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冬景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10 03:3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寫冬景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雨雪dd,見曰消
dd:雪盛的樣子;一說猶“飄飄”。;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2、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4、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5、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凄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6、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7、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8、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9、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篇2
王謹
2021年5月19日
尊敬的嚴縣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浦江縣公安局與浦江農商銀行在這里共同舉行戰略合作簽約暨“警銀協作反詐同行”活動啟動儀式。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浦江農商銀行,向出席今天簽約儀式的各位領導、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浦江農商銀行是根植于浦江六十余載的本土銀行。一直以來,我行堅持支農支小定位,持續改善金融服務,著力發展普惠金融,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到社會治理、文明建設、志愿服務等工作中,為本地社會經濟發展貢獻了金融力量,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好評,被縣政府授予“鄉村振興主辦銀行”稱號,獲得浦江縣“納稅十強企業”、消薄工作先進單位、慈善獎單位、支持工業經濟發展優秀金融機構等榮譽。到今年4月末,各項存款140億元,占全縣市場份額的28.4%,各項貸款109億元,占全縣市場份額的27%,存貸款規模連續多年居縣域金融同業第一。貸款戶數3萬余戶,覆蓋面達20%以上,近年來,每年平均繳納稅收6000萬元以上,居全縣第二位,金融主力軍作用日益彰顯。
篇3
關鍵詞:文本細讀;讀寫結合;感悟提煉;情境改寫;文本補白
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語文課堂應注重實踐性,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學語文。可是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實踐往往脫節。一是由于教材中的選文有時與寫作訓練并不匹配,二是教師有時只醉心于自己的藝術表演,卻忘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觀賞表演中培養起來的,而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參與、身體力行來“習得”,別無他法。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在閱讀與寫作之間架一條有效的橋梁呢?筆者認為,應該將平時的課堂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中對文本進行細讀,從文本中尋找讀寫的結合點,鼓勵學生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習作表現出來。這樣既充分挖掘了文本的資源價值,又在訓練中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筆者在上郁達夫的名篇《江南的冬景》時,嘗試通過文本細讀找了一些讀寫的結合點,進行舉一反三的仿寫,讓學生把對文章內容的多元理解通過習作表現出來。
一、感悟提煉:濃縮文本精華
寫作訓練――化“文” 為“聯”。郁達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以獨特的眼光發掘故都的美,分別選取了江南植被圖、寒村微雨圖、 江南雪景圖等多幅畫面來傾吐對故都深沉的眷戀。在“江南植被圖”里,作者選取的景物有:白色的蘆花、紅色的烏柏葉、雪白的烏柏籽、赭色的野草等。筆者在教學時,進行了化“文”為“聯”的改寫嘗試,要求學生為這幅江南植被圖擬一句對聯。如:“滿地蘆花映紅葉,一樹白臼亂紅梅?!本实膶β搧碓从趯ξ谋镜暮线m解讀,對語言的精心推敲。通過寫對聯,一來學生體會到這幅畫的景物特點:色彩濃艷亮麗,從而感受到江南冬景的和煦溫暖,生機盎然,二來學習了用凝練的語言提煉自己的感受,一舉兩得。
二、情境改寫:體會文本意蘊
