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概括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6:14: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藥學概括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藥學概括論文

篇1

關鍵詞:宋代;醫者群體;儒醫;研究綜述

一、宋代醫者群體的研究

從歷史角度考察,宋代的行醫人員與當時的“醫人”、“醫生”(龔延明:《宋代官制詞典》,中華書局,1997年,第285、286頁)均有所不同,欲以宋代行醫人員為中心進行研究,“醫者群體”的稱謂應當是概括比較全面,比較恰當的。

陳邦賢先生在《中國醫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的“緒言”中就提到醫家地位研究,論述基本上以傳統杰出醫者為代表與醫事制度之演變為重點。莊佳華的《試論北宋醫者的社會地位之轉變》(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范學院?1994年)一文認為在北宋時期,由于皇帝的重視,在“以醫藥施行行政”與“抑巫揚醫”的治國政策下,士大夫求醫觀念改變,醫者的社會地位相對提高。但文章的時間僅限于北宋,而且關注較多的是士大夫階層情況。楊小敏的《宋代醫者群體若干問題研究》(碩士論文?河北大學?2011年)一文主要按照醫者內部社會階層和認識意識的不同,將宋代醫者群體分為一般醫者群體和特殊醫者群體兩大類,前者包括宮廷醫官、地方醫官、軍醫和民間醫人,后者則包括巫醫、僧醫和道醫。并基于宋代醫事制度的革新特點,分別闡述了各醫者類型對古代傳統醫學發展的正反兩方面作用。然而,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認識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誤區與盲點,不論是在上層社會還是下層民間、京城重鎮還是鄉野僻村,巫醫、僧醫、道醫之類,因具有存在的歷史空間而不可能清除。最后,文章在梳理古代醫藥學發展變遷的前提下,嘗試從官方醫學的繁盛、民間社會的忽視、炮制藥劑的流行和文化溯源的慣性四個方面,概括了現代社會輿論中缺少宋代膾炙人口的醫學家的歷史原因,體現了宋代醫者群體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明先生著《南宋時期浙江醫藥的發展》(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書中第四章“醫藥學家及著作”,整理了諸多南宋時期浙江地區醫藥名家,反映了浙江醫者群體及醫藥水平的發展狀況。

二、宋代儒醫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儒醫的形成,陳元朋所著《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臺灣大學出版社,1997年)闡述了宋代的醫事制度與士風醫俗,分析了宋代士人“尚醫風氣”的形成原因、特點及“儒醫”概念的出現時間,為研究儒醫問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宋代的儒醫――兼評Robert.P.Hymes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新史學》,1997年第6卷第1期)指出“自宋以降,‘儒醫’逐漸成為醫學傳承的主流,這類醫者大多具有儒學的根底,他們注重對醫學經典的研讀,其行醫作風也多合乎儒家的道德標準,與那些僅憑數張藥方或幾味單方便為人療疾的醫者,有本質上的不同?!睆埨颉端未遽t研究――兼論宋代的“抑巫揚醫”》(碩士論文?湖南大學?2008年)指出宋代儒醫現象的形成是內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外因方面,皇帝們對醫學的重視以及朝廷一系列“揚醫”政策的實施,印刷術、出版業的發達,儒生入仕的壓力,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民間巫醫、庸醫等諸多因素,促使習醫的儒生越來越多。在內因方面,醫學和儒醫發展到宋代,關系更加鞏固。外因為儒生尚醫、習醫提供了各種條件,內因影響著儒生們對醫學的態度。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宋代儒醫現象形成。此外,陳艷陽《宋元時期醫學隊伍的組成特色》(浙江中醫雜志,2003 年 1 月)、徐儀明的《論孟子“仁術”說對北宋儒醫文化發展的影響》(《史學月刊》, 2002年第11期)、賀圣迪的《論儒醫的形成與特征》(《上饒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等文章也有所涉及。

儒醫的定義,薛公忱在《論醫中儒道佛》(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對儒醫問題進行了多方面論述,他把“儒醫”狹義定義為宗儒、習儒的醫者和習醫、業醫的儒者。這個定義初步表明儒醫群體內的成員不僅僅有崇尚醫學、習醫的儒生,也有棄儒為醫成為醫者的儒生。形成儒醫的兩個主要方式,是從醫者提升為儒醫和從儒生轉變為醫者,這是對儒醫的高度總結。李良松《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認為:儒醫,從廣義上來說,可以說是掌握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文人。他們或是棄儒從醫,或是儒而兼醫,或是知醫而自用?!彼J為文人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就可以被稱為“儒醫”。這個表述比較完善,基本上可以概括各個時期儒醫現象的基本特征。

儒醫社會地位的研究,宋麗華《中國古代醫人社會地位研究―以漢宋之間為核心》(碩士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第三部分展開對宋代儒醫的研究,作者指出雖然世人給儒醫有極高的評價,但醫人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變。這從儒醫的習醫緣由、醫人對儒學的傾向以及儒醫以外醫人群體的社會地位狀況都能得到體現。同時,從醫人稱謂的角度小結漢宋之間醫人社會地位的概況。唐曉偉《從文醫關系看醫生社會地位的變遷》(碩士論文?蘭州大學?2008年)一文指出文醫關系的緊密程度與醫生社會地位的高低互為因果,宋代產生了“儒醫”且地位逐漸提高,使文醫關系更加緊密,二者的深入交往促使醫生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升,并終于在金元之際達到頂峰。安春平《宋代的醫生》(碩士論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1年)通過對宋代醫者群體的構成、思想背景與學醫方式等基本情況的考察,指出儒醫開始成為一種社會角色是宋代醫學發展的一大特點,儒醫的形成與發展,有助于宋代醫生社會地位的提高。此后,儒醫的努力成為促進醫學發展的主要動力。

除卻上述方面的研究,還有關于某一儒醫人物、地方性儒醫群體、特定歷史時期儒醫現象的研究。王敏《世醫家族與民間醫療:江南何氏個案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一文在研究江南世醫何氏家族的發展歷程中對宋代儒醫有所涉及。同時,作者還指出醫者與患者在一個開放的醫療空間中展開互動與博弈,社會地位、關系網絡、文化等級這樣一些因素,在醫療場域的博弈和競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響了醫療資源的分配與流向。李似珍《從陳高由儒轉醫看宋代的儒醫現象》(《醫古文知識》,2001年第4期)則注重個體儒醫的研究,文章通過討論陳高作為經學博士轉而從事醫學管理的個人經歷,反映出當時社會對醫學的重視,由此使醫理的發展有了新的突破,促進古代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周益新《宋代儒醫高若訥對中醫學的貢獻》(《山西中醫》,2003年10月第5期)一文詳細論述了宋仁宗時期的著名儒醫高若訥在培養醫學人才、整理古典醫籍、精研“傷寒論”學各方面的突出業績。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對宋代著名醫家進行介紹或考證的短文,如陶麗華《宋代湖州名醫――朱肱》(《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楊金萍、王振國《宋代醫家董汲學術思想簡析》(《中醫藥學刊》,2004年第7期)、張如安《宋代醫家李怪生平小考》(《中華醫史雜志》,2004年第4期)等。

三、小結

篇2

眾所周知,科研專題實習模式是一種重要的橋梁式與擴散式的教育方式,能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自我決策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科研專題實習也是檢驗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是否合格的有效方式,目的是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他們成功走上工作崗位做好準備。有別于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科研專題實習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內容上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探索性,可以對學生技能進行綜合性、系統性鍛煉。因此,科研專題實習模式是對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在提高高職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亦有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筆者在十余年的科研活動中,陸續指導了近20名高職學生進行科研專題實習,深刻體會到科研專題實習模式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鞏固與擴展,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應用與提升,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文字與表達能力的鍛煉,有利于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提高。因此,筆者更加堅定地認為,科研專題實習模式是藥學高職實踐教學多元化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高職藥學教育實施科研專題實習模式的可行性

當前,在一些高職院校中仍存在著高職生不同于本科生,無需進行科研活動訓練的觀點。表面上看,科研與高職生未來的就業方向與崗位工作不符,實際上是忽略了科研過程對高職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及對高職生今后職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高職生的科研應側重于應用型而不是學術型,應注重應用技術或產品的開發而不是理論基礎研究。

一方面,隨著高職教育的深入發展,對雙師型教師的要求不可能僅停留在擁有幾本證書的層面上,而是要求教師能深度融入企業的產品生產、研發等實踐活動中,能服務于周邊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事實上,高職院校中部分教師已經在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實踐活動中提高了實踐技能,也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具有指導學生從事科研活動的能力。此外,高職院校聘請了大批行業、企業中的技術骨干作為兼職教師,其中亦不乏可作為科研專題指導教師的人選。因此,在高職院校中正在不斷形成一支具備科研專題實習指導能力的師資隊伍。 另一方面,無論哪種類型或層次的教育都不能批量地復制或制造人才,而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科研專題實習模式正是滿足這一條件的有效人才培養途徑?,F實中存在一批迫切想繼續深造的高職生,也存在部分對科研具有濃厚興趣與好奇心的高職生。對于這部分學生,科研專題實習模式將比頂崗實習更具有吸引力,也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

3科研專題實習模式的實施

開展科研專題實習模式的基本出發點是基于對高職生的實踐、應用、創新等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應針對高職生基礎相對薄弱、就業崗位偏重實踐應用、獨立思維能力不足等特點,在專題內容、指導方式、組織實施等方面開展有異于本科院校的專題實習。

3.1師生篩選

師生篩選即對指導教師及學生的篩選。對于指導教師,應由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并且有在研項目的教師擔任;對于學生,則采用自愿報名的原則,以欲參加專升本考試的學生為主,或選擇對科研感興趣、想在該方面有所提高的學生。另外,為了保證高職生科研專題實習的質量,應根據教師科研水平的高低來控制指導學生的數量,如可根據指導教師在研課題數及課題級別高低確定具體的學生數量,原則上一項課題安排一名學生,對研發資金規模較大的課題,允許安排多名學生。

3.2開題

為幫助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理清研究思路、預見可能碰到的問題,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形成文本材料并在課題組內以PPT的形式匯報。在報告會上,帶教教師應針對匯報細節,包括實驗設計思路、方法、儀器與試劑的準備以及實驗中應注意的操作問題等逐一進行點評。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完善實驗設計,使其對即將開始的科研活動更有信心。

3.3指導方式

高職學生第一次進行設計性的實踐活動,由于理論知識不夠扎實,且缺乏實踐經驗與技巧,在好奇與興奮的同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無法預料的問題和困難,挫折感也隨之而來。對此,首先應加強指導的頻度,切不可放羊式帶教。筆者的課題組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由每位學生匯報前一天的實驗情況,包括檢查實驗記錄、實驗結果的分析、發現實驗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安排當天的研究工作內容等筆者堅持每天現場指導1-2次,晚上及周末則通過電話或QQ的方式與學生聯系與溝通,適時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這樣既保證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又使學生在與帶教教師高頻率的接觸中不斷學習科研思維與技巧,從而提高了科研專題實習的帶教質量。其次,要注重開展階段性的小結匯報,不可埋頭苦干式帶教。筆者將課題組學生分為若干研究小組,要求每間隔兩個月左右,各研究小組的學生均應對前一階段的科研工作進行小結匯報。通過PPT形式進行口頭匯報、互相提問、教師點評,同時展示文檔形式的研究內容小結,師生共同從文字、標點符號、圖表、文本排版等方面找出不足。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及時回顧研究內容和理清研究思路、把握科研進度,同時也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機會,互相了解不同課題的研究情況,還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述、概括總結能力。最后,應盡可能增加科研訓練的途徑,如帶領學生深入生產一線,使其進一步融入生產企業氛圍;利用到外單位進行委托測試或合作研究的機會,將學生派往其他科研機構,使其進一步了解先進的設備,學習先進的技術。

3.4成果匯報

為評價學生進入科研專題實習階段以來的學習成效,在實習結束時,要求每位學生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撰寫出完整的科研論文,并由各教研室進行考核與評價。考核優秀的學生參加系部論文答辯,要求學生在10分鐘內就課題研究的目的、內容、方法與結果等方面進行闡述。由校內外同行專家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的課題意義、研究結果、論文寫作、幻燈片制作、表述能力、回答問題的思維等進行綜合評判,并按照考核評分標準給出學生相應的評分和評語。

4結語

篇3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學科研事業的快速發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中醫藥科研,但仔細閱讀不難發現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寫作層次不清,表達凌亂,不能有條理地清楚地把自己的觀點和研究結果表達出來;有的研究方法不當,設計不合理,統計方法錯誤等,都影響了中醫藥科技論文的質量。為此,下面就醫學論文的特點、主要體裁、習慣寫法以及在寫作方法方面經常出現的問題做一簡單介紹。

1 醫學論文的特點

醫學學術論文是論證性文章,要求有鮮明的論點、充分的論據、正確的論證方法,論點、論據和論證是其三大要素??茖W性、創新性、學術性、規范性、可讀性是醫學論文的特點。

1.1 科學性

醫學論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學性。所謂“科學性”,表現在真實性、全面性和邏輯性3個方面。要求從選題、設計、觀察研究到推理和結論,每一步都要有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和嚴密的方法;選題要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設計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隨機性,觀察研究要真實、準確和全面;要強調推理的邏輯性和結論的嚴謹性。沒有科學性的“論文”不但毫無價值,而且還可能把別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結果。

1.2 創新性

醫學論文的靈魂在于它的創新性。所謂“創新”是指前人沒有做過或沒有發表過的科研成果,是指從新的角度闡明新的問題,如在基礎研究方面,有新發現、新觀點;在臨床研究方面,觀察更深,診斷方法有創新,治療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見解等。

1.3 學術性

學術性主要表現在專業性上,醫學是專業性很強的知識,應區別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識。同時,醫學又是一門應用科學,指導作用越強,越受讀者的歡迎。

1.4 規范性

規范性是醫學論文在表現形式上的重要特點,是要求論文的書寫形式符合約定俗成的相對固定的程式。這種規范化的程式,是無數科學家寫作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1.5 可讀性

要求文字表達準確、簡練、通順,使讀者以最少的精力獲得最多的知識和信息。此外,可讀性還包含這樣兩層意思:一是讓讀者看得懂,即對該專業內學者來說它是易讀的,對非專業讀者來說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澀;二是讓讀者樂意看,有一定的生動性,切忌干癟乏味。

