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17:21: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卵巢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指月經初潮后到40歲之前發生的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狀態,為婦科常見的內分泌疾病。近年發病率有逐年上升之趨勢,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發生率為1%[1]。目前研究認為POF的發生主要與遺傳、免疫、代謝和環境等因素有關。
1遺傳性因素
有關家譜調查發現POF發病率在女性親屬中,有家族史的達100%,而散發性的僅為1%;由特定基因序列單元大量重復構成,長度在人類高度遺傳的端粒的缺失同衰老密切相關,且多出現POF,說明POF具有較高的家族遺傳傾向。
兩條結構正常的X染色體對維持卵泡正常的儲備至關重要,X染色體上的任何缺失都會引起卵巢功能衰竭[2]。目前研究發現,POF是一種由常染色體傳遞或X連鎖顯性限制性遺傳病,常伴有染色體重組、移位或單體性改變,X染色體和常染色體間的移位[3],以及X染色體和常染色體數量和結構異常等。由于X染色體上各區段載有不同的基因,因此缺失或重組的部位不同決定著產生不同的癥狀,如X染色體Xp11和Xq13末端缺失常表現為完全性卵巢功能衰竭;Xp21和Xq24末端缺失??蓪е聡乐氐穆殉补δ芪蓙y,病人多表現為POF[4]。
Marozzi等[5]提出導致POF的特定基因區段可能位于Xq的末端,即限定Xq26~q28之間,它們對卵巢發育和卵泡生成具有重要意義。Schlessinger等[6]研究發現,POF患者X常染色體第3位點上一轉錄因子FOXL2的缺失,可導致單倍體缺失而引起卵泡數量的減少。
線粒體DNA的缺失可加速卵泡細胞凋亡,引起卵巢功能衰退。女性隨年齡增加,線粒體DNA缺失率逐漸上升,絕經婦女則高達86.4%。缺失部位多在8649~13447位和8482~13460位[3],直接影響線粒體呼吸鏈上主要酶的轉錄、合成,使胞內能量產生障礙,影響卵泡細胞的增殖和凋亡,終致卵巢功能衰竭。
在一些POF病例中,發現一種X連鎖基因FMR1與特發性POF有關,但其分子機能還不清楚[7]。此外,維持卵巢始基卵泡數量所必需的Atm/ckit基因變異及其基因產物可引起始基卵泡的凋亡和數量減少;調節女性生育力和性細胞發育的候選基因DAZ-LI突變,以及由基因所致的突變抑制素(INH)結構和功能異常均可導致POF的發生。
2免疫性因素
據有關免疫學研究報道,部分POF患者存在有多種自身免疫性抗體或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Falsetti等[8]發現生育后期發生POF的婦女體內存在一種以上自身免疫抗體者占45%。Ishizuka等[9]認為抗核抗體與POF有著明顯的關聯。Falorni等[10]發現兼有Addison病的POF患者血清中類固醇細胞自身免疫標記物、17a-羥化酶自身抗體或細胞色素P450側鏈斷裂酶自身抗體大多陽性。
研究發現在POF早期,產生自身抗體的B細胞(CD+5CD+19)增加,細胞毒性淋巴細胞(CD+8CD+57)減少,且細胞毒性淋巴細胞中ACAB的IgM產生活躍,據此提出卵巢的自身免疫缺陷是導致部分POF發生的病因[11]。王文軍等[12]在對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時發現,POF及自然絕經者體內細胞免疫、補體水平相似:CD+8、CD+16T淋巴細胞數明顯升高,CD+4/CD+8比值明顯降低;補體C4顯著高于健康育齡婦女。表明POF患者的免疫調節、免疫應答均處于衰老狀態。而體內存有自身免疫抗體的婦女,也有與此相似的現象,并且組織學觀察發現其卵巢明顯縮小,卵泡數量亦減少。
有研究發現POF患者的原始卵泡、初級卵泡和生長卵泡的周圍有淋巴細胞和白細胞浸潤;在成熟卵泡中有漿細胞、T細胞、B細胞和NK細胞浸潤。這些免疫細胞可釋放細胞因子,損害卵泡,加速卵泡的閉鎖。此外,卵巢間質中的淋巴細胞可產生白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利于循環中的淋巴細胞和白細胞更多地聚集在卵巢,加重對卵巢的損害[3]。王一峰等[13]研究發現,POF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2水平降低,干擾素γ、抗卵巢抗體水平明顯升高,反映細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POF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臨床研究發現自身免疫性卵巢衰竭的患者,常同時患有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見的為橋本氏甲狀腺炎,其他如Addison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的紅斑狼瘡、重癥肌無力、突發性血小板減少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抗胰島素性糖尿病等,此外,先天性胸腺萎縮亦可有POF之表現。
可見,患者卵巢的T細胞亞群改變和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以及針對卵巢抗原的循環自身抗體出現,均提示POF與免疫有關。
3酶學缺陷
半乳糖磷酸鹽尿苷轉移酶缺乏,使血清半乳糖升高,直接損害卵母細胞,其代謝產物對卵巢實質的損害及含有半乳糖的促性腺激素分子活性的改變也可致卵母細胞過早衰竭。卵巢17α-羥化酶缺陷而不能合成雌激素,使FSH反饋性升高,可引起POF的發生。其它卵巢酶,如17,20碳鏈裂解酶、類固醇激素脫氫酶以及還原酶的缺陷,也可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發生POF。
4促性腺激素及其受體
促性腺激素FSH,LH及其受體的傳導缺陷,人促性腺激素受體FSHR的純合子突變或雜合子突變,均可引起POF的發生。家族性POF和FraX攜帶者中呈現較低的雌激素受體基因(TA)n復制率,影響雌激素受體多型性表達,可引起卵巢功能衰竭[14]。
5卵泡性因素
卵泡儲備少或閉鎖速度快,均可使卵巢功能提前衰竭。
6影響卵巢的危險性因素
6.1感染、疾病與環境因素感染引起的POF主要見于雙側性輸卵管卵巢膿腫引起的卵巢組織破壞。在兒童期或青春期患病毒性腮腺炎性卵巢炎可致卵巢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造成POF的發生。風疹、麻疹病毒感染以及嚴重的結核性、淋菌性或其它化膿性盆腔炎等亦可破壞卵巢組織,造成卵巢功能的減退。
有資料報道,吸煙女性發生POF危險性較不吸煙女性為增加;海洛因依賴對青春期吸毒女性生殖系統有明顯損害,其卵巢功能可能出現早衰;大量使用殺蟲劑可損傷生殖細胞。許多環境毒素也危害著人類的生殖功能,如來源于橡膠制品、難燃物、殺蟲劑、塑料制品、抗氧化劑代謝后的4-乙烯環己烯可引起卵巢功能的衰竭[15];塑料燃燒氧化后產生的多環芳香族烴,能夠激活芳香族烴受體而驅動的Bax轉錄,是導致卵巢功能衰竭的一個重要途徑[16]。
6.2醫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手術、放化療、免疫抑制治療、子宮動脈栓塞治療等。研究發現40歲之前切除一側或部分卵巢組織后,卵巢分泌的激素下降,使FSH升高、骨質疏松及更年期癥狀出現的機會增加。也有報道輸卵管結扎術使卵巢血供受損,導致類似卵巢去勢現象而發生POF[17]。傳統的全子宮或次全子宮切除術,由于手術扎斷子宮動脈和主韌帶及子宮骶骨韌帶,影響了卵巢正常的血液循環,可導致卵巢萎縮及功能衰退的發生[18]。子宮動脈栓塞治療時,發生的非目標性的卵巢動脈栓塞,也可導致POF的發生。
人流術或藥流不全行清宮術,使子宮內膜受到損傷,對卵巢激素不能產生正常的反應;加之術時患者恐懼、緊張情緒,影響及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內分泌調節,抑制了卵巢的卵泡生長和排卵功能,并使子宮內膜不能正常的生長或內膜各個部位顯示分泌反應不均的狀況出現,致使一些婦女發生卵巢功能紊亂,最終可出現POF的征象[19]。
化療藥物可使卵巢發生包膜增厚、間質纖維化、原始卵泡停止發育的組織學變化,其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與患者的年齡、藥物的種類及用藥劑量、方法和時間等有關。化療藥物中環磷酰胺、左旋苯丙氨酸氮芥、百消安、氮芥等烷化劑損害生殖細胞,導致POF的危險性最高,且隨著劑量增加危險性也增大。此外,阿霉素、長春新堿等以及長時間服用抗類風濕藥物如雷公藤,對卵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損害。
長時間或大劑量的放射線可使卵巢發生卵泡喪失,間質纖維化和玻璃樣變,血管硬化和門細胞潴留等病理變化,導致POF的發生。其對卵巢功能的影響,與患者的年齡及接受的劑量、放療也有關。有關資料顯示,腹部及盆腔照射大于800rads可引起POF;2000~3000rads大多發生永久性卵巢功能衰竭;而小于150rads則無明顯影響。
6.3心理因素絕經前生活中發生重大事件可導致提早絕經。由于強烈的情緒刺激而導致POF的患者,推測可能與潛在卵巢功能較差有關[20]。
POF在中醫古籍中并無記載,根據其在臨床多有閉經、不孕的表現,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于“血隔”“血枯”“閉經”“不孕癥”等范疇,對其病因病機認識如下:①先天稟賦不足,腎氣未盛,沖任氣血不充而漸至衰竭。②七情內傷,肝郁氣滯血瘀,沖任阻滯,氣血暗耗;或思慮過度,損傷心脾,沖任衰少而致閉經。③大病久病耗傷陰液,或房勞、多產、墮胎、小產等耗竭精血,沖任早衰。④經期、產后外感六邪氣,與血相搏,瘀阻沖任,而致經閉。⑤物理、化學因素等導致本病發生[21]。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明確指出腎氣的盛衰主宰著天癸的至與竭、沖任二脈的盛衰以及月經的行與止。《醫學正傳》亦云:“經水全賴腎水施化,腎水既乏則經水日以干涸?!币虼酥嗅t學認為腎虛是本病發生的病理機制所在,由于腎虛,沖任虛衰,血??仗?,無血以下,即可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脾虛、肝郁、氣血失調等也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機理。
由于該病的病機錯綜復雜,且相互轉化,因而醫家對POF的病因病機認識多有不同。如:溫鴻雁等[22]認為POF除與腎有密切關系外,還與心肝等臟腑關系密切,其病機主要為腎陽虧虛、肝腎陰虛、氣虛血瘀、肝郁氣滯等。戴德英等[23]認為本病的發生以腎虛為根本,兼有肝郁或瘀證,病機有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腎虛肝郁、心腎不交,均可導致沖任早衰。朱玲等[24]認為其病機特點是以腎虛為主導,血虛為基礎的腎虛血虧血瘀,虛實夾雜。且本虛為多,標實為少。而六時毒,浸胞脈,擾亂沖任;或情志郁結,氣血暗耗,沖任失調,亦可促進本病的發生。王錫貞等[25]提出POF的主要病機是腎虛、沖任衰少。常兼有脾氣虛弱、脾濕蘊遏、肝陰虛、肝郁、郁火、肝陽上亢、肝脾失調、氣滯血瘀、心火上炎、水火不濟等兼證。同時,藥理研究顯示補腎類的中藥能提高垂體對下丘腦的反應,改善內分泌調節功能;改善低雌激素環境,促卵泡發育成熟;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對于防治POF引起的閉經,以及伴隨出現的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表現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印證了POF發生與腎虛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1]GoswamiD,ConwayGS.Prematureovarianfailure[J].HumReprodUpdate,2005,11(4):391.
