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神經叢范文

時間:2023-03-15 02:53: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腹腔神經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腹腔神經叢

篇1

晚期胰腺癌和晚期肝癌或其它上腹部晚期腫瘤,可壓迫腹腔神經叢,引起頑固性上腹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臨床上對中晚期腫瘤頑固性疼痛沒有太好的治療辦法,常應用杜冷丁等強止痛藥物,長時間使用麻醉藥易成癮,往往劑量越用越大,效果越來越差。腹腔神經叢阻滯術(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簡稱NCPB)是治療中晚期上腹部腫瘤頑固性疼痛的有效方法。據文獻報道[1],腫瘤引起的慢性頑固性疼痛,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7.00% ~ 94.00%,直到死亡仍有44.40% ~ 70.00%有效,且有效期與患者生存期一致?,F就NCPB的解剖學基礎及治療方法綜述如下。

1 解剖學基礎

1.1 腹腔神經叢

腹腔神經叢由腹腔神經節、終止于該節的內臟大神經及神經節發出的纖維和迷走神經后干的腹腔支共同組成。位于腹主動脈上段前方,圍繞腹腔干和腸系膜上動脈的根部,前方有胰腺、門靜脈或腸系膜上靜脈及脾靜脈;左側有左膈角及左腎上腺;右外側有右膈角及下腔靜脈。其位置有94.4% ± 5.4%平對第12胸至第1腰椎體,5.6% ± 5.4%平對第11胸至第12胸椎體[2]。

1.2 腹腔神經節

腹腔神經節是腹腔神經叢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右成對,位置較深。位于第12胸椎至第1腰椎之間,直徑在05 cm ~ 45 cm之間,內側達腹腔干根部或腸系膜上動脈根部,腹主動脈前面或側緣,外側達腎上腺,且有的伸入腎上腺后方。左腹腔神經節多在左腎上腺、左膈角前方,右腹腔神經節一般在左腎上腺靜脈入下腔靜脈的上交角內,常被下腔靜脈部分或全部覆蓋[3]。腹腔神經節形態變異較大,根據其形態可劃分為長條型(占77.9%)、結節型(占10.3%)、薄片型(占7.4%)、半月型(占4.4%)[4]。長條型為整個神經節呈長條狀,又根據走行方向分為縱行、斜行和橫行。結節型為整個神經節由大小不等的神經結節借神經纖維相連而成,有的相連呈條形,有的相連呈網狀,其間有大小不等的網眼。薄片型為整個神經節呈較寬的薄片狀,表面積較大,有的中間也有大小不等的網眼。半月型為整個神經節彎曲,形似彎月,有的神經節突面向內側,有的神經節突面向外側。

2 腹腔神經叢阻滯術

自1919年Kappis首次提出NCPB后,已被廣泛應用于腹部內臟疼痛,并已發展有多種操作方法。 除在剖腹探查行姑息性手術時,在直視下行NCPB外,國內外大量報道的均為在影像學手段的介入下行NCPB。其穿刺徑路各家有所不同,但大多數從后方進針行NCPB[5],近年來有較多報道在內鏡超聲引導下從食管或胃內行NCPB。

2.1 影像學引導方法

2.1.1 X線透視

以其影像清晰、直觀、整體感強、能動態觀察及價格低廉為優點。但為二維圖像缺乏立體定位。X線造影并不能提示是否穿刺到器官,也無法判斷針尖到達第一腰椎體前方的確切距離或注射溶液的實際擴散范圍。

2.1.2 超聲引導

可通過示波屏觀察針尖到達穿刺點及注射的過程,動態觀察神經破壞劑在體內彌散的情況及較清晰顯示腹主動脈、腹腔干和腸系膜上動脈等結構。引導穿刺具有多切面、立體定位及經濟簡捷的特點。可在病床邊進行,不需要對比劑幫助,對對比劑過敏的患者較為適用。但整體觀差,探頭的位置及操作經驗亦有一定的影響。汪濤等[6]報道在超聲引導下對25例上腹部頑固性疼痛患者行NCPB,完全緩解21例,部分緩解3例。未見與穿刺有關的并發癥。

2.1.3 CT引導

以其影像清晰、定位準確見長。CT分辨力高,可清楚顯示腹膜后間隙的解剖結構,如胰腺、腹主動脈、腹腔干及腸系膜上動脈等結構,也可清楚的顯示腫瘤和后腹膜淋巴結轉移的大小、位置及數目等,這些信息對選擇穿刺點、進針路線及深度等非常重要。在穿刺過程中,CT可準確顯示針尖的精確位置及其與周圍結構的毗鄰關系,可避免損傷重要器官和解剖結構。還可準確觀察對比劑在體內的彌散情況。因此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多。其不足之處是進針時無法持續引導,此外它操作復雜費用較高;同時,患者必須保持不適較長時間而不能移動。

轉貼于

2.1.4 EUS引導

內鏡超聲引導經食管或胃內行NCPB,較其它影像學方法相比具有穿刺距離近、定位更準確、損傷和并發癥大大減少的特點。其操作相對簡單,患者痛苦小。Gress等[7]比較了EUS和CT引導下的NCPB對慢性上腹疼痛的治療效果,發現EUS引導下的NCPB使50%患者疼痛指數明顯改善,而CT引導下的NCPB僅有25%患者疼痛指數明顯改善。

2.2 常用的神經破壞劑

NCPB使用的藥物包括酒精、石碳酸。也可聯合使用麻醉藥物如芬太尼、丁卡因等以提高療效。酒精和石碳酸均可導致神經退變,但石碳酸毒性較大,粘滯度高,不易注射,可損害血管導致神經病理改變。因此,大多數臨床醫生更傾向選用酒精作為神經破壞劑。Thompson等[8]用50%的酒精50 ml進行了100例NCPB,血液中酒精的最高濃度為21 mg/dl,認為不可能造成急性酒精中毒。酒精的濃度常選擇50%~100%[9],它引起周圍神經炎性病變,作用機制為使神經內的脂蛋白和粘蛋白變性并“萃取”神經膜的膽固醇、磷脂和腦苷脂[10]。另外醋酸、甘油及銨鹽等用于NCPB較為少見,尚無文獻報道。

2.3 影響療效因素及并發癥

定位的準確性最重要,針尖位置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療效。另外,藥物的彌散情況與止痛效果也有直接的聯系。如果藥物彌散好,阻滯徹底,則療效佳,反之療效差?;颊叩牟∏榧安〕桃灿绊懼熜?。越到疾病的晚期,NCPB的止痛效果就越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隨著病情的逐漸惡化,癌灶廣泛轉移,除侵犯腹腔神經叢外還侵犯其它傳導通道,如軀體傳入、傳出神經等。崔恒武等[11]對42例患者行CT引導下的NCPB,2周時總有效率92.86%,顯效率80.95%,到第3個月分別下降至80.56%及61.11%。因此提倡早阻滯,在病人未出現麻醉藥成癮前進行阻滯。NCPB仍可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和少見的嚴重并發癥。常見的并發癥有局部疼痛、腹瀉和血壓下降,Eisenberg[12]報道三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分別為96%、44%和38%。更嚴重的并發癥包括神經功能失調、神經痛、括約肌功能喪失、截癱、氣胸、胸腔積液、腎臟穿孔和腹膜后血腫[13],還有發生心包炎的報道[14]。在一組研究中,嚴重并發癥意外發生率5年683例中只有1例。在另一組研究中,嚴重并發癥發生率為2%。NCPB治療上腹部癌性疼痛療效十分肯定,尤其適用于治療胰腺癌、下段食管癌及胃癌等上腹部惡性腫瘤引起的頑固性疼痛。NCPB副作用通常短暫而輕微,嚴重副作用極為罕見。不僅解除了患者的痛苦,還極大地增強了患者的信心及與疾病做斗爭的勇氣,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廣泛推廣應用。當有機會行剖腹探查姑息性治療時,我們建議同時行腹腔的NCPB。如果晚期癌腫診斷明確,且不能通過手術進行有效治療者,建議在影像學引導下行NCPB。不應孤立地看待NCPB,它是止痛程序中重要的一步,它的使用并不排斥其它止痛方案的進行。另外在非癌性疼痛患者中使用NCPB的危險和益處尚未十分明確,因此,對于非癌性疼痛患者選用NCPB應謹慎。

[參考文獻]

[1] Liao ZY, Zhang JS, Xiao YY, et al. Percutaneous endolymphatic chemotherapeutic method to treat intraabdominal lymph node cancerous metastases under CTguidance[J]. Interv Imaging Ther(Chinese), 2004,1(2):108-110.

[2] 中國解剖學會體質調查委員會. 中國人解剖學數值[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432-434.

[3] 趙瓊惠, 張小明, 曾南林, 等. 尸體標本腹腔神經節的CT解剖[J].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5,39(3):317-319.

[4] 蔡昌平, 謝興國, 趙瓊惠, 等. 腹腔神經叢的應用解剖[J].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03,18(1):5.

[5] DeCicco M, Matocic M, Bortolussi R, et al. Celiac plexus block: injectate spread and pain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regional anatomic distortions[J]. Anesthesiology,2001, 94(4): 561-565.

[6] 汪 濤, 田伏洲, 蔡忠宏, 等. 超聲引導腹腔神經節阻滯治療胰腺癌疼痛[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00, 9(6): 343-345.

[7] Gress F, Schmitt C, Sherman S, et al.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endoscopic ultrasound and 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celiac plexus block for managing chronic pancreatitis pain[J]. Am J Gastroenterol, 1999, 94(4): 900-905.

[8] Thompson GE, Moore DC, Bridenbaugh LD, et al. Abdominal pain and alcohol celiac plexus nerve block [J]. Anesth Analg, 1977, 56(1): 1-5.

[9] Brown DL, Bulley CK, Quiel EL. 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 for pancreatic cancer pain [J]. Anesth Analg, 1987, 66(9): 869-873.

[10] Choy YC, Puvenesvan S, Samad S. Chronic pain managementupper visceral malignancies coeliac plexus block with CT scanninga case report[J]. Med J Malaysna, 1998, 53(3): 277-279.

[11] 崔恒武, 田建明, 王培軍, 等. CT導引腹腔神經叢阻滯治療上腹部頑固性癌性疼痛的研究[J]. 中華放射學雜志, 1999, 33(12): 831-834.

[12] Eisenberg E, Carr DB, Chalmers TC, et al. 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 for treatment of cancer pain: a metaanalysis [J]. Anesth Analg, 1995, 80(2): 290-295.

