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養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8:0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素養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化素養論文

篇1

懂法才能守法,有了烹調技術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公民社會公德水平的提高,也必須建立在知曉公德標準的基礎之上。很多人不是不守公德,而是不知道什么是公德,不知道應該怎么去作。因此,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普及公德知識意義重大。廣播、電視、電影、報刊、圖書出版等行業,應該增強自己的責任感,把社會公德知識的宣傳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通過優秀的作品去宣傳普及公德知識,公民耳濡目染都能吸納到公德常識,在行為上自然而然會趨向積極的一面,抵制消極因素。

二、制定制度,加大行政制約力度

雖然社會公德規范不是法律、法規,不能強制執行,但也需要養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適當的行政制約手段,還是十分必要的。對違公德規范的行為給予適當的行政處罰,會產生積極的推進作用!

三、樹立典型增強遵守公德的自豪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模仿是人類的天生本能,“說講十遍,不如做個樣子看一看”典型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活教材。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都應大力樹立道德模范,對諸如拾金不昧、助人為樂、愛護公共設施、見義勇為等先進人物,要大力宣傳和表彰,也可適當給予獎勵。也使人們學習有目標、行動有方向!讓廣大公民都認識到遵守社會公德是光榮的,增強遵守社會公德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四、提高公民文化修養

(一)文化修養的界定

人們對文化修養的理解,多數人把對漢語言掌握的多少、漢語言使用的靈活程度、書面語言的使用能力和技巧看做是文化修養的高低的標準,實際是把文化修養和文學修養等量齊觀了,可以說這是一種狹義文化修養的界定和理解。這是對文化修養的片面理解。其實,文化修養是指人的綜合素質,不但包括對哲學、歷史、文學、法律等等社會科學的汲取量,也包括道德修養、藝術鑒賞能力,還包括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乃至包括、情感世界。文化修養是認知世界、感悟世界、創造生活、駕馭生活的綜合素質。

(二)提高公民文化修養的意義

公民文化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智力水平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公民文化修養的提高,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能否強盛的基礎所在。從最基礎生活增面,公民的文化修養水平關涉到每個公民的生活質量。沒有好的文化修養的公民,生活是單純的,是純粹物質的享受,領略不到精神享受的愉悅,不會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提高公民文化修養的途徑

1.擴大義務教育范圍和年限

公民文化修養的提高,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公民獲取知識提高文化修養最為系統的途徑。但我國目前依然有大量的失學兒童,新的文盲群體還在不斷生成。這一現象嚴重地降低了中國公民的整體文化修養水平。因此,繼續擴大義務教育的范圍,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才會加速公民整體文化修養的提高。2.加強各類媒體宣介力度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各類媒體軟硬件設施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覆蓋面和傳播能力不斷擴大和增強。這為宣傳和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因此,各類媒體應該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開設專題版塊和欄目,有意識、有計劃、有規律地加大科學文化知識的宣介。

3.大力構建新型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平臺

除了傳統媒體,新的宣傳載體不斷出現,要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新的載體,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工作。比如互聯網,是當代最有活力的信息傳播渠道,通過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團體,組織各種形式的知識講座。支持、引導、指導廣大網民建立各類知識的交流QQ群。又比如戶外電子屏幕,都可充分利用起來,制作播放短小精悍的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短片。

4.創新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形式

不同受眾群體,都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不同的是人生閱歷,對各類知識的吸取,都有著不同的喜好方式。因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形式也要多元化。要大力提倡和推動創新活動。比如發揮各類科研機構、各類社會團體、演出團體的作用,組織文化進軍營、進社區、進廠礦等活動。以各類受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

5.舉辦各類科學文化知識競賽

政府應劃撥資金,支持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團體積極組織各類知識競賽,獎勵優秀者,提高公民的自覺學習意識。各類競賽活動要避免形式主義,避免作秀,更要避免搞成專家型的知識競賽。要根據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組織競賽活動。

6.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取長補短

篇2

外語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交際能力,英語教學亦是如此。而英語教師從事語言教學的同時,在文化的傳播中更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隊伍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只有教師自身具備高層次的文化素養,才能將學生引領到更高的文化素養境界中。因此,教師必須首先具備多元文化意識,不斷“充電”,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異國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社會生活等,洞悉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關注當今國際社會文化現象的不斷更迭,自覺形成對多元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才能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引導。同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與網絡資源,更新教材內的陳舊信息,及時補入與時代和社會相符的最新內容,將最“新鮮”的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如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英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新西蘭總理高呼民眾預公投更換國旗等,可根據學生的實際開展適當的教學研討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對文化信息的熱情和自主學習意識,主觀能動地進行文化熏陶,增強文化素養。

2.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

在文化信息的認知及傳遞過程中,除了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固有內容之外,教師還要及時通過多種渠道開發文化學習資源??赏ㄟ^外文歌曲、音樂、雜志、報紙、歌劇、電影、紀錄片、網站等資源,在引導學生了解異國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之外,引領學生領略異國多元文化的獨特風情,如新西蘭毛利文化的觸鼻禮、哈卡戰舞,印度絢麗的紗麗,蘇格蘭高地的“格子控”,墨西哥的玉米情結,南美洲瑪雅文明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聲像資料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制作符合學生和教學實際的多媒體課件,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同時,加大文化信息量,增強文化信息學習的趣味性、時代性和交互性,將學習渠道擴寬,將文化教學多層面地有效地滲透到語言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言交際的實際運用能力。

3.構建文化課程群,優化教學模式

《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指出,高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應是著眼于培養出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因此,各高校除了開設英語專業基礎及技能課外,還開設了諸如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短篇小說選讀、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西方社會與文化概論等課程。這幾門課課程,涵蓋了英、美等幾個主要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習俗等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彼此滲透。因此,高校英語專業應開展課程群建設,優化教學資源,增強課程間的層次性和知識的遞進性[1]。同時,改變目前很多教師各自為戰的單一、松散性的課程建設狀況,進行學科之間的聯合,注重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優化整合相關課程,形成課程的科學完整體系,減少課程間教學內容的重復和遺漏,提高教學效率。此外,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改變陳舊的“三尺講臺一言堂”的傳統教育理念,突破單一的語言知識傳授或講解模式,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核心,啟發引導學生,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有效傳遞,結合課外網絡閱讀、小組合作等方式,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同時在課內外組織學生開展諸如歷史事件陳述、“我眼看世界”、人物再現、主題研討、展示、文化知識手抄報、情景演練、微劇、微電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同時,通過互動網絡平臺,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的交互活動。

4.接觸西方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包容意識

國家無論大小,無論歷史長短,都是人類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都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模式,不存在優劣和高低之分。文化包容,基于文化平等,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平等的觀念,反對那種對不熟悉的文化模式予以懷疑和敵對的“文化自我中心”傾向,又要反對那種“外國月亮圓”的文化自卑意識。了解異族異國文化,看到不同文化的優點,即使自身不接受,也要用一種包容的心態去理解這種文化形式的地理、歷史條件和生存空間。發揮“有容乃大”的優良民族傳統,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大量接觸具有特色的異域文化,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和探究,培養學生用新的視角了解異族異國的社會習俗和思維方式,用尊重的、開放的、寬容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

5.增強文化自覺性,培養學生的客觀批判性

篇3

筆者于2013年9月對南疆三所高校的少數民族教師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和隨機訪談。發放“南疆高校少數民族教師漢文化素養調查問卷”80份,收回有效問卷79份。近幾年,隨著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開展及高校自身對高學歷人才需求的增加,新疆各高等院校不斷加強研究生以上學歷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少數民族教師中碩士以上學位教師所占的比例也在穩步上升。從調查對象來看,少數民族教師中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達到了48%,比以往有了較大的提升。從年齡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分布在40歲以下,占到了總人數的68%,而40歲以上的教師則只占到了受訪對象的32%。由此可見,南疆高校的民族教師主要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反映出越來越多高素質高學歷的少數民族人才加入到了高校的教師隊伍,為高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文力求對南疆高校少數民族教師的漢文化知識即少數民族教師對漢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了解程度進行客觀描述。選擇對漢族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俗“很了解”或者“基本了解”的占大多數,另外仍有部分受訪者表示對漢族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俗“有些了解”或者“不了解”。由于南疆漢族人口比例低,文化背景迥異于漢文化的南疆高校的民族教師對漢族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習俗并不是完全了解?!拔渌纱蚧ⅰ钡墓适虏粌H為漢族群眾所熟知,就是在我國各少數民族中也可以說影響廣泛。調查反映出南疆高校民族教師對常見漢文名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仍有部分受訪者答錯,說明其在漢語言文學知識方面仍有欠缺。調查結果反映出,即使文化素質較高的高校民族教師,也有高達58.2%的受訪者不明白“漢族送禮時不送鬧鐘、傘的原因”,這說明部分民族教師對常見的漢族社會的文化現象不了解,對漢民族的民族心理不了解。京劇是我國的國劇,是影響最廣泛的曲藝形式。從調查情況來看,只有17.72%的受訪者正確選擇了京劇的形成年代,這反映出民族教師在漢文化藝術素養方面的欠缺。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端午節從2008年開始被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端午節文化也慢慢在少數民族中普及開來。從調查情況來看,受訪者對我國傳統的節日文化還是有一定的了解,有79%的人選擇“吃粽子”,當然也有相當數量的受訪者選擇“吃月餅”或者“吃餃子”,可見他們將端午節的文化習俗和其他傳統節日文化混淆了。儒家思想是我國兩千多年來傳統社會的主導思想,也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傳統哲學思想流派,受訪者中只有40.5%的人做出了正確選擇,由此可見民族教師對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知之甚少。對于我國古代醫藥學名著《本草綱目》的作者,受訪者中只有45.56%的人做出了正確選擇,說明民族教師對古代漢民族的傳統醫藥科技了解不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長壽”的動物有有“龜”“鶴”等,部分民族教師混淆了中華文化主要圖騰和其他長壽動物。因此受訪者中高達51.89%的人選擇了“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民族教師對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漢文化了解的缺失。詞匯是社會文化發展的一面鏡子,真實地折射出社會發展的軌跡。對漢語新詞匯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民族教師對日益發展的漢文化的跟進程度。部分教師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三、提高南疆高校民族教師漢文化素養的對策

