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意范文

時間:2023-03-28 15:40: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關聯理論;交際意圖;最佳關聯對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珍貴文化遺產,是漢文學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同時也對周邊國家及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翻譯唐詩傳播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則是我國作為一個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之一。而翻譯詩歌卻是翻譯界公認為“攻堅難題”,不僅要求通順忠實,還要保留原文獨特的風格和唯美的韻律,以達到最大限度傳播其優美有韻味的特點。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是一首送別友人,情感真摯,寓情于景的佳作。

一、文獻綜述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語用學已經成為語言學學科體系中一個獨立的學科,它包含的理論,例如言語行為理論、關聯理論、語言禮貌理論等,被廣泛運用到各個學科范式中。

在翻譯活動中最佳關聯(最大限度減少聽話人話語理解時所付出的的努力;最大限度上增加話語的語境效果)也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譯者的責任就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將翻譯和關聯理論結合到一起。關聯理論關照下的翻譯,無疑能讓接受語讀者能更加輕松領略源語言文化內涵,讓文化間的交流更為流暢自然。

二、詩歌賞析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該詩作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春,當時李白正游歷于漢口一帶,恰逢落第而歸的孟浩然要東游吳越,李白為之送行。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浪漫氣息的離別。這是兩位好朋友,也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是孟浩然即將下揚州,去體驗一個繁華的城市,風流的生活的別離。此次別離是愉快輕松的,承載著詩人李白對揚州的無限想象,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寓離情于寫景中,以景物寫離愁,是本詩的最大特色。

三、譯本的關聯理論分析

詩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直奔主題,將作詩的目的,對象點名。對“故人”的處理,龐德采用日語單詞“故人”的羅馬發音“Ko-jin”,王諾譯文采用“My old friend”,許譯文采用“My friend”。從最佳關聯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對于英語讀者來說,王諾譯本和許譯本最大限度減少聽話人話語理解時所付出的的努力,交際意圖保留更加,直接點名詩人李白與孟浩然好友關系,許譯本則更勝在簡潔性。在專有名詞的處理上,“黃鶴樓”到第二句中的“揚州”,這都是具有濃厚中國文化氣息的詞匯,筆者認為在翻譯成英文時,應當加注解共參考。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則是對詩歌時間地點的描述?!盁熁ㄈ隆睙o疑包涵了多層次關聯性。并不像表面那四個字所承載的詞匯意義。詩人李白在這顯性關聯傳遞了時間信息,但是暗含隱形關聯便向讀者傳遞了在他送別之時,對友人能去揚州那等姹紫嫣紅、繁花似錦的城市的羨慕之情。譯本中,龐德譯本采用“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和王諾譯本“while blossoms curl like smoke on the river”則不如許譯本“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匠心獨具。許譯本通過“veil”勾勒出一幅朦朧的江上水霧輕漫之境,紅綠交替的繁茂花木則暗示詩人內心的欣羨之感;使用鮮艷的色彩詞,無疑能讓英文讀者認知時生成強烈的畫面感。

第三四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眲t是詩人情感與眼前之景交織醞釀到最高處的表達?!氨炭毡M”“天際流”似是在宣紙上染上一幅水墨畫,一種和諧自然之美,水天交融,寓情于景。從交際情感和認知美學兩個角度分析,是孟浩然的孤舟消失在了碧空之下,還是二者和諧相融,共存于畫面之中?筆者認為后者更具畫面感。許譯本在此處用“lost”體現“盡”,沒有水天相接的畫面感,反而給人一種生硬之感。相比之下,龐德譯本和王諾譯本的處理更具中國國畫“朦朧”特點,分別使用“blots”“fading into”?!癰lots”則剛像是詩人構圖時點上去的一個墨點,更像是視角里突出的一筆,略顯突兀;而“fading into”則體現的是長江水浩浩蕩蕩,奔流東去,承載著友人孤舟,在詩人的目送下視野交融的景象。在最后一句“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處理上,許譯本“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則是強化了目送別離的送別關聯。

四、結論

詩歌時高度精煉的文學語言,每個譯者在翻譯時都有一定程度上自我的處理。從關聯理論視域下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三個譯本進行分析,從認知語境、最佳關聯對等等方面進行探討比較,指出譯本的優點和不足,減少英語讀者群體花費人之努力尋求理解中國詩歌文化的最大關聯,從而達到傳播更多更好優秀詩歌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Ezra Pound.(2007)Cathay(1915)[M]. Kessinger Publishing,LLC.

