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范文

時間:2023-03-26 13:09: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鶴樓送孟浩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的名字叫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我是一位詩人,人們都稱我為“詩仙”。我在27歲時交了一位朋友,比我整整大了幾歲的孟浩然,我們二人最喜歡游山玩水,酒后做詩了。

一天,我得知孟兄就要去廣陵了,看了看窗外,現在正是煙花三月的時候,外面百花齊放,多美的景色啊??擅闲謪s要離開了,我覺得實在有些可惜。第二天一早,我約孟兄到黃鶴樓見面,到了那里,我們找了一個靠近窗戶的位置坐下來。我與孟兄開始飲酒,然后做詩,不久,我們都醉了,把心里的不愉快通過吟詩都趕了出去。俗話說得好,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我與孟兄喝過最后一杯酒之后,孟兄來到船上與揮手告別,他還大聲地喊著:“再見!”,只見小船越滑越遠,直到消失在天邊,只剩下滾滾的長江水。

真是不知道何時才能再次見到我的好朋友啊,所以,我很傷心的寫下了一首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吉林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第二實驗學校三年級:譚炳??

篇2

1、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意:老朋友向我頻頻揮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

2、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小草悄悄地從地底下探出了小腦袋;花兒高興地咧開嘴笑了;小動物們也不在家里睡覺了,都蹦著跳著跑出來。大地上一切都生機勃勃。

孟浩然和李白這兩個好朋友在林蔭小路上手挽著手默默地走著,他們倆無心觀賞這美麗的景色。

不知不覺,李白和孟浩然來到了長江邊上。李白手端一杯酒,說:“兄臺,此去千山萬水,小弟敬兄臺一杯,為兄臺餞行。”孟浩然和離別一飲而盡。

李白拉著孟浩然的手說:“老兄,這次你去廣陵,路上一定要珍重?!泵虾迫徽f:“放心吧,老弟,你也要多保重?!?/p>

在船家的催促下,孟浩然邁步向船上走去。船漸漸地遠去了,李白在岸上揮手:“兄臺,一路順風——”,“多保重——”孟浩然站在船頭也揮手道別。

篇4

唐玄宗開元13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贊。兩個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的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的重逢,各訴思念之情 。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此詩堪稱送別佳作。

孟浩然長李白12歲。在李白青年時期,孟浩然就已經是名滿天下的著名詩人了,他是李白成名之前的舉薦人。

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岳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之首,相傳有一道士在此跨鶴升天,故而崔顥曾題詩曰: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后來李白也登臨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提筆正要寫詩,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成為佳話。

篇5

一、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

小學生由于觀察力、抽象的空間想象力不強,對生活中的人和事常常只知從單一的角度進行觀察。因此,我在改寫前花了大量時間讓全體學生參與編排課本劇,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親身經歷、感受古詩中描述的生活畫面。

學生們在表演《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課本劇時,將“李白”與“孟浩然”的送別活動,分別安排在“樓旁話別”和“江邊送別”這兩個場景中。在“樓旁話別”場景中學生首先是在畫有黃鶴樓的黑板前擺上了一排花盆,縱然時值深秋,然而盆中正怒放著的花朵,讓人仿佛又回到了陽春三月。“李白”與“孟浩然”坐在桌前一邊飲酒一邊說話……在“江邊送別”場景中,“李白”和“孟浩然”相互揮手告別?!袄畎住币廊痪镁谜玖⒃谥v臺上,目送著“孟浩然”漸漸消失在教室門外……

看完課本劇,然后讓學生分別從觀眾的角度、“我”(李白)的角度以及李白和孟浩然對話這三個角度對劇情進行敘說。

二、作前指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表達

作文不能像拍照那樣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不分主次、原封不動的全盤實錄,必須根據寫作的目的,對積累的素材進行提煉、取舍、加工合成,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會主題鮮明,形象突出。但敘述方式的選擇又得如同照相角度的選擇,只有恰當的角度才能讓景物更完美的展現。因此在指導學生用不同的人稱進行改寫時,我們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發揮想象,明確自己在文章中的觀察點和立足點,從而剪截出最精彩的生活片斷來敘寫。

1.設計題目。人們常說題好一半文。作文的題目猶如文章的眼睛,好的題目不僅能吸引讀者去閱讀,還能讓作者產生創作的靈感,文思泉涌。因此,我為了讓學生很快進入不同敘述角色,我在每次作文前都會根據三種人稱,設計了三類題目。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我就為學生設計了三個題目①再見了,孟兄(用第一人稱寫),②李白致孟浩然的一封信(用第二人稱寫),③李白與孟浩然(用第三人稱寫)。

