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水平范文
時間:2023-04-04 15:14: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鎮化水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城鎮規劃 城鎮質量 循環經濟
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結構協調的城鎮體系,是我市城市建設事業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回顧我市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收到的成效,可以說是碩果累累,成績斐然,多年來獲得了建設部、省、市政府的多次表彰和獎勵。然而,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和政策的演變,對城鎮化進程又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
根據黨的十六大所提出的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建設部汪光燾部長明確指出:規劃調控目標要從確定城市規模和功能定位轉向控制合理的環境容量和科學的建設標準,不要盲目提高標準和擴大規模,要著眼于提供良好的人居環境,要從確定與安排開發建設項目轉向各類資源保護利用和空間管制,要明確對包括風景名勝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在內的不可再生資源的強制性保護。要實現這兩個重大轉變,就要求我們調整思維方式、更新思想觀念,在城鎮規劃的制定中應體現市場經濟規律和城市運行低成本的要求,不能把規劃僅局限于空間形態方面:要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政策,并使其得到可靠保證;能根據城鎮自身特點指導其確定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通過試點引路、分類指導、提高城鎮建設的總體水平。
為了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進程,實現城鎮規劃調控目標的兩個轉向,是城鎮化走內涵式發展之路的根本。城鎮化進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由農村向城鎮空間不斷轉移和城鎮空間不斷擴大的過程,它對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它需要堅實的經濟基礎和興旺的產業支撐,因此城鎮發展的原動力應該是經濟的發展,而不是人們的主觀愿望和人為熱情。由此可見,城鎮規劃的編制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絕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城鎮規劃的實施,即城鎮建設是與經濟建設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只有經濟發展了,城鎮建設才能闊步前進。也只有城鎮建設的路子走對了,城鎮經濟才能興旺發達。當前在全球興起的最新經濟發展模式,是以生態經濟為基礎,以低能耗、高利用、再循環發展經濟的原理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對加速城鎮化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制定城鎮規劃時還要從傳統經濟模式向循環經濟模式轉變,這才是立城之本,興鎮之基。
推進城鎮化的目的是用市場經濟機制引導農民進城,推動城鄉社會經濟全面、健康、協調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質量。我市在撤鄉并鎮的機構改革前提下,城鎮規劃和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著:一是城鎮規模小、數量多、密度大的缺陷,個別建制鎮尚不足萬人,遠遠達不到省政府要求的3萬人規模,只因是行政建制鎮,也不得不作城鎮規劃來建設和發展,從而造成規模效益差、人氣難于聚斂、城市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城市運行成本過高等弊端,其結果必然是產業無支柱、財政無后勁、發展無強項、建設無特色。所以,只有按照經濟發展規律,重點發展基礎好、潛力大、實力強、產業興旺的建制鎮,才能將其培育成為區、縣的經濟龍頭、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才能體現城鎮的凝聚力、向心力、輻射力和強大的生命力。二是城鎮規劃鋪的攤子過大,占用了過多的土地資源,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城鎮規模的大小取決于人口數量的多少,在編制城鎮規劃時,由于各種原因使之對人口規模估算過高。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城鎮駐地人口數量到2020年的遠期目標能控制在3%的增長率就很不錯了,其根據是我省制定的人口規模從近期的9300萬到2020年的9600萬,其增長率也不過是3.23%而已。如果我省每個城鎮人口的增長率都大干這個百分比,那么我省的總人口數量將如何控制?合理利用和節約土地的基本國策又何從談起’所以若城鎮建設用地規模過大,而經濟發展水平又相對滯后,其后果必將是建設成本的提升,并會成為城鎮發展的巨大負擔。
篇2
關鍵詞:城鎮化水平;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競爭力新型城鎮化的實質是人口和生產要素的集中過程,它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發展過程,更是城市文化價值凝煉的萃取過程和城市文化特色升華的推進過程。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核心城市和周邊城市之間的關系將因為文化產業的紐帶作用而更加緊密,文化產業將有機統領城市群發展。
一、城鎮化水平和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涵義
新型城鎮化是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由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城鎮化機制推動,實現城鎮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合理布局與協調發展,形成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城鄉一體的集約、智慧、低碳、綠色城鎮化道路。新型城鎮化既不同于其他國家所走過的城市化道路,也不同于我國以往所走過的城鎮化道路,它是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新型城鎮化以更加綠色、更加文明、更文化的視角去呈現新的發展歷程,文化科技成為其典型的特點,也正是以這種智能化、信息化、人本化的特征,為文化產業的“城市包圍農村”搭建了載體和橋梁。文化產業競爭力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環境下,一個競爭個體通過利用文化資源創造或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占據文化市場,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及在未來保持和發展其利益的能力。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文化產業發展和城鎮化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新型城鎮化發展為文化產業帶來了新的契機,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質保障,即文化產業的發展為城鎮化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較高的工資又會吸引大量的農村人口;同時,收入的提高增加了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文化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導致城市附近的文化產業集聚的增加,從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資本,增加了城鎮化的程度??梢?,文化產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又加速了文化產業的集聚與發展,形成了一個積極的促進過程。
二、研究方法與實證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全國31個省市區為研究單位,利用因子分析對城鎮化水平和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研究。因子分析法是一種降維的數據分析方法,通過分析各個雜亂無章的觀測變量之間相關性的大小并對其進行分組,從每組變量中提煉出一個公共因子,這個公共因子是不可觀測的但是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原始變量提供的數據信息。本文選取了16個反映城鎮化水平的指標以及26個反映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指標,構建指標體系(城鎮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2),數據來源《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通過SPSS19.0軟件對31個省市區的城鎮化水平及文化產業競爭力指標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實證分析
表3和表4為城鎮化和文化產業競爭力KMO測度和Bartlett球形檢驗結果。其中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樣適當性量數。KMO測度的值越高(接近1.0時),表明變量間的公共因子越多,研究數據適合用因子分析。本文城鎮化和文化產業競爭力KMO的值分別為0.744和0.713,因此認為研究數據比較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城鎮化成份中有4個成份的特征值大于1,其對樣本方差的累計貢獻率達到87.666%,提取4個因子。文化產業競爭力成份中有3個成份的特征值大于1,其對樣本方差的累計貢獻率達到79.264%,提取3個因子。通過因子載荷矩陣(城鎮化載荷因子見表5、文化產業競爭力載荷因子見表6)、分別計算出31個省市區的綜合得分(城鎮化因子得分見表7、文化產業競爭力因子得分見表8)。根據統計結果繪制城鎮化質量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折線圖,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城鎮化發展水平與文化產業競爭大小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即城鎮化水平高的省市區其文化產業競爭力也高,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的省市區其文化產業競爭力也較低。
三、城鎮化水平與文化產業競爭力之間互動機制
本文運用《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通過對全國31個省份城鎮化水平與文化產業競爭力進行因子分析,根據因子綜合得分建立折線圖,通過折線圖可以看出二者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城鎮化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集聚效應,進而增加對文化產業的需求,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可以為社會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吸引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對城鎮化的發展具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一)高城鎮化水平對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拉動機制
