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中原淚范文
時間:2023-03-28 05:5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白的中原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極品策略傳播機構(英國極品國際品牌投資管理集團中國戰略合伙人)在對2000年~2005年中國38家中小家電企業的一份效益調查統計報告研究發現,5年間中國38家中小家電企業的經濟收益率是逐年下降的,在被調查的38家企業中,2000年平均銷售凈收益率在18.7%,然后以每年3.3%的平均值下降,至2005年,38家家電企業的平均凈收益率只有3.3%,其中有7家為負數。
家電企業經濟收益率大幅度下降的因素有三:一是銷售環境惡劣導致銷售成本增高,這在效益下降的因素比例中占了47%。銷售環境的惡劣現象一是渠道的銷售費用增高,二是產業中企業互相惡性競爭導致產品銷售邊際利潤銳減。
第二方面的影響因素是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占到29.3%;第三是人力資源成本和企業管理成本的上升,占到13%。
中國制造企業主們發瘋似的想遏止“效益遞減”,規避競爭和遠離競爭,但競爭就像月光下的影子緊緊抓著你。
擺脫月影的辦法只有一個:調整站位讓影子消失。我認為中國企業主應有意識的樹立遠離競爭的經營理念和模式,主動遠離競爭,而不是本能去參與競爭。
差異化的產品為經營導向,遠離競爭
在消費主義社會,企業在市場上面臨的競爭基點很大一部分是產品。建立產品的差異化消費是區隔、遠離競爭。
差異化產品不能簡單理解為全新的獨有技術產品,或高溢價的產品,或是外觀設計獨特產品……
正確的做法是,不是你如何創造設計出一個差異化產品,不在差異化產品本身。而是你如何通過差異化產品建立你遠離競爭的距離,并持續保持這個距離。
差異化產品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低成本領先的產品:表現為產品的價格低,以低價格超越競爭對手。
具體的做法是:將產品的實用功能簡化到只滿足消費者的最重要的要求。然后省略其他可有可無的功能,以節省成本。這樣,消費者可從低成本的差異化產品中可以得到兩種體驗:一是要求上的物質功能滿足;二是金錢的節省引發他們的快樂愉悅。但低成本差異化的產品必須做到質優價廉,像微波爐,在中國就是快速熱菜熱飯的,完全不需要太多 其他的功能。格蘭仕就是以超低成本的差異化產品阻擋了一大批競爭者,成功的遠離競爭。
第二類是價值領先產品:表現為產品以超越其它對手的價值去滿足消費者。 價值領先的產品可由以下元素表現:如全新技術化的產品、復合化技術化的產品、高溢價的產品、擁有獨特工藝的產品……
具體的做法是:
你的重點在競爭優勢不是簡單就能建立的,像上述對差異化產品的理解所建立的區隔優勢并不大,競爭對手很容易就可以復制,導致你的區隔優勢并不長久,那么如何建立差異化產品形成區隔競爭優勢?
1、戰略導航。在企業確立差異化產品經營導向的戰略,并有系統的差異化產品經營導向戰略的實施綱領,堅持不斷的開發差異化產品,培養一種從產品方向選擇、產品研發、產品功能指標確定、產品營銷、產品服務等一整條價值鏈的差異化。并在目標、時間、進度、管理、預算、包括盈虧在內進行分解。只有清晰的差異化產品經營導向的戰略導航,才能從戰略高度堅持差異化產品經營導向。
2、建立差異化產品經營導向的組織支持系統。從決策層面、品牌營銷層面、技術研發層面、質量工藝層面、材料供應層面建立一套信息共享管理系統,由產品經理或品牌經理統籌。
3、換位思考。站在消費者體驗的角度創立差異化產品,而不是從企業的角度一廂情愿。否則你的產品可能是可有可無的功能堆砌的“差異化產品”。
4、建立速度與成本優勢。創造差異化的產品成本意味著比同質化(大眾化產品)產品成本高,因為新產品適用到許多新技術,存在著眾多的研發風險,也存在著新品面世后的失敗。即使在技術轉化為商品十分成熟的美國,新品從研發到商品,其成功率也只有7%。差異化產品的經營必須堅持不斷的降低開發成本,只有降低成本形成差異化的優勢,你才能在對手的跟進中有空間回旋。差異化產品降低成本可從以下幾個元素考慮:產品結構與功能的取舍,舍去可有可無的功能;材料的替代,注重以新型材料替代;研發周期的縮短,盡可能將一個產品研發分成幾個單元同步進行。
索尼和三星創造差異化產品的模式差異很值得我們借鑒。
1、差異化產品的創造主張:
索尼:在企業中十分崇尚對產品新技術的創新求異,一直強烈執著在企業培養不拘泥于現有的技術,獨立研究開發前所未有的,創造全新的市場與需求。
三星:不花巨資去搞獨自創新的科技開發,靠一己之力去試圖建立全新的技術王國。不成為新技術的領先者,而是善于將新技術轉化為適應市場的消費產品。
2、差異化產品的創造方法:
索尼:獨立研究開發前所未有的全新產品,創造了許多全球第一的產品:如晶體管收音機、隨身聽、光盤隨身聽、“特麗瓏”技術彩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了新技術的創新第一。
三星:通過支付一定的專利金,引進技術然后以模仿借鑒,變為自己所用,同時注重對現有技術的嫁接、融合,專注于產品設計和迎合市場的消費的需求。
3、差異化產品的創造成本:
索尼:研發結構大,配置上萬人的研發機構,輕視戰略分工合作,只注重索尼產品自身技術規格標準,使索尼的不少新技術創新產品忽視了和其他產品的兼容,開發成本居高不下,創新產品轉化為社會商品的時間成本過大。
索尼在液晶顯示、等離子技術、MP3,半導體等數碼產品的研發上落后。有資料顯示,在2004年~2005年,索尼差異化產品營運邊際利潤一直處于很低的水平,平均低于5%。
三星:研發結構略小,擁有5000名設計人員,重在整合各種技術。產品速度快,液晶顯示、等離子技術、MP3,半導體等數碼產品的研發上比索尼快。在2004年~2005年,三星差異化產品營運邊際利潤保持16.5%左右。《商業周刊》2005年度全球著名品牌100強中,三星品牌價值超過了索尼。
二、建立一個具有“稀缺價值”的品牌,遠離競爭
光有差異化的產品是不夠的,你必須擁有一個具備“稀缺價值”的品牌,才能體現差異化的產品優勢,創造遠離競爭的空間。
“品牌稀缺價值”是指創造“稀缺的品牌”,因存量有限,“稀缺”的價值就彌足珍貴,古典經濟學創始人亞當·斯密在其巨作《國富論》中以沙漠之“水”價高于“鉆石”的比喻形象說明“稀缺價值”的彌足尊貴。水盡管對人的生存極為重要,但水在自然界存量太大,所以水的價值很低,生活中人們大量浪費水的現象很普遍。鉆石則比較稀缺,所以其價值就高,但在沙漠中,水相當“稀缺”,所以它價值高于鉆石。
“品牌稀缺價值”,使品牌具有“稀缺”和“不可復制性”,具備了最強大的市場競爭價值。具有“稀缺價值”的品牌才具有真正意義的稀缺性和排他性,讓你遠離競爭。因為品牌的“稀缺價值”和文化內涵很難有“同質化”,一是全球范圍內的知識產權對品牌“稀缺價值”的排他保護;二是品牌的“稀缺價值”和文化內涵是獨有的,很難被復制。
人對不同產業的認知是有限的,消費者不可能理解差異化的產品的“物質性”,更注重的是附加在這個差異化的產品上的“符號意義”——品牌。
一個具備“稀缺價值”的品牌會讓消費者從內心“認可”這個差異化的產品。如果剝離了這個“稀缺價值”品牌的影響,差異化的產品和大眾化的產品的鴻溝并不大。中國的英雄鋼筆是極具產品力的產品,在上世紀60年代,英雄鋼筆的工藝質量和設計的十余項指標與派克、萬寶龍筆的物理指數相當,還有七項指數超過派克筆。但英雄鋼筆因為不懂得系統建立品牌的“稀缺價值”,所以英雄鋼筆雖有強勢的產品質量指數,但缺乏品牌的“稀缺價值”,和萬寶龍比價值相比差距十分懸殊。
中國的手表制作和設計工藝品和瑞士手表相比沒有區別,但中國產品溢價價值僅值瑞士二、三流品牌手表溢價的3%~5%,這說明具有“稀缺價值”的品牌比差異化的產品更能遠離競爭。
但如果將一塊奢侈品牌手表的具有“稀缺價值”的品牌符碼褪去,這個手表的溢價同樣與其他大眾商品為伍。奢侈品牌商品的產品差異化的真正價值是奢侈品的品牌價值賦予的。
如何創造一個具備“稀缺價值”的品牌?