寫作訓練――化“文”為“小令”。郁達夫筆下的寒村微雨圖與江南植被圖不同之處在于,江南植被圖所寫景物色彩鮮艷, 寒村微雨圖所寫景物如小橋流水人家、孤村細雨煙樹、烏蓬茅屋酒客等景物色彩素樸淡雅,意境悠遠。作者在這江南微雨寒村圖中發出如此感慨:“人到了這一個境界,自然會得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這里的意境如何理解呢。筆者認為,指的是天已垂暮,江南農村,人們早已回家。屋外唯有被鞫雨浸潤了的小橋、遠山和樹枝椏杈的雜木樹林在靜靜地享受著。門前泊了一只烏篷小船,在雨中搖擺。這時可以與一二知己斟酒談笑,任憑燈光與喧嘩點綴屋外的一片靜謐。文中意境如此朦朧悠遠,學生較難進入文本的意境。教師若把自己的理解一股腦兒倒給學生,學生未必能真正感悟。要達到深層的理解,學生必須自己“入境”,盡可能把自己“融”到作品中去,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為了學生能夠“入境”,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化“文”為“小令”的改寫嘗試。
筆者先展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薄短靸羯?秋思》是一首小令,由九個名詞構成。接著,筆者要求學生找出“寒村微雨圖”中所描寫的名詞,根據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格式,仿寫《天靜沙.冬霖》。仿寫有兩點提示:首先,根據文本,也可利用課本中的插圖,找出“寒村微雨圖”中所描寫的景物。學生能找出很多“寒村微雨圖”中的名詞,這就完成了第一步,列出可入詩的意象。其次,篩選出的意象要符合文本的意境。這就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文本中的意境是什么樣的意境,哪些景物能較好地體現這一意境。讓學生通過改寫訓練中自己主動“融”到作品的意境中去。筆者在課堂上還采用小組比賽方式激勵學生同組間互相協作,請每組派一個代表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現場品評,學生積極性很高,也涌現出一些佳作。學生作品的精彩,真的讓人不敢相信!例如:一學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天靜沙.冬霖》:“江南微雨寒村,小橋流水人家,暮雨瀟瀟江上。天垂暮了,酒客還未回家。”筆者帶領全班學生齊讀該生的作品,而后對該生的作品進行現場品評,這是學生自己修改出的《天靜沙.冬霖》:“微雨寒村煙樹,小橋流水人家,烏篷茅屋酒客。油燈初上,閑適人在江南?!绷攘葞拙?,便把一幅江村暮雨圖展現了出來,可見,學生已經“入境”。
通過情境再現,體裁改寫,筆者給學生創設一種基于文本的形象意境,讓文本所表現的畫面流動起來,從而讓學生深刻地體悟文本的意蘊。
三、文本補白:激活文本靈性
寫作訓練――化“詩”為“文”。好文章往往有意留出“空白”,給人一種“字里乾坤天地寬”的感覺,郁達夫的文章便是如此,它含蓄簡練,讓人回味無窮。郁達夫先生在描繪江南雪景圖時,對雪景沒有作實景的描繪,只是引了一些詩句,“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門村犬吠,風雪夜歸人”,“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郁達夫為何不實寫,而要借前人的詩句來描繪江南雪景呢?細讀文本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空白。對于文本來說,省略不說的空白處也許正是最有意味的地方。
這四句詩簡潔洗練,意象豐富,所以需要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對詩句進行稀釋還原。于是,筆者進行了化“詩”為“文”的寫作訓練。要求學生關注每句詩所描寫的時間、雪下的強烈程度,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把寫得簡練的地方寫具體,把寫得含蓄的地方補充起來,將這組連貫的江南冬雪圖描繪出來。有位學生把自己的想象整理成了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日暮時分,天快下雪。轉眼間,瑞雪紛紛。這么冷的天氣,燃起爐火,叫上老友,把酒言歡,不亦樂乎。入夜,梅花在月光下的影子像沙撒在雪路上,微雪也許還在飄著,一同飄來的還有陣陣酒香。夜深人靜,風雪越來越大了,偶爾傳來幾聲犬吠,乃是行人敲門投宿。這樣的天氣,行路一定很困難吧。到了第二天早晨,雪經過了一夜的飄舞已經積了厚厚一層,這時孩童欣喜的來報告,深雪中一枝紅梅已經悄然綻放!”好一幅美麗的江南雪景,難怪作者如此鐘愛。通過改寫訓練,學生領悟到作者省略不說的空白處,竟是最有意味的地方!
教學《江南的冬景》一文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在此閱讀基礎上對文本進行細讀,從文本中尋找讀寫的結合點,運用合適的策略,引導學生親近文本,走進文本,鼓勵學生主動地、富有創意地把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習作表現出來。教學時進行化“文”為“聯”、化“文”為“小令”、化“詩”為“文”的改寫,能夠促進學生細讀文本,體會語言的豐富內涵,真切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微妙復雜的情感。這樣既充分挖掘了文本的資源價值,又在訓練中發展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潛心解讀文本提升教學品位 鄭愛芬 文學教育(上) 2009年2期.
