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口貿易范文

時間:2023-03-19 00:1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轉口貿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際市場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外貿進出口業務競爭環境日趨激烈,而以中間業務為背景的轉口貿易,近幾年來發展異常迅速。轉口貿易是指國際貿易中進出口貨物的買賣,不是在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直接進行,而是通過第三方轉手進行的貿易。傳統意義上的轉口貿易為兩頭在外的模式,即境內企業將境外購得貨物直接銷往其他國家,貨物不出入境。轉口貿易的發生,主要是有些國家或地區由于地理、歷史、政治或經濟方面的因素,其所處的位置適合于作為貨物的銷售中心。這些國家或地區輸入大量貨物,除了部分供本國或本地區消費外,又再出口到鄰近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香港、倫敦、鹿特丹等,都是國際著名的中轉地,擁有數量很大的轉口貿易。它們通過轉口貿易除了可以得到可觀的轉口利潤和倉儲、運輸、裝卸、稅收等收入外,同時也推動了當地金融、交通等行業的發展。隨著轉口業務的發展,其模式也不斷地延伸,其中最常見的有兩種模式,一種為轉口企業從境外購買貨物,將貨物存放在境內保稅監管區域,然后視國際市場行情再決定是否將貨物賣給境外;還有一種為境內企業向境外購買貨物,將貨物存放在境內保稅監管區域,而僅將貨權憑證轉賣給境外公司(或區內企業),再由境外公司(或區內企業)將貨物賣給下家單位(如境外公司、保稅監管區域內公司、境內保稅監管區域外公司)。嚴格意義上來說,目前很多轉口業務屬于轉賣模式,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轉口業務。轉賣貿易模式下,交易對象以貨物的物權憑證為主,物權憑證包括提單和倉單,實際交易貨物一般不發生進口報關行為,貨物的抵運地一般為境內某保稅區,交易下家事先存在不確定性,當貨物的市場價格出現劇烈波動時,企業出于套期保值等需要轉而實施轉賣。轉賣業務交易的貨物以基礎性原材料商品為主,交易的主體以大中型貿易公司為主。由于基礎性原材料商品作為國際大宗交易商品,具有交易面廣、價格波動大等特性,因而成為轉賣業務的主要交易對象。而大中型貿易公司由于在資金規模、交易客戶群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同時其從事交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直接獲得差價利潤,因此成為轉賣業務的主要交易主體。目前轉賣業務套用轉口貿易的概念,但轉口貿易物流跟隨資金流發生轉移,因而同一貨物很少會再次被轉口;轉賣業務主要以物權憑證為交易對象,貨物價差是交易雙方關注的焦點,因而同一貨物多次轉賣的現象時有發生,且在此交易過程中貨物并不一定發生實際流動。

二、轉口貿易劇增的原因

(一)增加企業經營模式,拓展利潤獲得渠道

近年來,隨著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采用國際貿易的交易方式逐漸變得靈活多變,貿易方式出現多樣化。轉口貿易就是近年來備受企業青睞的貿易方式,它不僅能增加企業經營模式、品種,提高進出口業務能力,而且能更多地了解、掌握市場信息,從中搜尋有價值的市場供求信息,作為企業開展一般貿易的有益補充。自二次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屢創新高,對出口業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出口企業利潤空間減少,甚至出現無利潤現象。轉口貿易的平均利潤已超過出口的平均利潤。因此很多外貿公司都在做大轉口貿易,擴大業務范圍。

(二)規避市場價格風險

由于轉口貿易屬于兩頭在外,受國內的貿易環境、供給、需求等因素的影響較小,特別是在市場內外盤倒掛的情況下,企業也可以利用各國商品市場行情不同,價格信息不對稱,根據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規律進行轉口貿易,以此減少公司損失,甚至可以博取一定利潤。

(三)合理避稅,減低運作成本

外貿競爭日益激烈,外貿利潤空間減少,企業在成本方面盡量縮減。某些企業通過在香港等地辦一個企業,利用離岸公司做轉口貿易,將利潤分流。由于香港具有海外利得無須納稅的稅務優勢,那么利用香港公司做轉口貿易就可以起到合理避稅,降低運作成本的目的。具體操作如下:A:國內涉外企業B:香港的關聯企業C:國外公司正常途徑:A在C處進口了60萬成本的貨物,最終銷售給國內其他客戶100萬,那么A企業就要按40萬利潤繳納企業所得稅。但現在可以利用B完成這樣一筆業務:首先,先以B名義將這筆60萬成本的貨物先買下來,再以一個較高價95萬賣給國內自己的公司,A最終還是以100萬元銷售給最終客戶,這樣一來,國內只需按5萬繳納企業所得稅,而另35萬利潤則成功留存在香港公司賬戶內。

(四)獲得多頭外匯融資

由于對轉口貿易的界定完全依賴企業的申報,銀行在為企業辦理業務時,如果企業沒有說明是否為轉口貿易時,很難判斷該筆售付匯的貿易方式。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升值及升值預期的存在,增加了企業對美元融資的需求??蛻敉ㄟ^貸美元付匯,然后再購匯還貸,可以賺取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帶來的好處。具體可以如下操作:國內A企業從境外進口一批化工產品貨物,銷售給國內B企業。正常貿易途徑:A企業只能在進口項下獲得一筆外匯貿易融資。B企業因無外貿背景,無法獲得外匯融資。通過轉口貿易:A企業在香港等周邊地區成立一家C企業,通過C企業做一筆轉口貿易,C再把貨物賣給B企業。單從資金流來看,A企業相當于做了一筆進口和一筆出口,在企業未說明的情況下,A企業可以獲得兩筆貿易融資。而B企業,等于做了一筆進口,有了外貿背景,可以獲得一筆外匯融資。

(五)規避國內貸款規??刂?,獲得海外短期融資

隨著國內外匯資金的緊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凸顯。特別是隨著人民幣匯率升值速度加快,銀行外匯存款持續下降,銀行可貸外匯資金來源減少。由于境內外幣資金緊缺而境外外幣資金相對寬裕,境內企業為了博弈人民幣升值收益,對外幣貸款的需求一直高企不下。因此企業可以使用先收后支的轉口貿易,通過香港等地的關聯企業獲得海外融資,且海外的美元融資利率比境內低,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境內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

三、轉口貿易的風險點

1.轉口貿易兩份合同,交易對手均在境外,且資金與貨物跨境流動脫節,銀行只能審核其表面單據的合理性和真實性,交易是否具有真實貿易背景難以核查;轉口業務中,進口企業可能會利用其境外關聯公司虛設交易第三方,通過簽訂虛假進出口合同,可以開立遠期信用證進行融資甚至二次融資,而在相應的業務管理中,對于這種企業間的關聯易的識別存在一定困難。

2.資金鏈問題。轉口商利用遠期信用證方式套現,如果流動資金狀況不能得到根本改善,或套取資金虧損,只能通過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維持運轉。而債務累積到一定程度,資金鏈就有斷裂的可能,使銀行遭受損失。

3.資本風險問題。轉口業務作為一種新的貿易方式,在經常項目交易的基礎上伴隨著資本交易行為。特別是物權憑證交易為基礎的轉賣,交易的動機更多出于投機獲利或套期保值。由于其交易過程中收支不對等且其交易背景的真實性把握難度較大,容易成為違規資金流出入的通道。

4.供應鏈問題。轉口商的上、下游企業是否穩定,一旦供應鏈出現斷裂將會形成連鎖反應。

8.價格風險。在國際市場價格出現劇烈波動的情況下,轉口商是否形成一個合理有效的避險機制,如通過套期保值等交易規避價格風險或者設立一個止損點等。

6.資金監管風險。按目前相關規定,轉口貿易僅需根據貿易合同、核銷單等有效憑證即可辦理購付匯和收結匯業務,但由于合同造假較易,單憑貿易合同很難證明是否具有真實的貿易背景,目前的外匯政策對轉口貿易的購付匯和收結匯并無實質性的限制,轉口貿易成為外匯可隨意跨境流動同時又無法審核資金真實性的缺口。境內和境外企業完全可以通過關聯公司、協商或其他手段,利用“轉口貿易”這個政策缺口將異常資金匯出境外,或匯入境內辦理結匯。

四、轉口貿易的銀行風險控制1.由于轉口貿易形式多樣,銀行無法從單據表面上判斷真實的業務流程,因此應加強與客戶的溝通,了解整個貿易流程,具體業務具體分析,從業務源頭予以把關。

2.時刻關注國際市場價格波動,若跌幅巨大,應及時要求企業補交保證金。

3.落實擔保措施,盡量以抵、質押的形式辦理業務,或者落實有效的擔保措施。

4.關注企業的現金流是否穩定。

5.了解企業的上下游企業,轉口商的上、下游企業是否長期合作且具有一定實力,是否有穩定的價格行程機制。

6.盡量做有正本提單或是企業能夠提供正本進境貨物備案清單即保稅區第一手的交易,確保貿易背景的真實性。

篇2

一、轉口貿易低位企穩

(一)區域金融風波后增勢逆轉

近年來,溫州市轉口貿易發展迅猛,規模不斷擴大。全市轉口貿易收支從2007年的2.47億美元,飆升至2011年的141.80億美元。隨著2011年8月溫州區域金融風波爆發,轉口貿易增長勢頭發生逆轉。2012年溫州市轉口貿易收支99.4億美元,同比下降23.0%;其中,收入41.8億美元,同比下降35.7%;支出57.6億美元,同比下降10.1%。目前,溫州2011年轉口貿易結算量排位前10的企業中,4家已破產或面臨清算,2家出現大額境外未收款項。全市從事轉口貿易企業只剩數十家,80%以上企業已被淘汰。

(二)轉口貿易形勢有所趨穩

從轉口貿易逐月數據來看(見圖一),經過一年多的下行整理之后,溫州市轉口貿易形勢有趨穩跡象。一方面,經過一輪風雪洗禮,絕大部分投機型企業被淘汰。留存的企業交易真實、投資謹慎;另一方面,銀行對轉口貿易加強貿易真實性審查、提高企業準入門檻、降低信貸支持力度,篩選過后的企業具有較強實力。同時,2012年8月份新貨物貿易政策取消對A類企業轉口貿易“先收后支”限制,也有利于企業借此政策機遇,得到喘息。