新疆雙語教育不能僅以“提高漢語水平”作為其目標,還應將培養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觀作為雙語教育的重要任務。教育工作者應站在民族團結統一、共同繁榮以及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戰略高度,重視漢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將優秀的漢文化知識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才能強化新疆各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對國家的認同。因此,民族教師的漢文化素養是新疆雙語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雙語教育的快速和有效發展要求雙語教師必須有雙文化的知識、態度與價值觀。加強民族教師的漢文化素養要成為各高校開展教育實踐的共同任務。少數民族教師文化素養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對師德建設和校風學風的良好養成,對教師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確立,對合格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民族教師隊伍,必須不斷提高民族教師的漢文化素養。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好提高民族教師文化素養的工作。

1.堅持以先進文化為引領,強化多元文化觀教育,把加強民族教師的漢文化素養作為南疆高校文化素質建設的重要任務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七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了“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重大戰略選擇。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就是要吸收各種先進文化,大力發展多元、融合、開放的現代文化,新疆高校更應以自治區的“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為契機,統籌安排,把提高南疆高校民族教師的漢文化素養提升到加強文化認同和建設先進文化的高度。與此同時,多元文化教育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多元民族的態度和價值觀,對不同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群體的歷史與文化有充分的了解,能從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待社會的諸多問題,具有多元文化教育觀的教師,才可能發展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的課程。

2.把提高南疆高校民族教師的漢文化素養納入到對教師的培訓和繼續教育中,培養民族教師的漢文化自覺

現在在對高校民族教師進行培訓和繼續教育時,主要是考慮如何提高教師的業務技能和漢語水平。培訓內容包括學習新的教學理論、漢語水平提高培訓等。這些培訓往往忽視了對民族教師漢文化知識的培訓,忽視了民族教師漢文化素養的提高。因此,在今后此類培訓和繼續教育中要重視對民族教師漢文化素養的培養。此外,要培養少數民族教師的漢文化自覺,培養少數民族教師成為漢文化的愛好者和研究者,熱愛、熟悉和研究漢文化,自覺地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傳播漢文化。

3.完善考核機制,把教師的人文素養融入考核體系中

在對民族教師年度考核、優秀教師評選、崗位聘任等各項考核中,制定具體可操作的標準,把民族教師的漢文化素養納入到考核當中。通過一些硬性規定來促使民族教師提高漢文化素養。對上課效果好,能把科學知識與人文修養結合起來,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積極給與支持鼓勵。而對自身漢文化素質不高、照本宣科的個別教師逐步實行淘汰。

4.把好師資入口關

近幾年,南疆高校招生規模,招生專業都在擴展,對師資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每年引進的青年教師為數不少,但部分青年教師漢文化素養缺乏。因此,有必要在招聘新教師時考察一下應聘者的漢文化素養,把應聘者的漢文化素養作為一個考察指標,對于缺乏基本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民族教師不予聘用,嚴把入口關。

5.編制雙語教材時融入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

為了提高民族教師的漢文化素養,在編制雙語教材時應融入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梢栽谡Z文、歷史、音樂等課程內容中融入漢民族的風俗習慣、傳統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識。還可開設有關漢文化的專門課程,比如有關漢族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及現狀的課程。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漢文化素養,也同樣能提高授課教師的漢文化素養。

四、結語

篇4

1.1應對人才競爭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

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數量與日俱增,各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即不僅要求專業高技能,而對非專業技能的人文素養要求也越來越看重。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3年的企業評教反饋中顯示,企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職業素質要求,以10分為滿分,排在前幾位的依次是團隊精神(9.4)、誠實守信(9.2)、敬業勤奮(9.2)、溝通能力(9.2)和學習能力(9.2)。這些職業素質無不是人文素養的具體體現和實質所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則會有高尚的精神情操、豐富的人文情懷和崇高的道德責任感,并可化為精神力量而成為解決問題的內在綜合品質和前進動力。我國著名科學家華羅庚、茅以升、李四光、錢偉長、鄧稼先等均能熟記“四書五經”、《全唐詩》等,正是因為他們具有很高的人文素養,而蘊育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才造就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因此,不可否認,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與事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它可以成為事業走向成功的催化劑。

1.2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币粋€國家能否穩定發展并不斷地走向繁榮富強須有主流意識形態既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而能被人們普遍所認同且具有引領作用的核心價值觀的生成,絕不是水上之浮萍,它是根植于歷史長河中不斷孕育而沉淀的沃土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奮斗目標,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以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的要求,無不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練和寶貴精神財富的集中體現。傳統文化的愛國精神、和諧思想、講誠信、重禮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芭嘤秃霌P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币虼思橙鹘y文化中的優秀內核,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它承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和追求。

1.3繼承傳統美德、凈化社會風氣的必然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講禮儀、倡和諧、守誠信、尚友善、求大同、崇正義、講仁愛,這是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里都為之自豪的傳統美德。但不可否認,現實中誠信缺失、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自由主義、崇洋等現象叢生,而很多人將其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市場經濟、對外開放帶來的沖擊。雖固然有之,但反思自問,我們有多少人已將自己的傳統美德忘卻并已拋棄?一個民族的良好風尚是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凝聚力,體現在對本民族的認同感,而認同是建立在對事物的了解,對內涵的把握。因為種種原因,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淡忘,因而何談對它的認同和傳承。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社會存在的道德滑坡、各種不良風氣的存在等,就是對優秀傳統美德的背叛?!安粚W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孔子把“禮”作為衡量舉止修養的標準。要想立身處世必須從禮儀開始學習?!罢\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禮記•中庸》)“誠”是事物的根本,沒有誠,就沒有萬事萬物的存在,也就談不上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立足?!疤斓刂畾?,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氾論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正是有了這些優秀傳統美德,才架起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橋梁,成為中華民族和文明唯一沒有中斷而屹立于世界的根源所在。傳統文化是財富,維系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并成為良好社會風氣的凈化劑和思想道德防線的守護神。

2以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養成的途徑

2.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養

教師的人文素養不僅包括其在本專業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還包括對本民族積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行為的高尚與否。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是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提升的關鍵。如果教師自身的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素養低下,學生便難以在他的教育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地提升和熏陶。因此,作為師者,無論從學識還是做人都應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表帥。首先,要言傳身教,以德樹人。要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良好的師德去熏陶感染和塑造學生。其次,要勤讀書。不斷學習人文科學知識,用豐富的傳統文化等人文知識武裝頭腦,從而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多元的文化知識結構,要培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才會游刃有余。再次,要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摒棄糟粕。教師應自覺傳承和弘揚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堅決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并按時代新要求,創新性地將人文素養貫穿于整個學生學業教育的全過程。

2.2加強人文學科課程體系的建設

課程體系是實現育人活動的培養目標和指導思想,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將構成課程的各個要素進行排列組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目標的依托和關鍵。高職高專院校人文學科相對欠缺,需通過不同課程體系的構建來彌補,特別是“要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足、開齊、開好文化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同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各地、各職業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钡谝?,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解決高職院校人文學科相對欠缺、學時短等現實問題??筛鶕煌瑢I學生的選課情況,有的放矢的通過經史子集、傳統禮儀、優秀典型歷史人物等的學習“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钡诙瑥乃枷胝卫碚撜n中提取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相貼切的結合點,以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養成。如以“概論”課、“基礎”課的“構建和諧社會”、“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等章節專題內容為載體,通過補充運用傳統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進行拓展,使學生在學習和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三,各科教師要深刻認識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意義,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中的人文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滲透,自覺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2.3大力開展校內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文化活動具有凝聚功能、激勵功能、推動功能、認同功能。開展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各種活動,可以創設實實在在的情境,使所弘揚的精神和價值觀從抽象到具體得到激活并創新,從而產生共鳴。大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熱衷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者應適時引導,各部門要大力協同開展以傳統文化與時展相融合的系列主題活動,不斷強化校園傳統文化的氛圍,并以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如讀書報告會、文化沙龍、論壇、征文比賽、國學知識競賽、詩歌朗誦、書畫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公益勞動等,使大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學到知識。同時感受到了美的享受、無聲的啟迪,潛移默化地升華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精神境界、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也激發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2.4充分發揮文物古跡等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

