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發展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08:35: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信發展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中國電信基礎設施繼續升級,工業總產值的持續增長和走向全球的生產力水平,中國國內ICT產業將在未來五年的強大。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忽視中國。其巨大的經濟進步和它擁有的世界上的影響,幾乎使每一個IT供應商必須有一個中國的戰略。然而,盡管許多IT產品在中國的消費額度在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在企業的IT市場方面卻是一個不同的故事。在外部有一種警告說“中國的IT市場可能比你的想象要小的多”。軟件先進程度越高,就越難在中國銷售。幾乎沒有任何組織使用先進的商業智能工具或知識管理系統。對于許多擁有先進的軟件或IT服務的供應商,中國目前只是一個潛在市場。
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市場發展趨勢
有一個問題是必須研究的,那就是中國是否真正朝著實現全球ICT超級大國的地位前進,或者中國在外部的沖擊下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支離破碎,只擁有有限的全球市場滲透能力。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在整個企業的IT支出方面是亞太地區(日本除外)最大的市場。中國IT企業五年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達6.2%,在2009年達到850億美元。中國正在尋求成為全球ICT超級大國。根據普查,中國擁有超過1.2億廣播聽眾和12億電視觀眾。擁有廣播電臺1913座(市級廣播電臺282座),電視臺314座。全國最大的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擁有14個頻道,包括英語和國際頻道。這些渠道的收入估計在100億美元。使用寬帶,媒體和娛樂供應商在中國的機會是驚人的。中國正在迅速進行全數字化的過渡和技術檢修,以支持數字內容分發。截至2006年底,已完成國家數字地面廣播標準。國家廣電總局計劃將所有的電視廣播轉向數字化,并預計到2015年停止模擬傳輸。在制定和實施中國的ICT產業政策方面,教育、研究機構、實驗室和相關政府部門正在發揮關鍵作用。中國必須繼續深化改革方案,在轉化、研發方面,培養和獎勵創新創優以及國際合作。隨著政府政策的正確組合,繼續在研發和教育的高層次的投資和卓越的管理,中國有望在10年內成為全球信息和通信技術強國。
電信和IT服務
中國許多公司根據其在中國市場的實力,在第二次浪潮中試圖建立和擴大其國際影響力。一批新興的中國電信供應商有良好的品牌聲譽和客戶,并具有同樣的優勢,他們可以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源,同時他們也享有同樣的快速增長的國內市場,他們有機會來維持收入和積累經驗。譬如華為,中興通訊,他們已經獲得了在全球電信市場的立足點。雖然中國的ADSL服務,仍然有一段路要走,但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商業機會。目前中國在這個方面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在寬帶接入領域獲得了價格低,存取速度快的優勢??鐕菊谝韵喈斂斓乃俣葦U大在中國的運作,正因為如此,他們在中國的聯網要求也日新月異。在過去,中國得到可靠的國際連接就足夠了。但在未來,隨著各種公司業務在中國廣泛推開,在小城市和偏遠地區的國內連接的需求將變得更加重要。在業務流程的增長及IT服務方面,中國是一個新興市場,并在這一領域擁有兩個重要方面:第一中國擁有一個大的國內市場,以新的企業業務流程的買家和IT服務的大集團為代表,第二中國以低成本勞動力作為全球采購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中國在業務流程和IT服務方面的巨大市場潛力,是它提供了很多選擇,譬如IT服務,給IT服務提供商提供了新的市場。
篇2
關鍵詞:移動通信Internet無線數據IMT-2000智能網網絡融合
1前言
移動通信業務之所以發展迅猛主要是其滿足了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與任何個人進行通信的愿望。移動通信是實現未來理想的個人通信服務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支撐技術、市場競爭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呈現出以下幾大趨勢:網絡業務數據化、分組化,網絡技術寬帶化,網絡技術智能化,更高的頻段,更有效利用頻率,各種網絡趨于融合。了解、掌握這些趨勢對移動通信運營商和設備制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網絡業務數據化、分組化
2.1無線數據——生機無限當前移動數據通信發展迅速,被認為是移動通信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近年來出現的移動數據通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路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載數據業務以及GSM系統的HSCSD;另外一種是分組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摩托羅拉的DataTAC、愛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統的GPRS。
