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教學法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08:1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翻譯教學法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語法翻譯法的形成及發展
語法一翻譯法最早是在歐洲用來教授古典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外語教學方法,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中期隨著現代語言作為外語進入學校課程開始被用來教授現代語言。
它可分為三個時期:18世紀上半葉,以外語譯成本族語為主要具體方法,內容偏重于機械背誦語法規則,其實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語。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末,以本族語譯成外語為主要方法,內容注意到了閱讀。其實用目的似是用外語表達本族語的內容。20世紀至今,在眾多學派的沖擊和促進下,語法翻譯早已吸收了許多學派的方式方法。
二、語法翻譯法的特點
語法翻譯法是通過先詳細分析語法規則,然后將這些語法知識應用在目標語、母語互譯的實踐途徑教授外語的方法。它的的語言學基礎是傳統語言學;心理學依據是官能心理學;哲學基底是惟理主義。其特點如下:
1.借助原“希臘—拉丁語法”的規則,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統的語法教學體系。
2.重視詞匯和語法知識的系統傳授,注重語言規則的歸納和列舉。大多數的語法翻譯課本中,教學大綱以語法知識點的順序編排,并試圖有組織、有系統地教授語法。
3.把第二語言教學看成是一種特殊的智力訓練,把教學看成是發展心理的一種特殊途徑。
4.強調不同語言的共性,強調第二語言學習中母語能力和翻譯能力的重要作用??荚囆问阶匀皇悄康恼Z和本族語的互譯。
5.強調閱讀和寫作,幾乎沒有系統地注重聽力和口語。
6.強調精確。
7.強調對書面語的分析,著重原文的學習。課文主要作為語法分析的材料。其語言教學模式是閱讀—分析—翻譯—講解—背誦。
三、語法翻譯教學法的現實價值
1.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決定了語法翻譯法的價值
(1)師資條件
大學英語教學量大、面廣,大部分的英語教學工作仍由中國教師完成。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在國內學習英語的,即使有些教師有短時間到國外進修的機會,口語水平仍達不到接近母語的程度。語法翻譯法對教師的口語要求較低,采用其進行教學繞過了對教師的口語要求。
(2)傳統語文教學
語法翻譯法比較接近傳統語文教學,都注重字、詞、造句、閱讀、作文的訓練;都采用逐詞閱讀的方法;學習方法上都強調背誦,強調“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傳統語文教學的潛在影響下,語法翻譯教學法的運用對于中國教師和學生來說得心應手和順理成章,易于操作。
(3)課堂規模
中國大學英語課堂規模大,在大的課堂規模中進行教學,語法翻譯法比較容易執行。學生在單位課堂時間學到的知識點多,教學效率高。
(4)學習方式
對中國學生來說,外語必須經過有意識的、系統的講解才能掌握。對他們而言,“語言十分復雜,有各種各樣的規則、繁多的句型、大量的習慣用法、困難的發音,這些內容很難在只重意思表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過有意識的反復練習才能達到自動化”。(5)學習動機
動機是制約語言學習的一個因素。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他們既沒有出國深造的機會,在短期內也沒有與外國人進行交流的需要,他們學習外語的目的最大莫過于通過各類學歷、學力考試。英語考試內容重點總是放在語法、詞匯、閱讀理解和寫作上。在考試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確率。語法翻譯法強調語法規則、詞匯的記憶、句子在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互譯、目標語材料的閱讀,強調精確,因此在短期內要想通過一門外語考試,語法翻譯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2.語法翻譯法的優越性決定了其自身的價值
(1)其強調的語法有利于外語學習
Canale和Swain認為交際能力應該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語言教學不可能完全脫離語法”。
就連倡導交際法的Wilkins也認為:學習的第一階段可側重rulesofgrammar,第二階段偏重rulesofuse。
廖巧云做的調查顯示,不涉及語法教學的交際法對大、中學生是行不通的,語言基礎知識不過關的學生雖然努力學了四年,但進步甚微。
可見,“語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在外語教學中如何把語法教學擺在恰當位置上的問題。”足見語法教學的重要性。
語法翻譯法強調語法、詞匯學習,其好處如下。
①語法翻譯法有完整的語法體系,這一體系有利于學習者較快、較好地掌握目的語的整個結構。建立在“希臘—拉丁語法”規則上的英語語法體系有利于外語學習者認識目的語的形式、不同的詞類、句子組合等,有利于學習者掌握這一體系。
②通過有限的語法能夠生成無限的句子,這是語言的生成特征。人們可以記憶有限的語法規則,卻無法記憶無限的句子,而教授語法知識正是“授人以漁”。
③盡管語法本身不等于語言,但它總結了語言本身的規律,可以幫助學習者了解語言。
④有利于學習者打好語言基礎,在注重讀寫譯的同時,為聽說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谡Z表達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即潛在的表達素質和實際的產出能力。潛在的表達素質是一個量的積累,實際產出能力則是運用所積累量的技能問題。作為口語表達的說,如果缺少一定的詞匯和語法結構,也就是相應的口語表達素質,往往開不了口。聽,當然也需要一定的詞匯和語法結構,我們常說的聽不懂,關鍵的問題就是詞匯量不夠和語法不清??梢娬Z法翻譯教學法在培養學生綜合表達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實現母語和外來語間的對比
成年人學習外語跟兒童不同。成年人的腦海里已經蘊涵了龐大的母語參照體系,他們必然要利用其母語知識去類推、理解、把握外來語。
在母語和外語有差別的地方,學習者的母語知識會干擾外語,而在母語和外語有相似之處時,母語則會對外語學習有積極的幫助。這個過程叫做語言遷移。在兩種語言相似之處,遷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別之處,遷移便起負面作用。
語法翻譯法通過比較二者在語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利用漢語正遷移,排除負遷移的影響,引導學習者在向目的語迂回靠攏的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提高學習質量。
(3)和其它教學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語課堂上,語法翻譯教學法依然很活躍,許多老師仍然普遍采用英譯漢或漢譯英的練習方式,也結合課文講解必要的構詞知識、語法知識、詞匯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結構這些方法比較有實效,與其它教學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語法翻譯法也正好彌補了其它教學法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應用語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潔.從社會、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語法翻譯法盛行中國的原因及對我們的啟示[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3,(2):20-24.
[3]廖巧云.交際教學法的應用:問題與思考[J].山東外語教學,2002,(6):21-24.
