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范文

時間:2023-04-10 17:33: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藥方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藥方劑

篇1

摘要:從中醫理論、中藥方劑的分析入手,聯系中藥方劑配伍理論、組方法則、劑型選擇、命名的實際,探索中藥方荊的美學特性。

關鍵詞:中藥方荊;劑型;美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R2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5-0992-03

縱觀中醫藥學的發展史,人們可以看到,有不少樸素的醫學審美思想的萌芽。如成書于春秋至秦漢的《皇帝內經》,就第一次把醫學與美學結合起來,堅持人與自然、與社會統一的美學原則。其中涉及到人與自然“同類相動”的整體美;“陰陽消長”的平衡美;“五行相克”的協調美;“四診合參”的辨證美;“組方法則”的協同美。中藥方劑學是依據中醫理論研究中藥方劑配伍運用的學科,中藥方劑用于防病治病,其歷史悠久,理論嚴謹,劑型廣泛,工藝精湛,療效肯定,是祖國醫藥學寶貴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涉及學科廣泛,需要知識全面。本文僅從調解陰陽、組方原則、劑型療效、名稱寓意4個方面簡述蘊涵在中藥方劑及其用藥中的美學特性。

1調解陰陽平衡美

中醫以“陰陽”關系為指南,講究寒熱、虛實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它將疾病看作是身體各機能關系失衡的結果。中醫認為,機能亢進、津液瘀積等熱證多屬陽盛,而機能衰退、津液消耗等寒證則多屬陰盛。“陽盛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盛之變,病之形能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而且,陰陽之間還有著一種彼此消長的辯證關系?!瓣巹賱t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凡一切活力不夠,少氣、怕冷、懶言、疲倦、易累等癥,均屬陽虛之證;凡一切功能缺損,血少、面黃、體瘦、骨熱等癥,均屬陰虛之癥。陽虛就該補陽,陰虛就該補陰。這就是所謂辨證施治。“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后泄其陽而和之?!?《靈樞?終始》)總之,中醫的治療方針是從“陰陽”關系入手,使原來失去平衡的身體機能恢復常態。也正因如此,中藥的配制和使用方法與西藥完全不同,它不講究“提純”而講究“配伍”,即因地、因時、因人、因癥而不斷調整配方,使陰陽最終達到新的平衡。人體是一個陰陽平衡的統一整體,陰陽平衡,身體才能健康,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治療疾病的關鍵在于調理陰陽,“洞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如補陽方劑腎氣丸,由干地黃、山藥、山萸肉、澤瀉、茯苓、丹皮、桂枝、炮附子組成。為末,煉蜜為丸。主治腎陽不足所致的腰酸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脈虛弱,以及痰多、腳氣、消渴等證。方中以附子、桂枝溫補腎陽,為主藥,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為輔佐藥。諸藥合用,使陰陽協調,腎氣充足,諸證自然消除。又如六味地黃丸重用熟地黃的滋補腎陰,填精益髓而生血為君,山茱萸補益肝腎、澀精、斂汗,山藥補脾陰而固精為臣,牡丹皮清泄肝火為佐,茯苓、澤瀉清熱利尿,瀉火利濕為使,全方配伍補而不滯,甘淡平和,用于肝腎陰虛之癥極為合適,故有“六味地黃熟地君,補瀉兼施滋腎功,山萸淮藥各等分,牡丹澤瀉一般同”之湯頭歇謠。治則與用藥體現出“陰陽消長”的平衡美。

2君臣佐使協同美

君、臣、佐、使,又稱主、輔、佐、使。中藥方劑的配方,不是功能相同的藥物簡單的堆砌,也不是單純各藥效的簡單相加,而是以中醫學理論的精髓“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為指導,選擇合適的藥物,酌定用量,以醫藥學家千百年來臨床實踐寶貴經驗為依據,形成成方和相應制劑,以“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相配伍,以發揮藥物整體的相互協同、相互制約的作用,提高藥物療效,擴大治療范圍,減輕藥物烈性或毒性,達到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目的。如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炙干草組成。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的主要方劑,風寒之邪侵入人體,汗液不能向外排泄,故見惡寒發熱無汗等癥;肺主皮毛,皮毛緊閉,使肺氣不能宣通,故出現咳喘之癥。治宜發汗宣肺之法。方中麻黃發汗解表以散風寒,宣利肺氣以平喘咳,為主藥。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陽,即可增強麻黃發汗解表之力,又可解除肢體之疼痛,為輔藥;杏仁降利肺氣協助麻黃以平喘,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用以緩和桂枝之辛燥,并防止麻黃過于發散,為使藥。諸藥同用,君、臣、佐、使相互協同又相互制約,共成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體現了君、臣、佐、使的協同美。又如四逆湯,由熟附子、干姜、炙甘草組成,有顯著持久的強心作用而用于陽虛欲脫,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之癥。全方伍用,毒性比單用附子降低四倍,而單用附子不僅毒性大,強心作用也不明顯,又不持久,而單用干姜、甘草均無強心作用。這就說明,四逆湯的功效是由3味藥物伍用產生的,是一種協同的、綜合的整體功效。從中可見中藥方劑組方思路、組方原則和藥物組合的協同美、整體美。

3用藥考究劑型美

中藥來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中醫用藥除講究藥物的產地和適時采收外,還非常重視藥物的炮制加工。多數要經過加工炮制方可入藥。藥物的炮制方法大致分為5種: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藥物通過炮制可以消除或降低毒性、烈性和副作用;改變藥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適合病情的需要,充分發揮藥效;或產生新的療效。另外,藥物的炮制有利于藥物的制劑、貯存和去雜。

中藥制劑所用的原料藥物的加工炮制也是十分講究的。中醫認為炮制“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強調炮制“貴在適中”,目的是:在藥物的炮制過程中,既要保存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等原有藥性,又要通過炮制改變藥物的某些性質,降低毒性,充分發揮藥效之目的。

中醫把加工炮制后的藥物還要制成一定的劑型才能給患者服用。常見的劑型有:丸、散、膏、丹、片、湯、針、膠、酒、露、茶、錠、灸、熨、糖漿、線劑等。中藥的劑型選擇,一是要考慮藥性:《神農本草經》序錄中記載:“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人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根據藥物性質的不同制成不同劑型,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療效,如處方中含有毒性和刺激性藥物時,則宜制成糊丸、蠟丸、緩釋片等;遇胃酸易分解失效的藥物成分,宜制成腸溶膠囊或腸溶片劑;某些藥物制成液體制劑不穩定時,可制成散劑、片劑、粉針劑或油溶液等。隨著中藥制劑學的發展,中藥傳統制劑的優點得到繼承和發揚,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技術,研究中藥傳統劑型、制劑,是對傳統中藥方劑的美學特性的繼承和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協同作用和整體療效。二是考慮臨床用藥的需要:中醫認為應“因病而設,因證而別”。金元四

大家之一李東垣謂:“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也,其用藥舒緩而治之意也?!薄妒洝份d“凡導引痹郁者于酒為宜,膏取其膏潤以祛邪毒,凡皮膚蘊蓄之氣,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說明中藥所制劑型是原于臨床病證上的不同,而有所設立。藥物制成何種劑型,要臨床的實際來確定。由于病有輕重緩急,證有表里虛實,因此,對于劑型的選擇亦不同。如急癥用藥,藥效宜速,故采用湯劑,“湯者蕩也,”也可選用注射劑、舌下片(丸)劑、氣霧劑等;緩癥用藥,藥效宜緩,常用丸劑,“丸者緩也,”滋補用藥,藥效宜持久,常采用蜜丸、水丸、糊丸、緩釋片等;皮膚疾患,一般采用膏藥、軟膏等;某些腔道疾患如痔瘡、瘺管,可用栓劑、條劑、線劑或釘劑等。中藥制成一定的劑型后,尚須按一定的用藥原則和服藥方法服用。第一部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序錄就有“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注蠱毒以毒藥,癰腫創瘤以創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的記載,體現了針對各種疾病對癥用藥的原則。對于用藥的方法,該書主張務須適量和謹慎,切不孟浪從事。尤其是有毒藥物,不可多服久服,所謂“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對不同部位的疾病與服藥時間的關系也很注意,該序錄中又說:“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敝嗅t的用藥原則和服藥方法,會直接影響藥物的功能和療效的發揮,為歷代醫家所重視。由此可見中醫用藥劑型與服法的變化美。

古代醫家既遵循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又做到“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以應萬變之病情。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善用活血化瘀藥物,他創制了五逐瘀湯,即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雖各方多以川芎、當歸、桃仁、紅花、赤芍為基礎藥物,通過配伍組成了行氣開胸、通陽開竅、疏肝行氣止痛、溫里祛寒、通絡宣痹止痛的方劑,分別衍化成治療身體各部疼痛的五逐瘀湯。足以見得中藥方劑的衍化之美。