目前,無線數據業務只占GSM網絡全部業務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來的兩年中這種狀況將開始扭轉,并大大改變。1999年以后,隨著HSCSD、GPRS等新的高速數據解決方案顯露崢嶸,并成為數據應用的新焦點,無線數據將成為運營商經營計劃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它預示著未來大量的商業機遇。
(1)應用驅動市場
無線數據業務的主要驅動力在于用戶的應用。話音是單一的、易于被大眾所接受的業務,然而無線數據則不同,無線數據最初的應用重點放在運輸管理這樣的專業市場。近期無線數據業務的目標市場是銷售人員或現場工程師這樣的用戶群。從這些先發目標的應用中積累無線數據的經驗,并從中受益。
在過去的十年里,傳統的生活方式已經在迅速改變,人們更經常性地移動,職業和個人生活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人們需要不分時間、地點訪問很重要的信息。發生在用戶身上的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將成為驅動無線數據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
(2)因特網的影響
和通信的其他領域一樣,無線數據業務的一個最重要的驅動力來自Internet。根據最近的研究,未來兩年歐洲的因特網用戶數量將翻一番。在我國,因特網用戶的年增長率將高達300%,顯然用戶在運動中接入因特網的需求將會增長。
為了滿足接入因特網的需求,一個全球性的開放協議——無線應用協議(WAP)應運而生。WAP為將Internet的信息內容以及增值業務傳送到移動終端提供了一種開放的通用標準,實現了IP與GSM網絡的橋接,是一個為廠商提供加速市場增長、避免網絡割接、保護運營商投資的標準,WAP確保任何與WAP兼容的GSM手機都能工作。
(3)數據速率的發展
GSM承載業務所提供的GSM數據速率最高只能達到9.6kbit/s。國際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電路交換數據(HSCSD)技術將實現57kbit/s的數據速率,對要求連續比特率和傳輸時延小的應用是理想的,如會議電視、電子郵件、遠程接入企業的局域網和無線圖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個GSM分組數據應用,將實現超過100kbit/s的數據速率。對較短的“突發”類型業務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認證、遠程測量和遠程事務處理。EDGE(增強數據速率GSM改進模式)使用修改過的GSM調制方式來實現超過300kbit/s的數據速率。EDGE會讓GSM運營商特別受益,他們不但可以贏得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經營執照,還可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寬帶數據業務。
2.2個人多媒體通信——網絡演進的方向
對隨時隨地話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動通信走向成功。移動通信的商業價值和用戶市場得到了證明,全球移動市場以超凡的速度增長。移動通信演進的下一階段是向無線數據乃至個人移動多媒體轉移,這一進展已經開始,并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增長點。個人移動多媒體將根據地點為人們提供無法想像的、完善的個人業務和無線信息,將對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在個人多媒體世界里,話音郵件和電子郵件被傳送到移動多媒體信箱中;短信將成為帶有照片和視頻內容的電子明信片;話音呼叫將與實時圖像相結合,產生大量的可視移動電話,還將實現移動因特網和萬維網瀏覽。像無線會議電視這樣的應用將隨處可見,電子商務將蓬勃開展。對于運動中的用戶還有隨時隨地的各種信箱和娛樂服務。
3網絡技術的寬帶化
在電信業歷史上,移動通信可能是技術和市場發展最快的領域。業務、技術、市場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伴隨著用戶對數據、多媒體業務需求的增加,網絡業務向數據化、分組化發展,移動網絡必然走向寬帶化。
通過使用電話交換技術和蜂窩無線電技術,70年代末誕生了第一代模擬移動電話。AMPS(北美蜂窩系統)、NMT(北歐移動電話)和TACS(全向通信系統)是三種主要的窄帶模擬標準。第一代無線網絡技術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絡的用戶線。用戶第一次能夠在他們所在的任何地方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
第二代系統引入了數字無線電技術,它提供更高的網絡容量,改善了話音質量和保密性,并為用戶引入了無縫的國際漫游。今天世界市場的第二代數字無線標準,包括GSM、MMPS、PDC(日本數字蜂窩系統)和IS95CDMA等,均仍為窄帶系統。
第三代移動系統,即IMT-2000,是一種真正的寬帶多媒體系統,它能夠提供高質量寬帶綜合業務并實現全球無縫覆蓋。2000年以后,窄帶移動電話業務需求將依然很大,但隨著Internet等高速數據通信及多媒體通信需求的驅動,寬帶多媒體綜合業務將逐步增長,而且就未來信息高速公路建設的無縫覆蓋而言,寬帶移動通信作為整個移動市場份額的子集將顯得愈來愈重要。
第三代系統預計在2002年投入商用。