2 醫學論文寫作格式與特點

根據文章的學術內容,結合論文的表現形式可分為理論研究、學術爭鳴、實驗報告、調查報告、臨床報道、經驗總結、醫案醫話、病例討論、專家評述、文獻綜述等,也是目前中醫學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欄目名稱標示的體裁形式。

雖然體裁及表現形式不一,其內容大體包括題目、摘要與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與結論、參考文獻。

2.1 題目

醫學論文的題目又稱標題、文題,是對論文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論文的總綱。論文中通常出現的缺陷:①寫一個很大的題目,其具體內容卻沒有那么多信息,從而造成文、題不符,或華而不實。②冗長繁瑣,題目中對特定內容描述過多,造成題目過長。③題目不易認讀,題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詞或字符代號,造成閱讀困難。

2.2 摘要與關鍵詞

研究類文章應有摘要,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期刊還應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對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應具有獨立性,即不閱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應著重反映研究中的創新內容和作者的獨到觀點。

一般臨床研究類文章的摘要采用報道性摘要,通常以結構式形式表達,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目的:應闡明研究的設想,說明要達到的目的,避免與題目重復;方法:將分組方法、每組的干預措施以及檢測的內容和方法簡單介紹清楚;結果:將研究結果客觀地列出,不加評論和分析,不列圖、表;結論:根據本研究結果作出結論,不加評論和推測。篇幅以200~300字為宜。綜述和非研究類文章的摘要應該寫指示性摘要,將該文的主要核心內容介紹出來即可,目的是讓讀者對該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一個概括的了解。

關鍵詞是為了滿足文獻檢索的需要從報告、論文中選取出來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的單詞或術語,主要作用是鮮明而直觀地表達該論文的主題內容,并有助于查閱、檢索。關鍵詞一般要求3~8個,應特別注意第一個關鍵詞的選用,該詞應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內容。關鍵詞使用不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作者為了使關鍵詞盡可能準確地表達論文某一確切的含義而將其寫全、寫完整,進而寫成一個詞組或短語。

2.3 前言

前言又稱引言、導言、緒言和導語,是論文開頭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過250個漢字。其作用在于使讀者對論文先有一個總體了解。

在前言中常見的缺陷是:①過于簡單,未對該項目目前研究的現狀、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過此研究要達到什么目的進行介紹。這樣的前言一般不會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也顯得文章淺顯,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長繁雜,在前言中過多地回顧歷史,而且,每段回顧均要加引好幾篇文獻,把前言寫成了小綜述。③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把自己研究的結果意義任意夸大,常用“首次報道”、“首創”、“第一”等詞。

2.4 材料與方法

這部分是別人能夠重復實驗的重要依據,其敘述應以他人可以重復實驗為度。

觀察對象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對照者來源、選擇標準、一般情況、分組方法及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等。臨床試驗研究還應說明試驗程序是否經所在單位或地區倫理學相關機構的批準,研究對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研究對象為實驗動物,需注明動物的名稱、種系、等級、動物許可證號、數量、來源、性別、年齡、體重、飼養條件等。藥品及化學試劑使用通用名稱,并注明劑量和單位。儀器、設備應注明名稱、型號、規格、生產單位、精密度或誤差范圍。無須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應詳述創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進之處,以供他人重復。采用他人方法,應以引用文獻的方式給出方法的出處,無須詳細描述。注意要將各組所采用的干預方法分別介紹,不能只介紹觀察組的方法,其他組不介紹或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同時說明療程和觀察時間。對每一種新方法的可能價值、危險、不適及效果,須與現有的最佳診療方法做比較。

觀察項目及指標要分別列出,特殊的檢測指標及方法要詳細說明。描述統計學方法,并說明統計分析所使用的統計學軟件及版本。

常見的缺陷是:①動物模型的形成過程、實驗步驟或治療方法介紹不清。②缺少診斷標準或觀察對象的選擇標準,這樣的結果沒有針對性。③在材料和方法中缺少對觀察指標和方法的描述,而在結果中列出若干表格,出現了多項指標的觀察結果,讓人不知這些結果是怎么來的,操作是否合理,結果是否準確可信。④隨機分組情況說明不具體。怎樣分組?是各取所需還是按科學的隨機方法進行分組?有的只寫一句隨機分組認為就是隨機了,其實不然。有的隨機可能就是隨意,不能保證組間的齊同因素,其結果也就不公平了,組間的比較也就沒有意義。

2.5 結果

結果是學術論文的核心部分,結果的敘述應實事求是,簡潔明了,數據準確,層次清楚,邏輯嚴謹,不應與討論內容相混淆。以數據反映結果時,應列出具體的數值,不要只給出百分數。一般應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給出具體的統計值。

在文字表述上,要注意按邏輯先后順序分層表達,有圖表時先用文字簡單介紹引出表序、圖序,再列表、列圖。表題要簡明具體,一般用三線表,縱標目列主語,橫標目列謂語,有效數字位數一致,排列整齊,統計值也列在表中,或用“*”號注明,再在表下面注明“*”號的意義;圖題也要簡明具體,病理圖片的圖題要體現組名、該圖片組織部位名稱,圖中陽性征象用箭頭指示,并注明何染色、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及箭頭所示的意義。

常見缺陷:①在結果中夾敘夾議,與討論重復;②只談好的一面,而對不良反應等壞的一面避而不談或輕描淡寫;③與觀察指標不符。

2.6 討論與結論

是論文中最不好寫的部分,也是判斷論文水平,進而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部分。如果說前面的部分是擺事實,討論部分則是講道理,是對調查、觀察或實驗結果的綜合分析和理論說明。內容大致為:①討論應揭示各種觀察結果之間的聯系。重點是闡述事實之間的聯系,論述其規律性,從中引出自己的結論。②討論應回答導言中提出的擬解決的問題,明確說明是否已達到預期目的,是否能證明原先提出的假說,扣題;③對于實驗或調查中發現的某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特殊現象或新線索,可以在討論中做必要的說明。④對于本工作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的可能性,可以實事求是地加以論述,但要謙虛謹慎,切忌夸張。

討論部分常見缺陷:①只是重復材料和方法、結果等內容;②大量羅列文獻尤如文獻綜述;③泛泛其談,言而無物;④不成熟的武斷結論。

結論與討論不同,討論允許有分析、推測或預見,結論必須論據確鑿,不能有推測性,不能展開,不能引用參考文獻。

2.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科技論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或工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論文中的參考文獻可以反映出論文真實可靠的科學依據;反映出作者對前人勞動的肯定和尊重;便于同行了解該研究領域的動態以及采用追溯法查找與此研究方向相關的文獻;有助于科技情報人員進行文獻情報研究。

參考文獻的格式根據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規定,有“順序編碼制”和“著錄出版年制”兩種。其中我國科技期刊多采用順序編碼制,即按文章正文部分引用的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連續編碼,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在文后所列參考文獻處按正文部分標注的序號依次列出,寫出著者、題名、雜志名稱、出版年、卷、期及頁碼;如果是書,寫出著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年及頁碼。參考文獻的標注宜新——3~5年、宜精——10條以下、宜近——相關性。

篇4

【關 鍵 詞】20世紀/《山海經》/研究/回顧

【 正 文】

《山海經》堪稱天下奇書。它是一部具有獨特風格的中華古代典籍,從此書內容涉及之廣泛,文化沉積之深厚,歷代學者研究成果之豐碩,以及當今《山海經》影響之不斷擴大等方面進行考察,可以說,把《山海經》稱之為世界文化寶庫中之瑰玉是當之無愧的。

20年紀以來,從事《山海經》研究的學者逐漸增多,成果迭出。據不完全統計,本世紀(截至各正式學刊發表論題含有“山海經”或其篇目名的學術論文就有172篇,其中外國學者6篇。至于論題未直接標明書名而涉及《山海經》研究的則更多。

專著的推出標志著《山海經》研究的深化。1980年和1985年,袁珂《山海經校注》、《山海經校譯》先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90年代出版的《山海經》研究專著則有徐顯之《山海經探原》(武漢出版社1991年出版)和扶永發《神州的發現》(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山海經校注》包括《山海經山經柬釋》和《山海經海經新釋》兩部份,后附“《山海經》敘錄”,全錄漢劉歆(秀)《上〈山海經〉表》、晉敦璞《注〈山海經〉敘》、舊本《山海經》目錄和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敘》,另附“所據版本及諸家舊經書目”與“引用書目”,書后另有《山海經》索引,由張明華編。袁珂《山海經校注》的主體部分是《山經柬釋》和《海經新釋》,后者完成于1963年,“著重對神話傳說部分的注釋,蒐羅豐富,征引詳博,頗有發明,其它部分也作了詮解和??薄保ㄗⅲ骸丁瓷胶=洝敌Wⅰ烦霭嬲f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渡浇浖磲尅吠瓿捎?0年代。袁氏在序中指出的“《山海經》匪特史地之權輿,乃亦神話之淵府”(注:《〈山海經〉校注》序。)是對《山海經》一書內容的概括,很有見地。

《山海經校譯》的最大成果在于??狈矫?。作者認為“須首先整理出一個《山海經》的新校本來”(注:《〈山海經〉校譯》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該書??笔菑氖畟€方面著手的,即錯、脫、衍、倒、經文入注、注入經文、脫簡和錯簡、它書竄入、篡改、其它。在??钡幕A上,此書按郭璞注《山海經》18卷順序作了全譯。

《山海經》研究的地理學派、歷史學派和文學神話派發端甚早。地理學派認為《山海經》是一部主要記述地理事物的著作,歷史學派認為《山海經》是反映中國上古時代的史籍,文學神話派認為此書是神話匯集。本世紀中,由于不同學者對《山海經》性質的認定和研究側面各有不同,各學派的流派特征逐漸明朗。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從事自然科技史研究的學者也參加治《山海經》學人隊伍,他們的研究側重于《山海經》科學價值和經文破譯。近年來,各學派已在一些研究領域取得共識,形成了研究合力。

為適應《山海經》研究發展形勢,1983年12月在成都舉辦了“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有10多個省區的60多位學者參加。這是第一次《山海經》專題研究會議,標志著《山海經》研究隊伍已經形成。

“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后,1986年1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了論文集《山海經新探》,該論文集共收論文27篇,“大致依照地理、民族、神話、科技、綜論的順序進行編排”,“各篇論文均從不同角度對《山海經》及其所反映的中國古史諸問題進行了探索,對于研究和了解我國上古的社會和自然狀況均有參考意義”(注:《〈山海經〉新探》前言,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版。)。

20世紀以來,《山海經》研究在本書性質、篇目、作者和成書年代、地理范圍等傳統論題上取得很大進展。

關于《山海經》的性質,學者的論點很不一致。30年代前,幾個主要論點先后提出。廖平《〈山海經〉為〈詩經〉舊傳考》(載《地學雜志》14卷第3期、第4期,1923年)認為《山海經》是《詩經》之傳注,這大概是本世紀最早涉足《山海經》性質討論的論文。著名的《山海經》研究日本學者小川琢治重提史地書說,他在《〈山海經〉的考證及補遺》(《支那歷史地理研究》,1928年)一文中指出:“《山海經》一書遠比一向認為金科玉律之地理書《禹貢》為可靠,其于中國歷史及地理之研究為唯一重要之典籍”。魯迅則提出巫書說,受到一些學者的贊同。

80年代以后,《山海經》性質的討論更為活躍。從歷史學角度研究《山海經》的學者主張《山海經》是一部“側重反映上古歷史的珍貴古籍,雖有許多神話傳說,但應與史實區分開來,通過此書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由原始蒙昧向高級階段漸次前進的發展總過程”(注:段瑜:《中國〈山海經〉討論會爭議的問題》,《新華文摘》1985年第4期。)。胡欽甫《從〈山海經〉的神話中所得到的古史觀》(《中國文學季刊》1928年8月)、朱希祖《〈山海經〉內大荒海內二經古代帝世系傳說》(《民俗》第116期—118期,1933年5月)、鄧慕維《〈山海經〉古史考》(《勵學(山東大學)》第4期,1934年)和80年表的《〈山海經〉及其史料價值》(《北京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等文都傾向于認定《山海經》為歷史書。

側重于探討《山海經》地理價值或認定其為地理書的學者仍占多數。主要論文有顧頡剛《〈五藏山經〉試探》(《史學論叢》第1期,1934年)、徐旭生《〈山海經〉的地理意義》(《地理知識》1955年第8期)、曹婉如《〈五藏山經〉和〈禹貢〉中的地理知識》(《科學史集刊》1958年第1期)、譚其驤《〈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華文史論叢》第7輯,1978年)等。劉起釪認為,“保存了豐富的地理素材而附麗以高度神話的《山海經》,它開了幻想的一派”,但“不能把這一派這些著作認真當作嚴肅的地理書看待”(注:《〈禹貢〉作者》,《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頁。)。近年一些探討《山海經》地域范圍的學者大多也主張地理書說。

支持《山海經》巫書說的學者也不少,在1983年成都學術會議上,有些學者又提出了這一主張。僅1985年一年就發表了三篇明確主張巫書說的論文:翁銀陶《〈山海經〉性質考》(《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袁珂《〈山海經〉蓋古之巫書試探》(《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第6期)、孫致中《〈山海經〉的性質》(《貴州文史叢刊》,1985年第3期)。

關于《山海經》篇目與版本討論的論文也很多,主要有蔣經三《〈山海經〉篇目考》(《語歷所周刊百期紀念號》,1929年)、賀次君《〈山海經〉之版本及關于〈山海經〉之著述》(《禹貢》第1卷第10期,1934年)、周士琦《論元代曹善抄本〈山海經〉》(《歷史文獻集刊》第1集,1980年9月)等文,袁珂《〈山海經〉產生地域及篇目考》(《中華文史論叢》第7輯,1978年)也討論了《山海經》篇目。通過討論,目前對《山海經》篇目的認定已接近取得共識,至于《山海經》版本學探討尚處于初始階段。