[2]史櫻,劉玉蘭,阮祥燕.卵巢早衰[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982.
[3]謝梅青.卵巢早衰的病因[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3,19(4):193.
[4]伊麗奇,斯日古楞.卵巢早衰[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5,37(10):923.
[5]MarozziA,ManfrediniE,TibilettiMG,etal.MoleculadefinitionofXqcommondeletedregioninpatientsaffectedbyPOF[J].HumGenet,2000;107:304.
[6]SchlessingerD,HerreraL,CrisponinL,eta1.GenesandtranslocationsinvolvedinPOF[J].AmJMedGenet,2002,111(3):328.
[7]MurrayA.PrematureovarianfailureandtheFMRIgene[J].SeminReprodMed,2000,18(1):59.
[8]FalsettiL,ScalchiS,VillaniMT,etal.Prematureovarianfailure[J].Gynecolendocrinol,1999,13:189.
[9]IshizukaB,KudoY,AmeniyaA,etal.Antinuclearantibodiesinpatientswithprematureovarianfailure[J].HumReprod,1999,14(1):70.
[10]ChemyshovVP,RadyshTV,GuraIV,etal.Immunedisordersinwomenwithprematueovarianfailureininitialperiod[J].AmJpeprodImmunol,2001,46(3):220.
[11]AlbertoF,StefanoL,PaolaC,eta1.Sten]idcellautuantibodiesarepreferenti-allyexpressedinwomenwithprematureovarianfailurewhohaveadrenalautoimmunity[J].FertilSteril,2002,78(2):270.
[12]王文軍,鄺健全.卵巢早衰和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及補體的關系[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1998,19(1):54.
[13]王一峰,歐汝強,楊寧,等.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抗透明帶抗體和腫瘤壞死因子-α、γ-干擾素及白細胞介素-2的分析[J].生殖醫學雜志,2002,11(1):7.
[14]王偉.卵巢早衰的病因學研究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2,11(2):136.
[15]HoyerPB,DevinePJ,HuX,etal.Ovariantoxicityof4vinylcyclohexenediepoxide:amenchanisticmodel[J].ToxicolPatho1,2001,29(l):91.
[16]MatikainenT,PerezGI,JurisicovaA,etal.AromatichydrocarbonreceptordrivenBaxgeneexpressionisrequiredforprematureovarianfailurecausedbybiohazai-dousenvironmentalchemicals[J].NatGenet,2001,28(4):355.
[17]俞琳.高促性腺激素閉經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計劃生育分冊,1999,18(4):220.
[18]陳榮能,王賢芳,王浩.子宮體中心切除術應用探討[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2,11(6):62.
[19]侯秀環,楊鑒冰.人流術后卵巢功能紊亂的中西醫治療探討[J].陜西中醫學院學,2001,24(4):19.
[20]馬良坤,林守清.卵巢早衰與卵巢不敏感綜合征[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3,19(4):198.
[21]夏天,韓冰.卵巢早衰的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8):707.
[22]溫鴻雁,范智斌.卵巢早衰的中西醫研究近況[J].中醫藥研究,2001,17(6):49.
[23]戴德英.中醫婦科臨床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篇2
【關鍵詞】診療方法;中西醫;結合
1在疾病的診斷方面
中醫診斷講究“四診合參”?!巴⒙?、問、切”即為“四診”。醫者運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態變化為望診[1]。如望面色以了解臟腑氣血盛衰及邪氣所在。《四診抉微》中說“夫氣由臟發,色隨氣華”正是此理。憑聽覺和嗅覺以辨別病人的聲音和氣味為聞診[1]。中醫認為各種聲音和氣味都是在臟腑生理和病理活動中產生的,因而能反映臟腑生理和病理變化。仔細詢問病人或陪診者以了解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現在癥狀及與疾病相關的情況為問診[1]。明代張景岳認為問診是“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景岳全書?十問篇》中對問診的內容及其辯證意義作了詳細的闡述。切按病人脈搏和按撫病人的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為切診[1]。如通過診察脈象,可判斷疾病的病位、推斷疾病的預后;通過按診則可以了解病人局部的病變情況。將四診所搜集的病例資料進行綜合的分析和總結,得出疾病產生的本質為“合參”?!夺t門棒喝?四診合參與脈癥從舍論》中有云“望、聞、問、切,名曰四診,醫家之規矩準繩也。……蓋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無,以辨病邪之輕重進退也。聞者,聞聲音之怯壯、語言之倫次,以辨神氣之爽昧強弱也。問者,問得病之由、痛苦之處,以辨內傷外感、臟腑經絡,尤為緊要也。切者,切脈之浮、沉、遲、數、有力、無力,以辨虛實陰陽,而與外證參合逆順吉兇也”。
西醫在診斷上推崇“一元論”。即將患者的癥狀結合體格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所獲得的資料聯系起來,盡量用一種疾病或病因來解釋所觀察到的臨床現象[2]?!鞍Y狀”指患病時病人主觀感到的異?;虿贿m。如:發熱、疼痛、咳嗽、咯痰等?!绑w格檢查”指醫生運用自己的感官(眼、手、耳)或借助于簡單的檢查工具(聽診器、叩診錘)進行檢查以發現疾病的一種手段。又包括“視、觸、叩、聽、嗅”。其中,“視診”是指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現的診斷方法[2]。如用于觀察發育、營養、意識狀態、面容與表情、、步態等,也用于局部體診的觀察,如皮膚、黏膜、毛發、五官、頭顱、四肢、肌肉、骨骼關節外形等。“觸診”是通過手的感覺進行判斷的一種診法[2]。如可用于判斷患者的體溫、濕度、有無震顫、摩擦感、壓痛以及包塊等。“叩診”是指用手指叩擊身體表面某一部位來判斷被檢查部位的臟器狀態、有無病變和病變程度的一種檢查方法[2]。例如通過叩擊患者胸背部可以了解肺部的病變情況,若叩診呈過清音常提示肺氣腫樣改變?!奥犜\”是指直接用耳或借助聽診器來推測臟器狀態的一種檢查方法[2]?!靶嵩\”是醫師以嗅覺來判斷發自病人的異常氣味與疾病的關系的一種檢查方法[2]。另外,隨著現代科學的迅猛發展,當代西醫實驗診斷的檢查范圍更加廣泛,檢驗數據亦愈加準確。
由上可知,中醫與西醫在診斷疾病的方法上完全是根據兩種不同的理論來指導的,在診斷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思維方式也大有不同。但是我們也清楚的看到,其實這兩種思維方式并非完全產生矛盾。相反在某些方面,中醫與西醫也有相互融合之處。如:中醫的望診與西醫的視診都是依靠醫者用眼睛去觀察患者的情況進而對病情進行判斷;中醫的“聞診”涵蓋了西醫的嗅診和聽診的內容;而西醫的觸診、叩診又與中醫的“切診”有著相互交融的地方;西醫的“癥狀檢查”有很大部分是通過詢問患者病情得出的,這也與中醫四診當中的“問診”有相同之處。因此,筆者認為,中醫與西醫在診斷疾病的過程當中,所用到的方法可說是相似的,但不可否認又各自具備其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中醫在診斷上著重于“查外揣內”,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內在臟腑與外在皮膚毛竅等是相聯系的,內在臟腑的病變情況可以通過機體的外在表現反應出來,因而以“四診”作為診斷疾病的方法。西醫則傾向于用直觀的方式來對疾病進行診斷,除了通過檢體診斷外,西醫還通過實驗室診斷來反映內在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改變。但也正因如此,中醫與西醫在診斷上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中醫著重整體故而忽略了對局部的生理病理認識,而西醫從組織細胞的層面上入手了解機體的生理病理功能指導臨床診斷,但在對人體的整體認識上則稍遜一籌。故我們在臨床診斷疾病的過程中,可將這兩種思維結合起來,這樣可提高診斷疾病的準確性。如用西醫的診斷技術進行對疾病的診斷,另一方面則可同時運用中醫的診斷思維進行病與證相結合的診斷。從而就為進一步進行治療提供了全面的臨床資料,也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治療方法。
2在疾病的治療方面