篇2
一、 學科性質:語文學科教學近十年來的研究重心
1. “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學術關注度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近十年來語文學科教學領域研究者普遍關注的核心范疇。這場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討論,肇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仍時有研究文章見諸報端。統計中國知網(CNKI)1996至2008年間以“人文性”為主題的全部文章及其中涉及“語文”主題的文章數量(見下圖),自2001起,“人文性”成為整個學術領域普遍關注的熱點,其中,語文教學研究領域對于“人文性”的關注又尤為突出。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論源于當時語文教學問題的集中爆發。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涉及到的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包括考試評價、課堂教學、教材編制等方方面面,但是各個層面的問題最終都被歸咎于語文學科的性質問題。人們期望通過厘清語文學科性質來解決語文學科教學的所有難題,帶領語文教學步出“誤盡蒼生”的困境,學科性質之爭因而受到空前的學術關注。
2. “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表述與實質
“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結果首先出現在2000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中,其表述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鄙院笤?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則進一步表述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新課標”中的表述存在諸多問題:在實踐層面,“新課標”明確指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并不能帶給語文課堂教學以切實細致的指導,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陷入了迷茫與試誤之中。在理論層面,有研究者認為“這一表述有其歷史進步性,但與其把它看成對學科性質的一錘定音,還不如把它視為對上世紀末關于語文教育大討論的總結”①。工具性與人文性并不屬于一對范疇,“用不科學的含混的概念來為語文課程定性,以致引起種種誤解和歧義”②。
近十年來的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與80年代的“工具性”與“思想性”之爭。其實質就是歷史上的“文”與“道”之爭?!拔摹迸c“道”的說法最早是由唐代韓愈和柳宗元提出來的,“文”為形式,“道”為內容,“文”和“道”說的是語言形式與思想內容之間的關系。形式與內容是同一個對象的不同存在形態。在人們的實際使用語言的過程中,語言的形式與內容總是如影隨形、無法割離的。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語言形式為表,思想內容為里。沒有形式的內容與沒有內容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世紀之交的語文學科性質之爭,之所以用“人文性”替換“思想性”,有其世界性的文化大背景。20世紀人類在工業化進程中獲得巨大成果的同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面臨環境極端惡化、生態遭到破壞、能源逐步匱乏的人類共同困境,教育界的一個重要對策是:復興人文主義教育。20世紀70年代以來,蘇聯、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學校的人化”和教育的“人化”“人性化”“人道化”等主張,這種世界性的人文主義思潮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國的教育界,進而影響到我們的語文教育。然而,“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仍然是一個關于語言的“形式與內容”的老問題,且歷史上已達成過“文道統一”的共識。
二、 方法論反思:“語文學科性質研究”的邏輯與視角考察
1. 語文學科性質研究的邏輯謬誤
分析眾多研究者對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研究,采取的思路大致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為概念分析,具體研究形態為對“語文”二字進行拆分解析,“語文”二字被拆解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語言、文化”等多種情況,基于拆分的基礎再進行解釋說明,從而得出語文學科的性質;一為歷史梳理,1949年葉圣陶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在討論舊有的“國語”“國文”兩門課程時,提議一律更名為“語文”,葉圣陶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雹?/p>
考察這兩種基本思路背后的深層邏輯,研究者采取了如下的思維模式:語文學科是一個既已存在的事物,我們現在的任務是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看其究竟是何性質,工具性?人文性?或者其他?然后根據語文學科的性質,再來確定語文教學的目標,從而帶動關于語文學科教學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無論是從概念分析的角度還是從歷史梳理的角度進行的研究,都屬于上述思維邏輯的具體表現。
謬誤發生于思維之鏈的起端。將語文學科教學的系列問題寄希望于學科內部根本性基礎理論問題的解決,這當然是可以的。但是,首要理論問題是否是“語文學科性質”,則大可值得深究。語文學科是業已存在的客觀實體,還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之下為了學生的語言發展而作的主觀設置?早在語文獨立設科之初的1902年,梁啟超就撰文提出要確立正確的教育宗旨,認為“他事無宗旨猶可以茍且遷就,教育無宗旨,則寸毫不能有成”④。語文學科教學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其教育價值觀和學生發展觀,應該說,這是一個靈魂問題。學生的發展和教育的機制不是一個可以脫離社會歷史條件而存在的純“科學”問題,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及其對人的身心發展的要求的變化,人們對于語文教學有一種價值的預設,有一種預期能夠實現的目標,這是在主觀上預先建立起來的教與學的形象。價值預設決定了語文學科教學的具體形態,而不是本末倒置。這提供給我們今天的研究一種新的思維角度,在討論語文學科的性質之前,我們首要應考慮的是:在今天的現實條件下,我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樣的語文教育?這是一個關于語文教學的價值問題,而不是一個關于學科性質的事實問題。事實與價值的倒置,實然對應然的替換,是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研究的論證過程中表現出的邏輯謬誤。
2.語文學科性質研究的視角局限
所謂研究視角就是觀察、分析、解釋一個事物或一種現象的特定角度,是研究者所采用的深層次的途徑和哲學觀。任何一個視角都意味著一套從基本的范疇、命題到方法原則構成的理論的話語。研究者以“語文學科性質”為切入點來進行研究,反映的是一種從客體的角度去解釋分析的“實體思維”。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所以,結果竟是怎樣,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發展了,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的?!雹菰谶@段論述中,馬克思闡述了兩點:一是批判舊唯物主義,因為它僅從客體而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事物;二是強調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長期以來,人們對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研究囿于機械唯物論及形而上學研究方法的視角,將文與道、內容與形式放在二元對立的兩極,往往強調一面而忽視和排斥另一面,遮蔽了語文學科教學中主體的實踐與活動。語文教學內在地蘊涵著教育中的價值、關系、過程和多元活動,語文教學不是一種“作為事實”的存在,而是一種“作為關系、過程和價值”的實踐樣式!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有“語文”,更有學生、教師與社會生活,是一個人與語言、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多維互動過程。關注于“人文性”與“工具性”問題的研究,存在著一個明顯的概念轉化,即以“語文”替換了“語文教學”。我們無法以一個靜態的“語文”概念來代替一個動態的“語文教學”過程。一切的教育價值理念與課程設計,只有進入具體的教學場域,才能具有現實意義,只有通過教師與學生在特定教學情境中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才能真實地達成。一個學科的基礎理論,必須是“基礎的”理論,換言之,基礎理論是相對于“應用理論”和“技術理論”的理論,是能解釋、說明這門學科中最為基本的范疇的理論及其體系。把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基礎理論問題脫離語文學科教學與學生、與教師、與社會生活等多重復雜的關系來進行理解與研究,漠視了語文教學的過程屬性與過程價值?!拔覀冞^去總糾纏在人文性、感悟和工具性等概念中,這是沒有意義的?!雹?我們必須要從對于“語文是什么”“語文應是什么”的思考轉型為“語文教學是什么”“語文教學應是什么”的思考。前者是一種封閉的、靜止的、平面的分析研究,忽略學生主體與客體的雙向對象化運動,以及運動中的多種語言活動形態對主體的發展效應。后者則是一種開放的、動態的、立體的分析研究,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二者的研究視角、思維方式無疑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三、 “回到原點”: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論域轉換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歷史機遇,搭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實踐平臺。隨著學校層面的深刻變革,教學實踐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涉及語文教學領域的基礎理論問題。一個學科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對其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等問題進行批判性反思。無論是學科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還是外在社會變革的迫切要求,都呼喚著語文學科教學理論研究重心的轉移以及論域的轉換。