2.指導寫法。由于小學生想象能力有限,生活的閱歷不夠深,因此老師的作前指導尤為重要,要幫助學生弄清在不同人稱的文章中自己(作者)所處的相應位置。在改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是這樣對學生進行指導的:《再見了,孟兄》這個題目采用第一人稱比較適宜,它要求作者以“我”(李白)的身份講述自己在與友人送別過程中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以及心里所想。《致孟然的一封信》根據書信的行文要求,必須使用第二人稱寫李白向好友說心里話?!独畎着c孟浩然》是作者站在觀眾的角度,以第三人稱將李白和孟浩然依依話別場景中人和事全方位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下面是我們班的柯清清同學用不同的人稱改寫的三篇文章。

再見了,孟兄

我在黃鶴樓為孟兄擺酒餞行,因為孟兄今天就要去揚州了,雖然樓前花紅柳綠,蜂飛蝶舞,桌上擺放著美酒佳肴但絲毫不能引起我的興趣。我們只是默默地看著對方,誰也沒說話。

眼看太陽已經西沉,我站了起來,慢慢地為孟兄和我自己斟滿酒,然后舉起酒杯說:“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見,來!讓我倆干了這一杯?!闭f完,我倆一飲而盡。孟兄背起行囊,說:“賢弟,我要走了?!薄白屛以偎湍阋怀贪?!”說完,我和孟兄一起走下樓去。來到了江邊,船早已經來了。在船家的催促聲中,孟兄一步一回頭地走上了船頭。眼看著船漸漸地劃向了江心,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說:“一路順風!一路順風!”。我呆呆地站在江邊,看著孟浩然向我揮手的身影越來越小,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與孟浩然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

江南名樓黃鶴樓上游人如織,熱鬧非凡。然而坐在窗前的李白和孟浩相對無言,任憑桌上的美酒佳肴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可是誰也沒有動筷子。原來今天是孟浩然下揚州的日子,李白特意擺酒為他餞行。

太陽已漸漸西沉,李白站起來為自己和孟浩然倒上酒,然后端起酒杯說:“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見,來!讓我倆干了這一杯。”,孟浩然端起酒杯一干而盡然后背起行囊,說:“賢弟,我要走了?!薄白屛以偎湍阋怀贪?!”說完,李白和孟浩然兄一起來到了江邊。在船家的催促聲中,孟浩然一步一回頭地走上了船頭。李白久久站立在江邊,看著孟浩然的船漸漸在天邊消失了,于是拿下筆寫下了一首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致孟然的一封信

孟兄:

別來無恙。自從去年的今日我們黃鶴樓一別轉眼間已經一年了。今天我又獨自登上了黃鶴樓,窗前的花又像去年開得正旺,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紅的似火。風景依舊,可同來登樓的您卻不在了。您還記得去年臨別的那一幕嗎?那天看著那無情的船兒載著您慢慢離我遠去,我的心真比刀割還難受,眼淚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那天目送著您漸漸地消失在了天邊,我不禁寫了這首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三、作后品評,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敘述角度在作文中的妙用

篇6

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4、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渭城曲 》

5、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6、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 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7、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高適《別董大二首》

8、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9、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10、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11、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 蘇軾《和董傳留別》

篇7

關鍵詞: 古詩教學 教學策略 教學方法

古詩雖好,但小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雖然有的古詩便于識記,淺顯易懂,但畢竟是古代人用文言寫的,語義詞義與現代漢語有較大差異。要想讓學生真正記得住古詩,還能學以致用,不能用平常上課的方法。有的老師把古詩的意思、意境的賞析、背景的介紹等一股腦講解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和抄錄這些資料,使古詩教學變得索然無味,古詩的意境、美感就沒有了。