4寓意深刻方名美

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古代美學思想的影響,中藥方劑名稱(方名)獨具特色,而且名稱寓意深刻,給人以美的享受。有的由方名即可知其藥物組成,如梔子豉湯、苓桂術甘湯、蔥豉湯、麻杏石甘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有的中藥方劑按功能主治命名,安神丸、益胃湯、驅蛔湯、血府逐瘀湯、止嗽散、活絡效靈丹、開胸順氣丸、通竅活血湯等。有的中藥方劑名稱同時兼顧藥名和功能主治,如厚樸溫中湯、半夏瀉心湯、附子理中丸、龍膽瀉肝丸、枳實導滯丸等。有的中藥方劑名稱重溫古代的典故,或了解歷史。史國公酒、玉真散等以紀念藥物創始人而命名,天臺烏藥散、都梁丸等以產地而命名;而青娥丸、諸葛行軍散(又名武侯行軍散)等則以歷史傳說而命名,青娥丸,傳說唐朝廣州太尉張壽明白發蒼蒼,幾經醫治,效果甚微,后服以杜仲、補骨脂、胡桃仁、大蒜組成的方劑后白發轉黑,高興之際,詩興大發,書寫了“奪得春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髯”之佳句,“青娥”喻意烏發少女,該方就借此詩而命名;諸葛行軍散(又名武侯行軍散),傳說三國時,武侯諸葛亮輔助皇叔劉備討伐東吳,三夏時節,烈日炎炎,全軍揮汗行軍,為免暑邪侵犯減員,他創制了夏季旅行必備,行軍野營常用,主治夏傷暑熱、頭暈腹瀉的著名方劑一諸葛行軍散。

篇2

關鍵詞:中藥方劑腸癰Ⅱ號;總黃酮;分光光度法;蘆丁

中圖分類號:O65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9—4364—02

黃酮類化合物是植物的重要次生代謝產物, 也是中藥材的有效成分之一[1]。常用定量方法[2—4]有HPLC法和分光光度法,考慮到方法的簡便、快捷以及可行性,采用在堿性介質中加鋁鹽顯色的分光光度法測定了中藥方劑腸癰Ⅱ號中總黃酮的含量。腸癰Ⅱ號為延安大學附屬醫院保密配方,由君藥(敗醬草、二華),臣藥(地丁、丹皮、丹參),佐使藥(制附片、薏米仁、皂刺、木香、穿山甲)等10味藥材構成,具有消腫散瘀、排膿解毒之功效,效果甚佳,本研究為腸癰Ⅱ號的后續深入研究提供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

SY—1000E多用途恒溫超聲提取機(北京弘祥隆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TU—1810紫外可見分光分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公司);SHB—Ⅲ型循環水式多用真空泵(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燒杯(江蘇省泰興市振科儀器廠);量筒(江蘇省泰興市振科儀器廠);回流提取裝置(1 000 mL)(西安儀器廠生產);FZ102微型植物試樣粉碎機(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ME2353電子天平(北京賽多利斯儀器有限公司)。

1.2 試劑

蘆?。ㄖ袊幤飞镏破窓z定所提供),乙醇、氫氧化鈉、亞硝酸鈉、硝酸鋁(天津市化學試劑五廠,分析純),中藥方劑腸癰Ⅱ號藥材(延安大學附屬醫院藥劑科提供,經黃劍林教授鑒定)。

1.3 測定方法

1.3.1 最大吸收波長的確定及標準曲線的繪制[1] 準確稱取蘆丁5 mg置于25 mL容量瓶中,用95%乙醇定容備用,記為1號,用吸量管分別吸取0.0、0.5、1.0、1.5、2.0、2.5 mL于25 mL容量瓶內,記為2、3、4、5、6、7號,在2~7號中分別加入0.7 mL 15%亞硝酸鈉溶液,搖勻,放置5 min;再加入7.0 mL 10%硝酸鋁溶液,搖勻,放置10 min;再加入5.0 mL 1 mol/L氫氧化鈉,搖勻,放置5 min,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取5號標準品,掃描400~570 nm所對應的吸收波長,從而確定最大吸收波長為508 nm,結果見圖1。固定吸收波長為508 nm,以2號為參比溶液分別測定3~7號標準溶液吸收波長,繪制工作曲線,結果見表1,圖2。

1.3.2 腸癰Ⅱ號中樣品的含量測定方法 準確稱取樣品10 g置于200 mL三角瓶中,加入10倍體積的95%乙醇,超聲提取3次,合并濾液,減壓濃縮至10 mL左右,移入25 mL容量瓶,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用吸量管吸取3份0.5 mL樣品,分別置于25 mL容量瓶內,記為樣1、樣2、樣3,分別加入0.7 mL 5%亞硝酸鈉溶液搖勻,放置5 min;加入7.0 mL 10%硝酸鋁溶液,搖勻,放置10 min;再加入5.0 mL 1 mol/L 氫氧化鈉搖勻,放置5 min,再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待測。

總黃酮含量=(比色濃度×1 mL×稀釋倍數/投樣質量)×100%

2 測定結果

腸癰Ⅱ號樣品中的黃酮含量測定結果如表2所示,總黃酮含量均為0.25%。

3 小結

通過比色法測定中藥制劑腸癰Ⅱ號總黃酮的含量,其含量為0.25%,該結果為其后續研究與開發提供基礎。

腸癰Ⅱ號為延安大學附屬醫院自主研制的中藥配方,具有很好的療效,但因其開發技術及設備局限,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今后應對腸癰Ⅱ號進一步深入研究,使腸癰Ⅱ號充分開發利用,從而造福于人。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李計萍,韓 煒,等.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總黃酮含量的方法學考察要點[J].中成藥,2008,30(9):1364—1366.

[2] 魏永生,王永寧,石玉平,等.分光光度法測定總黃酮含量的實驗條件研究[J].青海大學學報,2003,21(30):61—63.

篇3

[關鍵詞] 四逆湯;附子;干姜;甘草

[中圖分類號]R285.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6(a)-104-02

四逆湯為張仲景所創名方,始載于《傷寒論》,為歷版中國藥典所收載的成方。本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組成,配伍極為精簡嚴謹。其功效為回陽救逆。主治少陽病。癥見陽虛欲絕、冷汗自出、四肢厥逆,惡寒倦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脈象微細等癥。在現代臨床中應用廣泛,并均收到良好的療效。其方劑也成為現代中藥研究的首選之一。

1三種中藥的性能與作用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m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在四逆湯中為君藥,附子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亡陽虛脫,吐瀉厥逆,肢冷脈微,心腹冷痛,冷痢,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痿,宮冷,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陰疽瘡瘍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干姜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干姜在四逆湯中可助附子回陽之功效,為臣;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莖。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秳e錄》記載:“溫中下氣,傷臟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四逆湯中甘草和中益氣,既能緩解附子、干姜的暴烈,又能協助附子、干姜的回陽救逆之功效,為佐使。三藥一暴一調一緩,君臣佐使、配伍精奧,功效明確。

2藥理學研究

附子的中藥化學成分主要為烏頭堿、烏頭次堿、消旋去甲基烏頭堿等。烏頭堿對心臟有顯著毒性,可致傳導阻滯,心律不齊,甚至發生室性纖顫和停搏,加熱炮制后則烏頭堿水解成烏頭原堿,使其毒性大減。附子其有效成分主要是消旋去甲基烏頭堿(現已人工合成),是附子強心的主要成分,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實驗證明去甲基烏頭堿對離體和在體心臟,正常和衰竭心臟,均具有明顯的強心作用。去甲基烏頭堿是β受體部分激動劑,其強心作用與興奮β受體有關[1]。附子對血管和血壓有一定的影響,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作用。附子對血壓的影響既有升壓又有降壓作用,與其所含成分有關。研究證明,去甲基烏頭堿是降壓的有效成分,具有興奮β受體及阻斷α受體的雙重作用。附子的抗休克作用為心腎陽衰證所見的四肢厥冷,脈微欲絕,與現代醫學的休克相似。所以附子回陽救逆之功效主要是以強心抗休克作用為基礎。附子及其四逆湯對失血性休克、內毒素性體克、心原性休克等均能提高平均動脈壓,延長其存活時間及存活百分率。對內毒素休克能明顯改善每搏輸出量、心輸出量和心臟指數。對缺氧性、血栓閉塞性休克等亦有明顯保護作用。附子的回陽救逆,補陽助火功效主要與其強心、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強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抗寒冷等作用相關;而其逐風寒濕邪又與抗感染、鎮痛、抗寒冷、提高對缺氧的耐受能力等作用相關[2-3]。

干姜在四逆湯中為臣,具有溫中散寒,助附回陽的作用。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干姜在四逆湯中自身的藥理作用表現為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強心、保護心肌細胞等。干姜的主要化學成分為姜萜酮、β-沒藥烯、α-姜黃烯等揮發油成分,還含有辛辣的姜辣醇類成分。干姜對附子的解毒作用雖低于甘草,但也呈類甘草樣解毒作用,且與甘草交互作用明顯[4]。

甘草為臨床最常用的中草藥之一,現代藥學研究證實,甘草中所含主要藥理學活性物質為甘草酸(GCA)及其鹽(即甘草甜素,GL),以及GL在體內的水解活性成分甘草次酸(GA)和甘草黃酮等成分。甘草的活性物質具有人體抗衰老、抗感染、抗病毒、降壓、增強肌體免疫力、提高生理功能、抑制癌細胞生長等功效。甘草還具有顯著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在肝內的代謝中可以間接地增加皮質激素的活性[5-6]。甘草雖在四逆湯中為佐使藥,但在方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其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對附子的解毒作用,還可以佐助附子的強心升壓效應,在清除氧自由基、免疫調節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故能改善循環衰竭,而有回陽救逆之效。

3現代臨床應用

四逆湯為回陽救逆的急救要方?,F代應用多以本方制成四逆湯注射劑、四逆湯口服液(收載在2005版藥典一部中),用于治療各種原因所致的休克,對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心源性休克,尤為適宜,亦可用于肺心病、肺炎、中毒性休克以及脫水所致的虛脫,血壓下降;其次,消化系統的某些疾病如慢性腹瀉、慢性痢疾、胃下垂以及垂體、甲狀腺及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等皆可用此方治療,對放射性白細胞減少癥、肝膿腫、復發性口腔炎、咳喘等辨證屬于虛寒的急慢性疾病,均有良好療效。

[參考文獻]

[1]肖鳳霞.四逆湯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研究,1999,15(4):60.