(三)人民幣轉口貿易異軍突起

由于90天以上人民幣信用證不納入外債額度、不受匯率波動影響、不入待核查賬戶等多重優勢,人民幣轉口貿易增幅迅猛。2012年1-11月,溫州人民幣轉口貿易收支折合35.78億美元,同比增長102.38%;其中收入15.20億美元,同比增長5.41%,支出20.58億美元,同比增長529.36%。

二、外匯指定銀行密集調整

區域金融風波之前溫州是金融生態最為良好的地區之一,銀行對于企業尤其是授信額度高的優質企業的轉口貿易非常寬松。金融風波之后,一些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轉口貿易風險凸顯,銀行壞賬大增。截至2012年末,溫州市銀行外匯墊款5.3億美元,較年初增加3.6億美元。為防止轉口貿易風險擴散,外匯指定銀行對企業轉口貿易采取加強真實性審查、嚴格審批、上收權限,降低信貸支持力度,提高企業準入門檻等一系列措施,實施密集調整。

(一)加強貿易真實性審查

外匯指定銀行加大對企業轉口貿易真實性和合理性的審核力度,通過合同、單據、商品行情等,充分掌握企業業務運作流程、經營模式和經營現狀。

1.更加關注物權單據真實性

在轉口貿易開證時,要求企業提供有效物權憑證。如為保稅區貨物轉口,提供“進境貨物備案清單”;如為非保稅區貨物,提供“貨物提單”、“海運單”等,并且部分銀行要求運輸托運人與合同賣方要一致。同時,外匯指定銀行還通過海關網站、船運公司網站等渠道,查詢物權單據真實性。在進口信用證開證時,部分銀行可以接受單據副本,而承兌時,大多數銀行都要求企業提供“進境貨物備案清單”或“貨物提單”原件,并在原件上簽注,防止重復融資。而以往企業只需提交復印件即可。

2.嚴審轉口貿易合同真實性

一是重點核查與進出口合同相關的有效商業單據,以及各單據之間的匹配性、關聯性和合理性,特別是審核代表貨權的運輸單據,并跟蹤資金流向。二是密切關注合同價格,在確定轉口貿易信貸額度時,銀行會關注該轉口貨物的國內外期貨市場、現貨市場價格等,還會關注該商品價格走勢,充分掌握轉口貨物價格風險。對于不合理的合同定價,銀行拒絕進口開證申請。三是關注合同執行期限,由于以往融資期限往往遠遠大于貨物流轉期限,導致信貸資金被挪用,造成還款風險。因此,目前各個銀行都加強融資期限與物流期限的匹配,密切關注轉口貨物船期和到港時間等,防止資金被套做他用。

3.對轉口貨物實施分類管理

由于企業轉口貿易種類繁多,過程復雜,監管難度大,尤其是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頻繁,交易金額大、流通變現快,容易成為投機炒作和融資套現的對象。因此,多家銀行對企業轉口商品實施分類管理,如溫州工行根據上級行制定的“大宗商品清單”,只接受轉口貨物為清單內的企業的轉口業務申請。

(二)降低信貸支持力度

溫州轉口貿易業務具有境內外企業串通套取資金、虛假交易、貿易融資流貸化、單據造假等風險。經歷區域金融風波之后,各外匯指定銀行信貸風險凸顯,紛紛降低對轉口貿易信貸支持力度。

1.壓縮授信額度

溫州外匯指定銀行從授信端嚴把轉口貿易企業風險,僅對一些資質好、實力強的企業的轉口貿易予以支持。部分銀行規定,只有在授信時注明“可用于轉口貿易”的企業,該企業才可以開立轉口敞口信用證(部分保證金)。否則,該企業授信額度只能用于“一般貿易”而不能用于“轉口貿易”。同時,各銀行大幅調低涉外企業授信規模,如溫州某投資公司2012年銀行授信額度相比2011年下調40%。

2.降低抵押率,提高保證金率

由于壞賬頻發、房地產價格低迷,溫州外匯指定銀行均要求企業提供更多的抵押和擔保。如溫州中行,原先房產70%的抵押率調整為60%。對于轉口貿易進口開證,部分銀行已將保證金率從10%-30%提高到50%,甚至100%全額保證金。降低抵押率、提高保證金率,直接影響企業資金流。

篇3

1.出口增長放緩。改革開放以來,在制度紅利、人口紅利以及國際產業分工轉移等各種有利條件的綜合作用下,我國出口總額年均增長達到18.1%,出口貿易發展迅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外需疲軟,出口增速明顯趨緩,尤其是2009年,我國出口額同比增速為-16%。2009年~2013年,我國出口總額年均增長僅為6.4%;2014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出口累計增長6%,我國出口在10年的高增長之后開始逐步放緩。

2.出口產品結構及貿易方式發生變化。我國出口產品中,初級產品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50%左右降至2013年的3.12%,而工業制品則一路攀升至96.88%,表明出口商品結構持續改善。一是資源型產品出口增速減慢。2014年,原油出口4.9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6.3%,下降31.7個百分點;焦炭出口1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7%,下降104.14個百分點。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放緩。2014年,服裝累計出口1826.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2%,下降6個百分點;塑料制品累計出口370.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9%,下降6.71個百分點;箱包制品累計出口27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3%,下降10.7個百分點。三是技術含量與產品附加值較高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本穩定。2014年,機電產品出口1.3萬億美元,增長3.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60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0.1%,競爭力持續增強。一般貿易比重提升,加工貿易增長放緩。出口結構中,一般貿易出口總額達到1.2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68%,提高0.62個百分點;進料加工裝配貿易總額達到7928.8億美元,比上年增速3.3%,提高2.76個百分點。

3.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突出。2014年,我國出口占全球份額達12.2%左右,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外貿對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全年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0.5%。民營企業成為穩增長的主力軍。2014年,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占外貿企業總數的比重超過70%,較2013年提高1.6個百分點。國有企業進出口7475億美元,下降0.2%,連續3年負增長。外資企業進出口1.98萬億美元,增長3.4%。雖然2014年我國外貿增速依然未能“達標”,但在全球背景下,整體表現不差,特別是在提質量、提效益、優結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積極進展。

二、存在的問題

1.外貿增速放緩,出口將面臨較大不確定性。當前從需求看,發達國家外需下降;從供給看,新興國家的競爭激烈。這是我國出口不振的主要原因。國際經驗表明:一國出口貿易金額占全球GDP的比重一般不超過3%;一國出口貿易占全球出口貿易的比重一般不超過10%。2013年,我國出口貿易金額占全球GDP達到2.99%,出口占全球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11.76%。世界市場難以消化我國大規模、高速度的出口,繼續提高的空間非常有限,出口波動幅度較大,出口增速在中長期將逐步回到全球整體貿易增速水平。

2.要素成本上升及匯率波動制約外貿企業發展。從要素成本角度看,隨著我國人力成本、資金成本、環境資源成本的上升,外貿企業發展的難度不斷增加。從匯率角度看,隨著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匯率已不再是單邊升值狀態,呈現“升貶互現”的雙邊波動走勢,浮動區間有所擴大,外貿企業需及時適應匯率變化的新形勢。

3.出口放緩對經濟造成沖擊。目前,我國出口總額大約占整體需求的20%左右。由1980年商品出口總額占GDP比重僅為6%增長到2013年的23.3%。不難發現,出口占GDP比重與GDP之間呈現較明顯的正相關性,即出口增速高的年份,經濟增速往往也較高;而出口占比低的年份,經濟增速也往往面臨挑戰。此外,出口增長放緩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行業和企業具有較大影響。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普遍下跌,將對我國部分企業效益和就業產生一定的壓力。

4.國內出口貿易地區分布過于集中。改革開放前,我國出口貿易總額僅有1/3來自于東南沿海地區,到2013年大約90%的出口貿易總額來自于東南沿海地區,表明國內出口貿易商品地域分布越來越集中,使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明顯,進而導致中國地區貿易結構失衡。從微觀角度分析,不同企業之間的差別是導致出口貿易地區分布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企業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企業規模大小不同、企業勞動生產率不同、企業工資水平不同和企業所有權歸屬不同等。從宏觀角度分析,出口貿易地區分布還受到政府宏觀政策的影響。5.出口貿易對象主要集中于歐美。近年來,雖然我國日益重視出口貿易市場多元化發展戰略,但至今出口貿易的主要市場仍然集中在歐美國家。

三、對策建議

1.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推進出口貿易轉型升級。在傳統成本競爭優勢基礎上,依靠技術進步促進對外貿易,不斷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逐步由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商品結構進行轉化。如進一步完善擴大機電、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品出口,加大對綠色技術和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力度,培育一批能夠促進和帶動相關企業實現精細化分工的行業核心企業。同時,大力發展服務型產品出口,支持軟件、文化和中醫藥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不斷提升出口商品附加值,爭取出口商品的世界市場定價權。

2.推動貿易平衡發展,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進口。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我國巨額凈出口格局難以長期維持,而回歸貿易平衡,即在保持對外貿易增長的同時主動擴大進口、減少貿易順差,不失為保持外部需求平衡的有效途徑。為此,應在政策上給予相應支持,搭建平臺以提高進出口便利化程度。同時,應積極推進中韓自貿區、亞太自貿區的運行。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應加大資本品進口和技術引進,把進口作為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媒介,充分發揮進口支持投資與資本形成的作用,以增加國內資本存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升潛在增長率,以減少單純的結構調整帶來的不利影響,促進中長期增長。

3.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鼓勵企業拓展海外投資。在新常態下,我國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獲得新的發展動能,需要繼續深化發展與歐美日等傳統貿易市場合作,用好用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各項優惠政策措施,積極開拓與俄羅斯、印度、中東、南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最終形成多層次的全球貿易空間合作格局。與此同時,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應積極鼓勵企業到國外投資、生產。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步入快車道。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僅為27億美元,截止2014年前10個月,累計已達818.8億美元。我國經濟的重點將由招商引資轉變為資本輸出和產能輸出,加大海外投資力度。

篇4

關鍵詞:低碳經濟;出口貿易;天津市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2日

一、引言

氣候變暖對環境、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還會對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及消費等各個方面造成影響。這一問題引發了國際社會對環境問題的廣泛關注和對新型經濟發展模式的積極探索,人類社會迫切需要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道路。近年來,天津市的出口貿易發展迅速,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天津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能源安全方面也面臨極大壓力。