筆者深入探討了兒童學習古詩的心理規律,除了采用解句法、誦讀法等一些常規的方法外,還采用一些新的方法,現介紹如下。

一、相似與相異

首先,把同種類型的古詩放在一起,這樣節省時間,不需要一首一首地講解,只要講透一首,就可以舉一反三。當然不需要每節課都這么上,否則教師的工作量就大了,而備課時間卻不多。其次,讓學生找這種類型詩句的相似點和相異點。如王維的《渭城曲》、高適的《別董大》、李白的《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它們的相似點容易找,都是表達一種情感——朋友之間的真情厚誼,都是以情相送。但是相異點是什么呢?學生就看不出了,需要老師點撥。王維的《渭城曲》是以酒相送;高適的《別董大》是以話語相送;李白的《贈汪倫》是以歌聲相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以目光相送。方式不同,但情感一樣。這樣上課的形式新穎,容易識記。一堂課的容量抵得上幾節課的內容,學生學起來很輕松。在短時間內和詩人穿越對話,感悟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生難以理解古人之間的分別為何能激發如此情感,而現代人難道友誼就淡了嗎?這時教師可以補充,那是因為古代交通、通訊不方便,一別或許就是一生?,F代人想聽友人的聲音可以打電話,想見友人可以視頻或通過快捷的交通工具見面,所以古人如此深厚的情感,學生就能感同身受了。

二、擴寫練表達

在學習古詩時適當地指導學生擴寫,這比平時的命題作文有內容可寫多了。學生有方法可以模仿,有語言可以用,內容還很豐富,這樣能有效發展學生的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是很好的練筆機會。

1.擴寫所繪之景。

中國古詩的寫景詩很多,之所以源遠流長,是因為寥寥幾個字就能精煉地介紹大自然的美景,抒發詩人對自然界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我們要求學生把這些寫景詩擴寫成寫景文。如杜甫的《絕句》,學生抓住詩中的“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等詞語,由眼前的近景到天上的遠景,既有聽覺形象又有視覺形象,既有動景又有靜景,色彩鮮明,錯落有致。學生通過這些明快的景色有話可寫。所以這樣的文章比命題《春天的景色》的題眼要好抓得多,內容要豐富得多,切入點要新穎得多。

2.擴寫所言之事。

利用古詩中所敘述的場景,把場景擴大化,具體化。古詩的韻味就在于讀者的感悟,對詩句的理解,與之產生共鳴。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它通過寫詩人送好友孟浩然的場景抒發與朋友的惜別之情。學生擴寫之前,可以抓住“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句,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分別時的動作、表情、神態是什么樣的,兩人會說些什么呢?學生可以先演一演,這樣擴寫起來就容易多了。

三、技巧助識記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學習古詩的目的在于識記,在于運用。從教材的編排不難看出,小學階段是人生記憶的黃金階段,通過一定數量古詩文的積累,學生儲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消化、理解,當這些知識到了一定量的沉淀后就能運用。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從小背誦的文章終生難忘,用起來信手拈來,長大后記憶的內容,過一陣子就忘了。因此,教師要明確提出任務,讓學生采取多種方法去記憶。如有的學生就把唐代的作家編成了口訣:“王孟山水田園詩,高適岑參邊塞詩。大李杜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小李杜有李商隱和杜牧?!倍潭處拙湓?,記住了詩人、稱謂及詩的風格,相信背上這個口訣的學生將受益終生。

四、想象助意境

篇8

關鍵詞:地點意象時間意象 物象 主題朦朧 意境無窮

一、 離別詩中的意象

舉目望影,淚沾衣襟。離別詩中的情感大多飽含依戀不舍、哀婉傷感凄悲之情,讀之令人心生愁緒、潸然淚下。而離別詩為什么會有這種魔力,詩人又是怎樣來渲染這種離別的思緒,從而使人讀之心生感觸,淚涕縱橫呢?這就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意象了。這些意象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悲傷感染力,再加之作者的修飾,以及歷代文人的青睞,便使之成為離別詩不可或缺的一道情感風景線。下面我們分類來看看,離別詩中的意象有哪些。

(一)地點意象

現代人對于禮節的觀念比之古人卻是淡化了許多,沒有古人來的重視來的心誠。古人對于送別就是相當的重視。通常是相送十幾里,梁山伯與祝英臺便是很好的例子,祝英臺歸鄉,梁山伯也是相送了十八里。而到了分別之處時也是遙相揮手,舉目眺望,直至身影隱沒與地平線之下,也還在獨自掩泣暗訴憂傷。

既然相送,那么便會有分別的地方。古人選擇分別的地點有其獨有的特點。先前說古人重禮節,相送路程很遠,因此在選擇分別地點時,通常會選擇能夠休息的地方。比如長亭、謝亭、客舍、西樓等。