篇5

一般認為,能力是一種心理特征,是順利實現某種活動的心理條件。例如,一位畫家所具有的色彩鑒別力、形象記憶力等,都叫能力,這些能力是保證一位畫家順利完成繪畫活動的心理條件。在英語中,能力通常用兩個意義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詞來表示:ability和capacity。Ability指對某項任務或活動的現有成就水平,因而人們已經學會的知識和技能就代表了他的能力;而capacity指容納、接受或保留事務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能力不是指現有的成就,而是指個體具有的潛能和可能性。我們平時所說的能力同時包含了以上兩方面的含義。

21世紀人類社會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時代。在信息社會中,一方面,信息資源不斷更新,不斷擴容;另一方面,冗雜信息也隨之增多,日益泛濫。因此,提高學生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駕馭信息、利用信息就顯得尤其重要。如何根據現代社會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傳播工具手段多樣化、現代化的特點以及信息變換的特定過程(信息輸入存貯處理輸出信息),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因此,學校教育要重視組織和引導學生從小學會觀察各種事物,觀察社會、自然和人,組織和引導學生廣泛地經常地接觸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直接獲取各種生動具體的信息。同時,要培養學生通過查閱書刊、瀏覽各種傳媒和上網等,從紙質文本、音像資料和電子文本中獲取信息。在教學實踐中已總結出來的瀏覽式讀書法(按照“速讀尋找信息點[知識點]摘記”的程序進行指導。訓練時,首先指導學生在快速閱讀中使用找出標題、中心句、關鍵段等辦法搜集信息要點[知識要點],并簡要摘記;而后,在廣泛的課外閱讀實踐中,指導學生運用這種讀書方法,使其成為學生的一種技能)、篩選式讀書法(按照“目的檢索瀏覽精讀摘記”的程序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分步檢索篩選,獲取所需信息)都是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能力的有效方法。為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可采用問題式讀書法(針對閱讀材料從正反兩方面多角度地提出問題,并逐一查閱有關資料進行分析解答,從而理解知識,辨析知識,提高信息判斷力)、評價式讀書法(針對文章提出個人的看法和見解,列舉優點和缺點,提出改進意見,在對信息的價值和正誤進行評價中提高信息判斷力)。為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可指導學生設立文摘卡,一邊讀書,一邊有目的、有選擇、有重點地簡要摘錄(重要內容可以詳細摘錄)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現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關信息。同時,注意指導學生摘記文章的題目、作者、書刊名稱及出版日期等有關信息,以便今后進一步查閱。還可指導學生對信息進行分類摘記(比如,先按語文、數學、史地、生物等方面分成幾個大類,每類再分成幾個小類,如語文可分為語言積累、語言知識、文學常識、名言警句等),并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分類的基礎上對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排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貯處理,使摘錄的信息資料系統化、簡明化,便于查閱。

知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表征。知識有不同的形式,一種是陳述性知識,即“是什么”的知識,如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另一種是程序性知識,即“如何做”的知識,如騎馬的知識、開車的知識、計算機數據輸入的知識等。獲取知識的能力可以理解為人們能夠順利地領會、理解、掌握、鞏固和應用知識的一種能力。其中知識既包括陳述性的知識又包括程序性的知識。知識的“領會”是獲取知識的首要階段,一般指了解傳輸知識媒體的含義,懂得詞所標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質,對事物獲得間接認識的過程。學生對知識的領會是通過教材的直觀與概括兩個環節實現的。這兩個環節是領會知識所不可缺少的。知識的領會影響知識的鞏固和應用,對知識的掌握具有決定意義。從廣義上說,凡是揭示事物本質的過程都叫做理解;就狹義說,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認識新事物,或把某個具體的事物納入相應的概念和法則中去。一般所說的知識的理解,主要指學生對教材中有關事物的本質規律的認識,進而達到理性上的掌握。知識的“掌握”指教育系統中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對于學生來說,知識是前人的認識成果。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是要把前人的這種認識變成自己的認識,在頭腦中建立起相應的知識結構,從而辨認相應的事物,解決有關的問題。學生掌握知識是通過一系列的認識活動,對傳輸來的知識進行加工的過程。這些加工活動有對所要掌握知識的直觀、概括、具體化以及對其進行識記與保持,這些環節相互滲透,構成一種動態的相互關系,從而實現知識的掌握。知識的“鞏固”指獲得知識過程中對所掌握知識的持久記憶。記憶活動包括識記、保持、再認與重現。在知識的鞏固中,識記與保持占主導地位,知識的保持,需要以識記為前提。識記的知識必須通過復習才能保持。知識的“應用”指依據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有關的問題。作為知識掌握階段之一的知識的應用,是指學生在領會的基礎上,依據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同類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通過審題、聯想和課題的類化三個彼此相聯系的智力活動來完成。知識的領會水平和鞏固程度、課題的性質以及學生的智力活動水平都對知識的應用有很大影響。通過知識的應用,所學的知識可以得到充實和檢驗,并且可以進一步系統化,從而向能力轉化。

什么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分析是最基本的思維過程,人認識事物、理解問題或解決問題是從對事物的分析開始的。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體的事物分解成各個部分,或在思想上分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分為不同的聯系和關系。例如,在思想上把植物分成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不同部分,或把一個人的個性分析為不同的特征等。人的分析具有不同的水平和層次。知識經驗越多,智力水平越高,人的分析水平也就越高。因為人對問題的分析是在個體的意識和全部知識經驗指導下進行的。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為問題解決的能力。即人們能夠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一定的情景引起的問題得以解決的一種綜合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的人夠抽取出問題的關鍵特征、問題所包含的關系和聯系,靈活運用已有知識和正確的解決策略,使問題得以順利地解決。采用什么樣的策略解決問題,是影響問題解決效率的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心理學家認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通用的策略主要有算法策略(在問題空間中隨機搜索所有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直至選擇一種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簡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決問題的方法一一進行嘗試,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啟發法(人們根據一定的經驗,在問題空間內進行較少的搜索,以達到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啟發法不能完全保證問題解決的成功,但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省時省力。常用的啟發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受策略、知識等因素影響外,還受到其它心理因素的影響。包括:知識的表征方式、思維定勢、功能固著、動機、情緒、人際關系等。

在心理學中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行為和情感上的交流稱為溝通(communication)。交流與溝通是可以互換的兩個概念。教育和心理學中更多的是使用“溝通”。對溝通的理解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進行,狹義的溝通是指以符號、記號為媒介實現社會行為的交互作用,即人們在互動過程中通過某種途徑或方式將一定的信息傳遞給另一個接受信息者;廣義的溝通則是人類整個社會互動過程,在這里,人們不僅交換觀念、思想、知識、興趣、情緒等信息,而且還交換相互作用的個體的全部社會行動。溝通的方式可以分為語言的溝通和非語言的溝通兩種。溝通包含這樣幾個基本要素:溝通雙方均為主體(人際溝通不同與通訊設備之間簡單的信息往復,在這里,溝通的雙方都是積極的主體,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意圖、定勢等。這種交流是對稱的、易于反饋的);溝通能調整雙方關系(在溝通過程中,人們借助符號進行相互影響,制約和調整雙方的心理以及行為。通過溝通,一方可能與另一方就某一問題達成協議,或者是某一方改變原有的主張,或者是一方屈從與另一方。雙方的關系既可能由于溝通而更加緊密,也可能因此而疏遠或中斷);溝通需要交流的雙方具備統一的或大體相近的符號系統(這種符號系統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非語言的。溝通過程中所使用的符號必須是通用的。這種通用不僅是形、聲的通用,更重要的是意義的通用);在溝通中,有可能產生完全特殊的障礙(這種障礙與溝通渠道和使用的符號無關,而是由對社會交往情景理解不統一、個體心理特征的差異或是交流雙方的文化特征如風俗習慣、、民族觀念等不統一所造成的)。

合作是由兩個以上個體或群體為達到共同目,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行動上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某種行為的一種互動方式。合作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有兩個以上的合作者,而且合作者具備與合作項目有關的知識與技能;有共同的目的,而且合作者對為什么要達到和怎樣達到共同目的有著共同的看法;行動上相互配合,而且合作者能夠提供并會使用相互配合的物質手段。

篇6

初中學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中有一個現象:過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先變渾濁后變澄清。初接觸化學的同學們對于這個現象感到很神奇,此時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為什么會變渾濁?怎么又變澄清?多少才是“過量的”二氧化碳呢?對于前兩個問題學生可能會設想出很多種可能的答案,發散思維得以很好訓練。關于第三個問題可能學生就有一些難理解。定性概念對于掌握現象有一定幫助,但是對于理解現象背后的本質若僅僅只用定性概念,學生的接受程度會受到影響。在初中階段適時引入定量概念,讓學生構建定量概念并了解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可以避免今后很多學生容易出現缺乏定量的思維方式這一問題。

