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文化傳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14:2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外文化傳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外文化傳播論文

篇1

誠然,中國在實施對外漢語教學中不斷的文化因素的融入,客觀上生成了民族軟實力構建的一條路徑,但這條路徑的實質性建樹,還有待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現實若干文化傳播困境的突破。這些困境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文化教學目標遭遇困境?;仡檶ν鉂h語教學的三個發展階段,雖然文化因素被不斷引入,也有學者呼吁對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雙重重視,但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目標依然主要著眼語言的工具性。建國初期到1978年時期旨在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語言技能,這是單一的語言培訓;1978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時期旨在培養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關注了影響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20世紀90年代末期至今旨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主要是為了解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同一語境中的交互能力。由此可見,所有時期的著眼點依舊是語言,即便人們意識到了文化的重要性,“這種文化不是游離于語言教學的總目的———交際,了解和熟悉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目的在于更順暢地進行交際,而非其他?!笔聦嵣?,將文化教學限定在訓練語言技能的范疇之內,固然可以培養學生的漢語運用能力,然而若僅僅出于工具理性的實用思考,不僅會削弱語言教學所應具備的人文關懷教學功能,而且無法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更會在今天的國際背景中喪失以語言推廣承載文化傳播的戰略意義。

第二,文化教學表述遭遇困境。由于直到20世紀80年代,文化因素才真正被較為主動地導入對外漢語教學,因此,就面對涉及語言交際中文化影響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而言,人們因其誕生時間過短而來不及基于充足經驗清晰界定應突出的表述內容,即人們無法較好地給跨文化交際能力下定義,無法較好確認其內涵,無法較好明晰其培養要求,其“本身具有多學科性質,沒有一套一成不變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由此帶來的結果,便是相關的文化教學表述更多只能作為一個新觀念停留于模糊的理論層面。而更為重要的是,基于文化競爭日益白熱以及對中國威脅憂心忡忡的國際形勢,外國媒體便可借中國“文化教學表述不清”之題發揮,有意指責中國的真實目的僅僅在于文化擴張,從而在抵制中國對外傳播文化操作上“師出有名”。

二、基于中華民族軟實力構建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播對策

第一,以對外漢語教學雙重目標突破現有的單一目標。對外漢語教學的“語言傳播”和“文化傳播”并重的雙重目標,強調對外漢語工作者既要注意語言本身的教授,更要著眼隱藏在語言教學背后的文化價值。當前的對外漢語教學過于重視語言的工具屬性,而未來的對外漢語教學應在以培養語言能力為基礎的同時,凸顯其促進文化交流的深層內涵。一方面,文化傳播的目的性(人類的文化傳播是在一定意識支配下的有目的活動)、媒介性(文化傳播需要通過某種媒介)、交互性(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交流共享信息)、創造性(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通過信息加工處理進行創新)、永恒性(文化傳播跨域時間、空間界限)這五大屬性決定了語言作為其不可分離的媒介和符號。另一方面,作為產生教學的原動力的文化傳承需要,決定了教學的根本目的便是執行文化推廣的任務,具體就對外漢語教學而言,對外漢語工作者需要自覺并自信地透過教學手段推廣中國文化,從而最終促進中國軟實力的增強。

第二,以清晰的文化教學表述突破“文化霸權論”以及“文化”?!拔幕詸嗾撌呛笾趁窭碚撝械囊恢?,有兩種情況:一是在被殖民國家取得獨立后,原宗主國試圖在文化上對原被殖民國家施加影響和控制。二是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原宗主國試圖將自己的文化強加給對方。”對于“文化霸權論”的警惕主要存在于曾遭受過殖民的眾多發展中國家,這也便決定了它們對于外來文化存在著一種本能的排斥。具體就中國而言,因為曾經作為東亞朝貢體系核心而無法否認中華文化強烈的影響能力,中國今天在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傳播便可能被理解為一種文化霸權,因此便更需要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播過程中,清晰表明我們的目的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提升中國形象而非意圖在文化上統治別國。另一方面,面對部分“中國崛起威脅世界”西方理論相伴生的“中國文化”,我們需要在以大國心態從容平和應對的同時,盡可能通過明晰文化教學表述來削弱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疑慮,進而避免越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卻越引起世界警惕中國的本末倒置現象。

第三,以明晰的文化內容定位和新穎的教學手段應用促進對外漢語教學實踐。類似于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匯、漢字、語法等語言要素,文化要素也應該確立相應具體的內容定位。具體就內容選擇而言,“首先應基于教育哲學視角,選定的課程資源要有利于實現教育的理想和辦學的宗旨,反映社會的發展需要和進步方向;其次應基于學習理論的視角,讓選定的課程資源與學生學習的內部條件相一致,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要求;最后應基于教學理論視角,讓選定的課程資源與教師教育教學修養的顯示水平相適應”。進一步而言,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客觀選取有價值性的多元文化,例如兼具中國特色與普遍意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反映中國國情的特色藝術文化、影響語言運用的文化。與此同時,就教學手段的創新而言,我們應該采用有利于強調文化感悟的體驗式教學、有利于文化間平等交流的對話教學、有利于縮小不同文化間差異的對比教學等模式,讓文化教學更為有趣的同時也更容易達到傳播的目標。

第四,以“全球地方化”的理論邏輯指定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傳播戰略?!叭虻胤交崩碚撚闪_伯森教授提出,該理論認為“全球”與“地方”不斷互動,“地方”并非一味被“全球”同化,二者處于彼此互補、相互合作、交叉滲透的狀態,該思想最早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日本動畫產業的外銷出口,而若從文化層面來思考日本動漫企業的營銷策略,便可得出唯有全球范圍的思想和產品與地方環境相契合才能具有強勁生命力的結論?;谏鲜隼碚撨壿?,中國在推行對外漢語教育時,亦應以更加自信的文化風貌在理解異質教育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吸收其他國家的相關成功經驗,改革和塑造我們自己的對外教育體系,具體而言便是需要基于一種讓別人能夠接受的方式講好別人愿意接受甚至認同的“中國好文化”。

三、結語

篇2

衡水市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依據現狀主要是通過現已經存在和可以挖掘創新的文化藝術形式以及環境人文資源作為基礎載體,增加內容和形式,通過合適的宣傳渠道和方式,達到對外輻射和交流的目的。促進衡水的文化和經濟發展。

關于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龍頭產業入手。提升產業規模和質量,必然要抓住特色鮮明的龍頭產業。以中尼文化交流為例,在1971―1985年的初創階段,中國運用的就是“乒乓外交”策略,來帶動對外交流,衡水可以抓住基礎教育這個品牌,開展短期訪學交流,或者定期舉辦中小學校長會議等項目,可以讓每位校長遴選兩名本校的學生,一道來訪問。學生回去后,可以現身說法,更有助于文化的交流。

二、初創階段,可以試著從文藝、學術、體育等多角度,打開文化交流的局面。文藝、學術和體育是文化交流的普遍載體,范圍廣,輻射面大。衡水市的國際馬拉松賽事已經舉辦了四屆,初具品牌規模,下一步應加強特色品牌建設和輿論宣傳建設。文藝和學術方面可以廣開渠道,以衡水湖的休閑特色承接各種文藝和學術交流活動,或聯合衡水學院與文化局主動策劃和創立幾項藝術交流項目,如:衡水湖濕地畫家寫生節,濕地攝影界等等。旨在進一步推動衡水市的藝術文化交流與繁榮。

三、進一步拓寬渠道。拓寬交流渠道,豐富交流內容。使文化交流的規模、形式、數量都有新的突破。加強與京津地區文化藝術公司的合作,搭建與京津地區合作的新平臺,將交流拓展到衛生、科技文化、經濟等多方領域。

四、 人口遷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建議京津冀一體化,最重要的是將京津冀戶口統一劃歸北京,這將從教育、經濟、房地產等根本方面促進津冀的發展。

五、 媒體是文化傳播的橋梁。在文化交流的發展階段,媒體意識一定要加強,要想在特色、品牌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加強傳媒方面的力度。

六、文化交流是一個系統問題。文化交流落實在行動上可以零打碎敲、各個擊破,但在理論指導上需要一個系統全面、相互統籌的戰略綱領,謀求全局效應。可以組建一個專門執行委員會,實施“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一整套文化交流戰略。

七、文化交流是雙向行為,無論是送出去的,還是請進來的,都要重視質量。

八、文化活動承辦單位,要積極探索市場運作之路,把文化、社會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積極主動地持續地舉辦各種文化交流項目。借鑒和利用國內通行的商業模式和渠道,發揮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走出去”,擴大衡水文化產品服務的國內市場的份額。

九、要持續不斷的改善文化市場投資環境,吸引企業投資衡水文化交流產業和項目,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衡水市的對外文化交流的繁榮與發展能否上水平,上臺階,需要政府部門的主導和社會各屆的廣泛參與與關注。十三五規劃中,對于文化建設與交流提出了新的建設方向,也指出了目前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如文藝出精品、出人才的機制亟待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需要填空白、補短板,服務效能有待提高;文化產業還需要一批新的增長點做有效支撐;對外文化傳播方式方法比較單一,對高新科技應用不充分;一些文化單位活力不足、運行效率不高,缺乏有效激勵機制等等。

衡水的文化建設和交流要抓住十三五的大好發展時機,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重視保護傳統文化遺產,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提升文化產業的質量效益,進一步解放文化生產力,創新對外傳播和文化交流方式、著力推動衡水傳統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篇3

[論文關鍵詞]上海世博會;跨文化傳播;價值;策略

一、引言

1851年英國政府耗用了4500噸鋼材和30萬塊玻璃,在海德公園附近建成了一座夢幻般的水晶宮殿,里面陳列了當時令人矚目的引擎、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之后160天,這座宮殿共吸引了630萬人次前來參觀這個盛大的展覽。這就是被后人公認為標志著工業時代到來的第一屆“倫敦世界博覽會”。158年后的今天,上海正積極地為舉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而緊張籌備著。

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如今的世博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展現人類在經濟、文化和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的國際性大型展覽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成為一個世界超級溝通盛會,預計將會有“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參展并吸引7000萬參觀者”。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一個探討人類城市生活的盛會,是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

從1851年到今天的40多屆世博會上,人們帶著各自先進的展品和美好的愿望從世界各地匯聚到同一個地方進行交流,支撐著這個盛大聚會的原動力就是人類對于溝通的渴望。在持續將近半年的時間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們在交流中互相認知,在溝通中取得理解,在理解中求得合作,在合作中實現共存。世界各國獨特的文化匯聚于此,進行交流、溝通與協作,極大促進了全人類的跨文化交流,彰顯了世博會的真正價值。對于中國而言,由于歷史背景、社會文化以及價值觀念等諸多因素的迥然差異,中華民族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溝壑。中國駐英國大使傅瑩曾經這樣感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這堵墻太厚了。”這就直接反映了當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艱巨性。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做才能更好地推動人們互相溝通理解、實現和平共處呢?2010年上海世博會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跨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新平臺。

二、世博會跨文化傳播的價值

(一)世博會是世界公認的最大的跨文化傳播平臺

世界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尤其是跨文化的傳播,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交流借鑒、學習補充。在人類歷史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在很早以前就開始了,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對外交流就有: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后來的絲綢之路的開通;鑒真東渡日本把中國古老的文明傳播到了周邊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傳播到了西方,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發展。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襲來,尤其是通訊和交通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不可避免地要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溝通和協作,跨文化傳播在廣度、深度和密度上都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人們對于跨文化傳播的關注與研究也隨之日益加深。各類專著、論文及其他研究成果等都標志著我們對于跨文化傳播的內涵、規律、意義及其影響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在全球化的今天,世博會是一次盛大的全球展覽會,它用一個主題將幾千萬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人類面臨的問題,已經無可爭辯地成為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跨文化傳播平臺。

