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教育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09:04: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園數學教育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幼兒園數學教育論文

篇1

1.創設審美環境。

(1)結合主題活動定期展示有特色的藝術作品。例如本月我們班的主題活動是“傘花朵朵開”,其中有個環節就是《彩繪傘面》,讓幼兒在傘面上面進行繪畫和創作,用廣告顏料讓幼兒在傘上進行繪畫,出示多把已經繪畫完成的傘,請幼兒來欣賞這些傘,讓幼兒觀察這些傘面構圖的特點,啟發幼兒商量討論:我們要如何共同制作彩繪傘?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人多傘少的問題?幾個人一起合作,怎樣才能讓傘的畫面一致漂亮呢?每組幼兒商量出一個“工作計劃”:傘面什么地方要畫什么?誰負責畫那個部分?畫什么內容?如:語言組的幼兒商量著畫海底世界,6個傘面,正好一人畫一個面,他們商量著要畫一個大大的鯊魚,有尖尖的牙齒這樣需要畫兩個傘面,就需要兩個小朋友一起合作,其他四個小朋友就畫小魚和水母,還有珊瑚和水草。綜合區的幼兒拿到了一把藍色底的雨傘,他們就商量畫白云、小鳥,還有很多彩色的氣球。

(2)隨處展示孩子的作品。班上每周有兩節美術課和兩次區域活動,在我班的走廊、美工區到處懸掛張貼孩子的作品,孩子們欣賞著同伴的作品,感受稚拙的畫法、夸張的形象、濃烈的色彩和大膽的想象,不斷地產生共鳴,激發新的創作激情。如:在我們班主題活動《最棒的我》中有節美工活動《表情變變變》,通過這節課我延伸到了區域活動《人物頭像粘貼》,利用廢舊的紙盒和各種彩色紙來進行人物頭像的粘貼。我們班的郭承澤小朋友就把眉毛剪得又粗又直,眼睛一邊是方形,一邊是同心圓圈。鼻子是用紙盒的邊角剪成的一個三角形,很有立體感。嘴吧貼成一個正方形,還有很多牙齒。我看到后馬上問澤澤你做的這個表情是什么啊?澤澤說我做的是一個會修理汽車的機器人。當其他幼兒看到后,也馬上說教師我做的也是個機器人,他可以幫媽媽干活的!其他活動區域的幼兒看到后,馬上跑過來問,這是什么啊?郭承澤很驕傲地說這是我做的會修機器的機器人,其他小朋友馬上也獲得了類似的靈感!還有面墻展示了幼兒的繪畫作品,每次幼兒完成作品后,我們都會讓幼兒把作品展示到自己的畫袋里面,幼兒就會一起說說自己畫的是什么。記得有節課是畫出四季常青的樹,旭升小朋友向其他幼兒介紹自己畫的樹是一棵圣誕樹,上面掛了很多的彩燈,樹下放了很多的禮物,天空還下了雪。國賢小朋友看到后說我也畫了很多的雪花,我畫的是冬天的樹。這時憶宣小朋友說我也要加上雪花,我過年回爺爺家就可以看到雪了。

(3)經常播放一些優美的音樂陶冶孩子的情操,豐富藝術想象。孩子天生是個音樂愛好者。無論是幾個月還是幾歲的孩子,只要聽到優美歡快的音樂,就會情不自禁地面露喜色,或搖頭晃腦,或載歌載舞。音樂和美術是分不開的,一個是聽覺藝術,一個是視覺藝術,它們互相依存,共同發展,經常聽音樂也能豐富孩子的藝術想象。如:中班《線的訓練》美術活動中要求幼兒用流動的線來作畫。這樣可以提高幼兒的形象思維能力和拓寬兒童的思路。通過音樂可以從另一側面進一步消除幼兒對繪畫的緊張感?;顒又攸c:線條的變化?;顒与y點:線條的粗細、疏密的變化和組織。活動過程:玩彩帶,讓幼兒觀察彩帶舞動的變化,讓幼兒對線有初步的認識。欣賞紅綢舞、體操、棒操、圓環操等與線條相關的舞蹈。邊放音樂邊用語言描述,啟發兒童回憶生活中常見的線條,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線條畫。如浪花(弧線)、流水(波浪線)、雨水(豎線、斜線)、折線(山峰、峽谷)、花朵(同心螺旋線)、毛毛蟲(螺旋線)等。邊描述過程,邊在黑板上記錄這些線條。