1、要有做“稀缺”品牌的決心和信念,敢于做品牌,真正意義去做品牌,而不是葉公好龍。
2、要善于經過專業系統的運營,通過獨特的定位、提煉、挖掘、整合、激活、再造等一系列工程來實現“品牌的稀缺價值”。
3、企業對提煉、整合“品牌稀缺價值”,要善于對其傳播、放大、運用、保護等系統服務。
三、建立創造一種新產品和“稀缺價值”的品牌一體的新消費主義,遠離競爭
在當前這個商品泛濫的社會,符號意義的消費趨勢已經誕生,并從某一層面超越了物質商品消費。當你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差異化產品,當你擁有一個“稀缺價值”的品牌,他們都是相對靜止的符號元素,你雖然可以用傳統的促銷方式去整合它們,獲得市場營銷的成功,但傳統的促銷方式也往往會被對手克隆。
你應該動腦筋的是,將你的產品、你的品牌主張和消費者需求緊密聯系起來,鑲嵌移植成為一個整體,善于從創造的“差異化產品”,緊扣消費者體驗的角度,制造,引領、渲染出一種新的消費體驗,大膽引導消費潮流。從世界近兩百年的時尚消費潮流看,凡是大膽引導消費潮流的企業都沒有競爭的煎熬。在這個新消費主義主題的倡導下,全面開展你的營銷。
如何去創立引領一種新的消費主義呢?我認為不需要你開天辟地去創世,而是抓住這幾點:
1、努力認識你的目標消費者的當前需求,清楚知道他們當前的喜、怒、哀、思、衣、食、住、行,然后用較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去滿足他們。
這樣你可以在你的目標消費者中占據強勢地位,遠離競爭。
2、努力發掘目標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很多企業不愿意或無意識去發現目標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因為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消費博弈,企業永遠走在前面,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往往是不經意表現的,這無疑喪失了一個遠離競爭的空間。
企業要建立一個挖掘你的目標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數據庫,最好由產品經理掌管。系統去收集、挖掘、分析、預測消費者潛在需求的各種數據情報,便于獨具眼光去捕獲最有價值的東西。因為數據庫的各種數據情報煩雜,最好每月激活,篩選一次。
3、擴大分眾系統,盡可能努力去擴大你的目標消費群。成熟的市場細分經驗告訴我們,分眾是越細分越好;但是新消費主義的靈感告知我們,盡可能努力去擴大你的目標消費者;只要是消費者,不論男女老少,他們很多需求價值是共同的,那就是具有一種快樂的、滿足、炫耀性的消費。
因此要大膽開拓思路,大膽想象,總結整合出一種最大化滿足消費者需求,令其獲得快樂體驗的新消費主義理念,大膽去傳播,創立引領新的消費。
篇2
一、唐代音樂詩創作
唐代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環境。音樂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達到了頂峰。首先,唐人的音樂觀念開始轉變,如唐太宗在和大臣們探討音樂時提出了“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的看法,表現出對音樂審美作用的肯定和欣賞主體能動性的重視。其次,唐代的音樂系統較前代更為完善和興盛。據《隋書?音樂志》載:“湯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以為九部。樂器工衣創造既成,大備于茲矣。”可見,胡夷之樂開始在音樂殿堂里贏得了一席之地。又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唐代雖沿襲了隋制,但有所創變。除去禮畢曲而增設高昌樂、燕樂,共立十部樂;其中清商樂為中原本土的傳統音樂,燕樂為華夷合樂的新品種,其余的都為外來(異域)音樂。到了開元時期,又“開胡部于學堂上”,并詔“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1]。燕樂就是在對東西方各國的音樂文化和國內各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廣泛吸收和發揚的基礎上形成的。就樂曲而言,崔令欽的《教坊記》所錄曲名計325首,杜佑的《理道要訣》載天寶間大樂署所訂曲名244首,南卓的《羯鼓錄》載曲名131首,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近代曲辭序》說:“凡燕樂諸曲……其著錄14調,222曲;又有梨園別教院法曲樂章11曲,石韶樂20曲。”樂曲調類甚是繁復。再就樂器來看,更是五花八門、品種繁多。繁榮的音樂文化生活醞釀了朝野上下熱愛音樂的文化氛圍。《新唐書?禮樂志》載:“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這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和熏陶了唐人的審美情趣,并且孕育出他們對音樂藝術的濃厚興趣與參與欲望。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中,富有才情的詩人自然會將創作的血脈合著音樂的旋律一起跳動,自覺不自覺地將音樂作為自己的吟詠對象。唐代詩人才華橫溢,很多人在音樂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這是唐代音樂和詩歌結下不解之緣的前提條件。王維的音樂素養很高,看圖便知畫中人奏何樂曲,他善彈琵琶,也常撫琴――“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李白能歌善舞,也喜彈絲品竹――“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白居易更是精于樂理,通曉多種樂器,并對民間音樂和外國音樂都有研究。在唐代,涌現出了一批以音樂藝術為題材的詩作,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名篇。白居易一生專寫琵琶藝術的詩就在10首以上,如《琵琶行》《春聽琵琶兼簡長孫司戶》《五弦彈》《聽李士良琵琶》《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聽曹剛琵琶兼示重蓮》等。當然不止于琵琶,還有《聽崔七伎人箏》《夜聞歌者》《霓裳羽衣歌》等,其中以《琵琶行》最為著名。“詩仙”李白則對笛子情有獨鐘,在他一生8首專門寫音樂藝術的詩中,以笛子為題材的占了5首,這在唐詩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此外,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李頎的《琴詩》、李嶠的《簫》都是很出色的作品。下面將從題材內容和表現藝術兩方面對唐代音樂詩進行探討。
二、唐代音樂詩的題材內容
唐代音樂詩內容豐富,題材多樣,有對樂器的描寫,對音樂之聲的描寫,對歌舞樣式的描寫等。
1. 對樂器的描寫
樂器是音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唐代詩人借物抒情的一個重要靈感來源。唐代盛行的樂器主要有琵琶、琴、笛、簫、箏、箜篌等。[2]唐代有很多詩人本身就是樂器愛好者,他們將音樂和詩歌相融合,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音樂生活風貌及詩人的審美品格。如白居易的《夜箏》:“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惫~按五聲音階定弦,為一弦一柱、多弦多柱的樂器,屬于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類。張祜的《楚州韋中丞箜篌》:“千重鉤鎖撼金鈴,萬顆珍珠瀉玉瓶。恰值滿堂人欲醉,甲光才觸一時醒?!斌眢蠓峙P、豎兩種,其實是來源不同的兩類樂器。臥箜篌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奏。豎箜篌類似豎琴,但要小得多,用雙手撥奏。殷堯藩的《吹笙歌》:“伶兒竹聲愁繞空,秦女淚濕燕支紅。玉桃花片落不住,三十六簧能喚風?!斌蠈儆诖底鄻菲?,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有笙的雛形?!对娊?小雅?鹿鳴》就有“鼓瑟吹笙”和“吹笙鼓簧”之句。李嶠的《簫》:“虞舜調清管,王褒賦雅音。參差橫鳳翼,搜索動人心?!焙崬閭鹘y的中國民族吹奏樂器,音色十分獨特,有一種悠遠、蒼涼的感覺,因此極適于演奏較為哀婉的樂曲。簫常用于獨奏或琴簫合奏。在傳統的中國江南絲竹樂中,簫也是重要的樂器之一。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钡炎臃Q竹笛、橫笛、橫吹,是竹制吹奏樂器。
2. 對音樂之聲的描寫
唐代音樂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聲音的摹寫。這類代表作要首推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及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三首詩都采用“以聲寫聲”、“以形寫聲”的擬聲方法,從正面描寫了音樂的音質、音調、節奏與旋律,展示了音樂的“曲內境界”;又都“以感寫聲”,“移情于物”,從側面烘托了音樂的強烈效果,展示了音樂的“曲外境界”。在詩人的筆下,音樂成了可以聽、可以觀、可以感的東西。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先是“昵昵兒女語”的輕柔細屑,再是“勇士赴敵場”的昂揚激越,開始是“百鳥喧啾”的喧嘩,之后是“孤鳳凰”的“失勢千丈”。白居易的《琵琶行》,一會兒“嘈嘈如急雨”,一會兒“切切如私語”,一會兒“間關鶯語花底滑”,一會兒“幽咽泉流冰下難”,一會兒“無聲勝有聲”,一會兒又“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至于李賀的《李憑箜篌引》,時而“昆山玉碎,眾弦齊鳴”,時而“鳳凰鳴叫,響遏行云”。在三位作者筆下,音樂都有清和與激越,都有單調與復音,有跌宕,有起伏,有詩意,有韻味。無形的樂聲得到了有形的表現,讓聽眾在聽其曲時不僅能夠耳聞,而且能夠目睹。聽穎師彈琴,琴聲微起時,我們好像看到一對小兒女在耳鬢廝磨時相互嗔怪,激越高昂時,我們又仿佛看到勇猛的將士躍馬上陣;聽琵琶女彈奏,嘈雜時使人如見暴風驟雨從天而降,錯綜時使人如見大珠小珠落入玉盤,流暢時使人如見鶯歌燕舞,堵塞時使人如見“泉流冰下”;聽李憑彈箜篌,悲咽時可見帶露的“芙蓉”在哭泣,歡愉時可見“香蘭”在歡笑。更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們在把音樂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來的同時,還注入了他們豐富的情感,更加顯示了無形音樂的巨大魅力。