(二)世博會具有促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的價值

在當今高科技時代里,傳統世博會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但是,越是全球化就越發凸顯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溝通與理解的重要性。世博會具有促進跨文化溝通與理解的價值,這也是世博會作為一個傳統會展能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存在和發展的核心價值所在。不難想象,來自全球150多個國家的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社會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展示各自豐富多彩的文化,這樣的獨特體驗是無法用網絡和屏幕來替代的。和奧運會一樣,世博會也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它跨越了文化之間的鴻溝,用共同的理念和主題以引起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共鳴,對跨文化交流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其獨特的跨文化傳播的巨大優勢。世博會給了普通人一個獨特的機會去親身體驗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更好的溝通與合作。鑒于此,我們要利用全球聚焦中國這個歷史機遇向世界準確地介紹中國,尤其是要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念,把這個傳統告知世界,在互相尊重、交流和溝通中實現國際社會的理解與認同。

(三)世博會具有塑造國家形象和展現民族文化的價值

和奧運會一樣,世博會也是打造和展示國家形象的一個難得的機遇。相關數據表明:“凡是舉辦過這兩大活動的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都大大受益于此?!彼粌H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更是改善國家形象、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良好平臺。眾所周知,日本正是憑借多次舉辦世博會和奧運會使得國家經濟和文化得到了復蘇,大批日本企業也借此走向了世界舞臺。同時,世博會推動了日本重新確立其民族文化,也成為其確立大國地位的巨大動力。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設想未來城市生活的平臺。我們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塑造并傳達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形象和文化,塑造以人為本的國家形象,充分展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勇氣、自強不息的志氣、厚德載物的大氣”,展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三、世博會促進跨文化傳播的規律

現代世博會蘊涵了豐富的展覽、表演和互動等因素,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型活動的鮮明特征:

1.文化性。一百多年來,世博會已經由最初展示先進工業產品演變為展示各國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成果的綜合舞臺,而世博會的核心價值直未變,這就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這才是真正支撐起世博會的核心要素”l6j。歷屆世博會都有大量的文化活動,而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的文化活動預計總量更是達到2萬場左右。舉辦期間,世博會將是全球文化活動的中心,各種不同文化在這里匯聚,經過交流、摩擦、溝通與滲透,最終達到理解、交融和共存。歸根結底,世博會傳播的核心內容還是文化。

2.長效性。世博會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大型綜合盛會。奧運會雖能吸引全世界人民目光的集中關注,但舉辦的時間只有半個月左右,時間較短。世博會的舉辦時間則長達半年之久,目標是“吸引7000萬人次的中外觀眾,平均每天參觀者的人數高達40萬左右,其影響力和輻射面是空前巨大的”。與此同時,還會有大量來自全世界的記者參與新聞報道,我們更應該利用這個媒體集中且長期關注的時刻,圍繞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世博背景、世博理念、世博人物等不同角度挖掘上海和中國的文化,用靈活生動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歷史傳承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國家形象。

3.參與性。世博會與奧運會的最大區別莫過于奧運會是以觀眾被動觀看比賽為核心,而世博會是以主動參與為核心的。參觀者身臨其境,切身體驗,親身感受。傳播學的理論表明,人際傳播的效果要遠遠好于其他媒體形式,而世博會正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親身體驗的人際傳播形式來發揮其巨大影響力的?,F代世博會重在參與、互動和交流,它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讓參觀者主動參與進來,從而深刻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增強了人們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意識和積極性。

四、利用上海世博會有效推進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理念是:“傳承世界文明,弘揚民族文化”,這一理念與我國提倡的“請進來、走出去”的對外交往戰略一脈相承。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世博會這個平臺積極弘揚中華文化、推進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呢?

(一)增加對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世博會的交流實際上是文化及思想的交流,而文化則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交流越來越多地滲透到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這其中有共通、理解和包容,也有差異、誤解和沖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構成其他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礎,相反,文化上的誤解則會造成一切交往的障礙。相對于硬實力而言,軟實力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被外來文化征服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是那種文化的俘虜,反而會認為自己擁有了那種文化,這就是文化強大的滲透力。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她的《治國方略——應對變化中的世界》一書中說:“中國不會構成冷戰時期蘇聯的那種挑戰,因為中國沒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權利而削弱別國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p>

這個學說就是思想觀念,就是文化??梢?,思想與文化對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都具有根本性的凝聚和推進作用,而世博會就提供了一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契機。我們應該充分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通過一系列的展覽、論壇、文藝表演活動準確展示中華文化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闡釋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的思想觀念及價值觀念,擴大中華民族文化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把傳統文化轉變為國家競爭力。

(二)增強文化差異意識,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協助各國做好參展工作

由于各國的歷史背景、社會制度、人口、地理等各不相同,導致了每個國家都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而不同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比如說風俗習慣、語言表達、思維模式、宗教法律以及其核心的價值取向。但是,文化具有獨特的多樣性,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借鑒的;文化沒有好壞、優劣之分。不同的文化應該互相尊重、相互補充。如果每個民族都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評判標準等去進行對外交往,那么對異質文化就會產生不自覺的排斥。

因此,我們應該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克服文化的民族中心主義,既要消除對西方強勢文化的恐懼感,也要消除對異質文化的抗拒性,認同其他文化存在的價值。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舞臺上,我們要面對有史以來最為多元的文化和觀眾,我們對于他們應該給予高度信任,同時也要增強自信,消除文化距離和文化震驚,正確理解參展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高效、準確地協助他們做好參展工作,這對于辦好一屆世博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對于傳播中華文化卻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三)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表現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在我國的對外交往中,由于文化差異等原因,中國對外文化交往中存在著巨大的“逆差”。正如趙啟正在2006年跨文化傳播論壇上所言:2004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圖書版權多達4068種,而輸出的只有14種;從英國進口的有2030種,輸出的只有l6種。電影方面,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的影片多達4332部,其中,美國幾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國出口的影片可以說屈指可數。在服裝、動漫、電視劇等等各方面都存在嚴重“赤字”問題?!妒ソ洝分悬S金法則“treatothe~thewayyouwanttobefeated.”不僅基督徒熟悉,而且幾乎是傳遍了全世界。而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理念,比西方人的這個黃金法則要早幾百年,卻未能在世界上廣泛流傳。

這些事實和數據很清晰地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是不夠的,與文化的內涵是不成正比的,我們還沒有能夠真正激活中華文化,沒有詮釋好我們的優秀文化。因此,我們要采取切實措施來增強中華文化的表現力、吸引力和影響力??梢酝ㄟ^定期在國外舉辦各種類型的中華文化展、論壇、文化節、文化年等系列活動;要增加媒體對文化活動的關注,給予更廣泛的宣傳和報道,推動一些優秀的文化藝術能廣泛傳播。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的精彩絕倫的文藝表演,就向世界充分展示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也同樣是這樣一個舞臺,屆時會有更多的文化活動,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展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巨大魅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中華文化的演繹力、創新力和表現力。

(四)跨越文化差異。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共贏

舉辦一屆成功的世博會要涉及到與其他國家和組織的配合和協調,譬如世博會場館設計方案的全球征集、志愿者的全球招募與培訓等,這些都需要與不同文化的人們進行良好的溝通和密切的配合。世博會是一場國際盛會,我們只有與國際社會進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加強與國外文化機構的合作,了解海外觀眾的文化需求,敢于開放、勇于合作,才能吸引到優質的國際資源,才能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舉辦一次成功的世博會。

篇4

關鍵詞: 從化市歷史古跡 古跡翻譯 調查報告

引言

從化市位于廣東省中部,廣州市的東北面,依山傍水,風光旖旎。五百多年的歷史孕育了從化獨特的嶺南魅力,眾多的歷史古跡讓從化更具文化內涵,在嶺南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提高“從化的昨天”的保護意識,并付諸行動,作為從化市的高校大學生,我們有責任以實際行動服務從化、建設從化。

本項目旨在通過對從化歷史古跡的實地走訪和考察,透析從化歷史古跡所蘊含的深厚文化氣息,并結合英語專業特色,運用相應的翻譯方法與技巧,將收集的材料譯成英文,使得從化歷史古跡的英譯既準確傳遞信息,又折射其背后的地方文化,更好地進行跨文化傳播,真正起到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時增強從化市民對文物古跡的保護意識,宣傳從化市歷史文物景點,促進從化市的旅游發展,增強在校大學生通過所學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意識。

1.項目介紹

1.1研究目的

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成為人們自立和進取的精神支柱。文物古跡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研究、欣賞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流傳于世的文物古跡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弘揚刻不容緩。五百多年的歷史孕育了從化獨特的嶺南魅力,眾多的歷史古跡讓從化更具文化內涵,在嶺南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增強“從化的昨天”的保護意識,并付諸行動,作為從化市的高校大學生,我們有責任以實際行動服務從化、建設從化。

1.2研究意義

當今世界正處于全球化時代,而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廣東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中外文化之間的跨文化傳播、中外相互加強了解與溝通中起著重要作用。中外人民頻繁的來往溝通、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為廣東嶺南文化及中國文化與外國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而獨具特色的從化市文化古跡,卻被日新月異的現代經濟建設所遺忘,如此寶貴的文化遺產不應被埋沒。因此,我們通過此次科研項目考察增強人民保護歷史文化古跡的意識,帶動人民加入到實際保護的行列中,形成“文物保護,你我共同參與”的氛圍,為從化市文物保護貢獻力量,為全世界人民提供有關從化市歷史文化古跡的英文介紹,讓世界人民了解從化市歷史文化古跡,提高從化旅游項目的知名度。此次活動可讓外語系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來,增強在校大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3立論依據

本項目的考察人員通過與從化博物館、旅游局等部門合作獲取官方信息,深入從化市各文化古跡保護單位,收集相關資料并整理,再發揮人員專業特長,將已整理的資料翻譯成英文。通過對古跡的官方稱謂、歷史由來、存在意義、演變發展、文化地位等進行考察發現,目前文化古跡中只有極少部分做了中英文版本的介紹,大部分古跡的中文資料不完整、英文資料欠缺,需要進一步地完善與補充。

本項目的實踐考察采用圖文并茂、視頻剪輯的形式,研究上述因素,力圖通過從化歷史古跡反映出嶺南文化所蘊含的歷史意義與內涵,并運用相關翻譯理論和技巧準確翻譯,兼顧信息傳遞與文化傳播功能,更好地向世界介紹與推廣嶺南文化,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實現文化間的互補與發展。

1.4項目的創新之處

本項目的創新之處在于通過對從化歷史古跡的實地走訪考察,以及對后期資料的匯總與整理、圖片編輯與視頻制作,最后同從化博物館、旅游局等部門取得合作,將相關資料譯本推行實踐,廣泛應用于各大官方網站和報刊讀物等宣傳媒體。分析嶺南文化的歷史形成因素,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研究,充分考慮英漢語言差異、英漢語言轉換、思維方式和文化差異等因素,結合翻譯理論與技巧、翻譯策略與方法,增強跨文化的意識,準確翻譯文物古跡相關資料,揭示并詮釋嶺南文化的內涵,加深對嶺南文化的理解,加強嶺南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促進從化旅游業的發展。

2.研究內容、技術路線及進度安排

2.1研究內容

本項目的研究內容包括:(1)對從化市各文化古跡保護單位進行考察研究,收集和整理其相關資料(包括官方稱謂、歷史由來、存在意義、演變發展、文化地位等);(2)針對當前古跡現有資料的英譯進行分析、研究,并將結果匯總、分類;(3)結合英語語言專業和翻譯理論與技巧,對尚未翻譯的古跡資料進行準確翻譯,突出其文化特色和意義;(4)聯系從化各大旅游單位、咨詢網等媒體,推薦增設英文版的歷史文物古跡介紹。將古跡所反映出的文化內涵推廣至嶺南文化領域,用于指導和促進跨文化交流。

