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23:5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居建筑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阿圖什地區天氣干燥、日照時間長、多浮塵,他們在院子外四圈和院子內布置綠化帶,因此他們布置的時候院子四周人造小渠或人造小溪,這樣可以達到降低院子和建筑室內外的溫度和保持附近空氣的濕度的目的。這些綠化帶和小溪緊挨著院子圍墻繞一圈,所以院子圍墻的地基基礎較一般建筑要高一些,防止墻體過度潮濕而影響墻的強度。阿圖什人大都是喜歡建L形或U形的居住建筑。他們院子的大門大部分在面向主干道,L形和U形建筑可以阻擋外面人看到院子里面人的私生活等,達到一定的隱蔽性效果。大門朝向主干道,以致于阿圖什人把建筑建在大門的南面或者北面,大部分是在北面。這樣可阻擋陽光直射房間內。阿圖什人把畜棚和廁所安排在離住房比較遠的地方,要么是居住的后方,要么與果園擺在一起,這樣的布置在夏天可以避免廁所和畜棚的異味。維吾爾族不喜歡廁所、畜棚居住建筑共用同一墻。因為廁所和畜棚里很潮濕會影響居住室內的空氣和墻體的強度。所以必須把居住建筑格這兩個地方分開。
2阿圖什維吾爾族建筑風格分析
阿圖什人為了生意漂泊在世界各地,他們在各地做生意當中吸取到各地的建筑風格,比如歐美風格、阿拉伯建筑風格和中國內地建筑的一些樣式等。在建造時把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房屋當中的各個部分,比如屋頂、窗戶、門和柱子的樣式和花紋有著歐美風格和阿拉伯建筑風格的特點和優點。對于歐美風格來講,阿圖什人把歐美地區的建筑裝飾的花樣用在自己家里的窗戶和門上的花紋。將一些歐美風格大門和窗戶的樣式與維吾爾族建筑細部樣式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更好的視覺效果。對于阿拉伯建筑風格來講,阿拉伯人從1400年前接受伊斯蘭教以后,其建筑風有了濃厚的伊斯蘭風格。在我國阿圖什是較早接受伊斯蘭教的地方,阿圖什商人在阿拉伯國家生意來往中吸取了很多伊斯蘭元素。比如主要展現在墻體、屋頂、大門窗戶等等阿圖什以農牧業、商業為主,在住宅布局上,既要考慮放置農具、糧食的貯藏室,又要考慮牛棚、羊圈的設置。農村一般的住房至少有三間,所謂“一明二暗”,多者五、六間、甚至十間、二十幾間。建筑的中間布置“阿以旺”,進入“阿以旺”后可以看到一個或者多個進入內房的小門,這個內部的房間是臥室為主。主體建筑的兩側還要蓋一件間或者幾間房間。“阿以旺”的功能是可以接待客人,也可以舉辦“麥西來甫”(歌舞聚會)。維吾爾族結婚的時候大部分婚禮在自己的房子里舉辦,因此他們需把院子設計得大一點,以便接待一兩百個客人。阿圖什民居建筑不僅有外來元素,主題特色還是離不開維吾爾族的傳統建筑風格的,比如花紋、院子形式及房間布置等。維吾爾族對于孩子的感情很深,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漂泊太久,都希望孩子們跟自己一塊住,這樣便于交流與增進感情。阿圖什的維吾爾族也是維吾爾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因此其也不想為了生意在外面長久居住,更加傾向于常與家人團聚,形成家族式居住環境及建筑。
3結語
篇2
關鍵詞:民居建筑裝飾自然和諧文化價值
當我們漫步在浙江各大鄉鎮,看著一幢幢略帶歐式風格的民居時,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興之余,卻感到一絲不足與擔心。不足的是走在這樣的鄉鎮不會使人感覺是在浙江的農村,那種江南水鄉的意境已不存在。擔心的是當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進我們的生活時,農村的民居、農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國文化所影響,傳統的民族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淡泊。農村因民居的現代化而毀滅文脈,毀滅地域特色。崇尚歷史、自然的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我們民居中傳統符號的文化價值。
浙江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水網密布,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這里幾千年來一直為全國經濟、文化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江南人憑借著靈山佳水,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發展了世代生活,營造出農耕、漁獵、商埠并存的村鎮。“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江南水鄉的意境,是多少人所夢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民居,也稱民宅、住宅、家屋,是各類建筑中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品類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江南水鄉古鎮,像一本無言的古書,記錄著歷史與人們的生活,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裝飾韻味,吸引著成千上萬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歸自然的人們到此觀光游覽,享受生活的寧靜與回味古鎮的滄桑。
在浙江眾多的古村民居中,經??梢钥吹揭恍┎黄鹧鄣男∥荩m然有些破舊,但依然在風雨中見證著人類的發展。小屋的小窗、門檻,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號,極具傳統文化價值。民居由白墻、灰瓦和栗色的門窗裝修,構成素靜的色調。白墻黑瓦在叢林溪流映照下,給人以明快的感覺,素雅清淡,韻味無窮。
浙江民居的裝飾藝術,無論是木雕、磚雕、石雕,還是壁畫、彩畫,都各具特色,匠心獨運,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其中以木雕工藝最為突出。我國四大著名木雕中的東陽木雕和黃楊木雕都在浙江。東陽木雕在傳統民居建筑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從梁架、檁條到斗拱、駝峰等大木構件,從門窗、欄桿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裝修,隨處可見構圖飽滿、層次豐富、繁而不亂、富有立體感的精美華麗的雕刻。雕刻的內容有花卉、飛禽、走獸、人物、山水、植物及幾何圖案等。
以東陽盧宅為例,無論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還是家具的細部裝飾中,都體現了木雕之鄉的濃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絳環板上,有各種戲劇題材的雕刻,如“八仙過?!薄敖友烙鑫耐酢钡?,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內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魚蟲,無不雕工精細,形態傳神,令人叫絕。牛腿上的多層雕刻人物神態自然,花鳥活潑動人,祥獸栩栩如生,恍若神品。東陽木雕據傳說起源于唐貞觀元年間的立體圓雕木俑,現存實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一尊童子像和一尊殘損的佛像。有記載稱,清代中期僅浙江東陽和嵊縣就有400多名木雕藝人去北京紫禁城從事雕刻。盧宅各種雕刻藝術品見證了東陽木雕的興衰與變遷。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嚴謹生動,線條粗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發展,刀具就達300余種,木雕的彩繪技術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二者充分結合,使盧宅的木雕開始呈現出華麗、精致,更富藝術感染力。在寧海、寧波、諸暨、嵊州、蘭溪、龍游、武義、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許多精美的木雕藝術珍品。
磚雕、石雕以浙東一帶、浙北杭嘉湖、寧波、諸暨、龍游等地民居比較突出,雕刻細膩,造型生動,藝術價值較高。龍游石佛鄉三門源村葉氏住宅的磚雕門樓,以戲劇故事為題材,有“過江殺相”“白猿教刀”“渭水訪賢”“三氣周瑜”“劉備招親”“義釋黃忠”“雪里訪普”等,內容非常豐富,雕刻技法嫻熟,是金、衢地區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磚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裝飾外,室內裝修也是構成建筑空間的重要部分。一直以來,工匠們都把建筑裝修與建筑整體的處理結合起來。柵欞搭接輕巧爽朗、柱枋構造素潔簡練,體現了民居內斂、寧靜、明快的生活氛圍。因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室內裝修多采用靈活、通透的結構構件,裝飾也多表現在出挑、窗戶、檐部等經常使用、或視線比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點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裝飾上大量使用,豐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廣泛采用樓房懸挑結構,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農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體現出與北方民居的明顯區別,就是雕刻裝飾極為繁多,卻極少彩畫,墻用白瓦青灰,木料則為棕黑色,或棕紅色,與北方的絢麗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裝飾造型的傳統符號為:白墻、灰瓦和栗色的門窗裝修。
浙江民居的白墻、灰瓦,以其簡潔的外觀和樸素的色調,將中國裝飾元素、傳統建筑風格觀念與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意境,營造出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風格。中國人對居住環境和居住建筑的選擇,基本上是由兩種觀念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是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其他建筑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中國傳統建筑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表現出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氣質,將建筑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二是儒教的禮制,粉墻黛瓦是中國傳統民居的色彩選擇,白黛兩色的單一和協調,恰到好處地抒寫了江南淡靜的詩情畫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國人那種淡泊、寧靜、悠閑的人生態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風格,引導人們以回歸自然為本,以自我修養為悟,與自然進行著多層次的對話。
從人居環境的視角看傳統民居,“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中國哲學思想反映著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在民居的選址、布局,住宅的設計和營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強調人與物的同構,從物質的層面到精神的層面把“外適內合”當成居住環境和居住品質的最高境界。
浙江農村傳統民居是傳統建筑文化極富特色的歷史遺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視和保護。在傳統文化遺產不斷受到重視的當代,給廣大設計者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從國情出發,而不僅僅是從“構圖”出發,要強調設計者的社會責任,提倡“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才會在面臨社會的巨變和時代要求時不致困惑,才會在延續、創造、揚棄、發展中華民族新時期的農村民居傳統建筑文化的廣闊天地中大展身手。
參考文獻:
[1]余英.中國東南系建筑區系類型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6.
