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范文

時間:2023-03-28 17:3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質災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主要災害點的分布

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及地災現狀調查分析,我市今年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隱患點共28處(詳見附件)。

二、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影響范圍

我市突發性地質災害多為小型地質災害隱患,故影響范圍限于災害點附近區域,威脅對象主要是災害隱患點附近居民、行人、房屋及設施等生命財產安全。通過排查分析,各地的隱患情況如下:

德清縣地質災害點主要分布在6個鄉鎮,其中莫干山鎮、筏頭鄉、武康鎮、三合鄉、洛舍鎮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內,新市鎮位于地面沉降區內。引起發生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類采礦活動、建房無序開挖邊坡等活動造成巖體構造被破壞,在外動力作用下,容易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今年還需對去年因麥莎臺風造成的莫干山鎮朗家村仙人洞筍廠后山體滑坡進行工程治理,并需對去年已完成工程治理的筏頭鄉外瑤塢村滑坡的穩定性進行監測。

長興縣地質災害與地下采煤、開挖坡腳、削坡過陡和爆破振動等人為因素有關。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白峴鄉訪賢村鳳凰亭滑坡等10處,這10處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穩定性差,潛在危害大,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三種,且以崩塌、滑坡為主。崩塌主要發生在公路沿線陡坡、礦山陡崖,且以巖質為多;滑坡一般發生在采礦、修路、建房等形成的人為削坡處,巖質、土質均有,以土質為主;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該縣西北部地下采煤區,均為冒頂型塌陷。

安吉縣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重點地區是章村、杭垓、鄣吳、天荒坪、昆銅、上墅、良朋、山川、孝豐、皈山等12個鄉鎮36個重要地質災害點。特別是梅汛、臺汛期間,由于降雨強度大、時間長、范圍廣,由暴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將會增多;一些礦山尾礦壩和廢渣堆放點極易發生泥石流;工程建設人為開挖坡腳、亂砍濫伐,也會造成滑坡、泥石流的發生;其它類型的地質災害也可能會少量發生。

市本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共3處,主要分布于吳興區的埭溪鎮和**開發區的楊家埠鎮等丘陵地區。此外,我市大部分廢棄礦山由于開采宕面揚程高,坡度較陡,巖體不穩定,公路、鐵路等交通沿線切坡修路及山區農戶切坡建房存在著安全隱患,在汛期可能會引起塌方、滑坡等地質災害;東部平原地區由于地下水開采,引發地面沉降的發生,威脅到杭嘉湖平原南潯、練市、菱湖等鎮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

三、重點防范期

我市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4月至6月的梅汛期和7月至10月中旬的臺汛期。根據市有關部門的預測,今年4月至6月春雨、梅汛期雨量將多于去年,影響我市的臺風可能也較往年多。由于降水持續時間長,土體軟化、飽和,極易誘發以山區風化巖及松散坡積層土體滑坡、公路邊坡、礦山宕面及廢棄礦點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7月至10月中旬的臺汛期降雨強度大、范圍廣,由暴雨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將會增多;一些礦山尾礦壩和廢渣堆放點極易發生泥石流;人為切坡建房或修建公路后,遭遇災害性天氣時極易發生山體滑坡或巖體崩塌。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按該方案的要求,密切關注天氣變化,認真落實汛期險情巡查、值班、災情速報等制度。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防治原則,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完善災害防治市、縣、鄉(鎮)、村四級責任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災害防治網絡,對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落實監測人,劃定危險區,設立警示牌。各重點災害發生點由市、縣(區)國土局(分局)發放防災明白卡,卡上須載明具體防范措施及緊急處置辦法。

(二)加強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媒體、標語、網絡等宣傳工具,廣泛宣傳地質災害的防治知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防范意識,完善群測群防體系。

(三)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落實地質災害的預報制度、險情巡查制度、汛期地質災害應急值班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一旦出現災情或險情,應視災害程度及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報告必須迅速、準確,內容包括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時間、規模、種類、傷亡人數、發展趨勢、可能涉及的范圍及經濟損失等內容。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接到報告后要組織人員趕赴現場,了解災情,組織搶救,把受災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四)認真做好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工作。汛期和臺風期間各級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明確責任,對重要地質災害點開展巡查工作,落實包括監測、報警、疏散、應急搶險等預防措施,明確監測任務和人員。及時提醒各工程施工單位及礦山要特別注意區域地質環境的變化,杜絕人為誘發災害。