篇4
話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寫作教學的基礎,新課程標準指出:“寫話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比绾芜M行新課程標準下的低年級寫話教學,我在指導小學低年級學生寫話教學時嘗試了以下方式。
一、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興趣著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寫話。
低年級寫話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切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初寫話是要求要適當,要求的標準不要太高,可以從最簡單的一兩句話寫起,然后慢慢地寫具體。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想說、自己比較感興趣有意思的話寫下來。教師在評價學生寫話時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和激勵為主,尊重學生的勞動,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寫話的興趣。
低年級學生天生好動,教室、操場、街頭巷尾等地都能留下他們玩耍的足跡。一個布陀、一塊手絹、一根橡皮筋等都是好玩具。讓學生快樂的游戲、盡情的玩耍歡笑,然后再讓他們把精彩的畫面寫下來。在一次寫話課前,有幾個學生在吹泡泡玩,我便和學生一起玩起來,五彩繽紛的小泡泡隨著微風到處飄蕩,學生們叫啊、跳啊、追啊,高興極了。“泡泡像什么?飛到哪里去了?”學生們邊玩邊回答:“五顏六色的泡泡有的像氣球,有的一串串葡萄”,“小泡泡飛上天空,想和白云比賽呢”。學生玩夠了,我要求學生挑自己喜歡的內容寫下來,學生興趣盎然,下筆輕松自如。
二、教師要指導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真情
大自然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寫話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去,看看藍天白云,日出日落,觀賞風云雨雪,春夏秋冬景色,同青山綠水、花草樹木零距離接觸……例如早春時節,可以帶學生到戶外走走,讓學生親自尋找捕捉春天,親眼目睹小草和柳枝綠了、桃花紅了、蒲公英也黃了、吟誦“拂堤楊柳醉春煙”的詩句。學生就會很快產生寫話的靈感,自然之美就會從筆尖淌出。
指導學生寫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教師要創造條件,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如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六一、國慶、新年的慶?;顒樱惺芗瘯雒娴臒狒[。組織學生進行跳繩、踢毽子、拔河等小型體育比賽,感受比賽的激烈和樂趣。請學生幫助父母做家務,體會其中的苦與樂等。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增加語言積累
篇5
誠然,生成性語文教學也呼喚“留白”藝術,因為它能讓教者在有限的時空里去發展學生無限的思考和創造力。語文教學的“留白”藝術是“知其白,守其黑,為教學式”。“知其白”就是要教者智慧地點燃、捕捉、動用教學中的生成點,給與生成的空間;“守其黑”就是要教者進行專業化預設,確保課堂生成有目的和有效。這兩者一動一靜,相輔相成,才能創造出語文教學的靈動之美。
一、挖掘原作中的“留白”
“召喚結構”的提出者沃爾夫岡?伊瑟爾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弊鳛榻陶叩奈覀冃枰凶x教材,挖掘作者的創作留白,激發學生靈感去想象、填補作品隱藏的審美價值,在有限的文本中讓學生生成無限可能的意義。
例如:教授《江南的冬景》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文中雖然沒有寫雪,可是優美的詩句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逼渲杏形粚W生寫道:“入夜時分,雪已經停了,月光下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遠處不時飄來酒香,夜深人靜突然傳來幾聲狗叫,是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到了早晨,忽有一孩童驚喜地跑來:‘昨夜開了一朵梅花?!靡环妍愌┲忻坊▓D!”學生生成的這幅圖景里有色有聲還有味,美妙的思維賦予散文新的意境。
又如:和學生一起閱讀《邊城》的結局,“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筆者提出:“你希望是什么結局?為什么?”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的結局模糊而又悠遠,充滿了無限可能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去填補其中的意義空白,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閱讀感受和內心體驗。
二、創設課堂上的“留白”
1.留下疑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薄邦A設”是“生成”的根基,“生成”是“預設”的提升,這就需要語文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個生成點,讓學生盡情地發揮自己的主動性。
筆者在執教《江南的冬景》時突破傳統的逐段分析,給學生留了一道思考題:“作者在文中描繪了五幅江南冬景畫,你最欣賞哪幅圖畫?為什么?尋找你的合作伙伴交流討論?!睂W生的回答豐富多彩,課堂的探究合作就像是一團火,點燃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得整堂課充滿了藝術性和創造力。