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系統的變化并不像從第一代模擬網絡到第二代數字網絡那樣存在重大的技術變遷。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來講,第二代系統將逐步子滑過渡到第三代系統,在此演進過程中,移動網絡所能實現的數據速率逐步升級:GSM承載業務所能提供的數據速率為9.6kbit/s,1998年商用的HSCSD技術實現了57kbit/s的數據速率,1999年引入的GPRS將實現超過100kbit/s的數據速率,將在2000年引入的EDGE技術可實現超過300kbit/s的數據速率。2001年后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將能夠在廣域網上實現384kbit/s的數據速率,在辦公室和家中還可以達到2Mbit/s。
4網絡技術的智能化
移動通信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新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的廣泛應用,促使移動網絡得到了迅速發展。移動網絡由單純地傳遞和交換信息,逐步向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智能化發展,移動智能網由此而生。移動智能網是在移動網絡中引人智能網功能實體,以完成對移動呼叫的智能控制的一種網絡,是一種開放性的智能平臺,它使電信業務經營者能夠方便、快速、經濟、有效地提供客戶所需的各類電信新業務,使客戶對網絡有更強的控制功能,能夠方便靈活地獲取所需的信息。移動智能網通過把交換與業務分離,建立集中的業務控制點和數據庫,進而進一步建立集中的業務管理系統和業務生成環境來達到上述目標。通過智能網,運營公司可以最優地利用其網絡,加快新業務的生成;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來設計業務,向其他業務提供者開放網絡,增加收益。
關于移動智能網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開始,剛開始并沒有具體的標準協議出現,各廠商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標準,并且據此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Ericsson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初期產品。這些工作為最終移動智能網標準的形成積累了經驗。
1997年末,美國蜂窩電信工業協會(CTIA)制定了移動智能網的第一個標準協議——IS-41D協議。1998年1月,歐洲電信標準研究所(ETSI)在GSMphase2+階段引入了CAMEL協議(移動通信高級邏輯的客戶化應用程序),當時的版本是Phase1。1998年4月,ITU-T在新推出的智能網能力集一2標準中描述了移動接入的功能實體,稱為CAMELphase2標準。
伴隨著移動網絡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網絡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斷地提升。智能網及其智能業務是構成未來個人通信的基本條件。
5更高的頻段
從第一代的模擬移動電話,到第二代的數字移動網絡,再到將來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網絡使用的無線頻段遵循一種由低到高的發展趨勢。1981年誕生的第一個具有國際漫游功能的模擬系統NMT的使用頻段為450MHz,1986年NMT變遷到900MHz頻段。我國目前的模擬TACS系統的使用頻段也為900MHz。在第二代網絡中,GSM系統的開始使用頻段為900MHz,IS-95CDMA系統為800MHz。為了從根本上提高GSM系統的容量,1997年出現了1800MHz系統,GSM900/1800雙頻網絡迅速普及。2002年將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IMT-2000則定位在2GHz頻段。
6更有效利用頻率
無線電頻率是一種寶貴資源。隨著移動通信的飛速發展,頻譜資源有限和移動用戶急劇增加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出現了“頻率嚴重短缺”的現象。解決頻率擁擠問題的出路是采用各種頻率有效利用技術和開發新頻段。
模擬制的早期蜂窩移動通信系統采用頻分多址方式,主要通過多信道共用、頻率復用和波道窄帶化等技術實現頻率的有效利用。隨著業務的發展,模擬系統已遠不能滿足用戶發展的需求。數字移動通信比模擬移動通信具有更大的容量。同樣的頻分多址技術,數字系統要求的載干比較小,因而頻率復用距離可以小一些,系統的容量可以大一些。而且,數字移動通信還可采用時分多址或碼分多址技術,它比模擬的頻分多址制在系統容量上大4-20倍。
GSM作為最具代表性和最為成熟的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其發展歷程就是一部頻率有效利用技術的演進史。GSM采用時分多址制式,其對頻率的有效利用主要是通過頻率復用技術的不斷升級實現的。從傳統的4×3方式,到3×3、1×3、MRP、2×6等新的復用技術,頻率復用的密集度逐步提升,頻譜效率快速提高,GSM系統的容量得到逐步釋放。1995年開始投入商用的IS-95CDMA(窄帶)系統,以無線技術的先進性和大容量等特點著稱。它以擴頻技術為基礎,不同用戶的信號靠不同的編碼序列來區分,如果從頻域或時域來觀察,多個CDMA信號是相互重疊的,故理論上CDMA系統的頻譜利用率比GSM系統更高,網絡容量更大。同時CDMA系統具有一定的過載能力,即系統具備軟容量。作為未來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主流無線接入技術的WCDMA(寬帶碼分多址)能夠更高效地利用無線電頻率。它利用分層小區結構、自適應天線陣和相干解調(雙向)等技術,網絡容量可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更好地滿足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要求。
7網絡趨于融合,走向統一
7.1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結構