關于《山海經》作者,論者的分歧很大。何觀洲主張鄒衍縣《山海經》的作者(《〈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載《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顧頡剛等主張非一人之所作,作者為秦人(如顧頡剛《禹貢全文注釋》:“《禹貢》作者的籍貫同《山經》作者一樣,可能是秦國人?!保┰娴戎鲝垺渡胶=洝纷髡邽槌嘶虺厝耍ㄈ缭妗丁瓷胶=洝祵懽鞯臅r地及篇目考》);呂子方、蒙文通等認為有巴蜀人的手筆(如呂子方《山海經雜記》等)。另外,衛聚賢主張“戰國中年”的“楚以南人所著”,并進而推演為墨子弟子隨巢子寫定;李行之認為《山海經》作者是楚國南部一位少數民族士人,其籍貫之地望為今湖南省常寧縣(《〈山海經〉作者考》,《求索》1989年第6期);還有人主張《山海經》有北方齊國、燕國人的手筆。

討論《山海經》成書時代的論文很多,主要有何定生《〈山海經〉成書時代》(《語歷所周刊》第2卷第20期,1928年)、陸侃如《論〈山海經〉著作年代》(《新月》第1卷第5期,1928年)、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1962年)、翁銀陶《〈山海經〉作于楚懷王末年考》(《求索》1987年第5期)。通過論討,大多數學者認定的《山海經》成書時間在東周至漢代之間。不過,也有人認為“本書成書年代可上溯至夏商?!庇械恼J為“《山海經》的相對年代以儒家所說堯舜時期較為準確,即夏代建立以前,約在公元前21世紀”(注:段瑜:《中國〈山海經〉討論會爭議的問題》,《新華文摘》1985年第4期。)。

《山海經》地理范圍的討論十分活躍,眾說迭起且相差驚人。大致說來,本世紀發表的論點可以歸納為三類:一是傳統的華夏說,二是局部小區說,三是世界圈說。

傳統的華夏說認為,《五藏山經》的地理范圍,“從所提到的山名來看,東邊達到東海之濱的會稽山,西邊提到了新疆的天山;從所描述的地理環境來看,北邊似乎越過了蒙古高原,到了西伯利亞,南邊似乎到了江南”(注:赫維人:《淺談〈五藏山經〉》,《云南師大學報》1985年第1期。)?!逗=洝访枋龅牡乩矸秶鷦t可遠及朝鮮、日本、中南半島和阿富汗、俄羅斯等鄰國。持傳統觀點的學者對《山海經》的地理內容作了詳細的考訂,如譚其驤《〈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衛挺生《南山經地理考釋》等五篇(載《東方雜志》1969年至1973年)等就是如此。

有些學者認為《山海經》描述的地域范圍很小,只及中國境內某一局部地域。何幼琦《海經新探》(《歷史研究》1985年第2期)認為《海經》的山川疆域只在今山東省中南部以泰山為中心的地域。扶永發《神州的發現》一書認為,《山海經》記述的是云南西部東經101度以西,北緯23度以北縱谷地區的地理,書中的古昆侖山即今云南納溪河和毗雄河——苴力河以西、云縣縣城以北、高黎貢山以東、金沙江以南橫斷山脈地區。作者還利用地圖比例,換算出《山海經》里距為今日華里的3.4%左右(注:扶永發:《神州的發現》,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和局部小區說相反,有些學者認為《山海經》描述的地理事物遠及非洲、歐洲、大洋洲和美洲,不少國外學者也持這一觀點。

國人《山海經》地理范圍世界圈說可能發端于梁啟超、蘇雪林的中亞西亞說,本世紀70年代一些國外學者認定《山海經》某些部分相當準確地描寫了北美大陸,以及近年來在南美洲等地發現中華古文化遺物從而推論中國人最早到達美洲,這些事實支持并推動了世界圈說的提出。

梁啟超很早就曾提出“此經蓋我族在中亞細亞時相傳之神話,至戰國秦漢間始寫以華言”(注:梁啟超:《翻譯文學與佛典》,《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版。)。蘇雪林認為《山海經》所述海內外的海實際指黑海、里海、阿拉伯海、印度海、地中海,《山海經》“是兩河流域的地理書”,在戰國時由波斯學者攜來中國(注:《屈原與〈九歌〉》,《屈原評傳》1978年版第107頁。)。國外有的學者也主張世界圈說,如法國學者維寧認為《海外東經》、《大荒東經》所寫“好象都是圍繞著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地區,但沒有計算里程”,“第四卷《東山經》的記述與北美洲、中美洲及墨西哥灣地區有關,有明確里數”(注:《無名的哥倫布或慧深與阿富汗族之佛教團于五世紀發見美洲之證據》。)。為世界圈說注入活力的還有考古發現。近幾年,在美洲發現了反映軒轅氏的虎皮畫和殷商文化遺跡乃至寫有漢字的實物。

《山海經》地理范圍世界圈說推出了不少論著。宮玉?!墩務勅绾谓议_〈山海經〉奧秘》(《長白論壇》1994年第3期)是這一主張的代表作,該文對《山海經》一些地名作了闡釋,地域涉及今歐洲、非洲、大洋洲、美洲等地。該文還認為,“整個世界只有一個大陸時,就是《海內經》時代”。此外,胡遠鵬《〈山海經〉揭開中國及世界文化之謎》(《淮陰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朱兆明《〈山海經〉和中華文化圈》(《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等文也表達了與宮文相同的觀點。焦國標《〈山海經〉空間之謎解析》(《信陽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一文為《山海經》蘊涵的國外地理信息作出解釋,認為《山海經》是“我們民族自其初始至書成所有時代中保留于記憶里的經歷(歷史、地理、聞見、見解等)的殘存者,漫長時代中繁復的經歷代代相傳至《山海經》成書時的‘記憶’,必然有久遠和錯雜兩大特點”,該文認為《山海經》中的包括地理事物在內的“記憶”材料是先民東遷時帶來的。

轉貼于

除了上述《山海經》性質、篇目、作者和成書時代、《山海經》的地理范圍等傳統論題外,本世紀《山海經》全方位研究還涉及到天文學、氣象學、氣候學、歷學、醫藥學、生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乃至音樂學等方面的新論題。

1905年,劉光漢在《〈山海經〉不可疑》(《國粹學報》第1卷第10期)一文中就指出此書的科學性。30年代,學者已開始探討《山海經》的科學價值。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6月)、鄭德坤(《〈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書后》(《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6月)等文涉及了《山海經》一書某些科學解釋問題,鐘敬文《〈山海經〉的醫藥學》則是從醫藥學角度探討《山海經》科學價值的論文。到了60年代,又有張貽俠《〈山海經〉——世界上最古老的礦產地質文獻》(《光明日報》1961年3月29日)和伊藜清司《〈山海經〉與鐵》(《社會經濟史的諸問題》,《森嘉兵衛教授退官紀念論文集》1969年6月)等。

80年代以后,探討《山海經》科學價值的論文題材逐漸廣闊,學者的注意力已涉及到天文學、氣象學、氣候學、歷學、生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音樂學等各個方面。孫培良《〈山海經〉拾證》(《文史集林》1985年第4期)、尚志鈞《〈山海經〉榮草釋》(《中華文史論叢》第15輯,1980年3月)、蓋山林《陰山巖畫與〈山海經〉》(《內蒙古社會科學》1981年第3期)、全祖孟《〈山海經〉中的渾天說》(《歷史地理》第8輯,1990年)、陳國生、黃蔭歧《〈五藏山經〉記載的植物地理學》(《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3期)、劉恭德《試論〈山海經〉與遠古氣候史關系的若干問題》(《大自然探索》1993年第4期)、謝因《〈山海經〉與現代科學》(《讀書》1981年第8期)、吉聯杭《〈山海經〉遠古音樂材料初探》(《中國音樂》1981年第2期)、王守春《〈山海經〉與古代新疆歷史地理相關問題的研究》(《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等是這一類論文的代表。

呂子方《讀〈山海經〉雜記》長達10余萬言,堪稱《山海經》全方位研究論著,該著除了討論傳統論題以外,還探討了一些新論題。呂氏的新論點涉及到《山海經》按南西北東的順序與距今三、四千年前北斗星類似順時針方向旋轉有關,日月運行二十八宿與歲星(行星,一般指木星)運行,太陽黑子及假日,季風的認識,日出日落云霓以及反影的觀測,流星與雷暴等異常天象,測天量地,極光和極晝極夜等等。

篇5

關鍵詞:PBL;教學法;藥學;實驗教學;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068-03

一、PBL教學法簡介

實施PBL教學法的基本要素是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問題必須是學生在其未來的專業領域可能遭遇的“真實世界”的非結構化的問題,沒有固定的解決方法和過程;注重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較少講述的教學法;學習者能通過社會交往發展能力和協作技巧;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必須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認知學習技巧的教練;在每一個問題完成和每個課程單元結束時要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技能。PBL鼓勵學生發展自我學習和評判思維的能力。

二、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區別

PBL教學法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傳統教學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傳統教學方法與PBL教學方法相比較,學生的基礎課成績并無明顯差異,但畢業課題成績、推理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團隊精神、表達能力則低于PBL學生。除此之外,PBL學生更易形成正確的專業思想和擇業意識。培養學生以實驗案例為中心的發散思維和橫向思維。學生善于探索、概括,比較嫻熟地應用現代的信息服務資源,使他們具備較強的溝通技巧和人際交流能力。PBL教學方法是“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的教育方法”,在我們教師的整體把握和指導下,要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其中,要求各基礎學科和實驗教學的知識點貫穿于一個真實的案例之中,讓學生各學科相互滲透其中。

三、我國藥學實驗教學方法的現狀

藥學實驗的教學方法,目前仍然是老師講實驗重點,學生按講義做實驗,做完后交實驗報告的老路子。師生交流少,教學效果差、學生被動的按要求做實驗,從而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很多學生在學習上不專心,眼高手低。課堂上曠課、遲到早退,即使人在實驗室,認真做實驗的也不多。實驗不能認真做,實驗報告也就不認真寫,抄襲現象比較嚴重。在畢業實習階段,一些學生學會了應付實習和抄襲論文。存在這些現象,不僅有學生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師方面的原因,更有教育系統以至整個社會方面的原因,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要想使學生學習狀況有所改觀,需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體系進行系統的改革。

四、藥學實驗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存在的問題

PBL教學法為了達到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目的,從培訓教師到實施過程直至最后的教學評價,有一整套嚴格的教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對于習慣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和學生來說,開始接受時會有一個痛苦的過程。

在藥學實驗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面臨著許多客觀問題,比如經過專業訓練的師資力量不足;現有的教學條件不完備;沒有現成的PBL教材可供使用。同樣,藥學實驗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也面臨著主觀問題,即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不但會引發教師對實驗教學模式的改變不適應,也會使學生對實驗教學模式的轉變不適應;在藥學實驗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尚缺少切實可行的教學思路和經驗,評價方式也有待完善,甚至可能出現有些學生不認真參與,抄襲別人成果等現象。

五、在藥學實驗教學中運用PBL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1.藥學實驗教學具備PBL教學法的分組討論模式。藥學實驗教學一般是20人左右的小班授課,2人為一小組,6~8人為一大組,這樣的分班模式與PBL教學法的要求相吻合,適合PBL教學思路設計:首先教師要提出問題,讓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最后教師要做出總結、讓學生分組討論。

2.PBL是經過廣泛論證和實踐的一種成功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受過PBL訓練的學生比接受傳統教學的學生展現出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使學生具有團隊精神、表達能力等多方面均高于傳統教學法的學生。

3.在教學中PBL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學生充分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圍繞中心問題查找資料,進行自學;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而這種學習方法也正是日后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所必需的。

4.PBL教學法順應時代的發展,在藥學實驗教學中運用PBL教學法最直接受益者是學生。他們其實更加迫切要求進行教學改革,改變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希望實驗教學過程中能進行充分的教學互動,這種要求與PBL在理念上是不謀而合。

5.PBL教學可提高教師對相關學科之間的理解與聯系,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及團結協作精神有很強的推動作用,有助于培養一支有豐富經驗、愛崗敬業的藥學教師隊伍。

雖然進行PBL教學改革還面臨著著一定的問題和難度,但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PBL必將成為一種高效實用的教學模式。在我國許多醫學院校已進行了以PBL為基礎的教學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在藥學實驗教學中推進這一方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相信,克服困難和阻力,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藥學實驗教學中進行PBL教學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總之,在教學中傳統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主體、以講課為中心”,大部分教師都是采取全程灌輸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這樣就會使學生們始終處于消極被動地學習和接受知識,在現實中各學科界限比較分明,相互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所以就會使學生們對知識的運用缺乏橫向思維和認知。在PBL教學方法中要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教師輔導為輔來進行;但是我們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主動為輔;我們在傳統教學方法與PBL教學方法相比較而言,學生的基礎課成績并沒有很大的明顯不同,可是學生們在畢業課題的成績、推理思維、團隊精神、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表達能力則低于PBL學生。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探索和概括,要求他們能夠比較嫻熟地應用信息服務資源來進行學習,使他們具備與人有較強的溝通技巧和人際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霞,等.無機化學實驗教學中PBL教學法的應用及評價[J].中國西部科技,2011,(6).

[2]慕景強.PBL教學法在我國可行性的研究[J].醫學教育,2003,(12).