[2]張樹林.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色彩.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2.
[3]朱淳.室內設計教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9.
篇3
論文的參考文獻是有科學延續性和真實依據的,同時也是體現作者對科學的態度和對他人勞動成果尊重的基本品德和素養,這也反映了論文本身的寫作質量水平。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來和大家一起分享欣賞。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邢鋒.節能環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中華民居,2013(3):168-169.
[2]秦海.節能環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運用初探[J].江西建材,2015(18):119.
[3]凌冰,潛光華.探討節能環保技術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運用[J].中華民居,2014(10):22.
[4]斯巨勇,樓海松.關于提高建筑節能施工技術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1).
[5]胡卓鵬.綠色建筑與工程造價管理[J].廣東科技,2009(06).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夏廣慶.土木建筑工程的質量影響因素及其管理分析[J].科技與企業,2013,04:24.
[2]王道鵬.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管理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9.
[3]張鑫.建筑工程項目質量控制與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4]徐俊.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應力場與溫控措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張偉.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分析[J].煙臺職業學院學報,2013,2:87-89.
[5]高琛琛.土木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試論土木工程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05:79-80.
[6]張海華.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技術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應用探析[D].門窗,2015,10:77-78.
[7]陳中魁.土木工程建筑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的施工技術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2:294.
土木建筑論文參考文獻:
[1]宋玉峰.淺談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3).
[2]汪福元.高層建筑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1).
[3]王雋.建筑工程中深基坑中支護施工技術分析[J].安裝,2013(09).
[4]彭慧軍.談土木工程施工項目的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08.
篇4
關鍵詞:西南;地域建筑文化;聚落;動因
在諸多古代建筑論著及各類建筑著作中,民居建筑及聚落都不屬于重點。并且由于西南地區距離漢文化的中心相對較遠,所以在建筑文化方面相關的描述也比較少。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南地區地域文化研究,開始從民居研究,通過一段時期的摸索,西南地區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范疇才逐漸擴大,從簡單的單體建筑研究逐漸向聚落、鄉土建筑綜合研究的方向發展。
1文化學視域下的西南
西南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包含四川、廣西及云南三省,從廣義范疇來看,還包含貴州、及湖南、湖北的西部地區。而現代研究中,多數還是從廣義范疇出發。四川廣大地區及云貴高原地區,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發展,受長江流域、西北草原及黃河流域中游三大文化區的相互交融,各時期的民族融合等,造成了西南地區文化呈現出復雜性、多樣性及異質性的特點。而地區雖然從地緣關系上也屬于西南,但由于的民族文化特質線性,族群單一,所以,不包含在西南地區內。所以,本研究中,對西南地區的定義主要包含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及重慶市
2西南地區建筑學的民居研究
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相關學者對西南地區典型住宅開始研究,采用西方古典建筑學方法進行調研。劉敦楨在1941年在《西南古建筑調查概況》完成后,被普遍認為是西南民居甚至是中國民居研究的開始。而進入40年代后,劉志平在對四川、云南地區大量民居進行實際調查以后,著作《云南一顆印》,屬于中國首篇民居建筑研究的學術論文,其后在1990年出版了《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是對民居研究的一個新的階段,在全國建筑界內也引起了較大的反響。進入80年代后,關于西南地區民居研究的發展速度較快:云南省設計院在1986年編寫《云南民居》;朱良文等于1988年完成《云南白族民居》;啟燊于1989年完成《四川藏族住宅》;陳謀德、王翠蘭于1992年著作《云南民居續篇》;唐璞于1994年完成著作《山地住宅建筑》;四川省勘察設計協會、四川省建設委員會及四川省土木建筑學會于1996年聯合編寫《四川民居》;季富政于2000年編寫《中國羌族建筑》;孫大章于2004年作者《中國民居研究》;李先逵于2005年著作《干欄式苗居建筑》;羅德啟于2008年著作《貴州民居》等??v觀20世紀30年代至今,關于西南地區民居建筑的專著較多,也反映出我國在民居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較為豐碩,大量西南地區民居建筑著作也為西南民居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所以在本研究中,也應用到這些基礎性的資料。
3文化學影響下的西南民居研究
文化熱思潮是從20世紀80年代后在學術界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對于西南地區來說,從地理特征來看,其海拔自東向西逐漸升高。西南地區有諸多少數民族,是民族聚居區,在文化特征上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所以在我國民族文化研究中,西南地區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經過多年研究,西南地區文化研究從最開始的單一文化學研究,已經發展到現階段的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及文化生態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并且由以往各省份單獨研究,轉變為當前的大西南研究視角。所以,在西南建筑學研究中,也應該基于大西南的視角。在文化熱思潮下,建筑學界也表現出了異常的敏感性。在文化熱思潮下,西南文化研究熱潮直接影響到居民建筑的研究:私心直于1992年編寫《西南民族建筑研究》、楊大禹于1997年完成《云南少數民族住屋—形式與文化研究》、蔣高宸于1997年著作《云南民族住屋文化》等一大批著作完成,盡管這些著作都是從民族學角度對西南少數民族建筑進行相關的研究與討論,但其還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研究的主線均為文化視角。
4從民居到聚落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動因
民居建筑研究在文化熱思潮的影響下,在民居文化縱深方向的研究已經很難滿足探索的渴求,所以地域建筑文化逐漸從民居向聚落研究的角度發展。聚落是民居建筑的集合體,包含的文化信息更全面、復雜,數量更大。所以文化研究的內在動因方面,地域建筑從民居向聚落轉變本身就屬于一個動因。但是,如果僅僅依靠文化熱,還無法實現研究方向的轉變的全部動力,這其中也包含了建筑理論的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類聚居學導論》面世,對聚落的概念進行了闡述:聚落是鄉村聚居類型中復合永久性聚居的方式。進入到90年代,人類環境科學的系統綜合學科理念由吳良鏞提出,其中指出了建筑概念從房子到聚落的延伸,在人居環境建筑理論中,聚落也真正成為一個重要組成。除此以外,民居到聚落研究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還包含現代建筑設計實踐,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其生活空間載體就是住宅,但是對于人類生活來說,所有的活動也并非全部在家庭中進行。家庭與社區的互動、人與人的交往,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社會屬性。當代建筑在信息時代文化快速傳播中也呈現出系統化的特征,建筑內部功能逐漸增多,空間也更加復雜,建筑體量呈現出龐大化。所以在對現代建筑研究中,不能以之前民居建筑視角來對待,因為聚落更加的復雜與綜合,與現代建筑功能發展更加吻合。從相關統計來看,從1994年開始,關于聚落研究的報道以及關注度都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這就表明了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聚落研究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方向。隨著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現,以及研究的深度增加,西南聚落研究方法及理論不斷深入,并且研究也向著新的切入點發展,多角度、多學科的研究逐漸形成。并且在西南聚落研究中,也并非只局限于建筑學,其它學科也相互交叉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如歷史學、社會學等對西南聚落都有影響。至此,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以聚落為當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在研究過程中,又結合了諸多學科,使研究的深度、廣度等都不斷拓展。
5結語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及經歷多年的研究與探索,在西南地區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從單體居民建筑向人居環境中的聚落研究發展,在研究過程中,形成了多學科交叉影響的研究視野。但在實際研究中,還存在諸多研究角度比較孤立,片段性、分散型的研究結構表現相對突出;在聚落的研究方法及歷史考證中,研究理論單一,在聚落課題研究中仍然占據著主流。對于西南各民族而言,其生活以聚落為外在表現,并且聚落中涵蓋了諸多文化種類,由于文化元素比較多,在研究中極易出現混亂的現象。所以,建立一種系統的、整體的研究狂下,對各文化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清晰的梳理,并且使各文化與聚落之間的關系能夠理清,這在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中是非常關鍵的。
作者:鐘陳友
參考文獻
[1]鄭宏飛,張瀚.地域建筑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思考———以重慶地區為例[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2,04(15):35~37.
[2]錢錫棟,周俊.現代建筑的地域文化性實踐———以象山商會大廈建筑設計為例[J].浙江建筑,2012,07(21):10~12+16.
[3]石健和.地域建筑文化理論實踐的分析梳理建構[J].建筑學報,2002,05(14):9~10.
篇5
真實的呈現出參考文獻表明了作者對前人學術研究勞動成果的尊重和認可,也表明了作者對科學的態度,更表明了論文作者對論文的參考閱讀量的大小。下面是千里馬網站小編整理的關于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閱讀借鑒。
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文獻:
[1]郭建嶺.淺論建筑材料的發展對中國節能及環保的影響[J].廣東化工,2007(12):44-47+106.
[2]鈕冰.環保型建筑節能材料的發展與應用[J].建材世界,2012(06):115-117.
[3]戴兵.節能環保建筑材料的發展現狀及解決措施[J].江西建材,2015(03):294.
