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藥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02:5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藥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臨床藥學論文

篇1

20世紀70年代,我國藥師的工作內容以藥房內業務為主,包括調劑、制劑配制和藥品管理等。進入80年代中期,除了調劑、制劑配制和藥品管理外,又引入了“臨床藥學”的概念,要求藥師既要了解患者信息,進行處方審核,為患者用藥提供指導,又要開展治療藥物監測工作。此外,還要求藥師開始提供藥品信息管理與服務,創立醫院藥訊、藥學學術期刊,向醫療從業者提供藥物相關信息。進入21世紀初,藥師的工作內涵又有了進一步擴大,增加了高危藥品管理、靜脈藥物配置、臨床藥師走向病房、個體化藥學服務、??婆R床藥師和住院藥師培訓、循證藥學研究和藥物臨床試驗等內容。至今,藥師的工作除了上述內容外,還包括門診、住院部與急診的全方位藥學服務和自帶藥品管理、超說明書用藥管理、輸液管材管理;參與臨床路徑、規范和指南制訂;開展個體化調配、藥物基因檢測、藥物治療管理、醫囑重整;藥物經濟學研究、循證藥學、藥品上市后評價研究等多項藥學相關內容。

2藥師在促進合理用藥中的作用

藥品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防治疾病,又可能帶來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資料顯示,各國住院患者的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20%,5%因用藥不當死亡。在美國,因用藥不當導致的死亡人數居心臟病、癌癥、中風之后,排在第4位。在我國,不合理用藥人數占總用藥人數的11%~26%;我國每年有5000多萬人次住院,其中因發生藥品不良反應而住院的有250多萬人次,因此而死亡的患者近20萬人次[2]。數量驚人的藥品不良事件的發生,迫切要求臨床必須合理用藥。合理用藥由“安全、有效、經濟、適當”四個元素組成:安全是指風險-獲益比最小,是合理用藥的首要條件;有效即達到預定的治療目標;經濟并不是指使用廉價藥物,而是單位獲益-成本比盡可能低;適當是指藥品、劑量、時間、途徑、患者、療程和治療目標適當。出現不合理用藥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政策法規不合理、藥品虛假廣告宣傳等社會因素所致,又可能是由于醫師診斷錯誤、用藥不對癥、藥物知識掌握不全面、信息更新不及時、與患者溝通不充分等醫師因素造成,還可能是由于患者不遵醫囑所致。在診療過程中,醫師和藥師的關注點并不相同。醫師主要考慮的是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鑒別診斷、治療、預后、預防等,為患者提供臨床診療服務。而藥師則需要重點考慮發病機制、藥物選擇、用藥劑量、用藥方法、聯合用藥與藥物相互作用、治療藥物監測、不良反應與防治等,以合理用藥為中心為患者提供臨床藥學服務。藥師作為保障藥品安全、促進合理用藥的主體,是醫療團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診療過程中一旦出現不合理用藥,會直接影響醫療質量、降低藥物治療效果,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浪費醫療資源,導致一些重要藥物短缺;使非預期用藥風險增加,如藥品不良反應和耐藥率增加;造成藥物費用顯著增長,增加患者和醫保負擔;導致信任危機,降低醫務工作者的威信。藥師是各種有關藥事管理法律法規的執行者、合理用藥的指導者、不良反應的監測者、用藥信息的反饋者、醫師處方和醫囑的審核者,已經成為醫療團隊中的重要一員,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我國臨床藥學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目前,我國臨床藥學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重醫輕藥”,忽視藥師作用;(2)藥師數量不足,學歷偏低,知識結構單一;(3)藥師未能在醫療保險中發揮應有的作用;(4)激勵機制不完善導致人才流失嚴重。為此,筆者提出如下解決方案。

3.1加快藥師立法,規范藥師管理制度

到目前為止,很多國家和地區已通過立法來保障藥師的權利與義務。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藥師立法現狀見表1。除表1中所列國家和地區外,立陶宛、新西蘭、菲律賓、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等早在20世紀60至90年代也設立了藥師法。由此可見,許多國家和地區早已針對藥師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法規。而我國在此方面卻很欠缺,在國家層面未能給予藥師足夠的重視,僅于2002年和2011年由原衛生部下發的《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中提出了藥師要參與臨床藥物治療、提供藥學服務等內容,并沒有制定專門的藥師法。為此,筆者建議我國應加快藥師立法,通過立法確定藥師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責任,對其執業資格、職業準入和執業行為等依法實行嚴格、有效的管理;不妨將藥師分為藥師、藥師助理(或藥學技術員)兩個級別與藥學類、中藥學類兩個類別。

3.2增加藥師數量、優化藥師隊伍結構、提高藥師素質

建立藥師的崗位培訓制度,加大培養力度。從數量上看,發達國家的臨床藥師約占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按此比例推算,我國至少應有藥師130萬,但目前僅有38萬[3],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急需擴大藥師隊伍;從結構上看,我國現有的藥師數量分布差異較大,基層醫療機構與零售企業配備較少,學歷結構與職稱結構均有待優化;從素質上看,我國現有藥師并未真正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專業服務,迫切需提高藥師的素質和服務能力,強化知識、態度和技能三個方面的培訓。

3.3發揮藥師在醫療保險體系中的作用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藥師通過審核處方和醫囑,可促進合理用藥、控制醫療保險費用,從而發揮藥師的重要作用。以美國為例,藥師與醫師合作對高風險患者實施監護,可減少處方藥使用量,每位患者每年因此而節省的平均費用達586美元[4-5];1000家醫院中的藥師提供藥學服務,可挽救400例患者的生命,每年節約費用約51億美元[6]。醫院由于提供藥學服務的藥師數量增多,使用藥錯誤率降低了65%[6]。2001-2003年,美國的參眾兩院均提出修改《社會保障法》,以確認藥師為享有醫療保險的患者提供服務的法律地位。由此可見,美國藥師與醫師合作進行藥物治療是有法律保障的。我國藥師應審核醫師處方和醫囑,保證醫療機構用藥行為符合醫保支付制度的相關規定;加強藥師醫保相關政策的培訓學習,建議醫保部門建立加強藥師監督管理的機制;建立審核處方和醫囑的技術標準和評價規范;處方原則上通過藥師審核后方可由醫?;鹬Ц丁?/p>