2003年,英國政府在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并⑵淠扇牘家長期能源發展戰略,同時還擬定了一系列能源供應安全的保障措施。朱啟榮(2011)利用投入產出模型對我國2002年和2007年出口貿易中的隱含能源排放量進行比較測算,得出結論:2007年我國出口貿易帶來的二氧化碳排量比2002年增長了2.14倍,我國出口貿易中高碳排放行業出口比重的提高加大了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排放量。目前,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將不利于實現節能減排額度目標。聶文星、閆文利(2013)以2005~2012年中國29個地區為例,分析了東、中、西部三個地區環境指標與貿易競爭力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不同地區的出口貿易碳排放效應不同,且與中國作為一個整體的出口貿易排放效應差異明顯,而且環境管制對我國不同地區的出口貿易影響也是不同的。劉愛東、曾輝祥、劉文靜(2014)通過分析中國1990~2011年碳排放量與出口貿易之間的脫鉤關系,得出:1990~2011年間,中國碳排放量與出口貿易總體呈現弱脫鉤關系;出口貿易增長與碳排放增加存在正相關,出口貿易增長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天津市出口貿易與碳排放現狀

(一)天津市出口貿易現狀

1、出口貿易總量。隨著天津市經濟的不斷發展,天津市的出口貿易總值一直呈穩步增長的態勢。自2007年至2014年,除2009年外,出口總值一直呈現增長狀態,2014年出口總值達到526.0億美元,創造了歷史最高值,同比增長7.3%。而2009年天津市出口貿易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貿易額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2、出口貿易結構。相對于貨物貿易的發展來說,天津市服務貿易的發展相對落后。2014年天津市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已經突破200億美元,增至223.3億美元,同比增長18%,其中,出口額達112.2億美元,同比增長23%。然而,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全市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僅為14%,服務貿易遠落后于貨物貿易。天津市服務貿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務、運輸服務和其他商業服務等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業,金融服務、保險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在出口總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競爭力相對較弱。

3、出口貿易市場。天津市出口商品市場主要分布在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雖然出口份額有降低的趨勢,但仍然都在60%以上,其中美國是天津市的第一大出口國,而非洲、巴西等新興市場所占的出口份額較小。由于對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依賴嚴重,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和政策法規直接影響天津市外貿出口,大大增加了天津市的對外貿易風險。

(二)天津市碳排放現狀。隨著天津市經濟的迅猛發展,其造成的能源消耗量日益增長。2004~2012年天津市能源消耗碳排放總量呈整體上升趨勢,其中,2004~2008年的增長速度較為緩慢,2009~2012年出現了大幅度增長。但是,從碳排放強度來看,天津市碳排放強度不斷降低,由2004年的0.96噸/萬元下降為2012年的0.79噸/萬元,天津市碳排放強度的大幅度降低表明了天津市碳排放經濟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天津市出口貿易的碳排放現狀仍不容樂觀,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嚴重阻礙了國際貿易的升級轉型。天津市出口貿易中隱含碳由2005年的1,088.65萬噸增長到2012年的2,467.50萬噸??梢钥闯?,隨著天津市出口總額和GDP總量的快速增長,天津市能源和碳排放總量與出口貿易隱含碳的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態勢,出口貿易隱含碳所占的比重也逐漸加大。這也充分說明了,近年來天津市的出口貿易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本市的碳排放總量。

三、發展低碳經濟對天津市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

(一)發展低碳經濟對天津市出口貿易的積極影響

1、低碳經濟推動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的低碳化道路,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途徑,也是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的內在需求。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天津市打破環境約束和資源瓶頸,走出一條新型的工業化道路;有助于天津市技術創新和工業升級,使天津市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有助于天津市對外貿易結構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低碳經濟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低碳經濟的發展推動企業不斷學習低碳技術和低碳科技,從而提高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企業在出口過程中面對國際高標準和國際低碳經濟規則,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不至于被市場所淘汰。

3、低碳經濟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國民環保意識。只有綠色產品才具有強大競爭力,低碳經濟要求各類企業不斷增強低碳概念,增加環保意識,在產品生產過程中采用低碳、節能生產方式,逐步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不僅有利于促進企業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理念,而且有利于天津市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

(二)發展低碳經濟對天津市出口貿易的消極影響

1、出口市場范圍縮小。天津市的出口貿易伙伴集中,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國、歐盟、韓國等國家和地區,而這些國家大都是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和地區關注氣候變化問題時間較長,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問題,有較為完備的低碳經濟的政策法規,較強的國民環保意識,而且他們大多數是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的話語權。近些年來,這些國家一直希望將貿易與環境相聯系,并且制定統一的環境標準。而這對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將是非常不利的,這必將導致天津市的出口市場有所縮小。

2、出口貿易量下降。低碳經濟背景下,一系列的低碳貿易壁壘應運而生,美國宣稱自2020年起,要對中國、印度等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美國作為天津市的主要出口市場,如果美國啟用碳關稅對天津市的出口貿易來說將是致命的打擊。天津市的出口產品包含一定數量的低端產品,具有較高的碳隱含量,如果美國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實行無差別的碳關稅,必定會使天津市的出口量大幅度減少。

3、出口企業經濟效益受損。生產要素價格低廉使天津市的出口產品在生產成本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然而,隨著天津市日益重視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提出全面建設低碳城市,這將導致勞動力、環境、資源等基本要素的價格水平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升高,面對逐漸上漲的成本壓力與天津市商品的競爭力會持續走低。同時,由于各種綠色貿易壁壘的存在,產品的生產成本不斷加大,出口企業喪失成本優勢,而出口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從而使出口量出現大幅度下降。

四、天津市出口貿易向低碳經濟轉型對策建議

(一)積極推進低碳經濟,推行綠色貿易政策。結合天津市的發展情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將有關的激勵制度納入到政策法規和發展規劃中,把節能減排作為全市新的生產和消費的增長點。一方面促使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規避出口貿易受阻后經濟下滑的風險;另一方面通過鼓勵低碳技術創新促使本市出口產品的相關標準不斷向國際低碳標準靠攏,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天津市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二)調整貿易優化結構,促進貿易升級轉型。面對天津市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重大國家戰略疊加的歷史機遇,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一方面通過積極擴大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的市場競爭力,逐步形成天津市服務貿易發展的新突破口;另一方面通過樹立優勢領域的自身服務品牌,推進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立現代化服務經濟體系,努力使天津市成為東北亞地區服務貿易的重要城市。同時,推行加工貿易升級的有力政策,掌握全球產業發展的態勢,提升加工貿易水平,正確處理外商直接投資質量和產業升級轉型的關系,通過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和調整產業結構來促使加工貿易升級轉型。

(三)開拓新興市場,推進出口貿易市場多元化。天津市的出口貿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歐美日等地區,而這些地區是最早推行低碳經濟的地區,有完善的低碳經濟政策,因此在產品出口過程中易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等措施的限制,阻礙出口產業的發展。天津市應積極調整產品出口市場,擴大出口貿易市場,增加對非洲、巴西等地的出口額。此外,天津市應緊抓“一帶一路”機遇,努力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力度,逐步降低對歐盟、美國和日本這些高低碳貿易壁國家和地區的依存度,降低出口貿易風險。同時,天津市應充分利用自貿區優勢,通過自由貿易和對外投資來規避碳關稅限制,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利用自由的際貿易環境進入這些新興市場。

主要參考文獻: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Society.Feb,2003.

[2]朱啟榮.中國出口貿易活動中的能源消耗問題研究[J].統計研究,2012.5.

篇5

中圖分類號F7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4-0107-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4.014

虛擬水(Virtual Water)是近年來水資源管理研究中的熱點。虛擬水由英國學者Allan[1]提出,是指在生產商品和服務過程中所消耗的水資源總量,如生產1噸小麥需要耗費1 000噸水資源。虛擬水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水資源,而是以“虛擬”的形式包含在產品中看不見的水,因此虛擬水也被稱為“嵌入水”和“外生水”。虛擬水可以通過貿易的方式進行區域間轉移: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了生產所在地的水資源,因此,產品向外輸出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將產品中隱含的虛擬水向外轉移的過程,產品輸入的過程實際上是將隱含的虛擬水向本地區轉移的過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是實現區域水資源節約的重要途徑。目前,中東地區的埃及、約旦、以色列等許多缺水國家和地區通過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本地區的水資源緊張狀況。

中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且地區水資源分布極不平衡的國家,水資源量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呈現逐漸遞減趨勢,西部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吨袊Y源公報》數據顯示,中國西北地區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等地區的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75.25 m3、941.26 m3以及1 042.33 m3,遠低于全國平均水資源量2 059.69 m3。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流動的加速,中國不同區域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因此,了解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轉移狀況對中國各地區水資源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區域間貿易結構的調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學術界關于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的研究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1)農產品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研究。陳麗新、孫才志[2]的研究發現,黃淮海和東北地區是我國農產品貿易虛擬水最主要的調出區,而華南、東南地區則是最主要的調入區;鄒君等[3]研究發現,農畜產品虛擬水適宜輸出地較適宜輸入地多,且多位于內陸;劉寶勤[4]根據糧食虛擬水凈輸入輸出量的多少,將全國31個省份虛擬水平衡和流動狀況分為六個類型:虛擬水高輸入區、虛擬水一般輸入區、虛擬水低輸入區、虛擬水高輸出區、虛擬水一般輸出區以及虛擬水低輸出區。

農產品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研究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內容,這主要基于兩點原因:一方面,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耗水量較多,使得區域間農產品貿易隱含的虛擬水轉移量較大,因此更容易得到重點關注;另一方面,與其他產品相比,農產品隱含虛擬水的測算方法較為成熟,便于測算和分析。當然,農產品貿易隱含虛擬水研究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僅考慮農產品的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不能完整地體現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流動狀況。

王勇:全行業口徑下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轉移測算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4期 (2)全行業口徑的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研究。全行業口徑的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對中國所有行業的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進行測算,在研究內容的全面性上較好地彌補了農產品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不足。目前,關于全行業口徑的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研究較少,僅有Chao ZHANG,Laura Diaz ANADON[5]和王雪妮[6]分別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MRIO)對中國30省區間和8大區域間的貿易隱含虛擬水進行了測算。

目前關于全行業口徑的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研究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其一,缺少動態比較分析。目前研究僅測算了固定時間點(2007年)的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轉移,沒有考察虛擬水轉移動態變化;其二,數據全面性上存在欠缺。目前研究并非基于全行業口徑的測算,缺少部分服務業行業和建筑業的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應用水資源擴展型MRIO模型,基于2002、2007中國8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對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轉移狀況和動態變化進行測算,多角度展現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的虛擬水轉移,揭示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的時空演變規律,為不同地區水資源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啟示。