那么如果道路沒有提供休息的地方怎么辦呢?那也只好相送到不能再繼續相送的地點了,如南浦、岔路旁、津渡頭等。這些地點要么是需要更換交通工具,要么是要分道揚鑣,古人通常以此地點作為分別的地點。

所以離別詩中飽含離別之意的地點意象便有長亭、謝亭、灞陵亭、客舍、西樓、南浦、岔路旁、津渡頭、或者轂下外等。下面我們以唐代的離別詩歌為例,來欣賞這些離別意象給讀者帶來怎樣的美好感覺。

“東越想逢地,西亭送別津。風潮看解纜,云海去愁人。鄉在桃林暗,山在楓樹春。因懷故園意,歸與孟家臨。”——張子容的《送孟浩然歸襄陽》

張子容與孟浩然都是襄陽人,他們在永嘉相會,他鄉遇故友,感慨極深,情緒相當復雜。同鄉故友在異地相逢當然是高興的,所以既喝酒又題詩。而當時張子容貶樂城尉,孟浩然赴舉不第,俱不得意,皆有濕路之悲。因為懷戀故鄉的心情就更加迫切。但為了各自的事,又不得不分手,于是感慨更多。了解了以上背景,當我們讀到首聯“東越想逢地,西亭送別津”時,就能深深的體會到這兩句詩中包含著多么復雜的情感。

“浙東是我們相逢的地方,西亭是我們離別的津渡”。“浙東”與“西亭”這兩個地點,極有韻味,意為剛剛相逢,又得送別,生涯的辛苦,可想而知。此詩把西亭作為離別詩的地點意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上國路綿綿,行人候曉天。離亭綠綺奏,鄉樹白云連。江露濕佂袂,山鶯宜泊船。春風若為別,相顧起尊前。”——權德輿《送句容王少府簿領赴上都》

這是一首以離亭作為分別的地點的春日送行詩,將春天的優美景色和送別之情交融成一體來寫,很有情味。“離亭綠綺奏,鄉樹白云連”,寫離亭之內,琴聲奏起送別之曲,悠揚婉轉,更增離別愁緒,難免使人感到凄涼;遙望鄉間,樹木青蔥,仰看長空,白云連綿,天色已亮,依依難舍之情不言而露。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老朋友向西方辭別了黃鶴樓,在花柳迷人的三月東去揚州。首聯便點出了離別的地點——黃鶴樓。詩人把黃鶴樓這個離別地點意象,作為情感宣泄的突破口。故人已去,獨留黃鶴樓,空遺立。離愁悲緒繞樓宇,他日回想涕自流。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感傷?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白居易《南浦別》

凄凄別離南浦情,裊裊秋風暗吹西。淚灑回路不忍顧,腸斷心愁點別離。飲不盡的思緒如酒,道不盡的離愁如夢。夢留南浦,縈繞愁腸。

“南浦”,這個充滿離別愁緒的地點,讓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如癡如醉,令多少讀者為之黯然神傷。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蓱z江望浦,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斷腸處,日夜柳條新。”——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蓉》

此詩首聯寫自己奔波恰逢寒食佳節,又值暮春季節,正是“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時候,更容易引起愁緒,一起筆就被愁緒籠罩著。

可憐我獨自站在江邊,踮起腳尖,遙望,那遠去的離人。卻,終究不見,那,落橋故人。

江浦,又是熟悉的離別地點,相似的離別場面,帶給人濃濃的別愁離緒。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王維——《送沈子福之江東》

渡頭上楊柳依依,行人卻早已歸休。輕搖的雙槳蕩向遠方。只有相思的情意,似春意纏綿悱惻。縈繞在江南江北,伴隨著你的歸舟。

楊柳依依,折柳送別,渲染了離別的情緒。渡頭,分別的地點,相聚的結束,相思的引子,不舍的開始。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江山幾人在,天涯孤棹還。何當重相見,尊酒慰離顏?”——溫庭筠《送東人歸》

荒戍、黃葉、古塞、秋風,凄涼而哀傷。郢門山,令人十分留戀,流連忘返。漢陽渡,來時,雙雙把酒憨。去時,蕭蕭孤影行。來來往往,幾經輾轉,幾許別離暗恨傷。曾記否,幾時漢陽,渡離別!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往淚沾巾。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司空曙《峽口送友》