2.選擇有情趣的活動內容和形式。課題的選擇符合孩子的需要和興趣,只要是來自孩子的生活、經驗的東西,都是孩子喜歡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可以說是有情趣的。有種材料叫毛根,它在幼兒的手中能變化成不同的造型,這讓我也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就創設了一節美術課《千奇百態的人》。在上這節手工課之前,我先帶幼兒參觀了幼兒園的運動標志墻,讓幼兒觀察這些運動造型是什么運動的動作,并讓幼兒來描述和示范這個動作。在幼兒描述動作的過程中,我隨手拿幾條毛根扭起來,不一會兒幼兒的動作就展示出來了,教室里一下子就沸騰了,幼兒開始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出了許多千奇百態的動作,人人都說“老師做我,做我”,于是,我抓住這個時機教孩子們扭毛根:請每個小朋友拿兩根顏色相同的毛根,兩根毛根對齊,從毛根的中間位置開始,相互纏繞,做手和腳,這樣小人的身體就做好了。再用一根毛根在我們手指上纏繞幾圈做小人的頭,預留一定的長度用來和身體部位相固定。這樣一個小人就做好了。把小人做好后,就可讓它們來做操、跳舞、運動了!孩子們可根據自己喜歡的造型隨意扭動它們的手和腳,這樣一個生動的小人就做好了!當幼兒開始動手操作的時候,有些幼兒顯得有點困難,這個時候我就請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幫助這些有幼兒,讓他們互相交流。很快所有幼兒都能自己完成一個生動活潑的小人了。

3.改變評價方式,注重創意和情趣。在對幼兒美術作品進行評價時,應該以鼓勵和正面評價為主,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亮點,減少對圖畫與實物的比對,力求神似,以相對寬松的標準客觀地進行評價,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自身的創作天賦,并且在美術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展現出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幼兒團體處于特定的年齡階段,喜歡受到他人的表揚,并且會在贊揚與鼓勵中再接再厲,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師應該在看到孩子的優點和正確做法時,及時予以表揚,并且提出對幼兒的期望。即使孩子犯錯時,教師也應循循善誘,懇切地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出具體改進意見。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做小游戲的方式活躍課堂的氛圍,降低教學難度,使孩子通過認真觀察發現事物內部規律。例如“,蝴蝶找朋友”、“和小企鵝搶答”、“編花籃”等,這些游戲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躍幼兒的思維,使師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探索科學知識的奧秘。教師應創新評價形式,總結有趣的、新鮮的評價方式,減少幼兒的聽覺疲勞。例如,在幼兒園小班的手工活動中,利用小猴買元宵的小故事代替純粹的泥工美術活動。小猴說:我喜歡買圓圓的、一樣大的元宵,我用五角星來買元宵。在小猴五角星獎勵的誘導下,孩子認真地搓“元宵”,最終都獲得了小猴的五角星。這種近距離的接觸,不僅增進了教師與幼兒的親密程度,而且有利于幼兒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二、總結

篇2

一、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內涵 

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內涵可以簡要概括為“從生活中來,到生活去”。“從生活中來”即生活是幼兒數學學習的源泉?,F實生活中的事物無不以一定的數、量、形的方式存在,為幼兒提供了通向抽象數學知識的橋梁。“到生活中去”即教師要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問題”是數學教育的核心。因此,“數學教育生活化”就是一個(數學)經驗不斷從生活來又回到生活中去(此時的數學經驗或許已抽象為數學概念)的過程,是一個讓幼兒能夠“學自己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過程。有的教師認為在生活中滲透一些數學教育就實現了生活化的數學教育,還有的教師貼標簽式的在數學活動中加入某種生活場景,認為就是生活化的數學教育。上述理解都比較片面。實現數學教育生活化理念到教育實踐的轉化并非易事,需要教師從數學教育目標、內容、操作材料、教育途徑等多方面來實施。下面,就對此進行詳細闡述。 

二、數學教育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1.樹立生活化的數學教育目標理念 

首先,教師要樹立生活化的數學教育目標理念?!毒V要》中數學教育目標倡導使幼兒體驗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這種價值取向反對靜態的知識傳授,提倡注重幼兒數學學習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生活化的數學教育目標理念可以理解為:關注幼兒在生活和游戲的真實情境中數學學習的過程,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引導幼兒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幼兒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數學教育目標生活化,為教師開展數學教育活動指明了方向。 