2.留足空間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文本內容的學習者和生成者,作為教者的我們不應霸占課堂,而是應該把課堂還給他們,提供一切可能生成的空間。在賞析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钡谋憩F手法時,學生開始回答很艱難。筆者并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而是一邊進行引導,一邊耐心地等待學生的補充。盡管耽誤了課堂進程,甚至讓課堂一度冷場,但這促成學生新的思維,結果學生出色地完成作答,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生成性的語文課堂不僅需要安靜的思考,同時還需要“旁逸斜出”的空間。筆者在執教《我心歸去》時,討論如何理解“故鄉有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悲傷的”,并沒有急著去尋求答案,而是留出時間讓學生演繹類似熟知的作品,有的朗誦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有的誦讀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有的背誦余光中的《鄉愁》,還有學生唱出費翔的歌曲《故鄉的云》,語文教師應抓住這樣的生成點給學生一次深刻的情感體驗機會。
3.留住亮點
語文教師要抓住教學情景中出現的突發事件,即亮點,即興創造迅速生成教學事件。
筆者在執教朱自清的《春》時,感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冷不防一位學生站起來問道:“既然‘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為什么人們又說‘春雨貴如油’?”當時筆者并沒有逃避,而是把這亮點留下來交給學生解決。有的說“這說的是不同的地域,一個是下雨機會較多的南方春天,一個是降雨少的華北春天”;還有的說“不對,‘春雨貴如油’是強調春雨對于農作物的重要,這里的‘貴’是珍貴的意思”。最后總結下來學生認為都有道理,只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再如執教《汲黯傳》時,學生突然提出書下對“抵息罪”和“內行修行”的注解有誤。當時筆者暫停預定的教學步驟,讓這位學生說出其中的原因,呼吁其他學生參與討論,結果學生深有感觸,一致認為文言文的詞義理解不僅靠積累,更要根據語境揣度,不能盲目依賴資料。捕捉課堂上的亮點,即興創造,這是一種獨特的課程資源,也是課堂教學生成的重要契機。
肖川先生曾經說過:“課堂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域,是質疑問難的場所,是通過對話探尋真理的地方。”要想讓課堂發揮最大價值,“留白”藝術不可或缺。
三、巧設課堂外“留白”
巧設課外的“留白”是要求教者打破傳統的作業規范(統一時間、統一內容、統一要求),在教者宏觀掌控的前提下,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筆者在執教《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采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理念,設計了導學案,輔助學生先在課外自主學習。導學案中的質疑反思就是作業中的“留白”。“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讓學生在尋疑中發現問題,在思考中解決問題,在解疑中生成出人意料的新體驗。
除此之外,教者應該多多設計自選作業,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材施教,更能夠創設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創造力。筆者在執教完《江南的冬景》時,設計了一道題:選擇下面的一幅圖畫(共六幅),運用本文寫景手法的一種,用合適的語言再現畫面的內容。
教者也可以借助于教材中有價值的內容,通過課外搜索、處理、滲透整合有關信息,開闊學生的視野,生成更多感受。還可以利用文本中有意義的內容,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行超文本的綜合實踐活動。
篇6
古詩的語言具有含蓄性、跳躍性、精煉性的特點,教師在解讀該類文本時,對于詩文的用韻、用律和用詞,詩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應有一定的關注。就古詩教學而言,教材在編排時對其言語形式的目標指向并不明晰。這就需要教師在解讀古詩文時,對其“語用”目標有一定的關注,設計有效的語言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下面我結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鄉村四月》,談談自己對該詩的教學解構和語用點的選擇。
一、關注選詞,體悟用詞之精妙
葉圣陶說:“字字為語乎,語語悟其神。”呂叔湘說:“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蔽谋镜钠瘘c和終點是什么?就是語言。語文教學要求我們關注語言,時刻保持敏銳的語言意識。要字斟句酌,悟字品義。
古詩人在遣詞造句時,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確,講究推敲字詞,詩人翁卷亦如是。《鄉村四月》描寫了四月的江南,綠色遍布各處:竹林里、小溪邊、房前屋后……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而在綠色的原野上,是縱橫交錯的河渠,一道道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這江南美景的渲染,靠的是詩人翁卷的精煉用詞。
首聯“綠遍山原白滿川”,該句中一綠一白,盡顯山原與平地的色調。詩人用“遍”來形容綠的多、綠的飽滿、綠的豐富,盡顯顏色的張力。詩人對于“遍”字的運用,想必是經過一番琢磨推敲的。如此用詞,便是該詩彰顯言語表達精妙的地方。作為教師,要用炯炯慧眼去捕捉文本中這樣特別的地方,并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適時提醒、巧妙點撥,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感知漸漸地敏銳起來。
