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基礎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0:55: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文化基礎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傳統文化基礎論文

篇1

論文摘要:從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的倫理性特點、“比德”理論、倫理判斷影響審美判斷三方面入手簡析了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倫理性特點,并指出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宗法社會以及儒家思想的促進作用是形成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倫理性特點的原因。

一、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倫理性特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悠久博大的文化傳承至今沒有出現中斷,這在世界幾大文明古國中是唯一的奇跡。在這深厚的歷史積淀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學特點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而審美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現出這一特征。

(一)以孔予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的倫理性

這一點在藝術還沒有完全自覺的時代表現得很突出,尤其是強調倫理綱常的儒家學說更是如此,它既是這一特征的表現,也是推動傳統審美倫理性特點形成的思想動力?!墩撜Z》中孔子關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在“美”與“善”的關系上,孔子曾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篇》)可見在孔子之時,“美”與“善”還存在著互換使用的現象,又如子張問孑L子“何謂五美”,孔子答日:“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談,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日篇》)直陳出五種德行。但這并非意味著孔子對“美”和“善”的使用是沒有分別的,比如孔子評論《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評論《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篇),足見二者不同。然而這也不能說明孔子已經具有了獨立自覺的美學標準,《韶》或《武》都是古樂舞,以藝術自覺的眼光來看,這當然是屬于藝術表演,但在那個藝術沒有獨立和自覺的時代,同樣的欣賞活動就不純然是審美活動了。故而孔子在對樂舞進行鑒賞評論時,在總體把握上就不會采取單純的美學尺度。對《韶》、《武》的評價來看,孔子無疑是認為《韶》要優于《武》的,原因就在于“盡善”與否。舜有德,堯把位置禪讓給他,《韶》樂和贊美舜有關,而《武》所贊美的武王,是以武力取得了政權,孔子對于這一點不甚認可,認為其“未盡善”,可見倫理標準在孔子對樂舞欣賞的判斷中起了多大作用!

在類似于“形式”與“內容”關系的“文”“質”關系和“言”“德”關系上,孔子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篇》),雖然看起來是將“文”“質”同等看待了,但“文質彬彬”所成就的是“君子”,仍然是從倫理學著眼的。又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篇》),在這一句中,孔子把德行和一個人的言辭用必然關系相聯系,結合他“巧言令色,鮮矣仁”、“惡利口之覆家邦者”等等其他語錄可以看得出,他真正看重的還是德行。

而在對待《詩》和“樂”上,孔子首先著眼的是它們的道德教化作用?!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篇》)、“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篇》)都體現了這一點?!蛾栘浧酚醒裕骸皹吩茦吩?,鐘鼓云乎哉?”可見孔子認為“樂”不僅僅只是敲敲鐘鼓弄出樂音這么一個簡單的形式,而是因為它蘊含的思想能給人熏陶,能陶冶人心,凈化風俗。所以孔子說:“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篇》)

(二)將物比人的“比德”思想

將自然萬物的美與人的美德相聯系,也是傳統審美文化的一大倫理性特點。在《詩經》中已有體現,比如《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币浴梆ò遵x”比擬隱逸林中的高潔之士。《秦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币杂竦臏貪櫛葦M君子品格寬和。在《論語·雍也》中則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將山之穩重不遷比仁者寬厚的胸懷安靜的性情,將水之靈動不拘比智者敏捷的思維好動的性情。屈原的《離騷》以佩飾香草比喻個人的美德和多才多藝:“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币圆菽镜蛄?、美人將暮比擬報國的衷情和焦慮:“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而他的《桔頌》則以桔樹比擬其高潔的情懷和獨立不羈的精神,“后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固深難徙,更壹志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如此發展下去,后世把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哦賦詩、揮灑作畫的經典對象。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是“比德”影響創作的極好例證:“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p>

(三)倫理判斷影響審美判斷

傳統審美文化的倫理性特點還表現在對藝術作品進行審美判斷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倫理判斷的影響,甚至倫理判斷還會起到第一位的決定作用。

典型的例子就是“因人廢字”。司馬光《治通鑒》有言: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很多人認為把人品低下的書家的書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惡之氣,不僅玷污了家風,也有損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檜、嚴蒿等雖堪稱書法大家,但他們的書法作品留傳下來的卻極少。書法史上有“蘇黃米蔡”的“宋四家”之說,前三位均無疑問,唯獨“蔡”,有人認為是蔡襄,有人認為是蔡京。最早對宋四家進行解釋的應當是明初的王紱,他在《書畫傳習錄》中提到宋四家的“蔡”是指蔡京,而后人因為蔡京是宋徽宗一朝的奸臣,遂以蔡襄代之。

宋徽宗的“瘦金體”,從藝術上來看,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每筆的尾鉤都異常銳利、力透紙背,體現出宋徽宗極高的藝術天賦,然而因為徽宗朝奸相輔政,宦官掌兵,徽宗本人又貪戀女色等等原因,竟使得“瘦金體”落有“柔媚輕浮”、“鋒芒畢露”的評語。

二.傳統審美文化倫理性特點的成因

如果將“美”字進行字源考察,就會發現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從萌芽時期就與實用性有著關聯,不論是“羊大為美”還是“羊人為美”,都有著很強的實用性意味?!墩f文解字》云:“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彼未煦C補注《說文》日:“羊大則美,故從大。”也就是說羊的體肥毛密不僅體現著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味覺上給人以肥美味甘的味覺感受。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美”字都是由上邊的“羊”和下邊的“人”組成,在甲骨文中,“大”訓“人”,漢字的造字是有比類取象原則的,在羊的下部畫上“大”象,有一種促進羊繁殖生長的巫術意味。審美最初與實用相聯系并不難理解,但中國傳統審美文化又是因何逐步表現出倫理性特點的呢?筆者分析可能與以下兩點原因有關:超級秘書網

