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預增范文

時間:2023-03-25 13:54: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業績預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業績預增

篇1

華仁藥業(300110)披露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7年盈利3,300萬元-3,900萬元,比上年同期上升37.81%-62.87%。

美錦能源:2017年凈利預增47%-91%

美錦能源(000723)公告,公司預計2017年實現凈利潤100,000萬元–130,0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7.13%-91.27%。主要是2017年煤焦市場持續向好,公司主導產品量價齊升。

聚光科技:2017年業績預增10%-40%

聚光科技(300203)披露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7年盈利44,256.65萬元-56,326.64萬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0%至40%。

萬年青:2017年凈利潤預增80%-120%

萬年青(000789)公告,公司預計2017年凈利潤為4.12億元-5.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0%到120%,基本每股收益約0.672元-0.822元,主要原因是報告期較上年同期水泥、商砼產品銷量上升、銷售價格大幅上漲。

S*ST前鋒:2017年凈利預計扭虧為盈

S*ST前鋒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7年凈利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實現扭虧為盈,實現凈利650萬元左右。

【業績快報】

明星電力:2017年凈利增長16%

明星電力(600101)業績快報,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52,407.8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14%;實現凈利潤9,714.4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29%。主因是公司銷售電量194,469.84萬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加11.20%;銷售自來水3,509.9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0.31%。

篇2

截止到四月底,上市公司中披露半年報業績預告情況的公司有826家,其中業績預盈和預增的上市公司有317家,預虧與預減的上市公司有351家,其余的上市公司業績基本持平。

其中業績預增情況前十位上市公司情況如表一(見后)。

而業績預虧情況前十位上市公司情況如表二(見后)。

從以下數據中不難看出,今年半年報上市公司業績下滑已成定局,而在大環境不是太好的情況下,我們將深挖個股與板塊的投資機會,從以下三個角度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思路:

消費板塊中線行情可期

每當行情出現青黃不接的時候,消費板塊往往會成為避險資金的首選品種,而縱觀07—11年這五年的行情中,能突破07年歷史高點的大行業中,以消費板塊個股居多。從整個大消費的細分行業來看,釀酒板塊業績最為優異,建議重點關注沱牌舍得(600702)的投資機會。

半年報業績預增+高送轉概念成為游資炒作的樂土

通過對近幾年數據的分析,我們發現半年報業績大幅預增配合有高送轉題材,在除權后均有較為強勁表現,如去年二季度兩市第一牛股冠福家用(002102),以及2010年三季度的陽泉煤業(600348)量度漲幅均超過100%,這類個股再業績預增的前提下,配合有高送轉概念,成為游資炒作的主要標的股,而今年結合以上兩種概念,我們建議關注國棟建設(600321)和永泰能源(600157)的投資機會。

低價股將成為永恒的炒作主線

篇3

價值維度:物有所值

11月RPK持續高速增長,客座率小幅回升。11月份,公司合計完成RPK15.1億客公里,同比增長38.96%;合計投放ASK為17.7億座位公里,同比增長38.14%;客座率84.94%,同比小幅增長0.5pct。1-11月份,公司合計完成 RPK163億客公里,同比增長38.69%;合計投放ASK為189.9億座位公里,同比增長36.13%;客座率85.82%,同比小幅增長1.58pct。貨運方面,11月公司RFTK同比增長1.77%,1-11月公司RFTK累計同比增長19.19%。工業產品結構調整推動綜合毛利進一步上升。從單季度數據來看,公司Q3單季度實現收入51.45億元,同比增9.68%,環比增6.43%,保持穩健增長,預計健康品業務增速環比小幅下降,醫藥工業收入環比小幅上升。由于公司工業收入結構中健康事業部以及中藥資源子公司增長較快,公司綜合毛利率持續提升,前三季度綜合毛利率同比上升1.04%,環比上升0.78%。

國內市場表現良好,國際市場壓力較大。11月進入航空淡季,國內需求增速仍較為樂觀。11月份,公司國內航線ASK同比增長36.33%,RPK同比增長41.33%,客座率為88.68%,同比增長3.14pct。1-11月份,公司國內航線ASK累計同比增長33.26%,RPK同比增長36.89%,客座率為88.25%,同比增長2.4pct。公司國際航線擴張較為迅速,短期收益水平面臨一定壓力。11月份,公司國際航線ASK同比增長54.77%,RPK同比增長34.2%,客座率為69.97%,同比下降10.73pct。1-11月份,公司國內航線ASK累計同比增長66.75%,RPK同比增長65.27%,客座率為76.54%,同比下降0.69pct。

成長維度:物超所值

2015年第四季度凈利潤為正,同時受人民幣貶值拖累:公司2015年Q4單季度凈利潤為0.2億-1.41億元,同比仍大幅改善,2014年Q4業績小幅虧損。人民幣持續貶值,2015年第三季度,貶值約4%,2015年第四季度,貶值約2%,預計公司在2015年Q4的匯兌損失約為4800萬元,拖累業績。

燃油成本仍有改善空間,優質低價的模式彈性大:油價依然處于低位,同比降幅較大。2016年1月,航油出廠價下調為3100元/噸,若二三月份維持不變,則2016年Q1航油成本同比下降約26%。公司定位中高端,優質低價是核心競爭力,成本控制能力可比廉航,飛機利用率與客座率較高,而票價彈性大。公司近88%客運量由上海兩場承接,預計受益迪斯尼彈性最大。

