之歌》等。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地大物博,燦爛文明。另外,還有許多彰顯個人對祖國熱愛之情的文章,比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錢學森》和《詹天佑》等。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英雄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在這樣的氛圍中融入感恩教育,學生懂得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進而珍惜眼前的一切。這對幫助小學生樹立自己的感恩意識和價值觀具有明顯的作用。

二、有效挖掘文本,從朗讀入手,培養感恩意識

俗話說: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因此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才能達到目的。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是情感體驗的重點,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

1.直接抒感的語段,成了感情朗讀的重點。如《難忘的啟蒙》,在感情的朗讀中,感受對啟蒙老師的感激、思念之情?!毒蕵O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復朗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體會對父母的感恩之心;《春蠶》中有年年辛勞無怨無悔的母親,《秋天的懷念》中有給殘疾兒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親,都是實施感恩教育的優秀素材。

2.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也能夠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如《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要反復朗讀有關父親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語句,體會局勢的嚴峻,從而感受父親的精神偉大,使學生受到熏陶,加強責任感教育; 又如《窮人》一課,抓住文中,突出主要人物――桑娜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寫員》一課,要反復朗讀有關敘利奧的心理描寫的語段,體會敘利奧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篇9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挫折教育;滲透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6-0084-01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指導和幫助,增強學生面對挫折的勇氣,使學生在挫折中得到鍛煉,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困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的目的,高中學生面對的壓力大,思想還不夠成熟,對這一階段的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利用作品中的人物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高中語文教材作品中有很多人物事例,這些人物成功的坎坷經歷和人物面對挫折的方式就是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最直接的例子,還有一些是作者的事例,都能夠成為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素材。比如《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他年紀輕輕的就雙腳癱瘓,身體上的創傷帶給他巨大的心靈創傷,像每個正常人一樣,他也會痛苦,也會崩潰,甚至想過自殺,心情絕望到了極點,但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內心掙扎之后,終于站了起來,從文學道路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再如《史記》作者司馬遷,面對身體和精神上雙重折磨的“腐刑”,他受盡了世間的痛苦和屈辱,仍然忍辱負重,成一家之言。通過對這些人物事例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人物堅強的性格特點。

2.利用作品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語文在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因為語文教學離不開對作品的賞析,而作品中往往蘊含了豐富的哲學道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有正確的導向作用。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海子的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里面的內容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期待,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受到詩歌內容的感染,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再如朱熹的《水口行舟》,作者寄情與自然事物,通過對看似平常的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出深刻的道理,這首詩通過對雨夜行舟的心理描寫,最后揭示出主題,那就是一切困難和挫折都是暫時的,只要堅持前進,無所無懼,所有的事情都會迎難而解,教育學生要相信挫折的暫時性和堅持的重要性。

3.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能夠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學生在閱讀好書的過程中能夠受到文化熏陶,豐富知識經驗,提升自我修養,提高綜合素質。《老人與?!肥菍W生比較喜歡的一部作品,學生不僅在文章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最重要的是能夠感受到故事主人公堅強的人格魅力,使學生看到,一位老人尚且能夠如此堅韌的品格,作為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更不能輕易被困難打倒,要勇于面對生活中的風雨,接受人生的挑戰。

4.在寫作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寫作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還能夠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宣泄,有利于學生緩解心理壓力,使心靈得到沉淀。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命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比如讓學生根據“挫折”“痛苦”“面對”等關鍵詞語寫作文,學生可以回想以往的經歷,反思自己在面對挫折時有沒有以堅強的勇氣來面對,提高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在寫作中,學生能夠對挫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堅持記日記或者寫隨筆,及時發泄學生生活中的壓力,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情感,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心理比較敏感和脆弱,堅持寫作對增強學生的意志力有幫助。

5.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語文本身就是和生活相連的,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可以走出教材的束縛,聯系實際,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抗挫折能力的訓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收集勵志類的名言警句,并隨時閱讀和記憶,使豐富的哲理融入學生的思想中去。教師可以和學生進行有關時事新聞的探討,比如汶川地震、日本海嘯等,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生命的可貴,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這樣學生在面對挫折時,就不會輕易的放棄生命,因學生的心理問題發生的悲劇也會減少。

6.引領學生在體會自然的過程中感悟生命

高中學生在忙碌的學習生活中很少有時間或有心情體會大自然,大自然是人類永恒的審美領域,體會自然的過程也是陶冶性情的過程,學生在體會自然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價值。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寫自然的作品,作者在對大自然的描寫中也抒發了對自然的熱愛,比如曹操的《觀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蘇軾的《石鐘山記》等,作者在體會自然、親近自然的同時抒發了自己內心的壓力,使心靈得到沉淀,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一切煩惱都顯得渺小了,學生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時,凈化了心靈,使焦躁的內心變得平和。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利用作品中的人物和內容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用作品蘊含的道理來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并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引導,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成長中從容面對挫折,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 孫培忠. 淺論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J]. 文教資料, 2010,(24)