2.2技術路線

我們將運用社會調查學、英漢翻譯學、統計學等學科知識,通過實地考察、追蹤調查、電話采訪、面談等方式對從化市各文化古跡進行深入的研究。利用自身所學知識,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進行信息收集,使信息全面、真實、可靠。本項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采用實地考察研究收集資料,又運用理論對考察成果進行分析,最終利用分析研究的理論成果指導實踐。

2.3進度安排

3.研究成果的形式、項目驗收指標及內容

本項目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研究成果的形式和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階段,實地考察,主要為收集與匯總從化市歷史古跡的相關資料(包括官方稱謂、歷史由來、存在意義、演變發展、文化地位等),通過一系列的文字、數據、圖片,從多角度展示文化歷史古跡的深厚底蘊,從而提高廣大人民對從化歷史古跡的認知,了解其影響力的深度和廣度。根據考察結果撰寫社會調查報告(從化歷史古跡資料的英譯調查與研究),取得第一階段的成果,為后一階段的研究打好基礎。

第二階段,針對第一階段的成果,采用系統的研究方法分析探索,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成科研論文:從化歷史古跡實地考察與資料翻譯,此篇論文擬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中發表。

4.工作基礎和實驗條件

本項目與商務英語專業、英語翻譯專業密切相關,將本專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申報者與合作者具有申報、執行本項目基本專業知識和素質,具備專業能力與技能完成實踐調查,并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社會調查報告與科研論文的撰寫工作。

本項目在申報準備階段已有一定的積累和基礎,并進行了初步社會實踐調查,收集和積累了一些第一手調查資料,為以后階段工作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項目根據各成員的特點、特長進行了明細的分工,各成員能夠利用理論知識完成各自的任務。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及外語系師生集體力量的協助下,本項目的重點任務:從化歷史古跡的實地走訪、資料整理和英譯,宣傳歷史古跡,增強保護意識。社會實踐論文與科研論文的撰寫和發表一定能夠按時完成并取得相應的成果。

5.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

5.1研究方法

此次調查選取的景點共計十處,基本上囊括了從化國家省市各級重點保護的名勝古跡,如廣裕祠、五岳殿、從化學宮大成殿等。課題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分三組對上述名勝古跡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實地調查、拍攝和撰寫旅游景點的中文介紹等。再將中文材料詳細考究,翻譯成英文。最后,通過老師們的認真審核,最終將材料形成完整的課題結果。我們還作了分類統計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5.2名勝古跡翻譯中的文化因素障礙

名勝古跡翻譯中文化因素導致的障礙主要來自于其自身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所蘊藏的豐富內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條件等使兩種語言的詞匯出現非對應和非重合的現象,它們之間沒有語義共鳴,有的只是語義空缺或語義錯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產生的詞匯空缺及文化沖突導致的詞匯沖突。此次研究中出現的不少對聯翻譯難以進行的現象,主要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如五岳殿中,“穆穆威靈光萬戶,綿綿德澤普千家”,翻譯起來困難重重,盡管能按照意義翻譯出來,但那種韻味已經完全喪失,實屬可惜。

名勝古跡中文化因素導致的翻譯障礙還來自于語篇層面上的行文和修辭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喜歡借景抒情,書畫、建筑、詩歌都講究神似重于形似的風格,反映在語言上就有了漢語行文辭藻華麗、情感橫溢等特點。此外,“受‘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美學觀念別強調平衡美,除了極為頻繁地使用對仗這一修辭格,還大量使用四字詞組,在這些方面,西方民族則迥然不同”。這些行文和修辭差異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譯的困難。

6.名勝古跡旅游文本的漢譯英策略

明確名勝古跡翻譯中的文化因素障礙有助于我們提出有針對性的翻譯策略。旅游文本的目的就是將從化名勝歷史古跡通過中文材料翻譯出來,向外國游客介紹景點情況,旅游翻譯應該是“文化的使者”,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以旅游者為導向,因此,在翻譯時應該以中國文化為取向,以譯文為重點。所謂以中國文化為取向,就是盡量保留中國文化信息,盡量多地宣傳中國文化。所謂以譯文為重點,即指翻譯時,既要忠實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又要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對信息進行適當調整,讓他們好讀好懂?;谏鲜霾呗裕岢鲆韵聨追N實用方法。

6.1增補與刪減

旅游資源除了其本身的自然景觀所具有的欣賞價值外,還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特殊的欣賞價值。不增添背景信息,一般外國游客則無法理解。對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內容,如事件發生的年代,名人的生卒年代,他們的身份及其對歷史的貢獻、名勝的具置等,通過增加字、詞、句,對原文略加注釋,則讓人易于理解,并加深印象、增添樂趣。

在名勝古跡的翻譯中,刪減有時是十分必要的。刪減即刪去中文資料中對譯文理解沒有幫助的東西。一方面中國人在寫事狀物時喜歡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詩詞加以驗證,中國讀者讀了會加深印象,并從中得到藝術享受,而在外國人看來似乎是畫蛇添足,有時還可能使他們越看越糊涂,刪去反而干凈利落,明白曉暢。另一方面名勝古跡中存在的大量的詩詞、對聯,如果由于種種原因,這些詩詞翻譯過來造成譯文的累贅和臃腫,甚至扭曲原意,妨礙外國游客理解,破壞他們的游興,達不到預期的交際目的,則可刪去不譯。

如五岳殿中,“有收分覆盆式柱礎,為‘鴨屎石’,風格古樸”這一句中的“鴨屎石”,這一詞語比較難以理解,甚至會造成游客們的不良心理效應,可以將其省去。

6.2音譯與解釋

完全音譯的方法適用于行政區劃名稱,如城市、鄉鎮等的翻譯,對于一些景點的名稱音譯加意譯則較為理想。解釋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對字、詞、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釋,屬于創造性翻譯,在不損害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原文,對原文不符合譯語習慣的詞句、語序進行必要的改造和調整,以期更好地服務讀者。

6.3類比或轉譯

為使旅游信息在英語讀者中產生反響,我們采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讀者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使他們產生親近感,激發游興。譯者可以把中文資料中有關的內容轉化為外國游客熟悉的同類內容,借譯語表達式和形象翻譯源語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表達式和形象,以求等效。有的學者稱這種方法為文化替換(cultural substitution),在找不到文化對應詞的時候,使用譯語文化中同類典故、成語、委婉語等,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斑@樣可以簡潔而準確地介紹人物和景點,使譯文讀者在自己文化的基礎上理解異國文化情調,加強文化的交流與理解”。

結語

以上結合從化歷史古跡的翻譯情況,分析了名勝古跡中翻譯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障礙,探討了名勝古跡漢英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原則和方法。隨著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各國之間更加頻繁地交往,旅游業將更加繁榮,我國名勝古跡的翻譯必定會更加規范。

參考文獻:

[1]王蕙貞.文物保護學[M].文物出版社,2009:120-305.

[2]師新民.考古文物名詞英譯探討[J].中國科技翻譯,2007-08-15.

[3]李啟明.余光權.從化市地名志[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6.

[4]劉慶元.文物翻譯的“達”與“信”[J].中國科技翻譯2005-05-30.

[5]陳曦,陳漢良.歷史文物名詞英譯的規范化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6]趙丹晨.淺析文物翻譯中的失誤及修改建議[J].文博,2013-02-15.

[6]王建榮,郭海云,孫倩.文化預設視角下的文物英譯策略研究[J].東岳論叢,2010.

[7]從化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從化縣志[M].廣東:密歇根大學,2007:36-52.

篇5

關鍵詞:圖書出口出版物出口壁壘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渴望了解中國,但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渠道卻少之又少。多年來,中國停留在西方人印象中的始終是“三寸金蓮、長發辮”,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讓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有所改觀,但改變的只是經濟印象。論文百事通我國的圖書出口不僅承擔著經濟收益的責任,還必須承擔起對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一、我國圖書出口的現狀

我國是開展圖書貿易最早的國家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圖書貿易就一直穩步增長,20世紀90年代初與國際出版物的貿易體制正式接軌。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圖書貿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截至2006年,我國對外出口的出版物已遠銷至中亞、南非、歐美等國家。出口的圖書種類達到800多萬種,出口總值達2000多萬美元,出口圖書在中醫藥、中華食譜、氣功、中國武術等領域將中國文化廣為傳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截至2006年底,我國的文化產品出口額已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英國。

在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形勢大好的情形下,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圖書的出口還存在許多問題。

1、出口品種比較少

我國圖書出版物的出口雖然創造了千萬美元的外匯收入,但與圖書進口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2006年,我國從海外進口的圖書出版物種類已達1400多萬種,支出外匯1.5億多美元,而同期我國圖書出版物的出口種類只有800多萬種,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知識量密集的自然科學和實用的科學技術類書籍非常少,以年輕人和孩童為主要受眾的動漫類書籍更是少之又少。

我國出口的圖書數量雖然較多,但選題大量重復,題材比較陳舊,出版物的內容重疊度很高,讀者面很狹隘,限制了我國以圖書出口帶動文化傳播的影響范圍。另外,我國圖書的出版形式和手段比較陳舊,通過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傳播和出口的圖書形式,如音像、互動游戲、在線數字產品等的利用非常有限。

2、銷售對象非常單一

由于語言的限制,我國圖書多以中文出口。出口的市場目前已擴大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銷售主要集中在以華人為主的聚集地和與中華文化同宗的東亞地區,銷售對象主要是當地的華人或華人后裔。以美國為例,華文圖書的銷售主要集中在美國東區的紐約曼哈頓區,西部銷售區域主要在舊金山。

3、出口利潤極為單薄

我國的多個行業在產品出口上,都普遍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由于市場容量和競爭的關系,同行業生產者或銷售者為爭取極為有限的國外客戶資源,紛紛內訌,競相降價出口。我國圖書出口行業也存在著這種現象。眾所周知,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了市場價格。由于我國圖書出版物在世界市場上尚未有效打開銷路,為了爭取有限的外國市場,一方面圖書出版商們本身對出口圖書制定了較低價格,另一方面一些外國書商同時讓幾個公司對同一圖書報價,利用報價不等對出口單位施壓,更進一步降低了我國出口圖書的價格。再加上出口中的高運費、保險費和積壓以及電信費用,出口圖書的運營商利潤一降再降,幾乎達到虧損的地步,嚴重影響了經銷商的積極性。

二、我國圖書出口的壁壘

1、文化壁壘

圖書出版物本身是文化的載體之一,其傳播必須借助一定的語言文字形式。一個國家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輸出本國科技文化成果時,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語言文字的限制。如果海外目標市場的讀者所使用的語言文字與出版物屬于同一種文字,那么出口的圖書出版物將更接近海外讀者,更易為海外讀者所接受。當年英國的世界殖民行為為今天英語在全世界的流通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具備其他語種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也是英語出版物國際市場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文雖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但是與其他世界通行語言相比,中文的使用范圍較窄,世界通用性較差,抑制了海外讀者對中文圖書的需求。

另外,由于殖民或被殖民的原因,世界上總有一些國家或地區較易接受外來的文化,使得這些國家或地區的人們在價值觀、道德倫理、習性和風俗上比較接近,而世界的其他國家或地區因為沒有這種淵源關系,在文化的接受度上就相對差一些。這就是我國同樣的圖書出版物在日本、韓國或東南亞國家可能暢銷,而在歐美市場滯銷的原因之一。

2、信息壁壘

目前我國圖書信息管理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尚未達到書業發達國家水平。圖書運營商大多實行電腦聯網管理,卻沒有形成資源共享的整體,提供的信息從數量到時效都難以滿足海外讀者的需要。由于信息管理和運用的落后,加上與國外很少往來,我國出版社和出口公司普遍缺乏對海外市場的了解,也缺乏培育市場的意識,信息閉塞,影響了我國適銷海外市場圖書的出版,加之各省市圖書的出版和銷售各自為政,集散、輻射能力有限,使圖書出口的配貨和服務時效大打折扣。