估值維度:安全邊際高

篇4

目前,制冷劑產品已發展到第四代,發達國家已小規模應用。從全球看,還是以第二代(R22)和第三代(R134a、R32、R125、R410a)制冷劑產品為主。

當前,制冷劑產能已逐步向巨化股份、東岳集團、*ST愛富(600636)等龍頭企業集中。自2017年1月以來,制冷劑產品的價格就一路猛漲,2018年仍漲勢不減。百川資訊數據顯示,R125、R410a制冷劑產品,1月22日分別上漲4%、2.7%,無水氫氟酸漲近2%,均創近期反彈新高。其中R125價格,自2017年9月份的低點以來,累計漲幅超60%。

制冷劑產品最上游是螢石行業,因為螢石粉是制冷劑的重要材料之一。代表性公司有金石資源(603505)等。制冷劑產品龍頭企業則包括巨化股份、*ST愛富、東岳集團(00189.HK)以及制冷劑材料四氟乙烯及三氟乙烯的重要供應商——濱化股份(601678)等。

篇5

一、我國高失業與高增長并存的現狀

經濟學一般原理認為,在通常的情況下,經濟的增長會擴大經濟規模從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相反,嚴峻的失業只會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下出現。然而我國近年來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卻表明,經濟的高速增長與高失業率已經并將在相當一段時期內繼續并存。

從表一可以看出,我國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保持世界最高水平,但是與此同時失業率也逐年上升。而且這個失業率指標由于下列幾點原因,是一個不完全的關于真實失業狀況的信息。首

先,它包括的年齡范圍過窄,即男性在16-50歲,女性在16-45歲之間,上限甚至低于已經很低的退休年齡。其次,它沒有包括實際已經沒有工作但享受下崗待遇的人員。第三,那些盡管處于失業狀況,但并未到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進行登記的人員,也沒有包括在失業人員范圍內。此外,這個統計的分子和分母中沒有包括在城鎮工作但沒有當地戶口的勞動者(蔡昉,王美艷,2003)。

因此,登記失業率并不是反映失業狀況的全面指標。可以使用一些調查得出的失業率作為登記失業率的參考和補充(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等,2002)。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城市失業率為9.4%,其中男性為8.7%、女性為10.4%,男性失業率低于女性失業率。鎮失業率為6.2%,其中男性為5.9%、女性為6.6%。城鎮失業率為8.3%,其中男性為7.7%,女性為9.0%。此處在計算失業率時,失業人員和就業人員都是指處于15-64歲之間的勞動年齡人口,與登記失業率的年齡范圍不一致。

我們還可以用微觀調查的數據來計算調查失業率,以便印證宏觀的數字。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陽、西安和武漢五城市所作的調查,1996年9月以來,五城市16-60歲之間的勞動年齡人口的失業率一直在8%以上,而且在持續升高。從2002年2月開始,失業率甚至超過了14%,遠遠高于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由此來看,不管是宏觀的全國普查數據,還是微觀調查數據,得到的城鎮失業率都遠遠高于城鎮登記失業率,中國實際的失業狀況比登記失業率所反映的程度要嚴重得多。

二、基于哈羅德模型的分析

根據哈羅德經濟增長模型的自然增長率函數:gn=n+q(其中gn代表自然增長率,n代表人口增長率,q代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經濟增長一部分是由于人口的增長,一部分是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即技術進步的貢獻。那么在滿足gn=n+q的前提下,充分就業應該得以實現。但是我國的現實并非如此(見表二)。

從表二可以看出,在大多數年份我國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已經超出了哈羅德模型描述的由人口增長率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所共同決定的經濟增長率,然而卻仍未達到充分就業,呈現出如前所述的高失業與高增長并存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1.模型是建立在滿足了gn=n+q就能實現充分就業的前提之下,但是現實卻并非如此,因為我國的國有企業和農村中存在大量的隱性失業。一方面,我國的失業率的統計一般主要是在非國有企業里,而國有企業大量的是不被計算

在失業率中的隱性失業。隨著部分國有企業逐漸向非國有企業轉變,隨著隱性失業現象的日益顯性化,失業率就趨于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靠吸收原本不屬于城市就業人口的農業人口,所以今后即使經濟增長率提高,其吸收的農村勞動力會增加,但仍無助于解決城鎮失業人口,進而降低失業率。2.競爭推動了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必然會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致使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等量產出中包含的勞動份額、等量投資中創造的就業機會均呈下降趨勢。理論上而言降低資本有機構成可以減少失業,但是實際上由于技術進步的存在資本有機構成是不能任意降低的。

三、高失業與高增長并存的原因

我國目前嚴峻的失業問題,是在國民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下發生的,因此不是宏觀經濟形勢不好造成的。從失業的類型來看,主要是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失業問題不是“總量”問題,而是“結構”問題。

1.二元經濟結構的調整。西方或世界各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都同時伴隨著大量農村人口