峽口的落花散落一地,似乎將這春意散盡,好似,為你我的離別,盡情的悲傷。此詩的分別地點乃是峽口,可見峽口也是離別詩中常見的意象。

(二)時間、季候意象

人,是個奇怪的動物。有時候,連自己心里想什么都弄不清。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情緒,叫做悲愁。靜謐、憂傷的人,悲愁情緒總是那么顯而易見,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流露出淡淡的憂傷?;顫姟⒚摰娜?,平時總是那么的樂觀,絲毫瞧不見有何種憂傷的情緒。這不能表明他們心中悲愁,只是隱沒在心底深處,不輕易流露出來。若是哪一日心生感觸,便會比憂傷之人來的更加悲切。

古時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情感細膩,感情豐富的人。有時,心底莫名的浮起一片憂傷,暗自落淚掩泣成聲。為何會莫名心生憂傷之感呢?雖說有時候這種感覺說不清道不明,但總會有那絲絲的外因牽連。

有一種思緒,叫做悲秋;有一種感慨,叫做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秋風惹落葉,落葉點心愁。秋,這是一個惹人相思,惹人心生離別愁緒的季節。傍晚,即使霞光破云,卻終究還是要隱沒離去,日別西山!就像友人一樣,雖然難舍,卻還是要分別。傍晚和秋,在離別詩中頻繁的出現。它們作為離別詩中常見的時間和季候意象,被一代代詩人所青睞,成為中國詩歌畫卷中一朵鮮艷的奇葩。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嚴維《丹陽送韋參軍》

篇9

【關鍵詞】小學;古詩;教育

一、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作者的寫作背景

魯迅先生說過,“知人論事”,才能正確理解作品。每一首詩都是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經歷又無法脫離“社會”這個大背景、大環境。古詩的時代背景距現代很遠,對于現代的人們來說要做到細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夠,何況是不諳世事的小學生?教學中只簡單地介紹作者無疑顯得太過蒼白機械,而將作者寫詩有關的背景內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不僅能提起學生興趣,而且對學生理解詩歌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適時提示,“點”“面”結合,理解古詩的主要內容

為了押韻、平仄的需要,古詩的詞序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甚至有時一味按字詞順序根本無法講通。而且古詩語言簡練,以字作詞,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詞意與現代漢語詞匯迥然不同,這些都給學生理解古詩造成了困難,成為望詩生“厭”的原因。教學中釋詞、順句、連篇,循序漸進,才會漸入佳境,才能品其妙處。

(一)釋詞。對于難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詞,教師可以適當的點撥。如《山行》一詩中,對“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一詞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學這個詞時應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描寫中去感知:時值深秋、草木凋殘、山石森森、秋風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時,草木枯黃的山”。

(二)順句。詞意通了,然后由學生獨立思考,練習順句。在順句時,除提醒注意詞序外,對一些初次接觸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也要提出來講,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按字面意思當為“秦朝時候的明月,漢朝時候的邊關”。但是眾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輪,邊關萬年不變,“秦漢”之說由何而來?若點明這是修辭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疑問則迎刃而解,學生也會恍然大悟。

(三)連篇。讓學生用一段話,把詩句意思完整的說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詩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決不可停留表面,而應深入內里,究其實質。因此古詩教學中,重要的是把握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兩個詞語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讀中感悟

(一) 初讀

初讀要指導學生讀懂詩句,讀通全詩。首先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著重進行旁批。古今義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的“之”,這里用作動詞,相當于“去”,學生不常見的古漢語單音詞要批,如“辭”,告別;盡,消失。地理名詞要講清: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在武漢,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廣陵,也即揚州,前者在長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揚州”。然后引導學生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對譯,使學生了解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送別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黃鶴樓目送詩人孟浩然遠去,孤獨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滾滾的長江水流向遠方。這時,抓住送別的地點黃鶴樓這一富有詩意的地方介紹時代背景(當時正值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李白正年輕快意,孟浩然已詩名滿天下),還可利用多媒體把黃鶴樓展示在屏幕上,黃鶴樓飛檐重閣,雕梁畫柱。輔以講述,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傳說中有仙人乘鶴于此憩駕,也是兩位詩人經常飲酒作詩,流連聚會之所,啟發學生想象,風流的時代,風流的詩人,風流的地點,送別像一首愉快而自由的暢想曲,學生初步感知這首詩明快的意境。