(一)長期處于宗法社會

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大體上都是由氏族血緣政治向文明地緣政治進化。

(二)儒家倫理思想的熏陶

前邊已經提到,一種思想既是其文化土壤特征的反映,又在相當程度上推動文化特征的發展。儒家思想誕生于宗法制的文化背景下,而且又是主張維護這種文化秩序的。由于學說本身的強大生命力,在統治者的扶植下,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常主張,“三綱五?!钡闹刃蛞巹t,一步步地形成深厚的文化積淀,最終形成了家國同構的社會現實和忠孝一體的倫理觀念。

篇2

語文能力是學習并且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是培養人的素養、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初中語文在小學語文的基礎上,除了增加字詞句的基礎學習外,還注重引導、培養學生基本的思維能力,說到底初中語教學依舊屬于基礎教學階段。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創新”如病毒一般入侵各行各業中,我不否認創新帶來的益處,但我們應該理性地對待創新,尤其在傳統文化與基礎語文教學方面,國家實施新課程改革,中小學一窩蜂地掀起了創新教學模式的風潮,創新真的可以包治百病嗎?我們真的是在創新嗎?,還是頂著創新的名號做文章呢?不管是什么情況,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學應在夯實基礎的前提下談及創新,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一、對當前語文教學論文中“創新”模式的解讀

在知網中輸入“語文教學創新模式”的關鍵詞,出來很多這方面的論文,尤其是2011年左右,周岡《創新初中語文教學方法》、陳阿雅《初中語文教學創新的策略》、盛波《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方式創新分析》等等,有些論文還被很多人引用,如陳阿雅探討的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沒有抓住創新二字進行分析,文中提到的增加課外活動實踐、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等等方式,這些都是新課程教學的內容,相反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情景教學算是一種創新教學模式,但行文中只是略帶提過。[1]

筆者認為情景教學可以稱之為一種創新,這兩年來很多學者對此也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高職院校都有情景教學法的探討,情景式開放的教學確實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等方面的培養,但從實際的教學來看,情景教學在中國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還無法被廣泛地運用,尤其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地區,傳統的家庭教學,傳統的幼兒園、小學教育使得大多數孩子習慣了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們需要時間、知識量等來適應情景教學,更重要是時,中國基礎教育信息量巨大,學生、老師們都面臨著升學壓力,因此,當前一些老師采用情景教學僅僅是作為學?!肮澞俊?,供校領導聽課、開公開課所用,且前期進行了彩排、演練,節目結束了,老師和學生們又回到正常軌道。

可見,當前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創新,也僅僅是一種口號,很多老師關于這方面的論文也僅僅是蜻蜓點水,或者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中國教育改革猶如社會制度一樣,雖然比之前進步了,國家地位、環境有了向好的趨勢,我們依舊處于初級摸索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來說,我們可以借助各種力量、方法來夯實基礎,而不是摸索創新教學模式。

二、初中語文教學重在夯實基礎

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他們已初步具備找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生活、對學習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選擇,但由于自身知識儲備的欠缺,素養的不夠容易造成其走向不正確的道路。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語文教學除了培養學生語言、思維等方面的能力,還承載著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培養學生高尚的精神文化。余秋雨先生認為:“如果在精神價值上一直缺少正面歸向,一個民族的文化就會失去魂魄?!盵2]精神文化是一個人內在素養的體現,更是一個社會整體素質的顯現。

初中學習教學貴在讓學生們深刻里理解、體會書本中,書本之外的傳統文化知識,本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主,整套書由三十五個主題單元、十個專題以及六部推薦閱讀書籍組成,包含著豐富的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學工藝、民俗文化、文藝知識等等,李協彬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研究》一文中認為“選文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笔沁@套教材最突出的一個亮點。[2]傳統文化的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多么地重要。如此浩瀚博大的傳統文化知識中,語文教學怎么樣才能學生掌握這些知識,縱然傳統私塾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確實不可取,那么老師們應該學習帶領學生學習呢?

本文強調初中語文教學種在夯實基礎,我認為首先老師文化知識基礎要牢固,不僅要精通書本知識,還要了解打破專業壁壘,了解各種文化知識,才能拓寬教學的寬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突破“文字教學法”, 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運用圖形、聲音等等各種形式,打破文字壁壘,遵循從具象到抽象、從抽象到具象的學習方式,各種課程知識都是前人生活經驗的理論總結,傳統文化更是從古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要將這些知識具象化,再通過比較、總結等教學方式,拉近學生與文化知識的距離,從心靈上激發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些才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僅僅追求創新教學模式,只有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才能配合老師提高教學能力,學生們自然能掌扎實到掌握各種知識。

篇3

摘要:古往今來,美術在人類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養,是包括文化、思想在內的社會各方面進步的體現。發揚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是目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任務,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美術教育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在美術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美術教育應以保護民族文化為出發點,構建保護傳統藝術文化的平臺,在美術課堂中傳承傳統藝術文化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傳統藝術與美術教育的有效結合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美術教育 傳統藝術 傳承與發展 研究

美術在人類文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響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是人類文化傳承的產物。美術作品集文化、道德、生活等因素于一身,在無文字時代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美術作品是文化的結晶,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人類文明與社會的發展。美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需要對學生的審美素養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目前,社會大力提倡弘揚傳統文化,通過美術教育,學生可對傳統藝術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從而提高對傳統藝術的興趣。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自身傳承與保護民族文化的責任,這有利于傳統藝術文化的重建與復興。

一、美術教育中傳統藝術文化講解的意義

目前,人們越來越注重視覺、精神的享受。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因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美術館中的傳統藝術,并與學生交流,學生會被眼前的真跡感染,為之贊嘆。除此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手段,如視頻演示、幻燈片等,使學生可以直觀地欣賞到更豐富的傳統藝術作品。教師可將我國各個朝代的美術作品展示給學生,如瓷器、玉器、古畫等。經過長期的傳統文化教育,學生的文化保護意識顯著增強,并且能夠明確傳統文化對我國的重要性,從而給予傳統文化更多的熱愛與保護。

