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腹腔鏡聯合手術范文

時間:2023-04-05 06:04: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宮腹腔鏡聯合手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宮腹腔鏡聯合手術

篇1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等優點,但其早期并發癥也不容忽視,術后24小時是護理的關鍵期,如觀察處理不及時則影響手術成功率及患者康復,甚至導致嚴重后果。宮腔鏡和腹腔鏡聯合手術可以同時實施宮腔內與盆腔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發揮兩種微創手術的最大作用,可大大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和治療的有效性、安全性。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2月行宮腹腔鏡聯合手術患者140例,現將手術護理配合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140例患者,年齡23~51歲,平均37歲。其中不孕癥78例,慢性盆腔炎10例,子宮肌瘤5例,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10例,多囊卵巢綜合征15例,功能性子宮出血10例,子宮縱隔2例,多發性子宮肌瘤7例,節育環異位3例。所有患者手術順利,手術護理配合到位,患者術后恢復良好。

1.2 手術方法:患者行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腹部、陰道、外常規消毒,鋪無菌巾,氣腹針呈45°~60°,從臍部插入腹腔,建立人工氣腹,氣腹成功后,拔出氣腹針,改頭低腳高位。臍部行套管椎穿刺置10mm套管,下腹左右兩側行套管椎穿刺,分別置5mm和10mm套管。行宮腔鏡手術時,將患者復原,調節膨宮壓力為100~150mmHg,灌流液速度為200~300ml/min,電切輸出功率為80~100W,電凝輸出功率為50~70W。配制防粘連液(乳酸納林格氏液500ml,內加糜蛋白酶400U、慶大霉素8萬U、地塞米松10mg),放入腹腔內預防粘連。

2 護理配合

2.1 術前訪視:手術前由手術室護士到病房做術前訪視,仔細查對病人的各項術前準備工作是否完善,向患者作自我介紹,交代術前常規準備及注意事項,向患者發放術前訪視宣傳單,具體介紹手術室環境、麻醉方法及配合要點等有關知識,并將圖譜展示給患者。結合圖片、文字、語言等方式達到先入為主的目的,使患者能夠在術前即對實施的手術有較為全面的了解。

2.2 與麻醉師的配合:術前與麻醉師進行溝通,了解麻醉用藥、劑量、給藥速度,麻醉師對建立靜脈通路位置選擇的要求及特殊配合的要求等,以便在操作并與麻醉師配合時做到心中有數,爭取縮短麻醉誘導時間,并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麻醉。

2.3 手術設備及器械的準備:手術前應仔細檢查器械,設備功能是否完善,數量是否齊備,消毒是否合格,防止術中因設備故障、器械缺少、不配套等原因延長手術時間。

2.4 巡回護士、器械護士的配合:巡回護士、器械護士一起陪護病人進手術間。巡回護士手術開始前將室溫調至22~24℃,建立靜脈通路。將主機放置于合適位置,接通電源,檢查好各開關,將電刀負極板貼于患者肌肉豐富處,并連接各種管道和導線,避免攝像頭和冷光源導線打折、扭曲,保持圖像清晰,輸出良好,管道暢通。器械護士應熟練掌握手術步驟及腔鏡器械的安裝,提前30 min洗手,將熏蒸消毒后的腔鏡器械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拭干,按要求安裝好各組件[1]。腹腔鏡器械和宮腔鏡器械分別擺放于兩個器械臺上,以便于護士根據手術情況迅速準確無誤的傳遞器械;通過這些配合可以有效的縮短機器、器械到位時間,又一次為順利進行手術贏得了時間。

2.5 與手術醫生的配合:了解每一位外科手術醫生的操作習慣,在不違反無菌技術操作原則的基礎上,尊重并服從醫生的操作習慣,與醫生之間要始終保持相互默契,意見統一,從而做到工作高效率、配合高效率。

2.6 縮短麻醉蘇醒時間:宮腹腔鏡聯合手術,采用的麻醉是氣管插管吸入麻醉的方法,吸入麻醉的蘇醒過程即的排出過程為:組織血液肺泡體外,任何影響組織血液灌注及降低心排出的因素均可影響病人的蘇醒[2]。因此,配合麻醉師在手術結束前10~15 min停止吸入,改用異丙酚維持BIS(麻醉深度監測儀)于麻醉水平[2],并通過持續機械通氣,加快輸液速度,適應給予利尿劑等方法,縮短病人蘇醒時間。

3 小結

婦科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具有住院時間短、疼痛輕,失血少,術后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等優點[3]但各種器械使用頻繁,數量較多,只有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工作,培養優秀的??谱o士,提高手術配合者的熟練程度和操作技巧,并要熟悉手術者和麻醉師的操作特點,才能在手術中做到配合默契、得心應手,從而達到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患者痛苦的目的[4]。

參考文獻

[1] 郭利.最新醫院手術室護理操作技術與質量控制標準及考核評分指導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科技出版社,2008:262-263

[2] 莊心良,曾固明,陳伯鑾,等.現代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61,1007

篇2

【關鍵詞】

宮腔鏡;腹腔鏡;聯合手術;不孕癥

隨著婦科手術微創的興起和內鏡技術的普及與提高,宮、腹腔鏡聯合檢查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1]。本文對我院婦科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應用宮-腹腔鏡聯合診治的125例不孕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5例不孕癥患者行宮腔鏡-腹腔鏡聯合手術,患者年齡22~38歲,平均(30.2±5.6)歲;不孕年限為1~12年,平均(3.8±2.3)年。全部患者術前均行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術,均排除女方排卵障礙、男方不孕因素及免疫因素。

1.2 方法 患者于月經干凈3~7 d接受手術,術中取截石位,使用電視腹腔鏡系統,在全麻下腹腔鏡探查盆腹腔,根據盆腹腔及雙附件探查情況行相應的手術:盆腔粘連松解術、輸卵管傘端造口術、輸卵管整形術、內膜異位灶清除術、卵巢囊腫剝除術、多囊卵巢打孔術、肌瘤剝除術等;后置入宮腔鏡,根據宮腔及輸卵管開口探查情況行相應的手術:宮腔粘連松解術、黏膜下肌瘤切除術、內膜息肉摘除及子宮縱隔電切術等;同時在腹腔鏡監視下經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行通液檢查,注入稀釋美藍液50~100 ml,檢查輸卵管的通暢程度,術畢評估療效。

2 結果

本組均成功實施了宮腹腔鏡手術,無手術并發癥發生,無1例中轉開腹。發現有盆腔病變者107例,占85.6%,其中不孕原因居前3位依次是盆腔粘連及輸卵管阻塞(40.8%)、子宮內膜異位癥(21.6%)、子宮內膜息肉(6.4%)。術中采用全麻,患者無痛苦、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2~3 d出院,住院時間短,腹壁疤痕小,不影響美觀。術后隨訪給予輸卵管通液、指導受孕等。隨訪84例,已有34例自然受孕,5例采用輔助生殖技術而受孕。

3 討論

3.1 宮腔鏡、腹腔鏡聯合用于診斷不孕癥的價值 不孕癥病因復雜,女性不孕癥的發病率為3.5%~11.3%,發病因素包括:年齡因素、精神因素、營養因素、內分泌因素、機體免疫因素、先天發育及內外生殖器病變因素等。本組資料表明慢性盆腔炎和內異癥是導致盆腔性不孕的前兩位原因。

3.2 腹腔鏡聯合治療不孕癥的優勢 宮、腹腔鏡聯合應用在評價輸卵管通暢度,診斷盆腔粘連、子宮內膜異位癥、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腔內疾病等比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B超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2]。宮、腹腔鏡聯合應用能夠直視下全面評估整個盆腔及宮腔情況并給予對癥治療。一般認為宮腹腔鏡手術對于單純輸卵管粘連或傘端閉鎖或不完全阻塞的效果最好;子宮腔內黏膜下肌瘤、內膜息肉、宮腔粘連、子宮縱隔等不孕癥原因常規檢查不易發現,宮腔鏡可輕易診斷,同時在腹腔鏡監視下進行治療將更安全,子宮穿孔、水中毒等并發癥大大減少。宮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減少患者痛苦,同時對宮腔、盆腔內環境的干涉較小,避免加重原有的慢性炎癥及粘連,術后恢復快。