3.4完善激勵機制,推動藥師隊伍的快速發展

為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從事醫院藥學、臨床藥學工作,行政部門必須在藥師待遇方面進行一定的改善,如實行績效考核、給予合理的獎勵補助等。藥師也是社會的一員,如果其努力和付出與個人生活水平的改善關聯度不高,或者說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那么其工作熱情一定不會太高,由此極可能導致優秀人才流失,這對臨床藥學的發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無效醫療和過度醫療才是最昂貴的醫療:濫用各種無用的輔助藥品,用藥劑量不足、用藥時間不夠、用藥不對癥、濫做檢查等均屬于無效醫療;只開貴藥、超劑量用藥、不合理的藥物聯用、過長的用藥時間等均屬于過度醫療。由此可見,藥品的不合理使用占無效醫療和過度醫療的絕大部分。通過規范藥品的合理使用,可大幅減少醫療費用,節約醫保開支。沒有報酬就沒有良好的服務,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強化激勵措施,讓藥師參與醫保制度,為合理用藥把關,必能節約大量的醫保費用;可從中提取一部分作為藥師的獎勵,從而提高藥師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環境。筆者建議盡早設立藥事服務費,為藥師的藥學服務提供保障,規范和激勵藥師提高服務質量。同時,還應對藥師服務實施制度化管理,制訂藥師基本服務規范,確定工作職責和服務標準。

4我國臨床藥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臨床藥學專業最早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美國,經過50余年的發展,臨床藥學服務在美國已深入人心。美國的藥師在提高患者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經濟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獲得了世界各國同仁的認可。美國藥師在工作成效、職業薪酬、社會認可等諸多方面都為我國的臨床藥學發展樹立了一個標桿,起到了引領方向的作用。簡言之,醫院藥學發展的目標就是:“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藥學服務”,這也是我國醫院藥師努力的方向。如何實現上述目標?筆者認為應該以國際藥學會和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八星藥師”[7]為標準,即:健康服務的提供者(Care-giver)、決策者(Decisionmaker)、溝通者(Communica-tor)、引導者(Leader)、管理者(Manager)、教育者(Teacher)、終身學習者(Life-longlearner)和研究者(Researcher)。具體來說,健康服務的提供者是指藥師應該成為藥物治療專家,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服務,還要對個人、群體提供與藥物治療和藥物使用有關的教育、信息和建議,保證安全、有效、經濟地為患者服務,提高患者的健康程度。決策者是指藥師應具有與藥學職業有關的知識和核心信息的理解力,能系統地分析、評價和應用信息,并在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之上作出決策。溝通者是指藥師應與患者對話,獲得充分、翔實的患者藥療的歷史資料。藥師必須詢問和準確記錄患者的狀況,并向患者傳遞相關信息。為滿足患者需要,藥師必須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同時要能夠使用、解釋來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要求藥師在關注患者狀況細節的同時,必須為患者保守秘密。引導者是指為了患者的福利,藥師應處于一種“領導”位置;在關注公眾健康的政策發展方面,藥師應該在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中起到引領作用。管理者是指為了藥品和醫療服務的可獲得性和有效性,藥師應有效地、創造性地管理資源和信息,這樣可實現對患者的最佳護理;藥師還必須保證藥品的質量和合適的儲備量。教育者是指藥師應該建議、教育大眾及特定人群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或行為調整,以及正確使用藥療或器械等任何有助于獲得最佳結果的方式,預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同時,還要能夠指導藥學實習生進行藥學實踐活動。終身學習者是由于當代社會醫藥知識日新月異,醫藥學學生在校期間學到的知識并不能滿足日后工作的全部需求;藥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習慣,同時真正做到終身學習,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研究者是由于藥師具有醫學和藥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處在醫藥結合的特殊位置上,無論在藥物開發的臨床研究階段,還是在上市藥品的再評價階段,藥師都應有相應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到藥物的研究中去?!鞍诵撬帋煛笔且粋€國際化的標準,就目前我國藥師的狀況而言,較好的藥師多停留在“五星”或“六星”水平,即健康服務的提供者、溝通者、管理者、教育者、終身學習者、研究者,而要真正達到決策者和引導者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藥師自身的努力外,還需要國家從政策和立法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確立藥師的地位與作用,引導他們一步步向“八星藥師”邁進。我國臨床藥學教育模式也應進行一定的改進。首先,應統一培養學年和教材;其次,應加強實踐與醫藥應用知識的培養,不應側重純粹的化學知識和實驗室技能,而應當與“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新模式相適應,與臨床藥學服務的實踐需要相融合,與臨床藥物治療的實際發展相匹配[3]。

5結語

篇2

1.1醫院管理者重視問題由于基層醫院管理者基本沒有藥學專業背景,同時,目前我國大部分基層醫院仍按傳統醫院診療服務模式運行,因此,大部分基層醫院管理者對臨床藥學等工作的開展,僅掛牌、設崗等走形式應付檢查的方式應對,對藥師的管理也秉承傳統觀念—配方發藥,對開展臨床藥學工作重視程度不夠。

1.2醫院資源問題基層醫院由于資源相對薄弱,有限資源往往集中或重視在增收創收的部門或項目上,對于無增收創收甚至影響藥品收入的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能拖則拖,能停則停,缺乏投入。

1.3醫院人事管理問題目前大多基層醫院仍按定崗(位)定編(制)進行人事管理,從有限的藥劑科人員中確定專人開展臨床藥學工作,困難重重。

1.4藥師專業素質問題隨著醫藥技術日新月異,對從事臨床藥學工作專業人員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但是,基層醫院中,藥師長期從事傳統醫院藥學服務工作,職業素質老化退化,因此,在醫療資源相對薄弱的基層醫院,高素質藥師的培養是臨床藥學工作開展面臨著最嚴峻的問題。

2基層醫院如何開展臨床藥學工作

由于基層醫院特別是不發達地區基層醫院有別于大型或發達地區醫院醫院特點,基層醫院可從幾個方面開展臨床藥學工作。

2.1促進醫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藥水平的提高鑒于醫院臨床藥學工作開展的目的是提高醫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藥水平,因此,有利于促進醫院用藥質量提高的工作均是醫院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如:定期組織藥師到醫技科室檢查其自存藥品(急救藥品、備用藥品等)質量,并為各科室建立相應的藥品質量檔案。根據患者使用藥品特性,對醫、護及患者進行藥品使用注意事項宣傳,如用藥時間間隔、避光藥物的存放及使用要求等等。

2.2糾正藥師配方發藥的傳統觀念由于基層醫院仍處于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的管理下,為醫院診療服務提供相應藥學信息滯后,需要藥師主動的學習,以糾正藥師配方發藥的傳統觀念。如:定期在醫院組織藥學相關知識講座、對不同醫技科室,有針對性地將相關藥物知識進行送知識下科室的活動;隨時將所到新藥相關臨床數據制備成文字資料通告各科室醫技人員等。