1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測算的數據來源及模型構建1.1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數據由兩部分組成:投入產出表和各行業生產用水數據。

投入產出表:本文采用2002、2007年中國8大區域投入產出表[7],該表由國家信息中心與國家統計局核算司合作編制完成,采用Chenery―Moses模型,通過典型調查和模型估算相結合的方法研制得到,是目前中國最新的、較為權威的能夠反映我國區域間經濟、貿易聯系的投入產出表。2002、2007年中國8大區域投入產出表根據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和經濟發展水平及地域等關系將我國劃分為8個區域,分別為:東北區域(黑龍江、吉林、遼寧)、京津區域(北京、天津)、北部沿海區域(河北、山東)、東部沿海區域(上海、江蘇和浙江)、南部沿海區域(福建、廣東和海南)、中部區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西北區域(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和西南區域(四川、重慶、廣西、云南、貴州和(無相關數據))。同時,2002、2007年中國8大區域投入產出表包括17個行業部門:農業,采選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紡織服裝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冶煉及制品業,機械工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其他制造業,電力蒸氣熱水、煤氣自來水生產供應業,建筑業,商業、運輸業,其他服務業。

各行業生產用水數據:①農業生產用水數據來自當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或者國家統計局數據庫中的農業用水總量指標;②分行業的工業生產用水數據分三步獲得:首先,各地區工業用水總量指標可由當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或者國家統計局數據庫獲得;第二,假定各地區各工業部門的單位產出用水量與全國相同,繼而得到推算的各工業行業用水量,加總得到推算的工業用水總量;第三,用各地區實際的工業用水總量與推算的工業用水總量的比例作為調整系數,對各行業推算的用水量進行調整,得到“真實”的各工業行業用水量;③分行業的服務業生產用水數據與工業用水數據的計算過程相同;④建筑業生產用水數據是通過假設各地區建筑業單位產值用水數據同全國相同,然后推算得到各地區建筑業用水量。為了與中國8大區域投入產出表的時間一致,本文采用的各行業生產用水數據均為2002年和2007年數據。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目前官方并沒有各細分行業的生產用水數據,本文采用了推算的方法間接獲得各行業生產用水數據,這也是目前關于虛擬水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1.2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的模型構建:8區域水資源擴展型MRIO模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的測度模型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MRIO(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構建,加入水資源因素,得到水資源拓展型MRIO模型。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主要應用于區域間的關聯研究,目前在區域間碳排放[8-11]、區域水資源[12-14]、區域生態足跡[15-16]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本文構建的中國8區域水資源擴展型MRIO模型的具體過程如下:

式(4)中:Hrs為17*4矩陣,表示s地區最終需求對r地區的完全用水需求矩陣;其中,hrsik(k=1,2,3,4)表示s地區的第k類最終需求對r地區.行業的直接和間接用水需求之和,即完全用水需求;Hrr表示為了滿足地區最終需求,地區的完全用水量;∑1r1r≠sHrs表示由于s地區的最終需求導致其他地區虛擬水轉移到s地區的虛擬水(即s地區虛擬水進口矩陣),∑1s1s≠rHrs表示由于其他地區最終需求導致r地區虛擬水向外轉移矩陣(即r地區虛擬水出口矩陣)。

此外,對于8地區最終需求進口導致的虛擬水進口計算,由于每個地區各最終需求的進口只有加總項,需要將進口分布到各行業中。對r地區各行業的進口估計,我們采用如下的估計方法:

首先,將r地區第k類最終需求按照相同行業加總(包括r地區的最終需求和其它7大地區轉移到r地區的最終需求),得到r地區第k類最終需求17行業的分布并求得各行業的分布比例。

第二,將r地區第k類最終需求的進口按照第一步求得的各行業分布比例進行分攤。

第三,將第二步求得的r地區4類進口最終需求按照行業相加,得到r地區各行業進口數。

第四,根據式(10)計算得到r地區的虛擬水進口向量。

Wr-im=Q^r?Lrr?Fr-im(10)

式(10)中:Wr-im為r地區的虛擬水進口,Fr-im為r地區最終需求進口向量。

2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的整體現狀利用式(8)和式(9)分別計算中國8區域虛擬水流出和流入,得到結果如表1所示。

為負表示該地區的虛擬水為凈流入狀態。

2.1動態來看,東北區域、中部區域和南部沿海區域虛擬水凈流出情況發生逆轉2002年到2007年,東北地區由虛擬水凈流入區域變為虛擬水凈流出區域。2002年,東北地區轉移到其它地區的虛擬水數量為43.97億m3,而從其它七大區域流入的虛擬水數量為73.61億m3,虛擬水凈流入量為29.64億m3;2007年,東北區域轉移到其它地區的虛擬水數量為175.16億m3,從其它七大區域流入的虛擬水數量為51.59億m3,虛擬水凈流出量為123.57億m3。

2002年到2007年,南部沿海區域由虛擬水凈流出地區變為虛擬水凈流入地區。2002年,南部沿海地區流出虛擬水到其它地區的數量為84.74億m3,從其它地區流入虛擬水的數量則為66.09億m3,虛擬水凈流出量為18.65億m3;2007年,南部沿海地區流出虛擬水到其它地區的數量為101.73億m3,從其它地區流入虛擬水的數量則為180.75億m3,虛擬水凈流出量為-79.02億m3。

2002年到2007年,中部區域由虛擬水凈流出地區變為虛擬水凈流入地區。2002年,中部地區流出虛擬水到其它地區的數量為206.10億m3,從其它地區流入虛擬水的數量則為131.28億m3,虛擬水凈流出量為74.82億m3;2007年,中部地區流出虛擬水到其它地區的數量為240.41億m3,從其它地區流入虛擬水的數量則為306.38億m3,虛擬水凈流出量為-65.97億m3。

2.2京津區域、北部沿海區域和東部沿海區域始終為虛擬水凈流入地區表1顯示,2002年到2007年,京津區域虛擬水凈流入量下降顯著,下降比率為65.17%。2002年,京津區域虛擬水流出為4.88億m3,虛擬水流入為97.17億m3,虛擬水凈流入量為92.29億m3;2007年,京津區域虛擬水流出為20.85億m3,虛擬水流入為52.99億m3,虛擬水凈流入量為32.14億m3。

2002年到2007年,北部沿海區域虛擬水凈流入量上升明顯,上升比率為144.30%。2002年,北部沿海區域虛擬水流出為60.81億m3,虛擬水流入為120.52億m3,虛擬水凈流入量為59.71億m3;2007年,北部沿海區域虛擬水流出為102.77億m3,虛擬水流入為248.64億m3,虛擬水凈流入量為145.87億m3。

2002年到2007年,東部沿海區域虛擬水凈流入量上升明顯,上升比率為1084.17%。2002年,東部沿海區域虛擬水流出為100.04億m3,虛擬水流入為120.70億m3,虛擬水凈流入量為20.66億m3;2007年,東部沿海區域虛擬水流出為82.90億m3,虛擬水流入為327.55億m3,虛擬水凈流入量為244.65億m3。

2.3西北區域和西南區域始終為虛擬水凈流出地區

表1顯示,2002年到2007年,西北區域虛擬水凈流出量上升明顯,上升比率為1 189.54%。2002年,西北區域虛擬水流出為138.06億m3,虛擬水流入為105.27億m3,虛擬水凈流出量為32.79億m3;2007年,西北區域虛擬水流出為483.64億m3,虛擬水流入為60.80億m3,虛擬水凈流出量為422.84億m3。

2002年到2007年,西南區域虛擬水凈流出量下降明顯,下降比率為72.09%。2002年,西南區域虛擬水流出為125.13億m3,虛擬水流入為49.10億m3,虛擬水凈流出量為76.03億m3;2007年,西南區域虛擬水流出為167.20億m3,虛擬水流入為145.98億m3,虛擬水凈流出量為21.22億m3。

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的整體現狀顯示,由于區域間貿易隱含的虛擬水轉移對京津地區、北部沿海和中部地區等缺水區域的水資源短缺狀況有一定程度緩解,三個地區均為虛擬水凈流入狀態;而貧水的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等區域則通過區域間貿易的方式流出了大量水資源;同時,作為富水地區的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則通過貿易形式流入了大量水資源,雖然節省了本地水資源的消耗,但是卻對其他地區水資源造成間接的消耗壓力。

3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的主要流向 為進一步探析不同地區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流動狀況,分別對2002年、2007年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主要轉移去向進行分析。

3.1各地區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量顯著增加,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對外轉移虛擬水增長幅度較大 表1顯示,2002年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量大于30億m3的轉移路徑僅有7個,2007年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量大于40億m3的轉移路徑有11個,大于30億m3的轉移路徑則有17個,顯示了中國各地區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量顯著增加。

具體到各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對外轉移虛擬水增加顯著。2002年到2007年,東北地區對外轉移虛擬水由43.97億m3增長到175.16億m3,西北地區對外轉移虛擬水由138.06億m3增長到483.64;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也是僅有的兩個虛擬水轉移增長量超過100億m3的地區。

2007年,東北地區虛擬水對外轉移增多主要體現在轉移到北部沿海區域的44.35億m3、轉移到東部沿海區域的32.47億m3以及轉移到中部區域的40.37億m3。西北區域虛擬水對外轉移增多主要體現在轉移到北部沿海區域107.18億m3、轉移到東部沿海區域117.38億m3、轉移到南部沿海區域51.40億m3、轉移到中部區域114.92億m3、轉移到西北區域280.88億m3、轉移到西南區域60.87億m3。

從經濟層面看,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對外虛擬水轉移增長顯著顯示了兩個地區與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系愈發緊密,但是卻并不符合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水資源的科學利用。作為缺水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通過區域間貿易的形式在不斷向外流出水資源,這將會進一步加劇了兩個地區的水資源短缺狀況。

3.2中部地區與其它地區間的虛擬水轉移量明顯多于其它區域間的虛擬水轉移量 2002年,中部地區與外部區域間的虛擬水轉移中,大于30億m3的轉移路徑有4個(分別為:東部沿海區域轉移到中部區域的41.98億m3、中部區域轉移到北部沿海區域的39.54億m3、中部區域轉移到東部沿海區域的61.75億m3、西北區域轉移到中部區域的32.04億m3),而2002年所有區域間虛擬水轉移中,中部地區與外部區域間的虛擬水轉移路徑超過30億m3的個數僅為7;2007年,中部地區向外轉移虛擬水或者流入其它地區虛擬水中,大于30億m3的個數為8(分別為:中部區域轉移到北部沿海區域的44.54億m3、中部區域轉移到東部沿海區域的111.50億m3、中部區域轉移到南部沿海區域的36.74億m3、東北區域轉移到中部地區的40.37億m3、北部沿海區域轉移到中部地區的40.97億m3、東部沿海區域轉移到中部地區的31.69億m3、西北區域轉移到中部地區的114.92億m3以及西南區域轉移到中部地區的46.41億m3),明顯多于其它區域的虛擬水轉移數量。