中醫治療疾病注重“辨證施治”、“治病求本”。即將“四診”收集的病例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疾病的證型,再用中醫理論指導處方與用藥。比如同是感冒(西醫指上呼吸道感染),中醫可分為風寒與風熱,那么這兩種感冒的治療方法則有所不同。前者治當辛溫解表,后者則為辛涼解表。方藥分別予荊防達表湯、銀翹散治療[3]。此在中醫被稱為“同病異治”。而不同的疾病在一定的病因及病機作用下,亦可表現為相同的證型。治療上則可予相同的治法。如歸脾湯既可治療不寐(西醫病為失眠),也可用于治療郁證(西醫稱為抑郁癥)。中醫認為,雖然此為兩種不同的疾病,但如果是同一病因作用或因為兩者的發病機理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用同一種治療原則和方法處理。雖為兩病,但證機均屬心脾兩虛,故均予歸脾湯主之。除了根據疾病的根本病機,針對證型進行治療而外,中醫治病還根據“三因治宜”(即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來指導臨床用藥。再者,中醫在用藥的同時還注重配合飲食、起居等生活方式進行綜合防治。
西醫在對疾病的治療上多為“對癥治療”,著重于辨病,并針對病因來指導臨床治療。如上呼吸道感染,臨床上可表現為發熱、頭痛、噴嚏、鼻塞、鼻涕、咳嗽、咽喉腫痛等癥狀,查體可有體溫相對升高,咽部充血或有濾泡增生,扁桃體腫大等,實驗室檢查可出現血象改變等現象。西醫認為,上感發病是因為病毒或細菌引起的。故在治療上,一方面對癥處理,予解熱鎮痛藥進行治療,同時還針對病因予抗病毒藥及抗菌藥物治療[4]。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對疾病產生原因的進一步認識,西醫逐漸開始重視以預防為主來防治疾病。如堅持合理、規律的體育運動,平衡膳食等在對疾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對糖尿病、高血壓的防治當中飲食和生活習慣已成為主要的治療原則之一。另外對傳染病進行有效的隔離也是一種重要的防治手段。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加之西醫對人體解剖生理病理的認識,進一步促進了西醫外科手術的發展,使外科手術的適應證、手術范圍和方法等均得到了巨大擴展。
筆者認為,中醫和西醫在治療上的“結合”可看做是有選擇性的運用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來治療疾病,中醫與西醫并用,以其中某一個為主,另一個為輔。從這種理解可以分為兩種“結合”。首先,針對不同的疾病來講,西醫在治療上的優勢體現于對危重病、急性病及可以進行手術治療的疾病上。如病人出現呼吸、循環衰竭的情況,此時應運用西醫的急救處理方法,予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擴充血容量,給予呼吸興奮劑、升壓藥等,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行心肺復蘇術或氣管切開插管等治療[4]。此時若用中醫辨證予湯藥治之雖然有效但顯效較慢,但可予中藥注射劑如參附、生脈等配合西醫治療。再如外傷的病人,西醫的清創縫合技術可以迅速起到止血、修復和保護創面的作用。與此同時可配合活血化瘀、收斂止血、生肌收口等中藥治療以提高療效。中醫在治療上的優勢在于對慢性疾病及疑難雜病的治療上。如腫瘤的病人雖然在有手術指征的情況下應予西醫手術治療,但到了疾病的晚期,西醫往往采用姑息治療,予對癥、營養支持等處理,此時則可用中醫的思維方法進行整體治療,盡可能改善患者的飲食、睡眠,調整機體的功能,從而起到提高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命的作用。而在腫瘤患者放化療期間予中藥減輕放化療副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疑難雜證方面,如患者僅僅表現為背心發涼等癥狀,則不適合用西醫的某個疾病來解釋,而中醫主要著眼于對整體機能的調理,在治療這類疾病當中則占有優勢。某些功能失常性的疾病,如出現失眠、煩躁等癥,也可選擇中醫治療,以恢復機體的動態平衡。其次,中西醫的“結合”可以是針對某種疾病的不同階段來進行治療方法上的選擇。例如腦卒中(腦血管意外)的治療,急性發作期可選擇“急則治其標”的治療原則,予西藥脫水、降顱內高壓、控制血壓、營養神經等治療為主,同時配合中藥辨證治療。當急性期過后,患者已逐漸脫離危險,此時需進行功能鍛煉,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但臨床上患者往往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肌力。在這個階段就可以運用中醫的針灸和推拿等方法促進肌力的恢復。當肌力達到一定的水平,患者可以下床練習行走的時候就可以用西醫的康復鍛煉方法給予恢復治療。后遺癥階段,尤其應該注意對患者血壓的控制,防止二次卒中發生。西藥在控制血壓方面雖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臨床上患者血壓的高低與自身的癥狀有時并不是平行的。
在西藥降壓的同時配合中藥改善患者的自覺癥狀是很好的選擇。目前許多臨床報道也已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的療效優于單純用中醫或西醫治療。
3結論
中醫與西醫并非是矛盾的,兩者完全可以有效的結合,而結合點在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只要掌握了各自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在臨床實踐中有選擇的結合并運用,則可起到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鄧鐵濤,郭振球.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9,42,46,60
〔2〕葉傳蕙.診斷學基礎〔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44-48
篇3
【關鍵詞】上呼吸道感染;孕婦;中西醫結合
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是對孕婦危害較大的常見病之一,使流產率和早產率升高,多數是由病毒感染引起,部分由細菌引起,但該病單純用西藥治療療效不顯著。筆者于2006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對門診部分孕婦上感病例進行治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20例上感孕婦,妊娠6~38周之間不等,其中6~12周48例,12~28周38例,28~38周34例,病程最短8h,最長72h。
1.2臨床表現孕婦均有發熱,體溫在37.6℃~39.8℃之間,并有流涕、咳嗽、咽痛,全身不適等癥狀。體格檢查:精神一般,稍有氣促,咽部充血、潮紅,部分有扁桃體腫大和淺表淋巴結腫大,聽診有呼吸音粗,心率稍快,有苔黃、脈數征象,但無腹痛等其他癥狀。
1.3治療方法首先對有上感癥狀的孕婦詳細檢查,并做血常規檢查。根據綜合分析診斷后決定給予口服或靜脈給藥。中醫對上感以因人而異,辨證施治的原則來治療,120例中有60例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風寒型上感用辛溫解表藥加減,風熱型用辛涼解表藥加減,每日1劑,每日2次,水煎服。都在1~3天內收到滿意的效果。對體溫在38.5℃以上,且病狀較明顯的上感孕婦,并有白細胞升高者,給予青霉素600~800萬單位,每日1次,靜點(靜點青霉素前須做皮試),并加用雙黃連針劑600mg/(kg·d),并密切觀察靜點中孕婦有無不良反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同時囑孕婦多注意休息,多飲開水,并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清淡食品等綜合治療方法。對發熱的孕婦給用對胎兒及孕婦損害小的退熱藥,并口服維C銀翹片。同時注意胎兒狀況。另60例采用非中西醫結合治療如青霉素類抗生素等西藥對癥治療。
2結果
2.1結果分析中西醫結合治療者顯效52例,其中18例用中藥方劑,用藥1天后體溫下降,流涕、咳嗽、咽痛不適癥狀大減,用藥2~3天后痊愈。32例體溫在38.5℃以上,上呼吸道癥狀重的靜滴青霉素加雙黃連針劑,用藥1天后體溫下降,咽痛、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明顯減輕,用藥3~5天后痊愈。單純西醫抗生素及西藥對癥治療者,顯效28例,有8例用藥2天后體溫下降,臨床癥狀減輕,用藥4~5天后痊愈,有效24例,用藥4天后體溫下降癥狀減輕,用藥1周后痊愈。見表1。表1兩組治療結果
2.2追蹤觀察對60例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孕婦分別在孕20周、28周、32周、38周時給予B超檢查,對出生的新生兒及6個月內的嬰兒進行體檢及神經系統檢查,無1例畸形及異常情況發生。
3討論[1~3]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多數由病毒引起,而病毒感染對孕早期(孕12周以前)的胎兒危害最大,因為病毒感染易造成胎兒的器官發育異常和畸形,尤其是胎兒腦部發育異常的幾率最高,而且在治療過程中,用藥又要格外慎重,因此采用無毒無害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是使孕婦和胎兒受損害較小的好方法。
中醫認為,感冒是由外邪侵入機體后,機體與外邪相爭的過程,由于孕婦處于一個特殊階段,因此我們采用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西藥方面選用了青霉素這種孕期A級藥品,發揮了中西醫相結合的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的優勢,使孕婦的免疫力增強,身體抵抗力也增加,以快速清除孕婦體內病毒及細菌的感染,達到了治療的目的。
通過追蹤觀察,未發現有胎兒畸形及異常情況發生,從而證明以上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是療效好、治愈率高、對胎兒損害最小的好方法,同時又保護了胎兒在宮內正常生長發育,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是治療孕婦上感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試用。
【參考文獻】
1張惜陰.實用婦產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23;393.