2.3從本職崗位促進醫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藥水平的提高基層醫院藥品處方調配崗位是醫院臨床科室及來診患者獲得藥品的唯一源頭,該崗位切實履行《處方管理辦法》第五章賦予藥師的職責,是促進醫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藥水平的提高最有效途徑,也是基層醫院特殊條件下開展臨床藥學工作最便捷的途徑。

2.4重視對非住院患者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藥的管理目前我國大型醫院臨床藥學工作開展普遍存在著片面性和局限性現象,其主要體現在對醫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藥的管理重心極大偏向住院患者而忽視非住院患者或其他。眾所周知,醫院非住院患者數量數倍或數百倍于住院患者,同時,住院患者用藥有一定專業技術人員醫師和護士的監控,因此,醫院不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藥影響嚴重的群體是非住院患者。而基層醫院針對非住院患者開展臨床藥學服務工作,不僅惠及患者面廣,同時也彌補了大型醫院臨床藥學工作開展的缺陷。

2.5普及藥學知識醫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藥水平的提高需要患者的參與,由于基層醫院較大型醫院更貼近民眾,對患者藥學方面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有較大的優勢,因此,基層醫院藥師可將對患者及其社區社會公眾藥學知識的普及和提高作為臨床藥學工作開展的重點。

3小結

篇3

由于臨床藥師在高校時接受的專業教育導致知識結構不合理,大部分專業課設置均以化學為主導,對于醫學、生理、病理及藥物治療等相關知識知之甚少,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臨床藥師面對臨床醫師沒有說服力,很難與臨床真正接軌,深入臨床過程中,并不能完全獲得臨床醫生的認可和患者的信任,不能滿足臨床藥學工作對于其知識、能力的要求,工作難度相當大[4]。且基層醫院缺乏臨床藥師必要的成長環境,醫院正面臨著臨床藥師的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致使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舉步維艱。

2基層醫院開展臨床藥學工作引發的思考

2.1完善指導臨床藥學工作的相關法規各基層醫院臨床藥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有相關法規作為支撐,從而使臨床藥學工作真正做到規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使臨床藥師的藥學服務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近年來,我國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已經要求三級以上醫院必須開展臨床藥學,許多省、市有關部門所制定的《綜合醫院分級評審標準》也對臨床藥學的開展做出了相應的規定[5]。國家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的《貫徹落實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暫行規定》也明確指出,未來醫院藥學工作的重點是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衛生部科教司下發的《醫院藥師規范化培訓大綱》也對醫院藥師的規范化培訓做出了明確規定,為培養臨床藥師指明了方向。

2.2明確臨床藥學工作的任務基層醫院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必須根據自己醫院的具體實際情況,摸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最大程度提高臨床藥學服務質量。臨床藥師通過參與藥物經濟學研究,運用最低費用分析和生命質量分析等方法,制定最為經濟有效的用藥方案,合理利用醫療資源,節約醫療成本。臨床藥師認真履行自身職責,完善各項藥學服務工作,及時快捷地溝通醫院各部門的醫藥信息,提供藥物情報的收集和咨詢服務,對藥物藥代動力學、生物利用度及不良反應進行監測,參與臨床合理用藥及藥品的臨床試驗、療效評價等。臨床藥學的發展也要從“以藥品為中心”逐步轉化為“以患者為中心”,臨床藥師直接參與查房及臨床用藥方案的制定,具體到藥物的選擇、合理使用及治療效果監測等,從而使臨床藥學工作深入人心,樹立起臨床用藥的決策性地位,發揮良好的醫療效果。

2.3提高臨床藥師的綜合素質臨床藥師是臨床藥學工作得以開展的中堅力量,是解決臨床藥學問題的關鍵,其知識結構、業務水平、工作積極性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都直接關系到臨床藥學工作的服務質量。因此,優秀的臨床藥師必須具備豐富的藥學知識和臨床經驗,與醫護人員和患者溝通的良好能力,和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解除病痛為己任的責任心,只有認真對待臨床藥學工作,才能使其真正發展壯大起來。因此,基層醫院必須努力提高臨床藥師的綜合素質,加強業務培訓,為其創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和成長環境,支持臨床藥師在職學習、參加執業藥師考試、外出進修及撰寫論文等學術活動,從而提高臨床藥師的整體業務水平和職業素質,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確保臨床藥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3討論

隨著臨床藥學已經被廣大藥學領域的專家所認可,我國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要求三級以上醫院必須開展臨床藥學,目前工作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基層醫院中,由于診治的患者越來越多,傳統的醫院藥學工作模式使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職能停留在藥品采購、供給等服務型工作上,大大忽略了藥學工作的技術性內涵,可見傳統的藥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臨床的實際需要,臨床藥師必須逐步從傳統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來,真正發揮臨床藥師的職責,深入臨床實踐,參與患者用藥方案的制定,為患者提供“安全、經濟、有效”的藥學服務。

篇4

1.1 我國的課程教育模式現狀

我國的臨床藥學專業一般仍套用傳統的大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化學為主,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藥劑學等課程。近幾年,臨床藥學教育遍及全國醫藥類高等學校,這也說明臨床藥學專業已經受到中國醫藥學教育界的廣泛重視,它在我國的藥學學科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剛剛辦起的臨床藥學專業師資力量薄弱、課程設置有待合理化,學生畢業實踐時間不足半年。我國的藥學教育總體上以藥學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教學為主,實習環節中臨床實踐的機會較少,導致缺少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我國高校的藥學實驗多數是單一的常規性驗證實驗,教學過程多為實驗教師講解實驗內容,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學生按要求操作,進行數據記錄最后進行數據處理、書寫實驗報告等。這種教學模式十分單調,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是機械地照搬、被動地接受,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臨床藥學學生在醫院見習教學過程中也多為臨床帶教老師主導,學生很難有參與的機會。