中部地區與其它地區間的虛擬水轉移明顯多于其它地區間的虛擬水轉移是由兩個方面造成的。首先是中部地區的地理位置,中部地區位于中國中心地帶,與其它7個區域中的5個相接壤,地理位置使得中部區域與其它地區間的經濟聯系較為緊密,隱含于貿易產品中的虛擬水轉移較多。另一方面是中部地區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區是中國重要的煤炭、糧食及工業基地,且交通便利,是中國各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來源基地,與其他地區間的貿易往來頻繁。

3.3總體來說,中國各地區的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存在由北向南、由西向東的兩條轉移路徑 盡管各個地區之間都存在貿易隱含虛擬水的流入和流出,中國大體存在由北向南、由西向東的兩大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路徑。數據顯示,2002年和2007年,西部地區(東北、中部、西北、西南)向東部地區(京津、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凈流出虛擬水分別為154.02億m3和501.67億m3;同時,北部地區(東北、京津、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區)向南部地區(東部沿海、南部沿海、中部和西南地區)凈流入虛擬水分別為-148.84億m3和368.42億m3。這一點并不符合中國各地區水資源稟賦的分布現狀,富水的南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沒有將水資源轉化為比較優勢,生產較多的水資源密集型產品輸出到其他地區。而貧水的西部地區和北部地區則向南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流出虛擬水增加了水資源短缺的壓力。

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作為經濟發達地區,中國南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生產過程所必須的原材料、農產品及最終消費必需品需要通過國內其他地區的輸入。同時,由于具有更為發達的產業結構,南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大多生產高附加值和低耗水產品,而北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大多以具有高耗水特點的農業為主。此外,由于技術水平低下,北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各行業的用水效率也普遍較低,使得貿易產品隱含的虛擬水含量較多。

4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的產業分解為進一步研究不同產業對各地區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的影響,對不同區域的貿易隱含虛擬水進行產業分解。結果顯示,各地區主要的貿易隱含虛擬水流出行業既具有明顯的行業共性,又具有一定的區域差異。

4.1各地區主要貿易隱含虛擬水流出行業具有明顯的行業共性首先,農業和電力蒸氣熱水、煤氣自來水生產供應業、化學工業是各地區主要的虛擬水對外轉移行業。數據顯示,2002年和2007年,中國8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流出行業中,排名前兩位的行業幾乎均為農業和電力蒸氣熱水、煤氣自來水生產供應業。其次,各地區對外貿易隱含虛擬水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行業。2002年和2007年,各地區虛擬水含量排名前五位的行業所含虛擬水占各地區全部虛擬水比重幾乎均大于90%,部分地區甚至接近100%。

4.2各地區主要貿易隱含虛擬水流出行業存在區域差異

由于產業結構的差異,各地區對外貿易主要的虛擬水行業也存在一定的區域差異:東北地區主要的虛擬水對外轉移行業為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京津地區主要的虛擬水對外轉移行業為服務業和商業運輸,北部沿海地區主要的虛擬水對外轉移行業為金屬冶煉及制品業、其他服務業,東部沿海地區主要的虛擬水對外轉移行業為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南部沿海地區主要的虛擬水對外轉移行業為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中部地區主要的虛擬水對外轉移行業為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西北地區主要的虛擬水對外轉移行業為采選業,西南地區主要的虛擬水對外轉移行業為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

4.3各地區建筑業和服務業的虛擬水流動有顯著增加,中部地區為主要的建筑業虛擬水流入地區,京津地區為主要的服務業虛擬水流出地區

考慮到以往關于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研究中較少考慮建筑業和服務業,本部分重點對建筑業和服務業的貿易隱含虛擬水情況進行分析。表2為2002年、2007年中國8區域建筑業和服務業虛擬水轉移。

表2顯示,2007年各地區的建筑業與服務業虛擬水流動比2002年絕大部分有明細上升,表明各區域間建筑業和服務業間貿易流動不斷增加。各地區建筑業和服務業

中部地區為主要的建筑業虛擬水流入地區。表2顯示,2002年和2007年,中部地區建筑業虛擬水流入分別為0.03億m3和1.1億m3,京津地區和北部沿海地區也是主要的建筑業虛擬水流入地區;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為主要的建筑業虛擬水流出地區。對服務業來說,京津地區為主要的服務業虛擬水流出地區。

5中國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對地區水資源的影響 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流動能夠對地區水資源造成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流出本地區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本地區水資源,使本地區的可供生產和消費的水資源量減少;另一方面,流入本地區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消耗了外地區水資源,降低了本地區的水資源消耗。為了進一步考察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對各地區水資源的影響,分別計算各地區虛擬水流出占本地水資源比重和地區虛擬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比重,得到表3。

5.1虛擬水流出占本地水資源的比重:南部地區低于北部地區 表3顯示,2007年各地區虛擬水流出占本地水資源比重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具體地,南部沿海、東部沿海、西南地區和中部地區虛擬水流出占本地區水資源比重均低于10%,分別為3.46%、5.83%、2.18%和4.97%。說明了中國南部四個地區本地水資源中僅有較小比重用于生產輸出到外部地區的產品,這些產品的生產并未對本地水資源的使用并未造成顯著影響。與之相反的是,北部沿海、京津地區、東北地區和西北地區虛擬水流出占本地水資源比重均高于15%,分別為20.27%、59.40%、15.93%和19.84%。說明了中國北部四個地區水資源中有較高比重是用于生產輸出到外部地區的產品,這部分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消耗的水資源已經對本地區水資源造成顯著影響。

以上分析顯示,中國各地區虛擬水流出占本地水資源比重與中國各地區水資源量成反比:北部缺水地區虛擬水流出占本地區水資源比重較高,南部富水地區虛擬水流出占本地區水資源比重則較低。這并不符合水資源的科學利用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作為貧水地區的中國北部各地區,應節約本地水資源的使用,增加高耗水產品的輸入,降低本地區對水資源的消耗利用;作為富水地區的南部各地區,應適度增加虛擬水的流出,從整體上使中國水資源得到最優化利用。

5.2虛擬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資源的比重:東部地區高于西部地區 本地完全消耗水資源指的是本地生產和消費活動所消耗的水資源總量,既包括生產和生活的直接消耗用水,也包括最終消費品生產過程中對本地區和外地區的間接消耗用水。虛擬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資源比重體現了本地區生產和消費活動對外部水資源的依賴程度,虛擬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資源比重越高,說明本地區生產和消費對外部水資源依賴程度越高。表4顯示,中國各地區虛擬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資源比重呈現東高西低的態勢。

東部各地區虛擬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資源比重均大于20%,說明了東部各地區本地區完全消耗水資源對外地區的依賴性較大。具體地,京津地區最高為47.66%,北部沿海地區為37.08%,東部沿海為26.91%,南部沿海為20.39%。由東部地區向內陸地區,各地區虛擬水流入占本地完全消耗水資源比重則逐漸降低,中部地區為18.86%,西南地區為14.66%,東北地區為8.79%,西北地區為5.71%。

東部地區對外部水資源產生嚴重依賴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從經濟角度看,東部各地區的產業為服務業、輕工業及高技術產業為主,最終需求部分的農產品等高耗水產品需要從外地區大量輸入;從社會角度看,中國東部各地區的人口數量較多,人口密度大,對最終消費用品的需求量較大,這其中有很大部分最終消費品需要從外地區輸入,導致東部各地區由外部地區流入大量虛擬水;從用水效率角度看,西部各地區技術水平較低,單位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耗水量要高于東部各地區,西部地區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如農業生產的原始灌溉等方式在西部地區仍較為常見)又間接增加了西部地區的虛擬水流出量。顯然,富水的東部地區對貧水的西部地區水資源有較大依賴會進一步加劇西部貧水地區的用水緊張程度,不符合我國各地區水資源的科學利用。

6結論及政策啟示

基于水資源拓展型MRIO模型,本文對中國八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的轉移進行了具體測算。結果表明,2002年到2007年,中國各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量顯著增加;中國存在由北向南和由西向東的兩個主要的虛擬水轉移路徑;各地區主要的貿易隱含虛擬水流出行業既具有明顯的行業共性,又具有一定的區域特點;北部地區的虛擬水流入占本地區水資源比重較大,東部地區對外部地區的貿易隱含虛擬水流入存在較大依賴??傮w來看,中國目前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存在貧水地區“反哺”富水地區的現象。為了改進目前并不合理的區域間貿易隱含虛擬水轉移現狀,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重視貿易隱含虛擬水對節約地區水資源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發現,中國各地區虛擬水進口占本地區完全消耗水資源比重均大于5%,京津地區甚至高達47.66%,顯示了貿易隱含虛擬水能在很大程度節約本地區的水資源消耗。未來,要進一步重視貿易隱含虛擬水對節約地區水資源的重要作用,通過區域間貿易帶來的水資源流動,調節不同地區的用水結構,這對于缺水地區尤為重要。

(2)建立科學的各地區節水型產業結構。目前,中國各地區的產業結構并不利于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貧水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限制,產業結構以高耗水的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如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而富水地區由于技術水平先進,產業結構以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為主。這造成了水資源的極大浪費,也進一步加劇了地區水資源的不平衡程度。今后,各地區應從節約水資源角度出發,建立科學的地區節水產業結構,對于高耗水產品的生產,應逐步由貧水地區向富水地區轉移,通過貿易滿足貧水地區對高耗水產品的需求;同時,貧水地區應該加強對于節水型、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

(3)改進目前并不合理的區域間貿易結構。貧水地區通過貿易形式向富水地區凈流出水資源并不符合我國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改進區域間貿易結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具體地,對于西北地區等貧水地區,今后應該出口高效益低耗水產品(如商業、運輸業、其他服務業等),同時進口本地沒有足夠水資源生產的產品(如農產品、飲料、紡織品、木材及家具等),通過貿易的形式緩解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另一方面,富水地區應該在不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的前提下,適當擴大富水產品的生產,減少對于農產品等富水產品的外部需求,這有利于全國層面的水資源科學利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Allan T.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 Water: Otherwise Our Hydro 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 [R]. 1993.