3、人才壁壘

圖書出版、圖書翻譯和圖書出口都是知識密集的智力型產業。隨著產業發展和高新技術的應用,圖書出口對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人才的全能型或智能型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我國現有人才隊伍和工作機制都還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復合型人才更是緊缺。

首先,我國新聞出版從業人員有300多萬,但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不大。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結構明顯不合理,熟悉傳統新聞出版業務的人員數量偏多,掌握新技術、了解新市場的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偏少;熟悉單一媒體的人員數量較多,能夠適應跨媒體經營運作的人員偏少。其次,在出版行業中,了解國內市場的人員較多,能夠較好把握國內外兩個市場的人員嚴重缺乏。在各類人員中,懂得圖書出口操作的人員就更少了。由于圖書出口比較敏感,我國在圖書出口上,從簽訂合同、裝箱刷嘜、托運保險、出口報關、裝船出運到接收貨款等,都需要有專業的外貿知識作支撐。最后,在從業者中,既懂各類圖書專業、圖書編輯,又精通外語同時具備一定市場敏感性的人才簡直是少之又少。專業人才的缺乏已成為制約我國圖書出口的瓶頸。

三、推動我國圖書出口的具體措施

1、以本土化策略打破文化壁壘

克服圖書出口的文化障礙可以分成幾步走,第一步是解決語言文字問題。通過對圖書出口市場的調查,可以把中國圖書的消費人群進行細分,針對不同顧客需求,采取不同策略。具體策略有四種,一是仍然向海外華人聚集地區出口中文圖書;二是向華人、華僑以外人群,特別是醉心中國文化的外國人群,向其出口漢語語言教學類叢書,因為跨國界的文化交流必須要建立在語言溝通的基礎之上;三是選擇外國人耳熟能詳的圖書,如動漫書籍和文學書籍,做成圖文并茂、中外文對照的形式,向海外普通人群銷售;四是將在國內外廣為流通的科學技術類書籍和介紹傳統文化的書籍,聘請精通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專業人才翻譯成全英文讀本,向海外的高級白領或高級知識分子銷售,因為這一部分讀者群最有可能接受外來文化和新的知識。

克服文化壁壘的第二步,是在外國讀者對漢語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之后,可以以全外文形式推出介紹本國概況和本國文化的圖書。這類圖書可以首先向與中國文化同宗的東亞國家和東南亞國家推出,還可以把前來中國留學或務工的外國人員作為這類圖書的受眾,通過他們回國之后對中國文化和政治的宣傳讓更多人了解中國。這類圖書最容易向世界推介本國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所以也最容易得到國家的資助。在海外對中國各方面情況迫切希望了解的時候,再向國外推出反映我國當前生活狀況、思想動態、科研水平的文學類和科技類圖書。

第三步是要求圖書出口要有整體文化概念,文化融合包括包裝和宣傳等多方面。例如在包裝上,我國的出口圖書從顏色、圖案設計到封面裝璜的運用都一定要考慮到文化元素,盡量采用與當地文化和風俗相協調和匹配的包裝設計,如出口到東南亞的圖書,可較多采用金色封面或黃色封面,而出口到西歐的圖書則可考慮多使用海藍色或天藍色;圖書之中文字排版和字體大小要符合當地的閱讀習慣;圖書宣傳要盡量使用形象宣傳,比如推出中國知名作家,進行重點介紹,采用簽名售書等形式,讓更多外國人認識和認可中國作家,打開中國作者的海外知名度,為我們更多地向海外推出暢銷圖書做準備。

2、重視現代技術的運用

高科技對文化的傳播可以說是殺手锏,是文化產品出口的有利武器。高科技與文化產品的結合對文化產品的出口和傳播是大有裨益的,比如說可以增加文化傳播的時效性,增加文化產品的科技內涵,從而提升文化產品的價值,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降低文化產品出口的成本等等。我國目前利用現代技術開發和出口圖書,不管是形式還是種類,相對發達國家仍然太少?,F代的電信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已被發達國家廣泛利用,中國圖書也可以采用電子化和網絡化形式,例如開發數字圖書、電子圖書,甚至可以開發采用未來閱讀的圖書形式,比如掌上閱讀器等。

3、樹立品牌策略

零售領域中,圖書的購買或銷售往往帶有很大的隨機性,但海外機構的大批量訂購仍然較多地依賴品牌效應。對此,中國圖書出版行業和營銷行業要聯手打造一批中國的圖書出口品牌。比如多家出版社聯手合作,共同投資和發掘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合作出版、統一定價、聯合宣傳;圖書經銷行業也應整合資源,建立中國圖書出口的聯盟和信息聯網機構,統一發行、統一對外報價,把各家經銷商的海外機構聯合起來,搜集信息、調查市場,進行優勢互補等;出版機構還可以把中國的優秀作者和知名作家聯合起來,組成作者庫,分期、分批對外推出各位作家或,集中力量對其中號召力和影響力較大的作家進行宣傳和造勢,逐漸形成一批出版品牌、經銷品牌和作家品牌,吸引一批海外的忠實消費者。

參考文獻:

[1]趙曉杭:當前我國圖書出口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出版發行研究,2001(10).

[2]李松:中國圖書“走出去”的4P策略概述[J].出版發行研究,2010(5).

[3]潘俊桐、潘峰:“引進”與“輸出”[J].新聞出版交流,2003(1).

篇6

【關鍵詞】中國英語 陜西民俗文化 外宣翻譯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15JK1299);西安工程大學“校社哲項目”(2016ZXSK43)。

引言

“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以下稱中國英語)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此話題頗受國內外學者和公眾關注。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中國英語應該是眾多世界英語變體中的一種,如同印度英語、南非英語、新加坡英語一樣,是一個普遍的但又存在爭議的語言變體現象,非常值得研究。但筆者在資料收集中卻發現,關于中國英語系統全面的研究論文和專著并不多,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并不深入。

目前,對于中國英語這一概念的定義學術界意見分歧,沒有一致的看法,對它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但學術界公認的,這一概念最早是1980年由葛傳誠壬在《漫談由漢譯英問題》一文中提出的(葛傳常1980),并對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和中式英語(Chinglish)進行了區分。黃金祺區分了漢化英語(Chinese English)與中式英語(Chinglish)(黃金祺,1988)。賈德霖提出受到漢語影響的“漢式英語”(Sinicized English)(賈德霖,1990)。汪榕培則將中國英語定義為 “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汪榕培,1991)。而李文中卻認為,中國英語不是僅限于在中國使用,而且英語中有一定數量的詞源于中文,并已經成為英語的一部分(李文中,1993)。謝之君并不贊同李文中的觀點,他認為中國英語是一種干擾性英語變體(Interferential English Variety),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之間沒有根本的差別(謝之君,1995)。賈冠杰、向明友分析了中國英語的存在和現狀(賈冠杰、向明友,1997)。國外的學者們也關注了中國英語的客觀存在,而他們普遍采用Chinese English這一表示方法。1986年,Todd從音系學、詞匯學和語法學三個方面對中國英語進行了研究, Bolton(2003)詳細地追溯中國英語從17世紀開始直至當今的發展歷程。但是,他們都未對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加以區分。本人認為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是存在差異的,因為中國英語作為一種英語變體,是在世界范圍內使用的,它在遵守英語語言語法規則的前提下,傳達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語言和思維方式。

民俗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和精神特質。民俗文化是對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據《2013年-2017年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發展進程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顯示,盡管國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于非物質文化保護制度的確立與學術界發起的“救亡圖存”式的田野調查工作,而對于民俗文化的翻譯一直都存在問題,嚴重影響了民俗文化的傳播。筆者通過相關文獻和前期研究發現,陜西省內的廣告宣傳標示語、旅游景點翻譯以及當地的民俗文化翻譯等都存在諸多問題。而且關于陜西民俗文化翻譯,目前的研究僅僅是從翻譯方法入手,而未能真正從語言文化本身出發。

本研究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的契機下,從陜西民俗文化對外宣傳翻譯的角度出發,進行中國英語研究。探討如何用既能符合源語言語法規則及表達習慣,同時又最能準確表達中國文化的中國英語來進行陜西民俗文化對外宣傳翻譯,真正做到推動陜西民俗文化從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傳播出去,增強我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跨文化交流,正確地用英語來表達我們當地的風土民情、文化風貌、美食美景,傳播陜西地區文化,推進陜西地方經濟的發展。

中國英語與陜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譯

筆者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的契機下,從陜西民俗文化對外宣傳翻譯的角度出發,進行中國英語研究。探討如何用既能符合源語言語法規則及表達習慣,同時又最能準確表達中國文化的中國英語來進行陜西民俗文化對外宣傳翻譯。

1.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

中國英語包含以下特征:第一,作為一種英語變體,中國英語是遵守英語語言語法規則的;第二,它的適用范圍與其他的英語變體一樣,不只是局限于中國國內,而是世界范圍,是傳達中國文化、傳統、語言和思維方式的一種媒介;第三,由于遵從了中國的文化、傳統、語言和思維方式,中國英語體現中國的文化、語言和思維的獨特性,而不是一味地迎合他國和民族的文化、傳統、語言和思維方式。

中式英語則是遵從中文的語言語法規則和表達習慣,將漢語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規則運用到英語之中,而說出或寫出不符合英語語言表達習慣的畸形英語。

2.陜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譯對陜西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陜西民俗文化的正確翻譯能有效地促進中國的對外交流和對外宣傳,樹立中國的正面國際形象,使中國文化走出去;有助于陜西民俗文化的對外宣傳,在外國受眾心中樹立正確客觀的中國形象,弘揚和傳達我省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推動陜西地方經濟的發展。

3.中國英語在英語教學和翻譯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中國英語教學一直倡導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但只是片面地強調目的語,卻忽略了中國自己的文化因素,導致英Z學習者學了多年英語卻無法正確地,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民族的文化。我國近年來的教學改革,更加強調中國文化的學習,而中國英語的研究則為這一改革提供了較為全面且更加正確的教學材料。當下的英語教材和課堂中應該不僅僅局限于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應當適當增加中國元素。從而在英語輸入的前提下,也能實現英語輸出,更好地體現語言、文化、思維模式等方面的交流,加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克服中國文化失語癥,促進對外宣傳和交流,遵守國家的語言政策。同時也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思想教育和講政治的有力手段,從而能夠培養更多優秀的、具備廣博的中國文化知識及熟練英語技能的英語學習者。

中國英語在陜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譯中的實踐

關于中國英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研究,實證定量的研究不多。我們從語料庫語言學的角度出發,基于中國英語語料庫,從而使中國英語的研究更具科學性、客觀性和可解釋性。本研究擬采用:文獻檢索分析、問卷和教學實驗等方法。研究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進行文獻檢索,綜合國內外文獻,包括國內文獻(涉及陜西民俗文化的書籍、報刊、廣告標識語、旅游景點、餐廳等地方的翻譯)以及國外文獻(涉及陜西民俗文化的書籍、報刊等)進行綜合、對比分析;第二階段進行問卷調查及教學試驗:運用不同方法(采用中國英語或其他方法)翻譯陜西民俗文化,分別請本國人和外國人選擇最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譯文。并在傳統課程教學中滲透中國英語的學習,用實驗論證不同教學方式下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得出中國英語在英語教學和翻譯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充分肯定中國英語在陜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譯中的文化傳播功能。并探討正確使用英語來表達我們當地的風土民情、文化風貌、美食美景,對陜西地區文化的傳播和陜西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推進作用。