第三代系統的主要目標是將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網絡融合為可以替代眾多網絡功能的統一系統,它能夠提供寬帶業務并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為了保護運營公司在現有網絡設施上的投資,第二代系統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遵循平滑過渡的原則,現有的GSM、D-AMPSIS-136等第二代系統均將演變成為第三代系統的核心網絡,從而形成一個核心網家族,核心網家族的不同成員之間通過NNI接口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實現全球漫游。在核心網絡家族的,形成一個龐大的無線接入家族,現有的幾乎所有的無線接入技術以及WCDMA等第三代無線接入技術均將成為其成員。
篇3
論文摘要: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能否理解他人的觀點、思想、態度和情緒,并應用這種認識去推斷他人的行為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對于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對兒童心理知識發展研究的視角,探討“心理理論”在兒童社會性過程中的發展變化和怎樣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
與兒童身體發展、認知發展并列的社會性發展,是兒童個體發展研究的三大主題之一。早在20世紀30年代,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就已經進入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社會認知是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個體對自我、他人和人際關系的認知,是認知研究和社會化研究的交叉領域。
兒童是怎樣知道自己和別人的觀點不同,怎樣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怎樣獲得別人關于自己的想法和這些想法是如何發展的?所有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有關兒童的心理知識是怎樣的。有關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很早就開始了研究,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皮亞杰通過臨床法對于兒童“觀點采擇”的研究;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關于兒童“元認知”的研究;第三個階段[1]是20世紀80年代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
1三大心理理論以及兒童心理知識的發展變化
1.1三大心理理論的主要概述
1.1.1理論論
該理論認為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就是一個理論建構的過程,其主要假設是:兒童預先并沒有關于自己心理狀態的知識,而是通過建構起心理理論并在此基礎上來解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兒童關于心理知識的理論框架的形成和發展存在著一系列質的變化,而這種質的變化依靠兒童與環境的交互影響。
持理論論的研究者認為兒童獲得的是某種形式的表征性的心理理論,但認為兒童的心理理論向成人的心理理論的發展過程中要經歷幾個階段。例如,Bartsch和Wellman[2]提出心理理論三階段發展序列:2歲左右,兒童獲得了愿望心理學(desirepaychology),3歲左右愿望——看法心理學(desire---believepsychology),4歲左右獲得了成人的看法——愿望心理學(believe----desirepsychology)。
1.1.2模擬論
這種理論認為兒童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的心理,然后通過激活過程把這些有關心理狀態的知識概化到他人身上。所謂激活過程,就是指兒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從而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或狀態,主張兒童通過模仿而獲得關于他人的心理知識。
1.1.3模塊論
這種理論關注的焦點是兒童心理理論的起源問題,認為兒童心理理論是一種內在的能力,在個體出生時,心理理論便以模塊的形式存在于個體的神經系統,因而此理論認為個體心理理論的發展是一個內部生物機能逐漸展開的過程。
Bartsch&Wellman(1995)[2]通過研究發現兒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的時間起點是沒有差異的,他們的研究結果支持了理論論。ClaireHoghes&JudyDunn(1998)[3]的研究發現在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中表現出一個明顯的轉移,即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越來越多的使用表示心理狀態的術語來表示他人的心理狀態。這一轉折很難用理論論解釋,但卻可以從模仿理論得到解釋。
1.2兒童心理知識的發展變化
一般認為,4歲是獲得心理理論能力的一個關鍵年齡,或是一個分水嶺。因此我們從兩個部分來進行探討。
1.2.1兒童4歲以前對他人心理狀態的區分