篇2

一、拓展同一詩人的詩歌

小學教材中所選古詩,多是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風格和特點,如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真實、生動,田園詩人王維筆下恬靜的田園風光,愛國詩人陸游詩中的愛國情懷……教學中,教師可抓住這些特點進行拓展。如教王維的《鹿柴》,可引入《鳥鳴澗》、《山居秋暝》;教陸游的《示兒》,可引入《秋夜將至出籬門迎涼有感》;教白居易的《憶江南》,可引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教韓愈的《早春》,可引入《晚春》……這樣拓展,作者相同、內容相關、風格相似,學生學起來輕松、有趣。課堂上學生學得多,學得活,學得主動,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拓展同一主題的詩歌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組古詩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主題卻是相近的。教學時將同一主題的多首詩進行有效組合,注重其內在聯系,相輔相成,主次適當,可達到舉一反三,融類旁通的效果。筆者上過一堂“送別組詩”,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重點引導學習《贈汪倫》,讓學生在“自主質疑——自讀釋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誦”的過程中讀懂詩歌,領悟詩歌“以歌相送”的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鼓勵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一詩的方法自學這兩首詩,學生理解詩意后很快歸納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人是“以目相送”;《別董大》中詩人是“以話相送”。學完這三首詩后,又讓學生根據譯文自學《送元二使安西》,學生進一步歸納出詩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學生總結得出詩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情真意切。

整合主題相近的古詩,還可以是作者的對比、景物的對比、語言的對比、情感的對比、表現手法的對比等。采用“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融會貫通,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三、拓展詩歌的空白處

詩歌是言志抒情的藝術,它獨特的藝術形式,使詩人或有意或無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教師必須借助這個空間,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獲得詩歌空白處的完整意象,受到熏陶、感染和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培養創造性閱讀能力。下面是我教《泊船瓜洲》中的片段。

師:明月何時照我還,照我還故鄉。故鄉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時此刻,也許詩人又想起了在家鄉度過的美好時光。同學們,詩人在家鄉度過怎樣美好的時光呢?請你想象一下,拿起筆,用三五句話寫一個小小的場景。

(學生開始寫,寫好后指名學生發言。)

教師小結:也許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他帶著全家去郊游……也許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他扶著老母親去看花……也許那是一個日暖風輕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塊兒談天……

我啟發學生在詩的“空白”處展開豐富的想象,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引領學生聯想詩人在家鄉度過的美好時光,為孩子們體驗詩人思鄉的愁緒做了很好的鋪墊。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已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

此外,還可以采用吟誦詩歌、唱詩、詩句接龍、詩配畫、題詩書簽贈送等方式對古詩的空白處進行拓展,以此豐富詩歌的內涵。

在古詩拓展教學中,我巧妙地依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課標”推薦篇目,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結構特點,不就詩教詩,而是把課堂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精讀一首,帶讀幾首,用古詩引古詩,借古詩悟古詩,增加閱讀容量,倡導學生多誦讀,有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篇3

詩的意境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是詩人以獨有的眼光捕捉的生活圖景。小學課本所選的古詩語言精練、意境優美。在教學中如何采用多媒體手段,充分實現詩畫映照,引導學生感知意境、明理悟情、品評文字,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文時感觸頗深。

1.初讀,感知意境

在閱讀全詩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讀通,初步感知全詩,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字詞,然后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直譯,了解詩的大意。該詩的大意: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作者李白站在黃鶴樓目送好友孟浩然遠去,孤獨的帆影消失在茫茫的天水交融之處,只看見滾滾的江山流向遠方。這時抓住送別的富于詩意的黃鶴樓出示影片,介紹時代背景: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接著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啟發學生想象,在這樣一個有著濃厚神話色彩的地方送別好友,就有了特別美的意境,使學生初步感知了詩的意境。

2.細讀,明理悟情

學生了解了詩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濃厚、形象顯明的詩句,在細讀中明理悟情,體會詩的意蘊。如詩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是什么季節?細究"煙花",這時出示課件展示一下那看不盡,也看不透的陽春時節草木萌發,遠看好像煙霧籠罩的碧翠景色,讓學生通過觀察口頭描述畫面,點出詩句描寫的是煙花醉人、春意盎然的好時光。這樣的美景中送別,他們之間的情誼如花。畫面中一葉小舟慢慢移動,演示出從離岸、遠行、消失的過程,這時配音朗誦,讀到最后一句"唯見長江天際流"時把學生帶到一種無聲靜謐的氛圍之中。寄情于景,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厚誼是不難體會的,令人回味無窮。

3.精讀,品評文字

篇4

一、配樂吟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主要通過美的形象去調動學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個性、愛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古詩文,作為文學的一種形式,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練、集中地反映了社會生活,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美。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在古詩教學中將音樂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歡快優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復吟頌,把學生帶到詩的意境中去體會,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在優美的詩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一詩,“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戀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描寫了春光爛漫的景象,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情趣。滿路的鮮花,飛舞的彩蝶,婉轉的黃鶯鳴叫聲,配上民族樂曲中輕快的小調,讓學生合眼吟頌、欣賞,就能讓學生與詩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予的無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則通過雄渾的音樂帶給學生一種氣勢磅礴的美。通過配樂先聲奪人,讓學生感受到美,使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體會詩中蘊涵的美,從而逐步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詞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社會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古詩中有些字詞的意思與今已大相徑庭,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很有必要反復推敲。