結束語

本文從語言文化角度出發,充分肯定中國英語的文化傳播功能,將中國英語研究應用于陜西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之中,真實地傳達本地民俗文化,在樹立良好的民族形象和增進他國人民對陜西及其文化的了解的同時,帶動陜西地方經濟的發展,推動陜西地方文化從絲路經濟帶新起點“走出去”。同時,應用于高校英語教學及翻譯人才培養方面,中國英語的研究可以為同行研究者提供研究參考。

參考文獻:

[1]Bolton,Kingsley:Chinese Englishes: A Sociolinguistic Histor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葛傳常骸堵談由英譯漢問題》,《翻譯通訊》1980年第2期。

[3]黃金祺:《當肯定“西譯漢化”現象的積極面――兼論“漢化英語”的出現和發展》,《中國翻譯》1988年第1期。

[4]汪榕培:《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外語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5]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年第4期。

[6]杜瑞清、姜亞軍:《近二十年“中國英語”研究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年第1期。

[7]高一虹、許宏晨:《英語變w態度研究綜述》,《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年第6期。

篇7

論文關鍵詞:功能類型,新疆旅游資料,語言功能,文化信息,預期目的

 

引言

凱瑟琳娜·萊斯在其著作《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中,提出功能類型的翻譯概念,建立了一個以語言功能為基礎,同時又兼顧諸多非語言因素和其他主觀因素的翻譯批評理論[1]。筆者將從萊斯的功能文本類型學出發,探討新疆旅游資料文本的特征、功能及其有效的翻譯方法。

一.萊斯的功能類型學

功能派的創始人萊斯在1971提出文本的功能類型學,通過研究原文和譯文在功能方面的關系,來評定譯者的翻譯行為。萊斯認為,文本的功能類型分類有助于譯者更深刻把握交際功能的語言標記和功能翻譯單位。根據她的功能類型學,文本大致可以分為信息型、表達型和操作型。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和特點是讓讀者現實世界的事物和現象,傳達信息、知識、觀點等,交際的重點是內容或話題;表達型文本注重文本的藝術形式和美感,多數文學文本都屬于表達型文本,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破壞原文本的美感,譯文要有與原文本類似的藝術形式;操作型文本的目的是誘導讀者某種行為反應,感染讀者并使其產生行動,該文本類型的目的是要達到某種言外效果,而文本的內容和文體都是為這一明確目的服務的[2]。

二.旅游資料文本分析及新疆旅游資料的特點

大部分文本都是以某種功能為主,而又兼具其他兩種功能,很少有純信息、純表達或是純操作功能的。因而,譯者首先應該明確擬譯文本的主要功能及輔助功能預期目的,然后再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旅游文本是一種應用文體,形式多樣、摘要目的是希望能感染讀者,引發其行動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因而,可以說旅游資料屬于操作型文本,讀者是核心,誘導讀者旅游是目的。

新疆是少數民族地區,共有47個少數民族。各個民族(回族除外)均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并保留著自己的飲食生活習慣小論文。新疆旅游資料豐富,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其中很多地名都來自少數民族語言。例如,吐魯番(Turpan)、庫爾勒 (Korla) 、喀什 (Kashgar) 、克拉瑪依(Karamay)等地名都來自維吾爾語,而烏魯木齊Urumqi, 博爾塔拉Bortala,巴音郭楞Bayingoleng則是源于蒙古語。新疆旅游資料文化信息密集,譯者不僅要熟知新疆各民族風俗習慣,還要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知識和文化背景,才能有效傳遞旅游信息。

三.新疆旅游資料的功能翻譯策略

旅游翻譯具有濃厚的跨文化交際性質,其功能也非常明確,即關鍵詞累贅、語義啰嗦是一種忌諱。這樣,在旅游翻譯中,譯者就不得不注意這樣的語言形式差異,根據語言文本的特點及功能,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與方式,以信息傳播為焦點,以強調交際效果為目的,盡可能地突出譯文的語言性、社會性、文化性及時空性等諸多元素。

3.1.借詞音譯+釋義

新疆旅游資料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詞。文化詞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的事物和概念,在另一文化中沒有,從而在翻譯中形成一種詞匯空缺[4]。比如,維吾爾民族特有的民間舞蹈納孜庫姆舞和麥西來甫,以及少數民族食品烤包子、油馓子、油塔子、薄皮包子、拉條子等,都會在翻譯時造成詞匯意義的不對等,甚至是空缺。因而,在翻譯此類文化詞時,可用借詞音譯的辦法,即借用該詞少數民族語中的發音,拼寫成英文單詞。如少數民族食物“抓飯”則借用維吾爾語的發音,音譯成pilaf。在借詞音譯給目的語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時,譯者應適當解釋該類文化詞的意思,添加一些相關知識和背景資料,易于讀者理解并增添興趣。例如:

當暮色降臨, 夜市便像變戲法似的在街道兩旁涌現預期目的,香噴噴的味道在華燈晚風下陣陣飄來,叫人口水直流。一路走去,只見羊肉串、烤包子、抓飯、涼皮子,還有炸魚、炒螺絲??各式小吃都獨具特色[5]。

At dusk, when night markets emerge magically on the bothsides of a street,scented smell wafts with gentle breeze,making one’s mouth watery.A great variety of foodare served here ranging from Shish Kebab,samsar(Uygur baked dumpling),pilaf and cooled glutennoodle to fried fish.

(fromTour Around Xinjiang)

譯文中,譯者在翻譯“烤包子”借助維吾爾語的發音,將其音譯為“samsar”并補充說明了它的含義,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的特色食物。

3.2修辭性刪減

如上所述,漢語的旅游文本多使用四字結構和華麗辭藻來渲染景區怡人的景色,或引用詩詞以營造詩情畫意的氛圍。而英語的旅游文本力求語言樸實、自然以忠實再現景物。由于漢英的旅游文本的風格差異和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翻譯新疆旅游文本時適當刪減某些詞句也是必要的。

至唐代在烏魯木齊一帶設置了輪臺縣,隸屬于庭州,建成了西域重鎮輪臺縣城,其遺址很有可能就是陸游詩“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中的輪臺城,即今烏市市郊的烏拉泊故城遺址。

Governmentof Tang Dynasty(618-907) establishedLuntai County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ingzhou prefecture and its site isprobably present day’s Ulabo Ancient City Ruins mentioned as Luntai Town inLuyou’s poem.(from Tour Around Xinjiang)

譯者若是按照原文直譯的話,譯文反而會顯得拖沓,不易接受。刪減了陸游的詩句,留下主要信息,譯文更簡潔而流暢,實現中西旅游文本的功能對等。

再看一個例子:

葡萄溝位于吐魯番市東北火焰山中。在濃蔭密織,綠葉蔥蘢的葡萄架下坐定, 只見串串晶瑩剔透、青翠欲滴, 盡情地品嘗著清爽可口、甘甜昧美果汁,頓覺暑氣全消小論文。

The Grape Valley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Flaming Mountains,the northeast part of Turpan-City.Settling yourselves underthe grape trellis overgrown with green leaves.you will catch sight of greenpearl—like grapes bunches after bunches.As you

enjoyeating such refreshing honey fruit juice, you’ll relieve yourselves from heat.

漢語原文文學性強,講究對偶,四字結構的使用產生好的修辭效果。然而,翻譯不當,這些華麗的四字成語便成了贅詞。例文的英譯沒有受原文修辭的限制,讀起來流暢自然。

3.3類比或轉譯

為了讓外國讀者能對陌生的旅游地點產生親近感,拉近他們與中國文化的距離,我們常常使用類比或轉譯的方法,即把漢語旅游資料中的有關內容轉化為外國游客熟悉的同類內容。比如,向外國游客介紹含鹽量很高的鹽湖時,可以將其譯為“Chinese Dead Sea”;介紹新疆的喀納斯時,不少導游形容它為“Switzerland in Xinjiang”。另外預期目的,在介紹新疆時,很多資料都提到“新疆面積166萬多平方公里”,并將其譯為“The area of Xinjiang isover 1.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筆者認為,讀者對這個巨大的數字沒有直觀的概念,導游在介紹該信息時,不妨靈活地添一句“almost the same as Alaska”或“three times larger thanFrance”等,以便給外國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四.結語

功能翻譯理論中無論是目的論,還是文本功能分類說,其都強調著譯文的交際效果,以及翻譯策略要變通的理念。為了達到目的,單一的策略明顯是不可能的。不同的文本,采用的翻譯策略也固然是不同的,這就很好的吻合了旅游翻譯中強調譯文召喚功能與旅游翻譯資料中資料內容跨學科、跨文化、跨心理的綜合性需求,這是譯者所要直面的難度[6]。要跨越這個難度,譯者除了在英漢雙語表達上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對中外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外,求助于翻譯理論,尤其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譯者只有以翻譯理論為指導,靈活、變通地認真實踐,譯文的形式多樣性、表意忠實性及可接受的廣泛性才會出現,譯文的功能才會得以產生。旅游翻譯應該是靈活,是在追求旅游資源文化傳播最大化的目的下的一個動態順應翻譯。

參考文獻

[1].KatharinaReiss.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白藍.從功能翻譯論視角談張家界資料英譯[J]. 中國科技翻譯,2010(3):45-48.

[3]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2: 126.

[4]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420.

[5]玫影.新疆游[M]. 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0:27.

[6]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94.

篇8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收稿日期:2013-06-02

作者簡介:劉丹(1982- ),女,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學科名稱一直飽受爭議,這個名稱剛出現時是指“對外國人進行的漢語教學”。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都可以稱為“對外漢語教學”。近年,國內許多高校紛紛跨入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人才的行列,涉及的教學范圍從本科生到碩士研究生,教學涵蓋了從培養對外漢語教師儲備力量到為不同需求的外國人打造漢語課程。伴隨著這樣的轉變,“對外漢語教學”的范圍就顯得更為狹窄。因此,一個新的名稱隨之孕育而生——漢語國際教育。

崔希亮將這兩個名稱做了如下的區分:“今天我們通常用‘對外漢語教學’來指稱‘在國內對來華留學生進行的漢語教學’,用‘漢語國際教育’指稱‘在海外把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學’?!彪m然這里用“國內”和“海外”的地域差別區分了兩者,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把關注點投向中國。漢語國際推廣作為國家外交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已把“國內”和“海外”融在了一起。由此來看,“對外漢語教學”正在慢慢褪去青澀而日趨成熟,成為帶著國際化標志的“漢語國際推廣”。那么,如何讓正在接受專業基礎知識教育的本科生“走出去”,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實現為用而學、學以致用,無疑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當前應該思考的首要問題。

一、“走出去”在高校中所面臨的問題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國際漢語教育”,從學科發展的歷程看,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學科基礎是語言教學。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漢語國際推廣具有展現國家外交戰略新思維的含義,是國家對外交流與合作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而對外漢語教學從比較單純的語言教學活動,轉變為以國家外交戰略為依托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

我國漢語國際教育“走出去”的一個重大標志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但具體到某所高校,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們“走出去”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學能力、語言教學和語言應用能力偏低等。先從本科階段的學生專業知識水平來說,學生的知識體系正處于構建階段,自身的漢語知識和文化修養既需要大量的學習時間,又需要專業教師的悉心指導。從學生的教學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來看,在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生面對的是國際化的環境,需要具備優秀的教學和語言運用能力,但教學水平的提升和教學經驗的積累,是建立在教學理論知識基礎之上的實踐環節,絕不是坐在課堂里聽了課就能夠有成效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不斷地學習與應用,但在校本科生的語言學習往往需要教師的督促與指導,而學生對語言的應用又離不開自身的實踐。因此,如果學生在漢語基礎不扎實、漢語教學能力不強、教學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就盲目地“走出去”,往往會帶來既浪費時間又收獲不多的后果。面對這一現實,許多高校會選擇“3+1”或“2+2”的模式來兼顧教學與實踐兩個環節。這樣的設計有其優勢,可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受到質疑的就是學生的能力:一方面,他們是否能夠在沒有專業教師指導的情況下有序學習;另一方面,他們是否能夠在課堂里順利完成教學工作。其次,這樣的學習模式顯而易見地會受到學生經濟承受能力的制約。再次,建立在學生專業基礎不扎實前提下的匆忙“走出去”,是否會使大多數人淪入“自身學不到,別人教不了”的尷尬境地?