二、組織專門人員開展民間工藝教學

教師以新課標為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利用多種渠道,組織民間工藝人員進課堂,向學生傳授傳統民間工藝。民間工藝的傳授可以分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課程內容中包括民間工藝知識基礎,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帶領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工藝景泰藍,學生通過實際考察、參觀,了解了景泰藍的歷史以及純手工制作工藝的流程,并且在教師的指導下親身參與景泰藍的制作,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及鍍金等復雜工藝過程,最終創作景泰藍作品。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通過認識與實踐提高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也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與保護。

三、教師在教學中應將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有效結合

自20世紀以來,我國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學生的價值觀念也有所改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藝術審美方向的把握。目前最為提倡的應是將傳統文化與先進科技相結合,使其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不論是現代設計還是繪畫,當今世界現代藝術以傳統藝術為參考的例子十分常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舉出具體的例子進行講解,如薄胎瓷與雕刻藝術結合制成的瓷器工藝品等。教師還可以將一些優秀的作品通過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分享給學生,從而帶給學生傳統文化的審美享受,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四、美術教育傳統藝術文化教學應堅持選擇、包容及創新的原則

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傳統藝術文化種類豐富多樣。由于我國文化種類具有多樣性特點,因此,教師應堅持包容的原則,以寬容的心態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授,尊重藝術文化的多元化與多樣性,積極承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同時,教師在教學時還應堅持選擇性原則,選取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教學。事實上,傳統文化的內容本身層次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對其進行思考和選擇,提煉出傳統文化的精華。美術教學必須堅持創新的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使傳統文化具有現代氣息。傳統文化與時代結合可以有效促進傳統藝術文化的長遠發展。

結語

我國傳統文化在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廣泛的認可,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然而,隨著現代文化的興起,傳統文化遭受沖擊,其文化地位也受到影響。為使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將傳統文化滲入美術教育就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在美術教育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民間工藝大師教授學生民間工藝品的制作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將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堅持包容、選擇的原則,從而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也更有利于傳統文化之花在現代主流文化中綻放。

參考文獻:

[1]楊仁毐.如何在高中美術教育中滲透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美術教育研究,2011(10).

[2]王世霞.新課標下高中美術教育現狀及其在素質教育中的價值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張瑩瑩.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美術課程資源系統的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篇4

關鍵詞:概念隱喻;隱喻表達;文化術語;英譯

1 引言

隱喻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影響隱喻理解的因素有文化、語境等。隱喻與文化之間具有

不可分離性。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不僅可以反映說話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還可以構建一定的觀念或現實,影響聽話人/讀者對于世界的感知和認識。本論文在George Lakoff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下,把中國傳統文化術語中的隱喻表達作為研究對象,透視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并揭示了蘊涵的中國文化模式,本論文同時也對隱喻概念理論研究現狀做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概括。

2 隱喻概念理論研究現狀概述

20世紀80年代, 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隱喻的研究出現了向認知的專項,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概念隱喻理論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提出。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標志著認知觀的隱喻研究全面開始。該定義的具體內容是指隱喻是人類對某一領域的知識和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統一理解;使源域到目的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意象圖示結構(invariance hypothesis)。

(1) 國外研究現狀概述:在國外,與隱喻翻譯相關的研究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規則性限定,即要求隱喻的翻譯依據特定的規定性方法進行,Newmark(1980)最先提出的幾種隱喻翻譯方法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它們包括:直譯、明喻;對等議、意象重現、解釋性翻譯等。第二類研究將隱喻翻譯方法與文本類型聯系起來。Newmark(1995)將隱喻分為死喻、標準隱喻、改喻、新隱喻及創新喻等若干種,譯者可依據它們包含的信息量確定在不同文本類型中的處理方法。第三類研究將隱喻翻譯與文化聯系起來。概括來講,第一類研究列舉了隱喻翻譯的處理方法,而后兩類研究則涉及隱喻翻譯中策略使用的限定性條件。隱喻的翻譯既受到語篇的制約,也受到文化差別的限定。

(2) 國內研究現狀概述:國內也有較系統的評述,如林書武(1997,2001)的《國外隱喻研究綜述》、《隱喻研究的基本現狀、焦點及趨勢》,束定芳(2000, 2002)的《隱喻學研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李福?。?000)的《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等。束定芳(2011在《論隱喻的運作機制》一文中談到:隱喻涉及兩個處于不同領域(范疇)的概念,隱喻意義的產生是兩個概念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這一互相作用通過映射的方式進行。在映射過程中,屬于某一領域的相關概念和結構被轉移到另一領域,最終形成一種經過合成的新的概念結構,即隱喻意義。王斌(2002)在《隱喻系統的整合翻譯》中從交織的角度解釋翻譯中的隱喻結構,通過對隱喻結構源語(域)與目的語(域)的整合分析,論證了隱喻結構對翻譯解釋的局限性在于泛化個別整合模式;若能發揮其動態整合功能,為翻譯的全面解釋提供契機。

3 中國傳統文化術語的隱喻翻譯策略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術語的隱喻表達研究中,作者發現隱喻翻譯過程中意象的不對稱極為明顯,時而丟失、時而變換、時而添加,形成一種有趣現象。根據 Newmark(1980)的隱喻翻譯理論,下面將結合實例,探討中國文化術語翻譯中的三大策略:即直接對等譯法、意象代替翻譯法和意象轉換法。

(1)直接對等翻譯法:直接等喻法是保留相同的隱喻意象,即進行直譯,這意味著在目標語中重造一個相同的意象,即在譯入語中再現相同的喻體和比喻手法,條件是讓譯語讀者感到自然。例如:“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譯為:Four Virtues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green environment)。

(2) 意象代替翻譯法:不是所有的隱喻都可直譯,畢竟在中英兩種文化背景中都存在著大量特有的隱喻.隱喻不可避免的被烙上鮮明的民族特色,擁有一些獨特的文化特征。當我們遇到這些找不到等同意象的隱喻時,就要用目標語中的常用意象來替代源語中的意象。例如:“紅人” 譯為:sb’s man of hour;“臺柱教授”譯為:star professor;“交際明星”譯為:our social butterfly “提心吊膽”譯為:on pins and needles 等等。