向城市轉移。我國在工業化過程中使得農村就業不足問題更加突出,隨著城鎮戶籍制度和勞動用工制度的松動,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壓力愈來愈大。要解決二元經濟中的失業問題,關鍵是要加速現代工業部門的資本積累,從而提高該部門的勞動邊際生產率,使現代工業部門不斷地吸收傳統農業部門中游離出來的勞動力。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不僅低于工業部門,而且接近于零。即是說,從農業中轉移出一部分勞動力,農業產值將保持不變。因此,對工業部門來講,只要投資和生產擴大,農村就可以源源不斷地輸送勞動力。然而進入90年代,城市工業部門開始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因此,工業部門的擴張不但沒有相應地擴大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反許多部門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己經竭盡。今后隨著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逐步推廣,農村中的失業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2.所有制結構的調整。進入90年代,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賣方市場”逐漸轉為“買方市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生產能力過剩、開工不足、就業不充分等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國有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導致大批國有企業停工、停產、倒閉、破產等,過去國有企業是吸納社會新增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達百分之八九十,現在不僅不能吸納還得向社會釋放冗員,從而形成了近年來最受關注的職工失業、下崗問題。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國有企業的隱性失業將會逐漸顯性化。

3.產業技術結構調整。

⑴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傳統產業地位的下降,出現崗位空缺和失業并存的現象。一方面,由干新興產業的興起,對勞動力的需求會急劇增加,但適合該產業的勞動力因無法在短期內培養而使其供給不足或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很低,其產品無論在質量、性能、規格和品種等方面都無法適應市場的需要,致使產品的市場需求呈遞減趨勢,對勞動力的需求逐步下降,從而出現失業現象。

⑵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必然會加劇結構性失業。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在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市場上,對重化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占較大的比重,而對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需求的比重則會相對下降。在這種倩況下,我國的對外貿易條件必然會惡化。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出口產品結構進行升級換代。我國出口產品結構升級換代的目標,應是增加技術含量高的商品的出口比重和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隨著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逐漸地由勞動密集型為主導向重化工業為主導轉變,重化工業產品的出口比重會逐漸上升,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則會下降,從而使結構性失業更加突出。

4.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一般來說,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有利于增加就業的,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則是不利于就業的。因此,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會增加失業、下崗問題的嚴重性(但這只能說是短期內產生的狀況,而從一個較長時期作考察,情況來必如此)。我國進人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跡象體現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其中尤其突出的是第二產業領域。我國在這期間,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實際上是在高速發展的,但并沒有因此而帶來相應的就業增加,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的第二產業已走上了一條集約型發展的道路,正在經歷“資本深化”的過程。這不僅體現在國有企業身上,也體現在數量眾多的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上。

四、高增長下緩解失業的對策

促進經濟快速增長是宏觀經濟的首要目標,然而高增長下的高失業從長期來看必然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如何在維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降低失業率呢?

1.確立經濟與就業協調增長的發展戰略

確立經濟結構調整同就業結構調整相協調的戰略。為了實現充分就業目標,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調整的內容和構成,要兼

顧就業的需要,以適應社會和職工的承受能力,維護社會穩定:一是要加快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要在某些產業獲取國際競爭優勢;二是要用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三是深化產業分工,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同時,確立推行土地規模經營與發展多種經營相結合的戰略。今后在推行土地規模經營的同時,必須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搞農業產業化,使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2.選擇勞動密集型技術,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以緩解就業的壓力

我們之所以要選擇勞動密集型技術,使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基于以下兩點考慮:一是,由于技術進步與增加就業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特別是短期內),因此,我們在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進行技術選擇時,必須以勞動密集型技術為主,資金密集和資源密集型技術為輔。即是說,考慮到我國目前巨大的就業壓力,在進行產業和技術選擇時,必須向勞動密集型傾斜,要選擇多用勞動力的類型,在保證經濟效率的前提下多增加就業。二是,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根據我國的國情,經濟增長必須要建立在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行業。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隨著工業發達國家生產自動化進程的加快,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優勢在逐步消失,貿易條件在不斷惡化。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對勞動密集型行業進行技術改造,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價值,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3.發展人力資本,調整勞動力結構,減少結構性失業

我國目前一方面失業嚴重,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大量崗位空缺,即失業與空位同時存在,表現為無技術的非熟練勞動力就業難,而有一定技術水平或熟練勞動力卻遠遠供不應求,致使一些企業關鍵崗位空缺。隨著新興技術和產業部門的不斷產生,不僅社會經濟運行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且由于產業分工的不斷加強,職業種類日益增多,職業間差距越來越大,因而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也越來越復雜。在這種情況下,勞動力的數量型過剩與質量型短缺的矛盾愈益突出。在25歲以上的年齡區內,我國目前受過大學本、??平逃娜酥徽?%,加拿大、美國和日本分別為37.4%、32.2%和21.1%。這種落后的人力狀況勢必難以滿足經濟持續高增長的需要,出現結構性勞動供求矛盾。要解決或緩解這一矛盾,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調整產業結構時,必須要樹立人力資本的觀念,把勞動力作為一個能動的、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包括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舉辦各種職業類型培訓班,以盡快地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使勞動力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以減少結構性失業。同時,也只有勞動者整體素質的提高才能適應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需要。本文出自:

4.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大量吸收剩余勞動力就業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三產業的發展,將意味著第

一、第二產業能夠得到質量好、效益高的各項服務,從而使第

一、第二產業的發展達到新的高水平。第三產業具有需求收入彈性高、投資少、見效快、吸收勞動就業多等特點,在解決我國失業問題中地位至關重要。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其產值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左右,吸收勞動力也很有限,不到勞動力總數的25%,而西方發達國家大都在60%左右。由此可見,第三產業己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瓶頸產業,今后我們應將第三產業作為一個戰略性產業來看待。一方面,國家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入。據有關部門測算,僅僅是由于第三產業中的交通和通訊上的滯后發展,我國每年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百億美元之巨(張宗斌,1998)。因此加大對基礎設施等的投入,既可以為經濟的高速高質量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又有利于增加就業。另一方面,國家可以通過制定政策,鼓勵企業、學校、社會團體及下崗職工興辦第三產業。同時在辦理登記手續,發放經營執照,提供生產經營場所等方面,提供各種方便,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多恩•布什,費希爾.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蔡昉,王美艷.中國城鎮有沒有就業增長[J].中國

經濟信息網

3.文爽.我國經濟“失業型增長”之分析[J].長白學刊,1998,(1).