“回到‘原點’的思考是重建體系的出發點?!雹摺啊c’,具有‘起點’和‘終點’的雙重性。作為起點,是一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起點,是具有生命力的最核心的基本要素。作為終點,是原點發展的文化積累的結果,是起點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因此,‘原點’是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一個范疇。抓住了原點,就抓住了問題的根本。”⑧
“回到原點”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把握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主題、研究的起點。教育與教學,使一個人從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因此,教育教學,就是對人的生成、變化和發展的把握。語文學科教學只有從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角度來理解它,才能無限接近其本意,實現學生真正、真實的語言發展。活動是主體發展的基本方式,學生的語言發展是在言語活動中生成、在言語活動中表現、在言語活動中轉化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學科教學就是科學、合理地為學生組織、設計和展開多種形態的語言教學活動的過程,學生的知識習得、能力形成與情意發展都是在言語活動中,通過言語活動而實現的。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成為語文教學研究的主戰場,回到課堂教學,探索學生通過言語活動,如何實現語言及其自身的發展,這就是回到了語文教學的“原點”。重視學生主體,抓住“活動”這一重要范疇,可以幫助我們從根本上把握語文學科教學研究的基礎理論問題,對于學科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改進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語文教學領域的研究需要轉換研究的論域,從“活動”的角度來看待語文課堂教學中現存的問題。言語活動既是學生語言發展的基本方式,對于研究者來說,也是研究學生語言發展問題的重要概念工具。言語活動表現為不同的形態,并指向不同的發展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綜合運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框架,作為我們的理論依據和分析思路,對言語活動的形態、機制等命題進行考察,以期使研究有進一步的突破,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語文學科教學研究同樣面臨研究視角的轉換,從“實體思維”轉向“關系思維”,從靜態的、單純的邏輯分析,發展到動態的、多方位、多層次的辯證分析。視角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不同的視角會使我們對語文教學產生更多嶄新的認識。
總之,“語文學科性質”研究體現的是一種靜態的“機械的認識論”的思維方式。語文學科教學研究需要建立起一種基于“關系”“過程”與“價值”的思維方式。回到課堂教學的“學生言語活動”研究,便是主體意識、價值意識、過程意識和實踐意識在具體研究論域中的實現。我們呼吁語文學科教學領域通過研究論域的轉換,用本學科的話語方式和立場,通過對語文教學這一現象的描述與解釋而形成逐步成熟的基礎理論與話語體系。
參考文獻:
①倪文錦著《我看工具性與人文性》,《語文建設》2007年7至8期
②錢夢龍著《訓練――語文教學的基本形態》,《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7期
③葉圣陶著《葉圣陶集(第25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④梁啟超著《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中華書局1989年版
⑤馬克思恩格斯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⑥李節著《語言學視野中的語文教學――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寧教授訪談》,《語文建設》2008年第9期
⑦[美]馬?J?阿德勒著《哲學的誤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篇3
關鍵詞:語法翻譯教學法 科技英語 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218-01
科技英語一般指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面的科學著作、論文、教科書、科技報告和學術講演中所使用的英語,科技英語在許多國家已經成為現代英語的一個專門的新領域,涉及面廣,內容包羅萬象。隨著科技的發展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深入,科技英語越來越彰顯出其重要性,因此世界上許多大學都設立了相關專業。翻譯教學法融入科技英語教學,適合科技英語的自身特征,符合語言教學的原則和規律,有助于實現科技英語的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 科技英語的特點
科技英語主要是涉及數、理、化、醫、生、農、建筑、天文、電子機械等方面科技專業知識的英語科普文章,基本是書面語言,科技英語詞匯具有國際性,70%以上來自拉丁語、希臘語。詞匯意義比較專一、穩定,用直譯法、音譯法和半音半意法可準確表達科技新詞的科技內涵,多使用正式規范的書面動詞來替代具有同樣意義的口語化的動詞或動詞短語,大量地使用名詞和名詞詞組,大量使用非謂語動詞短語及分詞短語,經常使用縮略語。語法結構上,科技英語大量使用被動語態講述客觀現象,介紹科技成果,突出行為客體。用It作形式主語,替代后面that所引導的作為主句真正主語的從句,常用It作形式主語替代句子后面作真正主語的動詞不定式短語。常見包含兩個及兩個以上從句的長句用于表達科學理論、原理、規律、概述以及各事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在語篇方面,主要通過詞匯銜接和邏輯銜接,詞匯重復出現可以減少語言在傳遞中產生的歧義,通過邏輯連接手段體現句子的語義聯系??萍嘉恼乱话阌蓪а?、正文和結論或結束語三部分組成。
2 語法翻譯教學法的發展
語法翻譯法又被稱為傳統法、古典法、舊式法(Old Method)、閱讀法、普魯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等,是外語教學中最古老、影響最遠的教學法體系。它的主要代表人物為奧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最早的外語教學法起源于15~17世紀的拉丁語教學法,當時被稱作 “語法模仿法”。西歐一些國家在18~19世紀確定了翻譯法的教學地位,翻譯法非常重視語法教學,在當時被稱作“語法法”或“語法翻譯法”,因其繼承了拉丁語的傳統又被稱作“傳統法”。語法翻譯法的出現為“外語教學法”單獨作為一門學科奠定了歷史基礎。這種方法中翻譯既是教學目的,又是教學手段,通過母語教授外語、先分析語法、以翻譯為基本手段、然后把目的譯成本族語,主張兩種語言機械對比和逐詞逐句直譯。
3 語法翻譯教學法應用于科技英語教學的優勢
我國英語專家王宗炎認為:“學英語,必須懂得語法知識。不懂語法知識,聽英語、讀英語無法理解,說英語、寫英語更無從下手”。語法翻譯教學法應用于科技英語教學,學生通過系統學習語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目的語的理解,語法框架清晰,有助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確切地理解科技英語的抽象概念,抽象詞義和復雜的句子結構。通過母語和目的語的互譯與比較,了解兩種語言在語法結構上的異同,理解和掌握科技詞匯的用法,以及科技文寫作的常識,從而提升學生科技英語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4 語法翻譯教學法在科技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實例
為了介紹語法翻譯教學法在科技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本文選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教材《英語科技文選》第一單元為例,詳細闡述其應用策略。
(1)教學內容和步驟安排。每單元分為A、B兩部分。A為精讀課文,B為泛讀課文。課文和語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語法、后課文。每課課文后附有用母語詳細注釋的詞匯和詳細解釋的語法規則。
(2)以演繹法講授語法知識。先講詞匯構成、語法規則,分析句子成分,然后舉例說明,并讓學生練習和鞏固知識。如在這一課詞匯部分講授詞的派生,前綴anti-,mis-,ir-,un-,句子結構部分講句型“It+be+adj.+to do/that clause”“It +be+past participle.+that clause”??萍嘉捏w采用這種句型用以客觀表述某些事實。詞匯短語意義的學習采用同義詞、反義詞對照法。另外一個重要的語法項目是“表達原因“的方法,如Because,since,as,in view of the fact that,on account of the fact that,owing to the fact that,seeing that, because of,on account of,owing to,due to,This accounts for……,This explains why……,This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等。詳細講解之后學生要經過大量的練習掌握相應的語法知識。
(3)母語―― 目的語互譯。母語和目的語之間要逐字、逐句互譯?;プg是科技英語教學的基本方法,本文通過互譯,讓學生了解“the known,the unknown,the unknowable”,同時通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檢查學生語法知識是否熟練掌握,改變教師單向灌輸的行為。雙語互譯,有助于學生兩種語言思維的靈活轉換。課后附有翻譯練習,先給出學生短語,并給出漢語句子要求學生翻譯。
(4)培養學生科技文閱讀、寫作和口語能力。主要方法有:單詞拼寫、單詞填空、造句、語法填空、句子排序、背誦課文、閱讀、寫作等。第一單元要有求生閱讀B:The West’s Debt to China,分析句子成分,英漢互譯。并通過寫讀后感、或縮寫原文等方法培養學生掌握科技文寫作的風格及方法。結合交際教學法,教師課堂上要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講解語法知識,注重語言的實際運用,強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篇4
論文摘要:本文簡述了常用的英語教學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認知法、交際法,并分析比較了它的優缺點。
提高英語課教學質量,提供更多用英語交流的環境,增加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是每個英語教師真正要肩負起的責任。目前,在英語教學法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學法主要有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認知法、交際法。