篇2

一、存在問題

(一)部分鎮對于該項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一是有的還沒有組織召開2013年地災防治專項工作會,對2013年地災防治工作還沒有進行部署;二是有的還沒有組織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三是有的還沒有編制2013年度地質災害防御預案和應急預案;四是有的對專(兼)職監測員管理不到位,部分監測人員電話不暢通,素質較差,責任心不強。

(二)部分防災措施落實不到位。一是部分較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沒有編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二是有的《預案》公示上墻制度沒有落實;三是有的監測人員的監測裝備沒有落實到位;四是部分隱患點沒有設立監測點;五是監測記錄不規范。

(三)個別隱患點需作應急處置。一是新樂鎮銅鼓村木姜巖危巖隱患點。該隱患點上幾個巨石已懸空,隨時有下滑的可能,危巖下的6戶16人和房屋42間隨時會有生命財產安全,對巨石應作應急處理;二是白節鎮青風村新瓦房滑坡隱患點。該滑坡體上排水溝堵塞嚴重,嚴重影響水溝的截排水功能,同時該滑坡體上羅玉生戶房屋后側有巨石懸空,隨時有下滑的可能,對排水溝和巨石應作應急處理。

二、整改情況

(一)區國土資源分局排查工作小組對排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給當地政府作了匯報,部分鎮政府已及時組織召開了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項會議,并對參會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

(二)對于預案公示上墻制度還沒落實到位的,區國土資源局正積極對每個點的撤離路線等基礎資料進行收集匯總,統一制作公示牌;監測人員裝備問題,區國土資源局已落實資金進行統一購買下發;隱患點沒有設置監測點的在國土資源所的指導下已逐一進行設置;監測記錄不規范問題,區國土資源局已向市國土資源局匯報,市國土資源局已統一印發了監測記錄本下發到各監測點,規范監測記錄。

三、工作建議

(一)在6月底前都還沒有召開2013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項安排布置會和突發地質災害演練的鎮,建議區政府進行通報,并責令其進行整改。

(二)對于存在監測人員素質低,電話不暢通的點建議鎮政府加強管理,對于責任心不強的監測人員及時進行更換,保證監測人員履職到位。

篇3

地質災害資金請示一區政府:

經我街巡查發現位于南灣社區常春大街6號房屋后面山體嚴重開裂,經市國土房管局黃埔區分局地質災害防治辦和廣州市地質調查院工作人員、專家現場勘察,證實該處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隨時可能出現山體滑坡、崩塌,危及附近居民人身、房屋及其它財產安全。根據廣州市地質調查院《關于黃埔區穗東街南灣社區常春大街6號民宅邊坡潛在地質災害調查情況的函》(穗地調災函[20xx]005號)和黃埔區地質災害防治辦《關于做好南石市社區常春大街6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復函》的要求,我街已完成靠近地質災害隱患點附近居民的搬遷安置工作,并安排社區專人監控、設立《危險警告》牌、下發《預防地質災害安全告知書》。由于雨季來臨,為盡快消除該處地質災害安全隱患,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我街根據區地質災害防治辦建議,在“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政府網站”公告的“廣州省地質局地質災害防治甲級資質單位情況表”中委托“廣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對前期作應急搶險處理工程進行設計和預算,共需經費為9.2萬元(包施工、設計和監理等費用),經區財政局評審在合理范圍內。根據區財政局《關于穗東街南灣社區長春大街6號地質災害經費的辦理意見》(埔財預辦文〔20xx〕215號),該項資金擬在歷年區水利基金結余中解決。

妥否,請批示。

地質災害資金請示二三明市國土資源局:

泰寧縣屬地質災害易發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據統計全縣有135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著近萬間民宅及1056戶6844人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近幾年來,我縣在省、市上級國土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積極采取避讓搬遷和工程措施治理相結合,目前全縣已采取工程治理與簡易工程措施治理隱患點26處。全縣仍有三分之一的隱患點需進行搬遷或采取工程措施治理,且資金投入量較大。目前急需治理的項目有:

1、上青鄉上青村滑坡治理項目。該災害點20xx年“6.18”期間,受強降雨影響發生山體滑坡,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約1.5萬立方米,山體出現多處裂縫,直接威脅著45多戶196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幾年6-8月份,每逢大雨,該處山坡坡面常發生小型滑塌。該項目20xx年8月委托省地礦建設集團編制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是重力式擋墻+錨索框架+削方+截排水溝,項目總投資280萬元,其中:申請省級補助資金230萬元,自籌解決50萬元。

2、大龍鄉大布村橋頭滑坡治理項目。該滑坡位于大龍鄉大布村街道橋頭,由于20xx年6.16連降暴雨引發山洪,發生嚴重山體滑坡達2.5萬立方米,山頂處出現滑體后緣拉張裂縫長100-300M、寬10-30CM、深10M,直接威脅居民112戶426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大該項目20xx年8月委托省地礦建設集團編制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是采用重力式擋土墻+削坡+錨索(錨桿)格溝+坡面防護+截排水溝。項目總投資240萬元,其中:申請省級補助資金200萬元,自籌解決40萬元。

3、新橋鄉新橋村滑坡治理項目。該點屬不穩定土質滑坡,20xx年“6.18”期間,受強降雨影響,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約1.1萬立方米,山體出現多處裂縫,直接威脅著32多戶136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目前滑坡處于欠穩定~基本穩定狀態,一旦受強降雨等不利的影響,將可以再次產生滑動,其危險性、危害性大。該項目20xx年8月委托省地礦建設集團編制完成了可行性研究報告,主要是采用擋墻+削坡 +坡面防護+截排水溝,項目總投資160萬元,其中:申請省級補助資金130萬元,自籌解決30萬元。

我縣為全省經濟欠發達山區縣,縣鄉兩級財力有限。為此,懇請給予列入20xx年度省級地質災害治理資金補助計劃。

以上請示妥否,請批復。

地質災害資金請示三天全縣人民政府:

新場鄉新場場鎮老街,農戶房屋臨滎天河而建,涉及農戶38戶。目前,該人口密集點臨河土層出現下滑現象,嚴重威脅到農戶的房屋安全。今年6月,已有兩戶農戶的房后護坎發生垮塌。

在得知這一情況后,我鄉庚及上報縣國土資源局,由國土資源局幫助聯系四川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八二”大隊工程師現場進行了勘查。確定土層逐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滎天河水長期沖刷土層基礎,導致土層基礎淘空,因而出現下滑。“4.20”地震進一步加劇了土層下滑。

篇4

一、成立地質災害防控領導小組:

組 長:李 X

副組長:魏XX

成 員:楊XX

主要職責是加強領導,組織指揮,落實值班人員,監督避險,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成立避險應急分隊:

隊 長:李 X

副隊長:魏XX

成 員:楊XX、陳XX、趙XX

主要職責是加強對險情的監測、報告,負責對危及群眾的應急避險轉移及各類突發事件的緊急處置,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防控措施:

1、趙以豐所有在家人口不準在家住宿,危險排除前不準返回家中居住,陳長虎家要隨時關注險情,有危險第一時間撤離。

2、安排值班監測人員,時時監測。由魏XX從即日起按此順序輪流24小時值班監測。

3、急時報告險情。值班監測人員一旦監測到險情,立即高聲呼喊周圍群眾協助撤離,并電告鄉政府安辦。

5、防控領導小組根據險情確定應急具體方案,必要時調集應急分隊幫助群眾轉移人員和財產。

篇5

今年全國氣候異常,進入汛期以來,我市多次出現強降雨、大風、雷電天氣,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這些問題引起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為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地質災害發生,各街道辦事處,各鎮人民政府,區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對照職責要求對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進行檢查,把工作做全、做細。

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織協調各成員單位搞好配合。成員單位區國土分局、區住建委、區教育局、區安監局、區交通運輸局、區公安分局、區水務局、區財政局、區文廣新局、區園林局、區民政局、區衛生局、區供電公司、市規劃局直屬第三分局等部門,要服從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的領導,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確保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質災害的損害程度。