綜上所述,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充分發揮了微創的優勢,其手術時間短、損傷小、恢復快,并且在一次麻醉下可以對不孕的原因全面評價和明確診斷,在診斷的同時進行治療,手術安全,療效可靠,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 考 文 獻

篇3

【摘要】目的 探討宮腹腔鏡聯合鞘膜內子宮切除術的手術配合方法。方法 對40例患者實施宮腹腔鏡聯合鞘膜內子宮切除,術中做好護理,嚴密觀察病情,準確傳遞手術器械。結果 手術均順利完成,無1例因手術配合不當而引發的并發癥。結論 嫻熟、準確的手術配合是手術成功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宮腹腔鏡;鞘膜;子宮切除;手術配合。

宮腹腔鏡聯合鞘膜內子宮切除術在去除病灶、解除癥狀、恢復功能等方面已達到開腹手術治療的療效,并且有手術切口小、組織損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傷口疼痛輕、發熱及感染少、恢復快等優點。我院對40例患者施行宮腹腔鏡聯合鞘膜內子宮切除,效果滿意?,F將手術配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宮腹腔鏡聯合鞘膜內子宮切除術40例,最大年齡48歲,最小年齡34歲,平均年齡42.88±3.25,其中子宮肌瘤25例,子宮腺肌癥11例,宮血4例,有下腹部手術史4例。手術時間134.63±41.36分鐘,出血量164.00±61.72ml。

2 術前準備

2.1患者準備:術前一天手術室護士按手術通知單到病房進行訪視,仔細查閱病歷資料,了解病情,向患者及家屬說明腔鏡手術的優點,手術和麻醉的注意事項,手術人員的技術水平,麻醉方式和術中使用的先進儀器。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感受和需求,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做好心理疏導。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和失落的心理,鼓勵患者以最佳的心態接受手術。

2.2物品準備:德國產wolf電視影像系統,氣腹機、單、雙極高頻電凝系統,粉碎機,腹腔沖洗吸引器,子宮旋切器,血管閉合器,1號薇喬可吸收套扎線,全套腹腔鏡手術器械,常規進腹手術器械。做好整個手術儀器系統的安裝、連接。腹腔鏡手術的氣腹很重要,只有在充分氣腹下才能在穿刺時不傷及內臟及大血管,因此,護士在術前要認真仔細檢查二氧化碳儲罐,使之完好備用。器械及連線接均置低溫等離子滅菌器內滅菌備用。

3 術中配合

3.1巡回護士配合

3.1.1熱情接患者至手術室,認真核對,確保準確無誤。將室內溫度控制在22~25℃,相對濕度為40%~50%。正確選擇靜脈穿刺部位,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血管內膜損傷,開放靜脈通路,必要時開放兩條。將開放靜脈側手臂外展,以65~75°為宜,不超過90°。過度外展,腋部血管神經受牽拉壓迫,而損傷臂叢神經。囑術者及助手不能倚靠在外展的手臂上,并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避免長時間外展造成患者雙上肢及肘部不適。留置導尿管時,選擇型號合適的雙腔導尿管,在麻醉狀態下插入,動作輕柔,操作規范,深淺適宜,見尿后再插入1~2cm,確保氣囊在膀胱內,以防損傷尿道粘膜,氣囊內注入8-10ml生理鹽水,向外輕拉尿管,使氣囊部分貼于尿道內口上方達到固定的作用。

3.1.2護理 進行腹腔鏡操作時采取頭低臀高20°~30°的膀胱截石位,宮腔鏡操作時采取頭高臀低20°~30°的膀胱截石位,術中按需要隨時調整。 麻醉前擺放,邊操作邊詢問患者是否舒適,由于此時患者處于清醒狀態,身體知覺未喪失,能配合巡回護士完成每一步操作,明顯提高患者的舒適程度。將患者雙腿彎曲于腿托上,腿托應托住小腿處,窩處襯墊質地柔軟的海綿墊,并有3~5cm的厚度,才能保證長時間手術時腓總神經不受損傷。用約束帶將腿固定于腿托上,約束帶不要直接系于膝關節上,應固定在膝關節上3~5cm處,保持約束帶平整松緊適宜,以容一指為宜。腿托架不宜過高,雙膝上舉一般不超過30cm, 小腿處于水平位。雙腿分開110°~120°,保證患者肢體放置功能位,雙腿分開過大腓骨小頭壓于腿托上,導致腓總神經和肌腱的損傷[1],過小不利于手術操作。將高頻電刀的負極板貼于患者大腿肌肉豐富處,整個手術過程中使負極板保持干燥,患者的皮膚不能觸及任何金屬物,以防止灼傷。

3.1.3協助麻醉,采用氣管內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協助靜脈誘導、氣管插管,致使麻醉滿意。放置頭架平行于下頜角,氣管導管用繃帶固定于頭架上,防止插管移位或脫落。囑舉鏡者勿將雙手的力量加于頭架上,以防外來重力的壓迫,使頭架折斷發生意外。

3.1.4 眼睛的保護: 麻醉后眼瞼閉合不良者涂紅霉素眼藥膏,敷料遮蓋。

3.1.5病情觀察:氣腹過程中要認真檢測心率、呼吸、血壓,尤其是腹內壓,呼末CO2的變化,以防高碳酸血癥、心律失常的發生[2]。密切觀察靜脈輸液是否通暢,穿刺點有無腫脹,尿液的性質及量。腹腔沖洗液的溫度選擇用37-39℃左右接近人體溫度的無菌生理鹽水,以防止術后的寒戰、躁動和低體溫[3]。

3.1.6手術結束時的配合,術畢改平臥位時,先將兩腿依次放平,再將頭低臀高位改為平臥位。先將一側下肢緩慢放平,輕拍小腿肌肉,做被動屈膝運動,放平后測一次血壓,觀察心率、血壓的變化,再按同樣的辦法放平另一側,這樣使心血管系統有一個代償的過程[4] , 以免雙下肢同時放平引起血液瞬間轉移向下肢,導致有效循環血量的銳減。改平臥位之前,盡量吸盡腹腔內的液體,排除殘余二氧化碳氣體。由于頭低臀高位使腹腔內液體及二氧化碳氣體聚集于上腹部,刺激膈肌及膈神經導致術后患者肩背疼痛,同時患者身體重力向下集中在肩部,如果手術時間過長也可造成肩部疼痛,嚴重者可造成肩部的損傷[5]。

3.2洗手護士配合:洗手護士提前20分鐘洗手上臺準備器械,與巡回護士共同清點手術器械與敷料,積極主動配合手術。協助消毒鋪巾,理順各種導線避免互相纏繞影響操作,連接線的下端由巡回護士分別與相對應的接口連線。在臍孔下緣切口處插入氣腹針,建立氣腹,開始時低流量向腹腔內充入二氧化碳氣體,讓機體有適應的過程,然后高流量8ml/min充氣,使腹腔內壓力維持在12~14mmHg。根據手術步驟準確傳遞器械,隨時處理器械上的血漬,碳化物等。準備好套扎圈,打活結,由術者根據子宮大小,形態決定套扎圈的大小。將旋切下的子宮及時用標本袋裝好交巡回護士固定,術后送檢。整個手術過程備好碘伏小紗布,隨時擦拭鏡頭上的血漬。再次檢查各殘端,無出血,盡可能排盡腹腔內的液體及二氧化碳氣體,縫合切口,結束手術。徹底清洗、保養器械,滅菌備用。整個手術過程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和保暖。

4 體會

宮腹腔鏡聯合鞘膜內子宮切除術是一種微創手術,能在手術治療疾病的同時保持陰道生理解剖的完整性,維持主韌帶和骶韌帶對盆底的支持作用,保留了骶韌帶內的神經,不影響膀胱和直腸的功能,性生活不受影響,減少術中和術后的并發癥;又切除了宮頸移行帶和宮頸管內膜,減少術后宮頸殘端癌發生的可能性[6]。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防止了腸粘連,病人恢復快。因此,這是子宮切除的一種理想術式。為使手術順利進行,確保病人安全,手術室護士應熟練掌握手術步驟及配合要求,應注意以下方面。