2.重視異?,F象或數據,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讓“異?!爆F象合理、恰當地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5]。把化學實驗中的“意外”變成教學資源,是提高學生思維分析能力的捷徑。在實驗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出現與學生現有的認知相矛盾的現象或數據。案例:學生們已經掌握“酸遇酚酞不變色,堿遇酚酞變紅色”,但是,在一次實驗中氫氧化鈉溶液遇酚酞先變紅后褪成無色了。這種“異?!鼻闆r的出現,正是教師為學生的思維留有一定空間,培養學生求知欲和進行科學探索的良好時機。是書本知識有問題嗎?是哪種試劑出了問題嗎?還是……?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分析和思考,查找資料尋找原因,幫助他們認真分析。學生提出種種假設,再一一驗證假設,最終發現堿的濃度與顏色變化的關系,同樣用定量概念也可以很容易地解釋這個問題。當理論與事實發生矛盾時正是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好契機,科學實驗中的“異?!蓖侵卮罂茖W發現的源泉,這種“異?!笔菍W生創新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3.故意犯錯,巧設陷阱。

老師是權威的化身,是真理的代言人,學生對老師是懷著無比崇拜的心情的。那么老師是不是不能犯錯呢?犯錯是否就有損于老師的光輝形象呢?案例:人教版九年級化學2012年6月第1版92頁用紅磷燃燒驗證質量守恒定律這個實驗,先用連接橡膠塞的玻璃管取黃豆粒大的紅磷,安裝回錐形瓶后調節天平平衡;然后取下玻璃管,將紅磷燃著后迅速插回錐形瓶,紅磷燃燒結束后,天平仍保持平衡。這時細心的同學就有問題了:“這個實驗有問題!這個反應前后質量不守恒!”師問:“怎么會呢?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細心的同學:“紅磷在錐形瓶外被點燃,雖然迅速被放回了錐形瓶,但是肯定會有少量的損失,而且開始還與瓶外的氧氣發生了反應,所以早已破壞了反應前后的反應體系,而天平仍保持平衡可能是誤差太小,天平不能分辨?!苯酉聛淼囊环懻摯蠹矣址治隽颂炱饺匀黄胶饪赡艿脑颉@蠋熯@樣的小失誤換來同學們積極的思考與精彩的辯論值不值得呢?長此以往,精心地設計實驗的每一個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的小環節,那么我們的學生一定會被造就成有思想、有見地、不人云亦云的智者。

4.培養批判性精神,敢于向經典挑戰。

篇7

丹尼爾·貝爾的斷言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雹佼斢跋穹柕臅鴮?、表達、接受和理解日益成為重要的傳播手段與生存方式的時候,國內“大多數視聽從業者,仍然不懂視聽語言的基本規律和思維方式。他們的思維方式仍然屬于傳統藝術語言的思維方式尤其是文學的思維方式”。②著名欄目《東方時空》甚至需要從景別、軸線這些最基本的概念開始,訓練自己的創作隊伍。③在電影界,類似批評也不絕于耳:“我們目前有很多影片的電影語言太陳舊了?!雹堋叭绾谓鉀Q好敘事問題,已經成為中國電影不可回避的課題”。⑤近年火爆上演的《夜宴》、《無極》、《英雄》等大片雖然標志著中國電影工業在運作機制上與好萊塢逐漸接軌,但在原創性、敘事力、影像造型等方面卻多受詬病?!稛o極》被指責“故事單調,內容太空”⑥;《夜宴》則“顯出中國導演對電影語言審美感悟及表現力的貧乏”。⑦有人甚至認為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具有敘事上的基因性缺陷”。⑧那么,我們的影像文化是否真的存在某些基因性問題呢?在視覺素養日漸受到關注的今天,我們嘗試從一些基礎性問題上展開對我們視覺文化傳統的思考和審視。

由于視覺藝術的相通性,不同藝術形式的視覺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也具有內在的穩定性和承傳性,并積淀到我們的視覺語言中。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主要的視覺藝術形式,它與影像藝術都是在二維空間創造三維形象,關系密切。因此我們認為,作為影像精神具體體現的機械復制技術,正如本雅明所言——“與繪畫作一下比較仍然是有意義的”。⑨我們嘗試在東西方繪畫藝術的發展中挖掘一些本源性的元素,試圖從中尋找影響國人影像素養的一些原因。

二、對東西方傳統視覺觀念的反思

通過光電轉化或光影轉化,影像符號被看做真實物象的摹寫,是物質世界的復原和現實的漸進線。從再現特征來看,影像更接近西方視覺藝術的寫實傳統。從亞里士多德的模仿說開始,西方的雕塑、古典繪畫在透視、明暗、色彩等方面始終追求對真實的摹寫。從13世紀到巴羅克時期,寫實繪畫追求形似。安·馬爾羅認為,“巴羅克藝術拼命追求的,不是改變畫面本身,而是一種連環畫。一門藝術如此迷戀于劇場性效果并求助于表情動作和情緒,它最后以電影為歸宿是毫不足怪的”。⑩到文藝復興初期西方美術家寫實之風漸盛,達·芬奇甚至“拜鏡子為師”,并在其《畫論》中聲稱:“最可夸獎的繪畫是最能形似的繪畫?!钡绞甙耸兰o,荷、意畫家設計“暗箱”作為繪畫輔助工具,到19世紀后半期,寫實繪畫更是發展壯大形成體系。因此有學者言:“西方繪畫從文藝復興期以來趨于寫實而接近攝影術,實在是一股十分強大的歷史潮流?!?11)西方古典繪畫所積淀的深厚的寫實精神和精湛的寫實技巧為旨在“再現物質世界”的影像藝術做了精神和物質上的鋪墊。

在中國,《墨經》上雖然有光學八條,漢武帝時有燈影戲的傳說,〔宋〕沈括《夢溪筆談》、〔元〕趙友欽《革象新書》中進一步解析過光學折射現象,但是上述觀念像中國其他萌芽狀態的科技思想一樣,最終沒能促成現代影像技術的誕生。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藝術形式,兩千多年來傳統中國繪畫中所折射出的美學思想和審美方式,與直接催生了“完美復制現實”影像技術的歐洲視覺藝術思想有相當大的差異??梢哉f,在一些基本特點上,中國人與歐洲人在影像認知上的差異,與傳統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的差異存在某種精神上的一致性。

在中國文化史中,“言”—“象”—“意”三者之關系和地位似乎經歷了一個戲劇性的此消彼長的過程?!独献印返诙徽隆暗乐疄槲?,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對“象”作出了初步規定,“象”為“道”所包含?!兑讉鳌は缔o傳》上有言,“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不僅突出了“象”這個范疇,而且將之置于語言之上,強調了形象在概念表述上對語言的優越性。但是,在之后中國文化的實際發展中,言與象的工具地位卻發生顛倒。劉師培指出,“秦漢以降,士有學而工無學,卿大夫高談性命,視工藝為無足輕重”,(12)在以訓練科場技巧為目的的公私教育機構中,繪畫一科根本沒有插足之隙,官僚士紳階層繪畫趣味和繪畫技巧的訓練,往往被視為超乎世俗功利的自我精神滿足。在儒家實用理性思想的擢拔下,語言在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地位逐步提高,文字成為求取功名的唯一工具,以至“立象”的活動“在文字占據主流優勢之后(約在漢魏以后),頗受批評,逐漸被擠壓成了旁支,成為較次要的表意方式,甚至還被貶抑”。(13)而繪畫藝術只有在文人士大夫修身養性的琴棋書畫中才能找到其存在空間。

從畫論上看,南朝畫家謝赫的“六法論”中“氣韻生動”居六法首位,而“應物象形”處于較次要位置。到了北宋蘇軾已是“論畫與形似,見與兒童鄰”了。(14)克莉絲特娃(JuliaKristeva)認為西方文化在13世紀到15世紀之間發生了從象征到符號的轉化過程,她認為這是人們抵制抽象的概念,而以可視化的形象符號代替的演變過程。(15)而就在這個時候,東方中國的繪畫卻正在由寫實的“象物之作”向寫意的“空摹之格”轉變。宋以后中國繪畫的三大傳統形式:文人畫、工匠畫、宮廷畫當中,“文人寫意畫廣泛流行并最終蔚為畫學‘正宗’”。(16)在傳統繪畫中對寫意的獨尊掩蓋并導致了寫實造型能力的弱勢,在色彩、明暗、透視等方面技法單一、觀念保守已成為后期主流繪畫的一個不爭事實。

繪畫藝術與影像藝術并不是一回事,從總體上來看,電影和電視是一種視聽傳播媒介,影視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視聽語言系統。光、聲、時空、運動構成了視聽語言的幾大基本元素。但是,“始終貼切的活語言仍然把電影叫做‘活動圖畫’,或者簡稱為‘圖畫’”。(17)影像元素與繪畫元素仍然具有某種精神一致性。從一些基本元素的具體解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繪畫藝術對影像文化的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

