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9 05:2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獨特藝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攝影藝術;獨特身體;具體表現
引言
人類之所以會產生審美,是因為面對各類不同的事物需要進行取舍,最終形成良好的審美體驗。就攝影藝術來說,很多人都會被其獨特的審美性質所吸引,在攝影實踐中,攝影藝術的獨特審美表現體現在整個藝術形成過程中,使得很多人都會從中得到獨特的身體體驗。
一、攝影藝術概述
(一)發展歷史分析
攝影作為一個新的技術方式最早是由法國人達蓋爾發明的,并且以發明者的名字將這一技術命名為達蓋爾攝影術。人們在長期的攝影實踐中,攝影的內容以及表現方式不斷豐富,進而出現了藝術攝影,藝術攝影十分注重攝影的藝術感,使得攝影作品成為藝術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在藝術攝影當中有著不同的藝術攝影流派,在不同的時期之內,各類藝術攝影流派都風靡一時,例如在藝術攝影發展早期,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以及抽象攝影藝術受到人們的追捧,后隨著攝影藝術的不斷進步,自然主義攝影藝術、印象攝影藝術等都相繼出現在大眾視野當中,成為當時流行的攝影藝術風格[1]。在多年的發展之中,攝影的技術手段以及實踐在不斷拓展,攝影藝術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二)基本特點分析
攝影藝術主要是通過攝影畫面來進行內容呈現思想的呈現,并且可以通過各類拍攝、圖片制作技巧來實現對攝影畫面的修飾,使得攝影作品更加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同時攝影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通過客觀現實的呈現表達直觀的情感。在藝術作品拍攝創作過程中,攝影者總是能夠通過一定技術手段,將各類不同的視覺形象進程呈現,最終直接進行某種情感的傳遞與表達。作為攝影的主導者,攝影藝術家的藝術水平直接決定著攝影藝術作品的品質,通過藝術家的視角進行審美審視后,呈現給大眾的攝影作品也會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
二、攝影藝術的獨特審美的表現
(一)攝影與繪畫藝術相融合
攝影藝術在獨特審美表現方面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攝影同繪畫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審美視角,受到很多攝影愛好者的青睞。在時代的發展中,攝影藝術吸收了很多繪畫方面的內容,使得攝影藝術的審美逐漸獨樹一幟,具有獨特性,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攝影作品中繪畫結構方面的融入體現獨特的藝術美感。很多攝影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過程中都會注重作品畫面的選定,確保攝影作品的整體結構布局具有一定的審美意蘊。二是在情感傳遞方面,攝影者注重畫面個體的突出與表現,這在繪畫藝術中也十分常見。雖然在攝影藝術創作中充分運用了繪畫藝術技巧但是最終攝影藝術作品呈現出來的畫面不同于繪畫作品,而是帶有典型的攝影藝術的獨特審美特征。例如攝影藝術家杰夫沃爾的很多作品當中都融入了繪畫的元素。在其作品《遭洗劫的房間》(如圖一)中,整體畫面在選取過程中依照的是繪畫布局結構進行確定,然后在色彩選擇以及光線掌控方面也融合了繪畫藝術。《遭洗劫的房間》整體尺寸為2×3m,攝影家在拍攝中有意對房間進行場景設置,畫面本身呈現出的是全景視野,體現了一個女孩子房間遭到破壞的畫面,但是畫面中也存在鮮明的對比,完整的舞女塑像依然佇立在房間當中,象征著希望,在破敗的場景中存在著一絲鮮活的生命力,通過繪畫藝術的融入,體現出攝影藝術作品的獨特審美境界[2]。
(二)攝影技術和造型藝術的獨特審美
一方面就攝影技術來說,通過現代攝影設備以及技術手段拍攝出來的藝術作品,通常都會呈現出一種鮮明的視覺感受。在進行攝影設備的應用過程中,攝影師會通過聚焦、虛化等攝影技術手段,來進行作品呈現。具備高超攝影技術的攝影師,可以準確進行畫面設定,而且會通過一定的圖片處理技術,進行畫面處理,展現出作品的獨特審美特色。我國當代著名風光攝影師王建軍在進行風景攝影作品拍攝中注重攝影技術的掌控,拍攝出很多攝影藝術作品(如圖二)。在圖二中,攝影師王建軍將攝影機的光圈調整到F16,焦距調整到24mm,使用的鏡頭是SP24-70、F/2.8、DiVC、USD,并且在拍攝前期使用了HDR模式,最終運用廣角鏡頭將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美景展現了出來。另一方面在造型藝術上,攝影作品同樣有著獨特的審美特質,在攝影藝術當中,造型能夠體現作品的藝術特征和獨特的審美角度。攝影作品通過不同造型的變換,具有造型美感,能夠展現出拍攝主體的鮮明特色。結語總而言之,隨著今后攝影藝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攝影藝術審美的獨特性特征會更加彰顯出來。對于攝影師來說,正是由于攝影藝術本身審美的獨特,才能夠拍攝出各類具有鮮明特色的攝影作品。
參考文獻:
篇2
論文關鍵詞:莊子,劉辰翁,評點
劉辰翁(1231—1297),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人,曾大量評點過詩文,所著《南華真經點?!穂①]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莊子散文評點,開后世《莊子》散文評點之先河。與林希逸“條分而縷析”的批評方法不同,劉辰翁的評點較為靈活,主要是以直觀感悟、隨手批點的方法,運用生動形象而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向讀者揭示出《莊子》散文的藝術魅力。他說:“莊子文字快活,似其為人,不在深思曲說,但通大意,自是開發無限。”(《齊物論》)[②]其評點文字長短不齊,多則幾句,少則三言兩語,甚至一字,但語短情長,耐人尋味,很有啟發意義。正因為劉氏的評點表現為即興隨感式的,所以就顯得較為散亂,缺少系統性和理論性。再加上劉氏曾評點過大量詩文,又評點過小說《世說新語》文學藝術論文,因此其《莊子》評點受詩歌和小說評點的影響較大,在概念的使用上顯得豐富多彩,使人較難把握。如他在評點中常使用像“痛快”、“奇俊”、“灑脫”、“清麗”、“氣象”、“潔靜”等一類的詞,如果讀者缺乏一定的審美鑒賞經驗,就很難體會這些詞所蘊含的真正涵義。但劉氏畢竟長期涵容于評點鑒賞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標準,因此在評點《莊子》的過程中,這些特點又時時反映出來。仔細推敲其評點,可以發現劉氏主要抓住了《莊子》散文的以下幾個特點來進行鑒賞的。
第一,莊子善于描摹人物,敘述故事,體察物情,能畫出“不盡之意”?!肚f子》一文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既有作者理想世界中的人物,也有現實中的人物;既有帝王將相,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儒家圣人,也有江湖大盜;既有神人、美人,也有畸人、丑夫,各行各業、各種身份的人融匯在一起,儼然一幅形態各異的群生圖。他們各有性格,各有口氣,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充分展現了作者嫻熟的藝術技巧和表現能力。林希逸在《口義》中已注意到《莊子》散文這一特色,每一“畫筆”來稱之。劉辰翁繼承了林氏的說法,常以“畫意”來評論《莊子》。如《大宗師》篇謂駝背人子輿閑適得很,蹣跚地走到井邊照著自己的影子,他認為這“極是畫意”。《天運》篇謂“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他認為這是在“畫馀意”。但劉辰翁又在林氏基礎上作了較大的發揮,他每每抓住莊子人物形象中最傳神的東西,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及精神面貌傳達給讀者,以達到“若點眼睛便活”(《齊物論》)的效果。