4.1心理護理:術前護理人員必須以親切的語言對病人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說明手術的目的和過程,使病人相信醫護人員對她的手術方案和一切準備工作是認真負責和完善的,從而使病人放心,能愉快地配合醫生進行手術。術中經過術前的指導,大多數病人能配合醫生,但也有少數病人仍較緊張、怕疼,因此病人到手術室后,護士應很好地安慰,鼓勵并指導病人更好地配合手術,使病人因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而有安全感,消除緊張情緒。

4.2手術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嚴格遵守內鏡清洗、消毒規范:基本采用人工清洗,低溫等離子滅菌。術后在流水下反復沖洗,清除血液、粘液、折卸至最小單位,置1:200的多酶清洗劑中浸泡10分鐘,然后徹底清洗、漂洗、保養,鏡及附件必須達到滅菌[7],防止病原微生物進入機體。術后密切觀察體溫及皮膚愈合情況。由于嚴格的消毒滅菌,本組患者無1例發生感染。

4.3規范操作:巡回護士熟練掌握各種設備儀器的性能、使用步驟和連接方式,確保電源無故障,同時注意監測腹腔內壓力的變化,維持通暢的氣流量。洗手護士全面了解器械的名稱、使用方法和手術步驟,掌握套扎圈的打法,隨時擦拭器械上的血漬及電凝鉗上的碳化附著物,掌握腹腔鏡器械使用中的注意事項及手術進行中的故障排除,做到主動、快捷、正確與術者配合,確保手術順利,以縮短手術時間。

4.4合理安置手術,避免患者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而損傷。

4.5腹腔鏡手術所用器械及儀器精密、貴重,使用、清洗時輕拿輕放,洗凈擦干上油后,放入專用器械盒內,固定位置保存,纖維導光束使用過程中不得彎折扭曲,用后呈環狀盤好,以免損壞光纖,攝像頭、內鏡、光纖的鏡面禁用粗糙的物品清洗,以免損壞鏡面,冷光源、攝像主機監視器各旋鈕回復零位,除塵罩保護。

參考文獻

[1]盛菊麗.截石位手術患者防止腓總神經損傷的安置.護士進修雜志,2007,22(7):65-66.

[2]宋蕾,耿文真,徐秀杰,等.婦科腹腔鏡手術與的并發癥及其預防.腹腔鏡外科雜志,2005,10(5):271-273

[3]王宏梗.圍手術期寒戰的預防.國外醫學.麻醉與復蘇分冊,2000,(6):331-332.

[4]吳勤.王雙英.等.截石位術后患者兩種下肢平放方法對血壓和心率的影響 [J]. 護理雜志,2003,20(9):78

[5]李全福,馬會敏腹腔鏡手術與術后肩痛的相關性研究. 腹腔鏡外科雜志,2003,8(4):227-228.

篇4

0引言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見的良性腫瘤,它可生長在子宮的任何部位. 子宮肌瘤手術是婦科最常見的手術之一[1]. 近年來 ,隨著內鏡外科技術的蓬勃發展,出現了多種治療子宮肌瘤的內鏡手術方法[2]. 其中將宮腔鏡技術與腹腔鏡技術聯合起來,運用于子宮肌瘤的治療,既可同時處理宮腔與腹腔內的病變,又提高了宮腔鏡手術治療的安全性,避免患者再次入院的痛苦及麻煩,充分體現了微創手術的優點. 為此,我院自200101/200601先后對50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采用了宮腔鏡、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現將其治療方法及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我院婦產科就診的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50例. 年齡22~45(平均33.2±5.3)歲,孕次0~5次. 未育7例,有剖宮產手術史9例,多發性子宮肌瘤致宮腔嚴重變形16例,月經量明顯增多22例,合并附件囊腫7例,合并卵巢纖維瘤9例. 術前常規行B超及宮腔鏡檢查,了解肌瘤大小、位置及與宮腔的關系. 肌瘤1 cm×0.5 cm×0.5 cm~18 cm×8 cm×6 cm,肌瘤數目2~5個. 常規行宮頸細胞學檢查,月經不正常者行診斷性刮宮排除子宮內膜病變. 50例均無手術禁忌證.

1.2方法

手術時間一般選擇在月經干凈后卵泡期,以減少術中出血. 行全身麻醉,術中持續心電監護及血氧飽和度檢測. 采用膀胱截石位,安放舉宮器,擺動子宮以利手術操作. 手術設備與器械采用沈大內窺鏡有限公司生產電視宮腔鏡系統和德國WOLF公司生產的電視腹腔鏡系統. 所有患者置入腹腔鏡依次檢查子宮大小、形狀,雙側輸卵管、卵巢外形以及腹腔內病變. 在下腹部兩側增加2 個5,10 mm穿刺套管,插入無齒抓鉗或撥桿,推開腸管,分離粘連組織進行相關手術. 先于宮腔鏡下行宮頸子宮肌瘤切除術(TCRM). 充盈膀朧至子宮完全暴露宮底. 使用環形電極切除黏膜下或壁間內突子宮肌瘤,其中,有蒂肌瘤且直接暴露蒂部者,可將蒂部切除后直接取出,腫瘤較大者切塊取出;若不能直接暴露蒂部者,則由肌瘤兩側向中間部位切除,形成人工蒂部,夾住蒂部扭轉摘除;對于蒂部較粗者,則電切與扭轉結合;無蒂肌瘤需逐層切除,直至將肌瘤切除完全為止. 切割過程中應注意識別子宮肌瘤和包膜的界限,壁間內突子宮肌瘤的切除深度與子宮肌壁持平即可,切忌使切割環切向子宮肌壁. 術中可使用縮宮素,將肌壁內的腫瘤組織擠向宮腔,便于瘤體切除. 完成宮腔鏡操作后,可根據需要在下腹部穿入1~2根輔助穿刺套管,插入相應的手術器械,進行附件囊腫的剝除、卵巢纖維瘤及漿膜性子宮肌瘤的剔除. 手術過程中,當電極接近子宮角部或已達子宮肌壁較深部位時,應在腹腔鏡下注意觀察子宮漿膜面局部的變化,如出現小水泡、局部組織泛白或有瘀血斑,均說明子宮即將穿孔,應立即停止操作. 腹腔鏡監護中也可將光源調暗,子宮肌瘤受熱作用后脫水、皺縮、凝固,而出現強光帶,從而提示肌瘤切除的范圍和深度,防止漏切和子宮穿孔. 手術結束后,再次檢查盆腔有無積血或積液等. 如果發現子宮穿孔或活動性出血,可在腹腔鏡下行凝固或縫合處理. 術后1,3 mo隨訪,以后每半年隨訪一次.

2結果

50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在腹腔鏡監護下均實施了宮腔鏡手術,并聯合腹腔鏡進行了必要的腹腔鏡手術治療,無中轉開腹,手術時間(80±18) min,出血量(93±41) mL. 患者在宮腔鏡與腹腔鏡下聯合實施兩種以上的手術操作,其中:漿膜性子宮肌膜剔除15例,卵巢纖維瘤9例,附件囊腫7例,子宮修復19例. 其中6例宮腔鏡手術中不全子宮穿孔,均在腹腔鏡監護得以早期發現,腹腔鏡下所見子宮漿膜面局部蒼白,有水泡、瘀斑,行腹腔鏡下電凝止血并縫合處理,避免了開腹手術;5例子宮漿膜下肌瘤在腹腔鏡手術當中才得以發現,并被及時切除.

患者術后體溫最高37.6℃, 2~3 d后恢復正常, 均在術后當日及次日晨下床活動, 恢復正常飲食. 術后住院天數(4.1±2.0) d. 穿刺口處皮膚均為甲級愈合. 術后病理檢查均為子宮平滑肌瘤. 術后通過門診復診、電話及書信隨訪3~6 mo,未發現與聯合手術有關的并發癥.