一、翻譯法
語法翻譯法是為培養閱讀能力服務的教學法,其教學過程是先分析語法,然后把外語譯成本族語,主張兩種語言機械對比和逐詞逐句直譯,在教學實踐中把翻譯當成教學目的,又當成教學手段。其優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有很多復雜的結構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語解釋起來較為容易且直觀,學生也易于接受,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規則和詞匯,應用語法規則做翻譯練習,也幫助教師節省時間,用于其他更為有意義的教學。其缺點:學生只是機械地通過強化訓練記憶語法規則和詞匯,忽視聽說能力的培養,長期以往,學生無法在交際場合將其正確,流利地運用。他們學到的只是啞巴英語,只會讀寫不會聽說,其結果只會是高分低能。
二、直接法
直接法是主張采用口語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強調模仿,主張用教兒童學習本族語言的方法,“通過說話學說話”的方法來學習外語,教學過程是一句話一句話聽、模仿、反復練習,直到養成語言習慣。其優點: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學,模仿力強,老師利用直觀的教具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讓具體和抽象有利結合。如,我們教授水果的英語單詞時,可以利用卡片或者掛圖教學,這樣既可以調動課堂氣氛,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其缺點:教學方法過于簡單化,不利于學生理解抽象復雜概念,還有學習內容單一,詞匯量少,沒有拓展性。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聽說法
聽說法是以句型為綱,以句型操練為中心,著重培養聽說能力的外語教學法,又叫句型教學法或口語法。其優點:在學生有一定的聽說基礎后,再進行讀寫教學,使讀寫促進聽說。我國學生缺少英語語言環境,說英語機會少,采用聽說法讓學生大量地聽、模仿和背誦錄音材料。教師利用表演節目、小組對話、講故事等教學方法不斷培養他們對聽說表達的興趣。其缺點:大量的模仿和機械操練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脫離語言內容和語境的句型操練不利于學生對語言的靈活運用;放松讀寫訓練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實踐能力。
四、視聽法
視聽法于五十年代首創于法國,是當時法國對外國成年人進行短期速成教學的一種方法。其優點:通過創造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情境的設立能夠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語言,視聽法先選詞匯再選情景最后選結構。情景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發展學生的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其缺點:完全排除母語不利于對語言材料的徹底理解;把培養口語能力作為英語教學的首要目的,過于重視語言形式;過分強調整體結構感知,忽視語言分析、講解和訓練。
五、認知法
認知法是六十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首先提出的,是作為聽說法對立面產生的。其優點: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規則;注重理解在理解語言知識和規則的基礎上進行操練,反對死記硬背;反對聽說領先,認為語言和文字是缺一不可,主張聽說讀寫齊頭并進,使學生全面發展。其缺點:作為一個獨立的外語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需要進一步充實。認知法對語音語調要求不嚴格,不利于學生對語音語調的正確掌握;它不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六、交際法
篇5
21世紀培養翻譯人才,絕不能只是單純重“器”,而忽視“學、識”。翻譯專業的學生起碼要有比較廣博的知識和相當的思辨能力,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翻譯理論來武裝他們。而培養具有能力的翻譯人才的任務在于翻譯專業師資的強化。
4.改變翻譯范本為主導的課堂。翻譯范本在翻譯課堂上往往成為參照與賞析而已,而絕不是標準。但在實踐翻譯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模式是給學生幾個句子或篇章進行翻譯練習,學生在規定時間完成后,翻譯教師會把準備的范本拿給學生,或逐字逐句進行分析,或讓學生自己對照自己的翻譯,找差距,把范本抄寫下來。這樣的做法首先在認識上便是錯誤的,與科學相悖,語言能力并非翻譯能力,語言教學絕不能代替翻譯理論教學。翻譯技能的訓練不是翻譯技巧所能代替的。技能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與對翻譯理性認識的提高,不是課堂上幾個篇章能夠解決問題的。優秀的翻譯者需要長期對翻譯認知規律的思考與大量的實踐。技能指標的達標,起碼應該具有10 - 15萬字(外譯中8 - 10萬,中譯外5。8萬漢字)。
5.傳統翻譯教學轉向任務型立體化翻譯教學?!叭蝿招汀苯虒W具有結構性特點,它由教學目標、信息輸入、活動方式、師生角色、教學環境等要素組成。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間的差異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而且活動量大。英語翻譯課堂教學應具有交互活動的優點,即配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在教學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正由于任務型教學模式具有上述性質和特點,在英語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倡導選擇和運用任務型教學以期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傳統教學中有許多活動不是來自真實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稱其為“準交際”活動,因此要培養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生活任務。真實任務教學強調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顯然,真實生活任務的關鍵在于任務要有真實生活的特征。運用在翻譯教學中,例如給學生提供適當難度的莎士比亞原劇本,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戲劇的感性認知,進行情境融人性薇譯并把翻譯文本聲情并茂地讀給大家聽,還可進行即情即景表演。另外還可以對已有的莎士比亞多個漢語文本進行評價,從而引導部分學生系統研讀莎士比亞戲劇的目標。
6.改變翻譯課時不足的現狀。承前所述,翻譯課程課時的不足也成為導致課堂練習材料單一,以文學文本的翻譯為主導的原因之一。這種翻譯范本為主導的課堂還對英語專業本科生的畢業論文中造成了很大影響,例如以翻譯方面為主題的論文,基本上是以翻譯實例填充論文,不符合論文基本的要求。這樣的結果證明了翻譯理論的重要性沒有被充分認識或是翻譯教學中教師忽視了翻譯理論的滲透,這是翻譯范本教學的后遺癥。因此增加翻譯課時已經成為一種必須解決的事實,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現狀還未改變。
7.改變測試文本中心。任何一類測試對學習者都具有導向作用,英語翻譯課程考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學習者翻譯觀的形成帶來一定影響。長期以來,英語翻譯課程的考試以文本為中心,造成學習者對翻譯有某種偏見,認為英語翻譯的學習與實踐僅有文本而已,無規則可言,只要記住詞匯,有幾本詞典,就可做好翻譯工作。這樣一來,翻譯理論在課堂上的講授不能引起學習者的重視。要打破這種對英語翻譯理論的成見,必須讓翻譯理論的學習復歸它應有的地位,即在英語翻譯測試中增加翻譯理論這一環節。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發現,對英語本科翻譯測試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以不同的側重加強對學生翻譯理論認知的考查均有良好成效。另外,在考試完結后的下一個學期開始,與學生進行交流,談談對翻譯理論的認識,學生大多表示能理解翻譯理論課在翻譯教學中的重要性,要重視翻譯理論的學習。
篇6
關鍵詞:遷移 翻譯 英語閱讀
一、引言
自中世紀語法翻譯教學法出現以來,各種教學法陸續出現并被褒揚,相應的前一教學法就會被打人冷宮。最早出現的語法翻譯教學法也沒逃過這一命運。由于人們對語言學習認識的轉變,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認知法等教學方法相繼出現,致使語法翻譯教學法退出了歷史舞臺。但通過自身的語言學習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翻譯教學在二語習得中仍有著其它教學法不可取代的作用。尤其是英語在日常交流罕見的西部地區,翻譯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英語閱讀課的目的與任務
閱讀是讀者利用字、詞、句、篇章以及讀者已有的知識經驗,有目的地預測、思考、獲取信息的過程。根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英語閱讀課的目的在于:1.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2.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公外六級考試要求學生能讀懂難度相當于美國Times或Newy0 Times的社論和政論文章;能讀懂難度相當于TheGreatGatsby的文學原著,難度相當于hTeRiseandFalofthehTirdReich的歷史傳記。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分析文章的思想觀點、篇章結構和文體風格。閱讀速度為每分鐘140—180個單詞,理解準確率不低于75%。對英語專業八級的要求是能讀懂一般英美報刊雜志上的社論和書評、英語國家出版的有一定難度的歷史傳記和文學作品;能分析上述題材文章的思想觀點、語篇結構、語言特點和修辭手法。能在5分鐘內速讀1,600詞左右的文章,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實和細節。不難看出,大綱對閱讀速度以及理解程度做了明確要求。ChristineNuttall也指出“閱讀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以適當的速度默讀并充分理解原文的獨立閱讀的能力”。(Nuttall,2002)英語專業八級考試,閱讀理解選擇題以及翻譯題是必須的題型。姑且不說翻譯,閱讀理解中涉及對詞匯的測試題、根據上下文來理解某項知識點的題、以及對句子結構的理解的題,都要求考生全面理解全文或相關的句子。根據成人學習的特點,這里的理解,我們不能否定是母語思維的理解,說白了,就是翻譯成中文式的理解。
英語專業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英語語言能力,按說對英語專業課程的學習是既有目標性,同時也有興趣的。但筆者教學專業英語閱讀課程多年,通過觀察以及與學生的交流,發現學生雖然知道閱讀課程的重要性:大量閱讀對聽、說、寫等是很好的輔助途徑。但學生們對閱讀課的興趣并不高,主要是學生不夠重視該門課程;同時,由于受精讀課程以及母語習慣的影響,學生總希望把課文的每句話都完全理解,更希望老師能翻譯某些句子,而事實并非如此,久而久之,對閱讀課就沒多大興趣了。