篇4
【關鍵詞】酒精性脂肪肝;疏肝健脾;西醫治療
酒精性脂肪肝(AFL)是指因攝入酒精所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質蓄積超過肝濕重5%的肝損害性疾病,是臨床最常見、最早期的酒精性肝?。ˋLD)之一。其危害已引起全球性的高度關注。國外資料顯示,歐美國家在嗜酒人群中酒精性肝病患病率高達84%,又主要以AFL為主,且患ALD的20%~30%可發展為肝硬化,為排前死因之一[1,2]。在我國,AFL的發病率已與居民飲酒率的上升呈現正相關。據2006-01-10公布的我國首部《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之行為和生活方式調查報告》,我國居民現在飲酒率為21%,與1991年同比增長了17.3%,而臨床所見AFL約為酒精性肝病患者的11%~22%[3]。
由于酒精性脂肪肝對人體危害極大,我們采用中西、西醫治療,并分析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2005~2006年,南昌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共收治171例脂肪肝病人。男118例,女53例。年齡43~65歲,平均年齡(54±11)歲。全部病例符合以下6項診斷指標中的3項以上:①肥胖,肝區不適或脹滿、疼痛;②B超提示肝的大小、管道回聲、光點疏密;CT提示肝密度降低,CT值<40Hu,肝脾CT比值<0.85。③血脂增高;④肝功能輕微異?;虍惓?;⑤全血黏度增高;⑥肝活檢診斷為脂肪肝。
171例脂肪肝病人,兩對半檢查,乙肝病人19例,乙肝病毒攜帶者23人,占脂肪肝病人的31%。
1.2方法171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92例,對照組79例。治療組采用疏肝健脾法,基本的方劑組成為:姜半夏12g,黨參、白術、郁金、生麥芽各15g,白芍、香附、茵陳蒿各25g,丹參、決明子各20g,澤瀉、生山楂各30g,水煎服,1劑/d,連服1個月,隨癥加減。如脾胃積熱,痰濁偏盛可選加黃連、黃芩、藿香、佩蘭、蒼術、瓜蔞之類;如肝郁氣滯、血脈淤阻、淤滯癥狀偏重,可選加川芎、三棱、莪術、王不留行、木香、青皮、厚樸、枳殼之類,酌減澤瀉、姜半夏、茵陳蒿的用量或不用,1劑/d,煎汁300ml,分兩次口服,1個月為1療程。
對照組,口服肌苷片,0.4g/次,維生素C0.3g/次,每日各服3次,服用1個月為1個療程。
1.3療效標準兩組病人服藥兩個療程,根據常見病的療效評定標準,采用B超復查,肝病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者為痊愈;B超復查有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為有效;B超復查無改變者為無效。實驗室檢查兩組治療前后的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1.4統計方法χ2方檢驗,t檢驗。t檢驗以±s表示。
2結果
2.1兩組療效結果比較結果見表1。
表1兩組治療效果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脂肪肝患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治療前后的變化結果見表2。
表2兩組脂肪肝患者治療前后3項指標變化(略)
與治療前后比較,(1)P<0.05,(2)P<0.01,(3)P<0.05;與對照組比較,(1)(2)(3)P<0.01
3討論
肝臟與脂質代謝密切相關,它可使脂質消化,吸收氧化,轉化以及分泌過程保持動態平衡。脂肪肝是因脂肪在肝組織貯積過多所致。近年來,隨著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日漸增高。有關資料表明[4],20世紀60年代以前,脂肪肝的發病率僅為3%左右,病因多為營養不良。而20世紀80年代以后,其發病率已達10%左右,病因為營養過剩。據報道,約有25%肥胖型脂肪肝病人會合并肝纖維化,部分發展為肝硬化[5],因此尋找治療脂肪肝有效的方法,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
中醫認為脂肪肝是由于飲酒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酒食內傷,而滋生痰濁、痰濕阻滯,使氣機郁滯,血脈淤阻,致氣、血、痰、濁互相搏結,聚滯為積,肝郁氣滯,肝失疏泄而致脅肋發脹,抑郁煩悶。而肝病傳脾,脾失健運,氣血不足可致身倦乏力,腹脹便溏等癥,從而患者臨床上表現為身倦乏力、脅肋發脹,腹脹便溏,舌質淡、舌暗、苔白膩等,我們根據中醫對脂肪肝發病機制的認識,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療脂肪肝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疏肝健脾法,一方面使肝臟對脂質的消化、吸收、轉運以及分泌保持了動態平衡,從而使患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指標趨于正常,從根源上對脂肪肝進行了治療;另一方面,通過疏肝以后達到了健脾的目的。
再從我們的疏肝健脾的中藥配方來看,其中黨參對肝臟的損傷有保護作用,特別對脂肪肝伴乙肝的患者,有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丹參、決明子配伍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作用[6];澤瀉能干擾外源性總膽固醇(TC)的吸收,又能影響內源性TC代謝。丹參有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肝脾回縮和變軟;大黃和決明子有干擾脂質合成和抑制TC沉積的作用。
以上選用澤瀉、草決明、山楂、柴胡、葛根、郁金、茵陳,因為這些藥物既是常用藥,又是我國歷代醫藥家反復闡明而具有消酒積、舒肝郁、化淤利濕的良好作用[7]?,F代藥理研究也證實,柴胡降甘油三酯作用明顯,并能抗肝纖維化;葛根能明顯降低血脂與血糖,并能抑制過氧化脂質升高。
山楂能顯著降血脂、助消化;草決明既能降脂又有保肝作用;澤瀉能促進肝內脂肪消退;茵陳能促進膽汁排泄、降低血脂濃度;郁金具抗凝血活性,抗肝中毒以及抗致突變作用。選用這些藥物組方,它們相互作用與協同,增加肝細胞處理脂質能力,促進膽固醇轉化為膽酸,增加膽固醇在膽汁中排泄[8]。能直接清除活性氧,對抗脂質過氧化;抑制一氧化氮的產生;在花生四烯酸代謝過程中優先抑制5''''-脂氧合酶,抑制白三烯的產生;保護肝細胞膜;促進肝細胞修復、再生;調節免疫功能;抗肝纖維化[9]。降低血脂,減少脂肪在肝臟的沉積,因而抑制脂肪肝的形成,并能通過抑制肝內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IFN)C、白介素4、白介素2以及誘導型一氧化氮(iNOS)的表達和核因子(NF)JB活化,并增加抑制免疫分化及炎癥反應的細胞因子IL-10的合成,從而抑制刀豆A(ConA)誘導T細胞介導的肝損害[10]。這些作用機制與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機相吻合[11],因而能獲得良好療效。
我們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療脂肪肝患者的結果表明,總有效率95.65%,總膽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的三項指標絕大部分恢復正常。其療效和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偰懝檀肌⒏视腿?、高密度脂蛋白三項指標,治療組和對照組比有極顯著的差異(P<0.01),說明疏肝健脾法治療酒精性脂肪肝有比較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范建高,朱軍,李新建,等.上海市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5,13(2):87.
[2]厲有名,陳衛星,虞朝輝,等.浙江省酒精性肝病流行病學調查慨況[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11(11):649.
[3]施軍平,鄔菊英,潘紅英,等.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漿ET、TNF-a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3):26.
[4]王海,賈柳萍,陳其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水平與肝組織病理改變相關性的實驗研究[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6,26(3):211.
[5]RatziuV,GiralP,CharlotteF,etal.Liverfibrosisinoverweightpatients.Gastroenterology[J].2000,118:1117.
[6]趙云志.中草藥聯合辛伐他汀治療酒精性脂肪肝120例療效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7,10(3):191.
[7]蔡敏,楊永和,羅凌介.脂肪肝中醫臨床辨證論治[J].中國熱帶醫學2006,6(5):853.
[8]NaveauS,RaynardB,RatziuV,etal.Biomarkersforthepredictionofliverfibrosisinpatientswithchronicalcoholicliverdisease.ClinGastroenterol[J].Hepatol.2005,3:167.
[9]LaineF,BendavidC,MoirandR,etal.Predictionofliverfibrosisinpatientswithfeaturesofthemetabolicsyndromeregardlessofalcoholconsumption[J].Hepatology.2004,39:1639.