篇2

【關鍵詞】胰腺癌;腹腔神經叢毀損術

胰腺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手術切除率較低,預后差.疼痛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見和嚴重的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飲食及睡眠,降低生活質量.傳統藥物對慢性的疼痛治療不是很理想,因此,需要改變治療方法來減輕疼痛.我們對2例晚期胰腺癌合并劇烈腹痛患者采用電子線陣型內鏡超聲引導下腹腔神經叢毀損術評價其止痛效果及安全性,并復習文獻.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王瓊

1病例

患者,男,80 歲,因胰腺Ca術后1+年,上腹痛2周入院.查體:全身皮膚粘膜無黃染,心、肺無異常,劍突下、中上腹壓痛,無反跳痛,肝脾未觸及,無捫及包塊.輔助檢查:CT提示胰頭Ca術后復發;腫瘤標志物:CA199:239.8 U/mL.肝功:正常.MRI 及MRCP:胰頭Ca術后、腸系膜上A右側區占位,考慮復發的可能.診斷:胰腺癌術后復發

2操作方法

穿刺時患者取左側臥位,于清醒鎮靜和無創監測下行操作過程.為減少低血壓危險,術前予患者輸注1000 mL生理鹽水.內鏡通過胃食管交界后,操作者令線陣型EUS內鏡面向患者頭,在胃體小彎側后壁可得到主動脈縱切面圖像,沿主動脈向足側,找到第一個大血管分支,腹腔動脈,憑借彩色多普勒,避免刺入血管.通常用22號穿刺抽吸針,先用生理鹽水濕潤后插入活檢通道,固定好軸芯,然后在超聲內鏡指導下穿刺至主動脈附近,在其縱切面的前方、腹腔干水平,針芯內充入3mL生理鹽水以去除穿刺過程中進入針芯的組織.每次注射藥物之前都要回抽以排除穿入血管[1]

通過實時超聲,針刺入位點,常位于腹腔動脈分支前方頭側1cm處. 少量生理鹽水沖洗,然后抽吸10s,在胰腺癌患者中進行的腹腔神經叢毀損術,先注射2%利多卡因10mL,隨后注射10mL無水乙醇. 無水乙醇可產生回聲光團.盡管應用鎮靜劑,注射后仍可產生不適.退出穿刺針前,針芯內充入3mL生理鹽水以防止針道中乙醇溢出.然后在主動脈對側同樣操作.有時因腫大淋巴結和/或腫瘤導致結構變異,則只能注射單側.操作完畢后再監測2h生命體征. 術后6、12、24、72小時、一周、一月分別進行疼痛評分,觀察穿刺成功率、并發癥及疼痛緩解情況.

疼痛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2]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由患者口述,醫師記錄,測定疼痛強度,無痛時的VA S 值為0,最劇烈疼痛時為10.VAS值1~ 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重度疼痛.疼痛緩解度(pain relief rate, PAR):采用0~4度疼痛緩解分級標準.0度: 未緩解(與治療前相比,疼痛未減輕) ;1度:輕度緩解(疼痛減輕,VAS值降低幅度在25%~50% );2度:中度緩解(疼痛減輕,VAS值降低幅度在51%~75% );3度:明顯緩解(疼痛減輕,VAS 值降低幅度在76%以上) ;4 度:完全緩解(疼痛消失,VAS值為0).

3結果

⑴穿刺成功率及并發癥:腹腔神經叢毀損術最嚴重的并發癥為神經事件,包括極度虛弱,麻痹,全脊麻醉及穿刺入脊髓.其他少見但嚴重的并發癥,包括截癱,氣胸,乳糜胸,肩部或胸部疼痛,嗝逆或血尿(由于穿入橫膈或腎臟引起),血管損傷和后腹膜出血、胰周膿腫,胰瘺.常見并發癥多輕微,經皮穿刺最常見為疼痛,短暫低血壓,短暫腹瀉等.本組二例患者均成功接受腹腔神經叢毀損術,1例患者出現2天自限性腹瀉,無出血、氣胸、截癱、創傷性胰腺炎、胰瘺等嚴重并發癥.

⑵ 療效:術前二例患者疼痛評分均為重度,術后6、12、24、72小時、一周、一月疼痛緩解度觀察,一例患者術后6小時疼痛減輕,逐漸停用口服止痛劑,4天后完全停用,疼痛緩解度在一周后為3度.第二例患者術后疼痛減輕,疼痛緩解度在為1-2度,仍用口服的止痛劑,劑量減少.

4討論

80-85%胰腺癌患者疼痛顯著,需要治療,其中44%為重度疼痛.胰腺癌患者疼痛原因多方面,阻塞胰管擴張可引起痙攣性疼痛,炎癥反應,組織間隙壓力增高,缺血,腫瘤直接侵犯神經或引起牽拉均為疼痛原因.同時胰腺分泌的神經破壞酶促進了腫瘤向神經組織侵犯,腫瘤周圍炎癥反應可使神經末稍敏感性增高.

若患者使用大劑量物尚不足以止痛,又無法行姑息切除治療患者,可行放療、腹腔神經叢毀損術等治療疼痛.1995年一項meta分析1145例癌性疼痛患者(63%為胰腺癌),顯示90%腹腔神經叢毀損術治療后部分或全部緩解,緩解患者中70-90%止痛效果持續至死亡 .一項研究比較腹腔神經叢毀損術與非甾體抗炎藥(NSAID)或嗎啡對于胰腺癌疼痛評分、物用量、生活質量的影響.結果顯示腹腔神經叢毀損術組短期內疼痛評分及物用量明顯減少.最近Wonget al 隨機比較腹腔神經叢毀損術及鎮痛藥對于胰腺癌止痛效果,100例患者隨訪1a以上或至死亡為止.結果顯示盡管早期,腹腔神經叢毀損術組疼痛緩解好于口服藥物組,但隨時間推移,兩組止痛藥物需求量無明顯差別,且兩組生活質量及生存期差別不顯著.

綜上所述,腹腔神經叢毀損術侵入性小,是治療頑固性癌性腹痛安全、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本組病例數少,尚需進一步積累更多的資料以作進一步評價.

參考文獻

篇3

足部反射區按摩是指在使用油膏、液劑的情況下應用拇指、食指、按摩器與手的技巧對足部反射區施加特定壓力,以緩解人體內部的緊張狀態,引起人體的某種生理變化的物理療法。呃逆俗稱“打嗝”,是因膈肌不自主的、持續間歇性的痙攣所致。呃逆既可單獨發生,也可是某些疾病的伴隨癥狀。輕者不治自愈,重者夜不能寐,食不能咽,久之導致身體衰弱。我科近年來應用足反射區按摩療法治療呃逆,取得了滿意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28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最小10歲,最大73歲;病程最短為1小時,最長為3天;初次發作21例,反復發作7例。

病因方面:因腰椎間盤突出癥行三維腰椎牽引后引起呃逆者7例,因使用皮質激素而發生呃逆者7例;有慢性胃病者6例;因飽食、辛辣、過熱等刺激性食物者5例;腦血管意外引起者3例。

2治療方法

2.1按摩前半小時內,先飲用溫開水300-500毫升,另用溫開水泡腳10-15分鐘。

2.2取反射區橫隔膜-胃-腹腔神經叢。

2.3按摩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在雙足橫隔膜、胃、腹腔神經叢反射區涂擦劑,術者用雙手拇指或食指先在一側足部,按以上反射區順序依次點壓、刮按、揉搓,反復操作30-40次,時間3-5分鐘,一側完畢,再按摩對側足部同一反射區。按摩力度按輕重輕的順序,以患者舒適為度。

大多數患者在按壓刺激反射區時,呃逆會不知不覺地減輕或停止。若無明顯緩解,可在1-2小時后重復治療1次,以增強刺激、提高療效。

3療效觀察

本組28例患者均采用足部反射區按摩方法,經1-5次治療后,結果28例患者全部治愈(呃逆停止,隨訪2周未復發),其中一次治愈者17例,2次治愈者5例,3次治愈者4例,5次治愈者2例。

4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某,男35歲,教師。2009年5月18日因腰椎間盤突出癥行腰椎三維牽引2小時后出現呃逆,給予壓迫眼球、眶上緣及針刺內關、足三里效果不明顯,即給予足部橫隔膜、胃、腹腔神經叢多個反射區按摩,5分鐘后呃逆停止,3天后隨訪無復發。

5討論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呃逆是一種神經反射性動作,其反射弧經第3、4脊髓頸節,受延髓呼吸中樞控制[1]。其病因可以是內、外科功能性病變,也可能是器質性病變,但多數是功能性病變。本組28例患者中7例是腰椎間盤突出行腰椎三維牽引后引起,分析可能與三維牽引力量過強、牽引捆綁過緊引起胸腹腔壓力增加使膈神經興奮、膈肌和肋間肌痙攣有關。7例是使用皮質激素后引起,可能與激素使用相關神經的興奮性增高有關[2]。人體各臟腑器官在足部均有其對應反射區,運用按摩手法刺激這些反射區,可以促進循環、調節神經、改善內臟器官機能[3]。對橫隔膜、胃、腹腔神經叢反射區進行刺激,可降低和清除膈神經的異常興奮,使膈肌放松、舒張,有利于呃逆停止、消失。

足部反射區按摩治療呃逆,特別是功能性呃逆,具有取材簡便、操作簡單,無痛苦、療效快、無副作用等優點,病人容易接受。

參考文獻

[1]叢志強,韓仲巖,等主編.神經病治療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524.

