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救援范文

時間:2023-04-08 15:56: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緊急救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柴油是僅列汽油之后的易燃易爆液體,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F我公司柴油罐最高儲量為叁噸,貯存場所距電房8米。為了防止災害性事故的發生或擴大,特制定如下緊急救援預案。

一、組織領導

公司設立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組長由法定代表人***總經理擔任,副組長由***擔任。成員有***、***、***、***。***總經理負責全盤指揮;***、***負責人員搶救;***、***、***負責進一步消除危險源,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并負責保護好現場;***、***負責聯系急救車輛,通知醫院,上報主管部門以及接待來訪等事宜。

二、警戒范圍劃分:

公司:生產車間、電房、構件工棚、油罐向北10米范圍內

三、搶救行車路線

總廠:公司**路**路**路***醫院

四、報警電話

急救中心120

火警119

報警中心110

安全生產監督局

建委安全科

安全站

*總***********

五、柴油罐遭受嚴重撞擊,產生嚴重泄漏后工作內容。

1、緊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應及時趕赴現場,由分管安全生產的領導統一指揮。

2、所有員工要及時就近取滅火器、鍬、鏟、桶、盆等趕赴現場。

3、對現場進行控制,及時消除附近火源、火種、易燃易爆及助燃物品。

4、切斷電房電源,阻斷流向配電房的柴油。

5、集中全廠汽車統一調度使用。

6、利用桶、盆回收柴油。

7、清除地面殘油,或用砂土掩埋。

六、當柴油罐發生火警時的工作內容。

1、發現者應于第一時間撥打119報警。

2、緊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及時趕赴現場,在外出差的領導接到報警電話后要無條件趕回單位,各就各位,進行指揮。

3、所有員工應就近取滅火器、鍬、鏟、桶、盆等趕赴現場,并向火源拋黃砂、土,噴灑滅火劑。

4、切斷配電房外接電源,把柴油引向易于滲漏的土地面,阻斷流向配電房的柴油。

5、接好消防栓備用。

6、集中全廠汽車統一調度使用。

7、所有人員必須聽從現場指揮人員指揮,除救援人員外,所有人員均應及時疏散。

8、險情解除后,仔細清除地面殘留火種、燃油,恢復供電。

篇2

天機公司緊急救援服務的具體工作范圍,是用時間來核定的,即:在各種事故、災害發生后的現場,送至醫院治療前的時間內,對事故、災害中受傷人員進行救助、運輸服務。具體實施步驟是通過自動監控系統實施對有效地域24小時監控,同時有專人負責24小時值班接聽電話、獲取各種事故、災害發生的第一手信息;報經有關部門批準后,銷售緊急救援用銷售資金支持緊急救援工作負責施救單位救助、運輸經費,達到對求救人員免費救助的目的,減少事故,減輕政府壓力,縮短搶救時間,降低死亡率,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做出應有貢獻。

天機公司在做好緊急救援工作的同時,為更好的保證資金來源,鞏固免費救助的經濟基礎,采取多元化經營,多元化發展的方針,充分利用低空領域開發后的有力資源,開展航空旅游觀光、公務用機、吊裝運輸業務,配合城市消防、警務、交通指揮、航空遙感和航測等綜合項目,推動直升機工業的發展,全方位培育通用航空市場,以期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記者: 目前我國直升機應用的現狀如何?

羅志剛:中國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高達13億以上,國土面積廣闊,單陸地就有960萬平方公里(海洋3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2/3是丘陵、山區和高原;地貌類型多樣、地勢延綿起伏、山峰陡峻、群山疊嶂、溝河縱橫、高差懸殊。修路極其困難,公里造價在3000―8000萬元以上,而且占用大量土地,破壞自然風景。所以使用直升機是最經濟、實用和方便的交通工具。同時,我國有長達18000公里的海岸線,500多個島嶼,600多座3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等待勘探和開發的各類資源,迫切需要緩解的交通運輸狀況,高達10萬億元的個人儲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急需解決快速交通問題。

我國的現狀是: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只有76架民用直升機,332架小型飛機,而能夠投入使用的還不足300架。器材老舊、設備落后,有40%的飛行器,在使用日歷年限上接近20年。從航空企業看,全國雖有30多家,但算得上規模的也就5―6家,且都機種單一,服務單一,不能持續生產,是通用航空企業不能擺脫困境的突出問題。市場小,不對路,高成本,使許多企業入不敷出?,F在經常出現飛機總數少,但又無活干,企業買得起飛機,用戶用不起飛機的怪現象。

記者:在中國實行緊急救援有必要嗎?

羅志剛:與世界比較,可以看出我國直升機產業的差距,全世界民用航空器(直升機、小型飛機)有336000架,作業時間達4000萬小時,僅直升機美國就有10500架,俄羅斯3500架,巴西530架,認為不如我國的印度,平均1000萬人也有一架直升機。而我國1000萬人只有0.63架,作業生產時間只占世界千分之一。

權威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全球天空飛行的直升機,多達6萬架,其中一半以上為民用。而我國的民用直升機目前不足80架,只相當于美國夏威夷用于觀光的直升機總數。吳法苓認為:這與幅員遼闊的國土比起來,幾乎等于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至少落后10年。

中國改革開放的二千年,民航事業正以世人矚目的速度(是國際航空發展速度的四倍)發展,航空市場還有待進一步被開發(國民經濟每增加1%,航空業可增加2%)。

中國民航的現實說明我們只是大國而不是強國,近兩年民航出現困境,通用航空更是一個被冷落的的角落,遠遠落后于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通用航空無論從規?;蚍辗秶?,遠不及中等發達國家,航空器只有美國的千分之二,作業量只占世界的千分之一,因此存在巨大的潛力和機遇。所以中國的低空還是一塊等待開墾的“處女地”。

