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態制劑范文
時間:2023-03-28 01:34: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態制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前言:所謂微生態系統,指的是在一定結構的空間內,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組織和細胞及其代謝物為環境,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能夠獨立進行物質、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換的統一生物系統。對微生態系統進行相關研究,對我國動物養殖業的相關發展有著不俗的推動作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微生態系統和微生態制劑進行相關研究,就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
1.微生態系統
在我國當下的微生態系統研究中,主要研究集中在對動物的口腔咽喉部微生態系統與胃腸道微生態系統兩方面,在下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驗,對二者進行詳細論述,希望能夠以此推動我國微生態系統研究的相關發展。
1.1口腔咽喉部微生態系統
在動物體內,口腔咽喉部稱得上是其最常與外界接觸到部位,這種特點使得動物的口腔咽喉部極易出現相關病癥。在呼吸道的微生物檢測中,由于不同的空氣會對其造成不同的變化,這就使得通過檢查呼吸道微生物的方式,就有可能對其進行大氣污染的相關監測,這種發展也是口腔咽喉部微生態系統研究的發展方向之一[1]。
1.2胃腸道微生態系統
胃腸道微生態系統的相關研究,一直是我國相關業界研究的重點,其本身包含著大量的細菌,這些細菌是胃腸道微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著其本身作用的正常發揮。在胃腸道微生態系統中,其能夠起到增強免疫力、維持生物的生長代謝、參與新陳代謝、維持動物健康等作用。
2.微生態制劑的作用
2.1促進生長
在微生態制劑的應用中,其能夠有效的促進相關動物的生長。具體來說,由于微生態制劑本身含有大量營養物質,這就使得其在具體的應用中,能夠產生促進相關動物生長的物質,最終實現促進相關動物生長的作用。
2.2提高飼料利用率
在微生態制劑的應用中,其能夠通過自身特性,與相關養殖飼料進行混合,以此提高相關飼料的利用率。具體來說,由于相關微生態制劑能夠對飼料中的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進行降解,這就使得相關飼料能夠更為便利的被動物所吸收,大大提高相關飼料的利用效率[2]。
2.3提高免疫力
在微生態制劑的應用中,由于微生態制劑本身就是較為優秀的免疫激活劑,這就使得微生態制劑的應用能夠起到提高動物免疫力的作用。具體來說,微生態制劑能夠通過細菌本身或細胞壁成分刺激宿主的免疫細胞,通過激活免疫細胞的方式,提高宿主的抵抗力[3]。
2.4改善肉的品質
在微生態制劑的使用中,由于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抗生素的使用,這就使得相關動物體內的化學成分與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大大降低,而通過微生態制劑作用產生于動物體內的有益微生物,將大大提高相關動物的肉質。據相關權威機構調查,通過微生態制劑代替抗生素進行飼養地動物,其本身具有鮮嫩可口、無腥味的特點,由此可見微生態制劑對于動物肉質提升所發揮的作用。
3.微生物制劑的應用
上文中我們對微生態系統與微生態制劑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在下文中筆者將結合自身實際工作經驗,對微生態制劑的具體應用進行相關論述,希望能夠以此推動我國動物養殖業的相關發展。
3.1畜牧業的應用
隨著微生態制劑研究的不斷發展,微生態制劑在畜牧業中應用發揮的作用也在不斷提升,據相關權威機構實驗表明,合理利用微生態制劑能夠有效提高豬的增重效率,極大程度上提高豬飼料的利用率,最終起到促進養豬業發展的效用。此外,在畜牧業養殖中引用微生態制劑,還能夠起到減少相關動物疾病發生幾率,減輕應激發應等功效,這些功效的發揮對于我國畜牧業發展有著較為不俗的推動作用。
3.2水產養殖業的應用
在水產養殖業中,微生態制劑同樣能夠發揮較好的效果。具體來說,在水產養殖中使用微生態制劑,對于提高相關水產產量,減少疾病有著較為不俗的效用,同時微生態制劑能夠起到的改善水質的作用,也使得其在水產養殖業中的效用大大提升。
3.3其它方面的應用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在畜牧業與水產養殖業中的應用外,微生態制劑還能夠用于改善土壤、環境、水體質量等方面,對于相關農作物產量的提高、病蟲害風險的降低等,有著較為不俗的效用,由此可見微生態制劑研究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微生態制劑的應用中,相關應用人員應注意選擇合適的菌種,并對菌種的數量與活性進行嚴格控制,以此保證相關微生態制劑能夠順利發揮預定效果[4]。
結論:本文就微生物系統和微生態制劑的研究進展進行了具體研究,詳細論述了微生物系統的研究進展、微生態制劑的作用與具體應用,在這些論證中,我們了解了微生態制劑在我國各個方面的廣泛效用,希望能夠以此推動我國動物養殖業的相關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靜利,張莉.微生態制劑研究進展[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2,01:53-56+130.
[2]陳謙,張新雄,趙海,官家發.用于水產養殖的微生態制劑的研究和應用進展[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2,03:524-530.