篇6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n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Research and training could help to train innovative students,creative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nduciv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for become innovative talents in its future. The author rely o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as the basis to involve in research and training, to explore new ways of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projec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伴隨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以及激烈的國際合作和競爭,是否具備創新思維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對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顯得非常重要。新形勢下,大學生不但要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而且同時也應當具備探索、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笆濉逼陂g,教育部實施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目的在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科研能力訓練,促進高等院校轉變教育觀念,培養適應國家需要的創新性人才[1]。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巴甫洛夫說過:“科學家的思想和方法,往往比他的成果具有更大的價值。具備良好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假使是一個不具有很大才能的人也會為取得很大的成就。反之,縱使天才也會毫無成就[2]”。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指也出:“培養人才的基本手段和重要方法是科研,高校要應用科研給國家和社會培育出各個方面都杰出的全面人才[3]”。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更具有長遠的意義。

在以往的教育體系中往往著重于總結性評價,評價學生學業質量的唯一標準通常是學生的考試成績[4]。這種過分強調考試成績的評價標準勢必造成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發生[5]。科研訓練是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及綜合運用能力的關鍵節點,也是培養人才的最后一個環節[6]。科研訓練是一個全面考察大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過程,也是一個全面提高大學生實踐技能的過程。目前許多高校致力于加強實驗環節設計,壓縮陳舊、重復的驗證性實驗,科學選取實驗項目,吸收學科新內容、新知識,注重新手段的引入、新方法和課程間有機銜接,基本形成基礎訓練性、研究性創新和綜合設計性等實驗,更大程度地應用實驗室現有技術條件和實驗設備[7]。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下,如何充分有效的依托科研課題開展研究性實驗,即將作為高??蒲袑嶒炋剿鞯南乱粋€目標。假如能夠探索出一個成功、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那么目前高校大學生為了畢業才做一次畢業論文的現狀勢必會改變。在科研訓練過程中,大學生不再是被動地通過事先準備的實驗驗去證經典理論,而是主動地尋找相應的理論知識加以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逐步轉化成大學生的自覺能力。通過問題的闡明與解決和系統性地剖析,大學生對所學的專業有了一個全方面的掌握,減少了專業選擇的盲目性,感性認識到將來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和內容??蒲杏柧氂欣谂囵B大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在科研訓練實驗過程中要始終貫穿著科學思維方法。實驗的方法、步驟除了要科學理論正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必須能夠符合科學思維方法的要求,假如能夠實現這個目標,那么可以認為是一個成功的并且完整的實驗。

然而,目前大學生解決、獨立分析、科研能力普遍較低[8]。為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性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本文主要依托于牡丹江醫學院醫藥研究中心科研課題,開展醫學生創新能力訓練,對培養創新型人才進行探索及實踐,現報道如下。

1 醫學生科研訓練的意義

1.1 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在科研訓練的全過程中以醫學生為主體,指導教師作為輔助。醫學生親自完成實驗,而指導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給予適時的指導。在科研訓練過程中醫學生會遇見或者發現不同的問題,那么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會不斷積累科研經驗。同時,也會對在科研訓練中有關于醫學,藥學以及生物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溫故而知新。

1.2 科研訓練是連接醫學生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紐帶

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知識的學習,本科教育的最后的一個階段就是畢業實習。畢業實習還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過渡階段。進一步深化開展科研訓練,除了能夠更好的鍛煉醫學生科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大大增強畢業實習的質量[9]。科研訓練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醫學生在課堂和實驗室之間的距離,同時也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養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因此,通過科研訓練過程可以逐步摸索出一套研究生培養的最新模式。將畢業實習與本科生導師制有機的銜接到一起,勢必會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深造相輔相成,更加有利于學生科研素質培養的連貫統一。

1.3 科研訓練可以鍛煉醫學生多學科技能

醫學是多種學科同一的綜合學科。所以說,醫學生的科研訓練是訓練多種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經過[10]??蒲姓n題不是獨立的,而是涉及到多個學科門類,如醫學、藥學以及生物學等。因此,只有將前期所學專業基礎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全面掌握多個學科知識才能完成整個本科科研訓練過程。

1.4 科研訓練使醫學生可以接觸到課題組其他項目

科研課題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一個醫學生獨立完成了自己的實驗部分,并不意味著科研訓練的結束,因為其同時還要參與醫學生的科研訓練,進行協作工作。所以,在這個科研訓練過程中將使醫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并學習到醫學科研的前沿技術,同時團隊精神和科研創新能力也肯定得到非常大的鍛煉。

1.5 科研訓練過程是一個全面訓練過程

科研訓練過程是一個全面訓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醫學生能做到“以我為主”,進行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分析論證、制定方案、設計或實驗、分析總結等方面的獨立能力訓練,指導教師則發揮其主導作用[11]。但是由于時間所限,指導教師在不影響科研訓練完整性的前提下,在選題時往往會選擇大型課題中相對獨立的部分或者小型課題。因此,醫學生通過科研訓練,在指導教師的悉心教導下了解,熟悉并掌握科研工作的一般過程,而且將會親自學習科研工作的大體過程。

1.6 指導教師可以從多方面考量學生的能力

科研訓練有利于縮短指導教師和醫學生的距離,通過科研訓練,以往一貫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的課堂傳授轉變為以醫學生為主體、指導教師作為輔助的雙向互動的師生討論,從而大幅度的展現醫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指導教師可以從各方面更加全面立體地考量學生,更加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

2 主要方法

2.1學生與指導教師之間進行雙向選擇

指導教師可以將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和研究方向通過媒介(比如網站)通知醫學生。醫學生在得到指導教師的通知后,按照自己的專業以及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指導教師,進行報名。指導教師對所有報名進入課題組的醫學生根據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同,進行遴選,然后分為助研型和科研型。最后反饋雙向選擇結果,建立指導教師和學生的指導關系。

2.2 進行前期資料收集工作和確定研究課題

醫學生可以通過書店、圖書館、網絡等方式查閱資料文獻,也可以按照指導教師所推薦的資料文獻,收集整理和課題相關的信息,使醫學生深入了解及認識科研工作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思想,體驗和感悟科學研究精神,激發科研能力和科研素養的培養,大大提高其創新能力[12]。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在前期資料收集的過程中,必須要求醫學生要對已收集的資料一定要批判的研究。指導教師協助學生從所得資料文獻中分析,總結與課題有關的知識、理論、經驗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指導教師的指導點撥下,由學生自己考慮斟酌,最終確定研究課題和方向。

2.3 實施課題研究

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醫學生從始至終完成一小型科研課題或較大科研項目的一部分。期間,指導教師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召開座談會,了解每個醫學生的課題進展情況,如果發現或者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幫助解決,并把醫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收集整理,不斷改善并且完備課題方案。

2.4 得出結論

實驗結束后,要求每個醫學生對自己所得的實驗數據和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計算。對于可以總結、分析、提煉出結論的大部分醫學生,要討論論點的價值和正確性。而對于沒有概括和總結出結論的少部分醫學生,要及時進行引導和啟發,使其盡快準確的得出相應結論。

2.5 撰寫論文(課題研究報告)

每一個科研課題呈現結果的主要形式是論文和課題研究報告。指導教師要指導醫學生論文(研究報告)撰寫的一般格式,組織好結構。論文(研究報告)長短不是重點,但是要做好反復修改的思想準備,在撰寫過程中一定要多多征求指導教師和同學的意見,精雕細琢,保證其學術價值。

3 效果評價

醫藥研究中心從多個角度進行改革與創新,鼓勵他們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激發醫學生的積極性,使醫學生在實驗中真正能從學習的被動型變為主動型,訓練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2013年我們從大三的本科生中選擇了8名學生參與醫藥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他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反應良好。2014年暑期,5名10級制藥工程學生,成功申報“靈芝多糖的提取工藝創新的研究”大學生暑假實踐活動科研課題,同時開展實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5名10級藥學專業畢業生進行了咳爾康口服液相關研究實驗,均圓滿的順利完成了畢業論文,這種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模式為學生今后進一步深造和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2015年,2名學生在本中心完成的畢業論文《轉化生長因子β多抗制備及其生物活性檢測》和《截短型轉化生長因子β-Ⅱ型受體tTGF-βRⅡ的制備及生物學活性檢測》獲得校優秀畢業論文,在省級期刊3篇。結果表明,參與課題的醫學生興趣濃厚,全部按時完成了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通過科研訓練醫學生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和實驗技能,使他們受益匪淺。這種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即為醫學生今后工作和科研打下扎實的基礎,又協助指導教師做好科研工作,而且有利于醫藥研究中心實驗室的平臺建設,取得了一舉三得的結果。

4 體會

4.1 促進指導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

在知識大爆炸的當代,盲目一味的追求知識的量是不可取的。故此,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構建課程型課題勢在必行,使醫學生從傳統的熟練技能的學習向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方向轉化,實現教師教學思想觀念和教學能力的全面轉變。

4.2 有利于醫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我國教育界一直視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主導作用的主張為經典論斷。然而伴隨教育科學和心理學的陸續進步,有些學者開始覺察到該論斷過分夸大了外在因素的元素,卻忽略了人的主管能動性對人發展的所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13]。在科研訓練工作中,我們發現,醫學學生科研意識和能力弱,動手能力不夠,不能滿足崗位需求而造成的??蒲杏柧殞⑨槍π缘脑趯嶒炇覍︶t學生提升其科研能力進行探討,既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還具有實用性。

4.3 激發醫學生的學習興趣

指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根據社會的需求,積極申報承擔科研課題,開展大學生科研訓練,吸收大學生參加指導教師的科研工作。指導教師可將科研課題的局部內容或部分實驗交給學生,并盡量做到與他們的專業知識相吻合。這樣,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實施傳、幫、帶,使學生有機會和研究人員接觸,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研究問題[14]。

篇7

“循證醫學”從文字的表述上可以認為指的是“以證據為基礎的醫學”。圍繞著什么是“證據”?如何獲取“證據”?如何利用“證據”?“證據”的價值是什么?這是循證醫學討論的焦點。

(1)循證醫學強調臨床醫學的實踐和診療、醫護決策必須建立在醫生個人的優良臨床知識、經驗、技能與從系統研究中獲取的最佳的臨床證據的完善結合基礎上[3]。從系統研究中所獲取的證據,也稱之為“外部證據”(Externalevidence)。個體的診療知識、經驗與技能來源于醫學教育和醫學實踐,同時必須在不斷地學習和利用外部證據時得到充實與更新。從這一角度看,實施循證醫學是醫護人員終身自我學習的過程。為了改善對病人的診療結果,兩者缺一不可。不從系統研究中獲取最佳外部證據,診療水平無法提高,舊的、無用甚至有害的診療方法無以摒棄,新的、有益的診療方法無以應用;沒有以個人的診療知識、經驗為基礎,易為外部證據所左右,因為即使是最佳的外部證據,也不一定適合某一具體病人。循證醫學是“科學治病”(臨床決策科學化)的醫療模式。

(2)系統研究包括基礎醫學研究,但更主要指的是臨床上有關疾病診斷、治療、預后、康復、預防措施以及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循證醫學強調應用臨床流行病學方法開展上述的研究,以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具有充分說服力的證據基礎上,從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應用價值。對于防治措施的效果的評價,從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所獲取的證據被認為其真實性和可靠性最強,而來自應用Meta分析對多個隨機對照試驗的綜合結論對比于單個的隨機對照試驗具有更強的說服力。下述關于證據的真實性級別的評定在國際普遍被采納*。證據級別的評定(其真實性依次減弱):Ⅰ級,證據來源于所有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綜述。Ⅱ級,證據來源中至少有一個試驗應用了正確的隨機對照設計。Ⅲ_1級,證據來源于設計良好的對照試驗,但未用隨機方法。Ⅲ_2級,證據來源于設計良好的隊列研究或病例—對照研究,尤以多個中心或多研究組的為佳。Ⅲ_3級,證據來源于多個時間序列,或有干預或無干預措施;無對照組但效果顯著的試驗亦包括在此級中(如1940年青霉素治療的結果)。Ⅳ級,有威望的專家基于臨床經驗的描述性研究或專家委員會報告的意見。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臨床研究課題都必須是應用隨機對照試驗,應針對不同的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可應用的設計。例如,評價診斷方法的價值,通常應用的是橫斷面研究(Cross_sectionalstudy)。

(3)臨床流行病學強調臨床研究以人的整體作為對象,而不是人體的局部,更不是動物[1]?;谶@一觀點,循證醫學認為從臨床試驗中獲取的證據必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應將病死率、致殘率、生存期以及心腦血管系統的重要臨件如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猝死、心衰加重等作為主要的結局指標(Primaryoutcome),并十分重視對病人主觀感受、功能狀態、生存質量(Qualityoflife)和衛生經濟分析(Economicanalysis)的評價,而單純的生物學指標包括實驗室理化檢測和體征發現諸如血脂、血糖、血壓升高等被視為次要指標(Secondaryoutcome)或替代指標(Surrogateoutcome)。次要指標只有在被證實與真正重要臨床結局具有相關性、并確定是由于治療所帶來的結果時才具有意義[1,5,6]。實踐循證醫學和臨床流行病學這一理論,對推動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建立具有積極的意義。

(4)循證醫學強調診療效果(Effective-ness)和效益(Efficiency)的統一。循證醫學的創始人英國流行病學家ArchieCochrane正是因其1972年發表論著“療效與效益:健康服務中的隨機反映”[4]而聞名的。自該文首次提出關于在健康服務中如何才能達到既有效果、又有效益的命題以來,對臨床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持久的、廣泛的革命性影響[7~10]。Cochrane在該文及隨后的著作中,強調隨機對照試驗的重要性,提倡開展進行系統性綜述(Systematicreview),指出系統性綜述在臨床研究結論和衛生健康服務的結果這兩者間的連接中所占有的關鍵作用。1987年,也就是Cochrane去世的前1年,他提到有關孕婦和新生兒的醫療保健的隨機對照試驗系統性綜述是“在隨機試驗研究的歷史上和衛生健康服務評估中一個真正的里程碑”,并且建議其他專業也應遵照這樣的做法[1]。Cochrane主張,這些有用的資源應該合理地被應用于衛生健康的服務中,擔心這些資源不能為那些需要用它來進行決策的人們所利用,并猛烈抨擊質量低劣的研究和過時的研究對健康服務決策帶來的危害。20世紀80年代以后,Cochrane的主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并推動著世界范圍內臨床醫學的許多重大變革,多中心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得到普遍重視。國際性的醫學文獻系統性分析合作網絡已經形成[9,10,12];不少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的防治方法得到重新評價,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之上的新的研究結論正在被應用于臨床實踐,改善了患病人群的預后[13~15]。獲取最佳的外部證據,并與個人診療經驗相結合,其最終目的在于合理地利用衛生資源,改善病人的診療結果,取得療效與效益的統一。

2循證醫學與臨床流行病學的關系

循證醫學與臨床流行病學是關系十分密切的姊妹學科。臨床流行病學一詞的提出始于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初期,臨床流行病學發展為臨床醫學的基礎學科。臨床流行病學方法確立了以群體為研究對象的原則,以期全面、準確、系統地獲取臨床研究中的信息,并應用概率論和嚴格的邏輯推斷,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推導研究結論,使研究結論建立在嚴謹的科學基礎之上。臨床流行病學強調在回答臨床問題的科學研究中,應用嚴謹的科研設計、合理解釋研究結論,應用最佳證據指導臨床決策,同時也十分重視臨床醫師對醫學文獻的批評性鑒定(Criticalappraisal)能力的培養。這些原則與方法都為循證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在談及循證醫學的時候,往往無法離開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與臨床流行病學的關系可用圖1表示。3中醫藥學臨床研究的基本特點眾所周知,中醫藥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其防病治病方法和理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研究中得到了不斷的發展。筆者認為,中醫藥臨床研究的基本特點似可從下述幾方面加以概括:

(1)在臨床實踐中提出并檢驗假說是中醫藥學臨床研究的重要模式。對于假說的檢驗,以至于理論的產生、方法的形成都主要通過在人體身上的醫療實踐而完成。因此,臨床實踐在整個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的構建和發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這一點與西醫學從動物實驗—臨床研究的過程有著顯著的差異。直接的臨床研究結論避免了結論外推過程中從動物到人的種屬差異,但同時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實驗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為的誤差,也由于醫學倫理的原因,有些從臨床觀察中提出的假說無法通過臨床研究加以驗證。由于臨床研究的復雜性,科學的研究方法對中醫學的臨床研究和中醫的學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中醫藥的臨床研究以疾病防治與養生保健的方法、理論為重要內容?!氨孀C論治”集中體現了中醫藥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規律的認識和臨床治療水平,是有別于現代醫學診療體系的一大特色和優勢?!氨孀C”是論治的前提?!白C候”是疾病(泛指非健康,不是單指西醫學中的“疾病”單元)過程中某一階段(時點)機體對內外致病因素作出的綜合反映,在宏觀上表現為特定的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的有機組合,是從整體觀出發對疾病內在變化的概括。抓住“證候”這一關鍵環節開展臨床研究,有可能帶動臨床其他領域的進展,并推動中醫藥學術的發展。然而,由于證候的判斷(辨證)乃以癥狀、舌象、脈象等一系列軟指標或定性指標為依據,并很大程度上還有賴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因此,證候研究的客觀性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一難題的解決仍有待于科學方法學的應用。

(3)中醫藥臨床實踐,歷來重視人的稟賦、體質、心理活動(七情)以及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中醫臨床不僅是以“病”為研究對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為對象,這就決定了“個體化治療”成為中醫學的重要醫療模式,同時也決定了中醫對人的健康與疾病的認識規律,臨床治療學(例如,多種治療方法的綜合,復方的應用)等具有多維的性質和豐富的內容。因而對于人體的健康與疾病的衡量、治療反應的評價上不應僅限定于生物學發病機理微觀指標的改變,更應重視其自身整體功能的調節及對于環境(自然、社會)的適應能力。這些方面,反映了中醫藥臨床研究的難度與復雜性;另一方面,也向現有的臨床科研方法學帶來了新的挑戰。

(4)中醫藥學的傳統研究方法對中醫藥理論體系和診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研究方法內容極其豐富,既有哲學方法,如歸納、演繹、推理判斷、概念化等,也有一般的科學方法,如觀察法、比較法、類比法、分類法、調查法、試錯法等,也有自身獨特方法。其中的許多方法也是現代科學方法論的雛形或者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梢哉f,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正是中醫學獨具特色的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相結合的過程。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束縛了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許多已經萌芽或初步形成的方法沒有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總的來說,中醫藥傳統科研方法著重于宏觀性、整體性和直觀性,因而形成了宏觀描述較多而精確量化較少、綜合推理較多而具體分析較少、直觀觀察較多而實驗研究較少的特點?!叭唷笔瞧鋬瀯?而“三少”卻是劣勢,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醫藥學的發展。正確地應用現代科研方法學,合理地繼承中醫學傳統研究方法,促進兩者的有機結合,將對發揮中醫藥學的固有優勢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4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

循證醫學和中醫學分別形成、發展于不同年代,并且有各自不同的哲學基礎、思維方式和方法。它們之間是否互相沖突?抑或互有聯系,或可相互為用和結合?循證醫學的方法能否應用于中醫學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這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4.1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的若干共同特點

從上述關于循征醫學基本特點和中醫藥學臨床研究基本特點的討論,我們不難看出,這兩門學科有著許多共同點,可能也應該可以互用。有學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循證醫學無任何新意可言。雖然這個術語在20世紀90年代已經成為熱門話題,但新東西僅僅是收集資料的標準、分析資料的工具以及資料得以使用的社會背景[7]。事實上,人類社會自從有醫療實踐以來,就一直在尋找有關證據以揭示疾病與健康的規律,尋找和發現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中醫藥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在獲取臨床證據的基礎上,運用中醫藥理論進行思辨。中醫學關于證候的理論和實踐就是明證?!白C”是“證據”、“證明”,“候”是外觀、是表現。從四診獲取信息、證據,進而進行辨證、施治。中醫學還十分重視醫學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并強調歷代醫著在理論、實踐上的指導意義。這和循證醫學強調從醫學研究文獻所獲取的系統信息指導臨床決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循證醫學著重從人體對于干預措施的整體反應去選擇臨床試驗的結局指標,和中醫學關于人體生命活動的整體觀,其思辨方式則幾乎是一致的。中醫藥學的發展、循證醫學的興起,其目的同樣在于提高診療水平、改善人群的健康狀況。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兩門學科之間無法互相滲透。有學者認為,循征醫學和傳統醫學并不是相互對抗的術語[16]。事實上,國內外應用臨床流行病學、循征醫學的方法開展傳統醫學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進展,在提示和證明包括中醫藥、針灸在內的傳統治療方法的有效性方面做了極有意義的工作[17~21]。

4.2循證醫學方法在中醫藥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總的來說,循證醫學方法可廣泛地應用于中醫藥臨床研究的各個領域。從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關鍵環節看,下述有關領域的研究,循證醫學方法的應用顯得特別重要。

4.2.1中醫藥治療性研究文獻系統性分析(Systematicreview)醫學文獻的系統性分析是醫學科研的基礎性工作,對指導臨床醫學的治療決策也具有重大的意義。自1992年英國Cochrane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國際上對臨床醫學文獻的系統性分析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形成了國際性的合作研究網絡。在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衛生部的支持下,華西醫科大學已加入該合作網絡。我國中醫藥臨床醫學研究文獻的系統性分析工作可以說還處于初始狀態。醫學文獻的系統性分析不同于傳統的描述性綜述(Traditionalnarrativereview)。它是應用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方法對某一課題或項目所有的研究論文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的定性分析,同時對符合條件的研究論文加以綜合,進行定量的Meta分析(Meta_Analysis),以較全面準確地掌握該項研究的現狀,研究結論的真實性程度及其可應用性,為臨床決策或者為未來的研究決策提供依據。傳統的文獻綜述是一種敘述性綜述(Narrativereview)。其最基本的弱點在于沒有規定系統的方法以獲取原始數據或綜合其發現,而是憑綜述者的主觀判斷。這樣,綜述文章的質量和結論就無法得到恰切的評價;另一方面綜述者沒有通過定量方法來綜合數據,當發現相同幾個研究具有不同的結果時,綜述者往往主觀加以選擇或摒棄、或無所適從[22]。應用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方法進行中醫藥治療性研究文獻的系統性分析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至少將在下述幾方面發揮其重要作用:①全面了解中醫藥臨床科研方法學的應用狀況、存在問題,對研究質量的總體水平作出評估;②對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的有效性作出較客觀的評估以指導臨床治療決策,也可為患者、衛生管理部門、醫療保險部門及藥品研制者提供有用的信息;③對未來的臨床研究決策提供建設性意見;④為進一步開展中醫藥臨床研究在方法學上提出指導性意見;⑤由于合理的治療決策及研究決策的推行,將極大地提高對衛生資源利用的合理性,提高衛生經濟效益;⑥由于文獻系統分析法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將有利于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交流,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有關系統性分析、Meta分析的具體方法與評價在此不作贅述。

4.2.2探討建立具有相對“黃金標準”的證候專家量表,推動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學的核心,是中醫學有別于西醫學的特色和優勢。隨著歷史的發展,中醫學的辨證體系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對指導臨床實踐和治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辨證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一定標準對于疾病或亞健康狀態的思辨、分析、度量和歸類的過程。從真正的科學意義上說,作為度量客觀事物的標準,必需具備準確性和可靠性的特點。然而,由于學科的特點和歷史的原因,中醫學的證候標準在上述的兩個特性上仍有相當的距離。50年代以來,我國衛生管理部門、中醫藥界在證候的標準化、規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由于這一工作的難度和研究方法學上的不盡成熟,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有必要在原有基礎上,選擇若干中醫學的“基礎證候”或“基本證候”,在廣泛分析文獻的基礎上,通過設立問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專家咨詢(“老手法”)。并經過嚴格的數理統計分析,從效度(Validi-ty)、信度(Reliability)和反應度(Respon-siveness)加以評價[23~25],將有可能建立具有相對“黃金標準”的證候專家量表。證候的標準化和客觀化不僅對于指導臨床治療、提高臨床療效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助于國際醫學界認識中醫學證候的客觀存在,對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也有重要的作用。

4.2.3中醫藥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直至目前為止,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仍然為醫學界所公認是對干預措施有效性評價提供最有力支持強度的研究方法。應用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對中醫藥有效性進行評價,也具有同樣的價值。近年來,隨著臨床流行病學/DME方法在中醫系統的引入,國家《新藥審批辦法》的公布與實施,中醫藥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逐步得到重視,試驗設計水平在不斷提高。然而其應用范圍仍相當有限,方法學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加之中醫藥治療特點給研究帶來的難度,以至不少中醫藥療效評定未能得到廣泛的認可,阻礙了中醫藥走向世界。中醫藥的臨床試驗應遵循隨機、對照、重復、盲法的一般原則,同時必須結合中醫藥的理論與臨床特點,進行專業設計,尤其是對重大疾病的辨證論治綜合治療方案的有效性評價,對進一步揭示中醫藥的辨證論治規律將具有重要的價值。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對研究結論的真實性具有無可置疑的價值,將使中醫藥有效性的評價建立在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并加速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進程。

篇8

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理性維護人類健康

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疾病譜的變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在外感類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復雜性內傷類疑難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又成為了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用西醫線性思維還原論方法物質檢查和單靶點治療手段進行防治,不僅臨床防治乏術且費用高昂,當現代西醫學認識達到細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決內傷類自身損傷性醫學難題,也在向系統醫學、整體醫學回歸。中醫學是用象思維構建的且誕生于生產力極其落后的遠古農耕時代,從理論到臨床均具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簡、簡便廉驗的學科價值觀,筆者根據二十多年對中西醫診療體系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哲學基礎、科研路徑、價值取向、認知方法和防治手段的系統研究,結合我國國情民情、現時代復雜性內傷類疑難重癥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術和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問題,特提出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理性維護人類健康,本文謹從1、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概念詮釋2、提出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的概念詮釋時代背景與內涵闡述3、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必然4、結論等層面展開闡述。

主題詞: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理性維護人類健康;方法學研究;

中醫藥學是用象思維科學構建的,其指導哲學是實象論;哲學是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哲學的意義再于指導實踐;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象思維是東方思維的典型代表,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面對同一個研究對象,中西醫學分別形成了不同的理論體系,在科學家看來,“方法掌握著研究的命運”[1] ,中醫學是沿著唯象的、整體的、直觀的、定性的、醫哲交融的形象思維路徑進行研究的醫學理論[2],是唯物立象盡意求道思維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國象數文化的智慧結晶,是整體觀、運動觀、屬性觀和辯證觀的集中體現。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中醫學文化特質、思維特征、哲學特性、學術特色、診療特點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感知它博大與至簡的學科魅力[3],在實象論哲學象思維科學指導下和筆者撰著的《陰陽證治學》中醫藥創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大膽提出: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系統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理性維護人類健康。

1、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概念詮釋 中醫、哲學與思維都是獨立的學科,都有各自的研究范圍和相應的概念體系,現在把哲學與思維同中醫一起組成一個集合概念是因為自然科學研究離不開哲學指導,離不開科學的思維方法,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質、思維特征、哲學特性、學術特色、診療特點,可以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進行概括。

1、 1、 中醫藥學的概念與內涵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醫哲學思維智慧,首先要弄清楚中醫的概念和內涵。中醫即中國傳統醫學,是相對于西醫而言的。是在實象論哲學思想指導下用象思維方法來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防治和養生長壽治未病的一門學科,以形下之器為體,以形上之道為用,是東方以時間文化為邏輯開端所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象思維科學的典型代表,是在中國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指導下誕生形成和發展起來學科;具有文化哲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多重屬性,具有天人合一整體觀和辨證論治運動觀兩大特點,具有道法自然、大道至簡、簡便廉驗的學科價值觀,具有綠色天然、節能低碳、生態環保、承載文化等多維功能,具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司外揣內的方法論、大道至簡的四診技術、就地取材的治療手段、見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調陰陽的養生智慧和簡便廉驗的價值追求[3];中醫對世界的認識也屬于一種建構,但這種建構是用“象”完成的,中醫的“象”是對世界本質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構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構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綜合本質特性,因此,在描述復雜系統的規律和指導對復雜事物的應用方面常常顯示出更好的效果。對中醫“象”的深入研究將是中醫理論取得突破的一個關鍵[4],更是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的智慧源泉。

1、2、哲學概念及其中醫哲學內涵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人類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識的一種理論形態。適用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一切領域及其一切科學。哲學是改造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強大的思想武器,哲學的精髓、意義和作用在于指導實踐;哲學是具體科學的燈塔,哲學的成功無不以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基礎,而自然科學的創新發展又必須用哲學引領方向,因為哲學可以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界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以發現各種自然規定和自然規律作為己任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思維)及人與世界的關系,揭示最一般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規律。哲學為具體科學的研究提供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堅持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動中迷失方向,醫學家們才不會被醫學的功利性所左右,使價值觀直指醫學的目的、意義和根本任務,從而研究出時代需要和人類需求的、大道至簡、簡便驗廉的低成本創新理論方法與技術來服務人類貢獻社會;中醫學是用古代的氣、陰陽、五行等哲學概念來解釋和說明生命、健康與疾病問題。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和病理為基礎,以辯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屬智慧醫學是中國創造。構建實象論是中醫哲學的本質特征,低成本醫學智慧是實象論哲學的價值追求,象思維是產生實象論哲學的理論基礎,是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的科學路徑,是創造出低成本最優化綠色節能環保高效普適符合衛生經濟發展要求的全新醫學范式的智慧源泉[3]。中醫哲學思維智慧可以突破狹隘的思維疆域進入無限的宇宙,直面永恒的生命本質,通過中醫哲學思維智慧的超驗反思涌動和領悟實現了人的靈魂和肉體(形神)的統一,創造出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完美境界并充分展示了低成本醫學智慧特色與魅力[5]。