基于這樣的解讀,我在初讀時作了這樣的設計:
首先,讓學生交流各自吟詩時,腦海中都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預設:到處都是綠色,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然后讓學生想象:這樣的綠在哪里可以見到?在學生豐富的想象后,我又通過PPT展示,讓學生看到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滿是綠色的世界,進而指導孩子齊讀“房前屋后滿是綠,這就叫——”“山坡原野遍布綠,這也叫——”。
這些環節之后,我又指導孩子朗讀該句體會“綠遍”?!澳阒蛔x綠了一個角落”“山陵仿佛被你讀綠了”“原野也被你讀綠了”“讓綠布滿整個鄉村吧,一起讀”,通過這樣的評價語,讓學生在讀通、讀懂、讀美古詩文的同時,也體悟到詩人在行文時“遍”字運用之精妙。
二、關注經典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在進入文本時,教師應始終保持一種敏感和警覺,在文本解讀時,要關注詩歌中的經典意象,探尋品析這些經典意象所表達的文化深意,引導學生借鑒內化運用。
“子規聲里雨如煙”,詩的頷聯寫雨。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是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文描繪的初夏景色,筆觸是細膩的,意境是朦朧的,動靜結合,有聲有色。
這么多的聲音,作者為什么單單選擇了用“子規”這一意象?這是我在解讀文本時的一處疑惑。在查找資料后,我了解到“子規聲”在詩歌里具有引發人哀怨的特殊內蘊,或陳述游子思鄉之情,或來表達故人離別之,或訴說冤屈之憤。李白《蜀道難》云“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鵑啼血猿哀鳴”都是以杜鵑啼叫聲表現人的悲傷情感。而這里的“子規聲”,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點的同時,我也解讀出了翁卷在細雨中透露著一絲淡淡的憂傷。
試想:如若僅僅為了表現初夏江南的朦朧美,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用上“燕子聲里”亦或是“牧笛聲里”?在了解了詩人放棄幕僚生活,淪落江湖,以布衣終的生平,在品讀了詩人的寫實之作《東陽路旁蠶婦》中刻畫的蠶婦辛苦生活的形象后,我更加確定,翁卷在選擇“子規”這一意象吟詠田園生活之時,更飽含著自己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透露著對“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這一殘酷現實的淡淡憂傷。
詩歌蘊含的文化深意還有很多。諸如:《夜書所見》中“蕭蕭梧葉送寒聲”,其中的“蕭蕭”便是古人通常用來描寫秋冬景色的,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孤獨和悲傷。《漁歌子》中“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國古詩詞文化中多用來形容春日美景。
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意象選擇的重要性,我別具匠心地在教學該詩時,選擇了這樣的環節。“春夏之交的田間地頭,你還聽到了哪些聲音?”然后出示了下列詩句: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断囊棺窙觥匪巍钊f里
斜光照墟(xū)落,窮巷牛羊歸?!段即ㄌ锛摇诽啤ね蹙S
抓住時機,我問孩子們:“鄉村四月還有哪些動聽的聲音?請你來填一填: 聲里雨如煙。”孩子們有的說“青蛙聲里雨如煙”,有的說“知了聲里雨如煙”,還有的用上了“牧笛聲里雨如煙”。最后問孩子們:“這么多的聲音,作者為什么單單選擇了子規呢?”通過拓展閱讀,從另一個角度去告訴孩子們農民在雨天里不得不忙碌、不得不勞作的無奈。
三、想象補白,使情感更深入
歌德說過一句話:“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
“形式”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秘密”,如果教師不關注文本的“秘妙”,也就缺失了看見文章獨特的“言語表達形式”的能力。而恰是這些容易被忽略的表達秘妙,是最需要提醒學生關注的節點。
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注重形式,關注文章整體布局和描繪手法,關注作者的言語表達形式。因為有意味的言語形式本身就是一種內容,一種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尾聯“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中一個“才了”、一個“又”,時間節奏很緊湊,再現了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詩文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了襯托出鄉村生活的繁忙,化繁為簡,故意而為之。而這一點正是解讀中容易被忽視的文本“秘妙”。
這后兩句詩具有強烈的畫面感,但是乍一看詩句,對于孩子們而言似乎隔著很遠的距離。如何讓孩子們了解農事的繁忙呢?我的設計在于讓孩子們來親歷農事:想一想,在這個季節里,男女老少還會忙些什么呢?展開想象的翅膀吧!請你來寫一寫。
【課件】四月的鄉村,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山坡上,男人們在 ;小河邊,婦女們 ;
竹林里,孩子們 ; 。
如果想象能讓孩子們體悟到農事的繁忙,那么我的采訪就更能讓孩子們“身臨其境”了。
采訪一:辛勤的孩子,你不累嗎?休息一會兒不行嗎?
采訪二:又是采茶又是種豆,你不累嗎?喝口茶,歇會不行嗎?