[4]馮桂香.建筑節能環保材料發展與技術應用[J].民營科技,2015(02):157.
[5]王永飛.新型節能環保建筑材料的性能及發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1):233.
[6]杜麗娟.環保節能型建筑材料的應用與發展分析[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01):18-19.
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文獻:
[1]陳琳,李書全.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建筑低碳化動力機制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87-92.
[2]王長江,周洪光,馬明.基于有序Logistical回歸的低碳建筑影響因素研究——以河北省建筑業為例[J].建筑經濟,2012(08):99-101.
[3]李積權.城市建筑生態位原理探析及其生態位策略研究——日本東京中城規劃設計案例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2(08):28-35.
[4]陳力蒞,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響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05):79-80+82.
[5]高源,劉叢紅.我國傳統建筑業低碳轉型升級的創新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4(04):72-75.
建筑材料論文參考文獻:
[1]陳靜.淺談建筑材料檢測試驗數據采集與管理系統的設計[J].建筑知識,2016(2):1.
[2]朱繼紅.建材檢測系統中常用控件與界面編輯工具的開發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4.
[3]代方遠.建筑材料質量監測數據采集系統設計與開發[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4.
[4]朱桐.建設工程材料檢測數據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5]劉文.水利材料自動化檢測系統數據采集與網絡監控的研究及設計[D].南京郵電大學,2011.
[6]吳賢國,李惠強,郭勁松.垃圾廢料作為建筑材料的綜合回收利用途徑[J].建筑技術,2000.
[7]夏煒,盧余權,賈琳.瀝青路面再生技術概述[J].
篇6
關鍵詞:鄉土建筑;發展脈絡;價值錯位;民居更新;問題導向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4)01-0103-06
鄉土建筑研究起始于1964年,伯納德?魯道夫斯基(Bernard Rudofsky)舉辦了一個名為“沒有建筑師的建筑”的展覽并出版同名著作,此后,鄉土建筑研究開始進入研究者和建筑師的視野。他曾試圖賦予鄉土性與建筑學同等的地位,但在國內外幾次鄉土熱之后到21世紀,似乎鄉土建筑研究又重新回到邊緣,被看作代表著建筑的“過去”,即便不是建筑的某種落后狀態,也是不可能再延續的建筑模式;過去那些經典的鄉土建筑傳統,盡管在設計、功能及美學層面具有顯而易見的高品質,但并不被人認為與當今的建筑現實有什么關系。通常鄉土建筑被認為與發展中國家相關或者與少數民族地區相關。從現代主義建筑主流來看,它更多是為特定場合的建筑創作提供一些形式或空間語言的靈感和素材,或者為旅游區或主題公園創造一些異域情調。規劃師、建筑師、政治家都對鄉土建造者的成就、經驗和技藝或者鄉土建筑在環境、文化的品質不大感興趣,因而無論是民居研究還是設計實踐都逐漸式微。究其原因,除了大眾意識對鄉土建筑認識存在誤解之外,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鄉土建筑研究自身存在許多問題,從而局限了研究的問題、思想和方法。因此,有必要對研究本身進行反思。新的鄉土研究開始重新審視鄉土建筑的內涵、作用、內容和方法,從而為鄉土建筑研究開辟新的路徑。
一、國內鄉土研究的概述
國內民居研究起始于劉敦楨在1940年代在西南地區的建筑調查,到50年代末,他撰寫的《中國住宅概論》和《中國居住建筑簡史――城市、住宅、園林》開啟了中國民居的研究。上世紀結束后到八十年代初,民居研究開始復興,開始了對民居的廣泛調研。這時期民居研究者成立了自己的民間學術團體――中國民居學術委員會,出版了一大批研究各個地方民居考察的書籍和論文。其主要是對各地典型民居調研測繪,對民居相關資料進行發掘和整理。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方面,加速的城市化進程造成了傳統民居被大規模地改造和破壞。這使得許多學者將民居視為文化傳統傳承和地方文化多樣性保留的一個重要載體,因而注重于對優秀民居及其文化傳統的挖掘和保護,如陳志華先生等人的研究。其他鄉土研究主要從文化層面、環境層面、形態層面來對民居進行分類研究。研究更注重人居環境整體性,比如傳統聚落、村鎮、名城的研究。 另一方面,在建筑實踐方面,伴隨著思想解放和文化熱潮,對民居特色的研究成為改變時期僵化的建筑教條與探索建筑形式多樣化的一種方法。這時,莫伯治早在 1959年設計的泮溪酒家則成為新建筑設計的典范,廣州新建筑設計也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嶺南學派,這對全國的民居研究和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受這一時期后現代主義建筑的影響,設計界也將民居研究作為獲得形式和空間設計素材的一種方式。 另外,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一些著名的古村鎮和歷史街區成為旅游的熱點,雖促進了民居研究的熱潮,但也造成了許多拙劣的“布景式”模仿民居形式的商業開發和旅游設施建設。在這一時期,也有學者開始借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等理論來理解民居形態的演變及意義。例如,在云南,受到拉普普特(Amos Rapoport)著作《住屋的形式與文化》的影響,一些學者從文化人類學和歷史地理學的角度來研究民居的形式邏輯、源流,比如蔣高辰先生及后來昆明理工大學一些年輕學者的研究。
20世紀 90年代后,鄉土研究再度興起,但研究的重點卻有所轉向,在西方發達國家則力圖擺脫“鄉土”這個概念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束縛,于是提出所謂“新鄉土主義”。它的目的在于對過去鄉土建筑中所蘊含的文化傳統進行延續和發展,對其所蘊含的民間智慧進行汲取和升華。而在發展中國家譬如中國,仍將鄉土建筑作為增強地區和民族文化認同的一種方法[1],這是為現代主義建筑找尋中國式表達的一種路徑。
進入本世紀,也有一些學者開始從多個維度(自然地理格局、政區地理格局、文化地理格局)來對民居的形式進行解析,試圖回到建筑本體來理解民居的形式邏輯,并對全國和各個地區或者更大范圍的“民系”進行民居類型的劃分[2],并從建筑空間及形式要素(材料、屋頂、山墻、院落空間大小、比例、組群的關系、結構、裝飾)來定性民居的特征[3]。
國外及國內鄉土建筑研究的發展歷程詳見表1、表2。
二、有關民居更新的研究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民居保護和發展的矛盾愈發凸顯,于是對傳統村鎮、歷史傳統街區保護更新和傳統民居的更新研究和實踐越來越多。民居更新(有的學者稱之為民居再生)的研究開始增多,它關注如何使民居更新既符合現代社會的條件和需求又部分延續并保持傳統建筑的特點。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依托新民居創作和建設的民居更新研究
與傳統鄉土或者地區建筑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則更偏重于建筑實踐。而與那些目的是創作所謂具有“中國特色”或“地方特色”,從城市中借用鄉土建筑的形式及空間特征的研究相比,民居更新研究是“回到”民居本身,在鄉村地區開展(部分在城市的傳統街區和歷史風貌區)開展實踐工作,目的是通過現代建筑材料、設計和建設方式來提高民居品質。比較有代表性的民居更新研究和實踐包括吳良鏞先生提出的整體性、小規模漸進式的有機更新的理論,以及在北京舊城的規劃研究和菊兒胡同的建筑更新實踐[4];單德啟先生在廣西、安徽等地的新民居理論建設實踐;在云南則形成以朱良文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在西雙版納、麗江及香格里拉等地進行的新民居建設實踐。
(二)注重綠色技術和適宜技術的民居更新研究
新世紀之交,隨著對民居研究的逐漸深入,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共識,一些學者開始從生態技術的層面來對傳統民居形態進行量化的科學研究。結合環境及氣候條件來解析傳統民居的形態特征,揭示其優秀經驗和存在的缺陷,進而采取當地的適宜技術來進行民居更新改造。這方面研究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劉加平教授對陜西窯洞的更新和新型生土技術的研究[5],在云南則是柏文峰教授以天然建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民居更新研究及實踐[6]。