1、各街道辦事處、各鎮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領導,按照屬地管理和分級管理的原則,做好本地區地質災害調查、排查工作;制定本地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措施。在本轄區地質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鎮、村搶險救災隊進行救援;及時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報告災情。重要災害點在汛期前要安排好災害一旦發生時的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設置好預警信號,并經常演習,保證暢通;加強地質災害受威脅居民搬遷工作,在汛期做好受威脅居民撤離避讓工作,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巡查、監測、值班工作。

2、區國土分局組織落實好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協調、指導和監督各有關責任主體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做好全區重要災害點的調查、排查工作;組織協調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調查評估工作,制定突發性災害的搶險救災方案并組織實施。負責災害信息的調查、收集、整理和上報工作。

3、區住建委、市規劃局直屬第三分局負責做好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責組織工程建設誘發地質災害的排查、監測、搶險救災工作,制定應急排危方案并組織實施。把好項目審批關,擬建項目均要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加強監管,嚴禁切坡建設、破壞地貌景觀、誘發地質災害的行為。對已審批的項目應督促建設單位做好護坡、綠化美化、景觀恢復等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把好建設項目驗收關,建設項目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4、區水務局負責做好水利設施建設誘發的地質災害和對水利工程安全產生威脅地質災害的防范工作。聯合國土資源部門開展所有水庫、河道等附近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工作,并落實監測、防范措施;負責對因水利設施建設誘發的地質災害和直接威脅水利設施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5、區交通運輸局要進一步做好國省干線公路沿線邊坡及周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責協調、指導和監督有關街鎮做好農村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是組織開展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發現險情,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并在隱患路段設立醒目的警示牌,提醒過往行人和車輛注意;

二是每年汛前要編制年度公路沿線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較大地質災害隱患處所,要編制專門的應急預案,組建搶險隊伍,落實搶險材料、機具;

三是監督公路建設及施工單位,在選擇臨時辦公、工棚選址及設備安置場地時,必須避開公路沿線附近地質災害危險點;

四是堅決杜絕挖坡修路,破壞地質環境,誘發地質災害的行為,對因公路建設形成的高陡邊坡和不穩定斜坡,要責成建設或項目法人單位及時治理,確保治理工程和公路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五是對公路兩側巖石破碎、易發生巖體崩落的路段,要及時封閉路面,設置牢固的坡面防護系統,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

6、區文廣新局負責做好旅游區(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對全區從事旅游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和從業人員進行防災知識培訓,在游覽時間、路線和景點選擇上,要特別注意避開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暴雨期和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段,避免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督促各旅游區(點)管理單位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查,做好監測工作,發現險情,及時采取防范措施;監督各旅游區(點)開展景區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并根據評估結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7、區教育局負責做好學校校園內部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發現學校校園內及周邊地質災害可以情況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組織做好在校師生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教育培訓工作,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消除地質災害對學校校舍和師生的威脅。

8、區安監局負責督導各工礦企業和其他生產企(事)業單位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開展工礦企業和施工單位生產和施工現場地質災害排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到位,確保工礦企業安全生產。

篇6

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對省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的劃分,我區被列為地質災害易發區。按照《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35號)要求,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的各類建設項目,在其可行性研究階段或項目立項前,都必須按規定要求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凡不按規定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提交評估報告的,國土資源部門不得審批建設項目用地預審,不得批準供地、用地,發展改革部門不得辦理立項審批或備案手續,規劃和建設部門不得辦理規劃建設手續。因此,各鄉鎮人民政府、區直相關部門、各項目(城市開發)業主要充分認識到做好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不僅是國家的一項政策要求,同時也是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具體體現,必須高度重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并將評估工作落實到位。

二、加強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凡屬于建設用地必須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未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國土、經委、發改委、規劃和建設等職能部門,不得通過其建設用地預審或審批。此前未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已辦理了相關手續的應當由相關部門督促其限期完善評估工作,否則由各職能部門收回有關預審或審批手續。