如《游園不值》中的“值”字,學生容易認為作者本來要去游園,結果連花園都沒能進去,只看見了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這次游園很不值得。這時,教師就應指導,把學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進不得花園,確實是件掃興的事,但他從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想到了什么?學生馬上回答,想像到了滿園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機勃勃的景象。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出這是詩人游園得到的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詩人會感到怎樣?學生就明白這里“不值”應理解為沒有遇到。通過這樣一番推敲,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無疑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畫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賞畫、繪畫能力

詩,是語言的藝術;畫,是線條色彩的藝術。詩畫歷來不分家,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不僅是一首描寫春色的好詩,更是一幅生機勃勃、情味雋永的春色圖。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搞清如此美麗的春色圖上畫了哪些景物?依次為:黃鸝、翠柳、白鷺、青天、西嶺、雪、船。再通過細讀,搞清作者畫此圖時的觀察點是及各景物之間的位置關系。賞析后明白作者的觀察點在草堂,首句寫屋外近景,平視黃鸝綠柳。次句寫遠景,由近及遠,由低到高寫天上的景物,仰望鷺上青天。第三句遠眺西嶺千年積雪。末句又由遠及近,寫到家門外的千帆待發的船。然后深鉆,明確各景物的特點,并體會圖畫的色彩美。接著讓學生動筆畫一畫詩所表達的內容,將美術教學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選其中畫得較好的作品用投影儀展示出來,從而將教學推入一個。學生不僅能說出詩意,而且通過析畫、繪畫、賞畫,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

四、擴展想像,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言微旨遠的古詩歷來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為佳。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時,應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句咀嚼精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如教學蘇軾《題西林壁》一詩時,為了培養學生體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過誘導學生尋求句外句,悟出詩人“不說出”的哲理,設計問題。如果把上句“不識”換成“要識”,即要識廬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該怎么說?學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廬山”或“要身在廬山外”,然后問這兩個句外句說明了什么?你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就能擴展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的想像,使他們獲得詩人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

五、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

小學古詩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理解體會古詩高度精練的詩句所表達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懷外,還有個難點就是如何讓學生了解詩的時代背景、有關的地理位置或風土人情等。學生所處的時代與詩人所處的時代相差很遠,他們不可能理解古時的許多事。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再現當時的環境,介紹當時的地理位置。這樣,學生易于明白詩中的方位,詩意自然易被學生理解。

篇5

1、學習詩歌朗讀的節奏,朗讀與背誦前兩首詩。

2、體味分析兩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學習詩人豁達的心胸和對友情的珍惜。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預習指導:

1.自讀五首詩,自己解決生字詞,初步解決節奏的問題。

2.盡量能背誦,至少熟讀。

〖教學過程

[三分鐘演講]內容以心里話為主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由學生自由說出學過的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詩,教師做簡要總結:我國古代描寫很多寫朋友之間親密友情的詩歌,而且非常優秀,至今仍然是人們交友的一筆寶貴財富。今天先來學習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學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簡要介紹王勃,側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抽三個學生試讀,教師糾正(注意節奏)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齊背。

4、理解詩意:(學生思考后交流,教師抽樣回答:)

A、根據注釋試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達)

C、談談你對“海內存知巳,天涯若比鄰”兩句的體會。(友情)

5、自由發言:學過本詩后你有何感受?(根據學生情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進行一下說話訓練。)

6.小結節奏和押韻。

7.齊背一次結束本詩。

三、學習《黃鶴樓》

1、齊背孟浩然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創設情境,導入 ,簡介崔顥。

2、學生齊讀后教師范讀,抽三個學生讀,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男女分別對背(一方一句)。

4、理解詩意:

1).教師簡析詩的意思,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本詩所寫的景色和作者當時的心情。

(學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優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師針對好的評析。

5、點撥七言絕句的節奏:點到即止,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

6.自由發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個字來概括?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總結:此詩寫詩人賭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寫兩首詩:

抽查上黑板寫。由同學批評。

五、布置作業

1、A類:鞏固背誦兩首詩并會默寫名句并抄寫兩詩各二次; 預習下三首。

2、B類:熟練默寫兩首詩。不要有錯誤字。

3、C類:課后練2兩道題。

[說課精要]以誦讀為主,通過反復的朗讀和背誦,來理解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為了訓練優生的賞析能力,同時訓練說話能力,也安排了對詩的感受的分析。