最后,我用引語告訴孩子們辛勤勞作的重要性:辛勤勞作,以后的日子才能舒坦,所以鄉村四月——辛勤勞作,才能換來秋收呀!所以——辛勤勞作,才能換來幸福的生活,所以——
篇7
關鍵詞:《梅花三弄》;三弄;鋼琴;古琴
百花頭上開,冰雪寒中見①。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②。
山邊幽谷水邊村,曾被疏花斷客魂③。
入世冷挑紅雪去,離塵香割紫云來④。
……
古代,寫梅贊梅詠梅的詩句數不勝數,桓伊的笛曲《梅花三調》的問世,把古人對梅花的贊美從詩句帶入到音樂中,而當時的《梅花三調》是東晉人桓伊乘興而作的三段曲調組成的。后來到唐朝,顏師把笛曲《梅花三調》改編成了當時盛行的樂器古琴的一首作品――《梅花三弄》?!芭焙汀罢{”一字之差,卻暗含了兩種樂器的不同演奏方式,真是妙哉,妙哉!笛子的演奏方式大多是單旋律線條吹奏,再加之它是吹管樂器,因而,除了它原本曲調的演奏,再把原調變化吹奏兩次,便形成了“三調”,這是針對曲調來說的;古琴的演奏方式大多雖也是單旋律線條,但其獨有的演奏方式“揉”、“按”、“撥”等都可稱之為“弄”,“三弄”是指在同一曲調的不同徽位上重復三次,這是針對弄弦來說的。笛曲《梅花三調》和古琴曲《梅花三弄》以不同的樂器,不同的曲名,不同的演奏方式,表達了相同的情思;它們都用音樂這個手段來意梅,描繪了冬景中點點紅梅迎霜傲雪、獨開盛開的動人姿態。
古人借笛子和古琴來描梅,那現如今的我們呢?我們拿什么來描梅?
古與今在音樂上的差異,其實就是今天多了個西方音樂文化的“流入”。在西方被稱作樂器之王的“鋼琴”,構造復雜、音域寬廣、音響渾厚、演奏方式多樣,可謂是一件精良的好樂器,尤其是可以通過改變演奏方式來模仿不同樂器的這個方面。這也是為什么國人音樂家們會在西式音樂文化融入國門的近現代,選擇創作鋼琴改編曲的原因之一,他們希望通過鋼琴演繹中國古曲這種形式,把中國的音樂文化傳入西方,讓更多的西方人了解到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文化。鋼琴曲《梅花三弄》,是改編同名的古琴曲得來的,它與古琴曲的《梅花三弄》在演繹上有著相同卻又不同的個性特點。同屬琴類的鋼琴和古琴,都以“弄”來命名,并都以“弄”來描繪梅花,在相同中體現了演繹方式的不同;西式的鋼琴和中式的古琴,西以琴鍵觸鍵深淺及和弦和聲的運用來“弄”梅,中以琴弦彈撥揉按弦的方式來“弄”梅,在不同中體現了描繪情景情感的相同。這里主要對鋼琴曲《梅花三弄》的“三弄”進行分析。
一、“一弄”梅景
“一弄”是琴曲中第一次主題出現的部分。這一部分以右手上聲部的單旋律橫向線條為主題,配以中間聲部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表現出含苞待放的梅花隨風輕搖的景象。這一部分重在描景,似作畫般,用音符作畫筆,通過彈奏,描繪出了一幅雪中紅梅含苞待放,迎風挺立的畫作。
二、“二弄”梅情
“二弄”是琴曲中第二次主題出現的部分。這一部分以左手上聲部的單旋律橫向線條為主題,除了配以右手快速彈奏的十六分音符雙音外,還在左手低聲部加入了或和弦或倚音或琶音的映襯聲部,意在襯托出這一部分的梅花在越來越勁的風雪中仍舊傲然挺立,開出紅花的場景。這一部分重在抒情,似唱歌般,用音符作詞,通過演奏,唱響自己內心的情感,音符中點點生情,句句描情,以情推動了音樂的行進發展。
三、“三弄”梅魂
“三弄”是琴曲中第三次主題出現的部分。這一部分以右手八度加厚的雙層單旋律橫向線條為主題,中低聲部均是穿插在旋律線條間的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此處富有生機、輝煌、熱烈,表現出梅花全開后生氣勃勃的景象。這一部分重在刻魂,似作詩般,用音符作字,通過演繹,譯出刻在血肉的個人情緒,譯出刻在骨髓的家國情感,譯出刻在靈魂的民族精神。
如果說“一弄”只是作曲者對初見的梅骨朵屹立風雪中的奇特景觀的描述的話,那么“二弄”則更像是再見奇景時所表達的情感,因為景到深處便是情,而情到深處呢?情到深處就該融入血肉,刻進骨髓了,這才叫人深刻,叫人動情,而“三弄”便是這個已經融入作曲者靈魂,并融入了家國情的梅花。三次“弄”,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激烈。三次“弄”梅,就像在講述梅花開放所經歷的三個時段,三個過程,雖艱難,卻仍迎著風雪,不屈不撓的頑強開放,怎會不叫人感動?怎會不叫人感慨?怎會不叫人敬佩?
