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腫瘤范文
時間:2023-04-03 16:5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膀胱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01年夏,鮮紅的尿液又呈現在眼前,不由使我感到恐慌,于是作了膀胱鏡檢查,發現腫瘤又長大了。幸虧現在醫學發達,醫生替我切除了腫瘤,又保留了膀胱,真是好事一樁。
在40年與膀胱腫瘤抗爭中,我共接受各類手術35次,膀胱鏡檢查更是家常便飯,在精神與肉體上經受了巨大的折磨和痛苦,教訓深刻。以下幾條是我這些年來總結的經驗。
一是要定期作膀胱鏡檢查
造成不能按期檢查的緣由就我而言,主要是怕麻煩和麻痹大意。在20世紀90年代初,作膀胱鏡檢查是要住院的,又要上半身麻醉,同開刀相仿。當時我在工作,能拖則拖,等到尿血了,難免又要手術,代價不輕。近年的腫瘤復發,是疏忽大意所致,以為有幾年不發,可與腫瘤“拜拜”了。殊不知,正當得意之時,腫瘤又向我襲來。痛定思痛,切記要及時檢查!
二要堅持用藥
這是積極預防腫瘤復發的重要途徑。據介紹,目前預防膀胱腫瘤復發尚無特效藥,只能根據本身實際并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用藥貴在堅持,謹防斷斷續續。我曾用過不少藥,有針劑、中草藥及沖洗用藥等,由于均未能堅持,結果不了了之。近來我用卡介苗沖洗膀胱,這在以前未曾用過,雖然反應大,但我仍堅持沖洗,不再半途而廢了。
三是常飲水勤排尿
膀胱腫瘤患者多飲水的好處眾所周知,但要做到持久均勻飲水亦非易事。以往我怕夜間上廁所,睡前不飲水,早上尿色深紅而有臭氣。近來在醫生指點下養成了半夜飲水的習慣,上述現象消失。水喝多了小便同樣增多,以往特別在外出勤參加集會時,怕麻煩,常有憋尿。有尿要及時排干凈,保持膀胱清潔。
四要消除不良生活習慣
篇2
鏡診斷膀胱腫瘤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 膀胱鏡;膀胱腫瘤;膀胱炎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腫瘤 , 特別是男性膀胱癌在歐美國家的發病率居惡性腫瘤的第四位。我國膀胱腫瘤 , 主要是膀胱癌的發病率低于歐美國家 , 但男性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 3~4倍 , 農村人口的發病率低于城鎮人口[1]。提高對膀胱腫瘤的早期診斷一直是泌尿外科醫師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 , 本文通過比較膀胱鏡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 , 分析膀胱鏡檢查在膀胱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自 2010年 7月至 2012年 12月在本院住院的68例膀胱疾病患者,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25例, 年齡31~80歲, 平均 (61.3±8.6)歲。血尿病史 1 d~2年。
1. 2 方法 用 KARL STORZ膀胱鏡, 對 68例患者進行檢查。將膀胱鏡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進行比較。
1. 3 統計學方法 靈敏度 =真陽性 /(真陽性 +假陰性 ), 特異度 =真陰性 /(假陽性 +真陰性)。
2 結果
膀胱鏡檢查結果表明 , 68例膀胱疾病患者中 , 膀胱腫瘤23例, 腺性膀胱炎27例, 慢性膀胱炎15例, 其他膀胱病變3例;病理診斷結果為:膀胱腫瘤 25例 , 腺性膀胱炎 26例 , 慢性膀胱炎 14例 , 其他膀胱病變 3例。與病理診斷比較 , 膀胱鏡檢查的真陽性為20例, 假陽性3例, 真陰性41例, 假陰性 4例 , 因此膀胱鏡檢出膀胱腫瘤的靈敏度為 80%, 特異度為90.0%。
3 討論
膀胱鏡檢查仍是目前診斷膀胱病變最可靠的方法 , 它可直接觀察到病變所在部位、病變范圍和形態 , 并可直接對病變活檢進行病理檢查確診。但膀胱鏡具有侵入性 , 其使用受一定限制 , 而普通膀胱鏡很難識別出散在于正常膀胱黏膜中上皮分化不良和原位癌 , 而這些病變正是造成膀胱腫瘤進展和復發的主要原因[2]。
國外有研究顯示 ,膀胱鏡診斷膀胱癌與病理分級一致性為 84%, 高估或低估占 16%[3],而國內的研究卻發現膀胱鏡診斷膀胱癌的高估率和低估率均明顯高于國外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本研究表明 ,膀胱鏡診斷膀胱腫瘤的靈敏度為80%,特異度為 95.0%。說明膀胱鏡檢查在診斷膀胱腫瘤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但是出現高估或低估病情的可能原因有:①膀胱鏡檢查所取的標本量少 ,不能全面地反應病情。
②醫生取材的部位與組織量差異。③麻醉深度不夠 ,患者配合不足等。為了降低膀胱鏡檢查的漏診、誤診 ,作者認為可以采取。①檢查時盡量取材多一點。②提高泌尿外科醫生的膀胱鏡操作技能。③充分做好膀胱鏡檢查前準備 ,充分麻醉等。做到以上幾點 ,可以提高膀胱鏡檢查在診斷膀胱病變中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江長琴 , 梁朝朝 . 膀胱腫瘤診斷方法新進展 . 現代泌尿生殖腫瘤雜志 , 2012, 4(5):310-312.