如在評點《逍遙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時說:“語其游,語其神,亦猶儒者氣象,可以想見。”便抓住了神人“游”和“神”的特征,從而將“猶儒者氣象”的神人形象揭示了出來,讓讀者去領會、體悟。在評點《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幾而坐”一段時說:“三句畫子綦已盡,并與形骸之外者著之矣。”認為這幾句話不但將子綦的形象完整地勾畫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將他身體之外的東西也“畫”了出來。評點《養生主》“庖丁解牛”說:“寫得提刀四顧躊躇,亦覺此老神氣獨王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林希逸最早對其藝術特征進行闡述說“畫出一個宰牛底人”。而劉氏的評點,更將莊子筆下的“庖丁”形象活靈活現地還原給了讀者,讓人覺得此人就在面前,言行舉動神氣活現,可謂傳神寫照、畫龍點睛之筆。劉辰翁還發現莊子善于運用符合人物性格的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等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如在評點《人間世》“顏回見仲尼請行”一段時說:“看他寫出回口中語,不過二三十字,別是諄至貌惻。”認為顏回雖然只說了幾句話,不過二三十字文學藝術論文,但其敦厚的性格、憂戚的神態和內心活動已顯現出來。評點《德充符》篇“申徒嘉與子產”一段對話時說:“其為子產語,雖等閑杜撰,亦古意雅甚。”認為子產的話雖杜撰出來,卻有其時代特點,并與其地位身份相符合。當子產被批評得“蹴然改容”時,他評點說:“筆下寫出子產惝怳自失之狀”,子產的神態、心理活動躍然紙上,讀之不覺使人失笑??梢姡瑒⒊轿淌且栽u點小說的手法來評點莊子的。因此他在評點過程中經常將《莊子》與小說聯系起來。他批評人們說“從淺至深,句句是道,今人作小說看了,喜其文而已。”(《山木》)其實,劉辰翁也未嘗不這么做。他在《馬蹄》篇就一會兒說:“起語突兀,本是小說家。”一會兒又說:“小說家時時有之。”在《徐無鬼》篇更直截了當地說:“雖小小說,亦必有情致。”劉氏以小說評點的方式來評析《莊子》,無疑能揭示出莊子散文的獨到之處。
劉辰翁進一步認為作文如同畫畫,只將畫面畫出還不行,還要留有馀地,留出想象的空間,讓人讀之有不盡之意。他認為莊子在敘述故事、體物狀情時,常常能畫出“不盡之意”。他在評點《山木》篇“莊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異雀”一段時說:“作文如畫,畫者當留不盡之意,如執彈而留是也,此間妙意在捐彈而走。” 劉辰翁在這里指出,《山木》篇先寫“莊周”執彈而留守于栗樹之下,接著又寫他“捐彈而走”,終于沒有將彈發出,這正是《莊子》像畫家那樣“留不盡之意”。在評點《天地》篇“子貢南游于楚,反于晉,過漢陰,見一丈人”一段時說:“眼前事物,外意第雜,說亦不可及。抱甕之狀與橰之為物,曲折備具于其往復、俯仰、緩急,如忿然作色?Γ允巧?,见又J醞??!比銜鈾櫳吹惱庖還適攏嫦拭鰨次锎?,人午掤栩瓤c搖巴庖獾印?,含很多帛?asymp;猓災痢八狄嗖豢杉啊薄S惺彼紙庵只安瘓≈狻背浦盎乓狻?,燃嫸天运》篇有覛g巍翱鬃蛹像跤鍶室濉?,结果孔追f煥像蹀陜浣萄盜艘歡伲崳燦小翱鬃蛹像豕?,三日不谈】囼滀话坞yб帳趼畚?,他瀑囮Y嫡饈恰盎乓狻保蛭蒜乓饣觶允刮惱賂右馕渡畛ぁS肓窒R菀謊乇鶼不丁鍍胛锫邸貳按罌猷嫫幣歡問榛獾奈淖鄭?
翏翏一語,便有描摸,其下不過山林二物,舉其概甚疏,雜以七八者字,而形與聲若不可勝數,妙在于喁一語,映帶前后皆活,重出愈奇,調調刁刁又畫中之遠景,形容之所不盡也。
很明顯,劉辰翁的欣賞視角與林希逸有所不同,林希逸認為此段文字是有聲詩,莊子居然能將“天地間無形無影之風,可聞而不可見之聲”畫得出來!而劉辰翁雖然也欣賞莊子“形與聲若不可勝數”的奇妙,但他卻以“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為更妙,認為此句語映帶前后,不僅使風之形象、情狀再度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人們面前,更重要的是帶出了后面“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一句,而此句是畫中的遠景,給人以朦朧縹緲之感,實是畫畫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是用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所以“形容之所不盡”。劉辰翁抓住“畫不盡之意”這一點來分析此段,無疑更具有藝術魅力。
第二,莊子的散文極有“味”。劉辰翁是以藝術鑒賞家的眼光對《莊子》進行審美觀照的,因此在他看來莊子的散文極具詩情畫意,含蓄蘊藉、富有意味,故劉辰翁每以與“畫”緊密聯系的“味”這個傳統的詩歌審美范疇來評價《莊子》。梁劉勰早在《文心雕龍》中就已使用“味”、“馀味”、“滋味”等概念來進行文學批評了。如他在《隱秀》中說:“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深文隱蔚,馀味曲包。”在《聲律》篇中說:“聲畫妍蚩,寄在吟詠,滋味流于下句,風力窮于和韻。”在《體性》篇中說:“子云沈寂,故志隱而味深。”鐘嶸在《詩品·序》中正式提出了“滋味”說:“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他批評玄言詩“理過其辭,淡乎寡味”,強調詩歌要達到“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藝術效果。唐司空圖則在《詩品》中進一步提出了“味外之味”、“韻外之致”的審美理論。此后批評家每以“有味”、“無味”來品評詩歌,認為這是詩歌應達到的藝術境界。南宋以來,人們經常把詩歌中的一些批評概念引用到散文中,以此來豐富散文的鑒賞理論。林希逸開始使用“味”這個概念來品評《莊子》了。雖然用得不多,但很有啟發性。如他說:“筆勢如此起伏文學藝術論文,讀得透徹,自有無窮之味。”“雖然一轉,甚有意味。”認為從形式上說,莊子的文章技巧性很強,很有意味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此數句極有味”、“此語尤有味”又認為莊子的語言韻味無窮,很值得人們細細品味。“味”更是劉辰翁在評點詩文時一個很重要的審美范疇。他每以“味”來品評詩歌:“絕句難作,要一句一絕,短語長事,愈讀愈有味為正。”(《唐詩品匯·歷代敘錄》)他更在林希逸的基礎上大量使用“味”來評點《莊子》。如他在《逍遙游》“堯讓天下于許由”一段下評點說:“設客以見主人,語有味。”《人間世》孔子教訓葉公子高時有“克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一段話,劉辰翁評點說:“此意人人曉得,只不似他能言,有許多馀味。”這里的“味”、“馀味”即語有不盡之意,也就是劉勰說的“馀味曲包”、鐘嶸說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思。劉辰翁又以“味”來評價莊子的“譬喻”。在《口義》中林希逸每以“奇特”來贊賞莊子的譬喻,而劉辰翁更多的是品味莊子的譬喻,如《在宥》篇“云將東游過扶搖之枝”一段,他評點說:“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言物有不同而以類相感,人事皆若此,比為狐兔、松柏之喻,又有味。”認為以“狐兔、松柏”之類的比喻來說明治人的危害性,值得人深思,意味無窮。評點《外物》篇“胞有重閬”一段時說:“胞有重閬,直指空闕處也。室無虛則塞其竇矣。婦姑勃磎,狹路博則不得也。大山、大林見者畏其陰森,眩其廣莫,皆神者不勝耳。譬喻切近有味。”認為這些譬喻貼切自然而有意味。又在《則陽》篇“觸蠻之爭”的寓言后評點說:“以為實固無理,以為虛亦或可厭,最是以意實之,而其理確,然無不實。但見有味,愈廣而愈不厭也,讀者超然,愈有所醒。”認為此譬喻虛虛實實,很有味道,雖然作無限夸張,卻能使讀者超然醒悟。除了使用“味”、“馀味”外,劉辰翁還使用像“滋味”、“諷味”、“風味”之類的詞來評點《莊子》。如在《山木》篇“莊子行于山中”首段評點說:“極浮世薄惡之滋味。”在《徐無鬼》篇“吳王浮于江”一段說:“但譬已警,添董先生又高,未有無風味者。”這里“滋味”、“風味”是與“味”同一意義的審美范疇。在《田子方》“溫伯雪子適于齊”一段說:“規矩龍虎體狀得似,所謂嵬岸抑揚者,兩語深中人心,時時諷味不絕。得于人者,可以無怪,施于人者,可以戒之又戒也。”是說莊子刻畫得很具有諷味意味,能使人引以為戒。“諷味”一詞無疑很好地?得髁俗印柏獍迥鋇奶氐恪?