鋼琴和古琴在整首《梅花三弄》中,用著不同的演奏方式奏出了相似的梅情。它們在情緒表達的演奏方式上分別暗指出西方的音樂文化特色和中國的音樂文化特色,一個豐富多變,一個內斂傳統,雖各具特色,卻甚少彼此交流。尤其對于傳統的中國音樂文化來說,傳統的作曲技法發展空間并不大,直至絲綢之路把西方先進的音樂文化帶入到中國唐朝,中國才在音樂創作及演奏上有了較大的突破,特別是時期形成的中國鋼琴音樂改編曲這一音樂體裁,更是讓中國傳統音樂走出國門,通過西方的樂器鋼琴的演奏,真正實現了中西方音樂的相互交流與融合。中國鋼琴改編曲就像一座連接中西方音樂文化的橋梁,讓橋兩邊的兩者不光可以相互鑒賞觀摩,更甚者可以相互融合,探索新的音樂表現形式,這座“橋”的出現,除了對中國音樂的發展有益,對西方音樂表現力的擴展補充更有利。
正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讓國人能走出國門探索我們所欠缺的音樂先進知識;正是國人音芳頤切列量峽稀把笪中用”的不斷學習創新,讓古琴與鋼琴有了“交集”;也正是鋼琴改編的古琴曲《梅花三弄》的問世,讓我們可以有機會在黑白鍵上奏響古曲,在世界的舞臺上用樂器之王的鋼琴奏響專屬于中國的音樂之音。
注釋:
①選自宋代辛棄疾的《生查子?重葉梅》。
②選自宋代林逋的《山園小梅》。
③選自宋代張緣摹賭梅》。
④選自清代詩人曹雪芹的《訪妙玉乞紅梅》。
參考文獻:
[1]程杰,《梅花三弄》起源考[J].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2。
[2]楊樹林,《梅花三弄》的故事[J]. 琴童,2014:12。
[3]呂敏,鋼琴曲《梅花三弄》之意蘊解讀[J].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5。
[4]劉小楠,王建中鋼琴改編曲中的器樂模仿和演奏特色研究――以《梅花三弄》和《百鳥朝鳳》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5。
[5]劉一洋、阮瓊剛,鋼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蘊分析[J]. 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6-4。
篇8
關鍵詞:鑒賞美 創造美 審美教育
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通過美的形象,激發人的主觀情緒,使受教育者通過自身的體驗,產生對某種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度或評價,在情感上得到陶冶,靈魂受到凈化,形成正常的審美心境,從而培養和提高審美能力。早在大約200多年前,德國美學家、詩人席勒就從人道主義理想出發,指出了審美教育在完善人格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他看來人性的完善要通過“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提升來實現,而審美則是從“感性的人”通向“理性的人”的“不可或缺少的橋梁?!彼f:“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p>
我們語文課中,文學作品中的教學,目的也是提高學生欣賞藝術美的能力,并形成和對自然和社會中是非善、惡美、丑的辨別能力。學生在鑒賞文學作品過程中,就能自覺的借助于文學作品中美的啟示,反過來不斷發覺生活中的美,創造生活中的美,就能從理論到實踐,從學習到生活,全方位地提高學生審美的綜合素質。教學中我們必須抓住,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寓教育于樂的特點,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感情世界,主動接近美的對象,培養出高尚的情操,達到怡情養性的審美目的。
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美感,體驗課文中的藝術美
1.創設情境。我認為審美情趣是激發學生審美欲望的前提條件,在學生對課文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試用多種方式創造美的氛圍,使學生不斷的由感性深入到理性,達到認識、理解美的形態,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的。初中語文課本有不少富有激情,能引發學生心靈震顫的美文,如果教師善于創設情境,就會加大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講《土地的誓言》一課時,播放日軍侵華橫行肆虐的電影片段,并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誦,使學生內心隨著作者“泛濫”的情感激流而激蕩著,引發心靈的共振。在《安塞腰鼓》一課的教學中,播放陜北安塞腰鼓龍騰虎躍的畫面,直觀地再現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氣勢,火熱的激情和鏗鏘的節奏。學生在心靈的振奮中朗讀課文,就能走入作者所描述的宏大的場面中,感受到心靈的撞擊。
2.營造氛圍。除了借助媒體資料,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的事例,相近的文字資料甚至自身的經歷營造一種氛圍,使學生的心與課本貼得很近,沉浸在作者所創設的藝術空間中,獲得審美愉悅。