篇2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522-02
微生態學(microecology)是研究正常微生態群與宿主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關系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微生態制劑(microbioecological preparation)是根據微生態學原理,利用對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和生長促進物質所制成的制劑,它通過保持微生態平衡,以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或改善宿主的健康狀態[1]。近年來,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日益廣泛,它在防治感染,調節機體正常菌群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促進生長發育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微生態制劑的種類
1.1 益生菌(probiotics) 益生菌由體內有益細菌制成,對人體健康有益。制作微生態制劑的益生菌應具備以下條件:①益生菌來自人體本身;②必須是無毒無害的;③能夠以活菌的形式被大量制備;④在使用和儲存期間,能夠繼續穩定低保持其足夠數量和活性;⑤能夠在腸道微生態環境中生存;⑥能夠為宿主提供多種有益于健康的功能。目前集中國內外普遍認為最有效的標準菌種是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嗜熱鏈球菌;其中雙歧桿菌是構成微生態的主要菌種,約占95%。
1.2 益生元(prebiotics) 益生元是一種不被宿主消化的食物成分(如寡聚糖),它可為益生菌提供營養,促進益生菌生長。
1.3 合生元(symbiotics) 合生元是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兩種成分的混合微生態制劑。這種微生態制劑不僅可以發揮益生菌的生理活性,又可選擇性的增加益生菌的數量,使益生作用更顯著持久。
2 臨床常用的微生態制劑
2.1 培菲康 培菲康是糞鏈球菌、嗜酸乳桿菌、雙歧桿菌三種腸道固有菌群的活菌復方制劑,它們分別定植在腸道上、中、下部位,且繁殖迅速,作用快而持久,在整個腸道形成一道屏障。
2.2 麗珠腸樂 為單一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
2.3 金雙歧 為長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的三聯活菌制劑,其中長雙歧桿菌更適宜國人。
2.4 乳酶生 是臨床應用最早的活菌制劑,為活的干燥乳酸桿菌制劑。
2.5 蠟樣芽孢桿菌活菌(促菌生)是我國分離的需氧芽孢桿菌DM423菌株制成的一種活菌制劑。該菌進入腸道后,可消耗腸內氧氣,制造厭氧環境,有利于厭氧菌生長,間接恢復腸道微生態平衡,從而發揮微生態的有效作用。
2.6 整腸生(地衣芽孢桿菌)為地衣芽孢桿菌無毒菌株的活菌制劑。
2.7 媽咪愛 為枯草桿菌、腸球菌二聯活菌多維顆粒,主要為乳酸桿菌,其他還有枯草桿菌、糞鏈球菌。
2.8 乳酸菌素片 是乳酸菌的代謝產物,其作用是調節腸內微生態平衡,抑制病原菌生長,且可以促進胃液分泌,從而增進食欲。
2.9 嗜酸乳桿菌(樂托爾)為乳酸菌的代謝產物,有助于腸道消化、調節微生態平衡。
3 微生態制劑的生理作用 研究表明,微生態制劑可能通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
3.1 生物屏障作用 以雙歧桿菌為主的腸道厭氧菌群,通過壁酸與腸粘膜上皮細胞的緊密連接而占據腸粘膜表面,從而形成一個生物保護層,能抵御各種致病因子的侵襲。另外,腸道厭氧菌對維持正常的腸蠕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正常的腸蠕動又是阻止致病菌在腸道定植的一個重要手段。
3.2 營養作用 以雙歧桿菌為主的腸道厭氧菌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葉酸;且可產生多種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等供人體利用。此外,雙歧桿菌還可通過酵解作用幫助食物中的糖、脂肪及蛋白質的消化,有助于這些營養物質被吸收利用。
3.3 免疫調節作用 實驗證實以雙歧桿菌為主的腸道厭氧菌能增強機體的特異性與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可以激活吞噬細胞的活性,增強機體的細胞和體液免疫,從而提高機體對感染的抵抗力。
3.4 促進生長發育 雙歧桿菌對嬰兒具有明顯促進生長發育和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因為母乳中含有的雙歧因子(bifidus factor)能促進雙歧桿菌的增長,而雙歧桿菌的增長又促進了腸道對鐵、鈣及維生素D的吸收,這對促進嬰兒生長發育及營養調節發揮了重要作用。
3.5 抗腫瘤作用 雙歧桿菌通過降解腸道內N-亞硝胺等有毒致癌物質而具有防癌作用。但也有人認為雙歧桿菌的抗癌作用與其增強了機體免疫功能有關。
3.6 抗衰老作用 口服雙歧桿菌能明顯增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含量,從而減少自由基參與的氧化反應所導致的機體的衰老[2]。
4 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
4.1 胃腸道疾病的防治 通過補充益生菌,恢復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天然屏障來抵御外來病原的侵襲。常用于防治急、慢性腹瀉病、炎癥性腸病及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4.2 緩解乳糖不耐受癥 乳糖不耐受癥也是一種非感染性腹瀉癥,是由于小腸乳糖水解酶缺失而導致的乳糖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的腹脹和腹瀉等癥狀。雙歧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嗜熱鏈球菌和嗜酸乳桿菌含有乳糖酶,可促進乳糖的消化和吸收,從而使癥狀得到緩解。
4.3 治療小兒功能性便秘 兒童便秘的原因很多,功能性便秘與食物的成分有直接關系。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結腸蠕動力差,因此治療時改善飲食,短時間使用促動力藥,必要時臨時應用潤腸藥的基礎上加用微生態制劑,通過調整腸道發酵菌和其他細菌的比例,降低腸道內的PH值,使腸道成為酸性環境,中和大便的堿性、軟化大便,同時促進腸蠕動,從而達到排便的目的。
4.4 治療嬰幼兒濕疹 濕疹發病原因很復雜,一般認為與遺傳、免疫、皮膚感染有關,但臨床經驗也表明,當喂養不當、食物過敏、腸道內感染等導致其消化道功能紊亂和腸道菌群失調時也會誘發。采用微生態制劑可取得一定效果。益生菌可使患兒體內白細胞介素-4分泌水平顯著降低,r-干擾素/白細胞介素-4比值升高,通過下調Th2來糾正Th1/Th2失衡,為益生菌臨床應用提供了新的證據。
4.5 治療幽門螺桿菌(Hp)感染 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導致慢性胃炎、胃潰瘍的主要因素,是導致胃癌的危險因素。國內外學者對微生態制劑治療幽門螺桿菌(Hp)感染的生物學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益生菌酸性代謝產物和細菌毒素可干擾Hp在胃黏膜的粘附和定植,減輕Hp相關性胃炎的粘膜損害。
4.6 治療腸易激綜合征 國內大量研究證實,腸易激綜合征(IBS)患者確實存在腸道菌群失調,表現為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減少,大腸埃希菌、腸球菌明顯增加。臨床應用微生態制劑如雙歧桿菌(麗珠腸樂)治療IBS的腸道癥狀有明顯改善。Niedzielin等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證明,植物乳桿菌299v混懸液可有效緩解IBS的腹痛、腹瀉等癥狀,表明腸道微生態和IBS癥狀密切相關,目前已在臨床中開始應用為生態制劑治療IBS[3]。
4.7 治療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金忠芹和武慶斌將70例臨床診斷為病理性黃疸的患兒分為治療組(45)和對照組(25)。治療組加用微生態制劑治療,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兒臨床黃疸消退時間比較集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測定結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4.9 肝臟疾病的治療 益生菌制劑能抑制腸道腐敗菌和產生尿素酶的細菌,從而明顯降低肝炎、肝硬化、肝性腦病等患者血內毒素水平,改善肝臟病情。
4.10 腫瘤治療 雙歧桿菌能增強免疫功能,能有效防止腫瘤化療、放療后對微生態平衡的破壞。
4.11 醫源性疾病的防治 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細胞毒性藥物、激素、放射性核素、免疫抑制劑和化學藥物等,均可直接或間接破壞體內益生菌的生長與繁殖造成微生態失衡,引起醫源性疾病。采用微生態制劑能起到調節防治作用。
4.12 嬰幼兒保健 微生態制劑可有效地防治各種嬰兒腹瀉。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抵御各種疾病,經過益生菌酵解的食物,有助于吸收利用,雙歧桿菌能合成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促進生長發育。因而微生態制劑是有效的小兒保健品。
5 微生態制劑應用注意事項
5.1 服用方法 宜用低于40℃的溫開水送服,以免制劑中有效成分被破壞。
5.2 服用注意事項 活菌微生態制劑不能與抗菌藥物同時服用。若病情需要必須合用時,應分開服用,大約要間隔2~4h。死菌制劑雖然可與抗生素聯合應用,但不應與吸附劑、收斂劑及酊劑同時使用,以免抑制、吸附活菌而降低療效[5]。
5.3 貯存與保管 微生態制劑的活菌數及存活時間與儲存條件密切相關,活菌一般都有怕光、怕熱、怕濕等特點,溫度越高、濕度越大,活菌存活時間越短,不正確的儲存條件可能會嚴重影響療效。有些制劑如培菲康、金雙歧等標明了冷處保存,以保持它相當的活菌數量。
上述資料說明,微生態對維護人體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微生態制劑的生理、生化和作用機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微生態制劑在臨床應用將會更加日益廣泛,它在保持腸道菌群平衡,促進內環境穩定,防止感染,提高機體免疫力,增進人體健康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東紅.微生態制劑的進展與臨床應用評價[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6,6(3):139.