4.張宗斌.論我國經濟失業型增長[J].社會科學輯刊,1998,(6).

篇6

中報預告帶來的業績驚喜,對半年來萎靡不振的市場無疑是一劑定心丸。盡管上市公司業績增速放緩已經成為共識,但由于市場預期此前已經過充分調整,中期業績的明朗顯然有助于消除市場運行的不確定性。中報行情或值得期待。

預告喜多于憂

從目前中報預告的數據來看,報喜的公司從數量上壓倒報憂的公司,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公司業績預增超出預期。

截至7月4日,滬深兩市已有58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上半年業績預告。據Wind統計,業績預增的公司達到216家,業績續盈的公司為27家,業績略增的公司93家,業績扭虧的公司有52家。預告的公司中,業績預減的公司僅為42家,另有46家公司首次出現虧損。從統計數據看,中報報喜的公司占比約66%,其中預增100%以上的有108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披露中期業績預告的公司中,產品市場價格的上漲已成為多數公司業績高增長的主因。比如新和成,受益于公司維生素系列產品的大幅漲價,并且有效抵消了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匯率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使得公司預計上半年凈利潤將較去年同期增長12111%。同樣受益于產品漲價,并且業績預增驚人的公司還有天邦股份,半年報預增2068%以上。還有川化股份,其主導產品尿素價格的持續上漲,公司業績預增1366%。

和以往不同,此次還出現不少上市公司上調業績預告的信息。比如中小板中的聯合化工,出現過兩次業績修改公告,第一次是5月10日,公告中將一季度季報中預告的增幅50%至80%修改為70%至100%之間;第二次是6月27日,公告中再次調高中期凈利預期230%至260%之間。除此外,興化股份、金風科技、中核鈦白等諸多個股均多次調高業績預增幅度。

同時,令市場如釋重負的是,銀行股的業績預告大大超越了市場此前的預期,例如工商銀行預增50%,招商銀行預增100%。銀行股集體表現喜人,包括中信銀行預增150%以上,深發展A預增85%~95%,浦發銀行預增140%以上。民生銀行和寧波銀行,也均是業績喜人。

從中報預告來看,行業之間的分化也在加劇。目前已預告的公司中,銀行、煤炭、電氣設備、汽車及配件、軟件及服務、商業等公司中八成以上預增或預盈,中期業績較為值得期待。而公路、酒店旅游和電力3個行業中,八成以上公司預降或預虧,中期業績令人擔憂。顯而易見,在通脹和原材料價格高企的背景下,節能環保、消費、農業以及上游資源等抗周期性較強的行業表現較好。

銀行地產股應聲而起

曾一度成為領跌龍頭的金融、地產股,近期受到中報業績預增的刺激開始明顯走強。已經預增公告的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深發展、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寧波銀行等,均是業績喜人。這一導火索,成為近期大盤上攻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導致銀行股一季度業績增長的六大因素,包括規模擴大、利差擴大、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成本收入比下降、撥備釋放以及所得稅率的下降,在2008年第二季度繼續發揮作用,銀行股業績因此增長明顯。當然,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中期業績增速較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去年一季度銀行股業績的基數較低,由于銀行股下半年規模增速將明顯回落,并且大部分上市銀行在第四季度的費用開支將明顯加大,因此銀行2008年全年的利潤增速將放緩的趨勢或許是不可避免的。

從估值上看,天相投顧認為,由于銀行板塊業績增速仍遠快于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同時銀行板塊2008年的PE約為12.9倍,PB約為2.5倍,仍具有相對優勢。但考慮到業績驅動因素的減弱和多方面的風險,應當謹慎對待本輪中報行情。隨著行業共性的凈利差擴大因素的減弱,預計各銀行的經營表現將出現分化。在市場信心尚未恢復的情況下,將首先考慮撥備充足因而信貸成本有望控制在低位的銀行,如招商銀行和浦發銀行,以及估值相對較低且增長較為確定的銀行,如交通銀行和民生銀行。

瑞銀對銀行股的看法則較為正面。瑞銀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預期,今年中資銀行股的純利較去年增長48%,原因是強勁的收益增長和資產質量的提高,雖然面臨不良貸款增加及凈息差下跌的因素,但仍預期中資銀行股2007至2010年的收益復合年增長率將達26%。瑞銀又稱,即使在經濟硬著陸的最壞假設下,中資銀行股7至10年的收益復合年增長率亦可達到22%。其中,瑞銀最為看好的是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和工行。

除銀行股外,地產股的業績預報也是最值得期待的板塊之一。7月9日保利地產率先預增220%~到270%,當日地產板塊走勢強勁,多只一線地產股以漲停報收。

一些分析師認為,房產公司的業績增收主要來自其2007年的“預售賬款”。以保利地產為例,2007年報顯示,預收賬款高達109.39億元,折合每股預收賬款達4.46元,數量相當可觀。由于預收賬款在銷售收入得到確認之后,經過匹配成本與費用就可確認凈利潤。上述數據意味著地產股2008年業績或許相對確定。