[2]杜立堅 , 任勇亞 . 三種檢查在膀胱腫瘤診斷和病理分期中的價值分析.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 2012, 11(17):1369-1370.
篇3
關鍵詞 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 等離子切除術 效果分析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80
目前對于T2N0M0以內的膀胱腫瘤臨床上主要有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與經尿道膀胱腫瘤等離子切除術兩種方法治療。我院就采用這兩種方法進行了臨床的效果對比分析?,F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患者81例。對照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59~74歲,平均63.94歲;腫瘤直徑6~26mm,平均20±5mm;T1 9例,T2 7例,G1 13例,G2 7例,膀胱多發腫瘤19例,側壁腫瘤21例。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58~75歲,平均63.85歲;腫瘤直徑5~27mm,平均21±6mm;T1 11例,T2 16例,G1 21例,G2 12例,膀胱多發腫瘤22例,側壁腫瘤25例。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無差異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的腰麻,術前均經過CT及膀胱鏡檢查,病理學檢查確定為膀胱移行細胞癌。TURBT是采用德國WOLF公司生產的經尿道單環電切系統,25°鏡,F27外鞘,360°旋轉,切割功率150~200W,電凝功率50~80W。PKRBT組是采用美國順康公司經尿道雙環雙極電切系統,30°窺鏡,360°旋轉,切割功率為160~180W,凝固功率70W。兩組均采用監視器下直視入鏡,用電切環切除腫瘤根部至深肌層,切除腫瘤基底周圍2cm內的正常膀胱黏膜。后者采用生理鹽水持續沖洗。兩組均術后定期羥喜樹堿膀胱灌注,每3個月隨訪1次,隨訪時間在2年以上。
觀察指標:主要觀察兩組在手術的出血量、手術時間、2年后的復發率、閉孔神經反射等的情況。
結 果
對照組的出血量為45±11ml,手術時間為28±7.5分,復發14例(38.9%),閉孔神經反射21例(58.3%)。觀察組出血量為43±10ml,手術時間為30±8.1分,復發17例(37.8%),閉孔神經反射5例(11.1%)。兩組閉孔神經反射發生率比較有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 論
膀胱移行細胞癌是泌尿系統最多見的腫瘤。TURBT常為淺表性的膀胱腫瘤的方法。具有損傷小、恢復快、保留排尿功能等優點[1]。但是TURBT是單極電刀系統,需要通過人體組織形成電流回路才發揮作用。所以存在深部組織熱損傷、神經刺激以及閉孔神經反射增加引發膀胱穿孔的并發癥。
PKRBT切除系統為雙極電極,工作電極和回路電極均可自行控制。高頻電流通過導電的生理鹽水等形成電磁場,最終轉換為靶組織分解生物中的大分子。理論上不可能發生閉孔神經反射,但是臨床的資料顯示[2]閉孔神經反射仍多發生在等離子體發生之前及等離子體不穩定發生的過程中,但是雙極電切的原理對深部神經肌肉會產生電刺激較輕,可使閉孔神經反射減弱。
對于膀胱腫瘤,臨床上為減少復發率,腫瘤一般均切除至膀胱深肌層[3]。而TURBT為熱力切割,局部的溫度較高,一般有300℃,熱透力強,膀胱穿孔可能性大。而PKRBT為低溫切割,溫度僅在40~70℃,熱透力弱,膀胱穿孔不大可能,另外,PKRBT止血效果明顯[4],切除的創面無焦伽,生理鹽水的持續沖洗,手術視野清楚,對于初學者來說,PKRBT方法安全可靠。
雖然PKRBT的等離子發生的穩定性較差,但是具有切割低溫無焦伽,切割準確,手術視野清晰,閉孔神經反射發生率低的優點,不失為治療膀胱治療的有效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Bugeja S,Mercieca M,German K.Additional Application in Bladder Irrigation after TURP or TURBT[J].Biology Physics,2011,5(4):11-13.
2 Galbreath RW.Effect of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n urinary quality of life after permanent prostate brachytherap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2004,58(1):81-88.