[2]陳麗新, 孫才志.中國農產品虛擬水流動格局的形成機理與維持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10,25(11):44-53. [Chen Lixin, Sun Caizhi. 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upport Mechanism of Virtual Water Flows Pattern Embedded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0, 25(11):44-53.]

[3]鄒君,李紅偉,楊玉蓉,等.中國省際間農畜產品虛擬水流動合理性評價與調控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0):1299-1306. [Zou Jun, Li Hongwei, Yang Yurong, et al. Ra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of Provincial Virtual Water Flow for Agricultural and Livestock Products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3, 21(10):1299-1306.]

[4]劉寶勤.我國糧食虛擬水流動空間格局及其調控政策[J].水利發展研究,2010, 10(2):16-20. [Liu Baoqi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ts Control Policy of the Food’s Virtual Water Flow in China[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0, 10(2):16-20.]

[5]Zhang C, Anadon L D.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nalysis of Domestic Virtual Water Trade and Provincial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4, 100(2):159-172.

[6]王雪妮.基于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的中國虛擬水貿易格局及趨勢研究[J].管理評論,2014,26(7):46-54. [Wang Xueni, Research on Distribution and Tendency of Virtual Water Trade in China Based on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 Management Review,2014,26(7):46-54.]

[7]張亞雄,齊舒暢. 2002,2007中國區域間投入產出表[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Zhang Yaxiong, Qi Shuchang, 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 of China of 2002 and 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2.]

[8]Wiedmann T. A Review of Recent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 Used for 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 and Resource Accounting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9(2): 211-222.

[9]Lenzen M,Wood R,Wiedmann T. Uncertainty Analysis for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sa Case Study of the Uk’s Carbon Footprint[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0, 22(1): 43-63.

[10]Druckman A,Jackson T.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Uk Households 1990-2004: A Socioeconomically Disaggregated, Quasi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 2066-2077.

[11]Wiedmann T,Wood R,Minx J C, et al. A Carbon 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the Ukresults From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0, 22(1): 19-42.

[12]Daniels P L,Lenzen M,Kenway S J. The Ins and Outs of Water Usea Review of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Water Footprints for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and Policy [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11, 23(4): 353-370.

[13]Lenzen, Manfred. Understanding Virtual Water Flows: A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Case Study of Victoria[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09, 45(9):318-326.

[14]Cazcarro I, Duarte R, SánchezChóliz J.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for the Evaluation of Spanish Water Flows [J]. 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21):12275-12283.

[15]Kuki Y. Analyzing Canada’s Ecological Footprint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Unidirectional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pproach [D].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11.

[16]Zhou X, Imura H. How Does Consumer Behavior Influence Reg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Chinese Regions Based on the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 71(2):171-179.

篇6

[關鍵詞] VAR;專利授權;貿易進出口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22

[中圖分類號] F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20- 0034- 03

0 引 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專利的應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持作用不斷上升。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中國的對外貿易額越來越大,許多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同時又推動著制造經濟向創意經濟轉變,比起反補貼、反傾銷等貿易壁壘,技術創新密切相關的知識產權才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首要障礙。而專利與中國對外貿易的關系也越發緊密起來。

1 中國專利及對外貿易現狀

專利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創新活動的重要指標,代表了該地區的科技實力。在中國,社會公眾對知識產權的了解有限,更欠缺創造、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一些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對有關商品所涉及的知識產權缺乏更深層次的了解,一方面是導致企業創新能力低下,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品牌的競爭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引起企業無意識的侵權情況不斷增加,比如定牌加工企業,由于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在簽訂定牌加工合同時,沒有審查委托人是否真正擁有所委托使用的專利,經常造成無意識侵權。

鑒于中國對外經濟發展的走勢,很多企業已經開始了知識產權戰略。由于中國的出口業務主要來自于“三來”業務,而非真正的自主生產、發明出口,所以為了推動高端產品的對外貿易,必須加強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從1985年4月到2010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3種專利申請6 285 211件,其中,國內申請5 305 218件,占總量的84.4%,國外申請979 993件,占總量的15.6%。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2 098 964件、2 169 735件和2 016 512件,在總量中各自占33.4%,34.5%和32.08%。目前專利申請呈現的主要特點:3種專利申請總量持續快速增長,但較前兩年不同的是,發明的申請增速大幅提高,改變了之前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占主導的局面,實現3種專利申請份額基本持平;在國內的專利授權量排在前10位的國家依次是:日本、美國、德國、韓國、法國、荷蘭、瑞士、英國、意大利、瑞典。且累計數量日本以195 243件遙遙領先于位居第二的美國94 135件,足見日本不僅是技術輸出大國,并且對于在中國的技術策略是非常明顯。

據海關統計,2009年我國進出口22 072.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出口12 016.7億美元,下降16%,出口價格下跌6.2%;進口10 056億美元,下降11.2%,進口價格下跌12.7%。全年實現貿易順差1 960.7億美元,減少34.2%。

從統計數據得知,中國的專利數是不斷增長的,但從實際來說中國的專利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而中國的外貿發展,基本上是呈現上升的趨勢。本文將從計量的角度研究我國的專利狀況與對外貿易、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

2 數據處理及方法選擇

2.1 數據處理

本文主要運用了3部分的數據:中國知識產權局所統計的年報數據、聯合國UNCOMTRADE提供的中國對外貿易數據以及WIND數據庫的宏觀經濟數據。在專利數據上選擇在華的專利授權數,因專利申請數反映的是技術創造者的專利意識,而專利授權數才如實地反映了專利的獨創性、新穎性和實用性,即授權數決定了技術是否可以真正應用于實踐??紤]到中國對外進出口,將專利數據又分為國外在華3種專利的授權數,中國在國外及港澳臺申請專利的授權數。而宏觀經濟數據主要是國內生產總值GDP。

因此數據包括:GDP、進口額(IM)、出口額(XM)、國內3種專利授權數(DPG)、國外在華3種專利授權數(FPG)、中國在國外及港澳臺申請專利授權數(TOF)。

本文采用1987-2007年的數據。選擇這21個年份的數據主要是受限于中國的專利年報所提供的數據記錄,在1987年之后的數據的統計口徑是保持一致的。

為了去除物價變動因素對進出口、GDP的影響,我們用GDP平減指數(deflator)作為通脹率對上述數據進行處理。用這個指數作為價格指數,是由于CPI、PPI等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物價變動情況,而GDP平減指數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物價走勢。轉化公式:

上式中,我們以1978年的數據作為基期(GDP指數為100)。GDPdeflatori表示各年GDP平減指數,GDP表示各年GDP名義值, GDPindexi表示各GDP指數。

2.2 方法選擇

研究中國專利的發展變化與外貿進出口之間的關系是為確定它們之間的穩定關系和統計學上的依存度。應從整體綜合考慮, 而不能僅僅研究兩兩關系。傳統的計量方法不能對變量間的動態關系給予充分說明,而用非結構性方法建立表明各個變量之間關系的模型是對傳統模型的一種有力改進。

本文使用的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是基于數據的統計性質建立的,VAR模型把系統中每個變量作為所有內生變量滯后的函數來構造模型。實際建模時滯后期p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茨準則(SC)確定, 兩者取值都越小越好。所有的數值運用R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篇7

香港―東盟的自貿區倡議可以追溯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香港提出以關稅區的名義加入中國―東盟自貿區,并在2011年得到了中國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東盟的回應。東盟開始進行評估和研究,協調和溝通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2013年4月,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宣布,香港和東盟同意共同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在2014年8月26日第13次中國―東盟經貿部長會議上,相關方正式達成一致并宣布開啟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和香港―東盟自貿區談判。按照規劃,香港―東盟自貿區將在2016年左右建成并開始運作。

2014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中提到了建議的自貿區談判范圍。主要包括:撤銷或減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原產地規則、開放服務貿易、促進和保護投資以及爭端解決機制等。談判內容將涵蓋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諸多方面,轉口貿易關稅、服務領域開放以及促進和保護投資將是主要事項。

香港―東盟自貿區談判開創了中國地區直接參與國家間自貿區談判的新模式,與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談判并駕齊驅,將推動中國香港、內地和東盟的經貿投資往來。不僅具有象征意義,同時富含實際價值。

金融危機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掀起了新一輪浪潮,亞太地區是焦點??缣窖蠡锇殛P系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推動了亞太區域合作的整合。在此背景下,香港―東盟自貿區談判進一步推動東亞地區的一體化發展,成為亞太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協定之一。

香港―東盟自貿區談判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的背景下啟動,兩者同步發展、相互補充,它將成為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象征形式和補充內容,共同推動中國內地、香港和東盟之間的經貿投資一體化發展。故而,香港―東盟自貿區談判象征著中國與東盟的區域合作進入全面發展新時期。

香港以單獨關稅區名義對外開展區域協定談判是一個創新,有利于推動香港的對外經貿合作,同時帶動中國內地的經貿發展,有利于更加靈活地發揮香港的作用。可以說,香港―東盟自貿區談判開啟了中國地區直接對外進行自貿區談判的先河,創立了一個新的模式。

香港和東盟的經貿和投資往來源遠流長。東盟是香港的第二大貿易伙伴,2013年香港和東盟的貿易額為7512億港元,占香港貿易總額的9.9%。另一方面,香港也是東盟的重要貿易伙伴。同時,雙邊的服務貿易和投資同樣呈現了緊密合作和快速發展的趨勢??梢姡愀酆蜄|盟的區域合作必將極大推動相互貿易和投資的發展。

第一,自貿區將推動香港轉口貿易,以及中國香港、內地和東盟之間貿易的發展。香港是一個對外貿易的自由港,轉口貿易占據重要地位。香港和東盟的自貿區將推動東盟通過香港開展對外轉口貿易,也有利于中國內地和東盟之間通過香港進行轉口貿易,而由香港提供貿易的服務和物流等。另外,香港轉口貿易的發展還會推動有關服務輸出、貨物運輸、貿易融資和保險、法律會計和檢測認證等服務行業的發展,進一步推動香港現代商貿服務業的發展。

第二,自貿區將促進雙邊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是香港的競爭優勢行業,自貿區在服務領域的開放將推動雙邊服務貿易發展。一方面,轉口貿易發展所需的服務往來將推動服務貿易;另一方面,自貿區將推動香港離岸貿易的發展,進而增加與離岸貿易相關的服務往來;同時,自貿區還將帶動更多的旅游服務貿易。