3討論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婦女生殖器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1,3-4]. 對于有癥狀的子宮肌瘤,如出血或出現鄰近器官的壓迫癥狀時,其治療方法仍以手術為主. 隨著近年來腔鏡外科技術的引入,臨床上單獨使用宮腔鏡技術或腹腔鏡技術進行的子宮肌瘤切除術已相當成熟. 它不僅切口小,而且治療時間短,術后患者恢復快,減輕了傳統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5]. 而多發性子宮肌瘤,其發生部位多變,數目不定,大小不一的特點給單獨的宮腔鏡或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帶來了一定困難,經常出現瘤體切除不全,子宮穿孔等并發癥. 為此,我們對50例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施行了宮腔鏡與腹腔鏡聯合手術的治療方案,并對其術中、術后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

宮腔鏡及腹腔鏡聯合手術,是在一次麻醉下同時進行宮腔和腹腔兩種以上疾病診治的內鏡手術方式[6]. 我們通過對50例患者應用宮腔鏡與腹腔鏡聯合手術,并對宮腔和腹腔內兩種以上疾病實施了治療,無1 例中轉開腹,無因聯合手術增加患者的痛苦或延長住院時間. 其中,有5例子宮漿膜下肌瘤是在腹腔鏡手術當中才得以發現,9例卵巢纖維瘤及7例附件囊腫均是在腹腔鏡下手術切除的.

關于在宮腔鏡手術過程中發生的子宮穿孔、大出血及鄰近臟器損傷國內外學者均已有報道[7-8]. 子宮穿孔主要是由于電切割過深,加之帶電手術操作,致使術中作用電極穿透子宮肌壁而造成的. 本資料中6例子宮穿孔,均得以及時處理. 說明采用宮腔鏡及腹腔鏡聯合手術,可在腹腔鏡的監護下,動態觀察子宮漿膜面的變化,監測宮腔鏡作用電極的熱傳導效應,即因電切或電凝宮壁較深,發生子宮穿孔前,局部組織受熱,漿膜面可起水泡,或從腹腔鏡看到子宮漿膜面出現紅色亮光,并可及時撥開腸管,避免了對鄰近臟器的損傷. 即使子宮穿孔發生,也可立即在鏡下電凝止血與縫合修補,免除了開腹手術等處理. 通過腹腔鏡監護宮腔內手術,還能克服單純B超監護時宮腔內的雜亂回聲對超聲聲像圖判斷的影響,以及彌補超聲只能提示但不能處理子宮穿孔的局限性.

總之,在宮腔鏡和腹腔鏡廣泛使用的今天,將二者聯合的手術技術具有其顯著的優越性. 這種聯合手術是婦科內鏡技術的有效結合,其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與單一內鏡治療相比,只需一次麻醉,一期手術,就可解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宮腔內與腹腔內病變. 并且在腹腔鏡的監護下,能夠有效預防或及時處理宮腔內手術所造成的子宮穿孔,在多發性子宮肌瘤的治療中具有較高價值,值得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曹澤毅. 中華婦產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9: 1802-1826.

[2]穆榮梅,程志剛.子宮肌瘤手術治療進展[J].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5,11(3):506-508.

[3]朱文武,楊晶,張春芝,等. 40歲以上多發子宮肌瘤手術治療指征的變遷[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6,23(3):420.

[4]Farquhar CM,Steiner KA.Hysterectomy r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0-1997[J].Obstet Gynecol,2002,99:232.

[5]楊雋鈞,向陽. 微創手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與評價[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 20(8): 508.

[6]段華,夏恩蘭. 宮腔鏡與腹腔鏡聯合手術235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2,37(6):342-348.

篇5

[關鍵詞] 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宮腔鏡;腹腔鏡;輸卵管性不孕

[中圖分類號] R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1(c)-0054-02

隨著女性不孕癥發病率不斷上升,引起女性不孕的原因也在增多,輸卵管性不孕最為常見,約占女性不孕癥患者的40%[1]。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行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聯合宮、腹腔鏡手術診治輸卵管不孕癥11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09年3月~2012年3月來本院門診就診的女性不孕癥患者中,選出行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確診為輸卵管性不孕、且子宮腔形態正常的118例患者(共236條輸卵管)。年齡20~38歲,平均26.3歲,不孕時間2~9年,平均4.7 年。術前均行血、尿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傳染病檢查,心電圖、胸部X線片檢查及宮頸細胞學檢查均無手術禁忌證。男方常規行分析檢查回示均在正常范圍。

1.2 手術方法

手術日期選擇患者月經干凈后3~7 d。采用STORZ宮腔鏡、腹腔鏡、特制輸卵管導管、器械各一套。全麻完成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并頭低30°,留置導尿管后常規消毒鋪巾展單,放置舉宮器?;⌒吻虚_臍上緣約1 cm,穿刺第一個10 mm Trocar,穿刺成功后注入CO2氣體建立氣腹并置入腹腔鏡。右下腹麥氏點及左側對應點穿刺第二個10 mm Trocar、第三個5 mm Trocar為手術操作通道。進入腹腔鏡直接觀察患者盆腔及腹腔情況,了解輸卵管的形態改變、粘連范圍及梗阻部位。宮腔鏡可以觀察宮腔形態、內膜生長情況,宮腔肌壁的順應性及雙側輸卵管開口情況。根據術中所見病情分別行盆腔粘連松解術、輸卵管傘端閉鎖造口及成形術、輸卵管插管加壓通液術。所有輸卵管性不孕癥患者術中常規在腹腔鏡下行雙側輸卵管亞甲藍通液檢查。判斷輸卵管疏通成功的標準:(1)注入稀釋亞甲藍液后,腹腔鏡下觀察輸卵管內充盈并經傘端通暢流出,宮腔鏡下未見亞甲藍液回流;(2)推注過程無阻力、無反流;或開始有阻力有反流,加壓后阻力消失、無反流,提示輸卵管通暢。如注入亞甲藍液反復加壓推注在宮腔鏡下見亞甲藍液大部分反流,而腹腔鏡下觀察輸卵管不充盈,或充盈膨脹而傘端未見亞甲藍液流出,提示輸卵管阻塞、未疏通。術后常規用0.9%NaCl溶液沖洗盆腔,如有粘連,0.9%NaCl溶液沖洗后盆腔噴灑幾丁糖15 mL預防腸粘連。

2 結果

118例患者均在腹腔鏡下完成手術,無一例中轉開放手術。在腹腔鏡直視下常規行子宮輸卵管通液顯示:雙側輸卵管通暢14例,占11.86%(28/236);一側輸卵管通暢20例,占8.47%(20/236);輸卵管近端阻塞(間質部、峽部阻塞) 51例,占38.98%(92/236);輸卵管遠端阻塞(壺腹部及輸卵管積水) 53例,占40.68%(96/236)。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與宮、腹腔鏡診斷輸卵管阻塞符合率為79.66%(188/236)。宮、腹腔鏡下對84條輸卵管近端阻塞行輸卵管插管,術后重新疏通70條,失敗14條。宮、腹腔鏡下對92條輸卵管近端阻塞患者行輸卵管插管通液,術后重新疏通78條,失敗14條。腹腔鏡下對輸卵管積水行分離、壺腹部擴張、造口術32條。9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粘連,均在腹腔鏡下行盆腔粘連松解手術。子宮內膜異位癥54例,巧克力囊腫10例,子宮漿膜下肌瘤20例,子宮壁間肌瘤8例。術后隨訪106例3~36個月,平均17個月,宮內妊娠48例,妊娠率45.28%(48/106),異位妊娠10例。

3 討論

輸卵管性不孕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為輸卵管阻塞。輸卵管阻塞常以急、慢性盆腔炎癥所致,當輸卵管感染淋球菌、結核菌、衣原體、支原體或其它細菌感染后,可破壞輸卵管內膜上皮組織,使輸卵管管腔壁增粗、變硬。急、慢性盆腔炎還可以使輸卵管黏膜破壞而形成瘢痕,引起管腔狹窄或阻塞。直接導致與卵子無法結合,引起不孕。但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等非炎癥原因也在逐漸增加[2]。有報道不孕癥患者約有10%~20%存在輸卵管近端的阻塞,其中20%~30%可能是由于生理性痙攣所致[3]。

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是診斷輸卵管性不孕的常用方法之一,對輸卵管性不孕的診斷有重要意義[4]。但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僅能觀察輸卵管的通暢情況,準確性不高,不能判斷存在的盆腔疾病,有一定的局限性[5]。