篇5
西醫學是以解剖學為基礎,建立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之上,與當今的科學發展思維一致。與西醫學相比較,中醫學是建立在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基礎之上的,形成了以陰陽五行、整體觀念和辯證施治為主導的系統論思維,進而形成了一整套辨證論治的治則與治法[3]。中西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體、健康和疾病進行了解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與思維模式。雖然中西醫都是以病人為服務對象,以治愈疾病為目標,但由于基礎理論和思維模式的不同,導致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等存在很大的差別。故中藥臨床藥學應當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來開展合理用藥得研究與實踐工作。如中藥、中成藥的臨床應用是否合理應以是否符合整體觀念、辯證施治等中醫藥理論為判斷標準。
2中西醫治療藥物的差異
西藥一般用化學合成方法制成或從天然產物提純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等。其化學成分單一,結構清楚,作用靶點明確。看其說明書則有化學名、結構式,劑量上比中藥精確,通常以毫克計。相對于西藥而言,中藥屬于由食物衍化而來的自然藥物,藥物成分十分復雜,多來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等,藥食相兼,注重君臣佐使配伍使用,起到增強、協同、減毒等作用。鑒于中藥的特點,中藥臨床藥學也具有一些自身的內容與特點。
(1)中藥的質量。與化學藥物不同,中藥的質量受基源、產地、炮制等方面的影響較大,在目前中藥質控模式及相關的監管機制尚不十分完善的背景下,中藥師還應肩負起嚴格規范生產、提高藥品質量的責任。
(2)中藥成分的復雜性。與化學藥物不同,中藥成分復雜,在藥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藥代動力學研究、治療藥物監測等方面往往更為復雜,應探索建立與中藥特點相適應的臨床藥學方法、模式和體系。
(3)中藥的煎藥方法。中藥湯劑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武器之一,它具有可隨證加減藥物的優勢,體現了中醫辨證用藥的精髓。與化學藥物或中成藥不同,湯劑往往需要臨服用前再進行科學規范的制備。除了部分患者接受醫院或社會藥店的代煎藥的技術服務以外,較多的患者選擇自制。由于中藥飲片種類繁多,煎煮時對加水量、火候、時間、煎煮程序、特殊煎法、等要求較多,這就需要藥師耐心的進行煎藥技術指導,防止因制藥過程不規范而影響藥物治療效果或產生用藥安全問題。另外,中藥注射劑也是一類特殊的中藥劑型,由于其具有療效發揮迅速、成分復雜、用藥安全問題突出等特點,也應受到更多關注。
(4)實施臨床藥學人才的差異。臨床藥學是一門多學科相關的綜合學科,需要掌握藥學、醫學等許多知識。而由于中醫藥特有的文化屬性,中藥臨床藥學要求藥師不僅應具備扎實的中藥專業知識,還應同時具備中醫基礎理論以及中醫臨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中醫藥文化方面的知識以及西醫藥學方面的各類相關專業知識,才能勝任中藥臨床藥學的工作。
篇6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是汲取中醫護理、西醫護理、新興邊緣學科的護理研究之長,運用現代科學知識,結合中醫基本理論與方法,實施保持和增進人類健康的護理過程。中西醫結合護理是我國護理教育發展的方向,是中醫護理與現代護理飛速發展的需要,其發展的可行性及策略,主要從以下幾面進行探討。
1 中、西醫護理學的特點
1.1 西醫護理 護理學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一是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二是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階段;三是以健康為中心的護理階段。護理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教育模式;護理操作技術更為科學、規范、實用,其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獨立的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應用科學。系統化整體護理成為現代護理模式,整體護理是把服務對象視為一個整體,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去考慮人類存在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并通過護理程序來解決這些問題,直接服務于整體的人。但西醫護理,大多采用對癥護理,即見效快,療程短,但難免有副作用或不可避免的損傷;西醫護理在康復、強身、健體等方面也應充實和發展。
1.2 中醫護理 中醫護理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積累了豐富的護理理論和方法。
1.2.1 中醫護理的原則 (1)扶正邪:護理的目標是增強人體的防御能力,去除致病因素。(2)標本緩急:急則護標,緩則護本。(3)同病異護,異病同護:視臨癥表現施護癥候相同,護理方法一樣,癥候不同,護理方法不同。(4)未病先防,已病防變:預防為主,強調觀察病情,防止發生并發癥。這些理論與方法正是整體護理要納入的重要內容。
1.2.2 中醫護理的特點 (1)整體觀:中醫理論以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對待人體和疾病。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通過經絡將人體各部分有機的聯系在一起。體現臟腑之間,臟腑與各組織之間的生理功能與病理反應。尤其是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的天人合一論,表明人與所處的外部環境,又是一個整體。外界的各種變化,必然會影響人體生理與病理反應。因此,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類自身的情緒變化都與健康有關。所以,中醫護理以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病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與現代護理學“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不謀而合。(2)辨證施護:根據陰陽、五行、四診、八綱、臟腑辨證的理論與方法,確定實施護理原則與方法??傊嗅t護理在飲食、運動、睡眠、心理護理等健康養生方面有其特有的優勢。
但長期以來,大量的中醫護理經驗和方法,一直散在于各種中醫古籍之中,雖然也出版了許多中醫護理書籍,但是缺乏深層次的研究,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完善的護理操作程序,影響了中醫護理學的發展。如一些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應進一步規范化,在繼承傳統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同時吸收現代護理操作中先進的、科學的、實用的內容來充實自身,不斷完善中醫護理技術操作。
1.3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學是一門新興的護理學,其特點是:它從人體與自然界的整體觀、辨證施護與現代護理醫學模式相結合,開展以人為中心的中西醫結合系統化整體護理[1];在護理理論上,中西醫匯通,有機結合,構建新的護理理論,豐富中國護理學的內涵;在護理實踐上,西醫的先進護理技術與中醫的辨證施護相結合,實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全面護理;臨床護理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為服務對象解決恢復健康、維持健康、促進健康的實際需要。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是將現代的護理觀與中醫的基本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觀察方法,比較兩者的不同點,進而相互學習,吸取兩者之長,確定兩者結合點,從而融會貫通,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整體護理,它不同于中醫護理現代化,更不同于傳統中醫護理。它是醫學新理論的真正結合,在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是一個重要趨勢。轉貼于
2 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的可行性
2.1 中醫護理觀符合現代護理模式,奠定了中醫護理與西醫護理結合的基礎 整體護理已成為現代護理的發展模式,體現了生理-生物-社會-心理的整體護理觀念,并進一步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方向發展;中醫護理以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自然觀和“以病人為本”的指導思想與現代護理學“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相吻合[2]。中西醫結合整體護理教育是將中醫辨證施護與西醫整體護理有機的結合起來,在西醫整體護理的基礎上,根據中醫辨證、西醫辨病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進行辨證施護及護理效果評價。
篇7
1.1中藥內服和外用中醫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范疇。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是其病理基礎。風寒濕邪外襲,致濕淤內積,氣機阻滯,故腫痛并見。治以活血止痛,祛風濕,補肝腎。洗膝方中紅花、丹參活血化淤,消腫止痛[2];伸筋草、花椒、制草烏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桂枝溫經通陽;桑寄生、牛膝補益肝腎,并引藥下行[3]。中藥熏洗具有明顯的消炎、鎮痛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關節囊及滑膜炎癥,松解關節黏連,恢復關節囊和關節韌帶彈性,改善骨內微循環,降低骨內壓,直接改善疼痛癥狀,達到治療目的[4~6]。
1.2針灸治療針灸療法在骨傷科臨床上應用廣泛。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法、刺絡拔罐法、火針溫灸拔罐法、水針穴位注射法。各種治療方法在取穴上較相似,主要以局部取穴為主,如常取血海、膝眼、委中、陽凌泉、陰凌泉、梁丘、足三里等。針灸的根本作用在于消除膝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附點的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的無菌性炎癥,改善整個膝關節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而收到治療效果。
1.3透明質酸鈉關節腔內注射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適用于該病的中后期。每次每膝注入透明質酸鈉2ml,連用3次即可。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增強關節液的黏稠性和性,保護軟骨,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7]。
1.4手法治療手法治療適用于該病中后期,特別是當膝關節功能受限時最適宜。用揉、、推、拿等法松解膝關節周圍的肌肉,接著鏟、刮、彈、撥及上、下、左、右推擠髕骨,最后用被動加力過伸、過屈膝關節的重手法以恢復其屈伸功能,并囑病人加強股四頭肌的等長、等張鍛煉[8]。
1.5功能鍛煉本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患肢功能鍛煉。以主動不負重活動為主,先作增強股四頭肌肌力練習,再逐漸練習關節活動。對膝關節的結構、功能做全面評價,制定合理的運動量,通過各種保護措施降低關節面壓力、扭轉力,維持和改善肌肉的張力,防止關節損傷和過度受壓。一般情況下,每日鍛煉不少于30min,盡力屈伸膝關節不少于60次。囑病人日常生活中,堅持少負重,多活動,動靜結合,交替并用,以鞏固療效。
2手術療法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方法,目前主要分兩類:一是保留關節面,以減輕疼痛,改善功能,延緩骨關節炎發展為目的的手術,包括截骨術、肌肉松懈術、關節清理術、軟骨下骨鉆孔術、軟骨移植術[9],以及近年發展起來的細胞移植、生長因子和基因治療等;另一類需切除關節面,如關節切除術、關節融合術,和目前應用最多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等。近年來由于關節鏡技術迅速普及和發展,運用關節鏡治療本病的技術也越來越成熟。在關節鏡下手術有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并發癥少的優點,值得提倡。關節鏡下可徹底檢查關節內的病變,針對病變給予治療,如取出大的游離體,咬除骨刺,修整磨平關節面等[10,11],從而改善關節的活動度,緩解膝無力;清除引起關節積液的增生滑膜,減少滑膜炎滲出的性狀改變的滑液,改善關節內環境,促進損傷的軟骨修復[12],從而改善關節的活動功能,緩解疼痛。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祖國醫學中屬“痹證”范疇。中醫認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是該病的病理基礎,而氣機阻滯、濕淤內積、經絡不通是腫痛的關鍵。西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老年性退行性疾病,其發生常與年齡、遺傳、負載過重、關節活動過度、肥胖等因素有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的目的是減輕關節疼痛,促進功能恢復,其中增強肌力,提高關節穩定性是關鍵??v觀非手術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形式上有許多不同,但它們的治療機理是一致的,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膝關節周圍肌腱、韌帶、筋膜的緊張狀態,促進關節軟骨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改善膝關節功能的作用。筆者以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非手術療法綜合治療,療效更佳,值得提倡。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發展,臨床上對于治療本病運用手術治療也比較廣泛,特別是關節鏡技術迅速普及和發展,使治療本病的手段越來越豐富。運用關節鏡技術的優點,并加以關節腔內注入透明質酸鈉,可恢復關節組織的黏彈,重建其對關節組織的保護作用,減少炎性遞質對痛覺感受的刺激,營養軟骨,抑制軟組織的粘連,從而能更好地改善關節的活動功能,緩解疼痛。
【參考文獻】
[1]劉云峰.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96例[J].中醫實用雜志,2005,12(12):740.