3.對歌舞樣式的描寫
唐代音樂詩中有對民間歌舞樣式的直接描繪。如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碧じ枋瞧鹩跐h盛于唐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蹈,是指唱歌時用腳踏出節拍。又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一首送人赴邊地從軍的詩作,后因譜入樂府,取首句二字題為《渭城曲》,又名《陽關曲》或《陽關三疊》。[3]這首詩以長安為背景,通過柳色和送行酒表達離別之意,輕盈明朗的基調中暗暗隱藏著一絲悲涼,風格蘊藉含蓄,恰如其分地傳達了人們共同的離愁別緒。多少年來,多少遠游之人,隨著樂聲,唱著《渭城曲》踏上了旅程。
三、唐代音樂詩的表現手法
音樂是聽覺藝術,本身無形無狀。有形之物易寫,無形之音難狀。唐代詩人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來表現音樂之妙的呢?探討其表現手法,對于鑒賞詩歌藝術和從事新詩創作是有益的。
1.以聲擬聲
以聲擬聲,就是用自然界或人世間的各種音響來摹擬不同質感的音樂,喚起讀者的聯想,以完成對某種音樂的表現。李白的《聽蜀僧彈琴》中寫道:“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庇萌f壑松濤聲、流水聲、霜天之鐘聲,摹寫出琴聲的宏偉、流暢和清肅。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以失群雛雁的酸嘶、胡兒戀母的哀啼、長風吹動林木、急雨敲打瓦片等眾多蕭瑟的音響,表現出胡笳樂曲的凄楚哀惋;《聽安萬善吹篥歌》以“枯桑老柏寒颼颼,九雛鳴鳳亂啾啾。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等音響來摹寫篥(古代由龜茲國傳入的一種管樂器,發聲悲哀)的曲調,令人如聞其聲。白居易的琵琶樂曲則一連用了十種聲響:急雨聲、私語聲、珠落玉盤聲、鶯語聲、冰下泉流聲、銀瓶破裂聲、水漿迸濺聲、騎兵奔馳聲、刀槍相擊聲、裂帛聲。以聲擬聲容易引發人們的聯想,是一種最直接的表現音樂的手法。
2.以形寫聲
以形寫聲,即用可視的特征性物形,調動人們的聯想,開通由視覺到聽覺的感受線路,把有形之物幻化為無形之聲。韓愈《聽穎師彈琴》寫道:“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备≡屏踉趶V遠的天地間相與追隨飛揚的這種物態,是韓愈聽到琴聲之后在眼前出現的幻象,是由聽覺到視覺的通連與幻化。當他把這種幻象訴諸文字,感受敏銳的讀者便會產生由視覺到聽覺的逆向反應,透過浮云柳絮追隨飛揚的物象而聽到悠揚宛轉、舒緩自如的縷縷琴聲。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也使用了這種手法。詩中描寫了胡笳樂曲的變化,說道:“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云陰且晴?!卑嬴B忽聚忽散,表現出樂曲的時急時緩;浮云且晴且陰,表現出樂音的清濁變化。這種感覺上的通連現象,錢鐘書先生把它概括為“通感”。[4]
3.側面烘托
側面烘托是指通過聽眾(包括人和自然物)對樂曲的強烈反應來寫音樂的美妙或神奇。李白的《聽蜀僧彈琴》尾聯寫道:“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币蚵犌偾挥X天色已晚,心態之癡迷,正見樂曲之高妙。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結尾寫道:“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穎師的琴曲威力如此之大,不但讓韓愈坐立不寧,而且撞開了淚水的閘門,滂滂熱淚灑濕衣裳,內心忽冷忽熱,如同冰炭交置,最后不得不求其停止演奏。李賀在《李憑箜篌引》中,更是調動了五彩繽紛的動物世界和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斌眢笠豁懀鲇袷癁橹佣?,鳳凰與之和鳴,芙蓉感動落淚,蘭花露出笑容,甚至連煉石的女媧也忘了補天,造成“石破天驚逗秋雨”的驚險場面?!袄萧~”和“瘦蛟”聽了此曲,或激動得跳波,或高興得起舞。那月宮里的吳剛也忘了砍伐桂樹,長夜不眠,倚樹傾聽;嫦娥的玉兔也聽得入迷,皮毛被寒露打濕也不覺得。經過這一番人間天上、花鳥龍魚的綜合渲染,使人覺得李憑的箜篌演技真可謂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這些側面筆墨,與正面描寫相配合,使音樂栩栩如生。
唐代詩歌發達,音樂繁榮,詩歌與音樂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共同發展形成了唐代文化藝術的一大特色。唐代音樂詩以其豐富的內容、多樣的表現手法展現著唐詩獨有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新唐書?卷二十二?禮樂志》。
[2]徐安琪《大唐文化的奇葩》[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清]蘅塘居士《唐詩三百首》[M],中華書局1996年。
篇3
一、楊柳、揚花、柳絮
楊和柳同科不同屬,楊枝上揚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干、枝、葉、花、種子都差不多,因此古詩文中楊柳常通用,楊也叫做柳,垂柳也叫垂楊。楊柳的花呈鵝黃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絨毛,隨風飄落如絮。古人花絮不分,既稱楊花,也叫柳絮。
楊柳生命力強,分布地域極廣。與小草一樣,楊柳也是北方中原最早報春的信使。“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李白),柳芽初綻,淡綠鵝黃,洋溢著特殊的氣韻,給人冬去春來、生機勃勃的感動。于是,新穎鮮妍的楊柳成為詩人歌詠春光美好的意象: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依依裊裊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白雪花繁空撲(滿)地,綠絲條弱不勝鶯”(白居易);“綠楊煙外曉云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
這些詩詞名句,抓住了楊柳的形態、色彩,再現了春景之美,奔涌著詩人對春回大地的歡喜之情。
然而,事物還有另一面。草木鮮妍也會使一些人作對比聯想而生悲哀。柳絮飄零,又會引起人們對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感慨。于是,楊柳又成為詩歌中感時傷春、怨離恨別的意象。
“一年之計在于春”,當然也就有許多人不得不在春天離開親人而遠走他鄉。外出謀生固然不易,應征戍邊更是生死難料?!拔粑彝?,楊柳依依”(《詩經?小雅?采薇》),隨風飄拂的楊柳反而更加深了這個離家赴邊的士兵的痛苦。這里的楊柳,是用作反襯的意象,蘊含著離別的苦情。再看王昌齡的《閨怨》:“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边@里的楊柳,簡直就是引爆離情別恨的導火索了。
出行者痛苦,關行的親朋知己也同樣心情沉重,分手時自然要有所表示,“折柳”就是古老的送別習俗之一。“柳”與“留”音近,可以表達留戀之意;柳枝清新可愛,兼又生命力強,插地便活,也有隨遇而安的祝愿。況且柳樹到處皆有,隨手可折,柳枝自然成了送別的最佳贈物。其通好致意、以慰相思的情義絕不下于今天的送花之舉。據史書記載,漢代長安人送客到城東門霸橋,折柳贈別,以后,“折柳”就成為送別之詞了;漢代樂府中也有《折楊柳》笛吹曲,主題多是懷念征人,怨別思鄉。
唐詩中有好多寫到折柳送別的。如王之渙的《送別》:“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是別離多?!卑拙右椎摹肚嚅T柳》:“青青一樹傷心色,曾人幾人離恨中。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攀折減春風。”李白則有《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由此可見“折柳”與送別、懷人、思鄉的關系。不僅柳枝含情,楊花、柳絮也成了離愁別恨的“代號”了:“撩亂春愁如柳絮”(馮延巳);“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鄭谷有一首《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痹娭械拇?、楊柳、楊花、笛聲、離亭、傍晚等意象組合,強烈地表現了作者與友人一南一北分手時的沉重心情。
因此,我們在閱讀古代詩歌時,可不能“走馬看柳”,忽略楊柳楊花飽浸著的酸愁苦恨,要理解詩人運用楊柳意象的目的。例如李白的詩句“楊花落盡子規啼”,不單是點明暮春時節,更是一種抒情意象,蘊含著飄泊的愁苦、朋友間的掛念。再看柳永的抒情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所寫之景切合離別之情,纏綿的楊柳,冷濕的曉風,慘淡的殘月,都是渲染離愁的意象。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中,崔鶯鶯送張生赴京趕考時有一句唱詞:“柳絲長,玉驄難系?!彼岵坏脧埳x去,幻想用路旁長長的柳條拴住張生的馬,當然辦不到。這樣寫,為的是抒情,這“柳絲”,骨子里就是“留戀之思”。
篇4
一、填空題(12分)
(一)文學常識填空(每空1分)
1.《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名《 》 或《 》。
2.《 》是儒家學說經典,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
3.李白詩歌充滿浪漫色彩,詩歌風格豪放飄逸,被譽為 。
4.《垓下之圍》節選自 ,作者是 。
5.戴望舒的《雨巷》一詩中的丁香姑娘,運用了 手法。
(二)名句、詩詞填空(每空1分)
1.人生代代無窮已,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2.路漫漫其修遠兮, 。(屈原《離騷》)
