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荷花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10 06:02: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寫荷花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最憐紅粉幾條痕,水外橋邊小竹門。《芙蓉》清·鄭板橋
3、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詠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4、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秳e儲邕之剡中》
5、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恫缮徢匪濉ひ笥⑼?/p>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缎〕亍?/p>
7、下有青污泥,馨香無復全。《京兆府栽蓮》
8、吳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宮殿半平蕪,藕花菱蔓滿重湖。《浣溪沙》薛昭蘊
9、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采蓮》南朝·梁·吳均
10、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阮郎歸·初夏》
篇2
荷花在唐長安城的種植范圍極為廣泛,其因素之一是唐代長安城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優越性。唐時關中地理條件優越,有、欏涇、渭、灞、骸灃、澇八水繞長安之說。而在長安城內,經修葺供生活和娛樂所修建的池、渠更是數不勝數,唐詩中對其描寫更是屢見不鮮,著名的池、渠有:太液池、曲江池、昆明池、興慶池等等。荷花作為最重要、最具有觀賞性的水性植物之一,自然在“多水”的長安城內,成為天性熱愛生活的唐人,追求高雅生活的文人墨客所欣賞贊美的對象。于是,在唐詩里皇家園林的描寫中,自然少不了荷花的篇章。
據筆者粗略統計,《全唐詩》中涉及曲江的詩歌達到四百篇左右,是現存吟詠唐代長安城地標的詩歌中,所占數量最多的重要地標之一。曲江位于長安城東南部的貴族游賞享樂之地,這一稱呼出現自秦漢,《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武帝)還過宜春宮,相如奏賦以哀二世行失也。其辭曰:‘登陂e之長坂兮,坌入曾(一作層)宮之嵯峨。臨曲江之B州,望南山之參差?!贝颂幍囊舜簩m,又名宜春苑,建于秦代,在漢宣帝時,更名為樂游苑,據《類編長安志》記載:“樂游苑。宣帝神爵三年春起,在長安東南杜西北,本秦之宜春苑也。宣帝起樂游廟,因為名,在唐京城內高處。每正月晦日、上巳/重九,京城士女咸以此登賞祓禊。”隋時,樂游苑更名為芙蓉苑,唐代沿用隋時這一稱呼,依舊使用“芙蓉苑”或“芙蓉園”的稱呼,同時,通過唐代的各類文獻記載可以看到,在唐代,“苑”、“園”二詞已經基本通用,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在唐代,修建園林的目的已經由秦漢時期的豢養禽獸改為供帝王貴族游賞玩樂。
歷代的各類文獻中,對秦漢時期和隋唐時期的曲江這一地理概念有著差異較大的記載,造成這種差異的最大原因是曲江和曲江池的地理概念在歷史的進程中出現了變遷。這一名詞的演變線索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在此不進行一一列舉。清人徐松所撰的《唐兩京城坊考》中,對“次南曲江”的記載是:“《長安志》以曲江在升道坊??肌短藉居钣洝?,曲江與芙蓉園相連,則其中不容隔立政、敦化二坊。今移于此?!?/p>
對曲江的記載是:“龍華寺之南有流水屈曲,謂之曲江,其深處下不見底……《劇談錄》曰:曲江池,本秦時陪洲,唐開元中疏鑿為勝障。南即紫云樓、芙蓉苑,西即杏園、慈恩寺。花卉周環,煙水明媚,都人游賞,盛于中和、上巳節。即錫臣僚會于山亭,賜太常教坊樂,池備彩舟,惟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學士登焉。傾動皇州,以為盛觀?!碧拼适覍τ谇椭苓吘坝^的開發已然達到較為成熟的程度。每逢重要節日,泛舟曲江、曲水流觴顯然成為貴族游樂的重要內容。
芙蓉苑位于曲江南,《通鑒》:“貞觀七年十二月,上幸芙蓉圖。”胡三省注引《景龍文館記》:“芙蓉園在京師羅城東南隅,本隋世之離宮也。青林重復,綠水彌漫,帝城勝景也。”在《增訂兩京城坊考》中記載,經過一系列探測,得出結論,曲江池在芙蓉苑內。曲江作為一條水道,是秦漢時期曲江的主體,而后世以曲江一稱來替代原本的曲江池,唐代貴族的游玩圣地即以曲江池為主體的芙蓉苑。
唐詩中,含有曲江荷花意象的作品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侍宴應制詩、文人游冶活動詩和詠物感懷詩。下面,依據類別對這三類荷詩逐一進行分析。
一、 侍宴詩歌中的荷花書寫與政治思維
費正清在其著作《東亞文明: 傳統與變革》中寫到:“7世紀的中國巍峨雄踞在當時世界其他一切政體的頂峰!”而縱觀中國歷史,很難找到另一個時期能夠與唐代的輝煌相提并論,作為這一發達帝國的都城,長安城無疑是經濟、政治、文化等重要形態的多重核心。廖道南的《殿閣詞林記》卷十三寫道:“凡被命所有所述作則謂之應制”。唐代長安的應制詩是皇權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產物,為我們探析唐代長安城皇帝與貴族的活動和文人侍宴心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閻朝隱的《三日曲水侍宴應制》寫于上巳節,“三月重三日,千春續萬春。圣澤如東海,天文似北辰。陛下制萬國,臣作水心人?!边@首詩記載了在唐代重要節日上巳節那天,帝王群臣共游曲江盛景。在這樣一種意識形態色彩濃重的創作要求下, 詩人用寥寥數筆,就勾勒出長安之春,曲江池畔生機盎然的景象,“荷葉珠盤凈,蓮花寶蓋新”荷葉上滾動的露珠和初綻的蓮花,是氣象萬新的體現,在作品中作為重要的意象給皇帝的出游增加了天人合一的效果,最后一句“陛下制萬國,臣作水心人”畫龍點睛,直抒胸臆表達作者本人對于圣上的英明統治的由衷贊嘆和作為臣子的一片赤誠之心?!缎绿茣繁緜饔涊d:“(朝隱)性滑稽,屬辭奇詭,為武后所賞”,《舊唐書》本傳:“朝隱文章雖無《風》、《雅》之體,善構奇,甚為時人所賞。”這些對閻朝隱本人的記載加上詩人的創作風格,便不難看出其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反之,對其應制詩的解讀也有了一定的現實依據。
《春日芙蓉園侍宴應制》是命題應制詩,宋之問和蘇F的同名作品,同樣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主題下,二位詩人對應制附和的政治需求與文學創作的大膽創新之間平衡點的探索。宋之問詩作如下:“芙蓉秦地沼,盧橘漢家園。谷轉斜盤徑,川回曲抱原。風來花自舞,春入鳥能言。侍宴瑤池夕,歸途笳吹繁?!北驹娭?,作者并無像上文閻朝隱詩歌中對天子和皇權直抒胸臆的歌頌,但在主旨上仍然符合侍宴應制詩歌的要求?!败饺亍背霈F在曾經一統天下的秦地,暗指如今的大唐盛世完全可與昔日的大秦帝國所媲美。在宋之問筆下的應制詩與前人的相比,除了主旨與創作意圖相同之外,宋之問更加注重詩歌的文學技巧,偏重于突出作品的文學色彩。這首詩內容豐富,有多處自然景色描寫,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以自然美來烘托出和樂盛世的平定與安寧,詩歌末尾以“瑤池”來比喻曲江池,用傳說中的美好的意象和情景來暗暗比喻此時此刻的景象,更易贏得圣上歡心。
蘇F的同名詩云:“御道紅旗出,芳園翠輦游。繞花開水殿,架竹起山樓。荷芰輕薰幄,魚龍出負舟。寧知穆天子,空賦白云秋”。蘇F的應制詩大多創作于初盛唐過渡時期,蘇F少年得志,深得中宗等皇帝的喜愛,其人本身經歷了唐王朝高度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更易于在應制詩歌的創作中注入自己對這個時自內心的歌頌。而在后世的詩文評論里,蘇F的應制詩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明人楊慎的《升庵詩話》卷八云:“唐自貞觀至景龍,詩人之作,盡是應制,命題既同,體制復一......獨蘇F…… 迥出群英矣?!逼渲泻苫ㄒ庀蟪霈F在頸聯,“荷芰輕薰幄,魚龍出負舟” 作為應制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它的作用是為主體服務,寫作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本詩語言簡約婉麗,前三聯的景物描寫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和樂美麗的芙蓉園景色圖,“御道紅旗出”暗指了皇帝出游活動,最后一聯與前文宋之問的同名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都使用了傳說中的人物來暗指當今盛世。