[2] 蘭景剛,胡宏.雙歧桿菌抗衰老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1995,(6):4.
[3] 張厚德,曾宗明.小腸細菌過生長綜合征與腸易激惹綜合征關系研究[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1,13(4):B208.
篇3
我國水域資源豐富,具有3000年的悠久的水產養殖歷史,水產養殖面積高達780萬公頃。2010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5373萬噸,居世界第一位。近年來水產養殖業在我國迅猛發展,工業化大規模養殖日益壯大,一些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養殖水體飽受外源性污染的困擾,與此同時,養殖池內本身的抗生素和餌料殘留等內源性污染問題又為養殖生態的惡化推波助瀾。
養殖池水一般由天然水(河流、湖泊)補給,外源性污染的排入破壞了天然水體的自凈能力,降低了入塘水的水質狀況,而集約化、密集化的水產養殖的過程中,由于水產動物排泄物質的不斷累積和餌料殘留在池底的殘留,養殖池中有機物負荷日益增加,分解會導致水中溶解氧降低,氨氮增高,并釋放出硫化氫等有害的物質。傳統改善水質的方法通常采用排出大量舊水、灌入新水,結合潑施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方法,這些常規措施雖然一定程度能調整水質但存在許多缺點,影響魚類等水生動物的生長。無副作用,凈水效果較好的微生態制劑將成為21世紀水產健康養殖的關鍵技術。
1.1微生態制劑簡介
微生態制劑作為水質凈化劑,可以調節水體微生態平衡,具有改良水質、預防疾病、促進生長等作用。目前作為常見的微生態制劑主要有芽孢桿菌、光合細菌、。放線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蛭弧菌等。主要劑型有液體型、固體型和半固體型。
2.微生態制劑作用機理
2.1 微生態制劑消除有害污染物,調整養殖池中生態平衡,改善水質
微生態制劑通過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使之降解,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硝酸鹽、硫酸鹽等。有效的降低了水體中的BOD、COD,使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氨的濃度,清除排泄物質,餌料殘留,浮游物生物殘體,從而改良水質,維持水體生態平衡。
2.2微生態制劑減少魚類疾病發生
減少預防疾病,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廣譜抗生素大量使用的弊端已經凸顯,而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業應用取得了極好的效果。微生態制劑產生非特異性免疫分子,可以使B細胞增加抗體同時維持吞噬細胞的活力防止毒性物質的滋生。微生態制劑的投加使得有益微生物形成優勢種群,進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達到良好的微生態平衡。這樣使得養殖水產品魚、蝦得病幾率大大縮減,并節約了養殖成本。
2.3微生態制劑促進魚類生長
餌料添加劑微生態制劑能夠產生各種有益營養物如維生素、氨基酸等。將微生態制劑混入餌料添加,能夠提升魚類消化酶活性,有利于分解餌料中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有利于水產動物對于餌料的進食與吸收。同時微生態制劑本身某些也可以作為餌料添加。
3.國內外研究概況
3.1微生態制劑國外研究概況
在歐洲、日本等國家微生態制劑除應用于人醫、畜牧獸醫、微生態飲料、化妝品的生產等方面,在水產養殖及防病治病上也有廣泛的應用。在60年代日本就開始將光合細菌運用于水產養殖上。Sasak研究了光合細菌降解牡蝠養殖區底泥中的有機物,修復牡蝠養殖環境的作用。美國學者研制的Alken Clearflo是以枯草桿菌、地衣桿菌、多粘桿菌、假單胞菌等制成的系列微生態制劑,用于廢水處理,取得很好效果。日本小林正太將患有鯉魚爛腮病,穿孔病,金魚綿頭病,鰻魚水霉病,赤鰭病的病魚用光合細菌以一定方法處理,15天后病魚恢復健康。日本佐賀新聞用枯草芽孢桿菌對海底堆積物,魚池和養魚水庫的污泥進行了分解凈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國Green lake測算數據表明光合細菌每年同化炭60t,同時脫毒硫化物達84t并能明顯減少養殖病的發生。
3.2微生態制劑國內研究概況
我國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業中的應用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過20多年的研究已經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作用于水產養殖對象。李躍華、葛佳春等用2種微生態制劑作用于青蝦養殖池,利用制劑中的硝化細菌、枯草芽孢桿菌、假單胞桿菌降解水體中有害物質,施用后青蝦生長速度明顯加快。任保振等,王廣軍等在溫室養鱉池投喂含有蠟質芽孢桿菌的有益微生物結果降低了水體中的COD、氨氮、亞硝酸氮的含量,池水和底沙中的異樣微生物數量明顯增加。劉忠等實驗表明將光合細菌投加入鮑魚魚苗中,成活率比對照組提升了13.5%,平均體長提升了2.4%。翟士君等應用放線菌對溫室養鱉池凈化水質的效果進行了實驗結果表明水質透明度明顯增強,并增加了幼鱉的攝食量和抗病力。宮興文等將放線菌和光合細菌聯合起來使用,也取得了明顯的凈化水質的效果。薛恒平等研制了由芽孢桿菌,光合細菌,蛭弧菌等組成的復合菌種,在蝦池每周施放一次結果水質良好,試驗組對蝦病毒病暴發的時間延遲了10d,產量增加了40%。
4展望
微生態在水產養殖中具有良好的水質調節作用,降低水中對魚蝦有害的氨氮等物質。且富含B族維生素和輔酶Q等生理活性物質,能明顯促進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長,也能防治魚蝦病害的發生。由于目前大量使用化學藥品和抗生素來防治魚蝦病害的發生,化學藥品易殘留在環境中,帶來二次污染,抗生素容易使病原產生抗藥性,長期使用后效果不佳,與其相比,微生態制劑具有較多的優點,在水產養殖中將具有較大的開發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正勇,郭燦華,陳清源. 我國水產養殖業內因致污的研究[J]. 前沿論壇,2002(10):43-46.