新型城鎮化為文化產業帶來發展的新機遇,文章因子分析結果反映出有些省份比如北京、遼寧、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城鎮化水平高于文化產業競爭力,因此,可以通過加速發展城鎮化來拉動其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城鎮化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是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拉動文化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而提高文化產業競爭力。根據城鎮化水平對文化產業各部門的影響大小,調整產業比重,從而優化文化產業內部結構。第一,城鎮化可以緩解過剩的勞動力,城鎮化會將部分剩余勞動力從其他產業轉移到文化產業領域,這不但解決了剩余勞動力的流向問題,也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第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帶來的是產業和人口的集聚與整合,產業發展帶動了生產要素向各類城市集聚,這種要素集聚機制有利于加快城鎮化進程,因此,也推動產業結構轉化和升級。城鎮化發展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城鎮,產生大量消費需求,從而促進了各個產業的發展。而在城鎮,居民消費范圍會擴大,消費層次會提高,除了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外(餐飲、住房等),城鎮居民越來越關注精神層次的滿足,由此,城鎮化既拉動傳統服務業的發展又能提升文化產業發展。在城鎮化進程中,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加專業化和多樣化,為了在市場中獲取更多的效率,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產業全要素生產率來提高其競爭力。反過來,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是維持較強城市競爭優勢的要素之一,也是提高城鎮居民收入的有效保障措施之一。
(二)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對城鎮化水平的推動機制
文化產業競爭力成為開啟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源,衡量城鎮化水平不僅僅是數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城鎮功能的更新與完善,比如資源利用的節約與集約、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投資結構、消費方式和人居環境等方面改善。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起到了推動作用。從圖1可歸納出出上海、吉林、湖北、四川、山西、云南、陜西等省份的文化產業競爭力高于城鎮化水平,由此,可以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產業調整來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從而推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首先,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從而推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加強文化產業空間分布的協調性,為構建新型城鎮化格局提供重要的產業支撐。推進文化產業布局優化就是要充分發揮城鎮、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比較優勢,促進各級各類城鎮和城鄉、區域間形成合理的文化產業分工,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文化產業有序轉移,逐步實現文化產業競爭力與城鎮化水平互動發展,構筑優勢互補、合理分工、互動融合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城鎮化進程中可以依托文化產業基礎和優勢條件,培育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鏈,以文化產業關聯集群推進城鎮化集聚集約。其次,進行文化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升級。由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向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轉化,既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城鎮功能更新完善、城鎮化質量提升的必然選擇。經濟的快速發展增加了人們的收入從而會帶動各種層次的消費。居民高層次的消費需求諸如教育需求、法律咨詢需求、文化需求的滿足必然會提升城鎮化的質量,而且還可以使城鎮更具吸引力進一步加速城鎮化進程。總之,城鎮化發展水平與文化產業競爭力是相互影響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對文化產業競爭力具有促進作用,文化產業內部的各行業之間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實現文化產業競爭力與城鎮化之間的協調發展,優化文化產業內部結構是十分重要的。
四、結論與建議
(一)重視文化人才培養
新型城鎮化就是要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對文化的需求將會逐漸增多,對文化產業的人才需求也會相應增加,文化產業領域的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同時要懂得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規律,要有產業經營管理的素質與能力。根據目前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可以在高等院校興辦文化產業方面的專業,開設各種培訓班,大批量地培養文化產業方面的各種層次的專家和經營管理人才。開展各種層次的藝術職業教育,培養大批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
(二)優化文化產業結構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4年印發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我國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主要包括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等門類。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無污染、勞動力密集、所需投入資本較少、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等諸多優勢。2009年公布的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也指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新型城鎮化為文化產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不斷加強文化產業的建設,優化文化產業的結構,改善文化產業結構的不平衡、不合理、不協調的方面,發展文化產業是城鎮化建設道路的又一種選擇,不僅可以實現城鎮規模的擴大、經濟收入的增長,更重要的是維護和發展了文化多樣性,使作為主體的人能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進而使整個社會結構實現優化轉變。
(三)新型城鎮化與文化產業統籌發展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城市產業結構在不斷調整,使得一些傳統產業衰退并且外移,城市土地資源的有限性客觀上限制了低端制造業的發展。因此,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城市主要發展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恰好與城市產業轉型有機結合,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整合優勢文化資源和依托現有的文化資源來發展文化產業,因地制宜地扶持和打造有優勢的文化產業項目,減少發展文化產業的自發性和盲目性,走符合國情的文化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做到既尊重城市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借鑒和利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實現文化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的雙螺旋交替上升。既要善于建設大城市,更要善于發展文化產業,通過走集約高效創新發展的道路,以縣域文化產業為突破口建設一批新型小城鎮,走出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并舉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偠灾幕a業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它的大力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區城市的服務、輻射、知識外溢等功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實現城鎮化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途徑。
參考文獻:
1.花建.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內涵、結構和戰略重點[J].北京大學學報,2005(2)
2.徐萍.中國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及特征[J].統計與決策,2007(1)
3.吳隆杰.加快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08(1)
4.曾芬鈺.論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互動關系.經濟縱橫,2001(4)
5.羅煜.試論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J].決策探討,2008(10)
篇3
關鍵詞:東北地區;城鎮化;區域差異;主成分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5-0032-02
東北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城鎮人口比重已由最初的 35.87%(1980 年末)增長到52.68%(2013年末),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現已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處于中國城鎮化發展水平前列。然而,成果背后同樣存在著隱患,東北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區域性差異問題顯著,成為嚴重制約東北地區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關鍵性因素。新時期下,東北地區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及挑戰,如何推動東北地區城鎮協調發展,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縮小區域差異是當今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東北地區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力求構建一個科學全面的東北地區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將城鎮化過程與農業發展,第二、第三產業發展,人口結構,社會生活,資源環境,城鄉統籌等多個方面的指標相聯系,并遵循全面性、系統性、代表性、可行性、可比性原則,選取以下14個指標構建東北地區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二、東北地區城鎮化水平區域差異的主成分分析
研究東北地區城鎮化水平區域差異的對象主要是東北三省34個省轄市。為了全面準確對東北地區34個主要城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進行全面評價,選取的數據主要來源于《黑龍江統計年鑒(2007―2014)》、《吉林統計年鑒(2007―2014)》、《遼寧統計年鑒(2007―2014)》、《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07―2014》等。