宮腔鏡可以檢查患者宮頸管、子宮腔、雙側輸卵管開口情況,了解患者子宮內膜有無息肉、炎癥,有無子宮縱隔及損傷等,同時宮腔鏡還可以了解宮腔內的情況,對宮腔的病變同時行宮腔內電切術。應用宮腔鏡進行輸卵管插管疏通是治療輸卵管性不孕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主要適用于近中段輸卵管阻塞的診斷和疏通。直視下將導管直接插至輸卵管開口,沖洗輸卵管效果較佳,但單純的宮腔鏡不能解決輸卵管外部和盆腔內部的不孕因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腹腔鏡具有視野清晰、開闊、盆腔內幾乎沒有盲點的優點,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有利于保護盆腔環境,術后盆腔粘連輕、復發率低的優點,所以腹腔鏡手術已成為現代婦科診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微創技術之一。通過腹腔鏡不僅可以了解患者內生殖器的形態,準確判斷雙側輸卵管的通暢情況、卵巢排卵功能,而且可以評估患者盆腔有無炎癥、粘連及內膜異位病灶等;還可以同時行“盆腔粘連松解術、輸卵管傘端閉鎖造口術及輸卵管傘成形術”,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

本組118例患者在一次麻醉下,宮、腹腔鏡聯合運用,減少了二次手術操作,實現了兩種微創技術的優勢互補。通過術后隨訪,筆者發現118例患者術后宮內妊娠48例,妊娠率達45.28% ,較其他治療方式有很大的提高。但筆者還發現隨著輸卵管疏通成功后避孕時間越長,其輸卵管通暢率逐漸降低,所以筆者建議在輸卵管疏通成功后盡早懷孕,以防止避孕時間增加后盆腔內潛在炎癥再復發、從而加重盆腔粘連,以致影響輸卵管蠕動再次導致輸卵管性不孕或異位妊娠的發生。對間質部、峽部阻塞進行宮、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未疏通者,筆者建議患者盡早進行試管受精助孕治療[6]。

綜上所述,輸卵管性不孕患者在一次住院期間,一次麻醉下,同時進行了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聯合宮、腹腔鏡手術診治輸卵管不孕,不僅能夠快速、準確的診斷輸卵管性不孕,還可以通過聯合治療使輸卵管疏通率大大提高,提高了患者的妊娠率[7-8]。既節約了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又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診斷與治療同時進行。因此筆者認為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聯合宮、腹腔鏡手術診治輸卵管不孕癥是較理想的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 樂杰. 婦產科學[M]. 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 羅麗蘭. 生殖與不孕[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3] 夏恩蘭.宮腔鏡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實用婦科和產科雜志,2006, 22(1):21.

[4] Steiner AZ,Meyer WR,Clank RL,et al. Oil-soluble contrast during hysterosalpingography in women with proven tubal pateney[J]. Obstet Gynecol,2003,101(1):109-113.

[5] 徐雁飛,譚世橋. 腹腔鏡對女性不孕癥的診斷和治療[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6):338—340.

[6] 張燕,張四友,李光儀. 輸卵管插管聯合宮、腹腔鏡治療輸卵管性不孕的臨床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2008,23(30):4353-4354.

[7] 陳淑芳,張健. 宮腔鏡與腹腔鏡聯合診治輸卵管不孕后妊娠結局[J]. 中國臨床醫學,2009,16(6):923-925.

篇6

【關鍵詞】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子宮內膜異位癥;內膜息肉;妊娠結局

Effect of hysteroscopy combined with laparoscopy on the pregnancy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and endometrial polypsWANG Junling1, LUO Shuhong2. 1.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uangshi Maternal and Children Health Care Hospital, Huangshi 435000, Hubei, China; 2.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uangshi Central Hospital, Huangshi 435000, Hubei,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hysteroscopy combined with laparoscopy o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and endometrial polyp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120 endometriosis patients received hysteroscopy combined with laparoscopy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4 to May 2015 was condu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polyp and non-polyps group, each group of 60 case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stoperative effects on pregnancy outcom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endometrial polyps in pure peritoneum, ovaries and involving Douglas was 28.33 (17/60), 21.67% (13/60) and 48.33% (29/60)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Hysteroscopy combined with laparoscopy surgery; Endometriosis; Endometrial polyps; Pregnancy outcome

【中圖分類號】R713【文獻標志碼】A

子宮內膜異位癥(Ectopic endometrium)是育齡期女性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同時也是導致女性不孕的主要病因[1,2]。而子宮內膜息肉是導致不孕的一種良性病變,據有關數據統計,大約15%~24%的不孕患者合并有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內膜息肉發病率比較高,可達到47%~68%[4,5]。臨床上對此病的治療一般采用手術方式,近幾年,隨著腹腔鏡和宮腔鏡技術的進步,宮、腹腔鏡聯合手術被廣泛應用于此病的治療中,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影響患者自然妊娠結局。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內膜息肉患者妊娠結局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診斷標準。入選標準:(1)有生育要求,性生活正常,未避孕未孕1年及以上;(2)月經規律,無不規則陰道出血;(3)卵巢儲備功能正常;(4)術前3個月未接受任何激素治療;(5)男方正常。研究均經過患者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是否合并子宮內膜息肉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60例息肉組患者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30.23±3.23)歲;妊娠次數0~10次,流產次數0~2次;不孕時間(3.60±2.80)年。非息肉組患者的年齡為20~44歲,平均年齡(30.21±3.56)歲,妊娠次數0~6次,流產次數0~2次;不孕時間(3.24±2.36)年。排除合并有內科合并癥、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患者;所有患者術前3個月未接受任何激素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沒有明顯的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宮、腹腔聯合手術,首先對患者實施宮腔鏡手術,再此基礎上實施轉腹腔鏡手術進行聯合治療。宮腔鏡手術:術前利用生理鹽水灌洗患者宮腔,患者的膨宮壓力范圍為60~80mmHg。而后將患者宮頸擴張至6.5號,再在宮腔鏡的引導下切除患者病灶處息肉,息肉除去采用息肉鉗、宮腔鏡剪刀等專用工具。腹腔鏡手術:患者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在腹腔鏡下觀察患者子宮、盆腔、以及卵巢等在腹腔鏡下的狀態和情況,然后在腹腔鏡下對患者病灶區實施手術處理;第一步是剔除患者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和病灶,然后分離患者盆腹腔粘連,使患者的盆腔結構恢復正常。內異癥經腹腔鏡及病理證實,按美國生殖學會的rAFS標準進行分期。

1.3觀察指標

術后對患者進行9~44個月的隨訪,注意觀察、詢問患者妊娠情況,患者術后妊娠情況主要包含:妊娠率、妊娠分娩率、胚胎停育率、足月分娩率等等。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軟件實施統計分析,研究中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χ2檢驗,P

2結果

2.1子宮內異癥與子宮內膜息肉發病情況比較

經過分析發現,子宮內膜息肉在單純腹膜型、卵巢型及累及Douglas窩的深部浸潤型內異癥中發病率分別為28.57%(12/42)、16.67%(5/30)、47.92%(23/60),三種類型子宮內息肉發生率之間比較有明顯的差異(P

2.2兩組患者術后自然妊娠情況比較

術后息肉組患者自然妊娠率、臨床妊娠率、分娩率分別為:31.67%、26.67%、25.00%,非息肉組患者自然妊娠率、臨床妊娠率、分娩率分別為:35.00%、33.33%、26.67%,兩組患者術后自然妊娠率、臨床妊娠率、分娩率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但是息肉組患者胚胎停育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近幾年,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微創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使宮腔鏡和腹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6,7]。宮腔鏡和腹腔鏡技術應用到婦科病治療中能夠比較清晰的觀察到病灶微小變化,以便徹底清除病灶,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防止復發[8]。

目前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在婦科應用的主要為宮腔內合并盆腔內病變,聯合治療手術解決了單一手術無法解決的宮腔內合并疾病的問題。子宮不僅是一個受激素作用的靶器官,而且它能夠分泌多種活性物質,參與垂體、卵巢急性內分泌調節,而患者子宮切除以后保留的卵巢容易發生功能衰竭。另外,切除子宮時對患者的子宮靜脈有一定的影響,而卵巢激素依賴于豐富的血供,子宮切除后卵巢出現血供不足的現象,引發激素失調,導致卵巢功能不全、冠心病等疾病[9]。應用宮腔鏡和腹腔鏡手術能夠用宮腔鏡治療宮腔內的良性疾病,利用腹腔鏡切除位于盆腔內的子宮內膜異位病灶,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微創、安全性高、保留子宮等優點。

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和前列腺素升高等癥狀,這可能與經血逆流、盆腔血管擴展及異位囊腫等有緊密的聯系。利用腹腔鏡進行治療能夠減輕患者疼痛,從而提高治療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Shen等[10]專家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異位合并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應用聯合手術后妊娠率高達50.0%,明顯高于傳統開腹手術或單一腹腔鏡手術治療[12-14]。本次研究中息肉組術后分娩率、自然妊娠率以及臨床妊娠率與非息肉組無明顯差異,但是胚胎停育率明顯高于非息肉組。說明子宮內膜息肉去除后對內膜的影響仍然存在,所以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術后進行積極的藥物治療非常必要,輔助提高患者妊娠率[11,15]。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異位合并子宮內息肉患者應用宮、腹腔手術治療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妊娠率、降低不良反應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洋,馬彩虹,喬杰,等.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內膜息肉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后的自然妊娠結局.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4,14(3):207-211.