第三文學藝術論文,莊子散文又具有“奇”的藝術特征。林希逸在《口義》中曾多次以“奇”來評析《莊子》。劉辰翁繼承了林氏這一說法,也每以“奇”這個審美范疇來評點《莊子》。如《德充符》篇有語云:“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他評之曰:“語奇。”是贊其用語之奇。《駢拇》篇有語云:“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他評之曰:“其所謂性,即所謂德也。其言扶疏,其字錯落重出,初非有意,亦非無謂者,故其所以為奇也。”是贊其用字之奇?!兜鲁浞分杏?ldquo;王駘”一人,他評之曰:“‘王’字林作王天下之王固奇,只作王駘之王更奇。”是贊其起名之奇。評《列御寇》篇“鄭人緩也”一句曰:“個般起語,便是莊子撰得奇。”是贊其起語之奇。然而劉辰翁絕不認為莊文之“奇”僅限于這些細微的地方,他更認為《莊子》具有“意奇,文奇,事又奇”的多重審美特征。他在《齊物論》中評點“罔兩問景”的寓言故事時說:“影已無形之物,罔兩又非影之比也,寓又寓者也。意奇,文奇,事又奇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達生》篇有“祝宗人說彘”的寓言故事,是莊子讓祭祀官與豬對話,他評之曰:“玄冠說彘,皆奇事也。”在《大宗師》“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一段后又評曰:“兩‘藏’字已怪,又夜半又負走,何其奇也。”在劉辰翁看來,莊子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寓言故事,無不具有奇特的藝術魅力。而且他更以為像《齊物論》篇“莊周夢為胡蝶”、《徐無鬼》篇“郢人運斤成風”之類的寓言故事,更有出人意料的“奇又奇也”的美學特征。“夢覺齊人物、齊小大、齊是非、齊生死,齊盡在是矣,奇又奇也。”(《齊物論》)莊周夢蝶的一個小故事,居然無所不“齊”,真可謂“奇又奇”。然而,劉辰翁又認為,莊文之“奇”并不只是單一意義上的“奇特”,它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因素,因此他又以“神奇”、“怪奇”、“奇俊”、“奇詭”等具體意義的審美范疇來評論《莊子》。如《德充符》篇有語云:“刖者之屨,無為愛之。……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復使。”他評之曰:“娶妻不使,本非以形不全,故經他變化,無不神奇。”意思是說娶妻者免除服役,與前文形不全沒有關系,但經他變化,前后意思聯系了起來,可謂“神奇”?!吨翗贰菲姓Z云:“支離叔與滑介叔觀于冥伯之丘,昆侖之虛,黃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文學藝術論文,其意蹶蹶然惡之。”他說此事實在可稱“怪奇”?!短爝\》篇有語云:“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他說這里所表述的意思,實可謂“參差奇詭而近于物情”?!恶R蹄》篇末謂馬因受到人為的約束而學會了盜智,他就指出這番話真可謂“奇俊”。劉辰翁將“神”、“怪”、“詭”、“俊”等因素引入到“奇”中,大大豐富了莊文“奇特”的思想內涵,也使《莊子》散文“恢詭譎怪”的特征得到了很好的揭示。另外,劉氏還認為,莊子在行文中能將平凡轉化為奇特,善于化“腐朽為神奇”?!缎鞜o鬼》篇有“子綦有八子”的寓言故事,他評述說:“前所言,未奇也。雖鶉、牂語,亦未奇也。至盜刖之鬻之,則奇矣。”《徐無鬼》篇先謂子綦的兒子梱沒有任何功勞而有“將與國君同食以終其身”的征兆,這未足為奇;繼謂子綦父子“未嘗為牧而牂生于奧,未嘗好田而鶉生于宎”,這也未足為奇;及謂使梱去燕國,途中為盜賊所擄獲,“刖而鬻之于齊,適當渠公之街,然身食肉而終”,則奇矣??梢?,莊文能從平淡無奇中轉出奇,劉氏的這一說法對于后人的文藝創作,無疑具有指導意義。
劉辰翁將詩論與小說理論的審美范疇引入了莊子散文評點,開啟了莊子文學研究的新紀元,對明清莊子散文評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值得今人重視。
[參考文獻]
[1]劉辰翁.南華真經校注.臺灣:嚴靈峰《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本.