篇4

為了尋找更簡單、有效的快速解除和減輕術后頸肩痛的方法,許多臨床醫護人員都在進行相關的研究,現將近年來婦科腹腔鏡術后頸肩痛的的防治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婦科腹腔鏡術后頸肩痛的原因

婦科腹腔鏡術后頸肩痛的原因較復雜,確切機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相關因素有CO2氣腹、膈下積血、手術及吸氧等。

CO2氣腹:因膈神經與支配肩部皮膚的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均屬頸叢分支,故刺激、損傷膈神經均會反射性引起肩頸痛。①由于腹腔中充入CO2氣體,腹腔壓力增大造成膈肌上抬,膈肌穹隆擴張,牽拉膈肌神經纖維。如果氣腹壓力過大,膈肌被動上抬至呈極緊張狀態,膈下神經被持續強烈牽拉,導致神經缺血、水腫,從而引起明顯而持久的頸肩痛。②術中高壓,高濃度的CO2直接刺激膈神經。③腹腔內殘留CO2溶解及組織的不完全氧化,使腹腔內環境呈酸性,而酸性環境在很長時間內,對膈腹膜產生持續的刺激。④腹腔鏡術后的殘余氣體對膈肌纖維的牽拉。

膈下積血:尹善德等通過臨床實踐[1],觀察到腹腔鏡手術后膈下積存的血液對膈肌也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并引起患者術后肩部疼痛。

術中手術:有資料顯示,上肢外展>90°時[2],會使臂叢神經損傷,增大頸肩痛發生率。腹腔鏡手術采取頭低臀高位者,術后頸肩痛發生率較高[3],這可能與CO2重力作用有關。

吸氧因素:胡華玉等經臨床對比試驗報道[4],術中術后吸氧與未吸氧患者頸肩痛的發生率、疼痛持續時間與疼痛程度差異有顯著性,吸氧者明顯低于不吸氧患者。

婦科腹腔鏡術后頸肩痛的防治方法

婦科腹腔鏡術中手術醫生要避免腹壁向上過度牽拉,熟悉手術各項操作,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充氣量[5]。器械護士配合手術中應及時調節CO2氣腹時間,巡回護士合理調節CO2氣腹的壓力,以減輕對膈肌的張力。術中盡量縮短頭低臀高位的時間,術畢盡可能放盡腹腔余氣。給予延長吸氧時間,恢復血氣平衡,預防或減輕頸肩痛。出現膈下積血的應放置引流管進行引流。除此之外,經調查研究發現還有以下方法可以預防或減輕頸肩痛的發生。

的干預:⑴術中的調整:徐玉云將傳統的膀胱截石位進行了改良調整減少了肩部疼痛的發生[6]。改良調整的膀胱截石位:①把支腿架降低,使患者雙大腿與軀干成一直線、髖關節屈曲度0°。②兩側肢腿架與手術床平衡,成角0°,使患者兩腿分開角度<90°?;颊咝⊥惹?0°,左上肢輸液外展<90°,配合頭低臀高位,床頭向下傾斜約20°。⑵研究表明術中在患者肩背部放置自制肩墊[7],能有效降低術后頸肩痛的發生率。具體方法為取一50cm×30cm×10cm的海綿軟墊,將寬30cm的軟墊分為前25cm后5cm兩部分,前部分將高10cm的軟墊裁成長50cm×25cm×5cm,手術時將該部分墊于患者的肩背部;后部分軟墊的中央裁出一凹槽(10cm×5cm×5cm),術中將患者頸部置于其中,其余未裁掉的部分則頂在患者的兩側肩峰。一定程度上使手術患者的上半得到適度的抬高,有效的降低了術后肩痛的發生率及術后清醒即刻頸肩疼痛程度。⑶術后的干預:術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膝胸臥位及臀高頭低臥位均可以明顯減輕術后頸肩痛的程度,縮短疼痛時間,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但膝胸臥位由于著力點小加之術后腹脹不適,患者很難在術后6小時后立即接受,而臀高頭低臥位較為舒適,患者易于接受。另外傳統的術后護理方法為術后去枕平臥6小時后予半坐臥位,導致腹腔內殘留的CO2積聚于膈下時間延長,吸收排泄變慢,從而更強烈地刺激膈神經,加重了肩部、膈下、肋間的脹痛感。術后實施干預,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予墊枕平臥24小時[8],則可以避免了CO2積聚于膈下,使殘留的CO2盡快通過腹膜吸收而排出體外,從而減輕了腹腔內殘留的CO2刺激膈神經而產生的疼痛。

藥物的干預:①徐公元等采用腹腔內注入0.5%布比卡因15ml加嗎啡2mg的方法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9]。②董薈等的研究表明[10],利用藥物(2%利多卡因5ml聯合地塞米松2mg或1%利多卡因10ml聯合嗎啡2mg)。進行星狀神經節阻滯和頸淺叢神經阻滯能有效治療腹腔鏡術后頸肩痛,有效率高達97%。但此種方法要求的技術含量高且存在相近神經被阻滯的可能,不太容易被患者接受。③術前20分鐘靜脈緩推氯諾昔康8mg,術畢淺靜脈接微量鎮痛泵用于婦科腹腔鏡術后鎮痛可以顯著減輕頸肩部酸痛且不良反應少[11]。④林冰等的研究表明[12],吸氧聯合5%Sb靜脈用藥用于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頸肩痛有良好的效果。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予以吸氧,主要是堿化血液,減少CO2吸收后對機體的影響,促進術后恢復。而小蘇打則可使血CO2結合力提高,兩者結合使用可加速體內CO2代謝,較迅速的解除患者術后頸肩痛癥狀。

物理療法:⑴在物理療法中配樂康復操是認可度最高的一種方法。具體方法[13]:①深呼吸:來回4次;②左右翻身各4次;③屈膝來回4次;④按捏肩甲部位:左右手交叉捏拿左右肩肌群各4次;⑤手指并攏放在肩上向前向后轉動肩關節各20次;⑥做擴胸動作4次;⑦雙手舉高向上、向下4次;⑧按摩膈肌下緣及腹部4次;(按壓時避開切口)時間約15~20分鐘,術后6小時可在床上完成。另外電磁波治療和微波儀器治療均可解除或減輕患者術后頸肩痛。⑵按摩穴位加上四肢反復伸展及床上左右翻身[14],可擴大腹膜的吸收面積,使殘留的CO2盡快彌散,以利于氣體吸收,從而減輕CO2對膈肌、腹壁的刺激導致的疼痛。此方法簡單易行,且可增加護患關系,但應提前對護士進行穴位按摩的培訓,以免造成其他的損傷。⑶有研究證明呼吸訓練可作為婦科腹腔鏡手術后膈下(及由此產生的頸肩痛)疼痛的緩解措施[15]。其理論依據:①深呼吸及縮唇呼吸可增加潮氣量和肺泡通氣量,也使得肺的順應性增加,通過呼吸肌群的主動參與呼吸,促進肺內殘留氣體排出,減少死腔通氣量。②縮唇和深呼吸訓練時,呼吸無用功較小,能避免呼吸肌疲勞,從而增加了呼吸的有效性。③利于全麻術后正常的通氣功能恢復。④通過腹肌主動地舒張與收縮,增強膈肌的上下運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殘余CO2的吸收,也可加快物經呼吸道代謝至體外,適度過度通氣,有利于降低CO2彌散入血后血液中HC03-含量。⑤患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調整呼吸的過程中,可起到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的作用。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李煜等認為韓氏儀做超前鎮痛[16],能有效降低婦科腹腔鏡術后肩背痛的發生率及疼痛程度,其中雙側頸神經叢阻滯點+雙側合谷穴電刺激組效果更好,因其穴位刺激達到無針針灸的止痛效果,且沒有扎針之痛。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可考慮聯合應用幾種方法。如從術中開始,至術后的干預及配樂功能操的執行,鼓勵患者早期活動配上穴位按摩和呼吸訓練,相互之間協同作用可以更加迅速減輕術后頸肩疼痛,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隨著時代的進步,腹腔鏡將成為未來婦科手術的標準術式,并有著廣闊的前景。如何避免微創中的各種疼痛將仍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形成氣腹的CO2氣體的溫化、濕化;是否有一種可行的方法盡量排盡術后殘留的氣體或者能否用另外一種氣體代替CO2形成氣腹且不會造成各種并發癥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同時婦科專業護士應參加腹腔鏡手術的培訓學習,掌握護理要點及術后常見各種并發癥的種類、原因、臨床表現、好發時間及常規處理措施,才能預防并發癥造成的嚴重后果,保障腹腔鏡的治療效果,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1 尹善德,陳蕾,王藹明,等.婦科腹腔鏡術后膈下積血對肩痛的影響.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28(23):2175-2177.

2 魏培翰,曹其武.180例腹腔鏡術后頸肩痛的相關因素分析.西部醫學,2008,20(3):542.

3 張陽德.內鏡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09.

4 胡華玉.腹腔鏡術后頸肩痛的護理效果觀察.臨床護理,2009,21(47):150-151.

5 馮雪梅,曾彩媚,李金連.腹腔鏡手術發生頸肩痛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83-84.

6 徐玉云.婦科腹腔鏡手術的調整對并發癥的影響.醫護論壇,2010,7(2):160-163.

7 鄭柳榕,毛巧云,張傳玲.手術中應用肩墊對婦科腹腔鏡術后頸肩痛的影響.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10,20(4):49.

8 姚啟娥,張廣俠.改變對婦科腹腔鏡手術后非切口疼痛的影響.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10,11(12):38.

9 徐公元,程翔,陳勤廣,等.腹腔內給藥治療婦科腹腔鏡術后非切口疼痛.現代醫院,2007,7(5):64-65.

10董薈,周平義,黃堯文.腹腔鏡手術后頸肩痛的防治.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5,5(10):856.

11戴王月,李世杰,仲吉英.可塞風用于婦科腹腔鏡術后非切口疼痛的臨床觀察.現代醫藥衛生,2004,2O(2):83-84.

12林冰,王美麗,侯興華.吸氧聯合5%Sb靜脈用藥對婦科腹腔鏡手術CO2所致頸肩痛的治療研究.中國臨床實用醫學學,2010,4(3):58-59.

13伍春蘭,龍雋,鄭小青,等.功能康復操對預防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非切口疼痛效果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1-3.

14黃麗紅,伍春蘭,彭文湃,等.穴位按摩解除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非切口疼痛效果觀察.護理學雜志,2007,22(24):7-9.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180

鼻心肺反射,已被大家廣泛認可,并且給予很大關注。臨床觀察到鼻腔填塞后很多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當解除鼻腔刺激后上述不適癥狀消失,此類接受鼻腔手術的患者,圍手術期未改變藥物的使用,術前抗生素應用時未出現胃部不適,當手術后或鼻出血行鼻腔填塞后則出現胃部不適。

2005年1月~2011年1月鼻部手術或鼻出血行鼻腔填塞患者5120例,其中出現明顯胃部反應55例,發生率10.7%。鼻-胃反射是否存在,尚不十分清楚。從臨床觀察資料表明,鼻與胃亦存在著某種反射聯系,以此調節胃部的功能活動;但在某種情況下,亦可因此構成某些胃部疾病的基礎,故及時識別并采取阻斷反射的有效措施,可減少相關疾病及不適的發生。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55例,男38例,女17例,平均年齡35.2歲。55例均為青壯年。本組患者平日無胃病、肝病及咽炎史。15例因鼻中隔矯正手術后出現,25例因鼻竇炎行鼻內鏡術后出現,9例因鼻腔出血行前后鼻孔聯合填塞后出現,6例因鼻腔出血行前鼻孔填塞后出現。

填塞方法:本組填塞前均采用2%地卡因局部麻醉及3%麻黃素收縮鼻腔,42例鼻腔填塞油紗布,13例鼻腔填塞膨脹海綿。55例均未改變鼻腔填塞前后所使用的藥物。

結 果

55例均在鼻腔填塞后2~12小時出現不同程度胃部不適。51例出現惡心,嘔吐。4例出現腹痛。且鼻腔手術創面較大、填塞物較多、填塞壓力較大的患者較早及較重的表現出胃部不適。當抽出填塞物胃部不適漸消失。