[教學后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五首(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詩歌朗讀的節奏,朗讀與背誦后三首詩。

2、體味分析兩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學習詩人對境遇的樂觀理解和憂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過程

[三分鐘演講]內容以心里話為主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請一學生解釋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含義,由此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二、學習《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簡要介紹劉禹錫,側重于其獨特的思想。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抽三個學生試讀,教師糾正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齊背。(以上注意糾正學生的節奏和讀音)

4、理解詩意:(學生思考后交流,教師抽樣回答:)

A、根據注釋試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談談你對五六兩句的體會。

5、自由發言:學過本詩后你有何感受?(根據學生情況,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進行一下說話訓練。)

6.小結節奏和押韻。

7.齊背一次結束本詩。

三、學習《泊秦淮》

1、齊讀,創設情境,導入 ,簡介杜牧

2、教師范讀,抽三個學生讀,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男女分別對背(一方一句)。

4、理解詩意:

1).教師簡析詩的意思,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本詩前兩句的寫景和后兩句的敘事。

(學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優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師針對好的評析。

5、點撥七言絕句的節奏:點到即止,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

6.自由發言:從本詩中可見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7、總結:

四、學習《夜雨寄北》

1、由學生熟悉的詩句豬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傷離別)導入 ,創設情境,,簡介李商隱

2、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后抽三個學生讀,后學生自讀三分鐘準備背誦。

3.抽查背誦三人后男女分別對背(一方一句)。

4、理解詩意:

1).教師簡析詩的意思,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本詩內容(。

(學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師指導)

2).抽查優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師針對好的評析。

5、點撥七言絕句的節奏:點到即止,著重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

6.自由發言:從本詩中可見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懷人)

7、總結:

五、默寫三首詩:

抽查上黑板寫。由同學批評。

六、布置作業

1、A類:鞏固背誦三首詩并會默寫名句并抄寫三詩各二次,并準備單元測試。

篇6

1 創設情境去感受美

從心理學上看,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條件。小學課文里有很多美文、古詩、現代詩,精辟的遣詞造句,簡短的寓言等。都具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和深刻的哲理。教學中巧妙地應用電教媒體,制作課件,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可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很大程度地活躍了學習氣氛,便很快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了,誘發了他們的積極學習情緒。如教學《可愛的草塘》一課,我為了幫助學生開始進入學習情境,先采用了聽錄音朗讀和看彩圖這一視聽結合的方法。課前,我準備了五幅幻燈彩圖:第一幅茫茫大草原,跟藍天相接,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的活動片。第二幅是開春時小河里魚群游來游去,小女孩在舀魚的活動片。第三幅是水泡子里的魚兒密密麻麻,“我”在逮魚的活動片。第四幅是在大雪天打狍子和捉野雞的圖片。第五幅是藍天、白天、蒲草,蘆葦倒映在小河里的圖片。上課時我一邊讓學生聽朗讀,一邊變動幻燈片,通過抽、拉、折、疊、旋轉,把靜態的草塘進行動態活動處理,形成了活生生的可愛的草塘,創造出樂學的情境,讓學生感到其樂無窮,進而激起熱愛之情。由深深地愛上“這一幅美好的畫卷”,到深深地愛上北大荒這個可愛的地方,從而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再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詩人與故友的離別情緒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時我選用播放了與所教古詩意境相協調的古箏曲《送別》,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許多豐富的想像,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古老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了一代詩仙李白與孟浩然分別后,一直翹首凝望,佇立江邊,雖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但他仍神馳目注,久久不肯離去,學生便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難以言狀的美,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感受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2 激發興趣去體會美

篇7

然而由于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這些都給小學生讀解古詩,體味意境帶來了困難,也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但是,如果我們在古詩教學中適時利用文字、圖形、圖象、音頻等直觀手段,使其內容更充實,形象更生動,直接促進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使我們的古詩教學豐富多彩,充滿詩情畫意。

一、創景設境,理解詩意

古詩的藝術美體現在它的畫面意境美上。古詩中的意境美,是詩人刻意追求的創造性藝術,古人云:“有境界自成風格”,就是對詩歌意境創造的高度概括。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畫面聯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畫,那么教學往往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啟發想象,進入詩境

詩是抒發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正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多媒體動畫演示,以其生動形象的畫面、鮮艷明麗的色彩、賞心悅目的形象,把學生帶入語言描繪的境界,不僅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登鸛雀樓》時,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啟發想象。一個個廣柔的空間,此時夕陽依傍連綿的群山,黃河遠去,滔滔入海----在浩瀚的天地間,景物有遠有近,色彩有濃有淡,一個動靜交錯、氣勢磅礴的絕妙境界,啟發想象力,陶冶情操。在此基礎上指導朗讀,就會越讀越覺的心曠神怡,不由自主的進入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詩境,激發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接著,演示“詩人更上一層樓”的畫面,通過觀察想象,學生很自然地與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有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體驗,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三、音樂感受,品味詩情