(3)意象轉換翻譯法:在處理傳統文化術語的隱喻翻譯時,也會遇到意象轉換的情況,會使用意譯。意譯是直譯的一種補充手段.這種譯法傳遞了原文的意思,而未保留原文的句子結構和修辭手段。這種譯法多運用于一些文化標記鮮明,某一文化特有的隱喻.例如:“愛吃醋,吃不相干的醋”譯為:being jealous, and it’s over nothing。

4 結束語

隱喻的翻譯過程, 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隱喻翻譯如果沒有深刻而多元的思維,就不可能反映原文的文化意味,也不能真實達意。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們在翻譯隱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語境等因素,根據具體的語境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以達到最有效的交際,并為中國文化的翻譯研究帶來一個較大的飛躍。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中國油畫;傳統元素;運用

一、關于中國傳統元素

(一)傳統元素的概念

中國的傳統元素即傳統的文化元素?!皞鹘y文化”指的是以儒家的思想文化作為基線,中華民族所共有的,并涵括了各種文化內容的有機體系。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對古老文化的傳承——它對中國文化中傳承的且客觀的存在文化遺產以及文化淵源進行強調。在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被稱為傳統文化元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元素。

中國的傳統元素不僅是我國而且是東方文化的一處寶貴財富和獨特景觀。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它的獨特之處。中國傳統元素富有多樣性。它內涵豐富、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下面是羅列的部分傳統元素:篆刻印章、中國書法、祥云圖案、中國結、刺繡等、中國織繡、京戲臉譜、如意紋、唐裝、皮影、骨文、中國漆器、漢代竹簡、硯臺、甲文房四寶、宣紙、毛筆、墨、豎排線裝書、風箏、鳳眼、剪紙、紫砂壺、彩陶、中國瓷器、國畫、石獅、筷子、敦煌壁畫、漢字、如意、八卦、金元寶、秦磚漢瓦等。

(二)傳統元素的地位及影響

傳統元素具有獨特的歷史性。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淵源流長的文化知識流傳久遠。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它那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輝。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在對傳統文化藝術表現方式的理解基礎上加以改造提煉和運用,它更富有時代的特色。

中國傳統元素是中國人民在改造和創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產生的藝術精華,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載體,是人類不斷完善生命力的自由表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傳統元素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結合產物,它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總和,它是一種不可逆的傳承。

二、中國油畫中傳統元素

在中國油畫中,雖然引進了國外油畫的表現形式,但是,傳統的元素卻隨處可見。下面就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意境、中國佛道思想這三個方面在中國油畫中的體現進行詳細分析

(一)中國油畫中的傳統藝術

調和繪畫的藝術大師林風眠先生是以中國傳統藝術為文化底蘊,創造性地移植并改造了西方現代繪畫的造型觀、體積觀,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面貌,創作出獨特的中國油畫的典范。林風眠從中國傳統藝術,包括宋瓷、民間剪紙、青銅器、漆器、漢代石刻、敦煌壁畫等藝術形式中吸取營養,從他的具有裝飾性的色彩,迅疾的用線,表現出的清晰的東方意味和神韻的戲曲題材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林風眠創造性的移植并改造了中國壁畫和青花瓷器中濕潤,迅疾,流暢的露鋒線。

(二)中國油畫中的傳統意境

很多當代的中國油畫家進行著油畫里面中國傳統意境的表現。比如周春芽、何森、傣正泉等等。芽中國傳統音樂讓周春芽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研究,他十分欣賞中國傳統水墨畫家的創作精神:既能對前人的繪畫元素進行專業而細致的效法,他們也能夠充分的表達自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周春芽的藝術就是融表現主義和中國傳統繪畫于一體,他筆下的色彩和形體,乃至大千世界都無區別地服務于藝術家對情感經驗的表達。從《假山》、《紅石》、《山水》,以及后來的《紅人》、《桃花》系列作品,無論是樹木花草,或動物、人物,都在作者揮灑自如的筆下呈現出輕松態意而又若有所思的意境。藝術家以流暢的筆法,國畫的書寫性和簡化的造型,驗證了傳統藝術在當代藝術中的積極影響和可貴的民族文化的延續力。

(三)中國油畫中的佛道思想

當代油畫家張東紅先生也是將傳統元素巧妙的運用在油畫創作中的。張東紅是位意念創作型的油畫家,他常以中國佛道之哲理入畫,但卻不以說教式的表達而流于表面,作品不論在色彩、構圖與造型上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資源似乎延展了張東紅的唯美主義觸角,他將打破時空界限的奇妙幻想和日常張東紅《戲人》禪意輕輕松松地融入充滿現實性的色彩明麗的畫面上,文人畫所承載的審美意蘊也在他駕輕就熟的油畫表現技法中得到個性轉換。一個個散發著生活況味的尋常景物,潤物無聲地傳達出對生命意義的一份默默的關懷。

三、小結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中國傳統畫最能體現民族文化中的藝術精神,山水畫所呈現的人與自然融合?!疤烊撕弦弧钡木辰?,造型在“似與不似之間”而達到“神似”等等都是藝術家所要領悟和遵循的中國美學原則。在增加藝術家們創作靈感的同時,也將中國的文化情懷深深地感染著世界,因而作為中國本土的油畫家更應該花力氣研究學習傳統文化,吸取其精華,否則就失去的發展中國油畫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謝付庭.中國油畫對中國話元素借鑒的演變[D].學位論文,2012- 06- 01.

[2] 周小琴.中國油畫的寫意性研究[D].學位論文,2011- 04- 01.