3.春風桃李花開日, 。(白居易《長恨歌》)
4.感時花濺淚, 。(杜甫《春望》)
二、解釋下列帶“ ”的詞語(每詞1分,共10分)
1.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4.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5.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
6.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7.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8.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三、簡析題(38分)
(一)閱讀《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問題。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抑^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1.本段描寫了哪兩種景象?(2分)二者的關系是什么?(4分)
2.從這段話來看,《秋水》這篇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來講道理的?(4分)
3.這段話中,包含并演化出的兩個成語是什么?(4分)
(二)閱讀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下片,然后回答問題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1.“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三句的含義是什么?(4分)
2.詞人借“樹猶如此”這個典故抒發了怎樣的感情?(4分)
(三)閱讀以下內容,回答問題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里掙脫;
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p>
——祖國呵!
(——選自《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1.這節詩中運用的意象有哪些?(4分)
2.這些意象有什么象征含義?(4分)
3.這節詩中的“你”和“我”是什么關系?(4分)
4.這節詩句寫的是什么時期的祖國?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四、作文題(40分)
(一)應用寫作: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份通知。(10分)
某公司定于2011年6月6日在XX大酒店召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會期兩天。要求分公司經理及負責安全工作的有關人員參加,并且要求與會者在會上匯報前段時間本單位安全生產方面的自檢自查情況。
要求:通知事項齊全;格式規范;語言準確、得體;字數不少于150字。
(二)文學寫作(30分)
以《守望》為題作文。(除詩歌外,其他文體不限,不少于700字)
一、填空題
評分標準:答案需嚴格一致,記誦詩詞名句部分,若一句錯兩字以上,不給分
(一)
1.詩經,詩,詩三百
2.論語
3.詩仙
4.史記,司馬遷
5.象征
(二)
1.江月年年只相似
2.吾將上下而求索
3.秋雨梧桐葉落時
4.恨別鳥驚心
二、詞語釋義
評分標準:答對意思即給分,不拘泥于和參考答案完全一致
1. 厭惡
2. 擦淚
3. 明白大道理的人
4. 彼此緊靠著睡覺;天亮
5. 戰敗
6. 私下;所采取的政治主張
7. 惆悵
8. 拳拳,形容情意繾綣
三、簡析題
評分標準:答對意思即給分,不拘泥于和參考答案完全一致
(一)
1.一是秋水暴漲的景象,一是大海無邊的景象,二者是對比關系,用來說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2.采用具有形象性和故事性寓言的方式講道理,這也是莊子散文的一大特色。
3.“望洋興嘆”和“貽笑大方”。
(二)
1.一是表明自己不愿學張翰(季鷹)于國事不顧、棄官歸隱;二是表明家鄉已被金侵占,有家難歸。或:思念家鄉、渴望收復中原的心情。
2.嘆息自己年華虛度,英雄坐老。
(三)
1.這節詩中運用的意象有“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
2.這些意象象征了祖國正如東升的旭日噴薄而起?;颍簢覄倧?的苦難中解脫出來,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3.這節詩中的“你”和“我”的關系:“你”是曾飽經風霜、深受災難,而今正在重新崛起的祖國,“我”是祖國重新崛起的象征,二者是統一的。
4.是1978年黨的后改革開放的祖國,體現了經歷*動亂的一代青年為祖國的新生和美好的未來而歡呼的強烈愛國之情。
四、作文題
(一)會議通知一般要說明會議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接待事項、住宿情況、需要準備的材料及其它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參考例文如下:
關于召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的通知
各分公司:
為貫徹落實上級有關安全生產指示精神,公司決定于2011年6月6日在XX大酒店召開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先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 參加會議人員:分公司經理、負責安全工作的有關人員。
(二) 會議內容:本單位安全生產方面的自檢自查情況匯報
(三) 會議時間:2011年6月6日——6月8日,會期兩天。
(四) 會議地點:XX大酒店
(五) 食宿:會議統一安排。
(六) 接待事項:公司于2011年6月5日下午3:00---6:00在XX大酒店前臺設有接待登記處,請到達的人員在接待處簽名報到并領取房間鑰匙。
其他未盡事宜,請與XXX聯系,聯系電話XXXXXXX,.E-mail:xxxxxxxxx
XX公司
二0一一年五月六日
(二)文學寫作
評分標準
一類文(27—-30):切題,中心明確,內容具體,層次清楚,語句通順,標點符號使用比較正確,錯別字少,卷面整潔。
二類文(24—27):切題,中心明確,內容較具體,層次較清楚,語句通順,標點符號使用比較正確,錯別字少,卷面整潔。
三類文(18—24):基本切題,中心基本明確,內容欠具體,層次不夠清楚,語句基本通順,標點符號使用大體正確,錯別字較多。
篇5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生;古詩;分類推薦;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辈⒃诟戒浿型扑]了120篇優秀詩文背誦篇目,其中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新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古詩詞的教學要求作了具體規定:“1-2年級,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3-4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笨梢娫谛W階段的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為幫助學生有效積累,提高記憶的效率,教師可以嘗試從時間、詠物、懷古詠史、抒情和哲理等幾個方面線索入手,正面引導學生把握規律,進行分類推薦。
一、以時間為線索,進行古詩分類推薦
古人對季節變化比較敏感,篇數占據時間類的絕大部分,故而按照四季進行分類推薦。
(一)春天
歐陽修《豐樂亭游春》:“綠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表n愈有兩首,其一《晚春》:“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其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倍鸥τ腥自?,其一《春夜喜雨》,其二《江畔獨步尋花》,其三《絕句》。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p>
(二)夏天
楊萬里有兩首,一首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绷硗庖皇资恰缎〕亍罚骸靶『刹怕都饧饨?,早有蜻蜓立上頭?!碧K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范成大的《夏時田園雜興》(其一):“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蓖醪g的《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p>
(三)秋天
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睆埨^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倍拍恋摹肚锵Α罚骸般y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倍鸥Φ摹兜歉摺罚骸盁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p>
(四)冬天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此外,也有描寫節日的詩,王安石《元日》是以春節作為題材:“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p>
二、以詠物為線索,進行古詩分類推薦
古代文人大多托物言志,借描寫景物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因而文人更傾向于日月山水、花鳥蟲魚、江河湖海等等,留下了不少佳作。
(一)動植物