1.2 美國的課程教育模式

美國是推行臨床藥學教育的先驅者。1966年Herfindal等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學院率先創立臨床藥學專業1967年Kentucky大學制定臨床藥學專業畢業臨床實習方案獲得認可,并在全美推行。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臨床藥學專業PharmD學位教育在美國普遍建立,目前全美已有近60余家醫藥學院校設置了臨床藥學6年制PharmD教育模式。美國的PharmD學位教育學制為6~8年,前2~4年為藥學預科項目。目前6年制可分為“2+4”和“4+2”兩種模式?!?+4”模式2a專業前期綜合基礎教育加4a專業教育(3a藥學和臨床醫學有關課程和1a醫院臨床醫學實踐)。畢業生授予PharmD學位。取得學位的學生還需要2a專業臨床實踐培訓?!?+2”模式4a藥學本科教育加2a臨床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畢業生授予PharmD學位。這種課程教育模式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和熟悉臨床藥學專業的學習目標、學習要求以及學科特點等,有助于學生把握好后期學習。而且在日后學習中設置醫院臨床實踐,結束后可頒發實習證,則有助于順利的走向工作。美國的課程教育模式使他們的學員知識更加扎實,實踐經驗更加豐富,相比美國,我國臨床藥學課程教育模式還存在一定問題,我國應該在本科四年制的同時,大力推行和普及本碩連讀6年學制教育,向美國的PharmD看齊,設立碩士學位促進臨床藥師的培養向職業化方向發展。

2、對我國高校臨床藥學專業課程教育模式的探討通過與臨床藥學專業學生、任課老師的調研及對我國高校臨床藥學課程調查,并借鑒參照國外課程教育模式,作者提出以下淺見。

2.1 強化醫學課程,藥學課程與臨床相適應

臨床藥學本科主修有機化學、無機化學、藥物化學、分析化學及相應的專業課如藥劑、藥理、藥分等。僅僅從“藥”的角度進行教育,這樣的課程設置已遠遠不能滿足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的就業需要。這樣的課程內容偏重于藥物的制備和分析,沒辦法與臨床很好的結合起來。當從事藥物調配、不良反應監測等工作時,則不能迅速的掌握與展開。并且從事醫院工作的人員缺乏臨床用藥的知識,無法提供合理用藥的指導、用藥咨詢。而生物化學、解剖學、生理學、藥理學、微生物學等課程僅是藥學專用的教材,學的內容有限,而內科、外科等臨床學科,由于課時數目太少的緣故,僅僅能了解到理論的內容,沒有辦法同臨床知識相結合,這就導致藥學科目“腿長”而臨床科目“腿短”的狀況,使得學生在從事醫院藥學工作后,完全不能有效的完成用藥指導這一工作。為了克服以上問題,需要強化醫學課程,增加醫學課程的課時數目與臨床見習課程數;并且適當調整和壓縮藥學科目。在臨床圍繞著所學習的藥物以及同類藥物進行臨床合理用藥的學習,做到理論與實踐不間斷,上課后立即投入實踐,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很好在實踐中消化和吸收,加強臨床藥學實踐技能。

2.2 豐富課程教育實踐模式

2.2.1 在藥學試驗中,需積極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開展大學生設計實驗,選擇相應的科研課題并參與其中,使大學生真正成為實驗教學活動的主體。而開設綜合型設計試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查找文獻,選擇制備材料,從而更加了解試驗的機理以及運作程序。比如說在藥劑學實驗中:學生先于普通片劑制備的實驗中掌握粉碎、過篩、混合、制粒、壓片等操作技能,按照藥典片劑通則各項檢測普通片劑的質量,掌握各種相關設備、儀器的操作,然后再進入其他劑型(如緩釋劑,膠囊劑)的制備設計性實驗。而其他劑型的制備,就要求學生自主查閱各種資料,分小組進行試驗。導師只需給予學生提供各種試驗條件(如材料,實驗室的設備等),其余由學生自行解決。通過以上的實驗過程,大幅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篇5

1.1資料于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分層抽取全國240例在職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共發放240份問卷,均回收,回收率100%。240例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其中高級(包括副高級)護士6例,中級護士102例,初級護士132例。文化程度:大學本科及以上67例,大專110例,中專63例。工作年限:10年以下148例,10至20年74例,20年以上18例。

1.2方法通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和統計240例護理人員對臨床藥學服務的認知、用藥方面行為特征及對臨床藥學服務的行為傾向等情況。其中臨床藥學服務認知包括兩個問題:是否了解臨床藥學服務?了解臨床藥學服務的途徑(多選)?用藥方面行為包括藥物信息了解渠道(多選)、用藥問題處理方法(多選)等內容。行為傾向則包括以下幾個問題:你認為藥師提供藥物知識有無必要?希望藥師參與臨床用藥指導嗎?藥師或護理人員需要專業化培訓嗎?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人員臨床藥學服務認知情況護理人員中大半對臨床藥學服務有點了解(51.67%),明顯高于了解和不了解人群(P<0.05)。另外,護理人員主要從自己或國內其他醫院了解

臨床藥學服務(86.08%),顯著高于其他途徑(P<0.05)。

2.2護理人員用藥方面行為特征護理人員了解藥物信息主要通過藥物使用說明書(81.67%),明顯高于藥師等其他渠道(P<0.05)。護理人員用藥問題處理方法排在前三的分別為自我解決、求助藥劑科、上級反映。

2.3護理人員對臨床藥學服務的行為傾向所有人員均表示藥師提供藥物知識很有必要;226例希望藥師參與臨床用藥指導;210例認為藥師或護理人員需要專業化培訓。

3討論

藥學服務即醫療機構依據患者醫療檔案制定個性化的用藥方案,并按照用藥方案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效果觀察及方案評估,其目的在于安全用藥。近年來市場上新藥不斷研發和使用,加上人們對臨床用藥安全性越來越重視,隨之對藥學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因為護理人員直接參與要用藥過程,為此經由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藥學服務至關重要。對此,需要了解護理人員對臨床藥學服務的認知、態度及行為傾向。由表1可知,240例護理人員中對臨床藥學服務知曉率(了解+有點了解)高達82.92%,一方面與現代醫學服務理念有關,另一方面是現代人們對醫學服務要求越來越高,使得護理人員不得不加強臨床藥學服務學習,以便更好地為患者提供用藥指導,提高用藥合理性,減少醫療糾紛。

同時護理人員獲取藥學服務途徑主要為醫院(62.08%),這表明醫院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對護理人員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此醫院要不斷完善自身臨床藥學服務體系,提高藥學服務質量,同時要加強與其他醫院的合作,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實現藥學服務信息共享,以提高護理人員藥學信息知識,護理人員了解藥物信息渠道以藥物使用說明書為主(81.67%),這與其權威性、易懂性密切相關;而藥師提供藥物信息僅占17.92%,表明目前藥師職責還處于傳統觀念-開藥,尚未真正參與到醫院臨床工作中。為此醫院要轉變傳統思想觀念,積極主動要求藥師參與到臨床用藥工作,為護理人員提供藥物信息,并充分整合利用醫藥代表相關資源,獲取正確信息,拓展護理人員藥物信息渠道。