篇4
【關鍵詞】 膀胱灌注;羥基喜樹堿;護理
--------------------------------------------------------------------------------
作者單位:130051 長春市人民醫院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腫瘤,手術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針對膀胱腫瘤容易復發的特點,我們對施行膀胱部分切除的患者,出院后進行為期2年的膀胱藥物灌注,通過隨訪,腫瘤復發率明顯降低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97例行膀胱部分切除術或經尿道汽化電切術的膀胱腫瘤患者,其中男93例,女4例,年齡在43~82歲之間,平均年齡674歲。手術后患者都接受了膀胱藥物灌注及護理康復指導,其中2例因故中斷治療,灌注期間腫瘤復發3例,膀胱灌注藥物均采用羥基喜樹堿。
2 灌注方法
術后患者來院后由指定醫務人員進行膀胱內藥物灌注:患者排空膀胱后,將羥基喜樹堿10~20 mg加生理鹽水40 ml,充分溶解后,按無菌操作規程插入導尿管,開始緩慢注入藥物,藥物灌注完畢后拔出尿管,并囑患者變換;手術后患者灌注間隔時間,一般開始每周灌注一次,共4 次,然后每2周灌注1次,共4 次,繼而每月灌注1次至術后2年,2年后酌情處理。
3 灌注時注意事項
①灌注前,護士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及所用藥物的劑量及有效期。②將藥物充分溶解。③灌注前需充分尿道。④選用刺激性小且管徑較細的8~10號硅膠或一次性導尿管,以減少尿道損傷。⑤嚴格無菌操作,操作時輕柔,避免損傷尿道黏膜。⑥必須確認尿管在膀胱內。⑦導尿成功后首先放出殘余尿。⑧注入藥物后,拔管前用20 ml生理鹽水,沖凈導尿管。⑨拔管時需夾住導尿管末端,快速拔出,防止藥液漏于尿道內,形成尿道狹窄。灌注后患者15 min變換一次,仰臥,左右側臥及俯臥交替進行,使藥液彌散分布于膀胱各黏膜處,藥物保留2 h后排出,有利于藥物充分發揮作用。⑩囑患者少進水,減少尿液生成使藥物在膀胱內保持最大濃度。
4 護理體會
41 心理護理 膀胱腫瘤患者術后思想負擔重,情緒低落,且易復發,出院后定期灌注,療程長,對持續治療容易缺乏足夠的信心。我們護理人員首先要對患者有愛心、有耐心及同情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以過硬的技術服務于患者。做到細致的向患者介紹灌注的目的,方法及藥物作用[1]和成功病例的典范,同時說明羥基喜樹堿是從喜樹果葉中攝取,后經化學合成,基本上不被膀胱黏膜吸收,副作用輕,可迅速進入腫瘤組織細胞,有效殺傷腫瘤細胞[2],而且操作簡單,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保留時間短。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患者取得自信心,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心理,取得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且,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護理。
42 病情觀察 羥基喜樹堿常見的不良反應為尿路刺激癥狀。灌注后應注意觀察患者尿量,尿色,詢問患者自覺癥狀,如果發生血尿,尿道口紅腫,嚴重的刺激癥狀,可暫停灌注或延長灌注時間[3]。
43 合理飲食 針對膀胱腫瘤術后患者,飲食搭配要合理,營養要均衡,保證合理攝入充足的營養,如每餐中均有一定量的優質蛋白,可選用雞,魚,牛奶,豆制品等。為了保證患者吸收良好,食物一定要做到軟,爛,適合患者的口味,在此基礎上,適當吃一些新鮮水果和蔬菜,以確保維生素膳食纖維的攝入,少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熏,腌,烤的食品。
5 討論
51 膀胱腫瘤術后容易復發,3年內復發率在40%~70%,在眾多預防措施中,仍以膀胱內藥物灌注最為有效。在我科施行膀胱灌注的97例患者中,僅有3例復發,復發率約為3%,雖然部分病例隨訪時間僅1年,但是復發率明顯降低。
52 建立完善的患者隨訪管理制度。出院患者的隨訪,由住院期間責任護士負責,出院前建立的患者手冊以及患者用羥基喜樹堿灌注的檔案,按照自行設計的表格,由責任護士填寫一般資料,手術方式[4]以及每次灌注的時間,責任護士負責病情咨詢服務,采用電話方式,隨時回答患者提出的有關問題,了解患者灌注后的反應,不管患者出院多長時間,出院后都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服務。
53 注意膀胱灌注后的并發癥。在97例膀胱腫瘤術后行膀胱灌注患者中,有1例發生肉眼血尿,經一般處理后好轉,不影響下一次灌注;2例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刺激癥狀和下腹部不適,基本上不影響下一次膀胱灌注;有2例發生尿道狹窄,可能是反復插尿管引起,經尿道擴張后好轉。97例中無發生惡心,嘔吐及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
54 加強健康教育。針對膀胱腫瘤有其多發性,復發性的特點,并且膀胱藥物灌注需長期反復進行,所以患者的思想認識,重視程度對治療和愈后至關重要。在患者住院手術期間,護士需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膀胱藥物灌注的必要性,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康復信心,使其主動配合膀胱灌注療程的進行。在患者出院前進行一次膀胱藥物灌注,使患者了解操作簡單,無痛苦,從而減少患者恐懼感。剛出院的患者一般都比較配合治療,但5~6個月后,部分患者往往由于多種原因放棄治療,所以我們護理人員利用每次膀胱灌注的機會,向患者進行宣傳教育,發放有關材料,使之能堅持治療。
55 出院指導。定期復查膀胱鏡,以便了解腫瘤復發動向。開始每3個月復查一次,一年后6個月復查一次,兩年后每年復查一次,同時復查肝、腎功能,血常規等,使不良反應及時得到合理處置,并且使患者心理上得到高度重視,使之盡快恢復信心,從而最大程度提高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徐鳳蘭.膀胱灌注預防膀胱腫瘤術后復發的護理.實用臨床醫學,2009,10(10).