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一項國際教育計劃,在更廣闊的領域上搭建起中外文化合作交流的平臺,為更多想要了解中國的外國人創造學習漢語的條件并提供學習機會。對外漢語教師通過傳播中華文化,一方面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進中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針對高校面臨的實際問題和“走出去”戰略的落實,我們應該依照專業的自身特點來為這些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儲備人才的本科生量身打造專業實踐途徑,既能夠讓他們在學習期間打牢基礎,又能夠讓他們在畢業后在最短時間內承擔起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現狀分析

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在專業實踐方面“走出去”所面臨的問題,全國高校進行了諸多探索,取得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同時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例如,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實踐分為三步走:第一步依托學校與廣西師范大學的合作,派遣本專業的學生去聽課;第二步為校內微格教學,本校教師為學生的指導教師,讓學生模擬教學;第三步利用本校與越南學校的合作,派遣學生出國實習。與之相比,大理學院的實踐教學另具特色,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分為三個部分:課堂觀摩教學、個別教學輔導和文化交流活動。三個部分的實踐教學成績都有客觀詳細的評分標準,成績的評定由指導教師的50%和留學生的50%構成。課堂觀摩教學仍然采用傳統的方式,在教學技能強化訓練的基礎上,實習生聽講、準備教案、說課、試講、正式上課、評課、總結,每個環節都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同樣,云南大學實踐教學方式則是以外派學生到實習基地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學生在實習期間主要教授綜合課、口語課等,同時撰寫論文、日志、教案、案例分析等。綜合以上學校所采取的實踐教學方法,我們不難看到,各高校均著眼于以學生學習即將結束時的“走出去”實習,以專業實習的方式取代全部的實踐教學,而未能將漢語國際教育的實踐環節貫穿于學生四年的教學全過程。因此,實現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不能僅將眼光放在“走出去”上,還應該從基地建設、實踐教學模式建構以及實踐教學的監控測評方式等方面入手,在本科生四年學習中貫穿始終,從而實現以國內外實習環境為基地的包含著感知性實習、提高性實習和專業性實習的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

三、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思考與探索

1.建立基地,用好基地

建立基地是實現實踐教學的基礎。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來說,建立穩固的、能真正為學生提供實踐條件的實踐教學基地離不開與國外的學校和文化傳播機構建立國際合作交流關系。因此,要注意從學生的養成教育、學習需求、學科實踐能力的培養出發,利用實習基地的人才資源、環境資源和工作平臺,努力使學生四年的學習自始至終與實踐教學掛鉤,從而促成教學活動與實踐教學基地緊密聯系的良好關系。

筆者所在的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就嘗試由實習基地員工直接參與教學和由學生分階段、分方向深入實習基地的“請進來、走出去”的實踐教學方式。所謂“請進來”,即請實習基地負責人及員工深入課堂進行教學、與教師共同開展教學方法和教學改革的研討。例如:以專題講座的形式,邀請實習基地的教師、負責人、員工,通過講述自己的求學經歷和創業實績,進行專業思想和學習方法、學習意志的教育。而“走出去”,則是借助與國外學校的合作,讓學生走出校門和國門,到這些學校進行實習、短期互訪,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對當地學生進行漢語和中華文化的教學,同時又能夠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充分體會和學習外國文化。

2.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

國際漢語教育專業與其他專業尤其是與理科專業相比,特征鮮明的實踐教學課很少,如實驗課等。因此,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以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需要結合專業特點,用心思考,建構與專業特點相吻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對此,從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出發,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便成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落實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專業建設之必須。在這方面,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采取結合生源、專業課程、就業去向三方面,緊扣專業培養目標,以“一個中心,四個板塊,四項結合”為主體思路所構建的能體現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這里,“一個中心”,即以培養綜合應用型創新人才為中心;“四個板塊”,即理論課實踐教學、專業課實踐教學、英語應用能力實踐教學、畢業實習實踐教學;“四項結合”,即理論講授與課內外實訓相結合,校內實習與基地實習相結合,國內實習與國外實習相結合,畢業實習與學生就業相結合。

對于專業實習實踐教學,學校將校內實習與校外實習、國內實習與國外實習相結合,制訂了詳細的實習計劃,制作了實踐教學手冊,全程記錄學生的實習情況和成績。每個學生都在進入實踐教學基地前接受明確的實習任務,實習結束后提交相關的實習報告和工作記錄。在完成專業實習實踐任務的階段,采用了“請進校門,走出國門”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國際漢語教學環境。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制訂了統一的實習計劃和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組組織教學,通過學生團隊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規定的漢語教學任務。這一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對外國人進行漢語教學的實習體驗,實現了學生專業實習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漢語教學”。

3.抓好測評工作,重在實踐效果

抓好測評工作是檢驗實踐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測評方式的探索也是漢語國際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的內容之一。關于這一點,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效果已經作出了證明。那么,怎樣的測評最科學、最適用?該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對實踐教學的測評方式不失為一種借鑒。其具體做法是:第一,堅持“八個關注”,即對理論教學實踐環節,關注基礎課的訓練落實,關注雙語課的雙語教學落實;對實習課的教學實踐,關注教學計劃的落實,關注教學內容的落實,關注文化展示的落實;對英語實踐課,關注專業英語運用與實踐課程四大板塊的訓練落實,關注英漢翻譯四個結合中學生活動環節的落實,關注學生第二課堂參與的落實。第二,測評標準的監控,要求各實踐教學課程制定具體的測評標準,并在實施中加以修改和完善。第三,以學院統一要求和規范為指導,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年度畢業論文管理操作性文件的擬定與執行,實現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統籌安排和具體操作性的統一。

總之,“對外漢語教學”要立足于“請進來”,“漢語國際教育”要立足于“走出去”,這兩條路線同時推進、相得益彰,應是可供當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嘗試的教學改革思路。

參考文獻:

[1]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與展望[J].語言文字應用,2010,(2).

[2]李毅.漢語國際推廣與我國國際教育的發展[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12).

[3]張如梅.對外漢語專業實踐教學的多模式探索——以大理學院為例[J].大理學院學報,2010,(11).

[4]吳應輝.國際漢語教學學科建設及漢語國際傳播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0,(8).

[5]原新梅.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的思考[J].語言教學研究,2007,(12).

[6]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篇9

[關鍵詞] 漢語推廣;文化傳播;多元文化

[中圖分類號] G260.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3)02—0105—05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世界被濃縮為一個“地球村”,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日益頻繁。語言作為人類表達觀念和思想的工具,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的最直接、最明確也最有效的方式,積極推動本國語言的對外發展,已成為許多國家提升國際影響力、促進多方交流和實施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語言的對外推廣,其影響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發展,語言所帶來的文化傳播,其價值更為人所關注。漢語作為世界上最古老、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在國際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漢語的國際推廣不能僅靠語言的單純傳播,只有當我們自覺地用文化的魅力帶動漢語的推廣,才能真正實現語言和文化的強盛,在世界上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 滲透與合融:全球化背景下

語言與文化的發展趨勢

資本主義的世界擴張和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全球化發展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社會浪潮,它波及政治、經濟、文化等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是世界各國建立在金融和生產一體化基礎上的社會同質化過程。目前雖然還沒有一個普遍認同的全球化定義,也沒有形成統一有效的全球化模式,但全球化趨勢正不斷推進且不可逆轉,已是不爭的事實?!斑^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1]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當中,顯示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文化的交流過程中,各個國家都試圖通過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而獲得更多的國家利益,文化已成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標志。按照美國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意識形態和文化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集中歸納為文化影響力、意識形態影響力、制度安排上的影響力和外交事務中的影響力。”[2]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高低,取決于該國在國際社會所獲得的文化認同感和影響力的大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播能力是體現國家整體實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之一,能否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傳播自己的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發展與推進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一個國家通過其優秀文化展示自身文明成果的重要機會。因此,當今世界各國,無不注意其民族文化的傳播,努力開拓和豐富其文化傳播途徑。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的推廣不可避免地進行著文化的傳播,借助民族語言來推廣本國文化,已成為很多國家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不二選擇,有的甚至把推廣本國語言和文化列入國家的外交政策和文化政策之中,如“法國主要語言推廣機構法語聯盟在語言推廣中將文化作為最主要的語言推廣特征,其主要宗旨是傳播法語,弘揚法國文化,并在138個國家設立了分支機構1140余個。英國文化委員會目前在全球有230個分支機構和138個教學中心,其宗旨是推廣對外英語教學,增進外國對英國文化的了解,推廣英國的價值觀念。德國的‘歌德學院’在76個國家設立了分校,是德國最大的德語傳播和推廣機構,其宗旨與目標是促進國外的德語語言教學,增進與各國的文化交流”[3]。語言文化軟實力能夠于無形中影響他國意愿和決策,因此,當今世界各國才會不遺余力地向外推廣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語言文化傳播的事實也表明:語言文化的推廣程度與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是相輔相成、相互推動的。一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得以廣泛傳播,首先要以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的發展為前提,而當一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在更為廣泛的領域得以使用和接受,又會對這個國家的后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并且持續不斷、長期存在。

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3年第2期唐智芳:漢語國際推廣與中國文化傳播

利用漢語的對外推廣傳播中國文化,有助于中國與其他各國的文化溝通,有助于增進世界各國對我們的了解,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同時,還能提升我國語言文化軟實力,保障國家文化安全。因此,中國在向世界推廣漢語的時候,就不能僅僅把它當做工具來介紹,還要承擔起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的使命。我們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在語言的推廣中自覺傳播中國文化,以中華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蘊為支撐,保持和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價值,使千古厚積的東方智慧在人類文明中保持自己的一份精彩。也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和滿足世界各國急速增長的漢語需求和學習熱情,加強和增進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合作和文化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漢語的國際推廣和文化傳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和標尺。

二機遇與挑戰:漢語國際

推廣中的現實狀況

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力量,它是一種內隱的文化競爭力。當中國成為世界發展越來越強大的參與力量,在國際社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的時候,漢語語言已成為展示中國悠久文化和當展成就的重要媒介,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散發出迷人的光彩。據報道,目前全世界有109個國家、3000多所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課程,世界各國學習漢語的人數,很多國家以50%甚至翻番的速度增長,全世界現在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經超過了4000萬。據統計,截止至2010年底,國家漢辦已在9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孔子學院322所,孔子課堂369個,全年向110多個國家和地區選派了6000多位漢語教師和志愿者。[4]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國正以其良好的發展態勢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吸引著全世界關注的目光,漢語國際推廣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在這樣的時展背景下,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大力支持漢語走向世界,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為中國的發展贏得更大的空間。將漢語的推廣與中國文化的傳播有機融合,適時調整語言推廣策略,建立以語言知識掌握和語用能力提升為淺層目標、以文化傳播為深層目標的發展機制,大力提升漢語在世界語言體系中的國際競爭力,培養欣賞和認同中國文化并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力量。正如國家漢語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許琳所說:“海外通過漢語學習中國文化、了解當代中國的需求十分迫切。‘孔子學院’已成為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5]文化價值在漢語推廣中的彰顯,能使語言獲得更深入、更持久的發展動力。我們理應為廣大漢語學習者搭建一個語言和文化交流的平臺,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度內涵和文化精髓,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提高他們對中國文化的鑒賞能力。這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必然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韓國文化觀光部部長曾說:19世紀是軍事征服世界的世紀;20世紀是經濟發展的世紀;21世紀是以文化建立新時代的世紀。重估中國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弘揚中國優秀文化,振興中國文化在當今世界的地位,這不僅僅是文化教育領域的事情,更是關乎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大計。