記者:我國目前實行緊急救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羅志剛:現代化的急救網絡如果沒有空中救助是很不完善的,有些事故沒有直升機無法解決。病人急病發作,救護車卻堵在三環路上插翅難飛,耽誤了病情,輕的給病人留下終生的遺憾,重的造成病人死亡,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如果我們有了直升機,就可以不受交通阻塞的限制,從空中將病人接來,甚至可以在飛機上實施搶救。

我國專業司機現有8000多萬名,每人每年交100元緊急救助費就有80多億元人民幣。救援中心為每個司機發一張“緊急救援卡”,司機本人和第三者發生的交通事故,憑此卡,“救援機構”就可現場免費救助并送達醫院。般歐洲人出國,必定隨身攜帶護照、信用卡和緊急救援卡。據統計,每年來華的外國人士已達3000萬人次,短期歸國投資、觀光返鄉的華僑。港澳同胞已突破8000萬人次,每次救援費用15元,合16億元人民幣,緊急救援卡的發行是個不小的市場。

從事各種特殊危險工作的人員。決定了他們比常人需要緊急救援卡的概率更高,按每人50―500元計算,全國匯總也是個不小的數額?,F在已進入我國的50家外資保險公司和境外保險業在華的80家辦事機構,240家外國銀行在京設立的辦事處,世界500強企業來京、滬設立的近400家分支機構,他們對我國創立救援產業都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參與的愿望。

記者:我國直升機應用的發展前景?

羅志剛: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境外來華的公務機約200架次,到1999年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起飛的公務機已達1000多架次。我國現有的139個國家的駐華和國際組織,185個外國新聞機構,138家入500強的公司,10000多個外資企業及6000多個外企辦事處,其中如果有10%使用公務機的話,市場規模將是目前的4倍。至少要160架直升機為他們包機租用。

我國的名山大川、古剎、寺廟、名勝古跡大部分分布在崇山峻嶺之中。如果坐直升機在奇山異水間旅游,給人是另一種享受的感覺。

國內可馬上投資搞直升機觀光的景點有50多處之多。就此一項收入就達5億元。另外還有多景點聯網旅游、包機觀光、空中結婚、航空體育等項目的總收入和利潤都要超過一地觀光的兩倍以上。

現代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給消防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一旦發生火災,人員難以逃離,消防機具難以抵達,火災損失慘重。利用直升機一方面可以在樓頂進行急救,另一方面在不同高度空中懸停噴射滅火劑滅火,從改進提高聲調消防工作出發,城建單位應當考慮。

社會服務方面:為保障國家安全、維護社會安寧、反擊走私罪犯斗爭,在直升機上加裝專用警用裝備,使其成為一種有效可靠的警備裝備平臺,可以廣泛應用于武警、公安、海關和交通管理等方面。

大面積的護林防火,森林、草原病蟲、鼠害的防治,農業現代化、飛播造林、牧草、治沙保持生態平衡都為直升機飛行作業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按“十五”計劃全國農牧業航空1 5000小時的預測,農牧航空有較大的市場余地。飛播造林、飛播牧草和飛播治沙將在21世紀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工作中,作為戰略措施而發揮其重要作用。

篇3

空間布局,3層結構,集中簡約設計

涼山州緊急救援中心辦公建筑是按照四川省衛生廳要求,按照四川省衛生建筑設計所提供的建筑設計方案建造的??偨ㄖ娣e1131,建筑高度12m,為3層框架結構,建筑類別為2類,防火等級為2級,抗震設防烈度為九度。

中心辦公樓主體建筑為三層。一層主要為業務用房和后勤保障用房。設有院前急救科辦公室、培訓教育科辦公室、院前急救值班室、培訓講演室、技能操作室、駕駛員和值班人員休息室等。這樣設置主要是考慮中心院前急救工作出診的方便、快捷,同時考慮一層人員流動性大,方便開展相關的培訓工作。

二層主要為行政管理用房,為主任辦公室、副主任辦公室、指揮調度科辦公室、信息統計科辦公室、會議室、檔案室、儲藏室和應急物資儲備庫等行政管理用房。主要考慮集中辦公,提高辦事效率,也可方便上傳下達。

三樓主要為指揮調度用房,主要是120指揮調度平臺以及機房等??紤]到120平臺和機房等設備的重要性,以及三層人員流動性小,環境相對較為清凈、空間大等原因,三層主要作為指揮調度用房。

另有消洗房一間、車庫一間、車位13個。

未來規劃,建院前急救培訓部和應急物資儲備庫

篇4

為保證醫務衛生機制在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常見食品中毒等等事件發生后,各項醫務衛生援救工作能迅速、高效、有序地進行,提升緊急醫務救援中心應對各類事故的應急能力和指揮調度水平。依照國家相關規章、制度,做到最好。

二、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就近派車,迅速報告,合理組織,專業救治,明確指揮,動態聯系,事后總結。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我市范圍內突發公共事件所導致的人員傷亡、健康危害的醫療衛生救援指揮工作。發生重、特大公共衛生事故的應急救援指揮工作按《市重、特大公共衛生事故(險情)應急救援預案》的有關規定執行。

四、救援指揮體系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在市衛生局的統一領導下,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衛生救援指揮調度工作,為確保調度指標工作高效快捷,成立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急救指揮領導小組,其成員名單如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主要職責: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受市衛生局委托,負責受理呼叫突發公共事件的院前急救指揮調度;協調并安排各類急救車輛和隨車急救醫務人員,上報突發事件相關信息,確保迅速、高效開展緊急救援工作。

五、突發事件分級

根據突發公共事件導致人員傷亡和健康危害情況,將醫療衛生救援事件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和一般(Ⅳ級)四級。

(一)特別重大事件(Ⅰ級)

1、一次事件出現特別重大人員傷亡,且危重人員多,或者核事故和突發放射事件、化學品泄漏事故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省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請求國家在衛生救援工作上給予支持的突發事件。