從估值來看,地產板塊的市盈率大都低于20倍,相對其業績而言明顯超跌,這恐怕也是近期地產板塊表現突出的主要原因。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地產股的分化也是十分明顯,一線地產企業由于資金充裕,土地儲備較多,經營規模較大,在宏觀調控的環境中,反而相對其他地產公司具有更明顯的相對優勢。這些中長期的趨勢,預計也將反映在今后地產股的走勢中。

仍有隱憂

不過就負面因素而言,過去半年來困擾A股市場的不確定因素,目前來看仍然是存在的。例如此前市場較為擔心的利潤增速放慢問題,從此次半年報預告中也已可見端倪。

截至7月7日,已經業績預告的231家中小板公司中,有157家公司業績同比預增,占比67.97%,但其中僅有30家公司預計凈利潤增幅可超過100%,占比僅13%,而增幅小于30%的公司卻有88家之多。即在157家預增公司中,過半數公司的增幅都小于30%,只是同比略微有所增長,這一點和去年之情形差之千里。從側面說明中小板正在從過去的高成長走向普通增長,其未來業績還有可能出現進一步的調整。

銀行股的業績增長也可以充分說明利潤增速下降的事實。工商銀行、浦發銀行、寧波銀行和深發展A等中期業績預增公告,分別較去年同期預增50%、140%、70%和95%,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則分別預增150%以上和100%以上。但以工商銀行為例,雖然中期業績預增50%,但和2007年業績增長66%相比仍略有差距。關于上市公司業績增速放緩的預期,至少目前來看已經得以部分體現。

篇7

在本周上下大幅波動背景下,中報預增與高送轉個股表現最為穩定與強勁,被資金大幅拉升,成為市場集中熱點。從歷年中報的炒作時點及大盤的配合面看,投資者近期仍可重點布局挖掘中報預增小盤潛力股。

從行業看,釀酒、節能環保、生物制藥及部分電子信息行業中報業績上升的確定性最大,個股預增與潛在預增的數量也最多。另外,由于近期統計6月百城房價從連續下降開始從新上升,特別央行降息周期的重新開啟,對房地產板塊的中線利好確定性較強,未來值得投資者關注。券商板塊在近期連續調整后,隨著大盤反彈的延續,未來也值得重點關注。

從具體表現看,中報預增與送轉股表現強勁。中報第一只10轉10送轉股遠方光電表現強勁,7月4日公布送轉當日一字板,第二天繼續沖擊漲停板,百潤股份、紅日藥業、永清環保、北陸藥業也在公布業績預增當日漲停板,未來仍有隨大盤繼續上漲可能。中報最先公布業績的部分個股有被游資炒作的可能,如津勸業在公布將第一個公布中報的當日被游資拉升漲停板,近日經震蕩洗盤后,未來仍有重新走強的可能。

釀酒板塊由于整個行業業績一直在高速增長,在中報業績有望公布前后被資金拉升可能性較大,本周表現也較為強勁。龍頭貴州茅臺中報業績有望強勁增長,其公積金+未分配利潤合計高達23.39元,明顯被長線資金看好。如果從價值投資及巴菲特選股思路來看,其是A股中真正具備投資“護城河”的能穿越時間周期具備長線投資價值的理想標的之一,這在筆者的前期文章中也提到過。從板塊看,二線白酒仍值得中關注,如山西汾酒、金種子酒投資者仍可關注。

節能環保是今年的重頭戲,中報其中很多子行業業績增長強勁,其中還未公布業績的雪迪龍、東江環保及龍頭桑德環境可重點關注。前期關于填權行情建議投資者關注的碧水源中報業績有望大幅增長,中線仍可關注。節能環保板塊仍是中長線理想標的之一。

篇8

關鍵詞 產業集聚;經濟增長;關系

中圖分類號 F0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14)13-0105-02

自Marshall(1890/1916)提出產業集聚的原因之后,空間集聚現象引起各國經濟學家的興趣,紛紛根據自身研究背景基于不同的角度來研究產業集聚現象。Hovver(1937)第一次將集聚經濟劃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城市化經濟和地方化經濟。上個世紀80年代“產業區”和“產業空間”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產業集聚現象很好的樣本(Scott,1983;1988),標志著對產業集聚現象研究的再一次深入。Poter(1990;1994)闡述了產業集聚有利于提高本區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出了著名的“鉆石”模型,這以后學著們又一次興起了對產業集聚現象的研究。

一、產業集聚的概念

Marshal(1890)把經濟規模分為兩類:外部規模經濟和內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是指產業的發展依賴于產業在相關地區的集中程度。內在規模經濟則取決于從事生產的企業的資源、組織形式及管理的效率。Marshall認為外部規模經濟導致了產業集群的產生。Krugman(1991)建立了一個“中心―”模型,模型的分析結果表明,由于產業間的聯系,制造業會在經濟規模大的地區產生集中,并且這種集中會隨著經濟規模的增加而越來越明顯。Krugman認為收益遞增影響著經濟活動的底層從而導致產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集中趨勢,具體來說就是地理上收益遞增的表現形式是產業集聚現象。Rolelandt and Hertog(1998)對產業集聚的定義是:“為獲取新的互補的技術、從互補資產和利用知識聯盟中獲得收益,加快學習過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構筑市場壁壘,取得協作經濟效益,分散創新風險,相互依賴性強的企業、知識生產機構、中介機構和客戶通過增值鏈相互聯系形成網絡,這種網絡就是產業集聚?!盤oter(2002)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對產業集聚的定義為:“產業集聚是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現象?!背饘毰d(1999)對產業集聚的定義為:“眾多獨立的、相互聯系的小企業根據專業化的分工協作在一定地域空間上集聚,建立起的產業組織形式?!蓖踺嫶龋?001)對產業集聚的定義為:“在地理上靠近、相互聯系的企業和機構,在一個特定的時空,因共通性和互補性而產生聯系從而在一起?!?/p>