古典詩詞,對仗工整,平仄有序,讀來瑯瑯上口,獨具韻律美和節奏感。由此可見,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將古詩中的“情”化為音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吸收。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首送別詩,詩人與老友的離情別緒,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當古箏樂曲《送別》音樂響起,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拔動了每個學生的心弦,喚起了豐富的想象,如聞其聲,如見其物,如臨其境。那深情的樂曲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一千多年前的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后,一直佇立江邊,雖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

四、啟迪思維,深化詩文

一幅好畫,其絕妙處往往在“無畫處皆成妙境”,一首好詩,其動人處,往往不在字面,而在“無字句處有華章”,因此,教學古詩不能只停留于教“有字”,更要善于教“無字”,通過點拔,使學生“有中見無”,再通過激勵,使學生“無中見有”,從而達到以少勝多,簡處求豐,使學生“運其才智”,由表及里,一葉知秋,領悟詩中“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魅力的教學效果。

五、彰顯人文,領悟詩魂

古詩作為語文課程內容之一,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古詩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也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古詩教學應充分挖掘它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融入古詩蘊含的文化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洗滌心靈,提高品質修養。如《泊船瓜洲》和《游子吟》這兩首詩分別表達了思鄉、母愛偉大之情,要讓學生受到思鄉愛鄉、敬母孝母的人文教育,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的閱歷太淺,他們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師在教學《泊船瓜洲》時首先用視頻播放:“江南鄉村的春景圖”,課件中著意渲染江南的美麗,突出“綠”字的神韻,把學生帶到詩人所處的環境,以己心去體味詩人的那顆心,以己情去領悟詩人的那份情——思鄉愛國、愛國報國、報國受阻的焦急而憂憤的思想感情。緊接著再設問:“當你身在異地又感孤寂無援時,面對”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美麗家鄉,你的心情怎樣呢?最后播放詩人隔江吟誦詩句的場景,讓詩人那顆思鄉愛國的種子植根于學生幼稚的心田。

教學《游子吟》時,課件播放場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借著油燈的微光,瞇著眼為子女縫制衣服,密密的針腳作為特寫讓學生體會母親深深的愛意。最后利用視頻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媽媽對自己的關心,由于視頻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點燃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透過生活小事感受母親的真愛,培養感恩之情。

篇8

一、古詩教學的“三從”

1.遵從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征

我國古詩詞一方面是小學生增強語感、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另一方面,孩子們難讀懂古詩的語言,難體會古人的情感,學習古詩有一定的困難。同時,小學生自覺性不強,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往會失去興趣。所以,小學古詩文教學必須遵從孩子的學習心理特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選取貼近現實生活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情感明朗易懂的教學內容,采用多種形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讀記古詩的積極性,誘發學習欲望,從而使之身心愉快,樂于學習。教法上,應避免繁瑣的分析、機械的講解,努力淡化詩意,注重激趣,把閱讀興趣的培養放在重要的位置。

2.遵從學生的語言發展規律

在教育教學影響下,小學生的詞匯增加很快。他們的語言由口頭語向書面語發展,從形象性向抽象語言發展,對詞義的理解也從粗略漸向精細。針對各年齡段學生語言發展的特征,低中高各學段古詩教學的語言訓練目標也應該各有側重:低年級,熟讀成誦,略知詩意,重在豐富積累;中年級,要掌握古詩的節奏和停頓,朗讀時能抑揚頓挫,整體上把握詩意,重在品讀感悟;高年級在此基礎上還要將詩歌的語言和情感內化,并學會表達。

3.遵從大語文教育觀

古詩文學習說到底是學習語文。課堂教學要基于古詩又不囿于古詩。我們的課堂要把孩子帶到良好的氛圍里讓其對文字進行體悟和觸摸,感受來自于詩情的“溫度”;要把詩歌延伸到其他文體、把教材延伸到生活,由一首詩延伸到中華文化,體現語文教學的“廣度”。古詩教學既要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又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既要關注瞬間的頓悟,又要守護無限的想象;既要有人文的熏陶,又要有讀寫聽說的訓練??傊?,古詩的課堂教學要有大語文的高度。

二、古詩教學“四得”

1.得“趣”