篇3
論文關鍵詞:《呼嘯山莊》,主人公??藚?,評價
《呼嘯山莊》的作者是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這部作品從問世以來,一直受到輿論界的猛烈譴責,甚至作者的親姐姐夏洛蒂?勃朗特在為妹妹辯護的同時,也認為這是一部粗糙的不太成熟的作品,直到二十世紀以后,才逐漸被人們認可乃至稱道。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作品復雜的藝術結構和獨特的敘事風格讓當時的讀者捉摸不透,一時無法理解,此外,恐怕有一大半責任在作者所創造的那個喪失人性的主人公??藚柹砩?,人們不能原諒他的殘忍、冷酷、作惡多端。難怪一位美國評論者認為,作者把豺狼虎豹的獸性湊合起來,創造了這么一個半是畜生半是魔鬼的主人公,還認為這部惡劣的小說成了群魔亂舞、豺狼嗥叫的噩夢。(1948年10月)而實際上,如果我們摒棄正常的倫理道德,從另一個角度去重新認識??藚?,就會發現導致他所有惡行的根源卻是愛。
一、超乎尋常的強烈的愛
貫穿整部《呼嘯山莊》的主題是呼嘯山莊和畫眉田莊兩代人奇特的愛與恨。愛是恨的根源,恨是愛的異化,愛的破滅導致恨的產生,恨的肆虐卻并沒有熄滅愛的火花。在這部作品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藚柡涂ㄉ盏纳缾蹜?。英國文藝評論家凱特爾這樣說:“小說的核心和精髓是卡瑟琳和??藚柕墓适?。”??藚柡涂ㄉ盏膼矍榉潜葘こ?,不僅跨越了金錢、門第、地位、出身、相貌、性情、文化、教養等等傳統意義的界限,甚至死亡也不能將其阻隔。他們的愛情是一種狂風暴雨般的感情,來得猛烈和不顧一切文學藝術論文,強烈地震撼人心,甚至有時到了令人感到恐懼,可以毀滅一切的地步。這種愛無法用傳統的眼光和倫理道德去看待它評價它。這種愛是全書的靈魂和精華,沒有它就沒有《呼嘯山莊》。
二、強烈的愛產生的原因
1.作品人物性格與經歷使然 任何感情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是什么促使??藚柡涂ㄉ者@兩個外部條件懸殊巨大的人之間產生這種生死不渝的愛情呢?我們從作品中是可以找出原因的。??藚柹硎辣瘧K,無父無母,流落街頭,直到八、九歲時才被老歐肖收養,來到呼嘯山莊。作為一個正常人的正常心理要求,他的心靈渴望著愛的滋潤,而且這種渴望比一般生活條件正常的人要來的更加強烈,更加迫切。以后這種非正常的愛的需求一直支配著希克厲的一生。
在呼嘯山莊,愿意對希克厲付出愛的只有老歐肖和卡瑟琳。但老歐肖對希克厲的愛是父母對兒女慈祥的關愛,并不能滿足小??藚柟陋毿撵`的全部感情需要。而卡瑟琳和??藚柲挲g相仿更容易心靈相通怎么寫論文??ㄉ针m然衣食無憂、父母俱全,但從納莉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小時候的卡瑟琳由于性格的原因實際上在家里是沒有得到寵愛的,甚至一再遭到家人甚至仆人的奚落。但對于一個感情豐富而又敏感的女孩子來說,她的心靈應該也會時常感到孤獨和缺憾,她也需要一個情投意合的朋友。這一點正和??藚柌恢\而合,所以他們才能迅速的要好起來,以至于最終心心相印,不愿分離。正是在這種愛的支撐之下,??藚柌拍軌蛉淌芗抑衅渌藢λ睦淠团按?。老歐肖死后,希克厲的處境一落千丈,這時候卡瑟琳的愛對他來說就更為重要,就如一個即將溺水的人緊緊抓住救命浮木一般。希克厲和卡瑟琳可謂是“青梅竹馬”,天造地設的一對,他們在這荒原野風中培育著熾烈的愛,這種愛自然而真誠,不摻雜絲毫超出愛的本身的成分。盡管他們身份地位懸殊,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不可能結合,但什么都不能阻礙愛情的產生。它來勢兇猛,讓人間的一切現實的幸福都黯然失色,它力量強大象原始生命一樣不可摧毀、超越生死。他們兩人,尤其是希克厲把這種愛看得高于世界上任何別的東西。
2.作者的性格和經歷使然 艾米莉?勃朗特被人們認為是三姐妹中天分最高的一位。被譽為英國19世紀文學史中最奇特的女作家。艾米莉只活了三十歲,她自幼喪母,家境貧寒,一生未婚,也從未嘗過愛情的甜蜜。她雖然經歷簡短,內心世界卻異常豐富,她沉默寡言、性格自閉、孤傲羞澀、摯愛荒原,一生中幾乎沒有朋友,但她卻有驚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她所創造的情節和感情往往都是虛構的,來自于她的想象。她的作品風格往往直抒胸臆、感情濃烈,景物描寫常?;钠Ъ帕?。閉塞的環境,內向的性格使得艾米莉更重視作品人物內心感情的起伏,她筆下的人物生活環境極其簡單,絕少涉及社會背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異常單純,復雜、豐富的人性被濃縮,只剩下兩個極端文學藝術論文,不是強烈的愛,就是強烈的恨。這并不是脫離現實,而是對現實的濃縮與升華。
三、愛的喪失導致人性的毀滅
生活是嚴峻的,卡瑟琳和??藚栔g奔放熾熱的愛雖然是真摯和自然的,但并非與現實社會完全相容??ㄉ諢o意間闖入林敦家的畫眉田莊——一個完全不同于呼嘯山莊的前所未見的嶄新的文明世界,這是他們二人分手的起點??ㄉ战邮芰肆侄匾患业奈拿餮罩?,對粗野和沒教養感到羞愧,力圖讓自己變得優雅起來。這時候的她顯然和蓬頭垢面的希克厲大不一樣了。??藚栂敕皆O法做過各種努力縮短他和卡瑟琳之間的差距,但是寄人籬下的處境和亨得萊的虐待使得他只得死心,本來就孤僻的希克厲,變得更加不知好歹,不近人情,然后從中獲得一種變態的惡意的??梢?,??藚枌鄣娜笔囊婚_始采取的就是報復的方式,從這里我們不難理解他此后的種種瘋狂做法。面對這種情況,卡瑟琳意識到她和??藚柺遣豢赡芙Y合的,而和林頓結婚則是眾望所歸、順理成章的事。她天真地認為做了林頓太太就可以幫助??藚柛淖兲幘?,所以卡瑟琳終于和埃德加﹒林敦訂婚了,??藚栃闹形ㄒ坏闹е顾耍髲B傾翻,喪失了心理平衡,希克厲只有用出走來逃避。當一個人的強烈愿望被現實擊破時,他的出路往往是逃開現實中讓他煩惱的人和事,用時間和地點的變化來暫時醫治自己心靈所遭受的重創。??藚栒沁@樣做的。然而,逃避卻并未起作用,他對卡瑟琳的愛已經根深蒂固,無法動搖,三年后,??藚柦K于重返呼嘯山莊。
重返呼嘯山莊的希克厲重獲愛情,愛的力量暫時擊退了仇恨。然而卡瑟琳的死使得一切再也無法恢復原狀。如果說,想得到愛卻失去了愛是一件悲慘的事,那么重新找到愛后又再次失去它的那種痛苦將更加令人無法忍受。只是因為卡瑟琳的愛才使希克厲以往能夠忍辱負重,而卡瑟琳的死,把她在呼嘯山莊和畫眉田莊外安置的保護罩擊得粉碎,曾經被愛所緩解的矛盾再次激化。由于愛的失落,從此盤踞在希克厲心頭的便只有恨了,而且,愛有多強烈,恨就有多么強烈。這是因為??藚枑鄱K不能得其愛,沸騰的感情得不到宣泄,只有轉而尋求其他出路了??ㄉ赵撬械臍g樂、痛苦、希望和夢想,而她的死便意味著這一切的終結??ㄉ盏乃劳瑫r也帶走了??藚柕撵`魂,這以后的??藚栁覀儽悴荒馨阉斪饕粋€正常人來看待了,在他身上所具備的正常人的人性已經徹底毀滅了。
四、愛的異化造成瘋狂的報復
強烈的愛終于轉化為強烈的恨,??藚杻刃挠舴e的種種痛苦無法排解,而感情作為人類一種內在能量的宣泄,在受到遏制的時候,往往會裂變成一種罪惡的能量釋放出來,由此文學藝術論文,??藚枌χ車囊磺挟a生了不可遏制的恨,他以整個人類作為代價,開始了瘋狂的報復。在這以后,除了對卡瑟琳永無休止的思念之外,在希克厲身上再也看不到任何愛的微光了,他不愛自己的新娘伊莎貝拉,對她拳打腳踢;他不愛卡瑟琳的女兒小卡茜,使用欺騙的手段搶走了她的財產,剝奪了她的幸福,給予她肉體到精神上的雙重折磨;他不愛卡瑟琳的侄兒哈里頓,剝奪了他的一切,不給他受教育的機會,把他變成了一個粗俗邋遢的普通莊稼漢;他也不愛自己的兒子小林敦,他活著對于??藚柕囊饬x就是讓他和小卡茜結婚謀奪畫眉田莊,一旦這個虛弱不堪的小東西失去了利用價值,??藚柋阍僖膊魂P心他的死活了。這時的希克厲已沒有作為正常人所具備的一點點惻隱心和憐憫心,苦苦哀求也打動不了他的心,他瘋狂地喊道:“我沒有憐憫!我沒有憐憫!蟲子越扭動,我越想擠出他們的內臟!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長牙齒,越是痛,我就越使勁磨怎么寫論文。”這些看似反常,其實卻是愛的失落導致的結果。愛得越深痛得越深發泄的也越深,愛的失落對??藚栐斐闪司薮蟮膫Γ瑓s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只有用超出常規的報復來發泄心中的苦痛了。