(三)注重以鄉民為主體進行民居更新的鄉村營造學研究
以上民居更新的研究,基本是以建筑師和相關專業人員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它提出一系列包含在設計、技術、建造的方案和方法,然后依賴地方的施工隊統一建設。這種方式是將城市建筑學的一些基本價值和方法在鄉村地區的移植和運用。因此,一些學者和建筑師也開始立足于鄉土,以服務于鄉村本身為出發點,探索一種有引導的村民自主更新模式。臺灣建筑師謝英俊與溫鐵軍創立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合作設立了鄉村建筑工作室,采取鄉民建筑教育和協作的方式來進行民居更新改造,致力于推廣“常民住宅,協力造屋”,在國內開創了培訓鄉民自助改造居住生活的新型民居更新模式。 王冬教授在國內較早從鄉村社會的角度來關注民居更新的問題,提出所謂鄉村建筑學[7]的基本雛形,它以“合作建造”“過程建造”“自主建造”為核心,涵蓋鄉村共同建造的“歷史傳統”“村落建造共同體”“社會功能作用”“模式及方法”“開放體系”“過程及相關技術”六大問題。
上述學者都試圖繼續著晏陽初和梁漱溟等先輩開創的“平民建設理想與鄉村建設”精神。這對于當前大范圍大規模的民居更新來說,雖然艱巨,但也許將是一條更契合鄉村民居更新需求的道路。
三、當前民居研究存在的問題
(一)基于自然歷史的鄉土建筑研究之局限
鄉土建筑的研究從屬性上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基于自然歷史研究和基于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前者是通過觀察來描述研究對象的特點和屬性,得到研究對象的各種現象、素材、數據和認知,研究通常更關注有關鄉土建筑的現象和數據的收集和梳理?;趩栴}導向的研究是在前者基礎之上能夠發展出基本的概念、規則和機制,可以把客觀對象的理解上升到更加理性的層面,并能夠創造出新的知識,對現實的實踐進行科學指導。
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自然歷史研究是鄉土研究的初始和基礎階段,具體表現為以物質形態研究、歷史研究、社會研究、文化研究為導向,形成各種方式的民居類型劃分方式;在實踐層面則表現為注重文化和美學層面的品質,從形式風格層面來對鄉土建筑進行分類,目的是從中提取可以借用到新建筑中的形式特征,成為創造本國文化特色和建構民族自我認同的一種方式,但許多這類研究也忽視了對于真正解決鄉土所存在問題的關注。
(二)注重對傳統具有價值的相對少數個案而忽視或無法應對當代的大量性民居
當前國內民居研究更多關注部分有文保和經濟價值的少數個案,卻忽視了廣大民居主體――大范圍大量性由居民自主建造和使用的當代普通民居。這些城市之外主要居住形態正經歷深刻的變遷,是亟需研究卻又是最缺乏研究,也是目前理論體系無法應對的問題。
(三)嫁接城市經驗的民居更新實踐與鄉土現實條件相錯位
與國外發達國家鄉土研究相比,國內研究最大的不同主要是緣于當前中國發展中國家城鄉二元的國情,在城市之外仍具有廣大的鄉土地域,多數民居仍然是居住形態的主體,也是仍處于不斷演化的“生命體”,而不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鄉土建筑已成為了過去傳統社會的少數建筑先例和遺跡。簡而言之,“當代的”“大范圍大量性的”“正在演化的”是中國民居典型存在狀態,決定了鄉土研究在文保和歷史研究之外具有更多的現實性、實踐性的需求,這也是中國存在大量的民居更新研究實踐的原因。但是,目前的民居研究可以說是一種基于建筑學專業視野和城市價值的、脫離民居使用主體和鄉土實際條件自外而內的研究。類似英國工藝美術時期建筑師的實踐,他們崇尚鄉土建筑的人性和美學品質,卻陷入鄉土建筑設計的悖論:由建筑師設計的“沒有建筑師的建筑”,對每一個建筑瑣碎的細節都要進行設計控制,“刻意”表現出一種原生自然的、“隨意”的建筑形式,實際上成為與鄉土建筑精神大相徑庭。
(四)自發建造體系研究與當代建筑學缺乏應有的聯系
一方面,受自組織理論的影響,對于鄉土(地區)建筑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對民居自建體系的研究,但這些研究更多是利用自組織原理來描述和解釋鄉土(地區)建筑的生成過程和形態特征[8],雖然他們試圖從鄉土建筑使用主體的層面來反思現代建筑學的缺陷,卻較少探討在當代建筑學的語境下如何介入鄉土(地區)自組織機制。另一方面,受亞歷山大所倡導的社區自建模式的啟發,一些學者也嘗試以鄉土為主體發展鄉村建筑學,對鄉土建筑自建體系的探索也很有意義[9]。但這種研究的前提設定或多或少認為當代建筑學在鄉村并不適用,鄉土社會及其知識體系與當代城市具有很大差異,但在當今地區聯系日益密切社會,二者是否可以形成更積極的結合卻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四、鄉土建筑研究的展望
針對目前國內鄉土建筑研究的現狀,通過借鑒當前國外鄉土建筑的新趨勢,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和特點,筆者認為鄉土研究應該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研究路徑:
(一)面向當代鄉土問題“以積極實踐為導向”(activist-oriented)的研究
過去對鄉土研究的通常是以物質形態研究、社會研究、文化為導向研究,這在當今現實中并不足夠,認為更加注重“以積極實踐為導向”的研究。這樣就要放棄認為鄉土建筑承載著文化“真實性”這種觀念,應把鄉土認作是一種政治工程。它的基本任務是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實,來對所謂過去進行不斷的詮釋和再詮釋[10]。這些研究促使人們更深入了解鄉土建筑的本質,以及它在不同時代在不同地方變化的過程,是什么導致了傳統鄉土建筑的消亡、適應、復興或繼續發展?鄉土建筑怎樣才能在當今及將來發揮最大的作用?因而這類研究更加注重影響鄉土建筑理論和實踐的廣泛問題的研究,包括認同(identity)、族群性(ethnicity族群淵源)、遺產和旅游、傳統的終結和再造(reinvention)、政權和統治(power and dominance)。許多的研究著重將鄉土知識運用于當代住房領域,尤其是對城市棚戶區的研究,將城市非正式住宅看成鄉土建筑新的研究領域。
結合當今中國,民居更新雖也算是某種“積極實踐”,但是往往只是關注有文化保護價值的聚落和民居,對于鄉土中那些正處于深刻變化的大量性普通民居則很少給予關注,而這恰恰是當前鄉土建筑研究最重要也最急迫的問題。另外,鄉土研究通常關注的是建筑物質環境,而很少關注物質環境背后隱藏的社會公正、生態危機等問題。還有與民居自發營造密切相關的居民和社區如何參與設計,傳統工匠在現代建筑體系的角色和發展等問題,均是值得研究的方向。
(二)鄉土建筑作為解決當代問題的模型系統
魯道夫斯基曾認為鄉土建筑比現代建筑蘊含更多的實踐智慧,對比現代建筑給人性帶來的許多問題,將其視為解決與自然相和諧關系的建筑良方。然而,這在以現代主義建筑理論為中心的話語體系中很少能得到人們的認同與重視。拉普普特[11]在“向鄉土建筑學習――鄉土建筑作為一種模型系統”一文中認為鄉土建筑應對環境、文化、技術變化等方面問題時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通過研究、分析鄉土建筑在面對以上問題時的動態變化、它的成功和失敗,發現其中的基本規律和機制可以使我們深入理解設計的本質。
通過在思想、情感、形式與空間之間建立聯系,鄉土中“原生性”的概念(它們是基于蘊含于鄉土建筑中原生的和具有創造性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將會產生特定的建筑思想,形成堅實的建筑原型。它們在不同社會中具有普遍的規律性,而且又具有某個社會的特定性。這促使現代設計可以從中汲取營養,有助于促進將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著眼未來注重人居環境可持續性的研究
在 1999年一場名為“21世紀的鄉土建筑”的演講中,奧利弗提出應該使建筑學者和大眾改變對鄉土建筑的思維定勢。他們把鄉土建筑視為一種過去的、落后和貧窮的代表,這種看法實際是一種短視的思想。當今全球社會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滿足億萬人的居住需求。而當今仍有 90%的住所屬于傳統的和不斷演化的鄉土建筑,如果要使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居住需求,就必須不能忽視對鄉土建筑的研究。這代表了當今鄉土建筑研究向人居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轉向。這也引出了一系列問題:當今生態的、文化的和技術的變化對鄉土建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鄉土建筑在其中能發揮怎樣的作用?鄉土建筑是否可以應對或適應這種變化,從而能夠符合新的生態和文化環境?還是鄉土建筑不得不消失,正如上一個世紀許多業已消失的傳統那樣?傳統中某些特定的部分是否更加適應這種變化而相對其它方面可以存留下來?