(1)空間意識

西方人慣于在平面上創造三維空間。西方許多繪畫原理如透視法、人體解剖學、明暗投影法等,與電影、電視一樣都是藝術與科學交叉的產物。創造縱深空間,還世界以立體的原貌,一直是攝影(像)師們的共同追求。相比之下,中國畫不注重從固定角度刻畫空間幻景,而是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18)在傳統繪畫的創作中,中國畫家利用與焦點透視相異的散點透視的方式達到創作的自由,使得在有限空間營造萬里之勢成為可能,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然而,從在平面上塑造虛幻的三維空間的角度來說,散點透視比較焦點透視要弱。宗白華先生認為,“西洋透視法在平面上幻出逼真的空間構造如鏡中影、水中月,其幻愈真,則其真愈幻”。(19)這種由真入幻的路徑,正是電影這種造夢機器的基本特征。

西方電影心理學者認為,“中國和波斯的畫家們不知道或瞧不起深度、縱深、布光和表現。歐洲已在繪畫的功能觀念上與其他地方殊異。而在巴羅克時期結束之后,西方藝術和所有其他藝術(包括過去的和現在的)之間便存在這個根本性的分離:前者致力于探求一個立體的世界”。(20)當西方繪畫與攝影這兩種視覺藝術形式進入中國的時候,東西方視覺觀念的沖突就變得格外鮮明。清代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說:

西洋善勾股法,故其繪畫于陰陽遠近,不差錙銖。所畫人物屋樹,皆有日影。其所用顏料與筆,與中華絕異。布景由闊而狹,以三角量之。畫宮室于墻壁,令人幾欲走進。

這種“令人幾欲走進”的高度寫實的再造立體空間效果,的確讓中國的畫師大感殊異。東西方兩種藝術觀念的碰撞,反映出長期藝術心理積淀下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兩種成像方式的差異性(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批評透視畫法,“似此如何成畫”)。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不僅是兩種不同的造景手段,同時也體現了兩種不同的藝術空間觀。但是縱深構圖所帶來的空間感與影像世界更接近,同時景深鏡頭使單個鏡頭的信息量更大,含義也更豐富。相形之下,國內不少影視作品在鏡頭的空間意識和構圖表現上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單一、平面化等不足,不能不說與中國繪畫幾千年來追求平面效果所形成的單一的空間意識與技能有著淵源關系。宗白華先生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中指出,“中國和歐洲繪畫在空間觀點上有這樣大的不同,值得我們的注意”。(21)在此我們和宗白華先生一樣無意對這兩種偉大藝術傳統的空間意識比長較短。但不可否認,歐洲繪畫藝術的空間意識與影像藝術的空間觀念之間能夠輕易地轉化,而對于散點空間藝術觀的中國藝術家來說,這種轉化相對要困難得多,這種能力直接影響了影像畫面的構圖和鏡頭內的場面調度能力。

(2)光影造型

在攝影造型規律和表現方法中,光影成為最重要的成像因素。我們從西方經典的影視作品中可以欣賞到創作者對光影這一藝術語言運用的嫻熟與精彩,而這種嫻熟與西方繪畫之間也具有相當明顯的傳承關系(美國導演西席·地密爾就坦言曾師法倫勃朗繪畫的用光方式,創造了其影視風格(22))。

西方繪畫一直強調光影、明暗的重要性。黑格爾說:“如果要問繪畫所用的究竟是哪一種物理的因素,回答就是光?!?23)光不僅僅是一種照明的技術指標,更是一種藝術手段和體現藝術風格的視覺語言成分。光線豐富的藝術表現潛力,成為影像思維的一個重要元素。通過對不同性質、強度和方向的光線的光效處理,體現出作者的創作風格(荷蘭畫家倫勃朗因此被稱作“光的詩人”。法國雕刻家羅丹的韻律也被稱為“光的韻律”)。

傳統西畫中至關重要的光影變化不是中國傳統繪畫青睞的對象?!爸袊嬍蔷€的韻律,光不要了,影也不要了”。(24)筆墨成為中國畫之靈魂。古人云:“凡畫,氣韻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筆”,(25)“筆墨之妙”造就了傳統國畫獨特的藝術風格,然而,中國傳統繪畫這種追求筆墨韻味,平面、無光影變化的審美風格也深深地影響了國人的影像觀念。當攝影術剛剛進入中國之時,中國早期攝影師很不適應,在攝影用光上,一般中國照相師只用平光照明,明顯受到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另外,中國早期攝影師在日光拍攝中,為了避免過高的反差,多應用散射光,拍出的照片,類似國畫的效果。1906年攝影家施德之提出:“顧士人論像,貴白而不貴黑。不知白為光,黑為陰。非陰不起白,非黑不浮。骨骼高聳,精神外露,必藉黑以施其巧,倘白太多,則像與紙平,焉能浮凸?!?26)這種見解,指出了國人光感的缺乏和光影造型能力的缺失,以及中國繪畫論和攝影造型規律的某些帶根本性的區別。電影是光影的藝術,如何在膠片上創造出中國意境的畫面,對我們來說尚是一個需要學習、研究的問題。

(3)色彩表現

色彩作為一種重要造型因素,在影視藝術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從古典主義的寫實到印象主義的表現,西方人以科學的精神將色彩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行了系統而深刻的研究,可以說西方對于色彩的認識與運用在繪畫領域已達到相當的高度。宗白華先生認為,“西洋油色的描繪不惟幻出立體,且有明晴閃耀烘托無限情韻,可稱為‘色彩的詩’”。(27)現代影視中的色彩不僅僅是如布列松所言的使影像有力、令實在更真的手段。色彩作為一種語言已經上升到哲理思考的層面,色彩不僅是現實層面,更是精神層面的象征。

馬爾丹在《電影語言》中指出,“所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試驗都證明,我們更多感受的是色彩的價值,而不是色彩本身?!?28)“色彩的價值”即是色彩的表現性。但是在深受老莊哲學影響的中國傳統繪畫觀念里,五色令人目盲,更習慣從黑白濃淡中尋找心與物的體驗?!爸袊L畫的主流是文人水墨畫,理論上對繪畫色彩的研究也基本以‘黑色’為主”(29)。如果說南朝時宗炳《畫山水序》中尚注意色彩作為一種造型語言的作用和它與自然物象的關系,認為“畫家布色,構茲云嶺”,“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到了唐朝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則變為棄色求墨,支持運墨重于用色的水墨一體,稱贊“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翠”。這種墨可勝色的實踐與理論,最終演化為中國繪畫“意足不求顏色似”的審美追求與批評標準。即便是青綠山水與工筆花鳥,仍然是在有限簡約的色彩中表現大千萬象。所以有批評者認為,“魏晉以降關于色彩的討論,實際上是一個淡化色彩意義的過程”。(30)

現代影視中的色彩作為一種語言已經越來越擺脫簡單的外部描摹而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康定斯基認為,“一般說來,色彩直接地影響著精神。”(31)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含義和表意功能,使它成為某種抽象思想和理念的升華。歐美許多著名導演的色彩運用能力往往從繪畫中師法。電影藝術家列·柯斯瑪托夫就談到,“在研究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的繪畫作品時,我們應當學習他們對彩色的物理性質的規律、對明暗與彩色現象的規律的理解,以及他們對彩色協調和彩色對比的美感性能的掌握,學習他們運用彩色的感染作用的本領?!?32)與西方繪畫色彩相比較,中國傳統繪畫在色彩形式上的單一,在觀念上對色彩的摒棄也多少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國內傳統電影工作者對影像色彩的感覺力與表現力。翻開中國繪畫史,色彩不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對色彩的系統研究幾為空白,這不僅是繪畫藝術的缺失,也多少成為日后影視藝術發展的隱患。

(4)影像敘事

繪畫的敘事性包含了寫實技巧與時空安排等方面的元素,這與影像敘事性有著很大程度的相似性。雖然羅蘭·巴特認為所有的圖畫,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敘述,但是這種“敘述”,在中國主要是情與意,西方則主要是講故事。西方繪畫具有強烈的敘事性。亞里士多德在《論詩》中就提出“情節是悲劇的第一原則”,“繪畫也是這樣”。(33)西方中世紀的宗教繪畫,多講述圣經故事,中世紀晚期的喬托更被稱為“偉大的講故事者”(storyteller),因為他是用圖畫在講故事。在中國畫史上,也曾產生過具有較強敘事性的優秀畫作,《山海經》古圖及同時代出土文物上的圖畫,開啟了我國古代以圖敘事的文化傳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畫家無論在人物的刻畫還是場景的安排上都表現出高超的敘事能力,然而這道關注世俗人生的現實主義光芒在中國繪畫的天空一閃即逝。南北朝王微在《敘畫》中指出,繪畫“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標鎮埠,劃侵流”,對繪畫敘事性予以了否定。在宋以后的傳統中國畫中,文人畫成為繪畫主流,畫家普遍將繪畫作為逃避現實抒情寫意的工具,主要繪畫對象由人物變為山水。綜觀中國傳統繪畫史,敘事性確實不是中國畫家重視的對象,對此,宋人鄭樵在其《通志略·圖譜略》中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其《圖譜略·索象》專論“圖”、“書”攜手的重要性,并對當時“離圖即書、尚辭務說”的“后之學者”及“見書不見圖”的閱讀現狀進行了批評:

“見書不見圖,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圖不見書,見其人不聞其語。圖,至約也;書,至博也。即圖而求易,即書而求難。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故人亦易為學,學亦易為功,舉而措之,如執左契。后之學者,離圖即書,尚辭務說,故人亦難為學,學亦難為功”。

古之學者早已形成“左圖右書”的閱讀傳統,為何到了宋代即有“見書不見圖”之弊呢?究其原因,如果追本溯源,可上至東漢,“劉氏之學,意在章句”。劉向、劉歆編《七略》創立體例時收書不收圖?!案缸蛹姞幱谡戮渲?,以計較毫厘得失,而失其學術之大體”。圖譜傳世的可能性,遠不及文字書籍。

19世紀末,《申報》的創辦者英國人美查(ErnestMajor)面對當時的中國出版現狀,驚訝于中國報紙盛行而畫報獨缺,美查深入研究,希望找到中國人過于迷信文字魅力的根源,并對此現象作了如下解讀:中國人相對重視文字而忽略圖像,此前中國人之使用圖像,只是補充說明,而并非獨立敘事?!耙?,西畫以能肖為上,中畫以能工為貴。肖者真,工者不必真也。既不皆真,則記其事又胡取其有形乎哉?”講求筆墨情趣,排斥“能肖”,不求逼真,“僅以文字傳之而不能曲達其委折纖悉之致,則有不得已于畫”,而非以圖像作為另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段,所以“中國人‘以圖敘事’的傳統始終沒有真正確立。即便讓人贊嘆不已的繡像小說戲曲,其中的圖像仍然是文字的附庸,而不曾獨立承擔書寫歷史或講述故事的責任”。(34)

影像藝術與繪畫都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部分,影像生產受到繪畫的深刻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電影美學家B.日丹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把書籍插圖跟戲劇一起看做電影形象的先驅,書籍插圖的蓬勃興起正是銀幕藝術誕生前夜的特點。插圖書籍既面向讀者又面向觀眾,它已處于通向綜合形象的門檻。對插圖版畫發展途徑的各種研究著作中都強調指出,在所有造型藝術中,版畫不僅涉及空間,而且涉及時間,因而直接逼近了電影藝術?!?35)影像與繪畫作為一種表意符號,在時間上有時序性,文化特征上更具有承傳性,基本元素更具有內在的相通性。從以上基本構成元素與基本特點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影像生產與西方古典繪畫在精神內核上似乎更具有與生俱來的一致性。(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上,不少人認為“俄羅斯的《稻草人》、《飛翔》、《電話》等幾部影片,基本功非常好,這種基本功來自這個國家悠久而璀璨的文化,更多地來自‘傳統’、‘古典’”(36))。

三、影像素養——從何處入手?

從上述中西繪畫藝術基本特征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傳統繪畫觀念與影像本體特征的先天錯位,再加上經濟和技術因素導致的后天的雪上加霜,在精神和物質層面上影響了國人的影像觀念乃至影像文化的發展,普通民眾的影像思維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開發,以致在2001年首屆民間獨立影像展上,當拿起攝像機的影視愛好者的作品首次向社會全面展示時,“才意識到自己以前對鏡頭語言的麻木和無知”,“影像敘事技巧粗糙和稚嫩”,“沒有想象力”。(37)筆者在十余年的電視實踐中,在自身轉型和對從業人員進行影像思維訓練的過程中,更是深感傳統視覺觀念的頑固和思維方式轉換的不易,這也成為誘發本文思考和寫作的一個直接緣由。

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思維范式的轉換呢?我們認為,這種思維范式的轉換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從文字思維向影像思維的轉換。

影像思維,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觀察力、感受力、發現力和表現力,對影像符號的想象、聯想、綜合、重構、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以及蒙太奇、節奏等美學創造。其基本要素包括我們前面提及的空間意識、光影造型、色彩表現,以及影像敘事能力。影像思維是視覺素養的核心。教育家J.戴伯斯(Debes)把視覺素養從低向高分為三個層次的能力構成:視覺感知能力、視覺理解能力和視覺表達能力。(38)作為視覺素養(visualliteracy)的一部分,影像素養(imageliteracy)也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影像語言符號的理解和運用,二是對影像符號的高水平、有效使用能力及影像思維的能力。目前影像素養日漸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熱點。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在中學廣泛開設了“熒屏教育”(ScreenEducation)課程,美國也掀起了“視覺素養運動”(VisualLiteracyMovement),對影像媒介的認識、了解、熟練乃至批判意識的培養則是視覺素養的基本內容。在以影像為中心的視覺文化傳播形態中,當形象符號的接受理解、書寫和表達正日益成為個人必要的生存手段與生活方式的時候,國人影像思維能力的挖掘、訓練與提高就顯得日益迫切。

在視覺素養尤其是影像素養教育逐漸進入中國的過程中,照單全收肯定是不可取的。要使我們的影像素養教育卓有成效,首要工作是找準問題,認真對民族影像優缺點做一些全面的清理,尤其是一些基因性的問題,更要有清醒的認知,進而才可望對癥下藥,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影像教育體系,并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地基。但是,僅僅停留在對中西繪畫優秀成分的消化和吸收仍然是不夠的。影像思維不同于文學、戲劇、音樂之處,就在于其視覺的真實性、圖像的運動性、視覺形象的豐富性,在于通過或簡或繁的圖像,或虛或實的形象,或緊或慢的節奏,或明或暗的光影色彩表現不同的思想與意緒,而這一切能力均需要在影像生產活動中去鍛煉、培養、積累、提高。導演謝飛說,“有很多電影大師總結經驗,最好學習拍電影、電視的方法,一是看電影、電視,二是拍電影、電視,一是看別人好壞,二是自己體驗”。(39)因此在影像思維的訓練中,以影像生產工具為依托的實踐活動至為關鍵。阿恩海姆認為,“媒介本身實際上也是靈感的一種豐富源泉,它經常提供許多形式因素,這種形式因素到頭來都會成為表現經驗的極有用的東西?!?40)媒介不僅是信息,沒有媒介,就沒有思維。正如毛筆、水墨影響了中國傳統視覺藝術的特征,決定了傳統中國繪畫對線條的敏感,對氣韻、骨法、用筆的講究,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傳統藝術家澄懷味像的意象思維一樣。利用某種媒介的長期訓練,人的特定能力就可以激發、催生出來,就像印染工人能分辨出三四十種黑度,而一般人只能分辨出二三種色度一樣,實踐的專業性和經?;瘯囵B出不同的感知能力。蘇珊·朗格曾言:“每一種藝術都能引出或招致一種特殊的經驗領域。”(41)道進乎技,庖丁解數千牛然后才達到游刃有余,“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境界。隨著DV、非線性編輯的普及,隨著影像生產的大眾化,通過有意識的實踐鍛煉、積累和提高,將有助于把影像思維訓練成為一種潛意識的本能反應,積淀為一種以感知為基礎的直覺思維,即黑格爾所稱的“實踐性的感覺力”。(42)

當然,一部優秀影視作品的成功肯定不會停留于技法的基礎層面。本文無意否定中國影視藝術的輝煌成就,更不會也不可能抹殺中國傳統繪畫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貢獻,而是試圖找尋國內影視人才培養中所需要跨越的一些思維障礙。我們認為,中國的藝術與美學理論自有它偉大獨立的精神意義。在影像的時空里,在跨越了基本的技法層面后,中國畫曠邈幽深的意境,虛實相生的空靈,悠然生動的氣韻,完全可以在影像生產中得到更多的展現和更好的張揚。而如何將中國傳統視覺藝術的精華與機械復制的電影藝術有機融合,在世界影視藝術中創造出真正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正是我們這一代影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由繪畫看影像的真正含義在于從一個更接近本源的角度來尋求國人影像素養提高的可能性與方法。我們不得不承認,影視藝術與西方古典繪畫在精神內核上更具有與生俱來的同源性,影視專業課程的設置應注重視覺藝術本身的規律,強化繪畫基本元素的學習和了解,尤其加強在中西繪畫相比較的基礎上對西方繪畫知識的消化吸收,從技法及觀念上來深入領悟,并在影像生產實踐中來鍛煉和提高,這無疑會對當今乃至未來的中國影視人才培育和影視藝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注釋:

①[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154.

②宋杰.影像與聲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34.

③于愛群.萬法歸于心——全國十佳制片人陳虻管理之管窺.見:電視研究,1997,(4).

④張暖忻,李陀.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載:電影藝術,1979,(3)

⑤賈樟柯.在音樂和電影的交叉之處.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4,(2).

⑥看過首映我們忍不住對《無極》指指點點.載:東方早報,2005-12-16.

⑦趙學勇.中國大片的集體走火.載:深圳商報,2007-1-16.

⑧朱大可.一個話語饅頭引發的文化奇案.載:中國新聞周刊,2006-3-3.

⑨[德]華特·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王才勇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52.