[2] 馬彬,張濤.羥基喜樹堿膀胱灌注防治膀胱癌術后復發的近期療效.中華中醫雜志,2004,5(1).
篇5
【關鍵詞】膀胱癌;術后護理 ;體會
膀胱癌占泌尿系癌癥的首位。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膀胱癌的治療措施不斷改進,對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對膀胱癌切除術后患者的護理中,如何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促進患者的心身健康,不但要關注病人疾病護理、生活照顧,更要注重病人的心理關懷?,F將有關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心理護理:多數患者對癌癥有恐懼心理,認為癌是“絕癥”。因此,我們就膀胱腫癌早期愈后較好、遠期生存率較高的特點,根據患者對疾病的不同認識水平、不同心理承受能力,適時地,有分寸地滿足其心理需求,解決其疑慮,緩解緊張情緒,調動患者與癌癥進行斗爭的能動性,積極配合術后的醫療護理,爭取手術取得滿意的效果。
2生命體征的嚴密觀察:膀胱癌癥老年病人多,其心理、肺功能代償能力差,術后易發生低血壓、呼吸困難、心前區不適等癥狀。因此,無論采用何種方式,術后均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再則,出血為術后常見并發癥,一般100ml尿液或沖洗回流液中含1ml血液,時,看不出血色,含2ml血液時,呈微血色,含4ml以上血液時,即出現明顯血色。我們注意觀察引流液顏色及患者有無面色蒼白、出冷汗、焦慮不安,如有加上引流液血色較深、脈搏細速、脈壓縮小則應引起重視。
3確保引流管通暢:術后引流管通暢與否直接影響手術的療效與患者的安危,必須隨時檢查引流管情況,發現不暢及時處理。導管引流不暢常出現以下原因:導管部分或全部滑脫;連接管滑脫,引流液流失于床上或它處;導管被身體壓迫或導管銳性扭曲致管腔閉塞,管腔內被血塊、粘液、組織碎屑堵塞。為確保引流管通暢,術后各引管均需妥善固定,引流瓶應低置于低位,避免隨意抬高引流管及引流瓶,以防引流液倒流引起逆行感染。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引流瓶及連接導管定期(每天一次)更換消毒。
篇6
摘要目的:探討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術后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不同保留時間對化療效果的影響。方法:選TURBT術后患者70例,隨機等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均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觀察組灌注保留時間為1 h,對照組灌注保留時間1.5 h,比較兩組患者灌注后膀胱刺激癥狀、繼發性出血、膀胱痙攣發生率。結果:觀察組出現膀胱刺激癥狀、膀胱繼發出血、膀胱痙攣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TURBT術后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在化療效果相同的情況下膀胱灌注1 h較合適,較少出現并發癥,患者較滿意。
關鍵詞 :膀胱灌注;吡柔比星;護理干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8.022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見的疾病,表淺性膀胱癌占膀胱腫瘤的70%[1]。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是淺表性膀胱癌的重要診斷手法,也是主要治療手段。TURBT術后復發率很高,可能與腫瘤的新發或原發腫瘤切除不干凈有關。表淺性膀胱癌患者行TURBT后行膀胱灌注能夠減少腫瘤播散引起的腫瘤復發,術后膀胱灌注時間如何選擇,一直是我科關注的問題,通過TURBT術后患者進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不同時間對比研究,旨在尋求一種更為適合的灌注方法,現報道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科2010年3月~2012年6月行TURBT患者70例,男47例,女23例。年齡40~78歲。單發腫瘤45例,多發腫瘤25例?;颊咝g后病理檢查均為尿路上皮細胞癌。隨機等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方面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灌注方法灌注前囑患者排空膀胱內尿液,囑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孔巾,戴無菌手套,石蠟油后將尿管插入膀胱內,動作輕柔。如遇到對疼痛比較敏感的患者,可以用普魯卡因凝膠注入尿道行局部麻醉后,再行尿管插入。如遇到前列腺過度肥大患者,尿管無法插入膀胱,可在膀胱鏡下行尿管插入[1],然后用用注射器注入配好的吡柔比星溶液(吡柔比星40 mg+生理鹽水40 ml)輕輕注入膀胱內,然后再注入10 ml 空氣,防止拔出尿管時吡柔比星溶液殘留尿道而損傷尿道黏膜。觀察組保留1 h(仰臥位、俯臥位、右側臥位及左側臥位各15 min),讓患者排出灌注液;對照組保留1.5 h(仰臥位、俯臥位、右側臥位及左側臥位各22 min),讓患者排出灌注液。每周1次,共8周,隨后每月1次,共6~12個月[2]。灌注結束后囑患者排空膀胱,多飲水,注意休息。責任護士主動關心患者,告知進一步治療的必要性及預后情況,明確告知藥物在灌注時的多種不良反應及并發癥,如輕度血尿、膀胱刺激癥狀、灌注后膀胱內有灼熱感等。出現并發癥要告訴患者注意休息,清淡飲食,多飲水(3000 ml/d),2~3 d一般能痊愈,對于并發癥比較嚴重的患者,告知管床醫師,由醫師來指導治療。通過宣教,讓患者更加了解疾病的相關情況,消除患者的顧慮及恐懼心理。