1、3、思維概念及其中醫思維內涵 思維是人類大腦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中醫學是唯物立象盡意求道思維模式的科研成果,是中國象數文化的智慧結晶,是整體觀、運動觀、屬性觀和辯證觀的集中體現。恩格斯曾經說

過:“不管自然科學家們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他們總是在哲學的支配之下?!薄耙驗樗麄冸x開了思維便不能前進一步,要思維就必須有思維規定,”《自然辯證法》。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中醫學是形象思維的結果,屬象思維科學體系。一、用“象”建構的中醫理論更能容納、解釋和說明生命健康與疾病的相關問題。二、實象論哲學思維造就了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兩大獨特學科特點。三、用實象論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能反映復雜性疾病問題的本質與規律。四、用實象論哲學方法解決預防保健養生治未病方面的問題無可替代。五、實象論哲學指導下的象思維科學體系及其診療技術具有大道至簡、簡便廉驗的學科價值觀。中醫學在實象論哲學思維指導下,把人放在自然社會這個整體大環境中進行研究,并站在哲學的高度,從物質能量信息,現象狀態本質以及形態結構功能等高層級多維度入手,對生命、健康與疾病的運動變化規律從自然、社會、人文等宏觀整體上進行把握,用哲學的抽象思維和理論概括的方法成功孕育了中醫藥科學體系,為護佑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貢獻,經兩千多年的時間歷史與實踐檢驗而歷久彌新,在中醫發展史上所取得的醫學成就更令世界矚目[3]。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中醫藥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認知模式充滿著對生命科學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智慧,中醫哲學突出了對生命科學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三大客觀規律的概括和總結,中醫思維即形象思維,屬象思維科學范疇,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形神一體、以人為本、大道至簡、簡便廉驗、節能環保、綠色天然的發展理念和學科價值觀,走的是低成本醫學研究路徑,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為指導系統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是歷史的必然。

2、提出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的概念詮釋時代背景與內涵闡述

2、1、提出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的概念詮釋 為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特撰著了《陰陽證治學》中醫藥創新理論,書中系統闡述了科學假說、理論框架、認知模式、概念體系、病因特點、病機特性、辨證模型和治療方藥。從20__年開始,求證《陰陽證治學》創新著作的理論與臨床研究性論文陸續發表并應邀參加每年一屆的國際絡病學大會,與國內外同行一起研討疑難病對策,為建立低成本醫學范式做了大量的理論準備。低成本醫學范式即用最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獲得更高的健康維護效率與效益的思維與行為模式。最大的健康問題用最少的錢解決,小病不花錢,大病少花錢,花同樣的錢能顯著提高療效并解決一體多病,一次性投入多維獲效,寓防于治,治調防養,少用治病,多用養生,在治病的同時更贏得健康長壽。

2、2、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的時代背景 近百年來由于西學東漸,西醫學的構成論和致病學醫學范式成為了醫學界的主流醫學模式,他的單靶點對抗性的診療手段,在外感病盛行的時代可謂大顯身手一枝獨秀,然而在復雜性內傷類疾病成為了人類健康主要威脅的今天,則明顯暴露出西醫學診療思維的局限,加之利益博弈、過度市場化和過度追求醫學功利,使得衛生事業的福利性和公益性逐漸淡化,天價醫藥費屢見報端,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重要民生問題,加之以藥養醫引發過度醫療,不僅造成醫源性疾病更使醫藥資源浪費驚人,環境污染嚴重,性價比嚴重失衡,公民的健康維護成本過高,遠遠超出了收入增長水平和支付預期,世界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萍歼M步本來應該使就醫成本大幅度削減,然而實踐證明:西醫學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屬高成本醫學,對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顯現其局限性。隨著醫學模式轉變、疾病譜變化、社會老齡化、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等衛生主題轉換,對那些復雜性內傷類疑難病、慢性病和老年病的集中涌現,特別是面對那些病因不明、靶點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系統發病、多病位損傷和一體多病的復雜性內傷類患者更顯力不從心,而中醫用象思維構建的天人合一、醫藥合一、形神統一、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醫學體系處理此類問題卻得心應手優勢凸顯效驗全面價格低廉,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努力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理性維護人類健康推動節約型社會建設與發展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必然。

2、3、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的內涵闡述 認識世界是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v觀2千多年的中醫學發展史,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疾病譜的變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現代醫學的成熟與發展,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外感類傷寒與溫病等傳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隨著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人類社會的經濟變革和物質生活的空前豐富,使傷于七情、飲食居處和陰陽喜怒等內傷類疾病成為了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面對老年病、生活方式病、富貴病、代謝綜合征、骨骼退行性病變及心腦血管病等復雜性內傷類疾病的集中涌現,用西醫的線性思維、還原論方法、物質檢查和單靶點治療手段進行防治,不僅臨床乏術且防治費用高昂。當西醫學認識達到細胞水平,基因水平的今天,仍不能解決內傷類復雜性醫學難題,也在向整體醫學、系統醫學回歸。筆者根據二十多年的中西醫內傷病理論與臨床研究,結合現時代內傷類疑難重癥及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乏術和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問題,提出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理性維護人類健康。

2、3、1、中醫學的認識論為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提供了可能 《現代醫學概論》指出:“以還原論為基礎的現代醫學科學不能適應人體和疾病的復雜系統,生命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涌現,不僅生命體本身病理過程復雜,而且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病理過程,在保障全民健康中過于偏重單一病種的診治和局部醫療技術的發展而忽略了生命整體,過分依賴儀器設備、藥物和手術,而忽視了病人的主訴和醫生的智慧,醫療技術發展失控,醫療費用大幅度提高并浪費驚人,且好多疾病由于理論滯后臨床乏術而進行著無效醫療,超過了社會經濟和個人收入的承受能力加重社會不公。治療學的第一原則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人是以物質為基礎的精神本體。人體作為整體存在的復雜開放巨系統,面對復雜性內傷病防治,理應遵從整體性、動態性、交叉性、非線性、最優化原則,從中醫的象思維科學入手,從《內經》的四時五臟陰陽整體觀切入,發揮中醫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和中醫學思維模型優勢,彰顯中醫藥學理論智慧。中醫學以氣一元論整體觀和陰陽互化辯證觀為認知途徑,從宇宙生成學和疾病發生學角度切入,把人體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用中藥之偏性調整人體之偏頗大道至簡,所用方法與藥物醫藥合一就地取材節能環保自然天成,中醫學的認識論為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提供了可能。

2、3、2、中醫學的方法論為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提供了保障 方法是科學的靈魂。是人們為了達到一定目的所選取的手段途徑或活動方式。方法論則是對方法的理論研究和哲學反思,關注的是從抽象層面來把握方法的性質發展規律及其價值。方法與方法論包括哲學觀念、人文思想、科學理論、診療行為、人際交往技藝以及科學實驗的設計與具體操作等不同層面,是客觀存在著的,活生生的,無處不在發揮其作用。中醫學用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司外踹內的方法論和象思維科學研究路徑,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健康與疾病內在運動規律、形態結構功能生理病理轉化規律和物質能量信息變化規律的基礎上,用哲學的反思和思維的抽象,將人放在自然社會環境等大背景下整體考慮,源于客觀實在又高于客觀實在,注重發揮醫學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對人體自然愈病力的利用,努力調動生命自身自適應、自組織、自調節、自修復、自穩態、自愈病的生物學機能,最終達到陰陽平衡而愈病療疾治未病并贏得健康長壽,方法科學至簡。

2、3、 3、中醫學的價值觀為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指引了方向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取向、價值追求,凝結為一定的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表現為價值尺度和準則,成為人們判斷價值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評價標準。中醫學具有厚古薄今、重道輕器、重神輕形、以人為本、物以天成等價值追求和大醫精誠、求真崇善尚美達圣的精神道德追求。無形的精神本體一直據于世界文明毋庸置疑的高度和中心地位,醫學是人學,因有其精神本體而免遭失落,因有其形而上而達到應有的高度。中醫學以其大道無形,以象會意、用象釋道、道器合一的認識路徑和思維高度,通過中醫哲學的超驗思維、經驗反思、創新涌動、意象感悟和主客一體、體用合一特點及其探索性、多維性、中介性、開放性、批判性和可接受性思維特征為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指引了方向。

2、3、4、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是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本質要求

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國家做出的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決策。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事業,事關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衛生行業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要組成力量,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和實現好行業功能,是體現衛生行業先進性解放和發展醫學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是衛生戰線干部職工實現人生與社會價值必須思考和回答的課題;戰略影響格局。從國家戰略高度行業客觀現實和衛生發展需要出發,筆者在系統研究中西醫診療體系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哲學基礎、科學路徑、價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民情提出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推動節約型社會建設與發展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必然。

2、3、5、用《陰陽證治學》創新理論方法與技術系統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 筆者在《陰陽證治學》一書中系統闡述了陰陽證治的學科概念、內涵與外延,提出了“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衡、疾病叢生、陰陽可調、疾病可治、調平陰陽、長壽健康”的科學假說、“一元兩極三維全息實象中醫理論思維模型”理論框架和“一元兩極三維四時五臟生命功能律動體”生命運動規律概括;系統闡述了人體生命陰陽“和合生命,失和生病”重要學術概念;發現了‘陰陽失衡——內傷病屬性病機’和‘陰陽證治---調和治平’科學規律;概括出了復雜性內傷類難愈性疾病“久、慢、雜、難、纏”的發病特點;提出了“陰陽—體病因機脈證治藥”創新辯證模型和“整合效應--陰陽承制調平”防治原則,總結出了“屬性方藥--治調防養”多維獲效的用藥規律,創制了‘全息實象診療法’和‘屬性方藥調治法’系統建立了陰陽證治體系并創立了河北博雅中醫--陰陽證治學科遠程診療網,通過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息實象診療技術系統實現復雜性疑難重癥的網上異地診療并向全球開放,通過中醫藥創新技術與互聯網整合實現了無障礙跨時空隨時隨地異地診療夢想,既節約并充分利用國家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又使患者省心省事省力省錢。其價值目標是:追求低成本高療效愈病同時更贏得健康長壽;《陰陽證治學》充分體現了中醫學實象、全息、多維、內求、整體、系統、辯證、恒動的理論特點和“簡便廉驗”的學科特色,對探討陰陽證治屬性組方的效應規律和防治復雜性內傷類疑難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及提高臨床療效方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只有用科學思維和正確思想為指導并大膽實踐,才能更快的走向真理;只有思維創新才可能有學術創新,所謂創新就是超越原來的規則?!蛾庩栕C治學》是在傳承傳統中醫理論的基礎上為適應時展而創立的診療與防治內傷病的低成本臨床新范式,是適應疾病譜變化,醫學模式轉變,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社會老齡化,生活方式病大量涌現的現實需要的創新理論,是應對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方式改變后所出現的內傷類代謝性疾病、富貴病、難治性疑難重癥及老年病創新的防治方法和診療技術。符合中醫學自身運動特點和醫學發展規律,符合生物醫學特征與美學要求,符合國家倡導的自然、綠色、節能、環保政策要求,符合衛生經濟發展要求與醫學發展方式轉變。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充分調動人體自身生物學機能和自然愈病力的利用,綠色低碳環保高效節能。

2、4、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

何為哲學思維智慧?哲學思維智慧其實就是理性思考的方式,指的是人們認識、改造客觀世界時所運用的具有哲學特征的思維方法。哲學思維具有抽象性、辯證性、批判性、超經驗性和實踐第一性等特征;哲學思維的意義在于教導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哲學和世界,從而使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掌握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確方法。中醫學是象思維科學的結晶,《黃帝內經》是象思維運用于醫學理論研究的典型代表,從理論方法到技術手段都是以象思維方式建構的,用象思維方法創立適合時展與社會要求的低成本醫學范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醫學難題的有效途徑,《陰陽證治學》創新理論方法與技術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醫學是什么?是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同疾病作斗爭的科學體系,屬自然科學范疇。醫學首先是人學。醫學行為就是人與人之間打交道及其人際關系與交往的過程。人是萬物之靈,是有思想有文化的高級動物,所以醫學是科學的更是人文的。醫學人文指關于醫學的文化現象?;颊咝枰t學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美國特魯多語),所以醫學應該為可為之事。唯科學技術至上有時往往讓普通百姓病未治愈卻因高昂的診療費用讓家庭生存出現危機。范式的概念和理論是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提出并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中系統闡述的。庫恩將其概括為三種類型或三個方面: 一是作為一種信念、一種形而上學思辨, 它是哲學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為一種科學習慣、一種學術傳統、一個具體的科學成就,它是社會學范式;三是作為一種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個解疑難的方法、一個用來類比的圖象, 它是人工范式或構造范式。.范式概念是庫恩范式理論的核心,而范式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理論體系。庫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痹趲於骺磥?,范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是科學家集團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準則和方法的總和,這些東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學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點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內具有公認性;(2)范式是一個由基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等構成的一個整體,它的存在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綱領;(3)范式還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梢钥闯?,在庫恩的范式論里,范式歸根到底是一種理論體系,范式的突破導致科學革命,從而使科學獲得一個全新的面貌。如果非要簡單概括的話,它的內涵有兩層意思:一是科學共同體的共同承諾集合;二是科學共同體共有的范例。再進一步,一、可以簡化為一種約定,二、就是范例。學術范式不是別的,就是看待研究對象的方式和視角,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對象、把對象看成什么、在對象中看到什么、忽視什么。范式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共同的基本理論、觀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種自然觀(包括形而上學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則可以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層次表現出來,分別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實性問題、知者與被知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論體系問題。這些理論和原則對特定的科學家共同擔起規范的作用,協調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們的行為方式(百度文庫)。