討 論

鼻心肺反射弧的存在:鼻心肺反射較為成熟,傳入纖維系鼻黏膜的三叉神經末梢,經過中樞的三叉神經核及迷走神經核,傳出纖維至支氣管平滑肌、心肌活動,致不同程度的肺及循環功能的改變。

迷走神經的通路:迷走神經為第10對腦神經,是腦神經中最長,分布最廣的一對,含有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迷走神經支配呼吸、消化兩個系統的絕大部分器官,如心臟等器官的感覺、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經損傷可收起循環、消化和呼吸系統功能失調。迷走神經為混合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經背核,此核發出的副交感節前神經纖維,在臟器內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經節內換神經元后,發出副交感節后神經纖維分布到胸、腹腔的臟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的活動。一般內臟感覺纖維的胞于頸靜脈孔下方的下神經節內,其中樞突止于孤束核,周圍突也分布于胸、腹腔的臟器。迷走神經是腦神經中行程最長,分布范圍最廣的神經,于舌咽神經根絲的下方自延髓橄欖的后方出入腦,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之后下行于頸內、頸總動脈與頸內靜脈之間的后方,經胸廓上口入胸腔。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經的走行和位置各異。左迷走神經在左頸總動脈與左鎖骨下動脈之間下降至主動脈弓的前面,經左肺根的后方,分出數小支分別加入左肺叢,然后在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細支參與構成食管前叢,并向下延續成迷走神經前干。右迷走神經經右鎖骨下動脈的前面,沿氣管右側下降,繼在右肺根后方分出數支,參加右肺叢,然后分出分支在食管后面構成食管后叢,在食管下端合成迷走神經后干。迷走神經前、后干向下與食管一起穿膈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至賁門附近,前、后干分為終支。

鼻-胃反射須更詳盡的探討:當鼻腔經過刺激后,經鼻黏膜的三叉神經末梢,經過中樞的三叉神經核及迷走神經核,傳出纖維不僅支配肺及心臟,也支配胃部的功能活動。有誘發胃腸反射的生理基礎。臨床解除鼻腔刺激后胃部反射消失。雖然引起胃腸道反射的原因較多,但本組均排除食物及藥物的干擾,臨床觀察:鼻-胃反射有明顯的相關性,由于缺乏動物實驗,尚待進一步深入探討。了解鼻-胃反射的意義和鼻心肺反射一樣,對臨床工作有一定指導意義,對于敏感的患者;應盡量減少鼻腔刺激或改進填塞方法、材料減少鼻-胃反射。或提前給予止嘔藥物應用,以減少患者不適。

參考文獻

1 孫啟錚,蕭軾子.鼻肺心反射.鼻反射神經癥及其臨床問題,1982,5:261-263.

2 柏樹令,應大君,主編.系統解剖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414-417.

3 Jackson RT:Ann Otal Rhinol Laryngol,1976,85:65.

4 Angell JJ,et al.tJ Physiol,1972,220:673.

篇6

祖國醫學認為,腹部,為人的脾胃(指人的消化系統和功能)所在,是營衛氣血的發源地,對人的生命有著重要的影響,即所謂:胃者水谷之海,水谷盈也,主壽。摩腹可以充實五臟,通和六腑,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癥,使人百病能消,得以長壽。

現代醫學則認為,人體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如肝、膽、胃、大腸、小腸以及泌尿生殖系統的膀胱、子宮等,都在人體的腹腔內。腹部可謂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大本營,食物在胃部被消化,到達小腸后營養被吸收,廢物則通過結腸、直腸等排出體外。摩腹可以促進或抑制胃腸道的蠕動,加速腹腔各臟器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道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增加消化液分泌,增進胃腸壁的吸收功能,進而使食物能被充分消化吸收,有益于人體健康。經常性的摩腹還能使胃腸及腹部的肌肉力量增強,增強腹肌功能,消除腹部多余脂肪,同時對神經反射系統有較好的調節作用。

摩腹除了以上所說的養生保健作用外,還有一些不為人所知的好處,這主要表現在:

預防胃腸道潰瘍 現代醫學認為,胃酸分泌過多是發生消化性潰瘍的重要因素之一,經常摩腹,可以對胃腸道起到外部機械刺激作用,從而促使胃腸粘膜產生前列腺素,阻止胃酸過量產生,起到預防胃腸道潰瘍發生之功效。

防治便秘和胃腸功能失調 摩腹還可使腸壁的迷走神經叢的纖維張力發生變化,產生電興奮,摩腹時,其手法就相當于一種低頻的振動信號,與植物神經叢和平滑肌信號響應范圍相近,使得胃腸蠕動在摩腹的誘導下,產生同步反應,從而糾正胃腸的功能紊亂,使便秘、胃腸功能亢進者得以恢復正常。

降壓 摩腹使得腹腔血管床擴張,循環容積擴大,外周阻力隨之下降,從而可起到輔助降低血壓的作用。

防治失眠 由于摩腹使得腹腔血管床擴張,循環容積擴大,一部分血液流向腹腔血管床,可使大腦產生生理性供血不足,使人產生睡意,進而起到促進睡眠的作用。

減肥健美 摩腹不失為減肥健美的好方法。其方法是:取仰臥位,以肚臍為中心,用雙手旋摩的方法,每天堅持1~2次,每次30分鐘左右。長期堅持,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如能配合適當節食和運動,效果將更好。

篇7

    【關鍵詞】  腹腔鏡  結腸直腸癌  外科手術

    我院于2007年3月—2009年10月行46例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結果滿意,現總結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組共46例患者,術前均行結腸鏡與病理檢查。男24例,女22例;年齡31—68歲。升結腸癌10例,橫結腸癌9例,直腸癌18例,乙狀結腸癌8例,直腸癌伴左肝葉轉移1例。Dukes  A期12例,B期11例,C1期15例,C2期7例,D期1例。

    1.2手術方法  全麻下患者取頭低腳高截石位,建立氣腹,分別于臍下置觀察孔,于左右麥氏點及左、右鎖骨中線置操作孔,置入腹腔鏡、超聲刀及操作鉗。常規探查腹腔內臟器,明確有無腹內臟器轉移及腹腔種植,并結合術中結腸鏡進一步明確腫瘤所在部位。在腫瘤近端置一棉帶扎緊腸管及其系膜,用超聲刀切開后腹膜及腸系膜,分離腸系膜下血管至根部,用鈦夾先將血管夾閉,然后用打結器將不吸收的4號、7號絲線結扎近端血管兩次,這樣可大大節省切割器帶來的高昂費用。升結腸、橫結腸及降結腸腫瘤患者解剖游離系膜后,距腫瘤遠端約10cm處用切割閉合器切斷腸管,然后在下腹作約3—5cm長的麥氏切口,提出斷離的腸段,在腹外距腫瘤近端10cm處切除腸段,再將腹腔內遠端腸管拖出,與近端腸管吻合。對于乙狀結腸癌和直腸癌,于腫瘤上緣約15cm處用超聲刀分離乙狀結腸系膜至腸系膜下血管處離斷,然后用超聲刀做盆腔的銳性解剖清掃,保護雙側輸尿管,進入直腸后間隙,于骶前筋膜前方用超聲刀在腹腔鏡直視下銳性分離,達腫瘤下緣5cm處,并保留自主神經叢。如果腫瘤下緣距緣5—10cm,則循盆筋膜壁層和臟層的界面,在自主神經內側進行銳性解剖,產生一個不間斷的、光滑的整體標本。小骨盆內銳性解剖清掃腫瘤遠端5cm的全部直腸系膜組織,即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在肛提肌上保留2—5cm腸段,用吻合器做結直腸吻合。如果腫瘤下緣距緣小于5cm,則作腹會陰切除,于腫瘤上方15cm處用切割閉合器切斷腸管,近端腸管拖出至左下腹造瘺。

    2  結果  

    本組全腹腔鏡切除術45例,其中結腸癌根治術25例,Dixon術10例(TME7例),miles術6例,中轉開腹1例,1例直腸癌伴左肝葉轉移患者行手輔助腹腔鏡Miles術及肝左葉部分切除術。手術時間160—210min,平均180min,術中平均出血100ml。無鄰近臟器及輸尿管損傷,無手術死亡。全部患者于術后72小時內恢復腸道功能并下床活動,排尿功能良好,保肛患者括約肌功能良好。1例患者出現會傷口感染。術后病理,高分化腺癌18例,高中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11例,低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并黏液腺癌2例。隨訪3個月至2年半,其中1年后發生肝轉移3例,均為Dukes C期和D期伴肝轉移患者。4例見腫瘤的復發和轉移,至今生活質量均良好。

    3  討論

    腹腔鏡結直腸手術越來越顯示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尤其是在腹腔鏡結直腸手術良性疾病的優越性更是得到公認。由于結腸的淋巴引流與原發灶呈扇狀分布,肝、脾曲以及橫結腸腫瘤,清除結腸中動脈的淋巴結以及大網膜豐富的血供,行腹腔鏡結腸癌切除術較易徹底切除。直腸上1/3段腫瘤也相對比較容易切除。對中下段直腸癌患者相對比較困難,其原因在于要根部解剖離斷腸系膜下動靜脈、顯露上腹下神經等等。

    筆者的經驗是盆腔游離采用向后游離,然后向左,再向右,最后分離前方的方法,直視下沿直腸固有筋膜和骶前筋膜間疏松組織間隙游離,直達尾骨尖,保留盆腔神經叢,超聲刀切開直腸锨骨筋膜,肛尾韌帶。其附著處細游離切斷直腸膜,直至直腸遠斷端擬吻合縱肛肌層“裸化”。側韌帶及直腸前間隙可用超聲刀仔細游離。電凝止血。然后在腫瘤下端從遠2—5cm用Endo—GIA離斷直腸。近端直腸置入釘鉆頭,荷包縫合還納腹腔,縫合切口,重建氣腹。腹腔鏡直視下經置入29—33mm吻合器,對合釘鉆頭,激發吻合器,完成結腸—直腸、結腸—肛管吻合。而對于直腸中下1/3段腫瘤由于TME的提出和運用,使得其保肛率明顯提高,而術后的局部復發率明顯下降或會操作同開腹。腫瘤及以下腸道經會切口提出在腫瘤上端近側10cm斷直腸,近端還納腹腔經擬造屢口提出造屢。同開腹手術一樣,腹腔鏡行結直腸癌手術也應遵循無瘤原則,完整切除腫瘤,切緣充分,清掃相應淋巴結,避免術中腫瘤撕裂或穿孔等。