篇6

關鍵詞: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系統,和諧

 

1前言

現代奧運會不僅為主辦國全面快速發展提供契機和動力,也為其有效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供了展示平臺。因此,奧運形象不僅僅是一屆奧運會組織者的形象,它不僅有復雜的形象主客體構成、復雜的形象主客體關系,最主要的是它的形象和舉辦城市甚至舉辦國的形象緊密相關。北京奧運已經過去3年了,但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的開創性,必將對以后的奧運形象建設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回顧和研究北京奧運形象建設實踐,從理論上探尋其形象建設系統構架,對今后奧運形象建設將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

2奧運形象系統的構成

所謂系統就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是多種多樣的,依據奧運形象建設需要,可以把奧運形象系統分為文化理念形象系統、行為形象系統、視覺識別形象系統等三大系統。

2.1奧運形象的文化理念系統

所謂理念就是“反映對象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人們通過實踐,從對象的許多屬性中,撇開非本質屬性,抽出本質屬性概括而成”。從這個意義上看,奧運理念就是對奧運的“理性觀念”。它作為奧運的文化精神實核,也是奧運形象的靈魂與核心,它不僅決定著奧運本身形象特性,而且使奧運具有了其他國際重大事件不具有的形象風格和形象個性,這種特有的形象風格和個性,會在奧運自身發展中使其具有獨特的識別性和競爭力。論文格式。奧運理念作為奧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奧運的精神支柱,是規定著奧運形象本質的因素,對奧運的生存與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2.2奧運形象的行為系統

行為是內部特性的一種外在表現方式。奧運的行為系統要素包括奧運的直接、間接參與者的各種行為表現。

文化理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論文格式。而行為表現卻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它對人的影響更直接、更迅速、更具短時沖擊力。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對奧運賽場的一些諸如興奮劑、球員失范等行為反應強烈而迅速的原因所在。

2.3奧運形象的視覺識別系統

在形象備受關注的今天,奧運形象的視覺識別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夸大。據統計,在人們各生理器官中,視覺器官獲得信息約占80%。奧運視覺識別主要指借助特定的名稱、標志、圖案、字體、色彩、文案等視覺要素,利用各種形象載體向公眾準確、清晰地傳達自己的理念和行為的特征,以塑造自身獨特的形象。

3 北京奧運形象的文化特質及其和諧本質

上文所述都是奧運形象及其建設的共性問題,北京奧運在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下舉行,其形象建設除了以上這些共性外,必將有自己的個性追求。這也是本屆奧運形象建設系統支持的內在根基和靈魂。

3.1 北京奧運形象的文化特質

在北京奧運形象建設中,文化問題是不可回避的核心問題。那么,我們該如何理解北京奧運形象的文化特質呢?首先我們要清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著名的哲學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張岱年先生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因此,可以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看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北京大學教授、著名學者張辛博士認為: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庸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華。所謂 “中”就是適合,“庸”是按照適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適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長久,就是“善”。 作為傳統文化,不管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還是“中庸”之道,追求的都是“真、善、美”,這種對“真、善、美”的追求,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對“和諧”的追求。特別是在今天,信息高度發達,社會交往頻繁,各種文化不斷交融和碰撞的時代,我們將長期面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更要強調與傳統的接軌,我們可以積極地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精神,但我們沒有必要一味盲目強調與國際接軌而淡化自己傳統中那些優秀的文化,否則,我們將很快迷失自己。基于這一觀點,我們不難看到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的和諧目標。因此,我們也看到了,北京奧運形象建設中最顯著的現象就是中國人的凝聚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加,中國人的好客,友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中國的傳統和現代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中國是世界和諧的倡導者。

3.2 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的“和諧”本質

和諧是社會成員追求的共同目標。北京奧運的文化特質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決定了北京奧運形象建設的本質就是對“和諧”的追求。這也是北京奧運形象建設區別于其它形象建設的個性特征。因為,傳統的形象建設的主要是通過塑造自己光輝的形象為手段,以此來爭取公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而北京奧運的形象建設,是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其形象建設已經是整個社會和諧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象建設的最高目標已經在這種大背景的驅動下進一步得到升華。其形象建設的本質也從追求“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升華到追求“服務和諧社會”層面。論文格式。

4 結束語

北京奧運形象的文化特質決定了其行為系統和視覺識別系統而成為了系統核心,北京奧運形象建設中對“和諧”追求,也為世界各國承辦奧運及奧運形象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這也將為奧林匹克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貝塔郎菲,一般系統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3.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1233.

[3]胡銳.企業形象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6:229.

[4]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J].baike.baidu.com/view/423644.html

[5]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J].期學術月刊,1986,12.

篇7

論文關鍵詞: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中國傳統文化燦爛輝煌、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魅力,這些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傳承和演變,已經深深地扎根于在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中,并滲透和影響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已經和人們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緊緊聯系在一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導向和精神動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組成部分,在當今復雜快變的社會背景和高校環境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發揮優勢,必須借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從中汲取營養,豐富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內容和方式、方法。

但是由于一些歷史和現實、內部和外部的原因,使傳統文化對當代社會的教化作用和對青年學子的引導作用日漸式微,產生了很多問題。為了解決當前大學生思想和行為上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重續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和教化功能,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把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資源、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它們可以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因此,把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會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動活潑,更加“有血有肉”,更有說服力,更易于被學生接受,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

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厚包容精神、“仁者愛人”博愛大眾精神、“見利思義”的重義精神、“克勤克儉”的勤儉精神等都是現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點教育的內容。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優秀傳統文化注重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古圣先賢的教育思想內容精辟、富有哲理,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弘揚這些優秀思想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質和道德行為,對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具有積極的作用。

(四)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優秀傳統文化所肯定的思想和行為,會被大多數社會成員所追求和提倡。加強對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他們形成與社會相適應的正確的價值觀,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二、把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雖然傳統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從目前情況看,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現象明顯,把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臨著許多現實的困難和問題。

(一)大學生傳統文化基礎薄弱

受市場經濟環境、應試教育、西方價值觀和網絡文化盛行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狀態很不理想,具體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傳統文化具體內涵的理解程度不高,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傳統文化知識欠缺,傳統美德觀念薄弱;大學生追求個性,崇尚自由,常常重利輕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表現得較為明顯,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等。