1.3評價標準記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并進行比較。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對各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或χ2c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觀察組有1例放棄膀胱灌注治療,對照組有3例放棄灌注治療。其他患者均完成治療,行膀胱灌注后無惡心、無嘔吐等反應。兩組患者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見表1。
3討論
膀胱癌的發病率很高,目前男性膀胱癌位居第七位,女性位居第十位[3],在我國,膀胱癌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膀胱癌大部分以中老年為主,極少發生在兒童身上,從目前膀胱癌的發病率來統計,整個年齡段均可涉及[4]。病理學上最常見為尿路上皮癌,占膀胱癌的90%以上[5],內外因素均可引起,目前研究較為清楚的外在因素是吸煙和長期接觸工業及化工原料,吸煙可使致癌率提高1/3~1/2[6]。
表淺性膀胱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其他治療還包括經尿道激光束、光動力學治療等。對于行TURBT的患者,術后一年的復發率為10%~67%[7]。因此,對于非肌層侵潤性膀胱癌,建議術后行膀胱灌注維持治療。吡柔比星為半合成的蒽環類抗癌藥,其藥理機制為干擾體內細胞DNA的轉錄與復制,使mRNA無法合成,能夠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其最大的副作用為化療性膀胱炎,其次為繼發性出血。在膀胱灌注中,對于灌注中出現嚴重尿頻、尿急、尿痛,應及時停藥或者延遲灌注,以免繼發膀胱攣縮。表1顯示,兩組患者以相同劑量的吡柔比星行膀胱灌注,灌注后保留時間不同,出現的并發癥也不同,依據吡柔比星說明書,灌注保留時間為1~2 h,但對照組行膀胱灌注保留1.5 h后,患者并發癥較觀察組(灌注1 h)明顯增加,患者不適度明顯增強,因此,建議TURBT術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保留時間為1 h,并發癥少,此時間最佳。
參考文獻
[1]侯建國,楊波,孫穎浩,等.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的保留膀胱綜合治療[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04,19(10):619-620.
[2]Chiarella P,Vulcano M,Bruzzo J,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complications and surglcal outcome[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8,57(5):701-718.
[3]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919-942.
[4]Okamura K,Ono Y,Kinukawa T,et al.Randomized study of single early instillation of(2"R)4′-O-tetrahydropyranyl-doxorubicin for a single superficial bladder carcinoma[J].Cancer,2002,94(9):2363-2368.
[5]Sylvester RJ,van der Meijden AP,Oosterlinck W,et al.Predicting re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in individual patients with stage Ta T1 bladder cancer using EORTC risk tables:a combined analysis of 2596 patients from seven EORTC trials[J].Eur Urol,2006,49(3):466-477.
[6]Yamamotoy Y,Nasu Y,Saika T,et al.The absorption of pirarubicin instilled intravesically immediately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BJU Int,2000,86(7):802-804.
[7]Startsev V,Pouline I.Adjuvant therapy in different risk-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Arch Itali Urol Androl,2005,77(2):93-98.