對所選取的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東北地區34個地級市的綜合主成分得分值及排名,如表2。并根據表2來分析東北地區綜合城鎮化水平的區域差異。表2中城市的得分0分只是一個分界點,代表整個東北地區的一個平均水平。綜合得分在 0 以上的地區,說明其城鎮化水平高于東北地區平均水平;綜合得分在 0 以下的區域,說明其城鎮化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因此,東北地區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高于東北地區平均水平(綜合得分大于 0)的地區有16個,排名順序從高到低分別為大連、大慶、沈陽、盤錦、本溪、鐵嶺、遼陽、鞍山、長春、松原、哈爾濱、遼源、吉林、營口、撫順、通化市;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低于東北地區平均水平(綜合得分小于 0)的地區有18個,排名順序從高到低分別為丹東、七臺河、葫蘆島、錦州、白山、四平、綏化、雙鴨山、朝陽、齊齊哈爾、白城、牡丹江、阜新、佳木斯、雞西、伊春、鶴崗、黑河市。
按照省份劃分,遼寧省14個市城鎮化水平平均得分最高,為0.228 634,其次是吉林省城鎮化水平平均得分0.017 643,黑龍江省-0.343 3為最低??梢钥闯?,東北大部分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比較落后,總體城鎮化水平不高。
根據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第一主成分F1在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非農產業產值占GDP比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6項指標的因子載荷量較大,所以主成分F1主要解釋經濟發展方面的指標,可以概括為經濟發展城鎮化指標。第二主成分F2在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數、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每萬人公共交通車數量3項指標上的因子載荷量較大,所以主成分F2主要解釋生活質量城鎮化指標。第三主成分F3在每萬人擁有醫生數、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項指標上的因子載荷量較大,所以F3主要解釋資源環境城鎮化指標。第四主成分F4在人均城市道路面積、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2項指標上的因子載荷量較大,所以主成分F4主要解釋基礎設施城鎮化指標。第五主成分F5在人口自然增長率指標上的因子載荷量較大,所以F5主要解釋人口城鎮化指標。根據各主成分得分情況,可計算得出各要素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狀況,見表3。
生活質量城鎮化得分的極差和標準差最大,因此,東北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差主要表現為生活質量城鎮化水平的差異;其次是基礎設施、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人口城鎮化水平差異;人口城鎮化水平的差異相對較小。
三、促進東北地區城鎮化均衡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建設
城鎮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大中城市功能的完善和輻射力的增強。一般說來,城市的輻射能力越強,輻射半徑就會越大,對其周圍地區城鎮化發展的影響也就越大。當作為經濟增長極的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客觀上存在著生產要素擴散的要求,而擴散效應將會帶動腹地經濟的發展,進而促進中心城市周邊區域城鎮化的發展。
(二)推動中小城市、小城鎮建設
東北地區主要區域中心城市以其較強的經濟發展能力、優越的區位條件和城市建設水平在城鄉經濟協調發展中不僅起到輻射帶動作用,還起到承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任。東北地區在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應有選擇地選取若干中小城鎮,通過提高城鎮發展功能,集聚生產要素加快發展,提升中小城鎮的產業承載能力。
(三)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城鎮化
發展農業現代化,應突出規模化、合作化、產業化和特色化,以農業現代化、合作化、產業化、特色化為主軸,以特色中小城鎮和鄉鎮工業園區為兩翼,通過農產品深加工業來帶動農村工業化。如今,農產品深加工業已經成為東北地區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通過鄉鎮工業園區承載農產品深加工業項目,也實現了產業集聚,帶動了中小城鎮發展,促進了城鎮化進程,實現了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
參考文獻:
[1] 蔡霞霞.新疆南疆城鎮化發展的制約因素研究[D].新疆阿拉爾:塔里木大學,2013.
[2] 王良健,羅湖平,周克剛,高鴻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水平區域差異的量化分析[J].西北人口,2005,(6):2-5.
[3] 張麗琴,陳烈.新型城鎮化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3,(12).
篇4
關鍵詞:職業教育;中國城鎮化水平;實證研究
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其規模與質量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使得現階段的中國職業教育也開始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半血層次、專業設置以及課程體系等方面都難以滿足現階段城鎮化水平的發展需求,并直接影響到整個職業教育的職能發揮。這也就要求現階段的職業教育必須對自身的發展方向以及形式進行不斷的優化與調整,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滿足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實際需求,并促進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一、職業教育與城鎮化水平的聯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發展,使得我國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也將新型城鎮化建筑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經目標,其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途徑。而為了促進我國城鎮化的發展,也就需要借助于加強職業教育的模式來有效促進技術進步,并使得部分區域內的生產方式出現變革,從而達到與社會公共服務共生互動的效果,這樣也能夠為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國民經濟的增長提供強大的推動力。此外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其主要的工作群體便是農民。但是現階段許多農民因為自身文化水平以及個人素質的限制,也對現代城鎮化的建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說對新市民的職業教育不僅僅關系到了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與競爭能力的提升,還直接關系到了民生的重大經濟問題,并是轉變我國生產結構的重要支撐。現階段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比較迅速,其教學規模以及教學質量也都呈現出了迅速發展的趨勢。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的人口素質與勞動者就業技能,并且可以為社會提供大量具備良好專業性的人才。
近年來我國正在積極實施著城市化戰略,而職業教育的應用則能夠對現階段農村勞動力非制度的消極影響進行有效的消除,并能夠促進我國的城鎮新居民進行自身生活方式的改變,并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進程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就使得在職業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得以充分暴露,這也就制約了職業教育在城鎮化發展中的促進作用,并直接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二、職業教育對于中國城鎮化水平影響的實證結果分析
職業教育能夠促進中國城鎮化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職業教育促進了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并使得農村勞動力實現更加高效的轉移,其表現為職業教育可以讓農村的勞動力更容易進入到城鎮中,并能夠提高農村勞動力在轉移到城鎮之后的職業穩定性以及收入。②職業教育能夠促進中國城鎮產業結構以及就業結構的升級,其具體表現在職業結構可以培養與產業結構升級需要相適應的技能型人才,并能夠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此外職業教育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鎮的人口數量,并進一步降低農村就業人員的比重,從而促進城鄉就業結構的升級。此外職業教育還能夠降低從事低于產業的人員比重,并能夠進一步增加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員比重,從而促進中國三大產業的就業結構升級。③職業教育促進了農民的市民化。借助于職業教育能夠讓農民在進入城鎮之后具備一定的技能去就業,還能夠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以及價值觀念,并在提升其收入的基礎上來更新消費的方式以及消費習慣,從而促進入城農民的生活方式朝著市民進行轉化。④職業教育能夠促進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教育公平。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分流機制其能夠促進我國的教育公平,并可以為廣大的適齡青年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這樣也就能夠有效的實現教育公平。
三、提升職業教育水平的相關策略
1.推動職業教育的信息化發展,并加大政府對于職業教育平臺的建設力度,這樣就可以使得各個職業院校內的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并促進我國的職業教育行業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2.加強新市民的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在進行職業教育的過程中還需要激發出新市民的自助學習意識,并需要根據其具體學習特點來進行培訓模式的針對性選擇,并借此來取得一個良好的培訓再教育效果;
3.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職業教育其培訓對象多為城鄉工作者,因此應當將教育的重點放置在技能培養上面。但是現階段許多職業教育的培訓工作多只是進行理論知識的培訓,并缺乏相關的實踐操作教育,而在具體職業教育過程中甚至還存在培養內容與崗位不匹配的情況。這也就需要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不斷的優化,并加強人員的實踐技能水平的培養,從而取得一個良好的培訓效果。
四、結語
職業教育對于中國城鎮化水平的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意義,因此相關的政府部門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力度,改善農村職業教育的投資體制并對職業教育的辦學形式進行不斷的優化與完善,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出職業教育自身的職能,并能夠為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培養出一系列具備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借助于職業教育職能的發揮,其能夠促進我國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于德江.職業教育對中國城鎮化水平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品與質量,2016,(13):357.