    腹腔鏡手術為結直腸疾病的手術治療提供了一種創傷小、恢復快、瘢痕輕的方法。但由于其開展時間尚短,其遠期療效須在大宗病例隨機的前瞻性研究性及循證醫學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探索,才能得到全面正確的評價。

篇8

[關鍵詞] 腹腔鏡; 腰椎前路融合; 應用解剖; 臨床進展

[中圖分類號] R6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13-43-03

腰椎前路手術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流行,通常認為前路腰椎融合技術指征為治療后路手術失敗且仍有癥狀者、脊柱不穩或畸形導致機械性腰痛。前路手術可以避免椎管內神經騷擾現象,且不影響腰脊柱后柱的穩定性,但腰椎前路開放手術創傷大、住院時間長等缺點以及持續的傷口疼痛或麻木、腹部疝、大血管損傷和男性患者的逆行等[1,2]并發癥時有發生。隨著腔鏡攝影成像技術和手術設備的發展,使內窺鏡技術輔助現代微創技術手術成為現實。1991年Obenchain[3]報道了首例腹腔鏡下L5~S1髓核摘除術,開創了內窺鏡技術運用于前路脊柱手術的先河。隨著Thomas Zdeblick[4]于腹腔鏡下L5~S1椎體間Cage融合術的開展,腹腔鏡入路被廣泛用于腰椎前路手術中,特別是被廣泛用于前路腰椎融合術中,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下面就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腰椎前路解剖及手術中的應用進展做一綜述。

1 腹腔鏡技術的應用解剖學研究

腹腔鏡下腰椎前路手術技術與常規開放性手術不同,不僅需特殊的腹腔鏡脊柱手術器械,而且手術技術復雜,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學習曲線以適應鏡下操作和不斷積累經驗以獲得熟練的顯微技術。因此,臨床應用前有必要通過尸體解剖學研究和動物實驗來了解腹腔鏡下腰椎前路手術入路的解剖特點,并熟練掌握其手術操作技巧,目前許多學者開展了腰椎前方主要血管及神經的解剖學研究。

1.1 血管解剖

腹主動脈及分叉部、下腔靜脈及匯合部與下腰椎關系的研究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Andas[5]與Vraney[6]分別應用計算機成像技術對腰椎椎體前方解剖進行了分析,發現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與鄰近組織的位置關系存在著很大變異,尤其是靜脈系統。Ebrahiem等[7]選取40例尸體標本進行腰骶椎前方動、靜脈的解剖學研究,結果在L5 ~S1椎間盤區域的手術空間寬度可達55.7mm。2001年,Tribus等[8]對35例尸體標本L5~S1椎間盤與周圍血管的解剖位置關系進行了研究后得出與前述相同的結論,測量出下腔靜脈匯合點到L5~S1椎間盤上緣距離平均為18mm,左髂總靜脈到右髂總動脈平均距離為33.5mm。為了解L5錐體以上血管對手術帶來的影響,Lee等[9]在MRI又對腰椎前方解剖進行了研究,得出腹主動脈及分叉部,以及下腔靜脈及匯合部相對于腰椎的位置關系均存在較大變異,腹主動脈分叉點和髂總靜脈匯合點主要分布在L4椎體上半至L5椎體上半;由于動脈、靜脈及其分叉點、匯合點影響,L3-4,L4-5椎間盤不能直接暴露,須作動靜脈充分游離牽開,在L3-4間隙主要是動脈遮擋(動脈幾乎占椎體中央),在L4-5椎間隙由于分叉點及匯合點影響顯露較為困難。在國內,呂國華[10]等進行了腹腔鏡下腰椎側前路手術入路的解剖學實驗研究,記錄腰椎前主要毗鄰血管的解剖學參數,分析得出腹主動脈分叉角男性平均54.9°、女性平均59.0°,髂總靜脈匯合角度男性平均61.4°、女性平均64.9°;其余解剖學參數與前面學者得出的相近,可以看出顯露下位腰骶椎以經腹腔入路為宜,而顯露上位腰椎以經腹膜后間隙入路為宜。

Jaskwhich等[11]對腰椎間盤后、外側區域進行解剖學研究發現,節段性血管距離相應下位椎間盤邊緣平均為10~13mm,而L5-S1為7mm。易西南等[12]對腰椎側面節段血管和神經的應用解剖研究表明,L1、L2、L3和L4動、靜脈恒定走行于相應椎體的中央溝內。張烽[13]等也對腰動、靜脈的走行及與相應椎體的位置關系研究:L1、L2和L3動、靜脈走行、分布比較恒定,恒定走行于相應椎體的中央偏下水平,但L4動、靜脈走行變異較大,其中36.7%(11例)走行于L4-5椎間隙表面。

1.2 神經解剖

脊神經與周圍毗鄰結構的關系研究也有重要意義。Jaskwhich等[11]對腰椎間盤后外側區域進行的解剖學研究發現,椎間盤鄰近相應下位神經根突出時易壓迫相應下位神經根。Suh等[14]應用尸體解剖和椎管內造影術對腰神經起點與椎間盤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注意到腰叢、腰骶干普遍存在變異,尤其是腰骶干。隨后Katirji等[15]在臨床手術中證實了腰骶干的變異存在,椎間孔外口處L3~L5脊神經距下位椎間盤的距離逐漸增加。若手術時操作不規范、解剖不清晰,容易損傷相鄰上位脊神經。

目前脊神經與腹主動脈及下腔靜脈的位置關系也有一些研究。張烽等[13]研究測量了椎間孔外口處L3~L5脊神經與腹主動脈后緣的距離(左側手術窗)及與下腔靜脈后緣的距離(右側手術窗),結果顯示左側手術窗大于右側,差異有顯著性,因此左側手術窗大于右側。所以,臨床上行椎間盤切除、極外側椎體間融合術時采取右側臥位、左側切口為佳,但左側腰交感干走行于下腰椎的左前方、手術窗內,必須仔細辨認,以免損傷。

1.3 骶正中血管、腰交感干、上腹下叢、輸尿管與下腰椎解剖關系

研究發現,骶正中血管靠近中線沿L5椎體下行,在L5-S1行ALIF時應注意此血管,必要時結扎。腰交感干位于腰椎體前外側,腰大肌內側緣,右交感干前方有下腔靜脈遮擋,左交感干沿腹主動脈左緣下行,向下經髂總動、靜脈后方與骶交感干連接,行ALIF時應注意保護。上腹下叢在第5腰椎與兩髂總動脈圍成的三角區內行ALIF時容易損傷,男性患者易導致術后逆行,因此術中需注意保護,盡量使用鈍性分離和骨膜下剝離。輸尿管距腰椎體相對較遠,行ALIF時一般不會損傷輸尿管。

以上所得的數據都是從尸體標本上得出的結果,但經過防腐處理的尸體標本血管的彈性等與生前的活體可能存在差異,所得數據有不可避免的試驗誤差。從尸體標本上得到的解剖數據只能大體上了解血管的分布情況,對于具體某個人的血管位置及變異情況是很難估計的,所以為了體現患者的個體化、特征性,有少數術者在術前對腰骶前血管行3D-CTAV檢查,幫助我們了解具體到每個人的血管分布情況,術前指導我們進行手術方式的抉擇,選擇最佳手術方式,更好的指導臨床手術治療。

2 腹腔鏡技術在脊柱前路手術中的臨床應用

2.1 腹腔鏡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應用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介入治療方法中,經皮腰椎間盤突出髓核切吸術、激光汽化術、等離子髓核成形術、椎間盤內熱療技術及臭氧[16]等都不能做到徹底清除髓核和修復破損的纖維環組織。傳統的開放式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由于是直視下操作,可以避免損傷馬尾神經及脊神經根,視野廣、操作空間大、髓核摘除較為徹底;但往往切口大、剝離組織范圍廣、對腰椎后部結構及腰背肌損傷嚴重、出血多、術后康復時間長,術后存在髓核摘除不徹底致再突出、瘢痕組織粘連壓迫神經根或硬膜囊等[17]一系列手術失敗綜合征,導致二次手術。經腹前路腰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手術需離斷部分腹部肌肉,創傷大、術后恢復慢[18]。腹腔鏡下腰椎前路突出椎間盤髓核摘除術是介于保守治療與手術開放治療之間的一種技術,其損傷小、出血少、康復快,符合微創技術治療理念,患者和家屬都容易接受;與后路相比,最大的優點在于不侵入椎管、不破壞脊柱后柱結構。由于治療在腹腔鏡監視下進行,因而能安全方便、最大限度地摘除病變髓核組織,使椎間盤充分減壓。與前路開放手術相比:a)手術創傷小、出血少;b)纖維環減壓孔確切,髓核摘除徹底;c)術后臥床時間短(2~3d下地),恢復快,有利于殘留髓核組織擠出;d)脊柱穩定性影響??;e)手術重復性好。

經臨床實踐證明:近期療效確切,但要嚴格掌握適應證、禁忌證,規范技術操作,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2.2 腹腔鏡技術在前路腰椎融合術中的應用

前路的腰椎融合(ALIF)首先是Burn1933年報道的,以后Lane報道了經腹的ALIF治療椎體滑脫,而Iwahara則報道了經腹膜外的ALIF,現在ALIF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椎體滑脫、椎間盤退行性變、脊柱不穩定和第二次手術。而腹腔鏡下行腰椎融合始于1995年,James等[19]最先報道了腹腔鏡下前路腰椎融合術;接著一些學者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其結果顯示:手術平均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平均傷口引流、平均住院時間與前后路開放相比均有顯著優勢。應用腹腔鏡輔助在L5-S1節段進行椎間融合手術入路簡單易行、手術并發癥較少,微創優勢顯著,已成為國外多中心定型術式。而對于L4-5及以上節段的融合,因大血管和髂腰靜脈阻擋,輸尿管、腹內容物和神經結構等因素影響,腹腔鏡技術的應用尚有爭議,一般為L3-4,L4-5腹膜后入路操作;近年來主張應用小切口技術進行L4-5以上節段的融合[20]。從脊柱融合的角度講,前路的優點有融合率高,損傷神經的可能幾乎為零的優點。但在前路的暴露過程中有可能損傷腹動、靜脈及髂總動、靜脈。

2.3 腹腔鏡技術在腰椎滑脫癥治療中的應用

腰椎滑脫癥在下腰腿痛疾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在人群中的發生率約4%~5%,主要以退變性和峽部裂性病變多見。目前常用的手術方式為:減壓+復位+內固定+融合。前路椎間融合方法通常有開放與微創技術兩種,國內外介紹的文章也比較多。腹腔鏡的主要優勢在經后路微創復位后再從前路將其融合固定,既避免后路或后外側入路融合進入椎管的弊端,又避免前路開放手術帶來的大創傷與出血,加快患者的術后恢復,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無腦脊液漏、傷口感染及馬尾神經牽拉傷等并發癥。