五、愛的回歸導致惡的喪失
然而,恨畢竟不是希克厲的最終目的,報復也沒有使他得到他想要的一切。他引誘伊莎貝拉和自己結婚來報復林敦,結果讓自己更加痛苦;他用毀掉哈里頓來報復亨得萊,最終如愿以償,但他不能毀滅哈里頓美好的天性,對此希克厲也無可奈何;他不擇手段得到了兩處房產,可是費盡心思攫取來的金錢沒有帶來幸福也填補不了空虛。表面上,希克厲的報復大獲全勝,實際上卻一敗涂地。這二十年來,對卡瑟琳的愛與思念時時刻刻折磨著他,正是由于這種刻骨銘心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愛情使得??藚柺チ死^續作惡的力量。然而,死去的卡瑟琳終究不可能再復活,??藚栐谌耸篱g無法找到她的愛,便只有跟隨她于地下了。在死后,希克厲終于得到了他超人間的愛,他和卡瑟琳變成了荒野上的一對游魂,再也不分開。惡的喪失同時又導致了愛的回歸。
希克厲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處在一種恍惚的焦慮之中,他不斷呼喚卡瑟琳,當他預感到快要回到卡瑟琳的身邊時,這虛無縹緲的愛的召喚使他一下子喪失了作惡的力量。這不是放棄了恨,更不是道德意義上的覺悟了,改邪歸正了,而是他那股洶涌的感情的激流如今找到了另一個(或者原來的)出口了。正是由于受挫折的愛驅使著??藚柛上乱粋€接一個暴行文學藝術論文,他就像一個失去控制的瘋子不能為他自己的行為負責一般,而一旦他意識到愛的復歸后,作惡也就變得沒有必要了。
篇4
作為豐富多彩的聲樂藝術中一個“獨特的”品種,它的價值就像鋼琴教材中的肖邦、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或小提琴教材中的帕格尼尼的隨想曲一樣,既具有高度技巧性、又具有高度藝術性,是提高聲樂專業的全面技巧、藝術水準的重要途徑。音樂會練聲曲相對于聲樂練習曲來說,它不僅囊括了各種聲樂技巧。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強調的是歌唱者對作品的理解和對歌曲技巧的把握發揮,這更是歌唱修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藝術音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歌唱藝術從古希臘的吟唱史詩到中世紀的復調合唱,再到十七世紀初的抒情性音樂劇,歌唱已成為一門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舒伯特曾經說過:“在整個音樂藝術中,歌唱不可爭辯的是處于首要地位的,它是一切旋律、轉調與和聲所環繞的軸心。所有的樂器不過是歌唱聲音的模仿。歌唱好似一位帝王坐在他的寶座上,而環繞它的一切樂器都好像是俯首稱臣的諸侯王公。人聲本質上是一種最原始的聲音。世界上一切其他的聲音不過是這神圣的原始聲音的一種遙遠的回聲。人類的喉嚨是世界上最初的、發聲最純正的、最值得贊美的樂器!”。
而要把人類的喉嚨訓練成美妙動聽的歌喉,就要進行一系列的聲樂訓練,以達到專業化的歌唱水準,歌劇和美聲唱法的發展更需要良好的聲樂技巧和藝術修養作后盾,中國聲樂教育家尚家驤曾指出“很多教師把聲樂練聲曲作為學生演唱歌劇前的技術準備材料”,這就使音樂會練聲曲的前身――現在普通而常見的聲樂練聲曲的產生和發展成為可能和必須。
“普通而常見”的練聲曲主要有兩個來源:
一種來源是十九世紀早期。出版的有鋼琴伴奏的視唱練耳練習曲。
視唱曲在巴洛克時期就已出現,而視唱練耳教材在十八世紀的法國和意大利已經大量出版。視唱曲一般用“唱名”而非“元音”來演唱。一些早期聲樂教師延續了這種演唱習慣,例如,多梅尼科?科里在1810年出版的《演唱指南》(The Singer's Preceptor)和曼魯艾爾?加西亞在1840年出版的《歌唱藝術論文全集》(Trait complet lart du Chant)中,也開始出現演唱“唱名”而非“元音”的聲樂訓練材料,這可以說是聲樂練聲曲的雛形。后來,這種有曲調而無歌詞、同時還帶有鋼琴伴奏練習曲的形式,便逐漸定型為練聲曲的經典組合形式。到了19世紀中期又有了更多的此類出版物,而聲樂教師亨瑞奇?帕洛夫卡(Henri-chi Panofka,1807―1887聲樂教師、小提琴手、作曲家)在巴黎的時期出版的同類出版物,已經明確為五本的聲樂練聲曲。
值得一提的是帕諾夫卡在1840年時研究了眾多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如:Marco Bordoni/Jenny Lind/Lablaehe/Frasehini/Staudigl),于1852年在倫敦出版了第一本具有教育性的聲樂作品《聲樂指導訓練》(《Practical Singing Tutor》);1854年在巴黎出版了《歌唱的藝術》(《Lart de chanter》op.81)一書,給他帶來了作為小提琴手和作曲家所不能獲得的巨大成就。而1858年他為初學者寫的一本《帶字母的聲樂訓練》(《Abecedaire vo-cal》)獲得了成功并具有創新性;最后的一本書《歌唱與聲音》(《Voix et chanteurs》op.85)是在前兩本書《歌晤的藝術》和《帶字母的聲樂訓練》的想法和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其中還包括了許多著名的聲樂歌唱家歌唱時的生理感覺。
另一個來源是將已有的聲樂作品去掉歌詞后作為練聲曲。
篇5
關鍵詞:自媒體;攝影;文學式攝影
自媒體時代來臨之后,特別是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有可拍照的手機,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雖然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卻也使得媒體的一些專業的技術手段受到了挑戰,比如說攝影。對于攝影來說,當攝影設備和攝影技術的關注度和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后,攝影比拼的是什么?是照相機背后的腦袋?還是圖片里的思想?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社會一直是一個“讀圖時代”。我們從古代的壁畫和崖畫里可以窺視到先人那個時代的文化與生活,而幾百年后,我們的后人又可以從我們當代這種“圖”里讀到什么?
一、攝影的關注
攝影術起源于美術,是畫家們為了更加準確地表現對象而發明的。自從1826年法國尼普斯使用照相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以來,攝影作為藝術與技術結合而產生的新藝術門類,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攝影新技術的運用,廣大攝影工作者不再為曝光失誤、焦距不清而犯愁,可以更多地注重所應表現的對象。
攝影從誕生之日起就以紀實寫真為最基本特征?!断Mこ獭贰ⅰ栋车衬铩贰ⅰ尔溈汀返葦z影作品受到歡迎和贊揚的原因,并不在于光影的完美,而是紀錄下來的人的真情。
《云南畫報》自1959年創刊以來,很多讀者都對其圖片的精美有很深印象,但如何也能讓他們記得圖片的內容呢?