另外護理人員用藥過程中出現問題,通常采取查詢資料、自我解決(占54.17%)方式,其次為藥劑科求助(45.83%)。為此藥劑科要及時的了解護理人員用藥問題,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內參與討論,配合護理人員找出解決措施,不僅可以盡快的解決問題,而且可以讓護理人員專注于臨床護理工作,提高護理質量。,多數護理人員認為藥師提供藥物知識很有必要,希望藥師參與臨床用藥,同時認為需加強藥師或自身專業培訓,以提高其專業水平,促進臨床藥學服務工作更好的進行。

4結語

篇6

一、積極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

1.1病例1:患者,男,53歲,因頭面部皮膚挫裂傷于2008年5月31日入院,同時診斷有腦震蕩。經外傷處理后給予脫水、抗炎等對癥治療。6月1日給予(1)生理鹽水250ml、頭孢米諾鈉1.5g/(2)甘露醇125ml/(3)葡萄糖氯化鈉500ml、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25ml/靜滴。

據病歷記載:患者從6月1-5日一直在沿用上述藥物治療。在6月5日下午2點鐘(第四天),靜滴液體0.5h后患者出現寒戰、體溫38.4℃,無呼吸困難、無頭痛、頭暈、無胸悶憋氣,立即給予吸氧、地塞米松5mg靜推、非那根50mg肌注、生理鹽水500ml、10%氯化鉀10ml、地塞米松10mg靜滴、當日下午3點鐘患者病情好轉。

分析: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藥物聯用禁忌手冊》中明確規定甘露醇與頭孢米諾鈉不可同時配伍。另有文獻報道:有兩例同時并用甘露醇+頭孢噻肟鈉第5d后出現腎功能衰竭,停換用地塞米松和青霉素3d后尿量增多、7d后腎功能逐漸恢復正常。甘露醇為高滲性脫水劑,靜滴后主要經腎臟排出,此藥特點是:起效快、脫水降顱內壓作用強、效果肯定,不足的是:快速脫水后易引起水電解質紊亂,腎功能受損,心功能不全者可出現心衰,所以建議不要將甘露醇與經腎代謝的頭孢類抗菌藥物聯用。

上述輸液反應可能是頭孢米諾鈉誘發了甘露醇的藥物不良反應:寒戰、發熱(因為同批號的甘露醇從未發生過不良反應)。雖然甘露醇與頭孢米諾鈉并非同組輸液,但是在體內同樣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產生不良反應。在此提醒大家注意觀察頭孢類抗菌藥物與甘露醇在聯合應用時的不良反應,以保證患者用藥安全。

1.2病例2:患者,男,65歲,因腦梗死、高血壓、肺部感染于2008年3月23日入院,入院當日即給予泰能(亞胺培南西司他汀)、薄芝糖肽注射液、氨溴索注射液靜脈點滴,3月25日早上病人的前胸、后背、雙側上肢開始出現較大面積的紅色皮疹,高出皮膚表面,并伴紅腫、瘙癢,請皮膚科醫生會診診斷為蕁麻疹。立即停藥,給予抗過敏治療。經抗過敏治療后,26日高出皮膚表面的皮疹消退,但仍留大量紅色斑痕,27日皮疹斑痕逐漸消退。

分析:經查閱上述三種藥品說明書中均有可能出現蕁麻疹和皮疹不良反應的說明,所以患者在聯合應用三種藥后出現了較嚴重的蕁麻疹。如果我們在用藥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選擇不具有相同不良反應的藥品,就有可能避免此類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

1.3病例3:患者,男,77歲,漢族,山東濟南人,于2007年12月25日因上呼吸道感染入院治療,既往病史有糖尿病,不穩定型心絞疼,高血壓病。

患者于25日晚6點30分左右靜滴氟羅沙星注射液約10min后出現意識恍惚、譫語、肢體輕度抽搐、口吐白沫,考慮可能是藥物不良反應所致,立即停用該藥,換用生理鹽水靜滴約15min后神志清醒,癥狀緩解。患者晚9點40分左右再次出現意識恍惚、肢體輕度抽搐、呼吸費力,立即給予吸氧,約15min后癥狀緩解。

分析:根據情況分析,這是一起典型的氟羅沙星注射液誘發癲癇發作案例,但患者在入院病史詢問中并未提曾有過癲癇病史,提示我們今后在給患者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時應警惕這類不良反應的發生。

二、積極開展以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為中心的合理用藥工作

臨床藥學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合理用藥。我們從2007年11月25日—2007年12月25日期間抗菌藥物使用前三位的藥品中抽取了18份住院病歷,最后篩選出了兩份比較典型的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病歷,進行了分析,并在全院科主任周會上從合理用藥方面提出了藥學角度的提醒和補充,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2.1病歷1:患者,男,63歲,2007年11月25日入院,2007年12月12日出院,初步診斷:右側自發性氣胸,補充診斷:高血壓病,于2007年11月27日行右側胸腔閉式引流術。該患者自11月25日起應用頭孢曲松鈉2g,bid,左氧氟沙星0.4g,qd,自11月29日開始用洛美沙星0.4g,qd,至12月11日停藥,其中除左氧于11月28日停藥外,頭孢曲松鈉連續應用17d,洛美沙星連續應用13d。

根據以上情況分析如下:

(1)此患者體溫一直正常,并無聯合用藥指征,連續應用左氧、洛美沙星、頭孢曲松納最長達17d,明顯違反了抗菌素使用原則。

(2)該患者男性63歲,屬老年患者,本身腎功能就屬低下型。以上三種抗菌素均主要經腎臟代謝,聯合應用加大其腎毒性,嚴重時可導致腎損害。

(3)上述三種抗菌素中頭孢曲松鈉與左氧氟沙星有11項相同的治療作用,洛美沙星與左氧氟沙星有32項相同的治療作用,屬重復用藥。

2.2病歷2:患者,男,42歲,2007年12月13日入院,2007年12月23日出院。入院診斷:急性化膿性闌尾炎伴周圍膿腫,12月14日大便檢出霉菌++。

自12月13日起使用頭孢曲松鈉2g,bid,洛美沙星0.4g,qd,甲硝唑250ml,bid,一直使用到12月23日,三種抗生素聯合應用達11d。

根據以上用藥情況分析如下:

(1)該病人患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有聯合用藥的指征,但采用三聯抗菌素,且連續應用11天,特別是甲硝唑連用11天,屬過度治療。