[2]秦梅枝,王晶.環境生物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內蒙古環境保護,1997,9(3):15一7.
[3] 韓士群.優化養魚水體生態結構和調節水質的研究[J]. 科學養魚,2000(9):51-52.
[4] 薛恒平等.微生物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J]. 中國飼料,1997(5):30-32
[5] 李勤生等. 微生物在水產養殖的應用[J].魚類病害研究,1997,19(1):103-104.
[6] 楊美蘭,林欽.微生物制劑對蝦池養殖水質理化因子的調控效應[J].海洋環境科學,2007,20(2).
[7]鄭耀通,胡開輝.固定化光合細菌凈化養魚水質試驗[J].中國水產科學,1999,6(4):55-58.
[8]任保振, 王廣軍.應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溫室養鱉池水質的研究[J].水產科技情 報,2002,29(1):27-30.
[9]沈南南,李純厚.3種微生物制劑調控工廠化對蝦養殖水質的研究[J].環境科學進展,2007,3(3):20一25.
[10]李躍華,葛佳春.二種微生物制劑對青蝦池水質和生長的影響[J].水產養殖,2009,30(l0):65一67.
[12]Nakamura S. Veterinary use of new quinolones in Japan [J].Drugs ,1995 ,49 (2) :152-158.
篇4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水質調節;應用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421(2012)07-879-01
微生態制劑是用于提高人類、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養菌群及其代謝產物,或促進宿主或寄主體內正常菌群生長的物質制劑之總稱。筆者就常用微生態制劑調水藥物的種類及其應用進行了探討。
1、光合細菌
1.1 生物學特性 光合細菌是一種以光為能源、以二氧化碳或有機物為碳源進行營養繁殖的微生物,產品性狀為紫紅色液體。其主要營養成分為粗蛋白、脂肪、維生素B族、無機鹽類、可溶性糖、粗纖維、葉酸、輔酶Q,并含有胡蘿卜素、促生長因子、促免疫因子等生理活性物質,廣泛適用于城市污水的凈化和魚、蝦、鱉、蟹、貝類水產動物的養殖。
1.2 在水質調節上的應用 光合細菌在水產養殖中常作為水質凈化劑。有研究表明,固定化光合細菌在魚池中除氨率達90%以上,而游離光合細菌的除氨氯在50%左右。光合細菌作為養殖水質凈化劑,目前國內外均已進入生產應用階段。
2、芽孢桿菌
2.1 生物學特性 芽孢是芽孢桿菌特有的結構,其主要特點是抗性強,對高溫、紫外線、干燥、輻射等有毒化學物質有較強的抵抗力。由于芽孢具有厚而含水量低的多層結構,所以折光性強、對染料不易著色。在孢子狀念下穩定性好,耐氧化,耐擠壓,耐高溫,如枯草芽孢桿菌一般在95℃下5min,89%能保持存活。此外,芽孢桿菌還具有營養特性,能后產生多種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糖化酶)和多種維生素(如尼克酸、葉酸、煙酸,維生素B1、B2、B6、B12),還能夠提高魚體的免疫功能。
2.2 在水質調節上的應用 芽孢桿菌能迅速降解進入養殖池的有機物,包括魚的排泄物、殘余飼料、浮游藻類尸體和池底淤泥,使之生成硝酸鹽、磷酸鹽、硫酸鹽等無機鹽類,有效降低水中COD、BOD的含量,使水體中的氨氮(NH4+-N)與亞硝酸氮(NO2-N)、硫化物濃度降低,從而有效地改良水質,避免有機物在養殖池的沉積,維持良好的水域生態環境。
用芽孢桿菌對海底堆積物、魚池的淤泥進行分解凈化,效果良好。向羅非魚養殖水體中每隔25d添加1次以芽孢桿菌為主的微生物復合菌劑,能明顯改善水質條件,有效降低氨氮和亞硝酸鹽,營造良好的水色,促進羅非魚的生長。
3、硝化細菌
3.1 生物學特性 硝化細菌包括硝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2個生理菌群,其主要特性是生長速率低,具有好氧性、依附性和產酸性等。其大部分種類是專一性的化能自養菌,能利用亞硝態氮獲得合成反應所需的化學能,在體內制造糖類,對底物的要求具有很強的專一性。呈球形、桿狀、螺旋形等。有的極生鞭毛,可以游動;有的向細胞外分泌黏性物質,可以將幾個細胞黏在一起形成團塊,稱為菌膠團,是一種專性好氣菌,生長速度慢。
因硝化細菌由自身合成糖類,這一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平均代時在10h以上。無芽孢均為革蘭氏陰性細菌。在生態分布上,有些屬分布較廣,有的則較局限。如硝化球菌和硝化刺菌屬的種僅分布在海水中,而大多數屬普遍地存在于中性或微堿性、通性良好含氨態氮的土壤中或淡水中。
3.2 在水質調節上的應用 硝化細菌已經比較廣泛地應用于水產養殖中,人們普遍利用硝化細菌來降低養殖水體中或養殖廢水中氨態氮和亞硝酸氮的含量,從而達到改善養殖水體水質和凈化養殖廢水的目的。
在奧尼羅非魚苗的培育水體中引入不同濃度的硝化細菌以改善水質,提高羅非魚魚苗的抗逆性。結果顯示:當硝化細菌的濃度在100cfu/L時,氨氮的含量相對于對照組降低了25.05%,亞硝酸氮的含量則降低了45.16%,COD值降低了12.33%,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魚苗的培育成活率相對于對照組高7.58%,體長增長22.18%,體重增加46.15%,顯著高于對照組,因此認為,硝化細菌的濃度在100cfu/L時最適合羅非魚魚苗的生長。
以澳洲銀鱸為研究對象,對其工廠化養殖水體中施放硝化細菌前后部分水化指標的變化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試驗池在施放硝化細菌前,氨態氮和亞硝酸氮含量的上升趨勢與對照池大致相同,在工廠化養殖澳洲銀鱸過程中,可通過提前投放硝化細菌和以7~10d的時間間隔定期向水體中補充硝化細菌來緩解氨態氮和亞硝酸氮的積累,改善養殖環境。