對比閻朝隱、宋之問和蘇F的這三首曲江侍宴應制詩,我們不難發現,三人的詩歌創作目的相同,均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縱觀作品本身,從立意、內容以及辭藻的運用,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荷花這一意象在詩歌中除了為作品的景物描寫作為點綴以外,還作為芙蓉園的招牌式景物回應主體的地點,在詩歌中,透過詩人的創作內容與創作筆法,透露的是唐人貴族的積極心態和高雅情懷,有唐一代,并非完全是物質和軍事實力的雄厚,王室貴族以文為樂亦是一種文化風尚,與后世一些歌功頌德的創作相比,唐人的侍宴應制詩對文學本身的重視程度也是文學史上僅有的,而在這些作品中,能夠看到的是詩人們不僅對圣上和皇權有著一顆敬畏之心,同時也有一份有幸遇明君、逢盛世的純粹情懷。
二、 文人游冶活動與賞荷深層心理
在曲江荷詩中另一類是文人群體在游吟活動中創作的,這類詩歌多為酬唱詩歌,主要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答元八簡同游曲江后明日見贈》、元稹《和樂天秋題曲江》、韓愈《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姚合《和李補闕曲江看蓮花》。
在眾多唱和詩人中,白居易和元稹之間的唱和詩歌數量極為龐大,亦是我國唱和中繞不開的重要研究對象。羅宗強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學史》中寫道:“白居易一生寫得最動情的詩,除《長恨歌》和《琵琶行》之外,恐怕就要數他那些和元稹唱和的詩了?!痹锥擞兄詈竦那檎x,白居易在《祭微之文》中哀嘆:“行止通塞,靡所不同;金石膠漆,未足為喻”還說:“死生挈闊者三十載,歌詩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間”。白詩全文如下:“長安千萬人,出門各有營。唯我與夫子,信馬悠悠行。行到曲江頭,反照草樹明。南山好顏色,病客有心情。水禽翻白羽,風荷裊翠莖。何必滄浪去,即此可濯纓。時景不重來,賞心難再并。坐愁紅塵里,夕鼓咚咚聲。歸來經一宿,世慮稍復生。賴聞瑤華唱,再得塵襟清?!痹姼柙谧铋_始用世人的忙碌和自己與友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交代了創作背景,出現荷花意象的一句是“水禽翻白羽,風荷裊翠莖”,使用對偶的手法將曲江美景娓娓道來,不僅具有強烈的色彩感,同樣動靜結合使得詩歌語言更具有表現力。
元稹《和樂天秋題曲江》詩云:“十載定交契,七年鎮相隨。長安最多處,多是曲江池。梅杏春尚小,芰荷秋已衰。共愛寥落境,相將偏此時。綿綿紅蓼水,rr白鷺鶿。詩句偶未得,酒杯聊久持。今來云雨曠,舊賞魂夢知。況乃江楓夕,和君秋興詩。”詩歌同樣表現了對二人友誼的珍惜和感概,荷花作為本詩出現的與白詩中相同的意象,在此處仍然起到了烘托和加強情感的作用,在詩歌的首尾處都表現了詩人的創作目的并且奠定了整首詩的情感基調。
韓愈的《酬司門盧四兄云夫院長望秋作》和《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都提到了朋友盧汀,這兩首詩均篇幅較長,在前一首作品中提到荷花的一句是:“曲江荷花蓋十里,江湖生目思莫緘?!迸c元白的唱和詩歌不同的是,韓愈更側重在詩歌中表達對自身命運的感慨,詩歌中所表現的內容也更加豐富,詩人以十里荷花的壯觀之景反襯出自我內心的落寞。第二首詩歌從題目可以看到是詩人收到盧汀的《曲江荷花行》一詩后的回贈,同時也寄給錢徽、張籍二人。但盧汀的《曲江荷花行》現已佚。韓愈的這首詩全文如下:“曲江千頃秋波凈,平鋪紅云蓋明鏡。大明宮中給事歸,走馬來看立不正。遺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驪目。我今官閑得婆娑,問言何處芙蓉多。撐舟昆明度云錦,腳敲兩舷叫吳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負雪崔嵬插花里。玉山前卻不復來,曲江汀瀅水平杯。我時相思不覺一回首,天門九扇相當開。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边@首詩提到的“昆明”是指唐長安城的昆明池,在本詩中的荷花含有詩人的牢騷之感,詩人說盧汀所描寫的曲江荷花之景雖美,但不及昆明池,曲江這個重要地標的含義在上文已做說明,它已經不僅是貴族游樂之地,更是封建皇權的象征,王公貴族這個群體獨立而排他的游樂場所,時逢韓愈在政治上遭到挫折,他在詩中“官閑得婆娑”就是對此的說明和感慨。
姚合的《和李補闕曲江看蓮花》相比以上的應和酬唱詩歌則增加了對荷花的敘述,詩歌的前幾句都是作者對荷花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精湛的描寫:“露荷迎曙發,灼灼復田田。乍見神應駭,頻來眼尚顛。光凝珠有蒂,焰起火無煙。粉膩黃絲蕊,心重碧玉錢。日浮秋轉麗,雨灑晚彌鮮。醉艷酣千朵,愁紅思一川。綠莖扶萼正,翠滿房圓。淡暈還殊眾,繁英得自然。”在這幾句詩歌中,不難看出詩人對荷花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不僅是作者在觀賞時極其用心的體現,同時這些華美的辭藻也透露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這樣的喜愛之情同樣延續到詩歌的后半部分,在前半部分用多筆描寫荷花之后,詩歌的后文沿用這樣輕快的筆法展開,表現了作者閑適、恬淡的文人情懷。
三、 詠物書寫和文人心性展示傳統
除了應制詩和唱和詩之外,文人獨游曲江的荷詩亦占有一定的數量。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寫道:“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北驹娨院扇~來代表整個荷花意象,這里的荷葉除了作者本身苦悶悲傷的情感之外,還被深深打上了時空的烙印,從春時荷葉出生到暮秋荷葉枯萎,在荷葉一季的生長也伴隨著詩人內心的悲苦,這樣的情感伴隨著從春到秋未曾停歇。最后一句“身在情長在”暗指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同樣有三首秋游曲江荷詩:“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早秋曲江感懷》),“莎平綠茸合,蓮落青房露”(《曲江感秋二首》),“早蟬已嘹唳,晚荷復離披”(《曲江感秋》)。這幾首詩均屬于詩人創作生涯的中后期作品,秋天是季節上的暗示,荷花已然不再春夏時的亭亭玉立,荷花已經是“半成子”、“蓮落”、“晚荷復離披”人到暮年,又逢蕭瑟寂寥的光景,看到這樣的荷花,很難不與自己坎坷曲折的身世進行類比,為之動容。
韓 “池里紅蓮凝白露,苑中青草伴黃昏。”(《曲江夜思》),“斜煙縷縷鷺鷥棲,藕葉枯香折野泥。有個高僧入圖畫,把經吟立水塘西?!保ā肚锶铡罚┻@兩首詩歌中荷花的意象有著很大的不同,在第一首詩中出現的形態是“紅蓮”,第二首詩出現的是“藕葉枯香”,但兩者雖然形態不同,卻能夠以各自的形態為全詩服務。
杜甫有《曲江對雨》:“城上春云覆苑墻,江亭晚色靜年芳。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贝嗽妼懹诎彩分畞y之后,作者再訪曲江,經歷那場浩劫之后曲江昔日輝煌不再,首聯和頸聯寫景,兩聯使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繪出一派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象,而在第三聯中表達當年玄宗皇帝游芙蓉苑的盛景已不復存在,尾臉使用想象的手法,詩人幻想出君臣同樂、歌舞升平的美好畫面實則更加體現出現實的悲涼寂寥,同時,也隱含出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杜甫的《曲江三章,章五句》也創作于這一時期,“曲江蕭條秋氣高,菱荷枯折隨波濤,游子空嗟垂二毛。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蓖弦皇自娤啾?,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就顯得更加悲切,枯敗的“菱荷”只能隨著波濤江水遠去,“哀鴻”尋不到自己的同類只能悲傷地鳴叫,無論是菱荷還是哀鴻在此處都暗指作者對個人坎坷的感慨,對于國家遭受重創的扼腕嘆息。