通過對前人研究的總結,本文認為產業集聚的內涵是一個社會經濟實體,它的特點是社會群體和經濟主體在特定區域的集聚。社會群體和經濟主體在集聚區域內在經濟活動中的協作創造了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分享彼此的知識。

二、集聚經濟的分類

集聚經濟,即集聚的經濟利益指的是各個集聚主體之間的彼此聯系和社會經濟因素在某一特定時空的集聚所導致的收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常見的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經濟空間集聚:一種表現為特定區域內同一產業的不斷集中,例如美國的硅谷和北京的中關村等;另一種經濟的空間集聚表現為不同產業在特定區域內的空間集中,例如一些具有多元化產業的大都市區。Hovver (1937)根據這種現象首次將集聚經濟按不同的來源和作用機制分為地方化經濟(localization Economies)和城市經濟(Urbanization Economies)。地方化經濟指的是某單個產業的地理集中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這種情形下的產業集聚又被稱為專業化集聚。城市經濟是指多個產業在地理上的集中形成了多樣化經濟從而促進生產率的增長,這種情形下的產業集聚又被稱為多樣化集聚。

三、產業集聚效應

產業集聚產生的集聚效應使得集聚區域內企業比集聚區域外企業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促進集聚區域內企業的發展。具體而言,集聚效應表現如下:

(一)規模經濟效應

區位自然稟賦和分工的差異促使產業集聚的形成,同時產業集聚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差異,提升了區域內企業的專業化程度,促進區域內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達到規模經濟,提高企業競爭力。

(二)降低交易成本

產業集聚不僅能夠降低消費者的搜尋成本而且能夠降低企業的談判成本。產品價格的不同不僅僅與產品差異相關,也與消費者對市場信息的缺乏相關。在產

業集聚區域內,消費者可以相對容易的通過對多個供應商價格的詢問來大致了解商品的價格,這降低了消費者的搜尋成本。這樣的搜尋過程使得消費者往往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其所需商品。對于供應商而言,由于產業集聚區域內存在眾多生產相似產品的企業,出與競爭和獲得交易機會的考量,供應商在談判過程中報價的真實性會提高,談判更加容易達成,這就降低了由談判而產生的相關費用。

(三)創新效應

產業集聚區域內企業的創新概率要遠遠大于處于孤立區位的企業,這是因為,相似企業的地理集聚加大了企業間競爭的壓力,迫使企業不斷地進行研發活動,促進技術進步和生產工藝改進等創新活動的持續開展。關聯產業的創新在集聚區域內具有較強的傳導性,能夠形成創新的連鎖效應。此外,隨著區域內產業集聚規模的不斷擴大,潛在的消費市場和消費者需求多樣性都會提高,處于區域內的企業能夠更加容易的發現當前產品和服務供給中存在的不足,為了彌補這種不足并從中獲得經濟利益,相關企業進行創新研發活動,提供新產品和新工藝。

(四)資源配置效應

相對與集聚區外的企業,生產要素在集聚區域內企業間能夠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集聚最初產生于那些資源易獲性的地方。隨著集聚的不斷進行,集聚區域內逐漸形成了具有特定技能的勞動力池,此時,同類型的企業在選址時出于對特定技能勞動者的需要也會去該集聚區域內辦廠,這就帶來了大量的資金、設備和管理人員。這些資源集中在一起,自發的完成相互作用,完成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四、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

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和區域經濟增長已被經濟學家證實具有高度的相關性,然而長期以來有關經濟增長的研理論中都沒有納入地理空間因素,直到新經濟地理學的出現才將二者統一起來。

20世紀90年代,以Krugman 、Fujita和Venables等創立的新經濟地理學試圖闡述經濟活動在特定時空集聚的原因,開創了主流空間經濟分析的新時代。新經濟地理學經在對經濟增長的解釋考慮了空間的因素,闡述了客觀存在于現實中空間集聚現象,進一步的分析區域經濟增長的規律和途徑。經典的新經濟地理學模型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在靜態的視角下來建模,缺乏對經濟增長的動態認識。Fujita and Thisse曾指出:“這些靜態模型所涉及到的企業數量和產品種類的數量是由一些經濟參數所決定的,而這些參數網網是不變的?!彼裕鼈儾⒉贿m合用來考察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和長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真正建立新經濟學理論動態模型的是Martin 、Ottaviano和Baldwin,他們把空間經濟學計量模型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融合在一起,闡述了經濟持續的增長和產業集聚之間的內在關系。Keller(2000)、Ciccone(2002)等研究證明了產業集聚情形下的技術溢出效應與區域經濟增長存在著累積循環因果關系,其邏輯如下:產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促進了技術的空間溢出,技術溢出的存在提高了溢出接收方企業的生產效率,帶動了區域經濟的增長;反過來,企業效率的提高又會作用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產生更多的技術知識溢出。因此,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產業在區域內的集聚存在一種雙向促進的聯系。

參考文獻:

[1]陳建軍、胡晨光,長三角的產業集聚及其省區特征、同構績效[J]. 重慶大學學報,2007,(4);1-10.