[2]徐麗萍,鄭曉敏,王敬萍.四逆湯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藥事,2002,16(6):373-375.

[3]劉平,葛迎春,馬天舒.四逆湯類方藥理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2):248.

[4]楊學偉,崇卓,郭云良.四逆湯作用機制的研究[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6,28(1):33.

[5]徐立昌,鄭淑玲,張偉東,等.甘草酸的藥理機制研究進展[J].中外醫療,2009,28(26):174-175.

篇4

[關鍵詞] 自擬中藥方劑;脾腎陽虛;糖尿病;辨證加減;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0(b)-0030-02

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異常,導致體內三大營養素代謝及其酸堿平衡紊亂的一種全身慢性代謝性臨床病癥,疾病的發生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1]。脾腎虧虛是糖尿病的常見中醫證型,健脾益腎是其基本治療原則[2]。口服降糖藥物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常用方法,但治療效果有時不甚明顯。在此基礎上應用自擬中藥方劑治療脾腎陽虛型糖尿病患者,能有效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變學的穩定程度,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為此,以2015年1月以來筆者在白城市某二級醫院進修期間回顧性調查和筆者參與治療的110例脾腎陽虛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患者,分別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及其自擬中藥方劑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5年1月以來筆者在白城市某二級醫院進修期間回顧性調查和筆者參與治療的110例脾腎陽虛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且中醫辨證為脾腎陽虛型[3],患者體虛,四肢冰冷無力,腰腹酸軟,脈象微弱,舌苔泛白。排除由其他疾病引起腹瀉患者、出現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出現嚴重炎癥反應患者、孕婦哺乳期婦女以及藥敏試驗中對治療所用藥物過敏患者。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齡48~65歲,平均(中位)年齡54.5歲;病程1~15年,平均(中位)病程8.0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齡45~64歲,平均(中位)年齡53.5歲;病程2~13年,平均(中位)病程7.5年。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平均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糖尿病基礎治療。治療措施包括飲食和運動治療,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250 mg/次,3次/d;也可根據患者病情選擇其他口服降糖藥物。必要時應用胰島素進行降糖治療。腹瀉者沖服思密達3g/次,3次/d;患者腹瀉程度嚴重,出現脫水癥狀,應給予補液治療。觀察組患者在以上治療基礎上應用自擬中藥方劑進行辨證加減治療。自擬中藥方劑組成為:肉桂、山茱萸、茯苓、知母、葛根、制附子、炒白術、丹皮、枸杞子、五味子、炙甘草等適量。辨證加減:偏腎陽虛肉桂加倍,偏腎陰虛知母增加使用量。用法:上述諸藥水煎2次并各取汁液100 mL,混合后每次服用100 mL,1次/d。兩組患者均進行為期4個月的治療后依據標準判定療效。

1.3 觀察項目和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FBG和PBG變化情況,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評定。療效分為3個等級:①顯效是指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FBG和PBG下降到正常范圍或下降40%以上,大便次數恢復正常,大便性狀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是指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FBG和PBG下降20%~40%,大便次數有所減少,大便性狀有所改善;③無效是指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甚或惡化,FBG和PBG下降在20%以下甚或升高,大便次數未減少甚至增多,大便性狀無好轉。

1.4 統計方法

兩組患者療效情況以絕對數和相對數(總有效率)表示,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組內觀察總例數×100%,療效和總有效率的比較分別采用秩和檢驗和χ2檢驗進行統計推斷。

2 結果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兩組患者均完成4個月的治療。治療結束后,按照標準判定的治療結果為: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6例,有效2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74.54%;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5例,有效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91%,見表1。

假設檢驗表明,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總有效率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糖尿病患病率有逐年增長的趨勢。1型糖尿病是胰島β細胞破壞后所致胰島素絕對缺乏而出現的一種類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失正常而出現的一種類型糖尿病,臨床以2型糖尿病最為多見,約占95%左右[4]。西醫治療2型糖尿病治療采用飲食和運動治療,聯合服用口服降糖藥(鹽酸二甲雙胍片等)或皮下注射胰島素制劑,但有的患者治療效果不明顯[5]。糖尿病患者沒有得到很好治療可能出現神經病變,其中20%左右的患者可出現腸功能紊亂[6]。這類患者主要以腹瀉、便秘交替發作為主要臨床表現,并且在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時,這類患者腹瀉癥狀會發展為糖尿病性腹瀉。糖尿病性腹瀉可能和腸道胃動素的分泌過多有關[7],其發病機制為:糖尿病患者內分泌失調,引發神經病變,神經功能出現障礙,提高交感神經活性,加劇腸蠕動,引發腹瀉的發生。頑固性和間歇性為糖尿性腹瀉的主要臨床特點,臨床主要表現為腹脹、腸鳴、脂肪瀉、大便增多、水樣便,發作時間主要在清晨或者夜間,腹瀉次數每天多達20次,嚴重者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質量。目前,在臨床上,治療糖尿病性腹瀉多以西醫內科對癥治療為主,但治療效果不甚理想。中醫學認為糖尿病屬于“消渴”的范圍,糖尿病腹瀉屬于“泄瀉”的范疇,是由于脾腎虧虛、陽虛氣弱、正氣減傷、完谷不化導致腸間水濕積滯引起的。糖尿病腹瀉實質為脾腎陽虛,治療應以溫腎健脾為本,固澀為標。該研究以2015年1月以來筆者在白城市某二級醫院進修期間回顧性調查和筆者參與治療的110例脾腎陽虛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具有可比性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患者,分別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及其自擬中藥方劑治療。自擬中藥方劑中,葛根具有清熱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8];五味子具有斂氣滋腎的作用,諸藥配合使用具有養陰生津、清熱潤燥的效果,發揮健脾養腎的功效,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癥狀[9]。

該研究中兩組患者均完成4個月的治療。治療結束后,按照標準判定的治療結果為: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6例,有效2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74.54%;觀察組患者中,顯效35例,有效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91%,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效果和總有效率均優于對照組,可見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自擬中藥方劑辨證加減治療脾腎陽虛型糖尿病的效果較為滿意。

綜上所述,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自擬中藥方劑辨證加減治療脾腎陽虛型糖尿病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和患者的大便次數,改善大便性狀,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汪會琴,胡如英,武海濱,等.2型糖尿病報告發病率研究進展[J].浙江預防醫學,2016,28(1):37-39,57.

[2] 李相軍.益氣活血方在Ⅱ型糖尿病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123-124.

[3] 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十七)[J].湖北中醫雜志,2003,25(11):57.

[4] 趙滿紅,鄭雙雙,王兆品,等.寧波市某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6,17(3):187-192.

[5] 高蕾莉,紀立農,陸菊明,等.2009-2012年我國2型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與血糖控制狀況調查[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4,22(7):594-598.

[6] 姜紅,徐勝東,李彥明,等.自擬穩糖湯治療2型糖尿病脾腎陽虛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0(23):6594-6595.

[7] 周愛珠.溫脾祛濕化痰通絡法治療脾腎陽虛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5):72-74.

[8] 阮智超,嚴小軍,涂B.中醫藥治療糖尿病之回顧與進展[J].江西中醫藥,2016,47(3):68-70.