四、結語:荷花書寫中的文化內涵
荷花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故而在我國早期的文學作品中,就有較為典型的荷花題材。從《詩經》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到唐詩宋詞以及后代諸多文學作品,荷花相比較其他植物在詩歌中占據了比重相當大的題材分量。在荷花題材的文學作品中,深受以儒家思想為主題,多重思想共同影響的作家賦予荷花多重內涵,比如以亭亭玉立的荷花比喻美麗多姿的少女,同時,常常將荷花與采蓮女兩種意象結合起來構成一幅充滿民間趣味的圖畫;再如荷花由于其獨特的生長特點,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之態,符合我國傳統文人對于積極入世的同時,保持內心純凈這一理想的追求,從而贏得了各代文人的青睞。
除了傳統思想中荷花這一符號背后具有多重含義之外,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具有深遠影響的佛教文化也與荷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禪宗有佛祖“拈花示眾”一說,佛教將對智慧的獲得途徑置于對自然的體會中,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在王維《薦福寺光師房華藥詩序》中就提出類似觀點,從佛教的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上出發,山水花鳥即是空虛,但其作為一種幻想則與人的密不可分,而佛家所闡釋的真理則就蘊含在這所謂的自然形態中。在佛教的典籍中,荷花占有重要地位?!夺屽热鐏沓傻烙洝分杏涊d,佛陀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出生時,母親夢見一頭白象嘴里銜著一朵蓮花在她的身邊轉圈,后鉆進她的肚子。悉達多太子一出生,百花盛開,他步步生蓮。蓮花在佛教中常常以其清凈美好的內外在特征代表著佛的精神品格?!度A嚴經》:“大蓮華者,梁攝論中有四義:‘一如蓮華,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為世污。二如蓮華,自性開發,比真如自在性開悟,眾生諾證,則自性開發。三如蓮華,為群蜂所采,比真如為眾圣所用。四如蓮華,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比如四德謂常、樂、我、凈?!?/p>
誕生于我國本土的道教,其文化思想中也帶有濃重的荷花印記。由于道教最初的主題構架在民間誕生,所以它的基本內涵與民間文化、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荷花在我國的民間民俗中擁有著多重美好的含義,荷花綻放在水中姿態亭亭玉立,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荷花的根部,藕和荷花的果實,蓮子,自古就具有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與此同時,蓮子在我國的民俗中象征著生殖崇拜,有著綿延子嗣,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道教特有的生態觀和我國古代民俗的雙重作用下,荷花在道教中具有極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道教徒認為荷花以其獨特的姿態和其他特征,成了眾多花卉植物最具有仙風道骨的花,故而推崇荷花為道教的仙花。在道教中,也有著很多關于荷花的故事傳說,如全真七子的傳說,還有“八仙”中的何仙姑的化身也是荷花,在道教的理念中,荷花具有賦予人死后獲得新生的巨大神奇力量,是脫離肉體的凡胎,得道成仙的體現。
古代文人常以自然界之物與本心結合,借自然界中的花木鳥獸中的某些特征來抒發自我內心諸多情懷,而這些自然之物所具有的的審美特征,為我國古人的性格塑造和文學素材積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焦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在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吹降膭又参飳嶋H上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人而服務的,從情感抒發到主題表達都能夠起到加強和升華的作用。作者常常能夠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發現植物的某種特征,從而進行聯想或擬人化增加文學作品表達效果。
在《全唐詩》中的荷詩數量可觀,種類齊全。和其他地方的荷花相比,由于它所在地理地標的特殊性,使得這里的荷花被賦予了更多層的含義,在初盛唐時期,皇帝出游的應制詩中,荷花的出現,是詩人們向皇權表示忠誠的催化劑,此時的文學作品與應制詩歌相結合后沾染著濃重的政治意識形態。在詩人們結伴游樂至此,唱和創作時,荷花又在詩人之間的傾訴中起到了升華情感,烘托氣氛的作用。在安史之亂之后,唐王朝由輝煌繁盛開始走下坡路時,皇帝群臣享樂之景不再,唯有憂國憂民的詩人再來這曲江池畔感受到的才是那今非昔比的蒼涼,此時的荷花亦不再嬌艷,風姿綽約之感殆盡只剩凋謝的花和枯敗的葉。在以曲江芙蓉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里,荷花超越了傳統詠物詩歌中的托物言志,它盛開衰敗的樣態早已在文學中與一個王朝的命運緊密相連。(本文為教育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結項論文,項目編號:201310697048。)
參考文獻:
1. 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元)駱天驤撰;黃永年點校.類編長安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李浩, 王書艷. 被遮蔽的幽境: 唐代園林詩初探[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1): 96-100.
5. 李浩. 微型自然, 私人天地與唐代文學詮釋的空間[J]. 文學評論, 2008 (6): 118-122.
篇3
畫
【教學目標】
1.
會認“遠、有”等10
個生字,會寫“水、去”等4
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知道“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必備品格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背誦古詩;熱愛、了解中國山水畫。
關鍵能力
【教學難點】
圖文結合,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象;認識走之、斜刀頭
2
個偏旁。通過偏旁歸類、反義詞識字等方法識記生字。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認“遠、有”等10
個生字,會寫“水、去”等4
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通過偏旁歸類、反義詞識字等方法,識記生字。
3.認識走之、斜刀頭
2
個偏旁。
【教具準備】
課件
(筆順動態演示
朗讀音視頻
建議使用榮德基小學課件)
【教學過程】
內
容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導入新課
1.展示圖片:(1)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圖片,畫面上畫了些什么?(山水、花鳥)
(1-4)
(2)畫的是什么季節?(春季)從哪兒看得出來?(畫中的桃花可以看得出來。)
2.關于這幅畫,有人給它題了一首詩,名字叫做《畫》,讓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詩吧?。ò鍟?