三、母語思維對英語閱讀的影響
語言雖不是與生俱來,但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名十八歲的大學生,他的體型、人生觀、世界觀已基本成型。他從出生那天起,天天耳濡目染的都是母語,雖然中學英語課堂上也會聽說英語,但受到英語的熏陶,和母語聽說的量相比,英語的簡直是微乎其微。心理學認為語言與人類大腦活動和心理過程有著密切的聯系。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語言依賴于思維,它隨著思維的發展而發展。美國心理學家沃爾則認為思維依賴于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思維。無論語言和思維誰先誰后,他們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母語是一個人思維活動的第一語言反應系統,是在沒有任何其他語言系統的條件下建立起來的,而二語習得是在母語思維已經形成的條件下進行的,這時母語思維模式已經內化,固定化。所以,我們在英語閱讀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使用母語進行思考、分析、比較、綜合,并利用母語學習時的技巧和經驗來指導英語閱讀和學習。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課堂上聽說的都是英語,或者說每天大部分時間接觸的都是英語,但由于母語環境以及母語優先原則,總體上說,學生的母語思維非常活躍。恰到好處地運用母語思維,對他的外語學習是很有幫助的。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完全有可能掌握用外語思維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言語和寫作能力,這也是外語專業明確且可行的目標。但這種能力的獲得不可能獨立于學生既定的心理文化結構之外。相反,能否有效掌握外語是與中國學生既定的文化心理結構密切相關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母語能力強、思維活躍的學生,他的外語學習也輕松,表達能力也強。英語較差的學生,相對來說,他的漢語知識也薄弱,理解力不強,母語的言語表達能力也較差。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些年,我們的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非??炭啵珜W習效果不佳,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漢語較差,從論文指導等了解到他們的父母根本就不會漢語,回到家鄉,交流的都是他們自己的語言,所以,英語對他們來說是第三門語言了。
篇7
論文摘要: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加強語言愉入。學習者在習得語言知識,獲得語言技能的過租中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通過分析錄為廣泛應用的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探討這兩種方法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綜合應用。
一、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的性質是“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為了適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要求,如何教好外語,采取何種教學模式能夠使習得者盡快獲得目的語成了擺在外語教師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實踐告知,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加強語言抽人,學習者是通過對語言知識的不斷翰人和積累而最終獲得一定的語言技能,所獲得的語言技能又促使學習者習得新的語言知識,這就決定了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具有階段性的特征。針對語言的階段性特征,我們便要根據不同的階段,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本文通過分析最為廣泛應用的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探討這兩種方法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綜合應用。
二、語法翻譯法及其應用
語法翻譯法歷史悠久,它是以學習語言的語法系統為中心的方法。有些語言學家和教師認為,語法教學是外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H~r(1983)認為,掌握語法對任何語言學習者都是最基本的。月exande巾988)指出,精確掌握任何一種語言的根源是語法。他認為,語法起著支柱性的作用,語法學習是習得任何一種語言的捷徑,它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如果不學習語法,那就很難甚至不可能具有說出既符合語法習慣又能讓人接受的句子的能力。
我國學者王篤勤(2002)在“英語教學策略論”一書中談到了顯性語法教學與隱性語法教學?!敖浑H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語言能力的發展,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部分,而構成語言能力的語法也自然不可忽視。傳統的語法教學以顯形手段為主,交際教學中的語法教學隱性成分增大?!薄?989年,Scott在一高級法語口語班進行了顯性與隱性教學的實驗??谡Z班同學分成兩個小組,實驗組接受顯性教學,學生聽教師講解語法規則;控制組接受隱性教學,聽含有相同語法項目的故事。結果發現即使控制組多聽上十遍,不論是在口頭測試中還是在筆頭側試中都無法超過實驗組?!?/p>
通過這個有趣的實驗我們發現位得語法規則后進行語言學習會省時省力很多。語法翻譯法利用學生的理解力保證了學生確切理解單詞和句子的涵義,特別是在基礎學習階段,學習者主要表現為大里吸取詞匯知識,點滴積累語言點,掌握語言的基本句型,以求達到初步的語言表達技能。翻譯可以使學生擺脫推測、猜想的困惑,避免對外語詞句造成理解不確切的情況和因而養成的一知半解的壞習慣。確切理解在外語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這樣,所學的知識才會牢固,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才會大大發揮。
對于非英語專業的新生,進人大學后由于他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同學英語基礎較差,有些甚至沒有學過高中英語。直接實行交際英語教學來提高他們的語言使用能力是不科學的,會使他們覺得很難適應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從而產生心理壓力及對自己不自信。其實就連倡導交際法的Wilkin:也認為:學習的第一階段可側重rule。,第二階段偏重rul.ofuse.即使學生到了大二或大三,課文中的大部分句子,尤其是長句和難句,對于母語已經相當鞏固的學習者來說,采用語法翻譯法還是最簡便可行的。人類的語言是一個系統,有其結構和規則,語法是某一語言結構和規則的總結。我們學習任何知識,都可以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學習外語也一樣可以找規律,找規律就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而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
因此,在積累語言知識的基礎階段,尤其針對剛人校的新生,可以以語法翻譯法為主、交際法為輔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教師組織教學時注意盡t重復其學過的知識點和語言點,達到盡量補齊英語基礎的目的;一般來說,人校后堅持半年上述教學方法,學生就能完全適應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并對英語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和濃厚的興趣,同時也不會對他們原高中階段的教學方法采取完全拋棄、完全否認的態度。
三、交際教學法及其應用
交際法(eonununieativeapp~h)是70年代初出現的.是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著重培養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交際法強調以學生為主。學習者有充分的參與,教師的任務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參與各項課堂活動,給學生提供和創造真實的交際悄景,使他們能主動地,自由地運用語言。課堂上多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互動交流。比如可以設計一些語言游戲,扮演角色,講故事,棋擬情.,解決間題等課堂活動形式。
基礎階段之后,學習者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語言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技能和語言習得能力,但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而形響進一步的語言使用,因而急需大量的語言翰人。此時通過重視交際法教學,將語法教學法有機靈活地融合于教學中,這既能溯足習得者對語言抽人的大盆需求,又可以通過交際活動用學得的語言知識監控抽出、理解物人,以提高自身的語言交際水平和語言習得能力。交際教學法之所以在整體上為大多數的語言研究者所接受是因為它認為語言首要的功能在于交際,主張讓學習者在一定的語境中綜合運用多種交際方式以習得第二語言。
交際法教學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教學觀念,把語言學習放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把學生置于中心地位,通過對學生需求的分析和語言功能的研究,因時,因地,因培養對象而異來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比如,學生進人大一下半學期時,可適當增加角色扮演.全班同學參與的討論,編對話,短劇表演等等。在聽力課上,可以就所聽材料內容進行口頭復述.不必讓一個人復述整篇,可以在段落之間打斷,讓其他同學繼續。課文亦可使用這樣類似接力比賽的方法進行復述。這樣的練習能夠鍛煉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但教師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鼓勵學生大膽地,自信地用英語交流。很多學生由于顧慮重重,而阻礙了他們發揮自己學習潛能的機會。這時,教師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要薄重和信任學生,應以表揚鼓勵為主,多看學生的長處一句得體的贊揚往往會激發出學生巨大的學習熱情。而且,教師在此過程中也應注憊控制時間,由于大學英語教學一般班級較大,每個班級人數都在40至50人,每位同學都說一邊,既沒時間,也很枯澡。盡可能讓大部分學生在裸堂上有口語練習的機會.保持課堂氣氛的活躍。