篇8

[關鍵詞] 中美貿易失衡貿易方式影響分析

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浪潮加速了境外制造業向中國轉移,也促使全球產業資本向中國轉移的步伐加快。20世紀8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政策同第三次全球產業轉移浪潮相結合,在中國接受產業轉移并成為世界重要生產基地后,中國的對外貿易也發生了如下三種顯著變化:一是由于東亞地區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下降,使得產業鏈中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大舉轉移至中國,促使加工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最為重要的貿易方式;二是在東亞生產基地轉移過程中,由于香港的地緣優勢和寬松政策,產品仍然依賴于傳統的銷售渠道,經香港轉口到美國等傳統市場,促使香港轉口貿易在中美貿易中的比重迅速增加;三是跨國公司內部貿易量迅速增大,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迅速增加,使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正是這三種貿易方式的出現,使得中國向美輸出的價值被夸大了。

一、加工貿易與中美貿易不平衡

1.“中國制造”的產品中“外國制造”的成份較大

2005年中國加工貿易出口額4164.8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出口額的54.7%美元,加工貿易已經超過一般貿易而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方式。與一般貿易中的商品單向流動相比,加工貿易中的商品往返流動使得確定產品的“歸屬”這樣一件看似簡單的得復雜起來。在大量貼有“中國制造”標簽的出口產品中,包含很多諸如“日本制造”、“美國制造”的外國的零部件。據中國統計,每出口100萬美元的產品,就需要進口50萬美元的零部件等中間材料。一臺貼有“中國制造”標簽的電腦中,主要零部件都得依賴進口,真正在中國創造的價值僅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正是中國加工貿易中的“兩頭在外”的特點,使中國貿易呈現“大進大出”的特點,即為出口而進口大量原材料進行加工,從而使得中國的出口加工產品中包含有大量“日本制造”的成份,甚至是進口國――“美國制造”的成份。

2.“中國制造”的產品中“中國人制造”的成份較少

在確定產品“歸屬”時,有必要分清“中國制造”和“中國人制造”的概念?!爸袊圃臁币猿隹诮痤~表示,而“中國人制造”則以加工增值率表示,計入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表示真正在中國創造的產品的附加值。由于出口加工產品除去支付進口外國中間材料費用以后所剩無幾,因此以出口金額表示的“中國制造”的規模,與實際中國人所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GDP)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和外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僅僅扮演著外國公司的加工車間的角色,處于從屬地位,沒有生產決策權。加工貿易已成為外商投資企業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數據顯示,外資企業的加工增值率為45%,低于內資企業的62.6%。當外資企業從事加工貿易的增值率較低時,意味著外資企業所生產的“中國制造”的產品中“中國人制造”的含量較少。因此由外商投資企業推動的加工貿易的發展,雖然在出口的“量”上實現了擴張,但出口加工的“質”并不高。

3.原產地標準進一步夸大中美貿易逆差數額

目前,各國依然根據產品是否經過實質性加工作為評判商品原產地的主要依據,即原產地原則。在中國企業加工增值率較低的情況下,按照原產地原則,將中國出口加工的產品全部計為中國出口,相當于將其他國家所創造的中間產品的價值全部記在“中國”的賬上,無疑存在著對實際利益分配關系的掩蓋和扭曲。在中國出口加工過程中,中國大陸境內獲得的產品價值鏈中的價值增值部分很少。這種以是否經過“實質性加工”為標準的原產地原則將加工貿易產品的價值都記為原產國――中國的出口,不僅夸大了出口國的出口規模,更容易掩蓋國際貿易中實際的利益關系。正是這種建立在原產地規則基礎上的貿易統計方法,在加工貿易成為中國主要貿易方式的情況下,虛夸了中國的出口規模,使得中美貿易逆差數額虛高。

二、轉口貿易與中美貿易不平衡

香港從事轉口貿易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香港的金融、保險、資訊和海運等與貿易有關的服務業十分發達;同時作為一個自由港,商品輸入輸出基本不受限制;又與歐美和亞太地區有著傳統經貿易關系,這使得香港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扮演著特殊角色。歷史資料顯示,中國出口中的一半需經香港處理,而在對美貿易中,這一比例可達70%。實際上香港主要是通過做中美兩家的生意來“吃飯”。在香港的總出口中,轉口貿易就占了80%~90%。如果香港轉口貿易只占中美貿易的很小一部分,我們也許可以將其忽略不計。但實際上,香港轉口貿易在中美貿易中占很大比重。1999年~2005年間,香港每年對美國轉口出口有近3000億港元,即300億~400億美元(這里按HKD7.80=USD1.00的匯率計算,下同)。中國內地和美國是其兩個最大轉口來源地和市場。

據統計,1999年~2003年間,香港將美國商品轉出口中國大陸的金額平均為53億美元,香港將中國商品轉出口美國的金額平均為303億美元,從商品在轉口過程中的增值程度看,中國商品經香港轉口增值幅度則平均高達26.40%,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美貿易平衡的計算準確度。由于中國內地商品經香港轉口至美國時, 由于商品性質未發生重大改變, 仍標明為“中國制造”, 美國海關根據原產地規則便將其視為自中國內地的進口。假設中國大陸出口貨物600美元時只知道貨物最終運往香港,因此其貿易統計為“出口香港600美元”,香港對來自內地的貨物改換包裝,再出口到美國,貨值由進口的600美元增殖到800美元。美國根據原產地原則判定貨物原產于中國,其統計為“自中國進口800美元”。這樣,將中間商在轉口過程中的增值部分記在中國的出口貿易上,無形中夸大了中國的出口額,從而使得中美貿易不平衡被夸大。

三、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與中美貿易不平衡

1.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已成為中美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簡單地以外商投資企業作為跨國公司子公司, 其進出口占全部進出口的半壁江山, 而且逐年增加, 由1994年的28.69%增加到2005年的58.3%,其中相當部分是公司內部貿易。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子公司與其美國母公司之間的商品內部貿易穩步增長,1992年美國在中國的子公司從美國的母公司的內部進口僅占全部中國從美國進口的4.9%,出口到美國母公司占中國出口到美國10.5%,而在2001年在中國的子公司從美國母公司的進口所占的比例上升到13.0%,對美國母公司的內部出口也上升到18.1%。中國和美國內部貿易的結構是內部出口高于內部進口, 即美國在華的子公司具有較強的出口傾向。

2.跨國公司的海外銷售擴大了中美貿易不平衡

來華投資的跨國公司改變了兩個數字:一個是自中國輸往美國的價值被夸大。由于美國跨國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產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在華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所生產的產品再對投資母國――美國的“返銷”出口。這些產品屬美國公司自己生產,而現行的貿易統計卻將此歸為自中國出口的產品,即通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的形式將此部分價值轉計在中國的賬戶下。據統計,超過一半以上的中美貿易增幅是由美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實現的。在中國40家出口企業中,10家是美國大公司。戴爾電腦、沃爾瑪、摩托羅拉和德州儀器等美國大公司均是對美出口的大戶,其中僅沃爾瑪一家就占中國對美出口總量的10%。

另一個是自美國輸往中國的價值被忽略。在海外投資的跨國公司分公司在當地的銷售實際上有很強的出口因素,出口貿易通過本國產品輸出到國外市場從而獲得收入及利潤。從這個角度來考察, 跨國公司的海外銷售具有與出口貿易相同的實際效果。大多數在華運營的美國公司的投資目的是在東道國的國內市場銷售。如果我們將跨國公司的“出口”因素考慮進來的話, 那么中美貿易逆差將出現根本性的轉變。美《商業周刊》載文指出,自1994年~1998年, 美國跨國公司所屬的海外子公司創造了1.5萬億美元的生產銷售, 但并未包括在美國的出口統計數字中。

3.跨國公司的轉移定價“虛增”了中美貿易不平衡

當產品的全部生產經營環節都是在公司內部進行的,即國際貿易演變為公司內貿易時,轉移價格手段是跨國公司實現利潤轉移的有效機制。轉移價格作為公司內部貿易的價格,不是一種按照供求關系的變化所形成的市場價格,而是一種服務于一定的公司目的而用行政手段形成的劃撥價格。由于存在對產品性能、產品技術含量等方面的信息不對稱,在華子公司很容易以高于國際市場的平均價格購買跨國集團為之提供的零部件,或支付高昂的技術轉讓費和商標使用費,再以低于國際市場的平均價格將制成品輸送給跨國公司。比如,我國出口一臺售價32美元的DVD,生產成本13美元,而支付外國公司專利費竟高達18美元,中國企業的利潤空間只有1美元。蘋果公司現在的主打產品mp3播放器iPod,售價差不多265美元,其中中國公司的利潤大概只有4美元,設計芯片的公司利潤是5美元,蘋果公司的利潤是65美元。因為iPod的成功,過去一年蘋果公司的股票價格從21美元漲到64美元。在中美貿易統計中,美國從中國進口iPod使得美方逆差增加了15億美元,而這15億美元的逆差給美國蘋果公司帶來的是160億美元的利潤。這樣,跨國公司通過轉移定價的辦法實現利潤的轉移,并使得中國子公司在產品價值增值鏈中所占份額進一步縮小,從而“虛增”中美貿易不平衡。

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一國的出口商品很可能不是“本國企業”生產的,而是外國甚至是進口國跨國公司的分支機構生產的,即國際貿易所交換的遠不是單個國家生產的產品,而是跨越國界的“世界性產品”。按現行的國際貿易統計標準,顯然難以準確計量國與國之間的資源和商品的流動狀況。簡單來說,加工貿易、轉口貿易及公司內部貿易等三種貿易方式,掩蓋了中美貿易真實的經濟關系,歪曲了其真實利益分配格局。

參考文獻:

[1]朱延:外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曹乾何建敏: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額的重新估算――兼析美中貿易巨額逆差的原因[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

篇9

    1994年1月10日,深圳市工商局對深圳南洋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洋公司)存放在深圳市中銀公司的1833箱"白鴿"塑料拖鞋進行了封存。

    經查實:1993年7月至11月期間,南洋公司共購進"白鴿"塑料拖鞋4014箱,總貨款為117.68萬元。其中向福州華僑塑料廠購進1830箱,貨款為62.44萬元;向福州第二塑料廠購進1019箱,貨款為37.22萬元;向泉州華僑塑料廠購進530箱,貨款為18.02萬元。除封存的1833箱以外,其余2181箱已銷售,銷售金額為78.50萬元。