畫)
3.出示本課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設計意圖:出示圖片,問題引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自然過渡到課題中來?!?/p>
二、初讀感知
1.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自由朗讀課文,努力讀準字音。
三、學習字詞
1.認讀生字
(1)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識記生字。
①注意讀準:翹舌音“聲”,平舌音“色”,前鼻音“近、”,后鼻音“聽、聲”。
②識記生字
換一換。用熟字換筆畫或換偏旁的方法來識記。如:
無:“天”換筆畫成“無”。
聽、近:互換偏旁。
色:“爸”換偏旁成“色”。
偏旁歸類。本課要認識的兩個偏旁,斜刀頭表示的意義學生不太熟悉,學生只要
能記住這個偏旁的名稱即可。走之作意符,表達的意思多與走路或路有關。本課有
3
個帶
走之的字:“遠、近、還”,結合偏旁表達的意思,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這些字的含義。
借助反義詞,識記生字。如,“有—無、來—去、遠—近?!?/p>
結合生活實際識記:有的生字在生活中經常用到,可以用它們編句子,讓學生說一說。如:
(5—6)
(7-15)
還
還是
你還是學習那么好。
(2)認識“走之、斜刀頭
2”兩個偏旁。
“遠、近、還”這三個字都是“辶”,這是我們這課要學習的新的偏旁,我們大聲說出它們的名字:“走之底”,它表達的意思多與走路或路有關。
“色”這個字的偏旁是“?”,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偏旁“斜刀頭”。
(3)出示詞語
望遠鏡
遠處
有錢
有人
顏色
色彩
近視
遠近
歌聲
聲音
去哪兒
走去
還有
還來
來到
走來
2.認識多音字:還(hái
huán)
練
①讀一讀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春去花還在。
這里的加點字“還”讀“hái”,意思是“依然,仍然,尚且”,還有一個讀音是“
huán”,意思是“償還、回到原狀”。組詞如下:
還
hái(還有)(還是)
huán
(還錢)(還給)
②讀一讀:
還(hái)有一些人到現在也沒還(huán)錢。
3.學生玩識字游戲。
摘蘋果游戲,學生先讀生字,誰讀對了蘋果就歸誰,看誰的蘋果最多。
4.檢查初讀情況
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
【設計意圖:識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認讀生字,從音、形、義全方位設計,掌握扎實、全面、有效?!?/p>
加彩字需重點指導。建議用榮德基課件的“筆順演示”完成教學。
四、學習“會寫字”
水
去
來
不
1.學生字
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2)老師范寫,學生練寫。
水:第一筆豎鉤寫在豎中線上,第二筆橫撇不要寫成兩筆,而第三筆和第四筆
不能寫成一筆。
去:第三筆為長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撇折,在田字格中間起筆。
來:字形左右對稱,豎要寫在豎中線上。兩橫之間的距離要適中,不要過遠或過近。
不:第一筆橫要長;第三筆豎從撇上起筆,不要在橫與撇的交叉點上起筆;長
點收尾。
練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3.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讀課文后,我發現了這是一首謎語詩。
【設計意圖:會寫字教學,本著一看二寫三對照的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和良好的寫字習慣?!?/p>
四、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學會了生字的音、形、意,我發現了這是一首詩歌性質的謎語。
五、課后作業
(請做課后完成《典中點》本課的基礎知識的習題。)
(16-20)
(21)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知道“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懂得這首詩講的是一幅山水畫。
【教具準備】
課件
(筆順動態演示
朗讀音視頻
建議使用榮德基小學課件)
【教學過程】
內
容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生字新詞,初讀了課文,這節課就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課文吧!
2.出示本課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設計意圖:出示圖片,問題引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自然過渡到課題中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誰愿意把課文讀給老師聽一聽。(指名讀)
3.課文主要介紹了哪幾種景物?(山、水、花、鳥)
三、結合生活,回答問題
結合日常生活中看到過的“山、水、花、鳥”的情景,要求學生回答下面的問題。
1.想一想,如果從遠處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嗎?(模模糊糊、沒有顏色、看不清)
2.如果水從山上直往下流,從近處聽,會有什么聲音?(有嘩嘩的流水聲)
3.各種花過了開花的季節就會怎樣?(不再開了,看不到花)
4.鳥停在樹上,人來到鳥的前面,鳥就會怎么樣?(鳥就會受驚,會飛走)
(1-3)
小結: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鳥是這樣的,那么畫上的山、水、花、鳥是怎樣的?作者又是怎樣寫畫上的山、水、花、鳥的呢?請跟老師來看看。
四、品讀釋疑
1.學習詩歌前兩句:
出示“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1)“遠看”、“近聽”分別是指什么?(板書:遠看
山有色)
(“遠看”指在遠處看,“近聽”指在近處聽。)(板書:近聽
水無聲)
(2)這兩句詩,告訴了我們什么?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在遠處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顏色,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2.學習詩歌后兩句:
出示“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1)“春去”、“還在”“鳥不驚”分別是指什么?
(“春去”,指春天過去了,“還在”是指花兒依然還在開放,“鳥不驚”是指鳥兒一點兒也不害怕。)(板書:春去
花還在
人來
鳥不驚)
(2)這兩句詩,告訴了我們什么?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人走近,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設計意圖:理解詩句,抓住難理解的詞語,以點帶面,理解詩句,層層推進?!?/p>
五、創設情境、補充詩句。
1.請一位同學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畫中的“山”有沒有顏色?要求學生把看到的告訴同學。
2.請一位女同學來到畫的前面聽一下“水”有沒有聲音?要求把聽到的告訴同學。
3.請一個同學說說,圖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節開的?(春天)現在是什么季節了,為什么它還開著?
(4-7)
4.請一同學到畫前面來模仿一下平時趕鳥的情景,讓別的同學看看鳥怕不怕?即它會不會飛走?板書:人來不驚。
小結:我們游覽時,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數是“遠看山無色,近聽水有聲。春去花不在,人來鳥兒驚”。而課文所說的景色卻剛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種情況下才會“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呢?引出課文題目《畫》。
5.學生演一演,說一說,讀一讀。
(1)來——去 什么是“來”,什么是“去”?找學生現場演一演,體會“來、去”的意思,同時知道這組詞語表達了相反的意思。
(2)遠——近 哪種情況算“遠”,哪種情況算“近”?通過課件演示,體會“遠、近”的意思,同時知道這組詞語表達了相反的意思。
(3)你還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詞語?先找一找,然后再說一說或演一演。
生匯報:有—無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讀一讀反義詞。
(5)教師引領學生游戲:我們一起來做個“找朋友”的游戲吧,我說一個詞,你們來說它的反義詞,看看誰先找到朋友。
【設計意圖】在對比中領會詩句的意思,從而體會詩句描寫的奇怪現象,原來詩句說的是“畫”。組織表演等活動,理解反義詞的意思并鞏固識字。
六、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1.教師導言:同學們朗讀得很棒?。∥蚁牒芏嗤瑢W都已經熟讀成誦了吧,我們來比一比誰背得最快。
多媒體課件出示課文插圖,趣味提示,指名背誦古詩。(學生背誦一句,“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1)師生搭檔每人背一句。
(2)學生分小組在組內互相背誦。
(3)男女生互相比賽背誦。
(4)教師點名挑戰背誦。
(5)學生互相點名挑戰背誦。
【設計意圖:通過開展“古詩誦讀會”的形式,引導學生積累古詩,激發學生興趣,豐富積累??紤]到孩子的年齡特點,通過回家為爸爸媽媽猜謎語的活動再現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時感受到成就感。】
七、閱讀方法解密
閱讀方法解密
如何猜詩謎
讀懂詩意:明白這首詩描寫了什么,如《畫》描寫的是山、水、花、鳥的特點。
抓住重點:明白詩中的景物和生活實際的關系。如本詩,我們要重點抓住畫中的景物和生活實際的矛盾:遠處地山為何會有顏色,近處的水為何沒有聲音,春天過去了花兒為何還盛開,人來了鳥兒為什么不害怕?抓住這些矛盾點,猜出謎底就不難了。
八、誦讀積累,課堂拓展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古詩的朗讀要注意掌握好停頓,讀出韻味。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2)背誦課文,可以抓住“山、水、
花、鳥”4
個字來背誦,也可以抓住“遠”和“近”、“去”和“來”兩組意思相反的詞來背誦。
2.推薦閱讀詩歌《荷花》、《牡丹》。
聽讀謎語詩歌《荷花》、《牡丹》,了解荷花、牡丹的特點,試著背一背,背給小朋友或爸爸媽媽猜一猜。
九、課文主旨
這是一首謎語詩,作者通過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靜止的畫變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卷軸展現出來:蒼翠的山,流動的水,綻放的花,歡鳴的鳥,一派鮮活的景象,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畫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十、課堂小結
《畫》是一首謎語詩,詩中有蒼翠的山,流動的水,綻放的花,可愛的鳥,一派鮮活的景象。全詩表達了詩人對畫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十一、主題延伸
你從哪里看出這是一幅畫?