在當前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全國廣大鄉村聚落和建筑如何良性發展,是影響社會和民生的重要問題,然而當前的各種應對措施卻具有很多問題。例如,2011年建設部村鎮司提出將“建立健全村鎮規劃制度和標準體系,規范村鎮規劃編制”作為一項工作要點,要求各省抓緊出臺《鎮、鄉和村莊規劃編制辦法》。然而,中國大約有行政村69.2萬個,自然村535萬個(百度百科)。面對如此大量的村莊,要按照城市的方式來編制規劃和進行民居設計,幾乎是難以實施的,即便是實施了也未必能形成理想的結果。另外,在少數民族或貧困地區,有許多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的民房改造和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如何激發地方自下而上的力量,避免現在由政府統建造成的在物質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許多負面問題?會對廣大的鄉村地區的社會和生態產生怎樣巨大深遠的影響?如何建立一種適應于鄉土轉型的建筑知識體系,引導大量的民居能可持續的發展?這些都是鄉土建筑研究所應該關注的問題。
五、結論
綜上所述,對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大致可以概括為六個方面:(1)價值錯位:鄉土研究中移植城市的、現代的技術體系及價值標準;(2)專業偏向:研究偏向于物質的、美學的、有價值的、少數個案;(3)外部介入:專家、政府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操作方式;(4)主體空缺:缺乏居民和工匠自下而上的有效參與的研究;(5)城鄉分離:基于自主營造的鄉土建筑設計體系與現代建筑學的分離;(6)偏離現實:沒能結合當前城鄉現實條件變化對鄉土建筑的影響和新的可能性。
要應對這些問題,除了上文建議的三條路徑之外,從根本上應轉變當前鄉土建筑研究和實踐基于“特色攫取”的“潛意識”和基于城市的思維模式來衡量鄉土建筑的“價值取向”,從而回到鄉土問題本身?;卩l土建筑具體情境和發展趨勢,應從注重自然歷史式的考據研究到注重民居形態邏輯、動態發展和內生機制的研究;從注重個體民居(聚落)典范的個案式研究到關注廣泛一般民居的普遍發展規律和問題的研究;從以專家或政府自外而內(自上而下)的“局外人”介入方式的研究轉變到在新的社會經濟技術語境下結合并民居內生力量的鄉村建筑知識體系的研究,最終拓展當前鄉土建筑研究和實踐的視野,并為其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KH*2/3D]
參考文獻:
[1]吳志宏.對現代建筑“中國性”思想中本質主義的解析[C]// 張復合.中國近代建筑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近代建筑研究與保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83-687.
[2]蔣高辰.四大譜系統[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5:11-18.
[3]陸元鼎. 世界民族建筑國際會議論文集[M].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1997:6-10.
[4]吳良鏞.北京舊城居住區的整治途徑――城市細胞的有機更新與“新四合院”的探索[J].建筑學報, 1989(7):7-14.
[5]劉加平.傳統民居生態建筑經驗的科學化與再生[J].中國科學基金,2003(8):234-236.
[6]柏文峰.云南民居結構更新與天然建材可持續利用[D].北京:清華大學,2009:101.
[7]王冬.族群、社群與鄉村聚落營造:以云南少數民族村落為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188,255.
[8]盧健松. 自發性建造視野下建筑的地域性[J]. 建筑學報,2009(學術???9-54..
[9]王冬.鄉土建筑的自我建造及其相關思考[J].新建筑,2008(4):12-19.
篇7
[論文摘要]門樓是客家民居中最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客家民居門樓充滿著濃郁的客鄉風情,其外在的藝術表現形式往往內在地蘊涵著深刻的客鄉文化,體現了客家人的生活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審美觀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圍樓、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殿堂式、圍龍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圍龍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與北方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云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民間五大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被譽為“中國古建筑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图颐窬硬坏谕庑蜕暇哂歇毺氐摹翱汀蔽?,在具體的細節中也能突出地反 映“客”的文化特征。門樓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蘊含著濃郁的“客家”文化底蘊??图颐窬咏ㄖ?的獨特外形及其濃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學研究者的重視,①然而,客家民居門樓卻似乎被忽略,在對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幾乎未作探討。本文旨在對此作一初步的探討,從客家民居門樓的設置及其裝飾藝術,揭示其設計中的民俗與文化內涵。
一、 客家門樓的類型及影響門樓安置的因素
門樓是一棟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棟建筑物的通道 口,是人和物進出的主要通道??图颐窬拥拈T樓通常包括大門、側門、斗門三大類。大門是整個民居的中心,其位置與造型、裝飾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溫等功能,還具有風水、象征功能。圍龍屋、五鳳樓、土樓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門。門的造型和色彩對客家民居的整體裝飾效果影響很大,因此,一般都將其納入建筑總設計的重中之重。圍龍屋的大門兩旁,設方形石座,有的設石獅。大門進去則是下廳,過天井之后則是上廳。
側門是圍龍屋、五鳳樓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門類,是堂屋兩側橫屋的外大門,呈對稱在大門兩邊。小的民居有一對,大的民居有三對,根據兩邊的橫屋排數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門前有禾坪,其周圍有高高的墻,在墻的兩端各開一個大門,叫“斗門”。外圍門樓的功能有如現代住宅小區的出口和保衛室??图颐窬油ㄟ^房屋的外墻和圍墻把整座民居、門坪、池塘等圍成相對獨立、而緊驟的一個區域。一般來說,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親,傳統的近親意識比較濃郁。
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因自然氣候、地理環境等條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帶有鮮明的、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图颐窬娱T樓的安置與客家人的生活與生產以及具體的生產生活方式、環境息息相關,也與客家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心理有關,貫穿著獨特的理念。
1.百年開基觀念
在客家人看來,客家民居的修建將是百年立基的開始,而客家門樓的安置則是整個建筑中的關鍵事項,甚至被認定將影響整個家族未來發展是否興盛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時刻、它的大小規格甚至于它細微局部的裝飾如色調設計等,所有這些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性。
敬祖是中國傳統家族制度的一個核心??图胰说木醋嫠枷氡憩F得更顯著更強烈,他們對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現,不管是土樓、五鳳樓,還是圍龍屋,祖堂總是處在中軸線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對大門人口,開間比環周的房間顯著加寬,一進民居大門,一眼就能看見它顯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觀念的影響
客家人有著強烈的家族聚居觀念??图业靥幧綆X重疊的山區,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間溪流密布,山水之間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為客家先民南遷時~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緒《嘉應州志》說:粵東“無平原廣陌,其 田多在山谷間,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澇。”嚴酷 的生存環境也往往要求他們共同開發耕作。為適應當時當地的環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 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樓、圓樓突出地顯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體性。居于中心的祖祠顯示著宗族的尊嚴,而防盜、防火、飼養、加工儲藏等各種生活設施綜合在一起,血緣近親聚居在一個屋頂之下 ,連為一體,達到在生活和生產中互助合作 的目的。這種建筑形式顯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樂業和興旺發達。而所有這些觀念則都使整個建筑處于一個宏觀的整體之中,使門樓往往成為整個建筑的核心出口,維系著整個家族的大統一。
3.勞動和生活條件的影響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謀生的外,留下者多以農業為主,因此,農業生活對房屋布置也起著很大的影響。為了從事農業生產方便及就近看守農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墾種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個分散,并不緊密排列的布局。為了要解決農務上打谷、曬谷、揚谷及其它雜糧整 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門外就都有禾坪的設置。再外筑圍墻、池塘和斗門,使之顯得相對獨立與安全。
4.門樓突出的防護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墻很厚,圍龍屋除中間大門及橫屋前端的小門外 ,很少再設其他門戶出入。土圍樓就只有一個大門出入。整座民居窗戶開得少而且狹小,具有特別強的防御性。一方面則是因為客家人所有的“家當”都集中在樓內,必須給予很好的保護,另一方面是對“敵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图易≌蠖冀ㄓ谄降厣狡陆唤绲牡胤剑爸煤唐?、后設堂樓、左右夾峙橫屋以及“圍龍”、炮樓、槍眼,既可以護衛自己,又可以居高臨下,擊退敵人。為了避免敵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內部的門卻開得極多窗也很大,可以暢行無阻。這既使敵人難于攻入,而自己卻能迅速調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雞舍、豬圈、牛欄、柴房、谷倉、水井等設于宅內,在必要時可作為老弱婦孺及貴重財物的避難場所。