⑩[法]安·馬爾羅.電影心理學概說.邵牧君譯.見:電影理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104-105.

(11)吳甲豐.論西方寫實繪畫.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14.

(12)劉師培.論美術與征實之學不同.見:劉申叔先生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13)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1.

(14)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之一).

(15)劉紀蕙.受難劇的激情:大眾傳播,電影工業與文化批判.載:臺灣《中外文學》,22卷3期.

(16)李偉銘.引進西方寫實繪畫的初衷——以國粹學派為中心.載:二十一世紀,2000,(59).

(17)[美]歐·帕諾夫斯基.電影的風格與表現手段.見:電影理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41.

(18)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

(19)宗白華.美學散步.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119.

(20)[法]安·馬爾羅.電影心理學概說.邵牧君譯.見:電影理論文選.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103

(21)宗白華.美學散步.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48.

(22)顏純鈞.電影的解讀.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201.

(23)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商務印書館,1979.234.

(24)宗白華.美學散步.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42.

(25)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一·論用筆得失.

(26)施德之:《耀華照相說》,見《時報》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

(27)宗白華.美學散步.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107.

(28)[法]馬塞爾·馬爾丹.電影語言.何振淦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48.

(29)周青.功能與圖式——古代色彩研究的一個視角.載:美術,1989,(11).

(30)周青.功能與圖式——古代色彩研究的一個視角.載:美術,1989,(11).

(31)[俄]瓦·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查立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35.

(32)[蘇]列·柯斯瑪托夫.電影肖像的藝術.載:羅曉風選編.電影攝影創作問題.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106-107.

(33)[希]亞里士多德:《論詩》1450a,見: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34)[英]美查(ErnestMajor).點石齋畫報緣起.(略).轉引自:陳平原.以圖像為中心——關于點石齋畫報.見:二十一世紀.2001,(6).

(35)[蘇]B.日丹.影片的美學.于培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2.88.

(36)黃燎原.學生們的電影./newsreel/dv/200210250041.htm.

(37)反對歧視DV——面對民間影像的尷尬與寬容.載:南方周末,2001-9-27.

(38)Horton,J.(1983).Visualliteracyandvisualthinking.Contributionstothestudyofvisualliteracy(pp.92-106).InternationalVisualLiteracvAssociation

(39)《著名導演謝飛做客搜狐娛樂嘉賓聊天室訪談實錄》/27/31/article214763127.shtml

(40)[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滕守堯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229.

篇8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中學化學學習的是最基本的實驗和操作,許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需要自己親自動手完成的科目,再加上有許多有趣的現象,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通過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教會學生腦、手并用,用實驗方法去探索和學習知識,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那么,具體該怎么操作呢?下面是我的一點微末見解,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一點點用。

一:教師應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使自己具有較強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學生的帶路人和榜樣,一個不具有較高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的老師是不可能帶領他的學生走上科研和創新之路的,就好象一個不認識路的向導是不可能帶領游人飽覽美麗的風光名勝的,甚至還有可能帶領大家誤入歧途。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學習,使自己擁有較強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從而引領學生在科研和創新的道路上前進。

二:為學生創造動手、動腦的條件,培養其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

為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學習、獲取新知識的情境。建構式教學理論提倡“做中學、學中做”,化學實驗就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環境。要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就應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規律的刺激,讓學生養成科研和創新的習慣,因為“記憶需要不斷地重復以加以鞏固,否則就會遺忘”,而當一種行為成為一種習慣后,就很難丟棄。所以,將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貫穿于日常教學中,讓學生養成習慣,以便于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用科研和創新的眼光觀察事物,時時想到用科研和創新的方法解決問題。今年我教的一個班級是從全年級中挑選出來的學困生,有的是基礎差,有的是學習習慣差,有的是先天素質較差。面對這樣的學生,能談得上培養他們的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嗎?在上第一節課時,我就為學生做了“魔棒點燈、小貓捉迷藏、燒不壞的手帕”三個實驗。神奇的實驗現象把學生們都看傻了,引起了他們對化學的強烈興趣,充滿了好奇心。接著我又請學生上講臺,親自來做這些實驗,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在時間允許的范圍內,我讓盡量多的學生親自試了試。為以后的教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隨后的空氣的組成這一節教學中,有一個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在演示完實驗后,我提示學生能否自己尋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做一個類似白磷在鐘罩中燃燒的裝置,來研究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含量。我給了學生一周的時間,一周過后,居然有二十三個學生帶來了他們的作品,令我大為吃驚,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特殊的班級。學生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三類:

方案(1):材料:去底的輸液鹽水瓶(帶膠塞)、臉盆、自制藥匙(用鐵絲末端固定一個鐵片做成)、打火機

藥品:磷

方案(2):材料:去底250毫升礦泉水瓶(帶蓋)、大碗、自制藥匙(用鐵絲末端固定一個鐵片做成)、打火機

藥品:磷

方案(3):材料:破試管(去底)、膠塞、自制藥匙(用鐵絲末端固定一個鐵制小勺做成)、打火機

藥品:磷

通過做這個實驗,激發了學生的科研和創新精神,拓展了他們的科研、創新精神和能力,同時也打破了學生心中對科學研究和創新的神秘和畏懼,為他們打開了通往科研和創新的大門。讓他們認識到科研和創新可以是在學習和探索中不斷進行的,幫助他們樹立了信心,培養了科研、創新精神和能力,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在隨后的教學中,我更加注重通過引導學生動腦、動手,通過化學實驗培養科研素質和創新精神,盡量多地為學生創造機會。例如:講硫和磷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時,硫和磷的量若小,演示實驗的效果會很差,幾乎看不到現象,量大,產生的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又太多,威脅到師、生的健康,污染了環境。我就想到引導學生制作一個新裝置來解決這個問題,將制作這個新裝置作為一個家庭作業,給了一周的時間。一周后,學生交來了他們的作品,如下:

裝置一、材料:廣口塑料飲料瓶(農夫果園果汁的瓶子,帶蓋)、鐵絲、蠟燭(用于密封)、小鐵勺、溫度計、塑料飲料管、鐵制白酒瓶蓋

原理:將小鐵勺固定在鐵絲上,當作藥匙。將鐵制白酒瓶蓋固定在小鐵勺上方,用以盛水,在飲料瓶蓋上鉆三個小洞,分別將藥匙、溫度計、塑料飲料管固定在飲料瓶蓋上。藥匙中放硫和磷,觀察燃燒時火焰的顏色。溫度計插入盛有水的鐵制白酒瓶蓋中,測量水溫的升高,從而觀察放熱現象。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的氣味可通過塑料飲料管聞到。再在瓶中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鈉,可吸收二氧化硫,飲料瓶蓋上,避免了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逸出,污染環境。

優點:材料易得、制作簡單、環保、觀察全面、效果好。

裝置二、材料:鐵絲、青霉素瓶(帶膠塞)

原理:將鐵絲砸扁盛放藥品,點燃后放入青霉素瓶中觀察燃燒時火焰的顏色。

篇9

關鍵詞:《酉陽雜俎》;風俗文化;節日;婚禮

《酉陽雜俎》內容繁多,包括神怪、人事、動物、植物、酒食、寺廟等方面,“彌不畢載,以類相聚”。書中也有關于風俗文化的記錄,本文將論述其中的節日風俗與婚禮習俗。

一、節日風俗

(一)上巳節

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蠆毒。

唐朝時,每年的三月三日為上巳節。上巳節約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活動為祓禊。魏晉時期,人們約定俗稱地將上巳節的日期定為三月初三,故以后的上巳節又被稱為“三月三”。祓禊,猶祓除,指除災去邪之祭。災,即災害、禍患。邪,指致病的因素。祓除的方法有多種,最常見的是水祓,即齋戒沐浴。還有以器具祓,即通過佩戴草木制成的配飾來去除災邪。書中提到的“細柳圈”,就屬于這一類。

細柳圈,是指用柳條編成的圓圈。蠆,即毒蟲;蠆毒指因毒蟲引發的疾病。柳樹在古人的觀念中有驅邪的功用,因此在三月三這一天選擇佩戴細柳圈以祓除疫病。唐代時,朝廷對三月三尤為重視?;实垡谶@天宴會群臣,同行祓禊之禮。中宗景龍年間開始賜細柳圈,這在史書中亦有記載:

(景龍)四年春……三月甲寅,幸臨渭亭,修禊飲,賜群官柳ㄒ員俁?。(《旧唐蕶澶卷七×P

戴柳圈有祓除疾病的作用,因此人們還編好柳圈互贈,表達健康長壽的美好祝愿。

(二)寒食節

寒食日,賜侍臣帖彩球,繡草宣臺。

寒食日,即冬至后的第103天,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傳統節日。寒食節有禁火、冷食、祭祀、游藝等習俗。游藝的活動項目也多種多樣,有踏青、插柳、打秋千等。

帖彩球,是指用牛皮或布縫制而成的球,并在外皮上貼彩畫或繡圖案進行裝飾。圍繞帖彩球的活動主要有踢球、拋球等。寒食節,人們互相贈送制作精美的彩球,一起玩樂,這在唐代詩文中也有體現:

云間影過秋千女,地上聲喧蹴g兒。(曹松《鐘陵寒食日與同年裴顏李先輩鄭校書郊外閑游》)

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韋應物《寒食》)

(三)立春節

立春日,賜侍臣彩花樹。

“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迎春、打春、咬春等習俗。彩花樹,也叫“宜春花”,是人們用彩絹剪成的工藝品。唐朝人用彩花樹來表達迎接春天的喜悅,盼望花朵早早開放。有些應制詩反映了這一習俗,如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彩花應制》:

金閣妝新杏,瓊筵弄綺梅。

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

蝶繞香絲住,蜂憐艷粉回。

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

(四)臘日

臘日,賜北門學士口脂、蠟脂,盛以碧鏤牙筒。

臘日是臘祭之日,南北朝時將日期定為臘月初八。臘日除祭神祭祖之外,還有擊鼓驅疫、吃臘八粥、互贈禮物等習俗。

口脂,由油脂、礦物蠟和各種香料制成,涂在唇上以防干裂,相當于今天的潤唇膏。口脂具有香、潤等特點,制作時還可以與朱砂等色素調和,以達到著色的效果。蠟脂,是含有蜂蠟的面脂,具有滋潤皮膚的功效,相當于今天的面霜??谥拖炛?,在寒冷的冬天可起到保護嘴唇和皮膚的作用。碧鏤牙筒,是指碧玉鏤雕的管狀容器。

唐代有皇帝臘日賜群臣口脂的習俗,盛裝口脂的容器也十分精美。這種禮物成為百官群臣向往的恩澤,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保ā杜D日》)

二、婚禮習俗

(一)北朝婚禮

1.夫妻交拜之所:青廬

北朝婚禮,青布幔為屋,在門內外,謂之青廬,于此交拜。

青廬,是用青布架設的帳篷或房屋,在此處舉行婚宴或交拜儀式。為圖吉利,青廬應設在宅院的東南方向。青廬形似游牧民族的帳篷,設青廬的婚俗源于北方匈奴,早在東漢就已在北方民間流行開來,這在文學作品中也有提及,如《孔雀東南飛》中有“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唐代的“露施帳”,就是北朝青廬的遺風:

又今士大夫家昏禮露施帳,謂之入帳,新婦乘鞍,悉北朝余風也。

露施帳后來被叫做“百子帳”,取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程泰之《演繁露》云:“唐人婚禮多用百子帳,特貴起名與婚宜?!保ㄔ?、袁頤《楓窗小牘?卷下》)

2.催新婦

迎婦,夫家領百余人或十數人,隨其奢儉挾車,俱呼“新婦子催出懟保至新婦登車乃止。

夫家在迎娶時持續呼喊“新娘子,快出來”,帶來了歡樂的氣氛。新娘在屋內聽喊叫聲,直至滿意后才會出來。

……其聲不絕,登車乃止,今之催妝是也。

北朝的催新婦到了唐朝演化為“催妝”的習俗,迎親時要行“催妝禮”。女方家門緊閉,男方要通過吟詩催新娘出來,這種習俗體現出唐代詩歌創作的興盛。

3.打女婿

婿拜閣日,婦家親賓婦女畢集,各以杖打婿為戲樂,至有大委頓者。

回門那天,女方家人要一起用木杖打女婿,打累了才停止?,F今的蘭州回族仍保留這種習俗,但并不“真打”,只是象征性地敲打幾下。打女婿的習俗,可以為新婚增添歡樂色彩,還可以提醒新郎要疼愛新娘,珍惜兩人的婚姻。

(二)唐代婚俗

1.納彩

婚禮,納彩有合歡、嘉木、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干漆九事,皆有詞:膠、漆取其固;綿絮取其調柔;蒲、葦為心,可屈可伸也;嘉禾,分福也;雙石,義在兩固也。

納彩是在男方請媒人提親,女方同意議婚后,男方準備好禮物去女方家里求婚。作為結婚“六禮”的第一項,納彩一直深受重視?!盎瓒Y下達,納彩用雁”(《儀禮?士婚禮》),納彩的禮物通常是雁。雁是一種候鳥,行為順乎氣候變化、陰陽往來,象征夫妻關系和諧。并且,雁是一種癡情的動物,象征夫妻恩愛,白頭偕老。而到了唐代,納彩之禮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僅數量種類增多,寓意也更加豐富具體,象征夫妻相互磨合、感情牢固持久。

2.親迎

《禮》,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今行禮于曉祭,質明行事。

古代婚禮在黃昏舉行。到了唐代,婚禮改為早晨迎親,這種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戶上。

唐代以前的婚禮有撒谷的習俗,谷豆象征著豐收,預示婚后生活富足。唐代用粟米填臼,是撒谷習俗的演變。臼是搗米用具,臼空,意為無米可吃,生活貧困。因此,迎新婦之前要把臼用米填M,摒除不祥之意。用席覆井、用麻塞窗,皆是將家里可能“入邪”的地方堵住,防止邪氣進入。箭在古代被視為辟邪鎮祟的法器,能令眾鬼畏懼退縮。把箭插在門上,是為了替新娘去除惡鬼。

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

新娘蒙面的習俗由來已久。唐代,新娘選用蔽膝覆面。蔽膝是將絲綢面料裁剪成上窄下寬的方形,上面繡上各種圖案,系在腹前腰上的裝飾品。因垂到膝蓋以下,所以稱之為“蔽膝”。新娘用蔽膝蒙面,除了遮掩嬌羞的神色外,還有阻擋灰塵的作用。

3.拜禮

又婦入門先拜豬枳及灶。

新娘入門要先拜兩位神仙:豬欄神和灶神。豬生得肥頭大耳,是福氣的象征。豬欄神可保佑人們平安無禍,人們殺豬之前都要先祭拜。灶神,又稱灶王爺,掌管全家的禍福。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灶神便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因此民間每年都要祭灶神,希冀得到“美言”。新娘拜二位神仙,體現了對婚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象征著新娘作為兒媳,要照顧好全家人的生活起居。

娶婦,夫婦并拜或共結鏡紐。

夫婦共結鏡紐,是夫妻二人共同給銅鏡的鏡鼻穿上絲帶并打上結,取“永結同心”之意。同時,鏡子也是辟邪之物,可以用亮光嚇退鬼怪,使家人平安。

4.禁忌

臘月娶婦不見姑。

姑,即婆婆,臘月結婚的新娘不能面見婆婆。按照慣例,在結婚后的第二天,新娘就要拜見公婆,正式成為家庭成員。但在唐朝,臘月娶妻被視為不吉,因此新媳婦的身份不能立刻得到承認。

《酉陽雜俎》中對節日風俗與婚禮習俗的記錄,雖然是片段式的,但仍可以為北朝及唐代風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鑒,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注釋: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

同上。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2.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

同上。

同上。

參考文獻:

[1](唐)段成式撰.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2](唐)王燾撰.高文鑄校注.外臺秘要方[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11.

[3](南朝梁)宗懔撰,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9.

[4]烏丙安.民俗學叢話[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5

[5]王永平.游戲、競技與娛樂 中古社會生活透視[M].北京:中華書局,2010.1.

篇10

初中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對實驗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驗室不僅需要在空間上、時間上確保新教材所要求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還要實現實驗室的功能拓展,使實驗室成為科學探究的場地,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實驗,而是要以開放實驗環節讓學生去做他們想做的實驗.在實驗進行時,由于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在儀器的準備上會存在難度,那么應該怎樣來解決這一問題呢?通過實驗室的開放,采取輪流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課外的時間來完成實驗,從而彌補時間與設備上的不足.在開展實驗時,可以分小組進行,讓學生在不斷合作探究中,自行提出實驗方案.開放實驗室要求教師能夠負責,并且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對于學生的實驗結果能夠正確地分析和評估,進而指導學生去改進、去創新.通過實驗室的開放,可以讓學生探究屬于他們自己的“實驗”,這樣就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實驗室中充分地發揮出來.

二、鼓勵學生通過家庭小實驗進行探究

家庭小實驗指的是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來替代實驗室儀器和藥品等,由學生獨立在家里完成試驗,這一部分知識主要是讓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進行深層次的補充.相對而言,這一類型的實驗是比較安全的,而且實驗儀器和藥品都很容易得到,操作簡便,不過這一類實驗要求了學生能夠在知識點運用上更加具備創造性和獨創性.通過家庭實驗,可以讓學生積累更多細致、豐富的材料,拓寬、驗證課堂教學內容,再配合上小實驗,可以讓學生對于實驗的興趣進一步提高,這樣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習的化學知識用于實際的生活中去,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探究興趣.因此,化學教師要在生活中、生產中不斷地積累素材,開發適合家庭進行的小實驗.例如,在講“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時,可以讓學生在家里面進行實驗,還可以配合上一個簡短的視頻:炒菜的油鍋內燃火了,我們用鍋蓋蓋住油鍋,可以滅火!雖然這樣的實驗不支持學生去嘗試,但是卻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處理生活中面對的緊急事件.

三、注重化學實驗教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