大自然中,遠看山是沒有明亮的顏色的,近聽水是由聲音的,春天過去了,花兒就謝了,人走過來,鳥兒就嚇的飛走了。而詩中描繪的景色恰恰相反,可以看出這是一幅畫。
十二、當堂檢測
(建議使用榮德基課件中的“當堂檢測”做訓練。)
十三、課后作業
(請做課后完成《典中點》本課的的習題。)
(8)
(9)
(10)
(11)
(12-14)
板書設計(課件15)
遠看
山有色
近聽
水無聲
畫
春去
花還在
美
人來
鳥不驚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一年級的教學,識字還是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將要求認的10個字,指導學生從單個生字的認讀、組詞、巧記的認識進行學習。除此之外,通過字理的分析,對本堂課重點要學的偏旁“走之底”“斜刀頭”進行教學,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動態演示來明確學生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這個偏旁,學習漢字的興趣。整堂課學生興趣也都較高,也都樂于參加課堂。
篇4
幼時寫字,麻紙之外沒有什么別的選擇。
小城有幾家紙鋪,張紙鋪、李紙鋪、王紙鋪、金紙鋪,開紙鋪的姓什么就叫什么什么紙鋪,亦好記。麻紙是幾毛錢一刀,民間的刷房打仰塵,賬房的寫賬記事,學生寫仿描紅都是麻紙。好的麻紙正面寫了還可以反面寫,也從沒聽過誰把紙寫爛的,不像現在的紙,下筆重一些便是一個洞。過去的麻紙,一張紙兩面寫完還不算完,寫完字的紙會被人拿去裱東西,新做的箱子要裱里子,用得就是這種兩面字的麻紙,打開箱子,亦是墨香。
習慣一般都是從小養成,即至長大想改也不大容易。我現在寫字仍用赤亭紙,赤亭紙又名元素紙,原料是用嫩竹子,江南不缺竹子,而這種以竹子為原料的紙做得最好要數浙江的富陽。富春江邊既多竹,水也好。所以我只迷信富陽的赤亭紙。會千里迢迢地托人去買,而且是買了又買。即使是現在,我用這種不算貴的紙寫字,還是先用淡墨寫一回,寫完這面再用淡墨寫另一面,然后再用濃一些的墨寫,寫完這面再寫另一面,一張紙最少寫四次。紙其實是最應該珍惜的東西,現在的宣紙越來越貴,是理所應當的事,應該貴。道理是原材料既貴且日見稀少,還不說造紙要用大量的水,所以不應該浪費紙。我平時練習寫字畫畫從不敢用宣紙,即使現在,用得起也不敢用,對紙像是有些敬畏,紙不過是紙,何以談敬畏?這是沒辦法的事,每有新紙送來,用手摸摸我亦會感動,自己都會覺得自己真是豈有此理。摸紙與摸美人的肌膚,想必感覺真是一樣。
二十多年前曾有沈陽舊友送我三張乾隆年間的丈八宣,二十年下來,那一卷老紙被我經常的摸來摸去就是不舍得用,曾有人提出要用這清代老紙給他作畫,平時不生氣的我竟然一下子就生起氣來,莫名其妙地自己坐在那里跟自己生了好一陣子氣。氣過,喝茶,一邊喝一邊在心里問自己為什么?忍不住又笑。曾經小心翼翼裁了條乾隆老紙的紙邊試了試筆,忍不住叫起來,是熟紙??!我一般不用熟紙,放在那里也沒什么用,但即使是這樣我也不舍得用,這樣的紙放在那里憑空讓自己覺得富有。去年有人傳話過來要買這三張乾隆丈八,我無端端又生起氣來,像是對方已經氣著了我,我對人家大聲說:“不賣!”稍停片刻又說:“就是不賣!”對方竟忍不住笑了起來。
我平時用紙,根本就不會動輒使用宣紙,詩人石三夫去年于西湖邊上送了兩刀紅星給我,發寄回家打開看了一回即刻又封起,就像是買到了幾本好書,一時要心慌意亂的,是一本也看不到心上,到心定后才能慢慢看起。我平時練筆根本就不會用宣紙,更甭說紅星牌宣紙。麻紙呢,現在也很少見了,即使有賣,也單薄不受筆。麻紙的原材料其實不少見,曾去鄉下紙坊看做紙,一捆一捆的麻桿兒先都漚在坊前的河里,要漚很長時間,然后才可以把皮剝下來做紙。老麻紙的質量不是現在的麻紙可比,畫家粥庵喜用老麻紙,曾四處托人尋找,巴掌大也是寶,但收效甚微。好的老麻紙閉上眼用手摸,細潤而有筋絡。
小時候曾用父親的繪圖紙作畫,先把很厚的繪圖紙用水潤一遍,然后再畫。那時候有宣紙也不給你用。我一生氣,把父親的維娜斯牌繪圖鉛筆拿來送人,據說這種牌子的繪圖鉛筆解放前要兩塊大洋一支。
我曾請朋友治一朱文小圓印,印文二字為“紙奴”
若再刻,不妨再加二字:“樂為紙奴”。
關于傘
國人送禮,無分什么場合,一般都不會送鐘和傘這兩種東西。送鐘不好聽——“送終”?!皞恪迸c“散”同音,國人向來喜聚不喜散,也一定不能送傘,何止是中國人,國外也很少見人家結婚趕去送把傘的。那一年,記不清是哪一年了,馮其庸先生去考察玄奘西行路線,此舉一時驚動海內。我的朋友黃小山遂想恢復玄奘取經圖上玄奘身上背的那個物件,實在是不好說那應該叫什么物件,是既可以放書,又可以放食物,還可以放些衣物,放一雙襪子或一雙鞋,還可以放些碎銀子。上邊朝前探出的部分還可以遮雨蔽陽,不但可以遮雨蔽陽,上邊居然還垂下一盞小燈,如把它點亮,想必晚上趕夜路也不成問題。這件為趕路人設計的東西實是妙哉,如有這樣的東西,我寧肯也去徒步旅行。更妙的是,傳世玄奘的圖像上大師手里還拿著一支拂塵,可以一邊走一邊趕趕蚊蠅,如果手里不是拂塵而是一卷經也說得過,身上背著這樣一件為行旅設計的物件,古時的路上又沒有醉酒飛車,到了火焰山大沙漠連人煙也沒有,完全可以一邊走一邊翻看一本書。我以為,玄奘背上的這件東西,如果復原了,簡直可以去申遺,現在好像是,凡是好一點的東西非申遺不算數,如不申遺便好像既沒根又沒底,或者,連氣都會沒了。
傘好像除了遮陽避雨沒什么別的用,這么說也不對,京劇《白蛇傳》最綺麗好看的一折就是其中的《借傘》。想必許仙手中的那把傘是油紙傘,過去民間的傘不是紅油紙傘就是黃布油傘,紅油紙傘硬,打開的時候會“扎”的一聲。黃布油傘是軟殼子,打開的時候聲音會小一些。這兩種傘,雨打在上邊格外地響,“沙沙沙沙、沙沙沙沙”“嘣嘣嘣嘣、嘣嘣嘣嘣”我是格外地喜歡聽這種聲音。這兩種傘用久了,無一例外,都會變得粘粘乎乎,每一打開都會“哧啦”一下,已經黏在了一起,這樣的傘用久了就得找人再去刷一層桐油,然后好好兒陰干,應該是刷桐油吧,所以總是那么一股子味,這種味又總是讓人想到雨。杭州的綢傘是陽傘,花花綠綠,一律歸小姐太太,傘上邊的那幾筆畫說寫意不寫意說工筆不工筆,但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卻是劃時代的,好像已經定了格,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或五十年代,你就是拿一把現在生產的這種傘,也會讓人每每想起那個早以遠離我們的時代。