[2]陳朝暉,曹日隆.中藥外治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4,23(4):62.
[3]李剛.中醫藥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3,22(6):56.
[4]劉建志,李英.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16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2,10(4):38.
[5]粱志強,張葆青,石寧雄.金桂外洗方濕熱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2,19(1):20.
[6]唐廣應.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30例報告[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5,27(1):44.
[7]張德輝,薛剛,黃昌林.應用透明質酸鈉對關節鏡術后膝骨關節炎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2,6(12):1730.
篇8
現代醫學教學活動中的西醫內科學是臨床專業課的組成部分,其也是醫學生的基本學習內容所在?,F階段,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的中醫專業教學活動的開展為三年制專科,對西醫內科學的相關內容有所涉及。通過對中醫院西醫內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以此來提升教學活動的開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學內容既需要對教學病例的選擇有效運用,也需對多媒體技術積極落實,以此來實現對現有教學方式的優化升級,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讓教學活動的開展成效得以顯著提升。
一、西醫內科學在中醫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分析
1.知識講解內容較為復雜,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效
針對于西醫內科學的教學是每一教師都需要面對地問題所在。因為西醫內科學每個疾病的講解內容包括概述、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與其他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等7大部分,有的用1學時,最多2學時講解,同時要針對重點有層次地講解,易造成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沒有時間思考。
2.課程設置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國大部分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西醫內科學在課程設置方面,從課時到內容,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和缺陷。就西醫內科學的課時而言,連中醫課時的二分之一都沒有占到;而舊西醫內科學的教材《西醫內科學(第三版)》來講,內容繁復,重點不清,導致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都不得不在有限的課時內將繁復的內容講授給學生,從而導致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效率也不高,致使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不僅知識不夠用,動手能力也非常欠缺。
3.學生無法在短暫的臨床見習中實現對書本知識的融會貫通
因為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不少學生的見習單位往往是中醫院,這也就使得學生難以在短暫的臨床見習中,加深對西醫內科學認識。大多數中醫院的分科不細,病種有限,加之醫院的水平參差不齊,不能滿足臨床見習帶教的要求
二、中醫藥高職高專院校加強西醫內科學教學方法實踐建議
1.加強實踐教學內容與模式的重構以提高臨床診治能力
相較于其他專業來講,醫學專業不僅需要具備充足、科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因此,中醫藥告知高專院校在改革和優化西醫內科教學模式時,必須對實踐教學加以高度重視。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資格證考試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重點進行實踐教學內容與模式的重構,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再通過理論指導實踐,在反復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積極性,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開展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階段性實踐教學,可以分別在課程前一學期、課程中、課程后一學期進行臨床相關實踐,形成創新的階段性實習模式。課程前實踐主要增強學生對臨床疾病的感性認識。二是可以實行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在臨床實踐中,由帶教完成,先對學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病例,提出問題,然后去病房接觸患者,先問診再進行體格檢查,然后再進行輔助檢查及相關診斷技術,提出診治方案,書寫病歷及開具醫囑,帶教老師總結及指正。
2.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革教學內容
理論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服務于社會需求。因此,在改革西醫內科學教學內容時,應當充分了解市、鄉、鎮的中醫藥、衛生所等單位對高職高專院校中醫學專業崗位的相關需求,包括理論和技能。在充分了解之后,在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從而確保培養出適合社會需求的西醫內科學專職畢業生。
一是開設西醫內科學的導論課使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疾病,理論學習后組織學生深入病房進行4學時的臨床見習,使學生早期進入醫生角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自覺性。
二是理論教學內容與模式重構提高基礎理論知識的水平及利用度。我們建議優化課程結構,調整授課順序,例如考慮疾病發生的季節,按照季節的不同,講授相應的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在冬季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季節,為讓同學們見習到更多的典型病例,我們打破原來按照教材和教學大綱編排的授課順序,冬季安排腦血管疾病的教學。
3.改革教學方法以提高授課質量
一是床邊教學法的應用。床邊教學法,又稱現場教學法。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醫院中去了解和收集病例,檢查病人的體格,再提出輔助檢查的項目,然查看輔助檢查的詳細結果,自己提出診斷和治療措施,寫出病歷,最后與醫院的病歷進行對比,帶教老師講評。此法使學生真正接觸患者,學習印象深刻。二是強化案例導入法的應用案例導入法。三是嘗試應用情景模擬法。教學過程中,學生將分組扮演患者與醫生的角色,體現問診、查體、診治的全過程,使學生既真正體驗當醫生的感覺,又實實在在體驗到作為患者的滋味。
篇9
合理的試驗設計與統計處理的可信度存在直接聯系,研究者在編寫醫學論文時應對醫學研究設計方法進行說明。在進行試驗設計時應遵循隨機、對照、均衡和重復四大原則。在進行試驗設計的時候通常會涉及到研究對象的選擇,研究對象的分組及選擇合理的檢測指標三個方面的內容。醫學論文就是通過對樣本的研究來進行推斷總體,找出其共性,得出結論。因此研究者在選擇研究對象時應注意選擇樣本應具有一定數量,能反映出該事物的規律性特征,但又應注意例數不能太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其選擇的原則就是在保證試驗結果可靠性的前提下選擇最少的樣本例數。研究者在選擇樣本對象后應對其基本特征進行詳細的描述,比如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理分期、疾病診斷的標準等。此外在試驗中所用到的試劑、儀器的型號、規格等都應作出說明,以供讀者借鑒和做出判斷。選定好研究對象后就要對其進行分組。在進行分組時研究者一般遵循統計學中的“隨機分配”、“設立對照”以及“均衡”、“重復”的原則。隨機化原則是提高組間均衡性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資料分析時進行統計推斷的前提。有對照才有比較,在進行組間比較時,應確定好處理因素與實驗效應的關系。均衡性則是要使得對結果產生影響的非處理因素盡可能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對照的結果讓人信服。觀察實驗效應的指標主要有主觀指標與客觀指標。正所謂主觀指標就是通過問答的方式調查受試者自己判斷的主觀感受;而客觀指標則是通過儀器來檢驗和測量所得出的結果。在進行試驗設計時應選擇客觀性較強、高靈敏性和精確性的指標。
二、統計學方法的選擇
統計學方法的正確選擇是直接影響到論文結論可信度的重要依據,因此研究者在編寫論文時應注意選擇合適的統計學方法。不同的統計學方法應用的范圍不同。研究者在編寫醫學論文時常根據論文研究的目的、資料類型、試驗設計的方案、樣品大小、水平數、特定條件、數據分布特征以及綜合分析等來選擇對應的統計方法,同時還要根據專業知識與資料的實際情況,結合統計學原則,靈活地選擇。當定性資料正態分布時,研究者一般用均數和標準差來表示統計描述指標;當定性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時,則可選用中位數及級差來表示;當定量資料正態分布且組間方差齊時一般選用參數法,反之則選用非參數法。t檢驗一般適用于小樣本(n<50)的定量資料且方差齊的兩組數據之間的比較。其特點是在均方差不知道的情況下,可以檢驗樣本平均數的顯著性,大樣本(n≥50)采用u檢驗;多個樣本均數兩兩比較則用方差分析,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采用q檢驗;Dunnett檢驗則適用于多個實驗組與一個對照組均數的比較。定性資料中,表現為互不相容的類別或屬性,分為二分類和多類反應,如治療結果為顯著和好轉的人數等,該種資料可選用字檢驗,大樣本(n≥50)時采用u檢驗。如:患者的治療結果評定為痊愈、顯著有效、好轉、無效或死亡。該種資料可選用秩和檢驗或u檢驗??傊?,不論論文中選用的是哪種統計學方法,都要計算出檢驗值,然后再根據統計量值來判定P值的大小,結論一般描述為“差異有(無)統計學意義”。
三、常見統計學方法的誤用分析及對策
1.統計方法誤用。
最常見統計方法誤用是對等級資料進行比較時應用秩和檢驗而誤用卡方檢驗。例如:在評價采取不同治療方法的兩組急性腦血管病患者療效中,治療組顯著有效、有效、無效三種分型分別為15例、10例、8例,對照組分別為14例、11例、9例。本資料例數較少,應選用等級比較的秩和檢驗,而有些作者卻認為只要是率的比較就可以采用字檢驗。研究者在選擇統計學方法時應根據相應的原則,對文章研究目的、資料類型、樣品大小、水平數、數據分布特征等進行綜合分析后,再來選擇對應的統計方法。
2.選用檢驗方法錯誤。
在有些論文中,作者常將本應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的誤用t檢驗。t檢驗一般適用于小樣本(n<50)定量資料且方差齊的兩組數據之間的比較,而方差分析及q檢驗主要用于對多個樣本均數進行比較,幾種不同治療或處理方法等的同時比較。例如:在討論中、西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腦血管病時,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比較三組患者的一些指標變化。組間多重比較應用q檢驗,但文中作者采用的是t檢驗,對三組均數進行兩兩比較。這不僅造成了資料的利用率低,也增加了假陽性的概率,降低了試驗結果的可信度。
四、結論表述中的統計學應用
篇10
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現代經濟理論的專門分支始于亞當·斯密。他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成本的概念,后經李嘉圖修正,形成了比較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提示了互利貿易的基礎以及貿易利益的來源。繼而俄林在其《區域間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對此作出了解釋,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即H—0模型)。這一理論指出: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在于各國資源稟賦的不同,并且對國際貿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確定性的結論。至此,奠定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的核心。