4、EM菌調節水質的應用
篇5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小兒腹瀉;常規治療;治療效果
腹瀉是小兒多發病、常見病,每年10億人次腹瀉中小兒腹瀉占20%左右,死亡率在0.51%上下[1]。小兒腹瀉主要原因是其免疫功能較弱,腸粘膜保護功能不強。微生態制劑有利于改善腸粘膜保護功能,逐漸治愈小兒腹瀉,利于其生長發育。本文探究了微生態制劑對小兒腹瀉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9例腹瀉患兒,男45例,女34例,平均年齡(2.5±0.9)歲,分成觀察組40例,對照組39例。入院治療前患兒均出現不同程度腹瀉癥狀,大便次數>4次/d,部分患兒伴有發熱與嘔吐加輕度脫水,檢查糞便均為非細菌性腹瀉。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臨床可比性高。
1.2方法 全部患兒需常規補充生理鹽水,維持體內酸堿平衡。對照組患兒施行常規治療,口服蒙脫石散,依據患兒年齡≤3歲服用劑量≤4.5 g/d,>3歲服用劑量≤9 g/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施行微生態制劑治療,口服微生態制劑(如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2片/次,3次/d,將其溶入50℃下溫水送服。注:每種藥服用間隔必須在1 h以上。
1.3觀察指標 ①顯效:治療48 h后患兒腹瀉恢復到1~2次,大便顏色正常且成型,腹瀉癥狀消失;②有效:治療72 h后患兒腹瀉恢復2次以下,大便成型,顏色趨于正常,腹瀉癥狀顯著減輕或消失;③無效:無任何變化,個別出現加重現象,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總有效記顯效與有效。記錄患者腹瀉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計算平均值。治療過程中詳細記錄患兒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觀察數據,計數、計量資料行χ2/t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7.5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36%,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兒腹瀉消失時間及出院時間比較 兩組比較平均腹瀉消失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觀察組均較對照組用時更短(P
2.3兩組患兒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5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25%,見表3。
3 討論
小兒腹瀉屬于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小兒自身腸胃功能較差且免疫力低,發生概率較高。患兒大多大便次數明顯增多,排便次數>3次/d,嚴重者會出現高熱、嗜睡、昏迷等,患兒體內酸堿失衡嚴重并伴有脫水[2]。小兒腹瀉多發是因為其處于生長發育期,腸胃功能還未發育完全,極易受外界影響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菌群正處于向成人正常菌群演變,腸道不穩定,功能脆弱,易受細菌、食物毒素、藥物作用等影響,促使腸道微生態紊亂,益生菌減少[3]。蒙脫石散能夠有效保護消化道黏膜,其顆??沙掷m覆蓋在腸道黏膜上,形成保護屏障,吸附大量細菌、病毒及其他毒素,有效保護腸道,阻止致病因子攻擊,修復受損腸道上皮并促進其再生[4]。雙岐桿菌四聯活菌片包含嗜酸乳桿菌、嬰兒雙歧桿菌、蠟樣芽孢桿菌、糞腸球菌等活菌成分[5]。其中嗜酸乳桿菌與雙歧桿菌增加腸道蠕動,調節胃腸功能,產生有機酸及多種酶,增加乳糖在腸道內發酵分解。糞腸球菌可覆蓋在腸道上,對腸道構成保護屏障。蠟樣芽孢桿菌消耗大量氧,降低腸道局部氧濃度,利于厭氧菌(雙歧桿菌、乳桿菌、鏈球菌等)在腸道內生長繁殖,從而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6]。采用溫水、牛奶送服,有利于保護活菌活性。將蒙脫石散與雙岐桿菌四聯活菌片連用治療腹瀉,可以相互促進、協調,保護患兒消化道黏膜同時調節胃腸道功能,快速修復胃腸道上皮細胞[7],促進患兒腸道疾病盡快恢復,縮短治病時間與住院時間。本研究觀察組加入微生態制劑治療后,患兒總有效率達到97.50%。觀察組在腹瀉消失平均時間及住院平均時間上較對照組顯著縮短,說明雙岐桿菌四聯活菌制劑能縮短患兒腹瀉消失時間,減輕患兒痛苦,且不良反應為輕度便秘及少量皮疹,均未影響治療,說明微生態制劑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微生態制劑對小兒腹瀉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縮短腹瀉時間及住院時間,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
參考文獻:
[1]唐寶.微生態制劑在治療小兒腹瀉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7):52-53.
[2]楊超.小兒細菌性腹瀉的病原菌分布特點與耐藥性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1):73-74.
[3]王,付靜,馬麗,等.微生態制劑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10,16(5):64-65.
[4]劉彥通.小兒腹瀉治療中的微生態制劑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8):161-163.