2.4 腹腔鏡技術在治療腰椎結核治療中的應用

在全身骨關節結核中脊柱結核的發生率最高,約為50%,而腰椎約占20%,發病率較高。與傳統手術相比,腹腔鏡技術選擇側前方入路不進入腹腔,避免了對腹腔臟器的干擾和污染,手術在電視屏幕下操作,放大了手術視野,可使術者更全面、更仔細地觀察病灶,提高了徹底清除結核病灶的可能性;且易于觀察和避開椎旁血管,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黃強民,王建龍等在1998年報道了在腹腔鏡下行腰椎結核和腹后壁膿腫的手術治療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3 腹腔鏡技術的適應證及禁忌證

腹腔鏡下的手術指征與開放手術相似,但具體的手術適應證與禁忌證的把握應根據所選的手術方式及術者的技術水平而定;可以進行腰椎畸形(側彎、駝背及椎體滑脫),腰椎間盤的退變、創傷、腫瘤、感染以及以前行后路腰椎融合失敗者,后柱缺陷或不穩需要前路腰椎手術;禁忌證主要有椎管骨性狹窄、腰椎椎體滑脫(>Ⅱ°)、精神性腰痛、腹腔嚴重粘連等,隨著器械的改進及術者水平的提高,禁忌證的范圍可縮小。

4 并發癥

從并發癥上分析,腹腔鏡轉為開放手術和血管損傷等鏡下常見并發癥較高,Regan等1999年總結腹腔鏡下腰椎間融合術的并發癥發生率為16.9%,Escobar等[21]總結135例發現腹腔鏡組并發癥的發生率(20%)高于開放組(4%)。腹腔鏡輔助下前路腰椎間融合操作技術復雜,可能是造成術中并發癥較高的主要因素。術中為達到有效的腹膜后間隙顯露和鏡下操作空間維持,需要完整的腹膜來保持充氣狀態。如通道建立和操作過程中腹膜有破損,氣體進入腹腔使腹膜后間隙縮窄,從而造成手術失敗。同時鏡下血管與腰大肌間隙以及節段血管和髂腰靜脈辨認困難,亦容易損傷主要結構。其主要并發癥有以下幾個方面:

1)腹腔血管損傷。Zdeblick[22]報告的100余例腹腔鏡脊柱融合術中有4例因腹腔血管出血而改為行開腹手術。主要是使用器械不當引起髂靜脈出血,其中1例因患者有7次腹腔手術史,腹腔粘連嚴重,視野不清所致。Regan等[23]報告的215例腹腔鏡脊柱融合手術中,腹腔血管損傷發生率為2.8%(6例)。Lieberman等[24]的報告中也有骶前靜脈損傷的情況,47例中有1例(2.1%)因骶前靜脈出血而轉為開放手術。2)逆行。Zdeblick報告的68例男性患者中有4例(6%)發生逆行,其中3例術后3~6個月恢復,1例為永久性損傷,可能是誤傷副交感神經叢所致。Regan等[23]報告的發生率為5.1%。3)輸尿管損傷。發生率較低,多在術后2周,患者有肋腹部疼痛時才表現出來,可通過經皮置入輸尿管樹脂印模并導尿而逐漸恢復。4)置入物移位。Regan等[23]報告的215例患者中,僅有1例發生BAK裝置移位。5)椎管內神經根損傷或椎間盤組織突入椎管。Zdeblick報告1例術后L4,5神經機能異常,CT檢查發現L4,5椎間盤突入L4神經孔。次日即行后路椎間盤摘除、神經根管擴大術,術后下肢運動正常,感覺卻異常。6)腹腔粘連。Levrant等統計的124例腹腔鏡手術中,發生腹腔粘連79例,發生率為64%,但無較大不良后果。其他并發癥如切口感染、肺不張或肺部感染、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靜脈炎等也不能忽視。因為此項技術開展的時間較短,尚未見有遠期并發癥的報道。

5 前景及展望

腹腔鏡技術已有近20年的歷史,但至今在脊柱外科的臨床應用中還存在一些不同意見,如適應證的把握、如何明確疼痛的來源、融合后相鄰節段退變等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明確。作為一項新技術,腹腔鏡下前路技術的拓展需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最基本的應當把握患者無心理障礙、癥狀持續至少半年、保守治療無效且經單獨椎間盤造影疼痛激發實驗證實。隨著微創技術及手術器械的發展,腰椎手術大部分將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如在腹腔鏡下行人工髓核及人工椎間盤置換、腰椎腫瘤的切除及腰椎重建、腰椎骨折行椎體擴張成型及前路鋼板內固定;還有脊柱的基礎科學如BMP-2等在椎間融合技術中的應用,激光、射頻技術在腰椎手術中的應用等,可進一步推動腰椎手術微創化的發展;機器人及計算機導航技術的發展為腰椎微創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所有新技術一樣,腹腔鏡技術在脊柱前路手術中的應用也存在學習曲線,初期需要普通外科和脊柱外科醫生協同進行,并發癥發生率也可能高于開放手術。但總的說來,腹腔鏡技術在脊柱外科前路手術中的早期臨床應用結果是令人鼓舞的,而且隨著微創技術和理念的不斷進步,我們期待更多的腰椎前路手術可以在腹腔鏡下完成。

[參考文獻]

[1] Andrew A,Gumbs,MD. The open anterior param-edian retroperitoneal approach for spine procedures[J]. Arch Surg,2005,140:339-343.

[2] Issada Thongtrangan MD. 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urgery: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Neurosurg Focus,2004,16(1):1-10.

[3] Obenchain TG. Lapar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a case report[J]. J Laparoendosc Surg,1991,1(3):145-149.

[4] Thomas Zdeblick TA.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lumbar fusion:preliminary results[J]. Spine,1993,18(7):983-991.

[5] Andas,Aakhus,Skaanes KO,et al. Anterior perforation in lumar discetomies:A report offour cases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a CT study of the prevertebral lumbar anatomy[J]. Spine,1991,16(1):54-60.

[6] Vrantomy RT,Phillips FM,Wetzel FT,et al. Peridiscal vascular anatomy of the lower lumbar spine:an endoscopic perspective[J]. Spine,1999,24(21):2183-2187.

[7] Ebrabeim NA,Rongming X,Farooq A,et al. The quantitative anatomy of the iliac vessels and their relation to anterior lumboscral approach[J]. J Spinal Disord,1996,9(5):414-417.

[8] Tribus CB,Belanger T. The vascular anatomic anterior to the L5/S1 disc space[J]. Spine,2001,26(11):1205-1208.

[9] Lee CH ,Seo BK,Choi YC,et al. Using MRI to evaluate anatomic significance of aortic bifurcation,right renal artery ,and conus medullaris when locating lumbar vertebral segment s[J]. Am J Roentgenol,2004,182(5):1295-1300.

[10] 呂國華,王冰. 腹腔鏡下腰椎前路手術入路的解剖學實驗研究[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3,13(9):558-561.

[11] Jaskwhich D,Zimlich R,Glaser J. Anatomy of the posterolateral disc region[J]. Am J Orthop,1996,25(9):628-630.

[12] 易西南,沈民仁,羅剛,等. 腰椎側面節段血管神經的應用解剖[J].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5,23(5):470-473.

[13] 張烽,段廣超,金國華. 下腰椎極外側椎體間融合術的應用解剖[J].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7,17(11):859-861.

[14] Suh SW,Shingade VU,Lee SH,et al. Origin of lumbar spinal roo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vertebral discs:a cadaver and radiological study[J]. J Bone Joint Surg Br,2005,87(4):518-522.

[15] Katirji B,Wilbourn AJ,Scarberry SL,et al. Intrapartum maternal lumbosacral plexopathy[J]. Muscle Nerve,2008,26(6):858.

[16] Cosma F. Minimally invasive oxygen-ozone therapy for lumbar disk herniation[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03,24:996-1000.

[17] 趙志堅,陳永義. 腰椎間盤突出癥再手術44 例原因分析[J]. 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2(17):134-135.

[18] Robert W,Ikard MD.Methods and complications of anterior exposure of the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e[J]. Arch Surg,2006,141(13):1025- 1034.

[19] James FZ,Bailey BH,Brown MJ. Instrumented laparoscopic spinal fusion[J]. Spine,1995,20:20-29.

[20] Michael Payer MD,Cyrille Sottas MD. Mini-open anterior approach for corpectomy in the thoracolumbar spine[J]. Surgical Neurology,2008,69:2532.

[21] Escobar E,Transfeldt E,Garvey T,et al. Video-assisted versus open anterior lumbar spine fusion surgery:a comparison of four techniques and complications in 135 patients[J]. Spine,2003,7:729-732.

[22] Zdeblick TA. Laparoscopic spinal fusion[J]. Orthop Clin North Am,1998, 29:635-645.

[23] Regan JJ,Yuan H,McAfee PC. Laparoscopic fusion of the lumbar spine: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evaluating open and laparoscopic lumbar fusion[J]. Spine,1999,24:402- 411.

篇9

[摘 要] 從神經生理學角度探討得氣與針刺效應的關系。針刺一定穴位后,產生的針感途徑是以軀體傳入沖動為主,而通過軀體神經與植物神經在穴位下血管叢形成的匯合區,又引起內臟傳入纖維發出的沖動對臟腑的調整功能。穴位傳入信號與內臟器官發出的沖動在大腦皮層區又相互匯合,這也是針刺調整臟腑功能與強調得氣感一致性的基礎。

[主題詞] 得氣;針灸效應;針刺感應;神經元,傳入/生理學;神經元,傳出/生理學ApproachtoRelationbetweenNeedlingSensationResponseandAcupunctureEff

ectsLiuHongju(GansuCollegeofTCM,Lanzhou730000,China)

[Abstract]

Therelationbetweenneedlingsensationresponseandacupunctureeffectsis

exploredfromtheviewpointofneurophysiology.

Afteraneedleisinsertedintoanacupoint,

theneedlingsensationresponseistransmittedmainlybyso

maticafferentnerves,

passingthroughtheconvergentareaformedbyautonomicnervesandsomatic

nervesandthevascularplexusundertheacupointandinducingthenervousimp

ulseofvisceralafferentnervestoadjustthefunctionofinternalorgan

s.Thentheafferentsignalsofacupointandimpulsefrominternalorgansconvera

geatthecerebralcortex,

whichisabasisofidentityofacupunctureregulatingfunctionofinternalorga

nsandobtainingneedlingsensation.