篇7
【關鍵詞】 膀胱腫瘤;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案
膀朧腫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而且因為大半為惡性,極大危害著病人的生命安全,探討如何早期診斷和治療膀胱腫瘤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采集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11年4月經腹部超聲和膀胱內鏡檢查診斷膀胱腫瘤的病人共80例,均有手術及病理結果證實確認為膀胱腫瘤,現在對其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介乎于:男24~72歲,女30~70歲,其中40歲以內者有25例,占總人數的31.2%。80例患者均經腹部B超診斷與膀胱鏡檢查并和術后病灶病理活檢而明確診斷為膀胱腫瘤,其臨床表現為間歇性全程無痛性血尿,其中,80例患者有中有近70例(87.5%)的病人出現血尿,其中55例(72.5%)為肉眼血尿,3例(3.7%)為鏡下血尿。在肉眼血尿中,40例(60%)為全程血尿,23例(25.7%)為終末血尿。
另外,在80例患者中,B超檢出的約78例(97.5%),膀胱內鏡檢出約80例(100%);80例膀胱腫瘤中,經B超診斷確認并測其腫瘤大小的最大徑為7.2cm、最小徑為1.1cm;經膀胱鏡檢查確認并測其腫瘤最大徑為8.4cm,最小徑為0.6cm,手術所見顯示腫瘤最大徑為8.5cm、最小徑為0.5cm,膀胱鏡檢查所見結果與手術所見基本一致,B超檢查所見較手術所見稍微偏小,約0.6cm左右。
1.2 治療方法 在膀胱腫瘤的治療原則上,因為膀胱腺癌對放療和化療都很不敏感,選擇手術處理仍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治療手段。在手術方式大部分都采取積極徹底的根治性膀胱全切,并常規的將距腫瘤3cm范圍左右的正常組織一并切除。
基于以上的認識,80例的患者中,60例(75%)行根治性膀胱切除術者,15例(18.5%)行保留膀胱的手術治療:10例(12.5%)分別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術。5例(6%)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URBT)加活檢,并借助首次TUR-BT后的病理結果獲取膀胱腫瘤的確切病理分級和分期,并可以同時進行經肉眼可見的全部腫瘤切除和經切除組織進行病理分級和分期;經尿道激光手術2例(2.5%):應用于膀胱原位癌、控制膀胱腫瘤出血和腫瘤多次復發及非耐受手術治療等患者;單純腫塊活檢1例(1.25%),行單純腫瘤切除術1例(1.25%)。所有術后的病人如果保留膀胱的,應對患者采取絲裂霉素或阿霉素和卡介苗膀胱灌注化療處理,每3個月后復查膀胱內鏡和B超,并進行胸片檢查;如果是行全膀胱根治式切除的患者,則需每3個月行胸片和腹部B超檢查一次,6個月后再行盆腔CT檢查,以明確其治療效果和復發與否的情況。 轉貼于
2 結果
在80例膀胱腫瘤中,經統計,惡性者占了65例(81.2%),良性者占了15例(18.7%)。65例惡性腫瘤中以腺癌為多,約40例(50%),鱗癌次之,約5例(6.25%),其他各類諸如非平滑肌肉瘤等約1例(12.5%);2例(2.5%)為良性平滑肌瘤。
B超診斷顯示腫瘤的最大長徑為7.2cm、最小長徑為1.1cm;膀胱鏡檢查腫瘤最大徑為8.4cm,最小徑為0.6cm,手術所見顯示腫瘤最大徑為8.5cm、最小徑為0.5cm,膀胱鏡檢查所見結果與手術所見基本一致,B型超聲檢查所見較手術所見的約小0.6cm左右。
篇8
【關鍵詞】膀胱腫瘤;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療效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68
膀胱腫瘤是我國泌尿外科最常見的腫瘤,占全部惡性腫瘤的3.2%,其中尿路上皮占95%以上。在尿路上皮腫瘤中,移行細胞癌占其中的92.8%,鱗狀細胞癌和腺癌分別占2.5%和3.1%[1]。筆者所在科室2006年-2010年對50例膀胱腫瘤患者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術后配合絲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療2年,隨訪觀察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0例,其中男42例,女8例;年齡35~82歲,平均60.2歲。因無痛性肉眼血尿或體檢發現鏡下血尿就診。所有病例經彩色超聲,膀胱CT檢查,術前均經膀胱鏡檢查及病理活檢確診。單個腫瘤47例,多發腫瘤3例。腫瘤直徑0.5~2.5 cm,以1.0~2.0 cm者最多。病理診斷均為移行細胞狀癌。病理分級:Ⅰ級38例,Ⅱ級12例;臨床分期:Ta期28例,T1期14例,T2期8例。