篇6
微生態制劑的藥理作用
微生態制劑是利用正常菌群或其促進物質制成活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就是調整生態失調,保持微生態平衡,促進健康的作用,作用機理是使腸道內減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態在數量上或種類上恢復其生態平衡。目前,用于微生態制劑的菌種有地衣芽孢桿菌、片球菌、明串珠菌、鏈球菌、腸球菌、乳酸球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臨床分為3個類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
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
小兒腹瀉病:小兒腹瀉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疾病,特別是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最高,這是由于小兒胃腸道發育尚未成熟,消化吸收功能還不健全,受飲食的冷熱、軟硬等變化影響很大,還與天氣的冷熱有較大的關系,小兒受溫度的影響較大,一旦受涼,也容易造成胃腸道的不良反應,造成菌群失調,而引起腹瀉,嚴重影響了小兒健康和發育。近年來國內外應用微生態制劑通過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抑制腸道病原菌繁殖,從而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長雙歧桿菌能在腸黏膜上通過磷酸壁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相互作用密切結合,形成生物學屏障[2],構成腸道定植抵抗力,阻止致病微生物的定植與入侵,且長雙歧桿菌能產生較多的乳酸和乙酸,降低腸道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長,可減少腸道毒素的產生和吸收。同時還可激活人體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加人體免疫力。
功能性胃腸道疾病: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病因不明確,可能與腸道運動功能失調、內臟敏感性增高、黏膜免疫炎癥、中樞和腸神經軸調節異常、腸道菌群紊亂等有關,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療。益生菌具有酸化腸道、改善排便和調節腸道免疫炎癥反應的作用。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痛,推薦使用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枯草桿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藥物[3]。
微生態制劑與變態反應性疾病:目前,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變態反應性疾病包括:藥物過敏、食物過敏、特應性皮炎、結膜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哮喘的發生與胃腸道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減少有關,應用微生態制劑可以調節菌群之間的數量與種類的平衡,使菌群失調的機體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臨床上多推薦使用酪酸梭菌、枯草桿菌、糞鏈球菌、乳桿菌和雙歧桿菌制劑作為輔助治療。
篇7
關鍵詞:環保酵素、微生態制劑(EM菌) 、酵素菌 、氨含量、存活率
Abstract; Probiotics (EM strain), biological enzyme preparations have been more mature and is widely used in animal husbandry. B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zymes for its low cost and simple production method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or comparison, EM bacteria and enzymes into the effect difference is not big, the ammonia content decreased 24.46%, 23.45%, broiler survival rate reached 96%, 95.20% 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bo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zymes than before, but still make the ammonia content decreased by 11.11%, broiler survival rate of 9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see the deodorizing effect.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zymes, probiotics (EM bacteria), bacterial enzyme, ammonia content, survival rate
中圖分類號: [S81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畜禽生產的規?;图s化產生了大量糞尿、污水和有害氣體,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養殖場的糞尿產生的有害氣體和惡臭如硫化氫和氨氣等對人類和家畜有強大的毒害作用。因此,養殖場的環境污染控制十分重要,關系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市面上流通的被較多大型養殖場采用的是微生態制劑(EM菌) 和酵素菌兩類,兩者的在畜牧業中均有如下功能:
* 除臭、驅蚊蠅,改善飼養環境,抑制、消除氨氣味;
* 改善動物體內外環境,增強動物免疫力、抗病力;
* 增進動物健康,有效控制預防痢疾、球蟲、大腸桿菌及呼吸系統疾病發生;
* 提高繁殖率、成活率,促進動物生長,提高日增重,縮短飼養時間;
* 提高畜禽肉蛋品質和產量。
而本實驗使用自制的環保酵素和市場上的EM菌、微生態制劑進行試驗,并進行對比,探究自制環保酵素的除臭能力。
實驗過程
1.1試驗日期
由鎮江某肉雞養殖戶提供肉雞500只。試驗期為2013年3月10日至2013年4月20日,共42天。
1.2試驗分組
把雞群隨機分為四個組(雞日齡、雞舍條件、基礎日糧均相同),試1組添加0.2%,拌料;試2組添加0.2%的酵素菌,拌料;試3組添加0.2%的按糖:廚余:水為1:3:10制做的環保酵素。試4組為對照組,不拌入任何添加物?;A日糧采用鎮江三星公司提供的全價顆粒飼料。
1.3試驗器材
CD—1型大氣采樣器,型分光光度計等;0.01N硫酸液,納氏試劑等;微生態制劑,酵素菌制劑,自制環保酵素
1.4飼養管理
日糧為全價顆粒飼料,自由采食、飲水,飼養期作正規疫苗接種;預飼期2周,510只,正試期4周,500只;試驗期間隨時檢查雞群健康情況,詳細記錄發病雞只數和死亡雞只數;其各種飼養管理方式、程序一樣。
1.5雞舍氨氣測定
預試期結束后分別測定各雞舍氨氣濃度。飼喂EM菌、酵素菌、環保酵素后,每周測定一次雞舍內氨的含量,測定點選雞舍正中央和距離兩端墻中點2m的三個點,離地面0.2m處采樣。氨采用納氏試劑分析法測定。
結果與分析
2.1雞舍氨變化情況(見表一)
表一雞舍氨含量mg/m3
由表一可以看出,飼料中添加EM菌和酵素菌均能有效減少雞舍氨含量,而環保酵素也能產生除臭效果,從數據可以看出,比之完全未添加組,環保酵素有較好的除臭效果。
2.2雞群健康情況(見表二)
表二雞群健康記錄
由表二可以看出給肉雞喂食EM菌和酵素菌后,肉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喂食環保酵素的實驗組死亡率也有所下降。
3討論
市面上流通的EM菌與酵素菌制劑的價格是20~100元/千克。而環保酵素則無需從市面上購買,在家里就可以自行制作。環保酵素不但制作過程簡單、制作材料隨手可得、節省金錢、用途廣泛,還幫助減少垃圾量,對環保起著很大的作用。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環保酵素的制作方法:
準備一個有密封蓋口的塑膠容器。 2.把水和黑糖倒進塑膠瓶里攪均后,加入廚房鮮垃圾。鮮垃圾包括:鮮樹葉、水果皮,準備丟掉的蔬菜或植物。 3.容器內留一些空間,以防止酵素發酵時溢出容器外。 4.將容器蓋緊。 5.制作過程中會產生氣體,切記每天將瓶口稍微打開,以泄放氣體,避免瓶子被撐破。 6.不時把浮在液面上的垃圾按下去,使它浸泡在液體中。 7.環保酵素應該放在空氣流通和陰涼處,避免陽光直照,發酵3 個月后即可使用。
總結
環保酵素作為一種無成本環保材料,制作過程簡單、制作材料隨手可得、節省金錢、用途廣泛,且具有一定的除臭效果,應該得到認可與提倡。在大型養殖場,回收廚房中的菜渣、果皮制成環保酵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成本,同時也解決了廚余回收的問題。在農村,養雞的人家通過簡單易制的環保酵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雞舍的臭味,改善雞舍的環境,提高雞的存活率。同時,環保酵素還有其他的功效,如加水稀釋1000后,可用作天然除蟲、除草劑和有機肥料;把環保酵素摻入家用清潔劑中,可減少化學成分;在清水中加少量環保酵素可以更好地清洗蔬菜水果;還可用來清潔地板,保養汽車,當洗碗液,當洗衣液等等。
參考文獻:
[1]張西雷,王淑娟,萬仁忠,趙宏坤.可見光分光光度法測定畜禽舍內的氨氣含量[j].中國畜牧獸醫,2005年第32卷第5期:61.[2]楊桂芹,徐玉海,孫世峰,龐武勝,劉國華,張姝,鄭愛娟.添加不同水平的酵素菌制劑對肉仔雞生產性能和雞糞理化特性的影響[N].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9-10,40(5):598-601.