比較成本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此后,雷布津斯基、薩繆爾森等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補充,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流行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內容。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最大特點是邏輯嚴密,形式完美。但這也是它的弱點所在。因為現實的世界畢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實上,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遭到嚴峻的挑戰。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過實證研究對它關于國際貿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預測提出了疑問。戰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現象。發達國家間(即要素稟賦相似國家間)的貿易以及相似產品之間(即生產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產品之間)的貿易等。對此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一籌莫展。80年代以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致力于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來解釋國際貿易現象,用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相異產品等概念及思想來構造新的貿易理論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魯格曼、格羅斯曼以及赫爾普曼為主要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創建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諸多貿易理論的合理因素,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這一理論因其理論的新穎、分析方法的獨到和解釋現實的能力逐步為大家所贊同,其地位已遠遠超過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格羅斯曼、克魯格曼為此先后獲得了克拉克獎。該理論也被稱為“新貿易理論Neo—tradetheory”。
二、新貿易理論的特點
(一)全新的理論假設前提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是古典經濟學的產物,其理論的假設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幾點:(1)規模收益不變;(2)各國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變;(3)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4)兩個國家、兩種要素、兩種商品,即通常所稱的2×2×2模型。這些假設前提與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前提是一致的,在當時也是符合社會經濟生活主流的。然而,時過境遷,面對客觀現實,新貿易理論者意識到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已與當今社會經濟生活相去甚遠。他們認為:
1.規模收益不再是不變的?,F實世界中的許多商品是以遞增規模報酬生產的,并且這些行業(如汽車業、半導體業、計算機業等)構成了國民經濟的支柱。商品生產的規模經濟可分為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和內部規模經濟效應兩個部分。外部規模經濟效應指公司水平上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的遞增性報酬以外部經濟的形式出現的情況。這種外部效應原則上可以來自任何經濟活動。比如說,日本電腦公司的生產率多半依賴于美國電腦業的大小——國際間的外部效應、日本半導體業的大小——產業間的效應以及日本本國電腦業的規?!獓鴥犬a業的產出效應。但這些對公司間的經濟行為影響并不大,因為各公司都同時和同等程度地享受這種外部經濟效應帶來的益處,公司間的競爭行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響。重要的是公司的內部效應,即公司水平上的規模經濟。例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較大的公司能夠更好地克服生產的不可分割性使生產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說,它能使用更專業化而更有效率的設備;同時,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費用并不隨著生產規模而變化,因此其每單位成本會隨著生產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現象就為大的規模提供優勢。例如,體積和表面積不成比例增長的關系刺激著加工工業中的管道、儲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內部規模經濟之所以重要,關鍵問題是,如果規模經濟持續存在,則平均成本總大于邊際成本,如果以邊際成本定價就意味著損失。因此,內部規模經濟不可避免地與競爭均衡發生了矛盾。也就是說,它必然與一個允許價格超過邊際成本的市場結構相聯系。這就引出了新貿易理論與傳統理論的第二個不同假設前提。
2.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公司水平上的規模經濟的存在意味著價格受行為(即邊際成本定價行為)與非負的利潤不一致。因而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然而,對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西方經濟學迄今沒有一個一般性的理論。這涉及到兩個難點:一是具有市場力量的公司以合作的方式還是以不合作的方式行事?,F實的回答是兩者都有。二是即使假定參與者之間是不合作的,一產業競爭的結果仍依賴于兩種因素進行不合作游戲的戰略變量及進入和退出該產業的條件。理論上游戲的戰略變量有兩個;一是產出——古諾假定,二是價格——伯蘭特假定。所有這些都造成了理論一致的困難。新貿易理論分析了以下可能的三種市場結構:(1)可競爭市場(伯蘭特假定與無代價的無限制地進入和退出相結合);(2)古諾寡占(分進入限制使賺得利潤以及自由進入使利潤為零兩種情況);(3)壟斷競爭(伯特蘭假定與相異產品相結合,并分進入限制利潤存在以及自由進入利潤為零兩種情況),并指出,在各種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在實證和規范兩個方面有關貿易的一些重要結論都有效,這也表明,即使沒有一個關于不完全競爭市場的一般理論,形成一種存在規范經濟的貿易理論也是可行的。
3.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2×2×2的模型雖然形式簡潔明了,但卻把事實過分簡單化了,以至忽視了一些重要而可能的情況。新貿易理論則如實地把經濟世界劃分為J個國家、N個商品、M種要素(以后我們稱J×N×M模型),并指出在J×N×M模型下,可能出現商品的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不確定的情況。
至此,我們知道,新貿易理論建立在一系列幾乎全新的假設前提之上。更重要的是這些理論前提更貼切于當今的現實。
(二)全新的結論
1.國際貿易形成的根本原因。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需求偏好和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決定了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由此導出了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和要素的供給決定了要素價格。要素價格和生產技術決定了商品價格。商品價格差異則是貿易產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假定了兩國需求偏好與生產技術是相同的,得出兩國間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兩國相對要素報酬的差異,又直接導出了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相對要素報酬差異和相對商品價格三者在解釋貿易原因的功能上是等效的。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是根本的原因。反過來,如果兩國間不存在相對要素稟賦差異,則兩國間的貿易不存在。新貿易理論則認為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就不能由要素價格差異直接得出,必須加入生產技術的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經濟規模的不同就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不同,也就影響到商品的價格。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決定的軌跡為,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相對要素價格差異,相對要素價格的差異和國家間的經濟規模差異(具體地說是產出水平的差異)共同決定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因此,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相對要素價格差異是等價的,但兩者與相對商品價格差異不再等價。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國家大小決定的經濟規模的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貿易的根本原因。反過來說,即使兩國間沒有要素稟賦的差異,由于經濟規模的不同也會出現貿易。這就解釋了傳統貿易理論面臨的發達國家間存在大量貿易這一難題。
2.貿易的商品模式。傳統的貿易理論根據2×2×2模型得出:一個國家將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該國相對豐饒和便宜要素的產品,而進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相對稀缺和昂貴要素的產品。簡言之,這里存在著一種必然性,勞動相對豐裕的國家出口勞動相對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相對密集型商品,另一國則相反。新貿易理論突破了2×2×2模型的限制,指出,當貿易商品數量大于要素數目時,兩國商品生產和商品貿易中存在著不確定性。一國在一個生產模式下可以出口一種商品,在另一個生產模式下則可能進口該商品。而生產模式卻可能是由一些偶然的歷史原因決定的,如政府計劃等。下面我們假定存在兩個國家(甲、乙),兩種要素(K和L),3種商品(X、Y、Z),解釋這種可能情況。
設全世界總資源為K=7,L=9。X、Y、Z的生產函數分別為:X=1K+3L;Y=2K+2L;Z=3K+1L??紤]:(1)資源集中于一國,則可生產X=2,Y=1,Z=1,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均衡;(2)資源分布于兩國甲國為K=3,L=5,乙國為K=4,L=4,則以下兩種生產模式:①甲國(X,Y,Z)=(1,0,1),乙國(X,Y,Z)=(1,0,1);②甲國(X,Y,Z)=(1.5,0,0.5),乙國(X,Y,Z)=(0.5,1,0.5)都能使兩國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即生產模式是不確定的。并且在第一種情況下,甲國出口Y商品到乙國,第二種生產模式下,甲國從乙國進口Y商品。對一國而言,Y商品既可能是出口商品也可能是進口商品。即貿易的商品模式也是不確定的。