(二)高校輔導員傳統文化底蘊不足

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實施者,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在把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輔導員也起著極其重要的引導和教育的作用。然后現在高校輔導員自身的傳統文化底蘊不足,無法實施有效的教育,不能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各種機會有效地影響和教育大學生,無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嚴重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輔導員也是從大學畢業生中選的,大學生身上傳統文化基礎薄弱的特點也體現在輔導員身上,加之輔導員工作繁忙、瑣碎,很多輔導員無法自覺、主動加強傳統文化學習,沒能切實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素質,無法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水平。

(三)高校傳統文化氛圍不夠濃厚

很多高校缺少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目前,只有少數高校開設了“大學語文”、“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之類的選修課,而在大多數的高校課堂里幾乎找不到傳統文化的影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缺失,重政治性輕文化性的現象普遍,多數高校沒有找到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平臺和有效模式,傳統文化缺乏必要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當前高等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傾向,課程設置、教學改革多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相對較為迅速和及時。而傳統文化的影響過程相對較為緩慢和長久,教育效果比較隱性、不易表現,這造成很多傳統文化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價值教育在大學課程中的比重降低,人文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受到嚴重沖擊和挑戰。

(四)從研究層面上看,一般只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沒有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

雖然現在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研究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問題,但多數沒有提出可行性方案,這導致把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辦法不多,傳統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升反降。部分學者的研究缺乏從受教育者的視角考慮問題,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研究成果缺乏有效性。

三、把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

(一)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設,從政策層面凸顯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盡快出臺關于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文件,對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具體落實作出規定并要求各高校嚴格實施,推動和促進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并制定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建設、教學研究、師資培養、經費投入、政策配套等內容的具體實施規劃,確保此項工作的順利推進。

(二)加強課程改革力度,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

1、開設傳統文化必修課和選修課。在目前“兩課”的基礎上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變“兩課”為“三課”,同時開設多門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讓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也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并注意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文化自覺性和主動性。

2、努力將傳統文化教育引入專業教育。專業教師要理清“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充分挖掘專業知識中的人文因素,把專業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有機結合。

3、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將優秀的文化、歷史、價值、美德融入其中,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告別蒼白無力的灌輸,實現生動、活躍的教學氛圍,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以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的環境氛圍

高校可以開展相關的活動引導大學生閱讀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如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增強大學生傳統文化底蘊。高校可以邀請名家開設傳統文化人文講座、舉辦文化論壇、傳統文化藝術展覽等濃厚校園傳統文化氛圍;高??梢酝ㄟ^演講、辯論、征文、讀書月、經典誦讀等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高??梢越Y合現實發生的具體事件,有針對性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

(四)加大傳統文化教育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高校應利用各種建筑、櫥窗、燈箱、板報、橫幅、標語、路牌、警世語等文化載體對學生進行教育,使校園各處都充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氣氛。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傳媒的育人功能,通過網絡、電臺、校報、學生社團刊物等傳媒手段,強調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廣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篇8

在各國文化不斷交織與共同發展的今天,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發展與傳承是每一個國人的使命。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拓展與傳承,最為直接的方法便是將其與現代社會生活結合起來,使其充分融入到社會生活中來,從而營造良好的中國特色社會文化氛圍。中國特色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會給設計本身帶來較為可觀的商業與審美回報。因此,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對文化傳播與設計的表現效果都具有推動作用。

二、現代視覺傳達傳達設計對傳統文化的應用分析

1.現代視覺設計中傳統文化的借鑒應以設計為主體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對傳統文化的應用不是傳統文化代表性事物簡單的重復利用,也不是僅僅表現于對傳統事物的重現,而是應該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設計中來,以設計為主體展開對傳統文化的傳達。在經濟發展極為迅速的今天,設計者們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應對設計的元素進行深究,使自身的設計重點不僅僅表現在商品經濟的需求上,還應表現出設計的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

2.傳統文化視覺表達過程中應考慮文化的象征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應用時,應對文化的象征意義進行更深層次的考慮。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設計者在設計應用時,可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分類,將文化內容的運用與當地的風俗文化結合起來,使其更符合當地的設計特色,從而能夠達到良好的設計效果。中國傳統文化源于中華民族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是通過人民不斷的社會勞動下來的。因此在設計時,還應與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充分利用文化的象征意義。

3.應注意現代化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程度在現代化設計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利用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利用層次,應該充分考慮現代化設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程度。一項設計,如果與中國傳統文化偏離較遠,則無法充分表達中國特色,與傳統文化氛圍營造的理念相悖;如果在設計中,過分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生搬硬套,則會使設計顯得生硬,缺乏技術含量,反而無法起到美學與文化傳播效果。

三、結語

篇9

【論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現代文化和現代傳媒使得傳統戲曲符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并面臨生存危機。國外通常采用將傳統藝術符號與現代生活、現代傳媒相結合或將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時尚化改進的方式來應對這一危機。就中國傳統戲曲視覺符號的現代設計而言,可將現代元素引入戲曲符號的設計,將傳統戲曲視覺符號整體現代化、時尚化并引入現代傳媒,或對之進行卡通動畫演繹,將傳統與時尚相結合,在傳統與時尚的融合中找到發展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道路。

中國傳統戲曲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臉譜、服飾、道具、姿態等審美元素,它們曾經廣為人知,但隨著現代傳媒對中國傳統戲曲的沖擊,這些視覺符號和視覺語言正在逐漸遠離民眾的視野,巫待保護與發展。

一、傳統戲曲文化視覺符號的危機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流行文化的沖擊、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交流平臺的演變,使中國傳統戲曲失去了原本肥沃的生存土壤和發展平臺。相對于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以舞臺表演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越來越難以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現代文化和現代傳媒使得傳統戲曲符號遠離消費者。隨著觀賞方式的網絡化和審美取向的現代化,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更熟悉現代電影、電視、網絡中傳播的藝術形象和視覺符號,如網絡聊天中所使用的表情符號等,也更習慣于使用現代動漫中夸張變形的圖案。在現代傳媒設計中,設計師也更傾向于使用更現代更富于科技感的設計元素,而傳統戲曲中的面具、臉譜、服飾、花紋、布景等視覺符號則隨著傳統戲曲的衰落而很難進入設計師的視野。