篇8
【關鍵詞】 新生兒; 微生態制劑;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13
新生兒呼吸道感染是新生兒科常見的疾病,由于新生兒對病原的免疫力低,且部分患兒感染后癥狀表現不明顯,病原學檢查陽性率低,新生兒醫師在使用抗生素的級別與用量上更加困難。為此筆者選取了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新生兒120例,其中2010年6-12月60例作為對照組,2011年6-12月60例作為治療組?,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室因新生兒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2010年6-12月60例作為對照組,新生兒上呼吸道感染23例,新生兒肺炎37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胎齡均為足月胎齡兒(37~42周),體重為3.0~4.2 kg。
2011年6-12月60例作為治療組,新生兒道上呼吸道感染21例,新生兒肺炎39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胎齡亦均為足月兒,適于胎齡兒(37~42周),體重為2.9~4.0 kg。所有患兒均符合因非腸道感染性疾病而住院的新生兒。兩組患兒在日齡、胎齡、體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治療組: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礎上,同時口服布拉氏酵母菌(商品名:億活,250 mg/袋,布拉氏酵母菌含量不少于5×109cfu,法國百科達制藥),每次半袋,2次/d,對照組在應用抗生素的過程中,出現腹瀉后再口服微生態制劑,服法同治療組。
1.3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診斷標準 (1)入院時大便外觀及常規檢查正常,在使用抗生素過程中發生腹瀉;(2)原發病改善而腹瀉無好轉;(3)大便每日≥6次,水樣便或稀便;(4)大便常規培養無特異致病菌生長[1]。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估 記錄患兒每日大便次數及性狀,出現腹瀉后送檢大便常規及大便培養。兩組患兒實驗室檢查:輪狀病毒、沙門菌和志賀菌培養均為陰性。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組發生抗生素相關性腹瀉12例,對照組發生26例,治療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7.548,P
3 討論
本文對呼吸道感染新生兒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預防性使用微生態制劑,同時合理使用抗生素,盡量減少抗生素性腹瀉的發生率,在臨床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布拉氏酵母菌能有效降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發生率,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李毅.兒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19-120.
[2] Vaishnavi C,Kaur S,Singh K.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A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J].Indian J Med Res,2005,122(1):52-56.
[3] 施洪美.布拉氏酵母菌預防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臨床觀察[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3):87.
[4] 吉大章,鄒商群,袁梁玉.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小兒急性腹瀉病的臨床研究[J].兒科藥學雜志,2009,15(1):13-15.
[5] 沈曉明.臨床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59.
[6] 楚杰,王鳳山,張大偉.布拉氏酵母菌的生物學作用及防治疾病應用研究進展[J].藥物生物技術,2006,13(1):71-73.
[7] 陳宏,陳群,方明.嬰幼兒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655.
篇9
2012年淮南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開展了光合細菌菌株、枯草芽孢桿菌和濃縮EM菌群對水質改良作用實驗,分別進行了不同養殖水體、養殖動物的水質改良效果對比,測定了養殖池水中的亞硝酸鹽、溶解氧、氨氮、H2S、pH、COD等的變化情況。
一、試驗材料和試驗方法
1.試驗場地和時間
兩組試驗分別于2012年7月至10月在鳳臺縣城北湖漁場和淮南市大通區蔡城塘漁場進行。
2.試驗材料
2.1試驗試劑
3.試驗方法
3.1 試驗處理
實驗一:對照1號池為空白對照;對照2號池只施用常規消毒劑;試驗3號池只施用TWYB-1使其在水中的濃度達到0.4mg/L;試驗4號池施用的TWYB-1(芽孢桿菌)與光合細菌使其在水中的濃度均達到0.4mg/L。定期測定養殖池塘水7d內溶解氧、亞硝酸鹽、氨氮、H2S、pH、COD及水溫7個水質指標的變化情況,研究TWYB-1及TWYB-1與光合細菌復配對四大家魚混養池水質的凈化效果。
實驗二:試驗用藥前先測量各池水質,選擇一個池塘作為空白對照池塘,不做任何處理,其余7個池塘使用毒消凈按照1包/畝*米進行消毒,三天后按照確定的濃度使用藥物。試驗使用的藥物嚴格按照產品使用說明進行使用。
3.2 檢測指標
混養池水質測定項目包括:溫度、鹽度、pH、亞硝酸鹽、溶解氧、氨氮、H2S、COD。
試驗期間,分別于每天早上9點和10點依次定點取對照池和試驗池的次表層水樣檢測。
二、 試驗結果
1.水溫
試驗期間對水溫實施同步監測,實驗一在全過程中各池塘的平均水溫為25℃,其變化范圍為20℃~29℃;實驗二的水溫變化范圍在20℃~27℃之間。
2.溶解氧
實驗一各池塘溶解氧的平均值為2.99mg/ L,變化范圍在0.865~6.485 mg/L之間,如圖2。溶解氧的變化較大,在實驗過程中需要適時開增氧機,減小對實驗的影響。實驗二中溶解氧變化呈現高低高的變化趨勢。
3.氨氮
實驗一中,TWYB-1(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聯合使用對水體氨氮的降解效果明顯好于單用TWYB-1如圖3。通過實驗二的對比證明了光合細菌是否比TWYB-1更利于降解氨氮。實驗二的結果可知,水體氨氮的降解作用大小為:光合細菌>TWYB-1。
實驗二同時進行了光合細菌與其他微生態制劑對氨氮降解作用的比較;光合細菌與其他的光合細菌產品對氨氮降解作用的比較。結果表明,不同種類的微生態制劑都有降解氨氮的作用,卓越光合細菌與某所提供的光合細菌相比,卓越光合細菌降解氨氮的作用比某所提供的光合細菌的明顯。如圖4-9。
4.亞硝酸鹽
實驗一中, TWYB-1和光合細菌聯合使用對亞硝酸鹽降解效果不明顯,其中呈現出波浪式變化趨勢。
實驗二可知,硝化素、EM菌和某所光合細菌對水體亞鹽都用一定的降解作用,其中硝化素作用最為明顯;卓越光合細菌一直呈現低濃度的上升趨勢,如圖10。
5.H2S
實驗一的結果表明: TWYB-1(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聯合使用對H2S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如圖11。
6.COD
實驗一的結果顯示:TWYB-1(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聯合使用使COD略呈上升趨勢,如圖12。