1、去發現去創作。所謂“發現”是尊重客觀事實、理性、認識,采取平實的拍攝手法?!罢障鄼C對于我們是一種記錄我們所看到的社會現象的眼睛……我們對于自己所報道的事物來說,不是‘發明者’,而是‘發現者’”(flash攝影家卡蒂埃?布勒松),“攝影家要具有嬰兒式初入未知國境的旅游者那樣的目光”(畢爾?布蘭德)。這就要求攝影家用自己的眼睛把握平常,用自己的大腦理出頭緒,用自己敏銳的直覺抓住現實,并以自己獨特的攝影語言、視角、構圖、光影等鮮明地顯露出生活態度。很多讀者看了《畫報》的專題后,都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我們在家鄉生活了這么多年卻從來沒發現這么美?有的游客把《畫報》作為指向去旅游,到了才大呼“上當”:怎么沒有照片上的這么美?這就是攝影者獨特的視角和發現。
2、攝影的情感。在藝術形式中表現情感的唯一方式就是找到“客觀關聯物”,藝術家要表現這些情感必須找到與這些情感密切相關的內容形象、情境、情節等適當的媒介。
用相機作為素描簿做一種直覺的反應,按動快門。作為攝影師,要有高度的文化素養,敏銳的洞察力,對生活有新的視覺形象的敏感,選擇對象的敏感和對把握最佳時機的敏感。這種按動快門的瞬間已包涵了一切:主題、影調、線條等。攝影的紀實性把觀賞者的目光分散在畫面的各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些實在的構成元素,這些構成元素在快門啟動的剎那間完成自己的時空交合,形成最佳組合。
“大眾傳播受眾的不可知性”作用于受眾不同的傳播效果。對攝影師來說,主客觀也是一種表現手法。例如,海灣戰爭后的科威特重建,王儲來到北京洽談請中國做一些項目。中國政府舉行歡迎儀式的那天正好刮起了大風。我們的記者拍的多是王儲和總理檢閱儀仗隊的一般照片,美聯社的攝影記者則拍了一張兩人頂風而行的照片,并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王儲和總理正頂著風去檢閱儀仗隊并說了中科兩國在經濟合作方面存在的分歧。他并沒有說中科關系就象圖片中那樣逆風而行,但卻通過攝影表達了這個意思。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追問自己:這一幅照片我要表現的是什么?
3、攝影的社會價值。照片雖然是一個瞬間的記錄,但仍可體現戰爭、體育、宗教、文明與落后、新與舊等矛盾的沖突。沖突是思想、性格的外延,沖突就是戲劇性。“一張照片的價值不能僅用美學的觀點去衡量,還必須從對人類和社會在視覺上的表現強度去判斷”(納吉)。攝影最偉大的功績是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可以將全世界納入腦海,替“我們”和世界作全新的“交流”,顯露出“人性的企圖”――攝影是呈現人類情感的最忠實媒體。攝影的紀實作為社會的見證者,從一開始就為人類的自身尊嚴、存在、人性的回歸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文學式攝影
很多著名的攝影家都不是學攝影的,薩爾加多是學經濟的,劉香成是學政治的,瑪麗?埃倫?馬克是學社會學的……攝影只是他們手中的工具。一般攝影師和攝影大師的差距并不在于攝影本身,甚至在攝影上還常常各有所長,差距主要還是表現在攝影師對所拍攝的題材的理解和影像的注釋。
1、 攝影的表現形式。攝影和文學上的現象有類似之處,大凡文學巨匠都一定是社會學家。攝影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薩爾加多的照片非常美,人們可以將其作品當作藝術品掛在墻上;而尤金?里查德的很多作品就很不好看,畫面既不完整,也不平衡,人物在畫面上常常只有一部分,往往還是斜的,對于這種畫面很多攝影師都難以接受,何況一般讀者。但他的作品的視覺感受很獨特,可以說他用了一種新的攝影語言,為紀實攝影師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使他們今后也有理由以各自喜歡的方式來拍照片。
2、攝影的文學性。專題攝影是圍繞一個主題,選用多幅照片來全面而系統地反映事物的發展和運動,提示其社會意義,反映人物的活動及其情態變化。
由于照片直觀性的特點使得專題攝影作品在拍攝和編輯中極易發生“直、白、淺、露”的現象,缺少回味,甚至落到“快餐食品”的地步,因而漸漸失去一些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讀者。專題攝影作品是用照片寫文章,我們要提高文學素養,提高專題攝影作品的品味和水平。
文學是一種幻覺藝術。它借助語言文字作媒介,調動人們自身的生活積累,在人腦中產生幻覺形象。這種創作富有層次,表現細膩,還能使用夸張手法。因此,他能使作品成為每一個讀者自己的作品。其實,照片也是一種媒介,攝影師也可以利用它,調動人們的生活積累,通過已有的圖像產生聯想,在自己的大腦里進行第二次創作?!皼Q定瞬間”的理論就是調動人們的生活積累,把拍攝到的瞬間擴展到“具有過去的殘留,并映照著未來”的時段。照片中的圖像、場景、動作、光線都具有隱喻性,都能引發聯想。人物的動作、表情、環境的布置、光影的含義都因文化的不同,而對圖像的理解有所不同,從圖片上獲取的信息也就有所不同。圖片的大眾化可以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
文學創作者首先強調作品應有一個時代背景和構成環境。照片不需大篇幅的描寫,只需有目的地選擇畫面背景環境,利用背景中的文字、廣告牌、人物的服飾、環境的裝飾來表達時代背景。攝影還能利用環境做一些隱喻:雷雨隱喻激烈,朝陽隱喻希望,廁所隱喻宣泄等。攝影還可以利用光影形成的影調形成氛圍,影響讀者的心情。
照片在表達人與人的關系上亦有獨到之處。拍攝人物的體態、神態、表達人與人之間是和睦還是緊張,是熱情還是冷漠。照片還能以一圖勝千言地表現人物的職業、性格、修養、文化、道德水準。照片中的色彩還可以烘托氣氛,幫助突出主題,如蘭色,有隔漠、自閉、防范、寧靜的含義;紅色,有斗爭、革命、瘋狂的含義、照片對環境的重視就是“環境參加敘事”的理論,就是文學的“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性格”。
文學創作人為,社會生活是創作的素材和源泉,而攝影對社會的認識似乎還要來得更加復雜些。首先,攝影的創作必須來自生活進行深刻的思考,再到生活中去尋找可以表達這種思想和哲理的畫面來完成自己的創作。
攝影創作中的藝術構思也面臨同文學創作中一樣的問題,即“寫什么”,“怎么寫”。攝影的發現和選擇有時需要在同一瞬間中立即完成。如果你錯過了機會,就只能看著生活的亮點消逝,無法使用,留下的只是生活的經驗和無限的遺憾。在攝影作品的拍攝和圖片編輯過程中,也如同文學一樣有個結構問題。當今報刊、雜志上大量的系列照片不夠精彩,結構是否合理仍是主要問題。拍攝者在拍攝時就應想到系列照片的結構,圖片編輯也要有很清醒的結構意識,把一大推圖片安排成一個合理的結構,使主題思想更加深化、突出,并以結構的要求去指導拍攝,使作品更加完善。攝影師文學,是用圖片書寫的文章,是有獨特個性的文學形式。攝影者應學習文學知識,在具象的外表形式里多加一些文學修養的內涵和哲學思考的深沉。
三、攝影與文字的相互構建