此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交際教學法發揮更為充分的作用。任何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語言交際模式、篇章修辭原則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作為該語言上層文化觀念的形響甚至制約。因此.融人躊文化意識的語言交際有著積極的愈義。它能促使學習者的語言,人和語言物出系統化、自動化,在“不自覺”的狀態中最終習得完美、得體的語言并對語言運用自如??偠灾?,不同階段教學模式的提出,本質在于使教與學的過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符合學習者習得語言能力的過程以盡快習得目的語。
四、語法一譯法與交際徽學法的相互融合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在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的理論指導下,設計各種各樣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悄景,以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針對熟練提高階段的語言抽人時,適當加入摘章教學有助于增加語言箱人的可理解性,而篇章教學的實施則依靠語法翻譯法與交際教學法的綜合應用。
篇章教學將句子工于文章中,將語育t于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促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觀寮、分析、歸納去發現語言規律和掌握語言知識。它有助于提高學習者對語言進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比如在課文的講述過程中,可訓練學生找出作者觀點,總結段落大愈,預側下一段的內容等等,這類訓練,使得學生能夠對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并且能夠產生自己的觀點。而對于篇章中一些難度較大的語句,語法教學往往能幫助學習者更加透徹地分析理解語言,進而在交際活動中(作者觀點分析、段落復述、歸納全文中心思想、情節描述、口頭或書面回答問題、圍繞話題討論或寫作等)將所接受的語言信息準確地抽出。它們之間的協調運用既能培養學習者對所學語言的深刻理解力,又能使學習者認識到語言表達的多種可能性,進而促使學習者的語言習得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因此在課堂中綜合運用教學法,不應片面地肯定一種教學法而忽略另一種。語法翻譯法在培養語言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扎實的語法知識可以為良好的交際能力打下墓礎。
在“論大學英語教學”一書中,劉潤清談到:“交際法的大炯不以語法項目為主線來安排教學內容和順序,而是以功能項目和愈念為羞礎。當然,這不是說他們忽視教授系統的語法知識,而是把語法項目按功能和憊念加以整理,讓語法形式服從于語言功能,有人稱之為‘交際教學語法’。這是交際法的一大特征?!庇纱丝梢姡浑H法并不是和語法翻譯法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進一步證實了語法翻譯法是母語環境中學習語言的基礎。
五、結論
綜上所述,語言習得是多方面的,課堂教學形式也是多方面的。課堂語言交際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習者的語言摘人,且這種語言抽人要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相適應。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語法翻譯法是基礎,交際法是指導思想。我們應根據我們的教學目的,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語言的階段性特征,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法,或這兩種教學法相互融合,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 1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Longman.1983.
[2]Alexander L G. Long English Gramaiar{M ]. Harlow: Long}nen.1988,
[3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篇8
摘要:眾所周知,聽、說、讀、寫、譯是英語語言的基本技能,相輔相成,相互依托,共同構成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一種技能可以通過其它的技能訓練來培養。以前教育界倡導的閱讀教學法(Reading Approach)和聽說教學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就是通過閱讀或聽說來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李陽的“口語突破聽力”就是用“說”來培養“聽”的技能。因此筆者認為,翻譯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四技能。
關鍵詞:英語語言 技能訓練 翻譯
1.翻譯與高中英語教學的關系
翻譯就是把源語言形式的內容用目標語言再現出來的一種語言活動,不僅要確保源語言信息準確,而且要考慮到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保證譯文的可接受性。翻譯不僅能夠反映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而且與其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相輔相成。
高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已經對英語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詞匯的積累和語法知識的學習有了很大提高,對于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也有了一些認識。這些都為翻譯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同時,翻譯教學能夠反作用于學生的英語學習,促進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鍛煉與應用。例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適當地利用翻譯可以使學生更透徹、更深刻地理解原文意思,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總之,翻譯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二者不可分割。將翻譯與翻譯教學引入高中英語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2.高中英語教學中的翻譯教學現狀
2.1翻譯教學和翻譯練習時間短
如上文所述,迫于應試教育的要求,大部分的教學時間被聽力、詞匯、語法、閱讀教學占用,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翻譯的時間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高中階段的翻譯教學往往集中在高三,學生不能在高一、高二形成正確的翻譯習慣,學生課后又沒有充足的翻譯練習,導致學生得不到充足的翻譯訓練。
2.2翻譯教學內容和方法單一
高中英語教材中幾乎沒有專設的翻譯單元或者模塊,翻譯教學的內容也僅僅局限于閱讀、寫作教學等的輔助形式,教學方法也都是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應試性講解,很少涉及翻譯技巧和跨文化知識,學生接受不到系統的翻譯教學,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3師生對翻譯教學與學習的重視不足
雖然教師們認同翻譯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也有著強烈的翻譯教學意識,但是往往不能做到對翻譯教學的統籌規劃。學生對翻譯學習的態度又受學習成績影響,成績優秀的學生通常重視翻譯學習,而成績較弱的學生往往基礎知識掌握較差,翻譯學習阻力較大,因而興趣薄弱,重視程度低。
3.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加強翻譯教學的建議
3.1在高考英語試題中適當增設翻譯題型
由于我國大部分省份的英語高考都取消了翻譯題型,因而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對翻譯教學重視不足,即使有些教師意識到翻譯教學的重要性,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提高升學率,不得不將大量時間用于聽力、語法、閱讀教學中。翻譯作為英語五大能力的重要一環,應該被納入英語能力考查的范圍之內,翻譯題型的設置應既能測試學生的翻譯技能,也能考察學生的跨文化知識。
3.2適當傳授翻譯理論和技巧
很多人認為翻譯理論和技巧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對學生的英語學習作用不大。然而筆者認為,教師將一些簡單有效的翻譯理論和技巧巧妙地融入英語教學中,以課文篇章為例,進行翻譯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
3.3重視中英文化差異的講授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將翻譯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結合,注重英漢文化差異。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更是兩種文化的溝通融合。教師應該能夠明確辨識教材中涉及的中外文化知識,并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文化知識的講解。這樣既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又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3.4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翻譯能力
多媒體教學設備和互聯網不僅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而且為師生學習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臺。一方面,教師可以將一些優秀的翻譯學習網站推薦給學生,培養學生對翻譯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自學。另一方面,師生之間可以通過互聯網共享翻譯資料,交流翻譯學習心得。
3.5教師應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