5.地理環境和風水觀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環境,包含龍脈(山神地理走勢)風水等,特別是其中的風水觀念,門樓則是其中的決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熱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與族人的平安。漢族本來就有信賴風水先生的習俗,而客家人顯得尤為熱心。所謂風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衛和形狀來判斷兇吉的迷信;所謂風水先生就是鑒定風水的人。迷信風水與客家住宅的興建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講究風水,必須慎重地觀測研究其來龍去脈,選擇優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須以高價購買,所以對客家人來講,要蓋房子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不但是選擇地形注重風水,就是選擇吉日良辰興工,又必須與全家的出生時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樣 ,除財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結構都決定于“地理風水”的要求。因此,盡管同在一個地方,有些是圓樓,有些是方樓,主要是依靠風水先生鑒定的結果而修筑的根據古老的傳說,面向正南,可以人丁興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區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見。因而有些在地理環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盡可能使大門單獨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現大門與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門前有水可以“聚積財富”、“有財有勢”的觀念的影響,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門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財勢源源而來。沒有河流的,則在禾坪前面砌筑魚塘來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頭。當然,造夯土墻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社會文化與審美特征
建筑裝飾是附加于建筑構件上的一種藝術處理,如柱梁的雕飾、屋面脊飾、外檐裝飾,大門入口裝飾等。其藝術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質感和工藝特點進行藝術加工,恰當地選擇我國傳統的繪畫、雕刻、書法、色彩、圖案等多種藝術特點,相互結合,靈活應用,從而達到建筑風格和美感的協調和統一在客家傳統的民居建筑中,所有這些裝飾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著嚴肅的心理和文化意義,盡管它們在生活中不一定會影響建筑本身的實用價值。
1.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一般社會意義
在我國傳統封建等級社會中,民居建筑的裝飾是顯示戶主地位和財富的標志。據史料記載,民宅使用裝飾裝修的制度規定極嚴。宋制規定“非官室寺觀,毋得彩畫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泵髦埔幎?,“庶民所居房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及彩色裝飾”。直到清代,有關民居建筑裝飾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寬,南北各地民宅裝飾有了很大發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飾,而且充分運用了傳統的石雕、磚雕等優秀工藝,各地各民族結合和發揮各地區的傳統技藝和特點,創造了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裝飾 。
在客家民居的 門樓裝飾中,也深刻地體現表現門第貧富貴賤觀念。門樓裝飾中的各種木雕、石雕繪畫裝飾,其目的是把裝飾部位顯示出來為人們觀賞,也是表現門第貧富貴賤的一個重要部位,故戶主都不惜花費資財,從用料、式樣、題材到色彩、裝飾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華僑不惜花重金從海外運來材料,耗時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門是客家禮儀、禮俗的重要場所和必經之地,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地說,客家禮儀活動,如敬祖、嫁娶、做壽、喬遷、回鄉等都首先要進大門。而平時則無所謂大門側門,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門的裝飾大都盡可能用木雕、石雕裝飾梁柱,圖畫裝飾墻 面。這足以說明大門的地位以及風俗特點。
2.客家民居門樓裝飾與表達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現存的較完整的傳統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時的建筑,典型的如粵東大埔縣黃塘鄉張弼士故居“光祿第”、大埔百侯的“通爾第”、黃砂鄉的“進士第”、梅縣松口銅琶村謝姓“榮祿第”等。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觀,布局嚴謹,多采用我國民族傳統建筑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結構,且其用料講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磚為墻,雕梁畫棟,工藝精美。清晚期,客家華僑將傳統的客家房屋結構結合西洋的建筑藝術,在故鄉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縣白宮的“聯芳樓”、程江鄉的“萬秋樓”等,其外觀上吸收了西洋的藝術裝飾,內部則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傳統結構。
從現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門樓裝飾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現充分運用了我國傳統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將客家人的哲理、倫理等思想和審美意識結合起來。門樓裝飾的象征性,通常是形聲或形象來表達。如用獅、麒麟表示吉祥、瑞慶、權勢,牡丹有富貴之意義,用蓮花托大斗(斗與升同形),斗中置三層,意為連升三級等。這些圖案花紋大多反映了客家民眾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賞趣味,美學觀念以及風俗習慣等。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門樓的楹聯、匾額是極有特色的建筑裝飾,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種體現。這個傳統隨著客家人的南遷也帶進了坐落在偏僻山區的民居中,并生根發展。門樓上首先是樓名。在客家民居中,幾乎每一座樓都要取一個樓名。樓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組合,討吉利祥和的兆頭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樓、梅縣橋溪的繼善樓、大埔百侯的通爾第等。其次是楹聯,很多以樓名作藏頭嵌字聯,作為大門的對聯,進一步闡明涵義、催人奮進構成傳統族訓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樓泰安樓泰然一室,安住層樓;懷永第:懷遠于德,永享其隆維新樓:維系循良世澤,新繩教友家風;等等。客家民居內各戶房門都張貼對聯,可以說是有門必有對聯。客家門樓的對聯往往是無聲的教誨,它對恪守封建倫理與家族規范持續不斷地起著灌輸、訓誡、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孫后代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如何奮斗、如何成才,從而形成客家民居內部獨特的文化氛圍,體現了客家人的價值觀念與審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個很有特色的表現。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進住之前要“出煞”是為著凈宅而進行的趕鬼驅邪儀式。新遷的第一日,當日凌晨,正廳放大桌一張,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紅包等。廳堂正中放八仙桌數張,擺到大門前,桌上用白棉布數丈,直鋪到門口,風水先生頭裹紅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雞,右手握七星寶劍,口中念咒,把雞殺死,雞血灑在白布上,直出大門,把雞丟在大門外,泥水匠、木匠用紅木棒大力打布,齊出大門,隨即鳴炮、打鑼鼓,大鬧助威送出大門?!俺錾贰蓖戤吅螅缟霞獣r進新屋,進屋時,請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孫的老人夫婦 “開大門”,男左女右,站于大門,等待外面祭門神完畢,由老夫婦開門,開門時,說吉利話:“左開門,財丁來”“右開門,富貴來”。合說:“財丁富貴一齊來”。主家即掌燈入門,家具隨進。此俗,如今的客家鄉村依然流行著。新遷時,大門的裝點最隆重,一般要貼喬遷對聯,在大門上方還要掛大塊紅布,以鎮兇避邪。
3.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審美情趣
客家民居門樓裝飾的目的,首先是為了使門樓建筑物美觀悅 目,并不是隨意使用裝飾就能表達出來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觀裝飾最重點部位,無論在裝飾題材,用料工藝、色彩,甚至尺度處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图颐窬娱T樓外觀屬比較莊重樸實的屋檐式。較富裕的住家常對大門兩側墻面進行裝飾,墻裙、墻基、門楣用麻石雕飾。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裝飾結合實用功能在建筑構件上進行裝飾,增加了建筑的精巧與美觀,大門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觀表現簡樸粗獷,適合于遠視。門屏等雕飾則用淺浮雕、工藝精致,適合于近觀。門樓裝飾中的收口部位,通常進行雕飾處理,既藏拙又美觀。如大門梁架的桃尖糧頭,有的地方稱為楚尾或倒吊蓮花。
因為客家民居很少大面積使用鮮艷耀眼的色彩 ,而多以白、灰或以材料原色為主,因而在門樓裝飾的色彩處理上,常以較為鮮艷的色彩進行重點裝飾。如紅、黑、金、綠等,光彩奪目,鮮艷的色彩增加了立面變化,打破了客家民居建筑單一而樸素的色彩感覺。
總之,客家門樓在客家建筑中是如此之重要,甚至已經成為決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著客家人對未來的憧憬,也成為他們對未來的信心之源。比如,全家人的生活似乎都受到門樓朝向的指引。因此,當客家人建新房時,總愛去找風水先生,尋求的最佳朝向。當覺得家里人不太順暢時也往往會歸咎于門樓朝向。直到今天,客家農村地區,甚至在非?,F代化的城市中間的高級公寓中都常??梢钥吹浇涍^特別“糾偏”的門戶朝向??图议T樓特殊的建筑過程、客家門樓的特殊組成及其上面的一些裝飾都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如,門外的獅子具有特殊的鎮邪作用,門上的一些繪畫亦有著同樣的意義。顯然,客家門樓濃縮了客家文化特色,深刻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蛟S,所有這些皆可稱之為客家人的“門樓心態”,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
[1] 黃漢民.客家土樓民居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2]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丘權政.客家的源流與文化研究 [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1999.
[4] 房學嘉等.客家文化導論 [M].廣州:花 城出版社,2002.