詠梅的有三首,其一王冕《墨梅》,其二盧梅坡的《雪梅》,其三林逋的《山園小梅》;詠柳的有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草的有白居易《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p>
描寫動物的詩有羅隱的《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二)自然
李嶠的《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泵鑼懺铝恋挠刑K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睆埦琵g詠月詩《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三、以懷古詠史為線索,進行古詩分類推薦
這類古詩也不在少數。古代詩人為避嫌,往往會借史詠懷,或借史諷今。在教授過程中,有必要對其字面意思和引申意義加以闡述。
如杜甫《蜀相》一詩有情、有景,可謂情景交融。既有對歷史的評論,也包含了對現實社會的期望。因而,這首詩在歷代贊揚諸葛亮的詩作中,堪稱一絕。
愛國詩人杜牧有三首詩,都是懷古詠史的類型。其一,《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從字面意思上看,作者認為周瑜的獲勝只是因為偶然因素,而不是安邦定國的治國策略。如果沒有東風這種偶然性因素,那么周瑜的火計就不能得逞,東吳就很有可能被曹操消滅。這兩句突出了赤壁之戰的重要性,同時也暗喻自己雖然胸懷大志,但沒有被朝廷重用的悲觀心理。其二,《泊秦淮》更是一首傳世愛國佳作,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碑敃r的唐朝已經是千瘡百孔,詩人在秦淮河上,還聽到歌曲在演唱《花》,其實是借陳后主因為荒無度導致亡國的慘痛教訓,暗諷晚唐那幫醉生夢死的生活,表現出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盡憂慮。其三,《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這首詩直面英雄項羽兵敗自刎的事實,歸咎于其不能接受失敗,沒有東山再起的氣魄,也歸咎于他剛愎自用,不懂得用人、待人等管理的手段,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英雄自刎的惋惜。
四、以抒情為線索,進行古詩分類推薦
古人擅用古詩來抒感,即所謂“以詩言志”的傳統文化,因而這類古詩的數量也較多。細分之,則有送別、相思、愛國、感懷、愛情、悲憤等,充分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
(一)送別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崩畎住端陀讶恕罚骸坝炙屯鯇O去,萋萋滿別情?!蓖醪g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東門送君去,雪上空留馬行處?!崩畎椎摹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钡鹊?。
(二)愛國
陸游的《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三)思鄉
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贝揞棥饵S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贬瘏⒌摹斗耆刖┦埂罚骸肮蕡@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四)思念
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贝拮o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五、以哲理為線索,進行古詩分類推薦
哲理類的詩不僅需要學生記憶,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背后的意義,分學習方法、勵志以及哲學方法論等類型。
(一)學習方法
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眴⑹疽饬x:人的思想應當保持活躍,以廣開言路的方式和開闊的胸襟,學會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和知識,這樣才能永葆新鮮,創新不斷。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苯沂玖藭旧侠碚摰膶W習還不夠,一定要聯系實踐的道理。
(二)勵志
陸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睉斠龑W生不要害怕艱難險阻,只要敢于開拓、勇于進取、發奮圖強,那么,前方將會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全新境界。白居易《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寫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三)哲學方法論
篇6
關鍵詞:古詩詞;閱讀;鑒賞;整合比較
詩歌是文學作品中的精華。我國是詩的國度,祖先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優秀詩歌,它們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培養中華民族精神的沃土,是滋養中華文化藝術的源泉,也是繼承和發揚祖國語言文字的堅強基石。
閱讀古詩詞,領會其中深意,如面對良師益友,聆聽教誨,感受熏陶,又如在藝術花海之中徜徉,享受藝術奇葩的芬芳,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陶醉,汲取思想和文化的營養。正因如此,國家教育部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擴增了古詩詞入選教材的比例,初步統計初中六冊課本共收錄古詩詞89首。大量古詩入選教材,對加強中小學生的中華傳統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學生情操,全面提高初中學生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詩歌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它非常講究格律字韻。文字就受到格律字韻的限制,語言比較簡潔凝練,內容卻比較豐富。有悲歡離合的情感,有壯志未酬的豪情,有人生感悟的生活哲理等。而初中學生知識層次有限,閱讀理解水平能力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它成了初中階段古詩詞教學的關鍵。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主要強調吟詠、背誦。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實有些言過其實,夸大了吟詠、背誦的作用,順理成章地成為語文教學中強迫學生“囫圇吞棗”式地背誦詩歌的理論根據,這種不求甚解的機械記憶式吟詠、背誦詩歌的理論根據,這種不求甚解的機械記憶式吟詠、背誦十分枯燥乏味,它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而且抹殺了初中學生故有的聯想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此,筆者認為在古詩詞教學之中,特別是在九年級復習階段,應該重視用“整合比較”的方法來指導學生閱讀,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提高復習效果,可謂“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欣賞。
所謂整合比較,就是將兩項或多項事物進行整理對照,揭示其間區別與聯系的規律的科學方法。整合比較的基本途徑是:異中求同,同中求異。整合比較的方法很多,關鍵在教師怎樣把握好教學目的和內容,在此基礎上尋找整合比較的支撐點,具體怎樣整合,比較什么,得到什么,應視教學內容而定。
一、同一內容,通過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較,提高學生理解作者異曲同工之妙的能力
送行告別是人們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作為詩人,在送別時,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在詩中或抒情、或祝愿、或勸慰、或共勉,種種離愁別緒盡凝詩中。
1.異中求同——貌離神合,提高學生理解作者異曲同工之妙
例如:(1)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畎住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這是兩幅翹首凝望圖。朋友離別,沒有千言萬語,千叮萬囑。只是長久佇立,翹首凝望,直到朋友消失得無影無蹤。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盡在默默無言、翹首凝望之中。不同的作者,在感情表達方式上,竟有如此驚人的相似之處,真是異曲同工之妙。
2.同中求異——大相徑庭,提高學生理解作者表達感情因環境和對象不同而產生差異的能力
又如(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畎住顿浲魝悺?。
(4)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拙右住顿x得古原草送別》
(5)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蹙S《送元二使安西》
(6)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哌m《別董大》
(7)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醪端投派俑问裰荨?/p>
(8)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钌屉[《無題》