2、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特別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級)

1、一次事件出現重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5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省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發公共事件。

(三)較大事件(Ⅲ級)

1、一次事件出現較大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3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較大突發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級)

1、一次事件出現一定數量人員傷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過1例的突發公共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確定的其他需要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發公共事件。法律、法規對有關突發公共事件等級分級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六、突發事件分類

災害事故種類:系地震、水災、風災、火災、泥石流、山體滑坡、各類交通事故、各種中毒、傳染病、非人為因素爆炸、建筑物倒塌、礦井坍塌及生產原因所致的人群傷病亡。突發事件種類:系人為因素引發的爆炸、槍擊、械斗、投毒、縱火等所致人員傷亡及涉外人員非正常傷亡事件。

七、突發事件處理過程

第一時間受理急救信息,確定等級:調度人員在接到3人以上災害事故和突發事件的呼救時要問清事故種類、大致傷、病、亡人數、事發地點、聯系人和聯系電話并立即上報主管領導,主管領導接到報告后,輕度事件給予口頭指令或電話指令,中度以上事件接報后,根據情況親臨指揮大廳指揮。

(1)、首派

受理信息后的1分鐘內就近派出急救車。急救站內無車時,立即指揮距現場最近的人員改變任務趕赴現場。首派車輛到達現場立即開展急救的同時,要進一步核實現場人員傷病亡情況,并反饋至指揮中心,并保持與分中心的動態聯系,便于調度組織搶救人員和車輛。

(2)、再派

根據首派急救車核實及反饋的人員傷亡情況后,指揮中心根據實際情況再組織調配其他車輛趕赴現場。派車時要嚴格控制出車數量,一般事件和較大事件不超過3輛、重大事件不超過6輛、特別重大事件以上不少于8輛。指揮大廳調度員下達指令時要在派車單上注明災害事故或突發事件的種類,以便出車人員攜帶相應搶救物品。

(3)、上報領導

急救受理后,緊急醫療救援中心要即刻向市衛生局主要領導報告災害事故或突發事件的發生地點、時間、種類、傷病亡人數(投毒事件1人以上均上報)、參與急救的急救站、車輛、人員情況和初步處理情況。此后,續報動態信息。

(4)、填寫記錄

調度人員在處理過程中要及時按標準表格填寫《重大突發事件報表》。

(5)、現場調度

重大事件以上災情時,由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主管領導趕赴現場實施指揮。負責搶救現場的通信聯絡、傷病員分流、反饋信息、下達指令、初步統計等工作。

指揮小組負責突發事件的總結工作,包括傷病總人數、現場死亡總人數、重傷總人數、輕傷總人數、住院總人數、病人流向、各醫療機構接診病人總數、病人基本情況分類(重傷、輕傷、經搶救無效死亡人數等)、救治情況(搶救、手術、住院、留觀等)統計。并上報市衛生局存檔備案。

八、搶救力量配備

篇5

一道電波,中國紅十字應急隊隊員陳光整裝待發

6月18日下午6點,中國紅十字總會發出組派中國紅十字應急隊緊急通知,電波迅速傳遞到湖北省紅十字會、十堰市紅十字會、十堰市紅十字醫院,要求紅十字醫院立刻派員待命準備開赴前往國際聯合會駐扎在四川災區的ERU大本營營地工作,負責接受丹麥、英國、西班牙、奧地利等國ERU隊員培訓、協調ERU救援,主要從事ERU大本營基礎營地建設、設備維護和運轉。

紅十字醫院辦公室根據前期自愿請纓要求到四川抗震救災申請書,把目光落到了陳光身上,陳光,男,45歲,身體健康,醫院維修班班長,從事水電、管道等維修維護工作多年,有豐富實踐經驗,工作過硬,作風扎實,他在申請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川紋川大地震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我做為紅十字醫院的一員,弘揚“仁道、博愛、奉獻”精神是我們的職責,我們人人都有義務為災區人民分憂、為災區人民解難,我不怕任何困難,即使犧牲我也再所不惜,我懇請組織批準我到四川抗震救災。

醫院找到了陳光談話,陳光欣然前往,并承諾:“一定盡最大努力搞好ERU營地維護工作,讓ERU隊員盡心盡力為災區人民服好務,我決不辱紅十字人的使命,一定為紅十字醫院爭光。”

認真學習、刻苦專研,牢固掌握各項維護技術。

主要負責營地發電、供水、公廁、浴室、帳篷及食堂等設備維修維護后,又馬不停蹄的去熟悉營地的工作環境,了解相關設備維護、操作及管理,虛心向國際聯合會ERU的國外專家學習工作流程和使用技術,盡快掌握ERU各項儀器設備操作,由于ERU所用設備均是外國制造,設備使用無中文說明書,帶領的專家又是丹麥人,溝通、學習都十分困難,往往一個設備的一個問題都要用好幾個小時才能搞清楚,他一邊學習,一邊認真做筆記,不懂就問,他盡量用最短時間掌握各項儀器設備的維修和使用,同時為他在對中國的ERU第二批隊員培訓、實現順利交接具有重要的作用。

 

兢兢業業做事,得到了ERU的肯定

6月22日上午11:30分,烤箱在工作中突然發生故障,ERU丹麥人員通過電話咨詢認為修復難度很大,準備放棄而購置二臺小微波爐替代烤箱,陳光同志想到ERU隊員中餐要么要推遲,要么要調整為其它食品,為了保障國際隊員能準時吃上如意的中餐不影響工作,陳光堅持向丹麥方技術人員建議,將設備打開爭取盡快修復,在陳光的努力下,烤箱很快修復,中餐準時開餐,國際聯合會ERU人員對陳光豎起了大拇指。