1.屬單獨選址的建設項目,在建設用地單位申請建設用地預審時,必須提供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2.屬城鎮批次建設用地的,在規劃時應對整個規劃區進行場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該規劃區內的建設項目不再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但城鎮建設規劃區未進行場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對靠山、沿河、高截坡、高填方等地帶的用地,在建設用地批準前,必須由開發業主提供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3.屬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包括農房)的,對靠山、沿河、高截坡、高填方等地帶的用地,在建設用地批準前,必須由用地單位(個人)提供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4.農房建設用地的,各鄉鎮在規劃農房建設用地時,必須要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排查,規避將其農房用地規劃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域的靠山、沿河、高填方等處。無法規避的必須由建房者委托有資質的地質災害評估單位進行評估,根據專家評估意見整改驗收后才能辦理農村建房手續。

三、嚴格堅持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備案制度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由建設用地申請單位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并由建設用地申請單位或評估單位自行邀請專家對評估單位所提交的評估報告進行評審,出具專家評審意見,填寫《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備案登記表》,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登記備案。建設用地申請單位在申請預審或申請用地時須將已經審查備案的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備案登記表》和專家審查意見及建設用地報件材料一同報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進行,根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與建設項目重要性劃分為三級。一級評估由獲得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地質災害勘查甲級資質證書的勘查單位進行;二級評估由獲得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地質災害勘查甲、乙級資質證書的勘查單位進行;三級評估由獲得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地質災害勘查甲、乙級以及由省國土資源廳頒發的丙級資質證書的勘查單位進行。對承擔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單位實行資質審查認證制度。嚴禁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勘查單位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篇7

1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因為自然地質的變化,作用,或者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地質環境惡化,從而對人類的生命以及財產造成的損失,人們稱之為地質災害。地質災害,來自于自然,可以說是一種不可抗的災害,預測以及治理都相對困難,一旦災害發生,所帶來的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所以,我國政府在這個方面一直重視,但是因為,經濟基礎以及技術水平的制約,目前為止,也不能對地質災害進行全面的防預。面對大自然的力量,人類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努力,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全面分析地質環境,對其各種運動規律都分析掌握透徹,這樣就能夠對可能出現的災害有所預測,并有針對性的制定相關防治措施,地質災害的種類有很多,其中比較常見的為泥石流,山體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土地退化等等。

2地質環境。從廣義上講,地質環境就是指巖石、水以及大氣等物質所構成的體系,那么從狹義來說,則是巖石團與其所產生的風化物,地球在不斷變化和運動過程中,其地質環境也是在不斷更改的,因此,地質環境,就是地球演化的結果,巖石團與水圈以及大氣圈等進行作用,相互交換能量,從而形成了目前人們所看到的地質環境。它們是最后一次造山運動與冰期后形成的。地質環境是再一個相對開放的環境中發生的,其中會有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氣圈等進行參與,各個圈層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形成了最終的地質環境。所以說,從地質環境中能夠分析出地質運動的規律,從而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預測,減少損失。

二、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通過對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夠看出,想要有效控制地質災害的發生,首先就是要對地質環境的規律進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只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制定防治措施,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地質災害總是發育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地質環境是地球自身運動與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地質環境在不斷演變過程中,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尤其是在近些年來,我國的地質環境變化比較快速,人類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強度都在增加,追求經濟效益的腳步越來越快,因此,地質環境的變化速度,也超過人們的想象,并超出了環境本身所能承擔的范圍,這樣的結果,就是地質災害頻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質環境中,它不可能脫離地質環境而獨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質構造一起構成了地質災害的發生的條件,它們的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成為了地質災害發生的誘因。

2地質災害影響地質環境質量的優劣。按環境學的定義,所謂環境質量一般是指:“在一個具體的環境內,環境的總體或環境的某些要素,對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程度?!睂Φ刭|環境而言,環境質量就是指構成地質環境的各要素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如前所述,如果地質環境的改變超過了地質環境的自適應能力,就會產生某種地質災害。從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來看,地質災害的發生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復雜、氣候因素繁多的國家,每年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是以百億元計的??傮w來說,地質災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影響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是間接地影響整個人類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從地質環境保護角度來說,地質災害的產生與發展,影響了反映地質環境質量優劣的地質環境各要素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適宜程度。地質災害越嚴重,發展速度越快,危險性越大,對地質環境質量的影響也就越大。