紀實攝影和報道攝影的整體感常常是通過文字部分的配合才得以實現的,這種配合是否有一定的規則?如果文字部分過于簡單,甚至沒有是否可以認為是一種缺陷?如果將徐勇的《胡同》照片掛滿一墻,一個文字都沒有,讀者仍能感受到這些照片作為紀實攝影作品的歷史性和人色彩嗎?現在的讀者已經開始求知于每張照片所拍胡同的歷史和故事,希望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處理好文字與攝影專題的關系,要做到文圖并茂,互為補充。專題攝影的文章是在一組以具有邏輯聯系的照片基礎上的文字,要求是拾遺補缺。文章有利于突出主題,有文采,栩栩如生,給人以美感,其最大價值就是突顯照片背后的深層意義。目前許多人文地理方面的雜志,往往用最精的圖片配以深入的文字,現在雜志已摒棄了以往堆砌圖片的做法。圖說也不是以往的“看圖說話”,而是采用大段說明,揭示圖片背后的故事,我們一些畫報也采取了這樣的做法。
鏡頭是人類的另一種語言,可以是大眾或是新聞記者在新聞現場所拍的紀錄照片,也可以是像攝影家王小慧那樣半夜突然有了靈感,起來創作的一組照片。不論這些圖片是用在自媒體上也好,或是用在大眾媒體上也好,若想引發大家的關注,我們何不懷著一種更為人文的情懷去感觸,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去思考讀者的需求,再搭配文字或是其它手段來展現,也許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
參考文獻
1、《中國攝影》
篇6
維爾納?沃爾夫教授指出浪漫主義時期、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時期是小說音樂化的兩個高峰期②?,F代小說,尤其是意識流小說,因為表現人物意識復雜性的實際需要,借鑒音樂結構成為了許多作家進行試驗性創作的自覺選擇,音樂在現代小說中,尤其在本身就對音樂與文學皆有所善的作家的作品中發揮著極其獨特而強大的作用③。
石黑一雄本人酷愛爵士與搖滾,早年做過巴爾莫勒爾的Queen Mother樂隊的打擊樂手,還向唱片公司郵寄了大量的歌曲,不過皆以失敗告終,這與他筆下的人物有著近似之處。從事音樂是他失敗了的夢想,但也成為他將音樂引入文學,運用音樂思維寫作,發揮音樂的文本隱喻義提供了一個有利條件。
他的Nocturnes④便是現代小說對于音樂進入文學的探索與實驗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把Nocturnes看作一部由五個樂章組成的奏鳴曲式小說作品,五個故事的情節內容各有不同,色調與情感激烈程度也有區別,卻以音樂(進一步細化的說是“夜曲”)這一共同的主題彼此鉤連,成為一個整體。
在展開論述前,需要解決一個文本標題的中文譯文問題。Nocturnes: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中的“nocturne”即“夜曲”,是法語中“夜晚的”之義,引申為會讓人聯想到“夜晚”的曲目。一般指由菲爾德首創的一種鋼琴曲體裁。而Nocturnes目前的中文譯文“小夜曲”則另有一詞為“serenade”,是指用于向心愛的人表達情意的歌曲,兩者意義決然不同?!耙骨边@一音樂形式的特點是重視旋律,富于歌唱,節奏以慢速或中速為主,往往與夜的沉靜與人的內心抒發為表現對象。而在Nocturnes中,總標題中有“黃昏”的意象,以Nocturne為題的第四篇里也有類似“整個白天你是一個囚犯,到了晚上,你就好像完全自由了”對夜的稱贊,且從Nocturnes的行文中也更傾向于對夜的詠誦與對人的內心寧靜的追求,雖然對愛情也進行過書寫,但愛情并非作者的最終目的,故該書的譯名當為“夜曲”,而非“小夜曲”。這個問題明確后,便可以看出,該書引入音樂,充分展示人物的黑夜意識,塑造一種與“夜曲”這一音樂形式的特點相吻合一致的敘事風格與時間,正是對這一標題的應和與詮釋。
一、音樂對于人物塑造
Nocturnes中人物多與音樂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人物之間的關系也圍繞音樂展開,音樂在人物塑造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首先是其中五個小故事中的“我”的身份:
可以看出的是Nocturnes中所涉及的音樂人的共同點?,F代音樂人在現實生活中本身就因其自身所帶有的強烈的矛盾性而具有十分的張力,其本身自帶的特質亦是Nocturnes中所有音?啡說墓殘浴R衾質俏薇瘸綹叩命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8.html" title="藝術論文" target="_blank">藝術?他們往往因為從事于音樂,有音樂感知力而有天然的傲氣,具有極強的自尊心,并對純粹的美與藝術存有極大的幻想,以之為自己畢生的追求,但是把音樂作為職業便不得不面臨把這一純粹的藝術追求置于殘酷的現實環境中去,首篇與結篇中都出現過多次重復演奏《教父》的情況,且他們需要觀察聽眾的反映,在這樣一種演奏中,他們是麻木的,無神的,他們在演奏中是分神的,“我”常常在演奏中觀察著周圍,其他的人物常常在這個時候被引入鏡頭。結篇還提到樂隊成員分分合合,往往走散,他們在不同的、陌生的“廣場和咖啡廳里”,可是他們都演奏“《教父》或者《秋葉》”,此處的“《教父》或者《秋葉》”象征著音樂在現實的生存狀態往往淪為不斷的重復,他們在作者的筆下是少魂的,《大提琴手》中蒂博爾本來作為彼得羅維奇的學生、一個音樂天才而心性頗高,但他離開維也納后,“開始被迫演奏一些他討厭的音樂”,他在與埃洛伊思的音樂溝通中重獲滿足與欣悅,卻在她走后不得不“到酒店工作”,這是一種從幻想到現實,從藝術到生活的巨大的落差。況且,從事于音樂的職業特點便是更新換代快,評判的主觀性強,音樂人往往因現實中各種因素而受挫失意,而這些因素往往與音樂本身無關,卻是為迎合現實世界而不得不面臨的世俗考慮,或是顏值阻礙成名,或是婚姻關系阻礙復出,或是練琴影響別人的看電視劇,他們不得不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巧妙設計,不得不忍受音樂追求必須屈從于現實需求對他們作為一個音樂人的侮辱,不得不承受作為一個不得志或已過氣的音樂人的渺小與失落。石黑一雄抓住了現實中音樂人這一身份的特質,將其作為現代人的隱喻,將崇高與卑微、理想與現實、尊嚴與屈服巧妙地融于一個人身上,反映出處于利欲膨脹、效益至上的現實世界中的當下人的生存現狀與心理狀態。
同時,因為音樂出演場地的變動性,音樂人往往游走于世界各地,帶上了國際人的特點,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往往因為背井離鄉而成為了異鄉人,他們是飄蕩著的,無根的,并作為外來者不容于他們所處的地方,這一種游離是Nocturnes中常見的內容,如《傷心情歌手》中的“我”因為不是意大利本地人,而始終沒有固定職位,奔走于三個樂隊之間,《莫爾文山》的夫妻也是“在旅館啦、酒店啦、婚禮上啦、宴會上表演。滿歐洲跑”卻難以常常與兒子碰面,這正是現代人在經濟全球化、國際化浪潮中所面臨的困境的反映。同時,短短的五個小故事涉及到來自世界各地、奔走于世界各地的音樂人,這就擴大了作品的普適性,擴大了人物的隱喻義,使之具有了世界范疇的意義。
其次,音樂串聯起我與故事中其他人物的關系以及其他人物之間的關系:
音樂能夠撫慰人的心靈,安撫人的情緒,它代表一種希望,一種對于瑣碎無趣的平凡生活的逃離,與現實世界的隔離,如《莫爾文山》中這一段書寫:“我隨意撥弄琴弦,琴聲好像能傳遍整個應該,只有當我把腦袋伸出窗外,才會看見底下餐廳的露臺,看見人們牽著狗、推著嬰兒車進進出出?!?/p>
但它作為柔和劑只是短暫性、麻痹性的,最終無法徹底解決人物矛盾,也沒法令人物真正逃離瑣事的干擾,Nocturnes中音樂作為救贖的可能也被消解掉了,以此反映出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沖突與難以排解,人困厄于俗世中紛擾雜亂的瑣事難以掙脫,這一主題現代小說多有涉及,但是將這一主題加之于音樂之上,便弱化了其殘酷性,增加了含蓄與雋永,是一種低沉的嘆息。
如此看來,在Nocturnes中,音樂不僅在刻畫人物與串聯人物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同時將人物自身的矛盾性與人物之間的矛盾得以用一種委婉的方式道出。音樂將激烈的矛盾關系進行了打磨修飾,卻不減其威力。正是音樂作為矛盾解決方式的短暫與最終的破滅顯示著矛盾的無法排解與調和,矛盾被導入更加深沉與雋永的方向,人物陷落于暗夜之中,甚至發出“整個白天你是個囚犯,到了晚上,你就好像完全自由了”的慨嘆。
二、音樂對于敘事風格及時間
Nocturnes中音樂從始至終都保持著在場,它與文本的演進是齊頭并進、交錯纏繞、相互應和著的。這與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多夫》中描述音樂與詩歌的關系時出現的一個場景相類似,在Nocturnes中,文本似一女子在小溪邊行走,音樂在其旁靜靜流淌,兩者互不侵犯,但是彼此影響,女子步履的節奏正和著溪水的歌聲,達成一種十分融洽的敘事效果。在《不論下雨或晴天》中“我”與埃米莉的交談夾雜著音樂,當“我們都不說話”時,就只“靜靜聽著薩拉?沃恩的歌聲”,到了“歌曲間奏的時候”,兩個人的談話便接著繼續,到因為“我”表示不再聽音樂而使談話難以繼續時,“埃米莉不說話了,只是喝著酒,聽著音樂”,之后語言再起,話題觸及了埃米莉夫妻之間矛盾,話語再次中斷,這時“薩拉?沃恩緩緩地唱起優美的超慢版《四月的巴黎》”,如此循環下去??梢钥闯?,空白、沉默如同音樂中的休止符,對于展現人物復雜心理活動、豐富表現內容功不可沒,而使空白不顯得蒼白,就成了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課題,石黑一雄用音樂填充了空白,延緩了時間,且音樂以其獨特的感染力為空白處增加了詩意,為人物在無言處發語,成為了人物心聲含蓄的傳遞,將難以調節的沖突以一種更加溫和的形式表現了出來。當全書都沉浸在這樣一種音樂氛圍之中,文本與以文本形式存在的音樂始終緩緩向前流動,整本書的敘事風格便呈現一種流暢、自然、親和的特點,現代性的表達便具體化了一種相對內斂含蓄的悵惘與茫然,形成了石黑一雄所自有的風格。
Nocturnes整體追求一種中慢速的敘事節奏,故音樂對節奏的直接干預也往往呈現延宕的效果?!秱那楦枋帧分校瑥摹翱墒俏野l現坐在那里的是托尼?加德納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到“我還得把演出演完。跟你說,真實痛苦極了,還有三四首歌,每一秒鐘我都以為他要起身離開了”,再到“這組歌曲終于演完了”,音樂作為演奏過程一直持續著,好似一個用了延音記號⑤的全音符⑥,在對這一段似乎無足輕重的過程以近乎等述的時序中,“我”與加德納先生的會面時間被延宕了,但就是在這段延宕,“我”的緊張與興奮情緒得以被推向飽和,也是在這一延宕中,“我”得以提前回想“我”與加德納通過音樂連接的間接的過往,并且觀察人物在當下現實的狀態,如此,加德納先生便在“我”的視角下自然而然而又極為正式地出場了,這都要歸功于演奏音樂對敘事節奏的放緩。
而音樂本身常常被時代與區域打上很深的烙印,音樂形式的風靡或沉落也反映著一個時代的價值追求與審美風格,音樂演奏的方式變化亦體現著時代的變遷,所以音樂亦能產生巨大的概述效果,《不論下雨或晴天》中提到的“那些與埃米莉唱片機旁的交談已經成為往事?!缃裼辛艘慌_漂亮的立體聲音響大聲地播放著搖滾樂,說話都得用喊的”,以及“我”所發出的感慨:“現在的年輕人什么都聽……可是在我們那個時候,口味比較單一”,借由音樂創造的時代感,時間的推移甚至是時代的變遷,在幾句話之間便得以實現了,時間流逝、新舊交替的歷史況味寄身于其中,引發無窮的深思與慨嘆。
另外,Nocturnes中音樂成為石黑一雄忠愛的閃回手法,《傷心情歌手》中“我”之遇見歌手加德納觸發了“我”對母親與“我”購買其唱片的故事,一首《我太易墜入愛河》將加德納拉回了他與琳迪新婚后不久的奇特的甜蜜氛圍之中;《大提琴手》中也有埃洛伊絲聽見蒂博爾“拉那一段的時候(拉赫瑪尼諾夫)就好像在回憶一段戀情”,于是追問蒂博爾的戀情,引發蒂博爾對埃洛伊絲過往的好奇,為勾起埃洛伊絲的往事回憶進行了鋪墊?;貞浽诖瞬粌H“像是一個看待事物的透鏡”⑦更是打破單一敘事時間線條,塑造多元結構的重要手段,小說通過閃回穿其他故事內容,最后又回歸故事主線,所穿插的內容與故事主線相和,主副相互應和,共同指向主題,極大地增強了敘事的靈活性與豐富性。
小說中以文本形式出場的音樂始終伴?S服務于情節的文本流淌,交錯共行,形成相互重疊的幾個聲部。音樂填補了敘事空白,整體延緩了敘事節奏,在不疾不徐的娓娓道來之中,在變幻多端的虛實轉換之中,演繹著時空的變動不居與被時空變換攜裹著的人物心態的困境與迷惘,為小說帶上了詩意的朦朧與自然舒暢的敘事風格。所以Nocturnes不僅在主題與內容圍繞Nocturnes展開,在敘事時間與風格上也應和著標題中涉及的“夜曲”這一音樂形式,總體上營造出一種夜的寂寥與蒼茫。
三、小結
Nocturnes整體呈現出通過音樂的串聯,Nocturnes呈現出一幅“音樂人生的浮世繪”⑧,在極小的篇幅中交叉錯落著眾多大大小小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間復雜的情感關系,他們的具體歷程不同,卻通過交疊重影、“互見”的效果,一同指向了現代人被理想與現實撕扯而掙扎于世、難以開解的普遍困境。同時音樂與情節文本并行向前,為敘事空白處增加了詩意,借助音樂所實現的延宕、概述、閃回等對敘事時間的處理使得Nocturnes的敘事充滿變幻而切合真實,行程流暢自然而深峻低沉的敘事風格。奏鳴曲式的結構使得五篇故事渾然一體,無論從人物生存狀態的解釋還是從敘事風格與時間上都對標題中所涉及的“夜曲”這一音樂形式有所呼應,最終呈現出真實而錯綜復雜的現代世界。
注釋:
①見梅麗:《現代小說的“音樂化”――以石黑一雄作品為例》,載《外國文學研究》,2016年第4期,第75頁.
②維爾納?沃爾夫述,李雪梅錄:《以樂音思考,用文字奏樂――維爾納?沃爾夫教授訪談》,載《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1期,第87頁.
③參見瞿世鏡:《音樂?美術?文學――意識流小說比較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頁.
④因對標題中文譯文存疑,故采用英文標題.
⑤將延音記號寫在音符或休止符上,表示這個音或休止符可自由延長.
⑥全音符的時值是所有音符中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