2歲左右開始,兒童對他人心理狀態認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發展起來,這些能力的出現與發展為兒童心理理論的形成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其中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發展:言語活動中對心理狀態的區分:沙茨等人收集了兒童自發使用的一些表示心理狀態的術語,發現3歲兒童已自發地把現實和對顯示的信念進行對比,表明他們已經能夠區分心理狀態和外部現實。Wellman[4]等人的研究發現3歲兒童能對物理客體和心理客體做出區分。2歲的兒童能夠使用“想”、“理解”和“知道”等詞語,3歲甚至2歲半的兒童對某些心理狀態(尤其是知覺和愿望)作出驚人的廣泛而準確的預測。
理解看見和知道之間的關系:從2歲起,兒童對看見和知道之間的關系就有一些了解;到3歲時對看見一個物體和知道這個物體之間的關系已經理解:如果人們看到什么東西,他們就會知道這個東西的存在,反之亦然,不同的人對世界有不同的認識。例如給兒童看一幅畫有大象的畫,它知道它看到的是一個正象,那么對面的人看到的就是反象。
理解外表和真實的區別:弗拉維爾等人設計了一塊用海綿做的巖石,讓兒童觀察和觸摸,詢問兒童它象什么和是什么,3歲兒童的回答都是“海綿”。這個設計說明兒童還不能理解外表和真實的區別,不懂得一個物體的兩種表征形式。在給兒童呈現的假設性事件中,不同年齡的孩子有著不同的表現。如給假想的兒童呈示實際上裝有鉛筆的“糖盒”,要求被試兒童預測:假想兒童將在哪里找?他想到什么?他的情緒如何?結果發現,3歲兒童預測:糖盒里有鉛筆,根據真實情況而不是他們的“誤信念”作出行動。而到了4歲,兒童基本能夠作出正確預測,掌握“誤信念”。
對他人的行為進行預測:2歲兒童根據對他人欲望的了解預測行為,3歲兒童則根據對他人信念的了解預測行為。欲望是指需要的實現,實現了獲得情緒的滿足,否則產生消極情緒;信念則是關于某種事實或事件的表征,它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錯誤的。3歲的兒童雖然對信念有所了解,但在預測他人行為時仍以愿望為準。4歲兒童開始理解誤信念,以他人的信念為標準來預測他人的行為,并能夠理解他人的行為受他人目標的指引,即使他人對世界的表征是錯誤的,也只會按照這個表征去行動。
1.2.2兒童4歲以后關于他人心理知識的發展
在“信念”的發展方面,稍晚于“愿望”方面的發展,兒童能夠很好地理解自己和別人所想的事情,并按照愿望說明行動。在“信念”的理解方面,需要一個從“真信念”向“誤信念”的過渡過程,一般將“誤信念”的掌握看作是心理理論能力獲得的標志,一般認為個體在4歲時獲得“誤信念”。
4歲兒童能夠認識到,他人關于客觀世界的信念有可能是不準確或者錯誤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表征并不一定與實際情況相吻合,把心理表征和客觀事實區分開來。他們能夠較好地完成“誤信念”任務,往往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更好地理解別人和預測別人的行為。理解同一個客體的兩種表征方式,把用海綿做的“巖石”既看作是“海綿”的實體,又看作是“巖石”的似體。此外,還提出了兩級信念,“一級信念”只涉及我關于他人信念的認識,“二級信念”是對他人關于另一個人信念的推斷或認識。兒童在“一級信念”的水平上還發展了“二級信念”水平,一般兒童要6歲才能正確回答“二級信念”。
2心理理論研究對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促進
心理理論是兒童社會認知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心理理論關于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假設是:只有具備一定量的關于心理活動知識,兒童才可以習得一定的社會技能,并學會做出正確的情緒反應,進而發展為社會交往行為。
2.1心理理論協調兒童間社會信息的溝通
心理理論在人與人的相互作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擁有發展良好的心理理論,就能使個體更好地操作與控制日常的環境,較準確地預測他人和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狀態,并協調相互間的關系。
例如在兒童的兩大行為合作與競爭的形成過程中,個體心理理論中的各種要素如愿望、意圖、信念、動機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競爭中,尤其是在各種直接的對抗性游戲或比賽中,兒童必須了解對方的意圖、策略等。合作是我們積極倡導的一種親社會行為,達到合作的重要條件是要求兒童不僅能了解其他人的愿望、想法,能與其他人共享某種情感、信念、態度,還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會給別人帶來什么影響。在兒童的生活中,學會通過了解他人的意圖和動機,來判別其態度和行為的性質,再作出恰當反應。研究表明,一些兒童的攻擊行為較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兒童不能準確判斷對方言行的動機和意圖,將別人的善意的玩笑、非敵意行為視為對自己利益的威脅,因而進行攻擊。2.2心理理論有助于調整兒童自身的評價與反應
在社會互動中了解他人行為的意圖對于兒童作出評價與反應是很重要的。兒童如果能理解他人行為原因的多樣性,那么在對他人做出評價時也會更加客觀全面。如對于一個上課遲到的學生,也許出于慣性,也許是身體不適,也許是某種偶發事件,兒童如能全面掌握這些就會更適當地評價這個學生。另外在元認知的發展過程中,將更好地調整個體對自我的評價水平的提高,使個體從外表狀態的一些評價轉為從心理品質方面的評價,更好地對一些描述心理狀態的詞進行表征。
2.3心理理論對兒童理解人際關系的幫助作用