然而遺憾的是,漢語推廣和中國文化的傳播還遠未達到應有的地步。盡管在世界上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將近4000萬,并且漢語還是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但它在國際重要交際領域的使用還十分有限,很多地區性或國際性的組織、會議真正使用漢語的并不多。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也并非我們想象的那么樂觀,不少外國人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陌生和誤解也讓我們感到痛心。在不少外國人眼中,中國是廉價和劣質商品的制造工廠,是一個古老而落后的東方奇特大國。當我們以無比包容的心態了解和熟悉外國文化時,卻發現很多國家的人民對我們的社會和文化還知之甚少,加上一些西方國家因意識形態問題在輿論上對中國的歪曲以及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很多外國普通民眾難以正確了解和認識真實的中國,2008年倫敦等地抗議奧運火炬傳遞事件以及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的不實報道就是文化偏見的證明。這背后固然有利益的博弈,但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無疑也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作為漢語使用的主體,漢語在本國的狀況也讓人擔憂。全民對英語的追捧和對母語的漠視形成鮮明對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通過傳播語言、輸出文化產品等方式,對中國本土文化造成嚴重沖擊,并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國民心理,漢語和漢文化可以說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因此,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在西方文化的強勢推進下,如何推廣本國語言和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語言推廣中,如果我們對漢語中蘊涵的珍貴文化遺產視而不見,就會割斷文化傳承的根,使歷代創造的文化精粹趨于滅亡。莊子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睔v史不能割斷,文化無法終結,漢語積淀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精髓,漢語傳播不能中斷,中國文化也不容抹殺。

三自信與自?。褐袊幕l展中的應有心態

當今世界是一個多民族共存和發展的世界,社會群體存在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的多元發展。人類之所以能夠持久不斷地發展,就在于各個民族文化間彼此吸收、揚棄?!叭藗兯鶆撛觳⒓木悠溟g的文化傳統不僅有著各自的內在豐富多樣性,而且相互間各具千秋、難以歸一。但多樣差異和多元互競本身并不是人類文明的災難和悲劇,相反,正是因為這些差異多樣和多元互競,構成了人類文明的真正源泉和動力,創造出了人類的偉大文化和偉大人類?!盵6]文化的多元發展為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互惠互利創造了條件,各種文化在彼此借鑒吸收、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人類文化景觀,各種不同文化模式之間的交流、溝通和互動,構成了人類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正如先生所說,“保持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與文化特性,就如保護瀕臨絕滅的稀有種屬一樣,是為了人類全體文化的永續存在而保存。”[7]文化的多樣性為文化發展提供了選擇的空間,人類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越豐富,人們可供選擇的余地就越廣,文化創新的可能性也越大。

中國擁有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和社會實踐所累積下來的獨特觀念和方式,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然而自19世紀以來,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自身文化的衰敗,一些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與現代化進程格格不入,因而很多豐富的文化資源被邊緣化,甚至被拋棄。真是這樣嗎?當今世界上多個組織、團體討論的全球倫理基本原則,有人認為歸結起來實際上就是我們儒家文化中的“仁道原則”和“恕道原則”;當西方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威脅時,中國文化所強調的“天人合一”顯現出無與倫比的成熟文化心態;中國文化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民胞物與”、“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葍r值觀念與西方“毫無節制的生活最快樂”、“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人即地獄”等個人利己主義的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中國文化中的“天時、地利、人和”等思想,在今天依然閃爍著光芒,無論是國家治理還是個人治學、理財、管理、謀生,都可以從中發現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的思想……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先哲留下的一份厚重遺產,它凝結積累著民族的智慧,是全體中華民族創造的結晶。它也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在多元文化的現實社會關系中,被視為具有普遍性意義的“金科玉律”。瑞典漢學家馬悅然說過:“我覺得當代中國人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中國的文化不是最古老的文化,卻是世界上唯一三千年綿延下來一直沒有割斷的文化,中國人應該有一種自信以及對文化的驕傲?!F在中國人都為自己的經濟發展成就而驕傲,我希望有一天,中國也同時為自己的新的文化成就而驕傲?!盵8]一個民族只有對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自信心和自豪感,才會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保持自己獨具的民族特色。我們應當以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為基礎,以多種文化包容并蓄的態度,充分利用好漢語國際推廣這個平臺,自覺地向世界其他國家和人民介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特有的方式去弘揚本民族的文化,我們應當有這樣的文化自信!

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任何民族文化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中華文化也是如此。中華文化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擁有許多優秀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負面的東西,而且,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差異,也注定不可能將古代文化全盤照搬于當代社會。因此,我們也必須具有自省的意識,從理性的角度來審視傳統文化,清醒地認識到民族文化的缺點,消解中華文化負面因素的產生機制,沖破傳統文化的歷史局限性,實現民族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這種自省,是要從中華文化的龐大體系中,過濾出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的“糟粕”,改造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的傳統,發揚具有普適意義的價值標準。因此,“中國文化重建的問題實際上可以歸結為中國傳統的基本價值與中心觀念在現代化要求下如何調整和轉化的問題?!盵9]當我們以文化整合的全局性戰略眼光,以中國文化的博襟與犀利眼光看待自己的文化傳統,并汲取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化的精髓,就能融鑄新型文化體系的內在價值,提升民族文化的精神生命,實現民族文化的理性復興。

四對比與對話:漢語國際推廣中

的中國文化傳播出路

語言可以學習,也可以習得,而文化的接受不僅僅是學出來的,它更傾向于是一個內化的過程。對學習漢語的外國人而言,其母語文化有如血液一般深入骨髓,異質文化的習得卻要翻越萬水千山障礙重重,如果泛泛地對他們灌輸文化內容,是很難真正消化的。因此,傳播中國文化,不能一廂情愿地將我們的文化強加于人,而應當是推己及人地將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要素滲透到語言推廣中,通過文化對比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交流,彰顯出中國文化的特質。

有比較才有鑒別,這是普遍運用于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的方法。文化學的常識告訴我們,我們要了解任何文化(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都必須將它放到與其他文化的關系和對照中去認識,否則我們就有可能把那些僅僅屬于某個特定社會的價值和習俗當作人類普遍的信念和行為規范。文化的傳播也是如此,只有通過對文化現象的大量的、系統的、科學的對比分析,才能揭示出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異同,從而讓其他文化群體更準確地把握中國文化的特質,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沖擊。很多時候,文化上的沖突緣于我們對文化差異的忽略,如:中國人認為是很容易理解的,外國人卻不明白;中國人認為寓意深刻,而外國人覺得可笑;中國人認為天經地義合情合理,外國人認為不合法;中國人認為是真善美,外國人不以為然。在文化傳播中進行文化對比,如果這兩種文化之間具有較大的相似性,那么就更容易讓這個文化群體的人員所親近,獲得他們的認同;如果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那么也可以讓他們加以區別,使之理解文化的多樣化存在,正確看待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10,11]

通過文化對比,我們可以尋找和探求不同文化之間的共性。大體說來,人類的思維還是具有較大的共性,人們對自然界和社會看法也大體相似,因此即使是完全不同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化也會有許多共通之處,這為文化的交流創造了前提[12]。如在漢語中我們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的諺語,英語中雖沒有完全等同的說法,但是也有句諺語是“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每個賣罐子的人都夸自己的罐子好),可見二者對同一觀點的表述雖然不同,但反映的文化觀念卻如出一轍。這些文化共通現象在漢語國際推廣和中國文化傳播中具有明顯的輔助作用,為理解兩種不同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文化對比,更重要的是消弭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正如Eco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的那樣:“了解別人并非意味著去指明他們和我們相似,而是去理解和尊重他們和我們的差異?!盵13]每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獨特的一面,形成自己約定俗成的文化習慣,如果學習一門語言及其文化的過程中,不了解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別,盲目地以某一文化思維慣性去理解和行動,就會產生交際的障礙和行為的失當。因此在漢語國際推廣中要加強文化差異的比較,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文化和本族文化之間的異同,給他們提供一個了解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機會,學會包容和尊重異國文化和風俗。在比較中,我們要克服片面的、模式化的、狹隘的“文化定型”論,不能為了塑造不同文化之間的對比性,有意識地將兩種文化之間的特征進行夸張、扭曲,這樣學生便會進入一種偽文化攝取的循環中。[13]很多時候,困擾學習者的并不是兩種文化本身的差異,而是他們想象中的文化和現實中的文化所形成的強烈反差造成的沖擊。文化是有動感特質的,有變化的,文化的傳播也應當與時俱進,抓住典型特征加以比較,以更客觀、更理性的心態批判性地接受外來文化,分析鑒別不同文化所體現的差異,盡量避免以流于淺表的文化形式、非此即彼的狹隘思維方式忽略豐富的文化內涵、簡化復雜的文化現象的傾向。

鐘啟泉先生認為,“對話是在社會關系之中,通過內心世界的交際,相互合作,創造著對話對象與對話內容的,而這又取決于社會關系的性質?!?[14]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漢語國際推廣本身就是一個文化過程,是一種以文化為內容和方式展開對話的過程。對話是以民主、平等、理解、寬容為前提的,它是一種狀態的存在,而不單純是一種交流的手段。沒有民主、平等、理解和寬容,就無所謂對話。漢語國際推廣是多元文化互動的過程,在推廣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作為擁有各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在溝通中進行心靈的碰撞,從而提供了“發現世界”、“發現自我”乃至“相互發現”的契機,這是文化交互主體性關系的一種表現。 [15]在這里,文化不是一種灌輸式的“蓄意行為”,而是對話精神的指導下,保持一種精神性的平等和雙向交流的關系。在對話的氛圍中,不同文化群體都能自由地發表各自的看法,實現精神上的平等相遇。

在漢語國際推廣這樣一個跨文化的特殊場合中,文化對話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充盈著理解、尊重、包容、平等和自由的對話,才能真正實現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相互理解。任何一種文化能夠在世界上得以長期發展必有其獨特的優點和長處,都能為人類提供有價值的資源。 [16]各種文化都應該在和其他文化的交往中,兼容并蓄,取長補短,在吸收、改造中創新文化,以適應全球化發展和文化多元的需求。以理解尊重為原則,在平等的基礎上對話和交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比較中加以鑒別,在互動中得以發展,這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以多元文化觀為價值取向,在幫助其他文化群體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同時享有本民族應有的文化尊重,才能幫助他們建立平等、包容、尊重的文化觀,也更容易實現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張西平.簡論孔子學院的軟實力功能[J].世界漢語教學,2007,(3):25-27.

[3]劉巍,高艷蓉.西方國家語言推廣的成功經驗及啟示[EB/OL]人民網.

[5]吳晶,呂諾.2006:孔子學院成為中國“軟實力”的最亮品牌.[EB/OL]新華網.

[9]余英時.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430.

[10]李向農,賈益民.對外漢語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與學科之辨[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21-25.

[11]許嘉路,石侵.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熱點問題的訪談[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18-20.

[12]劉進才.語言共同體的建構與方言、土語的規訓[J].中國文學研究,2011,(1):68-71.

[13]馬冬虹.外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62.

[14]鐘啟泉.學科教學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7.