3、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必然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高投入、高消耗與低產出、低效率的情況也顯現出來。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我國政府面臨著服務社會的目標與資源供給有限兩者之間的突出矛盾,自身存在著合理利用多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 益的需求,市場經濟的進—步完善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促使我國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目標要求,這必然引起醫學體系的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時空進入21世紀,面對復雜性內傷類疑難病、慢性病、老年病集中涌現和多系統發病、多病位損傷、一體多病的現實問題使西醫診療陷入了窘境,醫藥費用的飛漲并未與解決醫學問題同步,更多內傷病患者因不能達到消費預期而在遺憾和無奈中煎熬帶病生存。而用象思維建構的中醫藥學可以充分的給與解釋和說明。正如張維波教授所說:“中醫的“象”是對世界本質特征的抽提,用“象”建構的世界比西方用要素建構的世界更能反映世界的綜合本質特性,因此,在描述復雜系統的規律和指導對復雜事物的應用方面常常顯示出更好的效果”[4]。筆者用《陰陽證治學》中醫藥創新理論方法與技術所建立的低成本醫學范式,在積極應對復雜性內傷類疑難病、慢性病、老年病、癌癥與婦科雜癥等疾病方面,可有效降低衛生經濟運作成本并明顯提高臨床療效,且節約資源,節能環保,屬中醫象思維科學創新成果,是研究復雜性內傷病共性發病規律、病治異同規律、屬性方藥效應規律和保健養生規律等理論及其臨床應用的學科。用《陰陽證治學》創新理論方法與技術系統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必然。

4、結論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哲學成長的沃土,哲學是思維的搖籃,思維是客觀現實的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系,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中醫學是用象思維構建的,屬象思維科學體系。象思維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對東方思維方式的概括,中醫藥學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生產力極其落后的我國遠古農耕時代,中國古人在尊重客觀事實和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當時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極其有限的條件下,集中文化思維哲學醫學智慧和其他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以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為指導,以象思維科學為研究路徑,以思維模型為研究方法,以人--自然—社會—環境—七情為醫學模式,道器合一且精于氣化而略于形質,通過觀察演繹推理與綜合而創立的中醫藥理論體系。以其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四外踹內的方法論、四診合參的診療技術、就地取材的防治手段、簡便廉驗的價值觀、見微知著的治未病策略、平調陰陽的養生智慧和低成本健康維護理念,經兩千多年的歷史時間與實踐檢驗而歷久彌新,在人類醫學史上豎起了一座豐碑。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廣泛滲透力、象思維科學影響力、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感召力、中醫藥學自身特色與魅力和解決復雜性醫學難題的超凡能力,借鑒和利用天人合一、道器合一、主客合一、體用合一、形神合一、醫藥合一、以人為本、大道至簡、簡便廉驗、節能環保、綠色天然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觀,結合現代醫學認識和其它自然科學發展成果,為推動節約型社會發展降低人類健康維護成本,用中醫哲學思維智慧系統構建低成本醫學范式理性維護人類健康。

參考文獻

[1]、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39.

[2]、張宗明:中醫方法論的一個研究框架[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__年第3期

[3]左占國實象論哲學思維智慧的結晶---經絡學說//吳以領《絡病學基礎與臨床研究(10)》【m】中華中藥學會絡病分會出版社、2014:2:158--163。

篇9

一、苗族民間傳統醫藥從技術層面到精神層面研究的雙重發展

對苗族民間傳統醫藥的研究起步最早的是中國,東南亞和西方國家對苗族這一領域的關注在現有文字的文獻中上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才偶有見到。在類似的研究中,重點從認知的角度去說明苗族醫藥的功效、使用方法及醫用特點的如著作類有陸科閔著<苗族藥物集>(專著),歐志安著《湘西苗藥匯編》、《湘西苗醫史考》,陳德嬡、羅廷華、張厚權共同主編《苗族醫藥學》,包駿、冉懋雄主編《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中國苗藥彩色圖譜》,邱德文、杜江等主編《中華本草•苗藥卷》,唐海華《苗族藥物學》,滕建甲、黃愛群《苗家實用藥方》,祝均輝主編《風濕病苗藥本草薈萃》等;論文類有田振華《苗藥功效分類的探討:》,嚴一鋒等《苗藥加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王友《苗藥苦參的臨床新用》,麻福昌《淺談苗藥針角灸》,楊漢梅《苗藥熏蒸治“末病”》,彭繼鐵、周德忠《苗族藥“乙肝散”治療乙型肝炎320例小結:},張東海、田華詠等《苗醫骨傷科史略》,鄭曙光等《中苗醫熏蒸療法述略>,文明昌等《苗族醫藥治療牛皮癬188例臨床觀察:》,杜江<苗醫用藥的基本規律》,龍金光{:雷公山苗藥治療白內障》,張繼德<苗藥雪冬花合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25例臨床觀察>,張厚良<貴州苗藥研究與開發戰略》等等。從文化的層面去建構苗族傳統醫藥理論體系的成果中著作類有雷安平等主編《苗族生成哲學研究:》,陸科閔<苗族醫學>,杜江等<中國苗醫藥>,杜江、張景梅等主編<苗醫基礎>,胡成剛《苗藥資源學),田興秀<苗族醫藥學>,杜江、田華詠、張景梅主編<苗族醫藥發展史>,田興秀<三本論》,滕建甲《苗家養生秘錄》,彭再生、祝均輝主編《湖北苗藥》等;論文和專題調查報告有馬太江《川黔滇鄰區苗族醫藥文化探析》,冉懋雄等《略論貴州苗族醫藥的發展歷程與醫理方藥特色》。唐海華《論苗藥學九大特色》,吳元黔《苗族醫藥學發展簡史述略》,麻勇斌《論苗族醫藥基礎理論研究的缺陷》,萬昌發《論貴州苗族醫藥》,唐永江《苗醫學體系研究》,冉懋雄《苗族族源與苗族醫藥溯源探討》,龍光橋《苗族醫藥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體制》,麻勇恒《苗族生命意識衍生的醫藥邏輯詮釋——以湘西方言苗族為例》,修洼倒《美國苗族巫師和草藥的傳統用法》、老撾傳統治病藥方(Tshuajkhumob))等等。上述這些研究成果中,許多研究者不僅對苗族民間傳統醫藥在技術層面上有一個較為系統的梳理,而且從具體的技藝中也歸納出苗族在這一領域里通過長期實踐而建構起來的理論體系。如《苗族醫藥學》除了在藥物上對各地苗族所使用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的使用特點以及單驗方等情況等進行詳細的介紹外,還對苗族醫藥形成的歷史與源流、醫理與癥治等作了詳細的概括和歸納。此外,《貴州苗族醫藥研究與開發》、《苗族藥物學》等既有苗族的傳統醫藥理論的建構。又有對藥物認知技能的分類介紹。

二、苗族醫藥從傳統技能的文化疊加到苗族醫藥學的理論建構過程

在苗族的傳統認識觀念中?!搬t”和“藥”是兩個互為依存的整體,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中國,還是定居在越南、泰國和老撾等國家的苗族都普遍認為,“醫藥醫藥,離醫藥無本,離藥醫無根?!薄搬t”和“藥”在各方言區的苗語中屬于動詞和名詞的兩個不同語法詞性的詞?!搬t”在西部方言苗語(又稱川黔滇方言苗語)中稱為kot,如說“他去貴陽治病”NilmolGuifYangxkotmaob;“藥”在西部方言苗語中稱為guab。如說“你吃藥嗎?”Gaoxbuafnaoxguab。在苗語黔東方言區?!搬t”稱為diot,如說“去找藥來醫治”monglqabjabloldiot;稱“藥”為jab。如說“這個藥好得很”Laibjabnongdvutbongtwat?!搬t治”在湘西方言苗語中稱為chot,如“醫病”在這里的苗語中說chotmongb,“他去吉首醫(治)病”:wudmongljibshuidchotmongb,“他的藥可以醫治你的病”:wubnangdnggabkotchotrutmongxnangdmongb等?!八帯边@個詞在湘西方言苗語中稱為nggab,如“我們家里種植的草藥很多”boubbloudjiangsmexjitdudnangdnggab,“用這個藥去醫治你的病很適合”Geudadlaibnggadnendzhotmongxnangdmongbhensrut等。在苗族的社會生活中,從醫藥文化的結構上講,既需要“醫藥一體”、“醫護一體”、“醫養一體”,同時也需要“防養一家(即指預防和食物療養)”、“醫巫一家”、“醫護一家”、“醫武一家”,這三個“一體”與四個“一家”是苗族傳統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技術基礎。事實上,無論是“一體”還是“一家”,都彼此存在著對這些傳統技能文化的疊加現象。

如果我們以一種技能文化(指治療一種單一病癥的本領)來界定每個苗族民間醫藥師對傳統醫藥文化的理解,“醫、巫、武、技、療、養”兼通是他(她)們既有醫治一種疾病的專長,同時還兼顧懂得其它病癥醫療方法的重要技能基礎。在我們接觸過的苗族醫藥師中,從他們所治愈的各種病例里可以看出他們每個人都是集各種苗醫技能文化于一體的“多面手”。如貴州省黔東南州的苗醫龍道元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用苗藥治愈多種癌癥患者116例,其中肺癌38例、肝癌3l例、乳腺癌15例、子宮癌5例、骨癌5例、食道癌5例、腸癌5例、腦癌4例、鼻癌3例、陰道癌1例、白血病4例…(P.”;在貴州省貴陽市開設濟眾診所的苗族民間藥醫呂世祥至今堅持行醫50多年,他個人熟知使用的草藥有3000多種、單驗方2000多個,經過他治愈的各種疑難雜癥重病患者達上萬人,據這位70多歲的苗族老醫師不完全統計,他先后僅以苗藥治愈的各種病癥中,有白血病17例、肺癌170例、各種腫瘤300多例、紅斑狼瘡12例、皮肌炎3例、類風濕500多例、母豬瘋60多例、乙肝200多例、糖尿病500多例、緩解中風偏癱1000多例、哮喘500多例、男女不孕不育癥200多例、腎病綜合癥100多例等【2j。也就是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具有一專多能的超強本領。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巫一家”這種現象雖然已經越來越少,但這種精神療法在苗族聚居區依然隨處可見,從人類學的角度講.巫祀療法更能體現苗族社會中群體性的人文關懷。比如在老撾、越南、泰國以及移居美國的苗族中,每當人的身體狀況不佳.都要請巫師到家里來做UaNees(譯意為“敬家神驅惡鬼”)儀式,然后殺豬宰羊,讓其精神獲得鼓舞,通過飲食調節、環境療養等多種方式使其得到慢慢的康復。又如,在貴州都柳江和清水江上游的苗族村寨,當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身體不佳時,同樣要舉行AitWukyis(譯意為“敬娘娘神”)的儀式,而對于身體不佳的成年人,則要舉行的是JenlNzes(譯意為“栽生命樹”)的儀式等等。用苗族人對這~問題的理解,即所謂的“神藥兩解”。值得注意的是,苗族的這種“神藥兩解”文化建構方式,我們從早期的漢文獻史籍中均可找到相關的記載。如西漢劉向在《世說新語》的《說苑辨物》中稱:“吾聞古之為醫者日苗父。苗父之為醫也,以菅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發十言耳5諸扶之而來者,舉而來者,皆平復如故?!苯藙㈢R如在《中醫史話》里解釋說,“苗父”就是“苗黎族的巫師”,也就是當今各種苗族傳說中的“苗藥師”。從上述這些實例中充分說明,苗族對藥物知識的認知和醫療技藝的文化形成都是一個經過長期積累和技能性文化疊加的建構過程。

三、生存環境的適應性對苗族傳統病患觀念的影響及醫藥文化體系的建構

苗族有許多不同的支系。盡管苗族的支系多,分布面廣,但在自稱上則有著相同的同源讀音Hmong,而且在苗語古音構擬中均有著相同的詞匯來源。語言結構的一致性決定了苗族傳統文化的同一性。由此,我們在不同地區的田野調查中,既看到了生存環境的適應性因苗族傳統文化的相同而在總體觀念體系建構中的相似性。同時也因每個支系苗族的社會歷史過程不同,在文化進化發展中出現了多線性的適應發展方式。具體而言,各個支系苗族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解都是一致的。在苗族看來,人與自然中各種有生物和無生物之間是平等的關系。如從東南亞移居美國的苗族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文化觀念,“由于人與大自然必須達成平衡才能共處。苗族認為,疾病就是這種關系的不正常所致。風濕病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癥狀是關節和身上疼痛。苗族人常把這種病與天氣暖和及多雨潮濕的到來聯系起來。如發燒、感冒、流鼻涕和咳嗽歸因于人與大自然關系的改變?!薄靖迸c此相同的是,我們到貴州省從江縣岜沙苗族做人類學田野觀察時同樣發現,“在岜沙苗族的社會生活中,對15歲以下身體健康程度較差的未成年兒童,當地人都有將此幼子拜祭樹神的習俗。人拜祭樹,是人把樹看成是人的父母一樣,對子女進行關愛,將樹與人進行平等對待,其行為對人起到了撫慰作用,目的是讓樹神永遠守護著這個孩子,像父母一樣關心自己的子女。人與神的關系和神與神的關系,它代表著人間的輩份、人間的性別等都有了賦予【4j?!边@種“賦予”關系就是苗族傳統文化中所指的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

篇10

在醫學研究領域,領域內專家、學者通?;诙ㄐ缘难芯糠椒?,在大量閱讀文獻的基礎上,依據其研究經驗及積累主觀性地識別某領域或學科的研究熱點,形成綜述類文獻或報告,以供借鑒。2003年,肖培根院士[2]撰文指出:21世紀,基因技術與中藥新藥創制、信息技術與中藥的發展、中藥的可持續發展、中藥現代化及國際化將成為領域內熱點研究方向;2014年,李秀才[3]指出,抗腫瘤血管生成為中醫治療腫瘤的熱點研究方向之一,并總結了抗腫瘤血管生成的動物類中藥、植物類中藥、中藥復方及其有效成分;2011年,Guan等[4]論述了質量控制、指紋圖譜、多組分定性、定量研究等與中藥研究相關的熱點問題;2014年,旺建偉等[5]總結了中醫藥動物模型的研究思路、造模方法,指出中醫藥動物模型的評價將趨于客觀化、標準化、規范化,更多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將得到完善。此類文獻對我國醫學研究具有一定的推介作用,但此類研究多為前瞻性研究,需要文獻著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及較高的學術造詣,主觀性較強。