英語教師作為高中英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首先應該具備扎實英語功底,不斷提高自身聽說讀寫譯能力;其次應該掌握必要的英語教學法、文學、翻譯、跨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最后應該主動參與到翻譯實踐中去,通過實踐更好地掌握翻譯技巧,獲得第一手的翻譯實踐素材與資料,為翻譯教學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翻譯在教學中很重要,在現有教育背景和條件下的英語教學,翻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翻譯也應被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和策略貫穿于“聽、說、讀、寫”的英語教學過程中;中英互譯不僅符合英語教學規律也符合高中階段學生的認識發展的規律。當然在英語教學中,還應根據教學需要,利用其它教學法,取長補短,綜合運用,使外語課堂教學更優質,更高效。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新實用漢譯英教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2]陳學云.新課標下高中生翻譯能力問卷調查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篇9
論文摘 要: 基于大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英語應用能力有待提高的現狀,本文從培養英語應用能力的實踐模式、學生的自主學習等方面展開實證分析。
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學習者能完全用目標語進行符合交際要求的思維活動。語言的學習目的在于應用,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這是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這種形勢下,迫切需要高校培養出大批既具有專業知識、又有跨國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外向型的人才,當務之急是高校要切實加強大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使人才的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接軌。筆者認為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應從“教”與“學”兩方面著手,即教師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本文在研究外語教學心理干預的基礎上,結合已有各種教學法的優點,探索一種基于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雙向實踐教學模式。
一、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現狀
隨著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頒布實施和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深化,畢業生英語應用能力較以往有很大的進步,但大部分學生仍處于“聾啞”狀態,其中不乏有許多已經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這與我們時代所要求的復合型、外向型人才是相違背的。鑒于此,如何順應形勢,探討英語教學改革途徑,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已成為英語教學工作中的當務之急。
二、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實踐模式
縱觀外語界多年來的教學模式探索實踐,國內外都已有大量的研究理論。國外的如語法翻譯法、聽說教學法、交際教學法、整體教學法、直接教學法、自然教學法、柏林模式、認知教學法等。語言學家sinon delasc說:“一種技能的獲得無論是涉及到打字演奏樂器還是學習外語。都要求學習者不與老師平分工作。而做大部分的工作。老師必須少一點講授,多一點引導。這樣,學習語言的責任會從老師轉移到學生身上?!币虼?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法,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能力培養型教學模式。
(一)雙向實踐教學的具體概念
把課堂社會化,著重創造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的各種自然態的語言環境,采取美、加等國的整體語言教學理論(whole language approach)的方法,靈活運用英漢交錯、翻譯表演、對話、辯論、問答、故事、翻譯評論等方法,促進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參與和運用,達到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的目的。以上總括起來說,可稱之為“雙向實踐教學法”[1]。
雙向實踐教學法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雙向”是指學習者的知識學習(輸入)與知識運用(輸出)結合,其信息流向表現為雙向互動;“實踐”指借鑒國際流行的各種先進教學法優點,突出學生英語學習中的知識應用實踐培訓[2]。
(二)雙向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法
為充分體現“雙向”、“實踐”這兩項教學法的精髓,可以在實踐中采取以下一些突出知識應用和實踐的教學改革。
1.注重“口譯”,增加英語應用的靈活度。
較筆譯而言,“口譯教學不是口語練習的繼續,也不是書面文章的口頭表達”??谧g更注重的是現場感,許多學生在課堂面臨口譯練習時,會思想高度集中,心跳加快,呈興奮緊張狀。我曾以詞組“on the occasion of”做了個小實驗,通過講解此詞組的中文意思,甚至造句,幾天之后,再次詢問此詞組,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記憶已比較模糊。但在別的班級,我首先以“值此新春佳節之際,我祝各位新春愉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的句子要求學生進行口譯,許多學生初次翻譯時覺得無從下手,答案參差不齊,然后我公布了相對標準的答案“on the occas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i wish you all happy new year,good health and good luck.”并講解一番,以后再遇類似詞組的句子時,學生的正確率高了很多。由此可見,同樣的詞組,針對不同的群體,采用了不同的手段,效果差距很大。
2.情感交融,利用教學活動體現學生的“主角”地位。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其目標的實現和責任的完成,基于學生的自主活動。教師通過其主導作用,讓學生意識到主體作用,并能自主發揮,學生的素質和潛能才得以開發和發展[3]。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有節奏松弛有度、快慢有變、動靜交替的教學活動,創設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體現外語教學的人本主義精神。美國學生崇尚這樣一句話:“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由此可見,惟有學生參與并親身經歷了整個教學活動,他才能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如在《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unit 3“thanks,mom,for all you have done”(《謝謝媽媽,你為我所做的一切》)教學過程中,我給出了這樣的話題:“no language in this world can fully express our graduate for what our parents have done for us,illustrate one thing that your parents did for you!”經過幾分鐘的思考,許多學生都自告奮勇說出自己的經歷。男生們表現出曾經對母親的嘮叨而做出的過激反應的后悔;女生們談及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成長付出的艱辛而聲淚俱下;還有一位無父母的孩子也勇敢地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從未提及的過去,整個課堂被愛所包圍,學生間能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3.創設情景,體現教學的“實踐”精神。
“精講”體現教師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多練”既是學生“主體”作用的集中體現。英語課堂中,“練”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學生融入到教學中,不要把“教學”僅僅歸結為教師的任務,也可以通過游戲、討論、對話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體現了雙向實踐教學的“實踐”性。實踐出真知,學生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提高了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即應用能力。
4.統籌安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要培養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除了注重教學方法,還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進行自主學習的改革實驗,改變角色,給學生一定的自主學習的權力和空間,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要加強自主學習全過程的培訓和指導,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自主學習;在學習策略方面給予他們一些具體的指導和培訓,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英語學習的特點及自己的認知特點,提高他們運用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的技能,提高他們獨立學習的意識和技能,增強他們對自主學習和對自身的信心。另外,教師也要學會使用包括電腦在內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并能隨時給學生提供指導與幫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探析如何培養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但要真正實踐,應付諸“教學相長”雙向的實踐模式,探索出屬于提高大學生語言素養的不平之路。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翻譯法;交際教學法;英語綜合能力
隨著我國國力的日益增強和不斷加大對外開放,特別是近年來奧運會和世博會的相繼成功舉辦,對外交流幾乎幾乎浸潤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急需各方面各層次的翻譯人才。