三、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

進行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必然要遵循地質環境發展規律,在災害發生之前,采取可持續的防預措施,減少其發生的幾率,或者是在災害發生之后,在第一時間內采取治理措施,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這兩者就是人們常說的“防”與“治”。只有采取防治結合的手段,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兩種,一是防止將擬建工程設施(含居民點)放進有致災作用存在或有其發生危險的危險區,這是“避”;二是將已處于致災作用威脅之下的人、物、設施撤離危險區,這是“撤”。

篇8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2 文獻標識碼: A

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兜刭|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1、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防治措施: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1)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巖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地表水進入滑坡區,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內,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于巖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鉆孔疏干;b垂直孔排水;c豎井抽水;d隧洞疏干;e支撐盲溝。

(2)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

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減載;b邊坡人工加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防護措施主要有: 遮擋、 攔截、支擋 、護墻、護坡、 鑲補溝縫、 刷坡(削坡)、排水。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防治措施:根據滑坡泥石流發生的規律和活動強度,全面規劃,采取遠近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

2.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造成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防護措施:(1)避讓防災;(2)工程設防;(3)拆除

2.5 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如: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亦經常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

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定至不穩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而人工因素誘發下,就大大地縮短了自然演化時間,加速巖土體的巖性變化,而導致突變災難的發生,并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是誘發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例如人類活動產生的升溫效應,對氣候及地質災害誘發作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1998年洪災損失2000多億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

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

(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

3.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3.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2.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 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4、結束語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9

篇9

1.地質災害產生因素

1.1 疏于排水

采礦時對地下水必須進行疏干排水,甚至要深降強排.由此而出現了一系列的地質災害問題。首先是礦井突水事故不斷發生。許多煤礦的上覆和下伏地層為含水豐富的石灰巖,特別是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不僅煤系內部有含水性強的地層,其下伏為巨厚的奧陶紀灰巖。這些礦床隨著開采的延伸,地下水經深降強排,產生了巨大的水頭差,在一些構造破碎帶和隔水薄層的地段,煤層承受到來自下部灰巖地下水的高水壓,威脅著礦井和職工生命的安全。其次是由于疏干排水,使許多巖溶充水礦區引起地面塌陷,嚴重影響地面建筑、交通運輸以及農田耕作與灌溉。各礦區附近均有地面塌陷現象,水位下降很多,使廠礦、工業和生活供水原有系統發生吊泵,形成無法供水的局面。再次是某些礦山由于排水,疏干了附近的地表水,淺層地下水長期得不到補充恢復,影響植物生長;有的礦區甚至形成土地石化和沙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2 其他因素

礦山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很多,有些是開采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如開采深度的增加,使得地應力相應增大引起冒頂、片幫、脫盤甚至巖爆的嚴重地壓災害;有的是開采中忽視預防或開采不規范、管理不科學導致的,如采空區不及時充填、廢渣廢水隨意排放、水文地質及構造不了解、巷道偏離、盲目指揮、違章作業、私挖亂采等,非穩定因素積聚到一定限度引發各種災害;有的礦山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或為擺脫一時的經營危機,摒棄常規如采富棄貧、求近避遠,結果為后期發展埋下災害隱患;曾一度泛濫的民采風潮掠奪式的開采活動也對部分國有大中型礦山造成嚴重干擾和資源、環境破壞。

2

2常見且危害性較大的幾種礦山地質災害

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多種多樣,影響范圍也有大有小。目前常用的分類方案主要有兩種:第一,按地質災害所需的時間分類;第二,按地質災害的空間形態與誘發因素分類。鑒于目前的很多研究將著力點放在上述第二種分類方式描述的三種大類級別的地質災害上,且研究比較詳盡,本文主要針對破壞性較強且發生較普遍的幾種礦山地質災害進行論述。

2.1 礦山崩塌

礦山崩塌通常指坡度較大的斜坡上的尾礦、巖石及土壤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脫離原來位置,發生崩塌、滾落并堆積在平坦位置的現象。礦山崩塌主要由尾礦堆積不合理、礦坑設計缺陷等原因造成。崩塌造成的形狀不一、大小不同的堆積在平坦處的堆積物,稱為崩積物,有時也會被稱為尾礦堆或碎石堆。