(2)據病歷記載,該病人是因在住院前應用抗菌素無效的情況下住院治療的,且在入院第二天就檢出霉菌++,在未做細菌培養的情況下,盲目采用三種抗菌素聯合應用,違反了抗菌素使用原則。

(3)上述三種抗菌素具有相同的抗菌譜和相同的治療作用,從藥效學的角度來講,抗菌譜一致的抗菌素以不合用為宜,以免增加毒性反應或誘導滅活酶的產生或競爭同一靶位而出現拮抗現象。

篇7

1.1差異

小兒是一個發育不成熟的個體,對藥物的吸收、消化、分布和排泄同成人是有著顯著的差異。小兒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胃的蠕動較慢,消化液、酶的分泌較少,導致藥物的吸收不規則。尤其是新生兒因血漿蛋白、脂肪的含量較少,藥物的分布受到了限制和影響;小兒肝臟的容積直接限制了藥物的代謝;小兒的腎功能較弱,新生兒的腎血流量是成人的20%~40%[2],因腎小球的濾過性較低,所以排泄較慢。小兒通常情況下的發病特點是:發病急、發病重,若及時的治療,很快緩解明顯癥狀。但是小兒用藥要注重個體化的原則,使用的藥物不僅能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而且還要降低毒副作用的形成與發生。

1.2藥物的本身問題

通常情況下,藥物的使用劑量是根據成人的劑量設計,很難變成為適合小兒的準確劑型,有時藥物劑型的變換會導致藥物性質的改變,影響藥物性質的穩定性。另外的一些較為普通的藥品因劑型、劑量的不精確,或者是藥物中的賦形劑較多,從而引發小兒的不良反應。

1.3藥物的相互影響產生的問題

針對小兒用藥要求選擇對小兒影響較小的藥物,這樣藥品的選擇范圍較小,因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療效會降低。例如,小兒的腹瀉疾病,通常情況下使用抗菌藥頭孢之類加上微生態制劑以及止瀉藥,然而抗生藥能抑制、殺死微生態制劑,止瀉藥也能將微生態制劑帶走,從而降低了療效。因此在臨床上小兒使用的抗生素只有頭孢類與大環內酯類。頭孢類是繁殖期的殺菌劑,大環內酯類是速效抑菌藥,因速效抗菌藥使細菌迅速處于靜止的狀態,因此頭孢就不能發揮繁殖期的殺菌作用。通常情況,這兩種藥是不能聯合使用;若是一定要合用,必須要進行藥敏實驗,以便在治療的過程中盡快的調整。

1.4中西藥的靈活使用

小兒為“稚陽體、邪易干?!薄芭K腑薄,藩籬疏,易于傳變?!卑l病易、傳變快、病情變化多端。掌握現代中藥的發展情況,可靈活的將中西藥聯合使用,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例如:六神丸,該藥成分中的雄黃是砷的化合物,不適合同西藥中的助消化的藥物如胃蛋白酶合劑、多酶片等聯合使用,也不能與抗貧血的藥物富馬鐵片以及亞鐵鹽和亞硝酸鹽類同時服用,否則會降低療效,甚至失效;更加不能同解痙止痛藥連用,否則會導致雄黃的氧化,反而增加毒性。又如含有酸性的中藥,如烏梅、山楂、五味子等或者是制作好的中成藥保和丸、山楂丸等,這些含酸性的中藥時不能與含堿性的西藥如胃舒平、氨茶堿、碳酸氫鈉等進行合用,因為他們之間能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生成不易溶解的化合物或者是分解破壞之后失去藥效;也不能同磺胺類的藥物連用,因為磺胺類的藥物在酸性條件下會形成結晶尿,損害腎臟。因此,聯合使用中西藥時,必須要掌握藥的性質和配伍禁忌,才能提高療效。

2臨床用藥的注意事項

2.1用藥的劑量、時間、配伍禁忌

藥物劑量的多少直接影響療效。例如使用多巴胺治療新生兒的硬腫癥,小劑量使微循環的血管擴張,改善微循環,并且防止DIC,當劑量過大時,反而造成血管的收縮,減少血液的循環量,使硬腫癥狀加重。因此在操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劑量、濃度,并且還要防止滴液的外滲。小兒的給藥時間是規定的,靜脈滴注甘露醇,時間要控制在15~30min之內。中藥和西藥的給藥時間不相同的,西藥因為刺激性較大,所以要早飯后服用,避免損傷胃腸粘膜;中藥的藥性相對緩和,刺激性很小,所以在飯前服用,效果更佳。藥物的配伍禁忌同療效直接聯系。例如酸性藥和堿性藥是絕對能抵消本身的藥理作用,維生素C-抗壞血酸鈉靜脈注射液Ph5.0~7.0,是不應作為酸性藥物來看待,但是氨茶堿不能與維生素C進行配伍,與NaHCO3應該進行分瓶輸注,與鉀注射液應該按照一定的配伍比例之后,加入葡萄糖中進行靜脈滴注,是具有一定的濃度和順序的。因此,在使用藥物的過程中,必須要了解藥物的性質以及中藥中的“十八畏”和“十九反”,才能增強藥物的療效,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

2.2藥物的毒副作用和護理

沒有一種藥品在所有的情況之下是絕對安全和有療效的;任何一種藥都具有許多種的藥理作用,因人對藥物的敏感性是不同的,所以對藥的毒副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增報道:低血鉀病人在使用青霉素之后會出現精神不振,無力、心悸、腹脹等癥狀。患者以為是病情的發展,往往延誤了治療時間;還有報道,快速的滴注大劑量的青霉素鈉鹽,嚴重的會出現抽搐、呼吸暫停、昏迷等從而誤診是青霉素過敏。因此,在以后的治療中隊青霉素的使用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濃度和滴注的速度因隨病情的發展而改變。

篇8

1.1特定組織的藥物親合影響

在臨床醫學治療中發現某些特定組織因為藥物會產生一定的親合力作用,會造成相應組織產生危害。例如,抗凝藥肝素的使用會造成機體脂蛋白酶的大量釋放,影響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降低;左旋多巴是治療臨床山治療震顫首選藥物,但左旋多巴的使用會造成尿中酮體的異常變化,影響正常的反應效果,掩蓋正常的臨床反應結果,造成結果的判斷困難;青霉素和紅霉素的藥理特性是具有一定的弱酸性,經腎臟的排泄過程會與尿酸的分泌產生競爭問題,造成血液中尿酸濃度的升高;利尿藥物會對腎臟造成保鈉排鉀的作用,造成血液中鉀離子的含量明顯下降,這直接影響整體鈉元素、鉀元素的臨床檢測結果。