[2] 楊世春. 發揮學科優勢 關注心理健康--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 科技資訊, 2009,(01)

[3] 王錦旭. 隨文潛入心 授道悄無痕--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德育因素例談[J]. 教育教學論壇, 2011,(22)

篇10

一、讀透課文,讀出語文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和加強朗讀的訓練,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不矯情做作,要讓語文課堂上的瑯瑯讀書聲洋溢著濃濃的語文味。朗讀,在科普小品文的學習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現著作者、文本和學生的內在交流。

《大自然的文字》第六自然段用了三個連續的設問句和擬人化的手法來向我們介紹花崗石的神奇有趣。而學生在朗讀時往往不能將設問句讀好,也不能展現花崗石爬行時的有趣。怎樣才能使學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花崗石的神奇有趣呢?在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層次:角色體驗讀悟“設問”的語言藝術

師:把這段話中的三個問句去掉讀一讀,體會一下好不好。

(生自由讀體會后,一致認為“不好”。)

師:同學們,假如現在你就是作者,你知不知道這些花崗石是從哪里來的,怎樣來的呢?(生齊說:知道)

師:知道為什么還要明知故問?

(這樣能夠激起讀者繼續讀的興趣,通過這樣一連串的設問,這塊花崗石顯得更加神奇。)

師:現在假設你就是作者,能夠通過讀把自己的想法讀出來嗎?

第二層次:品讀關鍵詞句讀悟“有趣”

(1)激趣導讀:你還覺得這段話中哪些地方寫得有趣?哪些詞語用得妙?

(2)品讀“爬”字:

這個字可以換成什么字?(移)用在這兒行不行?為什么?這個字讓你想到哪些動物在地上爬——想象一下,冰川會在地上怎樣爬——從這一個“爬”字,你感受到冰川怎樣——讀出這種感受。

(3)品讀“帶”字:

生活中,你見過一般都是誰帶著誰——這里作者說是誰帶著誰——想象一下,冰川在緩慢的爬行中是怎樣帶著巨大的花崗石的——從這一個“帶”字,你感受到了什么——讀出感受。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不僅僅在和文本對話,還和作者進行了心靈交流。當學生沉浸在作者、文本所創設的情境中時,朗讀就有了情感的積淀,是簡單有效的。

二、感悟情趣,說出語文味

教學科普文時,課堂氣氛往往沉悶,學生學得沒勁,成為無聲的知識接收器。原因之一是,這類課文缺少情節,不生動,不能像故事文一樣可以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那么怎樣才能將課文上得有趣味,讓科普小品文煥發其獨有的魅力,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科普文的樂趣呢?在學習《大自然的文字》“星”這一部分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同桌分工,其中一個做有經驗的水手,另一個做第一次出航的水手,進行對話。如:

小水手:啊呀,我們迷路了,又是夜晚,又沒有指南針,這可怎么辦?

老水手:不要緊,你看,這里有七顆星,連起來,像我們用的勺子,最亮的那顆星叫北極星,它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根據這顆星,你能判斷出哪里是南面,哪里是東面和西面嗎?

小水手:能。北面的對面就是南面,這邊是東面,那邊是西面。

老水手:以后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要慌,大自然會告訴我們東南西北的。比如早上,太陽在哪個方向?傍晚,太陽又在哪個方向?

小水手:早上的太陽在東方,傍晚的太陽在西方。

……

“云”的教學,同樣可以讓同桌倆,一個做有經驗的飛行員,一個做剛實習的新飛行員,進行說話訓練?!笆沂焙汀盎◢徥钡慕虒W,可以讓同桌倆,一個做地質考察學家,一個做跟隨地質考察學家出來的小外甥。

改變學生學習中的角色,學生將文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既理解了文本內容,又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這樣,課文中所包含的科普知識,在說的過程中更加明朗,學生能感受到一種“豁然洞開水底天”的樂趣。同時,課堂中充滿笑聲,課堂上就會呈現出語文的輕松和愉悅,課堂上就會閃射出語文的魅力和光芒。

三、學習寫法,寫出語文味

學習語言的終極目標是學會運用語言。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崩纭洞笞匀坏奈淖帧凡捎每偡挚偟臉嫸畏椒ń榻B了四種神奇有趣的文字,這四種文字分別是天書:星、云,地書:石灰石、花崗石。課文中還運用了一個過渡句將神奇的天書和有趣的地書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作者介紹的每一種文字,都運用了不同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學完課文后,仿造文章的構段方法,寫一種自己認識的大自然的文字。例如,在教學“云”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1)快速瀏覽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云,也是天空這本大書上的文字。)

(2)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全段圍繞這句話展開敘述,這樣的構段方式是——先總后分。

板書:先總后分

(3)仔細品讀第三自然段,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交流。

(5)教師小結:課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闡述云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作用,語言文字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

片段練寫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觀察到的、從書本中看到的或向別人請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種種景象,也向大家介紹一種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課文第三自然段的構段方法:圍繞中心句展開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