[2]何芳,劉志紅,唐蓉輝,等.中隔子宮合并子宮內膜異位癥宮腔鏡腹腔鏡聯合手術后的治療與妊娠結局.醫學臨床研究,2009,26(4):602-604.

[3]陳浮,.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分析.河北醫學,2011,17(1):77-79.

[4]沈利聰, 王秋實, 王秋毅. 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性不孕患者的子宮內膜息肉發生狀況. 2011 年全國微創外科高峰論壇暨《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創刊十周年慶典, 2011,12(34):343-345.

[5]McBean JH, Gibson M, Brumsted JR. The association of intrauterine filling defects on hysteosalpingram with endometiosios. Fertil Steril,1996.66(4):522-526.

[5]劉青,王曉黎,李怡林,等. 宮、腹腔鏡聯合手術在婦科中的應用. 衛生職業教育,2006(11):127-128.

[6]白明春. 子宮內膜異位癥152例臨床分析. 中國性科學,2012,21(9):35-36.

[7]李秀巖,王茜,廖琪,等. 腹腔鏡治療子宮直腸陷凹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價值. 中國性科學,2013,22(3):28-29,35.

[8]Grimbizis GF, Camus M, Tarlatzis BC, et al.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uterine malformations and hysteroscopic treatment results.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001, 7(2): 161-174.

[9]Nawroth F, Rahimi G, Nawroth C, et al. Is there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eptate uterus and endometriosis?. Human Reproduction, 2006, 21(2): 542-544.

[10]Shen L, Wang Q, Huang W,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endometrial polyps in endometriosis-associated infertility.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11, 95(8): 2722-2724. e1.

[11]李斌,王君,范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雌、孕激素受體和Bcl-2Bax表達的研究.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1):86-90.

[12]Bulletti C, Coccia ME, Battistoni S, et al. Endometriosis and infertility. 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 2010, 27(8): 441-447.

[13]Yoshii N, Hamatani T, Inagaki N, et al. Successful implantation after reducing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ctivity in the uterine cavity. Reprod Biol Endocrinol, 2013, 11(37): 37.

篇7

【關鍵詞】宮腔鏡;腹腔鏡;不孕癥

不孕癥是一種臨床常見性疾病,發生率高達5%~15%,尤其是女性不孕患者的發病率占總體不孕的近60%,屬于婦科病癥中的疑難性癥狀[ 1 ]。其中女性不孕可分為原發性不孕和繼發性不孕,所謂的原發性不孕是指具有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正常性生活適齡女性卻2年未孕者,而繼發性不孕則是指已經有過妊娠經歷的適齡女性在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正常性生活中兩年未孕者[2]。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女性所承受的來自工作及生活的壓力不斷加大,引發的不孕癥女性的比例也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給患者的身心和家庭幸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本文選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2例不孕癥患者,行宮腔鏡聯合腹腔鏡的診斷和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2例不孕癥患者,患者的年齡為23~45歲,平均年齡為(28.31±4.32)歲;患者的病程為3~14年,平均病程為(3.41±0.72)年;男性不孕病因均被排除,經過臨床檢查,患者中原發性不孕患者為43例,繼發性不孕患者為69例。所有患者均經宮腔鏡及腹腔鏡聯合確診和治療。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的手術時間均在月經干凈后的3至7天內進行。手術前給予米索前列醇軟化宮頸,對患者選用全身麻醉。隨后在患者的臍部進行穿刺,注入適量的CO2形成人工氣腹后,10mm套管針穿刺,置入腹腔鏡,在腹腔鏡指引下在患者的雙側的髂前上棘和距臍連線的中點的1/3處避開血管,切開小口,5mm套管針穿刺,小心順序性地檢查盆腔外觀、子宮、附件,對是否存在子宮肌瘤和卵巢囊腫、內膜異位、輸卵管粘連、閉塞等情況進行檢查確定,并對不同的病情進行對應的治療。之后在腹腔鏡的監視下,插入宮腔鏡,對患者的宮頸、 子宮和輸卵管進行檢查。檢查后再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在腹腔鏡和宮腔鏡視野指導下進行治療。主要的方法包括:腹腔鏡下電凝分離盆腔粘連,恢復輸卵管以及卵巢的游離度和解剖學正常位置;輸卵管整形、造口術;以及盆腔子宮內膜異位手術、多囊卵巢綜合癥手術等手術。并在宮腔鏡下插管入輸卵管,沖洗、疏通輸卵管術;宮腔鏡下宮腔粘連松解術、內膜息肉電切術、縱膈電切術等。所有患者術后均進行跟蹤隨訪24個月,記錄統計分析患者的病情。

2 結果

選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2例不孕癥患者,所有患者成功完成腹腔鏡聯合宮腔鏡手術,患者的手術時間為34~147min,平均手術時間為(61.12±7.98)min;患者的出血量為11~78ml,平均出血量為(32.45±5.71)ml;宮腔鏡和腹腔鏡診斷結果顯示,46例患者為盆腔炎,8例患者為卵巢囊腫,16例患者為多囊卵巢,20例患者為子宮內膜炎,11例為子宮內膜息肉,3例為子宮縱膈,7例患者為宮腔粘連;聯合手術治療的結果顯示,術后12個月,妊娠患者為47例;術后24個月,妊娠患者為61例,總體妊娠率為54.46%。

3 討論

不孕癥是一類具有復雜病因性的疾病,在女性中的發生率極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據研究表明,包括年齡、機體內分泌和免疫特性、精神壓力、生殖道炎性疾病以及遺傳因素等在內的多種因素常會導致患者的子宮、卵巢和輸卵管等生殖器官發生病變,影響正常的受孕過程,最終導致不孕癥的發生[4,5]。傳統的治療手段多為剖腹手術,該方法一度成為輸卵管類不孕癥的治療的首選,但該方法存在很多的缺陷,諸如手術時間較長、易復發、創傷大以及術后的妊娠率低、難恢復等[6]。剖腹手術的缺陷嚴重限制了方法的廣泛性應用。然而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以及微創手術的概念不斷深入,腹腔鏡和宮腔鏡逐步被應用到不孕癥的治療。腹腔鏡可直觀的反映患者的盆腔狀況、卵巢和輸卵管的形態、位置,同時可可對粘連進行有效的分離,對輸卵管進行有效的復形,恢復器官的正常形態和位置;宮腔鏡則是一項新型的、微創婦科必備的技術,在對子宮及宮腔內病變的診斷和治療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準確有效的確定患者病灶所在的位置、形狀、大小,同時可詳盡的分析病灶的表面結構,并可直觀性的指導手術,極大的提升宮腔內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效果。腹腔鏡和宮腔鏡聯合手術可保證患者在一次麻醉的前提下,同時完成不孕癥的診斷和治療,尤其是宮腔粘連電切、內膜息肉摘除以及子宮縱隔切除等多種手術的單獨或是聯合執行,極大的提高了手術的效率和安全性,明顯降低患者的痛苦,這是一種融診斷與治療的不孕癥治療方法。

本文選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2例不孕癥患者,進行腹腔鏡和宮腔鏡聯合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術,無手術并發癥的出現,治療后隨訪觀察24個月患者的妊娠率為54.46%。腹腔鏡和宮腔鏡聯合治療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創傷小、手術成功率高,是一種值得臨床廣泛推廣的治療不孕癥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蔡艷,熊高飛.宮腔腹腔鏡聯合應用在不孕癥診治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4):89-90.