礦山崩塌會使建筑物,有時甚至使整個居民點遭到毀壞,使公路和鐵路被掩埋。礦山崩塌帶來的損失,不單是建筑物毀壞的直接損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斷,給運輸帶來重大損失。礦山崩塌有時還會使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這樣就會將上游建筑物及農田淹沒,在寬河谷中,礦山崩塌還可能使河流改道及改變河流性質,從而造成急湍地段。

2.2 滑坡與泥石流

滑坡是指山坡上的碎石、土壤及其他雜物,受天然降水沖刷、地震活動、及邊坡失去穩定狀態等因素影響,在重力的驅使下,整體性或者呈分散狀態順著山坡向下移動的自然現象。泥石流通常是指大量降水夾帶泥土、碎石甚至巖塊,以極快的速度由山頂或山腰沿一定的槽道或直接沿山體直沖而下,并在山地低洼處堆積。

滑坡和泥石流也是經常發生的礦山地質災害,常常給礦山開采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有的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發生在工礦區的滑坡和泥石流,可損壞采礦設備及廠舍,威脅職工生命安全,影響礦山生產活動,從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2.3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采礦造成的地下支撐減少、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地表巖、土體向下塌陷,并為地表造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常見現象。如果這種塌陷出現在經濟生產場所或居住區,便會演變成一種可怕的礦山地質災害。這種礦山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嚴重威脅礦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安全,尤其多見于煤礦的開采過程中。全國各地因煤炭開采造成的地表塌陷屢見不鮮,破壞耕地、建筑物、威脅交通安全。

2.4 瓦斯爆炸

瓦斯爆炸是指煤礦開采過程中,通風不良、煤層氣泄露等意外導致礦井中的甲烷濃度意外升高,在遇到明火的條件下發生的爆炸,是一種快速的連鎖反應。從化學原理上講,瓦斯爆炸就是達到危險濃度的CH與自然界中的O2在達到燃燒溫度下出現的劇烈燃燒反應。

3.地質災害防治對策

3.1 泥石流防治對策

要防治礦山泥石流現象,礦區企業應將攔擋作為工作重點,并輔之以排泄和疏導。綜合分析礦區所處的地質條件及狀況,在泥石流現象容易產生的地方提前修筑攔截壩,用以封固該地方范圍內的松散物質,另外,還應在適當的地方建造溝渠,可以在泥石流現象出現時,及時、流暢的通過溝渠來排除泥石流及其他雜物。應分別對待廢石、渣土剝離等開挖工作中出現的不同巖土體,要把堅硬的巖土體放在底部,相對松散的巖土體放于表層。

3.2 崩塌的防治對策

減小開挖邊坡臺階高度。在風化破碎面積廣和軟結構面的區域要通過減小高度或減緩邊坡等措施來降低其自身重量,研究數據顯示,8m左右的臺階高度,其效果實最明顯的。阻攔滾石。在滾石現象常發的地段,要立好安全警戒標志,同時在坡腳處還應安放一些攔截構筑物,在坡腳的一定距離處可倒放生產剝離物以利于組織滾石、渣土,在爆破作業活動中,要綜合邊坡預裂爆破、逐孔降震控制爆破技術措施。

3.3滑坡防治對策

要防治滑坡,就必須減少和避免水的影響及危害。建議把工作面建成2%的反坡,這樣可有效阻止雨水匯集沖刷,在工作面頂部留出截洪溝、排水溝,必要時可利于通過水溝排除地表水等,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排洪溝必須保持暢通;應適當調整滑坡體的外形??赏ㄟ^減小邊坡滑坡邊緣的分層高度,增設幾個分層等措施,搭建安全平臺,保持坡腳的穩定性。

3.4 地面塌陷防治對策

篇10

一、總則

(一)編制目的

為了有效處置地質災害和重大險情,快速、及時、妥善防治地質災害,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和諧發展,特制訂本預案。

(二)工作原則

1、以人為本。在處置地質災害中首先救人,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和重大險情對人民生命財產帶來的損失和威脅。

2、預防為主、常備不懈。各村(居)、各有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認真按照預案做好地災防治工作。

3、統一領導、部門聯動。各村(居)、各部門要加強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的領導,統一指揮,完善應急處置運行機制,有效地協調有關部門,整合現有資源,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效率。