篇5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消化性潰瘍;療效

中圖分類號:R5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4-0121-02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與十二脂腸潰瘍,是一種慢性消化道疾病,其發病機制為胃酸、胃蛋白酶不斷侵蝕胃黏膜。胃中的胃酸(鹽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種)原本消化食物,因某種病因卻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腸壁,從而損傷黏膜組織,這是引發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消化性潰瘍屬中醫“胃脘痛”“痞滿”“嘈雜”“泛酸”等范疇,其主要病機是胃失和降、氣機郁滯、不通則痛[1]。消化性潰瘍是常見病和多發病,男性患消化性潰瘍的比例高于女性。隨著強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消化性潰瘍治愈率也越來越高。作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10例患者均為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或門診經胃鏡確診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其中男69例,女41例;年齡19~74歲,平均年齡(42.8±4.5)歲;病程3個月~12年,平均病程時間(5.8±1.2)年。胃潰瘍2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71例,復合性潰瘍14例。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診斷排除胃癌。分為對照組即單純西藥組55例,觀察組即中西藥組55例,兩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分布均衡(P>0.05),具有對比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 選擇奧美拉唑20 mg +阿莫西林1.0 g +克拉霉素500 mg+甲硝唑400 mg四聯藥物治療方案,2次/d,早餐與晚餐前服用1次/d,連續服用 14 d后,停止口服阿莫西林以及克拉霉素、甲硝唑,但仍持續服用奧美拉唑,服藥時間、劑量及用法與之前相同,連續服用 4 w。

1.2.2觀察組 在此基礎上給予中醫辯證施治,主要方劑為:黃連 6 g、黨參 20 g、甘草18g、茯苓20 g、干姜10 g、白術15 g、半夏10 g、柴胡 15 g、肉桂10g、當歸 20 g、白芨 20 g。胃虛寒者,添加砂仁 15 g、良姜15 g、陳皮10 g; 胃脘脹痛、兩肋不舒、肝胃不和者,添加佛手 10 g、枳殼10 g、香附10 g;嚴重胃酸者添加瓦楞子 10 g、海螵蛸 15 g;組方配好后,加水煎熬,200 ml/次,2次/d,連續4 w,治療期間,患者均戒煙禁酒,禁食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

1.3療效判斷標準

痊愈: 患者的臨床癥狀徹底消失,胃鏡下潰瘍消失和瘢痕形成,且并無復發;顯效: 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胃鏡檢查提示潰瘍消失,復發減少,C14呼氣試驗示Hp陰性;有效:患者癥狀、體征緩解,胃鏡檢查提示潰瘍縮小50%左右,14C呼氣試驗示Hp陰性;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胃鏡檢查提示瘍無變化[2] 。治愈+顯效+有效等于總有效率。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經過治療,觀察組治愈26例,顯效17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40%(53/55);對照組治愈11例,顯效20例,有效10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74.50%(41/55),觀察組治療效果好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84,P

3討論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其發病原因主要和幽門螺桿菌感染、不良飲食習慣、年齡等因素密切相關,由于消化道粘膜受到損傷,導致自身的抵抗能力下降,修復能力失調。三療法是目前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常用方法,但近年來研究結果發現,PPI 三聯療法的療效明顯下降,其原因主要為 Hp 對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等抗菌藥物的耐藥性明顯升高[3-6]。三聯藥物綜合治療的方法,近期療效好,遠期療效欠佳,容易引起復發。本資料結果也表明,西醫治療總有效為74.50%,低于中西醫結合治療組。

中醫認為該病主因患者外感寒邪、飲食不節、內生食滯、暴飲暴食、脾胃損傷而疼痛,中藥主方劑中使用了白術、黃連、甘草等能夠清除Hp 的中藥藥材,而主方劑中的茯苓還能健脾和胃,寧心安神。柴胡能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后根據患者不同癥狀類型進行辯證用藥,更有針對性。多種藥物同用,可抑制胃酸、健脾益氣,養胃生肌、行氣疏肝,抗 Hp,加快潰瘍愈合[7-14]。結合西醫治療,效果更佳,本組病例中,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總有效益為96.40%,療效明顯好于單純西醫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西醫治療具有抑制泌酸、殺菌消炎之功效,中醫具有中和胃酸、止痛、止血,收斂和修復潰瘍面的作用,中西醫結合可共同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魯昌輝,朱慶偉,葛廣德.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臨床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3):724-725.

[2]邱智輝,陳春雷,黃毅斌.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3(28):3115-3116.

[3]鄭洪昭.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臨床療效觀察[J].醫療裝備,2015,25(16):145-146.

[4]張躍民.研究中西醫結合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6):41-42.

[5]韓龍.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4(30):153-154.

[6]張躍民.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5(30):6260-6260.

[7]麥哲林,何海濱,何志強.四聯療法根治幽門螺桿菌在消化性潰瘍活動期與瘢痕期的療效對比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0):4571-4573.

[8]官丹蕊,官尚民.10和14d序貫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消化性潰瘍和胃炎患者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2011,31(9):1668-1669.

[9]熊真.奧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聯療法對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根除效果評價[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10):1608-1612.

[10]趙艷,姬鋒養.養胃清幽湯對HP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胃黏膜炎癥及潰瘍愈合作用的研究[J].陜西中醫,2017,38(2):154-156.

[11]王彬彬.康復新液聯合抗HP藥物治療胃潰瘍的療效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5, 3(7):212-213.

[12]張陽,黃福斌,黃河,等.健脾益氣法治療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6,31(21):3159-3161.

篇6

關鍵詞:  胃癌 中藥復方 實驗 機制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的第2位,死亡率居惡性腫瘤的首位[1]。中醫藥是我國獨有的醫療優勢,已成為胃癌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中藥復方是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進行的組方,最能體現出中醫的特色與優勢,加強復方的研究對闡明中醫藥治療胃癌的機理,擴大復方的使用范圍,推動中醫的進步和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中藥復方治療胃癌機理的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就目前中藥復方治療胃癌機制的實驗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    抑制胃癌細胞增殖

   

腫瘤的惡性增長是腫瘤無限增殖的結果,大量研究證明中藥可通過干擾DNA合成、影響細胞周期調控因子的表達等多種方式抑制胃癌細胞的增殖。郭曉冬等[2]發現,消痰散結方可通過抑制胃癌細胞核中PCNA表達,干擾DNA合成并影響細胞表面生長因子受體表達,降低細胞增殖活性,抑制移植瘤生長。細胞周期調控因子CyclinE,CDK2,CDK4的過度表達和(或)其抑制因子p27的表達降低或缺如,均能縮短細胞周期的G1期時間或者加速G1/S轉換,帶有惡性表達型的DNA不能檢查和修復,使細胞分化出現異常,這是腫瘤細胞,包括胃癌細胞分裂增殖的重要機制[3]。李相勇等[4]發現消痰散結方抑制細胞過度增殖的重要機制之一就是通過降低胃癌組織中細胞周期調控因子CDK4的表達而實現的;闞方巨等[5]的研究表明,中藥胃康寧可抑制胃癌細胞的增殖,其機制之一可能是減少細胞周期因子Cyclin E,CDK2及其mRNA的表達,促進細胞周期抑制因子p27及其mRNA的表達。尹麗慧等[6]的研究顯示,黃芪、人參、溫莪術、藤梨根、露蜂房、蘇鐵葉、八月扎、白毛根、徐長卿等藥物組成的中藥方劑1號生藥能抑制人胃癌SGC7901細胞的增殖,且呈時間劑量依賴效應。40 mg/ml中藥方劑1號作用48 h后,G+M期細胞比率高達41.92%,增加了29.22%,G0/G1期的細胞比率降至43.25%(兩者與對照組相比,P<0.01),提示中藥方劑l號能夠抑制人胃癌細胞SGC7901的體外增殖,且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干擾細胞周期有關。

2  誘導胃癌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apoptosis)又稱程序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種受基因控制的主動的細胞死亡過程。在腫瘤的發病和增殖過程中,由于促凋亡基因的失活和抑制凋亡基因的過度表達,使腫瘤細胞凋亡減少,是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研究證明,中藥復方可通過調控凋亡相關基因的表達、阻滯細胞周期等多種方式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趙愛光等[7]發現中藥復方胃腸安(WCA)能通過活化caspase9和caspase3而誘導人胃癌SGC7901細胞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細胞的凋亡,其機制可能與下調stat3和bcl2 的mRNA表達,抑制Pstat3和bcl2蛋白在細胞內的表達有關。余志紅等[8]用裸鼠建立原位移植人胃癌MKN45細胞模型,隨機分為模型組,金龍蛇顆粒高、中、低劑量組和5FU干預組,分別灌服不同劑量的中藥金龍蛇顆粒和5FU,結果金龍蛇高、中、低劑量組的的抑瘤率分別為68.13% ,55.94% 和50.31%,呈劑量依賴效應,與5FU干預組抑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金龍蛇顆粒各劑量組腫瘤細胞凋亡率為22.81% ~38.54%,亦呈劑量依賴效應,說明促進裸鼠原位移植人胃癌MKN45細胞凋亡是金龍蛇顆??鼓[瘤的作用機制之一。蘇勉誠等[9]研究表明,癌寧可誘導人胃癌SGC7901細胞的凋亡,其機制與下調癌基因及細胞因子TGFβ1,Fas,FasL的表達有關。

3  誘導胃癌細胞分化

   

誘導分化(induction of diferentiation)是指惡性腫瘤細胞向正?;蚪咏<毎较蚍只孓D的現象[10]。誘導腫瘤細胞分化是腫瘤治療的新途徑,其特點是不殺傷腫瘤細胞,而是誘導腫瘤細胞分化成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細胞。研究證明,中藥復方也具有誘導腫瘤細胞分化的作用。李寶園[11]等采用高壓氧化亞氮(笑氣)加胸腺嘧啶脫氧核苷(TdR)雙阻斷法將MGc803細胞分別同步化于G1,S,G2,M 4個時相,用中藥紫龍金和環六亞甲基二己酰胺(hexamethylen bisacelamide,HMBA)分別處理各時相細胞,結果發現紫龍金與HMBA對不同周期細胞都具有顯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對各周期細胞集落生長都有抑制作用,反應了生長抑制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復;且除M期以外,各時相細胞無論中藥組還是HMBA組都顯著地促進微絲的組裝,且排列有序,形成顯著的應力纖維(stressfiber)結構,說明惡性細胞不同程度的向良性細胞分化。朱國福等[12]用錢氏消瘤口服液藥物血清溫育人胃癌SGC7901細胞4 d后,能使該細胞形態上呈現再分化趨向,平板集落形成數顯著低于對照組,進一步研究發現,其誘導分化的機制與該方能升高SGC-7901細胞內的cAMP水平,降低cGMP水平,從而升高cAMP/cGMP比值有關。細胞與細胞之間形成的間隙連接細胞間通訊(GJIC)功能異??纱龠M正常細胞轉化和癌細胞生長,在腫瘤細胞中,多數缺乏縫隙連接結構和細胞間通訊功能,陳華等[13]發現,中藥癌平口服液能通過增加人胃癌BGC823細胞間的連接通訊,使其再分化。