篇10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歸化和異化;外宣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0-0061-03

一、引言

學習外語的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表面看跨文化交際是語言間的溝通,而實際上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就是跨文化交際。不同的語言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表述習慣、遣詞造句中肯定會有差異。翻譯是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化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去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外宣翻譯是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不同的媒介對外發表和傳播。[1]它的目標讀者主要是外國的一般讀者和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臺同胞。本文中的例句大部分都摘自筆者參與翻譯的天津今晚報海外版(德文)的內容。

要想更好地掌握外宣翻譯策略,就必須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及針對差異而采取的“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有深刻的了解。囿于篇幅,本文通過對“歸化”和“異化”及其代表人物、理論基礎和二者的辯證關系的學習,主要探析在跨文化交際視域下外宣翻譯的策略。

二、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外宣翻譯策略

中西文化上的差異導致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上的明顯不同。尤其是在外宣翻譯中,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差異就顯得更為突出了。在怎樣處理外宣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的問題上,翻譯界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策略,即歸化與異化。

“歸化”是指堅持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為歸宿,要求譯者盡量滿足目的語讀者的期待,使用目的語讀者習慣的表達方式來表述原文的內容,譯文應當盡量適應、照顧到目的語的文化因素,為讀者掃除語言文化障礙。奈達是歸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對等”的概念。他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出發,把譯文讀者置于首位。其主要觀點是“譯文基本上應是源語信息最貼近的自然對等?!睂δ芜_來說,動態對等(或功能對等)的目的是譯文的表達方式應是完全自然的,并盡可能地把源語行為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2]

“歸化派”認為,文化差異必然帶來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礙,既然翻譯的主要任務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就應該消除文化障礙,所以應該以最貼近目的語的形式將源于語篇呈現給譯文讀者,使之理解起來更容易。比如在源語語篇《近在遠方》中有這樣一句話:“與其駐足,嘆咫尺即天涯,不如上路,笑看天涯亦咫尺?!币Z在形式上對仗、押韻,玩了個文字游戲,語言優美卻又通俗易懂。譯文是Ein Satz aus dem Buch "So nah in der Ferne" gef?]llt ihr sehr: es ist besser, sich selbst auf den Weg zu machen und die ganze Welt zu erleben als sich immer nur die gleiche Umgebung anzusehen. 譯文看起來普通卻達到了好的效果,因為漢德語言差異較大,在形式對等和內容對等不能兼得時,不得不舍去形式美,一方面保留內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采用了目的語讀者熟悉的表達方式,便于其理解。

韋努蒂是異化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譯”的概念。這種翻譯刻意在目的語的文本中,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異”。Venuti公開聲言,其目的是要發展一種翻譯理論與實踐,以抵御目的語文化占指導地位的趨勢,從而突出文本在語言和文化這兩方面的差異。

異化翻譯提倡譯文應當盡量保留源語的文化因素及源語語篇作者的表達習慣,主張譯文應以源語語篇的功能及原文作者的創作目的為導向,保持源語的原汁原味,要求譯者向原文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爱惢伞闭J為譯文應該“忠實”原文,應該反映出源語的文化及語言特點。此外,還要相信譯文讀者有充分的想象力和足夠的智力,能夠理解源語中與之不同的文化。比如一些存在漢語中,與漢文化和國情密切相關的詞匯在德語中是沒有對應詞的。對于此類表達方式的翻譯,一般來說要將中文原文中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因素保留并充分地傳達給目的語受眾。如“小康社會”作為一個經常出現在政論文中的術語,在德語中找不到具有相同指示意義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將其譯為“di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有時還可以采用語義再生的翻譯方法,將有的詞進行補充,如 “反腐倡廉” 翻譯成“die Bek?]mpfung der Korruption und die Redlichkeit und Rechtschaffenheit”,以便西方受眾理解和接受。

以上兩種策略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是,通過分析我們明白了,異化與歸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為交融,相輔相成?!霸趯嶋H的翻譯過程中,不可能永遠只遵循一種原則而舍棄另一種原則。在翻譯中若能恰當地采用異化與歸化這兩種方法,既讓讀者領略到異國文化,又不讓讀者不明就里,才真正達到了翻譯的目的?!盵3]

在對外宣傳文本的翻譯過程中,還經常涉及增刪、化虛為實、解釋性說明等手段,來更好地實現外宣翻譯的目的。列舉如下。

(一)增刪

由于外宣翻譯的目標受眾屬于不同的文化群體,因而在翻譯時就必須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及其差異、引起差異的原因。與同文化傳播語境相比,在外宣翻譯的跨文化傳播中,傳播內容容易出現增值解讀、減值解讀甚至異值解讀,因此對信息適當地增刪可以幫助外宣翻譯的傳播內容被等值解讀,使譯文能夠更好地傳遞源語信息,從而達到對外宣傳與交流的目的,提高傳播效果。

1.增補。翻譯時,可以通過增補信息來彌補文化信息差,以全面表_出特色詞匯的文化信息,幫助目標讀者等值解讀外宣內容。中文中經常缺少主語,源語讀者可以毫不費力的理解意思,但對于目的語讀者就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譯者通常都要將主語補充完整,如:雖然出發前在網上查過攻略,但還是沒想到道路如此艱險。有時候坡度太大,根本騎不了車,我們只好推著車一步一步往上走,因為高原缺氧,走兩步就已經氣喘吁吁,必須停下來做調整。譯文:Wir hatten vor dem Aufbruch im Internet nach Strategien gesucht, aber wir haben nicht damit gerechnet,dass die Stra?Ye so gef?]hrlich sein würde.Manchmal war der Anstieg zu stark, sodass wir gar nicht mit dem Fahrrad fahren konnten. Wir mussten Schritt für Schritt das Fahrrad den Hang hinauf schieben. Wegen dem Sauerstoffmangel der Hochebene kamen wir nach zwei Schritten schon ins keuchen und mussten stoppen, um uns anzupassen.

2.刪減。漢語中常見四字成語、重復的表達、華麗的詞藻,而目的語讀者要獲取的是核心信息,過多的重復和過多描述性語句的疊加可能會造成信息過剩,產生理解障礙,影響翻譯效果。在外宣翻譯中,對譯語做適當刪減處理是必要的。例如來自天津宣傳材料的句子:歲月流轉,城市歷經沉浮,閱盡千帆,而城市版圖上歷經百年被完好妥帖地保存下來的德式小洋樓,在如今華燈朗月映照之下,優雅依然,美麗如初。譯文:Im Laufe der Zeit erlebte die Stadt ihre H?ihen und Tiefen als auch Glück und Unglück. Dennoch blieben die H?]user im deutschen Baustil auf dem Stadtgebiet von Tianjin erhalten. Sie haben mehr als 100 Jahre durchlebt und sind trotzdem unbesch?]digt und gut gepflegt. Nun scheinen sie unter dem Licht des klaren Mondes, immer noch elegant nach wie vor und sch?in wie zu Anfang.原文中“歷經沉浮”、“閱盡千帆”意義相似,在譯文中要避免重復,而且原文中用華麗的辭藻打造出的詩般的意境在譯文中也歸于了平淡。

(二)解釋性說明

解釋性說明能較好地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帶有濃郁文化色彩的、難理解的、陌生的專有名詞和縮略部分的內容,避免外國人對中國文化表述的不理解或理解不全面。例如:在《天津人愛美食中國第一》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在天津,人們最關注的本地小吃是煎餅果子、耳朵眼炸糕、小寶栗子、果仁張、十八街麻花、老永勝包子、蜜麻花、狗不理包子、罾蹦鯉魚、熟梨糕、貼餑餑、桂發祥麻花?!比绻皇且糇g,這些食物專有名詞對于德國讀者形同天書,為了引起文化認同感,消除理解障礙,譯者要對一些概念進行解釋,比如“耳朵眼炸糕”譯成Frittierte Mehltasche mit sü?Yer Bohnenfüllung von der Art “Erduoyaner”;“小寶栗子”譯成Ger?istete Kastanien von der Art “Xiaobao”;“狗不理包子”譯成Goubuli-Baozi (ged?]mpfte gefüllte Teigtaschen); “十八街麻花”譯成frittiertes gezopftes Brandteig-Zopf von der Art “Shibajie”;等等。

(三)化虛為實

在漢語中,有些詞語、句子的表層意義十分抽象,而實際上它們負載了濃重的文化內涵。為了能夠巧妙、適當地再現原語文化信息并保證其可讀性,譯者不妨跳出原文的框框,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思考,尋找相對等值的表達,化抽象為具體。比如,翻譯旅游外宣文本時常常需要去繁就簡、化“虛”為實,以突出主要信息,使譯文既符合外國讀者的語言習慣又達到開拓潛在國際旅游市場、吸引外國游客的目的。例如介紹天津歷史的文本:

天津,成于水,固于水,亦興于水。六百年來――

九河長水以海的胸懷,構筑起這座城市最初的風骨;

連檣集萬艘的漕運盛景,揮毫出這座城市最美的畫卷;

天、海、城疊加的三重魅力,融合了多元的城市性格和特有的地域氣息。

這氣息如同陳年老酒,醇厚醉人,歷久彌香……

譯文:Tianjin kommt aus dem Wasser,liegt am Wasser und durch das Wassers wurde Tianjin zu einem prosperierenden Ort. Seit 600 Jahren―

Neun lange Flüsse haben Tianjin so weltoffen wie einen Ozean gemacht und die früheste Auspr?]gung der Stadt geschaffen;

Zehntausende majest?]tische Schiffe am Hafen malten wie mit dem Pinsel die sch?insten Bilder dieser Stadt;

Der dreifache Charme aus Himmel, Meer und Stadt verbindet sich zu dem vielf?]ltigen Charakter und der einzigartigen Ausstrahlung.

Diese Ausstrahlung ist wie ein alter Wein, der rein und mild ist und stets noch über einen berauschenden und langanhaltenden Bouquet verfügt...

漢語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充分展示了漢語景物描寫的長處,使用“胸懷”、“筑起風骨”、“揮毫”等詞語增加了文章的韻味和可讀性;而德語譯文則簡潔達煉,行文用字直觀,更符合國外讀者的欣賞習慣,從而使得外宣旅游廣告的效果更佳。

(四)改寫重組

改寫重組主要指考慮不同的文化背景,從符合譯文讀者接受期望的角度,根據具體語境υ文宣傳內容進行重新組織和調整。譯文通過改寫,把中文的主旨進行重組,較好地表達了原文的意境。例如:天津,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城市,有著最長情的守望,也上演著最動人的重逢。曾經生活在天津的德國僑民,至今仍念念不忘騎車在城市大街小巷間穿梭,在德國俱樂部里聚會,在海河上賽船的精彩生活。譯文:Tianjin ist eine Stadt voller Menschlichkeit und voller Erwartungen. Auch fanden gro?Yartige Zusammentreffen statt. Unvergessen ist bis heute das wundersch?ine Leben der einst in Tianjin lebenden Deutschen, und wie sie mit den Fahrr?]dern in den Stra?Yen der Stadt und den kleinen Gassen gem?]chlich entlang fuhren, im Deutschen Club zusammenkamen und auf dem Haihe-Flu?Y um die Wette ruderten.

三、Y語

綜上所述,歸化和異化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不分伯仲,二者服務于同一目的,即獲得最佳的翻譯效果,促進溝通且異曲同工。在外宣翻譯實踐中我們要增強文化平等對話的自覺意識,“避免不經推敲,采用西方中心的不恰當的“歸化”和文化自戀的“異化”極端;避免有悖于翻譯活動根本目的的不恰當或過于強調了翻譯實踐中的政治色彩和因素。“[4]我們還要注意在堅持外宣翻譯三貼近原則的同時,一方面充分包容外國人對中國國情的陌生和不了解,盡量掃清對外宣傳中的文化障礙,讓外國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另一方面大膽向世界推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讓中國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5]

參考文獻:

[1]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2]Nida Eugene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J.Brill,1964.

[3]何世杰.翻譯中的洋化與歸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520-523.

[4]劉雅峰.譯有所為,譯者何為?――文化全球背景下外宣翻譯及其譯者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40-142.

[5]陳衛安.歸化和異化策略在外宣翻譯工作中的應用[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159-161.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 Yong-cun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