篇5
關鍵詞:城鎮化;城市群;北部灣;生態文明
城市群是指一個或多個核心城鎮,以及與核心城鎮具有密切社會、經濟聯系的,具有一體化傾向的鄰接城鎮與地域組成的圈層式結構。城市群的出現與發展正是社會經濟和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區域城市化以及城市區域化相互作用的結果。2010年3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正式批復《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鎮群規劃綱要》,這是繼《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之后,國家批準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加快發展的又一戰略性宏觀規劃。《綱要》提出,構筑以南寧為主中心,以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5市為區域性副中心,以縣城和重點鎮為地區性中心城市(鎮),形成“雙極、一軸、一走廊”的空間發展結構。以大范圍生態自然景觀為背景,以網絡化、開放式的交通體系為骨架,以區域經濟聯系主要方向為依托,以核心城市為中樞,構筑多中心、多層次城鎮體系。城鎮化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和目標,但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追求經濟發展而加重了對能源和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了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的失衡。環境問題卻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而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強調在產業發展、經濟增長、改變消費模式的進程中,盡最大可能積極主動地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作為一個新興經濟試驗區,在城市群建設進程中,要發展集約型經濟與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大中小城市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結構協調、網絡體系完善,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互動,產業支撐能力強、就業機會充分、生態環境優美,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城鎮化道路。本文試圖從生態文明視角對廣西北部灣城市群新型城鎮化水平進行評價,并根據其問題給予相應對策和建議。
一、指標體系構建
(一)指標體系選取
參照聯合國和社會事務部統計處建立的指標系統,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楊文香等人的研究,選擇城鄉發展動力、城鄉發展質量、城鄉發展公平等三個一類指標,其中城鄉發展動力選擇人均GDP、工業化率2個二級指標,城鄉發展質量方面選擇污染水處理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非農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等5個二級指標,城鄉發展公平方面選擇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人口比重、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3個二級指標。原始數據如下表1所示。
表1 新型城鎮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城市 城鄉發展動力 城鄉發展質量 城鄉發展公平
人均GDP 工業化率 污水處理率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非農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 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人口比重 城鎮登記失業率 人均可支配收入
南寧市* 37016 38.38% 94.79% 26.33% 14.54 18490 56.28% 0.58% 3.13% 22561
柳州市 47795 63.02% 90.90% 89.27% 19.52 17305 58.25% 1.10% 4.00% 22181
桂林市 30849 46.97% 91.01% 100% 5.54 11083 42.78% 0.69% 3.90% 22300
梧州市 28523 63.08% 86.98% 68.02% 4.85 8780 46.84% 0.68% 3.88% 20563
北海市* 40372 48.21% 82.45% 100% 15.4 9320 52.01% 2.05% 3.50% 21202
防城港市* 50302 52.60% 68.53% 95% 12.83 8039 51.92% 3.27% 1.84% 22203
欽州市* 22147 41.83% 66.98% 92.75% 7.67 7582 34.14% 2.39% 3.40% 21600
貴港市 16281 40.25% 86.88% 99.88% 3.24 6784 43.73% 2.94% 3.52% 19314
玉林市* 19822 43.77% 99.08% 89.62% 3.71 7576 43.19% 0.67% 3.63% 22171
百色市 21539 54.84% 61.92% 87.50% 3.51 4453 29.81% 0.78% 3.50% 19561
賀州市 19922 46.56% 68.41% 94.25% 5.86 5353 38.94% 4.91% 3.47% 19855
河池市 14472 35.38% 88.87% 92.97% 1.47 5182 30.36% 0.40% 2.80% 17964
來賓市 24183 45.90% 77.34% 98.81% 4.92 5130 36.40% 2.75% 3.49% 21499
崇左市* 26288 40.90% 50.87% 88.75% 3.01 4177 32.94% 0.83% 19370
注:帶*號為廣西北部灣城市
(二)指標數據的無量綱化
采用線性比例變化法,即設決策矩陣 ,對于正向指標,取 ,則變化后指標 ;對于逆向指標,取 ,則變化后指標 ,經過變換之后,均有 。
表2 無量綱化各指標數據
城鄉發展動力 城鄉發展質量 城鄉發展公平
人均GDP 工業化率 污水處理率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非農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 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人口比重 城鎮登記失業率 人均可支配收入
南寧市 0.736 0.608 0.957 0.263 0.745 1.000 0.966 0.690 0.588 1.000
柳州市 0.950 0.999 0.917 0.893 1.000 0.936 1.000 0.364 0.460 0.983
桂林市 0.613 0.745 0.919 1.000 0.284 0.599 0.735 0.580 0.472 0.988
梧州市 0.567 1.000 0.878 0.680 0.248 0.475 0.804 0.588 0.474 0.911
北海市 0.803 0.764 0.832 1.000 0.789 0.504 0.893 0.195 0.526 0.940
防城港市 1.000 0.834 0.692 0.950 0.657 0.435 0.891 0.122 1.000 0.984
欽州市 0.440 0.663 0.676 0.928 0.393 0.410 0.586 0.167 0.541 0.957
貴港市 0.324 0.638 0.877 0.999 0.166 0.367 0.751 0.136 0.523 0.856
玉林市 0.394 0.694 1.000 0.896 0.190 0.410 0.741 0.597 0.507 0.983
百色市 0.428 0.869 0.625 0.875 0.180 0.241 0.512 0.513 0.526 0.867
賀州市 0.396 0.738 0.690 0.943 0.300 0.290 0.669 0.081 0.530 0.880
河池市 0.288 0.561 0.897 0.930 0.075 0.280 0.521 1.000 0.657 0.796
來賓市 0.481 0.728 0.781 0.988 0.252 0.277 0.625 0.145 0.527 0.953
崇左市 0.523 0.648 0.513 0.888 0.154 0.226 0.566 0.482 0.588 0.859
二、評價模型構建及分析
(一)數據指標權重的確定
邀請專家,使用德爾斐法和層次分析法,以城鄉發展質量指標為例,得到各指標權重。首先,各指標兩兩對比,根據其重要性程度,給出其分值,如表3所示。
表3 城鄉質量發展質量重要性矩陣
污水處理率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非農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
污水處理率 1 3 3 1 1/3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1/3 1 1 1/3 0.2
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1/3 1 1 1/3 0.2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 3 3 1 0.2
非農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 3 5 5 5 1
使用求和法,即首先各元素按列歸一化,將歸一化后的各列相加,再將相加后的向量歸一化,可得城鄉發展質量指標權重及類似可得到其他各級各類指標權重如表4所示。
表4 各種指標權重
一級指標 城鄉發展動力 城鄉發展質量 城鄉發展公平
權重 0.4 0.4 0.2
二級指標 人均GDP 工業化率 污水處理率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非農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 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人口比重 城鎮登記失業率 人均可支配收入
權重 0.3333 0.6667 0.2019 0.0695 0.0695 0.1987 0.4604 0.2000 0.2000 0.6000
(二)評價分析
表5 廣西各城市新型城鎮化評價綜合排名
城市名稱 柳州市 防城港市* 南寧市* 梧州市 北海市* 桂林市 玉林市* 來賓市 百色市 賀州市 貴港市 欽州市* 崇左市* 河池市
評價得分 0.93 0.82 0.79 0.78 0.77 0.73 0.68 0.63 0.63 0.62 0.61 0.61 0.58 0.57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對策和建議
從以上數據分析中,廣西北部灣城市南寧市、防城港市、北海市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處在廣西各城市中相對前列,而欽州市、崇左市則相對靠后。其中南寧市相對排名最靠前的柳州市,在人均GDP、工業化率、已經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方面差距較大,如何加大工業投入和招商引資,加速經濟發展,是南寧市提升城鄉發展動力的關鍵所在,在城鄉發展質量方面,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以及綠化覆蓋率就遠遠落后柳州,需要加強生態建設。防城港市在人均GDP、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以及城鎮登記失業率方面居于全區前列,但在污水處理率、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人口比重等方面遠遠落后,說明防城港市在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發展動力,但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還有待政府采取強力措施以待改善。盡管欽州市在最近5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但因其農業人口龐大,人均GDP相對較少,并在城鄉發展質量各項指標都相對落后,因此其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更要擴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的大力發展,提出更有力措施保障民生。北海市作為旅游城市,各項指標比較均衡,但應向青島、大連等國內知名旅游和經濟發展融為一體的城市看齊,在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上,也要提倡大力發展港口經濟。
參考文獻
[1] 余達錦. 基于生態文明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0.