    深圳市工商局認為,使用在塑料拖鞋上的"白鴿"商標是福建省輕工業品進出口集團公司在注冊商標,其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南洋公司從對"白鴿"注冊商標沒有合法使用權的福州華僑塑料廠、福州第二塑料廠、泉州華僑塑料廠購進"白鴿"塑料拖鞋進行經銷的行為,構成《商標法》第38條第(4)項、《商標法實施細則》第41條第(1)項規定的商標侵權行為。1994年3月12日,深圳市工商局根據《商標法》第39條、《商標法實施細則》第43條的規定,對南洋公司經銷"白鴿"塑料拖鞋的侵權行為作出如下處罰:

    1.責令停止商標侵權行為;

    2.消除被封存商品上的商標標識;

    3.對已銷售的2181箱"白鴿"塑料拖鞋處以非法經營額78.50萬元40%的罰款,罰款額為31.40萬元;對庫存的1833箱處以非法經營額61.75萬元20%的罰款,罰款額為12.35萬元。兩項罰款合計43.75萬元,繳交該局上交國庫。

    對神州華僑塑料廠、福州第二塑料廠、泉州華僑塑料廠的商標侵權行為,移送福建省工商局查處。

    案件評析

    本案是一起在流通領域發生的商標侵權案件。在現實生活中,流通領域往往是商品商標侵權行為的多發階段,因為侵權人只有通過銷售環節,才能最終實現獲取非法利潤的目的。對于在商品銷售中發生的商標侵權行為,《商標法》第38條第(2)項、第(4)項及《商標法實施細則》第41條第(1)項作出了規定,概括起來分為四種:一是經銷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行為;二是經銷應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行為;三是經銷明知是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行為;四是經銷應知是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行為。這四種商標侵權行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商標侵權人存在著"明知"或"應知"的主觀過錯。對于經銷者經銷假冒注冊商標商品或商標侵權商品為非明知、非應知的,則不構成商標侵權行為,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當告知其立即停止經銷該種商品,對于及時停止經銷該種商品的經銷者,可以免于行政處罰,經銷者應當消除侵權商標標識,侵權商標商品不得再進入流通領域。但這種"明知"、"應知"的規定過于籠統抽象,不便于操作。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1994年11月22日《關于執行〈商標法〉及其〈實施細則〉若干問題的通知》中指出,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查處這種行為時,對以下情況,應判定經銷者為《商標法》第38條第(2)項和《商標法實施細則》第41條第(1)項所指的"明知"或"應知":

    1.更改、掉換經銷商品上的商標而被當場查獲的;

    同一違法事實受到處罰后重犯的;

    事先已被警告,而不改正的;

    有意采取不正當進貨渠道,且價格大大低于已知正品的;

    在發票、帳目等會計憑證上弄虛假假的;

    專業公司大規模經銷假冒注冊商標商品或者商標侵權商品的;

    案發后轉移、銷毀物證,提供虛假證明、虛假情況的;

篇10

[關鍵詞]貨物貿易;外匯制度;貿易便利化;成本;效率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82

[中圖分類號]F832.6;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02-0109-02

2012年,國家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公告,自2012年8月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貨物貿易外匯制度改革。本次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是對以前出口收匯核銷、進口付匯核銷、出口退稅和外匯收支管理的巨大變革,涉及范圍廣泛、意義深遠。對企業來說,涉及到變革貿易業務部門、財務部門的操作流程與業務配合,以及與企業外部有關的銀行、外管局、海關、國稅等部門的對接方式的變更。

1 改革宗旨和改革要點

1.1 改革宗旨

一是完善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推進貿易便利化,促進涉外經濟發展;二是貿易外匯收支與貨物進出口一致性、真實性;三是外匯局建立進出口貨物流與收付匯資金流匹配的核查機制,對企業外匯貿易收支進行非現場總量核查和檢測,對異?;蚩梢善髽I進行現場核查,對金融機構辦理業務的合規性實施非現場和現場核查。

1.2 改革要點

改革要點包括:企業名錄管理、企業報告和登記管理、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管理、非現場/現場核查制度、企業分類管理(A、B、C)對于A類企業的業務辦理便利化、B、C類企業電子數據核查制度。

2 貨物貿易外匯改革對企業業務影響

2.1 對一般貿易的影響

2.1.1 政策引導

通過海關和外匯局同時對企業資金流與貨物流實施監控,更加規范了企業的進出口行為。對報關金額與實際貨物價值的對等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控制企業走私行為的發生,防止企業偷逃應繳納稅款,防止熱錢涌入與境內資產轉移。

2.1.2 操作層面

外匯管理局停止發放核銷單,無需口岸備案;報關單上批準文號不再顯示核銷單;電子口岸出口收匯中交單一環取消,報關單自動傳送至外管局,無法依據電子口岸核銷信息查詢并核對發票開票信息,需要依據預錄單結合電子口岸報關單信息核對發票開票信息。

2.2 對轉口貿易的影響

單筆合同項下轉口貿易收支日期間隔超過90天且先收后支項下收匯金額(或先支后收項下付匯金額)超過等值50萬美元的業務,企業應當在收付款之日起30天內,通過監測系統企業端向外匯局報告相應的預計收付款日期、收付款金額等信息。

2.3 對出口退稅的影響

第一,出口企業申報退(免)稅的出口貨物,須在退(免)稅申報期截止之日內收匯,并按規定提供收匯資料;未在退(免)稅申報期截止之日內收匯的出口貨物,適用增值稅免稅政策。

第二,單據由兩票兩單(即核銷單,報關單,對外發票,增值稅票)改為一票一單,不再提供核銷單以及對外發票,備案資料中保留對外發票復印件即可。

第三,退稅資料申報期限由以往出口日期起90天后第一個征期改為次年4月15日前。

2.4 對業務系統操作的影響

第一,原外匯核銷系統關閉,無需進行核銷工作。第二,原貿易信貸登記系統關閉,貿易信貸業務改為以報告形式在新系統進行登記;新啟用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須在此系統上進行報告以及業務查詢。第三,外管局對貿易項下國際支付不予限制和取消對貨物貿易外匯收支的核銷管理,提高了企業對外支付的效率,有利于企業收匯和及時結匯,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3 企業應對改革的措施建議

外匯局通過對企業報告的制度設計,實施監測和管理,確定企業分類,實施分類監管。絕大多數A類企業貿易獲得便利。被降級為B或C類企業,適用于嚴格政策,受到重點監測。這就要求企業的總量差額、總量差額比率、資金貨物比率、貿易信貸報告余額比率四項主要指標應保證在合理范圍內,避免現場核查和降級。

3.1 業務臺賬登記工作

設計外匯收支業務辦公平臺(統計臺賬),業務部和財務部協同填列,包括正常收付匯和涉及信貸的收付匯業務。業務部主要填寫進出口報關信息,財務部主要填寫銀行收付匯信息。主動掌握需要報外管局的數據信息。根據這樣的序時統計臺賬,由業務部及財務部專人登錄外匯監測系統,分別填列業務信息和銀行信息。系統會自動生成監測指標結果。

3.2 進出口臺賬登記工作

每筆進出口業務發生后第2天,由業務部登記貨物貿易外匯監測臺賬,標注以下項目:

第一,出口業務的統計臺賬內容包括出口日期,報關單號,報關金額,出口批次,預計延期收款日,預計延期收款金額,實際收款日,實際收款金額,實際收款銀行水單等;預收款日期,金額,預收款銀行水單號,預計出口日期,出口合同號,實際出口日,實際出口金額,實際報關單號。

第二,進口貨物的預付付匯,延期付匯也比照出口收匯填列統計臺賬。

3.3 收付匯臺賬登記工作

每筆貨物貿易項下收付匯發生當日,由財務部登記收付匯統計臺賬??裳佑棉k公系統現有撥款及收款統計臺賬,增加收付匯水單號信息列,并篩選貨物貿易項下的收付匯進行登記。

3.4 轉口貿易臺賬登記工作

業務部設立轉口貿易登記臺賬,登記每筆業務相關信息。

4 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報告工作

每月25日前后登陸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檢查針對上月25日-本月25日中下列信息是否已進行義務報告及主動報告。

4.1 報告范圍

第一,預收貨款,貨物30天內尚未出口;預付貨款,貨物30天內無法進口。第二,貨物已出口,但預計90天內無法收到貨款(根據業務不可控性質,將此日期調整至30天,然后每月25日做延期處理);貨物已進口,但90天內無法付款(根據業務不可控性質,將此日期調整至30天,然后每月25日做延期調整處理)。第三,90天以上信用證結算的業務。第四,轉口貿易收匯和付匯之間間隔90天以上并且收或付匯金額大于50萬美元。第五,進出口與收付匯金額之間的差額超過2000美元,要在差額出現起30天內做報告。第六,轉口貿易,收匯和付匯之前超過20%差異時要到外管局現場做出報告。第七,上述1-6項未能及時在系統做出報告的,可持相關文件到外管局現場報告。

4.2 報告分工

第一,業務部負責。貿易信貸業務中,延收延付業務報告、貿易融資業務(遠期信用證、海外代付)報告;差額業務報告。第二,財務部負責。貿易信貸業務中預收預付業務報告;轉口貿易收支業務報告;現場報告。第三,注意使用月末調整功能,如遇到不能按照當初填報的日期收付匯,則應該在月末進行適當調整日期。一般結關后5天左右,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將顯示關單信息,可在此基礎上做延期收匯或者延期付款的報關。報告預付或者預收貨款時,根據向銀行做申報的單據號碼、水單號碼或收付匯時間查詢相關信息。經外管局做現場報告的無法自行調整。

5 關注總量核查指標

財務部時時關注總量核查指標,分析導致指標異常的原因,業務部協助提供相關業務信息。

6 應對現場核查

由財務部、業務部共同應對現場核查。

7 結 語

本次貨物貿易外匯制度改革,在業務操作層面簡化了具體業務操作人員的重復勞動,降低了企業與外管局、銀行溝通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實則通過對總量指標的總體分析替代了對操作層面的把空,實質上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企業的外匯風險防空意識。希望各企業通過對改革意義的理解與政策措施的掌握,規范業務行為,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發展更為高速,前景更為廣闊。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法規有關問題的通知[Z].2012.

[2]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Z]. 2013.

[3]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關于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試點的公告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告[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