2000年10月教育部頒發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指出:高職高專學生在經過120—180學時的學習后能夠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和知識技能;能夠借助詞典將中等偏下難度的一般題材的文字翻譯成漢語。高職英語教學必須符合: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實用為特點的人才模式。
高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也把翻譯題設置為必考題型,這些都充分說明教育部通過對大學英語教學政策及相關題型的調整加大了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視力度。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對高職英語教學進行探討: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的現狀
翻譯教學一直以來是大學英語中的一個薄弱的環節,長期處于次要的地位,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角落。目前大多數公開出版的大學英語教材都沒有全面、系統地介紹翻譯的基礎知識和技巧,導致教師在課堂上忽視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學生翻譯水平普遍較低,懼怕甚至厭倦翻譯練習,學生平時缺乏翻譯訓練以及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并缺乏適合大規??荚嚨姆g題型。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仍舊采用傳統的灌輸方式,學生能知識被動接受。并且,由于課時和師資的我限制,加之教學指導思想的偏頗,教師對翻譯教學的處理僅限于照本宣科或稍作發揮,從而形成翻譯教學可有可無的局面。
二、外語教學方法與翻譯教學
外語教學方法是隨著外語教學活動的產生而產生的,并不斷發展變化。隨著教學實踐的日益深化,教學方法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從19世紀中國英語教學展開以來不斷有西方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引入我國。從最早教會學校使用的語法翻譯到直譯法、聽說法、以及近些年流行的交際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方法都因某方面的優勢而特別流行過,在教學中,教學法對翻譯和翻譯教學的看法和重視程度也有不同,這里主要涉及對中國外語教學影響較大的兩種教學法: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旨在說明翻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
1、語法翻譯法與翻譯教學
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顧名思義,即以講解語法為核心,以翻譯為手段,翻譯既是教學手段又是教學目的。它有著最悠久的歷史,也是外語教學界近50年來爭論較多的一種教學方法。
語法翻譯在教學中的特點是:詳細分析語法,通過練習掌握語法規則,應用所學知識把外語譯成本族語,主張兩種語言機械對比和逐詞逐句直譯;語法翻譯法重視閱讀、寫作、翻譯能力的培養和語法知識的傳授,忽視聽力、口語的培養,句子是教學和語言練習的基本單位,大多是為翻譯服務的;用母語講解新的知識點,并把外語和學生的本族語進行比較。
當然,語法翻譯法也有其局限性和弊端“過多地強調語言知識。在課堂上以教師講授語法、詞匯、語言為主,忽視了培養能力的培養。學生能講出語法規則,參加各種測試,卻難于張口用英語交流;教師講臺占主導,容易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學生反饋不及時,因而教師也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單一、重復的語法翻譯訓練,致使課堂氣氛低沉,學生積極性不易被充分調動;忽視語言的社會功能,從而無法準確地、恰當地、連貫地使用語言。
雖然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培養了無數外語人才,但是面對嶄新的時代背景和要求,翻譯法的局限性越來越凸現,過分強調翻譯,忽視聽說能力,不利于顯現語言的交際功能;不利于培養對外交際人才;此外主張兩種語言機械逐句逐詞直譯,沒有系統地傳授基本的翻譯理論和技巧。于是隨著交際教學法的產生,翻譯的作用逐漸淡化,翻譯教學受到冷落,甚至被看成“落后”,“過時”,“陳腐”。
2、交際教學法
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坎德林和威爾森等人提出的一種教學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交際教學法是我國外語教學中的主流思想。
交際教學法的特點為:教學中只用外語講述;只教日常所用的詞匯和句子,在小的、集中的班級里老師和學生通過問與答的形式培養口頭交際能力;用口語講解新的知識點,完全不借助于翻譯;教授具體的詞匯可通過手勢、動作、實物、圖畫等直觀手段,抽象的詞匯用相關的詞組解釋,要求外語與思想直接聯系。
隨著交際法的興起,語法翻譯教學在外語教學中地位有所削弱,翻譯活動也徹底退出了教學舞臺。實踐證明交際法并非完美無缺。相反地,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學生的語言質量普遍下降。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人們終于意識到了削弱語法翻譯教學的弊端。
在外語教學中,如果一味地排斥翻譯及翻譯教學方法,完全使用交際法,其結果是:學生幾乎能夠像美國人一樣用英語思維,但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能力,那就是在中英文之間架起橋梁。很顯然這并非我們的目標和方向。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探索將交際法教學和翻譯法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尋找一個彼此的平衡點,為社會培養既會用英語交流,也有翻譯能力的綜合性人才。
三、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的實施策略
1、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
高職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表現為:厭倦英語,單詞量嚴重匱乏,語法基礎薄弱,閱讀能力差,寫作水平仍處于初中、高中水平,英語聽說能力更是無從談起。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換活動,對源語和目標語都有較高的要求,很難想象一個源語和目標語不好的人能夠勝任翻譯工作。對中國學生而言英語不好是頭等問題。
因此,要想學好翻譯,首當其沖就是要將英語學好。學校在學生讀大一大二時合理安排學時,科學安排課程,以聽說能力帶動讀寫能力,在基礎理論學習階段打好扎實的基礎。
2、給學生傳授基本的翻譯理論,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
在經過基礎知識學習階段之后,在高年級階段應該給學生系統地介紹翻譯的基本理論。讓他們知道翻譯的標準和常用的翻譯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懂得怎樣忠實原文,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譯文,什么是直譯,什么是意譯。
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大量的練習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訓練素材應該來源于實際生活,來源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面。你可以問學生礦泉水怎么翻譯,是mineral water還是purified water,還是兩種視情況而定。還可以教學生試譯“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等等 ,總之,要用實踐來檢驗理論,要培養學生對翻譯的興趣和熱愛,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尋求生動有趣的題材去練習。
3、注重文化差異
在實際翻譯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源語的詞匯和句式都很熟悉,卻不知道如何下筆,即使勉強翻譯出來了也是“中國式英語”或“英語式中文”,有時甚至出現錯譯,誤譯。
這些就是由于文化背景比如民族,語言,和思維方式等不同造成的語言交流障礙。像此種情況在實際翻譯中屢見不鮮,例如我國白象牌電池被譯成White Elephant;實際上 a white elephant在英語中是指無用而累贅的東西??上攵捎谖幕町悓е碌恼`譯為開拓海外市場帶來多么不利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授課中應該有意識的穿插講解英美文化,風俗,宗教等異域文化,也應該鼓勵學生通過電腦,電視等現代媒介來了解他國文化現象。
4、提高教師自身修養
所謂基本修養,是指翻譯所以具備的基本條件,亦即對翻譯者的基本要求。除了應該具有高尚的“譯德譯風”和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之外,譯者還應具備一定的英語水平,較高的漢語修養和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大量的翻譯實踐表明,這三方面的修養越高,越能順利完成翻譯工作。
翻譯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和不斷積累的過程,作為教授翻譯的教師,更應該注意自己在英語和中文知識以及學科知識方面的豐富,多參加實際翻譯訓練,提高自身的翻譯技能。
5、改善高職英語翻譯教學的方法
高職英語基礎課時有限,無法像英語專業那樣專門劃出一定的學時來教授翻譯。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好各種機會和條件進行翻譯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教師要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特長及其弱項來組織課堂討論,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要積極評價學生的優秀譯文,培養學生對翻譯的自信心,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翻譯最好在真實或模擬實際的環境中進行,縮小課堂教學與實際翻譯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才有利于提高翻譯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尹汝昭.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之我見[J].山東外語教學,2004(6).
[2]王芳.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應注重翻譯教學——以語法翻譯法,交際教學法為參照點.中國外語論文,0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