三、分析及討論
實驗一在實驗池中分別潑灑:TWYB-1(0.4mg/L)、TWYB-1(0.4mg/L)+光合細菌 (0.4mg/L)后,定期測定養殖水體的亞硝酸鹽、溶解氧、COD、氨氮、H2S、pH等水化學指標。
實驗二在實驗池中分別潑灑卓越光合細菌與TWYB-1(芽孢桿菌)、某廠生產的利生素、硝化素、某所光合細菌、EM菌,測定養殖水體的亞硝酸鹽、溶解氧、氨氮、溫度等水質指標。
每種微生物都有自己生存的范圍。在適宜環境下,該微生物能夠大量生長繁殖,分解消耗水體有毒有害物質。水溫在25℃左右變化,對細菌的生長有較大影響。所以水體有毒有害物質的變化趨勢從側面反映該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程度。
實驗一中TWYB-1(芽孢桿菌)和光合細菌聯合使用對亞硝酸鹽降解作用不顯著,可能是因為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不完全,而氨氮在光合細菌與TWYB-1的作用下轉換為亞硝酸鹽造成亞硝酸鹽的量降低不明顯。與水體本身亞鹽濃度較低有關。在使用后的第5天,試驗組亞鹽全部上升,這可能是水溫下降,致使菌類活動力下降,作用效果不明顯,反而被水體自身的亞鹽上升所掩蓋。
實驗二的試驗環境為:池塘水溫20℃;鹽度18.9~24.5‰。在這種環境下,各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都受一定的限制,各種微生物的適應能力可能會直接影響試驗結果。在試驗周期內,用藥后第4天開始大風降溫,水溫在20℃以下會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產生較大影響。
篇10
小兒肺炎是我國兒科常見病,多發病。患兒數量占住院患兒首位。在肺炎治療過程中極易合并腹瀉,特別在醫院的特殊環境下,繼發腹瀉的發生,既加重了病情又增加了發生其他類型的院內獲得性感染的危險,還延長患兒住院時間,從而增加了病人的治療費用。因此早期預防治療,能改善預后,減少合并腹瀉的發生,減輕了患兒的家庭經濟負擔。我們對在我院兒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肺炎患兒,進行微生態制劑預防應用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發生的臨床療效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我國小兒肺炎診療方案確立的診斷標準,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兒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肺炎患兒共有525例,排除治療前并存的腹瀉病或治療72 h內出現腹瀉的患兒157例,實際進入研究的對象368例,年齡6個月~8歲,男216例,女152例。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預防組180例,對照組188例,兩組治療前在性別、年齡、營養狀況、病情輕重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預防組在確診肺炎后即開始應用微生態制劑,用藥時間均在72 h以上,對照組在治療中始終未用或不在72 h內出現的腹瀉才應用。微生態制劑選用培菲康(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散劑(上海信誼藥業有限公司)。用藥劑量6個月~1歲,半支/次;2歲~8歲,1支/次,每日2次。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由流行病學分析軟件EPI info501α漢化服務系統處理,兩組間差別采用MantelHaenszel(卡方檢驗)。
14 療效判定 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診斷標準:臨床上有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的表現,肺部可聽到固定的中細濕啰音或肺部啰音不明顯,但胸部X線檢查有炎癥改變的肺炎患兒,在治療72 h后出現大便次數增多(≥3次/天)和(或)大便性狀改變者。研究對象中出現繼發腹瀉者判定無效,未繼發腹瀉者判定有效。
2 結果
兩組患兒的腹瀉發生率見表1。表1兩組肺炎繼發腹瀉患兒治療效果比較(略)
從表1可見,肺炎期間繼發腹瀉發生率預防組1944%(35/180),對照組4042%(76/188)。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22,P
3 討論
小兒肺炎是兒科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根據文獻報道25%~52%的肺炎患兒在發病時治療好轉后繼發腹瀉[1]。近年來,由于新的抗菌藥物不斷出現,對小兒肺炎的抗菌治療仍然以經驗治療為主。再則臨床上可能存在不合理應用,使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的發生率不斷上升。輕則延長肺炎恢復時間,增加患兒痛苦,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重則導致并發癥甚至死亡。故預防肺炎患兒繼發腹瀉顯得尤為重要??股叵嚓P性腹瀉的治療方法有限,除停用誘發腹瀉的抗菌藥物和支持治療外,其他治療方法目前并不統一。停用相關聯的抗生素只對15%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效,如果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病因(病原)明確,采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療可能有效,但應用抗生素治療的缺點是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病機制與腸道正常菌群的破壞有關,導致腸道定植抗力的丟失。如果繼續應用抗生素可能進一步破壞腸道菌群和妨礙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恢復。近年來,國內亦有文獻[2,3]報道應用微生態制劑治療小兒肺炎繼發腹瀉和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但國內絕大多數研究均采用抗生素或胃黏膜保護劑作為對照,單向的隨機對照研究并非真實的隨機化試驗,更未采用雙盲法,其結果的準確性值得探討。本研究中,預防組和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營養狀況、病情輕重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說明兩組病情嚴重程度、治療難易程度均相通,具有可比性。結果發現,預防組繼發腹瀉的發生率1944%,而對照組繼發腹瀉的發生率為40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22,P
參考文獻
1 Arvola T,Laiho K,Torkkeli S,et al.Prophylactic Lactobacillus GG reduces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s:a randomized study.Pediatrics,1999,104(11):64.
2 劉玉霞,王慶九,周霞.金雙歧治療嬰兒肺炎繼發腹瀉40例臨床報告.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0,12(4):223.
3 師延明,王美清,馬永壽.復合乳酸菌預防小兒肺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臨床分析.中國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1,13(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