在南方,你如果對你的南方朋友說你在冬日的某天某日打著一把傘出去,人家聽了肯定會覺得怪怪的。冬天用傘的場合一般不多,但下雪的時候,卻真是需要打一把傘,下雪天,一個男人,打一把黑布傘,頂著風,漫天大雪飛飛揚揚,真是很有鏡頭感。像是看黑澤明的片子里有這樣的鏡頭,雪、黑傘、日本刀、傘下的那張臉,簡直是殺氣騰騰。我在下雪的時候喜歡打把傘一個人出去散步,但這雪一定不能太大,風大雪大,手里的傘就會吃不住,小雪小雨,打把傘出去一個人散步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不是詩意,也不是別的什么意,就是,讓人覺著愜意。但你也可以說這是吃飽撐的。下雨天和下雪天更多的人喜歡搓麻將,這就叫“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有人說傘是中國發明的,所以是民族的,我說未必,它未必是中國發明,不要把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說是我們的發明,這又何必。全世界的人,沒有不用傘的,幾乎是,家家都會有那么一把兩把。傘是什么時候發明的,誰發明的,不好說,但有一點應該明白,傘在中國古時候叫“蓋”,下雨的時候,人們碰了面,因為打著傘,所以只能“傾蓋而談”。
你要不明白,下雨天,打把傘出去,碰到熟人,如果他正好也打著一把傘。
荷花記
有朋友請我喝“蓮花白”,先不說酒之好壞,酒名先就讓人高興。在中國,蓮花和荷花向來不分,蓮花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蓮花。但荷花謝了結蓮蓬,沒聽過有人叫“荷蓬”的,從蓮蓬里剝出來的叫“蓮子”,也沒聽人叫“荷子”的。荷花是白天開放晚上再合攏,所以叫荷花——會合住的花。我想不少人和我一樣,一心等著夏天的到來也就是為了看荷花,各種的花里,我以為只有荷花當得起“風姿綽約”這四個字,以這四個字來形容荷花也恰好,字里像是有那么點風在吹,荷花荷葉都在動。
荷花不但讓眼睛看著舒服,從蓮蓬里現剝出來的蓮子清鮮水嫩,是夏季不可多得的鮮物。如把荷花從頭說到腳,下邊還有藕,我以為喝茶不必就什么茶點,來碗桂花藕粉恰好。說到藕粉,西湖藕粉天下第一,有股子特殊的清香。白洋淀像是不出藕粉,起碼,我沒喝過。那年和幾個朋友去白洋淀,整個湖都干涸了,連一片荷葉都沒看到,讓人心里悵惘良久。說到白洋淀,好像應該感謝孫犁先生,沒他筆下那么好的荷花,沒他筆下那么好的葦子,沒他筆下那么好的雁翎隊,沒他筆下那么多那么好那么干凈而善良的女人們,人們能對白洋淀那么向往嗎?在中國文學史上,孫犁先生和白洋淀像是已經分不開了。1981年百花文藝出版社給孫犁先生出八卷本的文集,我拿到這套書的時候,當下就在心里說好,書的封套上印有于非闇的荷花,是亭亭的兩朵,一紅一白,風神爽然。這套書印得真好,對得起孫犁先生。于非闇先生的畫也用得是地方。畫家中,喜歡畫荷花的人多矣,白石老人的荷花我以為是眾畫家中畫得最好,是枝枝葉葉交錯穿插亂而不亂,心中自有章法。張大千是大幅好,以氣勢取勝,而黃永玉先生的紅荷則是另一路。吳湖帆先生的荷花好,但惜無大作,均是小品,如以雍容華美論,當推第一。吳作人先生畫金魚有時候也會補上一兩筆花卉,所補花卉大多是睡蓮而不是荷花,睡蓮和荷花完全不是一回事,睡蓮是既不會結蓮蓬又不會長藕,和荷花沒一點點關系。有一種睡蓮的名字叫“藍色火焰”,花的顏色可真夠藍,藍色的花不少,但沒那么藍的!不好形容,但也說不上有多好看,有些怪。
夏天來了,除綠豆粥之外,荷葉粥像是也清火,而且還有一股子獨特的清香。把一整張荷葉平鋪在快要熬好的粥上,俟葉子慢慢慢慢變了色,這粥也就好了,熬荷葉粥不要蓋鍋蓋,荷葉就是鍋蓋,喝荷葉粥最好要加一些糖,熱著喝好,涼喝也好,冰鎮一下會更好。荷葉要到池塘邊上去買,過去時不時的還會有人挑上一擔子剛摘的新鮮荷葉進城來賣,一毛錢一張,或兩毛錢一張?,F在沒人做這種小之又小的生意了,賣荷葉的不見了,賣蓮蓬的卻還有,十元錢四個蓮蓬,也不算便宜。剝著下酒,沒多大意思,只是好玩兒,以鮮蓮蓬下酒,算是這個夏天沒有白過。有人買蓮蓬是為了喝酒,有人買蓮蓬是為了看,把蓮蓬慢慢放干了,干到顏色枯槁一如老沉香,插在瓶里比花耐看。夏天來了,除喝花茶之外,還可以給自己做一點荷心茶喝。天快黑的時候準備一小袋兒綠茶,用紙袋兒,不可用塑料袋,一次半兩或一兩,用紙袋兒包好,把它放在開了一整天的荷花里,到了夜里荷花一合攏茶也就給包在了里邊,第二天取出來沏一杯,是荷香撲鼻,喝這種茶,也只能在夏天,也只能在荷花盛開的時候。
我喜歡荷花,曾在漏臺上種了兩缸,但太招蚊子,從此不再種矣。
湘妃竹
竹子好,但北方就是沒多少竹子可看,山西是個沒竹子的省份,但陜西有,西安有一處地名就叫做“竹笆市”,那地方專門賣竹子,滿坑滿谷都是用竹子做的用具,從小板凳到大床。說到竹子,北京也有,但不多,都是細細的那種,這種竹子的竹筍也可以吃,但沒多大吃頭,眼下各地飯店像是都能吃到這種手剝筍,聊勝于無而已。朋友世奇前兩年送我一盆紫竹,今年一連抽了三個筍,很快就拔出了竹節,紫竹剛剛的嫩竿是綠的,即至長高,顏色才會慢慢轉深,直至紫到發黑,你說它是黑竹也可以。北京有一處地名就叫做“紫竹院”,很好聽,有詩意。廣東音樂里邊有一個曲子叫“紫竹調”,歡愉而好聽,這支曲子是歡愉,而不是歡快,聽起來像是更加云淡風輕。說到紫竹,傳說中的觀音大士和她的白鸚哥就住在紫竹林里,以紫竹比綠竹,好在顏色上有變化,綠葉而紫竿。
竹子在民間庸常的日子里與人們的吃喝拉撒分不開,過去打醬油打醋打油的提把就都用竹子做,經使耐用,好像總也使不壞,竹筷子竹飯鏟更不用說,還有竹躺椅竹床竹凳等等,大者還有竹樓和竹橋。如在炎炎夏日,晚上抱一個竹子做的“竹夫人”入睡,一時有多少清涼,要比空調好。用竹子做東西,比較有創意的是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他用一截竹筒做的尺八花插至今還收藏在大阪藤田美術館,大阪藤田美術館還收藏了元伯做的竹船形花插,也是一段竹子,以這樣的花插插花符合茶道精神,也樸素好看。竹子是越用越紅潤好看,竹子表面的顏色和光澤硬是要讓人們知道人和竹子耳鬢廝磨的歲月風塵。
說到竹子,不好統計世上的竹子到底有多少種。我以為可以入盆栽的“龜背”和“羅漢”其實并不怎么好看,我以為最好看的竹子還應該是斑竹,斑竹又分多種,常見的是梅鹿、鳳眼、紅湘妃,這三者,要說好看還要數紫花臘地的紅湘妃。的詩句“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真正是秾艷浪漫。我在家里,喝茶或品香向來是不設席,要的就是隨隨便便,但有時候會剪一枝竹枝插在瓶里,我以為這個要比花好,朋友們也說好。尤其是品香,插花是節外生枝。
湘妃竹之美是病態的美,是受了真菌感染,慢慢慢慢生出好看的斑來,古人的想像畢竟是不同凡響,把竹上的斑斑點點與舜之二妃聯系在一起。古書《博物志》記云:“舜二夫人曰湘夫人,舜崩,二妃以涕揮竹,竹盡斑?!毕驽裰Q始成立。湘妃竹分紅湘妃和黑湘妃,紅湘妃之好是讓人一見傾心?,F在市上的紅湘妃很少見,一支紅湘妃香筒動輒千元,前不久有清代紅湘妃臂擱拍出驚天之價,區區片竹,拍了二十五萬元。說到文玩,紅湘妃著實是雅,但這雅是養出來的,要主人把它經常帶在身邊,經常用,經常用手去摩娑,玩玉有“脫胎換骨”一說。玩湘妃竹也當如此,玩久了,紅湘妃骨子里的韻味才會煥發出來。
紅湘妃竹很少有大材,“停云香館”近來示人一紅湘妃臂擱,底子雖不夠黃爽,但尺寸卻少見。十多年前,我曾定制紅湘妃筆桿做毛筆百支,自己沒用多少,都送了朋友?,F在如想再以紅湘妃做筆桿或者已是顛倒夢想。
紅湘妃好就好在少有,要是多了,遍地都是,還有什么意思?