[2] 王威. 生態文明視閾下江西省城鎮化建設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
[3] 繆細英,廖福霖,祁新華. 生態文明視野下中國城鎮化問題研究[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1:22-27.
[4] 賈強法.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南省城鎮化建設研究[J]. 河南科技,2013,15:228+246.
[5] 孫雪,楊文香,何佳. 新型城鎮化測評指標體系的建立研究[J]. 地下水,2012,02:124-126.
篇6
關鍵詞:城鎮化;改進的主成分;信息墑法;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9-0028-02
引言
城鎮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進步狀況的重要標志。四川省的城鎮化發展水平比較低,嚴重制約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整體步伐。為此,筆者對城鎮化水平核算進行分析,以期認清四川省各地市城鎮化的發展階段,從而采取相應的城鎮化推進政策。
目前,國內學者在城鎮化評價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張玉周[1]對河南省城鎮化水平的測度,如張科靜和高長春[2]的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創意的競爭力的評價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在指標的選取和權值的處理方面主觀性太強,同時綜合評價指標的數據意義不夠準確。筆者使用主成分分析和信息墑法確定權值合成綜合指標,對綜合評價指標使用功效系數得分,更符合人們的習慣,再對綜合指標進行聚類分析,以更好地評價四川省各個地區的城鎮化水平。
一、城鎮化水平測定指標體系建立
城鎮化指標體系是對城鎮化的具體量化,它應當準確、客觀地反映城鎮化的水平,并便于計算和比較。根據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及方法,參考國內外專家學者[3]對城鎮化進行衡量的指標,本報告主要從城鎮發展、經濟發展、服務功能三個板塊來建立四川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1)城鎮發展。衡量城鎮發展的指標主要包括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區面積占總面積比重這兩個指標。(2)經濟發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也是城鎮化的一個表現。體現經濟發展的指標主要有以下各個指標: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系數、非農產業占GDP比重。(3)服務功能。服務業發展的水平也體現了一個地區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提高,服務水平也隨著發展起來,人民生活質量也有了較大提高。體現服務功能的指標主要如下:人均道路面積、萬人擁有公交車輛、用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積、人均公共綠地、生活垃圾清運量。
二、數據分析
計算綜合評價指數與得分,在數據處理和分析過程中都需要科學的方法。筆者參考了楊貞[4]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和李娟文、王啟仿[5]經濟發展階段理論與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現狀分析中的方法,并結合城鎮化指標的特性,提出一種符合該問題的合理、科學的方法。步驟如下:
(1)對原始數據進行均值化處理。均值化處理就是用各指標的原始數據除以各自的均值。
(2)對各二級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為了減少主成分數目,同時使主成分集中最大限度的樣本信息,此處分別對城市發展指標、經濟發展指標、服務功能發展指標的二級指標做主成分分析和信息墑法確定權值。計算綜合得分時用德爾菲法確定各一級指標的權重。
(3)將均值化的數據轉化為功效系數得分。用標準化方法處理后的數據出現負數,這不大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功效系數變換的方式如下:
Zi=×40+60(i=1,2,3,…,18)
同時可以證明,這樣的線形變換對綜合排序并沒有影響。
(4)為使主成分分析結果進一步明晰,對四川省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見表1)進行聚類分析,使用的方法是系統分類法。
三、城鎮化水平評價的實現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選取四川省18個地級城市為研究對象,收集整理得到各地市2007年的各項指標值,對數據進行改進的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類分析,并以此為基礎研究城鎮化水平的測度。
(一)改進主成分分析過程及結果
數據均值化處理。由指標體系從《四川省統計年鑒2008》上得到對應各地市的原始數據,利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均值化處理。借助Spss軟件[6]分別對一級指標即城鎮發展、經濟發展和服務功能經行均值化處理,處理后的數據,對服務功能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指標特征值的貢獻率,選方差貢獻分別為87.105%,所包含的原始信息較多,從而可減少綜合評價的工作量。對于城鎮發展指標和經濟發展指標,由于其不滿足主成份分析的條件,使用信息墑法確定其權值,再進行綜合得到的綜合指標。德爾菲法賦權。采用德爾菲法賦權進行綜合得分計算,經過10名專家推薦分別賦予城鎮發展指標(X1)、經濟發展指標(X2)和服務功能指標(X3)權重0.4、0.3、0.3,分別乘以各自的第一主成分然后相加,即F=0.4*x1+0.3*x2+0.3*x3,可得到18個地市城鎮化水平的綜合得分(F)及排名。見表1。
(二)四川省各地市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和分析
為使主成分分析結果進一步明晰,對四川省城鎮化水平綜合得分(見表1)進行聚類分析??蓪⑺拇ㄊ?8個地市分為四類:第一類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區:成都市。成都市綜合得分為100分,遠高于第二名攀枝花市。作為省會城市,成都市城鎮化水平整體和各項發展水平相對突出,成都市在城鎮發展、經濟發展指標和服務發展指標三方面的項排名均為第一。第二類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攀枝花市。攀枝花市位于四川西南邊陲、雅礱江與金沙江匯合處,是四川省一座新興的鋼鐵工業城市。除城鎮指標排名第四以外,經濟指標和服務功能指標排名均為第二位。攀枝花市是四川省一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寶庫,這里有著豐富的礦產、水力和農業資源,是全國十大鋼鐵城之一。第三類是城鎮化水平中等地區,包括自貢市、德陽市、樂山市、綿陽市、遂寧市、眉山市、瀘州市、內江市、南充市。由于受到成都市經濟輻射的影響,這類城市具有一定的地理優勢,在地理位置上處于成都的東南部,同時也具有自身的資源優勢,但限制性因素也較明顯。第四類是在城鎮化水上平較低的地區,包括宜賓市、雅安市、達州市、資陽市、廣元市、廣安市、巴中市。這類城市因受到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等制約,城市化水平多項指標均處于全省下游。這些城市屬典型的傳統農業區,人口基數大,有地方資源,工業亦不發達,致使發展速度不易提升。這說明,要提高此類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應從推進工業化進程和轉移農村勞動力著手。
四、結論
筆者通過對四川省18地市的城鎮化水平分析表明:四川省18地市的城鎮化水平發展不平衡性和具有層次性。由于歷史基礎、資源條件等差異,四川省城市化水平總的趨勢是東南部高,西北部較低,以成都為中心向四周呈下降趨勢。近10年來,四川省18地市的城鎮化水平在空間上趨于中心-結構,且中心有向川東南地區偏移的趨勢。城市化水平具有很強的歷史依賴特征,亦造成強者日強、弱者日弱的發展局面,落后地區很難跳出原有發展因素的制約。由于內部結構等因素的差異,城市化水平相近的地市應根據各自特點,實行差異化的城市化促進政策。
參考文獻:
[1] 張玉周,基于改進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城鎮化水平測度[J].商業時代,2010,(11):129-130.