營地最為繁瑣的工作是四個節能型公廁的維護,需要定期添加循環水、配制試劑、排放污物,特別是排放污物時氣味十分難聞,每次都需要5小時,陳光他從不叫苦、叫累、叫臭,他堅持著就是為了ERU隊員無后顧之憂更好的為災區人民服務。

為了保障發電機長正常運轉,陳光除了每天為發電機采購柴油并進行補充外,還要認真觀察發電機的油壓、油位、水位、電壓、電流等儀表,每天還要記錄許多組數據,夜間還必須定時查看,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保證發電機的正常運行是保障營地辦公、廁所、熱水器、照明、食堂等正常運轉生命線。

篇6

一、隊伍名稱、組成及規模

(一)隊伍名稱:市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以下簡稱“地震救援隊)。

(二)隊伍組成:地震救援隊由市地震局、市公消防支隊、市衛生局聯合組成。下設三個分隊,即監測評估分隊、搜尋救援分隊、醫療救護分隊。地震救援隊領隊由市防震抗震指揮部指揮長擔任,各分隊長分別由市地震局、市公消防支隊、市衛生局有關領導擔任。

(三)隊伍規模:地震救援隊總人數105人,其中搜尋救援分隊65人,由市公消防支隊派出;監測評估分隊15人,由市地震局派出;醫療救護分隊25人,由市衛生局派出。每個分隊分為兩個小隊,以利于根據震情規模靈活派出。

二、主要任務和職責

地震救援隊主要任務: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在第一時間內趕赴災區對被壓埋人員和重要物資實施緊急救援,最大限度減輕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地震救援隊領隊負責地震災害現場救援領導、協調及后勤保障工作,平時負責地震救援隊的年度合練和聯合演習的組織協調工作。

監測評估分隊隊長負責地震災害現場工作,根據地震救援隊指令,具體負責地震現場災情信息傳輸、震后地震趨勢判定、建筑物全鑒定、震害評估等工作。平時負責組織本分隊人員開展地震應急專業技術訓練。

搜尋救援分隊隊長負責制定地震災害現場搜尋搶險方案,根據地震救援隊指令,具體負責指揮地震災害現場的搜尋和遇險人員的救援、重要物資的搶救工作。平時負責組織本分隊人員開展地震應急救援專業技術訓練。

醫療救護分隊隊長負責制定地震災害現場醫療救護方案,根據地震救援隊指令,具體負責指揮地震災害現場遇險人員的先期醫療救護、災區的防疫消毒工作和現場救援隊員的醫療保障工作。平時負責組織本分隊人員開展地震應急醫療救護專業技術訓練。

三、啟動條件和程序

(一)啟動條件

1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市地震應急預案的通知》(政辦〔〕166號)文件規定,地震救援隊依據震情和災情確定以下應急啟動原則:

(1)發生一般地震災害事件(45≤M<50級),原則上不啟動。

(2)發生較大地震災害事件(50≤M<60級),造成嚴重破壞和人員傷亡的,迅速啟動地震救援隊。

(3)發生重、特大地震災害事件(60級以上),迅速啟動地震救援隊。

(4)發生非地震重大災害,造成嚴重破壞和人員傷亡的,可派出地震救援隊。

2我市周邊地區發生重、特大地震災害事件(60級以上),經地震災區政府請求,可派出地震救援隊予以支援。

3其他地區發生特大地震災害事件(70級以上),省政府下達調用命令或地震災區政府請求,可派出地震救援隊予以支援。

(二)啟動程序

1市內較大地震災害事件,造成建(構)筑物嚴重破壞和重大人員傷亡的,由市地震局提出派遣建議,同時抄送市公消防支隊和市衛生局,經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指揮長批準,迅速啟動地震救援隊。市防震抗震指揮部辦公室通知各救援分隊在指定地點集結后,下達出發指令。地震救援隊實施現場緊急救援時,接受地震現場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指揮。

2市內重、特大地震災害事件,由市防震抗震指揮部辦公室立即報告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指揮長,請求啟動地震救援隊。經批準后迅即組織集結實施救援行動。

3我市周邊地區發生重、特大地震災害事件,根據地震災區政府請求,經市長批準,可調遣地震救援隊。在當地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實施緊急救援行動。

4其他地區發生特大地震災害事件,當省政府下達調用命令或災區政府請求支援時,由市長批準,可派遣地震救援隊,實施地震緊急救援行動。

四、管理及培訓

加強管理。地震救援隊由市防震抗震指揮部直接領導和指揮,日常協調管理工作由市防震抗震指揮部辦公室負責。除開展緊急救援行動外,地震救援隊所有人員原任務、隸屬關系不變。

篇7

一、學校應急演練指揮部

1、學校成立應急演練領導組

組長:

副組長:

組員:全體教職員工

2、組長的職責:負責組織應急演練方案的實施工作;負責啟動或者解除應急演練行動的信息;演練結束作出總結,提出下次演練要求。

副組長的職責:全權負責應急演練現場的組織指揮工作;負責及時向總指揮部報告現場演練情況,保證現場行動與總指揮部的指揮工作協調;當在疏散過程中突發緊急事件,如踩壓等,立即組織救援工作,并通報給總指揮。

學校應急演練指揮部下設緊急疏散組、緊急救援組、后勤保障組三個職能小組。

(1)緊急疏散組:

組長:

成員:全體教職員工

[職責]

①當聽到預警信號時,迅速將在操場上課的學生集中到操場中心。

②指導緊急避險和緊急撤離,按照預定緊急撤離路線組織學生有序撤離至安全避險場所。

③維持秩序,保護學生。疏散過程中,各安全出口、樓梯口應有專人值守,指導安全疏散,避免擁擠踩踏,以保證全體師生快速、安全撤離現場;并做好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幫扶工作。