寶貝字典
我的同學有抄過字典的,因為當時能得到一本字典很難,你即使很有辦法有時候也很難得到一本字典。后來讀阿城的小說《孩子王》,我是一下子就讀進去了,而且感到親切,就好像抄字典的那個叫王福的學生就已經是我了。阿城的小說寫得真是讓人不能不服氣,雖然他現在已不再寫小說,有一句俗話是:“金盆打了,份量還在!”阿城之后的寫作者多矣,但能超過阿城的,至今還沒有出現,聽說阿城現在住在北京平谷,平谷出好桃,大到幾乎半斤一個!這樣的桃子兩個人沒法子吃完!要非把它吃完,會把人吃撐。因為阿城住在那個地方,有一陣子我動了念頭,想把家也搬到山清水秀的平谷,住在平谷的還有畫家于水,于水不但畫好,文章也寫得好,會調侃。
我現在也弄不明白,字典就是字典,又不是什么神秘兮兮的內部書,有一陣子,在我們那個小城,想買到一本字典就是很難,屁大點事,得到書店里去找人,找人也未必買得上。所以,有人抄字典。不但抄,有人還背,拿一本字典在那里背。你問他某某字某某字在第幾頁每幾行,他居然能說出來。我的這位朋友是個詩人,姓賀,當時我真是對他佩服得了不得。我們那時候幾乎是天天早上都要在公園碰面,夜里剛剛下過小雨,早上的太陽出來了,到處亮晶晶的,到處濕漉漉的,有鳥叫,叫聲細細的,是候鳥,一跳,又一跳,終于讓人看到它了,你盯著它看,它也盯著你看,但它一般不愿意讓你多看,一下子,樹枝一顫,它已經飛走了。這樣的早晨無端端的讓人想起俄羅斯文學,讓人想到溫情脈脈的屠格涅夫,想到契訶夫的《櫻桃園》,那時候我們都很喜歡俄羅斯文學,也很自戀,因為讀書而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那是個因為結婚都會讓人覺得有幾分驕傲的年代?,F在想想,當然很好笑。那簡直是自戀,怎么說都有那么一點,還有那么點害羞。早上在公園讀書,晚上在公園里游泳,我愛貼著岸邊慢慢游,一直游到樹的下邊,那棵樹很大,把樹枝垂到水面上來。
我至今都不會查四角號碼字典,我的兄長送我一本四角號碼,一直都在那里放著。我沒學過古漢語的那種反切,我學的是拼音,我查字典,一般都是用拼音。但我的發音又不大好,查字典的好處就是可以把你的發音改一下。所以,沒事的時候我會翻翻字典,比如著急去廁所,而手頭又找不到合適的書,我就會隨手把字典帶到衛生間去亂翻,后來養成了習慣,我現在的衛生間里就有一本字典,我的許多字就是在衛生間里記下的。有時候會被某個字嚇一跳,這某個字已經念了相當長時間了,想不到居然是念錯了,當時就會羞得臉紅起來,好像有許多雙眼睛在看著你,而且還會在心里罵,罵怎么就沒人提醒或糾正我。當年教夜大學,有一次喝了酒,喝得太多了,去了,打開教案,面對著白紙黑字,但就是不知道要講什么,那真是一次每每想起都讓人臉紅的事,我對下邊的同學們說,“咱們寫作文吧?!毕逻叺耐瑢W也看出我是有那么一點了,我在黑板上寫出了作文的題目《論廉政》,卻把中間那個字寫成“兼”了。當即有同學舉手指正了我,但因為酒的緣故,我站在那里,一時就想不起那個“廉”字了。那真是太丟人了,這件事可能像陰影一樣會隨我一輩子。
我像許多人一樣,雖寫文章多年,對漢字常常是以為是這樣念,但有時候恰恰不是這樣念。所以我后來竟然愛上了字典。世上讀字典的人肯定不會多,像王福那樣把一整本字典都要抄完的人也不會多,但我以為得空讀讀字典是件好事。我翻字典,特別喜歡看那些屬“會意”的字,古人造字也真是不能不讓人琢磨,兩個“男”字中間夾一個“女”字居然就是我們那地方經常念的niao字,是好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妙。這個字很古老,古典文獻中能夠常常見到。古代漢語在我生活的那個小城常常被人們掛在嘴上,但發音卻有大的變化,比如“受用”,現在的發音是“受音”,“好活”是“豪華”?!皻g樂”是“花樓”,一時讓人弄不清現在的發音是古音呢還是古音已經產生了變化。
有一陣子,我勸我的女兒多看看字典。我女兒覺得這種建議很奇怪,“誰沒事看字典?”這話我說多了,女兒笑著還我一句:“您神經病?!?/p>
篇5
關鍵詞: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被大家關注。早在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曾大聲疾呼:“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目前的語文課堂也存在著許多與課改初衷相背離的現象:一是虛。語言訓練不落實、不到位,花花動作多。如“討論”之風盛行,動不動就讓學生三四成堆地坐在一起,且不說論的內容怎樣,僅討論的過程就很讓人擔憂,不是一個人(小組長或優秀生)說,另外幾個人聽,就是大家嘰嘰喳喳,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互不相干。全班交流時,發言者所說內容仍是個人見解,并沒有概括大家的意見。討論知識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收到合作學習的效果。二是雜。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根本,各種非語文現象、非語文活動占據了課堂。課堂上吹拉彈唱盡顯其能,與語文本身沒有多大的關系。比如課堂上撇開文本,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收集來的信息,用很短的時間讓學生學習文本上的知識,留下將近一半的時間或表演或作畫,圍繞一個不值得探究的問題糾纏不休等等。三是鬧。課堂上看似熱鬧非凡,實則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學生的心靈之窗緊閉,沒有另類的聲音,沒有獨特的感悟,沒有多元的結論。像這樣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應用放在次要地位的語文教學屢見不鮮,這又談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關于“有效性”有一個隱喻:企業之間的競爭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塊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第一個要比誰穿越得快;第二個要比在穿越的過程當中掰玉米,誰掰的多;第三,在穿越的過程當中玉米葉子可能會刮傷皮膚,穿越過去看誰身上的傷口少。這就是企業平常所說的速度、收益和安全。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
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它意味著學習效率,即學習速度的快慢,顯然,學習速度快,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就少,效率也就高。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首先要求把時間用在學習上,課堂教學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非學習上;第二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
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感覺得到的學習收獲,它表現為: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變化和提高。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能上,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方式的發展。
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學習活動所伴隨或生發的心理體驗。這是長期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就是我們所強調的學習體驗,它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的內在保證。學生興致勃勃、興趣濃厚,甚至興高采烈,這是教學的最佳精神狀態。
顯然,這三個要素是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它們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學習時間是前提,學習結果是關鍵,學習體驗是靈魂,積極的體驗和態度會促使學生樂于學習,并提高學習的效率和結果,而學習體驗本身也是一項重要的學習結果。
總之,考察教學的有效性必須綜合考慮這三個要素。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習結果、強化學習體驗(積極)是教學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標。而這三個要素主要在課堂上實現,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五個方面淺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善學者窮于一物,不善學者窮于物物――制定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地,對我們的教學具有導向、激勵、調控和評價功能。語文課堂教學應有強烈的目標意識,目標不宜太多,選擇是一種智慧。每篇課文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必面面俱到,一節課有一得或兩三得就很好了。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契合文體的特點,如教授詩歌《再別康橋》,可以把目標定位在通過多元主體的對話與探究,運用反復誦讀、品味涵詠等詩歌鑒賞方法,深入體會詩的情感美和藝術美,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力和鑒賞力;也可以把目標定位在通過分析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喚起學生的共鳴,體味蕩漾在康河柔波里的美麗情懷,激發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還要契合教師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具有的某些特長,都是課程的重要資源。教師,如果善于言辭,就可以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和引人入勝的講演去感染學生,體會詩作的音律美和意境美;如果長于分析,就可以使學生在深入理解詩作的同時提高對詩作語言的感受力;如果擅長寫作,就可以領著學生翱翔于模仿詩歌創作的自由天空。語文教學目標的確立也要契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資源方面,我們應確立“以課標為主體”的意識,為每一節課制定切實有效的教學目標。