[2]劉逸霞.宮腔鏡、腹腔鏡聯合手術治療不孕癥的護理及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 2012,7:2067-2068.

[3]陳芳.宮腔鏡與腹腔鏡聯合手術在不孕癥診治中的應用[J].華北國防醫藥,2010,22(1):53-54.

[4]徐紅麗.宮腹腔鏡聯合診治不孕癥256例臨床觀察[J].醫藥論壇雜志, 2012,33(8):22-24.

篇8

[關鍵詞] 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手術;GnRH-a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11.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22-0020-02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是女性的多發病、常見病,發病率達10%~15%,且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不孕癥發生率較高[1]。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采取手術聯合藥物治療。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手術越來越多應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治療,且具有創傷小、患者痛苦小、并發癥少等優點[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60例設立為觀察對象,采用1985年美國生育學會修訂的內異癥分期標準(RAFS):Ⅰ期9例,Ⅱ期12例,Ⅲ期28例,Ⅳ期11例。所有病例無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內科疾病,術前6個月未服用任何激素類藥物,肝、腎功能正常。年齡22~46歲,平均年齡31.3歲。臨床表現主要為痛經、月經量過多、不孕以及痛等。6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均行腹腔鏡手術,觀察組同時術后1~3 d予GnRH-a。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年齡、病程、臨床表現等各項指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腹腔鏡手術,建立CO2人工氣腹,置入相關器械。術中全面探查盆腔,行盆腔粘連松解術,巧克力囊腫者行卵巢表面打孔吸凈巧克力樣液體,剝除囊腫;較小病灶行直接切除;部分患者行輸卵管造口術及成形術。觀察組同時術后1~3 d予GnRH-a 3.6 mg皮下注射,每4周治療1次,連用3~6個月。

1.3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3~36個月,隨訪內容包括:痛經、不規則腹痛、痛、月經紊亂等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1.4 療效判定[3]

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彩超檢查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沒有陽性體征或減輕;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沒有改善或出現加重表現。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P < 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顯效率、總有效率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兩組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37、5.217),即觀察組的顯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2.2 兩組患者術后3年內的妊娠率比較

觀察組12例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癥患者治療后的妊娠率達83.3%,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86,P < 0.05)。見表3。

2.3 用藥安全性觀察

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等正常,部分患者出現潮熱、陰道干、減退等,但均可耐受,未中斷用藥。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日趨增多的生育年齡婦女的多發病、常見病,主要癥狀為盆腔包塊、進行性痛經、腹痛和不孕,多伴有子宮腺肌癥、子宮肌瘤和盆腔粘連,且易復發。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疼痛,去除內異病灶,恢復正常生育功能,臨床上多采用藥物或手術治療。有文獻報道,如果病灶直徑在1 cm以上者完全依靠藥物已不能清除,尤其是直徑超過3 cm的巧克力囊腫應手術治療[4]。腹腔鏡手術能清除異位病灶、分離粘連、減少術后復發和再粘連,提高患者的妊娠率。腹腔鏡在閉合的腹腔內進行手術,防止臟器暴露干燥和異物摩擦,有利于組織器官功能的恢復與改善[5]。因此,腹腔鏡手術目前已經被作為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的金標準,是子宮內膜異位癥首選的手術方式之一。

手術是治療EMS的主要手段,但對于Ⅲ、Ⅳ期EMS患者術中可能未能切除隱藏處病灶或形成手術后的種植,術后復發率較高。因此,術后聯合藥物治療至關重要[6]。GnRH-a屬于合成的肽類化合物,與垂體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結合使垂體受體耗盡,減少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和卵巢分泌激素,使異位的子宮內膜萎縮退化[7]。

本研究將腹腔鏡與GnRH-a聯用,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60.0%、93.3%,分別高于對照組(33.3%、70.0%),且觀察組12例不孕癥患者治療后的妊娠率達83.3%,明顯高于對照組,與周宇惠[8]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說明腹腔鏡聯合GnRH-a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確切,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對癥狀的早期改變,白色水泡或火焰狀改變等治療更具優勢,鏡下觀察病灶更為清晰、全面,且可以提高不孕癥患者的術后妊娠率。

[參考文獻]

[1] 郝偉,王新紅,張文海. 腹腔鏡及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觀察[J]. 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10,4(8):169-170.

[2] 閆曉景. 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136例臨床觀察[J]. 中國實用醫刊,20l3,40(4):85-86.

[3] 羅曉. 腹腔鏡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觀察[J]. 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10):616.

[4] 金筱筱. 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激動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分析[J]. 海峽藥學,2012,24(9):166-167.

[5] 王冬穎,葛明,汪桂蘭,等. 腹腔鏡手術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囊腫不孕癥80例臨床觀察[J]. 中國婦幼保健,2009,24(18):2600-2601.

[6] 洪順芳. 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0):243-244.

[7] 侯菊榮. 腹腔鏡手術聯合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105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2,4(3):198-199.

篇9

[關鍵詞] 藥物療法;腹腔鏡術;子宮內膜異位癥

[中圖分類號] R711.7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5(c)-066-02

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 EMT)[1],是生育期婦女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高,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治療后容易復發。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激素依賴性疾病,腹腔鏡是診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重要手段。我院應用GnRH-a藥物聯合腹腔鏡保守性手術治療中重子宮內膜異位癥,取得滿意療效?,F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0 月,我院68例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施行腹腔鏡保守性手術患者,據術前是否用藥分成兩組:GnRH-a(戈舍瑞林)組38例,未用藥組30例。所有患者經腹腔鏡術后病理學檢查,符合美國生育協會(AFS)1985 年提出的“修正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期法”診斷標準,Ⅲ期29例,Ⅳ期39例。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26.4±1.9)歲,痛經63例,不規則腹痛43例,性生活不適及痛59例,月經紊亂37例,CA125水平高者有65例。所有病例均無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病史,術前6個月無服用激素類藥物史,術前肝腎功能正常。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各組年齡、癥狀、AFS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用藥情況:GnRH-a組:于月經第 1 天開始,每4周皮下注射GnRH-a3.6 mg,共3個月。未用藥組術后未使用藥物治療。

1.2.2 腹腔鏡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電視腹腔鏡手術。術中全面探查盆腹腔,根據(AFS)評分標準在腹腔鏡下進行分期后,行盆腔粘連松解,基本恢復盆腔解剖結構;對于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行囊腫剝除術,用3-0可吸收線縫合卵巢以恢復正常形態,注意在清除病灶的同時,盡量保留正常的卵巢組織。對于卵巢、腹膜、骶韌帶、子宮表面的微小病灶使用雙極直接燒灼,破壞病灶。術畢均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盆腔后涂抹醫用透明質酸鈉防止盆腔粘連。術后2 d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2.3 隨訪:用藥后1~3個月記錄癥狀緩解情況、藥物不良反應,觀察術中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術后恢復情況,了解月經復潮時間、癥狀緩解情況、癥狀復發時間。術后隨訪時間為3~12個月,隨訪率為95.6%。

1.3 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術中、術后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均恢復順利,無術后并發癥。兩組手術后體溫、平均住院的天數相差不大(P>0.05);GnRH-a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術后疼痛輕,排氣早。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x±s)

2.2 兩組治療有效情況比較

術后所有患者痛經、痛、非經期腹痛、月經紊亂四項指標中全部消失或改善為有效,僅有1~2項指標消失或2~3項指標改善為基本有效,無明顯改善為無效。GnRH-a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未用藥組(P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2.3 兩組術后復況比較

以臨床癥狀、婦科檢查、B超及CA125為根據,再次出現上述臨床癥狀或B超監測有盆腔包塊為復發。GnRH-a組術后12個月的復發率明顯低于未用藥組(P

表3 兩組復況的比較[n(%)]