④將學生組織到操場中央,由教師及時組織看護,保障學生生命安全。

⑤撤離到安全地帶后,班主任和當班科任教師要清點所在班級學生人數,統計人員傷害情況,并報告組長。

⑥其他人員迅速到撤離路線上的預定位置,檢查并報告所負責指導撤離的路線是否存在險情。沒有險情,堅守崗位,指導撤離,并斷后隨學生撤到臨時安全避險場所。

⑦如果發現險情應該立即報告,并視情改變撤離路線。

⑧在無法撤離時,被困教職員工應當配合緊急救援組,展開自救互救。

(2)緊急救援組

組長:

成員:

[職責]負責突發事件檢查和救援工作。在外援力量到達之前,主要負責救援被困的師生,臨時處理師生創傷;外援部隊到達后,協助開展救援和醫療。

(3)后勤保障組

組長:

成員:

[職責]

①主要負責后勤服務,協助緊急救援組檢查校舍安全情況,向緊急救援組提供救援工具和設備。

②準備醫療常用藥品,按學校應急疏散指揮部的安排,建立臨時醫療救治點,搶救、轉移、治療傷病員,及時檢查學校的飲水、食品安全等工作。

(4)樓道值守

主教學樓:

教導處樓道三樓:

辦公室樓道三樓:

二、演練區域:教學活動區

三、安全避險場所:學校操場

四、參加人員:全校師生

五、演練時間:2021年3月17日

六、簡報、照相:

七、地震應急演練程序

(一)前期準備工作

1、實施演練前一周,各班應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防震避震專題片,提高學生對地震知識的認識。

2、讓學生了解并熟悉掌握應急避震的方法。

3、讓學生熟悉地震時緊急疏散的集中地點和疏散路線。

4、演練前組織學生進行避震和疏散的訓練(包括避險時間、地點、方式及緊急撤離的路線、秩序、安全避險場所等)。

(二)模擬突發地震演練

1、緊急避險:

假定地震發生,由總指揮以廣播形式發出地震發生信號,聽到“地震發生”的信號(或哨聲)后,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在第一時間內,學校地震應急各職能組人員和所有教師各就各位,指導學生避險。

(2)在室內的學生,應立即就近躲避,身體采用臥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體盡量低,躲到桌下或墻角,以保護身體,但不要靠近窗口。要保持鎮定,切莫驚慌失措,千萬不要匆忙逃離教室。

(3)躲避的姿勢:在墻角躲避時,把雙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護自己,可用書包或其他保護物品遮住頭部和頸部。

(4)臥倒或蹲下時,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勢:臉朝下,頭靠墻,兩只胳膊在額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額枕在臂上,閉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如果在下課時間,在室外的同學,應跑到空曠的地方,要用雙手放在頭上,防止被砸,避開校園建筑物和電線。

在走廊的同學,應立即選擇有利的安全的地點,就近躲避,臥倒或蹲下,用手保護頭部,不要站在窗邊。

在操場上的學生就地避險,蹲下,雙手護頭。

2、緊急疏散:

(1)指導撤離:假定地震第一震波過去(發生約60秒),由副總指揮以廣播形式發出緊急疏散信號。聽到疏散信號后,學生在緊急撤離組和有關教師的指揮下迅速從教室的不同出口有條不紊地按預定的疏散路線向操場疏散撤離,集中到操場中央指定的位置避險。

注意:在撤離時應指導學生用雙手或用書包護住頭部,防止被砸。

(2)清點人數:

緊急撤離組:撤離到安全地帶后,班主任和當班科任教師要清點所在班級學生人數,統計人員傷害情況,并報告組長,由組長匯總直接報告總指揮長。

其他人員迅速到撤離路線上的預定位置,檢查并報告所負責指導撤離的路線是否存在險情,是否有人員滯留或被困在建筑內,并及時層層報告。

如果沒有險情,堅守崗位,指導撤離,并斷后隨學生撤到臨時安全避難場所。

向總指揮長報告教職工到崗情況。

(3)自救互救:如有人員滯留或被困在建筑內,緊急救援組接到通知后,迅速組織救援工作。后勤保障組向緊急救援組提供救援使用工具和設備。搶救完畢(或外來救援人員到達之后),由緊急救援組長及時報告給總指揮長。

3、演練總結:演練結束,由總指揮長發出解除險情信號,并作總結和評講演練情況。

八、緊急疏散避險路線及學生分流方案:

1、學生分流方案及撤離路線:

a疏散隊形:疏散時各班級按指定樓梯口下行。自班級出來就要做到:每班站一排,站排順序由班主任提前定好:包括領隊學生、收尾學生。班主任隨班級下行指揮。

b各班級按要求下行樓梯口(附:學校安全疏散路線示意圖)。有序下行;不得喧嘩;嚴防踩踏、沖撞。

c操場站位安排:學生撤至操場后按要求集合(附:學校安全疏散集合位置示意圖)。

d回班:廣播室發出指令后,各班級到主操場站排,然后按指定順序回班。

2、疏散撤離要求:

(1)疏散撤離時,一、二樓要快,三、四樓要稍慢一些,要等一、二樓的撤離完后再撤離??傊?,不比速度,做到不起哄,不打鬧,不推撞,不擁擠,不搞惡作劇,雙手護頭,在安全和秩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達到快速撤離。

(2)到操場后,各年級按照指定的位置迅速集中,隨后向操場中央靠攏,形成由中間向擴展的趨勢,所有人員一律聽從緊急撤離組的調度和指揮,不得擅自四處亂跑,更不能亂喊亂叫。

九、演練要求

1、學校在地震應急模擬演練前,各班要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防止發生地震謠傳或誤傳,保持情緒穩定。要對學生進行地震常識、應急避震、自救互救等知識的培訓,并作精心的準備和布置。

2、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有素的訓練尤為重要,所以必須按要求對本班學生進行認真的訓練,反復講,反復訓練,反復抓,抓反復,讓學生對應急避難的方法,緊急疏散的集中地點和路線,做到熟之又熟,一清二楚。