4  抑制端粒酶活性

篇7

關鍵詞:中草藥;畜禽;病毒性疾病

中圖分類號:S85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06

畜禽病毒性疾病是目前造成我國畜禽養殖行業巨大損失的一大類疾病,最近幾年更加流行猖獗。對于這些病毒性疾病,養殖戶往往使用疫苗來進行免疫接種,但任何免疫程序也不能萬無一失。一旦發生免疫失敗,發生上述任何一種疾病時,都沒有有效的藥物去治療,只能采取對癥治療和控制繼發細菌性感染的措施。經過養殖、獸醫一線工作者實踐發現,中草藥制劑在防治動物病毒性疾病方面有很好的療效。中草藥被機體吸收后,可轉化為具有抑菌和抗病毒作用的物質,并提高動物機體自身抗病能力,提高動物機體非特異性免疫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本文對常見的畜禽病毒性疾病的中草藥療法進行歸納總結,期望對養殖場(戶)有所幫助。

1 中草藥防治豬瘟

黃連3g,黃芩9g,梔子(炒)6g,連翹6g,黃柏6g,生石膏3g,知母6g,金銀花12g,白芍4.5g,枳殼3g,地榆6g,厚樸1.5g,大黃9g,茯苓6g,甘草1.5g。用于豬瘟早期治療。

黃連5g,黃柏10g,黃芩15g,金銀花25g,連翹15g,白扁豆25g,木香10g。用于治療出現拉稀的豬瘟。

敗醬草、夏枯草、金銀花藤、大血藤各15g。用于治療豬瘟。

中成藥制劑,根瘟靈注射液(金銀花、魚腥草、板藍根、連翹、黃芩、蟾酥、柴胡、健胃因子等),經過多位專家學者實驗證明具有很好的療效。

2 中草藥防治傳染性雞法氏囊病

板蘭根、大青葉、金銀花、黃芩、黃芪、首烏、鱉甲、當歸、茯苓、山楂、神曲、麥芽等組成方劑,對雛雞對于傳染性法氏囊病的感染保護率效果可達到95%以上。

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各200g,黃芩、黃柏、金銀花、甘草各100g,霍香、石膏各80g.

中成藥制劑,囊速康(牛角、蟾酥、地黃、黃芪、黃柏,大青葉、蘇葉、附子、魚腥草等),經過余雙祥等人臨床驗證,效果很好,治愈率可達98.5%.

3 中草藥防治雞傳染性支氣管炎

柴胡、荊芥、半夏、茯苓、甘草、貝母、桔梗、杏仁、玄參、赤芍、厚樸、陳皮各30g,細辛6g,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燥濕化痰的作用。

麻黃300g,大青葉300g,石膏250g,制半夏200g,連翹200g,黃連200g,金銀花200g,蒲公英150g,黃芩150g,杏仁150g,麥冬150g,桑白皮150g,100g,桔梗100g,甘草50g??梢云鸬角鍩峄?,止咳平喘的功效。

伸筋草150g,據報道治愈率可達99.48%.

4 中草藥防治豬傳染性胃腸炎

黃連 2g,白芍 2.5g,白頭翁 3g,地榆炭 2.5g,烏梅 3g,訶子 3g,大黃 2g,甘草 2.5g,車前子 3g,可在飼料中添加。

白頭翁散,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目前也已制成白頭翁粉劑中成藥,對于治療豬傳染性胃腸炎效果甚好。

中成藥制劑,林建坤等報道的胃腸寧(地榆炭、黨參、白術、茯苓、五味子、訶子、 白頭翁、陳皮、生姜、甘草),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具有很好的作用。

5 中草藥防治雞新城疫

穿心蓮50g,金銀花20g,十大功勞15g,山芝麻15g,黃芩30g,黃連20g,苦丁茶30g,魚腥草50g,甘草20g,此方供2000 只雞用量。

野、香付子、半邊蓮、馬齒莧、犁頭草各50g,車前草100g,枇杷葉100g,大蒜50g, 供1000只使用。

中成藥方劑,清瘟敗毒散(石膏、地黃、水牛角、黃連、梔子、牡丹皮、黃芩、赤芍、玄參、知母、連翹、桔梗、甘草、淡竹葉),可用于前期提高免疫力和后期補虛癥狀達到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的目的。實踐證明針對患有雞新城疫的病雞治愈率較高。

6 中草藥防治豬圓環病毒病

板蘭根、貫眾、大青葉、白頭翁、黨參、黃芪、地榆、白芷、大活、穿地龍、紅花等,萬奎武等人驗證效果較好。

黃芪150g、黃芩100g、板藍根20g、黨參50g、茵陳20g、金銀花50g、連翹50g、甘草25g,每次煎水1000mL,煎熬1h共煎3次,體重口服1mL/kg,每天1次連用7d。

總之,中草藥在防治畜禽病毒性疾病方面有很顯著的效果,加之副作用小,用藥較安全,應考慮在臨床一線中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篇8

臨床報道,較多的中藥方劑對真菌感染性疾病顯示出良好的治療作用[7-11]。通過實驗研究亦發現中藥復方制劑具有良好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目前體外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法主要為瓊脂稀釋法、瓊脂擴散法及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的M27-A、M38-A方案。瓊脂稀釋法是目前較為廣泛應用的初篩方法,其方法是在瓊脂平板內摻入不同濃度的抗真菌藥物,以多點接種法將相同量的待測真菌接種于瓊脂表面,以菌不生長的最低濃度定為該藥對真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多數研究者在試管內或在平皿內進行,此方法適合于大量菌株測定實驗。胡圣愛等[12]應用固體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測定了膚癬消搽劑(連翹、苦參、大風子、鴉膽子、黃柏、蛇床子等)對石膏樣小孢子菌有抑制作用,其MIC為1:100倍。楊志波等[13]采用沙氏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觀察到復方二礬浸液(枯礬、皂礬、兒茶、側柏葉、地骨皮、土槿皮、黃精、公丁香、血竭、食醋)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的最小抑菌濃度分別是0.25%、0.5%、0.5%。謝淑霞等[14]采用沙氏培養基試管內藥基法觀察到祛癬洗劑(白蘚皮、苦參、地膚子、土槿皮、羌活、紫地榆、黃柏、椒目、百部、蛇床子等)對我國南方常見的9種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濃度6.25%~50%,對癬菌的抑制作用優于白念珠菌。盧全德等[15]報道采用試管內藥基法測得膚疾安噴霧劑(金銀花、野、苦參、血竭、薄荷腦等)對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的MIC為0.39mg/ml,對須癬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菌的MIC為0.78mg/ml,對白念珠菌、青霉菌為1.56mg/ml。陳超等[16]以瓊脂稀釋法觀察到復方黃連皮康酊(黃連100g、苦楝皮50g、海桐皮50、藁本30g、檳榔50g、大風子15g、郁金30g、白礬30g、蘆薈30g、地膚子50g、蕪荑30g組方制成酊劑)對皮膚癬菌(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及深部真菌(白念珠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使菌落縮小,與克霉唑癬藥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并且得出復方黃連皮康酊對表皮真菌的抗菌作用大于對深部真菌(白念珠菌)的結論。魏蓉[17]用試管瓊脂稀釋法觀察到祛癬止癢洗劑(丁香、黃精、龍膽草、明礬、百部、藿香、黃連、土槿皮、薄荷腦、冰片水煎液)對9種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濃度分別為0.39%(紅色毛癬菌)、0.195%(須癬毛癬菌、斷發毛癬菌、紫色毛癬菌、許蘭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癬菌、絮狀表皮癬菌)、0.75%(石膏樣小孢子菌)、1.56%(白念珠菌)。張玲等[18]采用試管稀釋法,進行蟹黃膚寧軟膏對犬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的體外藥效學研究,結果蟹黃膚寧軟膏對8株淺部毛癬菌屬的MIC均在0.03125~0.25mg/mL之間,顯示了蟹黃膚寧軟膏較好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瓊脂擴散法是通過測量真菌生長被抑制的范圍大小來確定抗真菌活性,也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初篩方法。楊國晶等[19]用瓊脂擴散法觀察了復方苦槿霜(苦參150g、土槿皮150g、黃柏150g、白蘚皮150g、地膚子150g、川芎150g、兒茶100g)及其原料藥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犬小孢子癬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結果10%、20%復方苦槿霜及10%、20%原料藥抑菌效果相同,與達克寧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明顯優于5%復方苦槿霜及5%原料藥的抑菌效果,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何定淑等[20]采用紙片濃度梯度法研究硝礬散(枯礬、芒硝)對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株的體外抑菌作用,結果2%硝礬散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的MIC范圍分別為0.0625~0.125mg/ml、0.03125~0.125mg/ml。林靜瑜等[21]采用打孔藥物瓊脂擴散法觀察到癬藥膏(由丁香、蜂房等8味中藥組成)5%濃度以上對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1%濃度僅對須癬毛癬菌有抗菌作用,但各濃度均對白念珠菌感染無效。曾嶸等[22]采用管蝶法對玉陰潔沖洗劑進行了藥效學研究,結果表明,1g生藥/ml玉陰潔洗劑體外對白念珠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為(20.0±0.8)mm,MIC為12.5%(1:8稀釋度)。徐文躍等[23]采用改良的平皿挖洞灌藥法觀察到白蓮洗劑(由白頭翁、半邊蓮、蛇床子、黃連、黃柏、百部、地膚子等組成)對白念珠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其作用強度與潔爾陰相當。瓊脂稀釋法和瓊脂擴散法的試驗結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菌接種液的濃度及準備、培養基成分及pH值,孵育時間和溫度及不同的終點判定方法等,重復性差,不利于各實驗室之間的比較,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在1997年、1998年和2003年先后提出了酵母菌的液基稀釋法抗真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方案(M27-A)、產孢絲狀真菌的抗真菌藥敏試驗倡導方案(M38-P)和M38-A方案,這些方案準確性好、重復性高,實驗室間結果的一致性可與抗細菌的藥物敏感試驗相媲美。鄭瑋清等[24]參照CLSIM38-A液基試管法進行改良,觀察甲癬中藥洗劑(龍膽草40g、黃連30g、射干20g、半枝蓮30g、地膚子50g、紫草10g和花椒10g)蒸餾水提取液和乙醇提取液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羊毛狀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和白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結果甲癬中藥洗劑對皮膚癬菌的敏感性較好,而對白念珠菌的敏感性較差,同時可明顯看出,醇提液的MIC值低于水提液的MIC值,說明中藥的抗真菌藥物成分不僅包括水溶性物質,而且包括脂溶性物質。尤力都孜·買買提等[25]采用CLSIM-38P方案測定維藥雅麗蔓制劑對臨床常見皮膚癬菌的抗菌作用,結果,對須癬毛癬菌的MIC90為190.46μg/ml(平均MIC128μg/ml),對紅色毛癬菌的MIC90為148.57μg/ml(平均MIC93.42μg/ml),對絮狀表皮癬菌的MIC90為311.27μg/ml(平均MIC128μg/ml),對石膏樣小孢子菌的MIC90為429.54μg/ml(平均MIC194.01μg/ml)。雅麗蔓制劑對真菌中不同菌種的MIC90值范圍為148~429μg/ml,表明雅麗蔓制劑對臨床常見皮膚癬菌具有顯著的抗真菌作用。鄭瑋清等[26]以美國CLSIM27-A液基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良,檢測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1:1水溶液)及其單味藥物對紅色毛癬菌15株、須癬毛癬菌9株的MFC和MIC,結果硝礬洗劑的MFC為1.25~20mg/ml(平均為5.26mg/ml),低于芒硝的MIC和明礬的MFC值。