2.將生活化的教育目標理念落實在具體活動中 

教師需改變以往只關注幼兒數學概念獲得的思路,要將生活作為幼兒數學學習的背景和資源。例如,中班“認識橢圓形”的活動目標之一可定為:尋找并發現生活中各種與橢圓形相似的物體。又如,中班認識空間方位“我排在哪里”的活動,教師將活動目標制定為:在戶外游戲中和日常生活中區分前后空間方位,能應用“前后”方位詞,描述自己在隊列中的位置。上述目標的制定充分體現了數學教育目標生活化的理念。 

三、讓數學教育內容走向幼兒生活 

1.選擇密切貼近幼兒生活的數學教育內容 

教師要打破只從教材上選擇數學教育內容的思維定勢,將視角轉向幼兒的生活。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應多選擇與幼兒生活密切聯系的具有實用性的教育內容。例如,學習數字時,除了讓幼兒記住字形,讀準發音,還應增加認識“數字在生活中的用途”的內容;增加估算、統計等幼兒生活中接觸到的實用性的數學內容。二是關注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和數學現象,將其納入教育內容中。例如,某大班教師發現幼兒在討論體重問題,有的幼兒說自己800斤,有的幼兒說自己20斤,一直爭論不休。教師認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內容,于是設計了“我來稱體重”的測量活動。在活動中,發展了幼兒的測量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也使幼兒獲得了關于體重的正確的知識經驗。 

2.在教學活動中再現或模擬生活情境 

集體教學是幼兒園數學教育的途徑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模擬或再現生活情境,使幼兒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學習數學。例如,某大班學習排序,教師利用幼兒洗手時經常出現推拉、擁擠等混亂現象的問題,請幼兒想辦法解決洗手不推擠的問題。幼兒踴躍發表意見,有說一組一組輪流洗手的,有說讓女孩先洗的。其中有幾名幼兒的建議是:排好隊,一個接一個去洗手。教師肯定了排隊的辦法,然后讓幼兒排一排。接下來,教師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場合要排隊,家里的東西哪些可以進行排列等有關問題,使幼兒充分了解了排序在生活中的應用。再如,幼兒學習數字的用途時,教師模擬生活情景,創設為“娃娃家”設計門牌號、電話號碼、有數字的家用電器、鬧鐘的情景。密切聯系生活的數學教育內容,能使幼兒充分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四、引導幼兒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數學活動 

1.開發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用于幼兒數學操作 

材料是數學活動的載體,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為準備材料耗費大量的精力,但提供的材料幼兒不一定感興趣。反而是生活中的物品更能引發幼兒探究數學的興趣。一些玩具及安全衛生的廢舊物品都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很好的材料。如樹葉、石子、果核等可以用來數數;撲克牌可以用于比較數的大小、數的排序、數字接龍、練習加減運算;易拉罐、飲料瓶、包裝盒等可以用于疊高、認識形體、辨別大小、比高低的活動。就地取材的物品不僅解決了教師準備材料的困難,而且能讓幼兒真切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 

2.鼓勵幼兒參與尋找和制作數學材料的過程 

以往,教師習慣于把一切材料準備好,只需幼兒來操作即可。這種做法忽視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應讓幼兒參與準備材料的過程。幼兒在準備材料時,會對各種各樣的物品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有利于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某中班開展“認識橢圓形”的活動,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在家里尋找橢圓形物品帶到幼兒園,教師布置展覽,引導幼兒認識橢圓形。在此過程中,豐富了幼兒橢圓形物品的經驗,促進幼兒在抽象圖形和實物間建立雙向聯想。再如,某大班開展自然測量的活動,教師提出“用什么測量樹干”的問題,讓幼兒尋找測量工具,有的幼兒找來了小棍,有的找來繩子,他們在尋找材料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思維活躍。此外,幼兒對自己尋找和制作的材料會格外感興趣。例如,教師把幼兒制作的數字卡片、幾何圖形卡片,數字棋等材料投放在數學區,幼兒都愿意去操作自己制作的材料,并且還給其他小朋友做介紹。 

五、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