1.2方法本組50例患者均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2]。(1)患者采用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截石位。(2)經尿道置入電切鏡,便膀胱充盈至200 ml,觀察腫瘤數目,部位、大小與輸尿管口距離。估計膀胱腫瘤的浸潤深度,表淺的狀癌(Ta、T1)呈淺紅色,蒂細長,腫瘤有絨毛狀分支,腫瘤活動性大,似水草在水中飄蕩。(3)電切時使膀胱容量相對固定在中等容量范圍(150~200 ml)。采用袢狀電極環,電切功率120 W,電凝功率80 W。(4)對于小腫瘤(直徑2 cm)不能充分暴露其基底部,這時只能從腫瘤表面開始切除。一般應用順行切除法,分塊將腫瘤切除。(6)切除深度至少到膀胱淺肌層,甚至深肌層。切除范圍至少包括腫瘤基底部周圍1 cm范圍的正常膀胱組織。(7)術后經尿道留置三腔氣囊尿管,術后若有出血行膀胱沖洗。(8)術后1周開始膀胱灌注,生理鹽水20 ml加絲裂霉素(MMC)20 mg經導尿管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繼之每2周1次,共10次;再延長至每月1次,持續2年。每次灌注藥液在膀胱內保留1 h以上,每15 min變換1次。
2結果
本組病例手術中無膀胱穿孔及膀胱內大出血等并發癥。手術時間30~60 min,平均(50.0±5.0)min。術后1~3 d尿液轉清。3~7 d拔除尿管。術后平均住院5~7 d。術后全部病例均隨訪2年。術后1年內每3月行1次膀胱鏡檢,1年后每半年行膀胱鏡檢1次。50例中腫瘤復發6例,復發率為12%,均在6個月內復發,其中T2期2例。所有病例至今生存,對于復發患者均再次行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
3討論
3.1TUR-Bt的適應證膀胱腫瘤多數為上皮性腫瘤,其中的90%以上是移行上皮癌,大部分為分化好或比較好(G1、G2)的表淺性腫瘤(Ta、T1、T2)。TUR-Bt主要適應于這類腫瘤。分化不好(G3)或浸潤膀胱深肌層以外(T3以上)的移行上皮癌以及鱗癌和腺癌均易導致發生膀胱壁內血管、淋巴管浸潤或轉移,因此局部治療不易徹底,故不宜應用TUR-Bt治療。非上皮性腫瘤發生于膀胱壁內,不宜應用TUR-Bt治療[3-4]。
3.2TUR-Bt的注意事項
3.2.1切除的范圍和深度經尿道電切膀胱腫瘤是指用電切環將腫瘤連同其根部一起切除,包括其周邊1 cm范圍的正常膀胱組織在內,而不是腫瘤電烙術[5]。對于Ta、T1期腫瘤切除深度應達淺肌層,對于T2a期腫瘤,切除深度應達深肌層。
3.2.2膀胱穿孔膀胱穿孔是TUR-Bt的最重要并發癥,預防措施是在切除過程中避免膀胱過度充盈[6],使容量相對固定在中等容量范圍(150~200 ml),此時膀胱壁厚,不易穿孔。充盈膀胱時水流不宜過急,在靜止水流中切割比較安全。切除時要由淺入深,有次序的碟形切割;視野要清晰,辨認清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關系,順著分界線進行切除。
3.2.3術中出血膀胱腫瘤組織松脆,血供豐富,因此,在切除腫瘤過程中容易引起出血。在腫瘤的分葉部分止血是困難的,所以一旦發生出血,應加快切除速度,爭取盡快把腫瘤大部分切除,一旦切到蒂部和達到正常肌層時,很易電凝止血。
3.2.4多發腫瘤應首先切除最高位者,特別是位于頂部者。否則,先切較低位病變,切除過程中形成的氣泡上升,可模糊頂部病變。
3.2.5頂部的腫瘤可能電切環較難達到,此時膀胱充盈不可過大,助手用手壓迫下腹壁,使腫瘤進入手術視野,即可切除。
3.3TUR-Bt的優點手術創傷小,患者痛苦?。皇中g時間短;術后恢復快,術后住院時間短;沒有腫瘤腹壁種植的危險;對于復發腫瘤可多次行TUR-Bt。
綜上所述,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臨床效果可靠,但應用中應注意正確掌握手術適應證及正確操作方法。
參考文獻
[1] 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65.
[2] 郭應祿.泌尿外科內鏡診斷治療學[M].北京:北京大學學學出版社,2004:98.
[3] 郭應祿.腔內泌尿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130.
[4] 張國田,張道習,周益龍,等.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9):130-131.
[5] 梅于華.泌尿外科手術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786.