3.美讀課文。就是把教材的無聲文字變為有聲語言,把文中靜止的感情變為真情實感,以誦讀方式融入語文的音樂美,把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去,毫無阻攔地接受課文內容的熏陶。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是一偏描寫冬景的散文佳作。作者用新鮮、明快、健朗的筆調,悉心描繪了北方名城濟南冬天的景象。宜人的氣候,理想的境界,美妙的雪景,明澈透碧的水,都給人溫暖舒適的感覺。那生動形象的比喻,那富有生命力的擬人,那濃淡相宜的色彩,那玲瓏秀麗的景物,都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經久不忘。這篇散文篇幅短小,語句優美富于感染力,字詞精當。作者選取兩種或多種色彩(或色調),并將其分為賓主,在統一的藝術布局下置色繪景,達到互相映襯,以賓襯主的美感效果,讀來別有一番詩意。
學習《濟南的冬天》我是這樣做的。我以審美為突破口,從審美角度進行閱讀教學,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按照審美過程的規律,我把整個教學的過程主體部分設計成三個大板快,即“課文品讀三部曲”: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并在每個板快中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作為這個環節的眼。讓學生在誦讀中品味美的語言,體會美的情感,領悟美的意境,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形象,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
二、在詩歌教學中體驗感受美
1.詩歌的美感來自于音律
音樂性是詩歌與生俱來的品性,詩歌中語音有規律地停頓造成節奏,其聲按一定的規則組合而形成韻律,構成循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效果。當詩歌的節奏、韻律與詩人要表達的情感協調一致,詩中就會出現輕松、歡快、沉滯、急促、昂揚、舒緩等節奏的韻律變化。所以讀古詩應用欣賞性的“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教師根據詩的節奏、旋律、感情起伏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來加深對詩歌藝術美的感受?!哆^零丁洋》就是一首意境美結合的完善的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全詩各句都為二二三節奏,韻腳都押(jing )韻。這首詩對仗工整,節奏鮮明。學習這首詩,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讀,然后畫好節奏,老師先有感情的朗讀,再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中的音樂美。體會出作者的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學生可以在反復誦讀中享受大氣磅礴的美,同時體會出文天祥舍生取義的決心以及崇高的民族氣節。
2.詩歌的美感源于意境
意境就是把情思融進物象,借助跨越時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與意象具有立體感,情境與意象所共同表現出來的一種空間就是詩歌的意境,它能使讀者產生想象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在詩詞教學中,我們應該特別去注意鑒賞詩詞的意境美,領略到意境美,就領略了詩詞的美。如《觀滄海》那蒼蒼茫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圖畫?。∵@種大海吞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景象不正表現了曹操的開闊胸襟和遠大抱負嗎?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之塞上》也表達了一種意境。“直”用來寫孤煙,寫出大漠遼闊,孤煙直上的景象,用“圓”來寫落日,使夕陽也顯得艷麗壯觀,這兩個字把塞外壯麗,奇異的風光寫神了。沙漠上沒有其他景物,也沒有城池、樹木,那橫穿沙漠的黃河宛如天上而來,綿延不絕,直通天際,一個“長”字概括的多么貼切啊。這些優美的詩所表現出來的意境美,令我們產生無盡的遐想,宛如身臨其境,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分析表現力強的字詞來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3.詩歌的美感來源于哲理
詩歌的哲理美就是把自然和生活中的詩意升華成一種形象的具有美的思想力量的詩化的語言。用哲學觀的話說,就是在自然和生活中去發現事物的內在本質與規律。具有哲理美的詩化語言是神奇的、秀麗的、深厚的、雋永的。中國古詩詞中,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句本寫詩人在層巒疊嶂的山間漫步,清澈的泉水在曲折迂回的山中很快流淌,山路錯綜復雜,詩人不知道哪條是去山西村的路,正在迷惘焦急之時,突然看見前面花紅柳綠,幾家農家茅舍在花木掩映之下若隱若現,詩人頓覺眼前一亮,不禁驚喜交加。這種類似的情況我們經常遇到,例如:我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尤其是寫作文或是做難題時,思慮堵塞,百思不得其解時,突然出現一道亮光,出現一點靈感,開啟你思維的閘門,困難立即迎刃而解。人生道路上,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生境遇看似無望卻忽逢轉機的情形不是常??吹絾帷!疤鞜o絕人之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那些經典的名句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慢慢品讀,善于聯想思索,認真體會,才能感悟到詩歌的哲理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