二、國外傳統文化視覺符號應對危機的策略

1.將傳統藝術融入現代生活

日本的茶道花道不單單是傳統文化,更是高雅藝術的代表,成為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體。歐洲的歌劇交響樂表演以及美國的傳統百老匯表演也同樣是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從而帶動了整個藝術行業包括其傳統視覺藝術元素在現代社會的復興與發展。

2.將傳統文化視覺符號帶入主流傳媒

韓國更熱衷于將其韓服文化以影視時裝秀的形式推向世界。他們在把握了傳統文化的本質后,尋找到與新興藝術形式結合的方法,使其以更有魅力的變化了的新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從而使傳統文化及其視覺符號在脫離固有基礎的情況下也可以存在并發展下去。

3.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時尚化的改進

在傳統文化相對弱勢的東南亞各國,出于發展經濟的目的,將他們過去只有祭典和重大事件中才會出現的傳統文化形式演變為融合高科技的慶典表演,將舞蹈等表演元素通過商業運作介紹給各國游客,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

三、中國傳統戲曲視覺符號的現代設計

中國傳統戲曲視覺符號具有傳統美學的視覺語言特點。傳統戲曲中,華美的妝扮、程式化的舞臺、扎實的唱念坐打功底,創造了一系列精美的演出藝術,其服裝、面妝、道具、姿態、布景等傳統戲曲的視覺符號,都可以與現今舞美、人物造型等視覺設計元素相互借鑒。

1.將現代元素引入戲曲視覺符號的設計中

布袋戲源出傳統戲曲,以生旦凈末丑為主要藝術形象。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戲偶的形象還引進了日本和美國的漫畫人物、芭比娃娃、球形關節人偶,以及來源于電影、電視、動畫片、博客、網絡視頻等媒介中的非主流藝術形象。但如果只是簡單模仿時興的媒體視覺符號元素,反而會喪失傳統戲曲藝術的魅力和文化底蘊。所以,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可在保留傳統元素代表性符號的基礎上,將現代元素引入戲曲視覺符號的設計中,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如圖1把傳統的戲曲人物(1)進行重新設計,融入現代網絡動畫中的藝術元素,就成為具有傳統視覺符號卻符合現代審美特征的藝術形象(2)。

2將中國傳統戲曲視覺符號整體現代化和時尚化并引入現代傳媒

京劇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程式,創造舞臺藝術形象既用法謹嚴又豐富多采,從而使京劇視覺符號成為代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梢詫⒕﹦☆}材中的視覺符號運用于壁紙、QQ表情、MSN動漫傳情、動漫劇集等方面。圖2是招財童子設計公司推出的現代京劇系列—我掛帥,將傳統京劇的視覺符號作了時尚化處理,使人物形象特征鮮明而富有時代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將傳統戲曲視覺符號進行卡通動畫演繹

篇10

張鴻岑先生在《語文教育學》中對“語文基礎知識”進行了下列分類,即漢語知識包括語音、標點符號、漢字、詞、短語、句子、修辭等,文體知識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文學知識包括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常識與基本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等[1]。張先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分類很有道理。但張先生的這一分類形式主要是想讓讀者對語文知識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非將其作為一個專門問題進行探究?;诖?,本文結合語文教學的時代特點和具體實踐,進行了自己的思考,即漢語知識包括語音、語法、詞匯、文字、修辭等,文學知識包括文體知識、文學史知識等,文化知識包括語言文字運用文化、典章制度、風土人情等。

一、語言知識

語言知識,主要包括語音、語法、詞匯、文字、修辭等,但已有的教學內容相對簡略,且隨文學習方式易導致學生掌握知識不夠系統化,因此,應當進一步加強語言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分量。

1.語音

語音知識中最重要的內容是拼音,但語音知識絕不僅僅是拼音,還有一部分容易被忽視的語文知識,即平仄、押韻、詩詞格律等音韻知識。中國傳統經學中的小學部分,包括文字、音韻、訓詁等,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必修課,《笠翁對韻》等皆為古代文人必背內容。當然,時代變了,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達到古代知識分子的水平,教師要教給孩子的只是最簡單、最基礎的音韻知識。音韻知識可以被理解為文學知識或文化知識的一部分,但文學知識和文化知識的領域太廣泛了。因此,將音韻作為一種語言知識更能凸顯它的重要性。中國古代,賞析評鑒詩歌離不開音韻知識。但當前教科書中卻普遍缺少這部分內容,導致許多學生在詩詞賞析時往往抓不到“點子”。

2.語法

中國近些年的語文教材普遍缺乏語法內容,導致人們普遍不了解漢語語法的現狀,大多數的中學教師也不例外。筆者的一個做中學語文教師的同學問:“學生寫了一個‘天上在飛飛機’的句子到底對不對?”如果連語文教師都不知道學生給出的一個句子說得對不對,那我們不得不說是語文教育的遺憾。所以,我們應該將語法知識編入初中語文教材。但是,正如顧振彪老師在《關于中學語言知識教材的反思與設想》中說的“不能喧賓奪主”與“不能脫離運用”[2],現在,如果要學生深入地學習語法知識,工作量極大,因此,語法不能作為重點,只是作為一種補充。

3.詞匯、文字與修辭

詞匯學習要在文選中體現,可以延續過去隨文學習的形式。文字方面,對應該在中小學教材里安排哪些字,已經有了比較科學的認識。過去人們對修辭的學習主要集中在修辭格的學習上,但修辭并不僅僅是修辭格,這是要糾正的內容。唐鉞在《修辭格》中指出,修辭格只是修辭學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的修辭學,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皬V義上的修辭除包括修辭格這一重要因素外,還包括相當多的諸如語音、環境、文化背景、社會心理等因素,以及為增強說服力而采用的各種方式手段,明顯內涵要多得多。”[3]如何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這才是修辭學習的關鍵,并非僅僅記住修辭格的用法和用例。