六位詩人面對分別,表達情感的方法卻不盡相同。送別詩主題看似單純,其實并不然,因為送別的對象不同,有朋友,有親戚,有情人,即使是朋友,多層多面,也有分別:有官友,學友,道友,詩文琴棋書畫友。
汪倫是李白的平民好友,詩人用淺顯對比和夸張,淋漓盡致地盡抒情懷;王孫是貴族子弟,是作者的學友,作者用擬人手法,比較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元二是作者的官友,此次分別前途未卜,作者對友人的感情寓于對友人前途和生活的牽掛之中;董大是作者高適的琴友,杜少府是作者王維的官友。面對分別,同將一切感情寄托于安慰共勉的語句之中,但前者著重體現對友人高超琴藝的贊賞,而后者著重體現自己博大的胸襟,為后人所傳誦。而李商隱送別的情人,詩中表達人間相思之苦,更是千古愛情的絕唱??梢?,送別詩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各個層面人物的不同生活命運和世態人情。通過比較,對于提高學生認識歷史、提高思想和文學修養有一定的意義。
二、不同題目,同一題材,表現同一主題的比較,由此及彼,提高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
再如:(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奶煜椤哆^零丁洋》
(10)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空?!耐甏尽秳e云間》
歷史的相似是那么的驚人,相隔數百年,兩位詩人卻要面對同樣的社會現實。外族的入侵,使大好河山支離破碎,雖親自帶兵抗擊,卻無回天之力,被俘就義時,寫下了不朽詩篇。詩中將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相連在一起作層層鋪陳,表現了忠心報國、視死如歸、舍生取義的崇高民族氣節,令人深受感染,熱血沸騰。
另如:(11)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懹巍妒緝骸?/p>
(12)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別云間》
魂牽夢繞祖國命運,臨死不忘收復國土,還我山河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人潸然淚下。
三、不同題材,同一情感,一線聯珠,提高學生遷移能力
還如:(1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鯙场洞伪惫躺较隆?/p>
(14)目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15)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鸥Α洞和?/p>
(16)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n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四句詩體裁不同,雖出自不同時代的作者手中,但讀后對生活卻有一股“人在旅途,心戀故鄉”的淡淡鄉愁。
四、不同題材,同一生活哲理的比較,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還如:(1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1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兩位詩人在不同題材中發掘了同一生活哲理“站得高,看得遠”,表達了自己的偉大抱負,表現了自己對前途充滿信心,同時又將抽象的義理寓于具體事物之中。
(1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獎⒂礤a《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0)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數百年。——趙翼《論詩》
(2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懹巍队紊轿鞔濉?/p>
(2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鯙场洞伪惫躺较隆?/p>
不同題材提示了“歷史是向前發展的,舊的事物終究要被新的事物代替”的規律,啟示后人,不能因循守舊,要有開拓進取思想,闡發了普遍意義的哲理,很耐人尋味。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日趨黑暗,春趕寒冬,只要努力,明天會比現在好。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
總之,利用整合比較閱讀,有助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領悟古詩詞的主題和作者的藝術匠心,充實思維背景。學生經過多方的整合比較,長期訓練,就能形成思維廣泛、深入探究問題的良好習慣和思維模式。這是我們教學過程中要求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并掌握“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基本方法,發展學生遷移知識能力,形成多方位思索問題的能力和方法,不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宗旨嗎?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漢語詩詞漢譯英翻譯詩意拙化
Abstract:Dueto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nationalityandWesternnationalityintermsofthoughtpatterns,culturesandlanguageexpressions,obscurityofthetranslatedversionsofChinesepoetryannoysthereadersinchoiceofwordsoractualizationofimage,thatis,thetranslatedversionsfailto“actualize”theimagesandessenceoftheoriginalworks,resultinginthereaders’inabilitytoappreciatetheindescribablebeautyoftheChinesepoetryandsomeregretsinaestheticappreciation.
Keywords:Chinesepoetry;translation;imageactualization
漢語詩詞作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越來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愛,甚至對西方詩壇都產生了一定。美國詩人雷克思羅斯就曾認為,“繼波德萊爾之后,對西方詩歌影響最大的可能來自外面,來自與日本詩歌的譯文。”[1]或出于傳播文化的需要,或出于個人志趣的原因,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外諸多譯者不辭艱辛,進行了漢詩英譯的多番嘗試。不少譯作被評論家們稱之為形神兼備、既“信”且“雅”的再創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譯作也無法完全擺脫原語文化和語言存在與表達方式的影響,造成原作里意象與意境在譯語作品中的剝蝕與褪色。
一、不同語言詞義內涵的差異和詞語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現象
1.詞義內涵的差異造成的拙化現象
“中文詩大半‘句’成一單位,句末一字在音義兩方面都有停頓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詩音節最著重的地方”。[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終結標志,往往承載著一行詩特別著意的任務?!跋嘁姇r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Difficultitwasforustomeet,anddifficulttopart/Nowtheeastwindhasfailed,andalltheflowerswither.),[3]這兩個詩句表達了李商隱對所愛之人憂思難忘的痛苦心情?!跋嘁姇r難別亦難”,體現出對戀人的綿綿柔情。句末的“難”字,表明今后曠日持久、別后相思的苦痛及復雜的心態;“殘”與“難”押韻,寫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東風無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愛情帶走了春天的傷心圖景。譯文雖也表達了兩句詩的基本意思,但還是留下遺憾:原文中一字千鈞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別被“part”與“wither”磨蝕掉了——“part”一詞按簡明牛津辭典的解釋,其含義僅僅是“人們彼此間分離”;而漢語的“別”字,除表示“分離”外,又依據人們所處的各種不同情境具有多種意義,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惜別”,“痛別”,“拜別”,等等,古漢語中就有“別易會難”這樣的成語,可見“別”的經歷和體驗自古便帶給人們不盡的傷感與惆悵,于是以“別”為題的許多詩詞歌賦傳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詩中,詩人起筆便入主題,“別”字為詩眼,直擊人心,“part”一詞難有這種效果?!癮nddifficulttopart”更遠遠比不上“別亦難”的凝重傷感之情,也無法深切表現出“殘”的凄涼蘊意。該詩的后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Springsilkwormtillitsh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Acandlebutburnedouthasnotearstoshed),[4]作者以到死絲方盡的春蠶與成灰淚始干的蠟炬,象征至死不渝的愛情和明知無望、仍愿擔荷終生痛苦作執著追求的殉情精神,絲“與”思“諧音,為語義雙關字。