沒有親近感,沒有愉悅感,就談不上有什么好的效果。我們的教學要讓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感受到古詩學習的趣味性。內容上,從貼近孩子生活、反映兒童情趣的詩歌入手;教法上,應靈活多樣、富有變化??梢誀I造氣氛,消除距離感;可以在畫詩中找到畫面;可以在誦詩唱詞感受節奏韻律;可在情境表演中體驗詩情。有位教師教學《池上》,抓住“偷采白蓮回”中的“偷”字展開教學:“偷”的行為有沒有破壞小娃在你們心中的形象?學生在進行合作探究時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理解為小娃撐著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駛,看到顆粒飽滿的蓮蓬子,忍不住采了幾個來解饞;有的理解成小娃趁大人不注意時,悄悄溜出去采蓮;有的說自己小時候也有過偷采的經歷,說著說著,大家都忍俊不禁。課堂上畫荷塘美景、唱采蓮曲、表演采蓮情境,童心童真童趣溢滿課堂。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去縮短孩子們與古詩之間遙遠的距離,帶著孩子們走進古詩、親近古詩、樂讀古詩,這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首要責任。

2.得“意”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小小的古詩包含著詩人深邃的情感、獨特的人生經歷,有時還折射時事的變遷、民族的文化。給小學生教古詩,不能光看教的數量,還要看詩歌是否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教學淡化對詩意的理解并不就是放棄對詩的推敲。詩詞有“意”,課堂有“眼”。教學時抓課眼,抓一個關鍵的地方,牽一發而動全身,走進詩詞的精神世界?!肚迤綐?村居》《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我們抓的是“醉”,因景醉,因趣醉,因情醉,因生活醉,從一個“醉”字走進詩詞,品味研讀,感受詩人的心靈和詩的精神。竇桂梅教學《游園不值》,圍繞“憐”來進行教學?!皯z”不僅僅是愛,還有惜,“憐”里帶著深深的愛戀。讀著,品著,琢磨出了不遇中有相遇,孩子們居然和詩人有了精神的相遇?!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可抓住“孤”展開教學?!肮路h影碧空盡”中的“孤”指什么呢?孤單啊。僅僅是指孤單單的一條船?還有孟浩然孤獨,李白也孤獨,為什么李白會這樣孤獨……一個“孤”字可以讓學生感悟到李白舍不得和孟浩然分別。這樣,自然而然就“得意”了。一首詩歌的教學并不是逐字解釋就能“得意”,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詩歌所寫的景、詩人心境、創作背景多角度去感受、品味、領悟、體驗,體會其表現力,充分調動想象,進而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考。這樣,學生在與文字相遇的過程中觸摸詩詞的靈魂。

3.得“言”

古典詩詞語言簡明凝練,畫面感極強,感情表達自然含蓄,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典范?,F在學生普遍存在語言貧乏、缺少表現力的現象,原因之一就是在語文學習中嚴重存在著“重文(重視記敘文)輕詩(輕視詩歌)”的現象?!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中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對文質兼美的詩詞,高明的教師不僅要能帶領學生跟著詩人的情感世界走一趟,還要揣摩詩人語言表達的魅力,學習語言文字。我們完全可以引領學生“經營”字句,用語言展開詩中的畫面、用想象補充心靈的對話,通過觸摸古典詩詞的意象而學習寓情于景、托物寄情的表達方式。我們應立足于大語文,善于經營古詩而不會死守著幾十個文字,通過扎實的訓練,指導學生學會表達,促進學生學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4.得“法”

語句濃縮、意思跳躍、成分省略、詞序倒置,這些都是學生學古詩的障礙。教學古詩一方面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教給他們古詩的學法(如擴詞法、補充成分法、更換詞語法、調整詞序法)來疏通理解詩意;另一方面也要指導生通過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社會背景方法去體悟詩情,習得古詩詞閱讀的基本方法。對中高年級學生,還要指導他們在拓展比較(同類詩歌閱讀比較、同一詩人不同時期作品比較、同一話題的不同情感述說比較)中觸摸詩人的情懷和民族的文化。憑著“用教材學語文”的責任心,我們應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帶著學生通過讀一首詩學會讀一類詩,通過讀一個詩人學會讀一群詩人。要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啟發學生悟法用法,最終自會讀詩。

篇9

[關鍵詞] 接受美學理論 李白詩歌 花 意象 再現 意蘊

[Abstrac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Acceptation Aesthetic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Xu Yuan-chong can sufficiently restore and represent peacefulness, happiness, loneliness and sadness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by translating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to English by stud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 Li Bai’s poetry.