[2]李金滟、宋德勇,新經濟地理視角中城市集聚理論述評[ J ]. 經濟學動態,2008,(11);89-94.

[3]彭耿、劉芳,產業集聚度測量研究綜述[J]. 技術創新與管理,2010,(2);181-184.

[4]任晶、楊青山,產業多樣化與城市增長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地理科學,2008,(5);631-635.

[5]Arrow, K. J.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 [A]. In: Nelson, R.(Ed),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1962:609-624.

[6]Hovver,E. M.The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location[J].Review of econ omics and statistics,1936,18 (4):162- 171.

[7]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8]Ma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 ics[M].London:Macmillan,1890.

篇9

《改革的邏輯》

2000年以前,三位在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的中國同學,問了他們老師一個問題:與日本或歐洲相比,美國經濟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這位老師叫萊斯特·瑟羅,回答了一句話,“我們能夠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快的速度創立公司并把它們變成大公司”。這位曾任斯隆商學院院長的經濟學教授舉證,“如果你看看美國25個最大的公司,其中有8個在1960年根本就不存在”——英特爾不存在!微軟不存在!沃爾瑪不存在!“但如果你看看今天歐洲最大的25個公司,它們在1960年早就是大公司了。” 聽得出來,這位教授對美國經濟的這個特點頗感自豪。

這就帶出了本文的主題——成長。受到上述對話的啟發,我們不妨思考經濟成長與公司成長的關系。在經驗上,似乎有四種不同的類型。第一種類型是,一個經濟主要就是靠一家大公司支撐著。比如芬蘭,當然那里也有不少好公司。但達到國際級的,可能就是諾基亞一枝獨秀。國內有的地區也有這種現象,方圓幾百里就是一座高山,靠那一家公司支撐著當地的財政、稅收、就業和繁榮。這種類型有某種脆弱性,就是一旦這個支柱性公司發生什么問題,整個經濟就搖晃。

第二種類型是日本和一些歐洲國家,靠一批百年老店支撐大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前,韓國經濟差不多也是這個特征。談起最大的好公司,多少年來就是這么幾家。早先還是不斷地推陳出新、后來居上,可是一旦形成一個頂端結構,多少年就超穩定。這同樣符合瑟羅說的特征,最大的公司,20年前就有了,少有大的變化。

第三種類型是,從經濟看是高速增長,但從公司看則是前仆后繼,一排排起來,又一排排倒下去。通過一批又一批公司的死亡,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從一個角度看,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因為就是在最發達的經濟里,公司成活率也不一定比最落后經濟里的嬰兒成活率高。但是仔細比較,不同國家的差別還是很大。有的大浪淘沙,總還淘出金子來——出了一批好公司;另外一些地方呢,來回折騰,所剩無幾。經濟高速增長,但沒有在公司組織方面留下家業。

最后一種類型就是令美國教授頗感自豪的那個類型,不斷從小公司中成長出最大的、世界級的公司來。不是說老公司全都垮了,許多百年老店還在,比如IBM、福特汽車、J·P·摩根等等,都還在,也還有實力和活力,但又不斷冒出微軟、沃爾瑪這樣在25年內就迅速成長為最大公司的新銳。就是中國老話講的長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推過了前浪,但是前浪并沒有消失,前浪后浪一起組成了滾滾東流的大江。

不難理解,為什么最后一個類型才支持了最持久的經濟增長,才從中長出了全球最大的經濟。前兩個類型,或者過于脆弱,或者結構僵硬。當然它們總比前仆后繼型的好很多。經濟增長沒有落下組織成果的,可以一時間很熱鬧,可是代價太大,消耗太多,難以持久,最后不能支持持續的經濟成長。

看中國經濟,連續2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是不是一定意味著她的公司和公司群就能夠自然而然地健康、持續、高速地成長?答案是不一定,因為在國家經濟增長與公司成長之間,可能出現多種不同的組合。這樣看,討論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的“公司成長”,是一個重要的題目。

公司成長,環境條件當然重要,不可或缺。但我們也觀察到,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企業自身的狀態有決定意義。這里,要集中談一談企業家精神。最主要的一個看法,就是在當前和今后保持和振奮旺盛的企業家精神,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重要,但似乎也更加困難。

這里說的是“企業家精神”,而沒有使用流行的“創新”——最早由熊彼特定義的作為企業家的最重要的特質。創新當然很不容易,可是創新究竟難在何處,人們并沒有作很多探究。我的看法,難就難在絕大多數的創新——技術、產品、商務模式等等——在市場上可能一錢不值!

是的,標新立異固然不易,可是比起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受到市場歡迎的標新立異來,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說到底,脫離市場需要的“創新”,不但不是公司成長的源泉,而且常常是商業活動的災難。這是所有創新性活動的共同困難——藝術創新最難的是打動人們的心靈,學術創新呢?貴在啟迪人們的思想。要是只講新穎和獨到,不論是否滿足他人的需要,不斷搞怪的“創新”,又有何難?

在商業上,受市場歡迎的創新才是最難的。為什么?因為我們并不能輕而易舉就知道什么是“市場需求”。不要以為消費者會把他們的需求清楚地說出來,在許多時候,甚至連消費者自己也不完全知道。舉一個例子,川菜似乎誰都知道,但如果不是“俏江南”開發出帶有文化格調的川菜,人們從何知道居然還有如此獨到的對川菜的“市場需求”?