雖然中也有一些雙關詞,但能與漢語諧音雙關詞在語義上對應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譯中或求“神似”以忠實于原文,或重“形似”以達至辭美的效果。上譯便是忠實原文的一例。而另一譯文為了追求“形、神”兼備的“化境”,著實下了一定功夫:Silkworm’sthreads,likemen’slongingthought,endonlywhendeathcomes/Candlesshedtearslikementilltheyburntotheirbottoms。[5]這一譯文打破原文束縛,明確譯出了雙關的兩重含義,但又似過于直白,與原詩含蓄的風格不符,讓讀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間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濃郁的悲劇色彩有所銷蝕。另一首具有挑戰性的詩作是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僅舉后兩句的兩種譯文:1.Intheeastthesunisrising/Inthewestrainisfalling/Canyouseeifit’sfairorfoul?[6]2.westisweiledinrain,theeastenjoyssunshine/Mygallantisasdeepinloveasthedayisfine。[7]譯詩1中,“陰晴”的含義是明白的,因為譯者此處巧用foul和fair兩個雙關詞,表達了“陰晴”和“善惡”之義,但讀者無法從中領悟出原詩的言外之意;譯詩2中,“情”和“晴”字都譯出了,抑揚格六音步加上韻式aabb,基本傳達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傳達方面仍有一定距離。詩中的“我”,通過天氣的陰晴不定,表露自己在聽情郎歌唱時的心情,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她主要是以問的形式揣測對方心思。上述兩譯,可以說各有千秋,皆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議加上注釋:“晴”〔qing〕hereisapun.Ontheonehanditmeans“fairnessoftheweather”,andontheotherhanditimplies“情”〔qing〕,ahomophone,means“love”。[8]該建議的目的是為彌補譯詩里的缺憾,但這種中混雜的腳注對不通中文的英美讀者設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礙。
2.漢語疊音詞造成的拙化現象
漢語詩詞中疊音詞在傳情達意和構成審美意境方面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在對這種詞的翻譯過程里,譯語的“復現”能力同樣顯得十分有限,也對詩詞所蘊含的美感產生拙化作用。唐朝詩人崔顥在《黃鶴樓》中寫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Acrossthesunlitriver,clearlyseenareHanyang’strees/AndParrotIsland’steeming,fragrantgrasses.)。[9]上句中疊音詞“歷歷”,描述漢陽樹木清晰展現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呼應,通過形容芳草茂盛來展現思鄉戀故的情懷。由于兩個疊音詞韻母相同,且相互照應,因而顯得甚為和諧,對情景交融、詩畫統一的意象創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此處如果不用“萋萋”這樣的疊音詞,任你再怎么絞盡腦汁選擇詞語恐怕也難以達到同樣的效果。盡管英文“Now”一詞暗示了兩句間的緊密對應關系,但卻無法在讀者的心靈圖景上重構原語的意境。
此外,從“預期”的角度上看,后出現的疊音詞照應前面的疊音詞,也是漢語詩詞所擁有的、極具獨特而玄妙的藝術魅力的節奏形式,“有的節奏都必須能在生理、心理中印為模型,都必能產生預期”。[10]正是這種預期的實現,使得節奏帶給我們愉悅的。而看譯文,我們只能在理解意義的層面去把握詩的語言,這令我們的審美視角受到很大局限,無法像感受原語意境那般獲得審美。如李群玉的《黃陵廟》中兩句詩:“野廟向江星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Inthespringstillness,therustictemplefacestheriver/Teeminggrassesgrowamongtheancienttablets,theirinscriptionslongeffaced.)。[11]譯文對原語詩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造性重構,但同時帶來的拙化現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說,這并非譯者功力不及,實乃不同語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達方式使然。史奈德寒山詩第八首中“奚長石磊磊,澗闊草蒙蒙”(Thevalleysarelongandstrewnwithstones/Thestreambroadandbankedwiththickgrass.),[12]譯文里“strewn”一詞意象為“散布”,常用于比較輕的東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處沒能表現出原文“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國漢詩翻譯家韋理給出另一譯文:Thevalleysolongandthegroundsostony/Thestreamsobroadandthebrushsotangledandthick.[13]譯文一連選用了四個“so”,旨在突出“多”與“盛”,但給讀者的感覺卻是冗繁且牽強,脫離了原作兩個詩句各語言要素之間的對應關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漢語詩詞中這種疊音詞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動甚至影響到了一些英語國家譯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譯作中不時創制出模仿或套用中文詩詞的行文方式。如戴維·拉鐵摩爾所譯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兩句:“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Lifeofmanageonageunexhausted/rivermoonyearbyyearlookingateachother.)。[14]譯者的意圖值得稱道:從形式到,似乎把原語與譯語的轉換完成得天衣無縫。然而從譯入語讀者的角度審視這樣的貼近,不客氣地講,此種中國式英語的機械模仿,嚴重地瓦解了原詩的意境。因而,與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實樸素的手法進行翻譯:Manygenerationshavecomeandpassedaway/Fromyeartoyearthemoonslookalike,oldandnew.[15]只是這種力求達意的譯句,仍然未能將詩人靜靜的心靈與眼前天地進行的神秘而又親切的、悠然心會的唔談加以充分構圖與賦形,進而帶給讀者無限遐想與情趣。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盕letcher譯為:ThroughendlessSpacewithrustlingsound/Thefallingleavesarewhirled-around/Beyondmykenayeastysea/TheYangtze’swavesarerollingfree;Bynner則譯為:Leavesaredroppingdownlikethesprayofawaterfall/WhileIwatchthelongriveralwaysrollingon.[16]顯然,無論是哪一種譯詩,都因使用了連詞而未能把原詩里“陰陽對稱型視象”——將兩種相斥相異或相關的事物加以對稱地建構而產生的視象——表現出來,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文的對稱美。
3.漢語詩詞表達方式造成的拙化現象
不僅在疊音詞上,就是漢語詩詞中頂真續麻式的表達方式,也有譯作者企圖在形與神上與原語達成契合,如李白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首詩就像許多其它漢語詩詞一樣,雖然表面上是用最簡單的語言寫成,卻是利用了古典漢語那種簡潔和含混結合的敏銳性,暗示表面之下潛藏的哲理。龐德將這兩句詩譯成:Drawingsword,cutitintowater,wateragainflows.Raisecup,quenchsorrow,sorrowagainsorrow.[17]這已不像英語了,這簡直就是把中國字分別轉換成英語單詞羅列在一起。這種天真的大膽的創意嚴重地揮發掉了原詩中的意蘊和哲理。
譯文在尋找與原語文本對應的語言形式上受到限制,同樣造成漢語詩詞蘊意的減損。如杜甫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Twooriolesamidgreenwillows/Arechirping/Arowofegretshighupthebluesky/Isflying/Westernridgescrownedwithlong-accumulatedsnow/Areframedinmywindow/AboatcomingfromeastJiangsuProvincefaraway/Ismooredoutsidemydoor.)。[18]“黃鸝”與“白鷺”,巧妙地利用了兩個帶顏色的動物名詞,相互呼應,珠聯璧合。譯文根本無法體現出這種色彩鮮明的動感圖景;以“江蘇省”取代詩作中的“東吳”,這關照到了詩意的“信”——兩個專有名詞指同一個地方,卻因未能現出“東吳”隱含的朝代更迭的滄桑背景而失掉了原詩里意境的“美”。誠如辜正坤指出:一切詩歌的特定妙蒂總根于特定的語言形式。漢語詩詞之所以絕妙無倫,一個關鍵的因素即在于漢語本身無可替代的視角、音象、義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19]將漢語詩譯成英語詩,不僅要把語言譯過來,“而且還要把詩意譯過來,而詩意又是那么微妙的東西,在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傾注的時候,詩意會全部揮發?!保?0]