[2] 張科靜,高長春.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創意的競爭力的評價[J].情報雜志,2010,29(4):68-71.
[3] 馮尚春.中國農村城鎮化動力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 楊貞.城鎮化動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以河南為例[J].河南省農業科學,2006,(5): 5-7.
篇7
>> 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的實證研究 甘肅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測度研究 基于DPSIR模型的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 瀏陽市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基本評價 基于Logislic模型的新疆城鎮化發展水平與趨勢的實證分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陜西城鎮化發展水平問題研究 新型城鎮化下城鎮家庭住房水平的綜合評價 全面提高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水平 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差異及對策研究 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 基于DEA交叉評價的新型城鎮化水平研究 基于改進熵值法的發達地區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測度 著力提升縣域城鎮化發展水平 城市化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 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的城鎮化水平的綜合評價 傳統農區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水平評價 新常態背景下新型城鎮化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與構建 基于PP-DEA模型的區域城鎮化發展差異的綜合評價 基于旅游發展的新型城鎮化路徑探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5-12-31.
[2] 王周偉.柳閆.中國省域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系統評價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5(1):1-8.
[3] 安徽統計局.2015年安徽統計年鑒[EB/OL].http:///tjj/web/tjnj_view.jsp_index,2015-12-31.
[4] 李丁.黑龍江省城鎮化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 趙永平,徐盈之.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綜合測度與驅動機制研究――基于我國省際2000~2011年的經驗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4(1):116-124.
[6] 鄭瑞玲,黃明華.蘇州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研究[J].城鎮化研究,2015(5):12-16.
[7] 張引,楊慶媛.重慶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評價與比較分析[J].經濟地理,2015(7):79-86.
[8] 趙爽,吳紅霞.基于灰色關聯度的河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J].企業經濟,2015(5):153-156.
篇8
關鍵詞:城鎮化;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090-02
新世紀以來,城鎮化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呈現出城市更新步伐加快、聚集與擴散并存、動力機制現代化、城市發展生態化和個性化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特征,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與鄉村、人與環境逐步實現和諧可持續發展。
201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城鄉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把加快城鎮化進程作為帶動“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著力點,全面加強城鎮建設,積極穩妥建設新農村,努力走出一條全面開放、城鄉統籌、經濟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以中原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2011年,河南省委九次黨代會提出,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要著力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縣域城鎮承載承接作用,增強新型農村社區戰略基點作用,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一、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和傳統城鎮化相比,新型城鎮化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新型城鎮化不僅是城鎮規模的擴張,而且是城鎮質量的提高、城鎮功能的增強、城鎮結構的優化、城鎮環境的改善、城鎮個性的塑造以及城鎮資源的集約節約等。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是兩條不同的城鎮化道路,但二者存在著內在的聯系。新型城鎮化是對傳統城鎮化多年實踐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是對傳統城鎮化的揚棄。從城鎮化的機制看,新型城鎮化在繼續強調傳統工業化作用的同時,更加強調信息化、國際化的作用;從城鄉關系看,新型城鎮化在關注城市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統籌城鄉關系,積極推動城鄉一體化;從城鎮化方針看,新型城鎮化總結了傳統城鎮化多年探索的經驗與教訓,在強調城市群主體地位的同時,更加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二、相關評價研究現狀
城鎮化是現代化發展階段和水平的重要標志,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量化測度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目前,對于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測定方法可分為主要指標法和綜合指標法。主要指標法是選擇最能夠表征城鎮化意義,又便于統計的個別指標來反映和描述城鎮化的水平,這類指標主要包括城鎮人口比重指標、非農業人口比重指標和城鎮用地比重指標等三種,主要指標法通過測度人口在城鄉之間的空間分布來對城鎮化水平進行表征,不僅能夠較為真實的反映城鎮化的發展狀態,而且可以方便地用于區域之間的橫向比較以及同一區域不同時期的縱向比較。綜合指標法又稱為復合指標法,通常是通過構建由多個指標所構成的指標體系來測度某一區域的城鎮化水平。綜合指標法的優點是將表征城鎮化發展的速度、數量、質量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指標納入指標體系,因而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對城鎮化水平進行綜合衡量。但是,由于其選用的指標較多,數據的可得性和統計口徑的差異性問題也較為突出,不同研究者針對不同研究區域所建立的綜合指標體系,在通用性和可比性方面也往往存在不足,因而難以推廣或進行縱向橫向多角度比較。因此,在實踐應用中,主要指標法,也稱作單一指標法更為通行。
三、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的基本原則
根據新型城鎮的內涵和理念,在建立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上,充分抓住發展的本質方面,能夠真實、客觀地反映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進程、水平和質量。
2.全面性原則
評價指標的選取要既能反映城鎮化發展的動態,又能反映城鎮化發展質量。指標的內容要涵蓋經濟發展、城市功能、居民生活、生態宜居和集約協調等多個方面。
3.系統性原則
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出發,各個統計及評價指標要能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其相互配合中全面、科學、準確地反映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特征。
4.易收集性原則
指標的選取要兼顧代表性和可獲取性,盡可能選取已經建立了政府和部門常規統計制度、統計資料比較健全、易于計算、容易獲取的指標,做到指標的可采集、可量化和可對比。
(二)指標體系的內容
以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內涵和理念為基礎,根據河南省各城鎮經濟發展特點,遵循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選取原則,我們構建了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分為三個層次,即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是新型城鎮化綜合發展水平,反映城鎮的綜合實力。準則層包括城鎮發展、經濟高效、集約協調、生活方便和環境友好5個方面。指標層是具體評價指標,可以直接從統計資料或者計算獲得。其中,城鎮發展類指標具體包括城鎮化率、城鎮化水平增長率、中心城區新增人口、縣城區新增人口、鎮區新增人口、新型農村社區新增入住人口等,是城鎮化發展的核心,主要反映城鎮化發展的水平和質量。經濟高效類指標具體包括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社會保險覆蓋率,主要反映城鎮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和重要支撐。集約協調類指標具體包括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產業集聚區規模以上工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比重、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數比重、土地流轉面積占全部耕地面積比重,主要反映城鎮化發展的引領作用與努力方向。生活方便類指標具體包括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萬人擁有公交車輛數、燃氣普及率、城鎮人均道路面積、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主要反映城鎮化發展的目的和城鎮化健康和諧發展。環境友好類指標具體包括污水處理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主要反映城鎮化生態宜居、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見圖1)。
四、結論
本研究遵循國內外城鎮化評價原則,從城鎮建設、經濟高效、集約協調、生活方便和環境友好5個方面構建了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把原來根據城鎮化水平和速度的簡單評價,轉為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科學評價,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和衡量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所處的階段和綜合水平,發現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為提高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喻新安.新型城鎮化引領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孫雪.新型城鎮化測評指標體系的建立研究[J].地下水,2012,(2).