2.4 服藥不良反應

用藥患者中有4例出現潮熱、陰道干燥、頭痛、乏力等低雌激素癥狀,停藥后癥狀消失。術后3個月內32例恢復正常月經,4個月內所有患者月經恢復正常。

3 討論

隨著微創技術的日趨成熟,腹腔鏡廣泛應用于婦產科臨床,成為診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方法,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增生、浸潤、擴散等特性,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鏡下可見盆腔廣泛粘連,病灶與周圍組織器官界限不清。因此,手術難以進行分離和徹底清除病灶、對肉眼看不到的病灶無法切除,術后復發率較高,據報道術后5年復發率為20%~40%[2]。為了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復發,眾多學者進行了不懈努力,其中最多的就是手術加藥物的綜合治療,有術前術后應用或單純術后應用藥物等方法[3]。GnRH-a是近年來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一種有效藥物, 它是人工合成的十肽類化合物,其作用與體內GnRH相同,能促進垂體LH和FSH釋放,抑制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導致卵巢激素水平明顯下降,一般用藥后第2個月開始出現暫時性閉經,從而使肉眼看不到的病灶發生壞死和吸收,使病灶萎縮,達到縮小病灶、防止和延緩復發的目的。

筆者在術前使用GnRH-a后聯合腹腔鏡保守性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結果顯示:術前使用GnRH-a藥物組較單純腹腔鏡手術相比,GnRH-a組治療有效率為83.8%,明顯高于未用藥組(53.6%),兩組差異顯著(P

本組臨床觀察說明,子宮膜異位癥患者的藥物治療聯合手術,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術后恢復快;同時可提高有效率,減少術后復發可能,其近期療效明顯,副作用少。因本組隨訪時間較短,其遠期療效及對不孕癥妊娠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27.

[2]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15.

[3]韋妙成.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151例臨床分析[J].微創醫學,2007,2(4):349-350.

[4]劉曉瑛,李寶艷,周維,等.腹腔鏡手術加用GnRH-A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J].中國臨床醫學,2005,12(5):941.

篇10

[關鍵詞] 腹腔鏡;GnRH-a;子宮內膜異位癥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2(a)-0047-03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常見婦科疾病,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生長于宮腔被覆黏膜之外,常引起一系列不同的臨床癥狀如痛經、慢性盆腔疼痛、不孕等癥狀[1],嚴重危害廣大育齡女性健康。手術子宮內膜異位癥較常見的治療方式,但結果并不理想,存在異位組織清除率不高的缺點;傳統的藥物治療也存在著臨床癥狀緩解率有限且受個體差異影響較大的不足[2]。近年來,相關研究指出,將GnRH-a 作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腹腔鏡手術后輔治療藥物,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3]。為探究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治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效果,該研究回顧性分析該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共48例,其中25例予腹腔鏡聯合GnRH-a治療,23例予腹腔鏡手術治療,分析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患48例,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依據治療手段分為觀察組25例和對照組23例,對照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方式治療,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治療。觀察組和對照組平均年齡、體重、身高分別為[(36.4±5.4)歲、(52.6±6.9)kg、(162.5±5.8)cm、(44±10)歲、(53.6±7.1)kg、(163.9±5.7)cm],兩組患者年齡、體重、身高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 方法

兩組均在經氣管插管全麻下行腹腔鏡手術[4-5],對合并盆腔粘連的患者予行粘連松解術,對合并盆腔腹膜子宮內膜異位予電灼處理,對合并囊腫患者予分離囊壁,吸凈囊液,剔除囊腫并仔細盆腔清洗。對照組手術情況如上述,觀察組予術前3個月時月經第1天予腹壁皮下注射GnRH-a(醋酸亮丙瑞林注射液,規格:3.75 mg,國藥準字H20093809,3.75 mg),初次給藥應從月經周期的1~5 d開始,皮下注射。4周/次,共3次,直至術前準備。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治療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將臨床療效分為緩解、改善、復發3個等級,緩解: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無盆腔包塊;改善,臨床癥狀改善明顯,偶有不適,無盆腔包塊;復發,病灶較術前縮小,相關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后再次復發。有效例數=緩解例數+改善例數。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P

2 結果

2.1 療效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總體有效率及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總體有效率為92.0%(23/25),對照組總體有效率為69.6%(16/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172,P=0.0006)。觀察組1例出現閉經,1例潮熱,經治療后半年恢復;對照組中術后3例出現閉經,1例潮熱,1例出現陰道干澀癥狀,與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5316,P=0.0189)。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常發生于育齡婦女,雖然組織學研究證實為良性病變,但卻存在惡性表現,可表現為浸潤、增生、復發及轉移的組織學表現,甚至侵犯身體遠隔部位組織[6-7]。同時,子宮內膜異位癥也是臨床上導致盆腔疼痛和育齡婦女不孕癥的常見原因。

目前,腹腔鏡手術已經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和治療的金標準,但腹腔鏡手術的局限性在于僅能夠將肉眼可見的病灶消除,對于存在與腔鏡視野外的病灶無法得到治療,殘留于患者體內的病灶可再次復發,故單純手術治療的復發率較高[8-9]。相關學者研究指出,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予GnRH-a治療,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因GnRH-a具有調節卵巢內分泌激素的作用,通過暫時絕經,起到促進子宮內膜病灶萎縮和退化的作用,促進異位子宮內膜細胞凋亡,避免其過度持續增殖,并且能夠通過促進局部白細胞介素分泌及腫瘤壞死因子的分泌進一步起到抑制異位子宮內膜細胞增殖的作用[10]。但是臨床實踐結果表明,GnRH-a長期應用易導致雌激素水平降低及失眠、陰道干澀等并發癥。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嘗試運用GnRH-a治療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以期結合手術與GnRH-a的優勢,避免相關并發癥。

該研究中,對照組僅采用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GnRH-a聯合手術治療,結果提示GnRH-a運用后再行手術治療的觀察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術后下床活動時間等項目均優于對照組。認為其原因可能為相關學者指出的GnRH-a可促進異位子宮內膜萎縮,降低盆腔粘連有關[11],因為,我們認為GnRH-a聯合腹腔鏡手術相較于常規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有關研究指出,運用GnRH-a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出現暫時性的閉經,促使病灶體積縮小,延緩復發[12]。該組研究中,觀察組總體有效率為92.0%(23/25),對照組總體有效率為69.6%(16/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172,P=0.0006)。觀察組1例出現閉經,1例潮熱,經治療后半年恢復;對照組中術后3例出現閉經,1例潮熱,1例出現陰道干澀癥狀,與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與相關研究結果基本符合,相關癥狀考慮與GnRH-a治療過程中可引起低雌激素血癥有關[11]。相關學者研究亦證實,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應用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治療,具有減輕不良反應,對月經復潮過程干擾較少的優勢,接受腹腔鏡手術聯合GnRH-a的研究組與單純手術者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4.5%、76.3%[13]。我們認為,術前予GnRH-a處理,有助病灶的縮小,利于術中分離操作,減少手術出血并縮短手術時間,術中適當給予預防腹腔粘連的藥物,可以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腹腔鏡聯合GnRH-a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肯定,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鐘亞娟, 張蔚, 張文婷.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中, 重度內異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婦產科雜志, 2013, 48(3): 180-182.

[2] 劉維星. 腹腔鏡手術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中重度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15, 7(2): 27-29.

[3] 王偉, 郝淑娟. 腹腔R術后應用 GnRHa 聯合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3, 32(30): 93.

[4] 王靈彬, 李辭妹. 腹腔鏡術后藥物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周期及療效的臨床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13, 28(7):1084-1088.

[5] 許進瓊. 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 26(11): 2566-2567.

[6] 張玲玲, 應小燕. 腹腔鏡手術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的比較研究[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5, 15(4): 305-308.

[7] Paka C, Miller J, Nezhat C. Predictive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recurrence of endometriosis[J].Minerva Ginecol, 2013, 65(2): 105-111.

[8] 范寶光, 任琛琛. GnRHa 聯合反加療法用于腹腔鏡術后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觀察[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 2013(1):75-76.

[9] 楊紅. 桂枝茯苓膠囊, 米非司酮, 孕三烯酮聯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 2013, 20(11): 171.

[10] 沈偉玲. 桂枝茯苓膠囊聯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性激素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 2013, 5(9): 28-29.

[11] 張振武, 溫延麗. 子宮內膜異位癥合并不孕患者術后妊娠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 2015, 12(5): 28-31.

[12] Magon N. 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 Expanding vistas[J].Indi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11,15(4):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