二、譯語再造的意象偏離原文造成拙化現象
意象在古典詩詞中的地位,有人比擬為語義學中句子的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中國古典詩詞是由意象和意象組合結構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與非具象的形象之中,表達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這個藝術形象去感動讀者,喚起讀者的想象與聯想。這種意象具有廣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們能體會到某一意象的內涵,卻不能加以精確的量化或數字化,甚至難以用語言完整清晰地令意象畢肖無余。如賈島詩《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UnderthepinetreeIaskedthelad/Wherehismasterhadgone./“Topickmedicinalherbs/Hesaidhehadgone./”“He’ssimplyinthisverymountainout/Inthedepthsofclouds/Hiswhereaboutsarenotknown.”)。[21]此詩寓問于答,短短四句,三番問答,體現出訪者對隱者之高潔十分景仰,情真意切。后兩句詩的景觀給人以朦朧美感,但“師”在何處,為訪“師”、尋“師”不遇后情緒如何,這一切都“隱”而不露,其中的含蓄美皆由讀者去吟味。上例譯文,雖說將原詩意境大致表達出來,但由于表達形式的束縛,出現了四次“他”,使原詩的凝煉與朦朧之美以及“隱”的質感——“師”只出現一次,卻句句都有“師”的影子——未能以朦朧的言語形式傳達出來。
漢詩中幾個意象的組合,并非只是意蘊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內在因果的邏輯關系,而與之相對應的譯語文體卻暴露出乏力和欠缺,使原語意象的美感打了折扣。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薄斑h上”與“白云”相聯,“石徑”與“人家”有關,深秋里的楓林,在經過秋風秋雨秋霜的磨礪后,變成火紅,勝過二月里綻放的鮮花。其譯文為:“rockypathslopedfarupthechillymountains/Therestoodsomecottages/wherewhitecloudshadrisen./Istoppedmycart,sittingthereintoenjoy/Lookingatthelovelymapletreesatdusk/Therealcolourofthemapleleaveswithfrostwasdeeperthan/ThatofSecondMoonflowers”。[22]以“mapleleaveswithfrost”來對應“霜花”,即帶霜的樹葉,不免給人以寒冷的感覺,難以帶給讀者冷艷卻彌堅的美感。譯詩還消損了原詩里隱含的“秋風秋雨磨礪楓葉”的意義,意象之間的內在關系有所消弱。
時空跳躍式的意象組合,構成漢語詩詞的另一美感特征。詩歌不是年表,更非日記,不能按時間順序和地點順序,細細記錄。詩歌的跳躍性在于詞語與詞語之間,詩句與詩句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是跳躍性的,甚至是突變性的。目的是使幾個畫面在相互銜接之中,組合出一種印象,去感動讀者。這種組合正好利用了人類視覺的延續性,以及感情變化的時間性,使一些看似無關卻有內在聯系的畫面和意象,共同組成一種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AtthefootofthecitywallsofYiyang/Grassesarelushandgreen/Gulleywaterisflowingeast/Andturnswestthen./Fragrantblossomsoftreesare/Ofthemselvesfading/Throughoutthehillyjourney/Springbirdsarevainlycrowing)。[23]原詩四句,每句是一幅畫面,一個意象。表面上看,草生城下,澗水復流,芳樹花落,春山鳥啼,這四種意象并無必然的聯系,但把這四種意象歸結于安史之亂后,昔日繁華城市夷為荒涼寂寞之地的主題之下,便組成了令人無限悵惘的景象。譯語表面上看以“at”引出地點,用“And”,“then”等詞語表明彼此之間的關聯,各意象似乎相合緊密,但實際上由于是一幅平鋪直敘式的意象群畫面,蕭條與冷落之意未能充分展現出來,原詩的味道便淡了許多。
漢民族的綜合性思維,使得詩詞構思方式和語言組織方式方面體現出悟性和意合的特征,而英語的構思方式和語言組織方式則更為突出理性和形合。漢語的意合無須借助詞匯語法的銜接手段,僅靠詞語和句子內含意義的邏輯聯系(或靠各種語境和語用因素),便能構成完整的語篇和意象;英語則往往不能缺少詞匯語法的顯性銜接,即從語言形式上把詞語句子結合成語篇和意象。這種差異導致在漢語詩詞、甚至在曲與賦等形式的文學作品的英譯過程中,原作妙境意蘊也產生流失現象。如馬致遠的名篇《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贝饲萌涫俗志艂€名詞所指的物象構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蕭瑟蒼涼的圖畫,表現出詩人漂泊羈旅途中彷徨愁苦的心境。九個名詞無一虛詞,九種物象極其和諧地組織在秋天夕陽之下。此境中之象,深沉高遠,格調清逸。該作譯文:Witheredvineshangingonoldbranches/Returningcrowcroakingatdusk/Afewhouseshiddenpastanarrowbridge/Andbelowthebridgeaquietcreekrunning/Downawornpath,inthewestwind/Aleanhorsecomesplodding/thesundipsdowninthewest/Andthelovesicktravelerisstillattheendoftheworld。[24]為了充分表達原作中組合意象的關聯性,譯文使用了相當數量的有連接作用的詞。尤其在空間層次、動靜層次和音效層次方面,如“hangingon”,“returning”,“hiddenpast”,“in”,“still”,“and”等。細細品味一下,缺少關聯詞的原作所呈現的意象是靠意合有機聯系在一起的,展示了漢語語言凝煉、自然、朦朧、深遠的美感,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述的,“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而譯文要體現原詩意象的內在邏輯關系,只能借助于添加的一些詞語或詞語形式,不過這樣一來,通過形合構成的意象在“復現”的過程里,不可避免地磨蝕掉了原曲的獨有藝術魅力。
中國詩詞中有些詩句無主語,增加了移情和現實情境的效果。中國詩歌傳統是詩以言志,要求詩人以自我為出發點,但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分明,因而構成了詩詞創作中“不隔”(王國維)的趨勢,出現了“無我”之境或“忘我”之境。而西方詩歌則以“我”中心,詩句里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分明且同時顯現。華茲華斯說“Iwanderedlonelyasacloud”(我曾經像一片云朵般孤獨地漫游),中國詩人則更傾向于說“行云流水”。
漢語語素的單音節性和組合的靈活性天然適合于“對偶”,中國人思維的虛實辯證又為偶意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虛實統一的對偶成了中國人特別喜好的藝術樣式。中國詩詞的意義排偶、聲音對仗、句法結構交相印證便構成其異于西文詩歌的獨特的創作與表達方式,所含蘊的音、意、形對稱美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達到一種“和”的豐厚和均衡,使世人品味到漢語詩詞“句句相銜”、“字字相儷”、“宛轉相承”、“剛柔判象”的藝術魅力。相比之下,西文文法嚴密,不如中文字句構造可自由伸縮顛倒,因而難以象漢語詩那樣將上下兩句對得工整。
三、結語
漢語詩詞翻譯過程中原語作品美感的拙化現象是否能夠避免,譯界比較認同的“補償原則”可否消除這種因拙化產生的原作意象和意境的磨蝕?筆者以為,再高明的譯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拙化現象,想要原汁原味地在譯語中再現原作的美感,恐怕最終不過是一種心向往之的理想而已,空留下一番望“漢”興嘆的感慨。
[1]KennethRexroth.ClassicsRevisited[M].Chicago:QuadrangleBooks,1968.130
[2][10][23]朱光潛.詩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149,92,159
[3][11]張廷琛.唐詩一百首[M].魏博思,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221,227
[4][15]謝真元.唐詩三百首鑒賞[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389,2
[5][8]馬.翻譯批評散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169,163
[6]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108
[7]許淵沖.唐宋詞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9
[9][18][21][22][23]唐一鶴.英譯唐詩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49,177,7,247
[12][13]鐘玲.美國詩與中國夢[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2
[14][17]趙毅衡.詩神遠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238,234
[16]龔光明.翻譯思維學[M].上海:上海院出版社,2004.392
[19]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