[3] 陳延軍,趙煒林.河南省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經濟師,2011,(6).
篇9
關鍵詞:城鎮化 經濟發展 灰色預測法
中圖分類號:F299.27;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0-072-03
一、未來山西省人口城鎮化水平預測
城鎮化水平的研究主要是對城市人口的發展進行預測。通過對人口規模歷史資料的統計分析,找出其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規律,以得出城市人口規模變化的比較精確的數值,以及探索其變化的規律?;疑A測法是一種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確定因素的系統進行預測的方法。其特點是所需信息量少,不僅能夠將無序離散的原始序列轉化為有序序列,而且預測精度高,能夠保持原系統的特征,可較好地反映系統的實際情況。這里采用GM(1,1)模型對山西省未來五年的人口規模進行預測,并對預測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的方針和對策。
1.GM(1,1)模型建立的基本過程。
2.山西省人口規模發展及其城鎮化分析。
(1)基于GM(1,1)模型的人口規模預測分析。采用近十年全國人口數據和山西省人口數據作為GM(1,1)模型的源數據,求得相應的預測模型,對未來五年全國總人口以及對山西省的總人口進行預測,計算未來五年相應的城鎮化發展水平,并以預測精度等級來衡量預測結果。
(2)基于GM(1,1)模型的人口規模預測結果。
運用GM(1,1)模型以及表2中山西省2006―2014年總人口數對山西省總人口的規模進行5年的預測。
得出預測模型:x(1)(t+1)=331351.816972e0.009869t-328058.106972,其預測結果如表3,其中P=1.0000,C=0.3688,預測精度等級為好,達到預測效果,所以運用GM(1,1)模型對人口進行預測有一定的可行性,具有一定的適用價值。
根據上述同樣的方法,對山西省城鎮人口進行預測,預測模型為:x(1)(t+1)=31234.755455e0.040106t-29980.195455,,P=1.0000,C=0.1425,預測精度等級為好,預測結果如表4所示。
根據表3、表4的數值,山西省未來城鎮化水平預測結果如表5:
根據表3、表4、表5可知,未來五年山西省的總人口數、城鎮化水平都在持續增加,山西省2018年總人口數達到3810萬人,城鎮化水平也相應的提高到了60%以上,并且具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根據2006―2015年我國總人口數據對我國未來5年的總人口數進行預測,得出預測模型:x(1)(t+1)=24894603.092423e0.005182t-24766150.092423
P=1.0000,C=0.0344,預測精度等級為好,預測結果如表6所示。
同理得出我國未來5年城鎮人口數的預測模型:
x(1)(t+1)=1491208.072700e0.034595t-1440996.072700,P=1.0000,C=0.0344,預測精度等級為好,預測結果如表7所示。
根據表6、表7的數值,得出我國未來城鎮化水平的預測值,如表8所示。
(3)山西省未來城鎮化水平與我國未來城鎮化水平對比分析。
從表9中可以看出,無論山西省的城鎮化水平還是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都有穩步增長的趨勢,但山西省的城鎮化水平始終低于我國的城鎮化平均水平,但差距正逐年縮小,從2016年到2020年山西省的城鎮化年均增長率均保持在3%以上,而且超過了全國城鎮化的年均增長率,并保持穩定的增長幅度,基于上述情況的分析,山西省在未來五年應加快城鎮化進程,縮小與全國的差距,但同時也應處理好加快城鎮化進程帶來的相關問題。
二、未來山西省經濟發展水平預測
運用前文分析得出的回歸模型,將未來山西省的人口城鎮化水平預測值代入回歸方程式(1)(2)(3)(4)(5)(6)中,預測未來山西省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各相關因素的值(表10)。
1.山西省經濟規模預測。從預測結果中分析得出未來5年山西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2020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是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的1.9倍,同比增長89.1%。對一二三產業產值的預測也同樣呈現出增長趨勢,其中第二三產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增加,第二產業產值所占比重穩步保持穩定增長,其中伴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對生產條件、技術的改良,同時也提高了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未來5年第一產業產值也同樣穩步增長(表10)。
2.山西省人均GDP預測。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勢必帶來人均GDP的增長,從對未來山西省經濟發展水平的預測結果中可以看出,未來5年山西省的人均GDP的增長幅度保持在15%左右。
人均GDP的顯著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將推進城鎮化的進程,在此過程中則要不斷地對經濟結構進行優化,才能保持城鎮化進程的穩步發展(表10)。
3.山西省經濟結構的優化預測。
在城鎮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改進經濟結構的運行模式,對未來山西省5年的經濟相關指標的預測結果中顯示,一二三產業的產值都在逐年增加,但是占地區生產總值的份額,二三產業仍占居主導地位,呈現出“二三一”的經濟結構模式,對預測數據的分析,第三產業的產值提升速度較快,正逐年縮小與第二產業產值之間的差距,經濟結構模式也逐年趨近與“三二一”的經濟結構模式。
在經濟結構模式轉變的同時,帶來的是就業人員結構模式的轉變,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每年下降0.3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每年上升0.4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模式的轉變加之就業結構模式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對城鎮化的進程帶來了壓力(表11)。
因此,在城鎮化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要不斷引導經濟結構模式的轉變,同時也要處理好新型就業結構模式下的工作、住房等民生問題。
三、未來山西省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結合對山西省未來城鎮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預測,摸清未來一段時間山西省城鎮化發展的真實水平和在全國范圍內的相對位置,有效促進山西省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協調發展。
1.強化產業支撐城鎮化發展的新格局。根據全省產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圍繞區域資源稟賦、環境承載能力、現有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產業轉型發展趨勢,改造和提升現有產業,淘汰落后產能,強化產業支撐,加快城鎮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形成產業支撐城鎮化發展的新格局。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推動中心城市構建具有山西省特色的高端制造產業和服務業體系。結合山西科技創新城、太榆同城化建設、晉北現代煤化工基地建設、百里汾河經濟帶建設等重大布局,推動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具有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同共進的產業體系。
2.加速產業梯度轉移帶動城鎮化發展的新面貌。借助全國產能結構調整的機遇,積極承接東部地區轉移而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加工制造業,通過產業轉移帶動山西省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對于資源優勢相對突出的城市,要借助本地豐富的優勢資源,換取轉出地的資本和技術要素,同時適當拓展產業鏈,積極探索資源產品的精細加工,實現與轉出地在產業發展方面的合作共享。對于資源枯竭型地區,要積極克服資源發展瓶頸,適當發展綠色高效的接續產業,著力探索出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高的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
3.構建產業集聚助力城鎮化發展的新格局。推動產業集聚區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將基礎配套設施、標準化廠房、都市工業樓宇以及外部交通環境建設納入到城鎮發展規劃之中。通過工業化集聚水平的提升帶動城鎮化水平提高,進而推動城鎮綜合承載能力、要素吸納能力、產業輻射帶動能力的提升,最終形成產業聚集帶動城鎮化發展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李玉冰,曹俐.山西省農村城鎮化問題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1(11)
[2] 劉思峰,黨耀國,方志耕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易德生,郭萍.灰色理論與方法――提要?題解?程序?應用[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4] 崔晉生.關于山西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太原大學學報,2004(5).