2動物實驗

部分學者利用動物真菌病模型進行了抗真菌中藥的研究,相比僅在試管內進行抗真菌試驗得到的結果應更有意義。徐洪波等[27]用紅色毛癬菌制作豚鼠皮膚真菌感染模型,將25%藿黃散洗劑(藿香、黃精、苦參、茵陳、枯礬等)水煎液涂布感染皮膚,給藥2次/d,連續給藥21d。豚鼠在用藥6d后鱗屑減少,12d后鱗屑逐漸消失,呈淺紅色斑,真菌檢查均為陰性,18~21d皮膚外觀恢復正常。何定淑等[20]用2%和4%硝礬散溫水浸泡治療豚鼠須癬毛癬菌感染的足癬、體癬,1次/d,30min/次,共7d,顯示具有較好療效,與1%足光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蒸餾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曾勇等[28]研究消炎抗癬霜(由升藥底、蛇床子、冰片、樟腦等中藥組成)對石膏樣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導致的豚鼠體癬模型的治療作用,結果,2周后觀察到消炎抗癬霜能夠減輕真菌所致豚鼠皮膚病變程度,提高真菌鏡檢和真菌培養的轉陰率。楊小潔等[29]觀察了中藥真菌安膠囊對白念珠菌深部感染小鼠的治療作用,結果治療組、預防組深部真菌感染的小鼠病死率和血液內的真菌數,與非治療組相比明顯降低,實驗表明中藥真菌安膠囊有治療白念珠菌深部感染的作用。譚元生等[30]對復方苦參液的藥效學進行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復方苦參洗液具有較好的抗家兔陰道黏膜人工白念珠菌感染作用,其治療后陰道涂片、真菌學培養、病理切片檢查結果與潔爾陰組相比無差異。梁君兒等[31]制成大白兔白色念珠菌陰道炎模型,并使用香荷藥條(由黃連、黃柏、丁香、薄荷等7味藥組成)治療,實驗表明香荷藥條能有效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長,使大白兔陰道白色念珠菌的轉陰率與對照組達克寧栓無顯著性差異。

3中藥復方制劑與單味藥物的體外抗真菌活性比較

邱瑩等[32]觀察大風子、皂角、川椒、百部、蛇床子、大黃、地骨皮、黃柏、苦參、白蘚皮、地膚子、紅花、桃仁、姜黃、藿香、芒硝、明礬、硼砂、荊芥、防風20種中藥水煎液及根據單味中藥抑菌實驗結果選取的6種(大風子、皂角、川椒、明礬、藿香、地骨皮)抑菌效果最好的中藥組成的復方水煎液對皮膚癬菌和白念珠菌的抑菌作用,結果復方抑皮膚癬菌MIC:0.625%,對白念珠菌MIC:2.5%,抑菌強度好于單味藥,說明這些藥物之間有協同作用。鄭瑋清等[26]檢測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1:1水溶液)及其單味藥物對紅色毛癬菌和須癬毛癬菌MIC,結果硝礬洗劑、硼砂、芒硝、明礬的平均MIC(或MFC)分別為5.26mg/ml、2.313mg/ml、20.19mg/ml、12.13mg/ml,硝礬洗劑的抗真菌活性強于芒硝組和明礬組,弱于硼砂組。黃寧等[33]觀察方劑1(白蘚皮、生姜、大蒜、川椒、斑蟊、丁香即復方白蘚皮)、方劑2為復方白蘚皮的拆方(丁香、白蘚皮、斑蝥、川椒)和復方白蘚皮的各單味中藥的醇提液對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白念珠菌、短帚菌5種甲真菌病常見致病菌的MIC,結果方劑2的抑菌效果明顯優于方劑1及各單味中藥(P<0.05)。作者認為這可能復方白蘚皮酊中各組分藥物間還存在一定相互拮抗的作用,因此拆方后表現出更優的抗真菌作用,但因部分中藥抗真菌機制多樣性,有的可能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力而抗真菌,故復方白蘚皮酊的臨床效果也很顯著,這有待在臨床中做進一步的研究。中藥復方制劑藥物之間具有相互協同、提高單味中藥的抗真菌活性,或是相互拮抗、降低抗菌作用,或是中藥在體內通過其他途徑發揮抗真菌作用,如提高機體免疫力,這也需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4作用機制探討

中草藥抗真菌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不少學者研究認為,中草藥對真菌的作用機制主要在于破壞其細胞壁、細胞膜的完整,或影響其核酸、脂質代謝等方面。楊國晶等[19]在進行復方苦槿霜及其原料藥對常見皮膚癬菌和白念珠菌的體外抑制試驗時,通過電鏡觀察到未經藥物作用的紅色毛癬菌細胞菌絲體外形充盈,飽滿,表面光滑,大、小分生孢子生長良好,經10%復方苦槿霜作用后的紅色毛癬菌細胞超微結構改變:細胞明顯變性,細胞膜皺縮,細胞漿中大部分被電子薄區占據,細胞器消失。說明復方苦槿霜具有較強的抗真菌作用,推測其可能通過抑制胞壁和胞膜成分的合成,引起菌體破裂,內容物滲出而發揮抗真菌作用。另外,近年來提出,一些反復發作的淺部及深部真菌感染,機體常伴有免疫功能的紊亂或低下,中藥復方制劑可能通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而起抗真菌作用。太加斌等[34]研究發現竹葉石膏湯能使免疫抑制狀態下白念珠菌系統感染小鼠的生存時間延長,腎臟內活菌數減少,對免疫功能正常的白念珠菌系統感染小鼠則無顯著性療效,但與氟康唑合用比單用氟康唑療效好,能使小鼠的存活時間延長,腎臟內的活菌數減少,即有協同氟康唑療效的作用。通過實驗認為竹葉石膏湯對深部念珠菌感染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時效果更顯著,與氟康唑合用能顯著提高療效,其作用可能與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有關。劉春英等[35]的研究發現,補中益氣湯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劑,能顯著提高抗體水平及細胞免疫功能,表現對下降的T淋巴細胞α-醋酸萘酯酶(ANAE)陽性率、淋巴細胞轉形率、巨噬細胞Fc受體活性(EA花環率)、溶血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PFC)具有升高作用,與未經藥物治療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作者認為,補益類中藥可促進和調節白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小鼠免疫功能紊亂的恢復,可作為抗真菌治療的輔助手段。

5問題與展望

近年來,在中藥抗真菌實驗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對單味中藥及提取的單一成分上,有利于明確中藥抗真菌的作用位點,但中藥應用于臨床的多為復方制劑,作用于人體的為多種成分的復合物,對復方中藥制劑的研究也十分必要,特別是作用機制的研究,但與單味中藥研究相比,復方中藥制劑成分復雜,給抗真菌作用機制研究帶來了困難。復方中藥制劑抗真菌機制研究將成為今后研究的重點與難點。目前中草藥的體外抗真菌活性研究多采用瓊脂稀釋法和瓊脂擴散法,由于該方法影響因素多,實驗結果不穩定,差異較大,無法進行實驗室之間的比較??偨Y這些方法,尋找可靠、簡便、易行的測定方法及實驗室條件,盡快進入標準化軌道,在尋找有體外抗真菌活性的中草藥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

體外抗真菌試驗有利于篩選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方藥,但體外抗真菌實驗結果與體內差別頗大,而動物實驗是檢驗中草藥對真菌感染的療效及了解其毒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情況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利用動物真菌病理模型進行體內研究。

【參考文獻】

1廖萬清,吳紹照,編.真菌研究進展.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1998.11~12.