3、如果各組主要負責人成員在教室上課,這時就出現了雙重任務。因此首先要對所上課的班級學生先進行緊急避險和緊急疏散,待安全到達操場中間后,再履行相應工作職責。

4、突發事件發生在教學時間,各班的安全第一責任人是任課的老師,上課老師應該立即停課并迅速組織本班學生有序快速撤離。辦公室的教師,聽到預警信號后,一邊做好緊急避險,一邊迅速組織學生撤離,在保護學生的同時,注意保護好自身的安全。

篇8

關鍵詞:二級公路 突發性事件 應急救援 蟻群算法

中圖分類號:U49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a)-0053-01

在中、小城市中,二級公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連接縣(鄉)、縣與縣、縣(鄉)與區之間的重要通道,在運載能力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由于二級公路上取消了收費系統,交通管制也只限于部分路段,車流輛逐年增加,道路上車輛種類繁多,貨運大車、拖拉機、摩托車、電動車等都可以在此類道路上行駛,再加上行人隨時橫穿道路,無疑加大了在此類公路上交通事故發生的概率。

我國目前公路交通檢測技術的發展水平低,公路交通信息的檢測器布設還不夠全面。在交通緊急救援中,難以實時完整的掌握道路交通運行狀態,減少救援車輛的在途時間,提高救援效率,降低由于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如果公路上交通事故長時間未能得到清除,隨著道路上交通密度的持續增加,公路上各路段的擁擠度將加大,使車輛通行時間增加,而通行時間的增加使得救援車輛的趕赴救援現場的行程時間延長,使事故的影響加大。因此,最優路徑選擇問題成了緊急救援的關鍵。

1 應急救援中的路徑選擇

車輛路徑選擇是對一系列出發點和需求點,選擇適當的行車路線,在滿足一定的約束條件的情況下,達到一定的優化目標(如路程最短、費用極小、時間盡量少等)。應急救援車輛路徑選擇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把救援設備與救援人員運送到交通事故現場,盡最大可能的滿足所有需求,不惜運費。路徑選擇問題主要由兩個方面組成:交通網絡圖的建立和最短路徑算法。在道路系統中,通常將各路段視為交通網絡圖的邊。將路段交叉口視為交通網絡圖結點集合的主要組成部分,路徑選擇的出發、目標點是交通網絡圖的關鍵頂點。

針對應急救援系統中求最短路徑問題,需要先將交通網絡抽象為一個權值為正值的車輛路徑問題,給出了預測路段權重變化趨勢的模型。應急救援指揮調度系統接到公路交通事故報警后,根據事故的嚴重情況,判斷公路是否會產生交通擁堵路徑規劃的目標是使救援車輛能夠從某個位置移動到事故點,同時盡可能的避開交通擁堵并是車輛總行駛時間最小。問題空間能夠通過抽象交叉口為節點來定位車輛位置,這些節點通過抽象為弧段的路段連接成網絡。每個弧段都有相關聯的權重,該文表示為車輛行駛時間。交通阻抗由路段上的阻抗和節點處的阻抗組成兩部分。節點處的阻抗,因是在二級公路上的緊急救援,不受紅燈、禁拐影響,在這里不加考慮。只考慮路段上的阻抗,車輛在公路路段上所需行走時間是隨著該路段上交通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其行走時間與交通流量的關系可表達為:tij=f()。式中,tij表示通過路段ij所需的時間;表示路段ij上通過的交通流量。

2 基于蟻群算法在道路救援中最佳路徑的研究

蟻群算法是生物學家通過對螞蟻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螞蟻通過自身分泌的信息素相互交換路徑信息,經過一段的時間, 某一條路徑上經過的螞蟻越多,留下的信息素濃度越大,會吸引更多的螞蟻選擇這條路徑,而留下更多的信息素,其他路徑上的信息素又會隨著時間而消除,螞蟻通過信息素最終能找到食物與窩之間最短的路徑。在交通網絡路徑選擇中,從出發點到目的地點,經過路徑規劃后,可以借鑒蟻群算法的原理也能找到最合理的或是滿足不同要求的車輛行駛最佳路徑。

在交通路線中每一個交叉路口抽象為一個節點,從救助出發點到現場事故點所有的交通路線形成的網絡做為研究平臺。每一個交叉路口的節點,用A表示,節點的集合A={,,2…,n},0為車輛救援的起點。D為路段的集合,D={(,)},,A,起點和終點(,)與之相對應。因此,若有一次救援任務,救援車輛從點出發,要用最短的時間經過部分節點到達事故終點。根據上述對救援問題的描述和分析,建立二級公路救援路徑的模型。

在路網規劃最佳路徑選擇中,假設共有m輛車輛,從救援點A到事故點B,把從救援點A出發的車輛進行分組;假設第n輛車到達了節點C,C點為除事故點B的任意節點,則根據節點C的信息素表中的最大概率值來決定下一個節點D的選擇;通過更新所有路段上的信息表,得到新的信息表,用來讓后面的車輛決定下個節點;檢查變量n,n≥m時,路徑選擇結束。

3 結語

交通事件中救援車輛趕赴事件現場所花費的時間在整個事件周期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減少救援車輛行程時間對減少事件所導致的損失有重要意義。國內交通安全領域的學者對交通應急救援的研究重點仍在緊急救援機制、組織和總體框架的設計上,缺乏針對二級公路這一特定類型交通的緊急救援路徑選擇的研究。用蟻群法進行應急救援車輛路徑選擇,對提高事故救援效率、縮短救援時間有著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公安部和衛生部《關于建立交通事故快速搶救機制的通知》[J].道路交通管理,2002(2):46-47.