篇8
【關鍵詞】小城鎮 建筑 特點 研究
小城鎮地域環境的特點
漢中位于秦嶺的南邊,漢江流經漢中、安康及湖北,是長江的最大支流,雖然地理位置在陜西南部,但屬于長江流域。漢中地區是由秦嶺和大巴山組合而成的寬大山地。秦嶺是我國長江與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成為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因此,秦巴山地以亞熱帶濕潤氣候為主。同時,由于秦巴山地地勢高峻,垂直地帶性顯著,也是我國東部北亞熱帶山地垂直地帶譜系最完整的山地。南坡自下而上分別為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寒帶氣候區,自然景觀顯著不同。漢江與丹江山間盆地為亞熱帶氣候區,自然、人文景觀極似江南地區,“溯沔水西上,沿路漁莊小艇,稻苗方始作花,香氣滿畦?;厥淄麧h中,相去僅一舍耳。川原間鬯(同暢)風情佳?!雹僭诘蜕角鹆甑貐^,亦“清流澹沱,稻田夾路?!边@一自然地理特點使得秦巴山地地城文化具有濃厚的亞熱帶地區色彩。
小城鎮建筑的特色
1.南鄭縣黃官古鎮之特色
地處漢中市南部的南鄭縣黃官鎮,位于秦嶺山脈的南麓,依山順勢修建,氣候濕潤,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雨量充沛。黃官小鎮的最早先民巧妙地利用地形,利用當地材料,建造了風格多樣又統一的建筑群落。整個小鎮的建筑以民居為主,大多是前街后院,沿街多為商鋪,后間用于居住。由于位處河的北岸,所建造的街道和民居,屋面以青瓦干覆為主,建筑的構筑以木架構為主,輔助一定的生土墻和石砌房基等。整個小鎮臨街的大多數為一層的建筑,建筑物上都有匾額,保存完整的甚少,殘存的部分紋理、匾額、門窗以及柱基石皆以吉祥寓意的紋飾為主。村落建筑布局合理,空間尺度緊湊,建筑密度較大。
2.洋縣華陽古鎮之特色
漢中地區的洋縣華陽古鎮,地處秦嶺山脈的腹地,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保護較好,是國寶大熊貓和世界珍稀動物東方紅寶石朱q的棲息地,幾乎位于中國版圖的中心。華陽小鎮臨水而建,古街道沿河水的走勢順勢營造,既有居民互換日用品和生活資料的街道,又有由民居、商鋪、廟宇、學校構成的船型村落。建筑以木架構為主,民居沿街的墻面多采用木材構建,節省空間,減輕重量。臨街的院落一般都是商鋪,后廂房為居住用。在營造時,大多考慮了陽光的朝向、通風、建筑材料選用等因素,因地形的變化而建。建筑用材就地選用河中裸石砌墻,木材做梁、柱子和門窗,屋面用青瓦覆蓋,直接架在木質椽子之上,既便于空氣的流通,減少潮濕,又增加了建筑的使用壽命和舒適程度。建筑物的采光主要是通過木質的門和窗戶,既減輕建筑本身的重量,又增加建筑的通透性,使建筑本身和周圍環境自然融合。
3.寧強縣青木川古村落之特色
青木川位于陜西漢中市西南,是距離漢中最遠的小鎮,是一個被世人所遺忘的偏遠小鎮。青木川古鎮的建筑群落,位于蜿蜒的小河之上,分為上街、中街、下街三部分,整個小鎮由會館、商鋪、煙館、商行以及民居構成。整個小鎮最為著名的建筑群落為魏家院子,四合院型的格局,這種庭院式住宅,布局以內院的天井為中心,層層遞進。建筑的布局和營造匠心獨具,功能分布合理,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宜人的空間尺度,院落設計前半部分為公共區域,有嚴格的中軸線。正后方有高大的廳房,兩邊建廂房,正前方建大門,形成有建筑圍合的院落。并在這個基礎上再建了二層,布局結構和底層相仿,前廊后房。建筑在營造時因地勢的變化,建筑物不在一個基礎平面上,院落通過樓梯和回廊連接,整個院落的布局營造設計合理,空間變化豐富,每個院落相互連接又相對獨立。建筑物的窗、門和立柱都做了較為精美的裝飾雕刻和彩繪,表現內容多為傳統吉祥圖案和紋飾,是受巴蜀文化影響。
小城鎮構筑技術特點研究
1.穿斗式結構為主建筑特點
小城鎮民居建筑以穿斗式木構架為主,這種營造方式明顯和秦嶺以北的關中地區的結構不同。穿斗式構架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用較密集的柱子支撐上部的梁架,承托屋面椽子與望板的擦子直接放在柱頭上,柱頭之上不設大梁及疊置的梁架,只在柱間使用一些穿枋,以保證柱間的橫向聯系。②漢中民居普遍采用穿斗式結構,結構相對簡單,緊湊穩定易施工。
2.石結構為輔助特點
小城鎮的民居使用石料,大多用于民居的基座、柱基、屋面等,只是用于輔助木架構的民居,由于氣候濕潤潮濕,為了防止木材和墻體受雨水的侵蝕,保護房屋的牢固性,故采用部分石材用在建筑的基部,既增加了承載度又防止了雨水的沖擊。柱基形制隨建筑和地域的變化,樣式繁多,最常見為圓鼓形和方形,有素面的和精美雕刻的,石質以大理石和青石為主。
3.生土建筑特點
民居建筑大量采用的是未經過焙燒,而僅僅經過簡單加工的原狀土質材料建造。大多民居建筑的墻面采用夯土墻和土坯,在建筑物的上部運用竹編夾泥墻的方式來處理。根據地方的不同生土中加入谷殼、稻草節、石灰等材料,這一方法是傳統民居常用的營造手法,就地取材,施工簡單,經久耐用。土坯就是利用泥土和模具,進行制式化生產,再通過規律的堆砌和組合,完成墻的圍合,節約了勞動強度和時間,在陜南比較常見。
4.區域協調性特點
在營造村落的時候,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地理環境,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創造性地進行村落的選址,建筑的營造,創造性地達到建筑和環境的協調,自然對村落的補給,有明顯的地域性建筑特點和樣式。
小城鎮的開發和建設
傳統小城鎮建筑、村落、民居的保護與開發研究,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城鎮化的建設,新的居民安置設計,普遍存在的問題日趨嚴重。對自然的過度開發,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建筑樣式單一,建筑材料的濫用,傳統小城鎮及建筑的破壞,傳統營造理念的缺失等問題日漸突出。人們在建造美好家園的同時,卻對自然造成了更大的破壞,如道路的水泥硬化,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建筑樣式毫無特點,與自然環境的不協調,教育和美化功能的缺失等。在小城鎮建設的同時,不僅要整體規劃和統一建筑樣式及風格,還應根據實際地域、氣候、生態、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和設計,創造屬于這一特有地理環境的小城鎮建設,尊重傳統地域性小城鎮營造的技藝和審美特征。
在全球化經濟和文化的背景下,漢中本土文化特色的傳統村落建筑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小城鎮正處在發展的初期,其村落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嚴重滯后,居住環境有待改善,城鎮建設和規劃缺乏地方特色。如何做好小城鎮的建設和地域傳統建筑的保護、城鎮建設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小 結
漢中地域傳統城鎮村落建設所蘊含的生態保護、人文精神,值得小城鎮建設的決策者重視。漢中地區廣泛遺存的小城鎮建筑給我們今天的小城鎮設計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何繼承、應用、創新、發展漢中地區傳統建筑的文化,將成為今天小城鎮建設和環境保護、傳統資源保護和現代建設、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的重要課題。漢中傳統小城鎮建筑的研究為我們的小城鎮建設提供營養,使傳統地域性建筑得到延續和再生。
注釋:
①陶澍:《蜀日記》,載《小方壺齋與地叢鈔》第七帙。
②潘曉博:《陜南漢中地區傳統建筑元素解讀》,學位論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參考文獻:
[1]吳昊:《為中國而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0。
[2]孫大章:《中國民居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10。
[3]曾繁仁:《生態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10。
[4]程文徽:《陜南羌族》,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
[5]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環境空間》,上海三聯書店,1998。
篇9
【關鍵詞】 云南本土建筑創作;地域關聯;分析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建筑行業也進行的如火如荼,各種建筑的規模不斷的擴大,建筑創作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關于建筑創作的本土化、地域性、本土建筑創作、地域主義建筑等理論與創作實踐也逐年成為我國建筑界談論的一個焦點。在進入了21世紀之后,我國城市化進程逐漸的加速,位于我國西部的云南地區的經濟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云南地區建筑作品也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建筑過于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視了應有的經濟性以及本土化原則,這就導致建筑失去了原本的“意義”,這種現象與本土化和地域性的追求均出現了悖謬的情況,本文主要分析云南地區本土建筑創作與地域性的關系,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云南地區建筑創作的發展。
二、云南地區本土建筑創作與地域性的關聯
(一) 云南地區的自然環境
建筑是人們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之一,自然環境為建筑提供了物質基礎,建筑活動也令自然環境逐漸的轉化為人工環境,建筑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人類建筑史實質上就是人們與自然對話的結果,人與自然的關系對建筑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重要的影響。云南地區位于我國西南部,氣候條件復雜、地理環境多樣,全省面積為39.4平方公里,地處云貴高原低緯度高海拔地區,自然環境以及地理環境復雜,其西北部與地區相接、東南部與廣西和貴州兩省為鄰,東南部靠近四川,西南部與越南、老撾、緬甸交界。整個地區的山區與河流呈現出南北的走勢,整個地區被分為滇西以及滇東兩地,兩地的地理條件有著較大的不同,滇東地區平均海拔超過了2000m,滇西為橫斷式的山脈峽谷區,玉龍雪山、怒山、云嶺等山脈以及瀾滄江、怒江、金沙江等平行分布,導致云南地區崇山峻嶺較多,且呈現出溝長谷深的地貌特征。由于受到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影響,云南地區的氣候屬于典型的高原季風性氣候,全面溫差較小、日夜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降水較多且分布均勻。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的發展,形成了如干欄式民居、土掌房以及由三坊或四坊圍合而成的內向型院落式民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家庭人口的變化,民族內部的功能也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建筑平面的布局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