二、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創設切實有效的問題情境
新課程教學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述、評價和質疑。當前培養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為人們所重視,而其問題意識的形成則是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鍵。我們語文課堂教學要善于創設切實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問題來自學生,學生獨立閱讀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應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著力點。比如學生讀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有學生提問,說作者不懂自然常識,認為春蠶吐絲盡時并沒死,而是做成了繭。我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自己理解,延伸一下。學生經過討論,撞出思想的火花:人的情思正如這蠶絲,胡喬木就有“豈可纏綿效縛蠶”這樣的詩句?!哆€珠格格》的歌詞里也有“我破繭成蝶,想和你飛”這樣的詞。不被縛住成繭,“思”又怎么能盡?心思不死、不經過這感情的休眠期,又怎么能“破繭成蝶,想和你飛”?“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與“思”諧音,即指自己對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無法相聚的痛苦如蠟燭自煎,不燒成灰淚不會流干。兩句都提到了死意,愛之切、情之深,真是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兩句也體現了作者的矛盾心情,至死方休的思念是詩人的愛情誓言,也隱約說明了這份感情的無望,無望而執著的追求、灼熱的思念,使得這詩具有一種悲劇色彩?,F代人提及這兩句,早已經不限于原來的愛情方面,其蘊涵的情理已擴大到其它情操,這也正是這千古絕唱的魅力吧。針對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的教學,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得到強化、培養,使教師的主導性不斷轉化為學生的主體性,進而達到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少講授、學生多涵泳”的理想效果。
三、水本無華,相蕩乃生漣漪――開展切實有效的課堂對話
新課程倡導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以課文為對象,以教會學生學習為目標的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過程。錢夢龍老師說過,在對話過程中,我們教師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诖?我們語文教師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要做足功夫。課堂上要漣漪不斷,作為教師必須先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義,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教師在課堂中有效地激發生成、引領生成和提升生成的基礎。正如福建師大文學院孫紹振教授所言,我們語文教師要先有底蘊才能與學生對話。教師還要認真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的對話,以預設為基礎,在對話中互動,在互動中生成,提高生成的質量和水平,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的統一。如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一個課堂對話片段:學生:“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艷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這是作者眼中的景色?!崩蠋?“這就是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夜游荷塘是為了擺脫‘心里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當時的心情。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里‘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睂W生:“作者‘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就是作者去荷塘時的心情。當時,大革命失敗,給他的打擊是沉重的?!崩蠋?“知人論世是解讀文本的一種好方法。朱自清和許許多多知識分子一樣,面對血污的現實和迷茫的前途,陷入苦悶彷徨之中。大革命失敗給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但按他當時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筆就成了他尋求解脫的工具。但是作者此時‘心里頗不寧靜’,除了社會原因,還有家庭原因……”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四、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運用切實有效的教學媒體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在我們日常教育中,教育媒體也隨之發生顯著的變化。代表當代科技水平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憑借聲光電像等優勢,以其圖文并茂、聲真、形象生動、傳輸迅捷、大容量匯集信息、全方位調動感官的諸多特點,日益贏得廣大教育中人的青睞和接納,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不宜過分追求觀賞價值,教學媒體的使用切忌重新潮、輕重點。誠然,在有些教學中,配樂誦讀,畫面映襯,讓學生在美好的視聽氛圍中,浸潤情感是有效的,但如果多媒體“生動形象”的畫面妨礙了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與感受,實際教學效果并不佳。為使課堂45分鐘更加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有必要加以精簡。多媒體課件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它就像一個人為的陷阱,讓人跟著它走,而無法關注課堂的隨機生成,學生的實際需要。我們語文老師要有自己的課堂自己做主的意識,不受機器的牽制與束縛,解放自己的手腳,滋養學生的心靈。我認為語文老師自身就是最好的媒體,一手好字,一張鐵嘴,真切實在地貼近學生實際,腳踏實地地傳給學生知識。教師深厚的功力滲透在靈魂深處,一舉手,一投足,一揚眉,無論語調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都流露出一種魅力,在課堂上形成磁場,讓學生如沐春風。在沒有了多媒體的牽絆之后,教師能更好地即興發揮、游刃有余、得心應手、隨機點撥,往往點石成金,彰顯智慧,釋放激情。這樣的課堂是舞動著師生靈性的課堂,課堂的旋律隨著學生語文生命的律動而流淌。
五、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進行切實有效的教學反思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智慧的教學。語文課堂教學除了需要激情,還需要智慧,那么如何追求課堂教學的智慧呢?途徑恐怕只有一條,那就是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實踐反思。不斷反思總結,再實踐探索,這樣循環反復,積累經驗,加深體驗,理論提升,實踐印證,常教常新。為了學生的成長,我們要自覺地反思,為了我們自身的發展,我們要自主地反思,進行反思性的實踐,完善我們的教學理念,提高我們的專業素養,改善我們的教學方式,追求教學的智慧,提高教學的效率。課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課堂的助推劑。
新課程標準強調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尤其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的分析與反思。教師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借助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思考與研究,從而使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對教師來說都是財富。課后將這些寶貴的財富及時進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再來指導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就可以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增強教學的自覺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教師就會在以后的教學中避免出現已經出現過的缺陷,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在教完的《祖國山川頌》后,寫下了以下的教學反思:“‘頌’的寫作是課文可以發掘的語文資源。今天的學生了解一些‘頌’的知識,見識一下‘頌’的形式還是有必要的。所以教師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對‘頌’的寫作。但該目標要求較高,對于學習語文有困難的學生,可以不作要求?!边@段教學反思寫了自己在教完該課后的認識,便于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借用。正所謂,教而不思則淺,思廣則能活,思活則能深,思深則能透,思透則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