篇9

    本報訊 記者日前從中意人壽北京分公司獲悉,分公司最新開發的“境外旅行意外傷害保險及緊急救援醫療保險”近日面市。

    據了解,該險種責任涵蓋安排就醫、緊急醫療轉送、住院治療、門診治療、兒童住院期間家長陪同住院、隨行子女無人照料時安排子女回國、病情好轉后轉運回國以及遺體轉送回國或就地安葬等內容。

    據悉,如果客戶在境外遭受意外傷害或突發急性病時可撥打免費的24小時救援熱線電話聯系優普公司,由優普公司安排緊急救援和治療,入住最合適的醫院,并承擔房費、餐費及所需全部治療和服務費用,確保客戶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有效的幫助,并避免了客戶急需大量現金的不便。根據客戶特殊需要,優普公司還能提供醫療服務信息咨詢、醫療專家咨詢、上門診療、藥物遞送、緊急口訊傳遞、翻譯服務等增值服務。

    金融時報·海風

 

篇10

作者單位:150086 哈爾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ICU-D區

住院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并發癥如:心搏驟停和緊急入住ICU等。大多數患者在這些嚴重并發癥發生之前,會出現可監測到的異常生命體征改變,這些改變先于嚴重并發癥數小時,因此,醫護人員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進行預防性治療及處置,此處置需要反應迅速并具備專業的急救復蘇技能。

基于以上觀察到的事實,快速反應系統(rapid response system,RRS)迅速發展起來。RRS的任務是識別危險患者,派遣經過專業培訓的急救人員攜帶專業設備迅速到達患者床邊進行急救處理,這樣的急救隊稱為RRT(rapid response teams),以前也稱MET(medical emergency team)。RRS的描述1995年源于澳大利亞[1],之后流行于歐美,2005年匹茲堡MET國際會議指出醫院應設立此系統[2]。目前,國外很多醫院已經實施了RRS,以促進對狀態惡化患者的及時干預治療。

1 RRT的組成

RRT的運行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熟練的醫務人員,而且需要配備必要的醫療設備。

人員:RRT以前僅由護士組成,或由多學科醫生組成,但由于臨床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以重癥醫學為中心,主要由ICU醫生、護士或呼吸治療師組成的團隊。

物品:急救藥品,便攜式監護儀及除顫儀,口咽及鼻咽通氣道,簡易呼吸器,氣管插管設備,靜脈液體以及輸液器等。

2 RRT的呼叫標準

高危患者的早期識別是實施RRT的最大挑戰之一。何時呼叫RRT,多數機構使用“呼叫標準”。目前,理想的標準及每個標準的最佳值尚無一致的觀點。RRT呼叫標準[3]是基于呼吸、循環、神經等指標的異常。見表1。

3 RRT的教育與培訓

教育和培訓是RRT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主要是針對院內全體醫務人員,旨在早期識別危險患者,是確保RRT實施的前提;培訓主要針對RRT人員,旨在提高搶救過程的規范化,以確保搶救的質量和有效性。

(1)定期對院內全體醫務人員舉辦專題,使其了解RRT的重要性,熟練掌握呼叫標準,遇到緊急情況時能通過電話及時呼叫RRT人員。Jones等[4]的研究顯示,經過教育,外科和內科MET的呼叫率都有所提高。

(2)RRT人員必須能通過體格檢查和使用合適的監測設備辨別威脅生命的因素,同時有能力迅速實施干預措施;最后,能進行快速分類評估以確定患者是否需要立即轉送至ICU進行診治。

4 RRT的運行

RRT的運行是指在被呼叫以后,團隊人員攜帶相關的醫療設備緊急介入以終止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素的醫療救助過程。吳勇[5]指出,院內急救應分工合理,組織協調,物資充足,病情觀察仔細、迅速,處置妥善。

4.1 呼叫

RRT人員實施24 h工作制,隨時處于值班待命狀態,對任何呼叫數分鐘內作出反應。2005年匹茲堡MET國際會議指出RRS的反應時間在15 min之內[2]。

Bagshaw等[6]認為護士是MET的主要呼叫者;當任何醫務人員擔憂患者狀況時,均可呼叫MET。此外,只要符合一個或多個呼叫標準,包括患者家屬在內的病房中任何人員都可以進行呼叫。

4.2 評估和治療

RRT被呼叫的同時,病房主管醫生也應到達床旁協助急救人員評價患者病情變化。RRT人員到達后,對患者重要生命體征進行評估;進行氣道、氧和及通氣功能的初始治療或通氣、容量、升壓藥物應用及其他干預;簡潔回顧呼叫的原因,收入院的原因,患者狀態的改變,重要生命體征的變化,24 h的出入量,應用的藥物及實驗室檢查;并且完善相關化驗檢查。

4.3 后續管理

經過緊急處理后,應根據情況將患者緊急送入手術室、轉入ICU治療或病情穩定后在原科室繼續治療。

5 RRT作用的評估

早期研究發現,MET能減少非計劃性ICU的入住率,降低心搏驟停的發生率和患者的病死率[7-8]。金世紅等[9]的研究表明,在大型綜合醫院內設置急救體系可以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然而,Hillman等[10]的研究顯示MET并未影響心搏驟停和意外死亡的發生率。但此研究潛在的限制較多,其中包括MET并未改變臨床醫生的工作方式、缺乏標準化的治療;介入研究時間較短等。近來,Konrad等[11]也評估了實施MET后院內心搏驟停和病死率的情況,此研究發現實施MET后,每1000位入院患者心搏驟停的比例從1.13下降到0.83,總的院內病死率減少了10%,內科患者和非手術外科的患者病死率分別減少了12%和28%。

Funk等[3]指出膿毒癥的檢測費時較長,可能導致識別和治療延遲。而床旁簡易參數的判斷可以避免這種延遲,并且在等待檢測結果的同時,能辨別危險患者同時開始早期治療,這些床旁參數即是RRT呼叫標準中所提及的10項重要生命體征。Konrad等[12]的研究顯示RRT收入的患者中1/5診斷為嚴重膿毒癥,并且一半以上從病房入住ICU的患者通過RRT呼叫,可見,RRT可幫助辨別需要重癥監護的膿毒癥患者。