篇9
關鍵詞 膀胱腫瘤 化療 健康教育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腫瘤,術后容易復發。有報道任何保留膀胱的膀胱腫瘤手術治療后2年復發率為13%~30%,而汽化電切術術后2年復發率為50%~70%。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絲裂霉素對122例膀胱腫瘤術后患者施行膀胱灌注化療,預防腫瘤復發,操作簡便,療效滿意,現將護理要點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122例,男95例,女27例,年齡34~86歲,平均58.6歲,均因膀胱腫瘤施行汽化電切術。膀胱移行上皮細胞癌93例,狀瘤17例,膀胱鱗狀細胞癌12例。
治療方法:術后第3天行第1次膀胱灌注化療,再過1周行第2次膀胱灌注,然后拔尿管,出院后每周膀胱灌注化療1次,共8次;每月化療1次,共8次;以后每半年化療1次,共2次,持續2年,每次用絲裂霉素40mg加生理鹽水30ml稀釋,灌注后,每30分鐘變換1次(左側位、右側位、仰臥位、俯臥位),使藥物在膀胱內貯存時間盡可能超過2小時,然后經尿道排出。
心理護理:患者確診膀胱腫瘤接受汽化電切術治療,對術后反復多次灌注化療不理解,甚至對手術效果產生懷疑,表現為悲觀失望、煩躁、憂慮,護士要熱情,主動關心患者,耐心講解灌注化療的目的和意義,約請術后回院灌注化療的患者與之交談、溝通現身說法,以消除憂慮情緒,使其樹立治療信心,并積極配合治療。
灌注前的準備:囑患者排空膀胱,選擇合適的導尿管,一般選擇8~10號一次性導尿管為宜,并用消毒石蠟油充分后使用。環境應在相對清潔的換藥室內進行。灌注前查血常規和尿常規,參數均正常者才能進行膀胱灌注。
膀胱灌注的護理: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操作者要戴口罩和無菌手套,會陰沖洗干凈后再用0.3%活力碘棉球消毒會陰及尿道外口,按無菌導尿方法插入導尿管,動作要輕柔,如遇阻力,不能用暴力插入,可用2~3ml消毒石蠟油從尿管末端注入再輕輕插入導尿管,以免損傷尿道黏膜,增加患者痛苦。灌注藥物時囑患者深呼吸,以免腹壓的作用使尿管脫出膀胱,將藥液注入尿道內刺激尿道黏膜引起尿道粘連。在藥液快注完時,將尿管末端提高再注入5ml生理鹽水,待藥液與膀胱壁充分接觸,以充分發揮藥物作用,使排出尿液內的藥物濃度降低,以減少藥物對尿道的刺激作用。
稀釋溶液要適宜:藥液過多會引起患者過早排尿,達不到應有療效,稀釋溶液太少,濃度過高易刺激膀胱,出現膀胱刺激癥。一般30~40ml為宜。
注意事項:注藥前務必確定尿管在膀胱內,方可灌注藥液,切忌將藥液直接從尿道外口注入,以免藥液刺激尿道黏膜,引起尿道狹窄。
本組1例因后尿道狹窄,插入尿管失敗,而將藥液從尿道外口注入,10 天后出現全尿道粘連狹窄,經多次尿道擴張治愈。
化療藥物長期灌注可因化學性刺激及其因素引起下尿路感染,患者可發生膀胱痙攣,膀胱張力下降或膀胱輸尿管及腎反流等。每次灌注前須詢問患者有無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癥狀,必要時復查腎功能。
注意觀察外,外生殖器有無水腫或皮疹,癥狀輕者可用氫化可的松軟膏外涂,操作時如有藥液灑在外皮膚者,立即用清水沖洗,以免出現局部皮膚刺激癥狀。
結 果
本組治療后117例獲隨訪2~5年,5例失訪。其中,8例復發,占6.8%,再次手術治愈,2例出現尿道狹窄,經尿道擴張3次治愈,有效率達93%。
討 論
篇10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因膀胱腫瘤擇期行NBI輔助下膀胱腫瘤電切術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依照護理干預方式不同均分對照組和觀察組2組,每組50例。觀察組50例年齡45~75歲(61.2±2.7)歲,對照組50例年齡60~85(69.10±4.54)歲。所有入組患者都在了解情況并同意下自愿參與此次研究。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所有入組患者都在全麻下完成NBI輔助下膀胱腫瘤電切術,并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程,對照組采用常規保溫護理,手術室溫度調至23℃~27℃,觀察組患者同時要加大手術室護理,采取低體溫預防措施。具體方式:1)術中采用保溫毯、加溫水毯,對患者身體及四肢及局部進行保溫,避免在非手術區域過度暴露而造成術中低體溫;2)在通過手術開始之前30min,可將手術室房間的溫度、濕度分別調整至24℃、40%~60%;3)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連接心電監護儀、面罩吸氧,手術準備開始之前再把手術間的溫度上升均高2℃,手術開始時先手術間保溫再恢復術前溫度,麻醉滿意后在患者上半身加蓋棉毯;4)在患者足跟部應用熱水袋,保證足部溫度,預防術中溫度的降低;5)術中應用沖洗液、生理鹽水時需在恒溫箱加熱,水溫持續在35℃~37℃;6)皮膚消毒劑溫度保持在38℃左右,并在麻醉插管后開始使用,使用濕熱交換器,防止患者呼吸系統在外界冷空氣的影響的刺激從而造成體溫下降。1.3評價標準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不同階段的體溫變化,含麻醉前、麻醉后15min、30min、60min及麻醉結束時。記錄并比較2組術中寒戰等發生情況。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珋±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比較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麻醉后15min、30min、60min及結束時,觀察組患者的體溫均明顯高于對照組(t=0.238,P=0.813;t=0.289,P=0.773;t=2.367,P=0.022;t=1.989,P=0.041;t=2.017,P=0.038)。觀察組患者術中寒戰發生率為4.76%,低于對照組的38.10%(χ2=13.862,P=0.004)。見表1。
3討論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膀胱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