人際關系好壞與否,個體是否能融入到社會群體中,首先取決于個體對不同類型人際關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礎上發生相應的行為。理解人際關系就是在特定情景中能意識到自己和他人地位,對他人觀點進行推理。以親子關系和友誼為例,對于親子關系,兒童最初只是將父母看作提供貼切需要的人,如“誰給我做飯”;后來理解了父母的所做所為是對自己的愛,親子關系不僅僅是來自于父母,也包括自己的相應義務和責任。對于友誼,兒童最初認為“誰和自己一起玩誰就是好朋友”,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使其認識到友誼是有深層含義的,它需要態度、價值觀的一致,還需要彼此信任,更重要的是彼此期待:你希望別人怎么樣,可能別人也會希望你怎么樣。心理理論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個體良好同伴關系的形成和保持:Slaughter[5]等人發現,受歡迎兒童比受拒絕兒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2.4心理理論促進兒童的道德發展
道德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內容,一個兒童道德的發展,首先是道德認識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增強,然后是道德行為的形成。道德認識提高的標志是道德判斷與推理的完善。隨著心理知識的發展,兒童能從人與人的關系上,能從不同角度看待某個道德問題,在社會交往中能意識到彼此對等的地位,覺察到別人行為時的心理狀態,因此能使其道德判斷順利地從他律向自律過渡。在道德情感中有一種稱為移情,而移情的產生需要對他人情感的敏感性,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替代性體驗。心理理論能力的提高是兒童道德發展的直接推動力量。
2.5心理理論發展兒童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發展的高級階段,它包括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方面。自我觀念是自我認知的重要方面,社會心理學家米德指出個體自我觀念的獲得是把自己置于互動雙方的位置上,把自我視為被評價的客體形成暫時的自我形象,這種形象定型就形成穩定的將自己歸為某一類客體的“自我觀念”。一個兒童如果總受到贊許和其他積極的評價,久而久之該兒童會形成比較積極的自我觀念;如果一個兒童遭到更多的輕視或來自他人的消極評價,那么兒童的自我觀念就相對的消極。同樣,如果兒童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狀態,就會產生相應的自我體驗從而進行自我控制。自控型的兒童會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健康和發展積極的自我觀念,不斷修正對自我行為的理解和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積極自我觀念的形成。
關于心理理論的研究只是處于一個起步階段,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許多理論可以解釋兒童發展中的一些方面,并且給我們許多啟示。我們要進一步探索心理理論的發生機制、與其它心理過程的聯系以及如何改進我們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桂琴,方格,等.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進展[J].心理學動態,2001(2).
[2]Bartsch.k&Wellman.H.M,Childrentalkaboutthemind.Oxfor,UK:OxfordUnicercityPress[M],1995:143~145.
[3]ClaireHughes&JudyDunn.UnderstandingMindandEmotion:LongitudinalAssociationsWithMental-StatetalkBetweenYoungFriends:DevelopmentalPsychology[M],1998:1026~1037.
篇4
關鍵字 互聯網技術 技術進化論
1 技術進化論的基本觀點和主要
在技術發展的探討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是所謂的“革命論”,認為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是依靠少數英雄人物絲毫沒有借鑒過去已有的成就而獨立完成的,尤其是在16~17世紀,一系列的偉大的家,如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和牛頓的工作都被冠以“革命”兩字,當把技術置于科學的附屬地位時,認為技術是科學的代名詞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既然科學是革命化的,那么技術也應該是革命性的這種思想。特別是類似于蒸氣機、電力設備等技術的出現,對社會、和文化造成革命性的的時候,就更加容易使人認為到技術發展本身也是革命性的。與這種觀點相對立的另一種觀點是“技術進化論”。其中著名的技術史家喬治·巴薩拉和約翰·齊曼就抱有這種觀點;他們認為技術是以進化的方式發展的,這種進化論的觀點除了與生物學上面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點相類比,用于說明人造物的選擇淘汰演化機制外,還闡述了技術發展內在的延續性和漸變性。喬治·巴薩拉在《技術發展簡史》一書中對技術的延續性作了非常詳細的論述,從最古老的人造物——石器開始論證,到軋棉機、蒸汽機和內燃機、電動機、晶體管、愛迪生照明系統、帶刺鐵絲等,巴薩拉對此作了令人信服的技術史論證。
技術發展的這兩種觀點,經過長期的交織和斗爭,“技術進化論”的觀點開始逐漸得到廣大技術家和技術史家的認可。技術和人類同樣古老,在科學家開始著手積累可以用來改造和控制的知識之前,技術就出現很久了。在中,技術和科學也是平等的伙伴關系,各自對相關產業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即使在今日,一個工程師在設計一種技術解決方案的時候違背了時下科學而能仍然奏效,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這就充分說明了技術不是科學的附庸;甚至某種情況下,技術活動能夠為科學開辟新的道路。