(二)細讀

學生了解詩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濃厚,形象鮮明的詩句,進一步學生引導學生悟情明理,體會詩的意蘊。如詩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是什么樣的季節?細究何為“煙花”?結合學生學過的詞語“煙雨”一詞,學生可理解為描寫的是那看不盡,也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美景?!盁熁ㄈ隆笔谴阂庾顫獾臅r候,這樣景美,人也美,情呢?讀詩的最后兩句有一細節,李白送別友人的時間是很長的,從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見長江天際流”,正是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一往深情的表現。

(三)精讀

古詩語文凝煉,煉句擇語,在文學長河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教學中,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詩中“之廣陵”與“下揚州”互換,詩句用韻反不合轍了,題目也口語化了,整首詩讀起來不順口。又如“煙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煙花”一詞平中見奇,假如用“陽春”或“春花”代替“陽春三月”只點明了時間,“陽春三月”有一點色彩感,但那種春意蕩漾的氛圍就不那么濃郁了。

四、注重拓展,將古詩活學活用

(一) 依托詩歌主題,橫向拓展。

如《詠柳》一詩學習完畢,可設計拓展如下:

教師可于此提問:“二月春風”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葉之外,還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詩句說一下?學生可能會回答:裁出了粉紅的杏花(一枝紅杏出墻來),裁出了綠綠的小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裁出了鮮艷的桃花(竹外桃花三兩枝)……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模仿詩句自己創作。

(二)依托作者創作,縱向拓展。

篇10

黃鶴樓位于武漢市蛇山的黃鵠磯頭,面對鸚鵡洲,相傳始建于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F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它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間,坐鎮浩瀚長江,遠遠望去,如一只優雅的黃鶴,展翅欲飛。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武漢三鎮風光盡收眼底,蔚為壯觀。

樓名的由來充滿了傳奇色彩

黃鶴樓樓名的由來,歷史上有“仙人”、“地名”兩說。相傳古時候,在蛇山臨江而立的黃鵠磯頭上,有位姓辛的人家開了一家酒店。忽有一日,有位不知名的道人前來化緣,張口就要好酒好菜,辛氏慷慨款待。道士吃罷便走,并無謝意,以后每日如此。一個多月后,道士告辭。臨行前,他隨手從地上撿起一塊橘子皮,在墻上畫一仙鶴相送,并指井水成酒相贈。道士還告訴辛氏,有此聽命歌舞之鶴和取之不盡的美酒,今后可發大財。言畢,化作一道輕煙而去。

從此,黃鵠磯頭鶴舞酒香,顧客絡繹不絕,辛氏酒店財源滾滾。日久,辛氏貪心漸大,沒了善心。10年后道士再來,辛氏竟要他讓那口井里出酒糟,賺更多的錢。道士仰天大笑,隨即,取笛吹奏,喚下黃鶴,跨上它直沖云霄。鶴走,井中之酒還原成水,墻上留下四行大字:“行善為圖報,貪心比天高。得寸又進尺,有酒還要糟。”辛氏羞愧極了,發誓痛改前非。此后,辛氏以全部家產,在黃鵠磯頭修成一樓,紀念仙道與黃鶴,供游人觀賞。黃鵠磯頭從此沒了辛氏酒店,而有了“黃鶴樓”。

這便是黃鶴樓樓名由來的“仙人說”。至于仙人是誰,說法不一?!赌淆R書州郡志》載,黃子安嘗乘黃鶴過此,故名。《圖經》及《太平寰宇記》稱,費神嘗駕黃鶴還憩于此,遂以名黃鶴樓。

“地名說”也就是以樓址所在地命名。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期的東吳黃武二年,即公元223年,距今1780多年。武漢扼長江,控荊楚,是兵家必爭之地。與龜山隔江對峙的蛇山,是由西向東排列的7座山連體組成,全長2公里,形似蛇而得名。赤壁之戰后,東吳計殺關羽,奪回荊州,劉備欲興兵伐吳,戰事不可避免。此時,吳主孫權一面向曹魏稱臣求和,一面抓緊備戰。孫權依長江邊黃鵠山之險筑夏口城作屯軍營壘,在城頭黃鵠磯上建樓,作觀察瞭望之用。古語中“鵠”可作“鶴”講,因而此樓便是最初的黃鶴樓了。后來,晉滅東吳,三國歸于一統,黃鶴樓逐漸喪失其軍事價值。而與此同時,隨著江夏城的發展,黃鶴樓也演變成登臨游憩的勝地。