[Keywords] Deqi(GettingQi);NeedlingSensationR

esponse;AcupunctureEffects;Neurons,Afferent/physiol

;Neurons,Efferent/physiol

祖國醫學認為,穴位乃是“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之處,它外絡肢節,內屬臟腑,是人體臟腑之氣、經絡之氣輸注聚結于體表的位置。穴位作為一個感受裝置,在針刺作用下,通過相應的神經通路,引起各種相應的機能活動;同時穴位又作為一個效應裝置,在神經、體液或內臟活動影響下,表現出某些機能或理化特性,即經穴―臟腑相關性。既然腧穴具有診斷與治療雙重作用,那么針刺一定穴位可達到調整臟腑功能的目的,即所謂氣至病所。在臨床實踐中,非常重視得氣感,可以說良好的針感是良好的治療效應的標志之一(但不排除無針感而有治療效應)。現代研究也表明針感越強,療效越好?!鹅`樞?四時氣》:“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靈樞?九針十二原》:“刺之要,氣至而有效……”,這說明得氣與氣至病所是一致的。近年來,分別研究針感的傳導路徑、經穴調整臟腑功能的傳導路徑的有關報道頗多,但卻相互脫節,甚而有矛盾之處,皆不能完整說明得氣與治療之間的一致性,以下就此問題從神經生理學角度來探討二者的契合點。

1 體節論

人體在胚胎早期,胚體由40對體節沿胚體中軸連接而成分狀結構,每一原始分節包括體軀部、內臟部和神經節段三部分。由神經節段向體軀部和內臟部分別發出體軀神經和內臟神經,將這兩部分聯成一整體,構成了脊椎動物和人體的原始機能局部單位,以后隨著胚體的生長、分化,體軀部形成未來的四肢、軀干(皮、肌、骨),內臟部形成未來的內臟器官(中空及實質器官),神經節段即成為未來的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主要為脊髓。隨著機體的發育,神經中樞趨腦性化,高位中樞成為超分節結構,僅在脊髓和腦干仍保持著節段狀或節段狀痕跡結構。在后來的個體發育過程中,無論內臟變化成什么形狀,肢芽如何向外伸展,體軀部的皮節、肌節怎樣向遠處變位、轉移,其神經根怎樣排列組合成形態復雜的神經叢,但在機能上仍然保持著節段性的支配關系,即其原來所屬的節段支配領域保持不變。每個體節就是一個以神經節段為中心,并經過體軀、內臟神經聯系的表里關系、內外統一的整體。如果在成體上切斷一個神經根,肢體上出現的麻痹區,仍然能夠反映出胚胎期節段支配的特點。不過此時是通過重新組合后的幾個節段神經的各一部分纖維實現的而已。通過十四經綜合對比,例如對督脈、任脈、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陰肺經以及手少陰心經等觀察到經絡穴位的配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與神經節段的關系相一致,尤其是以軀干的腹、背側部的吻合更加典型。將其穴位主治病癥的特點逐一地與神經節段支配關系加以核對,發現其中絕大部分同神經節段反射聯系一致。

2 軀干部腧穴主治與神經節段性支配相關規律性形

成軀干腹部、背側部的脊神經主要是胸神經,其神經有規則地從脊髓兩側發出,穿出神經孔后又分成前支和后支。后支較細,穿過肌肉分布于背側正中線兩旁;前支較粗,行于內、外肋間肌之間,沿肋骨向前行,末端達胸,在腹壁正中線兩旁,由深面穿至皮下形成前皮支。該前皮支又分為內側支與外側支,前者呈分節狀,排列均勻,分布于胸、腹壁正中線上,左右兩側相互對應,并不重疊;前皮支的外側支也呈分節狀排列,分布于正中線兩旁約1寸處。這些分支還發出小分支分布于相鄰的上下2分支中間的皮膚上,上6對肋間神經分支分布于相應的肋間肌、胸壁皮膚和胸膜壁層;下5對肋間神經和肋下神經除了支配相應的肋間肌外,還分布于腹部前、外側壁的肌肉、皮膚、腹膜和腹膜壁層。胸神經的后支也保持著胚胎期的分節狀,彼此不吻合成叢,后支穿過橫突間隙、骶棘肌、椎旁肌肉到達皮下時也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其內側支分布于背側正中線上,左右密切相接,但互不重疊;后支的外側支也呈分節狀,分布于脊柱兩側,大致與椎骨的排列對稱,并與胸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相對應,其中胸部背側的分支較短,但到肩部者較長,向外可達肩胛岡附近。軀干部、腹部的經脈有任脈、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軀干前面的神經分布均保持著節段狀的規律,彼此距離均等,排列勻稱。而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也恰好是距離均等(同身寸)地排列。另外在前正中線兩旁的穴位都位于上、下相鄰的2分支之間,并且穴位附近有其小分支分布。軀干背部的神經分布亦都保持著節段狀的規律性,背部正中線及其兩旁的穴位分布與軀干前部相似,也是有規律的排列,并且與脊神經后支的分布相吻合,其上部的后外側支較長,而該處的穴位在外側的分布就比較密集,二者顯示出相關規律性。

從軀干部、腹部腧穴的功效、作用來看,與神經節段性支配也具有一致性。如任脈腧穴膻中穴處分布著自T5的軀體神經,由T5發出的植物神經分布到肺臟和心臟,而膻中穴具有主治咳嗽、哮喘、心悸、胸痛等肺部和心臟多種疾患作用;下脘穴處分布來自T9,T10的軀體神經,由T9,T10發出的植物神經分布到胃、小腸、肝、膽、胰、脾,而下脘穴具有主治各種上腹疼痛、嘔吐、消化不良、黃疸等與上述器官有關疾患的作用;關元穴處分布著來自T12的軀體神經,由T12發出的植物神經分布到子宮、輸卵管、腎臟與輸尿管,而關元穴具有主治遺尿、遺精、尿閉、崩漏、月經不調、不孕、產后惡漏不止、腹瀉、腎炎等泌尿生殖系統疾患的作用(膀胱、卵巢、等器官雖然沒有分布著來自T12的交感神經,但卻分布著來自T11的交感神經,即關元穴與膀胱、卵巢、等器官處在相近的節段區內)。足太陽膀胱經背腰部兩排縱行穴位的節段都明顯地與脊髓節段相對應,也與主治的內臟器官相對應。

3 問題的提出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認為穴位治療內臟器官疾病,可能是通過軀體傳入―內臟傳出途徑實現的。但在四肢部,僅從皮節、肌節的神經節段來解釋,的確困難。如內關穴分布有正中神經本干及其骨間掌側神經,前臂內、外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等,它們的軀體性節段不會超過臂叢的C5~T1,這顯然與心臟T1~T5和胃T6~T9所屬節段相差甚遠。足三里穴分布有腓深神經本干和隱神經、腓淺神經等,它們的軀體性節段不會超過腰叢的L1~T4和骶叢的L4~S4,這與胃T6~T9、小腸T6~T10所屬節段相差較遠,由此是不能解釋經穴治療內臟疾患的特異性的。

4 經穴交感神經節段支配

在不排除經穴通過軀體傳入―內臟傳出的聯系前提下,外周經穴的交感性傳入沖動,通過脊髓中樞促使相應的交感傳出,從而導致臟器運動的特異性反射活動,即強調內臟傳入―內臟傳出這一反射路徑。全身經穴按交感神經支配區域可劃分為14個穴段[1],見表1。

表1 全身經穴交感神經支配區域

在穴段內的任何一點,原則上都可以有節段較為一致的交感性神經支配,也都可能有相似的治療作用。根據這個觀點,我們就可以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外周血管的交感性(內臟性)傳入神經可沿血管壁和腦脊神經伴行,或者先與血管壁的交感神經伴行,又呈鄰近節段性加入腦脊神經,爾后再以多種方式通過交感神經干,最終經后根進入脊髓。在脊髓內形成了“(外周)內臟傳入―內臟傳出(交感)”的特異性反射聯系,與此同時,臟器的生理病理變化所引起的神經沖動也可通過“內臟傳入―(外周)內臟傳出”和“內臟傳入―(外周)軀體傳出”兩種反射,從而影響外周穴位處的種種變化,這就是“氣至病所”或經穴―臟腑相關性的神經學基礎,以下分別說明。4.1 軀干部交感性神經節段支配從胚胎到成體,軀干的神經節段基本保持一致。外周的肋間神經、腰神經按一定節段呈橫行排列,并且與脊柱兩側的交感神經干有明確而相應的交通支,所以軀干部的交感性神經節段參照脊神經節段就可以了。

4.2 頭面部交感性神經節段支配按胚胎學解釋,頭面部的主要血管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在胚胎時是分別由腹主動脈根部和背主動脈根部發生、發展而來的。因此在成體上,軀體性神經與交感性神經的節段性相差較大,頭面部除腦神經外,脊神經節段為C1~C4,頭面部血管的交感性神經節段為T1~T4,按解剖學解釋,來自頸上、中、下神經節的交感性神經纖維構成頸動脈叢,又隨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等分布于面、耳、眼、鼻、口和頭頸等處,這些部位血管的內臟性感受器及其傳入神經,可經各支動脈、頸總動脈叢、相應的神經節,將該處的感受信號傳向脊髓的T1~T4節段;再者胸部臟器如心臟、支氣管和肺等的脊髓中樞也在T1~T5節段。這樣,頭面部血管與胸腔臟器就有了相似的交感性神經節段,它們有可能在相應脊髓內會聚。

4.3 上肢部交感性神經支配上肢血管的交感性神經節段T2~T9大致可分為2部分,前側面和后側面。由于前側面的節段較低,所以其交感性神經支配可能主要是以T2~T9中的下幾個節段為主,那么屬前側面的三陰經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鄰近部位的交感性神經節段也是這樣。后側面的神經節段位置較高,所以其交感性神經可能主要是以T2~T9中的上幾個節段為主,上肢后側面的三陽經穴位及其鄰近部位的交感性神經節段也是同樣。那么三陰經腧穴都能主治胸腔、腹腔的許多臟器病癥(如胸腔臟器的交感性神經節段為T1~T5,橫結腸以上的腹腔臟器為T6~T12;三陽經穴位基本上能與頭面部(相應的交感性神經節段為T1~T4)疾病有關。例如內關穴主治心臟疾患,針刺后內關穴區血管的內臟性傳入神經沖動,可增加或降低脊髓T2~T9的下幾個節段的興奮性,這種興奮性的變化會使心臟(通過星狀神經節)傳來的神經沖動受到反射性影響。外關治療耳聾、耳鳴、頭痛、腮腺炎等病癥。頭面部的交感神經支配主要在T1~T4節段,外關所在上肢外側面主要影響T2~T9上幾個節段的興奮性,這樣上肢后側面穴位與頭面部交感神經的會聚就可能形成“內臟傳入―內臟傳出”的特異性反射。

4.4 下肢部交感性神經節段支配下肢內側面的三條陰經和后側面的一條陽經即膽經共36穴及其鄰近部位的交感性神經節段主要是以下肢T10~L3節段中的下幾個節段為主;外側面的2條陽經21穴及其鄰近部位的交感性神經節段主要是以下肢T10~L3節段中的上幾個節段為主。內側面36穴主治下腹和盆腔器官(相應的交感性神經節段T10~L3)病癥,外側面21個穴位主要對腹腔臟器(橫結腸以上相應的交感性神經節段T6~T12)病癥。如足三里穴的交感性神經支配以T10~L3節段中的上幾個節段為主,與橫結腸以上腹腔器官的神經節段T6~T12有部分重疊,所以足三里能治療腹痛、胃病、腸炎、消化不良等病癥。同理,三陰交能治療月經不調、經閉、小便不利、遺尿等病癥。

5 針感的傳入路徑

在各種組織刺激中可引起針感反應者,仍以刺中神經的發生機會最多。電生理實驗也證明穴位針刺的感覺信息是由神經傳導的,針刺內關或神門時,在受試者有得氣感的同時,恰好能在肘部及腋部正中神經上同步地記錄到動作電位。針感包括施術者與患者兩方面含義,施術者針下得氣感就是一種隱性氣至病所表現。臨床還觀察到針刺環跳穴時,針感沿坐骨神經方向傳導,病人則有酸麻脹痛感。這些表明針刺得氣是以軀體傳入神經為主導。而針刺調整臟腑功能則主要是以交感性神經(內臟傳入纖維)為主,那么怎樣解釋針刺有得氣感而后達到好的治療效應這一關系呢?