筆者認為,用“技術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某一技術時,有三個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其一是作為此項技術的關鍵性的同類先有事物;其二是一直貫穿在此類技術中并且得到延續的核心技術;其三是社會、經濟、等綜合環境對某項技術的選擇過程。
2 互聯網技術在國際范圍內的興起
Arpanet:互聯網技術的創業。互聯網是誰也沒有策劃和設計的一件事情,它是軍方技術自身生命力的延展。Arpanet其實是冷戰時期的產物。當時美國擔心再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在這種情況下,通訊中杻系統是至為關鍵的。當時美國軍方的專家在設計一個全面的通訊系統時更多地運用了一種分布式技術。Arpanet的建立,很重要的一個思考模式就是當蘇聯的導彈轟炸美國,美國能不能有一條路徑以最快速度保持指揮中心地位,當華盛頓或者紐約被轟炸,能不能有一條最快、最短的通訊路徑找到第二個指揮中心?;谶@樣一個備戰的需求,就發明了分布式互聯技術。
Tcp/Ip技術和路由器:互聯網發展的核心技術。從被發明一直到今天為止,分布式技術是Internet的核心。過去所有的都是集中化的,是大機器的集中化,比如說有一個網管中心,下面是接入網絡。分布式技術就產生了一個最關鍵的技術,就是TCP/IP。
TCP/IP其實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期間都不是主流技術,大量的通訊和網絡技術專家、機技術專家并沒有把它當成主流技術。后來它變成主流平臺,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它的廣泛應用。而分布式互聯技術中有一個最關鍵的發明就是Router,就是路由器。路由器是一種智慧的自由選擇路徑的一種技術。在過去,所有的硬件和軟件之間是有縫隙的。路由器是一種軟件技術,當時CISCO把路由技術包括它所有的路由編碼的技術都做到了硬件系統里面,這就是路由器。當初這一設計如果是軟件和硬件可以分離,那么就會出現兩個工業。但是由于當初的這些設計者們把它變成了一個把軟件硬嵌入到硬件里面去的一個產品模式,這使得路由器變成了后來全球最賺錢的產品。當然在去年和前年很多新的網絡技術出現之后,包括像有一家公司叫JUNIPER,都在撼動CISCO的地位。那么這實際上是Arpanet軍方網的最早的一個原體,在這樣一個原體中,當初大量的投資是軍費,這些軍費投資在我們今天計算互聯網的投資時往往是被忽略了的,其實這是最早的風險投資。
Arpanet網絡資源的公開:互聯網發展史上非常關鍵的一步。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于冷戰結束,這個軍方網的作用越來越小。美國政府做了一件非常出色的事情,就是把這個網的非軍事機密部分全部開放,這使得大學和科研單位開始利用這個軍方投資沉淀下來的網絡平臺進行科學計算和基本通訊。這就是為什么咱們最早聯到互聯網的單位是中科院和清華大學。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美國學生一入校,學校會給一個E-MAIL地址,用于通信。這些學生畢業之后來到各大單位,自然地就把這種習慣帶去了。然后大家發現E-MAIL和這種分布式網絡的連接,包括最早的一些功能,很自然去使用,不再用電傳、傳真,而是用TCP/IP技術所支撐的一些模塊來進行一些工作和通訊。
20世紀90年代初,這樣的技術普及和積累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于是,電信公司都把接入Internet變成了一個電信的增值服務,因為用戶們有這樣一種需求。也就是說,20世紀90年代初,Internet還是一種雖有多方應用、多方發展,但沒有任何商業策劃的事物。Internet今天不屬于任何人。也正因為此,它保持了不斷的生命力。
三種技術的融合: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大家知道,Internet是三種技術融合在一起的產物。第一是通訊技術。通訊技術從最早的貝爾實驗室開始,到AT&T,到大量的電信公司,到交換機的不斷改造,包括通訊從傳輸技術到鏈路技術,到它的設備制造技術,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時候已經開始和計算機技術接軌。一開始純粹學無線電通訊的人和學計算機的是兩拔人。計算技術的發展導致它對通訊設備的生產、通訊傳輸功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數字交換機的發明。在數字交換技術中,計算技術已經變成通訊的主流。
第二種技術是光纖技術。隨著光纖網絡技術的不斷變化,原來的傳輸瓶頸被解開。第三種技術就是芯片技術,也就是說,在整個信息技術層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高端芯片的不斷加速、所能支撐的業務總量的不斷增加、傳輸技術不斷地寬帶化、設備制造技術中軟件與硬件的不斷融合。Intel把CPU越做越快,微軟把軟件越作越大,然后能做的事情就越來越多。
信息的處理、信息的解碼以及信息的傳輸這3點技術得到了結合,而Internet就是實現這3點技術廣泛的平臺。為什么?Internet的特點第一就是TCP/IP技術的采用,這使得這個平臺是無中心管制的。無中心管制是個什么概念呢?就是說任何一個網絡都可以不斷地接入,不知道誰是誰的接入網,這就導致它的擴張速度是空前的。我們可以想象,假如當初有人把Internet變成一個獨家的商業機構,這個技術沒有Free(免費)被大家去使用,Internet不會是今天這個情形。Internet技術第二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可以互動和處理海量信息。由于網絡技術的分布式的應用,改變了以前的Client-serve結構,就是最早的客戶端和服務端的結構。而現在任何的信息需要者和被需要者都是互動來采用的,那么就可以在上面想象無數的應用。INTERNET存儲處理的信息還可以是海量的。這都使得這3點技術的融合用Internet作了一個實踐平臺,是在沒有任何人控制的情況下產生的。