(二) 云南地區本土建筑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文化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包括信仰、知識、法律、意識、道德習俗等社會成員的能力以及習慣,人類的文化內涵包括物質文化、心物文化以及心理文化三個層面,建筑作為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建筑過程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作為我國西南地區的多民族省份,在特殊的氣候、地理條件以及多元化民族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兼容的文化特征。云南地區的建筑在各種文化的影響之下,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建筑,如以彝族的土掌房為原型哈尼族形成了特有的“蘑菇房”,在相近的自然環境下人們所創造出的建筑物的風格并不相同,因此,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建筑的形式是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合力的結果。就現階段而言,云南地區的主要代表建筑物有土掌房、干欄式房屋以及合院式房屋等等,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筑都是在自然因素也文化因素的合力影響下行成。
(三) 云南地區本土建筑創作的技術
1. 建筑與技術
技術即根據自然科學原理以及生產實踐經驗發展出來的各種技能和工藝操作方法,也是人類生產力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人們科學知識與生活、生產之間聯系的渠道。建筑不僅是物質產品,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精神產品,技術作為保障建筑物承建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動建筑物發展的基本動力。隨著技術水平的發展,各種新的建筑形態以及建筑文化不斷的出現,在發展的過程中,建筑文化與建筑技術也呈現出矛盾的關系,這種矛盾關系也促進這建筑的發展,越來越多技術與及時的結晶出現。
2. 云南地區民居的建筑策略
現代化技術對社會文化、自然環境以及價值觀念等具有較大的影響,且這種影響在經濟落后地區的表現更加的突出,由于先進的建筑技術與經濟落后地區狀況的適應性較小,往往會導致傳統技術的意義遭受損害,因此,必須吸收傳統的民間智慧,協調好建筑與經濟、自然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 土掌房建筑策略
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墻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失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后形成土墻(即所謂"干打壘")。平頂的制作也與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干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為了適應該地區的自然條件以及經濟發展,土掌房可以按照以下的策略進行建設:
首先,滇中地區的氣候具有較大的差異,山區較多,因此,可以選擇生土為建筑材料,這種材料不僅價格低廉,且保溫和隔熱的效果非常理想,在建筑物的設置上宜使用開小窗、筑后墻、大進深的修筑形式,并在建筑物的設置好天井,對格局進行科學的選擇。其次,建筑的策略應該以“合理實用”為主,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內部應該使用柔性的連接方式,增強房屋的抗震性能。
2.2 干欄式房屋建筑策略
干欄式房屋最早流行于南方百越民族,是云南滇東南傣族地區常見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以竹木為主要材料,為兩層建筑,上層主人,下層堆放雜物和放養動物,受到佛教建筑和漢式建筑的影響較大,這種建筑模式的適應性很強,可以適宜建筑與地熱的山區,也適宜建造在濕潤的壩區,干欄式房屋可以使用以下的策略進行建設:
由于滇東南地區氣候濕熱、雨林茂密,因此,可以使用當地的竹子為主要建筑材料,使用“節點綁扎和周邊支撐”的技術進行建造,同時,為了避免濕熱氣候帶來的瘴氣以及熱度的困擾,可以在建筑物周圍設置好圍欄,以便滿足居民的居住要求。
2.3 合院式房屋建筑策略
合院式房屋的分布范圍十分廣泛,在云南地區,合院式房屋主要分與在滇中、滇東以及滇西部分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建筑文化,合院式房屋可以按照以下的建筑模式進行:
由于云南地域為地震多發區,因此,對于合院式房屋的建設,宜使用木構架結構體系,使用柔性連接方式進行連接,增加房屋的牢固性,對于的護體宜使用夯土墻,這種護體形式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重心;此外,由于云南地區春季多風,因此,建筑材料應該具有一定的防風作用,木材應該選擇上粗下細的材料,以便增大構件之間的接觸面,屋面則宜使用瓦相扣覆蓋的方式。
三、結語
通過對以上居住房屋的介紹,可以得出,云南地區的文化特性以及自然條件對當地的建筑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鄉土建筑技術的發展是地區之中各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當地居民智慧的結晶,因此,在房屋的建筑中,應該將現代化的技術與當地的文化特征以及自然條件相結合,充分的應用其自然優勢,提高云南地區房屋的建筑水平。
參考文獻
[1] 奚雪垠.云南本土建筑創作與地域性的關聯[碩士論文],昆明理工大學,2011,11(03)
[2] 白穎.地域建筑與本土關聯—近期昆明本土建筑創作解析[期刊論文],昆明理工大學學報, 2008,04(01)
篇10
【關鍵詞】:東北 傳統民居 改進 新民居
【Abstract】: Abstract: The Northeast is the long-traditional house building activities, living area with local resources, natural geography and climate conditions, local conditions, local materials, accumulated a lot of design experience.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Northeast improved construction, the Northeast has many traditional houses worth preserving energy-saving measures, in order to make it more reasonable partition function,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in new residential design, we break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adds new features space, the application of many new techniques and new materials.
【Key words】: Northeast, Traditional houses,Improvement, New residential areas
中圖分類號:G2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 0.引言
研究東北地區傳統民居,了解東北傳統民居的建筑特點。通過對傳統民居的研究,對傳統民居功能空間、結構形式、材料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進意見,運用傳統民居設計中的優秀手法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及設計相關意見。
■ 1.論文正文
1.1 東北傳統民居的基本特點
東北傳統民居是在人們長期的建筑活動中,結合當地生活區域的資源、自然地理和氣候等條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積累了很多設計經驗。
東北傳統民居整體布局松散,建筑大多坐北朝南。南向的房間冬暖夏涼,北向的房間冬季獲得陽光相對較少。傳統民居群體布局大多采取行列式布局,這樣絕大部分建筑物能夠獲得良好朝向,有利于建筑物爭取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風條件。此外,錯列式布局,即東北傳統民居群體在行列式布局的同時故意錯開一個角度與主導風向的夾角為30°,可以改善夏季通風效果。
東北民居大部分在形體上較為規整,屬于橫長方形。將房屋長的一面向南,開設門窗,有利于夏季的通風和冬季的采光。厚重的墻體構造有利于保溫。東北地區冬季多雪,由于氣候嚴寒,降落在屋頂的雪很長時間不融化,這樣就給屋頂增添了很大雪荷載,對房屋的結構體系造成了不小的負擔,降低了房屋的使用壽命,因此東北民居相對華北地區屋頂較為陡峭,使積雪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很快滑落,同時也有利于積雪融化后,雪水的排出。東北地區傳統民居大量采用火炕取暖,同時對采光納陽防風防雪都有較為合理的手段和措施。
1.2 東北傳統民居及其改進
東北傳統民居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經濟條件下形成的。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逐漸發展,生活水平也隨著逐漸提高,隨之而來,人們對于住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東北民居在功能空間,結構形式,材料應用與技術應用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改善,為了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環境。
1.2.1 功能空間
對于新型住宅在功能分區方面與傳統民居有哪些不同、有哪些改進和提高,我們對我國東北寒冷地區民居進行了實地調研,分別從各個功能分區進行比較。
1.2.1.1 居住空間
1、臥室中火炕的位置:
在傳統民居中的火炕一般布置在南向,因為在我國東北嚴寒地區冬天的氣溫低,而那時的取暖方式單一且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將火炕置于南向,陽光可以直接照射其表面,既可以保持炕面的溫度,也可以給人提供一個溫暖的空間。
在新型民居中,因為取暖方式的改進以及建筑材料保溫性能的提高,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持室內溫度適中的要求,所以大多將火炕置于臥室的北向,避免陽光直射的烘烤,這樣充分利用射入室內的陽光,使室內的每個位置溫度基本保持一致。
2、臥室與起居室的關系:
在傳統民居中,一般臥室與起居室是在同一個空間的,即屬于“居寢功能合一”的類型。這個混合的空間兼有睡眠、起居、工作、學習、會客、娛樂、甚至進餐等功能。而這樣的空間形式,不能夠滿足臥室的私密性,動靜分區不合理。
新型民居中,逐漸形成較大空間的獨立的起居室,滿足家庭的公共活動以及會客功能。
1.2.1.2 廚衛空間
1、廚房與室內外其他空間的位置關系:在傳統建筑中,廚房近似于一個過渡空間,兼有廚房、門廳、過廳、貯藏等功能的混合空間,一般需穿越廚房而后進入居住會客空間。廚房中的灶臺與臥室中的火炕相通,直接提供熱量起供暖作用。
新型建筑中的廚房,通常會有一個單獨的出入口,與室內、外的聯系都很方便。在農村,廚房中主要以農作物秸稈作為燃燒材料(柴火)來烹飪食物,柴火本身是臟亂的,而從室外向室內運送柴火時,散落的柴火勢必會影響室內的衛生及視覺的美感,所以廚房設置單獨的出入口既方便柴火的運送,又便于室內垃圾的運出,衛生又美觀。
2、室內衛生間:在傳統建筑以及初期新型建筑中很少布置室內衛生間,室外廁所是普遍存在的,而室外廁所的弊端很多,譬如難聞的氣味、較遠的距離、以及冬天時東北室外的嚴寒,都給人們的如廁帶來諸多不便。
現在,人們在新建住房的時候,往往考慮這些問題,為了生活更加美好和稱心,大多設置室內衛生間,這也是農村新型住房改進的標志之一。
1.2.1.3 供熱空間的位置
位置:在傳統建筑中,采用火爐生火,通過火墻或者爐筒子向室內供給熱量。火爐一般位于廚房中,兼有廚具的功能。隨著地熱形式的出現,在我國的東北農村,也逐漸接受以及應用這一技術,隨之而改變的則是供熱系統的位置(生火的位置)。從室內的火爐轉移到室外,在山墻底留有洞口,用于放置燃燒材料,并點燃,為室內的地熱系統提供熱量起到供暖作用。
這樣的形式,一方面改變了燃料的形式,用農作物秸稈取代煤,既節約能源,又不污染環境,而且還很經濟。另一方面,采用地熱形式室內各處溫度均衡,而且采用室外空間供暖,不影響室內環境的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