1.2干擾素的臨床藥物影響

藥物會影響藥理學產生一定的臨床醫學效應。例如,半胱氨酸會造成血液中酮體的陽性,影響實驗結果;酚酞會造成尿液成紅色,影響酚磺酞的排泄,加快其排泄的速度;吡嗉酰胺與硝基氰組合作用影響尿的測定,影響檢測結果;青霉素類的藥物會造成紅細胞的非特異性與白蛋白結合。另外,藥物的代謝產物也會對臨床檢測結果產生一定的干擾,苯湖泊會造成尿呈桔紅色,氨苯蝶呤造成尿呈藍綠色,維生素類藥物的服用會造成尿呈黃色。酚酞類藥物服用后,一部分會被人體吸收,由尿排出,尿液呈現紅色;利福平眼藥水或口服液會造成肝臟分解成乙酚基產物,呈現橙紅色,甚至造成痰、汗液等呈現橙紅色。

2加強藥物藥理研究,保證臨床醫學結果的合理預防

2.1合理的分析藥物信息的查詢

充分的利用網絡資源和各地的臨床反饋信息完成藥物信息資源的統計,合理的對藥物的質量繼續合理的穩定控制,保證企業的藥物品種和藥理藥性的多重檢驗,藥品的檢驗與快速檢測判斷相互結合,充分的發揮檢驗技術的有效發展作用,從而發現藥物檢測過程中的可以問題。將藥物檢測工作與臨床性藥物性質相互結合,確定重要的藥物品種和藥物機理性質,監管藥物檢測工作保證藥物臨床的準確性。

2.2開展對于應急臨床問題的檢驗工作

藥品在臨床實驗使用的過程中一旦發生異常情況,應當及時從技術層面完成相關原理內容的分析,確保藥物質量的有效機理檢測過程。建立良好的應急檢測組織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應急組織管理領導隊伍,從而有效的處理在實際藥品臨床使用過程中發生的突發事件。在平時要加強應急工作的演習,開放應急藥品處理的綠色通道,保證應急藥品的技術監督和管理可以得到有效的質量控制。

3結束語

篇9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臨床用藥;合理用藥

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in Clinical Medication on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and Rational Drug Use

XU Rong, LIANG Li-heng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ianyang People's Hospital,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it summarizes common problems,provides the suggestion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931 cases of clinical medication.ResultsThe irrational drug use in 83 cases,indications,usage,dosage of lack of improper mistakes,improper,varieties of incompatibility appear cases were 14,9,35,9,16 cases of male patients;medication unreasonable ratios than females;among which 30 ~ 65 years old patients(P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Clinical medication;Rational drug use

心血管內科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主治各類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律失常等[1]。隨著社會危險因素的不斷增多和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高齡、合并癥多、治療方案復雜等因素易致用藥適當。不合理用藥不僅可影響治療康復效果,還可能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因此探討心血管內科臨床用藥特點,總結發現問題非常必要。本次研究就我科臨床用藥情況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調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931例患者病歷資料,其中男481例,女450例,年齡23~93歲,平均(61.9±13.4)歲。

1.2方法以《臨床用藥須知》、《藥物信息》、《新編藥物學》等為參照,將病歷資料交由心內科醫師進行分析,調取病歷不良反應記錄表,統計用藥不合理例次及其因素,所有評定工作由三位醫師交叉評定和分析[2]。

1.3觀察指標藥品類型、處方類型、不合理用藥情況、不合理用藥發生時間與不合理用藥相關不良反應等。

1.4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數(n)與率(%)表示,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931例患者共發生不合理用藥83例次(8.92%);其原因:適應證掌握不足、用法失當、用量失誤、品種失當、配伍禁忌出現例次分別為14、9、35、9、16例次;降脂藥物失誤例次最高,其次為抗菌藥。

2.1不合理用藥情況及藥品類型分布見表1。

2.2不合理用藥患者分布 男性者不合理用藥比率高于女性;30~65歲不合理用藥比率較高(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發生不良反應6例(見表2)。

注:與男性者相比,P<0.05;與20~30歲者相比,*P<0.05;與30~50歲相比,**P<0.05。

3討論

合理用藥充分體現了臨床醫師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3]。心內科藥物種類多,高年資醫師對配伍禁忌有較全面的掌握,但難免有疏忽,加之部分低年資醫師經驗不足、對適應癥、禁忌癥認知不足,使得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增加[4]。部分醫師為追求治療效果而增加藥物使用劑量,也導致了副反應的相應加大[5]。杜絕不合理用藥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提高醫護人員意識,不能因部分患者病情輕,某類藥物毒副作用小、禁忌癥少,便忽視用藥的合理性;②加強用藥監管,發揮藥師在合理用藥中的指導、監督作用,認真審核處方,特別是配伍禁忌、強效藥品,提高對年老體弱、合并癥多、耐藥性差患者的重視力度;③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合理用藥意識,不能因病情好轉便忽視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肖美華,何騰輝,郭燕芬.某院心內科臨床用藥的常見問題及合理用藥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5-6.

[2]劉衛強.心血管臨床用藥的常見誤區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3,6(5):81-83.

[3]黃艷芳.心血管內科臨床用藥常見問題及合理用藥分析[J].河南中醫,2013,38(B04):296-297.

篇10

中醫藥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最具優勢、最有特色的行業,是我國傳統瑰寶。新時期,除社會發展和中藥產業快速增長的因素外,中藥行業職業種類的日漸增多和細化,迫切要求中藥人才從單一學術型向復合應用型發展,并與醫學、生物技術、農學等多學科合作培養復合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實現中藥產業的技術性變革。首批開展中藥學專業學位43家院校中,中醫藥院校22所,西醫藥院校11所,綜合性院校7所,農林院校2所,商業院校1所,幾乎覆蓋各類院校,也充分表明這一點。因此,以中藥學為主體,多學科交叉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是成功構建中藥學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如中藥學與化學、工學等緊密結合,著力培養為從事藥物研究、開發和生產的工程技術工作的創業型人才和技術型人才;藥學與醫學結合,著力培養能解決藥物質量控制和臨床合理用藥等問題的執業藥師型人才;藥學與管理學結合,培養能進行科學決策、經營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圍繞以上專業方向構建培養模式,制定相應的技能操作大綱和考核與評價指標體系,并加強基地與技能實驗室建設,將有效保證并不斷提高中藥學專業學位的人才培養質量。