2肖毅,趙玉銘,白兆震.新一代口服抗真菌藥的副作用.遼寧醫學雜志,1999,(1):41~42.

3王理達,胡迎慶,果德安,等.13種生藥提取物及化學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篩選.中草藥,2001,32(3):241~244.

4宮毓靜,安汝國,虞慧,等.164種中藥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中草藥,2002,33(1):42~47.

5葉其馨,林吉,桂蜀華,等.防風等11種中藥體外抗真菌活性研究.海南醫學,2005,16(9):161,184.

6關洪全,劉志賢,李中山.試論抗真菌中藥研究戰略.遼寧中醫雜志,1997,24(12):536~537.

7鄭文彬.潔爾陰洗液治療真菌性中耳炎療效觀察.四川中醫,2006,24(4):92.

8楊宗敏.三黃苦部煎保留灌腸治療小兒真菌性腸炎152例.湖南中醫雜志,2003,19(5):45.

9王步禮.癬得樂擦劑治療手足癬82例臨床觀察.四川中醫,2003,21(2):63~64.

10寧蔚夏,李成林,潘琪龍.癬快好藥液治療體股癬108例.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8):499~500.

11楊翠茹.中醫治療真菌性陰道炎46例體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9(16):1587~1588.

12胡圣愛,趙,吉春巧,等.膚癬消搽劑的抗真菌作用研究.醫學動物防制,2003,19(5):273~274.

13楊志波,歐陽恒,李先春.復方二礬浸液治療手癬的臨床與實驗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3):150~151.

14謝淑霞,李松堅,楊宏志,等.祛癬洗劑治療足癬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中醫雜志,2000,41(10):614~615.

15盧德全,楊瑞平,陳桃香.膚疾安噴霧劑的制備及對致病真菌的作用.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7,17(9):411~412.

16陳超,孫蓮芬,彭艷.復方黃連皮康酊抗皮膚癬菌的實驗研究.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2,7(2):141~142.

17魏蓉.祛癬止癢洗劑對常見皮膚淺表真菌菌株抑菌實驗研究.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12):54~55.

18張玲,曲延偉,張穎.蟹黃膚寧軟膏體外抑菌實驗.食品與藥品,2006,8(11):43~44.

19楊國晶,朱慧明,洪英杰,等.復方苦槿霜抗真菌作用的實驗研究.激光雜志,2004,25(5):94,96.

20何定淑,王淑美,何淑惠,等.硝礬散抗真菌藥效學研究.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1):867~868.

21林靜瑜,洪華煒,倪峰.癬藥膏的抗炎及急性毒性實驗.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1,11(1):47~48.

22曾嶸,伍參榮.玉陰潔沖洗劑的藥效學研究.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9,19(2):17~18.

23徐文躍,姜平,干錢珍,等.“白蓮洗劑”抗菌作用的實驗研究.藥學進展,2000,24(2):110~112.

24鄭瑋清,董全江,呂惠清,等.甲癬中藥洗劑對常見致病性真菌的敏感性檢測.中國真菌學雜志,2007,2(1):27~30.

25尤力都孜·買買提,努爾買買提·艾買提,艾則孜·亞森,等.維藥雅麗蔓制劑體外抗真菌作用研究.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6,4:50~51.

26鄭瑋清,董全江,呂惠清.硝礬洗劑對常見皮膚癬菌敏感性的檢測.中國真菌學雜志,2006,1(6):343~344.

27徐洪波,喻文球.藿黃散洗劑抗皮膚癬菌實驗研究.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18(6):38~39.

28曾勇,孟憲麗,周邦靖,等.消炎抗癬霜抗真菌實驗研究.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2):43,44,53.

29楊小潔,雷玲,李云委,等.真菌安膠囊抗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實驗研究.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8(2):11~12.

30譚元生,胡宏,黃大香,等.復方苦參洗液的藥效學研究.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0(1):12~14.

31梁君兒,黎小斌,何成群.香荷藥條治療白色念珠菌性陰道炎的實驗研究.實用醫學雜志,2000,16(12):983~984.

32邱瑩,于騰.20種中藥及其復方抗真菌實驗研究.濟寧醫學院學報,2007,30(3):237~238.

33黃寧,王貞生,林滔,等.復方白蘚皮酊及其拆方對甲真菌病常見致病菌的抑菌試驗研究.中國共患病雜志,2005,21(12):1124.

篇9

[關鍵詞] 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合理使用

[中圖分類號] R2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7(b)-0092-03

中藥注射劑是在中藥制劑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制劑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劑型。近年來,中藥注射劑的療效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醫療實踐的認可,隨著中藥注射劑應用的日趨廣泛,其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也逐漸顯現出來。本文通過分析北京市大興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我院”)中藥注射劑ADR的報告,對由中藥針劑引起的ADR進行總結,為進一步安全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我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上報的385例不良反應報告中180例涉及中藥注射劑ADR的報告。

1.2 方法

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分別按患者年齡、性別、涉及藥品及ADR臨床癥狀、器官和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匯總、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發生率及患者性別、年齡分布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報的385例不良反應報告中有180例涉及中藥注射劑ADR報告,發生率為46.8%,與文獻[1]報道的中藥針劑在輸液過程中ADR發生率為48.68%相近;對180例ADR報告中患者性別和年齡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男性占110例,女性占70例,男女比例為1.57∶1,男性多于女性;年齡分布為4~88歲,其中40~60歲年齡段所占比例為30.61%,60歲以上年齡段占46.54%,可見中老年患者的ADR發生率較高[2]。

2.2 藥物過敏史

180例ADR病例報告中無過敏史者132例(73.3%),有藥物過敏史者17例(9.44%),藥物過敏史不詳者31例(17.26%)。

2.3 ADR發生時間

不良反應發生最快的在靜脈穿刺成功后2 min之內,最慢的為用藥7 d后,ADR在30 min內發生的有150例,占83.3% 。

2.4 ADR涉及系統及臨床表現

中藥注射劑引發的ADR臨床表現,累及消化、循環、血液等人體多個系統及器官,但以全身性過敏反應最為常見,ADR涉及系統及臨床表現見表1。

2.5 ADR涉及藥品種類與排名前5位的藥品

180例中藥注射劑ADR報告共涉及中藥注射劑10種,10個廠家,其中排名前五位的藥品信息及主要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見表2。

3 討論

當前中藥針劑的生產,還不能做到提取有效的單一成分,藥液中未完全除盡的鞣質、動植物蛋白等成分極易引起過敏反應[3],因成分復雜,極易誘發中藥針劑的ADR,引起中藥針劑ADR的原因復雜,分析如下:

3.1 ADR與性別年齡的關系

不同年齡、性別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有所區別,發生ADR的比例也不同,180例ADR報告中患者性別和年齡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男女比例為1.57∶1,男性略多于女性。

統計結果顯示,60歲以上患者ADR發生率占46.54%,通過分析我院中藥注射劑ADR報告發現,中老年人群為ADR的高發人群。有文獻報道[4],60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中藥注射劑ADR的高發人群,這主要與老年人生理和臟器功能衰退、藥物排泄速度減慢易造成藥物蓄積,免疫力和體制均較年輕人有所差異,故老年患者在中藥注射劑使用過程中更易造成安全隱患,所以在老年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時要密切關注其ADR的發生。

3.2 ADR與患者體質的關系

180例ADR報告中,有藥物過敏史者約占9.44%,藥物過敏史不詳者占17.26%。不同體質的患者由于遺傳因素、體內代謝酶、免疫系統等方面存在個體差異,導致對藥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異,因此,相同藥物在相同劑量時,多數患者能夠耐受,少數患者則可能出現ADR,過敏體質的患者ADR的發生率往往高于正常人[5]。

3.3 ADR發生時間及預后

180例ADR報告中,ADR在30 min內發生的占83.3%,可見,中藥注射劑ADR以速發型為主。注射劑一般以靜脈注射為主,吸收較口服制劑快,故出現ADR也快。中藥注射劑ADR的預后一般較好,只要早發現,積極治療,絕大多數可以治愈。