[5] 盧建明.關于山西省城鎮化的認識[J].前進,2010(8)
篇10
一、把城鄉統籌作為根本。傳統城鎮化在城市和農村的關系上,無論從制度層面還是工作層面都重城輕鄉,不僅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從農業農村抽取資源,還人為地限制農村人口進入城鎮,為城鄉協調互動設置樊籬,形成了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著眼于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特別是對于河南這樣一個有著1億人口的農業大省來說,即使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仍然有5000多萬農民生活在農村,更加需要統籌處理好城市和農村的關系,解決重城輕鄉、城鄉割裂的問題,讓廣大農民更多地享受城市文明成果。為此,在理念上,必須對城市和農村一視同仁、整體對待,統籌謀劃、一體建設;在規劃上,必須打破城鄉界限,把農村發展納入城鎮體系,實施全域規劃,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要素聚集規律與趨勢,在一定區域內統籌規劃建設中心城市、縣城、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形成地方特色鮮明、空間布局科學、結構形態優化、功能合理完善的城鎮體系,更好地發揮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轉移作用和對農村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在體制上,必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城市文明、工業文明向農村輻射,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實踐上,必須重視中小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把中小城市作為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重點,鼓勵引導就近城鎮化。對于高度城鎮化后仍然生活在農村的那部分居民,鑒于生活方式一般取決于生產方式,應當積極順應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盡可能創造條件讓他們過上城市般的生活。工作中應將新型農村社區作為一個重要抓手,突出遵循規律、科學規劃,突出政策引領、農民主體,突出權益保障、規范運作,在具備條件的地方積極穩妥有序推動村莊變社區、農民變市民,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生產生活面貌。
二、把人口轉移作為核心。城鎮化的實質是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并享有市民權益。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環節和核心標志。目前,我國一些地方出現了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現象。沒有人口的城鎮化,僅僅完成了“半個城鎮化”,只有把農村人口轉移進城,并與市民平等享有城鎮公共服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城鎮化,才能實現人口與土地同步城鎮化。而轉移進城農民享有城鎮公共服務的程度,也是衡量城鎮化質量的標尺,這個程度越高表明城鎮化質量就越高。從現實看,把農民轉化為市民,首要目標群體是進城務工的農業轉移人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表明,農民工不僅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城鎮化的主力軍,從1982年到2010年的28年間,我國城鎮化率提高約26個百分點,其中進城農民工貢獻了一半。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進城農民工達到近2億人。但是,這些農民工很難享有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城鎮人口,只能算作“半個城里人”。也就是說,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需要解決好這個群體從農民到市民的空間、身份(包括依附其上的各項權利)、職業、行為和心理等一系列轉換,其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在城鎮擁有穩定的職業、固定的住房,平等享有城市公共福利,子女能夠在城鎮學校上學。這里面,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為預防出現“城市病”,應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更好發揮中小城市特別是縣城吸納農村轉移人口的主渠道作用;二是為消除農村轉移人口的后顧之憂,應允許他們自愿選擇城市社?;蜣r村社保,并暢通轉換接續渠道,長遠看是逐步實現城鄉社保一體化;還應允許繼續保留承包地、宅基地等使用及收益權利,或根據個人意愿進行轉讓。
三、把產城融合作為基礎。產業是加快城鎮化的動力,城鎮化為產業發展創造條件,二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從促進農民進城的角度來看,就業是決定農村人口轉移的主要因素,只有產業得到發展,城市具備足夠的吸納就業能力,農民才能向城鎮有序轉移。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必須把發展和集聚產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并與促進人口向城鎮轉移緊密結合,真正做到以產興城、依城促產、產城融合,實現城鎮化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當前,尤其需要加快中心城市和縣城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城市新區建設和產業發展,力求城市基礎設施與產業集聚區銜接共享、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相互支撐;工業升級需要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更是密切相關,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聯系,會形成大量的服務需求,應完善商務中心區、特色商務區等城市服務經濟發展載體,做大做強城市服務業;銜接好專業園區與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通過推動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壯大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民就近就業增收,推動農村城鎮化。
四、把提升功能作為關鍵。“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背鞘斜仨毮軌驖M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讓人們過上有尊嚴、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好生活,這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和目的。所以,推進新型城鎮化,需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適應居民實際需求和技術進步,堅持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打造完備的高水平服務體系。重點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管理手段,系統完善市政公交、水電氣熱供應、污水垃圾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強公共服務提供能力,重視解決人口擁擠、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城市內澇以及住房、上學、看病困難等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向市民提供優美、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提供先進、安全、便捷的通訊服務,提供現代、智能、立體化的交通體系,提供多元、開放、大眾參與的文化娛樂,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以及其他方面的良好公共服務,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五、把文化傳承作為靈魂。城市的魅力不僅體現在豐富的資本和信息、充沛的人流和物流上,更體現在豐富的文化資源方面,包括文化遺產、歷史古跡、教育研究、傳媒娛樂、時尚文化等。一個城市能夠讓人們記住的,往往不是多么現代化的建筑,而是那些富有獨特風格和個性特征的人文群落。傳統的城鎮化重形不重神、重物質不重精神,每個城市都在傾力打造一座座標志性的現代化建筑,追求光鮮的城市形象。在那些同質化建筑拔地而起的背后,是一大批有著中國傳統風格和傳統元素的舊建筑被拆除,城市原有的歷史風貌被破壞。因缺乏文化內涵,城市面貌趨于單一和雷同,失去了鮮明的個性特征,也失去了靈魂和歷史;因過度追求物質性的東西,忽視人們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城市居民對所在城市缺乏認同,生活幸福感也不會太高。我省絕大多數城市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富有特色的文化,推進新型城鎮化應增強文化傳承的自覺性,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為依托,吸收融合最新的文明發展成果,建設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獨特人文魅力、豐富文化內涵和較高文化品位的特色城市。
六、把改革創新作為動力。破解影響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從根本上講靠改革創新。對于河南來講,應充分用好《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和《中原經濟區規劃》賦予的先行先試權,正確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下更大決心和氣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力爭在戶籍、土地、財稅、金融、投資、住房、教育、社保、社會管理、行政體制、城市化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改革和破除城鄉及城市內部“二元結構”上率先突破,消除發展瓶頸制約,為持續發揮城鎮化效應提供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保障。比如,戶籍制度改革方向是取消戶籍制度,建立以身份證(社保卡)登記識別居住制度,實現人暢其流,并取消城鎮各項公共福利與戶籍掛鉤政策,實現城鎮常住人口同等享有城鎮公共福利;土地制度改革方向是破除城鄉二元土地制度,打破政府壟斷,確認農民土地權利,賦予農村集體土地完整產權,實現城鄉土地產權平等,使農村集體土地能夠直接進入市場,建立健全個人、集體、法人、政府多方參與的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交易市場;城鎮投融資體制改革方向是允許金融機構根據收益和風險平衡的原則自行參與城鎮建設,允許民間資金按照政府規劃來建設公共設施、提供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