[Key Words] Theory of Response Aesthetics Li Bai’s poetry Flower Mental Image Representation Deep Meaning

一、前言

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之一,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集儒、釋、道等多種思想于一身,且具有熱情奔放的情感,縱橫馳騁的才思,他的詩歌雄奇豪放,飄逸卓群,想象奇幻,比喻瑰麗,流轉自然,音韻和美,性格多變,語言渾然天成。他的詩歌飽含豐富綺麗的意象,所描繪出的意境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他詩中豐富的意象,不僅渲染了獨特的意境,更體現了詩人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他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不僅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傳播價值。一千多年來,李白的詩歌被譯為日、俄、英等多種文字,僅英譯就不乏名家名篇,盡管許多翻譯者對李白的詩歌進行翻譯,但大都沒有對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進行翻譯,研究者們也很少涉足李白詩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研究,因而使譯文難以達到原詩意蘊,因此本文試對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在英譯中的再現作一淺析。

二、接受美學理論

接受美學理論誕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的聯邦德國,其重要理論代表是姚斯(Jauss)和伊瑟爾(Iser),他們認為:“作品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二是讀者(譯者)的賦予?!苯邮苊缹W的觀點適用于譯者對原作文本的闡釋過程,從而使譯者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更好的發揮。

在以前的譯詩過程中,大多數譯者很難通過對意象的關注從意蘊、意境上翻譯原詩,很難創造出與作者相同的審美體驗的譯本,因而也難以把原詩中的美傳達給讀者。通過研究,發現許淵沖在對李白詩歌英譯時,卻能通過對意象的關注從意蘊、意境上翻譯原詩,能夠獲得與作者相同的審美體驗,并能夠把自己的審美感受在譯語中完整地再現出來。

三、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一)李白詩歌中“花”的“寧靜”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洞天非人間。 (《山中問答》)

I dwell among green hills and someone asks me why;

My mind care free,I smile and give him no reply.

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 (許淵沖譯)

詩的后兩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洞天非人間”(“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許淵沖用“peach petals”來翻譯“桃花”。晉代陶淵明筆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成了世代隱逸文人的精神家園和理想境界。本詩中,“花”的意象是“理想與寧靜”。一句“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將“桃花”賦予生命,指引著作者朝著美好的地方“an earthly paradise”駛去。許淵沖對“桃花” (peach petals)的直譯,使讀者可以從“桃花” (peach petals)入手,深切地體會到寧靜而又美好的意境。

(二)李白詩歌中“花”的“美好”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例1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夢游天姥吟留別》)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And in midair I hear sky cock crow loud.

The footpath meanders' mid a thousand crags in the vale.

I'm lured by rocks and flowers when the day turns pale. (許淵沖譯)

本詩中,“花”的意象是“美好”。詩中最后一句“迷花”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因此譯者用“flowers”來翻譯是非常恰當的,這樣的翻譯也營造了一種天欲亮時山間景物的美好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人們感覺的美好。許淵沖用“flowers”(迷花)來表現天姥山奇麗明媚的景象,使讀者能夠體會到詩人塑造出來的美麗的景色以及詩人那美好的心靈的寄托。

例2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許淵沖譯)

本詩中,“花”的意象也是“美好”?!盎ā痹诒驹娭兄傅氖恰盁熁ā?,許淵沖用譯氣不譯字的方法,靈活增減詞語,變化詞語,把“煙花”翻譯成了“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譯者用 “green”和“ red”把絢麗的色彩表現出來,譯出了春天花紅柳綠的綺麗景色,也使譯作意蘊濃厚。

詩歌講究的是意境,詩人寥寥數筆勾畫出的就是一種“意境美”,許淵沖用譯氣不譯字的方法把意境美給淋漓盡致地翻譯出來了。

(三)李白詩歌中“花”的“孤獨、無奈”的意象英譯的意蘊

例1

孤蘭生幽園, 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 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 香氣為誰發。 (《古風》其三十八)

A solitary orchid grows in a secluded garden,

As common weeds conspire to submerge it.

Though basking in the rays of springtime sun.

It still grieves at the high autumn moon.

Flying frost early came whispering.

Green luxuriance feared an imminent end.

Without the gust of a fresh wind.

For whom would it put forth such fragrance?(許淵沖譯)

本詩中的 “花”指的是“蘭花”。 “蘭花”具有“孤芳自賞”之意,許淵沖用“orchid”來翻譯“蘭花”,用“solitary”來形容“orchid”,更加明確地譯出了“蘭花”的孤傲,使“蘭花”具有了人的感情。因此,“花”的意象是詩人的孤獨和無奈。此外,許淵沖用 “solitary orchid”來翻譯“孤蘭”,反襯出了園子的幽靜和荒蕪,給全詩營造了一種凄涼的氣氛。蘭花無人欣賞,只能孤芳自賞,詩人也是如此。許淵沖的翻譯,譯出了詩人的孤傲和對自己無人欣賞的無奈,譯出了原詩的意蘊和詩人的情感。

四、結語

李白的詩歌飽含豐富綺麗的意象,所描繪出的意境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在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李白詩歌中“花”的意象英譯的意蘊分析,得出許淵沖注重“花”的意象的英譯,進而注重對全詩意蘊的英譯,從而使原詩的意蘊和詩人的情感能夠在譯詩中最大程度地得以還原和再現。

參考文獻:

[1] 韓慈紅.李白詩歌中動詞英譯的意蘊研究[J].昭通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6).(45-47).