近年來,部分學者借助文獻計量學領域的理論及方法,從定量的角度識別醫藥衛生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熱點,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高雪等[6]基于1995—2010年WOS數據庫中有關蛋白質組學的文獻信息,得出質譜技術為蛋白質鑒定的核心技術以及蛋白質翻譯、修飾和相互作用為國際研究熱點之一的結論。張明華等[7]基于1986—2009年WOS數據庫中認知神經科學領域的文獻信息,識別出PET技術為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以前額葉皮質、大腦、活化為主的神經科學以及以記憶、注意力為主的認知科學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趙蓉英等[8]以WebofKnowledge為數據源揭示出中醫的基礎理論研究、中西醫結合研究、基因技術在新藥研制方面的應用為國際中醫研究的熱點研究領域。黃卓泳等[9]以1990—2009年WOS數據庫中中醫藥類研究論文為研究對象,發現1990—1999年中醫藥的藥理作用研究為中醫藥領域研究重點,2000—2009年側重于中藥作用的物質基礎研究。沈建通等[10]以Medline和CNKI數據庫中循證醫學相關文獻的mesh主題詞及關鍵詞為研究對象,基于共詞分析法、PFNET算法及可視化技術發現國內外循證醫學領域的7個研究主題。

綜合以上學者所展開的研究,可以發現:(1)信息可視化分析方法已用于識別醫藥衛生領域內相關學科及領域的研究熱點,但多局限于單一學科或單一研究方向,較少涉及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2)在數據來源上,此類研究大多依賴于國外數據庫生產商所提供的信息,此類數據在數據采集過程中對學者的檢索技巧、領域知識及英語水平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無法同時保證查全率及查準率。究其原因是國內專門的醫學引文數據庫較少,部分數據庫僅提供引文查詢功能[11],無法全面揭示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熱點。因此,筆者所在研究團隊以《北京大學中文核心要目總覽(2011版)》所收錄的248種醫藥衛生類核心期刊作為初始數據采集樣本,創建專門的引文索引數據庫——中文醫藥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hineseMedicineSciencesCitationIndex,以下簡稱CMSCI)。目前該數據庫中包含2004—2012年來源文獻855669篇,參考文獻8079116條,作者信息3549674條,數據量較大。

1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揭示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熱點為本文的核心目標,因此識別中醫學學科交叉文獻為本文的首要問題。依據現有的期刊目錄能較為直觀地界定文獻所屬學科,諸多學者[12-14]以此作為分類標準展開研究,但諸如大學學報類期刊通??d多個學科論文,難以歸入某個特定的研究領域,因此筆者擬從描述文獻分類信息的中圖分類號入手,發現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文獻?!吨袊鴪D書資料分類法(第4版)》[15]中,醫藥衛生類學科分類號以英文字母“R”開頭,我國中醫學學科分類號以“R2”開頭,據此筆者規定:文獻分類號中至少包含2個醫藥衛生類中圖分類號且其中至少有1個為我國中醫學學科分類號的文獻為中醫學學科交叉文獻。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醫藥衛生類中,“R-0一般理論”“R-1現狀與發展”“R-3醫學研究方法”3類文獻綜合性較強、難以歸為某個特定的學科,為最大限度保證分析的客觀性與準確性,筆者剔除了該部分數據,最終于CMSCI數據庫中獲得2004—2012年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文獻13259篇,并收集文獻關鍵詞字段,得到2004—2012年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內未經形式歸并、語義識別的初始關鍵詞81626個,擬據此識別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研究熱點。

1.2研究方法

信息可視化分析方法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知識圖譜為信息可視化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近年來信息可視化領域的專家逐漸重視可視化工具的開發及應用,主要有CiteSpace、Ucinet、VosViewer、Bibexcel、SPSS[16]等,其中CiteSpace軟件為一種多元、分時、動態的復雜網絡分析工具,所繪制的科學引文網絡圖譜能夠展示某個學科最新的前沿領域及其演化進程[17],因此筆者借助該軟件繪制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以識別領域內研究熱點。

學科或領域研究熱點往往與時間高度相關,因此筆者將2004—2012年9年度的中醫學學科交叉文獻數據以時間片段等分為3個時間片段,分年度識別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以期揭示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此外,CiteSpace軟件僅識別從WebofKnowledge中下載的文獻格式[16],因此筆者借助VisualStudio2005以C#為編程語言,自編程序“CMSCI_TO_CITESPACE”以完成CMSCI數據庫中數據格式的轉化。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熱點識別過程見圖1。

2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關鍵詞通常由發文作者依據文章主要內容自行標注形成,旨在高度概括文獻的主要內容,但同時存在著(1)關鍵詞意義一致,但表達方式不一致,如“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存在著“HPLC法”“hplc”“色譜”“高效液相”“HPLC法測試濃度”等。(2)關鍵詞含義相近或相似而表達方式不一致,如“胃癌”會被同時標注為“胃腫瘤”等,因此筆者對關鍵詞展開了數據清洗工作,主要包括含義相同或者相似關鍵詞的歸并以及無實際分析意義關鍵詞的剔除2個步驟,以保證數據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2.12004—2006年中醫學學科領域研究熱點分析

為揭示2004—2006年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采集此時間片段內經過初步清洗的關鍵詞數據,導入CiteSpaceIII軟件中,進行如下設置:(1)以文獻關鍵詞字段作為分析節點;(2)2004—2006年3年數據作為一個時間切片;(3)選取PFNETs[18-19]為減枝算法;(4)采用閾值插值組合(thresholdinterpolation)控制知識圖譜中節點及連線數量(在識別其他時間片段研究熱點的過程中,只修改時間切片字段,若無特殊說明,初始設置與此類似,下文將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設定閾值插值組合生成知識圖譜的過程需要經過大量實驗,以得到聚類效果較好的知識圖譜,筆者通過大量實驗,最終發現設定閾值插值組合(c,cc,ccv)分別設定為(1,1,1)、(1,1,1)、(15,1,5)聚類效果較好,所形成的知識圖譜見圖2。

綜合分析圖2及表1,可以看出“藥物鑒定”“高效液相色譜法”“中醫藥療法”“動物模型”“細胞周期”5個關鍵詞詞頻較高,構成2004—2006年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主要研究方向,進一步解讀圖2歸納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類主題。

2.1.1中藥質量鑒定與化學成分研究(#C1)中藥化學成分研究是中藥現代化研究的基礎,使用鑒別能力強、準確率高且快速的技術手段對中藥化學成分的快速鑒定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以及薄層色譜法3類方法依據回收率、相對標準偏差對藥物質量及藥物化學成分進行鑒定,表明2004—2006年高效液相色譜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以及薄層色譜法為中藥化學成分研究的重要手段。

2.1.2中藥抗腫瘤機制及其效應成分研究(#C2)聚類#C2中姜黃素[21]、小檗堿[22]、苦參堿[23]3種物質為中藥有效成分,均與“細胞周期”聯系緊密,原因為其抗腫瘤作用與調控細胞周期、影響細胞增殖有關。同樣,黃芪因其主要提取物黃酮可誘導細胞凋亡,故與“細胞周期”共現次數較多。此外,bcl-2基因作為近年來研究腫瘤細胞凋亡的熱門原癌基因,在聚類#C2中也與“細胞周期”共現次數較高。

2.1.3動物模型實驗方法研究(#C3)聚類#C3中關鍵詞“動物模型”與“腦缺血”“骨質疏松”共現,表明2004—2006年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對腦缺血動物模型及骨質疏松癥動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較為關注,此2種疾病動物模型的建立對發揮中醫藥治療的優勢有重要意義。電針療法為近年中醫針灸學中較為新興的療法,該方法用針刺入腧穴以微量電流波刺激穴位,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聚類#C3中關鍵詞“動物模型”與“電針”直接相連,表明在2004—2006年運用動物模型來研究電針治療疾病的效應機制為其領域內研究方向之一,該研究方向的形成同樣表明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注重利用現代醫學研究手段與傳統醫學治療方法相結合。

2.1.4高脂血癥及糖尿病的中醫藥療法研究(#C4)高脂血癥與糖尿病都是常見而多發的代謝性疾病,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及飲酒量的上升,二者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其與“中醫藥療法”共現,表明中醫藥療法對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療效。中藥復方可通過多靶點、多途徑來調節脂代謝,改善血液流變學,防治高脂血癥及糖尿病[24]。

2.1.5中藥黃酮類化合物的分離、提取、鑒別及不同中藥炮制方法對其的影響(#C5)該聚類的形成側面表明黃酮類化合物為中醫藥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

2.22007—2009年中醫學學科領域研究熱點分析

某個學科或研究領域發展的過程中,研究熱點要么針對于歷史問題進行理論、方法、技術上的深入研究,尋找學科或領域內的新增長點,要么針對新的科學問題展開新的研究,對研究熱點及其關注程度往往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為識別2007—2009年中醫學學科交叉文獻研究熱點,并將其與2004—2006年研究熱點進行對比分析,筆者將該時間片段內經過數據篩選后的關鍵詞集合導入CiteSpaceIII軟件。通過多次實驗模擬,最終確定閾值組合為(1,1,1,)、(1,1,1)、(19,1,5),所得到的79個關鍵詞節點、68條關鍵詞連接線形成的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聚類效果較好,見圖3。為揭示圖3中的主要內容及重點信息,筆者統計了2007—2009年詞頻位于前15位的關鍵詞的詞頻、中心度值,見表2。

較2004—2006年,此時間段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中較多節點擁有較高中心度值、網絡結構較為復雜、連通度較高,表明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逐步具有了共同研究方向,研究理論方法不斷成熟。

結合圖3及表2,對比2004—2006年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可知:中藥質量鑒定與化學成分研究(#C1)、中醫藥抗腫瘤機制及其效應成分研究(#C2)、動物模型實驗方法研究(#C3)、高血糖癥及糖尿病的中醫藥療法研究(#C4)同樣為2007—2009年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研究重點,但圖3各聚類網絡結構復雜度均有所增加,表明各研究方向的廣度有所擴展。

此外,與2004—2006年相比,2007—2009年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形成了新的重點研究方向:(1)聚類#C5中,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治療”與“心力衰竭”直接相連,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心力衰竭構成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內重點研究方向。筆者通過查詢CMSCI數據庫原始文獻發現,中西醫結合療法在防治心力衰竭具有較好的療效,醫者可依據患者心力衰竭癥狀選擇合適的治療策略[25]。(2)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隨著中藥新品種、新劑型的不斷開發,中藥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和藥源性疾病也呈增加趨勢[26],在聚類#C6中表現為“中醫藥”與“不良反應”直接相連,表明我國中醫藥學科交叉領域對中醫藥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較為注重,成為領域內另一個研究方向。

2.32010—2012年中醫學學科領域研究熱點分析

為識別2010—2012年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熱點,以期為領域內研究者確定研究方向提供思考,筆者同樣借助CiteSpaceIII軟件識別該時間段領域內研究熱點,經過初始設置、多次模擬,最終確定閾值插值組合為(1,1,1)、(1,1,1)、(8,1,7),得到76個關鍵詞節點,69條關鍵詞連線,所形成聚類效果較好的知識圖譜見圖4。

與前2個時間片段類似,筆者對關鍵詞的基本信息進行了相關統計,得到詞頻位于前15位的關鍵詞詞頻及其中心度,見表3。

圖42010—2012年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關鍵詞共現及聚類知識圖譜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圖42010—2012年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關鍵詞共現及聚類知識圖譜Fig.4Knowledgemapping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載原圖

表32010—2012年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高頻關鍵詞基本信息統計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下載原表

表32010—2012年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高頻關鍵詞基本信息統計Table3StatisticsofhighfrequencykeywordsininterdisciplinaryfieldofChinesemedicineduring2010—2012

由圖4及表3,與2007—2009年對比發現,高效液相色譜法、細胞周期、藥物鑒定、中醫藥療法、動物模型仍然為2010—2012年高頻關鍵詞,中藥質量鑒定與化學成分研究(#C1)、中藥抗腫瘤機制及其效應成分研究(#C2)、動物模型實驗方法研究(#C3)三大研究方向延續性較好。

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構成2004—2006年以及2007—2009年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聚類#C4中,關鍵詞“糖尿病”未與“中醫藥療法”直接相連且位于不同聚類中,但其與中藥“三七”直接相連,同樣從屬于糖尿病的中醫藥治療,可視為2010—2012年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側面表明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內采用中醫藥療法治療糖尿病,在研究程度上得到了進一步深入。

圖4中,關鍵詞“caspase-3”首次出現于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中,與“細胞周期”直接相連,通過查證發現caspase-3是細胞凋亡過程中最主要的終末剪切酶,與細胞周期關系緊密,該共現關系的出現表明2010—2012年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關于中醫藥作用細胞周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此外,聚類#C2中,關鍵詞“細胞周期”與“抗腫瘤”直接相連,且二者均為高頻關鍵詞,進一步研究現有文獻,筆者發現國內已有相關研究發現姜黃素、大黃、苦參堿能夠對某些腫瘤細胞的增殖產生影響,可能是其抗腫瘤作用的效應途徑。綜上,中藥作用于腫瘤細胞周期,進而誘發細胞凋亡,影響其增殖為近年來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領域的研究熱點。

3結語

本文以《北京大學中文核心要目總覽(2011版)》所列之248種我國醫藥衛生領域內中文核心期刊文獻數據為基礎數據,基于《中圖分類號(第4版)》識別我國中醫學學科與醫藥衛生領域內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文獻,借助CiteSpaceIII可視化軟件對其關鍵詞展開共現、聚類分析,最終以3年為時間片分年度揭示2004—2012年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研究熱點,得出以下結論:(1)2004—2012年,中藥質量鑒定與化學成分研究、動物模型實驗驗方法研究、中藥抗腫瘤機制及其效應成分研究以及高血脂癥與糖尿病的中醫藥療法研究一直為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此類研究方向的形成說明在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中醫學與藥學的學科交叉為領域內學者學科交叉行為的主要表現,所形成的四大研究方向延續性較好,不同時間片段研究重點有所側重。(2)2004—2012年,高效液相色譜法、反高效液相色譜法、薄層色譜法3種實驗方法成為我國中醫學學科交叉研究領域方法中的重要手段,進一步表明在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內,我國中醫學與藥學學科交叉得到了廣泛關注,中藥質量鑒定與化學成分研究為該領域內研究熱點。(3)2004—2012年,中醫藥療法、中西醫結合療法構成學科交叉研究領域內的重點治療方法。傳統中醫治療在既有臨床療效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探討治療某些中醫優勢疾病,如中醫藥抗腫瘤、中醫藥防治高脂血癥及糖尿病、電針治療疾病的效應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