3.4 ADR與藥品的關系

3.4.1 中藥原料和中藥注射劑質量 對中藥原料的炮制、加工、質量標準等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及方法,因生產的環境、產地、采摘的時間、存放時間長短不同而造成中藥材的質量存在差異,從而影響到中藥注射劑的質量。各批次原料藥材質量的差異,導致中藥注射液各批次間存在差異,ADR的發生情況也不完全相同[6]。與西藥一樣,中藥注射液的ADR,往往和某一批次相關, 顯示中藥注射液的生產工藝不穩定,質量標準不嚴、穩定性差等因素是導致中藥注射液ADR的重要原因[2]。同時,中藥注射液來源于中藥原料藥材的提取物,受提取水平、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比較復雜,雜質較多,有些中藥注射劑中含有蛋白、淀粉、鞣質、色素、樹脂、揮發油等致敏成分,易導致機體產生過敏反應[7-8];與傳統方劑的組方原則不同,中藥方劑雖應用不便,但安全性相對較大,在ADR報道中,湯劑報道很少,就說明這個問題。

3.4.2 使用過程中的因素 在中藥注射劑使用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首先,中西藥的聯合使用在臨床上已經越來越廣泛,中西藥聯合使用不當,造成毒副反應增加,藥效降低,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中西藥聯合使用需要慎重,因中藥注射劑中的某些成分容易因酸堿度變化而影響溶解度,有時因溶解度下降出現沉淀的現象。其次,中藥注射劑滴注速度過快也是引起中藥注射劑ADR的原因之一。輸液過程中滴注速度過快極易造成局部藥物濃度過高,不溶性顆粒聚積、堵塞毛細血管,易導致頭痛、頭暈刺激性皮炎等副反應;滴注速度過快可致使細菌內毒素檢查合格的藥品在單位時間內注入人體的內毒素量可能超過閾值,對敏感患者可能造成輸液反應[9]。此外,多種藥物聯用使ADR發生率大大增加,因此聯用藥物間相互作用也是引起中藥注射劑ADR的原因之一。中藥注射劑往往成分復雜,且溶液酸堿度各不相同,多種藥物聯用使某些成分受酸堿度改變導致溶解度發生變化,從而析出沉淀,影響中藥注射劑的療效,并極大增加中藥注射劑ADR的發生概率。給藥途徑不當也可誘發中藥注射劑ADR的發生,如注射用舒血寧針說明書中規定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250 mL或500 mL后使用,而在實際給藥時個別醫務人員,不注意說明書的規定,擅自改用其他給藥方法,如采用微泵靜推的方法,從而造成嚴重后果。

4 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方法

4.1 詢問患者過敏史

醫生在給患者用藥前應仔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對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倍加謹慎,同時囑咐患者及護理人員在用藥過程要密切觀察,避免ADR發生,一旦發生及時采取措施。

4.2 嚴格掌握適應證

據有關統計, 在綜合性醫院, 中藥注射劑由西醫生處方使用的占到95%[10],因此中藥注射劑絕大部分由不太懂中醫藥的西醫大夫開具使用。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施治,如雙黃連藥性寒涼,西醫大夫對發熱咳嗽的患者均給予雙黃連注射液治療,但對于受涼后發熱咳嗽的患者用雙黃連靜脈滴注,應屬于錯用。中藥注射劑應屬于中藥范疇,但中藥注射劑絕大部分為西醫所用,故很難做到辨證施治,因而造成中藥注射液在臨床上的濫用,直接導致其ADR的增加。

4.3 按說明書使用

使用中藥注射劑首先應符合適應證,同時嚴格按說明書規定的溶媒、給藥途徑來使用。任何超說明書規定用藥都有可能增加ADR的發生概率。因為中藥注射劑在上市前的臨床實驗研究過程中并未將兒童和老年人這些特殊人群納入其中,上述人群使用時應更加慎重。

4.4 避免聯合用藥

中藥制劑有效成分的含量及性質較為復雜,與其他藥物配伍容易發生各種物理或化學變化,因此在靜脈輸注時避免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避免ADR發生,必須聯合用藥時,可采取分瓶滴注方法。

4.5 加強用藥監護并作好救治準備

中藥注射劑引起的較為嚴重的ADR大多發生在用藥初期,因此加強監護用藥初期患者的體征變化,若出現ADR立即停藥并采取相應措施,避免造成患者的嚴重傷害。根據統計,ADR在30 min內發生的占83.3%,在使用中藥注射劑特別是注射的前30 min內,醫護人員應提高警惕,同時控制好滴速,前30 min內最好為15~20滴/min,30 min后調整為40 滴/min,若患者無特殊反應和禁忌后,可恢復至正常滴速60滴/min左右,并告知患者不可自行調節滴速。換藥時需先鹽水沖管,以免藥物間發生ADR[11]。應用中藥注射劑之前,須做好救治準備,以便發生ADR時及時救治。

4.6 進一步完善相關管理措施

為加強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2008年12月24日原衛生部、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注射劑生產和臨床使用管理的通知》,根據此文件內容,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我院出臺了《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相關規定》。規定中明確指出中藥注射劑必需單獨使用(有中醫科會診除外),同時在中藥注射劑的辨證施治、用法用量、使用療程、ADR處理等方面給予了嚴格規定。

2009年我院下發了“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原則及管理制度”,規定在臨床應用中嚴格按藥品說書明推薦劑量使用,并注意使用說明書推薦的稀釋劑和溶媒,即配即用;注意控制滴速,以減少ADR發生。臨床上的不合理用藥,如聯合用藥、超適應證、超劑量使用等情況得以杜絕。

通過對180例中藥注射劑誘發的ADR統計分析表明,該類藥物誘發的ADR幾乎涉及全身各個系統,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程度輕重不一,隨著其應用日益普遍,對其誘發的ADR應引起廣泛重視。雖然目前中藥注射劑ADR逐漸增多,但通過監管部門的嚴格管理,通過研制部門的深入探索,通過生產企業的嚴格控制、醫護人員的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一定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

總之,“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是使用中藥注射劑的重要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或避免發生中藥注射劑的ADR,確保中藥注射劑安全、有效、經濟,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12]。

[參考文獻]

[1] 白宇明,魏國義,郝近大.常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房,2010,21(23):2189-2192.

[2] 田慧,吳仁輝,杜玲,等.中藥針劑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及預防[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8):1588-1589.

[3] 孫鳳娟.280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北京中醫藥,2012,31(6):464-465.

[4] 黃小萍.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54例臨床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08,21(1):87-88.

[5] 曾聰彥,梅全喜.論影響中藥注射劑安全性問題的因素[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0,28(3):614-616.

[6] 韓飛,周慶安,張曼.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分析[J].動物醫學進展,2007,28(10):104-106.

[7] 陳海棠.141例中藥注射液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海峽藥學,2010,22(8):266.

[8] 朱立勤,徐彥貴,王屏,等.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分析[J].中國藥房,2007,18(3):215.

[9] 單綺霞.中草藥注射液輸液反應原因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3,23(10):632.

[10] 曾聰彥,梅全喜.從“魚腥草注射劑事件”看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產生的根源[J].中國藥房,2007,18(6):401.

[11] 李長艷,張巍.中藥針劑常見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新進展[D].全國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2012:371-373.

篇10

關鍵詞:中藥方劑;功效;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28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2-4208(2013)11-0038-02

臨床使用的中藥方劑由多種中藥共同組成,而每種中藥的臨床質量與品種、采收、炮制、煎煮等多種因素有關,所以中藥功效的發揮必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進一步提高中藥臨床療效,規范臨床治療,筆者對臨床影響中藥功效發揮的重要因素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 中藥自身質量

大部分臨床研究認為,中藥功效發揮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單味中藥的質量。中藥歷史悠久,來源廣泛,品種容易混淆,品種的差異會嚴重影響中藥的質量;產地不同,質量也存在較大差異;中藥炮制是中藥使用前的重要環節,如果中藥未經正常程序進行炮制,也會影響中藥質量;貯藏對中藥的質量也會產生直接影響,一旦出現變色、發霉等情況,會嚴重影響中藥質量。

2 方劑配伍

2.1 劑量因素 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組成原則,即君臣佐使,中醫治療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所以在中藥劑量配比上會存在較大的靈活性,這就給中藥功效發揮帶來極大的可變性,部分中藥劑量的變化會影響臨床療效的發揮,如大劑量益母草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而小劑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2.2 中藥間的相互作用 中藥之間的配合應用會產生一定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相互協調或相互制約,如果臨床醫生沒有掌握好中藥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就會給臨床功效的發揮帶來巨大的影響。如單獨給予附子進行治療,其使用劑量比較大,如果配合生姜可減少附子的劑量,并可有效降低附子的毒性。

3 中藥調劑

中藥調劑是臨床中藥治療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審方、調配、計價、復核、包裝、發藥等環節。而在臨床工作中發現中藥藥房存在中藥調劑環節監控不嚴的情況,進而會出現藥物儲備不全、審方不認真以及特殊品種沒有單獨包裝、劑量不準確等情況,這些都會影響中藥功效的發揮,如部分藥劑人員在調配中沒有認真進行稱量,中藥劑量不準確,勢必影響中藥功效發揮。

4 患者自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