一部巧奪天工的建筑史

黃鶴樓的形制似樓非樓,似閣非閣,似塔非塔,似亭非亭,是集亭樓塔閣造型特點于一體的古代建筑經典之作。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不盡相同。唐宋樓雄渾古樸,元樓富麗堂皇,明樓雋秀清雅,清樓奇特瑰偉。唐時,黃鶴樓與江夏城相連,整體建筑古樸雄奇。主樓二層,四周繞以圍墻,且有角樓,既可登樓覽勝,又能作瞭望哨所。宋時的黃鶴樓由樓臺軒廊組合而成,主樓雄踞于城墻高臺之上,四周有小亭回廊。元代的主樓為二層木質結構,重檐翹角。樓前另起一座觀景高臺,有旱橋與二樓相連。在明代,黃鶴樓曾毀建4次、大修2次,歷經風雨滄桑,建筑規模超過以前歷代。主樓二層,樓側輔以重檐小廳,有涌月臺、仙棗亭等景點。清代,黃鶴樓歷經200多年凄風苦雨,遭受了無數次厄運,僅康熙年間就毀建4次,建筑格局發生較大變化。同治七年(1868)重建黃鶴樓,高三層,其形制奇特壯麗,獨具匠心,成為古建筑史上的精品。

現在的黃鶴樓于1981年重建,它以清同治樓為雛形,集北雄南秀諸樓風格之大成。新建的黃鶴樓公園分4個景區:以黃鶴樓為核心的名勝區稱西區,集詩詞碑雕于一體的文化區為南區,北區是植物區,東區曾是岳飛在此駐守近8年的屯兵區。

黃鶴樓名勝區的建筑群由主樓、配亭、軒廊、牌坊組成,分布于自西而東的三層平臺上。

第一層平臺有元代的勝像寶塔,是黃鶴樓保存最古老、最完善的建筑。有學者認為,該塔1343年始建于黃鵠磯頭,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法物,是一座藏傳佛教密宗的佛塔。此塔雖不算高大,但長江來往船只遠遠就能看見。

第二層平臺上有一牌坊,西東兩面分別有“三楚一樓”和“江山入畫”題刻。牌坊兩側有南北兩軒和南北配亭。兩亭之間的巨石上,有《黃鶴歸來》銅雕。

第三層平臺上是新建的黃鶴樓。其建筑采用現代技術,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內為9層,通高51.4米,金色琉璃瓦屋面。樓內有表現“白云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有唐人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有“孫權筑城”、“周瑜設宴”壁畫,講述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及三國名人到黃鶴樓活動的故事。主樓各層都有外走廊,可觀景。

黃鶴樓東面的白云閣,坐落在蛇山的高觀山之巔。宋代之前很長時間,白云閣稱“白云樓”?,F在的白云閣是1982年重建的。

一幅絢麗多彩的文化長卷

黃鶴樓以其壯闊的景觀、奇特的構制、滄桑的歷程,令歷代文人墨客為之一步三嘆,慨然成章,遂有詩、詞、歌、賦、楹聯、游記及神話傳說迭出,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長卷。

唐代詩人中有不少寫黃鶴樓的名篇,王維、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賈島、杜牧等,都先后在這里留下了名傳千古的佳作。其中,崔顥一首《黃鶴樓》,成為吟詠黃鶴樓詩作之絕唱:“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睋f李白登黃鶴樓,詩興大發,正想題詩,見崔顥詩而連呼“好詩”,便將手中之筆一擲,慨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彪S即揚長而去。一代詩仙李白對崔顥如此高度評價,使崔顥及崔詩聲名遠揚。崔顥題詩,李白擱筆,成為千古美談。后人為此而建“擱筆亭”,表達對李白謙遜不題的遺憾和對他人品的崇敬。如今,黃鶴樓景區內的“崔顥題詩圖”浮雕和李白“擱筆亭”相向而建,成為重要景點。

李白對黃鶴樓有深厚的情結,留下了許多華章麗句,《全唐詩》中載有8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盡人皆知。李白還在流放夜郎、途經江夏時寫了《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边@首七絕詩,堪稱千古絕唱。

黃鶴樓勝景,還曾引來著名詩詞大家蘇軾兄弟在此舉盞憑欄詠懷;引來一代名將岳飛在此慷慨激昂,寫下《登黃鶴樓有感·調寄滿江紅》名篇。如今,黃鶴樓景區建有岳飛亭、岳飛像及精忠報國牌坊,紀念這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