有研究發現人體足三里、闌尾穴解剖中皮神經和深層血管體表的深度,恰好和針刺臨床上的淺得氣、深得氣深度一致,穴位深層還可見到腓總神經與脛深神經分支到脛前動脈,并與動脈上的交感神經叢相吻合。腎經的復溜穴內有脛神經到脛前動脈血管支的吻合支;心包經的勞宮穴內有正中神經和尺神經發出的到血管的吻合支;合谷穴有來自拇指掌側總神經的血管支;三間穴下有食指掌側固有神經發出到血管的分支。另有研究證實穴位針感點在深層組織內,穴位下的血管、神經(干、支、束、叢)、神經游離末梢或各種特殊感受器等組織結構和針感的形成密切相關。進一步實驗研究表明穴位針感點內血管壁上的植物神經和血管平滑肌有可能參與針感和針刺效應的形成。也就是說穴位下軀體神經與血管周圍或血管壁植物神經叢相聯系的吻合支或匯合區,很可能就是溝通軀體神經與植物神經之間機能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樞紐與通路,也是得氣感與針刺效應同時伴發的原因之一。

6 結論

軀體性神經與植物性神經在血管叢形成匯合區,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神經相聯系的樞紐。由此可推測出針感形成的大致路徑:針刺穴位所引起的軀體性和內臟性感受器興奮后,所產生的傳入沖動在外周由混合神經主要由軀體性神經纖維向中樞傳遞,最終經丘腦上達大腦皮層。針刺效應的大致過程:針刺產生的沖動由混合神經主要是由內臟傳入性纖維傳遞至脊髓,再發出內臟傳出纖維到達由相同節段支配的內臟器官。內臟器官發出的神經沖動與針刺信號在中樞的傳導特點也是較為一致,穴位傳入信號能夠到達內臟性神經的皮層投影區。得氣感與針刺效應在穴位處以及大腦皮層區都有相互銜接、匯合區,可以推測針感與針刺效應是保持同步一致的。

7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腦積水 腦室腹腔分流術 并發癥 顱腦外傷

側腦室-腹腔分流術是治療外傷性腦積水應用最廣泛的方法[1],但手術后并發癥也較多。2003年3月~2008年9月收治行側腦室-腹腔分流術患者45例,術后出現并發癥8例,發生率22.9%?,F分析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外傷性腦積水患者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齡24~68歲,平均36歲。全部經頭顱CT和(或)MR1檢查,診斷明確。

手術方式:全組患者均采用側腦室-腹腔分流術。手術應用博納公司鳳凰管,根據腰穿測壓相應選擇不同壓力分流管,其中中高壓管1例,等壓管8例,中低壓管25例,低壓管1例。在全麻下施行,于外耳道后及上方4cm處作4cm長直或弧形皮膚小切口,顱骨鉆孔后硬膜切小口,腦室管在導芯的引導下送入側腦室內5~7cm,分流管泵閥均安置在耳后乳突后上方的皮下,用皮下隧道器打皮下隧道,經頸前外方及胸前壁至劍突下腹壁,切小口。將分流管埋入皮下隧道內,然后將腹腔管由腹壁小口置入腹腔內25~35cm,遠端盡量置于盆腔,縫合切口。分流管除腦室端外均未固定。術后抗感染1周左右。

結 果

手術后發生并發癥8例,男6例,女2例;年齡24~68歲。其中2例為術后分流管阻塞,1例為腦室端,1例為分流管泵閥阻塞;術后急性硬膜外血腫1例;術后腹痛5例,經對癥處理于1周內消失。分流管阻塞2例中腦室端1例為外院術后阻塞來診,予更換引流管;另分流管泵阻塞1例,改用中低壓管后,均未再復發。急性硬膜外血腫1例經手術清除顱內血腫后治愈。5例腹痛患者經對癥止痛處理后緩解。

討 論

分流管阻塞是分流手術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根據文獻報道,其發生率14%~58%[2,3],本組發生率低(2例,5.7%),可能與手術例數少有關。分流管阻塞主要分為腦室端、腹腔端、分流管泵閥及分流管全程阻塞,其中以前2者多見。本組1例阻塞在腦室端,另1例則發生在分流管泵閥。腦室端阻塞多因腦組織、凝血塊、細胞蛋白成份沉淀或脈絡叢包裹堵塞。近端阻塞,也可出現在分流閥處。多因重度腦積水分流術后,腦皮層塌陷,短期內腦膨脹復位慢,出現雙額、顳、頂硬膜下積液。在頭部運動不協調,生成慢性硬膜下出血,而至分流管阻塞。分流管遠端堵塞主要是因為大網膜包裹,管端周圍炎癥及異物所致腹腔端堵塞[4]。對分流管阻塞有效的預防方法包括:術前早期腰穿或腦室外引流,放出血性腦脊液及降低腦脊液蛋白,防止分流管內阻塞;根據腦脊液壓力選用合適分流裝置;腦室端置入長度適當,避免被脈絡叢包裹;為避免分流管插入腦實質造成阻塞,可在超聲或CT引導下置管[5]。引流管遠端植入盆腔,避開大網膜;同時積極排除管腔內蛋白凝塊、壞死組織、血塊等,術前控制腦脊液蛋白在

術后消化道癥狀:腦室-腹腔分流術后患者早期會出現腹脹、腹痛、惡心、嘔吐或食欲下降等癥狀,主要為腦脊液對腹膜的刺激所致,一般1周左右可消失。腦積水患者腦脊液中的白細胞和蛋白增高時,腹腔端管周圍可能出現炎性水腫,被大網膜包裹,出現腹膜炎、腹水等現象;另外抗生素的應用也可引起消化道癥狀。由于為非特異性癥狀,常不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但它給患者帶來精神負擔與痛苦,需醫生及時處理并安慰患者。也有腹腔端分流管造成腹腔臟器損傷,如腸穿孔、橫膈穿孔、陰道穿孔的報道[6]。臨床上表現為腹膜刺激征、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因此應密切觀察患者腹部情況,如出現癥狀時給予處理,經對癥處理不減輕而加重時應進一步檢查確定是否有其他情況存在。本組5例(14.3%)患者有消化道癥狀,多為腹膜刺激征,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

術后顱內血腫:術后顱內血腫以硬膜下血腫多見,歸結其原因為手術時顱內壓力發生變化,腦組織隨壓力波動而出現擺動,橋血管受到牽拉,斷裂出血所致。一般而言,顱內減壓后繼發出血的原因有減壓速度過快,腦組織發生大幅度擺動;腦皮層的小動脈或小靜脈破裂出血[1];非外傷性血腫常因動脈瘤及動靜脈畸形出血而形成;凝血機制障礙。因此,術中不可過度釋放腦脊液,清亮即可;術后不可過早下地活動。

術后感染:術后感染是比較重的并發癥,它出現在顱內感染,分流管皮下感染,腹腔感染。根據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約為5%~10%[3,5]。術后感染常在近期發現,其原因有原有顱內或腹腔內有不明顯的炎癥,營養狀況差,抵抗力低或有明顯的異物反應,反應強烈以及術中分流管污染等。術后感染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手術的無菌操作是預防顱內感染的關鍵,再者盡可能的縮短手術時間;縮短分流裝置的暴露時間,減少分流調整的次數;術前、術后全身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基礎分流術后感染率很高時,這種效果很顯著;爭取皮下隧道自頭皮切口至腹部皮膚切口一次成型以減少皮膚切口感染的機會;提高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在分流術前長期使用類固醇激素患者具有更多的感染機會。因此,對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輸注白細胞及新鮮血,并嚴格控制免疫抑制劑的使用。保持分流管通暢也是預防顱內感染的關鍵,注意止血,防止血腫形成。一旦出現感染,及早拔除分流管,全身抗生素治療。

分流不足和分流過度:主要與分流管的選擇有關,一般來說,分流管可分為控制壓力、抗虹吸及控制流量3種,各有其優點,但都可導致過度引流(如裂隙綜合征,反復近端梗阻)或引流不足(分流管堵塞、持續腦室擴張)[7]。分流不足是由于分流閥的壓力與患者顱內生理壓力不相匹配造成的。分流不足造成術后擴大的腦室未縮小,患者癥狀不緩解,還有分流管阻塞。本組1例由于選用分流閥壓力高,造成分流管內腦脊液長時間不流動,而致阻塞,經改用中低壓管后好轉。分流過度由于分流管的兩端存在著順液流方向的位置落差,故易產生虹吸,導致顱內負壓,引起腦脊液過度引流。易引起術后顱內血腫、顱內積氣、硬膜下積液及裂隙性腦室綜合征。因此,選用合適的分流管,術中緩慢放出腦脊液可以減少分流過度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江基堯,朱誠,羅其中.現代顱腦損傷學[M].第2版.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4:368-370.

2 姚長義,梁傳聲,公茂青.成人交通性腦積水腦室-腹腔分流失敗原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9,16(2):119-121.

3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076-1088.

4 王秉玉.腦積水分流失敗的有關因素.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J].1997,24:89-91.

5 湯浩,雷霆,李齡.腦積水分流術后感染的研究新進展[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5,10(6):47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