很多研究評價了接受MET治療患者的特征和結果,發現術后呼叫MET的肝移植患者與未呼叫MET的對照組相比病死率較高,可能原因除患者病情較重外,也有MET利用不足或者呼叫延遲情況[13]。Calzavacca等[14]的研究顯示MET救治的患者中22.5%是多次呼叫MET,且多為外科患者,因胃腸道疾病入院,常見呼叫原因為心律失常,此類患者住院時間延長,病死率較高。由此可見,術后呼叫和多次呼叫MET的患者具有高危因素,應該認真識別,并且加強治療管理。

重癥患者的早期識別延遲可能會影響RRT的效果。Edelson等[15]認為,RRS的運行是由三部分組成:危險患者的精確識別, 適時呼叫RRT, RRT的有效介入。而在這個鏈條中的第一步比較薄弱,并且可能負面影響尚未成熟的RRS系統。Calzavacca 等[16]發現,成熟的RRS減少了MET的延遲呼叫與非計劃性ICU的入住,在RRS實施早期評估其效果實際上可能低估了其真實的長期效應;MET的延遲激活與非計劃性ICU入住和院內病死率相關,若能早期評估患者的狀態,可能會避免MET的呼叫延遲。Oglesby等[17]發現病情評估至入ICU時間 (score to door time,SDTD)幾乎不依賴于疾病的嚴重程度,可以協助評估危重患者的入住延遲問題,且發現入住延遲是由于組織管理問題,并非患者疾病的嚴重性。因此,應加強危重癥患者的識別,避免呼叫延遲,同時加強組織管理,盡可能地提高RRT的救治效果。

醫療差錯可能導致患者生命受到威脅,甚至是死亡。Braithwaite等[18]發現,MET回顧可以用來檢測醫療差錯,辨別和修改醫療程序,避免此類差錯的發生。Butner等[19]的研究表明RRT和MET確實減少了ICU意外心搏驟停的發生率和總的院內病死率。然而因花費較高,很多醫院目前并未設立RRT;目前關于醫療的法律訴訟越來越多,倘若RRT能阻止1例意外心搏驟停和死亡,就可以避免醫院遭受法律糾紛,也就體現了RRT的價值。由此可見,RRT的實施是確保患者安全診治的良好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不但避免了醫療糾紛的發生,而且最終為醫院節省了開支。

參考文獻

[1] Lee A, Bishop G, Hillman KM, et al. Th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J].Anaesth Intens Care, 1995, 23(2): 183-186.

[2] DeVita MA, Bellomo R, Hillman K, et al. Findings of the first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medical emergency teams [J]. Crit Care Med, 2006, 34(9):2463-2478.

[3] Funk D, Sebat F, Kumar A, et al. A systems approach to the early recognition and rapid administration of best practice therapy in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9,15(4):301307.

[4] Jones D, Bates S,Warrillow S, et al. Effect of an education programme on the utilization of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 in a teaching hospital [J]. Intern Med J, 2006,36(4):231-236 .

[5] 吳勇. 完善院前急救及院內急救一體化探討[C].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第八屆組稿會暨急診醫學首屆青年論壇, 2009.

[6] Bagshaw SM,Mondor EE,Scouten C ,et al. A Survey of Nurses’ Beliefs about th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system in a Canadian Tertiary Hospital [J]. Am J Crit Care. 2010, 19(1):74-83.

[7] Buist MD, Moore GE, Bernard SA, et al. Effects of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 on reduction of incidence of and mortality from unexpected cardiac arrests in hospital: preliminary study [J]. BMJ , 2002,324(7334): 387390.

[8] Bristow PJ, Hillman KM, Chey T, et al. Rates of in-hospital arrests, deaths and intensive care admissions: The effect of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 [J]. MJA, 2000,173(5): 236240.

[9] 金世紅, 呂傳柱, 黃航, 等. 綜合性醫院院內急救體系建設和運作模式[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 2007, 16(6): 663-665.

[10]Hillman K, Chen J, Cretikos M, et al. Introduction of th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MET) system: a cluster-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5, 365(9477): 2091-2097.

[11] Konrad D, Jaderling G, Bell M, et al. Reducing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and hospital mortality by introducing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 [J].Intensive Care Med, 2010, 36(1):100-106.

[12] Jaderling G, Bell M, Martling CR, et al. ICU admittance by a rapid response team versus conventional admit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J]. Crit Care Med, 2013, 41(3):725-731.

[13] Parmar A, Meeberg G, Bigam D , et al. Peri-operativ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activation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BMJ Qual Saf, 2011,20(3):243-250.

[14] Calzavacca P, Licari E, Tee A , et 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receiving multipl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reviews [J].Resuscitation ,2010,81(11),1509-1515.

[15] Edelson DP. A weak link in the rapid response system [J]. Arch Intern Med, 2010,170(1):12-13.

[16] Calzavacca P, Licari E, Tee A, et al. The impact of Rapid Response System on delayed emergency team activatio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a follow-up study [J]. Resuscitation, 2010, 81(1)31-35.

[17] Oglesby KJ, Durham L, Welch J, et al. ‘Score to Door Time’, a benchmarking tool for rapid response systems: a pilot multi-centre service evaluation [J]. Crit Care, 2011, 15:R180.

[18] Braithwaite RS, DeVita MA, Mahidhara R , et al. Use of medical emergency team (MET) responses to detect medical errors [J]. Qual Saf Health Care, 2004, 13(4):255-259.

[19] Butner SC. Rapid response team effectiveness [J]. Dimens Crit Care Nurs, 2011,30(4):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