3 互聯網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高速及其原因
在上個世紀末,兩大權威媒體《Computer World》和《國際電信聯盟》分別公布了對上網人數進行的調查顯示:互聯網上網人數從1996年的低于5 000萬到2001年的近3億人,增長倍數之快,在各種傳播媒介中都是前所未見的。在美國,達到5 000萬人使用的這一規模的大眾媒體,廣播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有線電視用了10年,而機網絡采用了短短的5年時間。1998年5月聯合國新聞委員會召開的年會上正式使用了“第四媒體”的概念。
在,互聯網技術發展起步較慢,但發展速度是極其驚人的。1986年,北京市計算機應用技術所實施的國際聯網項目——中國學術網(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簡稱CANET)啟動。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內正式建成中國第一個國際互聯網郵件節點,并于9月14日發出了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走向世界)”,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1992年12月底,清華大學校園網(TUNET)建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國第一個采用TCP/IP體系結構的校園網,主干網首次成功采用FDDI技術,在網絡規模、技術水平以及網絡應用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1994年8月,由國家計委投資,國家教委主持的中國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正式立項。網絡連接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并通過NCFC的國際出口與Internet互聯,成為運行TCP/IP協議的計算機互聯網絡。經過了初期的探索階段,中國的互聯網在20世紀末進入了高速發展期,上網計算機、上網用戶數、CN下注冊的域名、WWW站點、國際出口帶寬等一系列數據均有顯著的提高。2003年7月21日下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1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止2003年6月30日,中國上網人數超過6 800萬、上網計算機數為2 572萬臺,CN下注冊的域名數達到25萬個,WWW網站數達到47.4萬個。上網人數占全國人口的近5%,這個數字比2000年的1.35%有了很大提高,中國網絡用戶絕對數已經穩居亞太地區第一,世界第二,廣東也成為我國第二信息大省。
為什么互聯網技術興起能夠得到如此迅猛的發展并無孔不入,是與其所在的、、文化的綜合作用密不可分的,冷戰結束后,和平和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世界格局也由兩級化向多極化發展,知識經濟初見端倪、對話和交流的要求變得迫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多元化、軍事等綜合國力的對抗也逐漸向多極化發展,龐雜而大量的信息交換迫切需要一種平臺作為載體,對信息傳送的手段的要求越來越高,互聯網的興起順應了這種要求?;ヂ摼W在中國的發展模式呈現出和其國際發展模式的類似性,互聯網在國內的迅速發展也是和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背景密切相關的。
4 結語:互聯網技術的“技術進化論”解釋
通過前述對互聯網的起源、興起以及發展背景的研究,可以用“技術進化論”來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做一解釋。互聯網的發展過程如下:
ARPANeT(1969)-->NSFNet(1986)--->ANSNet(1992)-->Internet。
結合“技術進化論”的三要素我們不難看出: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發展的過程非常符合“技術進化論”的解釋。
關鍵性的先有同類事物是軍方網絡技術ARPANeT,而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最核心的技術是交互式技術,即基于TCP/IP協議的技術,這一技術在互聯網技術的核心作用在互聯網的屢次發展過程中一直沒有動搖過,這就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技術在技術發展方面的延續性?;ヂ摼W最主要的特征有:開放性、及時性、交互性、多元性、廣容性、虛擬性、共享性等,而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這些特點,充分迎合了當今社會對于海量信息處理的要求,成為解決信息爆炸的重要途徑,也成為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傳媒手段之一。這也體現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因素對于一項技術是否發展所起到的選擇作用。正是因為互聯網順應世界發展的趨勢,可以預見在21世紀的世界,由于技術的進一步高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和民主政治的充分健全,信息量的迅猛增加和信息處理在速度和質量上的要求提高,互聯網技術必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1 喬治·巴薩拉.技術發展簡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