4、分類負責、協調配合。地質災害搶險救援工作實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管理落實責任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渝辦發[2007]99號)確定的職責分工,密切合作,認真落實各項應急處置措施。

(三)編制依據

主要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115號)、國務院《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法規和規范性文本,并結合我市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編制本預案。

(四)現狀

我鎮地質環境復雜,人類工程活動不斷增加,地質災害發生較為頻繁。截止目前,全鎮共有地質災害點7處。屬Ⅰ類搬遷避讓點2處共計威脅群眾2戶9人;Ⅱ類治理工程點4處;Ⅲ類監測預警點1處。我鎮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其中滑坡4處,危巖1處,不穩定斜坡2處。由于地質災害本身所具有特殊性和巨大的破壞性,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五)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發生在本鎮轄區內所有的地質災害和地質災害險情。

二、組織機構及職責

(一)領導小組工作職責

1、及時掌握全鎮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

2、負責協調指揮部門間的工作。

3、發生地質災害險情時,組長宣布啟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指揮相關成員立即趕赴現場,劃定危險區域,參與指揮現場搶險救災工作。

(三)、部門職責

1、國土所、城建辦:負責農房質量、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防治。

(1)做好全鎮地質災害的排查及年度地質災害預案,及時收集災情信息,向鎮政府及區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搶險中心匯報。

(2)對審批農房及其它建筑工程做好預防工作,把好選址和質檢,對已實施的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檢查,杜絕人為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

2、安監辦:負責全鎮煤礦企業、非煤礦企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加強煤礦企業、采石廠、磚廠等礦山企業管理,防人為地質災害。

(2)加強對礦山企業的安全檢查,看安全設施是否完善;

(3)加強礦井采空區的回填管理,防止地表塌陷。

3、農業服務中心:負責全鎮塘、堰、庫、堤壩地質災害的防治,組織專人開展汛期地質排查。

4、交通辦:負責做好公路、橋梁等地質災害的檢查,特別是沿山一帶公路的檢查。

5、民政辦:負責發生地質災害后的調查核實災情,組織救災物資,安排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并報告災情。

6、派出所:負責地質災害發生后的災區治安防范,加強災區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

7、民兵應急分隊:負責發生地質災害進的搶險工作,組織人員車輛,以最短時間內進行搶險。

8、財政所:負責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的籌集和管理,及時調度救災資金,確保救災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9、鎮衛生院:負責地質災害發生后的人員搶救,災區消毒等工作。

10、村社職責:各村社行政負責人,主要對轄區內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進行常年監測,實行零報告制度,一有情況及時匯報,并組織村民撤離危險地帶并及時開展搶救工作。

三、預測預警

(一)監測: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監測網絡的作用,開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檢查,并做好記錄,加強對地質災害重點地區的監測和防范,發現險情及時向臨江鎮政府和臨江國土所報告,在危險區域設置警示標志標牌。

(二)報告制度: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建立健全災情速報制度,保障突發性地質災害緊急信息報送渠道暢通。

四、應急行動

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后,由組長李凱同志宣布啟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黨政辦負責通知應急搶險的成員單位進入戰備狀態。派出所和交通辦立即組織警力和工作人員維護交通秩序;搶險隊和民兵應急分隊趕赴災害現場進行搶險救援;衛生院組織人員立即趕赴災害現場進行醫療救助;派出所負責人員疏散和治安保衛工作。及時將地質災害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情況和調查處置結果不間斷地向上級匯報。依靠臨江鎮應急力量無法處置的地質災害,由鎮政府向區政府請求支援。

五、應急保障

1、物資保障:由領導小組協調相關職能部門配備或緊急調運必要的應急救援和工程搶險物資。

2、隊伍保障:鎮、村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隊,完善聯系方式,并保持手機暢通。

3、交通保障

領導小組必須保證一臺車輛負責前線指揮,鎮政府黨政辦負責交通運輸安全保障工作。

4、醫療保障

衛生院負責醫療保障工作,醫療應急小分隊及時到達受災點,幫助、指導災區防疫消毒和救治傷員。保證綠色生命的暢通和醫療物資的儲備。

5、治安保障

派出所負責道路通暢和治安保障工作,負責指揮地質災害現場警戒、道路交通控制、維護地質災害現場的治安和組織人員疏散;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質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