3.貿易的要素模式。傳統貿易理論的貿易要素模式很簡單,貿易中要素的凈流動方向為:一國出口本國相對豐富的要素,進口本國相對稀缺的要素。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即使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一國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凈流入國。原因是: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公司不可能遵循邊際成本定價原則。同時,如果由于規模、政府管制或是其他原因使進入受到限制,則規模報酬遞增的行為中存在著壟斷利潤(經濟租),當這些產業的商品出口到國外時,壟斷利潤將從國外獲得。而兩國獲得的壟斷利潤的幅度(即壟斷利潤率)由于管理程度不同而不等時,一國就可以利用獲得的壟斷利潤購買另一國商品,甚至可能達到進口所有要素的狀況。這部分解釋了當前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生產國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現象。發達國家的產業一般具有強大的規模經濟和壟斷程度,以美國為例,在原鋁、電話電報器材、機動車、合成纖維等行業中,前四大公司的工業產量均占全行業的90%以上。而1987年,??松?、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莫比爾石油公司銷售額竟超過了挪威、希臘、芬蘭等中等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憑借這些強大的壟斷的優勢,發達國家的工業制成品在世界市場上以高價出售,獲得了巨額的壟斷利潤,而從初級產品生產國獲得廉價的原料、燃料、間接地占有了這些國家的資源。隨著這種壟斷趨勢的加強,初級產品生產國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4.貿易構成和貿易量。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一國必然出口相對豐富要素密集型產品而進口本國相對稀缺要素密集型產品。兩國間只存在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產品的貿易)不可能存在。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兩國要素稟賦相對差異越大,貿易量越大。當兩國要素稟賦無相對差異時,不存在相互貿易?,F實情況卻不然,不僅許多產業內(如小汽車、機械、電子)等存在著大量貿易;而且戰后世界貿易量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更有甚者,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更快,這些都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作出解釋的。
新貿易理論則引入了相異產品的概念來建立貿易模型。所謂相異產品是:我們確定了商品部門結構后,屬于這一商品部門的不同種類的產品。譬如說,我們確定“石英表”為一商品部門,則精工牌、北極星牌、海達牌等市場上可以買到的各種品牌的石英表均為“石英表”這一商品的相異產品(也稱“變體”),不僅如此,有更多的變體可以潛在地生產出來,例如,一年后可能會出現“夢想牌”、“虛構牌”石英表,這些都屬于新貿易理論相異產品的范疇。尤其重要的是,各種相異產品都能因其自身有價值(市場上總有一些人喜好這種變體)而存在,并且,相異產品各類越多,消費者可選擇余地越大,社會福利越高。然而在一國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由于規模的限制。變體的種類不可能很多,因為變體的數目越多,則生產規模越小,規模越小,規模經濟效益受到限制。變體種類將保持在與規模經濟權衡的水平上。開展貿易后,兩國市場合一,兩國分別生產幾種變體,互不重合,但總數目大于貿易前任一國的數目。在需求方面,由于可消費變體數目的增加將提高福利,兩國互相進口對方的變體。于是,產業內貿易產生。并且,就貿易量而言,存在相異產品的世界經濟與傳統的貿易理論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此時,國家相對規模對貿易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國家大小越相似,產業內貿易量越大。就總的貿易量而言,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決定產業間貿易量)和國家相對規模(決定產業內貿易量)共同決定了貿易量。
5.貿易利益。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不考慮貿易產生的動態利益,當存在著要素稟賦相對差異的兩國分別進行不完全專業化生產,各自發揮比較優勢,然后進行貿易,則雙方都能獲利。這種靜態的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生產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經濟不可能達到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資源最佳配置狀態,只能在一種次優狀態下運行。但相比于各國自給自足的情況,開展貿易后,全世界的總體福利水平提高。這不僅得自于傳統的比較優勢利益,而且由于存在以下的潛在得益:(1)生產效率效益。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由于市場的擴大而擴大,規模經濟增加,提高了生產率。(2)生產集中。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集中于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國家生產,使商品價格下降。(3)生產的合理化。貿易的開展的增加了不完全的競爭產業的競爭,減少了壟斷利潤,緩和了價格扭曲,資源配置優化。(4)產品多樣性。貿易使世界市場遠大于國內市場,可選擇的變體增多,福利增加。但新貿易理論也指出,對一國而言,也存在著貿易受損的可能性。當貿易使得本國以遞增規模生產的行業和高度壟斷的行業收縮,(這是因為本國生產效率低于國外,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失?。?,而貿易帶來的其他利益不足以補償這種收縮帶來的規模經濟損失和壟斷利潤損失(此時壟斷利潤由外國獲得)時,貿易使本國受損,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所要重視的是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問題。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貿易理論幾乎在國際貿易的所有理論問題上修正了傳統貿易理論得出的結論,較好地解釋了現實世界中出現的各種新的貿易現象,稱其為“新”并不為過。
三、新貿易理論的理論和政策意義評價
新貿易理論的核心部分是壟斷競爭與產品種類內生化的模型。這種研究方法的創始人是迪克西特·克魯格曼則把它應用到國際貿易理論中。但這一模型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此,它甚至影響到了發展理論和宏觀經濟學。
在這一模型中,有一對規模經濟和產品多樣化之間的沖突,如生產很多種產品,則生產規模小,生產率低,反之亦然。市場競爭會調和這對沖突,找到一個均衡的產品種類數和每種產品的生產規模。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很大,則人們有更大的余地來平衡這對沖突。這一理論的直觀意義是:美國經濟規模比澳洲大,所以增長的潛力更大,以高速公路和電視臺兩個規模報酬遞增行業為例,美國2億多人共用三四個全國電視網,而澳大利亞2000萬人共用4個電視網,結果澳洲平均每人負擔的電視臺固定費用要高得多。將此引申,由于國際貿易會使世界市場的總規模擴大,所以國際貿易會使生產率和產品種類數同時增加。而且會減少規模經濟帶來的壟斷性,因而減少不可避免的壟斷造成的信息歪曲。澳洲平均每人負擔的高速公路費用也比美國高得多。而且根據這一理論,在保持國家的情況下,建立歐共體那樣的生產要素較自由流動的經濟共同體,就能一定程度上減緩規模經濟和品種多樣化這一對矛盾,促進各國共同的經濟發展。這似乎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找到了一個不損人利已的正當理由。
在貿易政策方面,新貿易理論提出了所謂的對策貿易政策理論,即以著名的“波音一空中客車”的例子為模型所引出的貿易政策。這種理論把政府的政策加進了傳統的納什對策問題,其政策意義是反當前自由化潮流的,也與臺灣、香港的成功的非對策自由化貿易政策的經驗相沖突。連這種理論的創立者克魯格曼也承認,對策貿易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硬要推行,一定弊大于利。
相反,新貿易理論中關于商品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的不確定性問題以及國際商品中存在“經濟租”(即壟斷利潤)的問題的提出能給我們一些借鑒意義,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具有指導價值。
由于商品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是不確定的,一國政府就能夠根據自己的經濟目標,通過適當的干預,較靈活地調整生產要素的組合,使生產模式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幼稚產業的目的。以我國的汽車工業為例。汽車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本要素相對匱乏。根據傳統的貿易理論,我國不應該大規模進行汽車工業的生產,而應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專業化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輕工業品等。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的汽車市場潛力很大,在今后不長的時間內汽車工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如果大部分依賴進口,則會喪失國民經濟的自。因而,保護是不容置疑的。傳統的理論上的依賴的幼稚產業保護論。但它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幼稚產業如何選擇;二是采取何種保護措施。因此,這一理論的可操作性不強。根據新貿易理論,我們則可以很好地克服這兩個弱點。首先,幼稚產業的選擇不再成為問題,因為我們可以靈活地調整生產模式,使我們期望的保護對象得到充分發展。其次,要對這一對象進行保護,就不能單純地采取傳統高額關稅的辦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更多地是造成價格信息扭曲和低效率),而必須采取政府管制的措施,使這一產業相對對集中,形成規模經濟。我國12億人口,汽車工業市場潛力很大,發揮規模經濟的潛力也很大。因此,政府管制引導產業向規模經濟方向發展應是我國保護和發展汽車工業的主導措施。
“經濟租”存在的問題以上已有過一些理論上討論,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其政策意義。當沒有對外貿易時,一國的“經濟租”是生產者向消費者獲得的超額利潤,只是財富在一國不同的集團間的重新分配。而一旦加入了國際貿易行列,則牽涉到財富在不同國家間的分配問題。由于各國都是國家,有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然而一味地保護和封閉又不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根據新貿易理論,發達國家通過規模經濟優勢和壟斷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超額壟斷利潤,而這種規模經濟和壟斷優勢主要源自國家的大小和經濟規模。根據平等的國際政治關系的原則,國家大小不應成為一國侵占別國利益的依據。因此,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發展中國有理由要求適當程度的關稅保護,使發達國家的超額利益部分回流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也不得以自由貿易為借口,限制發展中國的權利。
四、新貿易理論的地位和一點缺憾
首先,我們認為,新貿易理論是對傳統貿易理論的發展而不是全盤否定,傳統貿易理論的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下的2×2×2模型不過是新貿易理論J×N×M模型的一個特例,事實上,傳統的貿易理論仍能夠解釋一部分貿易現象。即使在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新貿易理論指出,只要作出一些必要的假定,如將規模經濟和壟斷產生的壟斷利潤,看成是“企業家才能”這種虛擬要素的報酬(這種假設不盡合理),那么貿易商品所體現的要素凈含正確量仍反映了國家間的相對要素稟賦差異。也就是說,新貿易理論兼容了傳統貿易的正確結論,并有新的發展,從本質上說,是將傳統貿易理論的相對要素稟賦原理修正為相對要素稟賦和規模經濟優勢原理。
其次,我們說,新貿易理論沒有否定比較利益原則。事實上,它也無法否定比較優勢原則,因為“取長補短,發揮優勢”是世之公理。問題是比較優勢從何而來。新貿易理論指出,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是比較優勢的來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規模經濟優勢帶來的比較優勢。而規模經濟優勢不僅取決于國家大小和國家經濟規模大小,而且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對產業的干預情況。因此,在這一點上,新貿易理論又擺脫了完全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陰影,強調了人的行為的重要性,這和當前的主流經濟學是相通的。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新貿易理論在比較優勢原則無可辯駁的正確性的旗幟下,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成功地描述了當今國際貿易領域的各種現象,理所當然是當今的標準國際貿易理論。
最后,我想指出一點新貿易理論中的缺憾與大家商榷。新貿易理論在建立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時,認為商品的價格可以納入一般均衡的經濟系統中而內生地決定。但現實情況是,在不完全競爭和進入受到限制的行為中,商品的價格往往是壟斷或寡占行業。根據經營計劃(或長期利潤最大化原則)而不是根據短期利潤最大化原則確定的。因而,商品價格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外生變量,或者說應考慮外生力量對其影響。單純地將其視為內生變量有失嚴謹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