二、文學知識

1.文體知識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語文中提到的“文體”,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1)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2)小說、散文、詩歌、戲劇;(3)賦、銘、論、書、記、說……

以上三種“文體”,都是文體,但它們是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文體,并且在實際語文教學中,這三個層面是混淆的。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常常會這樣說,這次的作文同學們可以寫成記敘文,也可以寫成議論文或散文。這一說法本身就存在一點問題,即記敘文、議論文和散文能并列嗎?語文教師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說。在很多中學生的心目中,散文就是“抒情文”,這不是學生沒學好,而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沒做到位。因此,在教材編寫和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明確地區分這三類不同的“文體”。

而且,教材文體知識要更加系統化。例如,“詩歌”這一大文體實際上可以分成很多小文體。在學生學到《長歌行》、《短歌行》及《燕歌行》時,教師要告訴他們什么是“歌行體”,但當前的課本知識并沒有這一方面的介紹,學生很難了解三首沒什么聯系的詩歌為什么帶“歌行”兩字。許多類似的重要文體知識在課本中也沒有提及。這些內容,教師一定會涉及,但教材中沒有,他們只能在網絡中查找那些未必準確的資料,說不清道不明,給學生留下遺憾。

2.文學史知識

目前語文教育中有關文學史方面的知識,主要是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的知識。學習方式主要是隨文學習,學到哪一課,教師就會讓學生了解哪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這種學習方式會讓學生“知人論世”,有一定的好處,但碎片化的學習也會讓學生很難對文學史有一個準確的總體認知,導致學生形成“文學作品就只是社會環境或作者人生經歷的反映”這一不準確的文學觀。其實,語文教師在課文講授時有必要加入一些文學思潮與文學事件方面的知識。例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究竟是怎樣的?既然“唐宋家”是古文運動的代表,那么今文和古文的矛盾究竟源于何處?等等。當然,語文課絕不能上成文學課,語文課堂需要涵蓋多少文學史知識,哪些文學史知識是最基礎、最核心的知識,這需要慎重定奪。

三、文化知識

中國語文課并不僅僅教授語言文學,它也擔任文化傳承的重任。中國古代的語文教育和文化教育是混在一起的。學生入學,讀書寫字,就是“為往圣繼絕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4]。根據現代語用學的觀點,語言文字的運用必須立足于一定的語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也將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梢?,文化與語言文字的運用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強調文化知識的重要性,與強調“語言文字運用”的主體地位,其實并不矛盾。

教育部出臺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確立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提出了分階段有序推進、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多元支撐、加強組織實施和條件保障等多種策略[5]。這些策略中的每一條幾乎都與語文課有關。傳統文化教育得到普遍重視,文化知識在語文課乃至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分量無疑會大幅度地增加。

實際上,文化知識可以更加系統化與傳統化。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編排文化知識:(1)語言文字運用知識,如書信知識、稱謂知識、書寫知識等。(2)典章制度,如禮儀、制度等,像《鴻門宴》中的座位坐法,貶謫詩中的古代官制。(3)風土人情,如待人接物文化,《離騷》中的服飾文化、《詩經》中的植物文化等。

國家重視傳統文化,既體現出中國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又能體現出國人在經濟發展與收入提高后心靈的迷茫,一些問題還是需要語文知識內容的傳授來解決。這是我們的機遇,也是我們的使命。

四、語文知識內容設置的不足與建議

當前語文知識的內容設置存在兩方面的不足,一是一些重要的知識內容沒有被安排進去,二是有些語文知識的編排不夠系統。張鴻岑先生在《語文教育學》中指出:“語文基礎知識是教材的骨骼,課文是語文教材的血肉?!盵6]現在,語文教材血肉豐滿,而骨骼接近于無。在當前的教材中,語文知識一般會出現在課文注釋、附錄與語文活動中。注釋和附錄的篇幅比較短,語文活動的重點并不偏向語文知識的學習,而是語文能力的訓練。教師在授課中對語文知識也多采用隨文教學的方法,只講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這會導致學生學不到一些重要的語文知識,往往學到的語文知識會比較碎片化,缺失系統性。因此,中小學語文知識的內容設置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第一,語文教材要重新發掘語文知識短文的形式。20世紀50年代,中國曾經實行過將“漢語”和“文學”分科,停止分科教學后,停用漢語與文學教材,但以語文知識短文的形式盡可能地保留一定的知識體系。其實,語文知識短文這種形式還應繼續運用。當前,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編寫質量也不錯,我們可以將一些難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編到校本教材中,因地制宜地進行校本試驗。在主流教材學習的基礎上,語文專家或富有經驗的一線教師還可以編寫一些帶有語文知識短文的教材,推薦給學生進行閱讀,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并且,主流教材的編寫專家也可以重新考慮編寫帶有語文知識短文的教材。

第二,開展專題教學。通過對某一專題的集中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以點帶面、多樣化地掌握語文知識,并與能力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將某一領域的語文知識點進行整合,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不是浮在表面,而是深入詳盡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閱讀很多相關文章,查閱資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自身的知識容量。此外,這個過程也有助于各個語文知識點之間線索的建立,由點到線再到面,有利于語文知識的系統化。在近幾年,專題學習經過許多教師的試驗,證明它是具有一定的優越性的。

第三,進行中小學語文教育內容的改革,讓學生學到真正的語文知識,“國家應該痛下決心作出學科的時代定位”和“制定有普遍適應性的課程標準”。盡管這些很難做到,但確是中小學語文知識學習的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語文知識學習令人迷茫的地方很多,需要經歷反復的爭論,或許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都無法對中小學語文知識學習形成較為明確的答案。所有的教育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好好思考自身面對的問題,可以在自己的教學領域進行試驗,每個人的努力合在一起或許就會推動中小學語文教育實現“大進步”。

參考文獻:

[1][6]張鴻岑.語文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110、112.

[2]顧振彪.關于中學語言知識教材的反思與設想[J].課程?教材?教法,2013(1).

[3]陳立娣,王鑫.修辭和修辭格之辨析[J].考試周刊,2012(4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