這類故事是講不完的。要點就是有人對人們尚未滿足的需要很在意,在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支持下,判斷、決策、嘗試、行動。不是關起門來的創新,而是從滿足市場需要出發,把創新作為滿足市場需求的手段,組合各種資源,把產品和服務做出來,把市場做出來。所以,我還是習慣把“對潛在市場需求的敏感”,作為企業家最重要的特質。伊斯雷爾·柯茲納講得好,脫離市場需求的“創新”,可能給商業帶來災難。

僅從這一點看,現在更需要激發企業家精神,因為發現潛在的市場需求比過去困難多了。到處都是所謂的“買方市場”,再不是計劃經濟時代那種普遍的短缺,找一個產品生產出來就可以賣錢。另外,全球化擴大了市場規模,同時也大大增加了競爭的激烈程度。一個人想到的商業點子全球有很多人都想,而且強手如云,很容易把商業點子變成產品。

從另外一面看,企業家精神的“供給”難度又發生了變化?;仡^看,貧窮似乎是一個超級強大的發動機,因為窮則思變,逼人奮進。中國一大批草根企業家,就是在窮得沒辦法的情況下,左闖右闖殺出一條路來。今天經濟增長這么快,收入和享受比過去大大提升,反過來就是創業的成本迅速增加了。另外,過去我們國家還有一種造就企業家的特殊歷史力量,那就是體制的錯誤和耽誤,許多人多少年也沒有干一番事業的機會。改革開放好不容易帶來機會,就拼死也不放棄。我知道的柳傳志,差不多40歲才有實現人生抱負的機會,就是貨幣報酬再低,工作難度再大,柳總那代人也要干?,F在不容易了,找一條堅持做下去的理由,很難;找一百條放棄的理由,容易。

社會輿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少年的官本位傳統,企業家——商人——的社會地位本來就低。再加上長期亂批資本主義,企業家連頭也抬不起來。只不過因為長期貧窮,“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才在一個時期內被輿論接受,先富者包括企業家也還受到一點尊敬。但是新的情況又出現了。有一些先富者的錢財來得不清不白,結果導致“疑富”,甚至“仇富”情緒的蔓延。這不能不降低對人們在市場上苦斗的精神獎勵和鼓勵。不止一次聽人說,“何苦來著,現在又不是沒飯吃”!

實際的經濟環境變化也很快。前年我講過“成本激升的挑戰”,就是中國靠低成本在世界市場上競爭,但近年產業成本升得兇——人工、土地、能源、材料,以及政府服務之價全面上漲。怎么適應這個新的變化?我也講過,與發達經濟相比,中國還有很強的成本優勢。但是全球都在開放,印度、俄羅斯、越南,追兵四起,誰也不會客氣的。一片“中國世紀”的樂觀浪潮里,新的挑戰早就逼近了。市場上的挑戰主要對著誰來的?當然對著企業家。從這方面看,難度也加大了。

最后,成長、特別是高速成長,本身就是極大的麻煩。我們來看“成長”這個詞怎么用。一幢大樓從9層蓋到10層,我們不叫“成長”,因為大樓沒有生命。成長總是指有生命的主體,比如說孩子在成長,或者一棵樹在成長。要感謝上蒼——多少萬年的進化,凡有生命主體的成長差不多都是自動實現各方面的配合和適應。比如孩子的個頭和體重增加了,心臟、血管和神經系統也相應得到發育,否則就要出毛病。但是“企業成長”沒有那么久遠的進化。到今天不少人講到企業,還是“做大做強”——完全都是物理概念,而不是生物的成長。可是在實踐上,企業屬于有生命的主體——銷售和利潤的增加,一定引起內外部一連串的變化。瘋長身高,內臟器官或調控系統沒有得到相應的發育,很危險。

篇10

預增預減的公司大致各半——在統計樣本充足的情況下,這一統計結果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盈利變化情況。

另外,從所屬行業來看,預增公司中白酒、精細化工、電子等行業占比較高,而預減公司多集中在鋼鐵、汽車、鋁業等。結合二級市場上已披露業績預告公司的走勢及行業屬性,投資者可對未披露業績預告的公司走勢進行把握。

預增股須仔細分辨

業績的快速上漲無疑對股價上行有較強的推動作用,但對于大幅度預增的公司,仍需要仔細分辨其業績增長的“真實性”。

中科三環(000970)是預增后股價大幅上行的代表,公司在一季報中披露今年中期業績大幅上漲270%。而從年初至今,中科三環的股價上漲幅度則超過100%。中科三環2011年上半年每股業績為0.31元,今年上半年每股業績即可望達到1元左右,公司業績增長的動力來自于產品訂單增加、產品結構調整及產品價格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等。

反之,再看業績增幅較大,但業績增長并非來自于業務擴張的公司,其股價則缺乏上行動力。這方面以中關村(000931)為代表,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業績同比增長超過50倍,但其股價則缺乏資金關注,年初至今漲幅相當有限。

事實上,中關村及其控股子公司總體經營業績較之上年同期無大幅變動,盈利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其控股子公司北京中關村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4700萬元轉讓持有的北京中宏基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83.33%股權所致。這也說明,非經常性損益帶來的業績預增,難以形成股價上行動力。

預減行業要謹慎

對于預減公司,則需要警惕其是否處于行業性的整體下滑之中。鋼鐵業成為今年上半年業績預減的“重災區”,鞍鋼股份(000898)、首鋼股份(000959)為其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