以產學研結合打造中藥學專業學位主要培養環節中藥學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明確要求,教學應以能力與技術培養為核心,聘請在中藥研發、注冊、生產等環節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參與教學,教學方式注重教師講授與學生研討、模擬、案例教學的有機結合。按照此要求,校企、校(醫)院聯合培養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應成為專業學位培養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礎上,采取雙導師制的指導方式,學校導師負責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合作單位導師負責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由此,校外基地建設也成為決定專業學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生產企業的技術、管理與市場營銷等部門,醫院臨床藥學部、藥房以及醫藥公司等實踐基地以外,充分發揮和利用高校現有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產學研基地等優勢條件,與國家和各省重大工程、重點應用型科技攻關項目以及社會企事業單位的需求掛鉤,是強化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支撐條件。

2構建舉措

2.1明確人才培養定位,科學設置方向培養目標上,中藥學專業學位旨在培養能夠結合實際工作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勝任中藥產業各個領域工作的高層次專門人才。以此目標為指導,可以明確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應是從事中藥產業各領域、各環節的質控、監管、營銷的應用型人才,而非藥物組成、機理及相關理論研究的學術型人才。在實際培養工作中著重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培養:系統掌握本學科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具備全面勝任行業實際工作的實踐應用能力;基本掌握生產、流通、管理與科研設計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與方法,具備敏銳發現、善于分析、快速解決應用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或突出事件的組織應變能力;同時注重人文與專業素質的培養,具備準確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和及時處理相關工作的溝通協調能力。

在學科專業方向,可設置為中藥新藥研究與開發、中藥制劑分析與質量控制、中藥材種植與加工、中藥市場營銷與管理、醫院調劑與制劑等5個主要方向,基本涵蓋了中藥產業及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中藥新藥研究與開發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中藥新藥研發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熟悉中藥新藥注冊法規和政策,具有現代中藥產品研發各環節的科學設計能力,勝任現代中藥研究與開發工作。中藥制劑分析與質量控制方向著眼于中藥及復方制劑的質量監控工作,要求學生掌握中藥制劑定性鑒別等現代分析技術和方法。中藥材種植與加工方向主要培養掌握藥用植物栽培與鑒定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從事中藥材種植、鑒定、加工、炮制及中藥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等工作的專門人才。中藥市場營銷與管理旨在培養適應現代醫藥企業、事業單位需要,掌握營銷、經濟、法律專業知識與技能及中醫藥知識的高級管理人才。醫院調劑與制劑醫院制劑方向旨在培養能夠開展醫院制劑監管工作,對臨床醫生與患者進行用藥指導與信息服務的專門人才,應掌握中藥飲片的鑒別、保管,掌握中藥各種劑型的制備過程及各生產崗位的標準操作規程。

2.2強化階段培養,優化培養過程圍繞實踐應用能力與技能的培養,擬設置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學位論文3個主要環節。其課程學習為第一階段,時間為第1學期,在學校集中完成課程學習和基本實驗技能;第2學期至第6學期為實踐技能培養期,進入企業的生產技術、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部門進行專業實踐技能訓練,期間,第4學期至第6學期不脫產開展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第一階段在主、副導師指導下填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主要工作是按照課程要求完成所選理論課程和技能方法課程的學習。課程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組成。公共課由外語和政治理論課組成,為必修課程。專業基礎課主要反映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近期國內外研究進展,為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為方向分化課,是依據研究方向的不同,開設的側重某一分支學科的系統知識,為選修課。

例如,制藥工程與技術方向可設中藥工業化制劑原理及技術、制藥設備原理、中藥藥品設計與研發、GMP與技術改造等課程。中藥檢驗與分析方向可設置中藥品質評價與質量標準建立、藥品檢驗標準操作規范、中藥儀器分析專論等課程。醫院調劑與制劑方向可設置中藥臨床研究管理、中藥調劑學專論、中藥臨床循證評價、中藥物流通論等課程。依據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課程內容應突出知識交叉性、實用性、創新性的特點,要注重理論學習與生產管理實際有機結合,以知識或問題(能力)為主線把不同學科知識加以綜合,創新教學方法。

授課方式上,多采用課程講授、案例研討和實驗設計等形式,重視發揮在中藥產業管理環節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醫院)專家參與教學。第2階段是中藥學專業學位培養工作的核心內容,主要在合作企業的生產技術、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部門進行專業實踐技能實習,時間為2年半。第2階段可分為專業方向的基本技能訓練和專項技能訓練兩個部分。最后一年應屬于專項技能訓練階段,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并進行資料收集,撰寫文獻綜述、開題報告,完成開題報告評議工作,并進入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第6學期完成論文,進行學位論文答辯與申請環節。

2.3產學研結合,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專業技能訓練工作中以產學研結合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是保證專業學位培養質量的主要手段。國際先進藥學教育均著重于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實踐技能訓練,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借鑒。以美國的Pharm.D學位為例,前1~3年進行早期藥學實踐或介紹性藥學實踐,第4年全年進行進階藥學實踐。大多數學校在藥學實踐完成時不僅授予學位,還頒發實習畢業證,沒有實習畢業證,就難以找到工作。英國的臨床藥學實踐多采用連續性實踐方式,時間大約為1年,實踐范圍包括醫院、社區、藥房、國民健康服務機構等,實踐方式亦多種多樣。日本、德國均有相似的藥學實踐要求。因此,中藥學專業學位應充分發揮校企、校院聯合培養的優勢與特色,采取雙導師制,即由學校在職研究生導師和合作企業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共同擔任導師,指導研究生技能訓練與學位論文工作。充分發揮企業導師在專業技能實習和學位論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針對實踐技能培養環節應出臺相應的技能操作大綱與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確保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還應制定基地的建設規范,特別加強生產、流通等方面基地條件與教學設施建設尤為重要。

2.4規范格式與評閱標準,強化學位論文質量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申請學位的主要依據,狹義上講,論文質量即代表著一個類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是判別一個模式成功與否的主要標志。因此必須做好中藥學專業學位的論文工作。在內容上,學位論文須與中藥產業的實際需要相結合,體現學生運用中藥學及相關學科理論、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中藥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論文類型可以是質量較高的現場調查分析報告、針對主要技術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研究設計解決方案,或者其它相關研究論文。作為學校管理部門,應及時細化論文格式規范、內容與行文要求,要設置相配套的學位論文評閱標準與管理辦法,供評閱、答辯以及學位評定委員會專家參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