[2] 韓慈紅等.李白詩歌的意音形在英譯詩中的再現[J].科學時代.2010.(21).(217-218).

[3] 李謐.許淵沖的詩譯“三美”說[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

[4] 許淵沖等.唐詩三百首英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1988.

[5] 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6] 楊義.李杜詩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注:

1.本文是洛陽理工學院2010年度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立項項目“李白詩作英譯的意蘊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詞教育;教學質量

詩詞具有語句優美、節奏性強、押韻易記等特點,對小學生而言,在詩詞教學過程中,對詩詞的理解和掌握才是關鍵點。大部分小學語文老師對詩詞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層意思上,所以在詩詞教育的過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向小學生詮釋詩詞本身所富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詩教學內容,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部分教學任務,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古詩鑒賞教學的關鍵點,并結合教學實際總結出相應的有效鑒賞教學策略。

一、在小學語文詩詞教育中化抽象為具象

詩詞語言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趣味性、抽象性以及意境性,這些特征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比較吃力,所以小學語文老師在詩詞教學的時候要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轉變以往的語文教學模式,化抽象為具象。

圖畫、動畫等相比于書面的文字,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在小學語文詩詞教育的時候,小學語文老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向小學生展示一些動畫、圖畫,將文字性很強的詩詞形象化,引導輔助小學生對詩詞的詩意的理解和對詩詞哲理的領悟。例如,在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這節內容的時候,如果只是單純地向學生教授“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可以展示一些從正面、側面等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圖,讓學生仔細觀看和比較,認真推敲,揣摩該詩句所包含的意蘊。

小學語文教師在詩詞的講解過程中加入一定的手勢、語態等也可以幫助小學生化抽象的詩句、詞句為具象,通過轉變語調和展示一定的體態,把呆板冰冷的書面文字以形感以及聲感展現,引導學生具象化感知詩句、詞句。例如:韓愈的《早春》,在講到“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的時候,老師可以做出抬頭遠看和低頭細看的動作,讓學生置身于蒙蒙細雨中,若隱若現地遠看山上的綠,然后低頭仔細看地下的時候,卻看不到草存在的情景,這樣學生可以感受到早春大地返青、生機盎然的意境。

二、在小學語文詩詞教育中引導小學生誦讀、解讀詩詞

語文課程是語言學習的一門學科,學習好語文課程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的學習是基礎性的學習,只有在小學的學習中打好了基礎,才能夠在未來的學習中游刃有余。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詩詞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學好了詩詞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學修養,還可以陶冶情操。小學生由于閱歷尚淺,再加上詩詞的語言風格距今相差甚遠,詩詞的內容歷史跨度較大,因此,小學生對詩詞掌握的難度也比較大。

由于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文學環境的不同,各個時期不同作者所創作的詩詞也大不相同。在學習詩詞之前,先對詩詞的寫作背景以及詩人的生平進行大概的了解,這樣將有利于對詩詞的誦讀。對詩詞的誦讀是學習詩詞的重要方法,誦讀詩詞有利于理解詩詞的內容、感受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作者通過詩詞所要傳達的意思。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兩位詩人在分別之時并沒有所謂的憂傷之情,而是作者想到自己的好友孟浩然將要去繁華的揚州,去到自己一直向往的地方,心里充滿喜悅之情,我們誦讀的時候思緒也會跟著作者一起飛翔、靈動。

詩詞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人生意蘊,小學語文老師對詩詞的解讀,有利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領悟詩詞所要揭示的情感、觸摸詩人的心靈深處,感受詩詞的文學神韻。解讀詩詞可以使學生得到情操的陶冶、審美的體驗、心靈的凈化。例如:孟郊的《游子吟》,通過老師的解讀,小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母親在兒子即將外出之時,在燈下穿針引線為孩子縫補衣服的場景,此

情此景,很容易讓學生聯想到自己的母親,感受母愛的神圣與

偉大。

傳統的詩詞教育只是注重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對詩詞的學習也只是停留在詩詞的表面,針對這種現狀,我們要實現傳統詩詞教育向現代詩詞教育的轉變。我國當代詩詞教育是對傳統詩教的新的超越。歷代詩詞吸納并熔鑄了漢語言文學的精華,因此也成為學習漢語以及培養語文能力及修養的最好教材。對于小學語文詩詞教學而言,不應該局限于固定的教學模式,小學語文老師要根據具體的文章和詩人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推動小學語文詩詞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